张江高新区青浦园技术产业开发区协调服务处职责

上海紫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 Read News
Content on this page requires a newer version of Adobe Flash Player.
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到紫竹国家高新区考察交流
&&&&3月24日下午,上海市浦东新区副区长、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主任丁磊,张江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江(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干锦,张江管委会副主任林本初、宋卫华、张龙及管委会各相关处室负责人一行15人来紫竹国家高新区学习交流。紫竹国家高新区董事长、总经理沈雯等接待丁磊主任一行。
&&& 沈雯董事长、总经理向到访客人详细阐述了紫竹国家高新区的发展理念、建设历程、体制机制、产业特色、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双方就高新区总体定位、功能布局、基础配套、招商引资、企业服务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 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领导对紫竹国家高新区在体制机制上的突破与创新实践以及在高端产业引进和能级提升上的前瞻战略眼光印象深刻。丁磊主任表示,紫竹国家高新区集人才、科研、产业优势于一体,在发展理念、规划建设、产业集聚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和实践经验值得学习,张江高科技园区拥有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和先进的人才队伍,双方在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上有很多契合点,希望今后能够在资源共享、产业互动、园区交流、企业对接等方面进一步开展交流与合作,搭建平台、建立载体,相互借鉴成功经验,在不同区域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作出贡献。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门户网
| 发布时间:
上海市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
根据《上海市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沪府办发〔2012〕68号),张江高新区管委会为市政府派出机构,独立履行行政工作职责,下设五个内设机构:
一、综合处
主要职责:
1、负责张江高新区工作计划总结;
2、负责张江高新区新闻宣传、网站管理和品牌建设,承办先进企业、团队和先进个人评比表彰工作;
3、负责文电处理、文档管理、文秘事务和机要保密、机关保卫、后勤保障等行政管理工作,负责机关部门经费、张江专项资金的财务管理,负责联络接待、会议活动的组织和工作计划协调等事项;
4、承办张江高新区管委会机关干部工作,负责机关干部的社会保障、档案管理、工资福利等业务工作,承办干部教育管理和年度考核等工作事项;
5、负责议案和提案的处理、信访、督查等政务工作;承办党务、纪检监察、工会及其他群众组织有关工作;
6、协调承办上级部门和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事项。
二、政策研究处
主要职责:
1、会同有关部门研究起草推进张江高新区发展的地方性法规草案、政府规章草案;
2、研究国内外科技园区发展趋势和相关重大问题,组织实施政策研究和政策评估,提出政策创新建议;
3、负责政策服务工作,协调推进政策咨询、宣传等服务平台和政策查询信息库建设,为园区和企业提供政策服务。
三、发展规划处
主要职责:
1、负责对张江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研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并组织编制张江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体发展战略和规划;
2、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设立与区域调整的规划与报批,组织本市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区域调整的申报工作;
3、协调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4、负责张江高新区统计、分析工作,组织开展园区发展情况评估,编撰年度发展报告。
四、创新促进处
主要职责:
1、协调推进张江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管理体制机制深化改革;
2、指导各分园开展改革创新和服务园区企业工作,及时掌握园区和企业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建议;
3、协调推进财税政策改革试点,承办张江专项发展资金的预算编制,项目受理等工作事项,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指导和评估,协助有关部门监督专项发展资金的使用;
4、协调推进张江高新区人才试验区建设;
5、协调推进公共创新资源配置、信息共享平台建设。
五、协调服务处
主要职责:
1、研究分析并掌握各分园招商引资情况,协调促进关键机构、龙头企业、重大项目的引进,推进张江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2、发挥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作用,协调推进服务机构建设和知识产权服务等服务促进工作;
3、协调推进国内外交流合作,组织协调各分园的合作交流活动;
4、会同市有关部门协调联系国家有关部委,推动重大政策在园区内实施。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
当前位置:&>>&
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上海高新区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1991年3月,上海漕河泾新兴开发区成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1992年上海的国家级高新区更名为上海高新产业开发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成为其组成部分;之后,上大科技园、中纺科技园、金桥园、嘉定园等其他4个园区陆续成为其组成部分,于1998年形成了目前“一区六园”的格局。2006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上海高新产业开发区更名为上海张江高新产业开发区(简称上海张江高新区)。&&&& &&&&经过全国开发区用地清理整顿,上海张江高新区“一区六园”的规划面积获国家批准,由原来的22.1平方公里扩大为42.1平方公里,其中张江核心园规划面积由原来的5平方公里扩大到25平方公里,另外5个园区仍维持原规划面积不变。&&&& &&&&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相关委办局和区县政府的共同推动下,经过15年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1999年实施“聚焦张江”战略以来,上海张江高新区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密集、布局合理和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产业,成为我市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1、高新区的产业能级进一步提升。经过15年的发展,上海张江高新区“一区六园”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态势,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462.9亿元,占全市的15.6%,较“九五”期末增长346.3%;创汇146.3亿美元,占全市的16.1%;实现利税273.4亿元。上述指标分别较“九五”期末增长了346.3%、674.2%和436.0%。其中,高新区内经认定的高新企业的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413.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682.2亿元,增长了3.06倍;工业总收入由449.7亿元增加到1912.9亿元,增长了3.25倍;工业总利税由62.6亿元增长到147.3亿元,增长了2.35倍;出口创汇由9.65亿美元增长到128.2亿美元,增长了12.28倍。在吸引外资方面,高新区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截止2005年底,共吸引外资353.2亿美元,区内共有外商和港澳台的高新企业138家,有外资研发机构 84家。2004年和2005年全国53个高新区综合评比,上海高新区均名列前矛。特别是,通过实施“聚焦张江”战略,张江核心园六年来,技工贸总收入、工业总产值、税收总额年均增长分别高达75.58%、51.23%和59.23%。&&&& &&&&2、若干特色产业基地初步形成。作为上海张江高新区的组成部分,各分园结合各自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相关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取得了较明显成效。如张江核心园围绕集成电路、软件和生物医药三大主导产业,着力建设和打造公共服务平台,构筑和完善产业创新链,通过创新区、高科技产业区、科研教育区、生活区等功能小区的建设,凸显园区的主体功能,目前张江核心园的集成电路产业占据了国内半壁江山,成为全国最大的软件产业基地之一,形成了国内最密集的生物医药研发创新基地;漕河泾园坚持引进“高科技、高附加值、高产出”,集聚了中外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1200多家,形成了以信息业(包括微电子、光电子、计算机及其软件)为主导、新材料产业不断壮大的格局,园区单位面积产出超150亿元/平方公里,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金桥园集聚了电子信息及现代家电、汽车及零部件等产业的一批大企业,形成了相对集中的主导产业;上大科技园、中纺科技园和嘉定园也结合各自实际,初步确定了主要发展产业。&&&& &&&&3、一批高新企业茁壮成长。上海张江高新区充分利用上海优良的工业基础和发展条件,加快集聚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大力培育高新企业,积极发展高新产业。如,张江核心园先后建立了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国家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国家863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东部)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基地,吸引集聚了集成电路、软件和生物医药产业领域的大批知名企业、研发机构和高级人才,也诞生培育了一大批本土民族品牌的中小型科技企业;漕河泾园构建了从孵化器到产业化基地的多层次、接力式孵化体系,对入驻企业进行全方位孵化培育。截止2005年底,“一区六园”共有进驻企业3171家,其中经认定的高新企业535家。2005年区内高新企业实现产值1682.2亿元,较九五期末增长了306%,占全市高新企业总产值的40.1%,展讯通信、微创医疗、中信国健、万达信息、上海贝岭、盛大网络、携程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茁壮成长。&&&& &&&&4、高新区的软硬环境逐步优化。通过政策扶持、资源集聚,特别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上海张江高新区的创新环境不断优化。高新区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如漕河泾园实行开发公司开发建设模式,较好地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张江核心园、金桥园等也打破了原有政府模式,实行政企分开,金桥和张江开发公司还先后上市,有效地推动了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许多政策在高新区先行先试,取得了诸多成效,并被推广应用或上升到法律规范。如2001年市政府出台的《上海市促进张江高科技园区发展的若干规定》,对张江核心园实行政策聚焦,该政策在对入园企业规定了优惠政策之外,还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近年来,高新区还加大了创新文化建设,张江核心园举办了科技文化节等主题活动,积极营造“自我设计、自主经营、自由竞争”和“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园区文化和氛围。各分园还十分注重加强内部管理建设,金桥园、漕河泾园、中纺城园和张江核心园等园区先后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张江核心园
一、面积规划 &&&& &&&& 1992年7月,国家科委发文,同意将张江高科技园区列入上海高新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2005年9月,国家发改委公告,张江高科技园区规划面积调整为25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17平方公里,分为创新区、高科技中试产业区、科研教育区、居住区和科技产业区六个功能小区。 二、经济指标 &&&& &&&& 2005年底,注册企业4297家,入驻企业1064家,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243.69亿元,同比增长14.3%;实缴税费29.93亿元,同比增长31.8%;出口交货值132.65亿元,同比增长16.44%。目前,园区内经认定的高新企业268家,申请专利1830项,专利授权551项。 三、产业发展 &&&& &&&& 1999年8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制定“聚焦张江”的战略决策,确定以张江高科技园区为重点的科技园区发展目标,把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成为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示范基地;产学研结合综合改革的先试先行基地;创新型人才、研发机构和高新企业的集聚与辐射基地;与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科技服务基地。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和信息两大高科技产业,并积极发展新材料产业和环保产业,集中体现研发创新、孵化、转化辐射和机制创新四方面的主体功能。经过14年的开发建设,已经构筑了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国家微电子产业基地、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上海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国家网络游戏动漫产业发展基地以及上海市银行卡产业园等基本框架,并先后被授予国家火炬园、国家留学生人员园、ISO14000国家示范区。目前,园区正在成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的聚集地,园区已集聚国内外各类研发机构200多家,其中经认定的国家级、市级、区级研发机构达65家,共同构筑起园区研发创新平台。 四、总体目标 &&&& &&&&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制度创新为动力,全面落实科教兴市和进一步深化“聚焦张江”战略,把张江高科技园区打造成为生产、生态、生活和谐的现代化科技新城,成为产、学、研结合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引领区。 一个模式:产学研结合驱动模式。 两个链条:即专业型的知识创新服务链和综合配套创新服务链。 三个聚焦:高端产业聚焦,高端人才聚焦,高端研发聚焦。 四个体系:资本市场体系,创新孵化体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人才引进和培训体系。
一、面积规划 &&&& &&&& 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以引进外资、引进国外先进、发展新兴为主的经济开发区。1991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纳入上海高新产业开发区,总规划面积近5.984平方公里。 二、经济指标 &&&& &&&& 2005年底,实现销售收入930.7亿元,比上年增长48%;工业总产值836亿元,比上年增长48.3%;国内生产总值330亿元,比上年增长36.4%;税收收入20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出口总额83.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0.3%;进口总额6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2%。目前,漕河泾开发区集聚内、外资高科技企业及研发、服务等机构1200余家,入驻企业650家,经认定的高新企业164家,申请专利581项,专利授权482项。三、产业发展 &&&& &&&& 漕河泾新兴开发区发挥上海的工业、经济、科技、人才优势,坚持对外开放,成为上海引进外资和先进、加强上海与国际间交流、发展民族高科技产业的一个窗口,并已成为上海经济发展中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漕河泾新兴开发区以进一步加强创新环境建设为重点,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高新区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努力使开发区成为创新活跃、高新成果集中、高新产业集聚的高地。已形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航天航空四大支柱产业。 四、环境建设 &&&& &&&& 全面推进“三个园区”(双优园区、数字园区、国际园区)建设。“双优园区”,创建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先后通过了ISO9001、ISO14001认证,并被国家科技部和国家环保总局认定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数字园区”是将开发区建成“以电信全服务为基础、宽带信息网络为平台、数字化商业服务为应用”的高科技园区。“国际园区”即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国外科技园区的先进理念及管理经验,把开发区建成全方位开放的国际性园区。与英国阿灵顿园区合作开发的占地60公顷的“科技绿洲”园区。 五、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 &&&& 努力把漕河泾开发区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产业基地、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基地、高新和产品出口基地、高新及其产业辐射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成为高新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成为发展循环经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自主创新、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上海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示范区之一;成为高新产业、现代服务业和高素质人才的集聚区之一;为最终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多功能综合性科技产业园区奠定坚实基础。 2、经济目标 &&&& &&&& 总量指标: 至2010年,年销售收入突破1800亿元,其中服务业收入400亿元;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300亿元;年地区生产总值(GDP)突破700亿元;年出口额突破120亿美元。 贡献目标: 至2010年,年地区生产总值(GDP)占上海市的比重达4%以上;现代服务业产值占上海市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达1%以上。 &&&& &&&& 科技发展指标: 至2010年,年高新企业产值达1200亿元以上经认证的高新企业达300家以上;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累计达40万平方米;孵化科技企业累计达600家以上;期末外商设立的研发中心累计达200个以上。 3、产业目标 &&&& &&&& 至2010年,实现集成电路产业年销售收入60亿元 &&&& &&&& 光通信产业年销售收入100亿元 &&&& &&&& 计算机产业年销售收入900亿元 &&&& &&&& 新材料产业年销售收入60亿元 &&&& &&&& 生物医药产业年销售收入10亿元
一、面积规划 &&&& &&&& 1998年4月,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在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内高新密集的6平方公里建立金桥现代科技园。 二、经济指标 &&&& &&&& 2005年,金桥开发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320亿元,占浦东新区的31%,上海市的7.8%。其中,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家电与生物医药四大支柱产业总产值达到了1157亿元,占开发区总产值的88%。出口交货值完成419亿元,同比增长10%。2005年,金桥开发区高新企业产值高达727亿元,占金桥1320亿工业总产值的55%,科技研发与创新形成的新产品产值678亿,占金桥工业总产值的51%。企业研发机构达87家,其中国家级、市级和新区级研发机构共34家。经认定的高新企业89家,申请专利1133项,专利授权511项。三、产业发展 &&&& &&&& 金桥现代科技园依托金桥出口加工区,充分发挥以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家电、生物医药四大支柱产业为骨干产业群为优势,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与特点, 一是强大的产业支撑优势,集聚的先进制造业为开发区的科技创新与经济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累计引进先进制造业和科技开发522个;金桥入围上海市工业500强排名的企业达到了37家。目前,已有47家世界500强企业在金桥了79个;二是集聚的创新资源优势,已集聚了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科技创新资源,在创新主体、创新人才等各方面形成了综合竞争力。具有较强研发实力的跨国公司及国内大企业的集聚,使金桥形成了高水平、国际化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势和强大的创新竞争力。 四、环境建设 &&&& &&&&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金桥已初步形成以先进制造、生产性服务、出口加工、生活居住和商贸及配套服务体系完善的多功能、城区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良好的配套环境优势,引进和组建了美亚金桥能源、新金桥国际物流、工业物业和设备管理、工业废弃物处置等,打造了碧云国际社区,高标准引进和建设完善的社会配套体系。五、发展目标 &&&& &&&& “十一五”期间,金桥现代科技园将营造更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和产业生态,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使金桥现代科技园成为上海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 &&&& 到2010年,实现以下的发展目标: &&&& &&&& 先进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翻一番,达到2600亿元。 &&&& &&&& 研发机构:引进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研发机构比2005年的87家翻一番,达到170家; &&&& &&&& 总部经济:引进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地区总部达到20家; &&&& &&&& 专利数量:区内企业专利申请量翻一番,达到1500件。获得国家行政部门授权专利达到400件; &&&& &&&& 单位产出:单位面积工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平方公里,比2005年增长50%。
一、面积规划 &&&& &&&& 创建于1992年9月,规划面积1平方公里,由上海大学科技园区孵化基地(面积为0.4平方公里)、上海大学市北工业园和莘莘学子园(面积各为0.3平方公里)组成。 二、经济指标 &&&& &&&& 至2005年底,园区内入驻企业448家,工业总产值19.04亿元,上缴税收8.8亿元,出口创汇8500万美元。经认定的高新企业17家,申请专利33项,专利授权25项。 三、产业发展 &&&& &&&& 上海大学科技园区依托上海大学的综合学科优势,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全面的优质服务,推进国际合作企业、孵化,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培育成功的企业和,以产学研结合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在孵化基地、辐射区和园以及产业化基地内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和商品化,促进周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扶持海外学子归国,引进和吸收外资,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社会化的高校科技成果孵化与转化的服务平台。根据学校优势学科的建设情况,以为纽带,产权为核心,通过引入社会资源等途径,培养学科性公司,使知识和资本融合,教学、科研、产业一体化,既培养了人才,推动了学科建设,又培育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四、发展目标 &&&& &&&& “十一五”期间,把上海大学科技园区建设成为高新产业发展集聚区;大学科技创新基地;科技成果转化与高新企业孵化器。 &&&& &&&& 经济总量:技工贸总收入200亿元 &&&& &&&& 创新:自主知识产权1000项,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10家,新增孵化场地面积6.7万平方米,在孵科技企业累计达到1000家。
一、面积规划 &&&& &&&& 1993年10月,中国纺织总会选址上海青浦,创办以发展高科技产业为特征的高科技园区,规划面积2.133平方公里。1994年2月,经国家科委批准,纳入上海市高新产业开发区。2001年3月资产重组,成为青浦工业园区全资子公司。同时规划面积由原来的2.13平方公里调整为1平方公里(为配合青浦新城区开发建设,1平方公里为产业用地,1.13平方公里为新城配套生活用地),寓于青浦工业园区56.2平方公里规划中。 二、经济指标 &&&& &&&& 200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是2001年的2.75倍,税收2.7亿元,是2001年的3.01倍。中纺城现有落户企业21家,经认定的高新企业6家,申请专利8项,专利授权1项。三、产业发展 &&&& &&&& 中纺科技城以产业发展方向的调整为抓手,发展现代纺织和新材料产业,加大高新企业的资本投入,增强高新产业的发展,从单一的纺织产业转变为和注册型;从单纯的工业开发转变为综合开发;从注重形象建设转变为形象与效益共同提高。把现代纺织新材料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特色产业、支柱产业来抓,从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出发,依托已有的产业优势,以产业选择上的相对刚性和空间布局及管理方式上的相对柔性为特征,突出纺织行业特色,使产业集聚优势日益凸现。世界500强杜邦、巴斯夫、霍尼韦尔、英威达、住友等国际知名大公司先后在这里、增资。现在以英威达、霍尼韦尔、博舍、佳斯迈威为龙头的高科技纺织新材料生产;以蕾纳、东华海天、汉森为龙头的高级面料和品牌服装服饰生产;与落户工业园区的德国特吕次施莉、瑞士贝宁格、日本村田为龙头的纺织机械制造生产形成较合理的纺织产业配置,纺织产业聚集能力大大增强。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1、完善园区发展规划,发展新材料产业基地 &&&& &&&& 以纺织新材料为先导拓展其他特色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是新材料的研发、生产及新材料应用,利用园区的新型纺织材料企业的研究发展成果、复合材料检测公共服务平台等优势,进一步拓展新材料产业基地。 2、加强孵化器建设,搭建科技中介服务平台 &&&& &&&& 与区科委合作推进孵化器建设,在原规划内立项建设一个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的专业孵化器。 3、与大学院所合作,增强研发功能和创新能力 &&&& &&&& 与东华大学等院所合作,辟出一定的土地空间建设国家级或部级的纺织新材料检测、测试中心,给入驻园区企业以科技支持,以减免额入股等形式引进高企业,从而建立专业的公共实验平台、信息平台,提升创新能力。 4、建立科技转化基地,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 &&&&在扩展的高新区内规划1平方公里的高新成果转化基地,提供适用的厂房、政策支持和服务,促进高新成果的转化。
一、面积规划 &&&& &&&& 创建于1994年,1998年4月,经国家科委批准,纳入上海市高新产业开发区,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由嘉定高科技园区(面积为0.54平方公里)、复华高新园区(面积为1.2平方公里)和中科高科技园区(面积为0.26平方公里)组成。 二、经济指标 &&&& &&&& 2005年,实现产值86.91亿元,出口创汇7.4亿美元,上交税收2.8亿元。经认定的高新企业23家,申请专利142项,专利授权87项。三、产业发展 &&&& &&&& 嘉定高科技园区:依托上海嘉定卫星城优势,重在培育留学生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优先发展新材料、信息、光机电一体化、新兴医保。2000年被批准为国家留学人员园示范建设试点,现有留学生和科技人员创办企业近300家。为吸纳更多的留学生来园区创办企业,正在积极筹划600亩新区建设规划。2005年,入驻园区企业670家,总产值38亿元,同比增长20%;上交税收2.5亿元,同比增长33%。 &&&& &&&& 复华高科技园区:以复旦大学为背景,以新材料、新能源、机电一体化和先进制造为发展重点。首期开发的1.2平方公里,已经完成“七通一平”,现代标准厂房和科技产业孵化大楼相继落成,一批中外企业也陆续入园。目前,入驻企业85家。2005年实现总产值32.3亿元,利税3.5亿元,创汇3.7亿美元。值为4.72亿元,产品销售收入26.09亿元。园区营造了完善的环境,开发建设了“复华城市花园”,是园区的功能开发区,占地面积约50多万平方米,包括为园区配套的商务、休闲和现代生活社区,为入驻企业提供优美舒适、生态化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 &&&& 中科高科技园区:中国科学院高科技产业化计划实施基地,凭借中国科学院多学科及其在沪众多研究所(院)和中试基地的综合优势,吸引国内外高新产业化者。将光通讯、光电新材料、新能源、传感器及光机电一体化产品,作为园区重点引入发展的优势领域。目前,园区内现有企业56家,其中外资企业36家。园区的工作重点是积极参与和促进科研院(所)高新产业化,努力推进地方高新产业的发展。四、发展目标 &&&& &&&& 逐步形成形态优美、布局优化、与国家级高新区要求相适应的园区环境,形成孵化能力显著、科技型中小企业集聚的创新基地,形成汽车特色、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形成高层次人才集聚、综合服务功能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 &&&& &&&& 到“十一五”期末,建成科技孵化器20万平方米,吸引科技型中小企业入驻200家以上,经认定的高新企业100家,设立企业研发中心50家,拥有知识产权数量超过1000个。
网站:http://www.sh-/
&&[相关内容]
创业计划书
项目计划书
联系:E-mail:
版权所有@融资通网
豫ICP备号  网络实名:融资通&&融资通?中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江高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