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秦朝到清朝皇帝哪些事进行了哪些思想控制

历史 秦朝、西汉、明朝、清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有哪些?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历史 秦朝、西汉、明朝、清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有哪些?
历史 秦朝、西汉、明朝、清朝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有哪些?
秦: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废科举,兴八股清朝:大兴文字狱知识点梳理
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创了封建专制主义的1、: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赢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3、秦始皇的历史作用:(1)积极作用:①统一了六国,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②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③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④发动战争,扩大了秦朝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消极作用:①,摧残了文化,钳制了思想。②大兴土木,修筑阿房宫和骊山陵墓,以及长城,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破坏了正常的农业生产。③繁重的赋税和徭役,加重了人民的负担。④严酷的刑法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
一、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2、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汉朝出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
二、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1、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一步削弱王国势力;2、汉武帝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中央统一铸造发行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3、为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其它各家思想都予以排斥。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4、军事上: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取得胜利,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总之,汉武帝在位时,西汉出现了政治、思想、文化大一统的局面,封建中央集权统治得到巩固和加强。三、东汉的统治1、公元9年王莽夺权,西汉灭亡;2、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都:洛阳。经过刘秀改革,使社会安定,经济状况好转,历史上把这个时期的统治称为“光武中兴”。知识点拓展1、文景之治:①原因﹕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和汉景帝,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政策。②措施﹕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关心农桑,提倡节俭,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③表现﹕这段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2、的措施:①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逐步削弱诸侯国的权力。②思想文化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提倡儒学,举办太学,以儒家五经为主要教材。③经济上,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增加中央的财政收入。④军事上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巩固了边防。⑤对外关系:派张骞出使西域,并开通丝绸之路。武帝时候,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君主集权的强化 1、设立 (1)军机处是谁设立的?雍正帝
(2)军机处职能:1、发折: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军机处。
2、接折:军机章京将奏折送军机大臣阅。
3、见面;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4、述旨: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5、过朱: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6、交发: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7:开面: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
8、交折: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
9、月折: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
10、随手: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
11、封柜: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2、文字狱 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加以歪曲解释,再,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 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文字狱的危害:(1)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2)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什么是八股取士:命题范围:。 答题要求: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能有个人见解。 文体:“八股文”。
八股取士始于何时?明代成化年间() ,科举考试之法又大大变更,用排偶文体阐发经义,称为“八股”。
八股取士的影响:1.禁锢人们的思想2.扼杀人们的3.是明初加强思想控制的最大体现4.对后世人们了解明初文化造成阻碍
整理教师:&&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知识点分析,
试题“从秦朝到清朝,统治者在思想领域为了严密控制知识分子都采用了相...”,相似的试题还有: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的“八股取士”以及清朝大兴“文字狱”,归根到底都是中国古代帝王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清朝统治者采取的强化集权统治,阻碍了学术文化发展,造成万马齐喑局面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八股取士?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大兴文字狱
为了实现思想上的“大一统”,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实行“八股取士”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大兴文字狱知识点梳理
君主集权的强化 1、设立 (1)军机处是谁设立的?雍正帝
(2)军机处职能:1、发折: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军机处。
2、接折:军机章京将奏折送军机大臣阅。
3、见面;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
4、述旨: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
5、过朱:皇帝朱笔改定奏折。
6、交发: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
7:开面: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
8、交折: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
9、月折: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
10、随手: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
11、封柜: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2、文字狱 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加以歪曲解释,再,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 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文字狱的危害:(1)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2)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整理教师:&&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知识点分析,
试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末的基本政治制度,...”,相似的试题还有: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专制统治不断加强,构成了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请依据下列相关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明清专制统治的加强(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开创的政治制度?从材料内容看,该朝代为巩固统一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材料二反映的又是哪个朝代的政治制度?从材料内容看,该朝代在地方上设立什么机构&&标志着我国现行省级行政区划制度的开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补充写出材料三表格中A、B所代表的组织机构名称。朝代组织机构作用明朝A__________是特务组织,对官吏和百姓进行严密的监视侦察。清朝B__________是处理军政大事的权力枢纽,它的设置标志着皇帝的集权发展到顶峰。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延续了两千多年,专制统治不断加强,构成了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请依据下列相关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明清专制统治的加强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开创的政治制度?从材料内容看,该朝代为巩固统一在地方上推行什么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材料二反映的又是哪个朝代的政治制度?从材料内容看,该朝代在地方上设立什么机构标志着我国现行省级行政区划制度的开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请补充写出材料三表格中A、B所代表的组织机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历史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政治主题。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中枢权力体系及其相应的地方控制网络。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2分)材料三: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请回答:(1)材料一图示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开创的政治制度?哪些机构行使宰相的权力? (4分)(2)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材料二图示反映的元朝首创的哪一制度?为实行有效统治,元朝还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请写出元朝突出加强管理的两处边疆地区的名称。(4分)(3)材料三记载的官制变化出现在哪一皇帝统治时期?在哪一皇帝统治时期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2分)(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官制的演变可以看出皇权和相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当前位置: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
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A. 战国时期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 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 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力牵制体系。 D. 明初废除宰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题型:单选题难度:偏易来源:专项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主要考查你对&&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一、“宰相制度的废除”:(一)措施:1、集中地方权力于中央。具体表现为废除元朝行省制,在地方设“三司”,即布政司:洪武九年(1376)分全国为十三承宣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为一省的行政长官。宣德后因军事需要,增设总督、巡抚等官,权位比布政使高。其后,布政使的职权渐小,至清代仅为督抚的僚属,专管一省的财赋和民政。康熙六年(1667)后,每省仅设布政使一员,不分左右,为从二品官。布政司俗称藩司,布政使俗称藩台;都指挥司:五代宋元时期即有都指挥使,均为统兵将领。明朝设都指挥使司,掌一省的军政;按察司:唐景龙二年(708)置十道按察使,分察各地。开元二十二年(734)改称采访处置使,后又改为观察处置使。宋以诸路转运使兼按察,专主巡察,别有提点刑狱官。元置提刑按察使,后该为肃政廉访司。明朝仍建提刑按察使司,以按察使为一省司法长官。清朝沿用。又名臬司。俗名臬台、廉访。清末改为提法使。三司分别掌管军政、行政和财政,并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2、集中央权力于皇帝。具体表现为废除丞相制,权分六部。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固然可解决君相矛盾,但必然导致皇帝负担加重,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个人裁决,难免偏颇、草率。明太祖采取的补救措施即设立内阁。
(二)废除原因:首先,明朝因为改革地方政治制度而加大了丞相的权力,导致皇权与相权矛盾进一步激化。其次,胡惟庸擅权专恣成为明太祖加强皇权、废除丞相的借口。胡惟庸被杀是加强皇权的必然结果。最后,宰相制度的废除,标志着君主专制统治进一步加强。
(三)结果:①加强了皇权,君主专制达到新的高度;②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二、军机处与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清朝初期满洲亲贵大臣商议、决定军国大事的中央议策机关,其实权很大,使皇权受到限制。 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承旨、出政皆在于此”。它与议政王大臣会议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军机处的设立使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1、议政王大巨会议:清初,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电会议定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2、南书房的设置: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当值的翰林院学十实际上参与机务,替t,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七人臣会议与南书房气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三、南书房的设置: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挑选翰休院学士入值。当值的翰林院学士实际上参与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力,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内阁和军机处的职能及对加强皇权的作用:明朝内阁是为减轻皇帝沉重的政务负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而不是中央一级的行政权构或决策机构。阁臣虽有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但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是取决于皇帝的批红。因此,内阁的出现有利于加强皇权。 清朝军机处是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中央机构,皇帝选派满汉大臣入值军机处,只能“跪受笔录”皇帝对军政大事裁决,然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地方官员去执行。军机处的设立,使清朝初期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限制很大)实权尽失,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内阁的设立: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强化的表现、特点、作用:1、表现①明朝统治者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由皇帝控制。自秦朝以来在我国存在了1600多年的宰相制度和隋唐以来700多年的三省制度被废除,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皇权绝对专制的局面。②明朝时期逐渐形成了内阁制,内阁的地位虽然逐渐上升,权力越来越大,似最后的决策权仍然在皇手中。③清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使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行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2、特点①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继承了前朝的一些措施,又在此基础上采取了一些新的举措。②空前强化。皇权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断加强。③体现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逐渐衰落的时代特征。3、作用①积极作用: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于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德定,对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②消极作用:在绝对君主专制下,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同时,绝对君主专制又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还导致了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的盛行。全面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古代政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包含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制度两层含义。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一、产生原因   1.经济上,是由封建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  2.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3.思想上,法家“集权”理论的影响。   二、兴衰过程   1.萌芽于战国  (1)内容: ①理论上,战国时期,韩非子提出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  ②实践上,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2.建立于秦朝  (1)内容:确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2)特点: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   3.巩固于西汉  (1)内容:实行刺史制度,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特点:重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将儒家思想改造为适应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的指导思想。   4.完善于隋唐 (1)内容: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2)特点:  ①用分权的办法来加强君权;  ②官员选拔规范化、制度化。   5.加强于北宋  (1)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  (2)特点:强干弱枝;在中央分权的基础上地方分权。   6.发展于元朝  (1)内容:在中央,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2)特点: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建立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理制度。   7.强化于明清  (1)内容: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朝制度,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三、进步作用和消极作用   1.进步作用:  (1)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抵御外国侵略;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的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3)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  (4)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范围内的传播。   2.消极作用:  (1)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3)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发现相似题
与“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情况,能反映这一情..”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453549307213298715077711039213811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朝统治者的思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