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若离笙歌中朱雀出现时夜的钢琴曲五叫什么

分类:|大小:43602K|日期:
介绍:她,夜若离,天星帝国万年不遇的绝世天才,意外陨落之后穿越至千年前,魂附于不受宠的将军府二小姐。她,云挽歌,本受...
温馨提示:此游戏文件较大(43.60MB),加载时请耐心等待...
鼠标操作Z快进
使用鼠标点击选择,推动剧情发展,按Z键快进。
游戏结束了怎么办?不要怕!更多精彩内容,尽在!
游戏QQ交流群(),欢迎大家踊跃加入,一起讨论哦~
本次更新内容:1、主线推进。
温馨提醒:
&1&游戏过程中记得随时存档,以免重头开始;
&2&请不要点击游戏的退出按钮,否则会黑屏;
&3&如果360浏览器出现数据加载异常的情况,请清理下电脑缓存或者更换其他浏览器即可正常进行游戏;
&4&游戏中的鲜花是用于开启传送门、隐藏福利剧情等付费章节,对主线剧情无影响。本站暂不支持鲜花付费系统,如有遇到,请先行跳过。
游戏加载完毕鼠标移动到人物手上的花朵点击[启梦]开始游戏
合理选择发展剧情,一起看看将军府不受宠的二小姐涅槃重生吧!
请记住本站网址,点击,方便下次再玩。 《夜若离笙歌》小游戏由4399用户提供。
相关游戏推荐
作品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本站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温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 | |||||&关注:
||||&法律顾问:北京盛峰律师事务所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举报邮箱:&||
Copyright & 2004 -
All Rights Reserved. 四三九九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古人有“自从一读楞严后,不看世间糟粕书。”的说法。又说开悟在楞严,成佛在法华。意思很明显,能够读懂楞严经的人,对世间的种种杂书就不会再有兴趣。那么楞严经真的这么难懂么?山人不自量力,瞎侃楞严经,希望能引起诸位同修们对佛法的信心。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  大者,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是名为大。  佛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名为佛。  顶者,无上之谓也。  如来者,如,如如不动,来者,来去自如。经云: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是名如来。  密因,密者,秘密也,因者,因地也。  修证了义:修,修行,证,亲证。了,彻底。义显现也。  诸菩萨:诸,无量义,菩萨者,觉有情也。  万行:指一切行也。  首楞严:首,首当其冲也,楞严,指一切事究竟坚固也。  经:上契佛理,下契众机。  唐中天竺沙门.般剌密谛 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 译语  罗浮山南楼寺沙门.怀迪 证译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 笔受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shì lúo fá)城,祇桓(qí huán)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如是:信成就。如者,如如不动,真我。是者,现前当下。即如当下一样。  我闻:闻成就  一时:时成就  佛:主成就  室罗筏城,祇桓精舍:处成就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众成就。  试译:我阿难就是听佛这样说的。那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和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在一起。  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  无漏:指断尽无明。  佛子:佛的弟子。  住持:指定德,亦即住于楞严大定。  诸有:指三界,二十五有,亦即六道轮回。  国土:指佛之国土也。非现在之中国国土概念。  试译:这些大比丘都是证得了无漏大阿罗汉。他们都是佛的弟子住持在佛法上,使佛法延续,善巧地超越六道轮回,能够于十方国土,成就佛子的威仪。  从佛转轮,妙堪遗嘱[1]。严净毗尼[2],弘范[3]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  从佛转轮,妙堪遗嘱:指慧德。妙指般若也。  严净毗尼,弘范三界:指戒德  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指慈德  拔济未来,越诸尘累:指悲德。陷于爱欲烦恼不能出,使之脱离故曰拔。拔者,拔离也。沉滞于生死苦海而不知,令其得离名曰济。济者,救济也。  试译:跟随佛陀弘扬佛法,他们都具有不可思议的智慧完全胜任佛临终嘱托,内心清净,严守戒律,行为足以作三界的楷模。随众生所需,应化无量身来救度众生。用拔离与救济手段,使未来之众生超越客尘烦恼所累。  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hē)目犍(jiān)连。摩诃拘絺(chī)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  舍利弗:智慧第一  目犍连:神通第一  拘絺罗:辩才第一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说法第一  须菩提:解空第一  试译:他们的名字是:大智舍利弗。摩诃(hē)目犍(jiān)连。摩诃拘絺(chī)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座第子。
楼主发言:1686次 发图:54张
  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同时又有无数辟支佛、达到无学的及初发心的二乘人,从十方世界一同来到佛陀的住所。众比丘及临时随众结夏于此,又有十方菩萨来此请问心中的疑惑,请佛陀为之决断,他们诚敬奉事佛陀的慈悲与威严,将要从佛陀那里求得如来密因了义。是时佛陀正襟危坐,内心清静,为到会的众生,宣示如来微妙的佛法,法筵席上,众生内心寂然,听到闻所未闻的妙法,佛的声音象仙鸟叫声一样,遍及十方世界,有恒沙数的菩萨来此道场,以文殊师利为首座。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羞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大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黎。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当是时,波斯匿王为了父亲的忌讳的日子,在偏殿,非常虔诚地准备了很多斋饭,并亲自来引领佛陀就座,同时叫诸大菩萨作陪。在国王的带领下,城里许多有钱及信佛的人家,也同时在这一天设斋迎请佛陀。佛陀命令文殊带领众弟子前去应供。只有阿难他在这之前,已经被别人请去应供,现在还没有回来,赶不上这场斋饭。因为阿难是单独外出应供,没有上座及阿阇黎座陪。等他回到家一看,空无一人,只得自己去沿户乞食。阿难牢记堂哥的教导,乞食不问贵贱,发心愿意成就众生无量功德。  无巧不成经,阿难在前六家中均未乞到食物,第七家也就是最后一家,正好是妓院,里面有一个花魁看上了一朵梨花压海棠的阿难。心中暗自发誓,此生非阿难不嫁。于是便以上吊自杀来威胁其母,让其成就一段美好姻缘。其母不得已,使用先梵天咒,迷惑阿难,来满足其女之所愿。
  这里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是无上妙味::很多人解错了,并不是指熊掌鱼翅或者什么山珍海味的东西,而是是虔诚供养,是三轮体空的布施。至于什么是三体轮空,可以查佛学词典。若有所求,或有意为之之心均不是无上妙味。譬如你饿了好几天,省下一馒头“精诚所至”来供养佛陀,这就是无上妙味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都说血缘关系的人,均有不同寻常的感应,这边堂弟一出事,哥就知道了,别问哥是怎么知道的,哥只是一个传说。于是他哥三两口就吃完饭,马上赶回来。按照贯例,吃人嘴软,何况是带几千人去吃,至少应该为人家啰嗦几句,哪怕是说赞扬人家什么琼浆玉液,乐善好施,将来一定有福报之类的话也好。可是毕竟血浓于水,他哥来不及说了,马上回到自己的祇桓精舍。  都说人性是自私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可不,那些施主也不是省油的灯,马上也跟着他哥,回到住处。心想,学费也交了,今天非要让你讲课不可。这与中国相类,遥想孔子当初的学费是几条干肉,而这顿斋饭的花费远远超过那几条熏肉。  俗话说:没有两把刷子,怎能当老大?哥也不是吃素的。都说打狗来得看主人,竟然连我的堂弟也敢上?反了不是?一到住所,他哥马上运用“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神功,用腹语把内功心法传授给文殊师利,命令他赶紧去把他的堂弟给救回来。于是大弟子欣然前往,有此破邪咒心法,自然手到擒来,听候老大发落。  一见到老大,美女大怒:“都说君子好成人之美,这当老大的放着什么不做,何故当铁板鬼?阻档了我与阿难的好事?都说出家人以慈悲为怀?汝慈在何处?悲在哪里?”  “我当然讲慈悲了。”老大答到。  “既如此,就把阿难还归于我,阿难是我的,何以故?在座的各位当中,阿难最COOL,而我呢,也是百年难得一遇之美女,所谓的潇洒与漂亮,本就是天生一对,地造一双。”  “你很聪明,知道金童只能配玉女的道理,可是你比阿难差一点,若你能达到的话,我当主婚人。”老大笑着说。  “差在何处?”  “以我堂弟现在武功是初果罗汉,而你呢,却什么武功也不会。如果你能练成初果罗汉的话,我还真不舍得拆散你们。”  “老大说话可得算话?”  “出家人不打诳语。”  “那如何才能练成?有没有方法可以练啊?”美女问。  于是老大把修练初果罗汉的秘笈倾情传于美女。一周之后,美女练成,主动跑来对老大说:“阿难我不要了。”  这使我们感到奇怪的是,老大到底都给她修练了啥子?原来是叫她修四谛法门,苦空观。故有此转变,此事记载在《佛说摩登伽女经》里。  再说阿难,一见到老大就开始哭鼻子。内心愧疚万分,若不是我有一个老大,我苦苦地守了18年活寡的童子身,就要付之东流了。看来理论与实践差别不只是一点点距离。哥,你一开始是如何修练此神功,讲给我听听,好吗?
  大师。更太少太慢了  
  这里要注意的是佛陀头顶放光,为什么是头顶上化身佛在说楞严咒?你看佛陀不是用嘴很神奇对不?所谓的报身说假不说真,化身说真不说假,法身真假都不说。再一个来说顶是无上的意思,间接地指出楞严咒是咒中之王。
  尔时世尊,在大众中,舒金色臂,摩阿难顶。告示阿难及诸大众。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汝今谛听。阿难顶礼,伏受慈旨。  见此情景,佛陀便伸出手摸了摸到阿难的头顶,眼神充满慈爱地对阿难及在座的国王、长者、居士等大众说:有一种定,名叫三摩提,又名大佛顶首一切事究竟坚固,它具足一切万行,十方如来都是从这个楞严王定这一门而出,最终达到最微妙,最庄严的路径。你现在注意听。阿难向佛顶礼,跪伏接受如来向他讲的楞严密法。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  佛陀告诉阿难,你我有共同的气脉血统,因为阿难与佛陀是堂兄弟。从兄弟辈份上来讲,你我同辈。这里先讲一首法昭禅师写了一首描述兄弟情谊的诗: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同气连枝各自荣,指的是兄弟就象一棵大树分出来的枝一样。些些言语莫伤情,人与人交流最常用的便是语言,生活中为言语不合而起争执的占十之八、九,如果人与人之间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宽容,多一点冷静,语言多一点尊重,就会少了许多的不必要的争吵。一回相见一回老,人的身躯有如流水,不舍昼夜,昨日之我,非今日之我,珍惜缘分,才是正道。能得几时为弟兄,是啊,我们生活在世上,能得几时为夫妻?能得几时为父母?弟兄同居忍便安,这使我想起一个张公百忍的故事:唐代时,据史书记载,当时的郓州有人曰张公艺,九代同居,竟和和睦睦,相安无事,全靠“忍”字,因而得到了唐高宗的赏誉,从此各地张姓大都以“百忍”为堂号,并列为祖训。莫因毫末起争端,不要因鸡毛祘皮的事而起争执。眼前生子又兄弟,转眼兄弟又生儿子,下一辈又成了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上一代的兄弟应该给下一代兄弟留一个好榜样。  都说血缘关系的人,均有不同寻常的感应,这边堂弟一出事,哥就知道了,别问哥是怎么知道的,哥只是一个传说。于是他哥三两口就吃完饭,马上赶回来。按照贯例,吃人嘴软,何况是带几千人去吃,至少应该为人家啰嗦几句,哪怕是说赞扬人家什么琼浆玉液,乐善好施,将来一定有福报之类的话也好。可是毕竟血浓于水,他哥来不及说了,马上回到自己的祇桓精舍。  都说人性是自私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可不,那些施主也不是省油的灯,马上也跟着他哥,回到住处。心想,学费也交了,今天非要让你讲课不可。这与中国相类,遥想孔子当初的学费是几条干肉,而这顿斋饭的花费远远超过那几条熏肉。  俗话说:没有两把刷子,怎能当老大?哥也不是吃素的。都说打狗来得看主人,竟然连我的堂弟也敢上?反了不是?一到住所,他哥马上运用“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神功,用腹语把内功心法传授给文殊师利,命令他赶紧去把他的堂弟给救回来。于是大弟子欣然前往,有此破邪咒心法,自然手到擒来,听候老大发落。  一见到老大,美女大怒:“都说君子好成人之美,这当老大的放着什么不做,何故当铁板鬼?阻档了我与阿难的好事?都说出家人以慈悲为怀?汝慈在何处?悲在哪里?”  “我当然讲慈悲了。”老大答到。  “既如此,就把阿难还归于我,阿难是我的,何以故?在座的各位当中,阿难最COOL,而我呢,也是百年难得一遇之美女,所谓的潇洒与漂亮,本就是天生一对,地造一双。”  “你很聪明,知道金童只能配玉女的道理,可是你比阿难差一点,若你能达到的话,我当主婚人。”老大笑着说。  “差在何处?”  “以我堂弟现在武功是初果罗汉,而你呢,却什么武功也不会。如果你能练成初果罗汉的话,我还真不舍得拆散你们。”  “老大说话可得算话?”  “出家人不打诳语。”  “那如何才能练成?有没有方法可以练啊?”美女问。  于是老大把修练初果罗汉的秘笈倾情传于美女。一周之后,美女练成,主动跑来对老大说:“阿难我不要了。”  这使我们感到奇怪的是,老大到底都给她修练了啥子?原来是叫她修四谛法门,苦空观。故有此转变,此事记载在《佛说摩登伽女经》里。  再说阿难,一见到老大就开始哭鼻子。内心愧疚万分,若不是我有一个老大,我苦苦地守了18年活寡的童子身,就要付之东流了。看来理论与实践差别不只是一点点距离。哥,你一开始是如何修练此神功,讲给我听听,好吗?
  这里要注意的是此经说法的对象,很杂。有辟支、无学等二乘之人,也就诸佛之师文殊师利菩萨。说明此经因缘殊胜。由浅入深,并不象金刚经,心经等大乘经典,说法对象都是大菩萨,不是智慧第一,就是解空第一,让我们凡夫听不懂。
  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21],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cū zhuó),腥臊(sāo)交遘[22],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jù聚集)。是以渴仰,从佛剃(tì)落。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 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汝(rǔ)今欲研[23]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詶[24]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  佛陀问阿难:“你最初发心跟我混,是看到我何种武功,令你心驰神往,毅然抛弃双亲,别离妻儿?”阿难说:“说句心理话,我当初看到您貌似嵇康,人未道,体香袭人,气质好得让人仰慕,让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一个自古名言:有一种帅是不可接触的。正如一首歌唱的一样,你是电、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话,你是我的SUPER STAR。反观我周围的朋友,不是狐臭就是酒气冲天,那种味着实让人呕吐。所以我才决定跟你混。”佛告诉阿难:“这马屁拍得真好。但是你要知道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轮回不停,都是因为不明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之缘故。要知道真我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遍一切处,可是你们都把它给忘了。唉,白白地受轮回之苦。现在你想得到大哥我这种气质(佛的果位),
  @solid12 5楼
22:15:20  大师。更太少太慢了  -----------------------------  谢谢光临指导,山人也是边读边写。尽量不违原意。
  楞严经是伪经,楼主此贴可以休矣!  
  大爱山人的文章啊,对经文的注解绝对的好,而且文章诙谐,幽默,读起来朗朗上口。坐等更行啊
  @狮吼棒喝 11楼
22:32:15  楞严经是伪经,楼主此贴可以休矣!  -----------------------------  谢谢光临,想请问一下,你看懂楞严经了吗?你难道不知,对于自己所不知道的事而妄加评论,这本身就是荒谬,不是吗?等你看懂了,再下断语好不?
  前面要注意的是休夏自恣。休夏就是结夏,大家在4月15到7月15在一起用功修行,自恣就是相互之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咨决心疑,咨山人以为是请求说法之意,就长者居士供养菩萨,斋毕要说菩萨给予说法为咨。自己心中有疑团请佛给予决断为决。如六祖坛经里“一日,韦刺史为师设大会斋。斋讫,剌丈请师升座,同官僚士庶,肃容再拜,问曰:‘弟子闻和尚说法,实不可思议,今有少疑,愿大慈悲,特为解说。’  师曰:‘有疑即问,吾当为说。’  韦公曰:‘和尚所说,可不是达摩大师宗旨乎?’  师曰:‘是。’  公曰:‘弟子闻达摩初化梁武帝,帝问云:“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达摩言:“实无功德。”弟子未达此理,愿和尚为说。’  师曰:‘实无功德,勿疑先圣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设斋,名为求福,不可将福便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此为决。
  你必须先找到真我,如何找到真我?哥可帮你,但你必须不加思索(直心)地回答我的问题。因为你一思索,就是有分别心,也就是说就有第六识参与进来,这种近乎条件反射似的回答是名为直心。还记得六祖的坛经吗?开往篇就说“菩提自性,本自具足,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此心就是直心。不但你如此,就是十方如来也如此啊。何谓曲心,指的是思前想后为曲心。
  再说曲心,比如领导问你这件事办得如何?你要考虑 一下,如何回答才能令领导满意,这种回答就是曲心。
  有句成语叫做心直口快,山人以为正好做为直心的注解。
  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阿难,我现在问你:“你当初决定跟我混,是因为我的亲和力,你是用什么看到的,又是什么让你喜欢我这种老大的气质?”  “还不是用我的眼睛看到老大您太COOL了,我的心里面自然产生想跟你混的想法。就象我见到美女一样,心里自然有一种愿意抛弃一切,哪怕是江山,也要想娶她当老婆的想法。”阿难回答道。  “如果你说的是真的话,是因为你的眼睛看到美女,心里才会有这种想法。如果你不知道你的心与眼睛在哪里,你就不能降伏外界的花花世界对你的诱惑。比如你要去北京看如玉,如果不知道北京在哪里,就盲目出发,那不是南辕北辙么?使你有这种见了美女追求不到的痛苦,就是因为你不知道眼睛与心是什么东西啊。”佛说。  “老弟啊,那啥,你想啊,眼睛与心在哪里啊?”佛问道。
  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祇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只陀林实在堂外。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阿难气愤地说:“哥,你别老是整三岁小孩的问题,有本事整四岁的,别说我,就是在座的各位十种类别的人都知道,心在身体内啊。比如我看大哥您的慈悲的眼睛,就在你的脸上。如果我用镜子一照,就知道我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也在我的脸上,从这里就可以推断我的心在我身体里面,不是吗?”  佛告诉阿难说:“你现在坐在教室里听我讲经,看看学校的操场在哪?”  “大哥,你别这么怀疑小弟的智商好么?三岁小孩都知道那操场当然在教室之外。”阿难说。  “阿难别鸡冻,哥没有看不起你,哥知道你已得初果罗汉,你就不能替那些不懂的人老实回答哥的问题?发一点慈悲心,好么?”  “是这样啊,好。”阿难高兴地回答。  “那么我们继续?”  “OF COURSE.”  “你在教室里,先看到什么?”佛问。  “当然是先看到大哥您了,然后才看到哥身边的四大护法,最后才看到操场。”阿难答道。  “你看到外面的操场,是因为什么而看到?”  “当然是因为窗户,您没看到教室窗户被人擦得贼亮吗?透过这窗户,地球人都看得见。”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佛告诉阿难:“按你所说,你坐在教室里,通过窗户,得以看见操场。有没有人只看见操场,而看不见大哥我的?”  “没有这样的人,除非他眼里无老大,装作没看见。”阿难飞快地答到。  “老弟,如果把你的身体比喻成教室,把你那颗能见的心当作您自己,大哥我比喻成你的五脏六腑,你想想,按照你说的,你应该也能看得见你的五脏六腑啊,你现在看不到,就好象那个只看到外面操场而看不见大哥我的人一样。不是么?所以说嘛,那啥,你说心在你的身体里面,怎么样,不对吧?”阿难想想也是。
  厉害,顶哦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几个名词:  1、尘劳,何谓尘?指的是六尘,即色身香味触法  劳,劳累。想想看是不是这样,人的一生,都是为这个忙为那个忙。比如看见小S,为她的美貌(色尘)所吸引,然后呢,心随她走,为了她抛头颅,洒热血。是为尘劳  其它五尘亦复如是
  2、浮尘四根:  何谓浮尘根?以眼睛为例。所谓的眼睛浮尘根指的是能看见的结构。比如眼睛的浮尘根是眼球包括眼球壁、内容物、神经、血管等组织。 眼球壁主要分为外、中、内三层。 外层由角膜、巩膜组成。前1/6为透明的角膜,其余5/6为白色的巩膜,俗称“眼白”。眼球外层起维持眼球形状和保护眼内组织的作用。角膜是眼球前部的透明部分,光线经此射入眼球。巩膜不透明,呈乳白色,质地坚韧。 中层具有丰富的色素和血管,包括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三部分 虹膜:呈环圆形,位于晶状体前。不同种族人的虹膜颜色不同。中央有一2.5-4mm的圆孔,称瞳孔。睫状体前接虹膜根部,后接脉络膜,外侧为巩膜,内侧则通过悬韧带与晶状体相连。脉络膜位于巩膜和视网膜之间。脉络膜的血循环营养视网膜外层,其含有的丰富色素起遮光暗房作用。 内层为视网膜,是一层透明的膜,也是视觉形成的神经信息传递的最敏锐的区域。视网膜所得到的视觉信息,经视神经传送到大脑。 眼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房水由睫状突产生,有营养角膜、晶体及玻璃体,维持眼压的作用。 晶状体为富有弹性的透明体,形如双凸透镜,位于虹膜、瞳孔之后、玻璃体之前。
  3、何谓意识心?  所谓的意识心指的是根与尘相集起的东西,即是。比如眼睛(根)看到美女小S(尘),就有非份的想法(心)
  4、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就是从凡夫到成佛的整个过程,不断地超越自我,战胜自我,值到成佛。这条路就是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七处征心,其实是寻找真我的过程。同时也显示,什么是自我及自我的表现形式。  。
  你必须先找到真我,如何找到真我?哥可帮你,但你必须不加思索(直心)地回答我的问题。因为你一思索,就是有分别心,也就是说就有第六识参与进来,这种近乎条件反射似的回答是名为直心。还记得六祖的坛经吗?开往篇就说“菩提自性,本自具足,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此心就是直心。不但你如此,就是十方如来也如此啊。何谓曲心,指的是思前想后为曲心。  此处解释直心 曲心欠妥。直者,不曲也。不饰非,不隐恶,一是一
即是行直心。此处世尊令阿难 但以直心 酬我所问。既是要求阿难怎么想的就怎么答,不必担心答对答错,先把你的见解说出来。惟其如此,乃能知其(阿难)受病处。
  此时的阿难,哪里能够到得初果罗汉。楞严经中,世尊对当时的阿难的境界有过明确印证“汝须陀涅。菩提涅槃 尚在遥远”。终楞严经,阿难尊者就只是须陀涅的境界。
  @不必回头望 31楼
20:16:55  你必须先找到真我,如何找到真我?哥可帮你,但你必须不加思索(直心)地回答我的问题。因为你一思索,就是有分别心,也就是说就有第六识参与进来,这种近乎条件反射似的回答是名为直心。还记得六祖的坛经吗?开往篇就说“菩提自性,本自具足,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此心就是直心。不但你如此,就是十方如来也如此啊。何谓曲心,指的是思前想后为曲心。  此处解释直心 曲心欠妥。直者,不曲也。不饰非,不隐恶,一是一 ......  -----------------------------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  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  佛法是不二之法,真我是相对于假我而言,有一个真我,就必定有一个假我,不然说有真我有何意义?既有真有假就是二法,  六祖坛经说,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不必回头望
20:16:55  你必须先找到真我,如何找到真我?哥可帮你,但你必须不加思索(直心)地回答我的问题。因为你一思索,就是有分别心,也就是说就有第六识参与进来,这种近乎条件反射似的回答是名为直心。还记得六祖的坛经吗?开往篇就说“菩提自性,本自具足,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此心就是直心。不但你如此,就是十方如来也如此啊。何谓曲心,指的是思前想后为曲心。  此处解释直心 曲心欠妥。直者,不曲也。不饰非,不隐恶,一是一 ......  -----------------------------  @又试曹溪一勺甘 33楼
21:42:42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  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  佛法是不二之法,真我是相对于假我而言,有一个真我,就必定有一个假我,不然说有真我有何意义?既有真有假就是二法,  六祖坛经说,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  兄所言极是,真我是方便之词,若说实相,也有非实相之别。佛性也有非佛性,法也有非法之分。譬如大佛顶之大,此大非大小之大。真我亦复如是。再次感谢。
  继续瞎侃。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从这段开始,讲第二处征心:心在身外。  阿难心想,凡夫都是采用二分法,比如好坏,长短等。既然不在身内,那么肯定是在身外。于是对佛说:“经哥开导,我知道心在哪里了。”  “在哪?”佛问。  “在身体外面,为什么呢?就象教室里的电灯,只要灯一亮,教室里的东西就能看清清楚楚,透过窗户,就能看见操场。如果灯是在教室外面,那啥,教室里面就看不见了,因为被墙壁所阻隔,这个道理太明显了,我真笨。同理,为什么不能看见五腑六腑?因为心在外面,象灯在教室之外一样,当然看不见自己内部器官啦。哈哈,我太聪明了我,居然会和哥想到一块了,怎么样,英雄所见略同,是吧?”阿难得意洋洋地说。
  佛告阿难。是诸比丘,适来从我室罗筏城,循乞抟食,归只陀林。我已宿斋。汝观比丘,一人食时,诸人饱不。阿难答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是诸比丘,虽阿罗汉,躯命不同。云何一人能令众饱。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  佛淡淡一笑说:“知道一个吃饱全家不饿吗?”  “哥,那是光棍才有的福气。”  “如果他家里有老婆孩子呢?”  “哥,您老真会地说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肚子,怎么可能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呢?”  佛告诉阿难说:“如果心在身体外面,那么身体和心就互不相干,就比如说你吃饱了,你的心就感觉不到自己吃饱。”  此时,佛陀用手摆了一个POSE问阿难:“你看到了吗?”  “看到了。”阿难回答到。  “看到什么?”佛问  “看到你用手摆成兰花指。”阿难说。  于是佛告诉阿难:“就如你说的那样,你看到了我的手的样子,心马上产生分别,这是兰花指。如果你的心在身外,心与眼睛(在身上)不相干,你又凭什么说是兰花指?所以说嘛,心在身外是不对滴。”
  @武夷山人5134 35楼
21:50:14  继续瞎侃。  -----------------------------  多侃点,我会继续来看,侃少了没兴趣
  涯叔这是怎么啦?这么多卖点击量的广告?
  @不必回头望
20:16:55  你必须先找到真我,如何找到真我?哥可帮你,但你必须不加思索(直心)地回答我的问题。因为你一思索,就是有分别心,也就是说就有第六识参与进来,这种近乎条件反射似的回答是名为直心。还记得六祖的坛经吗?开往篇就说“菩提自性,本自具足,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此心就是直心。不但你如此,就是十方如来也如此啊。何谓曲心,指的是思前想后为曲心。  此处解释直心 曲心欠妥。直者,不曲也。不饰非,不隐恶,一是一 ......  -----------------------------  @又试曹溪一勺甘
21:42:42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  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  佛法是不二之法,真我是相对于假我而言,有一个真我,就必定有一个假我,不然说有真我有何意义?既有真有假就是二法,  六祖坛经说,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  @武夷山人5134 34楼
21:49:16  兄所言极是,真我是方便之词,若说实相,也有非实相之别。佛性也有非佛性,法也有非法之分。譬如大佛顶之大,此大非大小之大。真我亦复如是。再次感谢。  -----------------------------  真“我”假“我”都是那一个“我”,就看你是否认假为真了。其实假也非假,真也是它,假也是它,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阿弥陀佛,其实佛法真难说!真难说!!真难说!!!
  @不必回头望
20:16:55  你必须先找到真我,如何找到真我?哥可帮你,但你必须不加思索(直心)地回答我的问题。因为你一思索,就是有分别心,也就是说就有第六识参与进来,这种近乎条件反射似的回答是名为直心。还记得六祖的坛经吗?开往篇就说“菩提自性,本自具足,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此心就是直心。不但你如此,就是十方如来也如此啊。何谓曲心,指的是思前想后为曲心。  此处解释直心 曲心欠妥。直者,不曲也。不饰非,不隐恶,一是一 ......  -----------------------------  @又试曹溪一勺甘
21:42:42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  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  佛法是不二之法,真我是相对于假我而言,有一个真我,就必定有一个假我,不然说有真我有何意义?既有真有假就是二法,  六祖坛经说,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  @武夷山人5134
21:49:16  兄所言极是,真我是方便之词,若说实相,也有非实相之别。佛性也有非佛性,法也有非法之分。譬如大佛顶之大,此大非大小之大。真我亦复如是。再次感谢。  -----------------------------  @又试曹溪一勺甘 40楼
22:02:40  真“我”假“我”都是那一个“我”,就看你是否认假为真了。其实假也非假,真也是它,假也是它,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阿弥陀佛,其实佛法真难说!真难说!!真难说!!!  -----------------------------  尽管妙高山顶,从来不许商量,然而接引后学岂无方便?唯其契机而已。至于兄说这句等留到后面再讲,为什么是山河大地都不是见,又无非是见。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又试曹溪一勺甘 42楼
22:16:56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  若非佛陀他老人家,谁又能发现这无上微妙之法。南无阿弥陀佛
  多写点,我帮你顶顶帖
  佛经难读在于正如庄子所说,:“物无非彼,物无非是。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东方药师琉璃光王佛,南无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南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南无大智文殊菩萨,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南无大行普贤菩萨,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又试曹溪一勺甘 44楼
22:25:37  多写点,我帮你顶顶帖  -----------------------------  多谢了,山人开此贴的目的,是觉得楞严经太好了,故不自量力,瞎侃一翻,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来读此经典。滋溪老人有曰,『经者天下之公物,非一人所得私。理者天地之自然,非偏执所能改。倘学佛之弟子,因山人瞎侃而对此经发生兴趣,实则山人之幸。
  @又试曹溪一勺甘
22:25:37  多写点,我帮你顶顶帖  -----------------------------  @武夷山人5134 47楼
22:51:32  多谢了,山人开此贴的目的,是觉得楞严经太好了,故不自量力,瞎侃一翻,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来读此经典。滋溪老人有曰,『经者天下之公物,非一人所得私。理者天地之自然,非偏执所能改。倘学佛之弟子,因山人瞎侃而对此经发生兴趣,实则山人之幸。  -----------------------------  我最爱读的三部经,楞严经,圆觉经,坛经,我也认为,楞严经简直是无上法宝,以后我给帖一点禅宗祖师的东西,交互参看,可能更有意思
  @又试曹溪一勺甘
22:25:37  多写点,我帮你顶顶帖  -----------------------------  @武夷山人5134
22:51:32  多谢了,山人开此贴的目的,是觉得楞严经太好了,故不自量力,瞎侃一翻,目的是让更多的人来读此经典。滋溪老人有曰,『经者天下之公物,非一人所得私。理者天地之自然,非偏执所能改。倘学佛之弟子,因山人瞎侃而对此经发生兴趣,实则山人之幸。  -----------------------------  @又试曹溪一勺甘 48楼
22:56:50  我最爱读的三部经,楞严经,圆觉经,坛经,我也认为,楞严经简直是无上法宝,以后我给帖一点禅宗祖师的东西,交互参看,可能更有意思  -----------------------------  倘若如此,功德无量。
  @不必回头望 32楼
20:25:42  此时的阿难,哪里能够到得初果罗汉。楞严经中,世尊对当时的阿难的境界有过明确印证“汝须陀涅。菩提涅槃 尚在遥远”。终楞严经,阿难尊者就只是须陀涅的境界。  -----------------------------  阿难是初果罗汉理由有二:1、楞严经明显是大乘了义经,属于佛陀后期所讲。开始就是千二百五十人俱,注意啊,皆是无漏大阿罗汉。说明楞严经产生于后期。  2、讲到楞严经后面再说。
  到现在已讲了两处征心,看不懂的,有木有有木有有木有啊。  如果木有的话,山人接着继续瞎侃第三处征心:心在潜根
  我们继续看原文: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忖,潜伏根里。犹如有人,取琉璃碗,合其两眼。虽有物合,而不留碍。彼根随见,随即分别。然我觉了能知之心,不见内者,为在根故。分明瞩外,无障碍者,潜根内故。佛告阿难。如汝所言,潜根内者,犹如琉璃。彼人当以琉璃笼眼,当见山河,见琉璃不。如是,世尊,是人当以琉璃笼眼,实见琉璃。佛告阿难。汝心若同琉璃合。者当见山河,何不见眼。若见眼者,眼即同境,不得成随。若不能见,云何说言此了知心,潜在根内,如琉璃合。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潜伏根里,如琉璃合,无有是处。
  阿难想想也是,看不到自己五脏六腑,说明心不在身体里面,吃饱饭,自己马上就知道吃饱了,说明心又离不开身体。那么到底在身体什么地方呢?不在身体里,又不在身体外,会不会在眼睛后面什么地方?哦,对了,在根里,一定是的。能看到外面,是因为躲在眼睛后面,随眼睛看到东西,立即就产生分别,比如眼睛看到大哥的兰花指,心马上就知道是兰花指一样,不能看到身体里面,是因为眼睛不能反看身体里面,所以心也就不知道身体里的五脏六腑。如果把眼睛比作望远镜,心比作眼睛的话,就好理解了。人通望远镜看远处的事物,只要望远镜照到什么,心随即知道什么。哥,你觉得如何?  佛告诉阿难说:“就象你说的,通过用望远镜能看到山河大地,那么能看到望远镜吗?”  “当然。”阿难答道。  佛见阿难上当,马上追问道:“如你所说,眼睛好比望远镜,心好比眼睛,既然眼睛能看望远镜,那么心(眼睛)就能看眼睛(望远镜)啦?如果你非要说你有特异功能,心能看到自己的眼睛,那么眼睛(望眼镜)就象外面的山河大地一样,不是你自己的。又怎么能随眼睛看见什么而产生分别呢?所以说嘛,心躲在根里是不对滴。”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  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  佛法是不二之法,真我是相对于假我而言,有一个真我,就必定有一个假我,不然说有真我有何意义?既有真有假就是二法,  六祖坛经说,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直心是直心,真心是真心。世人颠倒见,故借假以修真。假若不立,真亦无存。
  阿难是初果罗汉理由有二:1、楞严经明显是大乘了义经,属于佛陀后期所讲。开始就是千二百五十人俱,注意啊,皆是无漏大阿罗汉。说明楞严经产生于后期。  2、讲到楞严经后面再说。  呵呵呵
我只问楼主一个问题:若是无漏大阿罗汉,注意初果已然无漏。阿难会着了摩登伽女的道?别告诉我这是示现。
  直心是净土,但没人告诉过你直心是佛性。
  打个比方吧。佛性是山顶的一座庙宇,直心是通向这座庙宇的最直截的一条路。甚至是唯一的一条。但它不是庙宇本身。应该明白了吧。
  @不必回头望 55楼
11:49:43  阿难是初果罗汉理由有二:1、楞严经明显是大乘了义经,属于佛陀后期所讲。开始就是千二百五十人俱,注意啊,皆是无漏大阿罗汉。说明楞严经产生于后期。  2、讲到楞严经后面再说。  呵呵呵 我只问楼主一个问题:若是无漏大阿罗汉,注意初果已然无漏。阿难会着了摩登伽女的道?别告诉我这是示现。  -----------------------------  问得好啊,给力。注意的一点是阿难是解悟,见地上已然达到,不是证悟。注意经文:恨无始以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为什么会着了摩登伽女她妈的道,是因为未全道力之故。用阿难自己的话说。是如人说食终不自饱。
  问得好啊,给力。注意的一点是阿难是解悟,见地上已然达到,不是证悟。注意经文:恨无始以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为什么会着了摩登伽女她妈的道,是因为未全道力之故。用阿难自己的话说。是如人说食终不自饱。  楼主以为无漏大阿罗汉可以由解悟而证得?或者说只是解悟就可以成无漏大阿罗汉?呵呵
  不是想给楼主添乱,您可以继续。我做个旁观即可。
  继续瞎侃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云何成见。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见内者,无有是处。
  “让我想想,五脏六腑在身里面,属于黑暗,所以看不见,而眼睛等七窍在身外面,属明,所以能看见。比如现在,我看到大哥您,是因为我的眼睛在身外面,闭上眼睛看见黑压压一片,就叫见到黑暗(见内)。哥,你看这样对不?”阿难心里很不自信地对佛说。  “你说你能看到哥我,是因为我在你的眼前,与你的眼睛相对,对吗?”佛问。  “当然,如果大哥站在我脑后,不在我的视线范围内,也就是说不与我的眼睛相对,就看不见了。”阿难答道。  “GOOD ,你说的闭上眼睛看到黑暗,这个黑暗的境界与你的眼睛相对,还是不相对?”佛问道。  “当然是与我的眼睛相对,如果不相对,我看个毛啊。”阿难答道。  “如果相对的话,那么你所看到的黑暗就在眼前,怎么说在身体内部呢?”佛追问道。  “这。。。。。,我说的不是这回事,我说的是看到这个黑暗与看到我身体内的黑暗,这两个暗是一样的。”阿难支支吾吾地答道。  “弟啊,如果这两个暗相同的话,那么在一个黑屋子里,你所看到屋子里的一切就是你五脏六腑了?”  “这个这个嘛。。。,对了,哥我说的是我的心能离开身体,与身体相对,这就叫做内对,怎么样,那么所见到的暗就是身体里的暗了。是这个意思。”阿难答道。  “哦,这样啊,闭上眼睛看到黑暗,就是看到身体里面。那么既然你的心离开身体,当然也与你的眼睛相对,睁开眼睛怎么看不见你的脸啊?如果你看不见你的脸,那么你所说的内对就是错的。”佛答道。  阿难想了想,老实说:“这个嘛,我是看不见我的脸。但不代表有特异功能的人看不见啊,对吧?哥。”  “哦,如果你有特异功能,你就能看到自己的脸,那么你的眼睛与心都在虚空,对吧?”佛问道。  “OF COURSE,与我想的一样。”  “哦,是这样啊,你说你的心在虚空,与身体相对,当然就不是你的身体了,这就回到前面说过的心在身外了。”  “。。。。。。。。。。。。。”  佛见阿难迷茫继续说道:“大哥我现在看到你的脸,就好比你的心一样,那么大哥我就是你阿难了?”  “……………”  “如果你的心在虚空,那么你的眼睛就能看到,身体就不应该有知觉,就象你看我吃饭一样,自己就不会饱。对不?”  “嗯,不过,我说的是眼是眼,身是身。”  “如果是这样,那么你应该就有两个知觉,也就是说有两个佛,所以说嘛,闭上眼睛看见的黑暗是身体内部是不对滴。”
  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阿难言;我尝闻佛开示四众。由心生故,种种法生。由法生故,种种心生。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随所合处,心则随有。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阿难心想,看来前面用世间法是难不倒哥了,不妨换一个思路,用出世间法,不说心在哪里,说说什么是心,看看能不能难倒大哥。于是阿难说:我曾经听哥给青龙堂主比丘,白虎堂主比丘尼,朱雀堂主优婆塞,玄武堂主优婆夷,讲苏东坡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1]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短松冈。  说到东坡他老人家,用情太深,都十年了,还对前妻念念不忘。痴心不改,才能写出这千古绝唱。(心生种种法生,此心指第七识末那识,因为有我执,才会痴心不改,当然阿难未必知道。)让我阿难感动的泪牛满面,悲从心来。(法身种种心生。此心为第六识,意识,是阿难眼根与耳根对当时色与声的情境所产生的一种感觉。)现在想想啊,那个感动的东东,就是我的心,伴随着境界现前,这个东东(思惟体)就与它相合,就产生了心。此心好象无所不在,当然不在内、外、中间三处了。
  佛告阿难汝今说言,由法生故,种种心生,随所合处。心随有者,是心无体,则无所合。若无有体而能合者,则十九界因七尘合。是义不然。
  佛问阿难:“你所说的这个心,有没有自体啊?”  阿难:“没有,因为心本无心,因境有啊,哪有体啊。”  佛:“如果没有自体,那合个毛啊。”  阿难:“如果我偏要合呢?”  佛:“弟,你知道啵?就凭你这句话,你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婚姻法有明确规定,一夫一妻制,六根好比六个帅哥,对着六尘,好比六个美女,都是严格地一对一的关系,比如眼根,肯定对着色尘,不能对着声尘啊,你现在无故弄一个小三出来,与哪个对啊?就好比六个原配多个小三,变成七尘。六根六尘六识十八界,而你那个东东(无体根)与小三合,就多了一界,变成十九界,这要出人命的,你忘了,前不久,小三被原配烧死在汽车里的事了吗?”  阿难:“哥,啥也不说了,好么?”
  若有体者,如汝以手自挃其体。汝所知心,为复内出,为从外入。若复内出,还见身中。若从外来,先合见面。
  阿难:“哥,刚才与您开个玩笑,您大人有大量,那个心,是因为境界后来才有的自体。比如我看到小S,就心生欢喜,如果没看到小S就生不起这个欢喜心。这么说来,我想是有自体的。”  佛:“如果有自的话,你打自己一巴掌,试试?”  阿难啪地打了自己一耳光。  佛:“痛吗?”  阿难:“痛”  佛:“你那感觉到痛的心,是从身体里出来的,还是从身体外面进入?如果从身体里出来,那一定能看到自己的五脏六腑,如果从身体外面进入,那一定能看到自己的脸,对不?”
  阿难言:见是其眼。心知非眼。为见非义。佛言:若眼能见,汝在室中,门能见不。则诸已死,尚有眼存,应皆见物。若见物者,云何名死。
  阿难:“看见看不见是眼睛的事,而我那个心不是眼睛,是一种感觉,拜托,不要老拿看见看不见来说事,好不?”  佛:“眼睛能看见东西?”  阿难:“废话,眼睛不能看见,那耳朵能看见啊?”  佛:“死人有眼睛吗?”  阿难:“有”  佛:“那能看见东西吗?”  阿难:“这个这个。。。。”  佛:“如果能看见东西,那么怎么会叫死人?所以说嘛,你说你那个心是因为先有境界,后来才有这个说法是不对滴。”
  多好的佛经,被Lz掂污了!  
  @夜11暖暖 73楼
07:00:02  多好的佛经,被Lz掂污了!  -----------------------------  说得好啊,佛经岂能掂污得了的,能掂污的就不是佛经。
  回复第74楼(作者:@武夷山人5134 于
09:13)  @夜11暖暖 73楼
07:00:02  多好的佛经,被Lz掂污了!  ……  ==========  心中有佛,处处是佛!  我刚才在试探你呢,看你的心诚不诚,好吧,你继续,为了佛祖的精义能够深入到每个人的心里,加油哦!  
  @夜11暖暖 75楼
15:33:58  回复第74楼(作者:
@武夷山人5134
09:13)  @夜11暖暖
07:00:02  多好的佛经,被Lz掂污了!  ……  ==========  心中有佛,处处是佛!  我刚才在试探你呢,看你的心诚不诚,好吧,你继续,为了佛祖的精义能够深入到每个人的心里,加油哦!  -----------------------------  其实佛何尝离开我们?此心指的是第六识意识。我管我们心中有没有佛,都有佛,只是迷的深浅不同而已。
  规格化规
  阿难,又汝觉了能知之心,若必有体,为复一体,为有多体。今在汝身,为复遍体,为不遍体。若一体者,则汝以手挃一支时,四支应觉。若咸觉者,挃应无在。若挃有所,则汝一体,自不能成。若多体者,则成多人,何体为汝。若遍体者,同前所挃。若不遍者,当汝触头,亦触其足,头有所觉,足应无知。今汝不然。是故应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无有是处。
  阿难:“我现在在想想,好象这个心本来就有的,所以没有来处,只是我不知道它躲在什么地方,遇到境界时,它才让我感觉到而已。”  佛:“即是这样,那就有自体啰?”  阿难:“当然。”  佛:“那么你所说的体是一个,还是多个呢?”  阿难:“一个。”  佛:“如果只有一个的话,你打自己一耳光,你的手脚脸等,都应该感觉到痛。反过来说,如果都感到痛的话,你怎么知道是哪个地方被打呢?所以说嘛,你说只有一个体不成立。”  阿难:“如果是多个呢?”  佛:“如果有多个知觉体的话,就成了多个阿难你了,那么哪个知觉是你呢?再说了,你所说的思惟体是遍满你全身,还是在身体的某一处?如果遍满你全身的话,当打你的头,你全身都痛,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说能知之心遍满全身也是不对的。如果在你身上的某一处,譬如在头部,那么当打你头时,同时又打你脚时,头感到痛,脚就不应该觉得痛。这也是不可能的,因此你说的那个思惟体,随着境界现前,与之相合,就产生心说法是错误滴。”
  做个记号先
  第六处征心涉及一些概念。先小科普一下。  眼识:能见事物影像的心识,也就是眼识。  耳识:能听闻声音的心识,即是耳识。  鼻识:能嗅香臭之气味的心识,就是鼻识。  舌识:能尝酸甜等味的心识,就是舌识。  身识:能对事物有滑涩轻重感觉的心识,就是身识。  意识:在头脑中,能思维推度事理,进行形象的构划、名言概念的施设的心识,乃是意识。  末那识:mana,即第七识,它分别的是第八识。此心识是有情众生生死的根本。  阿赖耶识:ālayavijn~āna,即第八识,它所分别的对象是根身、器界和种子。根身就是根依处及净色根。根依处即我们自己这个躯体、肉身;净色根又叫胜义根,相当于现代生理学上所说的视觉神经、听觉神经、嗅觉神经、味觉神经、触觉神经,它们都依附于肉身而存在,所以肉身叫根依处,而只有净色根才可以真正叫做“根”。器界即指山河大地等广漠无际的宇宙世界。种子,赖耶识中所收藏的所有的种子。关于此第八识,在凡夫阶段,凡夫众生的我们只能从圣教量上、诸佛菩萨的言教上了解有此赖耶识,自己还不能亲切地证知到确有此第八识的存在,唯有登地菩萨才能做到。
  什么叫实相?  所谓的实相: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实相也是佛性、如来、真如、真心,只不过名称不同而已。
  (一)识,vijn~āanam.  第八识名心,第七识名意,前六识名识。识,就是认识或了别义。了,指觉了;别,指分别。合起来就是指能于境界觉了分别,认识彼义,认识它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特别是前六识,意识在前五识的配合下,觉了分别所缘的境界事物,认识它到底是什么。  又识在分别缘虑所缘境的时候,必然有能缘与所缘。能缘是见分,所缘是相分。能统摄这能所缘的,就是识体。相见二分是识体所显示出来的作用。
  根之五义  B1、依:识是依附于不共俱有根而住的。“根”所具有的“依”义,在梵文文法中,在名词八种格中叫依格,即第七格,在《成唯识论述记》中叫第七啭。而英语关于名词或人称代词的“格”只有三种:主格、宾格、所有格。梵文的名词或代词的依格,就相当于英语中的一个介词短语,如on the wall。 in the room.梵文格的变化是通过名词或代词的词尾的变化来构成的。  那么,试问,是怎么知道识是依附于根而住的,而不是依境的呢?因为我们可从事实上推知,只要有根,必然就会有识生起的可能,如眼根与眼识,眼见色,一种色境消失了,没有了,眼识还可以见别的色境,可是,如果“根”坏了,无论是净色根坏了,还是扶根尘坏了,那都不可能见到外面形形色色的大千世界,如瞎子,有的是视觉神经有问题,有的是眼球问题,这都致使眼不能看见外界的事物。所以,由此就完全可以推知,眼识是依附于根而住的,是依附于净色根而住的,前五识都是依附于各自的净色根而住的。  B2、发:识是根之所发,因为根若变异了,变坏了,那么识就会发生变异,就会失去了别的作用,而五尘境的变化绝不会致使心识丧失了别的作用。又如睁眼瞎一类的人,眼球虽然是好的,但视神经有病或坏了,因而就不能看视外物。我们由这一事例也可以推知,眼识是由净色根所发。根所具有的“发”义,这在梵文文法上来讲,即是具格,这是用来表示原因的。  B3、属:识是属于根的,这是从隐性种子上讲,前五识之识种随逐于各自的根种,眼之识,所以叫眼识。在阿赖耶识中,识有识种,根有根种,根以种子的形式存在于赖耶识中,识种随逐于根种,一旦根的作用显示出来,于是就会有识的生起。在这里,说识种随逐于根种,如说眼识种随逐于眼根种,所以说眼识是属于眼根的。这“属”义,即是属格,第六格。  B4、助:识助于根,如眼识与眼根,这依眼根而起的眼识,对于所依的根,也有一定的助力,因为识在分别尘境时,与之相应的苦忧等受,这对“根”有所影响,如若心识领纳的是苦忧受,那么对于“根”就会有或多或少的损伤,如眼睛盯着强烈的灯光及仰视猛烈的阳光,那就会有难受的感受,这也必然会刺伤眼睛——眼根;又如,若心识领受的是乐喜受,那么对于“根”就会有滋润的作用。可是,前五识却不能使外在的尘境有所损益,如眼识不可能使外境有所变化。所以,就色境与根而言,识唯能助于根,不能助于色境。  B5、如:识如于根,如根能照黄色境,识亦能缘这黄色境,即根照什么境,识就缘虑什么境;又根是有情生命全上的东西,识亦是有情生命体上所表现出来的东西。识与根就有这样的一些相同点,识是如于根的,而识与色境就没有,因为色境是无生命的。
  留个记号。下了班慢慢看
  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亦闻佛,与文殊等诸法王子,谈实相时,世尊亦言,心不在内,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内无所见,外不相知。内无知故,在内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义。今相知故,复内无见,当在中间。
  这时阿难突然想到一件事,于是对佛说:哥,我有你与几个坛主讲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实相)这门武功时,曾经说过,这门武功的内功心法这个心啊,不在身体里面,也不在身体外面。照这样说,我想因为看不见自己的五脏六腑,说明不在身体里面,因为看不到自己的脸,说明不在外面,但是当身体碰到什么,心就知道,这说明身心是一致的,我想应该在中间。
  这时阿难突然想到一件事,于是对佛说:哥,我曾经听你与几个坛主讲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实相)这门武功时,曾经说过,这门武功的内功心法这个心啊,不在身体里面,也不在身体外面。照这样说,我想因为看不见自己的五脏六腑,说明不在身体里面,因为看不到自己的脸,说明不在外面,但是当身体碰到什么,心就知道,这说明身心是一致的,我想应该在中间。
  @不必回头望 54楼
11:41:17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  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  佛法是不二之法,真我是相对于假我而言,有一个真我,就必定有一个假我,不然说有真我有何意义?既有真有假就是二法,  六祖坛经说,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直心是直心,真心是真心。世人颠倒见,故借假以修真。假若不立,真亦无存。  -----------------------------  没看出来你说的直民和真心有何区别,可否见教?
  @武夷山人5134 这里是天涯一方人间净土,顶帖
  @武夷山人5134 82楼
23:58:25  什么叫实相?  所谓的实相: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实相也是佛性、如来、真如、真心,只不过名称不同而已。  -----------------------------  还可以加上,是实相者皆是非相,  实相无相,
  下了,明天再来
  感谢佛祖让我有缘看到山人弘法的好文章。顶一个,做个记号,慢慢拜读。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
  佛说:你说在中间,这个中到底在哪儿,应该有个具体的地方,是吧?你现你说的中间,到底在哪儿呢?
  @又试曹溪一勺甘 90楼
22:59:48  @武夷山人5134
这里是天涯一方人间净土,顶帖  -----------------------------  谢谢欢迎光临指导。
  继续瞎侃
  再次申明,山人瞎侃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原文,如果与原文不一致的地方,肯请指出。
  佛言:汝言中间,中必不迷,非无所在。今汝推中,中何为在?为复在处。为当在身。若在身者,在边非中,在中同内。若在处者,为有所表,为无所表。无表同无。表则无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为中时,东看则西,南观成北。表体既混,心应杂乱。
  佛说:“学过物理吗?”  阿难:“学过。”  佛说:“知道参照物吗?”  阿难:“知道。”  佛说:“中间都是相对而言的。比如人的五官,眼在上,嘴在下,鼻子居中,如果没有眼与嘴这个参照物,只一个鼻子,那是中间吗?你所说的中间到底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别的什么地方?”  阿难:我说的中是在身体上。  佛说:“是在身体的表面上还是在身体里面?如果在身体表面上,比如在身上的皮肤上,根据物理学原理,没有参照物,这不是中啊。如果说是在身体中,就等同于在身内,那么你能看到你自己的胃吗?所以你说在身体上,是不对的。”  阿难:“我所说的中间不在身体上。”  佛说:“如果不在身上,那么到底在哪呢?能不能具体指出来?如果不能指出来,那就是没有。如果能指出来在某个地方,比如象我桌子上的檀香炉,这个中是不固定的,从东边看,香炉在西边,从西边上在东边,从南边看在北边,这个中间表述既然多种,那么你所说的中间就变得杂乱了。既然杂乱,你所说的中间就不成立。”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夜的钢琴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