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歌载舞的舞蹈花雨伞舞蹈

柯有伦新歌派对辣模助阵 坦诚想谈恋爱|柯有伦|解放浪漫|辣模_新浪娱乐_新浪网
柯有伦新歌派对辣模助阵 坦诚想谈恋爱
柯有伦秀肌肉
柯有伦新歌发表会
八位辣模助阵
柯有伦发布会邀得辣模助阵
柯有伦“一男战八女”
  新浪娱乐讯 柯有伦《解放浪漫》新歌发表会暨派对让暌违三年发片的柯有伦走路有风,唱片公司更“投其所好”找来八位性感长腿辣模COSPLAY走秀伴舞。
  睽违三年《解放浪漫》 时尚型男大跳雨伞舞
  睽违三年,在10/31发行个人最新专辑《解放浪漫》的柯有伦,这次新专辑造型改走时尚微熟男路线的他,音乐风格也从以前的摇滚少年进化成电音舞曲路线,并解放性感尺度大露鲨鱼肌。唱片公司配合新专辑以电音舞曲风格为主及浪漫求爱的概念,特别租下台湾顶级夜店,为他举办盛大的媒体新歌发表会暨派对,包括灯光、音响、硬件都是以演唱会规格打造,强调这次以时尚轻熟男形象现身的柯有伦,更在新歌派对上一次换了三套时尚look登场演唱新专辑七首新歌,可说诚意十足。在下午的新歌发表会上,柯有伦特别载歌载舞演唱新歌《Be Ur Man》,并大跳“雨伞舞”发挥难得一见的舞技。为了新专辑时尚型男LOOK而秀出“鲨鱼肌”的柯有伦,今天新歌发表会上特别应媒体要求秀出“鲨鱼肌”,只见柯有伦大方地把衬衫撩起秀肌肉展现MAN POWER,问他平常怎么练肌肉,他笑说,“我台东渔港出生的啊!所以有鲨鱼!”他接着说,“其实因为我从小因为练重机,所以腰有受伤过,不能做仰卧起坐这种练腹肌动作,只能靠拉单杠练肌肉,所以六块肌没练成,反而练成鲨鱼肌!”
  辣模热舞性感助阵 柯有伦“一男战八女”
  柯有伦新歌发表会上“一男战八女”,八位长腿性感辣模一字排开,让柯有伦有如皇帝威风八面!为了符合“解放浪漫”主题,这次新歌发表会上特别请到八位舞技一流的性感辣模助阵,这八位辣模各个身材高挑火辣不说,每个共同特征都是拥有“性感长腿”。原来,柯有伦喜欢女生的基本条件就是“美腿”,他笑说,“很感谢公司这么用心,找来腿长又会跳舞的美女,实在让我感动!”值得一提的是,这八位辣模更COSPLAY各种火辣装扮为柯有伦伴舞,包括养眼比基尼、运动辣妹、时尚正妹、豹纹野性风、夜店天使、海滩波妞应有尽有,让新歌发表会宛如秀场。只见这八位辣模使出浑身解数对柯有伦扭腰摆臀,让柯有伦宛如超级情圣般备受尊宠,而且这八位性感天使贴近柯有伦拍照时还不时摸脸、碰身体,还有一位穿比基尼的女模直接把手伸进柯有伦衣服摸他的“鲨鱼肌”,让艳福不浅的他笑到合不拢嘴,让工作人员笑说,“单眼皮的柯有伦已经笑到眼睛都[成一直线了!”柯有伦笑说,“真的是大解放,好像美梦成真啊!八个性感辣妹围绕的画面只会在梦里出现,而且还有辣妹“东区”下腰,太劲爆了!”
  唱片公司送超跑模型 预祝新辑速开红盘
  柯有伦加盟新东家种子音乐备受礼遇,除了“投其所好”找来长腿辣妹在新歌发表会上伺候外,拍《解放浪漫》MV也是“香车美人”大放送,MV中让他开千万跑车助阵“开把”女神安心亚;今天趁着新歌发表会,种子音乐更送上一台超跑模型一台,希望柯有伦新专辑的销售成绩如开超跑般快速又拉风,车虽小,但马力超大,就像柯有伦的音乐爆发力强,快感超速一级棒。收到超跑模型的柯有伦笑说,“自己很想买一台超跑啊!可是妈妈说希望我先买房子,赶快找女友结婚比较重要!”问柯有伦对于未来女友除了长腿为必要条件外,对哪一型的女生比较容易心动?柯有伦笑说,“笑容可爱,个性好,谈得来最重要!”
  坦承想谈恋爱 望40岁前结婚
  事实上,已经单身两年半的柯有伦,坦承自己很想谈恋爱,他笑说,“不过到了这年纪就只能靠缘分,以前不太相信缘分这东西,但缘分没到,想也没用!”问柯有伦没谈恋爱平常时间在干嘛,他笑说,“除了做音乐,我最近很爱画画!哈哈,感觉很无聊吼!不过寂寞时候还是有,但就去享受单身生活,最近还会去找朋友去爬山、打高尔夫,做一些自以为是黄金单身汉的事情。”而最近娱乐圈兴起明星结婚生子热潮,包括自己好友周杰伦都准备要结婚,问他几岁想结婚?柯有伦笑说,“如果硬要讲一个年纪,我想40岁吧!不过要找的这个女生绝对要我妈妈也喜欢,要能博得婆婆欢心很重要!”问柯有伦如果有另一半会不会公布,他说,“我自己是传统的人,不会藏爱,绝对会让大家收喜帖、请喝喜酒!”
(责编: 阿菲)
文章关键词:
&&|&&&&|&&&&|&&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顶部 “”,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关键词:     
雨季话雨伞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
  连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迎来了降雨,外出的人们纷纷打起了雨伞。由于它携带方便、可张可合,夏天有烈日之下还可以用来遮挡阳光,因而成为人们夏日里生活和外出旅行的一件必备用品。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雨伞的国家,从发明之日到现在至少也有3500多年的历史。关于伞的发明,民间有种种传说。流传较广而又有文字记载的还是那位神通广大的“鲁班先师”。据说鲁班在乡间为百姓做活,媳妇云氏每天往返送饭,遇上雨季,常常挨淋。鲁班在沿途设计建造了一些亭子,遇上下雨,便可在亭内暂避一阵。亭子虽好,总不便多设,而且春天孩儿脸,一日变三变,夏季雷阵雨,说来就来,以至“迅雷不及掩耳”。云氏突发奇想,“要是随身有个小亭子就好了”。鲁班听了媳妇的话,茅塞顿开。这位本领高强、无所不能的中国发明大王依照亭子的样子,裁了一块布,安上活动骨架,装上把儿,于是世界上第一把“雨伞”就这样问世了。而据《玉屑》记载,伞是鲁班的媳妇为关心终日在外劳作的丈夫而发明的。不论是谁发明,当时并没有“伞”的称呼,而是被人们称之为“簦”,后又称为“华盖”。《国语 吴》中就有“簦笠备雨器”的记载。《史记 平原君虞卿列传》中则记载了虞卿“蹑轿担簦”冒雨前往赵国游说孝成王的史实。唐朝李延寿编写《南史》和《北史》时,才正式为伞定名。
  不过,当时伞被用于官仪,老百姓将其称为“罗伞”。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古代,伞的用料、色彩、尺寸就像头上的乌纱、身上的朝服一样,也是区分官职大小、身份尊卑的一种标志。如宋代只有天子才能用红黄二色,庶僚一律用青色。因此古时皇帝或高官出巡时乘座的轿子或车子都张着黄色伞盖,以表示“荫庇百姓”,因此民间将这种伞称为“凉伞”、“罗伞”、“万民伞”,其实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遮阳、挡风、避雨。伞在中国诞生之后,随着对外开放和交流的日益扩大,也就逐渐传到了国外。日本在唐朝时先后向中国派出了十九批“遣唐使”,多达五百余人,其中有医师、画师、音乐家及各方面的学者,他们到中国专门
  学习中国文化,不仅把中国的历法、天文、音乐、美术等文化带到了日本,也把包括制伞工艺在内的多种生产技术和制造工艺带到了日本。
  1747年,英国一位叫祖纳斯 汉努威的商人到中国旅行,发现中国人打着油纸伞在雨中行走,雨停后把伞一收,随身携带,甚为方便,回国时便买了一把。回去后不久,正逢一个雨天,他便撑开带回去的那把雨伞在伦敦街头行走。当时英国的宗教传统认为:天上下雨是上帝的旨意,用伞遮住雨就是违反天意,是大逆不道的。汉努威因此受到嘲骂和诅咒,甚至有些人向他投掷鸡蛋。但是,雨伞的好处却人人可见,终于在一片反对声中逐渐盛行起来。到19世纪中叶,雨伞成了英国人的生活必备品,而且用伞也成了英国人的一种荣耀。
  伞在当代艺术作品中,被赋予社会学或政治象征意义的首推文革中刘春华创作的油画《毛主席去安源》。在画上乌云蔽日、山雨欲来,毛泽东手执雨伞,踏着氤氲的山路走来。该画自日随“两报一刊”发往全国,并印成彩色单张和搬上邮票,成为世界美术史上印数最多、流传最广的美术作品。而在舞台艺术上,伞常常被用来作戏曲、歌舞、杂技等艺术表演的道具。我国于日发行的特55《中国民间舞蹈(第三组)》邮票,展示了我国六个民族的六种不同的舞蹈,其中的“黎族三月三”描绘的便是一对黎族青年男女共撑一把伞,亲密无间爱意缠绵载歌载舞,生动反映了黎族三月三民族风情,那种浓郁的乡土气息,民间风俗扑面而来。台湾省1983年发行的《白蛇传》邮票,第一枚反映的就是“西湖借伞”的情景,正是这把伞,一借一还便衍生出许仙和白娘子之间的曲曲折折的爱情故事。
  现如今,伞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仅为遮风挡雨所用,它的家族已经是子孙繁衍、款式众多。有置于案头、茶几上的灯罩伞,有直径达两米多的海滨浴场遮阳伞,有飞行员必备的降落伞,有折叠自如的自动伞,还有用于装饰的小小的彩色伞……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伞的样式、功能的追求也在不断求新,因而一些多功能、新样式的伞也不断被发明出来。如日本现在已出现了一种十分别致的伞,伞柄上装有收音机,伞一撑开,就可以听到优美的音乐。另外,日本人还针对通常的伞不能避免鞋子被雨淋湿的情况,发明了一种鞋伞。这种伞立于鞋尖之处,下雨时撑开就可以防止鞋子和脚被雨淋湿,但在伞不撑开时,它在鞋子的头部却是一种装饰。国外还有一种带香味的伞,伞一打开,芬芳浓郁,可以想象得到,在雨中打着这种伞,心情该是何等舒畅。
  (责任编辑:叶海英)
主办:中国气象局办公室 承办: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 Email:zgqx_cma@ 协办:中国气象报社 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国家气象信息中心
地址: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46号 邮编:100081 联系电话:010-
纠错热线:010- 纠错邮箱:qxbjc@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号 站长统计首届中国舞蹈节
 当前位置:&&&&云南民族舞蹈
各民族舞蹈概况
瑶族民间舞蹈概况
  “度戒舞”是瑶族“度戒”仪式中系列舞蹈的总称。
  瑶族人民重历史、重道德、重礼仪、重宗教,对于下一代,能否了解祖先历史,品行是否端正,能否通晓各种接人待物的礼仪,能否举行各种宗教仪式活动祭祀祖先和神灵等,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事情。每一个男性在成年时都必须经过一个宗教性的仪式活动――度戒,然后才能被认为是本民族的社会成员,才能成家立业,享有参加社会活动的各种权利,将来死后其灵魂也才能“升天”“做官”。故此度戒仪式极为隆重。
  度戒,蓝靛瑶叫“栽奢”,红头瑶称之为“度鳃”,多于腊月举行。蓝靛瑶男青年必须于婚前度戒;大板瑶、红头瑶、角瑶等支系则要婚后才进行,而且要夫妻同度,仪式期间不准同房,度戒以后一个月内不得吃荤。
  在瑶族的宗教观念中,既有本民族的原生信仰,又受道教的影响,故度戒中又有“度道”和“度师”之分。即父亲为“道边”弟子的,其长子必须继承父亲戒业而受道戒;若父亲为“师边”弟子,其长子则必须受师戒;若父亲既是道边弟子又为师边弟子,其长于就师、道两戒同度。其他孩子可自由选择戒业。本文以师、道两戒同度的仪式为例。
  度戒之前,主人要“煮酒择师”。即;用糯米蒸饭后拌上酒药,分成若干份(多为五、七、九等单数),然后装在几个瓦罐内(称为“师罐”),每罐配上一位要请的师傅的名字(通常是本族中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三天后,酒药发酵,若米酒不香甜者,便不聘为师傅;若米酒香甜者,主人家去聘请时,一般都乐意接受。
  戒师多由七人组成,即:
  道公――文师,穿黑底红镶边彩绣法衣,负责向受戒者传授经典历史和民族传统道德的教育。仪式活动中为“文坛科”的主持者。
  师公――武师,穿黄色法衣,负责宗教律典的传授和讲解。仪式活动中为“武坛科”的主持者,
  引教师――穿蓝色法衣。负责向受戒者传授翻滚度戒台的技巧动作。仪式活动中为受戒者接受道法的引渡人和点教人。
  童坛师――一般装束或穿红色法衣,负责布置坛堂、抄拟戒律文碟和度戒台的修搭工作;
保见师――戴假面,穿破衣烂衫,驼背,手持弓箭,意为受戒者之父亲。是舞蹈的主要表演者之一。
  证见师――男扮女装,背假婴,意为受戒者之母亲。是舞蹈主要表演者之一。
  画字师――一般装束,负责整个仪式的经费开支,安排准备仪式过程中需要的实物和舞蹈道具等。翻度师台时,则肩扛雨伞和包袱,手拿经书参与舞蹈,意为受戒者之母舅。
  以上七位师傅中,道公、师公、引教和童坛四人为主要的主事师傅。根据需要,还要再请上一些懂得教规教法的徒弟来协助念经、请神和跳神。
  选好师傅,就根据受戒者的生辰八字择定度戒日期。之前,家长要先将孩子送到道公、师公和引教三位大师傅家中进行烧香拜师,然后将孩子拜托给各位师傅,让其轮流接受族规族礼的教育。一般是在每位师傅家中住三天。意为从烧香之日起,受戒者便已重新“投路”于形父腹内,每位师父“怀孕”三个月(一天为一月)。九天后再送到主人家中进行正式的度戒仪式,让其脱胎换骨成为新人。
  拜师期间,师父要将孩子安顿在家中比较僻静的地方(多为楼上)。并规定:不许劳作,不准杀牲;要忌食油荤,素食淡饮。用以修心养息,默守规程;睡觉要侧卧,不得仰视上苍,出门要头戴蔑帽,低头行路,不可东张西望,更不得了望天空。
  每当夜深入静之时,师父便将徒弟带到火塘边坐下进行教化,直至鸡叫两遍方能睡觉。传教内容主要是:做人不得伤天害理,天地皆有神灵,入靠天意而生,靠天意而灭。见事不能指天骂地;要尊敬老人,和老人同行时,天晴要跟在后面,天阴要走前面,帮老人开路打露水;为人要勤劳,不贪懒,不占人便宜;不得调戏妇女,不可欺负弱小等等。整个教化期间,徒弟只准静思默记,不得插话或提问。
  文师传教一般只需三天,然后转到武师家接受宗教礼仪的教诵,直到熟记并理解之后,再转到引教师家,接受度戒仪式中的技巧训练,领受每个仪程中的要点,注意克服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传教结束的最后一天,便是“起师”的日子。届时,师傅们要各自在家举行仪式,叩拜祖先,拜别父母和妻子。然后酒祭神刀,撒米“借调”天兵神将,敲锣打鼓奔赴主家。同时将孩子一并送回,正式举行度戒仪式。这天,家族及亲友都要来参预仪式,以示祝贺。
  是日子夜,主事师傅(正戒师)将受戒男孩叫到坛堂中央,用被子将其从头盖到脚,并手持“告板”和铜铃,盘腿端坐于席垫上。然后,正戒师持鼓,另外三师持锣、钹、铜铃和令简等,面向神坛一字排开,由正戒师向神位汇报:“这个孩子经过教化已经成人,能通情达礼,来日必成大器。今遇良辰吉时,打动鼓声,上不犯天,下不犯地,不犯师、主两家。当生本命,元辰星君,日午灯笼,度戒坛内,洪恩大会,打动鼓声,奏转诸位神灵,求祖先保佑!”然后众齐呼:“吉日良利之时!”正戒师击鼓三声,表示动鼓开坛,随后鼓锣齐鸣,开坛唱经,跳起请神迎神舞。整个坛堂,左为文坛科(即“道边”),右为武坛科(即“师边”),在阵阵喃诵经文的韵律和节拍声中,各自按着不同的程序,不断变换着手中的法具,或单人舞蹈,或双人舞蹈,或三人舞蹈,时而环绕成圈,时而排列成行,时而跑花穿棱。鼓锣阵阵,法衣飘逸,伴随着场外姑娘们唱起的程序内容歌,使得整个坛堂形成一个极为热烈的歌舞场面。当受戒男孩经过两个小时左右的静坐后,就送回原处休息,而跳神的师傅们则通宵达旦,始终不停。
  拂晓前,师傅们再次将受戒男孩带到坛堂,唱起〈引光歌》,跳起〈川光舞》,表示“川光童子降坛中”。在这里,受戒者已作为“鬼神童”,跳《罗帛舞》,让其骑上神马上梅山(即梅山教三元教主居住之洞府,罗帛为神马)寻求法主学法术。天亮后,就到屋外翻滚戒台,表示再次投生人间。
  第二天早晨,主事师傅挥舞法剑于屋前斩妖杀邪后,众位师傅便敲锣打鼓,簇拥着受戒者走出屋外。道公与师公于前开路,引教师牵着受戒者,另有两人为他们打着伞,边舞边向度戒高台走去。
  “度戒台”,是用四根圆木搭成的一座3米高台,意为“五台山”,又叫做“云台”。当众位师傅带着受戒男孩围云台舞蹈三圈后,引教师就从台后的楼梯爬上云台,边舞边喷甘露水,表示将戒台洗干净。然后,道公与师公各立于楼梯两旁,念动咒语并一板一拍地由下而上指引楼梯(过去曾为“刀梯”),让受戒者在引教师的引导下,每步都上左脚,慢慢爬上云台。接着,除道公和师公外的众位师傅就在云台下表演起《狩猎舞》来。据说通过此舞的表演,既可驱逐一切妖孽,保证度戒成功,又可在将来的狩猎活动中得到“猎神”的保佑。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视云台的四根圆柱为树木,穿行于森林之中,云台上的受戒者要密切配合表演者(不准笑),使表演既严肃而又风趣。最后,四位主事师傅纷纷向表演者敬酒,以示感谢。
  接下来,就是云台的翻滚仪式(即“度师”)。云台下,九位成年男子拉紧一张藤网,网上铺有三位主事师傅带来的棉被,男扮女装的证见师抱着假婴站于藤网之旁。云台上,受戒男孩两臂紧抱双腿,全身卷曲,箍成一团。这时,师公道公站于云台两旁,手举法刀,口中念念有词,一声令下,男孩便在引教师的指导下急速往后仰翻,从云台上滚落到藤网之中,意为从天降生,落入天神之母腹(棉被象征母腹)。
  此仪式极为重要,若男孩落入网内仍身不散、手不松,则表明师戒度成功,师傅们便将男孩扶起,轮流给他喂上一口糯米粑(意为母乳)。若男孩落入网内便两手松脱,四肢朝天,就说明师戒度不成功而成为一件终身憾事。
  度完师戒,师傅们又带领受戒男孩围云台舞蹈三圈后回到堂屋外,让其跪听童坛师朗诵贴在门旁的榜文,以阐述家中的经济情况及父母养育之思等。此时,保见师手拿弓箭,证见师身背假婴到围观者中逗笑取乐。若保见师将弓套于谁之头上,并声称孩子没有奶吃,那么谁就要给予一定的礼钱表示心意。
  榜文读完,受戒男孩就步入堂屋中央,三拜祖先后坐下,进行“度道”仪式。首先,师傅们敲锣打鼓围着受戒者边唱边跳。跳完后,童坛师拿来一把木梳和三枚铜钱,由道公将三枚铜钱用线拴在受戒男孩的头顶上成三角形。然后用木梳给他梳头,若梳东方就面向东,若梳西方就面向西,共梳四个方向。梳完头,道公含上一口酒(或水)喷在男孩头上,口中念念有词,另外三位师傅便分别用剪刀剪下拴着铜钱的三束头发。铜钱落地,要马上检验“铜钱封”的结果(即看哪面朝上),以确定道戒的吉利程度(分大吉、吉和小吉)。若剪下铜钱受戒者就口鼻流血,则视为大凶。
  受了道戒、师傅们便给受戒者戴上红顶(即头御),转三转以示升戒。然后,将两卷戒文(瑶语称为“阴阳碟”)重合在一起,放在一张小方桌上,边打开边向受戒者朗读,共为十大戒:
  第一、不得冒犯盘王祖先。第二、不得骂天地日月星辰。第三、不得杀人放火,枉杀无辜。第四、不得隐经瞒教。第五、不得贪财恋色,调戏妇女。第六、不得嫌贫爱富。第七、不得辱骂师友。第八、不得怠慢父母。第九、不得拦路抢劫。第十、不得成师就忘了师思。
  以上十大戒,根据支系的不同,可能顺序稍有出入,但内容基本一致。
  受戒者对十大戒必须无条件接受,并一式四份,分别盖上“三清道公印”和“三元师公印”以及引教和受戒者本人的手印。然后,当堂烧毁一份,两位师父(道公和师公)各留一份,受戒者终身留存一份,直到将来归世之时置于胸部随棺而葬,表示到了阴府还要进行对照检验。至此,度戒男孩方可抬头看天。这时,屋内歌声四起,师傅们领着受戒男孩载歌载舞,当歌舞达到高潮时,主事师傅便发出“哦一嗬”的吼声,于是,安排在一旁伴唱的歌男歌女便歌声顿住,纷纷抓起五谷洒向舞场中央,以示祝贺。
  最后要进行送神仪式,以禀告临坛到位的天庭地府诸位神灵撤班退位。然后,师公与受戒者跳起双人舞,并边舞边用“倒罢棍”(法杖)和法剑捣毁圣殿,撤除坛堂,“安龙接祖”以重设祖先神位。到此,度戒仪式全部结束。
  晚上,受戒男孩要与师父同桌就餐,并请来师母一同入席。席间,徒弟要先向师母行礼(叩头)敬酒说:“请师母喝下这双杯酒!”师母便对徒弟说上几句封赠的话。然后,徒弟向师母发誓,保证“愿忠于师父,遵守戒规”等。可见,瑶族的“度戒”,既有为受戒者消灾祛难之意,又有发展徒弟以继承师父戒业之目的。
  受戒后,师父要为弟子取戒名。瑶族度戒取戒名有一定的规律,即祖辈排行五代一轮转,辈字不可乱用。如受师戒者,按“院、应、显、法、胜”五字排行;受道戒者,按“妙、经、玄、通、云”五字排行。而大板瑶,受戒后所取法名则必须要带一个“郎”字。
  由于度戒仪式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宗教祭祀活动,而仪式活动的主持者――道公和师公,就是舞蹈的表演者。虽然两者的舞蹈步法有相同之处,并在舞蹈中相互借用,但道公舞属于文舞(即道边),师公舞属于武舞(即师边),所以,在服饰的穿着上、道具的运用上以及动作的韵律特点和舞蹈的结构形式等方面,都有着如下明显的区别:
  第一、服饰穿着上的区别。
  道公信奉道教,故其法衣为一件黑底红边开襟方形无袖贯头衣。其衣前襟左、右各绣一条头朝下的五彩祥龙,后背绣有最高天界“无极至尊”居住的大罗宝殿,上端是乘鹤飞升的玉清、上清、太清三位尊神及二十八宿星座名称;下端是宝华山、龙虎山、武当山、昆仑山、坭盖山及四个伏羲八封图;中部为五山九庙七十二位得道真神面朝“三清”虔诚站立。
  师公信奉师教,尊梅山法主唐、葛、周三将军为其师主,属巫教的梅山教。师公经文中唱到:“上元唐相着黄色,中元葛相着衫红,下元周相着青色,三师穿着不相同。”故师公的法衣皆为黄、红、青(蓝)三色,其中武师(即大师公)穿黄衫为上元法师,是武坛科的主持者;童坛师穿红衫为中元法师,是受戒者的监督人;引教师穿蓝衫为下元法师,是受戒者从阳人托化为“鬼神童”后在阴宫中一切行动的引渡人。
  第二、道具运用上的区别。
  度戒仪式分文坛和武坛,文坛属道边,武坛属师边。仪式中,坛堂一分为二,左坛堂为文坛,右坛堂为武坛,两坛同堂起舞,但在道具的名称和运用上都有不同。
  道公以鼓、大锣、三清令简、老君杖、三清剑等法具为主,舞蹈皆为道具舞,有跳鼓、跳令简和跳法剑等。
  师公以鼓、小马锣、铜铃、二元令简、法棍、法刀及罗帛、花带等,也为道具舞,但为跳鼓、跳铜钢铃、跳令简、跳法棍和跳法刀等。
  由于鼓是瑶族主神盘瓤的化身,打动鼓声便能惊动诸神,所以师、道都跳鼓。但是,道公请圣用令简,师公请圣摇铜铃;道公接祖还斗用法杖,师公贺楼跳棍酬花娘;道公舞剑镇法坛,师公挥刀斩孽障。因此,道公和师公的法具不但在名称和使用上有所不同,而且在制作上也有明显的区别。如“道公的鼓比师公的鼓大;道公的令简弯,师公的令简直;道公的法校长(1.5米),师公的法棍短(40厘米);道公的法剑长,师公的法刀短。
  第三、舞蹈风格上的区别。
  度戒舞的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道公和师公的步法和姿态上,即道公的步法姿态带着明显的“揉踩”之感,如踏罡星斗宿一般,具有遣神灵召之态,十分虔诚,故叫“踏罡”。而师公的步法在于颤跑,其舞姿在于颤抖,特别是膝部的屈伸带动全身的颤抖,同时双手舞动道具来形成腰部的扭动和上身在颤抖中的摇摆和晃动,颇具巫舞之风。
  瑶族的度戒仪式分为“烧香拜师”和“坛堂授戒”两个阶段。拜师的最后一天是师父们“起师”奔赴徒弟家“授戒”的日子。因此,度戒舞蹈便从“起师入宅”开始,经“动鼓开经”、“召龙运水”、“请圣迎神”、“安坛川光”、“度师乐儿”、“度道乐花”、“倒罢川光”、“安龙接祖”等,共计十个程序。
  度戒舞主要以鼓点进行伴奏。其中,道边以喃诵经文为主,师边以唱经跳神为主。因此凡有钱和大锣参与伴奏的皆为道边鼓点,凡以马锣参与伴奏的就为师边鼓点。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Copyright: XINHUA NEWS AGENCY
  制作单位:新华通讯社云南分社网络中心
电话:(   广告:(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3101|回复: 0
&& &&& 我国汉族民间歌舞的主要种类有:&&& 秧歌&&& 秧歌流行于我国北方汉族地区,主要于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时在广场上表演,是一种集歌、舞、戏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秧歌的表演形式一般有地秧歌(徙步在地面上歌舞)和高跷(双脚踩在缚以腿部的木跷上歌舞)两种。秧歌队由十余人到数十人组成。舞者扮成生活中或神话传说里的人物,手执扇子、手帕、鼓、棒、伞等道具。秧歌的舞蹈有大场、小场之分。大场是集体舞,由于1-2名领舞蹈者率秧歌队边舞连走各种队形。大场用于秧歌的开头和结尾,而中间是由2-3人表演的舞蹈和歌舞小戏,名为小场。&&& 秧歌的音乐一般有三个部分:&&& 1、小场演唱& 包括“领唱秧歌”与“走戏调”。前者由一名秧歌头在开场进演唱,不与舞蹈结合;后者连舞边唱。小场演唱的曲调多移植自民歌中的小调,并加入锣鼓过门。&&& 2、锣鼓打击乐& 主要用作舞蹈伴奏。&&& 3、唢呐吹奏& 主要用作舞蹈伴奏&&& 秧歌在我国北方各省广泛流行,具有代表性的有河北的冀中秧歌、冀东地秧歌;山东的鼓子秧歌、海阳秧歌、胶州秧歌、山西的祁太秧歌以及陕北秧歌、东北秧歌等。秧歌的伴奏乐器除唢呐、锣鼓外,还有二胡、笛子等。&&& 花灯&&& 花灯主要流行于我国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省。除汉族外,在当地的仙、苗、布依、土家等少数民族中也流行。在发展过程中,花灯形成了两种主要类型:和类偏重于舞蹈,由青年男女载歌载舞或对唱对舞;另一类偏重于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向民间小戏发展。&&& 南方的花灯、采茶与北方的秧歌一样,主要在正月间演出,元宵节是高潮。主要的表演形式有:&&& 1、灯舞& 这是最早的表演形式。表演者手执制作精美的各色彩灯,载歌载舞。有时还有大头和尚、渔夫等角色同舞。&&& 2、集体歌舞&&& 参加者人数众多,有极强的自娱性。众人手执同样道具,如灯笼、扇子、巾、或花篮等,边歌边舞,并走出各种队形。&&& 3、小型歌舞& 男女二三人,表演有简单情节的小歌舞,内容是劳动或是爱情等。常即兴编词配舞。&&& 花灯的音乐是在各地山歌、小调的基础上改编、发展而成的,一般是结构短小、情绪活泼的曲调。在表演内容比较复杂的节目时,往往将几首曲调联缀起来。花灯音乐中还有一些明清小曲和少数民族音乐。花灯的伴奏乐器有胡琴、月琴、三弦、笛子及锣、鼓、镲等。&&& 采茶&&& 采茶流传在我国南方采茶区,如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等地,通常的表演形式是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男的手拿钱尺(鞭)模拟扁担、锄头或撑船杆等。女的手花扇,模拟竹篮、雨伞或是盛茶器具,有时也拿代糊的各种灯具,载歌载舞。表演的内容是茶农劳动的全过程,从种茶、采茶到制作(炒茶)和卖茶。有的地区在表演中还穿插了民间传说故事,吸收更多的民间曲调,表演者也增加为数人至十数人。&&& 采茶的歌舞形式有三个发展阶段,起初是单纯的“茶歌”,即茶农劳动时唱的歌,山歌、号子、小调都有;后来发展为载歌载舞的“茶灯”,即将茶农的劳动动作稍做加工,伴以歌舞,边歌边舞。&&& 采茶的伴奏乐器有二胡、笛子、唢呐和大锣、大钹等,过门或过场音乐以唢呐为主。&&& 花鼓&&& 花鼓主要流行于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山东、山西、陕西等省。在元宵节或其他节日,花鼓常与秧歌、花灯、采茶等一起表演。花鼓的主要形式是一男一女,男执锣、女背鼓,以锣鼓伴奏,边歌边舞。所唱的曲调是在当地的小调和山歌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节奏鲜明、旋律流畅的特点。在各地的花鼓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安徽的凤阳花鼓、山东花鼓、湖南和湖北花鼓、山西的晋南花鼓等。&&& 清代以来,花鼓逐渐增加故事情节,除了作为民间歌舞广泛流传之外,各地花鼓又进一步吸收民歌和戏曲唱腔,并在舞台上表演,成为地方小戏,如湖南花鼓戏、湖北花鼓戏等。&&& 安徽花鼓灯&&& 安徽花鼓灯是从地方
灯会、社火风俗中发展起来的,清朝光绪年间已很完善了。在淮北一带农村十分盛行。&&& 花鼓灯多在年节、庙会和冬闲时进行,并常与龙灯、狮子、马灯等多种民间道具舞一起表演。花鼓灯由舞蹈、歌唱、小戏三部分组成,歌时不舞,舞时不歌。有自娱性和表演性相结合的特点。所唱的曲调,是在山歌和地方小调基础上形成花鼓歌,如《卖货郎》、《孟姜女》等,伴奏以打击乐器为主,有大锣、花鼓、小钹、小手锣等。锣鼓与舞蹈配合默契,有“半台锣半台戏”之说。&[1
Powered by Discuz!
& Comsenz Inc.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拿雨伞的舞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