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用地古代人怎么传递信息息材料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选修课材料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有关长城方面知识1.有人认为长城是封闭的象征,大海是开放的象征.你认为万里长城有什么作用?地理等方面)简练一点,说到重点即可2.关于长城的起点,过去一直认为死动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有关长城方面知识1.有人认为长城是封闭的象征,大海是开放的象征.你认为万里长城有什么作用?地理等方面)简练一点,说到重点即可2.关于长城的起点,过去一直认为死动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
有关长城方面知识1.有人认为长城是封闭的象征,大海是开放的象征.你认为万里长城有什么作用?地理等方面)简练一点,说到重点即可2.关于长城的起点,过去一直认为死动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其实这知识指明朝修复的长城.现在考古学家考证认为,辽宁丹东的虎山南麓才是最早长城的东起点.历史是客观的,世界也是客观的,但人类对里斯世界的认识是有限的,也是无穷尽的.这种说法对吗?
长城修筑的历史悠久,工程雄伟浩大,是世界少有的奇迹.长城东西南北交错,绵延伏于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的沙漠,奔向苍茫的大海.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现在我国新疆、 甘肃、 宁夏、 陕西、 内蒙古、 山西、河北、北京、 天津、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峰火台的遗迹.其中仅内蒙古自治区的长城就达3万多里. 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关”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折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而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秦始皇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除运土、运砖可以用毛驴、山羊能爬山的牲畜外,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见,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是无法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 万里长城的工程量,据粗略估计,仅以明朝修筑为例,若将其砖石、土方用修筑一道厚1米、高5米的大墙,可环绕地球一周有余.如果用来铺筑一条宽5米、厚35厘米的马路,那就能绕地球三四周了.如果把所有朝代所修的总计10万里来计算,则这道长墙可绕地球十几周,这条马路,可绕地球三四十周. “因地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一条重要经验,在秦始皇的时候已经把它肯定下来,司马迁把它写入《史记》之中.以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的.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非曲直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效果.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四顾要之处”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有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收“易守难攻”之效.在辽宁境内,明代辽东镇的长城有一种叫山险墙、劈山墙的,就是利用悬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 了.还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了 长城,作为一顶伟大的工程,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 长城的位置 长城位于中国的北部,它东起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6700公里,约13300仝里,帮在世上有“万里长城”之誉. 长城的历史 我国北方的长城,开始于战国秦、赵、燕三国.他们为什么要在人烟稀少的北方修筑这样一条耗费巨额人力物力的长城?这条长城在当时究竟起了什么作用?有什么价值?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谈一点看法,供诸位学者作参考. 一、秦、赵、燕为何要在北边修筑长城 秦赵燕为何要在北边修筑长城,这要从战国时期的形势说起.战国时期,是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随着各国之间政治、经济关系的加强,诸夏文化与秦、楚、吴、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统一的趋向日益强烈.当时进行封建改革的魏、赵、韩、楚、齐、秦、燕七国强盛之后,进行兼并战争,谋求以武力统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陕北、晋北、冀北和内蒙古草原上的诸少数民族也强大起来,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秦国之北,有义渠,又北为匈奴;赵国西北有林胡、楼烦,北有襜褴、匈奴;燕国北界东胡.这些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除义渠从事农业外,其他均以游牧、狩猎为生.义渠是西北黄土高原上的强国,自春秋至战国,与秦抗衡百余年.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更是军事素质高,作战能力强.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匈奴人以游牧、狩猎为生,牲畜以马、牛、羊为最多,其次则为骆驼、驴、骡等.他们“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男子从小就学习骑射.“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因此,一到成年,“尽为甲骑”.战国之际,匈奴已经进入奴隶社会,并且有了国家政权机构.国王称为单于,其下置左、右贤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将,左、右大都尉,左、右大当户,左、右骨都侯,除左、右贤王外,其余大臣都是世袭.东胡、林胡、襜褴、娄烦与匈奴基本相同. 正因为匈奴、东胡等处于奴隶社会阶段,所以,他们也象希腊、罗马的奴隶主统治集团那样,专门从事掳掠奴隶和邻族、邻国的财物,整个国家变成了一架巨大的战争机器.匈奴人之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战争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被视为荣誉的事业.“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录入者注:此字音善,埏左部之土改为金).”其作战,有“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举事而候星月,月盛壮则攻战,月亏则退兵.”在战争中,凡斩首虏获者“赐一卮酒,而所卤获因以予之,得人以为奴婢.故其战,人人自为趣利.”善为诱兵和奔袭,敢于冒敌冲击,“其见敌则逐利如鸟之集,其困败则瓦解云散矣.”因为他们来如奔马,去如箭发,所以防不胜防. 自战国中期以来,他们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地区.由于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采取突然袭击,来去飘忽,难于捉摸,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而秦、赵、燕在战国中期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战车,穿着宽衣大袖的服装,行动迟缓,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东胡的袭击和掳掠.这不仅使三国北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大大影响了三国的统一事业.针对这种被动局面,三国便先后进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长城. 秦国自商鞅开始变法,推行富国强兵.军队逐渐改变成步兵和骑兵,并以军功论赏和升迁,因此军队的战斗力增强,所向无敌.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后大败魏国,夺取魏西河郡(今陕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陕西东北部)地.十三年(前225),令张仪筑上郡塞,以防北方的林胡、楼烦南侵.接着,又大举进攻义渠,使之臣服.至昭王,宣太后诱义渠王至甘泉(今陕西淳化县西北甘泉山),杀之,起兵灭义渠,置北地郡.于是,秦国北部遂于匈奴相接.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陇西、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军驻守. 赵国于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实行胡服骑射.自此兵力遂强.二十年,武灵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今内蒙古河套平原东部);林胡王献马降服,才班师而归.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至乌加河地区).于是,下令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乌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内蒙古乌加河),而置代郡、雁门、云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掳掠.为了专门经营西北,次年,他让位于其子惠文王何,自号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内蒙古间之黄河),破楼烦王而致其兵.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国家,南临强齐与新起的赵国,北逼于东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后,发愤图强,招纳各国贤能之士,实行改革,燕国才强盛起来.其时东胡强大,经常南掠燕国北部地区.燕君为了保持北部的安宁,被迫向东胡王媾和,而以大将为人质.昭王时,秦开质于东胡,他智勇双全,东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动自由,得以了解东胡南部的山川险要、布防情况与军队的活动规律.归国之后,即率大军袭击东胡,大破之,东胡却地千余里.又“度辽东而攻朝鲜”拓地至浿水(今朝鲜清川江).于是,“燕亦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康保县与内蒙古太仆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综上所述,战国时期,秦、赵、燕之所以在北边修筑长城,其目的是为了防御匈奴、东胡的南掠. 长城是由城、堡发展而来.作为军事上的防御工程的城、堡,早在原始公社末期就开始了.由于它能起有效的防御作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得到了普遍的发展.长城,最早出现于春秋,如楚国的方城(在今河南南阳地区).到了战国,魏西河郡有长城,赵漳水上有长城,中山国西部有长城,燕易水有长城,齐沿泰山山脉有长城.这些长城,在战争中曾经起过很大的作用.北方游牧民族行动迅速的骑兵,行踪莫测,诸国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都无法阻止他们袭击和掳掠.只有修筑长城,加上驻军防守,才有可能阻止他们的南掠.只有在北方修筑长城,才能抽调主要兵力,用于列国之间的兼并战争和保卫战争,才能完成统一大业. 二、秦、赵、燕长城的价值 战国时期的秦、赵、燕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究竟在战争中起了什么作用?老实说,关于它的作用,特别是秦长城和燕长城的作用,历史文献记载几乎没有,赵长城的记载也很少.这是不是说,它们没有起什么作用呢?不是.恰恰相反,正好说明三国修建长城后,匈奴、东胡等没有越过长城南掠,长城在军事防御上起了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昭王时,是秦国疆土扩展最快的时期之一.假如北面没有修筑长城,秦国就必须要派驻大军把守北方的重要通道和隘口,以阻止强大的匈奴南掠,怎么能够抽调大军不断大败六国的联军、占领六国大片土地呢?可见,秦长城修成后,只需要少量军队驻守,就能阻止匈奴南下了.如果匈奴大军南下,由于有长城防御,一时不易攻破;而秦都咸阳距此不远,一日一夜或两、三昼夜即可赴救,因此,匈奴不敢南下,自取失败.总之,自秦昭王筑长城以后,匈奴一直没有南下掳掠,这正说明了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 至于赵长城,由于建筑在阴山(今大青山、乌拉山东南)脚下,多系用土夯筑,质量较差,而又靠近匈奴,因此开始时,常被匈奴大军攻击.赵国虽然派驻大军防守,主动出城迎战,但是常吃败仗.赵悼襄王时(前224——前236),赵边防累为匈奴所败,北方吃紧,于是,派大将李牧到长城统领大军防守.悼襄王给予李牧便宜任免属吏的特权,并将云中、雁门、代郡北部的商业税和田赋作为军费供李牧支配.李牧将指挥部设在雁门郡北部的长城下,以便东、西照应.他厚待战士,日杀数牛来改善伙食;每日教将士练习骑射,奖励成绩优异者;严守烽火台,并不断派间谍了解匈奴的动向;他下令军中:“匈奴来掳掠,全体将士立即收牛马羊入保长城,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来侵,由于烽火严紧,事先知道消息,赵国军民便收牲畜入保长城.匈奴掳掠不到人和牲畜、财务,只好退去.如此数年,虽未挫败匈奴,但赵军亦无亡失.匈奴人以及赵国边民,都认为李牧怯懦,赵王也责备李牧;而李牧依然如故.赵王怒,招牧回朝,以别将代之.新将采取迎击的战略;匈奴每来,他就率军出击,数败.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将士伤亡很多,北边无法放牧.赵王没有办法,只好再请李牧出守长城.李牧称病,杜门不出,不肯应命.赵王乃强起牧,令牧统兵守卫北方.李牧对赵王说:“王一定要用我,我仍然采取从前的战略,您同意,我才敢奉命.”赵王只得答应.李牧至长城,如故约.数年,匈奴无所得.然终以李牧为怯.赵守边将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李牧乃选战车1300辆,精骑13000匹,挑能破敌擒将的百金之士50000人,善射者100000人,训练作战.练成之后,便大纵畜牧.长城以北,人畜遍野.匈奴闻之,便来掳掠.小入,牧则佯败,以部分人畜委之.单于大喜,便率倾国人马南下.李牧事先设下埋伏,张左右翼夹击,大破匈奴10万余骑,单于落荒败走,逃奔北方而去.此后10余年,匈奴不敢近赵长城.赵军乘胜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于是,赵北边宁静,人民安居乐业.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赵长城在军事防御上的巨大作用. 燕国在筑长城以前,为了保持北部的安宁,不得不向强大的东胡媾和,并以大将为人质.这种屈辱媾和的办法,并不能使东胡完全停止南掠.自从燕昭王时秦开大袭东胡军,东胡北却千余里,并筑长城之后,东胡才不敢南掠,燕国北部才无烽火之警,人民也才安居生产.这也显示了燕长城在军事防御上的伟大作用. 秦末汉初,匈奴乘中原战乱,越过秦蒙恬所筑长城,复与汉以战国秦、赵、燕长城为界.由于这条长城年久失修,北方守军稀少,因此,强大的匈奴不断进入长城以内掳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汉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嫁公主给单于为阏氏(即王后),并赐予大量的财物.但是,就是这样一条破烂不堪的长城,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军事防御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大军,一般不能进入长城掳掠.其次,如果守将得力,纵有匈奴大军,也进不了长城.《汉书•李广传》:景帝时,广“为上谷太守,数与匈奴战”.匈奴始终没有从这里进入长城.武帝时,韩安国屯渔阳郡,为匈奴所败;徒(录入者注:此字疑为徙)屯右北平,又数败.武帝乃以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守右北平,匈奴惮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后广数出长城远征匈奴.这说明,战国燕长城仍有防御作用.程不识也是守长城的名将,与李广齐名,他治军很严,随时防御匈奴突袭,匈奴也不敢来犯,也说明战国长城起了一定作用.其后卫青、霍去病、公孙贺、公孙敖等出击匈奴,均以赵、秦长城为进攻退守的主要据点.这表明,直到西汉前期,战国秦、赵、燕长城仍在发挥军事防御作用,虽然它的防御能力已大不如战国时期了.直到汉武帝把匈奴赶到漠北以后,修复蒙恬所筑秦长城和修建外长城,这条战国秦、赵、燕长城才被放弃,它的军事防御作用也才随之终结. 三、战国秦、赵、燕长城的历史价值与现实价值 战国秦、赵、燕长城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首先,它表明,只有修筑长城,加上一定数量的驻军,才能防止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闪电式的袭击.没有长城,即使有大量的步兵和骑兵,仍然是防御不了的.战国时代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因为长城是有效的军事防御工程,因而后来为秦始皇所采用.秦始皇在驱逐匈奴到漠北以后,下令蒙恬立即修筑新的长城. 其次,战国秦、赵、燕所筑的长城,是相当科学的,它基本上是利用山川形势险要而建,在山口与平原地区,都建筑高厚的城墙,截断匈奴、东胡骑兵进出之路.除了长城之外,内外制高点还建有烽火台,进行侦察敌情和传递消息,让长城上的驻军作好准备;在交通路口和谷口,都建筑障城,派军驻守,以加强长城的防御能力.在长城以内,每隔一段距离,都修建驻军的大城,并设有迅速传递消息的通讯网,以便统一指挥和互相支援.这条三国长城及其烽火台、障、城等配套建筑,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这套军事防御体系是合乎科学的,防卫是有效的.它为后来的军事防御工程提供了样板.蒙恬所筑的秦长城,虽然全系新建,但是很明显,他是在参照战国秦、赵、燕长城建筑的基础上设计的,同时进行了取长补短.例如,他利用山川地形,因其险阻建城筑障.他把长城建于高山之上,尽量利用山脊、峰峦为城,使匈奴骑兵无法越过;尽量利用河流作屏障,尽量把长城建于河流之北,使敌人得不到水源.在丘陵、平原,则筑成高大城墙,或用土石夹筑,或用土夯筑,而把各段长城联结成一条气势雄伟、隔断南北的巨龙.秦长城的烽火台,较三国长城有了改进,都建于长城外开阔的山上,而且根据地形,每隔10里、20里、30里就有一座.障城也有改进,在交通路口或谷口,都修建南北两座障城.驻大部队的城,都建在长城之南,并与长城紧紧相连.可以说,秦长城建筑体系的高度科学性,是战国秦、赵、燕长城建筑体系的继承和发展. 最后,战国秦、赵、燕长城的历史价值,不仅表现了22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而且显示当时中国人民的高度智慧、高超的军事科学水平、高度的科学文化. 三国长城还具有很大的现实价值.首先,长城作为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象征,将鼓舞着我们不畏强暴,不怕艰难险阻,去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勇攀科学高峰,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成一个高度繁荣富强的国家. 其次,战国秦、赵、燕长城及其地下文物,是我们研究战国军事史的资料宝库.在今天战争仍然不断,和我国仍然处于战争威胁的形势下,研究战国秦、赵、燕长城,仍然有着巨大的现实价值. 其三,战国秦、赵、燕长城遗址,是长城沿线自然变化的历史见证.从它的断裂、侵蚀、湮没程度,可以了解各个阶段的历代地震、风沙、泥石流的变化规律.我们了解了这些变化规律,就可以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 最后,在战国秦、赵、燕长城沿线,有着许多旅游景点,这些旅游景点,绝大多数至今尚未开发.如果开发出来,将士我国的一大财富,并且是用之不竭的财富.我相信,它将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出贡献. 长城现在的作用 以雄峙中国北方大地的万里长城为中介的南北广大地域所构成的长城带,横贯今辽宁、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和吉林、黑龙江、青海、新疆等省(市、自治区)的相当一部分地区,也包括历史时期处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和朝鲜半岛的若干地区.其范围南北宽约数百公里乃至上千公里,东西长约数千公里.长城带自远古至今居住着众多的民族,各民族及其相互关系的发展,是观察和理解长城带一切事物的关键所在.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城带的古代民族,有些消失了,一些新的民族又融合生成,它们都与当今分布在长城带的20多个民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无论已经消失的还是至今继续发展的各民族,都对中国的历史发展做出过重要的贡献.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的产物,但目前对于长城南北民族关系内在发展规律的研究尚不充分.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拓宽研究领域,揭示长城与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内在联系,对于长城学、民族学及中国民族关系史等学科研究的发展,对于促进民族团结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 长城带的经济结构与民族格局 经济文化结构 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所构成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决定了整个中国大陆古代经济、文化大致分为东西两大区和南北三带的天然布局.东西两大区即北起兴安岭,经燕山、阴山、贺兰山、岷山至横断山脉一线,以东为农业经济发展地区,其西是畜牧业(间有河谷或绿洲小块农业)经济发展地区.三带即秦岭、淮河以南为水田农业经济发展带;秦岭、淮河以北至阴山、燕山以南和东北平原是旱作物农业经济发展带,阴山以北,贺兰山以西为畜牧业经济发展带.两区三带的天然布局,构成中国大陆古代农、牧两大经济、文化类型.长城带包含了整个旱作农业经济发展带和畜牧业经济发展带的大部,构成一个完整独立的经济体系.经济上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补充,两种经济相互依存,互相补充.文化上以农耕文化为主导,农、牧两种文化相互渗透和吸收,不断汇聚与辐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农业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发展起来,成为整个中国农业经济、文化的腹心,并成为全国经济、文化交流汇聚的中心.在整个畜牧业经济区,自兴安岭以西、阴山以北的内蒙古大草原,凭借得天独厚的条件,发展成为畜牧业经济、文化的腹心.长城就坐落在这两个经济、文化腹心的自然交汇处,它是一定的经济发展基础的产物.长城既将 两种经济、文化隔开,又将两种经济、文化联结在一起. 民族格局 民族格局总是反映着地理的生态结构.两大经济、文化腹心的形成,标志着两大系统民族的初步形成.西周以降,长城以南的农业区形成华夏民族,近长城以南的黄河中下游,经济文化处于领先地位,建立起以早期汉族为主体的强大秦汉多民族统一的封建大帝国;长城以北畜牧业地区,也于战国末形成以匈奴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统一的匈奴奴隶制政权.长城的修建,成为中国古代民族形成的标志.而秦汉的长期统一,铸就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雏形.自秦汉至明清,匈奴、氐、羌、东胡、乌桓和鲜卑、突厥和回鹘、党项和契丹、女真、蒙古等古代民族反复汇聚长城带,逐鹿中原,形成古代民族发展的一个又一个高峰,进行一次次民族融合,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民族实体消失,又一些新的民族实体诞生.到元、明后期,长城带的近代、现代民族实体都先后形成,构成长城带当代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河北境内长城简介 巍峨雄伟的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堪称世界古代第八大奇观。1987年,“中国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999年,国际公认的最具权威的美国《国家地理旅游者》杂志将其评为“一生必须一游,否则抱憾终生”的全球最具特色的“五十佳”旅游胜地之一。 在河北境内,存有自战国至明朝各个朝代的长城。战国时期,在现今河北...
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为传递 军情的设施。烽火台这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长城一开始修筑的时候就很好地 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传递军情的一种最好的方法。传递的方法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因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见到,夜间火光很远就能看见。这是一传递信息很科学又很迅速的方法。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来加以区别。到了明朝...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转载]古代洗漱拾遗
其一:“古人用什么洗头?”
  本以为我对中国古代用什么洗涤身体的答案已经很清楚了:洗头就皂角,洗澡就胰子,刷牙就青盐……
  但我相信:在广阔的民间一定还有更加丰富的各种方法,只是没有广传开来让现代人知道而已!
  于是兴起搜查,最初只是想找一点点洗头的材料,结果……天啊居然这么多!同时看到网上一些小白们说“古人可能根本不洗吧”就想吐血!不要用自己的白痴来粉刷整个世界!总之,这几天一点点搜寻兼考证,终于得到了不少罕有的资料,赶紧记录下来,希望能留下一些片段为人所知。
  0、皂角、猪苓
  之所以编号为第0个而不是第1个,就因为它是现代人剩下的那点可怜传统知识中最基础的。皂角又称皂荚。把皂荚剥开,内表面是柔柔滑滑的一层物质可以刮下来,也可直接整体碾碎,泡水,滤汁,就是纯天然无副作用的洗头液啦。完全不用担心有什么XX化工物致癌。
  我小时妈妈都采皂角来给我洗过头,可是有亲身经历的哦!比化学洗发剂泡泡少——甚至没有,有股天然的淡香。
  还有猪苓,可以加香料,是富人们才用得起的。
1、木槿叶
——传说效果非常好!
  在某些地方的七夕传说里提到用槿树叶洗头,就是木槿的叶子。查到的最详细的一个资料是讲浙江永嘉县乌牛镇芦池村流传着一种古老的民间洗发方法:人们用一种温州话叫做“菜园篱”的植物叶子来洗头。他们先把叶子揉一揉,再用温水冲泡,然后将叶子去掉,用留下来的汁液洗发,洗后的头发变得乌黑、柔软。这种菜园篱就是木槿,作者还作了实验证明头发洗得光滑柔顺,并附得一个结论是不能煮沸了再洗,因为会破坏里面的蛋白质成分。
  我查了一下木槿的资料,原来木槿花含肥皂草甙,系一种黄酮甙,并含异牡荆素。此外,尚含有皂甙及粘液质。根含鞣质和粘液质。种子含脂肪油。是合适洗发的东东呀。
2、XX加上草木灰
——去污能力更佳!
  这里的XX可以是木槿叶或者皂角等。农村有种土方子:&春季的稻草灰去污效果非常好,以前的人们还常常用它来洗头发。前文资料的作者同样做实验验证,结果稻草灰的浓度宜适中,稻草灰水与木槿洗发液的比例为1∶3,洗发效果好,去污效果增强。
  在成分上分析,草木灰含碳酸钾有去污能力,至少我还知道民间有用草木灰兑水来洗床单的。&另外草木灰还能入药,《本经》:“味辛,微温。”入肝,肾二经,可治&大骨节病,蚀痈疽恶肉。分冬灰、桑灰等等。
  由此推而广之,除稻草灰外,其它适宜的草木烧成灰也能发挥清洁功能,若是香型草木呢?
3、柏叶、桃枝
——又一对七夕洗头宝
  &柏叶,就是侧柏树的叶子,叶扁而侧生。性善,微温,能凉血、止血、去风、理湿、轻身、益气,使人增强抵抗寒暑的能力。可生肌,是治疗妇女崩漏和吐脉的重要药物。桃枝,能祛除邪恶之气,解虫毒,止腹痛,除疫疠,治黄疸,蚀疮杀虫。.
  熬煎柏叶,取其汁来涂抹头发,可黑润发须。如果不生头发,将柏叶阴干研磨成末,以麻油和成糊状,涂抹于头上,即可生发。如果头发呈黄红色,可用生柏叶末一升,猪油一斤,和成药丸,弹子大小,洗发时,用布包裹药丸一颗,放在糖水中,待药丸化开后用以洗发,一个月之后,头发就会变得乌黑润泽。
  古时湖南江渐一带在七夕时,妇女大多采摘柏叶桃枝,用以煎汤洗发。因夏季天气干燥,洗物易干,用它洗发就会清爽润滑,不垢不腻。黎明时候,旭日初照,凉风习习,采摘尤为便利。所以民间大多有七月七女子们采摘柏叶的盛大景象。
——有些歧义哦
  这个无详考证,如果是指煮面条后的汤,想来如果做实验一定要冲干净,而且不浪费吗?
  但“面汤”在古代还有一个意思是“洗脸的热水”。宋
吴自牧《梦粱录·天晓诸人出市》:“又有浴堂门卖面汤者,有浮铺早卖汤药二陈汤,及调气降气并丸剂安养元气者。”《水浒传》第八回:“收拾睡到四更,同店人都未起。薛霸起来烧了面汤,安排打火做饭喫。”《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只见
天然 就拿着面汤进来,叫:‘奶奶,面汤在这里。’
赛儿脱了上盖衣服,洗了面,梳了头。”可惜没查到精制的养生面汤加的什么料,是不是也用来洗头。
5、淘米水
——简单合理又普遍
  不少地方大概都有这种说法,淘米水很适合用来洗白白哦。我的切身体验是淘米水清洁器具效果不错,天然中性无刺激,又含维生素,用来洗头自然没问题。古人还用它来洗脸,清洁又护肤。
6、潘或稷
——更加丰富
  比淘米水多了一道煮的工序,但不能简单理解成米汤哦。又称“潘”,或“稷”&,包括用栗黍之类煮成的汁水。需要烧热的同时洗。如《左传哀公十四年》,中有“合疾而遗之潘汁。”
  详细考察后我找到更深的内容。《礼记·玉藻》详细描写了贵族大夫的洗发雅情:“沐稷而靧梁,栉用椫栉,发晞用象栉。进禨进羞,工乃升歌”。以我浅薄的古文能力且作阐释:沐=洗发,靧=详洗面(简洗面称为盥),洗发以稷谷之类的潘汁,同时洗面以高梁之类的潘汁(或有并列通用之意)连胡须都一起清洗顺滑。剔垢时以比较坚硬的白理木制的梳子,待发干燥后再以象牙制的梳细细通理,避免伤发。洗沐完毕喝杯小酒,配以豆子之类的下酒小菜,乐工们升堂以琴瑟而歌。全程舒爽通泰,补气益神,此乐何极!
7、豆花水
——不是用来喝
  把做成水豆腐后的水用坛子装起来,那些水是做水豆腐的必备品,好象就是兑制好豆花后其余清澈微黄的液体。等第二次做水豆腐成功后,就有了更多的那种水,然后就把那些水煮热来洗头。它本身就是有一定的碱份,能起到止痒的作用。
8、茵樨香
——古老不详原料
  “灵帝宫人以茵樨香煮汤沐发”(《拾遗记》),茵樨香,是古代出产于西域的一种香,煮汤以洗发,一定光亮而香烈。可惜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原料了。“樨香”拆字单解即桂花香,原料或许与桂有关?
9、脂麻叶
——疑为芝麻叶?
  “脂麻叶,汤浸涎出,妇人用梳头沐发去虱”(《家塾事亲》)。这个脂麻叶是什么呢?我想它即是芝麻叶吧。因为芝麻味甘,性平,能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对枯发、早白发确实有裨益。
  《本草易读》一书中曾提到:黑芝麻,白发令黑,九蒸晒、枣肉丸服。是说把黑芝麻,蒸过之后晒过,反覆九次,再连同黑枣肉混合成药丸状服用,有助白发变黑,因人体质而异。
  于是我愈发相信脂麻叶指的就是芝麻叶了。芝麻叶还可入食。
10、兰叶
——护发美发
  “江南妇女采兰叶置发中,令头不脂”(《经验方》)。兰可是很多洗沐用品中都常见的哦,单独的功效主要是护理大过洗涤,想脱污的话要综合其它。
11、鸡子白
——就是蛋清啦
  “妇女头发垢脂,鸡子白涂之,少顷洗去”(《濒湖集效方》)。生鸡蛋打破,里面的蛋清在中药名目中叫鸡子白,又名鸡卵清,是清热解毒的大好物品。
  蛋清有收敛作用,能降低毛细管的通透性,涂抹后成膜能起保护作用。何况是对干燥头发呢,就算皮肤受灼伤了立即抹上都是有好处的。
12、茶枯饼
——解放后都还有
  &茶籽榨油后的残渣,压制成外形像大饼一样的东西,便于放置或交易。&每次用时敲碎一小块,和水一起烧热,用来洗头。
13、草药浴
——洗头洗脸洗身很百搭
  草药浴一般采用新鲜的草药煎水制成,如鲜艾草、菖蒲、银花藤、野菊花、麻柳树叶、桉树叶、九节枫、活麻、柳树枝、野薄荷、桑叶等等。这样的草药浴,不但可以让人放松精神、消除污垢,还可以解暑镇痛、散风清热、活血消肿、止痛止痒。此外,如果用来洗头,还具有清脑醒神、去头皮屑的功效,用来洗脸,可消除脸上的暗疮,防止青春痘的滋生。
14、中药古方
——非常完善高级啊
  一个专门洗头的古方,却没有查到名字,怀疑与前面的“脂麻叶”有关:
  〖中药成份〗零陵香、茅香、细辛、藁本、川芎、白芷、地骨皮各15克,乌麻油、连子草、诃黎勒皮、没食子、酸石榴皮、牛膝、白檀香、沉香各30克,生铧150克。
  〖制作方法〗上述药细锉,铧铁捣碎,以绵裹放入乌麻油中,浸泡49日。
  〖使用要诀〗 蘸油用以梳头。
  〖方义解说〗本方出自《太来圣惠方》。主中零陵香、茅香、沉香、白檀香均为芳香之品,含多种芳香挥发油,具有使用权头发芳香润泽的作用,补充头发营养,诸药合用,使经血充足,头发润滑。
  〖应用功效〗 使头发黑而光滑润泽。
其二:“古人用什么洗澡?”
  中国古代非常注重自我清洁,甚至有号召春天洗浴袪病的上巳节。到了西周时期,沐浴礼仪逐渐形成定制。由于沐浴已经深入到社会方方面面,人们对沐浴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不仅仅把沐浴单纯地看做洁身净体,润肤养身;而视为隆重礼仪。先秦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净身,这已是个定法,表示内心洁净虔诚,称之戒,亦称斋戒。
  早在秦汉之际,全社会性的沐浴习俗已经形成,尤其是《礼仪·聘礼》所载的“三日具沐,五日具浴”的良俗;汉时,已形成了至少三日一洗头、五日一沐浴的习惯。以至于官府每五天给的一天假,也被称为“休沐”,让官员有空好好清洗。&&到了唐代,“五日一下沐”才改为官吏每十天休息洗浴一次,叫作:“休浣”。俗以每月上旬、中旬、下旬为上瀚、中瀚、下瀚,瀚即浣的异体字,本意是洗濯,大概因为十天一浣的缘故,浣又有了一种计时的意义,一浣为十天,所以唐代制度十天一休沐有休浣之名。&明代的名士屠本畯还将“澡身”与“赏古玩”、“名香”、“诵名言”并列,表明明代的洗澡较之以往更加讲究高雅。
  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将洗涤分得极细,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
  沐,濯发也。
  浴,洒身也。
  洗,洒足也。
  澡,洒手也。
  可见古人对自身清洁的重视。
  ——而很长时间里,西方的教会还在宣传洗浴是惩罚罪人的方式……4世纪时一位赴耶路撒冷朝圣的女基督徒,向人炫耀她已经18年没有洗过脸了,因此她觉得自己最“纯洁”。
  比起洗头,古代洗浴用到的物品更加丰富。为了清楚,下面介绍时分为洗澡材料、洗澡盛器、洗澡用地、洗澡装置四项:
1)草木灰
&  没错在前面讲“洗头”的文中也有它,真是方便有用的好东西,功效就不再复述。宋代《鸡肋编》中记载了南方女子用草木灰浸水洗沐去污。
2)淘米水
  前面讲“洗头”的文中同样提到的东西。&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人们用洗米水来洗澡去污,据说不光可以去污,而且保健功能奇佳,
这个在当年是廉价而又普遍的早期洗澡水。
  同样,广为百姓喜爱的天然洗涤用料。最晚在南朝萧齐之时,已经有人专门出售皂荚。皂荚有十多个品种,去污能力有强有弱。皂荚有润滑爽利、消除垢腻以清洁皮肤的作用,亦为古代美容方中所常用。用皂荚洗衣服,衣服不会变色,不会收缩,纤维不会受损和失去光泽。用皂荚洗澡,还能去风湿,治皮廯。
4)肥珠子
  &肥珠子,即无患子。据《本草纲目》有记载,树生高山中,甚高大,枝叶皆如椿,五六月开白花,结实大如弹丸。实中一核,坚黑似肥皂荚之核,正圆如珠。十月采实,煮熟去核,捣和麦面或豆面作澡药。因其实如肥油而子圆如珠,故名。宋代庄季裕的《鸡肋篇》中介绍,浙中少皂荚,澡面浣衣皆用“肥珠子”。每到深秋,人们将果荚采下,煮熟捣烂,加以香料、白面、拌和搓成丸,名叫“肥皂”。&除了肥皂,《鸡肋编》还记载了南方女子用草木灰浸水洗沐去污。
5)胰子、澡豆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曾记载,把猪的胰腺的污血洗净,撕除脂肪后研磨成糊状,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匀地混合后,经过自然干燥便成可作洗涤用途的澡豆。
  是谁首先想到利用猪胰去垢。至今没有人知道,但他肯定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澡豆制作过程中,将猪胰研磨,增强了胰腺中所含的消化酶的渗出,混入的豆粉中含有皂甙和卵磷脂,后者有增强起泡力和乳化力的作用,不但加强了洗涤能力,而且能滋润皮肤,是一种比较优质的洗涤剂。在上层贵族中流行。
  后来,人们又在澡豆的制作工艺方面加以改进,在研磨猪胰时加入砂糖,又以碳酸钠(纯碱)代替豆粉,并加入熔融的猪脂,混和均匀后,压制成球状或块状,这就是“胰子”了。胰子在化学组成上和今天的香皂极相近。而且,产品种类更是多样,桂花胰子、玫瑰胰子……与今天各种带有不同香味的肥皂已颇相似。
  唐朝的胰子兼有冻疮膏的作用。高档一点的称为“面药”和“口脂”,用来涂脸和嘴。宫中在冬天会发给官员。杜甫《腊日》中有“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罂下九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敢情冬令劳保用品古代也有发。
  优质的澡豆被视为高级品而医者瞒着不肯轻易公布配方,也因为高贵而往往只珍用于手、面部洗用。唐代李焘所著的《外台秘要方》中有详细的描写:「论曰:「面脂手膏依香澡豆,士人贵胜,皆是所要,然今之医门,极为秘惜,不许子弟泄漏一法,至於父子之间亦不传示然圣人立法欲使家家悉解,人人自知,岂使愚於天下,令至道不行,壅蔽圣人之意,甚可怪也」
6)香药料
  在很大程度上应理解为药料。将中草药或香料混入水中共浴,配方不一而足。也有结合澡豆等而设。
  光是对於头部的用料分类就已十分详细,在《外台秘要方》中已有面膏面脂兼疗面病方、洗面药方、面色光悦方、令面色白方、面皯方、面皯摿方、面皯疱方、面舻疱方、面粉滓方头风白屑方、沐头去风方、生发膏方令发黑方白秃方、赤秃方澡豆方、手膏方、口脂方等的分类方式,说明现代面部皮肤的问题,在唐代已有详细的掌握。
  而全身浴的香药料同样颇多。汉代有人身痛,皮肤脱落,此人因“得水浴,痛即止”,二十日,皮生即愈,身如凝脂,药澡效力于可见一斑。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五有一则洗澡药方:丁香沉香青木香,真珠玉屑蜀水花,桃花钟乳粉木瓜花,柰花梨花红莲花,李花樱桃花。制法是“花、香分别捣碎,再将真珠、玉屑研成粉,合和大豆末,研之千遍,密贮。常用洗手面作妆,坚持一百天,其面如玉,光净润泽,臭气粉滓皆除”。咽喉臂膊用此药洗,也是这样。洗药澡不仅使皮肤白皙,而且防疫健体,所以历久不衰。宋代的药铺则出售专门的“洗面药”,元杂剧《谢天香》细致刻画了妇女用“熬麸浆细香澡豆”洗浴的场景,这标志着“药澡方”已很盛行。&清代《三农纪》中就直接将“枸杞煎汤”洗澡药方,作为健身必用之道向人们推荐。  
  木桶似乎是大家对古人洗澡的印象,这都是从影视剧中得到的狭窄概念。其实盛器很丰富,材质也多样。
  从我国现存古器物中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至今在公元前就已经开始用浴盆洗澡了。周代的“虢季子自盘”的形状就极像现代的浴盆。盘高40厘米,宽87厘米,长137厘米——这形状足可叫“浴缸”。周身铸有粗大精美的蟠虺纹,形象极为生动,前后左右共有八个兽头,每个兽头又各衔一环。盘上还有铭文111个字。
  战国时期另有一种叫“鉴”的水器,则是有证可查的浴盆。现存的“战国双龙鉴”,是一件少见的大型水器。鉴的两耳成兽型,套有大环,双龙攀缘器口作操水状,极为生动,周身饰有繁茂的蟠龙纹。古书上关于“同鉴而浴”的记载,它所说的“鉴”,就是指这这一类大型的盛水器。而扬州最早的浴盆,则是1993年在扬州城北郊战国墓葬中出土的直径60厘米的灰陶沐盆,一同出土的还有陶。形如葫芦瓢,多用于舀水。
  汉代早期的时候,贵族们洗浴时人站在一种“浴盘”(看清这个字是盘!)中由侍者浇水而洗,因此浴盘的体形要选大于洗头或洗手所用之盘而已。下图是马王堆出土一件云龙纹漆浴盘,&是汉代“軚侯家”的沐浴用具,直径达到了72厘米,是相当大的了,一个成年人站在盘中由侍者浇水洗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洗澡专用地点,浴室,俗称"澡堂",古时又叫"浴室门"、"混堂"等等。我们的祖先早就十分重视皮肤的清洁卫生,早在《楚辞》中就有"新沐必弹冠,新浴必振衣"之句。《周礼》还记载商代人沐浴的情况。不过那时还没有专门的浴室。
  至于浴室的问世,《礼记》中有"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的记载。"湢"就是古代的浴室。
  扬州蜀岗的汉广陵王墓博物馆内,如今仍保留着中国沐浴史上最早的私人专用洗澡间。在著名的“黄肠题凑”高规格木椁墓群中,在王墓室西厢第五进内,有近十平米左右的洗沐间,全用整块金丝楠木铺就内放双耳铜壶、铜浴盆、搓背用的浮石,以及木屐、铜灯、浴凳等一整套沐浴用具。沐浴间紧靠主人起居卧室。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讲究清洁嗜好沐浴,追求隐秘安静、周到舒适的沐浴环境。
  到了唐代,在当时的长安,出现了较大的浴室殿院,人称"浴室门"。有的还辟了温泉洗澡处所。公元723年,临潼的温泉宫就是唐玄宗诏赐杨贵妃的澡堂。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的诗句,记的就是这件事。
  宋代浴室已经很普遍了。洪迈《夷坚志》记:一般人家建房都有澡浴的房间。《鸡肋编》云:“数百万家,无一家燃柴而尽用煤炭。”看来,市民享用热水泡澡的机会也够多。范成大《梅谱》还说:临安的卖花者为了争先为奇,将初折未开的梅枝放在浴室中,利用浴室的湿热蒸气熏蒸处理以便使处于休眠状态的花芽儿提前开放,算是一种对浴室的利用升华。
  最迟在宋代开始出现公共的澡堂和浴室,最早的公共浴室就是苏州的"混堂"(有说在唐朝时就有)。这时的公共浴室已有了擦背的行当。苏东坡在《如梦令》中就有"寄语擦背人,昼夜劳君挥肘"之句。拟宋话本《济颠语录》曾写道:天未亮,城市还在熟睡,而浴池已开门迎客洗澡了。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近现代,澡堂多在门首粉墙上置有“金鸡未唱汤先热,红日东升客满堂”的对联,就是这种习俗的反映。
  &到了元代,公共澡堂发展得已经颇成熟了。《马可·波罗游记》告诉我们:在元代杭州一些街道上有“冷浴澡堂”,“由男女服务员为你服务,这些澡堂的男女顾客从小时候起,就习惯于一年四季冷水浴,认为这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马可·波罗还记下了杭州“所有的人,都习惯每日沐浴一次,特别是在吃饭之前”的这一良好风习。《朴通事谚解》则一丝不苟地展现了一幅元代大都的“市民洗澡图”——当时公共浴池除洗澡外,还可挠背、梳头、剃头、修脚,不过价钱不一样,洗澡要交汤钱五个,挠背两个钱,梳头五个钱,剃头两个钱,修脚五个钱,全套下来,一共十九个钱,并不贵,一般老百姓还有这种承受能力。浴池里还有放衣裳、帽子、靴子的柜子。洗澡的程序是:到里间汤池里洗一会儿,第二间里睡一觉,又入去洗一洗,却出客位里歇一会儿,梳、刮头,修了脚,凉完了身,巳时却穿衣服,吃几盏闭风酒,精神别样有。几乎同于现代人SPA。
  合着专用浴室一起出现的,就该是附带的功能装置了。宋代出现了淋浴装置。《梦华录》记载:元宵之夜,在御街上扎缚的灯山上有跨狮子、白象的文殊、普贤,他们“各于手指出水五道,其手摇动,用辘轳绞水上灯山尖高处,用木柜贮之,逐时放下,如瀑布状”。据此推测,在浴池中装置类似的绞水、贮水、放水器具,以当时的机械制作水平来看,是完全可能的。南宋李嵩所画的《水殿纳凉图》中,就画有水闸所控制的人工瀑布装置,依此原理,它是可以转化为淋浴装置的。
  元代的铜漏计时则是比较明确体现出淋浴器面貌的装置了。值得一提的是陶宗仪《元氏掖庭记》中所记的皇宫洗浴。皇宫浴池纹石为质,金石镂成,奇花繁叶,杂置其间,上张紫云九龙华盖,四面皆蜀锦幛帏,跨池三周。桥上结锦为亭,中匾为鸾,左匾凝霞,右匾承霄,三匾雁行相望。又设一横桥接于三亭上,以通往来。贵妃洗澡时骑在放置池中的温玉狻猊、白晶鹿、红石马等动物玩具上,作“水上迎祥之乐”游戏。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展露的是另一番景象:奉御汤中以文瑶密石,中尖有玉莲,汤泉涌以成池,又缝锦绣为凫雁于水中,帝与贵妃施镂小舟,戏玩其间。
  扬州建于元代的清真寺及普哈丁墓南侧,都有一间“水房”,即今天的淋浴间。这是传入的伊斯兰教徒进行净礼的地方。“水房”功能较全;有烧热水的锅灶,单向淋浴室,贮放热水的吊罐,罐下方有间,水流下淋,可按照先右后左、自下而下的顺序沐浴全身。这似乎是扬州“淋浴”最早的见证,对发展扬州沐浴业有一定的贡献。
其三:“古人用什么刷牙?”
  好吧,说到古代洗头也许有人知道皂荚,说到古代洗澡也许有人知道胰子,但说到古代刷牙……就很少有人知道有什么东西了。估计很多现代人都以为中国古人不知清理口齿呢。&实际上中国人在2000多年前就懂得保护牙齿的重要。《史记·仓公传》中就批出引起龋齿的原因是
“食而不漱”。《礼记》中: “鸡初鸣,咸盥嗽”就说明人们已有了漱口的习惯。
  &秦汉时期关于口腔、牙齿之清洁、健美、疾病、保健已有了比较高的要求。例如:《诗经·卫风·硕人》中形容美女牙齿“齿如瓠犀”,即指牙齿要如同葫芦子一样整齐洁白。反之,对牙齿参差不齐者则称之为龃龉,咬合不齐者病之为龊,排列不正者称为龇,不平整者为龋,均视之为病态。
  (附提一下西方:英国最早提到刷牙是在1651年,相当于中国的清朝初年。伊丽莎白女王年轻时牙是黄的,晚年是黑的……)
  下面分材料、方式、工具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刷牙漱口的资料:
  将不溶性硬质物磨成细末状,入口清漱齿根。秦朝时有用石砖末的,汉朝时有用瓦磨成粉的。据说还有动物骨粉的。
  兑盐水来漱口,是民间很常见的方式了。盐水漱口能清洁、除口腔异味、消减牙龈发炎。包括《红楼梦》的很多古代小说都提及。有说专门用青盐的,即没有精加工过的海盐。但理论上并不需要固定,只要是盐,都有相近的消毒清洁作用。
  在唐代,还用加了糖的盐水来漱口。
3)明矾水
  最迟在明代有记载以明矾水漱口。还能治疗复发性口疮。
  中国人传统爱喝茶,也盛产茶,民间普通的大碗茶又多又便宜。茶水本身就有脱牙垢的效果。不少地方就有晨起时用隔夜茶漱口的说法,还有饭后即端杯茶水漱之的习惯,可谓漱口极勤。
  &饭后用浓茶漱口,既可清除牙齿缝中的食物,有利于坚固牙齿,又有清热解毒、化腐去淤的功效。茶叶中所含丰富的维生素,还可补充体内维生素的不足。据现代药理分析,茶还含有单宁和少量的氟化合物,单宁具有抗菌、杀菌作用,氟化合物则有防止龋齿的作用。宋代文豪苏东坡曾经说:“吾有一法,常自珍之,每食已,辄以浓茶漱口,烦腻即去,而脾胃不和,凡肉之在齿间者,得茶浸漱之,乃消缩不觉脱去,不烦挑剔也,两齿便漱濯,缘此渐坚密,蠹病自己。”  
  &关于酒剂漱口,对酒类有要求,可惜我实在不了解酒。《医说》刘几年七十余多,精神不衰,每一饮酒辄一漱口,虽醉不忘也,曰此可以无齿疾。酒精成分有消毒功效,这都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
6)搽牙灰
  又称老糠灰,是稻谷的糠壳烧成的白色灰,一些地方至到解放后还有卖的。
7)艾条灰
  中医炙用的“艾条”是用百草之王的艾草制成,驱寒通脉,它烧后留下的灰似白非白,与一般的草灰有区别,也是一种洁牙好物。
  &唐朝已有中草药洁齿的配方,有的是熬成药汤来洁口。
  牙粉也是唐宋就有的,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就记录过配制牙粉,用松脂和茯苓做原料,晒干捣末,拿小筛子筛后以器具装起,储作漱口用。&同期著名科学家沈括也配制过牙粉,原料为苦参,同样晒干捣末并筛细。沈括还提倡用牙刷器具,蘸清水,洒上牙粉以刷。后面我会介绍这些方式与工具。
10)牙膏
  对就是牙膏!实际上以中药配方制成的汤、粉、膏什么的多去了。关于牙膏,北宋末年,洪芻编《香谱》,收录了十几个牙膏配方,这里只说三个昂贵配方,绝对保口气清香,以实际行动做到吐气如兰:
  沉香一两半、白檀香五两、苏合香一两、甲香一两、龙脑香半两、麝香半两,以上香料捣成粉末,用熟蜜调成糊。
  黄熟香、馢香、沉香各半斤,檀香、零陵香、藿香、甘松、麝香、甲香、丁香皮各三两。以上香料捣成粉末,用苏合香油和熟蜜调成糊。
  龙脑香、乳香各半斤,青盐二两,一起捣成粉末,用熟蜜调成糊。
  &《太平圣惠方》还载有药膏药齿法:柳枝,槐枝,桑枝煎水熬膏,入姜汁,细辛等每用擦牙。
1)水漱法
  用清水或各种材料漱口,很简捷的一种方式。
2)揩齿法
  揩齿以保口齿清洁,在隋唐五代时期已趋流行。即是用洗净的手指或布料清洁牙齿,同时也可配搭前面的各种洁牙材料。敦煌壁画《劳度叉头圣图》中,画有一和尚,蹲在地上,左手持漱口水瓶,用右手中指揩前齿。
3)刷齿法
  采用更专业的工具——牙刷!后面马上讲工具。
  虽不是刷牙的但也是洁牙工具,故先列出。古人为了保持口腔卫生和预防牙齿疾病,除强调饭后漱口等外,此时尺有剔除齿缝间食物残渣的习惯。1976年,江西省南昌市发掘了汉末三国东吴时代的高荣墓葬。其中有一个金制的,两端分别为耳挖勺和小杨枝的龙形器物。小杨枝是龙的尾部,圆形,末端尖。研究者考证认为此系墓主人生前用来剔除齿间食物残渣的口腔清扫用具,此小杨枝也就是今之牙签的雏形。
  在文字记载上,西晋正式出现牙签之说。晋·陆云在致其兄陆机书有“一日行曹公器物,有剔牙签,今以一枚寄兄”之语。其制法虽不知其详,但可看出牙签当时较少有,属精巧之物。
2)杨柳枝
  最早的刷牙工具是杨柳枝。在晚唐时期,那时都把杨柳枝泡在水里,要用的时候,用牙齿咬开杨柳枝,里面的杨柳纤维就会支出来,好像细小的木梳齿,很方便的牙刷。古语“晨嚼齿木”就是这个来源。《处台秘要》中载有“每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洁。”它使用起来廉价又方便,李时珍也说,用嫩柳枝“削为牙枝,涤齿甚妙”。配上前面的洁牙材料,颇有效果。
  当当当~~~你没看错,是真正的牙刷!&我国1000多年前的辽驸马卫国王古墓(公元959年)中出土了两支骨制牙刷柄,头部有两排共8
个植毛孔,它是迄今发现的、世界最早牙刷实物,而欧洲至到十八世纪才出现正式的牙刷。从古书记载来看,中国到了南宋,城里已经有专门制作、销售牙刷的店铺。那时的牙刷是用骨、角、竹、木等材料,在头部钻毛孔两行,上植马尾。和现代的牙刷已经很接近了。
  如果大家去百度,可能会见到很多人说“牙刷”最早见于元代郭玉诗中云:“南洲牙刷寄头日,去垢涤烦一金值。”实际上是错的。牙刷的名字早在南宋就有了,俗称刷牙子:南宋吴自牧描写杭州生活的笔记体专著《梦粱录》第十三卷写道:“诸色杂货中有刷牙子。”&南宋人周守忠编写养生书籍《类纂诸家养生至宝》,甚至专门讨论了用牙刷来刷牙的时间要不要安排在早上:“早起不可用刷牙子,恐根浮兼牙疏易摇,久之患牙痛,盖刷牙子皆是马尾为之,极有所损。”因为早上牙根较松,而马尾较硬。
  后来元末明初有一本为朝鲜人编订的汉语教材《朴通事》,里面有段标准市井对话:
  顾客:卖刷子的将来。这帽刷、鞋刷各一个,刷牙两个,掠头两个,怎么卖?
  商贩:这的有什么商量处?将二百铜钱来。哥,我与你这一个刷牙、一个掠头,将去使,休掉了。
  顾客:不妨事,我靴靿里揣将去。
  再次可见牙刷在市井小民间也是普通货品。
  &明代冯梦龙辑录的民歌集《童痴二弄》第八卷收有一首南方情歌:“
吃个镜子来里做眼,编筐着弗得个蓬尘,牙刷子只等你开口,绊头带来里缱筋,眉刷弗住介掠来掠去,刮舌又介掀嘴撩唇。”不仅提到了牙刷,还很形象地描绘了刷牙时的动作:刮舌、掀嘴、撩唇。堪证明代南方有人刷牙,详细度甚至比一些今人还高——你刷牙时还清理舌苔吗?另外,&里面提到“眉刷”,怀疑那时牙刷已经告别了马尾,改用又细又软的眉毛之类来制作了。
(注:这是朋友南枝辛苦收集的资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