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 采薇意思·枤杜》主要讲什么意思

问题详情-手机问问
谁能帮我收集齐《左传》《战国策》《国语》《春秋》《诗经》中的俗语和成语?万分感谢了!!!
这是关于古代文学的问题,请高手指教指教了,小女子万分感激!!!
左传成语 1.东道主 《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郑国在秦国东面,故称东道主。原指东路上的主人,后称款待宾客的主人。 2.肆其西封 《左传?僖公三十年》:“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是说晋国不知满足,往东向郑国扩展疆界,又为所欲为地向西去开拓疆土。今成语“肆其西封”谓任意侵略。 3.退避三舍 《僖公二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又《僖公二八年》:“子犯曰:‘……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辟:同“避”,舍:春秋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后以“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4.及瓜而代 《庄公八年》:“齐侯使连称、管至父(两人都是齐国的大夫)戍葵丘,瓜时而往,曰:‘及瓜而代。’”及:等到。代:代替,接替。等到明年瓜熟时派人接替。泛指任职期满,由他人继任。 5.言归于好 《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言:句首虚词,无实际意义。彼此重新和好。 6.魑魅魍魉 《宣公三年》:“螭魅罔两,莫能逢之。”本为传说中的鬼怪,现用以喻指各种各样的坏人。 7.狼子野心 《宣公四年》:“楚司马子良生子越椒。子文曰:‘必杀之!是子也,熊虎之状而豺狼之声,弗杀,必灭若敖氏矣。’谚曰:‘狼子野心。’是乃狼也,其可畜乎?”本谓狼崽子虽小,却具有凶恶的本性。后喻凶暴的人...
追问:谢谢您,还有吗?我很贪心的哦。我准备把它们打印出来。补充:1 时不再来【出处】 《国语·越语下》:“得时无怠,时不再来,天予不取,反为之灾。”2 如火如荼【出处】 《国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3 引以为戒 【出处】 《国语·楚语下》:“人之求多闻善败,以鉴戒也。” 4 众志成城【出处】 《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5 众口铄金【出处】 《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其他回答(1)
左传中的:【跋山涉水,【班荆道故,【背城借一】【备尝艰辛】【备尝艰辛】【鞭长莫及】【表里山河】【备尝艰辛】【币厚言甘】【筚路蓝缕】【鞭长莫及】【表里山河】【宾至如归】【病入膏肓】【卜昼卜夜】【不辨菽麦】【不逞不徒】指【楚材晋用【除旧布新】【城下之盟】【东道主】【尔诈我虞】【风马牛不相及】 【假途灭虢】【居安思危】【困兽犹斗】【狼子野心】【厉兵秣兵】【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疲于奔命】 【史不绝书】退避三舍】【外强中干】。 【言归于好】【余勇可贾】 【众叛亲离】。
追问:似乎少了一点儿,呵呵 还是十分感谢您。愿你快乐!
补充:你要还有许多呢.
追问:当然还要了,我是用来准备考试的,越多越好啦。谢了啊!
补充:1、手舞足蹈—《诗·序》: 2、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大序 3、异政殊俗—《诗·大序》: 4、怨女旷夫—《孟子·梁惠王下》: 5、 “子曰诗云”泛指儒家经书上的话。 以下是源自《国风·周南》中的成语 6、求之不得—《诗·周南·关睢》 7、窈窕淑女—《诗·周南·关睢》 8、辗转反侧—《诗·周南·关睢》:。 9、桃之夭夭—《诗·周南·桃夭》: 10、夭桃襛李—《诗·周南·桃夭》: 11、宜室宜家—《诗·周南·桃夭》:“ 12、赳赳武夫—《诗·周南·兔罝》:“ 13、麟趾呈祥—《诗·周南·麟之趾》 真费劲,《周南》中的就这些成语了。 《诗·召南》的成语 14、鸠占鹊巢—《诗·召南·鹊巢》: 15、夙夜在公—《诗·召南·采蘩》:” 16、忧心忡忡—《诗·召南·草虫》:“ 17、甘棠遗爱,见《诗·召南·甘棠》。 18、甘棠之爱—《诗·召南·甘棠》: 19、鼠牙雀角—《诗·召南·行露》: 20、素丝羔羊—《诗·召南·羔羊》: 21、摽梅之年—《诗·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梅:梅子从树上坠落。后因以“摽梅之年”借称女子到了出嫁的年龄。 22、有女怀春—《诗·召南·野有死麕》: 天要黑了,我要做晚饭了,暂时到这里了吧。 源自《诗经·邶风》中的成语是比较多的。 23、耿耿于怀—《诗·邶风·柏舟》:。 24、匪石之心—《诗·邶风·柏舟》:“ 25、忧心悄悄—《诗·邶风·柏舟》: 26、日居月诸—《诗·邶风·日月》:“ 27、惠然肯来—《诗·邶风·终风》:“ 28、死生契阔—《诗·邶风·击鼓》: 29、不安其室—《诗·邶风·凯风序》: 30、寒泉之思—《诗·邶风·凯风》: 31、不忮不求—《诗·邶风·雄雉》: 32、深厉浅揭—《诗·邶风·匏有苦叶》: 33、德音莫违—《诗·邶风·谷风》: 34、葑菲之采—《诗·邶风·谷风》: 35、甘之如荠—《诗·邶风·谷风》: 36、匍匐之救—《诗·邶风·谷风》: 37、如兄如弟—《诗·邶风·谷风》: 38、宴尔新昏—《诗·邶风·谷风》 39、充耳不闻—《诗·邶风·旄丘》: 40、狐裘蒙戎—《诗·邶风·旄丘》: 41、褎如充耳—《诗·邶风·旄丘》: 42、搔首踟蹰—《诗·邶风·静女》 以下是源自《诗经·鄘风》中的成语。 43、柏舟之誓—《诗·鄘风·柏舟序》 44、之死靡它—《诗·鄘风·柏舟》: 45、中冓之言—《诗·鄘风·墙有茨》 46、胡天胡帝—《诗·鄘风·君子偕老》:“。 47、桑中之约—《诗·鄘风·桑中》 48、星言夙驾—《诗·鄘风·定之方中》: 49、素丝良马—《诗·鄘风·干旄》:” 51、载驰载驱—《诗·鄘风·载驰》:“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骑在马上跑得很快。下面是源自《诗经·卫风》中的成语。52、切磋琢磨—《诗·卫风·淇奥》:。 53、螓首蛾眉—《诗·卫风·硕人》 54、报布贸丝—《诗·卫风·氓》: 55、二三其德—《诗·卫风·氓》 56、信誓旦旦—《诗·卫风·氓》: 57、言笑晏晏—《诗·卫风·氓》: 58、椿萱并茂—《诗·卫风·伯兮》:“ 59、萱花椿树—《诗·卫风·伯兮》: 60、投木之琼—《诗·卫风·木瓜》:
《诗经·王风》中成语。 61、黍离麦秀—《诗·王风·黍离序》:。 62、不日不月—《诗·王风·君子于役》: 63、全身远害—《诗·王风·君子阳阳序》: 64、遇人不淑—《诗·王风·中谷有蓷》: 65、一日三秋—《诗·王风·采葛》: 《诗经·王风》中成语就这几条了,下边接着看《诗经·郑风》中的成语吧。 66、缮甲治兵—《诗·郑风·大叔于田序》:“ 67、孔武有力—《诗·郑风·羔裘》: 68、昧旦晨兴—《诗·郑风·女曰鸡鸣》: 69、室迩人远—《诗·郑风·东门之墠》: 70、风潇雨晦—《诗·郑风·风雨》: 71、风雨如晦—《诗·郑风·风雨》: 72、风雨凄凄—《诗·郑风·风雨》:“ 73、邂逅相遇—《诗·郑风·野有蔓草》: 74、采兰赠芍—《诗·郑风·溱洧》:“ 《齐风》了。 75、颠倒衣裳—《诗·齐风·东方未明》:。 76、总角之好—《诗·齐风·甫田》:“ 77、陟岵瞻望—《诗·魏风·陟岵》:“陟彼岵兮,瞻望父兮……陟彼屺兮,瞻望母兮。”陟:升、登。岵:有草木的山。因以“陟岵瞻望”比喻思念父母。 78、无功受禄—《诗·魏风·伐檀序》: 79、不稼不穑—《诗·魏风·伐檀》: 80、忧深思远—《诗·唐风·蟋蟀序》: 81、日月其除—《诗·唐风·蟋蟀》: 82、硕大无朋—《诗·唐风·椒聊》 83、骨肉离散—《诗·唐风·枤杜》小序:“《枤杜》刺时也。君不能亲其宗族,骨肉离散,独居而无兄弟,将为沃所并尔。”后因以比喻亲属分散,不能团聚。 84、百岁之后—《诗·唐风·葛生》:“百岁之后,归于其居。”人寿多不过百岁,因以“百岁之后”婉言死后。 85、秋水伊人—《诗·秦风·蒹葭》:“年谓伊人,在水一方。”谓对景思人。 86、百身何赎—《诗·秦风·黄鸟》:“ 87、同袍同泽—《诗·秦风·无衣》: 88、渭阳之情—《诗·秦风·渭阳》: 89、渭阳之思—《诗·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曰至渭阳。”此谓秦康公送其舅重耳返晋,直到渭水之北。后以“渭阳之情”形容甥舅间思念、怀旧之情。 90、无冬无夏—《诗·陈风·宛丘》:“无冬无夏,值其鹭羽。”谓一年四季,从不间断。 91、散带衡门—《诗·陈风·衡门》:“ 92、涕泗滂沱—《诗·陈风·泽陂》: 《桧风》中没发现成语。 。十五《国风》中还有《曹风》和《豳风》的成语没有录入。! 93、衣裳楚楚—《诗·曹风·蜉蝣》:“蜉蝣之羽,衣裳楚楚。”楚楚:鲜明的样子。形容服装整齐漂亮。 94、尸鸠之平—《诗·曹风·鳲鸠》: 95、淑人君子—《诗·曹风·鳲鸠》: 96、万寿无疆—《诗·豳风·七月》: 97、父母恩勤—《诗·豳风·鸱鸮》:“恩斯勤斯,鬻子之闵斯。”朱熹集注:“恩,情爱也;勤,笃厚也。”斯:语助词。因以“父母恩勤”谓父母养育子女的慈爱和辛勤。 98、未雨绸缪—《诗·豳风·鸱鸮》: 99、风雨飘摇—《诗·豳风·鸱鸮》: 100、操斧伐柯 —《诗·豳风·伐柯》:” 101、执柯作伐—《诗·豳风·伐柯》: 102、跋前疐后—《诗·豳风·狼跋》:“ 。 《小雅》了。 103、兄弟阋墙—《诗·小雅·常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阋:争吵。意为兄弟在家争吵,但对外来的入侵和侮辱却共同抵御。后用“兄弟阋墙”比喻内部不和。 104、琴瑟相调—《诗·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后用“琴瑟相调”比喻夫妇感情融洽谐乐。 105、瑟调琴弄—《诗·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后用“瑟调琴弄”比喻夫妇感情融洽。 106、出谷迁乔—《诗·小雅·伐木》:“出自幽谷,迁于乔木。”意为鸟飞出深谷,移居乔木。后用为对人迁居的贺词。 107、乔迁之喜—《诗·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乔木:高大的树木。后用“乔迁之喜”贺人迁居或升官。 108、求其友声—《诗·小雅·伐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谓朋友以意气相投而结交,如昆虫以同声而相应。 109、嘤鸣求友—《诗·小雅·伐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嘤:鸟叫的声音。鸟叫着,在寻找它的朋友。比喻寻求志趣相同的朋友。 110、天保九如—《诗·小雅·天保》:“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连用九个“如”字,祝颂福寿绵长。后用作祝寿的颂辞。 111、日升月恒—《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郑玄笺:“月上弦而就盈,日始出而就明。”恒:月上弦貌。象旭日冉冉上升,如月亮渐渐圆满。比喻事物兴盛发展。常用为祝颂之词。 112、寿比南山—《诗·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祝人长寿的习用语。意为寿命象终南山那样长久。 113、松柏之茂—《诗·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松柏的枝叶繁茂常青,经冬不凋。比喻久常不衰,经得起考验。郑玄笺:“如松柏之枝叶常茂盛,青青相承,无衰落也。” 114、载沉载浮—《诗·小雅·菁菁者莪》:“泛泛杨舟,载沉载浮,既见君子,我心则休。”载:古汉语助词。在水中上下沉浮。 115、它山之石—《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它山:别的山。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攻:琢治。错:磨石。借助别的山上的石头,可用来琢磨玉器。意为别国的贤才可作为本国的辅佐。后用以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外力,一般多指朋友。亦作“他山这攻”。 116、白驹空谷—《诗·小雅·白驹》:“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白驹:白色的幼马,比喻贤能者。言白驹在空谷,比喻贤能之人在野而不出仕。后亦以“白驹空谷”喻贤者出仕而空谷。 117、竹苞松茂—《诗·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苞:茂盛。谓松竹繁茂。相传此为周宣王建造宫殿时唱,以颂扬王室家族兴旺。旧时常用为对长寿或新屋落成的颂词。 118、梦熊之喜—《诗·小雅·斯干》:“吉梦维何?维熊维罴。……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后“梦熊之喜”成为贺人生男孩之语。 119、梦兆熊罴—《诗·小雅·斯干》:“吉梦维何?维熊维罴。……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后因谓“梦兆熊罴”为生男之象。 120、弄瓦之喜—《诗·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瓦:古代妇女纺织用的纺砖。旧时因称生女孩为“弄瓦之喜”。参见“弄璋之喜”。 121、弄璋之喜—《诗·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璋:古代贵族所用的玉器。本谓预祝所生的男孩长大执玉器为王侯,后即称生男孩为“弄璋之喜”。 122、熊罴之祥—《诗·小雅·斯干》:“大人占之,维熊维罴,男子之祥;维虺维蛇,女子之祥。”郑玄笺:“大人占之,谓以圣人占梦之法占之也。熊罴在山,阳之祥也,故生男。虺蛇穴处,阴之
&&4回答&&&1回答&&&3回答&&&1回答&&&1回答&
推荐搜索词耕耘者——景德镇七中余秋凤语文工作室
当前位置:&&&
《诗经》中的伦理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上传: 查本治 &&&&更新时间: 20:10:46
& 摘要:《诗经》中的大部分诗歌作品赞颂了:我国先古时期各诸侯国人民勤劳、善良等基本道德品质;他们追求和坚守纯洁爱情、恪守孝道的家庭伦理美德;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职业品质;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等善的德行;揭露和批判了一些荒淫无耻恶的品德。对《诗经》中伦理思想的考察,可以借鉴其中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以更好地促进当今和谐社会的构建和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诗经》;伦理思想;当代意义 一、《诗经》简述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由305篇诗歌作品构成。总体上分为风、雅、颂三种类别。风,即《国风》,又称为十五国风,是古代时期十五个地区民俗歌词的汇集。雅,分大雅和小雅,主要是上层贵族有产阶级的生活缩影。颂,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主要反映贵族阶级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的歌词。在这三类作品中,&风&占了《诗经》总量的一半以上(160篇),这些作品集中展现出了当时十五个区域的民间风情、婚恋道德观、忠孝美德和出征保卫边疆的爱国主义精神等先古时期的社会历史面貌。 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对人性善恶的辨析;对保家卫国思想的倡导;对忠贞爱情的称颂是伦理学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和重要内容。为此,借助于各种文献和著作,科学地解读伦理道德历史的发展轨迹,是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考察《诗经》作品中蕴含的丰富伦理思想,主要通过対《诗经》中有关伦理内涵诗歌的解读,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先古时期的社会风貌,而且,也能看到古代人的道德情操和精神面貌。通过解读这些作品,古时男女所具有的勤劳、善良、纯洁、忠贞、孝顺、对纯真爱情执着向往和持之以恒的追求、爱国爱民等(善)的道德品质,以及荒淫无耻的不道德(恶)的婚恋行为等,都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借古观今,《诗经》中歌颂赞美的这些个人美德和抨击的丑恶行为,对当今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和谐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诗经》中蕴含的伦理思想 在中西伦理思想中,西方古人对人道德品质的要求,也都包括了勤劳、善良和勇敢、爱国主义(古希腊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对纯洁、忠贞不渝爱情的追求等这些基本品格。在对《诗经》伦理思想考察中,许多诗句都歌颂了中国先古代社会人们所具有的这些美好品德。 (一)、《诗经》中的爱情婚姻伦理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根据男女两性关系可以判断出人的整个文明程度。他分析说:&人和人之间的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从这种关系就可以判断人的整个教养程度&&(1)p281-282.&。在《诗经》中,很多诗句都反应出了古代社会人们美好的道德修养。 1,善良、勤劳的美德 &&&善良、勤劳的道德品质,是古代青年男女之间相互倾慕的基础。这在《诗经.周南.关雎》等诗句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诗经?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关关:雎鸠双双鸣叫、唱和的声音。&雎鸠:是一种水鸟名称,据传说,这种水鸟雌雄始终相守相随,不离不弃。把它用在诗的开头,是対男女青年在寻求自己理想佳偶时的形象比喻。这首诗表达的是:在阳光明媚一天,一个男青年路过一个宁静的村庄时,看见了一个美丽端庄的&窈窕淑女&,在她们自家种植的、高低不齐的蔬菜园里来来往往地浇灌,他一直默默地注视着她。然後,看见她采摘了芼菜去做祭祀的物品,以孝敬天地神灵和自己的祖先们。这个女子善良、勤劳的品质深深地印在了男青年的脑海里,使他禁不住产生了爱慕之情。但他不知道该怎样向这位心爱的姑娘表达自己的情感,于是,总是&寤寐求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觉,脑海里总是萦绕着姑娘这幅挥之不去的劳动美景。苦苦地爱慕着不知姓名的姑娘,男青年抑制不住自己的朝思暮想,天天追随到姑娘劳动的地方,用琴瑟弹奏美妙的音乐向她示爱,但是,姑娘却只顾专注地采摘,回到家里清洗蔬菜,择选,再加工做成祭祀品后,又出门到了祭祀神灵和祖先的地方,虔诚恭敬地举行祭祀仪式。由于强烈的爱慕,男青年一直尾随着她,并幻想着,幸福地获得了这位姑娘的情感。这首诗表达的是民间男女青年之间执着的爱情。 而在上层的宫廷女子中,,她们之所以能得到达官贵人的欢心,也是因为她们的勤劳和辛苦。《采蘩》就歌颂了作为上流阶层宫廷伺女的这种美德。 &&&&&&&&&& &&&&&&&&&&&&&&&&&&&&&&《诗经。召南。采蘩》 &&&&&&&&&&&&&&&&&&&&&&于以采蘩?于沼于之沚。 &&&&&&&&&&&&&&&&&&&&&&于以用之?恭候之事。 于以采蘩?于涧之中。 &&&&&&&&&&&&&&&&&&&&&&予以用之?宫侯之宫。 &&&&&&&&&&&&&&&&&&&&&&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被指祁祁,薄言还归。 《周礼?春官宗伯》记载:&世妇,掌女宫之宿戒,及祭祀,比其具&,这句话说明,古代的贵夫人有管理寺庙的职责,可以不从事祭祀品的采摘、清洗、制作等工作,但是,在《采蘩》中,通过宫廷侍女自问自答,去哪里采摘作祭祀物品的白蒿采,她们是到沙洲、池沼、溪涧采摘;再把采摘的这些蒿采做成祭祀品,作为王公贵族们到他们的宗庙里祭祀时用。这首诗反映出了这些宫廷女性忙于早出晚归的采摘、清洗和蒸煮祭祀品等杂务工作。她们早上出门还是容光焕发&被之僮僮&、着衣整洁,由于&夙夜在公&,整夜在宫庙劳动,到了回家的时候,却已经是&被指祁祁&,头发散乱,困倦不已,甚至&薄言还归&,累得连话都不想说了。这里,形象地描述出了古代身居上层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所以,她们才得到了青年才俊、达官贵族们的喜欢和追求。 2,忠贞不渝的爱情美德 古代的女子,他们在选择自己结婚的对象时,至始至终坚持自己的爱情审美,不攀权贵,即使遇到权贵的威逼,也要坚守纯洁的爱情,并大胆反抗。 &&&&&&&&&&&&&&&&&&&&&&《诗经.召南.行露》 &&&&&&&&&&&&&&&&&&&&厌移行露,岂不夙夜?谓行多露。 &&&&&&&&&&&&&&&&&&&&谁谓雀无角?何以穿我屋? &&&&&&&&&&&&&&&&&&&&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 &&&&&&&&&&&&&&&&&&&&虽速我狱,室家不足。 &&&&&&&&&&&&&&&&&&&&&&&&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 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讼?& 虽速我讼,亦不女从!& 这首诗主要表现出一个有妻室的达官贵人看上一个美貌的女子,强迫娶她,但是,这个女子不贪图富贵和享受,执着坚守自己对纯真爱情的向往,所以拒绝了达官贵人的强迫,达官贵人却利用权势把这女子诉至公堂,甚至送到监狱,但这女子依然不从,还痛骂他是老鼠和燕雀之流的品德行为,干的是偷鸡摸狗,穿墙、破屋、残害百姓和良民的不光彩勾当。这首诗赞颂了古代女子敢于坚守纯真爱情的勇气;在恶势力面前,毫不退缩,不怕威逼利诱的高贵品格。 这种坚守爱情的高尚品格在《诗经?鄘风?柏舟》中,也典型地得以展示。 《诗经?鄘风?柏舟》 &&&&&&&&&&&&&&&&&&&&泛彼柏舟,在彼中河。 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之死矢靡它。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泛彼柏舟,在彼河侧。 髧彼两髦,实维我特。 之死矢靡慝。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在这首诗中,女子爱上了一个少年郎,她与心爱的人坐在柏木做的小船上,迎着明媚的阳光,在河的中央荡漾,享受着二人美妙的爱情,可是,她的爱情却受到母亲的阻挠,因为母亲为她选择了有钱有势的人家,但是,女子并不屈服,于是,发出了&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她决心与心爱的人厮守终身永不变心。这表现出了古代青年男女为了争取婚恋自由和至死不渝的爱情而产生的反抗意识,充分体现出了古代爱情伦理观。其实,这种爱情伦理在国外也有同样的反应,如:白俄罗斯民歌《妈妈要我出嫁》中,妈妈为女儿挑选了一个富贵人家,女儿却不为所动,只是肯定地表示:&妈妈我不嫁给他&!即使女儿受到自己最敬重的人&&妈妈的压力,她也依然要坚守自己挚烈的爱情。因此,女主人公一面誓死维护爱情,一面从内心发出沉重的叹息:娘呀天啊,为什么就不相信我是有眼力的呢!这一声叹息,使得诗的内容既有美好爱情的浪漫和无赖,又有誓死捍卫坚贞爱情的沉甸。 在《诗经》中,除了反映女青年坚守爱情的品格外,也有赞颂在家的妻子,时时担忧、想念出门在外的丈夫,在外的丈夫也日思夜想着家中妻子,夫妇相互挂牵的感人情景。 &&&&&&&&&&&&&&&&&&&&& &&&&&&&&&&&&&&&&&&&&&《诗经。周南。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隤。 &我姑酌彼金櫑,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 &&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丈夫出征远行,留在家的妻子,独自提上篮子到户外的卷耳菜地采摘,眼前的卷耳菜虽然长得郁郁葱葱,但是,因为思念丈夫出神,不得不把篮子放在大路旁张望,任思绪飞扬。在这同一时间,出征在外的丈夫,骑着马儿登上山顶,马儿的退发软了,但自己对家中爱人的思念怎么也止不住,于是,他在山巅上停下来,拿出酒壶,倒满酒,以饮酒来控制自己强烈思念之情。而妻子,转移思念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让自己闲下来,所以,春天到来的时候,她便到野外郁郁葱葱的绿地采摘卷耳菜,然後,回家清洗,加上面粉,做成食物。每在这时,妻子就想象远在战场的夫君翻山越岭,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高山险阻、战马过度疲劳生病,以及恶劣的边陲环境,想到这些情景,妻子就会在心中祈祷:愿上天保佑夫君啊,你可不要因为思念而伤害了自己。 在《诗经》中,像这种反映独守空房的贤妻,遥相守望远征的丈夫,日夜思念而无怨无悔的高尚爱情的诗句还有《诗经.邶风?.雄雉》。 &&&&&&&&&&&&&&&&&&&&&&&&&&《诗经.邶风?.雄雉》 &&&&&&&&&&&&&&&&&&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  &&&&&&&&&&&&&&&&雄雉于飞,下上其音。展矣君子,实劳我心。   &&&&&&&&&&&&&&瞻彼日月,悠悠我思。道之云远,曷云能来?  &&&&&&&&&&&&&&&&百尔君子,不知德行?不忮不求,何用不臧? &&&&野雄鸡欢快地拍打着美丽的翅膀,扬起长长的尾巴,在天空中翱翔着,妻子凝望天空,凝视着它渐渐飞向远方,听着它留下了阵阵鸣叫声,思念远方丈夫的情感油然而生,望着眼前重重高山的阻隔,她心理感叹道:诚实可爱的夫君啊,这声音搅乱了我思念悲苦的心。白天看着太阳,晚上痴痴地望着天空的月亮,一日复一日,日日夜夜都把你想念。遥望与你相隔遥远无止境的道路,不知你哪年哪月才能回到我身旁。天下好男儿这麽多,他们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我只有安慰自己,不记恨不贪求,相信我们一定会有团聚的美好结局。这首诗用情景交融的方法,生动地描述了女主人公对丈夫忠贞无怨的纯真爱情。 同时,《诗经》中也有描述古代男子忠于爱情的高尚品格,如,《诗经.召南.江有祀》。 《诗经.召南.江有祀》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这句诗表达的是爱上姑娘的男子,却被心爱的人抛弃,眼看着她出嫁了,男子反复叹息再也不能与心爱的姑娘在一起相守,后面&其后也悔&、&其后也处&、&其啸也歌&这几句,表达出了这个痴情男子对女子未来生活的担忧,他肯定地认为,这个女子今后一定会后悔现在放弃他而嫁给别人的选择,并且将来没有谁能像他这样痛爱她,让她幸福和快乐,因为他觉得只有他是最爱她的,所以,她的这一错误的决定,最终她会因放弃他而感到长长的悲伤。 同样,《诗经.召南.绿衣》也反映出了男人坚贞不渝的爱情。 《诗经.国风.邶风.绿衣》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丈夫面对一件绿色的外套衣服和黄色内衣,手拿着亡妻为自己所作的衣服,仔细端详,一遍又一遍对妻子回忆。妻子活着时的情景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回想她生前的温柔和体贴,一阵阵悲伤的情感便无法停止。仔细地看着衣服上的一针一线,每一针都包含着妻子对他情真意切的爱。仿佛耳边又响起了妻子从前的规劝,因为有了妻子的那些真挚诚恳的劝诫,才使他避免了许多过失。想到这些,悲伤就再也不能停止。妻子去了,生活没有人照料,至今,虽然天气已经寒冷,但自己却还穿着夏天的粗布薄衣。在妻子活着的时候,每个季节的气温变化,都是妻子操心叫我添衣减衣,从妻子去世后,我还没有养成自己关心自己的习惯。随着瑟瑟寒风的侵袭,更勾起了我对贤惠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伤感。他在心里诉说道: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妻子与自己情投意合,其他任何人无法代替,我对贤妻的思念悲伤,将没有止境。 由此看出:真正的男女爱情,是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即使自己的爱人不在人世了,只要是一生刻骨铭心的爱,就会让人魂牵梦绕。在《诗经》中,很多诗也赞颂了古代男人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忠贞不渝,即使自己心爱的妻子早已不在人世,还是念念难忘。 3,忠于职守的职业美德 古代男儿为了保家卫国,维护社会的安定,虽然对心爱妻子和温馨家庭有着无限的眷恋,但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全和利益,他必须坚守岗位,只能对在家妻子深深的思念,边关丈夫的眷恋之情,在《击鼓》这首诗里得到了形象的展现。 《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这首诗以远征在边防岗位上的丈夫的心里独白来表现他对妻子的爱恋和忠贞:随着咚咚敲鼓声,远征的士兵们在紧张地练兵,其他人都留在城里修筑漕城,我却跟随了将军孙子仲,平息了陈国和宋国的战乱纠纷,然後又转移到南方,我无法照看家人,让我很歉疚和伤心。这愁苦常常让我忧心忡忡。在征战的途中,我们安营扎寨,有了个临时的家,但在系马时,由于系得不牢使马走失了。我急着到处找,不知马跑到哪里了,找啊找,最后在树林中找到。  &&男人回忆道:我们在一起时,我曾经紧握着你的手,向你发过誓:要和你相伴到白头,永远在一起,可是呀,我们分别了这麽长的时间,只恨相隔太遥远,不能与你相见,我虽然情深意切,但为了祖国边陲的安全和安宁,我没有办法实现我的誓言。 以上这些古代男女这种爱情伦理美德,至今读来也震撼人心,想想现在,青年男女忙于生存的竞争,很多人放弃了対真情的执着追求,出现了男女功利情感,和闪婚的现像,这已经失去了古代爱情伦理美德的意蕴,失去了家庭伦理应有的规范,致使社会人心浮躁,因而,才导致了今天人心难定,男女最美好的情感失去了安全感。 当然,在《诗经》中反映纯洁美好、忠贞不渝爱情的诗句还有很多,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邶风?燕燕》、《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东门制单》、《风雨》、《予矜》、《出其东门》、《终风》、《式微》、《桑中》、《竹竿》、《伯兮》、《有狐》、《君子于役》、《采葛》、《大车》、《郑风?野有蔓草》、《将仲子》、《叔于田》、《遵大路》、《女子鸡鸣》、《有女同车88》、《陈风.月出》;《卫风.&淇奥》、《卫风.&伯兮》、秦风.&蒹葭》等等。《诗经》中也有不少是祝贺新婚女子的,如《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首诗轻快活泼,表现出了当时人们热情地赞美新娘的善良、美丽,以及对她婚后生活的美好祝福。& &&&&《诗经.北门》还表达出了在外履行君王下达的政事的丈夫,因为忙于公务,不能对妻子儿女尽丈夫和父亲责任的歉疚之情。& &&&&&&&&&&&&&&&&&&&&&&& (二)恪守孝悌的家庭美德 孝梯,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极为重要的基本美德。是老有所养,少有所依的一个重要保障,家庭的孝敬谦让是整个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础。古代时期,一个女子有没有孝心,能不能与家里的兄弟姐妹、亲戚及朋友友好相处,也是古代男人在选择自己的终身伴侣时,考虑的重要标准之一。而古代女子也是倾慕那些品德高尚、远在边疆保家卫国的护国卫士和有孝心的好男儿。虽然,这些女子嫁到夫家后,丈夫多半时间都不在家,但是,他们依然忠贞不渝地在家独立地、勤勤恳恳地支撑家庭的劳作,恭恭敬敬地孝敬公公婆婆,主动照看家中的弟妹,承担起家庭建设的重任,即使丈夫常年不在身边,日夜苦苦思念自己的丈夫,却没有任何怨言。在外的丈夫,也常常思念家乡妻子和亲人,以至于自责没有尽到家庭的义务。 《诗经?小雅?常棣》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常棣这首诗,多侧面地描写出了兄弟之间和睦相处,情真意切,血浓于于水的手足相连相依的情感。 &&&&&&&《诗经。魏风。陟岵》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父曰:&磋!予子行役,夙夜无已。 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母曰:&磋!予季行役,夙夜无寐。 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 兄曰:&嗟!子弟行役,夙夜必偕。 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诗经.魏风.陟岵》这首诗表达的是远征兵役的男人对家中父母兄弟的想念之情。也写出了他想象中家中所有亲人对自己的怀念。从他们的相互思念中,反映出了当时社会边陲外敌的侵扰,战争绵长的社会现状。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依然恪守孝悌的美好德性。 &&&&&&&&&&&&&&&&&& (三)《诗经》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伦理精神 在《诗经》中的许多诗里,蕴含了中国传统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如:鄘风中的《载驰》;魏风中的《园有桃》;秦风中的《无衣》;豳风中的《东山》;唐风中的《枤杜》;小雅中的《采薇》、《出车》、《鸿雁》、《黄鸟》;大雅中的《何草不黄》、《绵》等,这些诗形象地描述了古代伟男儿们驰骋疆场,保家卫国,露宿在外的艰苦生活情景,展示出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的民族道德品格。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是描述的是王将和士兵们一起修理长矛及其作战器具,整理好甲胄戎装,随时准备上战场讨伐敌人的昂扬士气,表现出战士们慷慨激昂、团结一心的精神面貌,随时准备一起上战场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怀。 &&&&&&&&&&&&&&&&&&&&&&&&&&&《&诗经?豳风?东山》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伤悲。 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蜎蜎者蠋,烝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滔滔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果臝之实,亦施于宇。 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疃鹿场,熠耀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滔滔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鹳鸣于垤,妇叹于室。 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烝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滔滔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仓庚于飞,熠耀其羽。 之子于归,黄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东山》是一首描写战争胜利后,远征战士还乡途中的感受,抒发了他思念家乡的情感。全诗四章,第一章的四句重叠咏叹,成为全诗的主旋律。在回归途中,战士遇到绵绵细雨,但是,战士归心似箭,不顾风吹路滑,依然急匆匆地往家里赶。迎着濛濛细雨,战士思绪万千,眼前风雨交加的情景,感人致深,使战士的心情悲喜交加。&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这里抓住战士着装的改变,写出了战士解甲归田的喜阅,反映了战士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同时,还描写了在归途中,餐风宿露夜的艰辛,也侧面放映出了战士们所在战场的恶劣环境。这首诗把主人公比作野蚕,却不及野蚕。野蚕还有桑树为家遮风雨,而他们却是凄风腥雨露宿荒野。第二章写东征后,战争给家乡家园带来的灾难是:山野凋零,杂草丛生,野兽昆虫出入,磷火闪烁的荒芜凄凉景象。后面两章是对妻子的怀念,猜想妻子的忧思。&妇叹于室&,想象的是盛大隆重的婚礼,结尾设问新婚很美,旧情又如何呢?其实质,赞扬了战士在面临国家处于危难的时刻,即使是在新婚燕尔之际,好男儿还是毫不犹豫地放弃了家庭温馨的生活和恋人难舍难分之情,直奔战场奋勇杀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品格。《东山》以丰富的想象。采用了叙事、再现、幻想、合理的想象等手法,栩栩如生地表达出了战士爱国爱家爱人民的高尚情怀,他们团结一心奋勇杀敌的集体主义精神。 (四)&揭露和批评了荒淫无义的罪恶德行 《诗经.邶风?氓》、《诗经.邶风?谷风》、《诗经.邶风?新台》等诗篇,对当时男子腐朽的两性生活进行批判和揭露。前两首是通过对弃妇的描述,对负心男人的谴责,《新台》描写对错误婚配的讽刺。&&&&&&&&&&&& 《诗经。卫风。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首诗,反映出弃妇思想感情的发展与整个事件的过程。从初恋、许婚;迎娶、结婚;受虐、被弃三个阶段;女主人公经历了喜悦、眷恋&&悔恨、哀怨&&愤怒、决绝三个历程。在&事&与&情&的相互交织中,极其细致、层层深入地展现了弃妇的内心世界。 &&&&首章,男主人公&氓&第一次来到她住的淇水求婚,送别时的绵绵细语,不知不觉来到了淇水边难舍难分。然後是女主人公对&氓&的炽热情感和焦燥的等待,当她终于望见来迎娶的车辆时,她欣喜若狂,激动不已。但是,好景不长,女主人公第二次到淇水时,竟成为了一个弃妇,重渡淇水,返回娘家。触景生情,往日的美好情景,今天却是愁容满面。面对汤汤河水,她心绪难宁,悲愤交集。诗歌以物喻人,&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由鲜嫩润泽的桑叶由到枯黄陨落,描绘出了一个艳若桃花的年轻女子,一旦年老色衰,就会被不负责任的男子抛弃的结局。女主人公第三次到淇水,是弃妇回到了娘家,以&淇则有岸&来表达她不再容忍男人侮辱与欺凌的愤怒感情。并决意跟负心汉一刀两断,在此,她回顾了从两小无猜时的海誓山盟到做媳妇的含辛茹苦,男人不持家的情景和她忍受的煎熬、痛苦。这是对当时男子的懒惰、粗暴、虐待妇女的批判和揭露。& 这首诗鲜明地表现出了女主人公在少女时的热情奔放;作为媳妇时的勤劳善良;她敢爱敢狠,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美好品德。当对方恩断情绝,她又敢于面对不幸,她虽然是古代的一个普通的妇女,但在她身上,却有不平凡的品格。她的一切不幸,正是那个轻浮自私、虚情假义、荒淫无度的男人造成的。这首诗对男人恶的品行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三、対《诗经》中伦理思想考察的意义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律,律和声&&(2)p108.,这里说的&志&,就是人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准则,诗歌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和行为准则的重要方法。《诗经》国风中的诗,正是古时十五国人民道德行为思想准则的记录。通过对先古时期历史文献的考察,在其中寻找到伦理道德思想的踪迹,探索伦理道德的历史渊源,寻找其发展规律,是伦理学历史研究的方法,再把理论成果与现实社会结合,发现新问题、研究出适应新的历史时期发展需要的道德规范,这是伦理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关键。考察历史踪迹,不仅能够清晰的回顾悠久的历史,辩证地扬弃传统文化,而且能够对照当今社会的现状,弘扬传统道德精华,抛弃其中的糟粕,以促使中国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使优秀的民族精神长久得以传承。 在新世纪里,由于人们物质生活不断丰富,国际国内思想道德文化相互交融,使过去单一的思想道德潮流受到极大的冲击,尤其是高科技促使信息、电视、网络等新型传媒的迅速普及,以及西方拜金主义、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思潮的侵蚀,中国传统道德伦理思想似乎渐渐被挤出了历史的舞台,这给我国当今社会带来了不和谐的声音。 社会要和谐,人类要文明,一方面需要政府引导,另一方面,需要众人的遵从。因此,执政者、教育工作者、专家学者们的责任,就是要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道德伦理思想观,引导、培养众人,使人们既要懂得基本的科技文化知识,又要懂得做人的基本品德。通过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培育广大公民形成富有正义、爱国爱家、勇敢、节制等端正的、利于社会和谐的道德品质。考察记录远古时代社会风貌的《诗经》,可以看到古代人具有的文明道德风范,这对当今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不可忽视的启示意义。 只有研究挖掘、继承传统优秀的伦理道德精髓,才能有效地寻找到构建符合新时代伦理道德规范要求的良方。有了好的良方,构建高品质的精神文明、和谐社会便指日可待。(陈榕) &
注:(1)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81-282& &&&(2)《十三经注疏》(二),孙星衍:《尚书正义》(上),中华书局聚珍仿宋版,第108页&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傅世放,中外伦理名著选读 4,清如许,王浩译,诗经,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 中国传统伦理政治理念之剖析 & & &&& 摘要:中国传统政治理念属于典型的伦理政治观,特别突出人伦关系和道德等客观性义务准则要求,强调个人的行为规范和品德等主观性权利价值自由。特别反映在政治建构上,中国传统政治致力于政治的伦理性建构,中国传统政治理念是将伦理作为政治之目的和手段,其政治的理想形式是伦理国家。     & 关键词:伦理政治;家国;德性主义;人性善  & 一 我们知道,政治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伦理问题,它决定着在某一特定范围内有多少人以及他们在多大程度上享受那种人所应有的一系列权利这一重大问题。我们研究和关注政治这一科学,其主要目的显然就是为了人的生存和生活质量问题,为了使之越来越接近人类理性现已认识到的那一伦理和道德水平。中国传统的政治理念,属于典型的伦理政治观,特别突出人伦关系和道德等客观性义务准则要求,强调个人的行为规范和品德等主观性权利价值自由。特别反映在政治建构上,中国传统政治致力于政治的伦理性建构,如梁启超先生所说的&凡国家皆起源于民族,此在各国皆然。而我国古代,于氏族方面之组织尤极完密,且能活用其精神,故家与国之联络关系甚圆滑,形成一种伦理的政治。&①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是将伦理作为政治之目的和手段,其政治的理想形式是伦理国家。因为在传统中国是以农业活动为主,以农业活动为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们思考事理的立足点和主要内容是人际关系。因为土地不能移动,所以靠土地维生的人就会比较固定地生活在一个地方,祖祖辈辈都一直这样延续下去。由于一家几代人长期生活在一起,便逐渐形成了体现血亲关系的家族制度。这种以血缘宗法为生活底蕴的社会先天就生成了 &家天下&的浓厚内向性,使关系纽带以及现实&人际关系(生活伦理和人事关系)异常突出,占据了思想考虑的首要地位&。②而农业活动的惰性和较少交往,又使得中国政治思维过分注重自身的感性体悟、经验和实用。李泽厚先生曾把这种重人事关系、重具体经验的思维称为&实用理性&。再加之,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简陋性和重复性,导致了人们政治思维之基点侧重于内部生活的圈圈及其圆满关系。因而,这种对人际关系的重视,必然使社会和谐和社会稳定的伦理凸现在政治思维中。追溯这种思想,其萌芽产生于春秋战国的君主制度时期,当时旧的奴隶制趋于瓦解,新的封建制尚未完全建成,新旧矛盾激化,生活剧烈动荡。因而,政治思考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如何为世俗政治服务并求得社会生活和谐有序。自然,政治思维的出发点和重心是以人为核心的关于人伦、社会生活秩序和政治稳定等问题。所以在中国,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一直被称之为&人伦&,&伦&字的意思后世的注家干脆直接把它解说成为&序&,即表示一种秩序。孟子说:&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意,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最清楚而具体的表现。认为政治社会的组织即是人类关系的逐步扩大,即以个人为中心而一伦一伦的推衍出去的。    & 二 国家的起源问题,是政治理论研究之基本性问题。而在传统中国政治理念中,&国家&的概念是指天下、邦国和家庭的统一体。传统中国政治理念是自然起源论者,认为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自然演化的结果,认为人类曾经历过一个蒙昧蛮荒时期,就像西方所说的自然状态、生存条件非常恶劣、道德观念也未发展起来,&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辑让之礼。&③为了避免以上这种与禽兽无异的令人难堪的状态,人们于是就组成了家庭,约以礼俗,形成国家。因此,认为国家起源于家庭,在组织形式仿家庭结构。这种家国同构的理念,不仅国家与社会不分,而且国家与家庭不分,治国如治家,修身就等于治国。如孟子所说:&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以人伦家庭关系来理解国家,视政治关系为伦理关系,所要建立的是家国一体的伦理国家秩序,这样就自然形成了一种伦理政治理念&&仁政思想。 这里所说的&仁&的伦理义蕴有三:一是个体之间的爱人,其基本精神是对他人具有同情心、恻隐心和爱护心,以对己之心对人;二是以恕待人,其原则是以行为个体自我的欲或不欲为依据待人,并通过己而譬于其他;三是&修己&、&孝悌&、&博施济众&,走一条个人&&家庭&&社会的博爱之路。其着眼点是要求得到一个&和而不同&的社会整体关系。诚如孔子所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中还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仁政的实际依据其实就是 &家国一体&,其理论依据是性善论。综观孔子的&性相近&到孟子的&人性善&论,皆认为&仁义礼智根于心&,植善于心。都是将道德与人性善联系起来,使人伦关系出自人性,提倡&仁义&并举。总之,认为仁政源于仁义之心,仁政行于天下,诸事可治。&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④这里所谓不忍人之心就是仁义之心,不忍人之政就是仁政。认为仁政不仅可以保护王权,取悦于民,而且可以缓和社会矛盾,达到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中国传统政治理念认为国家是全民国家,是为了实现某种道德目标,并非是为了统治阶级一己之私利服务。认为君主统治是天经地义的,国之有君如家之有父,无君之国与无父之家一样是不可想象的。因而在政体的选择上,除了君主制之外就再没有别的政体类型可以选择了。认为君主制只可以完善但不可以改变。人民只有服从的义务,没有参与管理的权利。这种伦理型的国家观自夏王朝建立到近代以来就一直没有受到过真正的挑战。 在治国方法上,中国传统政治理念主张以礼治国。认为&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⑤&按上治民,莫善于礼。&⑥以为礼治可以内化成个人自觉行为,有独特优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⑦主张实行礼治关键在于统治者,要求统治者要严格按照礼的规范行事,作出表率。统治者要克服自己的欲望冲动,&克己复礼为仁。&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⑧&上好礼则民莫不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不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⑨&上好礼,则民易使也。&⑩统治者要施行仁政,绝残去杀。努力施行仁政,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不可过于残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⑾统治者要加强教化,要将礼的要求内化成人们的自觉行为,特别是要从家庭做起,尊老爱幼,安分守己。&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作乱者,鲜也,不好犯上而作乱者,未之有也。&⑿礼的内容是从人的自然血缘关系演绎而来的,礼治其实就是依赖人的情感因素治国。正是因为礼治的束缚,中国政治几千年以来一直没有从伦理政治理念中摆脱出来。中国传统政治理念强调德性主义人性论,认为人性是天赋的,深信人人皆有&仁义礼治&的德性。认为人皆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的本性,它们成为仁、义、礼、智等德性的根源,因而推断出&人皆可以成尧舜。&正因为善源于人性自身,所以认为道德不需外求,而在于&存心养性&。在这种德性主义人性论中,道德成为了人生的目标和价值所在。由于奉行性善论,认为人自身具有自我觉悟,自我行善的可能性,而且人的行为可以通过教化与感化矫正,所以才形成了以伦理形式而非法律制裁形式为主来调节人们的行为。这就形成了德治主义,德治主义的要义有三:一、伦理道德是政治的基础和根本。二、理想的社会模式应是以德化民的仁政王道社会。三、依赖君主和官吏的个人品德与人格来实行道德教化。 因此,中国传统的治国之道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道德的威力始终被看作是比制度和法律更为有效,道德被视为安国治邦之根本。在这种理念指导下,中国传统政治理念主张政府以道德上的诱导与劝戒来代替制度和法律的约束,以人格评判来代替体制制度的建设,这样就使得中国社会始终没有形成真正的政治分权体制,缺乏对权力有效监督约束的社会机制。 于是国家的盛衰兴亡,人民的安危福祸,完全系于统治者个人的素质和良知上。中国传统政治理念主张义务平等,如《论语》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也称道无独行,夫妇、父子、君臣都有对应的义务。中国古代五伦包括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关系,十义称:父慈、子孝、兄爱、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这里的伦指相互对待的关系,义指相互依仗的关系,可见,五伦十义典型地体现出了对义务平等的强调。由此衍生出&&将人际关系是否和谐作为是否是理想的政治生活和理想政治社会的标准。如《礼记》中所描述的大同社会就表达了这样一个理想,认为社会的好坏标准在于人际关系是否协调,倘若集体中的人们已丧失了自律性,靠礼法约束,而使他们保持有秩序,那么至多只能算是小康社会。如果人心不古,严刑峻法也难奏效,那么就是末世了。 总之,中国传统政治理念主要关注政治生活中人伦关系的建构。主要从人心人情和世俗家庭的经验理性来理解政治,把政治与伦理相统一,整合政治为伦理政治。崇尚人性善,信奉&仁义礼智植根于心&,从人心人情和世俗家庭出发的政治思考模式,是一种较为现实的政治致思路向。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经讲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