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写了一本自传,问一下哪里的出版社出版图书会国内比较好的出版社/

积分:16503
帖子:16503
盘点一辈子只写一本书的作家
盘点一辈子只写一本书的作家钱 好  在世界文坛上,有一些作家,一辈子只创作了一部小说。这其中,有些作品与作者的亲身经历高度契合,比如玛格丽特o米切尔的和普鲁斯特的,凝聚了作者毕生的心血和感悟;而另一些则是全然相反,譬如从未有过感情经历的艾米莉o勃朗特,却能在中把爱情写出惊心动魄,在纸上填补自己苍白贫弱的人生。  许多人会说,文学创作是一辈子的事情。但这些作家,有的是体弱多病,写完小说以后,便不久于人世;有的是一夕成名,惧怕盛名之后的纷扰,隐居山林。这一本书,就成了他们一辈子创作生涯的全部。他们用自己的写作践行着这样一种态度:文学贵在于精,而不在于多。经典,只需要写出一部,就够了。  斯嘉丽对爱的狂热,倾注了米切尔的初恋情愫 &   玛格丽特o米切尔《飘》(1936) &   26岁的玛格丽特o米切尔在辞掉报社记者的工作,全心投入的写作时,应该想不到,完成这部小说将足足花去她10年时间,更想不到,小说面世后会取得怎样的成功和轰动。1936年,小说发表后,横扫美国书市,前6个月的发行量便高达1000万册,日销售量最高达到5万册。次年,斩获了普利策奖和美国出版商协会奖。1939年,斯嘉丽和瑞德的故事被搬上了大银幕,影片中文译名为《乱世佳人》,由费雯丽和克拉克o盖博主演,包揽奥斯卡十项大奖,成为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的剧情,相信看过改编电影的人都不会陌生。作为亚特兰大市历史学会主席的女儿,米切尔从小听父辈们讲述南北战争中的传奇,还喜欢骑着马与老兵一同出游、聊天,因此,她笔下南部种植园在战争前后的风雨飘摇,就显得格外真实有力。事实上,中那个男孩子气的、任性的斯嘉丽,明显带有米切尔本人的影子,而斯嘉丽对阿希里的狂热,也倾注了作者对初恋情人、在一战中阵亡的青年军官的情感。她不喜欢用华丽的辞藻,也鲜用复杂隐晦的描述,文字干净、利落,用寥寥数笔就能生动勾勒出人物形象,尤其擅长从眼睛入手:斯嘉丽猫一般狡黠的绿眼睛,瑞德戏谑而带着暖意的黑眼睛,阿希里忧郁的淡灰色瞳孔,玫兰妮母鹿般温顺的棕色瞳仁……这一群年轻人都不是完美的,他们或自私,或怯懦,但是在战乱之中,他们展现出的倔强和勇气却令人动容。最终,斯嘉丽伫立在庄园废墟之中,对着夕阳默念的那句“明天又是全新的一天”,成为不少人的座右铭。  令米切尔一夜成名,但是她所钟爱的宁静生活也从此被打破。她在回复读者信件和应对版权官司中疲惫不堪,宣称在有生之年不再写任何东西。1949年,米切尔死于一场车祸。1995年,米切尔的儿子在整理母亲遗物时,发现了她在15岁时写的一份手稿,描写了南太平洋一个小岛上的爱情故事。次年,这部名为《失去的莱松岛》的中篇小说得以发表。  写出后工业文明加速中,美国青少年普遍的思想困境&
  杰罗姆o大卫o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
  尽管也写了几个短篇故事,比如《弗兰妮与卓埃》,但是塞林格出版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塞林格凭借一举成名后,却过起了隐居生活,在乡间买下了90多英亩的土地,在山顶上建了一座小屋,做一名地道的“隐士”。他没有放弃写作,却极少公开发表作品。  故事情节的时间跨度很小,仅仅框定在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o考尔菲德被学校开除后,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之内。在意识流式天马行空的叙述中,塞林格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充分探索了一个少年的内心世界。霍尔顿的理想是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让孩子们可以肆意狂奔,而他则负责守护孩子的安全,避免他们跌落悬崖。但在现实世界中,满眼的虚情假意却让霍尔顿郁闷、愤怒,试图逃离都市,去寻求纯朴的生活。在他的迷茫和焦虑中,有着青春期男生普遍的躁动,但最核心的,是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道德的堕落,给青少年的内心所蒙上的阴霾。小说的写作背景是在二战后,在后工业文明的加速进程中,人们精神的空洞和人际关系的疏离也日益彰显。小说出版后,学生们争相阅读,认为塞林格写出了当时美国青少年普遍的思想困境。而茫然无目的地反抗周边环境的霍尔顿,也成了年轻读者心中的英雄,模仿霍尔顿的言行和穿着,成为一种流行时尚。  随着的风靡,书中口语化的“粗俗”用词和消极的主题也招致了猛烈的批评之声,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禁止学生阅读该书。塞林格的性格也逐渐变得孤僻,选择像霍尔顿一样避开闹市,淡出公众视野。隐居后,他对东方哲学和禅宗越来越感兴趣,其后期作品也显示出了这一倾向。他拒绝采访,也拒绝出版,排斥一切抛头露面。1965年在《纽约客》上发表的短篇小说《哈普沃兹16,1924》,是公众所能读到的他的最后一部作品,这部作品原本在1996年已经授权某出版社,准备出书,但塞林格却在最后一刻把新书撤回了。  一匹黑马的“自传”推动了动物保护法案&
  安娜o塞维尔《黑骏马》(1877)&
  英国作家塞维尔从14岁起,就落下了残疾,必须依靠拐杖才能走路。为了更好地活动,她经常驾驶矮种马拉的马车出行,从此也跟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生命中的最后7年,塞维尔身患重病,已经无法下床,但正是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她把这部有关马的小说一字一句写在小纸条上,再由她母亲誊抄,就这样完成了她生命中唯一一部文学作品。《黑骏马》最终在她去世前5个月得以出版,立刻引起轰动,让塞维尔得以亲眼见到自己的成功。如今,《黑骏马》已是19世纪儿童文学的常销经典。《黑骏马》写的是一匹漂亮黑马的“自传”。黑骏马从小生活在贵族人家,聪明、诚实、性格温顺,受过良好的训练,主人也十分可亲。小时候,妈妈就告诉他,马一生命运的好坏全得靠运气——遇上好的主人就是他的福气,遇上虐待自己的主人就只好自认倒霉。后来,家中横生变故,黑骏马被辗转卖掉,碰到过拿马撒气的醉汉、动不动抽鞭子的马车车夫,尝尽了人间冷暖。最后,它终于找到了一个善待自己的家,可以安度晚年。作品不仅描写了马的内心世界,更有从马的视角出发,对人类社会的冷眼旁观。由于使用了第一人称,读者更容易代入黑骏马的身份,用同理心去看待人类对马的虐待。  尽管出版后被归类为儿童文学,但塞维尔本人表示,她写作的对象并非儿童,而是与马相处的成年人。她说,正是出于对人类虐待动物的强烈不满,她才创作了《黑骏马》,目的是“激发人们的善意和同情心,让人们用一种理解的方式来对待马匹”。而读者的反馈,或许超出了她最初的期望。《黑骏马》的巨大影响力,不仅使得当时还处于维多利亚时期的英格兰取消了缰绳的使用,还推动了多个国家反动物虐待相关法案的制定。  <font face="楷体_GB万字的回忆,优雅托起的是现实的、充满激情的世界&
  马塞尔o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   虽然有300多万字、被分为七大卷、在15年中陆续出版,但只是一部小说。普鲁斯特从1909年开始,夜以继日地伏案写作、反复修改,一直到1922年因肺炎去世前夕,才把整部作品完成。这部没有中心人物、没有完整剧情的鸿篇巨著,是意识流写作的代表,被公认为20世纪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叙事者“我”是一个患有重度失眠症、羸弱而又敏感的富家子弟马塞尔。“我”对自己童年、婚姻一直到战争的漫长追忆,串联起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百态,而大量人物、事件、感想、议论,则以一种纷乱、跳跃,接近于意识流动的方式向前蔓延。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是“我”在尝到一勺带着点心渣的茶水时,突然浑身一震,联想起儿时在姑妈家蘸着茶水吃的玛德琳蛋糕的味道,由此打开了童年记忆的闸门。“当人亡物丧,过去的一切荡然无存之时,只有气味和滋味长存,它们如同灵魂,虽然比较脆弱,却更有活力,更加虚幻,更能持久,更为忠实,它们在回忆,等待,期望,在其它一切事物的废墟上,在它们几乎不可触知的小水珠上,不屈不挠地负载着记忆的宏伟大厦。”普鲁斯特的文字细腻到了纤毫毕现的地步,而一件事、一个人物的丰满往往需要用许多个交叉往复、颠倒错乱的记忆碎片来拼凑完整。许多评论者认为,整本书近似于普鲁斯特的自传,内容都是作者本人的回忆,但普鲁斯特反对这样的说法。他说,书中所有回忆往昔的形式,都是一根根茎秆,优雅地托起的,是一个现实的、充满激情的世界,而远不止于过去。  在最初寻求出版机会时,普鲁斯特的厚厚一沓手稿受到了无数奚落,有一封退稿信中写到:“我实在弄不明白,一位先生写他睡不着,在床上翻过来又翻过去,怎么居然能写上30页。”最后,普鲁斯特是以自己预付费用的方式,出版了小说的第一部《在斯万家那边》。剩余的六部,都是在他反复的修改、扩充中陆续成型的。在生命的最后3年中,他几乎足不出户,白天睡觉,晚上彻夜写作,终于完成了全书。  主人公在一种悲剧性的循环中变成自己所憎恨的角色&   艾米莉o勃朗特《呼啸山庄》(1847) &   艾米莉o勃朗特是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她的姐姐夏洛蒂o勃朗特是的作者,而妹妹安妮o勃朗特也写下了。1847年,艾米莉以笔名埃利斯o贝尔出版了她唯一的一部小说,但是反响平平,不被当时的读者所理解。第二年,年仅30岁的艾米莉死于肺结核。一直到1883年,艾米莉的传记出版后,的价值才被重新发现。有不少评论家认为,的文学成就甚至在之上。  嫉妒与仇恨所带来的毁灭性后果,是一步步深化和确认的主题。故事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是一个吉卜赛弃儿,他被呼啸山庄收养后,与山庄的小姐凯瑟琳朝夕相处,互生情愫。但凯瑟琳因为虚荣和无知,嫁给了画眉山庄的少主人。希斯克利夫愤然出走,数年后回来对凯瑟琳一家进行报复。但最终,在他努力拆散的一对年轻恋人身上,希斯克里夫看到了昔日的自己与凯瑟琳的影子,他心中的仇恨逐渐消退,放弃了复仇。希斯克利夫的性格塑造极为复杂,读者也很难以普通的善恶标准来评判。他的凶狠来自于少年时受到的虐待,而他也将这份暴虐和疯狂加倍宣泄给仇人,在一种悲剧性的循环中变成自己所憎恨的角色。许多读者最初都以为作者是男性,因为全篇充满了阴郁、恐怖、神秘的气氛。呼啸山庄粗犷的自然力,以及残酷、极端的人物形象,对当时习惯于欣赏和风细雨、浓情蜜意的读者来说,是一种十分陌生、怪异的审美体验。但经过时间的推移,小说独特的魅力日益凸显,有评论家认为,是维多利亚时代小说中“唯一一部没有被时间的尘土遮没了光辉”的作品。  艾米莉生性孤僻,除了家人以外,几乎没有任何朋友。她温柔热情的一面,更多向大自然和动物袒露。勃朗特三姐妹曾合作出版过诗集,其中艾米莉的诗作大都是描写大自然的,英国诗人马修o阿诺德曾评价,艾米莉诗中的热情、忧伤与直率,在“拜伦之后,无人能与之媲美”。  “看不见的人”是自我异化的人物典型,进入大学文学课程&   拉尔夫o艾里森《看不见的人》(1952)&
  拉尔夫o艾里森是著名的美国黑人作家、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美国作家之一,而这些荣誉,则全部来自于他唯一出版的长篇小说。小说的创作共历时7年,于1952年出版后,立即在美国文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次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半个世纪以来,这部作品经过几十次再版,甚至在1982年,还连续16周被列入畅销书榜单。上世纪末,这部小说被美国现代图书馆评为“20世纪100部最好的英语小说”之一。艾里森也因此获得了美国自由勋章等荣誉,并被接纳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小说的主人公是个年轻的黑人,竭尽全力想得到别人的承认,想“使人看见他”。他做过“老实的黑人”,也曾经加入“兄弟会”,他尝试过的每一件事情,似乎都能使一个黑人在美国生活里处于被人看见的地位,但是,这些事情没有一件能使他进入理想的精神文明,所以他现在宁愿做个“地下人”。此书被视为当代美国黑人文学中的经典之作,通过主人公在荒诞、敌对的环境里失去和寻找自我的故事,描写主人公的心理变化和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以存在主义的观点探索人的社会异化和自我异化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看不见的人”这个人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被评论家们奉为“当代人的典型”。不过,尽管主人公是黑人,书中也写到了当时社会上的种族歧视,作者并不从社会学的角度对生活中的种族问题提出批评或抗议,而是用抽象人性的概念,来描绘和反映人类的共同命运,以及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不正常的、非理性的关系。作者认为,最能说明人的自我异化和在敌对环境里的荒谬处境的,莫过于美国黑人,因此文中的黑人只是他采用的一个象征符号。此外,小说的语言也非常有特色,随着主人公的生活境遇的改变而变化,布鲁士歌曲、南方白人的修辞、哈莱姆的黑人俚语都运用得恰到好处。从60年代起,就被美国大学列入文学课的课程。  有趣的是,拉尔夫o艾里森的毕生志向,其实是当一名音乐家。他的大学专业就是音乐,在创作的同时,也当摄影师、爵士乐鼓手和酒店侍者,用以挣钱糊口。小说成功之后,艾里森只发表过一些短篇小说和评论文章,同时在大学里教创作,再没有发表其他重要著作。  (摘自《文汇报》)
yilin 最后编辑于
金钱:4138.25 元
1&&/&&1&&页
跳转 0 ? parseInt(this.value) : 1) + '.aspx';}else{window.location='showtopic.aspx?topicid=24429&page=' + (parseInt(this.value) > 0 ? parseInt(this.value) : 1) ;}}"" size="4" maxlength="9"
class="colorblue2"/>页
论坛跳转...
译林论坛 &&社庆纪念文章集锦 &&译林图书评论 &&版务讨论 &&外国文学 &&关注《译林》 &&外语教学 &&漫画天地 &&英语学习 &&人文沙龙 &&数字出版 &&翻译在线书里书外 &&灌水乐园 &&闲话中西 && &&电影文学 && &&文学与音乐 && &&俄罗斯文学 && &&小国(小语种)文学 && &&浪漫法国 && &&创作园地 && &&惊险小说之家 &&出版世界热点专题论坛 &&放松与减压手册 &&朗读者 &&兄弟连 &&谋杀专门店 &&精灵宝钻 &&自深深处 &&亲历历史营销天地 &&供应商专区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我想出版一本自传
,打算印刷2万本左右,要怎么样操作?
如果要拿到书店卖,要走怎么样的流程啊?请指教,谢谢。
出版社书籍出版流程(2010年4月)
首先要找个出版社,
(一):书稿到位
作者要确定自己已经有著作权属于作者本人、无版权问题的:齐、清、定稿件。
(二):书稿整理
在联系我们之前,作者应做的准备工作:
①、确认书稿是否符合齐、清、定的要求
?? 齐 —— 齐整 (结构严谨、段落规范)
?? 清 —— 清楚 (顺序清晰、体例明朗;请再次确认稿件中无不良的标点符号使用习惯)
?? 定 —— 定稿 (书名、内容等不再做除错别字以外的任何改动)
简单来说:作者的各类书可参照同类已出版的书的体例或顺序来对比电子稿是否合乎规范(例如:以小说为例。是否包含了下列内容:书名、作者署名、作者简介、内容简介、序言、目录、正文(正文中分章节的应在正文中大字号标注篇章标题或章节标题)、后记/跋。为了确保最终出版的图书无缺漏,请作者在提交稿件前认真检查。
????
②、涉及图表、图片、美术作品的应予以对相应的图片、图表等编号并另附说明告之我方排版人员相对应的文字内容(比如:图形一,正文对应位置为:第一章:我的童年第三段第4行 —— 那就是我们
天真无瑕的快乐童年)。?
提示:书稿规范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此后
出版社书籍出版流程(2010年4月)
首先要找个出版社,
(一):书稿到位
作者要确定自己已经有著作权属于作者本人、无版权问题的:齐、清、定稿件。
(二):书稿整理
在联系我们之前,作者应做的准备工作:
①、确认书稿是否符合齐、清、定的要求
?? 齐 —— 齐整 (结构严谨、段落规范)
?? 清 —— 清楚 (顺序清晰、体例明朗;请再次确认稿件中无不良的标点符号使用习惯)
?? 定 —— 定稿 (书名、内容等不再做除错别字以外的任何改动)
简单来说:作者的各类书可参照同类已出版的书的体例或顺序来对比电子稿是否合乎规范(例如:以小说为例。是否包含了下列内容:书名、作者署名、作者简介、内容简介、序言、目录、正文(正文中分章节的应在正文中大字号标注篇章标题或章节标题)、后记/跋。为了确保最终出版的图书无缺漏,请作者在提交稿件前认真检查。
????
②、涉及图表、图片、美术作品的应予以对相应的图片、图表等编号并另附说明告之我方排版人员相对应的文字内容(比如:图形一,正文对应位置为:第一章:我的童年第三段第4行 —— 那就是我们
天真无瑕的快乐童年)。?
提示:书稿规范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此后图书审批的时间,最好再经过要求的整理后再对书稿进行一些必要的校对。
?? 因为我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经常遇见这样的问题:作者急于审批书号。但是往往因为自己交过来的稿子做的非常不规范。且错别字满天飞。这样的稿子反反复复修订,会浪费很多时间。在没有难以出版的内容的前提下,稿子越规范、越干净的,时间可以相对越快。
(三):资料提交
确认上述稿件,按要求规范整理完成后。
开始资料的提交,作者必须向我公司提交的材料包括:
1、书稿电子版(包括书名、作者名、作者简介、内容简介、序、目录、正文;所用的图形图表等全稿)
2、著作权人身份证复印件。(涉及多人合著的,或作品合集的;除主编身份证复印件外,必须每个作者提交一份)?
3、作者属各类协会的(作协、文联、美协等的),需提供会员证复印件
4、授权委托书
说明:编著者为单位或公司的,授权委托书要加盖单位公章,负责人或法人签字。
(四):填写选题申报表
按选题申报表中提示进行逐一填写。
此表格便于我们及时向出版社以最快捷的方式报送题信息。
在收到作者的选题申报表,及(三)中涉及的全部资料后。
我们工作人员将在一个星期内向作者回复选题是否已在出版社通过。
(五):签定代理出版合同和付款
选题通过后,作者即可与我公司签定代理出版服务合同。
代理出版服务合同一式俩份,由我公司签好后给作者传真或快递发出。作者收到并签字后,应尽快给我方返回一份。
在我公司确认收到作者返回的合同后,作者即向我公司支付全部出版服务费用。
(六):操作时间周期以及印刷
在合同约定时间内,我们将把图书的审批和编辑排版设计工作同时进行,这样便于我们缩短操作时间。在书稿排版后我们将书稿邮寄给作者校对一至两次,待作者认可无修改后由责任编辑终审,最后出片印刷。
(七):托运成书
托运由我方发货。采取货到付款的方式(托运费作者自己承担,一般1000书发往国内城市费用为600左右)。
●下面是一些常见问题。?
1.书号价格??
? 通常作者一上来就问,你们的书号多少钱?
?其实,这种方式是不正确的。首先我们不是卖书号的,书号国家也不允许买卖。我们所做的工作是为那些有一定经济实力,著作有一定价值的人但因为自己不熟悉出版的方式流程的人开放的。在对你的书大概多少字数、哪方面的作品、题材体裁都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我们无法给你报价。
?你需要做的是先认真把选题申报表填好。电子版部分样章发给我们的编辑。我们才能给你按照你的要求给你选择在哪家出版社出比较容易通过,并且价格比较合适。
2. 审批书号时间?
??作者关心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书号审批需要多少时间?
常规来说。最少要40天,两个月内最为保险。需要加急在25天左右的书必须提前协商。没有几天就能出手续的。
为什么?
??因为从一本书一个选题报到出版社。首先要看是否碰上他们的选题会,如果刚好碰上,时间就能在我们的40天内有保证,但是如果没碰上选题会。还要等下一个选题会的时候责任编辑再报。选题就算过了,经过三审,从责任编辑、编辑室主任、终审室到社长签字,总编室向新闻出版局申报cip。这么多个步骤在7 天 8天完成,我想稍微有点分析能力的人就知道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可能是有些代理商为了谋求无任何成本的暴利给作者使用假书号,过期书号或套用别的书的书号。所以希望出书作者一定要冷静考虑在和一些不规范的出版商合作时,为了拉生意。承诺低价格,短周期,还承诺全套手续齐全,无稽之谈!
??俗话说“便宜没好货”这句话在所有行业内都有很深刻的意义。
3. 书号的真伪?
??还有一个作者非常担心的问题。书号的真伪?
我们教大家一个非常简单的办法。任何假书号都逃不过这个方式查询的书号真伪。非法出版物会立刻原形必露。大家在翻开每本书的时候都会注意到所有正规出版的图书在书的前面或书的最后都有一个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这图书版权页,在版权页上有这样一串数字: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7)第XXXXX号。
??在中国新闻出版总署信息中心的网站
上左侧的CIP核字号验证处:
??输入年号(哪里出版的就输哪年)、CIP核字号(第XXXXX号中的数字)。并且输入验证码。能查到您的书的信息(您的书名、作者名、出版社、版次等)的即为正规出版物,查不到的即为非法出版物。我公司出版的所有书承诺在该网站查询到,出版社能查询到!保证是正规书号出版的合法出版物!
大家还关注  我做所谓的编辑也已经有二年多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感觉自己不像编辑,像是一个校对。平时都是做引进版的书。所以从来没有觉得自己像个编辑,到底什么才叫编辑呢?我这几天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我连编辑资格证书的初级都没考过,也即是说,在理论上,我不具备编辑的资格,可是我名义上又是编辑。但是呢,我干的又是校对的活。      印刷我不懂。什么书应该用什么纸我不懂。怎么样自己制作书我不懂,怎么样策划先是我不懂。真的,我什么都不懂。可是这样的人,还在出版社里呆着。      我这是干什么呢?      上面的只是一点小疑问。真正的问题是下面的这个。      平时一直很关注图书市场。有什么书畅销,只要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基本上都知道一些。与此同时,也对出版那些书的出版社充满了景仰之情,觉得这些出版社真牛,怎么总能做出这些畅销书来呢?      比如春风文艺,比如长江文艺,比如中信,比如机械工业,比如吉林科技。      但是,后来我发现我错了,在跟朋友的聊天中,我发现好多书其实都不是这些出版社原创的。这些书只不过是用了这些出版社书号而已。这令我大跌眼镜,我觉得自己一下子失去了学习的榜样。因为,同样的好书,可能一下在这个出版社出,一下又跑那个出版社去了。      而在背后的呢,全部是文化公司。他们才是真正的幕后英雄。但是,他们却是看不见的。      现在感觉,几乎所有的出版社都在跟文化公司合作,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最简单最没有创意的,就是卖书号了。再好一点的,就是分担成本,一人一半,再者,就是文化公司负责前期的工作,出版社发行一部分或者全发行。不过全发行的肯定少。一般是主渠道由出版社发,二渠道由文化公司自己发。还有的就是合作出版。一本书的审稿由文化公司与出版社共同合作,一起决定出版与否,并且共同分担一切风险。      这是不是就是出版业的现状呢?      既然这样,我想问一下,那些尸位素餐的出版社,你们到底在干嘛?为什么不长进一些呢?    为什么总是落在文化公司的后面呢?    人人都说文化公司反应快,那为什么你就不能快呢?    人人都说文化公司会策划,可是你为什么就不能自己做呢?    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你们就显得那么弱智呢?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为什么会有上面的话,是因为下面的贴:    我是北京同道新文图书公司的编辑李正华,如果你有好的书稿,欢迎跟我联系。    ▲我们出版过的书稿有《华为真相》、《德隆内幕》、《说不尽的红楼梦》、《像绅士一样生活》等    还有那本关于阿里巴巴的书,竟然也是文化公司做的。  还有王石的自传,什么道路与梦想,也是文化公司做的。    这些,都在击碎我对这些出版社的理想印象。  
  出版社、文化公司;新华书店、二渠道经销商,互相利用、互相帮助,关键时刻呢,还会互相出卖:构成了我国畸形出版体制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国企有哪些毛病?为什么国企搞不好(垄断性国企除外)?这样的问题也同样适用于出版社。国企的问题,出版社一应俱全;国企没有的问题,出版社也有。  出版社必须有“爸爸”,这个“爸爸”是跟着出版社负连带责任的,所以管儿子很严。没有全民性质的大机构作“爸爸”,是不许成立出版社的。(《出版管理条例》)所以出版社可以着不许出,那不能出,但是万一出了事呢,也有“爸爸”给抗着。顺便说一声,如果“爸爸”抗不住,也会牺牲儿子。  除了“亲爸爸”,出版社还有一个“干爸爸”,就是各级新闻出版行政机关,他随时都会告诉出版社该怎么办。“干儿子”不老实,“干爸爸”也会收拾他。如果仔细研究,还会发现,这个“干爸爸”还不是最权威的,最厉害的应该是出版社的“爷爷”,大名叫做“宣传部”。  卖书是会赚钱的。所以出版行业会吸引资金进入,于是以策划出版为业的文化公司诞生了。只不过不像出版社那样有厉害的爸爸、干爸爸、干爷爷,而且出版社的这些亲人还经常出来打击文化公司这个“野孩子”。但是野孩子会撒野,还是慢慢长大了。  
  楼主的这种疑问与迷思,我在两年前也有过,特别是跟&没有任何借口&的老板和湖南万卷(艺文书业)老板不多的接触,让我大为震撼.还有那一个个名震书业但我无缘交流的民营大佬的身影,让我不由的肃然起敬啊!如果把出版社与民营出版商比做朝廷国军和在野绿林的话,中国出版业真的值得书就一部“书业水浒“了.  (当然咯,这个比方不大恰当,一是民营出版从业人员恐怕已经接近甚至超过出版社的人数了;二是民营书商的硬软装备已经远比某些出版社高级,还有产值与贡献等,都无法喻作当年的梁山108好汉和朝廷万千大军)  客观地说,国有出版社作为全民事业单位,他在文化传播和公众受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而民营书商也多数只是把目光聚焦在了畅销财经\教辅书和一些有价值的常销人文书上,但是在全社会都在追逐利润的今天,在产业经济商品社会的大环境下,出版社与出版业到底会去向何方呢.纵然国有改制,未来的出版业又会是怎样一种大洗牌的局面呢.在现行根本体制下,完全放开出版禁令,自由登记出版企业只能是个乐观的憧憬,我看国退民进\出版社一边固守意识形态领域一边与民资全面合作,结成利益联盟,形成集团作战优势倒是必然的.兴许再过多些年,类似于“某家作坊公司一口气买掉了N家出版社“的新闻就会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了哈哈~~所以我死前要立下遗嘱,届时我的子孙后裔中一定要有人去搞出版哈哈~
  这是在出版业版看到的两篇比较长的对主贴的回复,谢谢!
  出版社搞不好的原因不外乎体制和领导决策,没有一个健全有效灵活的机制,没有一个拥有现代管理理念、有魄力的领导者,这个出版社就会走很多弯路,甚至一蹶不振。举个例子,几年前我们社(我还没来,听说的)还效益很好,员工安居乐业,没几年的工夫就负债累累,经营困难,机构臃肿,半数干活的人养活更多闲置人员,负担非常重,甚至编辑加工费都要拖欠个两三年。这样的出版社已经没有能力去应付市场竞争和风险了,所以只能选择更多的与出版公司合作的方式才能维持生存,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年轻人混在其中是最无奈最绝望的,待遇低,没关系没经验没前途,想杀出一条血路谈何容易。  反正看着出版社日渐衰落,社将不社,我是心痛外加担忧,真希望有个人能带领我们走出困境,毕竟我们的底子曾经很好。
  与楼上同感。我们也混乱得比较典型,转制手续办得很顺利,拿到的优惠条件也很多,然而在企业管理和经营运作上却难以真正的落实,喊口号多于做实事。其实领导有一些新的想法是不错,但是总是因为程序的限制或多余的担心(事业单位的保守)不能坚持下去。我们每半月有一次市场调查报告会,编辑、装帧、发行都要一起调查一起谈,起初大家是很认真的去做调查,根据自己的选题方向去发掘新的东西,但是调到后来,发现可以操作的东西上面根本不批,总是要你无休止的继续调查。  
我也希望能有一个人能带着我们走出这样混乱的状态,但是对我们来说,很难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祝愿大家至少都有个良好的小环境!
  楼主的困惑或许是许多我们这样进出版社不久(2年以内)的年轻编辑所共有的。我们对出版业界及本出版社的了解还不深入,对于许多老编辑习以为常的怪事困惑不已,可是在我们并不能掌握整个发展大方向的时候我们很无奈。我们很想做出些什么,左右受阻。说实话,现在中国的文化事业改革的方向根本不明确。大多数人也是得过且过。
  全程策划才有挑战:)
    整天坐办公室的人是根本不可能了解市场及整个行业的(不管是领导还是普通员工),现在的库存压力,回款压力,书店的销售压力都很大,国家如果不出台扶植文化产业的政策(如像信息产业一样减免税收),那么书店的经营困难就会直接导致出版社的困难.这与其它流通行业和制造行业是非常相似的,最后的结果就是倒闭一批,注销一批,被并购一批,留下一批.    著名作家郑渊洁打算等个人出版放开后,就全部自己干.那时一些有名有实力的作家将成为超级大富翁.而编辑们,呵呵,不懂市场的编辑早晚会被淘汰掉(或者成为职业校对).    纯编辑这个工作,说实话,含金量不大.一个完全不懂编辑的人培训几个月照样可以胜任.人家郑渊洁的儿子(小学毕业),既是策划又是经纪人还是编辑(主编),多强啊!  
  “全能型”人才推动图书营销职业化     今天出版业的激烈竞争加速着现代出版的成熟。时下的出版竞争早已不再是一城一地的拼抢与争夺,而是全新的出版理念、独特的营销策略、广泛的营销网络连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抗衡。当营销能力日益成为出版部门之间彰显实力、提升品质的重要内容,业内对于图书营销理念和营销方式的探索便日益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无论从图书编辑出版还是从发行的角度看,注重并实践图书营销实务,已成为整个出版界备受重视的课题。     书业亟需营销职业化     从目前整个出版业的营销状况看,一个完善的、高品质的市场营销体系还远没有形成。营销概念的模糊更是制约我们行业营销水平提升的瓶颈。所谓市场营销,按约定俗成的解释,是指通过交换过程实现对需求的预期、管理和满足。由这个概念,业内分析专家得出结论:“图书营销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的市场运作过程”。然而,大多数出版社至今依旧将“营销”等同于“销售”、甚至混同于“宣传”。在机构设置上,或在总编室内开辟一项宣传职能,负责全社的图书宣传策划,而由于宣传人员往往游离于图书编辑出版和发行销售之外,宣传策划多数流于表层的形式和肤浅,而难以达到领导者设立这一职能预期的效果。更多的情况是对发行部提出促销要求,将“发行部”作为“营销部”来使用,由于无法界定营销与销售之间本质的不同,在销售状况不好的形势下,常常听到编辑与发行人员之间的互相责难。     图书营销是一个专业化要求极高的职业,如果将之作为一个专业部门,它将不仅是有效沟通编辑部门与销售部门的桥梁,而且通过其对于进入出版流程的各种信息和数据的科学分析,能使出版资源实现最合理的整合和最为有效的利用,进而使出版社迅疾调整方向,取得竞争优势。为此,发达国家的出版业均将营销部门的工作作为整个出版社的重心。在美国,出版社通常均设有权力在所有编辑部门之上的营销部,另外再设立一个销售部门。而对于营销人才的挖掘与培养则更是求之若渴、不惜重金。相比之下,我国的出版单位很少有专门的图书营销部,特别是总编室或发行部人员兼负营销工作的现象,已与现代意义上的出版营销理念相去甚远。因而,加强图书营销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加快图书营销专业人才的培养,使之朝着职业化道路的方向发展已迫在眉睫。     什么样的人才胜任图书营销     图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有其独特的属性,体现在图书的市场营销上,与其他产品或服务的市场营销不尽相同。除共性的要求外,图书营销人员还应具备如下个性化的职业素质:     浑厚的知识底蕴和读书人的感觉。图书营销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贯穿于信息、选题、组稿、编辑等一系列出版流程。图书营销的专业特点,使得对其从业人员的知识铺排相对需求宽大,如果狭窄,其业务能力就会受到严重制约。出版的文化产业特征,要求它的职业人士必须具备浑厚的知识底蕴。对于图书营销人士而言,知识底蕴就是一种底气,是其职业修养的一个底座,它不仅仅是出版业务知识的深入钻研,更多是侧重于多类项知识所带来的触类旁通,因而,它的造就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营销人员时刻将自己作为专业读书人士,不断学习、不断补充、不断进取,不断完善,持之以恒,集腋成裘,锻造出站立在时代文化前沿把握当下文化发展脉动的能力。如果底蕴这个底座单薄,则营销人士的职业承重力便会十分孱弱,将使其在运作选题和驾驭市场的潜在力量方面明显处于低位。这种低位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便是选题操作横向上的范围短小和纵向上的深度缺乏,使专业营销人士在营销起点便处于劣势,最终影响到其整个营销过程的能量张力。     专业的营销知识体系和研究人的水平。专业营销人员必须具备系统全面的营销知识结构,在较为扎实地掌握基本营销理论的基础上,对于行业发展状况、出版社自身情况、产品知识和信息、行业政策及其运行情况等均有较为明晰的认知。此外,对于诸如对渠道的看法、对终端的认识、整合营销、营销价值链、战略区域市场等新兴课题和学派知识,也有独到敏锐的眼光和分析研究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把营销工作带入到由就业──专业──卓越的职业人健康发展之最佳状态。     缜密的思维体系和敏锐的市场感觉。营销人员活跃在书业市场的一线,对图书产品的市场信息包括重大举措、恶性竞争、新品上市、需求现状等信息往往先知先觉。因而,思维的敏捷性和市场的敏锐性是专业营销人士的基本功,即具有对于繁复、杂乱、无序信息的整合、梳理、分析、判断能力。例如能通过对于同类图书的市场占有率的横向对比,准确预测出该类图书的未来发展走势;通过对某一地区市场份额的纵向比较,科学推演出该地区的市场承受力和日后的市场需求;通过对渠道一段时期以来对不同品种的发货速度、产品覆盖率、结算周期等数据的分析,合理概括出当下图书市场的长销品种和需求热点,等等。营销的职业化特征,要求其从业人员站在较编辑、发行人员更高的层面上有所突破,要具有缜密的逻辑思维,敏捷的现场判断,还要有快速灵活的反应能力和释疑解惑的前瞻才能。     正如出版专业研究人士分析指出的那样,图书专业营销人员,是“全能型”高素质的出版人才,他不仅熟悉出版学、发行学、市场营销学、图书学、传播学,而且了解美学、心理学和统计学,除策划能力外,还具备对出版发行各环节技术力量的整合能力,及对营销全过程的控制和监督实施能力。培育这样的人才,是出版业增加自身能量、提高国际化水平的必由之路,而这类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专业院校的培育,更需要各出版主体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投入。    来源:中华读书报  
  关于图书营销     陆本瑞      图书营销,是新旧两种经济体制转型的产物。过去在计划经济体  制下,出版社只管出书,书店只管发行,上下游之间,仅仅是一种  “出版物所有权转移”的关系。现在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下,出版  工作者摒弃了“发行发行,发了就行”的运作习性,逐渐跨越传统的  经营模式,开始向新的现代企业的经营理念转变,通过图书的选题策  划,市场调查,广告创意,舆论造势,并采取各种促销手段,扩大出  版物在市场的占有率,树立自己的品牌特色,提升出版企业的形象。        出版界曾有人认为,“目前我国出版社几乎没有营销,在1000种  图书里面才有一本像样的营销。”这样的评估似依据不足,难免有失  偏颇。因为全国年出书十二三万种,按千分之一的比例计算,每年也  就有一百二三十种图书搞营销,其成绩可谓不小。特别应当指出的是,  衡量营销成绩的大小,不能以图书的种数为依据,这是因为书籍不同  于一般的消费性商品,它不能像一般商品那样可以投入长期营销所必  需的大幅度的广告支出,去促销单一的产品。一般商品的经营重点不  在品种或品牌的更新,而是不断变换其营销策略,扩大现有商品的市  场占有率。比如家用电器或电脑等产品,在做出自己的品牌之后,主  要是靠它的科技投入,在产品性能的转型和质量的提升上,去创造产  品第二销售生命期。而出版物在年出十几万种的情况下,不可能对每  一种图书产品投入足够的资金和人力,去实现畅销的目的。目前出版  社在营销策划中,借助于书报刊和广播电视对重点图书进行舆论广告  的造势,其运作空间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还记得在出版界炒得沸沸扬扬的那本《学习的革命》,凭借强大  的宣传攻势和商业炒作的手段,创造了一本书行销数百万册的奇迹,  并给传统的图书发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但冷静过后再思考,这本  言过其实的书在煽起一阵盲目购书风之后,却很难继续成为市场的卖  点。据说,此书销售不到3个月,已受到冷遇。由此可见,要取得营销  的成功,首要的问题在于书籍本身的质量要过得硬,宣传要恰如其分。  一本缺乏内在质量和可读性的书,就算在促销造势上获得了成功,也  只能畅销一时,而无法长期、永续的畅销下去。      增强创意,当然是图书营销成功的基本要素,但创意必须建立在  实事求是的基础上,不能巧言令色,哗众取宠,否则就不能正确引导  读者的消费,激发图书市场的活力。据传英国小说家毛姆,为自己的  一本小说促销,别出心裁地在一家大报上刊登一则征婚广告,佯称自  己是个年轻有教养的百万富翁,希望能找到具有毛姆《&#215;&#215;&#215;》小说  中女主角气质与个性的女性为妻。毛姆的这一奇招,最终使作品的销  售出现了奇迹。对于这样一则粗俗浅薄的、且带有明显欺骗性的虚假  广告,被我国一家有影响的出版专业报居然作为“经典案例”予以大  事宣扬,真是匪夷所思。看来对于图书营销工作的认识不但有待提高,  而且在经验总结和理论研究方面更有加强的必要了。    来源:光明日报  
  是呢,楼上各位说的太对了。身为出版社的编辑,每天都在担忧出版社的前景发展。想离开这一行,毕竟做了很多年了,又舍不得。继续做下去又看不到前程啊
  应该全程包装和策划出版.  建议出版社走娱乐路线,需要风起云涌的气势
  等到放开个人出版的时候,我就可以自己制作自己的童话诗集了````就不用买书号了~是吗  一直觉得中国的出版体制很奇怪,即使呆了这么久,还是觉得奇怪.国外似乎没有这样的约束的.
  在下也混在文化公司,伺候着出版社的大爷,准确地说,伺候着这狗娘养的新闻出版制度。    从前有人一听说文化公司,就从门缝里看人。我们的编辑确实不属于哪一门派,我们是在杀人与被杀中练习功夫,我们瞄准的是北美、西欧和日韩的出版理念和操作方式,在选题策划上也向其借鉴。    我们的选题策划人,英文必须无障碍阅读。对国内十之八九的书,我们只是看一下其序言和目录,因为这样就可以立判高下。    每一个选题方向的编辑必须穷尽性了解该类选题的国内图书,而且要想方设法了解国外的相关图书,必须把自己打造成这方面的学者。有个出版社的朋友,刚从学校毕业,做一套育儿的书。我同他聊,发现他对育儿一无所知。你说,他的总编是不是一个白痴。    我们是找对的作者,不是像出版社的大爷都找作家。其实,再牛的作家也不可能什么选题都写得好。比如,请王蒙写教子的书,他绝对不如卢勤,甚至不如一个用心的母亲。找对的,而不是找贵的,这也有效地节省了组稿成本。    我也偶去出版社转悠。一次在某社,听他们压着嗓子在讨论什么,于是,我故作不经意地仔细聆听,原来是说市上一个领导不小心扭了脚,商量着去看望,果然,不一会儿并有一个中年的胖女编来到社长室,像是告密一样,向社长报告她所了解到的惊人新闻:市上某领导脚扭了。社长“镇静”地说,这儿有客人,呆会儿安排就是了。    他娘的,羡慕啊!上午10点了,偌大的编辑部都没有几个鬼,下午基本上就没人了。    要理论概括一下,一般出版社与优秀文化公司的不同,这就是20年前众多国企屡败屡战的亏损,一旦姓“私”了,就开始赚钱了。体制使然。    由于新闻出版是XXX的最后保垒,所以,出版社的大爷,我羡慕你们呀!至少你们这一代人躺着吃白饭是没问题的。    真希望八国联军早点杀进来!  
  说实话,出版这一行是没有前途的,看看你们知道的出版社,有几家是上市公司??    欢迎到我的网站看看/欢迎常常来我的
  呵呵,楼上的一下子就把所有人打死了。是做广告吧?    上市一定就好吗?
  谁知道上市以后的事儿呢~~~我们集团嚷了很久了,全部人员做观望状。
  我左瞧瞧,右看看。。。哈哈^_^
  我们社马上改革,希望摆脱现在半死不活的状态
  原来如此.  还真的不知道
  什么狗屁“行者51”  你充其量就是个码字的文痞,现有体制下的出版业,有上市的可能么?还是别胡说八道为好。
  现在名义上说出版社走市场,但在一定程度上却越来越回到计划经济的时代,党政学习读本由人民社出,教育图书由教育社出,有自己垄断资源的部委社也有自己的自留地.完全走市场的所剩无几了,而机制又没有文化公司灵活.  本人在一媒体出版社,编文辑字5年,个中滋味,一言难尽啊!  欢迎交流:MSN:;QQ:
  楼上的朋友说得对啊    党政学习读本由人民社出,教育图书由教育社出,有自己垄断资源的部委社也有自己的自留地.完全走市场的所剩无几    这是现实。余下的不多的高的市场份额却有好多出版社在里面争,利润是非常的薄。    
  希望有前方
  作者:范范小雅
回复日期: 12:09:00
      应该全程包装和策划出版.    建议出版社走娱乐路线,需要风起云涌的气势    ====================    感觉比较赞同这种策略.但,好象目前出来的所谓“80“代言人之类的那些人不正是这条道儿走着吗??    这种策略还有一段时间有效期呢.    
  我一直在文化公司做编辑,其实就是剪刀加糨糊的工作.请问这种工作有前途吗?
  还好,我还能做点原创,不过剪刀加浆糊也不可免。    曾经躁动过,现在调整心态,只把它当成职业来尊重。    职业就是能把我养活的那一部分,世事无完美,不能太挑剔,
  职业而已。不必想太多。
  我也是一名编辑,纯属热爱自己的事业,喜欢自己制作的图书.风吹船动岸不动......
  如果你能有创意地剪刀加糨糊还是不错的。。。  也许前途也就是剪刀加糨糊,但是其中滋味却是不为你所知的!  前途,到了前途你自然就知道了。。文化公司能否发展起来,上游和上下游的纽带两者说了算,看你所在公司的 机制和你的悟性了。  偶也是,现在整天为自己前途担忧,不过回头想想,反正是百无聊赖,有的想是好事,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了 。。。。  
        
专业性比较强的 出版社文化公司涉足的还是不多       
      
专业性比较强的出版社
文化公司涉足的还是不多       
  踢一脚
  楼主说的真是一针见血啊  我也是出版社的编辑,也快工作两年了。当初进出版社也是糊里糊涂地进的,因为专业不好,不好找工作了。现在2年过去了,大致熟悉了编辑的流程,但是基本上就是看文字改错。现在的出版社,大多做的是作者自费出书的,而市场的书,很多出版社没有这个能力。好多出版社人员老化,素质不好,体制僵硬,难怪落后于社会上的出版公司啊。  前天编辑室主任说,我都来了2年了,还没有出一本自己策划的书。作者自费出的书,很多,可是等于卖书号。出市场的书,自己一个人单枪匹马,怎么能行。主任在给我压力了,很郁闷啊。不行就出基本自费的书吧。  BTW:我在一家中央级科技类出版社,有想出书的朋友可以联系我,科技类的,不出文学类的。  MSN:  博客:cstp123.
  楼上的朋友,欢迎常来出版业版发发牢骚:)
  呵呵,老树的可爱就在直率。简单。但是么,  出版业并非想像的那么不堪。  ;另外,出版社的编辑和发行也不是想像的那么不行。  
  我干的是出版,想的爱的确不是出版.  我干出版2年了,却一直没有把自己当作出版人.  彷徨、迷茫......
  楼上的,hand//,我也是干出版2年了,总觉得是在门外徘徊,没有把自己当出版人,sigh,看不到前途啊,每天都是 死气沉沉的。上班签到,下班签退。禁锢得恨死,想出去到书店转转都要请假
  楼主说的真是一针见血啊    我也是出版社的编辑,也快工作两年了。当初进出版社也是糊里糊涂地进的,因为专业不好,不好找工作了。现在2年过去了,大致熟悉了编辑的流程,但是基本上就是看文字改错。现在的出版社,大多做的是作者自费出书的,而市场的书,很多出版社没有这个能力。好多出版社人员老化,素质不好,体制僵硬,难怪落后于社会上的出版公司啊。    前天编辑室主任说,我都来了2年了,还没有出一本自己策划的书。作者自费出的书,很多,可是等于卖书号。出市场的书,自己一个人单枪匹马,怎么能行。主任在给我压力了,很郁闷啊。不行就出基本自费的书吧。  -------------------------  我入行一年,和你遇到同样的问题,有一样的感受,我事业部的头儿说我好几次了,让我去组稿,可哪那容易啊,我也没辙啊  郁闷  我们社里大叔大妈一大堆,连上网都不会,沟通起来很费劲。    nnd,不知道该咋办。
  咖啡因和尼古丁 ,我也恨郁闷,有MSN吗?交流交流
  呵,这贴其实是当时一时激愤之下写下的。现在心态平和多了。觉得还是要把文字编辑做好。    这是基本功。没有基本功,有的好的选题你也难以操作好!    文字编辑其实也是很有意思的,耐心的看稿,可以学会好多东西。可以说,我们做编辑的,看的书是非常多的。一部书稿就是一部书啊!尤其做社科类编辑的更是如此,再有文学类编辑。好看多少好书坏书啊!?
  楼上  按照我的性格,我也觉得自己做一个文字编辑是最好的。  可是现在的出版业,或者说出版社,出版公司,很多都是重视策划编辑的,好似文字编辑是没有能力的人干的,每个人都有利润任务,只有背着任务跑啊跑,没有几个能静下心做编辑的案头工作,踏实做文字编辑。这似乎也是一个不好的倾向啊,如果大家都搞策划去了,谁来加工稿件,修改和美饰稿件啊,一个好的出版社我想应该不仅有策划能力很强的编辑,更应该有能力也很强的文字编辑啊。
  我想出版一部都市类长篇小说,到底是找出版社好还是出版公司好?请各位给一点意见。草分QQ:
  前两天一个同学和我聊起出版式的事。说起她的一个朋友,原来**出版社的,前两年出来“自己干”,现在已经是小有所成。当然啦,出版社他是办不成了也不允许,他办的也就是现在社会上在出版圈子里流行的“文化公司”。这个公司总共也就三人。他和他雇的两个业务员。业务员当然主要跑业务尤其是发行。而他呢,从选题策划、编辑到印刷、出版、宣传营销“一条龙”,他都“管”了。当时,我还特别吃惊,这个是属于外编吗?好像不是,“权力过大”。其实,仔细一想就是买书号啦,首先要和出版社合作,然后是作者、书店等等(我相信之所以这种“违法”的行为还没有被揭露开来,应该还有一些更为复杂的关系)。至于怎么合作,或者说合作如何开始的,这就是其中的奥妙所在了。  其实,从他所出版的图书销量来看,此人应该说是不简单,算是个人才吧,可是这么个人才出版社怎么就留不住他呢?中国的出版业到底怎么回事,在想什么?真是危机四伏。难怪乎同行的一些朋友,聊着聊着就会说:改天,要是出版社不行了,我们开公司去。或者说:哪天要是国家允许私人开出版社了,我们开去。现在,这个社会,金钱、成就感都很重要,相信如果有机会,谁也不会拒绝。  
  前两天一个同学和我聊起出版社的事。说起她的一个朋友,原来**出版社的,前两年出来“自己干”,现在已经是小有所成。当然啦,出版社他是办不成了也不允许,他办的也就是现在社会上在出版圈子里流行的“文化公司”。这个公司总共也就三人。他和他雇的两个业务员。业务员当然主要跑业务尤其是发行。而他呢,从选题策划、编辑到印刷、出版、宣传营销“一条龙”,他都“管”了。当时,我还特别吃惊,这个是属于外编吗?好像不是,“权力过大”。其实,仔细一想就是买书号啦,首先要和出版社合作,然后是作者、书店等等(我相信之所以这种“违法”的行为还没有被揭露开来,应该还有一些更为复杂的关系)。至于怎么合作,或者说合作如何开始的,这就是其中的奥妙所在了。  其实,从他所出版的图书销量来看,此人应该说是不简单,算是个人才吧,可是这么个人才出版社怎么就留不住他呢?中国的出版业到底怎么回事,在想什么?真是危机四伏。难怪乎同行的一些朋友,聊着聊着就会说:改天,要是出版社不行了,我们开公司去。或者说:哪天要是国家允许私人开出版社了,我们开去。现在,这个社会,金钱、成就感都很重要,相信如果有机会,谁也不会拒绝。  
  出版社的,坐在屋子的多,跑的少。还记得2001年的XX出版社选题会上,那帮煞笔每个人都说了一二十种,没有一个是创新的,全是见过的剩饭。我当时是社内期刊代表。
  看一本出版的业内杂志,看到一位出版社的总编辑介绍市场上某套畅销图书的策划过程,大概是要向同行介绍经验吧。但是,他是在说假话!因为:  那套书是我们公司全程策划的,他们出版社的任何人没有参加过这套书的任何一次策划会,没有提出过任何一个与这套书有关的观点,也没有为这套书的设计、制作、编辑加工和校对做过任何一点工作。只是,他们和我们公司签订了一个“合作出版合同”,对稿子和封面做了一个“终审”,确保 书中没有“惹事”的内容(给青少年看的书,怎么会“惹事”?再说“出事”对我们更加不利),但是我这套书上署的是他们出版社的名字。想不到,这套书竟然成了他们出版社成功的经验,值得他们的领导去给媒体介绍。呵呵。好!  其实,作为一个混迹出版行业多年的人来说,对此已经见惯不怪。我承认,在出版社里有很多出色的编辑,他们也策划了不少好书。但是文化公司里也有不少有理想的出版人。体制内外政策的差异,造成了出版界的“围城”效应。国家出版体制改革的缓慢,使我们的出版业在浪费着很多资源,包括人力的资源。  从国内外看,随着媒体行业的日益发达和多样化,出版业越来越面临着挑战。未来的出版业必定是一个“做不大”的产业,出版企业只能够作为大型传媒集团的一部分来存在,以便尽量利用集团的其他资源,如教育、培训、影视、广告等。另外,将有大量的小型的、个体户式的、由畅销书作家或独立策划人经营的小型出版企业存在,作为出版集团的补充力量和出版界的活力源泉。当然,那些大的传媒集团  也可能是由今天的出版企业发展而来的。  以上只是个人看法,忽有所感,随手写来,供达家通人批评指正。  
  作者:天涯流浪汉
回复日期: 19:09:00
      看一本出版的业内杂志,看到一位出版社的总编辑介绍市场上某套畅销图书的策划过程,大概是要向同行介绍经验吧。但是,他是在说假话!因为:    那套书是我们公司全程策划的,他们出版社的任何人没有参加过这套书的任何一次策划会,没有提出过任何一个与这套书有关的观点,也没有为这套书的设计、制作、编辑加工和校对做过任何一点工    --------------------------    这个出版社也TMD无耻啊!建议今晚曝光~~当白天又一次把黑夜按倒在床上的时候,太阳就出生了……
  建议BZ开个招引文化公司的帖子:文化公司、工作室……的牛比签到贴,也好让偶们这个投稿菜鸟好找个干。。。野小子。。哈哈
  有中国特色的出版业
  是呀 我以前在文化公司做
毕业去一家出版社应聘
他们很不屑地书商书商的叫个不停
一副老子是老大的样子
一位出版社的头目还直接对我说,你回去和你工作的那个书商商量一下,我们合作,我们走主渠道
我是社长,我说了算
瞧不起别人,自己还没能耐
  香港的“中国国际出版集团”下面的“世界华人出版社”“中国经贸出版社”等十几家出版社都是假冒出版社。他们在香港的地址“香港铜锣湾轩尼诗道488号轩尼诗大厦10M”是个空房子,那里的电话永远也没人接,手机是已停机。  那个诈骗集团规模非常庞大,有上百个人,几百个QQ好,上千个群,上千个网站。请大家注意,凡是地址是上述的“轩尼诗道”的出版社都是同一个骗子集团的。  我对我的言论负责,等待“世界华人出版社”的骗子跳出来!
  哎,我也不明白为什么我每次找我的,都搜文化公司,代理出版的。为什么我不能直接和出版社联系。平白无故多了个人,难道就因为出版社只出版名人的书吗?  想投稿都不知道投哪儿,网上的编辑可信吗?  《新远嫁时代》,长篇28万字,有兴趣的话加我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民教育出版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