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文如其人""人如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如何理解“文如其人”?500--1000字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如何理解“文如其人”?500--1000字
如何理解“文如其人”?500--1000字
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出处:宋·苏轼《答张文潜书》:“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 宋·苏轼《答张文潜书》:“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
通俗一点解释,一个人写一手好字,看到了字就像看到了漂亮的人,反之。所谓的&个性&是什么意思?_百度拇指医生
&&&网友互助
?所谓的&个性&是什么意思?
可以解释后举个例子,好的再给分.
不在乎别人的想法,坚持自己的看法,不从众,不随大流。。。。。。例子嘛。。。比如观看一场演出,当别人都站起来鼓掌而你觉得不怎么样,于是不在乎别人的压力坚决不起力,不做虚伪的鼓掌。。。。。。。反之,别人认为不好,你觉得不错,于是单独站起来鼓掌...........都叫个性
个性 在西方,个性一词源于拉丁语Persona,它有两个含义:一方面,原指演员在舞台上所戴的假面具,后引申为一个人在生命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另一方面,指能独立思考、具有独特行为特征的人。个性,在西方又称人格。由于个性结构较为复杂,因此,许多心理学者从自己研究的角度提出个性的定义,西方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W.Allport)曾综述过几十个不同的定义。如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R.S.Woodworth)认为:“人格是个体行为的全部品质。”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卡特尔(R.B.Cattell)认为:“人格是一种倾向,可借以预测一个人在给定的环境中的所作所为,它是与个体的外显与内隐行为联系在一起的。” 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个性定义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倾向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婴儿出生后只是一个个体,但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个性,尚未成长为一个社会的人,所以,称他们为“未成人”。随其成长,他的内部世界在丰富着、发展着、完善着,最后成长为一个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独立的个体,成长为完全的、现实的、具体的社会成员,形成了全面整体的个人,持久统一的自我,这时他便具备了自己的个性。个性贯穿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一生。正是人的个性倾向性中所包含的需要、动机和理想、信念、世界观,指引着人生的方向、人生的目标和人生的道路;正是人的个性特征中所包含的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影响着和决定着人生的风貌、人生的事业和人生的命运。补充:个性贯穿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一生。正是人的个性倾向性中所包含的需要、动机和理想、信念、世界观,指引着人生的方向、人生的目标和人生的道路;正是人的个性特征中所包含的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影响着和决定着人生的风貌、人生的事业和人生的命运。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我们会发现,有的人行为举止、音容笑貌令人难以忘怀;而有的人则很难给别人留下什么印象。有的人虽曾见过一面,却给别人留下长久的回忆;而有的人尽管长期与别人相处,却从未在人们的心目中掀起波澜。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个性在起作用。一般来说,鲜明的、独特的个性容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平淡的个性则很难给人留下什么印象。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个性也容易产生一些误解,往往认为一个“倔强”、“要强”、“坦率”、“固执”的人很有个性;而“文雅”、“平和”、“斯文”、“柔弱”的人没有个性。这种看法是不对的,至少说是不全面的。“倔强”、“要强”、“坦率”、“固执”是一种人在其生活、实践中经常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精神面貌或者心理特征。由于这种倾向的个性特征比较鲜明、独特,往往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文雅”、“平和”、“斯文”、“柔弱”也同样是一种性格温和、希望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人带有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和区别于其他人的精神面貌或心理特征。只不过这种倾向性的个性特征比较平淡而不鲜明,往往不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罢了。 由此可见,不管是哪一种倾向性的个性特征,不管这种特征是鲜明的还是平淡的,它都表明了一种个性。心理特征人人都有,精神面貌人人不可缺少。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个性的人。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个性对于一个人的活动、生活具有直接的影响;对于一个人的命运、前途有直接的作用。 个性的内涵、外延十分丰富,我们所提的“要强”、“固执”、“坦率”或“文雅”、“平和”、“柔弱”等只不过是个性的一些具体表现形式,而不是个性的全部内容。 个性其实是一个结构或者说是一个系统。 探讨个性的结构,目的在于找出个性的各种特征和表现,揭示出个性的本质特点。 个性的结构概念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 狭义结构的成分有:个性倾向性——指人对社会环境的态度和行为的积极特征,包括需要、动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指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一种独特结合。其中包括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兴趣和能力;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对现实环境和完成活动的态度上的特征,即性格。 从广义方面来讲,除了上述两种比较稳定的带有一贯性的狭义的结构成分外,还应包括心理过程(如认知、情感、意志等过程)和心理状态。心理状态包括表现在情感方面的激情和心境,注意力方面的集中和分散,意志中的信心和缺乏信心等。广义的个性结构实际是指人的整个心理结构,把个性和人作为同一语言理解。 个性结构的这些成分或要素,又因人、时间、地点、环境的不同而互相排列组合,结果就产生了在个性特征上千差万别的人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中的个性特征的变化。 上面我们仅从人的日常表现上初步探讨了个性的一般定义,下面我们还有必要从理论上进一步深入研究个性这个概念,并看一看目前心理学界是如何解释和定义个性这个概念的。 人的心理活动是丰富而复杂的,它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两个方面。 个性一词最初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l,开始是指演员所戴的面具,后来指演员——一个具有特殊性格的人。一般来说,个性不仅指一个人的外在表现,而且指一个人的真实的自我。 研究人的个性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为基础和出发点。马克思曾经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考察社会因素对人的个性形成的决定作用,才能科学地理解个性。由于个性是一种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又由于个性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历史还较短,因此到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为所有研究者共同接受的明确定义。就目前西方心理学界研究的情况来看,从其内容和形式分类方面来看,主要有下面五种定义: 第一,列举个人特征的定义,认为个性是个人品格的各个方面,如智慧、气质、技能和德行。 第二,强调个性总体性的定义,认为个性可以解释为“一个特殊个体对其所做所为的总和”。 第三,强调对社会适应、保持平衡的定义,认为个性是“个体与环境发生关系时身心属性的紧急综合”。 第四,强调个人独特性的定义,认为个性是“个人所以有别于他人的行为”。 第五,对个人行为系列的整个机能的定义,这个定义是由美国著名的个性心理学家阿尔波特(G.W.Allport)提出来的。他认为“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目前,心理学界一般认为阿尔波特的个性定义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个性研究的各个方面。 首先,他把个性作为身心倾向、特性和反应的统一;其次,提出了个性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最后,强调了个性不单纯是行为和理想,而且是制约着各种活动倾向的动力系统。 阿尔波特关于个性的上述定义至今仍被西方的许多心理学教科书所采用。 前苏联心理学家一般是从人的精神面貌方面给个性下定义的。从这方面理解个性的心理学家又有两种情况:一部分心理学家把个性理解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目前我国的一些心理学教材也持这种观点。另一部分心理学家只从心理的差异性方面把个别心理特征理解为个性。 应该说,前一种看法是比较恰当的。他们认为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等个性特征并不孤立存在,而是在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个性倾向的制约下构成的整体。而后一种看法过于狭窄,没有看到个性倾向在个性中的作用,缺乏对个性各个特征作为有机的整体看待,它显然没有揭示出个性的实质。 由于个性的复杂性,我国心理学界对个性的概念和定义尚未有一致的看法。我国第一部大型心理学词典——《心理学大词典》中的个性定义反映了多数学者的看法,即:“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第一,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第三,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是错综复杂、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 也有少数学者提出将“个性”和“人格”加以区别,认为个性即个体性,指人格的独特性;人格是一个复杂的内在组织,它包括人的思想、态度、兴趣、气质、潜能、人生哲学以及体格和生理等特点。两者并不是完全相同的,只是互相交错在一起,共同影响着人的行为,人格的形成更多的是由教育决定的。综上所述,尽管心理学家们对个性的概念和定义所表达的看法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精神还是比较一致的:“个性”内涵非常广阔丰富,是人们的心理倾向、心理过程、心理特征以及心理状态等综合的心理结构。 个性倾向性是指决定一个人的态度、行为和积极性的选择性的动力系统。 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是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个性倾向性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它较少受生理、遗传等先天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在后天的培养和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个性倾向性中的各个成分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其中,需要又是个性倾向性乃至整个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只有在需要的推动下,个性才能形成和发展。动机、兴趣和信念等都是需要的表现形式。而世界观属于最高指导地位,它指引着和制约着人的思想倾向和整个心理面貌,它是人的言行的总动力和总动机。由此可见,个性倾向性是以人的需要为基础、以世界观为指导的动力系统。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实际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 个性,是一个人内部决定他对其环境独特适应的、心里系统的动力组织。——阿尔波特 研究个性,就是研究人,就是研究人生。个性理论就是关于人的理论,就是关于人生的理论。人人都有个性,人人的个性都各不相同。正是这些具有千差万别个性的人,组成了我们这个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和各种各样、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人类群体,推动着历史的前进和时代的变迁。 个性是由多种心理现象构成的,这些心理现象有些是显而易见的,别人看得清楚,自己也觉察得很明显,如热情、健谈、直爽、脾气急躁等;有些非但别人看不清楚,就连自己也感到模模糊糊。 (一)个性的倾向性 个体在形成个性的过程中,时时处处都表现出每个个体对外界事物的特有的动机、愿望、定势和亲合力,从而发展为各自的态度体系和内心环境,形成了个人对人、对事、对自己的独特的行为方式和个性倾向。 (二)个性的复杂性 个性是由多种心理现象构成的,这些心理现象有些是显而易见的,别人看得清楚,自己也觉察得很明显,如热情、健谈、直爽、脾气急躁等;有些非但别人看不清楚,就连自己也感到模模糊糊。 (三)个性的独特性 每个人的个性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即使是同卵双生子甚至连体婴儿长大成人,也同样具有自己个性的独特性。 (四)个性的稳定性 人的个性是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某种个性,包括它的组成部分,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五)个性的完整性 如前所说,个性是个完整的统一体。一个人的各种个性倾向、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其标准比较一致的基础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决不是偶然性的随机凑合。人是作为整体来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 (六)个性的积极性 个性是个动力倾向系统的结构,不是被客观环境任意摆布的消极个体。个性具有积极性、能动性,并统帅全部心理活动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文字personality个性,个性时装
原指人的性格特征。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字如其人&或&诗如其人&,意谓文章、书法和诗词等艺术作品能反映其作者的个性。相似地,服饰也能反映穿著者的个性。服饰所反映的个性是天性与角色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天性热情奔放,服饰则浓艳大胆,迷你裙、牛仔裤、宽松衫都不妨一试,披襟当风,意气风发;天性拘谨矜持,则款式保守,色调深沉,中山装钮扣粒粒紧扣,正襟危坐,不苟言笑;淡泊含蓄者喜雅洁,素衣一袭,悠然自得;好胜争强者抢占流行的前沿……展现出不同性情、不同衣着、不同的仪表神态风貌。
消费者对服饰的款式、色彩、图案和质地常会显示出某种偏爱,这种偏爱是个性的反映和表露。其中服饰色彩与个性的关系最为密切,不少研究者声称找到了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偏爱冷色调的服饰消费者通常表现出安详、冷漠和好沉思冥想的个性;喜欢暖色调的人一般精神饱满,天性活泼好动,富于情感,热情而急躁;偏爱红色的人渴望刺激,好新奇;喜欢褐红色的人,不少是属于多情善感而又容易与人亲近的类型,秉性柔和温顺;紫色的爱好者常常带有艺术家的气质或自命清高;棕色和绿色常常是稳重谨慎性格的人所中意的色调,这些人不喜欢锋芒毕露;橙黄和橙红是乐观天性的表露;偏爱白色或银灰色的人往往高雅脱俗;喜欢黑色的人也许十分谨慎,如果喜欢黑色配紫色的话,则可能是忧郁或悲观的反映;偏爱黄色,特别是大面积地使用黄色,则是醉心现代作风的表现等等。
服饰的个性表现与环境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某些场合和环境有助于个性化的充分表现,某些场合则易于抹杀个性。例如,在一些远离日常生活的场合中,如化装舞会和狂欢节活动,人们可以暂时抛开体面、礼节和身份,置习俗陈规于不顾,放纵自己的想象和平时受到压抑的欲望,穿着打扮可以淋漓尽致地表达个人特征和流露出深层意识。相反,在庆典、婚礼或纪念仪式等隆重场合上,在宴席、大剧院或其他豪华富丽的环境中,人们或着制服,或穿礼服,容易表现为干人一面的效果。
不同类型的服饰消费者,其服饰的个性化程度各不相同。时装的创新者和倡导者的服饰一般都具备极为鲜明的个性。他们往往率先采用某一新颖的款式,或在选择一种较常见的时装时略加变化--修改某些细节,调整色调的深浅浓淡,或换一种配套方式。在这类消费者中,较高文化程度的人所占比例较大,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社会安全感和较高的自信心,以及独立的见解和自主的地位,其为人行事不需求外界的支持。他们常常是活跃于各种公开场合的和好交际的人,重视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认为或意识到自己引人注目,懂得或擅长用穿着方式来支持自己对人生和服饰行为的看法和观点。赶时髦和随大流的服饰消费者往往缺乏鲜明的个人特征。也有人不喜欢受人注意,穿着打扮力求随俗普通,以使自己可以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隐蔽到人群中去是为了寻求安全感。
服饰被看作是认识穿著者个性的捷径。如前所述,服饰反映个性几乎成了一句格言。但是,这种反映的精确度究竟如何?我们可以用服饰装点出一个理想的形象,给人以我们所乐意给出的印象;另一方面,服饰也会暴露你深藏在心底的奥秘。因此,有一种服饰社会心理学理论,把服饰反映个性这一现象区分为表现公开的自我和流露隐蔽的自我两个不同的侧面。一个人的个性有不同的侧面和丰富的内涵,服饰形象有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服饰的消费者可以进行思考和选择。
个性就是你自己啊.无论你是随波逐流的人也好,标新立异的人也好,那都是你自己的个性.有什么好解释的?要学术性的解释那就是张价值的解释最好了,全面又详细.
回楼主:所谓的“个性”就是指你的言行举止与众不同,显示出了自己的风格,好比穿衣服吧,你穿个“唐装”去人多的地方,就能显示出你的个性(呵呵唐装很贵的),你是聪明人,应该会明白“个性”一词了吧
个性,就是你自己不同别人的一种特质也就是你在社会群体中所表示出不同于其它人的一种特质!
一般是有何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现在大多数是指 穿着时尚的人耍拽
简单的说,个性就是你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行为、言语等……
在人群中特突出的那个人,就是有个性的,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回答者:
* 百度拇指医生解答内容由公立医院医生提供,不代表百度立场。
* 由于网上问答无法全面了解具体情况,回答仅供参考,如有必要建议您及时当面咨询医生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人如其文,文如其人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设计理念 中国论文网 /9/view-3060229.htm  《兰亭集序》是一篇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山水游记类散文一般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它往往包含着抒情和说理的成分,因此文章多将叙事、写景、议论、抒情融为一体。   这类文章的阅读,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物,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因此,如何引导学生欣赏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情感因素,就成了教学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其次,《兰亭集序》又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是用古代汉语记录的以一定的文章体式呈现的中国古代文化的结晶,由此,可以把《兰亭集序》看作文字、文章、文化的载体。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文字、文章、文化三者的水乳交融。但长久以来,文言文教学习惯于先串讲后鉴赏感悟,这种方式在不断地消解着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热情。怎样让学生既习得语言文字又能鉴赏和感悟,是教学设计中要考虑的第二个问题。   教学目标   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培养学生对自然山水之美的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关键句子和重要虚词的讲解,理解文章内容。   2.难点:作者情感走向的准确把握。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任务   借助课下注释,逐字逐句阅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解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千古名篇——《兰亭集序》。从题目中,你能读到哪些信息?   明确:①事情发生的地点在兰亭。②“集”既指文人雅士的一次大集会,又指《兰亭集》这一诗文集;③这是一篇书序。   2.介绍“序”:书序一般要交代写序的缘由,所序之书的内容、体例、作用及写序者的意图。本文虽为书序,作者却善于借题发挥。   3.速读课文:找找看,文章哪些段落是在写集会的事?哪些句子是在写诗文集?哪些段落又是在借题发挥?   学生回答后明确:第1至第2自然段写集会,第3至第4自然段借题发挥,第1、4自然段写诗文集。      二、自由诵读   要求:写集会、写诗集,是一种叙事;借题发挥是一种议论、抒情。叙事、抒情、议论,在诵读的时候,语气语调应该有所不同。请在自由诵读中,读出这种不同。      三、学习第1至第2自然段   学习重点:理解产生“信可乐”感受的原因   1.谈初读体验:文章记叙的是一次发生在晋朝的文人雅士们的大集会,这是怎样的一次集会?请根据初读感受来谈谈。   (明确:是一次快乐的集会。因相聚而乐,因山水而乐,因觞咏而乐,因沐春而乐,因禊事而乐。)   2.细品“乐”:通过两个句子的学习,体会作者因何而“乐”。   句子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方法:通过“亦足以”三个字的含义,来体会“尽情尽致”之乐。   引导:“亦足以”是“也足够用来”的意思。同后文“足以极视听之娱”中“足以”相比,语气中似乎有些许的欠缺、遗憾。在一般人的眼里喝点酒,作点诗是单调了些,但是在文人雅士的心中,觞咏足以“畅叙幽情”。“幽情”本是不易抒发的,现在不仅可以“叙”,还可“畅叙”,在“畅”与“幽”的对比中,足见“尽情尽致”带给作者的“乐”之畅。   句子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方法:通过“所以”“足以极视听之娱”含意的理解,来体会“与天地精神往来”之乐。   问题:文章说“足以极视听之娱”,这里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预设说明:借此梳理作者描绘的自然山水之景,以此感受文章真实而又空灵的氛围。)   明确:看到的(略)。   听到的有水流声、鸟鸣声、风声、人声、朋友间交流的心声……   问题:怎样理解“所以游目骋怀”?   (预设说明:理解作者之所以产生“信可乐”感受的真正原因。)   引导:是借此纵展眼力,开畅胸怀的意思。“此”指代的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因能仰观、俯察,所以视线可远、可近、可上、可下,如“游”一般,自由从容。在俯仰之间体认宇宙之大、品类之盛,其心情当如纵马奔揽(骋怀),心胸岂能不开阔。在山水的赏会中,进入到与天地往来的境界,这是更高一层的“畅叙”——自由地观察、思考,满足人们目视耳闻的需求(足以极视听之娱)。   3.听读课文:教师范读第1至第2自然段,学生闭上眼睛,带着想象听读课文,静心体验这场最有情致的集会。      四、学习第3自然段   学习重点:分析作者因什么而痛   1.教师引导:这段文字在借题发挥,所以我们首先要理出作者借题发挥的是什么。其次,作者在借题发挥时候,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第三,这段议论性的文字由几句话组成,句与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2.默读课文:学生对照注释,试着理解作者的借题发挥。   3.学习关键字和关键句:通过教师的引导,疏通句子之间的关系,概括出本段议论的中心问题,理解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为“痛”。   ①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问题:这个句子中“相与”是什么意思?同上文有什么关系?王羲之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的感慨?   (预设说明:对王羲之由“乐”转“痛”再“悲”的情感质疑,是学生解读糊涂的地方。通过这个句子的学习,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因何由乐转痛;再理解“痛”是因人生短促而起的。通过这个句子,给学生提供解读文本的切入点。)   引导:“相与”是“相交往”的意思,照应了前两段兰亭的大集会。产生“俯仰一世”之感,固然是因在山水的赏会中,大自然的宏阔、生生不息触动了作者,但更多的可能跟王羲之此时的年龄有关。对照注释,我们可以计算出王羲之当时已51岁。古人云“五十而知天命”,所谓知“天命”,即知客观限制之领域的意思。换言之,就是在自己人生中,既知道人能主宰的领域,又知道不能主宰的领域——受包括自然和社会等客体限制。对五十而知天命的人,人生轨迹像秋天的枫叶脉胳那样清晰,在这清晰的脉络中,不免生出“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之感。所以,这句话是一个重要的过渡句,前一句照应兰亭的集会,后一句启开下面关于生死问题的议论。   ②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问题:句中“静躁”分别指代什么内容?   (预设说明:围绕“生死观”,作者从几个层面谈论这个问题,是学生又一糊涂的地方。从“静躁”切入,引导学生理解正是不同爱好、不同性情的人会有共同的生命体验,才会让作者心生“岂不痛哉”之感。)   引导:这里“静”“躁”指代上句说的两种生命存在形式——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全句强调的是不同爱好、不同性格的人有着共同的生命体验。   问题:句子中两个“其”分别指代什么?两个“之”又指代什么?   (预设说明:这是一个很长的句子,借助四个虚词各自的指代内容,能帮助学生迅速廓清思路,理解这个句子的内容——胜景难再的感慨是不同性情和爱好的人共同的生命体验。)   引导:两个“其”,都代指“趣舍万殊,静躁不同”的人。两个“之”,前一个指“到,往”,后一个指“情随事迁”。理解了这四个虚词后,再根据句式“当……;及……”的主语是“趣舍万殊,静躁不同”,也就明白了这个长句子的意思,即虽然人的性情、爱好不同,但他们的心理体验却是相同的:生命置于美好的境地(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总是“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而随着欲求的满足,感官体验的疲惫,又不免感慨横生。   ③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问题:从句式“犹……况……”分析,让作者感伤的另一个原因是什么?   (预设说明:由句式切入,理清作者“痛”之原因二。)   引导:从句式来看,这句话强调的是后半句,即人的寿夭、生死非人力能左右。全句是说不管人以什么样的方式活着,都会滋生出生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的感伤,因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而更加浓重,这种俯瞰众生的悲悯情怀使得作品具有了深深的感染力。   4.分析本段同前两段的关系。   问题:我们常说“触景生情”。联系第1、2自然段,想一想是什么引发了王羲之的这些苦痛?   (预设说明:让学生有自己的发现,能使王羲之的“痛”可感可触。这样既尊重了作者的独特情感,又避免了贴标签式的概括。)   明确:与春色清新而富有生机相照应的迟暮之感——“老之将至”;由第1自然段浩瀚无边的宇宙、生生不息的自然所照应的“俯仰一世”,“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由王羲之起草这篇序文时兰亭雅会已接近尾声照应的“暂得于己,情随事迁,已为陈迹”。作者在关注宇宙自然之时,就越发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助。在这个古今共同面临的无奈面前,作者自然会想到“死生亦大矣”的古训,进而发出“岂不痛哉”的嗟悼。   5.联系时代背景,感受作者的情感。   (1)教师启发:青山绿水激起的沐春之乐,被胜景难再、人生不永的苦痛所代替。王羲之对生命存在的体验是悲剧性的。这种苦痛不仅弥漫在王羲之的心头,也弥漫在不同性情、不同爱好的人的心头,更弥漫在整个时代。   多媒体展示魏晋诗句: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人生一世间,忽如暮春草。——徐平《宝思》   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阮籍《咏怀》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多媒体展示资料:   我们念魏晋人的诗,感到最普遍、最深刻、最能激动人心的,便是那在诗中充满了时光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思想和情感。——王瑶《中古文学史论》   (2)教师引领:有谁知道魏晋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吗?   多媒体展示时代背景: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的时代。——宗白华   (3)问题:当保全性命成为首要任务时,人们往往从哪里寻找生命的出口?   (预设说明:在背景的体验中,鼓励学生自我发现,让作者的情感与学生的体验产生共鸣。)   明确:当朝不保夕、生命无着时,人们常常感到生命的无常。每当这时,中国古代的文人要么归隐于山林,在自然的赏会中安放现实中无着的心灵;要么到老庄的思想中寻找心灵的给养。魏晋的文人也不例外,至少本文中兰亭集会的大部分人都有此举。所以,当时的人们对生死持有“一死生,齐彭殇”的观念,也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   6.自主诵读课文,体验作者情感由乐到痛的转变。         第二课时   五、学习第4自然段   学习重点:分析作者因何而“悲”,以及篇末情绪由激荡趋于平静的走向。   1.教师启发:最后一段,作者以自己的阅读经验为例,谈到对生命短促的感慨是不同时代的人类所共有的一种体验。学习本段,抓住一个句子,就可以读到这些信息。你认为是哪一个句子?   明确: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2.学习句子: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问题:“其”指代的是哪些人?“世殊事异”一句强调的是什么?   (预设说明:抓住关键句,是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之一。)   明确:“其”指代的是“昔人,今人,后人”。“世殊事异”一句强调的是不同时代的人思想情趣、兴感之由是相同的,因为道义上的持守(一死生,齐彭殇)与人生的具体感受(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总是矛盾的。虽然可以从道义上将生死看作一样,将寿命的长短等同起来,但现实中却又真实地感受到生死、寿夭是完全不同的,生与死是无法混淆的。将这个问题放在历史的长河中,会发现胜景难再、人生不永的苦痛,昔人、今人、后人都是一样的,足见因生命的局限无法超越而生的苦痛是人类亘古不变的。想到此,“悲夫”——扼腕长叹,令人深思。   3.理清本段思路   问题:作者为什么肯定地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请据此理清本段的思路。   (预设说明:《兰亭集序》总结出了的感慨千古同悲。只有让学生体验到这种情感,才能感受到王羲之对人及人生的某种希冀,对人生苦难、生命意义、生活理想的深刻思索与大胆探求。)   明确:是因为“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作者“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发现昔人对生命的体验与自己别无二致,只能“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并据此推断“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由此可以理出作者的思路:第一步,作者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指出今人的“兴感之由”和古人完全相同。第二步,强调人终有一死,意在说明“兴感之由”相同的原因,同时也为下文的推断张本。第三步,推测后人看今人的文章也会“若合一契”,也会“临文嗟悼”。第四步,作者点出作此书序的主旨:既然人生变迁如此迅速,此次宴集的情况就该记录下来,以免湮没不彰,同时也使将来之人了解作者心中的感触。   4.知人论世,体会王羲之超越生命存在悲剧体验的旷达情怀。   问题:面对无尽的悲痛,王羲之是如何消解的?到篇末,他的情绪又有怎样的变化?   (预设说明:王羲之篇末的情感,历来是评家的争论点,有人认为消极伤感,有人认为积极昂扬。由此,基于文本的合理的判断,是该文的教学价值所在。)   明确:“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是其消解的方式。作者到篇末的情绪是趋于平静的。作者的情绪在“由乐生痛,痛而转悲”的心路历程中,虽然流露出一种感伤的情绪。但是从议论中也流露出人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认同感。正因为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才要著文流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在坦承生命虚无的同时,又从现实中找到了对抗虚无的途径,如此一来,作者的心绪也就渐渐平静下来。   问题:《古文观止》这样的评价《兰亭集序》:“通篇着眼在‘死生’二字。只为当时士大夫务清谈,鲜实效,一死生而齐彭殇,无经济大略,故触景兴怀,俯仰若有余痛。但逸少旷达人,故虽苍凉感叹之中,自有无穷逸趣。”你是怎样理解“逸趣”二字的?   (预设说明:谈论生死,是文学中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兰亭集序》谈论这个话题的却是晋人王羲之,一位胸怀旷放、识见脱俗、不乐繁华、爱好山水、风神清俊而飘逸的名士,那么,只有了解了谈论生死的这个人的个性之所在,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文中特殊情境中的山水和充满情感浸染的思想。)   教师启发:“旷达”是一种生存状态。有谁知道王羲之的一些事情吗?   (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关于王羲之的三则轶事后回答。)   教师引导:三则小故事,给我们勾勒出的是王羲之的“自然真率”。这种自然真率的发展便是“任达旷放”的生存状态。体现在写文章中,就是写山写林,写水写风,处处透着一个“清”字;写悲写喜,写生写死,凸显一个“畅”字。正是真率,让王羲之不回避自己对死亡的感伤和恐惧,敢于正视人生之痛,不逃避;不迷信古人,不苟同于已有的成见,敢于大胆地发表对宇宙、生死的看法,揭示生命本来的面目。这就是《古文观止》中所说的“逸趣”,一种自然率真的生存状态。正所谓“人如其文”“文如其人”。   5.师生共读全文,体会王羲之的情感走向。      六、从书序写作的角度,分析作者对文章结构的安排   问题:从“序”的文体来看,作者是如何布局谋篇的?   (预设说明:作为一篇序文,有它内在的结构特点。本课的教学也是从“序”这一文体的特点开始的,教学的结束,也应回到本文作为序文的特质上来。)   明确:作者先交代结集的原因——聚会兰亭,饮酒赋诗;接着交代诗集的内容——畅叙幽情;最后交代结集的目的——使后之览者,有感于斯文。      七、总结学习山水游记的方法,布置课外阅读   1.阅读古代山水游记类的散文,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物,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   2.课外阅读《晋书·王羲之传》。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