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赞颂青春的诗歌渡患难与共的诗歌

201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学案:第2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5 古代诗歌鉴赏 第2讲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字介绍,需要完整内容请下载!
第二讲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内容、
主题及思想感情的评价;二是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评价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
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诗歌中流露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具体客
观地进行分析评价。
作者的观点态度一般是指作者对诗中的景物、事件、人物命运等的态度、评价。诗人
在其作品中所表达的观点态度,有的直白,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有的含蓄,如李煜的“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有的隐晦,如王维的“随意
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有的张扬,如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特别
是写景抒情的诗作,其观点与态度是不易把握的,这只能从诗作本身仔细领悟与思考作
者隐含其中的观点态度。此外,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还涉及作者在诗中所表现的观点的
进步性或局限性等方面。
了解古代诗歌的常见题材、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助于快速准确地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
观点态度。
边塞诗派指以反映边塞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边塞诗多反映边塞的山川景
物和风土人情,常表达的情感有以下七类:
(1)豪迈奔放、一往无前,显示祖国河山之壮美,抒发戍边将士保家卫国、建功立
业之豪情。(盛唐时期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
(2)表现边塞生活的艰苦,表达戍边战士平息叛乱、反对侵略和巩固边防、为国捐
躯的决心。
(3)写边塞的风光或思乡怀人的情怀,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
哀伤之情。
(4)表达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以及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宋代
的边塞诗多如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
(5)诉说连年征战之苦,思乡思亲之苦。(宋代的边塞诗多如此)
(6)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
(7)通过征夫怨妇侧面写统治者的穷兵黩武政策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
【典题1】(2012·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度破讷沙①(其二)
破讷沙头雁正飞,辟鸟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辟鸟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________诗。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解题思路:(1)此题要求从题材角度把握诗歌的类别,“破讷沙”是沙漠,“满碛”也
指沙漠,可知写的是边塞,再根据“战初归”更可以确定此诗是边塞诗。
(2)此题要求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首先明确意境的构成:诗歌由意象构成画面
,这些画面表达出情感,画面和情感交融为一体就是意境。当然还要明确意境营造的技
巧,如此诗有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
参考答案:(1)边塞
(2)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
利者的喜悦之感,也有征人的乡思之情;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
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蓄丰富的意
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发了征人慷慨
悲壮的情怀。
2.山水田园诗
诗人把审美对象或投向静谧的山林,或投向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
活意境,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田园诗常表达的情感有:
(1)远离尘嚣,表现不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的高洁品质。
(2)对于追名逐利的官场生活的极大憎恶。
(3)弃官归田隐田园、躬耕陇亩的喜悦、闲适的心情。
(4)古代知识分子典型的耕读生活,安贫乐道的思想。
【典题2】(2012·福建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上雪,独立钓鱼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①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
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选自《御选历代诗余》卷二十五)
注:①玉花:喻雪花。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解题思路:该题诗歌选择了宋代李纲的《望江南》。此词上阕描写了一幅简约朴实的雪
天垂钓图,刻画了一个闲适自在的钓翁形象,下阕借着对钓翁生活环境的描写,烘托了
钓翁简朴而自在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第(1)题考查分析鉴赏古代诗词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这两句主要描写了钓翁雪天
垂钓的场景,写出了垂钓的宁静环境以及钓翁垂钓时的专注等,分析时应扣紧诗句塑造
的钓翁形象,同时也要体现在诗句中的具体字的赏析上,如“但”“振”。
第(2)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分析,解题时要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找出打上作者
情感烙印的词,挖掘作者隐含在“景语”里面的“情语”,从“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小屿
”“缩鳊圆鲫”“轻笼”以及“欢笑有儿童”等的描写中,烘托了钓翁简朴而自在的生活,这正
是诗句中体现的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参考答案:(1)要点:“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
意境空灵。“冰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
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示例:下阕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
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
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
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咏物诗指的是诗人采用象征、比喻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
物的一类诗歌。
【典题3】(2012·大纲全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红。
翻思向春日,肯信有秋风。
几处随流水,河边乱暮空。
只应松自立,而不与君同。
注:①修睦:晚唐诗人。
本诗最后一联为什么要写松?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结合松树万古长青,凌霜傲雪的特性,对照红叶风雨后满地的情状,诗人
运用象征、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对松树不凋的赞叹,凸显了诗歌的主旨。
参考答案:以松“立”与叶“落”二者的不同构成鲜明对比,来表达作者对松树不凋的赞
叹,强化了对落叶飘零的感慨。
咏史诗以历史人物、事件、陈迹为题材来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这类诗多
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常见的咏史诗有以下三种:
(1)借古讽今。昔日的繁华鼎盛已经消亡,或讽谕统治者借鉴历史,或讽刺当政者
荒淫无耻,或抨击时弊,警示后人不要重蹈覆辙。
(2)怀古伤今。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悲叹昔盛今衰,或物是人非,感慨世事变迁,
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含了深沉的忧患意识。
(3)借古抒怀。寄托对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以古人自况,抒发
豪情壮志,或自伤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功业未就鬓发已白。
【典题4】(2011·课标全国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秦国怀古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思想感情。答题时要整体把握内容。诗歌标题点明
了时间——春日,地点——古秦国,内容——怀古。前两联写近景,诗人眼前所见的是一片荒
凉的景象,令人黯然神伤;后两联写远景,纵目远望,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残阳映照下
,烟雾茫茫,绿树环绕,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
,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参考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
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
“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5.乡思诗、行旅诗、记游诗
诗人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典题5】(2012·四川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元]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①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由第二联的“断肠”和最后一联的“催归”可知本诗表现了思乡难归之情。可
从“子规”“贪夫”“远客”“锦水春残”“楚天月光”等意象中选择两个简要分析这种思乡难归
参考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
,年复一年催人归去,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
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
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
,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
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它或表达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或
表达对朋友的关心、挂念,或表达一种激昂的情绪。抒情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
【典题6】(2012·江西高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
,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②春江
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便做:纵使。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解题思路: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一个“柔”字,赋予无情
景物以有情,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动离忧,泪难收”。这
杨柳不是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这柳色,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
春易逝,又能使人感春伤别。“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可见不常登楼,而不登则已,“一登
”就在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候,言尽而情不尽。
参考答案:意象的内涵: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飞絮,代指暮春季节
,暗寓青春流逝。表达的情感: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
一、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切入点
1.由题材切入,推断诗歌的思想情感
诗歌的内容是情感的载体,我们可以透过诗歌的题材切入内容,进而推究诗歌的思想
即事抒怀诗是一些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题材的诗歌,常
因事而起,抒发心中的感慨。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题目及初读诗歌获得的感知来判
断诗歌题材,进而推断思想情感。
山水田园诗中的“情”是因山水田园而触发,或表达清闲恬淡的心情,或表达对隐居生
活的向往,或寄情于景观中,或畅想于山水外,或蕴理于风物内,或寄兴于田亩间……总
之,吟咏风霜雪月,寄兴花鸟虫鱼,抒发时空意识,感悟人生哲理,身在江湖,心存朝
堂,忧念黎民,不一而足。因此,读懂“景”语即可明了“情”语,如在《望天门山》中焕发
着李白豪迈奔放的朝气,在《江雪》中隐藏着柳宗元不屈而又孤独的灵魂。
咏物诗多是通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蕴含生活
的哲理。所以我们看到一首咏物诗,即可求物的特点、神韵、品格,借此以推“志”。
咏史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联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或是
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与评价。所以明了题材中的“史”,即可准确把握诗歌中的
思想情感。
2.由“人”“世”入手,把握诗歌的情感主旨
“人”即作者,也就是与所写诗歌有关的作者的一些情况;“世”即作者所生活的时代,
也就是诗歌的写作背景。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
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
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
悲慨。找到诗歌的写作时期,结合诗歌的写作内容,我们就可以理解诗歌的思想情感。
而时代这个大背景也在影响着“人”和诗。同样是边塞诗,唐代多是同仇敌忾的愤慨和
保家卫国的决心,多是格调高亢;而宋代多是收复故土的愿望和报国无门的愤懑,多是
失落伤感。这和“世”有着很大的联系,因为唐代国力强盛,而宋代积贫积弱国力衰微。
所以分析诗歌的情感主旨时要关注诗歌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感
3.由术语导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术语有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愤世嫉俗、怀才
不遇、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思乡怀人、别恨离愁等,每个术语背后都有相
应的诗歌内容,两者相辅相成。
如杜甫的《登楼》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思想情感上为忧国伤时。由“忧国伤时”这一术
语出发,我们可以探究出诗歌中作者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
概,这就是诗歌的思想感情所在。
4.由技巧把脉,确诊诗歌的真情实感
古代诗歌含蓄、洗练,意在言外,这主要得益于一些表现手法的运用,尤其是一些特
殊的手法,如用典、以乐景衬哀情、反语等。如李白的《巴陵赠贾舍人》:“贾生西望忆京
华,湘浦南迁莫怨嗟。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诗中表面上说,你贾舍人被
贬谪湘水之滨也就不要埋怨了,咱们圣主恩深似海,是他怜悯你,才没有把你像当年的
汉文帝把贾谊贬谪到长沙那样贬谪你,而只是把你贬到了巴陵,你应感谢皇上隆恩啊!
实际上,巴陵和长沙两地同样遥远,贾舍人被贬之地并不比贾谊好。整首诗似在劝慰贾
舍人,歌颂唐肃宗的圣明,实则讽刺了唐肃宗像汉文帝一样昏庸寡情。反话(讽刺语)
正说(赞颂辞),含蓄蕴藉。
二、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一般涉及的题型
1.分析情感、主旨类
(1)设问方式:①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②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③请分析某句诗蕴含了作者当时何种心情。
(2)答案要素:内容+情感。
(3)答题思路: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有什么深层含义。
说明:分析情感、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
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象;(2)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3)诗人的思想
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4)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参考答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
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
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2.评价观点态度类
(1)设问方式:①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的观点呢?②有人认为本诗是表
达什么的,有人认为则是表达什么的,你同意哪种看法?
(2)答案要素:观点+解释、分析。
(3)答题思路:①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②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找到原诗中能支持自
己观点的地方阐述原由。
【例】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霜天晓角·梅
晚晴风歇,一夜春威折。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胜绝,愁亦绝,此情
谁共说。惟有两行低雁,知人倚、画楼月。
有人说本词是“咏梅之作”,请简要说明自己鉴赏后的见解。
参考答案:是怀人之作。上阕写梅,写得极美,即下阕中说的“胜绝”,这“胜绝”之景
是为写人情而设,写“胜绝”是为了写“愁绝”,起反衬作用,获得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宿芥塘佛祠
青青麦牟①麦欲抽芒,浩荡东风晚更狂。
微径断桥寻古寺,短篱高树隔横塘。
开门未扫杨花雨,待晚先烧柏子香。
底许②暂忘行役倦,故人题字满长廊。
注:①麦牟(mó):大麦。②底许:几许,多少。
(1)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2)请对“开门未扫杨花雨”中的“雨”进行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戏答元珍①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桔,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仁宗景祐三年(1036),欧阳修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次年,
朋友丁宝臣(字元珍)写了一首诗给他。欧阳修以这首诗作答。
(1)颔联是通过什么手法描绘“桔”和“笋”的形象的?请作简要赏析。
(2)情感跌宕起落,是此诗的突出特点,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②。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注:①该诗写于宋徽宗崇宁二年(1104),时黄庭坚因新旧党争被罗织罪名,再贬广
西宜州,十个月后,诗人溘然长逝。②介子推事晋公子重耳19年,重耳返国即位,介子推
便入山,不仕。后晋文公重耳放火烧山,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出山为官。
(1)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2)诗歌尾联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慨?请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回答问题。
[越调]天净沙·夏
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
(1)从字数看,这首元曲属于__________。
(2)此曲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3)此曲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2013·吉林省吉林市模拟)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第(1)~(2)题。
几听孽鸟语关关②,尽罢虚弦落照间③。
却讶塞鸿偏有胆,又随春信到天山。
注:①孙承宗在天启年初奉命督师山海关、蓟辽、天津、登莱诸处军务,此诗为该时
期之作。他的诗词创作风格直追稼轩气象,是明末著名的边塞和英烈诗人。②关关:指受
伤离群的雁的悲鸣之声。③虚弦:空弦,指失群孽雁纷纷听到没有弓箭的空弦之声。
(1)请指出诗中“孽鸟”有什么特点,并分析诗人的用意。
(2)有人说诗中“塞鸿”反衬了“孽鸟”,你是否赞同?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赏析“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中“遥隔”二字的妙处。
(2)“思乡之情”是本诗主题,请简要分析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裴迪书斋望月
夜来诗酒兴,月满谢公楼①。
影闭重门静,寒生独树秋。
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
今夕遥天末,清光几处愁。
注:①谢公楼:晋时谢庄写过著名的《月赋》,这里借指裴迪的书斋。
(1)诗歌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作简要分析。
(2)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鹊惊随叶散,萤远入烟流”这两句诗。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
注: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作,后人对其评价极高。
(1)后人评说本诗工于炼字,请以“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两句为例,
试作简析。
(2)“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诗人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情方面即有此特
点,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
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水又断,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注:这首词是李清照只身赴莱州途经昌乐县寄语姐妹之作。
(1)请结合词的内容,赏析“惜别伤离方寸乱”中的“乱”字。
(2)请简要分析上片中,词人是怎样抒情的。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1)~(2)题。
和答元明①黔南赠别
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
朝云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
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
归舟天际常回首,从此频书慰断肠。
注:①元明:作者的兄长黄大临。
(1)赏析颈联“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的妙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
鹧鸪天·兰溪舟中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
,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1)简要分析“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表达的内容。
(2)说说“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两句的描写对象分别是什么,采用了
怎样的手法。
古诗中常见的形象
(一)人物形象
1.豪放洒脱的形象。如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
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
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3.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写的就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
4.爱民惜才的形象。如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己亥杂诗》
),其对人才的渴求,毫不遮拦地表现在字里行间。
5.儿女情长的形象。如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
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描写了暮春时节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
相思的绵绵情意,表达了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歌颂。
6.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
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地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
心却不得施展的知识分子形象。
7.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
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8.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9.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他们忠
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而杜甫的《兵车行》则表达了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思想。
(二)特殊物象
(1)杨柳。如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柳永《雨霖铃》中的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酒。如王维《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
》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1)月亮。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
时有)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从良好的祝愿出发,写兄弟之情,意境豁达开朗
,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穷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
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的“雁字回时,月满西
(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
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
常的感伤与哀愁。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代
欧阳修《踏莎行》中的“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3)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
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4)杜鹃鸟。古代神话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
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哭,以致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
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另外,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唐代李商隐《乐
游原》中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
高的气质。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
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傲雪
、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王安石《梅花》中的“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既写出了梅香因风布远,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
的艺术效果。
(3)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作者以赞扬松柏的耐
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高远,启迪了后世文人无尽的文思画意。
很多诗中以松柏来象征孤直坚强的品格。
(4)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
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
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
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5)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姜夔《扬州慢》中
的:“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6)冰雪、草木。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草
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以“一片冰心在玉壶”比喻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草木类的例子更多,
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
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
(1)红豆。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
红豆又称“相思豆”,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如王维《相思》中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
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2)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
《西洲曲》中的“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采用谐音双关的修
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切思念以及爱情的纯洁。
(3)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
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七
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1)投笔。《后汉书》载:班超家境贫寒,靠为官府抄写文书来生活。他曾投笔感叹
,要效法傅介子、张骞立功边境,取爵封侯。后来“投笔”就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
歌头》:“莫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长城。指守边的将领。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青
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柳营。指军营。
(5)请缨。岳飞《满江红》(遥望中原):“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
,一鞭直渡清河洛。”
(6)羌笛。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
不度玉门关”,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1)五柳。如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
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2)东篱。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
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
(3)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有“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句子,后来“三径”就
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
古诗语言风格常用术语
1.平实质朴,朴素自然
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含着深意
。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全
篇4句20字,毫无难解之处。
2.含蓄隽永,曲折委婉
诗的灵气在于隽永,在于“字短情长”,字里行间总是留着启人联想、开人悟性的“空
白”,含有深意,藏而不露。这种风格往往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藏在形象中,让读
者自己展开想象,思而得之。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
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天各一方的夫妻间的挂念问候,其时其境其情
,归家团聚作长夜之谈的憧憬,统统显于言外,隐于空白。
3.清新明丽,清新雅致
这种风格往往用清丽的语言来营造美的意境,表达怡然喜悦的感情。其艺术境界多
如大雨过后的青青柳色、荷叶上颤动着的晶莹水珠。“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
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
。用语新颖别致,不落俗套,给人一种清新美的愉悦。
4.形象生动
诗歌的语言往往以其生动形象而感人至深。如苏轼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
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诗又是画,有形有声有色地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
,气势雄伟,境界开阔。
5.绚丽飘逸
如:“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
的诗大都写得色彩缤纷、景象绮丽、变幻莫测,这是绚丽飘逸之美。
6.婉约细腻
这种风格往往体现出“曲、细、柔”的特点,曲径通幽,情调缠绵,表达感情细如抽丝
。如:“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
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
7.幽默讽刺
在诗中多指诙谐、风趣或辛辣的笔调和趣味。如:“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
居。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章碣《焚书坑》)
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吞宇宙,
气度豁达,气概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
、刚毅雄健,如刘邦的《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的《垓下歌》;有的
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雄浑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
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
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
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
,襟怀旷达;气吞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
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
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
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
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
辛为最杰出代表。苏词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
、状物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念奴娇·赤壁
怀古》是代表作。
沉郁,就是指情感的浑厚、浓郁、忧愤、蕴藉。“沉则不浮,郁则不薄”,杜甫之诗,
为浓郁之极致。忧愁是杜诗沉郁的主要内容,他的忧愁,不只是个人的,更是国家的、
民族的、人民的,因而这种忧愁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
的价值。他的“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沉郁的力作。
触景生情,睹物伤怀,悲壮慷慨,谓之悲慨。大凡诗人,慨叹风云变幻之疾,痛惜韶
光流逝之速,目击人民灾难之重,身受命运坎坷之苦,郁积壮志未酬之愤,而忧心忡忡
、慷慨悲歌者,均以悲慨目之。可见,悲慨是时代的心声,诗人的呼喊,诗人面对动乱
的现实,出于严肃的责任感,遂作悲慨。陈子昂的诗,就以悲慨而驰誉诗坛。《登幽州台
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
冲淡,即冲和、淡泊,含有闲逸、静穆、淡泊、深远的特点。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
、淡、远的特点,他是冲淡派大师。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
涧中”(《鸟鸣涧》),“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人间的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宁静,山
水花鸟的生机。诗人尽情地享受着、欣赏着、陶醉着,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变成
了大自然的有机体。
旷达,即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代表人物是苏轼。苏轼的词除
了豪放外,更多的是旷达的词风。有雄才大略而又怀才不遇的苏轼,既要坚持不苟合随
俗,又要随缘自适;既要“尽人事”,又要“知天命”,使其性格中带有典型的“旷达”的特
征。“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老夫聊发少年狂。”(《江城
子·密州出猎》)这样的诗句,就带有明显的旷达的色彩。
古诗中常见的表达技巧
(一)修辞手法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
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
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3.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
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4.反问 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5.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
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6.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
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7.用典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等作用
。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收到言
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古诗词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几
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运用历史故事。
8.点化(化用) 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再创造,
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9.互文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
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
10.叠字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
绵密曲折,音节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11.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
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二)表现手法
1.比兴 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
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情感更浓郁。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
2.铺陈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
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3.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
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
它们联系起来。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
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可以
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
,寄托深远之意。
4.联想和想象 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
人类社会打成一片,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结构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
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大胆丰富的
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所谓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
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
5.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
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6.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 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
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认识。
(三)表达方式
古诗词中主要的表达方式有四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设题较多的是其中的抒
情和描写。
1.抒情手法
这是古诗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1)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加掩饰地抒发激情、快
意或愁绪。这种方式比较直观。
(2)间接抒情 诗人往往借助多种修辞艺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分为借
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等。
借景抒情。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
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抒情或
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托物言
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
、要求等。
寓情于景。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写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
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诗歌中只要有景语,就一定与作者的情感有关,即所谓“
一切景语皆情语”。关于情景交融的鉴赏,关键在于情是何情,事实上也就是要求我们品
味出景是何景——哀景、乐景还是愁景。一般情况下,乐景写乐情,哀情抒哀情,但也有
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的写法。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倍增其
哀乐的效果)
2.描写技巧
(1)渲染与烘托 诗歌中的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进行多方面的正面描写,以突
出形象。诗歌中的烘托是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
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对同一事物,可以从
正面渲染,也可以从侧面烘托。
(2)衬托与对比 衬托就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
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表现手法。它可以使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分正衬和
反衬。正衬就是利用事物的相似的条件来突出主体。反衬就是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
反面作背景,衬托主体。对比就是把不同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
照,使其特性更加鲜明。用对比的方法,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具有震撼人
(3)虚实结合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
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
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
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的意
象,开拓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虚景和实景的
关系,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的;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
烘托,从而突出中心的。
(4)动静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
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
全出”。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
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
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5)正侧结合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
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方式可以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
(6)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
,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
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
丰满,更有特色。
(7)细节描写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篇幅短小精悍,这样就不像叙事性作品那样有过
多的细节描写。但是,即使是短小的篇章哪怕是抒情小品,也同样不能忽视了其中的细
节描写。这一点特别需要加以注意。文作品中真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能获得“见微而
知著”的效果。
(8)白描工笔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
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
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
,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索地勾画出事物的形
状、明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
细刻、浓墨重彩的描绘。
(四)结构技巧
(1)开宗明义,直接点题 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直接点明题旨或表
(2)曲笔入题,造成悬念 诗歌开头先来一个开端,不直接触到本题,这样使作品
有跌宕起伏之感,吸引读者。
(3)照应 这是篇章前后某点内容的衔接,又叫呼应。前面交代过的话,后面得有
照应;后面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代。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4)伏笔 即在故事发生前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好的
伏笔能起到暗示、点题、沟通作品内部联系、逆转人物关系等作用,使文理通顺、合情
(5)卒章显志 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
(6)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
,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7)画龙点睛 诗歌末尾点明主旨、亮明观点,让读者豁然开朗。
古诗中常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1.忧国伤时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2)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
(3)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
2.建功报国
(1)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2)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3)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
(4)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5)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7)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1)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2)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4)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
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4.生活杂感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2)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3)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4)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5)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6)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
5.送别之恋
(1)依依不舍的留恋。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2)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参考答案:(1)首联写大麦抽芒,日暮风狂,诗人行役劳倦。颔联写“寻古寺”的
过程。“微径断桥”,把人们引进一个僻静冷落、略带荒凉感的幽深境界,环境之荒芜深
僻,羁旅之寂寞疲困,尽在不言之中,而“短篱高树”又给人柳暗花明的感觉。颈联写进
入庭院,寺僧为来客焚香净室,待客的殷殷情意使诗人在寂寞与困顿之中,意外地感到
温暖。尾联写诗人在这里发现了老朋友的题字,更令他感到欣慰。旅途的风尘、仕途的
失意,此刻都消融了。(能结合诗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2)“杨花雨”既承上一句中的“高树”而来,又和第二句的“东风晚更狂”相呼应,而
且着一“雨”字,就把眼前所见的杨花堆积的静态画面,变为一个纷纷扬扬飘散落下的动
态画面,从而为全诗平添了风韵和情致。
解析:(1)本题要求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赏析文中的意境。分析情感时要关注题
干中的“变化”二字,说明诗歌含有多层情感,要逐层分析,防止简单处理。同时不管是
情感还是意境,都要结合诗句具体阐释。
(2)赏析“雨”字,要注意它在本句诗中的作用,同时也要联系上下相关诗句对其进
2.参考答案:(1)①“残雪压枝犹有桔”用反衬的手法,写残雪能让万木凋零,却压
不倒傲霜雪的桔果,突出了桔果不惧雪压的顽强精神。②“冻雷惊笋欲抽芽”用拟人的手法
,以一“惊”字表现了竹笋精神振奋的状态。
(2)首联在写景中流露出失落之意,情绪低沉;颔联的盎然生机则使人振奋,转生
欢愉之情;颈联抒写乡思,情绪又陡然下落;收尾则包含宽慰、自信等情怀,感情又由
低回走向高昂。这样使诗情抑扬交错,充分显现出诗人的复杂情绪。
解析:语言组织可先分后总,分说时结合具体诗句,解说情感要明确、清晰。
3.参考答案:(1)这首诗主要使用了对比、用典等表现手法。
首联,对比,写桃李含笑、荒垅生愁,既突出清明节生机盎然的景象,又突出了诗人
由野田荒垅生发的生死之悲。
颈联,用典兼对比,写齐人乞食自得、介子推被焚不出,表现了诗人对卑俗人格的厌
恶,以及对耿介之士高洁操守的赞美。
(2)尾联写历史上,无论贤者愚人,最终都将同归荒冢,黄土一抔。抒发了诗人面
对奸邪当道、政治黑暗的时局,不屑与无行小人为伍的愤懑之情。
解析:先解说尾联诗意,然后结合全诗挖掘情感内涵。
4.(1)小令
(2)参考答案:此曲描绘了一个静谧、清爽的意境,勾画出一幅宁静的夏日图景。
云收雨霁,流水添波,雨过天晴,觉得空气也清新凉爽,显得分外高的楼前,绿树的树
荫一直垂到画檐。
解析:本曲属于写景类诗文,分析把握诗歌的意境,一定要注意结合诗歌中最主要的
意象及其特征分析。
(3)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白描也可以)的手法,描绘了一幅静态的夏
日风景图,借“玉人”的安静悠闲,静静消受这宜人的时光,表达了清爽、恬静、悠闲的
解析:本曲主要是写景状物,从语言角度看,没有运用特殊的表现手法,所以我们可
以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加以分析理解。
演练巩固提升
1.参考答案:(1)在飞回北方的途中受伤离群,惊弓丧胆。在诗中比喻打了败仗的
胆小惧战的边关将领。
(2)不赞同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孽鸟”反衬“塞鸿”。离群胆小的孽鸟,对塞鸿始终
勇敢地随着春天的信息坚持北飞感到惊讶。诗人借此讽刺了那些胆小惧战的败将,高度
地赞扬了忠勇的爱国主战的将士们。
解析:(1)结合注释,领会“关关”“虚弦”的内涵,把握“孽鸟”特点,体会借物写人
的写作意图。(2)“反衬”的理解,要把握“塞鸿”“孽鸟”谁是作者着意塑造的形象,知人
论世,作者为边塞和英烈诗人,主旨应侧重对爱国将士的赞扬。可知应为“塞鸿”反衬了
“孽鸟”。
2.参考答案:(1)①“遥隔”即客所与故乡襄阳遥遥相隔,表现空间的遥远。②两地隔
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透露出深深的思乡之情。
(2)①触景生情。开篇描写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的深秋景象,
面对此景,自然地产生思乡之情。②虚实结合。“乡泪客中尽”是实写,点明了思乡情;“
归帆天际看”是虚写,诗人想象家人也在想望着自己的归来,遥望着“天际”的“归帆”。虚
实相生,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③融情于景。“平海夕漫漫”,滔滔江水,与海相
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辽阔昏暗的画面里,融入了诗人有家难归的迷茫心情。
解析:(1)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这类以关键词语为命题点的试题
,解题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结合语境,即具体的句子、诗篇,解释这个词语的
语境意义;二是深层次思考,即该词在表达思想情感方面的作用(表达效果、修辞效果
(2)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和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命题者将思想内涵
的理解与艺术手法的鉴赏两个考点归并,无疑加大了试题的难度。不过,考生只要能够
紧紧围绕“思乡之情”与景物描写的关系,结合不同的诗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表现手法
,问题就迎刃而解。结合开篇,可以看出是触景生情(答比兴手法也可);结合“乡泪客
中尽,归帆天际看”可以看出虚实结合(答想象也可);从“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可
以看出融情于景(答以景结情也可)。
3.参考答案:(1)①几个朋友聚在一起,饮酒吟诗。不知不觉中,夜色渐浓,月亮
升起来了,月光洒满了庭宇和楼台。②描绘出一幅宁静而幽远的饮酒赏月的图景。
(2)①侧面描写。月色太亮了,以致喜鹊误以为天色已明,扑剌剌猛然飞起,震落了
片片秋叶。鹊起叶飏,飘然四散,语言凝练,富有诗意。②衬托手法。“萤远入烟流”,用
烟霭的暗淡衬托萤光,又用萤光之流失衬托月明,可谓运思巧妙。有了这两句,一个月
明千里的银色世界,异常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解析:(1)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命题着眼于诗歌意境的分析,因此,这道题的实质就是分析首联描写的意境的特色。解
答此类试题关键点有二:一是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诗人描写的画面,要突出主要意象,
如“夜色”“月亮”“酒”等;二是根据景物的特色、色调等,概括出画面的特色或诗人的情
(2)考查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试题明确限定了思考方向,即“描写手法的
角度”,而思考对象是景物描写,考生就可以从景物描写的手法的角度去思考,如以动写
静、远近结合、视听结合、虚实结合、侧面描写等,这里写月色的明亮、皎洁,却从“鹊
”“萤”着墨,是典型的侧面描写。
4.参考答案:(1)“匀”“弄”二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匀”字极准确地勾画出雨
的细密、轻柔,在那动人的丛丛紫菊前,雨是那样的温情而善解花意,将那大片大片的
紫菊之色,浸润得浓淡均匀,让人赏心悦目;“弄”字形象地写出清风拂动芭蕉叶所发出
的清脆乐音。“匀”“弄”二字使“雨”与“风”情态毕现,极富情趣。“丛丛”与“叶叶”两词用
叠字,增强了韵律感,且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秋景的美好。
(2)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前三句写景明丽欢愉、气象开阔,却与末句“不堪行”形成
强烈的对比。诗人客居福建,旅途艰辛,又时逢秋日,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全诗含蓄地
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处客居异乡、旅途劳顿的隐痛。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和鉴赏诗句的表达作用的能力。回答炼字题可以兼顾的角度有字
面义、语境义、技巧义(如有些字涉及的拟人修辞)和意境情感义。注意由表及里,由
字句的分析深入到意境情感的分析。对表现手法的分析,如果题干已经明确了角度,解
答需要做的就是分析手法在诗中的体现以及表达效果。
5.参考答案:(1)乱,即心绪纷乱。在这里,“乱”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离别之际千
言万语一起涌上心头,却又无从说起的复杂心情,一片真情真态跃然纸上。
(2)①词人抓住姊妹送别的典型细节“泪湿罗衣”,抒写真切的姐妹离别情。(答挥泪
送别的场景描写也可)②融情入景,“潇潇微雨”的景物描写中,融入了姐妹间绵绵的深情
。③“人道山长水又断”一语双关,既描绘出令人黯然神伤的景色,又流露出对姐妹情意被
离别无情隔断的痛苦。
解析:(1)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这类以关键词语为命题点的试题
,解题时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结合语境释词,“乱”,即心绪纷乱;二是分析表达效
果,“乱”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离别之际千言万语一起涌上心头,却又无从说起的复杂心
(2)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和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命题限定了思考范
围,即上片,还限定了思考要点,即“怎样抒情的”(抒情手法)。解题时要根据具体词
句,分析手法与情感,如“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里有细节描写,也
有场面描写,是通过描写抒情;“潇潇微雨闻孤馆”是通过写景抒情;“人道山长水又断”
则为一语双关。
6.参考答案:(1)①比喻手法。颈联上句写大雪纷飞中,脊令鸟相互依傍,同时也
是喻兄弟患难与共;下句写惊风中,大雁离散失群,飞不成行,也是喻兄弟的离散。②触
景生情。颈联描写的风雪交加之景无疑使诗人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所以
雪而曰“急”,风而曰“惊”,正反映了诗人触景所生之情。③用典。颈联借用柳宗元《登柳
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中的“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用典贴切
,对比鲜明。
(2)本诗写出兄弟分手之时,难分难舍的惜别之情。首联正面写离别的哀痛,兄弟
相对,谪居异乡,暂寓逆旅。离别在即,归途迢递。颔联写抱负落空,但求将来能兄弟
相伴,晤言一室之内,长享天伦之乐。颈联写诗人触景生情,进一步表现兄弟之情。尾
联从自身宕开,翻进一层,写兄长在归舟中常常翘首遥望天际,盼望兄弟早日归来。全
诗情真意切,深婉感人。
解析:(1)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和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命题以诗中
的关键句为着眼点,且题干没有对“赏析”点作具体的限定,考生可以从思想情感、艺术
手法、词句锤炼等比较突出的角度入手赏析。“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中有
“雪”“风”“鸿雁”等景物,因此,宜从景物与情感、景物与人物关系的角度进行赏析。
(2)考查概括作品主题和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命题着眼于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
感情。既然题干要求“简要分析”,解题时,要先写出总的观点,即诗歌主要的情感倾向
,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简要的分析。分析可以从几个重点诗句入手,也可以分联进
7.参考答案:(1)“寻浊酒,试吟篇”——舟中,词人要来家常之酒,乘兴吟起诗篇;
“避人鸥鹭更翩翩”——江上,鸥鹭翩翩飞翔,亦无拘无束。这三句写出人自得其乐,鸟亦
自得其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乐相融的画面,表现了词人清逸绝俗的襟怀。
(2)①第一句写山色。帆迎,船迎往前去,是动态。山迎面而来,也是动态。动态写
山,动中有静,别具情趣。②第二句写水容。“滩痕”即滩上水纹。船夫过滩摇橹,击散了
圆圆的滩痕;船过处,滩痕又复为圆形。从“破”“散”看,滩痕为动态;从“复圆”看,滩
痕呈静态。静态写水,静中有动,又具理趣。
解析:(1)考查概括作品主题和赏析作品内涵的能力,命题着眼于词中重要词句的
赏析。“寻浊酒,试吟篇”是写人,“避人鸥鹭更翩翩”是写鸟,二者一起构成和谐画面;
同时,诗人融情于景,表达自己物我两忘的悠然之态,绝俗之情。
(2)考查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第一问要求说“对象”很简单,第一句中有
“山色”,第二句从“橹破滩痕”可知,写的是水容。第二问要求回答“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根据词句内容(主要是写景的,即山色、水容),那么这个题的实质就是问“写景的手
法”,可以从动静、远近、视听的角度思考,如果着眼于“迎”字,回答“拟人手法”也可以
第二讲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一
第二讲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一
重庆市巫山中2016级高二(下)第一次月考
考试说明:
1.考试时间:日
2.本试卷3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
年度下期期中试题
锦州一高中年度下期期1
安顺开发区三联校2014——2015年度第二期
七年级语文月考测试卷(一)
一、语言积累及运用(26
武威第四中中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试卷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1
武威第四中第二次模拟测试语文试卷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共30分)(1-6小题每小题3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赞颂周恩来的诗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