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钫故居遗骨归祖籍是那一年几月

第二十一篇
乌大经&&&&乌大经(?~1804),回族,莲湖区小皮院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武举,次年获武进士,殿试授三等侍卫。乾隆三十三年(1768)任山东武定营游击,乾隆三十七年(1772)升任德州营参将。乾隆三十九年(1774),乌大经因抗御王伦义军有功升任山东临清城副将。乾隆四十年(1775),皇帝召见乌大经,见乌胡须环腮竖立,威武庄严,誉乌“真将种也”,不久升任江西南赣镇总兵。乾隆四十八年(1783),升任广西提督,三年后调补云南提督。乾隆五十三年(1788)十月,安南(今越南)国阮氏与黎氏争夺王位,清廷应黎氏之请,派乌率兵8000人进入安南,后全师返回。乾隆五十七年(1792),署理甘肃提督,次年实授甘肃提督。嘉庆三年(1798),复调任云南提督。在任期间,云南西南部发生土司叛乱,他奉命平叛。嘉庆九年(1804)三月,逝世于云南提督任所。董福祥&&&&董福祥(),甘肃固原(今属宁夏)人,字星五,西安红埠街建有董府,住有家属后裔。清同治元年(1862),陕甘回民起事期间,集众20万于甘肃庆阳、以甘肃花马池(今宁夏盐池)为根据地,势力波及陕甘十余州县。同治三年(1864)起兵反清,与清军转战数年。同治八年(1869),董福祥率部投降清军,归降者逾10万众,经分化将所部编为“董字三营”。董福祥降清后,极力效忠清政府,光绪二年(1876),随左宗棠进军新疆,驻疆守边。光绪十二年(1886),任阿克苏镇总兵。光绪十六年(1890),任喀什噶尔提督,戌守边陲16年之久。甲午战争爆发后,调防京畿。光绪二十一年(1894),官署甘肃提督。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曾率部竭力抵抗,北京陷落,充随扈大臣,西逃西安。清政府与八国联军议和,被指为“首凶”,慈禧屈于外力对董福祥予以革职。光绪三十四年(1908)病故于宁夏金积堡府邸。同年,清廷开复已故董福祥处分,生前革职处分撤销。卢慧卿&&&&卢慧卿(),女,原名毅侠,以字行,陕西长安圈坊村人。曾居龙渠湾、早慈巷、西关。陕西辛亥革命时期著名巾帼豪侠。1904年被一傅姓佣工骗买作妾。1909年,卢结识了同盟会重要人物龙渠湾人张光奎,遂潜居在早慈巷,并在这里设立联络站,她担负着收发、传递文件、输送情报等工作。革命组织聚会时,她站岗放哨。接受革命熏陶,革命觉悟提高。1910年与光奎结为夫妻。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卢慧卿随义军参战,骑马着装,奔走于西安城内外各重要据点之间,了解敌情,传布命令。&&&&1912年,陕西境内起义军与清军之间的战争结束,但起义军内部争权夺利之事接连发生,卢慧卿挺身而出,奔走于多派势力之间,讲明团结与分裂的利害,使不少同志捐弃私见,消除隔阂,重归于好。&&&&1914年,陆建章督陕,大肆捕杀革命党人,著名活动家焦子静为了逐陆反袁,在城内买得一批枪弹,无法运出。卢慧卿巧设计谋,将枪弹放入自己坐的轿车底盘内,安全运到草滩镇,交给接收人员。卢慧卿运用多种巧妙的方法,使许多革命人士化险为安,免遭不测。1917年病逝,年仅28岁。时丈夫张光奎流亡天津,丧事由张凤翔主持。张钫为其撰写了墓碑。孙仁玉&&&&孙仁玉(),陕西临潼县人,西安易俗社创始人之一,定居许士庙街40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清开封会试,授文林郎(正七品)。一生无意为官,潜心教育,曾执教于陕西宏道高等学堂、临潼横渠学堂、陕西省第一中学、陕西省女子师范、陕西省第三中学。桃李遍及陕甘两省。曾创建临潼雨金高级小学、西安民立中学.以教授史地荣膺西安教坛“三老”,获中华民国教育部嘉禾勋章。&&&&民国元年(1912),曾任陕西修史局修纂、陕西通志馆覆校。同年和李桐轩创建了陕西易俗社,曾任社长、名誉社长、评议长、编辑主任等职。编著戏曲剧本1 77个。日(农历七月十四日)辞世。26日,易俗社为孙仁玉开追悼大会进行公葬。当日,从北大街西一路口至南门,街头两边士农工商自发摆桌设祭,并书“国人风范”、“功著千秋”等挽词,送别这位没有官位品级的陕西贤达。王典章&&&&王典章(),字幼农,陕西三原县人,住陈家巷(今青年路青年三巷)10号。清时历任四川省新宁、兴文知县、宁远府知府。民国时任广东省高雷、粤海道尹,两任沪宁、沪杭铁路税务总局总办。邵力子主陕时,力邀归陕,在于右任说服下任陕西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赈务会主席、省临时参议会议员。丁家驹&&&&丁家驹(),回族名医,字瑞生、祖籍河南桑坡,清乾隆末年迁居大麦市街,世袭医家,其祖父、父亲,长于接骨、金疮之术,丁家驹幼得其父传教,长于金疮外伤、皮肤病及喉痹,治疝气、乳疮、淋病经验丰富。西安回汉群众称为“世医丁氏”。杜斌丞&&&&杜斌丞(),名丕功,字斌丞,陕西米脂县人,住北大街王家巷36号。1927年2月,来西安会晤于右任、冯玉祥等人,并将带来的几十名陕北青年学生送入中山学院和中山军事学校。1930年11月,受杨虎城邀回陕,任高级参议和省政府参议、清乡局副局长。任职期间,曾营救过被国民党逮捕的刘志丹、刘澜涛等人。1931年后随孙蔚如部进军兰州,被南京政府任命为宣慰使署秘书长。期间,曾从武器物资上资助过谢子长、杜润滋领导的靖远兵变。孙蔚如被调汉中执行“剿共”,他提出联共反蒋抗日主张,并沟通了红四方面军和十七路军的联系。西安事变中任陕西省政府秘书长。1941年秋到重庆正式加入民盟。1944年初,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组为中国民主同盟,他与杨明轩、王菊人等发起成立民盟西北总支筹委会。中国民主同盟在重庆召开“一大”,他被补选为民盟中央委员、常委兼西北总支部主任委员。1946年2月,他回陕正式成立民盟西北总支部任主任委员,他以民盟中央常委名义,在《秦风,工商日报联合版》发表公开讲话,宣称誓为中国早日实现民主政治,结束一党专政斗争到底,引起蒋介石仇恨。日下午,武装警察百余人,将他从王家巷36号住宅中逮捕,同年10月7日被杀害于玉祥门外。日,陕甘宁边区延安各界举行杜斌丞先生殉难一周年大会,毛泽东亲书“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挽词。日,遗骨移葬于西安市南郊烈士陵园。梅永和&&&&梅永和(),西安市鱼化寨人。1926年入吉鸿昌部,为吉卫士,打枪百发百中,有神枪手之誉。1933年4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因抗日同盟军失败,同党失去联系。不久返回西安经商,在地下党交通员杨子实引导下,以在西安和延安之间跑运输为职业,为地下交通站工作。1942年12月,经王超北,李天筠介绍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夏在中共西情处设在莲湖公园的秘密联络站奇园茶社任经理,该站不仅将数以百计在白区遭国民党特务追捕的革命志士安全地护送到延安,而且使胡宗南统治下的古城许多地下党工作者免遭杀害。梅永和同志1948年4月被国民党逮捕,虽遭严刑拷打,但他只字不吐。日,在地下党组织营救下出狱。但因受刑过重,全身溃烂,于6月16日逝世。杨虎城&&&&杨虎城(),曾用名彪,号虎城,陕西省蒲城县人,曾任国民第三军第三师师长,1926年春,直系军阀刘镇华围困西安,杨与李虎臣,卫定一团结战斗,坚守西安8个月。经冯玉祥部救援,1 1月28日里应外合赶走了刘镇华部。次年2月,任国民联军第十路军总司令,继任东路军前敌总指挥。拒绝执行捕杀共产党的命令,曾将魏野畴、南汉辰、蒋听松等共产党员安排在自己部队中。1929年任新编第十四师师长,继任第七军军长。1930年4月,任讨逆军第十七路军总指挥,同年任陕西省政府主席。1933年,在西安两府街(现青年路)中段建成府邸,取名止园(现为杨虎城将军纪念馆和止园饭店)。4月,被蒋介石免去陕西省政府主席职,仅留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职。1934年11月,毛泽东写信给杨虎城,商谈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经过多方努力,他接受中国共产党主张,共同抗日。此后,杨虎城掩护日益发展的陕西群众抗日救亡运动,同时对部队加强抗日思想教育,和张学良共同创办王曲军官训练团,并与张学良沟通思想,商定联共抗日,东北军、西北军、红军的“三位一体”正式形成。但是,面对日寇侵略,蒋介石主张“攘外必先安内”,日,蒋介石到西安,敦促张、杨率部开赴陕北进剿红军。张、杨抗日之心已定,杨虎城提出实行兵谏。12月12日凌晨,蒋介石及南京政府在西安的军政大员被扣,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协助下,张、杨通电全国,提出抗日救国八项主张。12月24日,蒋介石“以领袖人格担保”答应逐步实施八项主张,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由张学良陪同回到南京。1937年4月,蒋介石命杨虎城出国考察。他先后偕夫人与次子到达美、英、法、捷克、奥地利、瑞士、西班牙等国。沿途宣传抗日主张和中国抗日必胜信念。七七事变后,三次致电宋子文等要求回国抗战。同年11月回到香港,旋遭囚禁。初押于南昌,1938年移湖南长沙、益阳,1938年冬移贵州息烽,1946年移重庆中美合作所,1949年2月移贵阳黔灵山,后又迁回重庆中美合作所。此间虽受尽欺辱折磨,威胁利诱,但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日晚11时在重庆中美合作所戴公祠惨遭杀害。&&&&建国后,日在重庆为杨虎城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次日下午灵柩启程送回陕西。2月7日上午安葬于长安韦曲少陵原杜甫祠西侧。同日在北京举行公祭。1956年在纪念西安事变20周年纪念会上,周恩来称为“千古功臣”。宋绮云&&&&宋绮云(),原名元培,字复真,江苏邳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起住城隍庙后街。1928年4月曾任中共邳县县委书记。1929年12月加入杨虎城部队,1930年11月,杨虎城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后,随军来西安,负责主编《西安日报》。1931年夏,杨虎城将《西北文化日报》改为十七路军机关报,宋绮云任副社长兼总编辑。从这时起至1937年间,曾和杜斌丞一起促使杨虎城的十七路军与红四方面军之间建立统战关系,并为遭到敌人封锁的川陕根据地开辟了一条经汉中、西安通向全国的红色交通线。他先后担任中共西北特别支部委员、西北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宣传部副部长、中共陕西临时省委委员、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西安事变后,他根据党的安排,放弃东渡留学机会,参加抗日战争。1938年后,先后任鹿钟麟部政治处副主任兼组织科科长、国民政府行政院救济委员会第七救济区难民服务团总干事、第四集团军总部少将参议、第四集团军总部干部训练班副教育长和政治教官。由于他对促进西安事变起过积极作用,遭到蒋介石仇恨。1941年7月,在长安县蒲阳村被绑架入狱,先后在四川、贵州等地辗转关押8年之久,日,与杨虎城一起被害于四川重庆。陈树藩&&&&陈树藩(),字伯森又作伯生。陕西安康县人,家住夏家什字。1910年曾任陕西陆军混成协炮兵营排长。辛亥起义初持观望态度,投奔井勿幕,与井勿幕、严飞龙等进行反清斗争。陆建章督陕时,大杀革命党人,胡景翼等革命党人生擒其子陆承武,他以保证陆承武安全,护送陆建章离陕,陆建章遂保举他为陕西督军,从此他主持陕政。1916年10月被任命为陕西督军兼民政长(省长)。他督陕后,依靠皖系军阀,打击陕西进步力量,杀害了革命志士李岐山等人,又大开烟禁,还予征钱粮,摧残教育,致使陕西民不聊生,怨声载道。1921年他被北京政府免去陕西督军职务,败退汉中、四川。1922年离川去沪,后居住天津英租界。1926年,杨晓初、何寓础等陕籍革命青年被奉系军阀逮捕入狱,他出面保释。蒋介石执政后,他闭门不出,绝意官场。蒋发动内战时,他曾上书规劝。1949年国共和谈时,他主张谈判成功,消弥战争。同年1 1月2日病逝于杭州。王竞秋&&&&王竞秋(),女,陕西白水县人,辛亥革命时期随丈夫——陕西靖国军参谋长彭世安迁居东九府街(现青年路)173号。王竞秋在丈夫的影响下,关心国家大事,加入同盟会,积极参加推翻清朝统治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斗争。坚决拥护孙中山“联俄、联工、扶助农工”的政策,带头剪发髻、放天足,力争提高妇女的地位和权利。1924年,丈夫被军阀刘镇华杀害后,积极支持两个女儿投身革命。女儿彭毓恒(化名王惠今)参加中共西安情报处工作,她把自己的家作为共产党人、进步人士进行革命活动的联络点,共产党员雷晋笙,杨明轩、李馥清及中共西安情报处处长王超北等,都因工作常在她家聚会或进行联络。每当此时,她都利用各种方法,为他们“站岗”放哨,以防不测。还多次替女儿到莲湖公园奇园茶社传递和交换情报,为抗日和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建国后,1950年即任西安市第一届人民代表会议副主席,市人民政府委员及西北、省、市妇联委员。为解除劳动妇女后顾之忧,捐资创办青年路幼儿园。为支援抗美援朝,将家藏多年的历史文物——断臂佛像捐献给政府,把保存了10余年的一根10两重的金条亲手交给方仲如市长。她以70岁的高龄,不辞辛苦,组织妇女多次到医院慰问志愿军伤病员,使伤病员倍受感动。1951年12月病逝后,西安市人民政府为其召开了追悼会。李虎臣&&&&李虎臣()。原名秉信,后改名云龙,字实生,亦字虎臣,以字行。西安临潼县人,建宅梆子市街员家巷,火药局巷。农家出身,因家贫13岁即为财主扛活,不堪其凌辱而出走,先后投靠张云山、郭坚、胡景翼部,曾任营副、营长、团长,陕西靖国军成立时任团长、第四路四支队司令。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与胡景翼密谋大计,联合冯玉祥、孙岳发动北京政变,旋随胡到豫就任国民二军第十师师长。1925年7月,与孙岳由豫入陕,在西安驱逐了北洋军阀代理人吴新田。8月被北京政府任命为陕西军务帮办。1926年,刘镇华围困西安城。与杨虎城会合,齐心坚守,人称“二虎守长安”。5~12月,历时8个月迂回曲折斗争,赶走了刘镇华。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八路总司令。1928年,与孙岳等人商议倒冯,失利后携眷住沪。1932年,回到西安任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抗日战争时期曾任陕西省第一、二届临时参议会参议员,国民政府顾问。1946年被国民政府授予胜利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选为西安市政协委员,1954年病逝于西安。范紫东&&&&范紫东(),名凝绩,字紫东,以字行。陕西乾县人。在香米园、青年路建宅定居。24岁考入三原宏道书院,1908年毕业后曾任西安府中学堂和健本学校博物、理化教师。1910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受秦陇复汉军张云山之命,出任乾州知府。兼任西路招讨使署参谋,不久回西安任教。其平生功绩主要在文化事业。他是西安易俗社创建人之一,担任该社编辑部主任、评议长等40年,共编写剧目60多本、折。并对地方史、民俗学、音韵学、金石学均有较深造诣和著作。&&&&建国后,历任西北文联委员,西安郊区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西安市文联委员,市流行剧目修审委员,西安市文史馆馆长,省、市人民代表等职。朱端方&&&&朱端方(),女,西安市南郊白庙村人,住白鹭湾3号。陕西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历任咸阳私立社府庄小学、泾阳县立女子高小、三桥镇小学、长安县立西关小学、私立含光镇小学、西安市第六区一校、二校、第三区梁家牌楼小学教师。她热爱教育事业,关心学生全面成长,教学效果显著,总结有识字教学经验。1956年,荣获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全国劳模)称号。马师端&&&&马师端(),回族,名正卿,以字行,西安市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陕西乡试中武举。1910年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在陕西鼓吹革命。曾任陕西粮饷督府参谋。“五四”运动时,为振兴民族文化、在大学习巷清真寺创办扫盲班、习武训练班,利用家舍开办回民图书馆,三移馆址,四更馆名,历经艰辛,不夺其志。“西安事变”期间,积极宣传张、杨八项主张。抗日战争期间,为救亡宣传奔走呼号,并组成陕西省回民抗日救国会,先后任宣传部长、陕西回民防空宣传团团长、西北各界救国联合会宣传团团长。&&&&建国后,积极为新中国建设事业奔波,曾被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授予“和平老人”奖章。赵寿山&&&&赵寿山(),原名生龄,字杜亭,陕西户县人,宅居桥梓口甘露巷5号。1915年于陕西陆军测量学校毕业后,先后在冯玉祥部任地形教官、少校参谋,后到杨虎城部任军事教官、营长等。1926年随杨虎城参加守(西安)城战斗,升任杨部第二混成团团长。1930年升任旅长、绥靖司令。1935年,在川陕边界与红四方面军作战受挫,与红军定了互不侵犯协定。次年奉命调陕北对红军作战,他托病未去。受一二九学生运动影响,曾上书杨虎城,力主停止内战,联合共产党一致抗日。西安事变中,参加西安方面的军事行动,并任西安公安局长,维护社会秩序,西安事变后任杨虎城十七路军缩编为三十八军的十七师师长。1938年升任三十八军军长,与日作战,功绩卓著。1942年经彭德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进入陕北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副司令员。1949年9月,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后历任青海省主席、陕西省省长、中共八大、全国人大一、二、三届代表。日病逝。张
钫&&&&张钫(),字伯英,号友石,河南新安县铁门镇人。1902年,因其父张清和在陕西做官,随父居西安。1938年起长住西安冰窖巷公馆(今莲湖区教师进修学校)。之前,他曾与新军中的同盟会骨干钱鼎、党自新等人在西安创建了名为研究军事实为同盟会秘密机关的“军事研究社”(亦称“武学社”或“兵事研究社”),张钫任会长。日,与哥老会首领在大雁塔歃血结盟,共同反清,张钫作为同盟会方面的代表之一出席结盟仪式。日上午,张钫与张凤翙、钱鼎、张云山、万炳南等发动陕西辛亥起义。张钫率少数军队从西关入城,迅速占领了东县门的清军装局,夺得武器弹药。接着放炮为号,鼓舞义军士气,为起义立了大功。后张钫继任秦陇复汉军东路征讨大督都,率部与清军激战,在极端艰苦环境下,保卫了陕西东大门,成为陕西辛亥革命著名将领。&&&&民国建立,张钫任陕军第二师师长。陕西靖国军时期,张钫任靖国军副总司令,与总司令于右任一起,率军反抗北洋军阀及其在陕西的代理人。&&&&1927年3月应于右任和冯玉祥邀请到西安参与军机筹划。5月随冯玉祥部到河南。1930年起,历任河南省建设厅厅长、代理省主席、二十路军总指挥等职。&&&&抗日战争期间曾任第一战区预备军总司令、军事参议院副院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等。张钫在西安曾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事,例如:倡办麟凤煤矿公司和沔县(今勉县)民生煤矿公司;创办西北中学(今西安市六中);河南沦陷后,大批难民来西安,他以河南同乡会会长身分联系陕西军政界友人,救济安置了大量灾民,供其子女上学。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南京国民政府国策顾问,被授予陆军上将军街。&&&&1949年9月,张钫任陕豫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同年12月,他策动并参加了国民党第二十兵团陈克非部在四川陴县的起义。&&&&成都解放后,应贺龙邀请移驻成都。1951年应中共中央统战部邀请进北京。1954年任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晚年响应周恩来总理关于撰写文史资料的号召,写出约30万字的回忆录,记叙了从清末以来40年间的许多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活动,具有重要历史价值。1966年在北京病逝。田惟均&&&&田惟均(),陕西兴平县人。1920年,留学日本明治大学法专部,1923年归国,曾任兴平县执事、承审官、县长、推事等职。1928年,在北平因政治嫌疑被捕,因其堂弟田静枕关系,关押7个月后被释放。1938年,任董钊部军法处长。1944年,任秦岭中部守备司令部军法处主任。期间,曾支持和同情革命工作。&&&&解放后,1945年1月,经江隆基介绍在最高法院西北分院刑事庭任书记员,同年4月因病请长假回家。&&&&1956年被邀为政协莲湖区委员会委员。1958年8月~1966年,曾任政协莲湖区二、三、四届委员会副主席。田惟均在多次运动和重大工作中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主张,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关心国家大事和区上工作,对个别委员的落后,不当言论,敢予批评帮助,诱导其改正错误。1966年7月病故。杨明轩&&&&杨明轩(),原名鉴骏,陕西户县人,住大油巷(今梆子街西段)。191 3年秋,公费留学日本,不久得知日本侵占我青岛等地,即愤然回国。1915年考入北京高等师范,曾与同学组织进步组织、出版《工学》、创办民校,五四运动爆发后,参加痛打章宗祥,火烧赵家楼等斗争,两次被捕,经广大师生斗争获释。同年7月毕业,回西安任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1923年赴上海任教,传播新思想,与共产党人翟秋白、邓中夏、恽代英等共事。1924年,应李子洲邀回陕任绥德师范学校教务主任。1925年与魏野畴等组织“国民党同志俱乐部”并在陕西省党部任职。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任教育厅长。四·一二政变后,同刘含初等共产党员利用合法身份通电声讨蒋介石叛变革命罪行,被国民党当局免职、开除党籍、下令通缉。1928年在西安被捕,次年8月由西安教育界保释出狱。西安事变时,任西北各界抗日救国会交际部长、总负责人。期间,对发动群众、宣传抗日、疏通张学良、杨虎城之间的关系,增强两军团结起了重要作用。1942年和杜斌丞筹备成立西北地区民盟地方组织。1946年任民盟西北总支部组织委员。8月进入延安。1948年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12月当选为民盟西北临时工委主任委员。&&&&建国后,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委员。1950年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文教委员会主任委员、民盟西北总支部主任委员。1954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委会委员,调北京工作,1958年当选为民盟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63年当选为主席,1965年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67年病故于北京。刘拯生&&&&刘拯生(),延安市人,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参加革命,曾任延西游击队小队长、大队文书、延安市南区公署助理员、西安市第八区政府科员、派出所所长、未央区委统战部副部长、中共西安市委统战部副处长、中共莲湖区委统战部部长兼政协莲湖区委员会副主席。“文化大革命”中,1968年6月,被迫害死亡。徐玉琳&&&&徐玉琳(),名尧熙、医名玉琳,以医名行,安徽巢县人,住甜水井大有巷。年上学,年,先后在合肥、西安作家庭教师在济南救济院医务所任中医主任在张家口察绥抗日同盟军第一师师部任上尉秘书;在济南行医。以妇科见长。建国后,1952年,联合个体中医多人,组成西安市第三区中医联合诊所、医院,被选为主任、院长。1954年至1959年,被选为政协西安市莲湖区第一、二届委员会委员。1959年调西安市中医医院工作,任妇科主治医师。1968年病故。何寓础&&&&何寓础(),又名何琪,于藻,别号云嵯,笔名语粗、石林。陕西长安县人,宅居药王洞六合里。1925年加入共进社,与陕西早期共产党员武止戈,魏野畴多有交往。1926年加入共青团。1927年初转为中共党员。后奉党组织派遣,任中共绥德地委委员兼组织部长、渭南县委常委兼组织部长,参加了渭华起义。此后,在陕西省立二中、省立第二师范、西安师范、西安女师、西安二中任教,一些学生受其影响走上革命道路。西安事变后,是中共在教育界的外围组织“西安教育界抗日救国大同盟”的筹备者与大纲起草人之一。抗日战争初期,任中共西安各中等学校教职员支部书记,与李敷仁一起创办《老百姓报》并任社长。1938年第四次被国民党当局逮捕,经西安二中学生罢课斗争出狱,后被党组织派任孔从洲部秘书、赵寿山部上校秘书,1947年夏进入陕甘宁边区任延安大学第一副校长等职。&&&&西安解放后,任西安市人民政府秘书长,西安市政协副主席等职。生前著有《中国共产党奋斗简史》、《社会学讲授大纲》、《国家与政治》等。日在西安病逝。景瑞卿&&&&景瑞卿(),又名景云、瑞阳、景庭,曾用名王瑞云。陕西白水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为中共党员,调任中共陕西党团联席会议开办的农民运动讲习班支部书记,继调长安县农村建立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1927年2月调临潼开创中共党的工作,4月成立了中共临潼党小组,任小组长,不久改组为中共临潼特别支部,任支部书记。在以他为首的中共临潼特支领导下,临潼成立农民协会200多处,会员达万人以上。7月奉调回西安,在西安高中做地下工作。不久又任中共华县县委委员,在华县高塘地区从事农民运动。1928年2月调中共陕西省委交通处负责交通工作,11月调省委秘书处,不久与爱人王爱玉(共产党员)被国民党军警逮捕。1930年11月出狱,中共陕西省委派他到陕南专署任科长,收集国民党情报。1933年2月,赴张家口抗日同盟军做联络工作,11月返回北京,因党组织撤离和遭敌破坏,从此与党组织失去关系。&&&&1935年,由杨虎城资助赴日本留学,1937年回国后,先后任陕西省合作委员会组长,陕南合作处主任,省合作管理处三科科长。1944年10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建国后,月回西安参加民盟西安支部工作。1950年7月任全国合作总社西北办事处副主任。1955年3月任陕西省土产公司副经理等职。1968年因病逝世。韩兆鹗&&&&韩兆鹗(),字卓儒,别名赵民仁、林枫贞,陕西户县人。宅居青年路青年二巷。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在北平参与主办《秦钟》半月刊。五四运动中担任北平学联交际干事。1921年返陕,历任渭北中学、户县中学、西安陕西省立一中、省立一师、女子师范学校教师、校长、省教育厅视学科科长、代理厅长等职。1927年积极参加陕西的“红五月”革命活动。先后任绥德、米脂、南郑、安康、长安县县长。韩为政清廉,体恤民情,政教并重,资助革命。掩护和营救过大量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1934年9月,任国民革命军十七路军三十八军西安办事处处长,曾协助共产党人谢华、徐彬如等组织西北各界抗日救国会,并卖掉私人房子作救国会经费。西安事变中,他任长安县县长,曾召集群众会,请周恩来、叶剑英、林伯渠、董必武到会讲演,推动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3月,转到孙蔚如部任军需处长,随军转战于中条山。1942年7月,民主政团大同盟(简称“民盟”)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民盟中央委员。1948年9月进入陕北解放区,会见了毛泽东主席,1949年3月北平解放后,任北京市政府参事室主任。9月参加了第一次全国政协会议。&&&&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检察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政府副主席、副省长、民盟西北总支副主任委员。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0年病逝。1979年得到平反并恢复名誉。1981年将骨灰移放到西安烈士陵园。韩望尘&&&&韩望尘(),陕西蒲城县人,居二府街。1918年参加陕西靖国军,并将其父存窖银供杨虎城扩军。1926年军阀刘镇华围西安城期间,全力为杨虎城筹集粮款和军用物资。“九.一八”事变后,与武念堂积极从事抗日宣传活动。西安事变期间,周恩来两次登门拜访韩望尘,商量有关事宜。芦沟桥事变后,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活动。并从经济上帮助中共陕西省委机关刊物《西北周刊》出版。武汉沦陷后,他联合友好,扩建西安阿房宫电影院,并先后创办了新华砖瓦厂、益生造纸厂、铜川协建煤矿、白水新兴和新生煤矿等许多民族工商业。西安八路军办事处成立后,周恩来先后介绍林伯渠、周子健与韩望尘结识,韩望尘给八路军办事处以多种帮助。&&&&建国后,韩望尘历任陕西省政府委员、西安市副市长、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副主任委员、民建陕西省工委主委、西安市委员会主委等。1950年他将祖业800多枚银元和许多银锞、元宝、黄金捐给蒲城县政府。抗美援朝时,他变卖财产,捐献1亿元(旧币),支援购买飞机大炮。关符清&&&&关符清(),蒙族,青海民和县人。广仁寺喇嘛。1907年进青海保和寺当喇嘛,清宣统三年(1911)至民国8年(1919)住青海省塔尔寺,民国9年(1920)来西安广仁寺,民国二十九年(1940),受蒙藏委员会章嘉活佛册封为广仁寺七辈大喇嘛。曾任中央蒙族宣传使宣传员。建国后,拥护共产党,历任西安市救济委员会委员,西安市第六区一、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莲湖区一至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西安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教内曾任中国佛教协会理事、西安佛教协会副会长等职。1954年,还参与筹办私立大莲花池街小学,被推选为校董事,为社会做过一些善事。“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参加青年路地区民办工厂工作,1972年病故。赵望云&&&&赵望云(),又名新国,河北省束鹿县人,1943年定居西安北大街。著名国画家,长安画派创始人之一。幼学于京华美专、国立北平艺专,主攻国画。1928年在天津首办个人画展,主编《吼虹月利》。曾受聘《大公报》担任特约旅行写生记者。1933年出版了《赵望云农村写生集》。1943年在重庆举办西北农村旅行写生作品展。1949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逮捕,经营救出狱,5月西安解放,6月赴北平参加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代表大会,被选为全国美协理事,8月任陕甘宁边区美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后历任西北文化部文物处副处长、西北美协副主任、国画研究室主任、西北文化局副局长、中国美协常务理事、西安美协副主席、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杨晓初&&&&杨晓初(),陕西渭南县人,住南马道巷4号。1918年入北京大学,为五四运动积极分子。1921年与陕籍同学李子洲、刘天章、杨钟健等创建共进社,继而创办《共进》月刊,鼓动驱逐军阀在陕西的统治,传播马列主义思想。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受李大钊派任肖楚女与豫陕区委书记王若飞的联络员。1927年回西安,任国民联军驻陕总部财务常委。1928年,在华县高塘镇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委委员,参加了渭华起义。起义失败后,先后与刘天章、许权中等辗转奔波于晋、冀、豫、陕等地,以在邓宝珊、冯玉祥,赵寿山部任职为掩护,坚持党的军运工作长达20年之久。1948年夏进入西柏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领导的嘉勉。年,先后担任西北财委副秘书长兼计划局长、西安市副市长兼计委主任等职,对西安市的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创建兴庆公园、整修华清池以及园林古迹,兴办农田水利等方面多有贡献。亢心栽&&&&亢心栽(),原名维恪,陕西蒲城县人,宅居药王洞街。1924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为共产党员,从事青年学生工作,1926年考入北京中俄大学,在多次学运中担任领导和组织工作。1927年中共陕甘区委成立,任农民部长。1928任中共渭南县委书记,在向省委汇报中,因对中央的政治路线提出不同意见,被撤去书记一职,遂态度消沉,请求退出组织,不久被开除党籍。之后,从事教学工作,1930年由杨虎城出资遣亢赴欧洲留学。1934年回陕,先在杨部任秘书,后在教育厅任督学兼编辑,多从事教育工作。1945年加入民盟,任西安市民盟组织部长。1947年与中共地下人员建立关系。后赴北京任华北文法学院教授兼秘书主任,公开支持学生的革命斗争。1948年偕教员、学生数人赴延安,在延安大学学习。&&&&1949年5月西安解放,亢心栽受军管会委派协助接管西北大学,继任该校校委、教授兼外语系主任。1951年至1957年,先后任西安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78年逝世。1983年1月得到平反。郑伯奇&&&&郑伯奇(),原名隆谨,字伯奇,笔名何大白,郑君平等,现代作家,西安市长安县人,宅居甜水街21号。&&&&1910年加入同盟会,次年参加辛亥革命。1917年赴日本留学。1926年任中山大学教授,并经恽代英介绍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1930年在左翼家联盟成立时任常务理事。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进明星影片公司作编剧顾问,与夏衍等编写剧本,探索电影理论,评介电影,被誉为中国电影事业的拓荒者。&&&&建国后,历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西北文学工作者协会主任、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主席,中国作协西安分会副主席、陕西省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等职。1979年在西安病逝。孙蔚如&&&&孙蔚如(),名树棠,字蔚如,以字行,西安市灞桥区人,建宅定居红埠街。1918年,陕西靖国军建立,他投笔从戎,任连长。1922年投奔杨虎城部,历任营、团、师长,屡建战功。西安事变时,他担任军事顾问团召集人,西安戒严司令、抗日联军临时西北军委会负责人、抗日援绥军一军团长。事变后杨虎城出国,他任38军军长兼陕西省政府主席。七七事变后,参加了抗日诸战役,任集团军总司令屡立战功,五次得到战地指挥官嘉奖。日本投降,他受任武汉战区受降主官,负责解除日伪武装30余万人。&&&&建国后,历任民革中央常务委员、民革陕西省委员会主任委员、陕西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副省长等职。日病逝。石
鲁&&&&石鲁(),原名冯亚珩,四川省寿县人,定居北大街。国画家、书法家,“长安画派”创始人之一。1940年到延安参加革命,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求学于陕北公学,先后在西北文工团、陕甘宁边区美术工作委员会、延大从事美术创作和教学。&&&&建国后,历任《西北画报》社社长、美协西北、陕西、西安分会副主席、全国美协常务理事、陕西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石鲁在艺术创作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要建树,影响深远。其画风雄浑奇峭,又清新典雅。创作题材广泛,从重大的历史画到现实人物、山水、花鸟画都大有成就。朱文敏&&&&朱文敏,女(),浙江鄞县人,宅居甜水井21号。1929年中学毕业。年从业护士,同年与郑伯奇结婚,后一直操持家务。1949年西安解放后,担任街巷妇女代表、调解委员,工作积极。年,出席西安市第三区第一、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均被选为协商委员会副主席。1953年2月脱产驻会,参与三区各项重大工作。1953年被选为西安市第三区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政府委员、西安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4年10月,朱文敏邀集姚丹峰、王幼怡、赵明婉等19人,呈准在甜水井街利用三仙庙,筹建了私立甜水井街小学,她被推选为筹委会主任委员和董事长。1957年后,因患风湿关节炎病,不能坚持工作,1959年政协莲湖区第二届委员会仍任副主席,但不再驻会。“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两次被抄家,落实政策时被平反,1986年病故。穆子杰&&&&穆子杰(),字万春,回族,西安市西羊市人,武术师。少年得其舅父铁彦彪启蒙,立志武术事业。早期先拜西安回民精一健身会会长、心意门六合拳师马青云、知名武术家穆长贵为师。后向河南郑德顺、河北铁志英学查拳;1928年拜山西李翁习白臂拳;1941年拜河北田金峰学八卦掌等。以半生精力四处寻师求教、博采众长,辛勤苦练,成为名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曾多次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武术大赛。张宏皋&&&&张宏皋(),陕西兰田县人。1930年2月至1942年7月,在西安、三原上学,后赋闲。1947年,在西安国民参政会经济建设策进会西北办事处工作。同年10月在西安法政补习学校上学,1948年7月后赋闲。建国后,历任青年路小学、夏家什字小学、五星街小学教师。1972年调入莲湖区教师进修学校任教师。在改进语文教学中刻苦钻研,不断革新。为省、市、区教师作过大型观摩教学达40余次。他写的《承认矛盾,区别对待》一文曾发表于《陕西教育》、《西安晚报》。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工作者、五好教师、红旗手,是西安市第四、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2年陕西省政府授予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李鸿基&&&&李鸿基(),西安市西郊大土门村人。黄埔军校四期步科毕业。北伐战争中,曾任排长、连长、营长。1935年,任金陵兵工厂警卫大队长。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安警备司令部副官处上校处长、辎重兵团上校团长、晋陕绥司令部少将高参、38集团军司令部少将处长等职。李鸿基与董钊是同乡同学,1948年董任陕西省主席时,李任省政府总务处长兼省保安司令部少将参谋长。1949年随董去台,1986年逝世。方济众&&&&方济众(),陕西省勉县人,定居北大街。国画家、书法家。1946年到西安正式拜赵望云为师,潜心研究国画和从事美术工作。历任《西北画报》社编辑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及陕西分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及陕西分会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陕西国画院院长、陕西省政协五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人大代表等。&&&&方济众是“长安画派”创始人之一,他的画将民间艺术与文人画的格调融为一体,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形成了质朴、淳厚而充满现实生活新意的艺术个性。他曾出访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画多次在国外展出。马景华&&&&马景华(),回族,西安市人,家居北院门。1948年毕业于陕西师范专科学校,同年8月在省立三中任教。西安解放后,先后在本校及25中学任教和领导职务。1978年任中共32中支部书记。&&&&马景华1954年起曾被选为西安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文教委员会副主任;1979年被选为市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1980年被选为市政协委员;年,被选为莲湖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1989年病故。其家属根据本人生前志愿,同年将其生前积蓄4万元拿出成立“马景华民族教育奖学基金会”,以奖励民族工作先进单位、优秀少数民族教师和少数民族三好学生。薛道五&&&&薛道五(),陕西华县人,家居药王洞街。1920年,考入江苏省南通医学专科学校,1924年毕业返回陕西。1925年,经友人吕向晨介绍入河南开封卫戌医院任军医一年。1926年,在开封创设晨光医院。1927年,医院迁回西安市粉巷,兼营药品。1929年,因医院存友人革命书籍被军法处查获,薛被捕入狱。经张锋伯等人营救,并暗送3万元而获释,但财产荡尽,医院停业。&&&&1931年,经连瑞琦介绍在杨虎城部工作,1934年被提升为军医处长,在杨虎城的支持下,投资3万元,筹建起西北化学制药厂并任厂长。1937年投产,填补了西北地区不产化学药品的空白。为解决制药人才缺乏,又办起了私立西北药学专科学校,自任校长。&&&&1938年,陈康伯从延安来厂参观,并提出供应八路军部分药品问题,薛慷慨答应。随后陈派李维贞持手书来药厂具体洽谈。薛建议在解放区建立一个制药厂,除帮助解决机器、设备、原料外,先后两次动员20余名工人前往延安药厂工作。&&&&年,被选为西安市商会理事长。1948年后为支持地下党人吕向晨、崔一民、韩夏存的工作将其亲戚卧龙巷、东关永宁庄的两处房供他们居住。1949年西安解放后,任西安市商会临时委员会会长;年任西安市工商联副主任委员(其中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任省工委常委);年任西安市医药公司副经理;年任西安市工商联主任委员;年间,曾任陕西省工商联主委、省政协常委、省政协副主席。窦荫三&&&&窦荫三(),字树槐,陕西蒲城县人,宅居青年路澄华巷。1907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在西安参加辛亥起义。1920年入杨虎城部任军需主任、处长。1927年随杨虎城出潼关参加北伐,转战豫、鲁、皖等省。杨虎城驻陕期间,曾任禁烟局、机械局局长。1933年后兼任1 7路军军械处处长。西安事变中受周恩来、叶剑英的接见。1937年曾按杨虎城的指示将步枪子弹40万发、手枪子弹14万发、手榴弹8万枚送到三原县南关货栈交给八路军。他与南汉辰、魏野畴等共产党人交情甚深,曾多次资助革命青年奔赴延安参加革命。&&&&窦荫三从参加杨虎城部队起直到1949年解放前夕,热心为西安和他家乡兴办教育、卫生事业和民族工商企业。1932年在南汉辰的帮助下,他联络17路军诸同事创办了西京医院、集成三酸厂(厂址在香米园),任董事长。所产三酸除军、民用外,并供给陕甘宁边区。1933年在杨虎城、邵力子的倡导下,参与筹办了西京国货公司,意在抵制日货。&&&&建国后,窦荫三积极带头捐资办学,支援抗美援朝。历任西安市人民政府委员、被选为西安市、陕西省一、二、三届人大代表、西安市工商联副主委、市政协常委、陕西省工商联常委、顾问等。韩
森&&&&韩森(),真名朱立恒,河北省献县人。1944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2月参加革命,在献县青联任副部长。1946年起,先后任献县一、二、五、九区青联会主任、小学教员、四区、陌南区区委秘书。1940年1月~1944年,先后在河北省水利厅、国营844厂任科员、副科长、科长。1948年在陕西省干部文化学校学习;年3月,先后在市农业局、长安县农机公司任科长、主任;1978年4月~1981年,任莲湖区机关党委书记、政协副主席;先后曾被选为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莲湖区代表大会代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那一年我们二十七八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