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开除党籍为党的一代领袖,他是怎么死的?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陈独秀是中国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袖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联合时报-陈望道与陈独秀、毛泽东等第一代中共领导人的交往
当前位置:&&&&
陈望道与陈独秀、毛泽东等第一代中共领导人的交往
& & & &毛泽东在上海接见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复旦大学校长陈望道(1961.5)
陈望道为贺年片传单起草的&太平歌&
邓颖超致陈望道信笺
  陈望道与陈独秀、毛泽东、刘少奇等第一代中共领导人的交往始于建党初期的1920年代,他与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的革命情谊则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六七十年代。
建党初期的陈望道与陈独秀
  1920年5月,陈望道在完成《共产党宣言》翻译后,应陈独秀邀请到上海担任《新青年》编辑,住在李汉俊家。此前,陈独秀从北京来到上海,也住在附近。陈望道、陈独秀、李汉俊等人,因为都住在法租界,经常在一起交谈,越谈越觉得有组织中国共产党的必要,于是,便组织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参加的人有陈独秀、陈望道、李汉俊、沈雁冰、李达、邵力子等,总共不到十个人。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是对外的公开名称,内部叫共产党,有组织机构,有书记。陈独秀任书记,陈望道任劳工部长,陈独秀、陈望道、李汉俊等为研究会核心。
  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成立后,陈独秀任主编、陈望道编辑的《新青年》就成为研究会的刊物,办公地点在研究会所在地的楼上。陈望道采取了&把新的放进来,把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放进来&的办法,对《新青年》进行了改组。他在《新青年》开辟了一个&俄罗斯研究&专栏,在此栏刊登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翻译文章。
  1920年8月,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地点在法租界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所在地。参加者有陈独秀、陈望道、李汉俊、杨明斋、俞秀松、施存统、沈雁冰、林祖涵、沈泽民等,陈独秀任书记。函约各地社会主义分子也组织支部(或小组)。1920年下半年陈独秀去了广州后,陈望道为临时代理书记,兼《新青年》主编。上海共产主义小组,这个中国共产党的上海早期组织,实际上成为全国各地建党活动的联络中心,起着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作用。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在办刊物、办学校和发动工人群众方面都做了许多工作。在办刊物方面,1920年9月后出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正式成为党的机关刊物。除了《新青年》外,为了在工人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当时还办了《劳动界》和《共产党》月刊两份杂志。陈独秀任主编、陈望道任编辑的《劳动界》杂志,从1920年6月至1921年1月出版24期。《劳动界》为中共早期组织办的第一份工人运动刊物,陈望道在《劳动界》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文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除了出版《新青年》、《劳动界》和《共产党》月刊外,还在1920年8月,将《共产党宣言》作为社会主义研究小丛书的第一种出版了。
  在办学校和发动工人群众方面,1920年9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外国语学社&和&平民女校&,以及为发动工人群众而创办的小沙渡路工人夜校,时任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劳工部长的陈望道,是这几所学校的文化教员。日,陈望道领导成立了上海机器工会,陈独秀到会发表演说。同年12月,上海印刷工会也宣布成立。
  1921年6月,共产国际派马林等到上海,与上海早期党组织成员李达、李汉俊、陈望道等取得联系,经过几次交谈,他们一致认为: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成熟,应尽快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李达、李汉俊、陈望道与陈独秀、李大钊联系后,决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随即写信通知全国各地党组织选派代表出席大会,就此开始了&一大&的筹备工作。日,来自北京、汉口、广州、长沙、济南和日本的各地代表13人到达上海,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召开。&一大&后,陈独秀以中央局书记的名义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局通告》,要求上海、广东等地建立区执行委员会。1921年11月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成立,陈望道被推选为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书记。1922年新年,中共上海地方委员会决定到群众中去进行宣传鼓动工作,给每家每户分发贺年片。于是,由陈望道起草了一份鼓动劳苦大众起来反对剥削者的&太平歌&,印在贺年片的反面,而正面则写上&恭贺新年&四个大字。一共七八个人全部都去分发。陈望道他们这一路去&大世界&和南市,沈雁冰、李汉俊、李达都参加了,陈独秀等人另一路。两路都是每家送一张贺年片,人们一看到贺年片就惊呼:不得了,共产主义到上海来了。
  日,为纪念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诞辰104周年,陈望道随同中央书记陈独秀前往吴淞出席中国公学马克思学说演讲会,并在会上发表了演说。
  陈望道从1920年5月到上海后跟陈独秀、李汉俊等一起从事党建活动,从筹建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中国共产党发起组(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到筹备&一大&、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党成立后陈独秀是总书记,陈望道则是上海的地委书记。他们是战友、是同志,但也不是说就没有矛盾。陈望道说:陈独秀胆大,能吃苦,没有架子,但主观主义,没有领袖风度。早在&一大&筹备时因经费问题陈独秀和李汉俊发生矛盾后,陈独秀未作调查就到处写信,诬称&李汉俊出面,陈望道幕后策划,要夺他的权&。陈望道知道后非常生气,要他公开道歉,但陈独秀却不肯。为此,中共&二大&后陈望道辞去了中共上海地委书记的职务。
  1923年8月中共上海地委第六次会议后,陈望道开始从一名职业革命家转去从事党的文化教育工作。这一年秋,陈望道接到了一张署名&知名&的条子:&上大请你组织,你要什么同志请开出来,请你负责。&陈望道一看笔迹,就知道是陈独秀写来的,他虽然对陈独秀有看法但还是接受了党交给的这一任务,去了上海大学(简称&上大&)。&上大&是中国共产党用来为自己培养干部的一所学校,由中国文学系、社会学系、艺术系和外文系组成,陈望道为&上大&中国文学系主任,社会学系主任则是我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1925年后陈望道接任了&上大&代理校务主任职务,直到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学校被查封。
  在建党初期陈独秀和陈望道对于党的创立都是有贡献的,上世纪四十年代陈独秀病故于四川家中,当时正在重庆北碚复旦大学任教的陈望道,曾去看望过他。
陈望道与毛泽东的情谊
  陈望道与毛泽东的交往始于1920年夏。1920年8月,在共产国际的资助下,&又新印刷所&以社会主义研究社的名义,拟出版《共产党宣言》一书。就在&又新印刷所&内,当毛泽东来找陈独秀时,陈独秀将正在校对《共产党宣言》的陈望道介绍给了毛泽东:&这就是我们的大翻译家陈望道&。毛泽东后来在《西行漫记》一书中对斯诺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阶级斗争》,考茨基著;《社会主义史》,柯卡普著。&(《西行漫记》埃德加&斯诺著,三联书店1979年12月第一版第131页)毛泽东1920年夏在上海第一次读到了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
  1921年7月&一大&召开期间,陈望道与李达、李汉俊一起参与&一大&的筹备工作,又跟毛泽东一样为地区推选的&一大&代表,所以虽然陈望道因故未参加&一大&,但与毛泽东在&一大&期间的接触是可想而知的。党成立后,毛泽东回到湖南,陈望道是上海的地委书记,似乎没有接触,但1922年&二大&后陈望道因不满陈独秀一贯的家长制作风决定辞去上海地委书记后,毛泽东代表中央来上海出席中共上海地委的第六次会议时又与陈望道有了联系。在会上毛泽东代表中央说,对陈望道、邵力子、沈玄庐的态度要缓和。这是毛泽东针对一些青年党员因不了解陈望道而对陈望道有过激言论而提出来的。
  此后毛泽东回到湖南,陈望道在上海从事党的文化工作。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党转入地下,陈望道则在另一条战线上与党并肩战斗。在上世纪30年代,他组织了一支反对国民党文化&围剿&的别动队,发起大众语运动,主编《太白》杂志,抵制当时的文言文复辟逆流。在抗日战争年代,陈望道始终站在抗日救亡运动的前列,与鲁迅、叶圣陶等发起组织了&中国著作家抗日会&。在上海沦为&孤岛&后,他又与许多文化界著名人士一起组织了&上海文化界抗日联谊会&进行抗日救亡工作。
  1940年后,陈望道从上海经香港到达重庆北碚复旦大学,1941年9月起任新闻系代理主任,次年任新闻系主任,期间提出了&宣扬真理,改革社会&的办系方针和&好学力行&的系铭。为了使有志于新闻事业的青年更能学以致用,陈望道还于1945年募集资金创办了当时中国高校的第一座新闻馆。学生们利用新闻馆的设备,收听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广播,新闻系成了当时复旦的&延安&。为此,1945年8月国共谈判,毛泽东亲临重庆时,点名要见陈望道等著名民主人士。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陈望道是毛泽东点名要找的人之一。7月,陈毅任命陈望道为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文学院院长,负责主持校务工作,配合军管会实现对旧复旦的接管。1952年10月,毛泽东任命陈望道为复旦大学校长。此后,陈望道与毛泽东有了更多的接触。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陈望道得知上海市高教局以苏联只有党校才能办新闻系为由要停办复旦新闻系后,两次专程上北京,先找到教育部,后又去找周恩来总理。总理请示毛泽东主席后,毛泽东说:&既然陈望道要办,就让他办。&这样复旦新闻系才得以保留下来,成了全国新闻院系中历史最悠久、惟一薪火不断的一个院系。
  复旦的校名&复旦大学&四字,开始采用的是毛泽东写给周谷城信封上的字迹,望道先生认为还是请毛泽东亲自为复旦大学题写校名为好。为此,他在去北京开会时专门找了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张志让,请他托人让毛泽东亲自为复旦题写校名。现在所用&复旦大学&四字即为后来毛泽东秘书转来的、毛泽东亲自为复旦大学题写的校名。
  1956年1月,毛泽东到上海见到陈望道,说他最近看过《修辞学发凡》一书,书写得很好;又说:现在有人写文章,不讲文法,不讲修辞,也不讲逻辑。(《陈望道传》邓明以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3月第一版第280页)老朋友相见,自然谈到了建党初期的那个年代,毛泽东非常清楚1923年时陈望道要求离开的缘由,也很了解他离开后这几十年为党所做的一切,所以毛泽东指示:&陈望道愿意什么时候回来,就什么时候回来。不用写报告,也不用写自传&。陈望道于1957年6月直接由中央批准回到党内。
  1961年&五一&节,毛泽东到上海与上海各界人士共度佳节。在锦江饭店,陈望道、周谷城与毛泽东三人围坐在一张小桌旁,柯庆施、曹荻秋在旁作陪。老朋友相见,无拘无束,闲谈自由。(日《复旦》校刊芳草地)
陈望道与刘少奇的情谊
  陈望道与刘少奇的交往,应该是在1920年夏刘少奇从湖南来到上海以后。1920年9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外国语学社&,陈望道当时是&外国语学社&的文化教员。他给学员讲文化课,也讲解他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刘少奇于1920年10月到上海进入&外国语学社&学习后,陈望道是他的文化课老师。他不但听过陈望道讲解《共产党宣言》,并帮忙做过一些当时陈望道任编辑的《劳动界》杂志的收发、缮写工作。(《九三沪讯》文艺副刊日)因为这一层师生关系,1949年9月陈望道去北京参加第一次全国政治协商会议时,刘少奇见到陈望道时第一句话就说:我曾经听过你的课,我们都是你教育出来的。上世纪60年代初望道先生对他的研究生陈光磊也曾回忆说:&刘少奇同志说他曾经听过我的课,这句话不知怎么给记者知道了,他们就来问我,我说我没有听到。这些记者很厉害,如果我说&是&,他们会马上在报上登出来。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教师,而刘少奇同志是国家主席,这样不好。&
陈望道与周恩来的情谊
  陈望道与周恩来的交往可以说始于1940年的重庆。在上世纪30年代那个民族危亡之秋,南京、武汉相继沦陷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称为&陪都&,国内的文化界和新闻界有识之士都聚集于此。在今天&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三楼的&抗战岁月厅&里,我们可以看到一幅三米多长的签名长卷,卷首写着&政治部招待陪都文化界新闻界晚会来宾题名,二十九年十一月七日夜于纯阳洞电影制片厂&。纵览长卷签名,我们可见周恩来、陈望道等一长串社会各界名流的笔迹,人数有320人之多。抗战胜利后,在周恩来的安排下,1945年8月毛泽东又在重庆会见了陈望道、张志让、周谷城等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第一届文代会上,周恩来当着代表们的面说:&陈望道先生,我们都是您教育出来的。&当时身为国务院总理的周恩来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周恩来在法国投身革命时就已读过流传到国外的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一书。因为这一点,所以1954年当陈望道再次去北京出席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时,周恩来又问了陈望道:&当时《共产党宣言》主要是根据什么版本来翻译的?&陈望道回答说主要根据英文同时参照日文,于时两人用英文就翻译中的一些问题交流了看法。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陈望道是周恩来总理点名要上海保护的三人之一,也因为这一点,上海造反派对陈望道的迫害才没有升级。1972年中美建交联合公报在上海签署,周恩来总理专程来上海迎接尼克松总统。在机场欢迎尼克松总统的人群中,周总理看到了年逾82岁的陈望道,他一面跟陈望道说:&你这么大年纪了,在市里迎接就可以了&,一面叫来市政府外事处的同志,叫他们以后再不要这样安排了。
  1975年3月陈望道赴京参加四届人大常委会议,听说总理因住院不能前来,即找到周恩来夫人邓颖超同志表示慰问。回沪后,又寄了一本1975年版陈望道著《修辞学发凡》给总理,邓颖超同志回函致谢并予关怀。
  1976年1月,总理因病逝世。噩耗传来,陈望道不胜悲痛,当即叫秘书发出唁电。一年后,为纪念周恩来总理,又撰写了&深切的怀念&一文。
(作者系陈望道先生之子,复旦大学教授)列举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过程中的主要表现_百度知道
列举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过程中的主要表现
1929年11月,他以《新青年》,出版刊物《无产者》。1918年12月与李大钊等创办《每周评论》。这期间,任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除了来自共产国际指导上的原因。1905年组织反清秘密革命组织岳王会。1927年7月中旬陈独秀(),
放弃对农民,出狱后于1914年到日本。1920年初前往上海,以在党内成立小组织的方式进行活动,后转入早稻田大学,先后任中央局书记,他接受托派观点,失败后被捕入狱、旧礼教。同时,他的右倾错误也是重要的原因。1901年因为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先后住在武汉。1907年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共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此后。1932年10月,因为他在中东路问题上发表对中共中央的公开信,反对封建的旧思想,他于1937年8月出狱。1913年参加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受清政府通缉。1911年辛亥革命后不久,判刑后囚禁于南京,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负责人,安徽怀宁人。1917年初受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2-4]革命后期在大革命后期,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行者。1903年7月在上海协助章士钊主编《国民日报》,被推选为中国托派组织的中央书记,提倡文学革命。1899年因有反清言论被书院开除、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等职务,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在上海组成托派小组织无产者社,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官名乾生。同年12月发表由81人署名的作为托陈取消派纲领的《我们的政治意见书》,在上海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帮助章士钊创办《甲寅》杂志,成为主要创始人之一,他的右倾思想发展成为右倾机会主义。1909年冬去浙江陆军学堂任教,同时与其他各地的先进分子联系、旧文化,任总会长、《陈独秀文章选编》,但被选为中央局书记,首先成立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重庆,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领导人之一。1931年5月、号实庵,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妥协投降的政策,最后长期居住于四川江津(今重市江津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均被选为中央委员,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速成科学习,中央政治局改组,
1918年6月北大哲学系毕业照开始接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尤其是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在上海创办并主编《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而被开除党籍,从安庆逃亡日本,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五大。1897年入杭州中西求是书院学习。谢谢望采纳,他虽然没有出席、字仲甫,他离开中央领导岗位,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宣传革命思想。1904年初在芜湖创办《安徽俗话报》、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1919年五四运动后期。1942年5月在贫病交加中逝世,开始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先驱、《陈独秀著作选编》等。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人和旗帜,五四运动的总司令,出席中国各托派小组织的“统一大会”、《陈独秀思想论稿》,原名庆同。[2]主要著作收入《独秀文存》。1896年考中秀才。1915年9月。1927年中国大革命遭到失败、《每周评论》和北京大学为主要阵地。[2]抗战时期抗战爆发后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4条回答
作为党的创始人之一
他觉得应该以理去服人而不是强行灌输革命思想
以论证的方法去证明先进性从而增加信仰者
而不是煽动群众搞爆动
结果他和党越走越远
终于成为党的敌对势力了
一、与李大钊相约建党,创建上海共产党发起组陈独秀在建党活动中的贡献,首先应从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说起。1915年9月,他在上海创办了该杂志,从而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在这场思想启蒙运动中,陈独秀高举“科学”、“民主”的大旗,向封建专制制度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他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战斗的激情,以及他传播的思想,使当时的青年振奋,产生新的希望。当时人们称他为“学界重镇”、“知识界领袖”、“社会精英”、“新思想之首领”。他主编的《新青年》被誉为黑暗中的“曙光”“青年界之益师良友”。在之后的五四运动中,陈独秀不仅从理论上给运动以引导,而且还亲自参加战斗。他曾因上街散发自已起草的《北京市民宣言》而遭逮捕,后经多方营救才被释放。正是陈独秀的率先垂范使一大批有志青年自觉聚集在他的周围,由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在同斯诺的谈话中就曾说:“我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他们代替了已经被我抛弃的梁启超和康有为,一时成了我的楷模。他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1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先进的知识分子在经过比较鉴别之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积极投身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必须具备阶级和思想两个条件,缺一不可,并且要相互结合。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中国工人阶级已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又得到广泛的传播。如何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这副历史重任落到了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身上。也正是由于以陈独秀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起到桥梁作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才产生了中国共产党。据我们掌握的史料,陈独秀和李大钊是最早提出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的人。1920年2月,由于北洋政府的政治迫害,陈独秀只得逃离北京去天津,途中,陈独秀和护送他的李大钊研究了建党问题,即所谓“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他们充分认识到,只有建立中国共产党,走俄国人的路,才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1920年8月,陈独秀和一些马克思主义者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在上海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早期共产党组织,即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当时就叫中国共产党),陈独秀被推为书记。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把《新青年》作为党的公开理论刊物,还创办了半公开性刊物《共产党》。为更好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又创办了《劳动界》,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工会——上海机器工会,开展工人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培养后备军,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又建立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外国语学校,培养干部。这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陈独秀的建党思想。陈独秀最早信奉的是进化思想,尔后又主张向西方学习,提倡“国民政治”,“国民运动”,反对搞党派活动。他曾说过:“从事国民运动,勿囿于党派运动。……政党政治,将随一九一五年为过去之长物,且不适用于今日之中国也”。〔2 〕只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陈独秀才放弃“国民运动”的主张,认识到“各国内有阶级,阶级内复有党派,‘国民’不过是一个空名,并没有实际的存在。有许多人欢喜拿国民的名义来号召,实在是自欺欺人”,从而提出建党问题。可见,陈独秀的建党思想是经过反对建党到主张建党这一巨大转变后产生的。陈独秀对自己的建党主张有过许多论述。在1919年初,他就提出:“社会中坚分子应该挺身出头,组织有政见的、有良心的、依赖国民为后援的政党,来扫荡无政见的、无良心的、依赖特殊势力为后援的狗党。”〔3 〕在和李大钊相约建党后,他的建党思想日渐明确。他说:“我主张解决现在的中国政治问题,只有集中全国民主主义的分子组织强大的政党,对内倾覆封建的军阀,建设民主政治的全国统一政府,对外反抗国际帝国主义,使中国成为真正的独立国家,这才是目前扶危定乱的唯一办法。”〔4 〕又大力宣扬:“政党是政治的母亲,政治是政党的产儿,我们与其大声疾呼:‘改造政治’,不如大声疾呼:‘改造政党’!”“只有以共产党代替(有产阶级)政党,才有改造政治的希望。我以为共产党的基础建筑在无产阶级上面,在理论上,自然要好过基础建筑在有产阶级上面用金钱造成的政党。”〔5 〕在后来对无政府主义者的批判中,他更明确地提出:“实行无产阶级革命与专政,无产阶级非有强大的组织力和战斗力不可,要造成这样强大的组织力和战斗力,都非有一个强大的共产党做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与指导者不可。”〔6 〕早在80多年前,陈独秀就提出了建党救国的思想,并做出了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的科学论断,这些都是非常可贵的。二、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扫除思想障碍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然而,“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时候,各派社会主义都来了,”甚至“超过了马克思主义”。〔7 〕当时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主要有无政府主义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无政府主义主要代表人物是黄凌霜和区声白,他们反对一切强权,主张“绝对自由”,攻击马克思主义。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是打着“社会主义”的幌子,企图抵制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否定中国应当走俄国人的道路,主要代表人物是张东荪和梁启超。针对这两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陈独秀进行了严肃的批判。陈独秀主要从三方面批驳无政府主义者:1.指出个人“绝对自由”是根本不存在的,对“强权”要做具体分析,从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2.指出无正府主义所谓的“人人同意”、“个个赞成”是行不通、不切实际的想法,论述了组织和纪律、领导和集中、权威和服从的必要。3.指出欣赏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幻想在革命后立即实行“各取所需”,都是错误的,论述了在社会主义社会只能实行有领导的计划生产和按劳分配。陈独秀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批判也主要在三个方面:1.阐明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的根本区别,指出修正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2.揭露了修正主义者议会道路的本质,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3.批判了修正主义者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歪曲,论述了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陈独秀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批判,不仅从正面广泛宣传了只有布尔什维主义才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只有马克思主义者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真理,而且揭露了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反动实质,剥下了他们的伪装。这对帮助一批进步青年走上马克思主义道路,扩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对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杜绝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影响,成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真正无产阶级政党,起了重要的作用。三、帮助各地建立共产主义小组,为党的成立做组织准备为了把各地马克思主义者组织起来,陈独秀和上海发起组联络、帮助他们建立共产主义组织,为建立统一的、全国性的共产党组织奠定基础。对此,陈独秀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有:1.联络北京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张申府建立北京共产主义小组。2.联系王尽美、邓恩铭建立山东共产主义小组。3.帮助朋友包惠僧、郑凯卿建立武汉共产主义小组。1920年冬,武汉共产主义小组成立。4.在毛泽东、何叔衡等人成立“新民学会”的基础上,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推动湖南共产主义小组的组建。5.同谭平山等人组建了广东共产主义小组。6.联系筹建法国共产主义小组。7.指导建立日本共产主义小组,指定施存统为负责人。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建党前夕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创建,陈独秀起到了重要作用,他自己还亲自创建了广东共产主义小组,是当时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实际领袖人物。这些小组成立后,在各地创办刊物,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参加工人运动,为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做了大量的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积极的准备。此外,在理论上,陈独秀也为建立全国性的中国共产党作了一些准备。如他和上海发起组草拟了《中国共产党宣言》,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表达了中国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和主张。还亲自草拟了《中国共产党章程》寄往上海,指导上海乃至全国的建党工作。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陈独秀在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有着重大的贡献。但我们也应看到,此时的陈独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解还比较幼稚,缺乏深厚的理论修养。面对激烈而复杂的阶级斗争,还缺乏实践经验,致使他在后期犯了严重的错误。正如毛泽东同志指出的那样:“陈独秀晚年犯错误不小,但在党的启蒙运动时,是有功劳的,其功不可磨灭。”〔8 〕这是对陈独秀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活动中地位和作用最中肯的评价
一、 1921年7月,并非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观的分水岭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这当然可以作为中国近代政治分野的标志性大事件。从理论上讲,新民主主义革命诞生了它的领导政党;从革命实践上说,一个与众不同的共产主义政党开始参与革命活动并在工人运动等领域发挥着领导作用,以后它在政治上所起的作用和成就自不待言。党的成立,使此前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代表的共产主义者变成了共产党人,共产党“一大”又制定了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主张欲实现共产主义,“第一步就得铲除现在的资本制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李大钊等共产党人的政治观较之以前有了多少不同,严格地讲,同共产主义小组时期甚至刚接受马克思主义时期相比,并没有什么大的区别。1921年7月共产党的成立,并没有成为早期共产党人政治观的分水岭,而只是使其政治观的实现有了组织条件,有了实际可能。陈独秀1919年12月在《&新青年&宣言》一文中公开主张抛弃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翌年9月在《谈政治》中又说,“若不经过阶级战争,若不经过劳动阶级占领权力阶级地位底时代,德谟克拉西必然永远是资产阶级专有物”,“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 。陈独秀在建党后对唯物史观也做了类似的工作,他在1923年总结“科学与人生观”论战时,指出以丁文江为首的科学派并未“打败”以张君劢为首的玄学派,“这是因为有一种可以攻破敌人大本营的武器,他们素来不相信,因此不肯用”,他强调“我们相信只有客观的物质原因可以变动社会,可以解释历史,可以支配人生观,这便是‘唯物的历史观’”。 五四后期的文化主题,从早期的讨论中西文明能否融合变为讨论它们怎样融合。共产党人也开始关注这一主题,把目光转到了对封建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及社会主义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讨论上来,并着重探求中国文化的归向问题。此时的共产党人主张引进西方文化改造民族文化,走新民主主义性质的道路。该主张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性的。下面,我们概要探析五四后期共产党人的文化观。
(一)人生观。陈独秀认为人生观是由人所处的客观环境造成的,决不是个人主观意志的结果。“一个人生在印度婆罗门家,自然不愿意杀人,他若生在非洲酋长家,自然以多杀为无上荣誉”。 当时,社会上出现了“顺世堕落的乐观主义”与“厌世自杀的悲观主义”两种人生观。陈独秀认为,顺世和厌世的两种人都只看见人类黑暗的一面。没有留心那光明的一面,就是留心了,也没有努力改造的勇气和自信心。怎样改变这种局面呢?他提出了“爱世努力改造主义”。帮助人们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以拯救国家民族。
陈独秀指出,个人不去努力改造自己,就会失去前途;一个民族不思改造就会灭亡。同时,早期共产党人也很客观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认为这种改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是渐进的。对于改造所能达到的结果,他们也持谨慎的态度。在他们看来,不是一下子就能树立起一种科学的人生观来的,而应该把旧的观念逐步去除,使新观念逐步形成。
(二)科学观。陈独秀给科学下过定义,“科学者何?吾人对于事物之概念,综合客观之现象,诉之主观之理性而不矛盾之谓也”。 认为科学是人运用头脑中的理性,来判断事物的概念,综合分析客观现象,看主客观是否有矛盾。
对于科学的功用,陈独秀原本是主张“科学万能”的,但早在成为共产党人的前一年就放弃了这种想法。以后他一直强调科学的功用并不在于提供了多少具体的科学知识,而在于转变思维模式,提供新的思维方式。认为科学具有以下作用:揭示自然和社会规律;解释自然和社会现象;促进哲学思想的发展;使人们摆脱愚昧无知的状态。在科学和人生观的关系上,陈独秀主张科学可以支配人生观。他列举分析了大家族主义、小家族主义、男女尊卑及婚姻制度、财产公有私有制度、守旧维新之争、物质精神的异见、社会主义的发生、人性的见解的不同、宗教思想的变迁这九种人生观产生的原因,指出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人生观也不相同。人生观是社会的产物,并不是任随主观意志凭空产生的。他进而指出唯物史观是科学,可以支配人生观。
(三)道德观。早期共产党人在反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同时,对道德问题也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道德是适应社会生活要求的社会本能;道德是一种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总和。陈独秀认为,道德是人们的一种观念,所以它应该与时俱变。李大钊认为,道德既然是社会的本能,就应该适应生活的变化,随社会的需要而不断变化。这种观点是针对当时的一种观念,即把儒家伦理道德看做是“一代圣贤的经训格言”、“万世不变的法则”而提出的。共产党人后来则强调道德的变化主要以经济的变化为基础,“什么正义,人道,自由,平等,都要建筑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面的”。
成立中国共产党,任党书记。
中国共产党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独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