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鲁智深深对刘太公说的办法是"劝说"可后来都用的是"打"的方法,对此你有何看法?

[text]前往评论0返回顶部【水浒】梁山上司职步军总大将,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
发布于&/&&
收藏:0&/&
笑挥禅杖,战天下英雄好汉;怒掣戒刀,砍世上逆子谗臣。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绘图:张墨一。鲁达的痞子形象&&“拳打镇关西”是《水浒》全书第一个大的高潮,这一章,史进与鲁达相遇,又与李忠相遇,好汉相逢,酒自然不能少。渭州是鲁达工作的地方,吃饭喝酒自然是鲁达做东。这鲁达也就是后来的鲁智深,没出家以前俗名叫鲁达。&这鲁达一出场,处处表现出一副鲁莽急躁的样子,给人的第一印象里,丝毫没有好汉风度,反倒像一个十足的地痞恶霸。&鲁达出场后最先做了三件事:第一件,砸李忠的场子;第二件,骂酒店服务人员;第三件,吃霸王餐。这三件事说不上大,也谈不上惊天动地,但件件不怎么光彩,地痞、恶霸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且看这三件事的缘由:&第一件,砸李忠场子。鲁达邀请史进的开手师父李忠一同吃酒,李忠一时脱不开身,回复说“待小子卖膏药,讨了回钱,一同和提辖去”。人家李忠是打把势卖艺、卖膏药为生的,在街头耍了半天枪棒、费了半天力气,还没向观众讨赏钱呢,李忠说讨了回钱再去,很正常,很合乎情理。可鲁达等不及,见李忠不肯马上去,三下五除二就把看热闹的人群骂散了。可怜李忠,费了半天力气,连一贴膏药也没卖出去,一文赏钱也没捞到,面对凶猛的鲁达,他也只能赔笑道“好急性的人”。&第二件,骂酒店服务人员。鲁达、史进、李忠三位来到潘家酒楼,服务生拿着菜谱请鲁达点菜,性急的鲁达又发话了“问甚么,但有,只顾卖来,一发算钱还你,这斯只顾来耳舌噪”。人家服务生让吃饭的顾客点菜,有什么不对?没有不对,并且很合乎常理,顾客不点菜,人家饭店业没法做啊。这样合乎常理的事情鲁达竟然看不惯,还骂人家酒保“这斯”,痞子形象表露无遗。&第三件,吃霸王餐。鲁达、史进、李忠三人吃酒过程中,突然听见隔壁雅间有人啼哭,这位鲁提辖又受不了了,急脾气上来竟然翻了桌子,“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掀翻桌子的理由竟是人家打扰了他吃饭,看,这位鲁大官人的谱可够大的。摔盘子摔碗也就罢了,吃完饭还不算账,“主人家,酒钱洒家明日送来还你”这就是鲁达的原话。鲁达叫店老板“主人家”,看来他连人家店主的姓名都不晓得,跟人家店主又不熟悉,赊哪门子帐啊!面对地痞般的鲁达,店主也没办法,钱要不回来不算,还得陪笑脸“提辖只顾自去,但吃不妨,只怕提辖不来赊”。注意,店主人说这话的时候是“连声应道”,可见渭州人民对鲁达是多么惧怕。鲁达第二天还了人家店主的酒钱了吗?没有,第二天他“拳打镇关西”去了,之后便逃离渭州,这笔酒帐也就成了死账。鲁达在潘家酒楼吃的这顿饭,也成了他在渭州吃的最后一顿霸王餐,纪念意义重大,观众不可不知。后来,鲁达还在五台山喝过霸王酒,在瓦罐寺吃过霸王粟米饭,看来他这老毛病始终没改。&这鲁达出场头三件事,件件不怎么光彩,这哪里像条好汉,分明是混在官府里的黑社会老大嘛。施耐庵如此描写鲁达,用意何在?“拳打镇关西”之英雄本色&&&这鲁达出场头三件事,件件不怎么光彩,这哪里像条好汉,分明是混在官府里的黑社会嘛。不过后来金家父女的出现,使鲁达的形象陡然高大起来——&潘家酒楼,当金家父女将自家“强媒硬保”、“虚钱实契”的悲惨遭遇诉说后,鲁达的牛脾气来了,酒也不吃了,对李忠、史进道“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斯便来”。这一句话,十足地显示出鲁达的霸气,可见他平日做事也不计什么后果,杀人这么大的事,怎么也得计划计划吧。不过,这时鲁达的形象里打抱不平、除暴安良的成分多了,鲁达的形象开始高大起来。&为经济上资助金家父女,鲁达自拿了五两银子,又从史进那里借了十两,管李忠借钱时,李忠只从身边摸出了二两来银子。二两银子其实已经不少了,按购买力算,大约相当于现在的六七百块钱。可鲁达嫌少,把银子丢还李忠不算,还数落人家是个“不爽利的人”。骂人还不揭短呢,就算人家李忠不爽利,也不能明说啊,这鲁达说话可够直的。李忠真是一个不爽利的人吗?也未必,他一个打把势卖艺的,能有多少钱?拿得出二两银子已经很不错了。可我们的鲁大官人不这么认为,一门心思认定了李忠“不爽利”。后来鲁达在桃花山再遇李忠,还是看着人家不顺眼、不爽利,结果把人家山寨里的金银器皿都卷跑了,不辞而别,这鲁达倒是很“爽利”。&鲁达、史进、李忠三人吃完酒,离开酒楼就地分手。“史进、李忠各自投客店去了”,之后再无下文。史进、李忠对金家父女采取了置之不理的态度,这实在算不上什么好汉所为。李忠怕事情闹大了惹官司上身也还罢了,史进怕什么,他已经是个犯法的人了,再犯一次又何妨。收拾“镇关西”其实最好不用鲁达出面,史进出手最合适,因为他是外地人,生面孔,办完事之后可以一走了之。事实上史进并没有卷入金家父女这档子事,而是采取了回避态度,出面摆平这事的只有鲁达一人。与大闹史家村时相比,史进的英雄气概荡然无存,对待金家父女的态度丝毫不像好汉所为。与鲁达的慷慨激昂相比,史进只能算是小英雄,李忠则排不上英雄层面上来。施耐庵把史进、李忠安排得默不作声,把鲁达安排得慷慨激昂,也是在衬托鲁达的英雄形象。&第二天一大早,鲁达来到客店保护金家父女上路,离开伤心地渭州。鲁达是个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爱睡懒觉的人,让他起这么个大早也够难为他的。此时史进、李忠估计还睡在被窝里做梦呢。英雄不英雄,多么强烈的对比。此时鲁达的英雄形象在史进、李忠两个“狗熊”的衬托下进一步高大起来。金老请鲁达里面坐会儿,鲁达道“坐甚么?你去便去,等什么?”言语虽直爽了些,却显示出一副热心肠。这语气与在潘家酒楼的语气一样,不过让人听起来舒服多了。&在鲁达一双拳头的帮助下,金家父女顺利离开是非之地渭州,彻底解放了,当然鲁达在中间免不了把拦路的店小二揍一顿。救人救到底,为防止店小二通风报信,鲁达在店门前足足坐了个小时,等金老去得远了,这才离开。这鲁达想得可够周到的,粗鲁中透着细心,可谓粗中有细。至此,鲁达的形象开始无比高大起来,人格魅力开始显现,前面给人留下的痞子形象完全被推翻。直到这时我们才明白,施耐庵不愧是才子,前面贬鲁达,正是为了后面更好的褒鲁达,欲扬先抑之笔,可谓做到了极致。&事情到这里,金家父女已完全脱离苦海,摆脱了“镇关西”郑屠的控制,如果事情就此结束,也未必不圆满。鲁达还可以安安稳稳做他的提辖官,郑屠估计也不敢找鲁达的后账,两全其美。那么事情结束了吗?鲁达收手了吗?没有,鲁达不把郑屠修理一顿不会善罢甘休,要不怎么叫嫉恶如仇呢。不过修理人也有很多方法,文的、武的、明的、暗的……鲁达是如何修理郑屠的呢?“拳打镇关西”之杀人的艺术&&&“镇关西”郑屠的肉铺开在状元桥边,东边还是西边,书中没有交代,总之离状元桥不远。两间门面,两副肉案,悬挂着三五片猪肉。大掌柜郑屠在柜台边坐着,十来个刀手在案前卖肉……&鲁达应该早就认识郑屠,不然他怎么知道郑屠开的肉铺是托小经略相公的门路;不然他怎么会径直来到状元桥边,说不定鲁达还曾经赊过郑屠的肉呢。&鲁达来到郑屠的肉铺,见到郑屠,没有提金老的事,也没有硬来,而是以顾客的身份买肉。先要十斤精肉,细细切做臊子;又要十斤肥肉,也细细切做臊子。臊子就是吃面条的时候在面条上浇的卤儿,山西人一般都说臊子,而不说卤儿,用猪肉做臊子,想必肉应该切得比一般的肉馅还细。二十斤肉,老大一块呢,全部切成臊子谈何容易,并且鲁达不许别人帮忙,全要郑屠一个人切。郑屠又不是绞肉机,其难度可想而知。&公正的说,郑屠的服务还是很热情、很周到的,他用了近两个小时将二十斤精肉、肥肉全部切成了臊子,并且是细细的。用荷叶包好,还要派人送过去,服务质量可谓一流。郑屠服务态度这般好,也可能是源于小经略相公的面子和鲁达的威猛,总之郑屠的服务态度很好是没有疑义的。不过当鲁达要十斤寸金软骨切做臊子时,郑屠终于忍无可忍“却不是特地来消遣我!”鲁达顺破下驴,“二十斤臊子劈面打将去,却似下了一阵肉雨”。郑屠“那一把无明业火腾腾的按捺不住,从肉案上抢了一把剔骨尖刀,托地跳将下来……”拳打镇关西的正戏就这么开演了。&一向鲁莽急躁、直来直去的鲁达,怎么玩起了切肉剁肉的游戏,且前后耗时一个时辰,他为什么不直接出手摆平郑屠,而非要饶这么一个大弯子呢?这里面大有玄机——&第一,如果直接来武的,跟郑屠单挑,鲁达恐怕要吃亏。因为鲁达起了个大早,又在板凳上干坐了四个小时,腰酸、背痛、腿抽筋不说,精神消耗也非常大。郑屠则不同,以逸待劳,身边还有十来个刀手。纵然鲁达功夫了得,也未必占得便宜。&第二,教郑屠切二十斤肉臊子,可以最大限度消耗郑屠的体能,鲁达自己则可借机休息一番。这样双方的力量对比就发生了颠倒性转变。事实证明鲁达这条计策很行之有效,两人单挑时,鲁达只一脚便把体能消耗极大的郑屠踢翻在地。&第三,先以顾客的身份叫郑屠切肉,而后发生矛盾,再动手单挑。在旁人眼里这不过是一场买卖纠纷而已,并且是郑屠先拿刀动手,郑屠手下那十来个刀手也没有理由因买卖纠纷而上去打群架。这为鲁达速战速决、全身而退提供了有利环境。&第四,从鲁达买肉到与郑屠产生矛盾,再到打死郑屠,从事面上分析,这属于“过失杀人”。鉴于郑屠先拿刀动手这一因素,给鲁达定个“正当防卫”也是有可能的。相反,如果鲁达不管三七二十一,上去就将郑屠打死,那么在量刑上就是“故意杀人罪”,情节比“过失杀人罪”和“正当防卫”严重得多。鲁达是提辖官出身,懂法律,他当然不会蠢到那种地步。&鲁达粗鲁、直爽、鲁莽、急躁,却并不糊涂,在对待大是大非和一些具体事务时,甚至细心过于常人。比如修理郑屠的手段很多,鲁达独选择了“切肉”这一出,明知郑屠已被打死,却说人家装死,又为自己逃跑赢得了宝贵时间,着实令人拍手叫绝。&施耐庵是文人,在文人眼里什么都离不开艺术,这鲁达杀死镇关西,也便成了艺术。为增加艺术效果,作者又从嗅觉、视觉、听觉三个方面做了细致描写,风趣幽默匠心独到。鲁达杀了人,郑屠死得也很惨,但读者非但没有感到血腥味,相反从心里有一种畅快淋漓感,这就是作者文字功夫的高深之处,我们长长把这种高深叫做艺术。&鲁达杀死镇关西后,并没有像杨志杀牛二那样好汉做事好汉当,投案自首,他选择了畏罪潜逃。鲁达逃跑的理由不是怕偿命,而是怕吃了官司没人送饭,实在可笑又可爱。逃跑途中,鲁达阴错阳差上了五台山,做了和尚,完成了从鲁达到鲁智深的蜕变。&“智真长老”不是好和尚&&&&&智真长老这人,最适合的工作不是做什么寺院长老,而应该去做生意。从文殊寺控股着山下大批酒店、酒馆就可看出,智真长老是做生意的好手。&&&&智真长老一再袒护、纵容鲁智深,是不是说明他治寺不严呢?未必,从文殊寺下属各个酒店坚决不卖给鲁智深酒吃就可看出,智真长老在治寺方面未必不严。之所以对鲁智深特殊照顾,完全是因为鲁智深有赵员外撑腰的缘故,因为赵员外有强大的经济实力赞助文殊寺。得罪鲁智深也就等于得罪了赵员外,得罪了赵员外就少了一个赞助商,这种“傻事”智真长老自然不会做。在寺规与赞助面前,智真长老选择了后者。&作为一个单位的领导,一把手,智真长老在对待下属的态度上很有问题。有关系、有路子、有人撑腰的另眼相待,像鲁智深这样不具备出家资格的,只因有赵员外撑腰,便可顺利剃度,并能坐到“智”字辈的位置上。而没有后台的禅客和门子们,挨了鲁智深的打,这位智真长老却也能做到不闻不问。&&&作为单位的一把手、当家人,智真长老的主要精力并未放在基本业务上,而是一门心思搞第三产业,一门心思搞创收。文殊寺在当时应该算一个事业单位,作为业务一把手,智真长老不专心钻研佛法、不专心普度众生,而把精力放在经济上,实在不是一个业务上的好干部。这样的人早该开除出出家人队伍。文殊寺在山下闹市区入股酒店、酒馆,早已不是秘密,鲁智深两次喝酒破戒,那酒全都出自文殊寺下属的酒家里。喝文殊寺的酒,砸文殊寺的庙,真是有意思。智真长老的事情告诉我们,在单位搞“一支笔”、“一言堂”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当然我们也不必过多埋怨智真长老,五台山地区大大小小的寺庙有几十座,在香客有限的情况下,寺庙间的竞争自然十分激烈,不拉赞助,生存恐怕都是问题。从文殊寺的规模看,怎么也有几百号僧众,这么多人,吃喝拉撒睡都需要银子,钱从哪来?指望着有限的香客肯定不行,所以得自己搞产业,拉赞助。当时的社会风气如此,纵使智真长老是得道高僧半仙之体,在现实的生存问题面前,又岂能免俗。&&&鲁智深在文殊寺闹得动静太大,智真长老再不拿出些处罚措施,恐怕下面人不会服气。迫于下面压力,智真长老下了一纸调令,将鲁智深调到了东京大相国寺智清禅师那里。鲁智深踏上了前往东京的路程。&&鲁智深在文殊寺闹得动静再大,也只算一个不守规矩的和尚而已,与“好汉”沾不上边,他真正恢复好汉本色,还是在去东京的途中,那么鲁智深在半路上又做了哪些路见不平之事?&英雄的回归&&鲁智深从五台山到东京的途中,发生了“大闹桃花村”、“火烧瓦官寺”两个插曲,作者施耐庵为什么要安排这两个插曲呢?评论家金圣叹的解释很到位:鲁智深取了真长老书信,若说“于路不则一日,早来到东京大相国寺”则是两回书都发生在和尚寺里,何处显其龙跳虎跃之才。于是中间得有插曲隔开,况且这两个插曲并不是凭空加上的,是情节发展的需要。桃花村刘太公家的一起“强迫婚姻案”,使鲁智深又有了伸张正义的机会。鲁智深总算没白在五台山混了十来个月,跟刘太公讲话自称“小僧”还自称会“说因缘”,把刘太公唬得不轻,以为遇到了救星,看来鲁智深在和尚职业上还是迈出了一小步。&鲁智深救了刘太公的女儿,还意外遇到了故友李忠,这李忠不再打把势卖艺,他加入了桃花山黑帮。桃花山黑帮是《水浒》中出现的第二个黑帮组织,不过势力比后来的二龙山、梁山要弱很多。“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李忠、周通本事平平,他们的“桃花山集团”估计也不会有什么发展前景,后来被梁山集团吞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鲁智深对李忠的印象并不怎么样,总认为人家“不爽利”,原因就出于上次,鲁智深借钱,李忠只摸出了二两银子,鲁智深嫌少,丢还了李忠。其实从一个“摸”字上看,李忠当时已是倾其所有了。不过鲁智深不这么认为。&李忠、周通好心好意下山为鲁智深抢劫路费,鲁智深趁人家不在竟把山寨的金银酒器全都踏扁,栓在包裹里不辞而别。还说什么“拿官路当人情,只苦别人!”其实这山寨上的东西哪样不是抢来的,今天抢的是“拿官路当人情”,以前抢的就不是?鲁智深嫌人家小气,自己倒是够“大方”,值钱的东西一扫而光。话说回来,人无完人,这样的好汉才显得真实,可爱。&桃花村这一篇掀过去,鲁智深在瓦官寺又遇到了不平事,这是鲁智深出道以来第三次仗义出手。有趣的是三次打抱不平竟都是为了女人,第一次是救金翠莲,第二次是救刘太公女儿,第三次就是救这瓦官寺里的妇女。《水浒》至此共出现了四个女人,第一个是王进的母亲,后面三个便是鲁智深搭救的三个。在施耐庵笔下,女人作为无辜受害者出现的例子屡见不鲜,这是不是表示出作者对女人的一种态度呢?&在鲁智深与瓦官寺一僧一道的交手中,九纹龙史进再次出场,并与鲁智深联手摆平了这一僧一道。可惜这次未能救得那妇女性命,作者安排瓦官寺妇女死亡,大概是为了与金翠莲、刘太公女儿有所区别,否则鲁智深接连三次英雄救美成功,故事就俗了。&鲁智深不近女色,却要接连搭救三个女人;鲁智深为人慷慨,却偏两次遇上吝啬的李忠;鲁智深好喝酒,却偏去当了和尚。性格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使得这几回书写得跌宕起伏、妙趣横生。&施耐庵为什么在“瓦官寺”一节安排史进重新出场呢?&金圣叹在批语中写得明白:史进忽然飞来赤松林,忽然又飞去少华山,如果理解成鲁智深在瓦官寺真的摆不平那一僧一道,而必须安排史进来帮忙,那就太肤浅了。作者真正的目的是,前面在渭州酒楼鲁智深与史进、李忠分手,直至现在二人都没有下落,上一回李忠已有下落,人家在桃花山当了老大,只剩下一个史进还沦落天涯,天下这么大,史进到底怎么样了呢?过了瓦官寺这段书,鲁智深就到了东京,那里的主角便是林冲了,施耐庵将全部笔力放在林冲身上后,就没有机会闲下笔来交代史进的下落,不得已,只能从瓦官寺这一情节中穿插交代史进的下落和归宿。鲁智深当和尚的内幕&&&&&鲁达上五台山当和尚完全是赵员外一手安排的,赵员外本身与鲁达并无瓜葛,但他养的二奶金翠莲却与鲁达颇有关系,鲁达是金翠莲的救命恩人。没有鲁达“拳打镇关西”金翠莲也不会得到自由之身,赵员外也不会搞到这么年轻漂亮的二奶,所以出于金翠莲的情面,赵员外对鲁达还算不错,至少表面是这样。&这赵员外很会来事,第一次见到鲁达“扑翻身便拜”,接着置酒相待,然后又接鲁达到七宝村自己家里管待。后来由于官府通缉的紧,又将鲁达安排到五台山做了和尚。&在给鲁达安排后路的问题上,赵员外可选择的余地很大,比如给鲁达些银子让他远走高飞;比如把他送进某个黑帮山寨;比如花些银子打点官府,给鲁达杀人案定个“正当防卫”……为什么赵员外单单安排鲁达上五台山当和尚呢?这里面大有文章。在揭开此谜底之前,我们先要搞清楚赵员外与金家父女、赵员外与鲁达间的微妙关系——&鲁达在雁门县与金老相遇后,出于报恩,金老、金翠莲父女在自家盛情管待鲁达,这事不巧被赵员外知道了,这赵员外心里当然很不爽,有谁能够容忍自己的二奶跟别的男人在一起喝酒,并且还在赵员外自家屋里。所以赵员外在得知情况后,马上带领三二十个打手前来“捉奸”。赵员外也是男人,这般反应倒也于情于理。在金老说明原委后,赵员外心中疑团这才散去大半,但不一定完全消散。&鲁达与金家父女相遇完全出于偶然,偶然的相遇使金老及金翠莲产生了强烈的报恩心理,置酒相待很自然。可赵员外未必这样看,他会认为鲁达是有意来投奔金家父女的,天下这么大,偶然相遇也太巧合了吧。赵员外包养金翠莲的时间并不长,他对金家父女的底细还不十分清楚,应该说还有很强的戒备心理。鲁达前脚走进金翠莲住所,赵员外后脚就带人赶来,反应可够快的,其对金家父女防范之严,可见一斑,暗中派人监视也说不定。&防范归防范,怀疑归怀疑,大面上的礼节还得过得去,于是乎赵员外对鲁达拜也拜了,酒也喝了,又陪着说了半夜闲话。在鲁达的住宿问题上,赵员外又动起了心思,他无论如何也不会让鲁达与金家父女住在一起:第一孤男寡女住在一起自己不放心;第二他甚至怀疑鲁达与金家父女之间有什么阴谋,从他反复动问打镇关西一事便可看出,老赵在暗里与金家父女对口供。出于稳妥,赵员外把鲁达安排在了七宝村自己老家。雁门县城金翠莲的住所,只不过是赵员外包养二奶的一个小巢,真正的家在七宝村。&鲁达在七宝村大约住了一个礼拜,其间赵员外天天置酒相待,陪着鲁达。不要以为赵员外这样做是出于对鲁达的感激,他实际是在提防鲁达,不给鲁达与金家父女单独会面的机会。读到此有人会问了,既然老赵如此不信任金翠莲,为什么还要包养她呢?原因可能是他太喜欢这个金翠莲了,喜欢的东西就要呵护,呵护到变态就是防范。电视剧《不要和陌生人说话》大家都看过吧,赵员外的心理就有点像电视里的男主角,只不过还没严重到那种程度。&当金老报信说官府通缉鲁达的风声很紧时,赵员外终于有了撵走鲁达的借口和理由。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就是金家父女已看出了赵员外对自己的防范和对鲁达的不信任,所以金老故意编造了风声太紧的借口,指走鲁达,以此消除赵员外的疑虑。要真是这样的话,这金老可太不仗义了,不过在一个人人自危、弱肉强食的年代,金老所为也透出一种无奈。&不管外面是不是真的风声很紧,总之赵员外是铁了心要送鲁达去五台山当和尚了。老赵这种做法相当高明——&首先,鲁达当了和尚之后便是个“六根清净”之人了,日后如果他再去找金家父女,便会有很多顾忌,一个大和尚老往人家“二奶”家跑什么。即使他自己无顾忌,总还有寺规约束。运气好的话,鲁达真的皈依佛性,不再问世俗之事,也不再主动找金家父女了。如此一来赵员外就可打消顾虑,安安稳稳过他的日子了。&其次,把鲁达安排进五台山文殊寺当和尚,鲁达就是文殊寺的人了,万一官府缉拿到鲁达,窝藏要犯的罪只能算在文殊寺的头上,而不会找他赵员外的麻烦。再说宋朝是尊佛重道的社会,一般不会对寺庙下手。&再次,金翠莲以前被“镇关西”包养过,赵员外包养的只不过是个“二手”。这个底细在雁门县一带只有鲁达一个人知道。赵员外在当地也算有头有脸的人,自然不希望别人对此事说三道四、四处张扬。金老、金翠莲不会自己说,可能走漏风声的,就只剩下一个鲁达了,所以要把鲁达“摆平”。有谁会相信一个吃肉喝酒的花和尚的话?&赵员外在安排鲁达当和尚的问题上可谓煞费苦心,试想如果不让鲁达当和尚,而是给他些银子远走高飞,那么鲁达银子花完了或是遇到什么棘手事,说不定还会来找赵员外;如果把鲁达送进某个黑帮山寨,那无异于在赵员外身边按下一颗定时炸弹,一旦赵员外对金翠莲有异心,鲁达说不定还会仗义出手,昨天可以拳打镇关西,明天保不准就会拳打赵员外;花钱买通官府给鲁达杀人案定个“正当防卫”费钱费力不说,日后如何安置鲁达还是个问题。赵员外可能还有一种想法,就是杀人灭口,这可能是老赵的第一个思路,不过他马上否定了。因为在赵员外与鲁达说闲话较量枪棒过程中,老赵已经知道鲁达是个绝顶高手,杀人灭口危险系数太大。当然,鲁达并不是赵员外想的那种人。&在赵员外看来,送鲁达上五台山当和尚是最省时、省钱、省力的办法,一劳永逸地解决了鲁达这颗炸弹。&赵员外如此作为,实在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过出于鲁达、金翠莲、赵员外三方考虑,也未尝不是三全其美的办法:既照顾了金翠莲的情面,又保全了鲁达,也消除了赵员外的疑虑。&最可怜的要数鲁达,被赵员外来回摆布兀自不知,还真心实意的谢人家,着实令人愤愤不平。鲁达就是这么一个人,打抱不平行,除强扶弱行,喝酒吃肉行,论起人情世故来不行。倒拔垂杨柳——杨树?柳树?&&&提起鲁智深的英雄气概,人们最先想到的不是拳打镇关西,不是大闹桃花村,也不是火烧瓦官寺,而是“倒拔垂杨柳”。倒拔垂杨柳已成了鲁智深的代表作,家喻户晓,尽人皆知。《水浒》第七回的题目是“花和尚倒拔垂杨柳”,在一般人印象里,鲁智深拔的自然是垂柳。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且看书中原文:那种地道人笑道:“墙角边‘绿杨树’上新添了一个老鸦巢,每日只到聒晚。”鲁智深也乘着酒兴,都到外面看时,果然“绿杨树”上一个老鸦巢。鲁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腰只一趁,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原文原话写的明白,是“绿杨树”而不是柳树,也不是垂杨柳、垂杨树、杨柳树等等。不过此时我们还不能充分证明鲁智深拔的不是柳树而是杨树。因为在古代,存在杨柳同义、杨柳不分的情况。比如观音菩萨的杨枝玉净瓶,里面明明插的是柳枝;比如楚国神箭手养由基百步射柳叶,却说成百步穿杨;再比如刘禹锡的杨柳枝词,被说成柳枝词……可见古代确实是杨柳不分。只凭书中一两句原话就颠覆人们的普遍认同,证据显然单薄,我们还要从书中另找突破口。我们可以推测一下,鲁智深拔的那棵树直径应在厘米左右,碗口粗细,再粗了,拔起来恐怕难度就大了,除非他真的是罗汉身体。鲁智深拔树前为什么要“相了一相”,估计也是在揣摩树的粗度与自身的实力,看是不是匹配。一株直径厘米的垂杨柳,高度绝不会超过米,因为垂柳的树枝是向下垂的。老鸦在这么低的树上筑巢,保险吗?它不怕人们掏鸟蛋?这老鸦可够弱智的。一只不弱智的老鸦,最合适的筑巢高度应该在米开外,垂柳长到米开外,估计直径怎么也得厘米往上,如此粗的大树,鲁智深拔得动吗?除非他真的是罗汉。垂杨柳的高度、粗度和老鸦理想的筑巢高度及鲁智深的承受能力之间,明显存在矛盾。树太粗了鲁智深拔不动,树太细了其高度又会降低,老鸦不肯去筑巢,一切看似都很矛盾。这种矛盾可以调和吗?可以,如果把这棵树假设成杨树,一切就解释通了。一株直径厘米的杨树,高度基本能达到米以上,鲁智深能拔得动,老鸦也肯去筑巢,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一切问题又都合乎逻辑。还有一点,杨树的根系分布比较浅,一般在土层——厘米深度,鲁智深拔起来比较容易,相比之下,柳树的根系则要深,鲁智深也是人,能拔得动吗。见证鲁智深拔树的只有那三二十个泼皮,其中一个泼皮曾笑道:“墙角边‘绿杨树’上新添了一个老鸦巢,每日只到聒晚”。泼皮不似文人墨客,绝不会与文人墨客一般杨柳不分,在他们眼里杨树就是杨树,柳树就是柳树。我们再看《水浒》另几个关于柳树的原话——第二回,王进投宿史家村:却是一座大庄院,一周遭都是土墙,墙外有二三百棵“大柳树”第九回,林冲投柴进庄上:过得桥来,一条平坦大路,早望见“绿柳”阴中显出那座庄院。第七十九回,刘梦龙杀入梁山泊:一带阴阴的都是“细柳”柳树上拴着两头牛。第八十二回,戴宗救乐和:燕青问有树吗?乐和道傍边一道都是“大柳树”施耐庵对于这些树的叙述,柳树就是柳树,并没有说成杨树,也未见作者杨柳不分。为什么到了“倒拔垂杨柳”一节,我们却要将明明白白的“绿杨树”理解成柳树呢?有人会说第七回书的题目是“花和尚倒拔垂杨柳”,正文却写成杨树,难道正文与题目会不符?那岂不是说施耐庵他老人家出错了?施耐庵也是人,未必不会出错。举个例子:鲁智深从山西五台山去东京,要经过桃花山、赤松林,而杨志从北京(大名府)去东京,也经过桃花山、赤松林,五台山与北京千里之遥,去东京会是同一条路?从北京到河南开封,一路都是华北平原,哪来那么多山。施耐庵也是人,写作出些问题也不是不可能,我们没必要大惊小怪。另外我们还要搞清一个问题,鲁智深为什么要拔树?是在向那三二十个泼皮显示武力吗?不是,他已经在菜园粪坑前把这些泼皮们打服了,没有必要再拔树显威。最可能的原因是他在借拔树撒气。鲁智深怀揣智真长老的介绍信来到大相国寺,抱的希望挺大,一心想在都寺、监寺的领导岗位上做做。事与愿违,智清长老只让他做了个末等职事僧,看管菜园子而已,就像孙悟空做弼马温一样。鲁智深如何不憋气,用他自己的话说“真长老着小僧投大刹,讨个职事僧做,却不教俺做个都寺、监寺,如何教洒家去管菜园?”不管鲁智深愿不愿意,智清长老终究把他分进了菜园子,鲁智深这气憋大了。孙悟空得知弼马温官很小后,来了个大闹天宫,鲁智深没有孙悟空的本事,不会大闹东京,但小动作总会有的。所以当众泼皮向鲁智深说“老鸦叫,怕有口舌。”的话时,鲁智深终于爆发了。“怕有口舌”如何理解?无非就是有人打小报告,说鲁智深与泼皮来往密切,受智清长老训斥而已。鲁智深这火一上来,必然要找东西发泄,于是选择了拔树。为了表示心中不满,他还演武给众泼皮看,不是有口舌吗,洒家不在乎!这便是“倒拔垂杨柳”的始末。&原作者:三朝进士。【水浒】梁山上司职步军总大将,天孤星花和尚鲁智深。该投稿暂无简介收藏0点赞0生当鼎食死封侯,男儿生平志已酬。&/&从鲁提辖到花和尚,鲁智深的经历。从鲁提辖到花和尚,鲁智深的经历。[+展开简介]官方下载功能反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