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雁的诗句种健和雷江雪的诗句

2012高考语文专题二轮复习精品课件:专题十四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_学优高考网
(1)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作者直接对有关人物、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一种抒情方式。如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作者感情如江河直下,直抒对亡妻的怀念之情。
(2)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和情景交融。①借景抒情是作者通过对某种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抒情方式。如孟浩然《岁暮归南山》中“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作者落第的失意,多病的苦痛,年华的流逝,种种哀情都借迷蒙空寂之景表达出来,含蓄委婉, 热点三:鉴赏诗歌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个广义综合概念。它是指使诗歌形象更鲜明、语言更凝练、意境更含蓄蕴藉、诗歌的表现力更强的所有方法。“表达技巧”包括四个方面内容:一是修辞方法,二是表达方式,三是表现手法,四是篇章结构。
(一)修辞方法类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可使事物更加生动具体形象。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章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5)比拟,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说出看法。用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 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备选例题]阅读下边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 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这首诗表现了春天美好的景色,请你谈谈作者表现春景的主要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在表现春景上主要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芍药饱含水珠,如饱含春泪,蔷薇攀附枝条,如佳人娇卧无力。这样写,使春天的花草具有多愁善感的灵性,从而更好地表现了春天景物的娇美。 [讲评]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诗的后两句很容易看出作者是以美人喻花,注意结合诗句分析表达效果。
[赏析]“好雨知时节”,在一夕隐隐春雷的召唤下,它“随风潜入夜”,它“润物细无声”。雷是“轻”的,雨如“丝”般,春雨的特色诗人只用两个字就揭示出来了。
那碧绿的琉璃瓦,被一夜春雨洗得干干净净,晶莹剔透,犹如翡翠,瓦上还沾有水珠,在晨曦的辉映下,浮光闪闪,鲜艳夺目,令人心旷神怡――这是第二句所写的美景。
最妙的是后两句,诗人采用以美人喻花的手法,又加上对仗,确实是美不胜收。
李白笔下“一枝红艳露凝香”,白居易笔下刚出浴的“侍儿扶起娇无力”的杨妃,和第三句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雨后的牡丹,犹如多情的少女,泪光闪闪,含情脉脉。
最后一句令人想起《红楼梦?史湘云醉眠芍药P》那段描写:湘云“业经香梦沈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这醉卧中浑身洒满落花的史湘云,情思绵绵,百媚千娇,多像“无力蔷薇卧晓枝”。 例7★(2010?新创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词中写了一个叫“点酥娘”的女子,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来写的?请作简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用了夸张、通感等修辞方法。她的歌使人感到风起雪飞,使炎夏变得清凉。从岭南归来变得更加年轻。她的歌声还带着岭南的梅香。听到歌声,感到清凉。看到笑靥,闻到梅香。
[解析]苏词豪放杰出,往往驰骋想象,构成奇美的境界,这里对“清歌”的夸张描写,表现了柔奴歌声独特的艺术效果。“诗言志,歌咏言”,“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班固《汉书?艺文志》),美好超旷的歌声发自于美好超旷的心灵。这是赞其高超的歌技,更是颂其广博的胸襟,笔调空灵蕴藉,给人一种旷远清丽的美感。
[赏析]词中以明洁流畅的语言,简练而又传神地刻画了柔奴外表与内心相统一的美好品性,通过歌颂柔奴身处逆境而安之若素的可贵品格,抒发了作者在政治逆境中随遇而安、无往不快的旷达襟怀。
上片总写柔奴的外在美,开篇“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描绘柔奴的天生丽质、晶莹俊秀,使读者对她的外貌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真切而又寓于质感的印象。
第三句“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这句的意思是:柔奴能自作歌曲,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使政治上失意的主人变忧郁苦闷、浮躁不宁而为超然旷放、恬静安详。
下片通过写柔奴的北归,刻画其内在美。承上启下,先勾勒她的神态容貌:“万里归来年愈少。”岭南艰苦的生活她甘之如饴,心情舒畅,归来后容光焕发,更显年轻。“年愈少”多少带有夸张的成分,洋溢着词人赞美历险若夷的女性的热情。“微笑”二字,写出了柔奴在归来后的欢欣中透露出的度过艰难岁月的自豪感。“岭梅”,指大庾岭上的梅花; “笑时犹带岭梅香”,表现出浓郁的诗情,既写出了她北归时经过大庾岭这一沟通岭南岭北咽喉要道的情况,又以斗霜傲雪的岭梅喻人,赞美柔奴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为下边她的答话作了铺垫。最后写到词人和她的问答。先以否定语气提问:“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陡转,使答语“此心安处是吾乡”更显铿锵有力,警策隽永。白居易《初出城留别》中有“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种桃杏》中有“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等语,苏轼的这句词,受白诗的启发,但又明显地带有王巩和柔奴遭遇的烙印,有着词 人的个性特征,完全是苏东坡式的警语。它歌颂柔奴随缘自适的旷达与乐观,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自己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这首词不仅刻画了歌女柔奴的姿容和才艺,而且着重歌颂了她的美好情操和高洁人品。柔中带刚,情理交融,空灵清旷,细腻柔婉,是这首词的风格所在。 (二)表达方式类 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其中常用的是抒情与描写。抒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可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描写则分为:点面结合、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工笔细描和粗笔勾勒、乐景写哀、哀景写乐、诗画结合等。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法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写和刻画。“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诗歌从水中月影写起,生动描写了白鹭曲着身子的样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船尾大鱼跃出水面而发出拨剌的响声,一动一静构成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发表的意见。“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作者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温庭钧《商山早行》)首联中起句以时间、事件、环境三者相互照应,写出旅客的辛劳,对句直抒诗人的感慨。“客行”与“故乡”相比较,自然生出一个“悲”字来。 [备选例题]阅读下面一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注。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南山,即庐山,当时是佛教、道教云集的胜地。
这首诗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评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前两句记叙诗人的生活环境,用一个“而”字表示强烈转折,显示与众不同,悠然自得的心境。三、四两句议论,以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五至八句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两句抒发感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
[讲评]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赏析]这首饮酒诗是陶渊明仅存的116首五言诗中最能代表其个人思想的一首,“饮酒”这个题目下一共有20首诗,传唱得脍炙人口的也是这一首最胜。其实,这首诗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并不出名,也不为人所共赏,因为在那个诗歌只能被运用在歌功颂德和表达志向的年代,这是一首“划时代”的诗。
所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人境的生活是“车马喧”的,是无奈的;二是,作者的“在人境”与旁人的“在人境”不同,是没有车马喧嚣的。接下来作者将视角放到第三人称的角度,反问:“为什么别人避开‘车马喧’,而你就能做到这样呢?(问君何能尔)”回答是:“处在远离喧嚣的心念之中,当然就少有车马的烦劳了,进而似乎连原来就在‘人境’中的居所也变得偏僻起来。(心远地自偏)”
再来就是描述了在这样的心境中,生活也是恬静而悠然的,这是全诗最为人称道之处,用了两个地点,两个动作,把一种神仙般脱俗而又不失生趣的意境点画得令人不尽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山中气象,无论是早上还是黄昏,都是让人舒爽的。夕阳之下,在如此让人舒爽的气象之中,飞鸟结伴归林,再承接上文中描述的悠然地采菊、眺望南山的生活,作者觉得似乎这里就包含着人生的至理,但再去细细追寻,却又无迹可辨了。
这首诗很美,美就美在全诗没有一处是生硬的,这是完完全全纯自然地、无意识地在描述着作者的人生追求的一幅画面,但更妙的是连作者也忘记了自己的存在。这是一种无我,也是一种对“天人合一”的最佳诠释。
例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 (唐)刘长卿 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①。 鸟向平芜②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独恨长沙谪③去,江潭春草萋萋。 注:①解携:分手。②平芜:草木茂盛的原野。③这里用汉代贾谊谪迁长沙的典故。以贾谊代指朋友梁耿。 结合全诗,具体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别后的“惆怅”之情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其中包括诗歌内容的赏析和表达技巧的运用。注意分析诗中借助景物所抒发的感情。 [赏析]这首词可能是作者被贬睦州(今浙江建德),道经苕溪,在朋友招饮的宴会上为酬答远谪的友人梁耿的寄赠而作的。词中寄寓了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
词上片回忆送别梁耿的情景。“晴川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那是一个放晴的日子,斜阳低低地挂在天边,给河川绣上缕缕闪动的金丝。就在这时,一叶孤舟载着友人离去 了,多么令人惆怅啊!首句点明了当时送别友人孤舟远去时的心情。“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友人的孤舟渐行渐远,孤帆远影终于消失在天际。这时暮色不知不觉地降临,但见归鸟在平旷的草地上或近或远地急急飞翔,而人却随着流水各奔东西,客中送客,处境相似,怎能不教人悲从中来!前四句以写景为主,但景中含情。这里晴川、落日、孤舟、归鸟和远行的人,组成一幅江晚送别图。苍茫暗淡的背景,很好地衬托了诗人黯然伤别的情怀。
后四句写别后对友人的忆念与同情。“白云千里万里”承上而来,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飘忽的白云,把自己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之外的友人。“明月前溪后溪”,写望月怀人,进一步表现对友人思念的深情。“前溪后溪”似指东西苕溪(苕溪有两源:出天目山之南的为东苕溪,出天目山之北的为西苕溪)。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手法。杜甫《恨别》诗:“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末两句抒发对友人被谪迁的同情。“长沙谪去”, 用西汉贾谊被谪为长沙王太傅之事比喻梁耿的被贬。一个“恨”字,充满遗憾怨愤之情。末句“江潭春草萋萋”,化用西汉刘安《招隐士》赋“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意,慨叹友人久谪不归,其中不无寄寓作者相同遭遇之慨和怨切之情。下片托物寓意,以抒情为主,白云、明月、春草无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
全词写得情景交融,景物与情思和谐地统一在一起。明净朴素的语言与怨切的声情妙合无限。
(三)表现手法类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比兴、象征、烘托、渲染、对照、 用典、叠词、化用、互文、想象、联想、曲笔、逆笔、照 应、倒装、铺垫、铺排、抑扬、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 静结合、化动为静(以动衬静)、以小见大、借景抒情、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欲擒故纵、意 象组合、白描与工笔、以乐景写哀情等。下面择几种简要 介绍: [
赏析]作者在《雁儿落兼得胜令》中描述了为官时与退隐后两种不同的生活情况。全曲用对比的笔法,形成强烈反差:在朝时必须卑躬屈膝,秉笏立丹墀,处处仰承权贵意志,如对朝政有所论谏,则可能被判刑。辞官后的生活却悠然轻松,自在飘逸,人如在世外桃源中。这种比较完全是来自作者本人的亲身体验,因而对当时社会现实黑暗的批判格外有力,态度也极为鲜明。
(二)关注句子,了解句式结构
1重视叠词,吟咏叠词美妙音韵,体会叠词表达效果。 说起叠词,很自然想起李清照和她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从这句可以看出,叠词之妙就在于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另外,从感情上,抒情主人公从晨起临风开始,便觉万般惆怅,百无聊赖,于是寻寻觅觅,希望寻找点什么以排遣自己的寂寞。可寻觅的结果却是满目萧条,冷冷清清,所以忧愁反更增一层,而变得凄凄惨惨戚戚了,因此可见叠词的另外一个效果即加强感情的表达。除以上两者之外,叠词中的拟声词还可以使诗文生动、形象,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用“隐隐”、“甸甸”摹拟车马声,非常确切,渲染了兰芝被遣归家时的悲凉气氛,给人一种沉重的感觉。叠字还可以摹拟各种声音: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用“萧萧”摹拟落叶声;黄巢的《题菊花》中“飒飒西风满院栽”,用“飒飒”摹拟风声;岳飞《满江红》中“凭栏处,潇潇雨歇”,用 “潇潇”摹拟雨声。
2抓住细节,透过人物细枝末节,体悟其中情感寄托。
所谓“细节”,古人称之为“神光所聚”,朱自清先生称之为“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是指人、物、事的局部特征,它包括极细微的表情、动作等。鉴赏诗歌时,抓住作者“元神”所在的“细节”,结合语言点评,将会阐发幽微,领悟主旨。如2006年高考试题《晓上空泠峡》中“卧听”“瀑布滩雷”的设置,对诗歌主旨的领悟,具有极大的提升作用。
3重视词序倒置,透过句子结构的变化,感受诗人思想感情。
诗歌除炼字外,还讲究炼句,对句子的结构作精心的安排,词序倒置就是常见的一种。这或是出于格律上的需要,或是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其正确顺序应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把动词“归”和“下”提到了前面,更能表现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的天真无邪,以及勤劳善良的人们在这翠竹青莲之中以捕鱼为生的无忧无虑。
如果一首诗的某个句子在脉络上以其突出的优势关涉全诗,那么,它自然就是全诗的“诗眼”或关键句。以此为点设题,也属常见。 [备选例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杳杳寒山道 寒山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叠字运用是本诗的特点。请找出最能直接表现诗人情怀的两句诗,并结合诗歌内容,赏析这两句诗中叠字运用的艺术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以抒写诗人的情怀作结。“朝”“岁”是单个名词,一经叠用,就表现出时间的悠长。这里写出了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的感受,表现了他孤寂的心情,与前面寂静幽深、冷寒的环境描写自然地融合为一体。 [讲评]随着叠字所摹拟的物态、音响、状貌、时间的不同变化,诗中的山水、人鸟、风雪、境情,也一一呈现,历历在目,而且都带着一种浸透全诗的幽冷寂寥的感情色彩,从而烘托出诗人僻居寒岩、不问世事的心情。
[赏析]寒山是唐代带有传奇色彩的诗僧,贞观年间隐于寒岩(《三隐集记》)。诗中主要写他居住天台山寒岩时亲眼所见山路及其周围的景致。首二句“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即描述这条山道的形势和位置。一条幽深莫测、寒气侵人的山路,盘绕在寂寥冷落的山涧边。“杳杳”、“落落”的叠字连用,把人引入冷森森的奇特境界。“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这 是从声音上描摹寒山道的静寂宁远。诗中连用“啾啾”、“寂寂”两个叠字句,更富于变化。“啾啾”言有声,以轻细的鸟语反衬出山路的清幽,“寂寂”指无声,以阒无音响的冷寂说明人迹罕至。“啾啾”、“寂寂”的强烈对比,与前人的“鸟鸣山更幽”有同样的艺术效果。如果说前四句以写山路的静态为主,那么以下两句“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则已转向动态描画,着意表现顶风冒雪的自我形象。“淅淅”,指风吹时的形貌;“纷纷”,写雪飞时的情状,两者都处于流动飘舞之中。随着迎风踏雪而来的诗人,山路周围顿时充满生机,从而打破一直凝滞不动的氛围。“风吹面”、“雪积身”,表明诗人正沿着这条寒山路攀登, 进入深山,直上高峰。
最后两句:“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以抒写诗人的情怀作结,情中见景。“朝朝”,“岁岁”,属长短不同的时间概念,而叠字连用,同样可言时间之悠长。也就是说,诗人长期置身于深山密林之中,经常见不到阳光,因而不知时序的变化,甚至分辨不出春去秋往,以示其超然物外的冷漠心情,与前面孤寂幽深的山路描写,很自然的融合为一体。如果说,前面六句是景中含情,那么结尾两句则是情中寓景。两种表现手法巧妙结合,正是本诗的一个艺术特色。 例5★(2010?改造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 这首诗中的“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就“断弦”这一细节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断弦”反映了筝曲的激越;②“断弦”反映了弹筝人的忘情;③“断弦”也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 [解析](1)断弦反映了筝曲的激越。(前句“岭色千重万重雨”是筝曲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想象瑰丽,表现乐意的繁促酣畅;“断弦”表明激越的音乐达到了琴弦的极限)(2)断弦表现了弹筝人的忘情。(弹筝人创造着音乐形象,又被自己创造的音乐形象所感动,心潮彭湃,不能自已,拨断了琴弦)(3)断弦也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
[赏析]首句写景,并列三个意象(孤舟、微月、枫林)。我国古典诗歌中,本有借月光写客愁的传统。而江上见月,月光与水光交辉,更易牵惹客子的愁情。
次句刚写入筝曲,三句却提到“岭色”,似乎又转到景上。其实,这里与首句写景性质不同,可说仍是写“鸣筝”的继续。也许晚间真的飞了一阵雨,使岭色处于有无之中。也许只不过是“微月”如水的清光造成的幻景,层层山岭好像迷蒙在雾雨之中。无论是哪种境况,对迁客的情感都有陪衬烘托的作用。
“千重”、“万重”的复叠,给人以乐音繁促的暗示,对弹筝“流人”的复杂心绪也是一种暗示。在写“鸣筝”之后,这样将“岭色”与“千重万重雨”并置一句中,省去任何叙写、关联词语,造成诗句多义性,含蕴丰富,打通了视听感觉,令人低回不已。
弹到激越处,筝弦突然断了。但听者情绪激动,不能自己。这里不说泪下之多,而换言“泪痕深”,造语形象新鲜。“收与”、“分付”用字同妙,它使前三句的“雨”与此句的“泪”搭成譬喻关系。似言听筝者的泪乃是筝弦收集岭上之雨化成,无怪乎其多了。这想象新颖独特,发人妙思。
(三)关注语言风格,把握语言特色。 古诗的语言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别致,生动形象。 (2)质朴。这类语言常见于叙事、抒情诗中。作者往往不是刻意追求华美的语言,而是用明白如话的语言直接叙述,像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杜甫的“三吏”“三别”都是这类语言的典范。 (3)绮丽。其特点是用华丽的辞藻、多变的修辞、神奇的想象进行细腻生动的描绘。 (4)隽永。这类语言风格是意在言外,作者用含蓄委婉的语言将要表达的意思寄寓其中,让读者品味。 (5)自然。指诗词不留雕琢的痕迹,不使人感到做作。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风格的自然。 (6)清幽。清静而又幽深,表面看似平淡自然,细细体味却意味深远。 (7)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8)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 (9)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情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慨不平。 (10)洗练。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俭、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 (11)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以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如杜甫的《登高》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12)工丽。既讲究辞藻华丽,又讲究对仗工整。理解时可以借助对仗。如杜甫《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中的“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13)平淡。其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 (14)委婉(含蓄)。抒情或叙事,不直接写出,而通过写与本意看似无关的事物,或者通过对比委婉地表达内心的情感。 [备选例题]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试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前两句写了“黄”“翠”“白”“青”,色彩绚丽。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语言风格清新自然。 [讲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里“黄、白、翠、青”四个词,色彩鲜明、相映成趣,黄色的小鸟,翠绿的柳枝,白色的水鸟,蓝蓝的天空,形成和谐统一的美。 [赏析]公元七六二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这生气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眼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了,怎不 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怀何等开阔!
全诗看起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而一以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正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例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感弄猴人赐朱绂① [唐]罗隐 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 注:①朱绂:用来系官印的丝绸,这里是借指当官。 全诗语言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首诗的语言特点质朴含蓄。“十二三年就试期”“何如学取”“一笑君王”“着绯”等用语通俗,委婉曲折。 [解析]这是一首嬉笑怒骂的讽刺诗。诗人故意把辛酸当笑料,将荒诞作正经,以放肆嬉笑进行辛辣嘲骂。他虽然写的是自己的失意遭遇,但具有一定典型意义;虽然取笑一件荒唐事,但主题思想是严肃的,诗人心情是郁愤的。 [赏析]“弄猴人”是驯养猴子的杂技艺人。据《幕府燕闲录》载,黄巢起义爆发,唐昭宗逃难,随驾的伎艺人只有一个耍猴的。这猴子驯养得很好,居然能跟皇帝随朝站班。唐昭宗很高兴,便赏赐耍猴的五品官职,身穿红袍,就是“赐朱绂”,并给以称号叫“孙供奉”。“孙”不是这个人的姓,
而是“猢狲”的“狲”字谐音,意谓以驯猴供奉御用的官。罗隐这首诗,就是有感于此事而作,故题曰《感弄猴人赐朱绂》。
昭宗赏赐孙供奉官职这件事本身就很荒唐无聊,说明这个大唐帝国的末代皇帝昏庸至极,亡国之祸临头,不急于求人才,谋国事,仍在赏猴戏,图享乐。对罗隐来说,这件事却是一种辛辣的讽刺。他寒窗十年,读书赴考,十试不中,依旧布衣。与孙供奉的宠遇相比,他不免刺痛于心,于是写这首诗,用自己和孙供奉的不同遭遇作鲜明对比,以自我讽嘲的方式发感慨,泄愤懑,揭露抨击皇帝的昏庸荒诞。
诗的前二句概括诗人仕途不遇的辛酸经历,嘲笑自己执迷不悟。他十多年来一直应进士举,辛辛苦苦远离家乡,进京赶考,但一次也没有考中,一个官职也没有得到。“五湖烟月”是指诗人的家乡风光,他是余杭(今属浙江)人,所以举“五湖”概称。“奈相违”是说为了赶考,只得离开美丽的家乡。反过来说,倘使不赶考,他就可在家乡过安逸日子。所以这里有感慨、怨恨和悔悟。后二句便对唐昭宗赏赐孙供奉官位事发感慨,自嘲不如一个耍猴的,讥刺皇帝只要取乐的弄人,抛弃才人志士。“一笑君王便着绯”,既痛刺唐昭宗的症结,也刺痛自己的心事:昏君不可救药,国亡无可挽回,有许多忧愤在言外。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溪兴 杜荀鹤 山雨溪风卷钓丝,瓦瓯篷底独斟时。 醉来睡着无人唤,流到前溪也不知。 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有着怎样共同的特点。请你结合《溪兴》,尝试着对“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诗句中“疑”“急”的妙用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平白、质朴。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小童那种好奇、兴奋、急切、好客的内心活动,描绘得惟妙惟肖,神态毕现。诗人以他那锐利的双眼,捕捉到了这一刹那极富情趣的小画面,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好客的水乡儿童形象。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雨 陈与义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 前江后岭通云气,万壑千林送雨声。 海压竹枝低复举,风吹山角晦还明。 不嫌屋漏无干处,正要群龙洗甲兵。 注:陈与义:南北宋之交杰出诗人,后期写有不少痛恨金人侵扰,感怀家国的诗篇。 颔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分别是“通”和“送”。这两字逼真地描摹了诗人所见所闻的景象与声势:前江的水气与后岭的阴云相互通连,浑为一体;万道沟壑、千顷林木传送来隆隆雷声。
[备选例题]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 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 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讲评]这首诗描写了春天美好动人的景色。第一,二句大处着眼,视野开阔,描写了自然界的大环境。诗的开头突出“迟日”,统领全篇。正因为春天来到,才会出现“花香”“泥融”“沙暖”等现象。后两句生动地描写了两种可爱的动物,写燕子的动态,显出春意繁闹;鸳鸯的静态显得悠闲自在。动静搭配,相映成趣。这首诗意境优美,格调清新,自然流畅。
[赏析]这一首写于成都草堂的五言绝句,就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一开始,就从大处着墨,描绘出在初春灿烂阳光的照耀下,浣花溪一带明净绚丽的春景,用笔简洁而色彩浓艳。“迟日”即春日,语出《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这里用以突出初春的阳光,以统摄全篇。同时用一“丽”字点染“江山”,表现了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这虽是粗笔勾画,笔底却是春光骀荡。
第二句诗人进一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大好春光。因为诗人把 春风、花草及其散发的馨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所以读者 通过联想,可以有惠风和畅、百花竞放、风送花香的感受,收到如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在明丽阔远的图景之上,三、四两句转向具体而生动的初春景物描绘。
第三句诗人选择初春最常见,也是最具有特征性的动态景物来勾画。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这生动的描写,使画面更加充满勃勃生机,春意盎然,还有一种动态美。杜甫对燕子的观察十分细致,“泥融”紧扣首句,因春回大地,阳光普照才“泥融”;燕子新归,衔泥做巢而不停地飞翔,显出一番春意闹的情状。
第四句是勾勒静态景物。春暖融融,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这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这也和首句紧相照应,因为“迟日”才沙暖,沙暖才引来成双成对的鸳鸯出水,沐浴在灿烂的阳光中,是那样悠然自适。从景物的 描写来看,和第三句动态的飞燕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两句以工笔细描衔泥飞燕、静睡鸳鸯,与一、二两句粗笔勾画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机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就诗中所含蕴的思想感情而言,反映了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 例3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 刘克庄①
纤云扫迹,万顷玻璃色。醉跨玉龙游八极,历历天青海碧。水晶宫殿飘香,群仙方按《霓裳》。消得几多风露,变教人世清凉。
注:①刘克庄,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词风豪放,多感慨时事之作。 词人是如何描绘太空、月宫景象的?这首词的末两句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词人借助想象、比喻,描绘了太空浩瀚、澄澈的景色,月宫香风阵阵、众仙起舞的欢乐祥和的景象。词人在玩月的同时,由天上想到人间正经历炙热酷暑之苦,并由此想到百姓的生活之苦,表现了词人热爱人民、关心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技巧和思想内容,也是考查诗歌的鉴赏能力。词的上片写景,“万顷”“游八极”“天青海碧”描述太空的浩瀚、澄澈;下片写月宫“飘香”,《霓裳》表现月宫的欢乐祥和。词的最后两句,词人抒发情志。
[赏析]这首词题为玩月,描述词人月夜漫游太空、神往月宫的幻想之旅,同时,不忘人间百姓疾苦。幻境与现实巧妙结合,读来令人既感奇特,又无比亲切。
首二句描写十五月圆之夜的天光月色:皓月当空,月轮的万顷光波,扫射整个宇宙,世界一片澄明透彻。
这境界多么美丽而又神奇!三、四句想象醉后跨上玉龙遨游太空的幻景。气概豪迈,感情奔放。而刘克庄这句出新之处在于一是“醉跨”二字生动形象,将酒后狂放不羁的神态活画了出来;二是“玉龙”色彩鲜明。玉色洁白润泽,用来修饰“龙”字,与本词前二句所描绘的光明世界配合起来,不仅色调谐和,而且给全词增添了神话色彩。“八极”指宇宙间最邈远的地方。“历历天青海碧”写遨游八极所见景象。这时作者精神上已超越尘世,来到广漠无垠的八极,茫茫寰宇,湛湛青天,沉沉碧海,历历在目。
过片由太空进入月宫:“水晶宫殿飘香,群仙方按《霓裳》。”仙乐飘飘,仙女们按节而舞,不禁让人心驰神荡。 最后二句由天上想到人间,对比之中似寓感慨。
酷暑难熬,当仙女们在凉爽的水晶宫殿里轻歌曼舞的时候,人世间却正经历炙热酷暑之苦,所以作者设问说:还需化费多少风露,才能驱散炎暑,换得人间的清凉呢?联系南宋后期统治者偏安江左,沉湎声色,置人民于水深火热而不顾的社会现实,表现出词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刘克庄素有拯世济民之志,其寄希望于人间的,当不只是自然界季节的代序,而应该是一个理想的清平世界的出现。
这首词虽是“玩月”,但全篇无一月字,读来却觉满卷月华,天上人间,心摇神荡,足可见词人运思的匠心。
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2)题。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1)诗中通过__________等细节,表现母爱之深,刻画母亲形象。 (2)根据诗末两句,分析“儿”的形象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缝寒衣、家信、怜清瘦、问苦辛 (2)因长期漂泊在外,未能承欢膝下,尽到照顾和安慰母亲的职责而十分惭愧,连颠簸之苦也不敢在母亲面前提及的儿子形象。 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剪梅 (宋)醴陵士人 宰相巍巍坐庙堂,说着经量,便要经量。① 那个臣僚上一章,头说经量,尾说经量。 轻狂太守在吾邦,闻说经量,星夜经量。 山东河北久抛荒,好去经量,胡不经量。② 注:①“宰相”:此指贾似道。“经量”:指贾似道“经界推排法”丈量田地。 ②“山东、河北”:代指中原失地。词人以漫画的手法,完成了对宰相、臣僚、太守三种丑恶形象的刻画。请结合全词,对此进行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词的上片描写“宰相”“说着经量,便要经量”,“说着”“便要”词语简单,但于此生动地刻画出了他凶狠毒辣而又极端蛮横的丑恶形象,而他的“臣僚”“头说”“尾说”为其呐喊,阿谀逢迎;地方官员却才“闻说”便“星夜”执行,跑东奔西,到处叫喊。其轻薄的举动,癫狂的劲头,真令人可笑而又可恨。所以说,词人用漫画的手法,完成了对宰相、臣僚、太守三种丑恶形象的刻画。 热点二:鉴赏诗歌语言
如果说鉴赏诗歌形象是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必由之路,那么鉴赏诗歌的语言是理解形象的必要手段。诗歌鉴赏只有对诗歌语言进行品评、体味,才能领悟诗歌中景物的形象和寓意,明晓诗歌中人物的情态和精神。因此,学会品味诗歌的语言是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的基本功。怎样提高自己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呢?
(一)关注“诗眼”,重视“炼字”。
名词。名词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它与诗歌意象的关系。古代诗歌的很多意象都是通过名词表达的。例如韦应物《闻雁》中的“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赵嘏《寒塘》中的“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都是借助“雁”这个名词,这个古代诗歌中常见的重要意象,来生动、含蓄地表达出了思乡之情。古代诗歌中的松、竹、梅、菊、荷、长亭、秋水、寒蝉、晓月、杨柳等名词,都是重要的意象,鉴赏时不能忽视。
动词。一个好的动词可以使一句诗甚至一首诗灵动起来,鉴赏时要注意发现并深入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例如陶渊明 《饮酒》(其二)中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个“见”字,把诗人无意看山,山入眼帘,悠闲自得的形象,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表达得极其自然和真切。难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此大加赞赏,称之写出了“无我之境”。正因为“渭城朝雨徘岢尽保呕帷翱蜕崆嗲唷保呕帷傲隆保桓觥拧弊郑ǘ剩笫3就烈蛉笫荒芊裳铮掌徘逍拢丛炝耸枰饩常褪蓖ü胂罂梢愿玫匕盐铡
形容词。那些用得精彩的形容词,有的能生动地写出事物的形象色彩,有的能准确地写出人物的情态行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个形容词,把景物写得色彩鲜明而绚丽。“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个“漫”(胡乱地)字,形象地写出了诗人急促的动作和狂喜的心情。形容词的运用,给人以形象感,鉴赏时更是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去再现诗歌表现的情景,这样才会有真切的感悟。
数量词。数词用得好,可以使诗歌表达准确。著名的“一字师”故事,说唐代诗人齐己《早梅》诗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两句,郑谷将其中的“数”字改为“一”字,使诗句表达更为准确,致使齐己倒身下拜。古代诗歌中有些量词由名词充当,具有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例如“一叶扁舟”,以“叶”为量词,既言其小,又使人联想到树叶的形象,很生动。鉴赏时要注意推敲。
[备选例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陈琳①墓 温庭筠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 注:①陈琳: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归附曹操后,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 结合诗的意境,谈谈你对颔联中“应”字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应”字既有对自己才能的自负自信,又暗含才人惺惺相惜、异代同心的意思。(2)一个杰出的才人,竟不得不把真正了解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早已作古的前贤身上,这正反映出他当时的寂寞心情和“举世无知音”的沉重悲慨。
[讲评]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颔联紧承次句,“君”“我”对举来写,是全篇托寓的重笔。词客,指以文章名世的陈琳;识,这里含有真正了解、相知的意思。上句是说,陈琳灵魂有知,想必会真正了解我这个飘蓬才士吧。这里蕴含的感情颇为复杂。纪昀评道:“‘应’字极兀傲。”这是很有见地的。但却忽略了另一更重要的方面,这就是诗句中所蕴含的极沉痛的感情。诗人在一首书怀的长诗中曾慨叹道:“有气干牛斗,无人辨辘轳(即鹿卢,一种宝剑)。”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已故前人身上,因此,“应”字便不单是自负,而且含有世无知音的自伤与愤郁。
[赏析]“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开头两句用充满仰慕、感慨的笔调领起全篇,说过去曾在史书上拜读过陈琳的文章,今天在飘流蓬转的生活中又正好经过陈琳的坟墓。古代史书常引录一些有关军国大计的著名文章,这类大手笔,往往成为文家名垂青史的重要凭借。“青史见遗文”,不仅点出陈琳以文章名世,而且寓含着歆慕尊崇的感情。第二句正面点题。“今日飘蓬”四字,暗透出诗中所抒的感慨和诗人的际遇分不开,而这种感慨又是紧密联系着陈琳这位前贤来抒写的。不妨说,这是对全篇主旨和构思的一个提示。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颔联紧承次句,“君”、“我”对举来写,是全篇托寓的重笔。词客,指以文章名世的陈琳;识,这里含有真正了解、相知的意思。上句是说,陈琳灵魂有知,想必会真正了解我这个飘蓬才士吧。这里蕴含的感情颇为复杂。其中既有对自己才能的自负自信,又暗含才人惺惺相惜、异代同心的意思。一个杰出的才人,竟不得不把真正了解自己的希望寄托在早已作古的前贤身上,正反映出他见弃于当时的寂寞处境和“举世无相识”的沉重悲慨。因此,“应”字便不单是自负,而且含有世无知音的自伤与愤郁。下句“霸才”,犹盖世超群之才,是诗人自指。陈琳遇到 曹操那样一位豁达大度、爱惜才士的主帅,应该说是“霸才有主”了。而诗人自己的际遇,则与陈琳相反,“霸才无主”四字正是自己境遇的写照。“始怜君”的“怜”,是怜慕、欣羡的意思。这里实际上暗含着一个对比:陈琳的“霸才有主”和自己的“霸才无主”的对比。正因为这样,才对陈琳的际遇特别欣羡。这时,流露了生不逢时的深沉感慨。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颈联分承三、四句,从“墓”字生意。上句是墓前即景,下句是墓前遥想。年深日久,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更显出古坟的荒凉寥落。这是寄托自己对前贤的追思缅怀,也暗示当代的不重才士,任凭一代才人的坟墓芜没荒废。由于缅怀陈琳,便进而联想到重用陈琳的曹操,想象到远在邺都的铜雀台,现在想必也只剩下荒凉的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了。这不仅是对曹操这样一位重视贤才的明主的追思,也是对那个重才的时代的追恋。“铜雀荒凉”,正象征着一个重才的时代的消逝。而诗人对当前这个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也就在不言中了。
“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文章无用,霸才无主,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这已经使人不胜感慨;而时代不同,今日从军,又焉知不是无所遇合,再历飘蓬。想到这里,怎能不临风惆怅,黯然神伤呢?这一结,将诗人那种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更进一步地表现出来了。
全诗贯穿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文采斐然,寄托遥深,不下李商隐咏史佳作。就咏怀古迹一体看,不妨视为杜甫此类作品的嫡传。
例4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退隐 张养浩
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依杖立云沙,回首见山家。野鹿眠山草,山猿戏野花。云霞,我爱山无价。看时行踏,云山也爱咱。
这首曲子的一、二句中用了“来”“去”二字,有人说用得很好,请说说好在何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既写出了山的动态,又写出了山色的变化,更表现了云和山的浑然一体。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前四句描写山高云深的景色。高山之上,云雾缭绕,山色因云彩的飘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云彩则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错落分布。这种自然赋予的奇特景色,在作者笔下得到了生动表现。四句中每句都嵌入“云”“山”二字。但因为在组合、安排上有变化,所以句式并不呆板,反而由于“云”“山”两字的反复出现,使语言的表现力得到了加强。“来”“去”二字增添了山的动态美。后几句加入人及动物的活动,抒发了引退山林的无穷乐趣。解答题目先从诗题入手,题目为“退隐”,可知作品不是一般的写景抒情之作。
从动静的角度看:一、二两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三、四两句着重写江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 讲评:这是作者傍晚登浔阳城楼的写景即兴之作。浔阳江,即长江流经江西九江的那段。作者把江水、青山、江帆、山泉、晚云、新月、鸿雁七种景物,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描写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又组成了一幅秀美河山的秋光图。
开篇伊始,气势不凡:纵目远眺万里长江,一条白色如练;放眼遥望淮上远山,无数青色似染。作者从大处着眼,从远处落笔,勾画山水全貌,雄伟壮丽。这两句写的是远景。三、四两句移近了视界。江上轻帆数片,乘风顺流,疾飞如箭;江岸的近山崖壁上瀑泉直泻而下,奔流如电。这两句以工整的对偶叙出,带着分明的动感,说明这是一组近景。一、二句是静态画面,三、四句是动态镜头,动静变换,错落有致。
五、六句写天空浮云和月亮的变化,构成整个画面的背景。傍晚,天空的云气慢慢变成露气,笼罩在江面上空,初月冉冉升起,就像一把半圆形的团扇。一个“学”字,使月亮变得富有人情,顿觉摇曳生姿。和前四句相比,这两句笔势由急渐缓,由刚转柔,显示出一种朦胧和凄迷的意境。最后一句写北塞鸿雁南归,成一字形掠过烟波浩渺的江天。不仅点明秋季时令,而且又为这无声诗的画面上留下了“雁阵惊寒”的音响,令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却尺幅万里。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画,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合则构成浔阳江山的立体面,好似一部名胜风景影片。 第二关:热点关解读高考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采思斋
热点一:鉴赏诗歌形象
古典诗歌的“形象”是作者意蕴与情感的载体。诗歌形象
与作者的心思、情愫、审美倾向之间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形成了一种相对固定的意义,具有相对稳定性。如张继《枫桥夜泊》中的“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蕴涵诗人感情的形象,已成了古典诗歌里面失意的“秋士”与“漂泊的客子”的形象代称。
(一)事物形象
古典诗歌中有一类诗叫“咏物诗”,即托“物”言志,其所托之物就是“物象”,即所谓的“事物形象”。大自然的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另外,古典诗歌中的乐曲往往有特定含意、情感,而这又对全诗的整体形象或情感表达有直接作用。著名的有“关山月”“梅花落”“霓裳羽衣曲”“后庭花”“行路难”等。如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梅花落》就是曲调名。作者由《梅花落》笛声想像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 [备选例题]阅读下面一首诗,分析画眉鸟的形象特点。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里,不及林间自在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画眉鸟是追求自由的美好形象,它不愿被供养在金笼里,愿在山林中自由地啼叫,自由地飞翔。 [讲评]作者来到树林里,看到画眉鸟在开满红红紫紫山花的枝头自由自在地飞翔,听到它们在高高低低的树梢上尽情愉快地唱歌,不由得感慨到:如果把它们锁起来,即使是锁在金笼里,它们也不会唱出这样美妙的歌声了。因为自由是生活愉快的先决条件。鸟是这样,人不也是这样吗?
[赏析]全篇借咏画眉以抒发自己的性灵,诗题一作《郡斋闻百舌》。画眉、百舌,都是声音婉转的鸟禽,诗人在《啼鸟》诗中也写过“南窗睡多春正美,百舌未晓催天明。黄鹂颜色已可爱,舌端哑咤如娇婴。”可见他对“林间自在啼”多么欣赏,这儿以“锁向金笼”与之对比,更见出诗人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心理。诗人本在朝为官,后因党争牵连,贬为知州知县,此两句大概有所寄托。
欧阳修的《画眉鸟》,前两句写景: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嫣红姹紫的山花更是赏心悦目。后两句抒情:看到那些关在笼里的鸟儿,真羡慕飞啭在林间的画眉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里也要了解的是,作者欧阳修此时因在朝中受到排挤而被贬到滁州,写作此诗的心情也就可知了。
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看山花烂漫、叶木葱笼,管什么金带紫袍;无限的欣喜快慰如山间清流泻出,洗尽俗尘,只余下悦耳的音韵流转。
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写自由自在,任意翔鸣的画眉)与后两句(写陷入囚笼,失去了自由的画眉)构成对比!
例1★(2010?改造题)阅读下面这首小诗,简析“官仓鼠”的形象特点。 官仓鼠 曹邺 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 健儿①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注:①健儿:指战地士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官仓鼠比喻吮吸人民血汗的贪官污吏,它们个儿大,胆子也大,有恃无恐,是军民的死敌。
[解析]这首诗,从字面上看,似乎只是揭露官仓管理不善,细细体味,却句句是对贪官污吏的诛伐。诗人采用的是民间口语,然而譬喻妥帖,词浅意深。他用“斗”这一粮仓盛器来比喻官仓鼠的肥大,既形象突出,又点出了鼠的贪心。最后一句,又把“鼠”称为“君”,俨然以人视之而且尊之,讽刺性极强,深刻地揭露了这个是非颠倒的黑暗社会。
[赏析]诗的前两句貌似平淡而又略带夸张,形象地勾画出官仓鼠不同凡鼠的特征和习性。谁都知道,老鼠历来是以“小”和“怯”著称的。它们昼伏夜动,见人就跑,所以有所谓“兽之大者莫勇于虎,兽之小者莫怯于鼠”的说法。然而官仓鼠却非同一般:它们不仅“大”――“大如斗”;而且“勇”――“见人开仓亦不走”。官仓鼠何以能至于此呢?这一点,诗人并未多说,但读者稍加思索,亦不难明白:“大”,是饱食积粟的结果;“勇”,是无人去整治它们,所以见人而不遁逃。
第三句突然由“鼠”写到“人”:“健儿无粮百姓饥。”官仓里的老鼠被养得又肥又大,前方守卫边疆的将士和后方终年辛劳的百姓却仍然在挨饿!诗人以强烈的对比,一下子就把一个令人触目惊心的矛盾展现在读者面前。面对这样一个人不如鼠的社会现实,第四句的质问就脱口而出了:是谁把官仓里的粮食日复一日地供奉到老鼠嘴里去的?
至此,诗的隐喻义很清楚了。官仓鼠是比喻那些只知道吮吸人民血汗的贪官污吏;而这些两条腿的“大老鼠”所吞食掉的,当然不仅仅是粮食,而是从人民那里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尤其使人愤慨的是,官仓鼠作了这么多孽,竟然可以有恃无恐,这又是谁在作后台呢?“谁遣朝朝入君口?”诗人故执一问,含蓄不尽。“谁”字下得极妙,耐人寻思。它有意识地引导读者去探索造成这一不合理现象的根源,把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主题十分鲜明。
(二)人物形象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同时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进而丰富人物形象。鉴赏这种形象要注意鉴赏依据――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的描写、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交代、情节的展开以及塑造人物用到的各种手法,同时也要注意鉴赏视角――总结人物形象,挖掘所写人物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等。
诗歌中常见的塑造形象的方法有:
1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多着重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细节。 如崔颢《长干曲》其一:“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舟暂 相问,或恐是同乡。”诗人仅用口吻传神,就把女主人公的音 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如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起 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i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利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地看闯进来的翩翩少年这一动 作,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来,在我们心中树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有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2烘托:如柳宗元《江雪》中为塑造老渔翁的不怕严寒、 不怕孤独的高傲品性而进行的环境气氛的烘托。白居易《夜 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分别从触觉、视觉、听觉等角度侧面烘托雪之大。其中选“折竹”这一细节烘托出雪之“重”,别有情致。
3对比衬托:如李商隐《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本是借咏秋日之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但诗人却先写它在春日的情景。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的零落憔悴。
4比兴手法:如白居易的《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全词巧妙沿袭了《诗经》的比兴手法。上片以流水和高 山比喻思妇怀远之情的深长和凝重。下片直述念远恨别的 情怀,并点明思妇怀远的时间(月明)、情状和地点(倚楼)。
5抒情方式:抒情主人公可以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情于事。例子分别为上文白居易的《长相思》,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备选例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分析诗中项羽的形象。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项羽是一位战败了宁愿自杀也不苟活的英雄形象。作者借之责骂了宋王朝懦弱无能的昏君庸臣,表达了坚持抗战、收复失地的强烈爱国之情。 [讲评]项羽突围到乌江,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回到江东,重整旗鼓。项羽自己觉得无脸见江东父老,便回身苦战,杀死敌兵数百,然后自刎。诗人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赏析]李清照这首诗,手起笔落处,端正凝重,力透人胸臆,直指人脊骨。“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不是几个字的精致组合,不是几个词的巧妙润色。是一种精髓的凝练,是一种气魄的承载,是一种所向无惧的人生姿态。那种凛然风骨,浩然正气,充斥天地之间,直令鬼神徒然变色。“当作”之所“亦为”,一个女子啊!纤弱无骨之手,娇柔无力之躯,演绎之柔美,绕指缠心,凄切入骨,细腻感人无以复加。透过她一贯的文笔风格,在她以“婉约派之宗”而著称文坛的光环映彻下,笔端劲力突起,笔锋刚劲显现时,这份刚韧之坚,气势之大,敢问世间须眉几人可以匹敌?!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女词人追思那个叫项羽的楚霸枭雄,追随项羽的精神和气节,痛恨宋朝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时政。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之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抉。项羽,为了无愧于英雄名节,无愧七尺男儿之身,无愧江东父老所托,以死相报。“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想”、不是“不愿”、不是“不去”。一个“不肯”笔来神韵,强过鬼斧神工,高过天地造化。一种“可杀不可屈辱”、“死不惧而辱不受”的英雄豪气,漫染纸面,力透纸背。令人叫绝称奇而无复任何言语!
这首诗起调高亢,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人活着就要作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爱国激情,溢于言表,在当时确有振聋发聩的作用。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 例2★(2010?改造题)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江天暮雪 陈孚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分析该诗中“渔翁”这一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中的渔翁因天“寒”已登返小船,却因为大雪弥漫遮住江路,忘记了回返的道路。这位渔翁索性坐睡舟中,任凭小舟随江流漂荡。由此可以看出渔翁对“江天暮雪”处境的顺适之情。
[解析]本诗刻画的渔翁形象,可联系相关语句进行总结,诗歌前四句主要是写景,写景为了侧面烘托;而后四句直接描绘,表现出渔翁顺适之情,随遇而安之态。
[赏析]本诗的前四句,传神地绘出了一幅潇湘江上的雪景图。“玉花”化用梁昭明太子《黄钟十一月启》“玉雪开六出之花”意,形容绝妙,“卷”字写出了雪花纷纷扬扬的飞舞之态。“长空”切“天”,“汀洲”切“江”;“卷玉花”是细部的、动态的观照,“白浩浩”是总体的、静景的印象:语简而意象丰富。“雁影”句表明已届隆冬的时令,又隐用雁度潇湘的本地风光来暗示“江天”所属的地域。最妙的是第四句,它不仅补明了题面中的“暮”字,而且写出了暮雪雪景所特有的那种朦朦胧胧、半幽半明的色调与风韵。后半部分,诗人在画面 中安排了一名生活在巴陵地区的渔翁,这位渔翁已登返棹,“寒欲归”三字,隐透出“暮雪”的影响。“不记巴陵道”既含有大雪弥漫迷蔽江路的意味,又见出渔翁对“江天暮雪”处境的顺适。“船自流”的结果,是在视野中留下了一抹渐行渐杳的痕影;这一余韵袅袅的结尾,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与纵深感,传现出“江天暮雪”全景清逸超妙的风韵。全诗首尾映照,动静相间,意境高旷。
(三)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诗歌中的景物主要有季节、时令、地域等景物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场面描写,以及色彩描写等。
鉴赏诗歌中的景物形象,一是诗中赏画,二是画中品诗。 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的形(组合方式)、色(彩)、动(态)、静 (态),欣赏诗歌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 的特征,欣赏其画面美,主要就从这四方面着手。鉴赏的基本思路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如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一是要借助意象,品味意境;二是要把握画面,描摹图景;三是要分析景物,概括作用。
画中品诗,即由诗歌内容所再现的图景,把握诗人的思想 情感。读一首诗,首先看它描写了什么景象,呈现一种怎样的 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 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感知画面是基础,把握情感是关键,要特别注意这两个环节。鉴赏的基本思路是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要善于借助意象,体味情感。体味情感要注意两点,一是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二是乐景衬哀情。 * * 一、古代诗歌鉴赏 ____专题十四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第一关:考点关展望高考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赏心亭
一、课堂导入
星河耿耿,银汉迢迢。从远古奔来的中华文明的长河,千回百转,千淘万漉,使一颗明珠浮出了水面,它的溢彩流光,穿过时空,照亮了中国文学长廊,它就是滋养了中华民族化近千年、并让世界为之回首的古典诗歌。
徜徉在这座文学珍宝馆,我们目不暇接,我们留连忘返。在这里,我们和中国文学史上的众多名流巨匠擦肩而过:你看,迎面走来的是“天子呼来不上船”笑傲红尘的李白,眼望“国破山河在”老泪纵横的杜甫;这一边是听一曲琶琵泪洒青衫的白居易,那一边是登楼远望心忧天下的范仲淹;苏东坡月下把酒,声声向苍天发问,辛弃疾挑灯看剑,夜夜梦里沙场秋点兵;柳永为“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吟咏歌唱,李清照则为“梧桐更兼细雨”黯然神伤。 二、目标重点 1把握《考试大纲》中的要求,了解命题规律。 2掌握解题技巧,进行针对性训练。 t望台
一、复习定向
本考点能力层级为E级。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把握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 的内涵。艺术形象不仅指人物形象,还包括诗歌中的意象。鉴 赏这些艺术形象的内涵,就是要透过作者的情感世界的窗口调 整自己的文学素养和生活经验,借助联想、想象和一定的表现 手法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主要是把握其运用语言的艺术,领会其语言的优美、生动、传神、精练、隽永,以及语言风格特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 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体现了什么情感,达到了什么效果等。
二、命题趋势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高考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要求是在逐步提高的,试题的难度也是在逐步加大的。据此,我们可以对今后的“诗歌鉴赏”的命题走向作如下预测:
1考查重点:山水景物诗,以考查景物诗为重心;咏怀咏史诗,以考查咏怀诗为重点;名家作品,转向以非代表作为考查重心;非名人作品,则以迁移阅读鉴赏为考查重点;对比鉴赏,以求异寻同为重心;迁移鉴赏,以课内外结合为重心;诗词并重,以诗词联姻为选材重点;关注曲词,以类比联想为核心;考查角度,以语言手法、情感为考查重心。
2考查形式:就一首古诗从理解和赏析两个层面各拟一道简答题;对一首古诗就其内容或形式方面写一段百字赏析短文;提供对一首古诗的两种不同看法,要求考生对自己认同的看法阐述相关理由。试题的考查点之间,不但有内在的逻辑联系,而且彼此间有层进关系,即假如题干是两问,则前一问的解答往往是后一问解答的前提或基础,后一问的解答也往往是前一问解答的跃进或深入。
3对领悟和分析能力的考查将进一步加强,即重视个性化鉴赏能力和分析表达能力的考查。要注意领悟倾注了诗人思想情感的诗歌意象和人物形象,炼字和诗歌的语言特色以及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总之,“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将在考题中进一步强化和突出,并采用“有限开放”(在放开手脚的同时对试题加以必要的限制,否则,考生将满纸涂鸦,不 知所云,或者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命题形式来加以考查。 菁华苑
1(2009?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解析:(1)此题考查对古诗中形象的鉴赏能力。作为一首咏物诗,鉴赏形象的关键是整体感受诗句对竹的描绘,尤其要从字里行间捕捉到集中体现竹的特征的字眼,即“新”“凉”“净”“香”。 (2)此题考查对古诗语言的鉴赏能力。对于一句诗的赏析,关键是联系整首诗的形象特征和情感倾向,描述诗句的画面,并深入体味句中“侵”“晚”两个字的美感与妙处。 (3)此题考查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解答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有关创作背景,由表及里,深入品味咏物诗所寄托的情怀。此题具有开放性。 讲评:这是杜甫赴好友严武家宴饮时同题之作。严武素与杜甫友善,字季鹰,华州华阴人,虽武夫,亦能诗,全唐诗中录存六首。他性豪爽,读书不甚究其义。八岁时,因其父挺之不答其母,乃手刃父妾英。其父屡禁其习武。后以荫调太原府参军,累迁殿中侍御史。玄宗入蜀(公元七五六年),擢谏议大夫。至德后,历剑南节度使,再为成都尹。以破吐蕃功,进检校吏部尚书,封郑国公。与杜甫最友善,镇剑南时,甫因避乱往依之。
全诗清新雅致,风格与作者一贯诗风有异。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描写了新发之竹,“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笋蓬勃生长的典型过程。竹生长是看不见的,作者化静为动,用“含”“出”把竹的生长过程写活了。
“色侵书帙晚”,竹的颜色绿得逼你的眼,绿色映照在书卷上,似乎是天色暗了下来,“阴过酒樽凉”,竹影摇曳,竹色青葱,晃动的竹影移过酒器,显得更加清凉了。颔联选取竹“色”给人的感受,让我们仿佛置身于竹荫中,品着清凉的美酒。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细细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尘不染,微微的春风送来缕缕竹的清香。颈联继续从视觉和嗅觉来感触竹。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尾联作者展开想象,仿佛看到了高高的竹已经伸入云端,轻轻的拂动着。
本诗是一首应答之作,自然少不了对主人的一番赞颂,以竹盛赞了严郑公高洁的情操,杜甫虽然长严武十四岁,严武也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但作者后半生长期依赖严武接济,出语自然更加谦恭。不过本诗也值得称道,特别是“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与“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四句,后人单独辑录在一起,成了一首咏竹的绝佳之句。 2(2009?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月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主要抒发了杜甫遭逢战乱后漂泊流离、思乡怀归的感情。(2)①“万里”,表示空间的距离,寓含作者离家万里的漂泊感。②“时时”,表示动作的频率,字面意义是“屡屡”“常常”,言外之意是作者一次次望月思归的期盼。③“夜久”,表示时间的延续,暗示作者因思乡怀归而夜深难寐。(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第(1)题,要把握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月”是本诗的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月的特点,再结合诗人的遭遇和国家的局势作答。关于诗人的遭遇和国家的局势,要结合注释来理解,“安史之乱”是背景,“曾困居于此”是提示。本诗写的就是诗人在战乱时期,流离失所,困居他处,见月思乡的孤苦之情。答题时,要用准确的语言概括出感情特点。第(2)题,要求分别简析词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答题之前要读懂诗歌内容,而读懂诗歌内容,对每一个词每一句诗的理解是关键。首联“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其中的“万里”是指什么?如果本诗的主题为“月下乡思”,那么可以理解为与故乡有“万里之遥”。“六上弦”,第六个上弦月, 点明已是春季时节,又暗指困于瞿塘已有六月之久。颔联“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大意是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清辉常常弥满青天。颈联“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意思是天气清爽无风,衣襟配合着静止不动,月亮高挂天空,正对着泪脸高悬。尾联“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一句,写夜深了,诗人看到一只“南飞”的乌鹊停落在江边。 讲评:杜甫一生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经常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对于自己的家乡、亲人,他是思念情切,刻骨铭心。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 “万里”,体现了杜甫颠沛流离、四处漂泊的生活境况。“夜久”,寓意着他是一位夜行者,孤独、凄凉,惟有那高悬的月亮陪伴着诗人度过无数个不眠之夜。月是他的精神伴侣和理想寄托。在幽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敞开心扉,倾诉他的孤寂和苦闷,寄托他的思念和希望。可以说,月是诗人坎坷岁月、匆匆行旅、悲情一生的见证者,是杜甫一生经历的反映,折射出那个特定时代的种种风貌,体现了一代诗哲的情感波澜。 3(2009?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小重山?端午 [元]舒由页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①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②沅湘:沅水和湘水。湘水支流中有汨罗江。 (1)从全诗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气节的崇敬。 (2)手法:对比。 解析:(1)是考查理解诗中表达思想情感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尤其是诗句“谁复吊沅湘”、“树转午阴凉”,很容易读出作者慨叹人们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对屈原的怀念和崇敬之情。 (2)考查的是表现手法。题目说的是“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对比或衬托应该说是最准确的,但诗中“用典”也还是很重要的表现手法。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讲评:“端午”,是一个富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节日。一到端午,人们忙着准备“碧艾香蒲”,一个“忙”字,写出了家家户户“庆端阳”的热闹景象。“细缠五色臂丝长”,写出楚地端午风俗。这描写,为下片抒情作了铺垫。在这热闹喜庆的节日里,诗人却“空惆怅”,与“庆端阳”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谁复吊沅湘”,交代了“空惆怅”的缘由,原来人们忙着过端午,只是一般性地喜庆,而忘却了这个特殊节日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谁还记得那位爱国诗人屈原呢?作者有感而发,直指俗弊。下片直抒自己的感情,仍然运用了对比 手法。词人在端午“读罢”《离骚》,伤感之情油然而生!而那些忙着“庆端阳”的人们,却无人解“其中味”,更令人惆怅无比!词人多么希望能记住这位富有“忠义气”,美好的品格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的屈大夫啊!
作者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把 内心的情感抒发得深沉、有力,值得品味。 4(2008?高考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①周德清(),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②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方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帆船比作疾箭,将下泻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从写景的顺序看: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由地面转到天空。
相关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含有山和水的诗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