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认识袁腾飞中华五千年年的文明

保护地名文化迫在眉睫-中国新闻-东方网
&&&新闻热线:021-
保护地名文化迫在眉睫
原标题:保护地名文化迫在眉睫
  【地名文化?权威访谈】
保护地名文化迫在眉睫
――访民政部副部长宫蒲光
  “‘地名的故事’系列报道和活动契合中央领导同志关于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的讲话精神,带动了公众关注地名文化、自觉保护地名文化的热情,唤起了全社会对地名文化的重视,为治理地名乱象,弘扬优秀地名文化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近日,民政部副部长宫蒲光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充分肯定了光明日报与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合作开展的“地名的故事?那些历史那些乡愁”系列报道和“寻找最美地名”活动,并就地名文化保护、地名乱象治理和地名规范管理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地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记者: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用到地名,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名,但有不少人认为地名只是一个地点的标识,对地名文化缺少认识。请问什么是地名文化,我国地名文化资源现状如何?
  宫蒲光:地名文化是以地名语词形式承载指代地方的地域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它涉及语言文化、历史文化、地理文化和乡土文化等,是一个综合性的多元文化体系。地名文化是伴随着中华文明的进程而发展起来的,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地名数量众多,地名文化资源丰富。由于历史渊源、自然条件、经济基础、社会结构、民族和语言等诸多因素影响,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名文化资源都蕴含着大量的文化基因、地理信息。地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地方承载历史印记的社会化石,我国甲骨文记载的一些地名仍在沿用,《山海经》《水经注》《嘉庆重修一统志》等传世文献记载的地名,至今仍在使用的成千上万。我国现有七大古都、109座历史文化名城、800多个千年古县、1000多个千年古镇、10万多个千年古村落,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地名数不胜数。
  璀璨的地名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一个很好的展示窗口,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值得高度珍视。
  记者: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许多古老地名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在现代化的发展潮流中,老地名的消失和遗弃是不可避免的大趋势吗?应当如何传承和保护地名文化?
  宫蒲光: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化是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潮流之中,一些历史印记被席卷而去在所难免。但是我们不能无所作为、听之任之,不能让这种潮流把大量有价值的、承载着优秀文化基因的历史地名卷走,我们一定要有强烈的地名文化保护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现代化过程中保护更多的历史文化。
  我们要按照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按照中央领导同志关于规范地名管理、解决“热衷于起洋地名、乱改老地名”问题的重要指示,刻不容缓地传承、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地名文化,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地名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积极作用,逐步增强地名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承载能力。尤其要注重在城镇化过程中把有文化积淀的老地名保护好、传承好、使用好,进一步加大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建立地名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制度,建立地名文化遗产数据库,健全地名文化评价标准体系,使地名文化遗产得到分类、分级和分层保护。
  解决地名重名问题是地名标准化的内在要求
  记者:我们了解到,不少城市都存在多地重名现象。比如海口就有两条“中山路”、两条“板桥路”、两个“海口东站”,这是由于琼山撤市并入海口市出现的。当地居民对这些老地名很有感情,不愿意更改自己所在路段的地名。面对这种重名现象和当地居民意愿的矛盾,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整治重名和保持地名稳定的关系?
  宫蒲光:地名重名现象在我国自古有之,大者如县的重名,小者如街道的重名。据有关学者研究,我国历史上针对重名现象,进行过六次大规模的更名。通过一系列的更名工作,在中国历史上实现了县级政区基本上不重名。规避地名重名是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出行范围不断扩大、交往日益增多,对地名信息的唯一性和准确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近30年来的城镇化快速发展,我国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地名数量急剧增加,地名重名现象也随之增多。刚才你说了海口的例子,实际上,几乎每个城市都存在重名问题。地名重名,必然导致社会基础信息不准确,也会造成地名服务出现偏差。在城镇化过程中解决地名重名问题,是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内容,也是地名标准化的内在要求。对于现实存在的重名问题,要在坚持《地名管理条例》中“地名要保持相对稳定”原则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在进行科学的文化价值评估后妥善处理。解决这类重名问题的本质是正确处理文化传承和地名标准化的关系。在具体方法上,可以考虑增加区域限定词等技术手段解决重名问题。比如,北京有很多叫“黄庄”的地名。修建地铁时,有关部门将10号线上的黄庄一站命名为“海淀黄庄站”,通过增加区域限定词,既传承了历史文脉,又明确了地名指位性。
  记者:现在很多地方都热衷于改名,喜好将本地的名胜古迹或历史传说作为行政区域名称,比如湖南大庸更名为张家界、安徽徽州改为黄山、云南中甸改为香格里拉等。行政区域更名有何利弊?如何理性看待这种现象?
  宫蒲光:我理解您所说的改名是指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地方出现的更名现象,对于一些地方热衷于改名这一现象,我们应该理性对待。地名命名更名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规范地名命名、更名是实现地名标准化的关键手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不断加强和规范地名命名、更名管理工作,更改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不符合国家方针政策的地名和歧视少数民族以及带有大汉族主义倾向等方面的地名,取得了显著成绩。改革开放后,我们慎重稳妥地开展地名命名、更名工作,部分地方更名严格遵守更名的程序、权限和论证制度,经过多方论证、审慎研究,保持了传统文化,提高了当地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推动了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比如四川灌县改为都江堰、湖北蒲圻改为赤壁。但是盲目更名,我们是不赞成的。地名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一旦更改,历史典故、传统文脉就有可能被割断。另一方面,城市更名成本巨大、劳民伤财,这方面也有深刻教训。
  记者:如何科学规范地进行地名命名和更名呢?
  宫蒲光:总体来讲,还是要坚持依法管理,其核心内容:第一,要严格申报审批制度。第二,要加强地名规划工作。第三,要规范标准地名信息发布。第四,要加强标准地名使用监管。
  地名乱象治理要发挥地名文化的引领作用
  记者: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新的道路、社区、楼盘等每天都在涌现。我们看到,不少新地名在命名时出现了崇洋媚外、盲目复古、求异求怪等现象。您如何看待这些现象的出现?
  宫蒲光: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以“大、洋、古、怪、重”为突出特征的地名乱象,即刻意夸大、崇洋媚外、盲目复古、求异求怪、重复使用。我们调研发现,地名乱象主要集中在城市,尤以新的建筑物和商业楼盘名称居多。开发商只注重了楼盘的商业属性而忽视了楼盘名称的文化属性,起名目的就是为了抢眼球,怎么怪怎么来,怎么洋怎么来。例如,“醉牛学区房”“亚东观樾”“江南总督府”“圣?巴塞耶怡美花园”“罗托鲁拉小镇”“曼哈顿广场”……这样往往就会导致建筑物名称五花八门、乱象丛生,有些已成为城市的文化垃圾。这些乱象对优秀地名文化的传承乃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产生了负面影响,亟须开展地名乱象清理整治工作。
  记者:目前,地名乱象治理的难点何在?
  宫蒲光:地名乱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理顺地名管理体制所致。地名管理体制是统一管理地名的关键。民政部是国务院明确的地名工作的主管部门,但在实际工作中,除了民政部门,规划、公安、交通、住建、国土、水利等10余个部门都在地名的命名、更名中具有重要作用。比如,新的建筑物名称命名,机场、车站的命名,从建设立项时就已命名了。还有的项目在规划时期,规划编制部门就起了名,以后就这么叫下去了,还有的建筑物名称也是单位(机关、学校、公司等)名称。这些过程中有人起名,但没有上报、没人审核批准或备案,起了什么名就是什么名。这样就造成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给地名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带来了困难。到目前为止,地名管理领域还没有形成一套严格的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批制度。地名管理部门缺乏监管手段,对各类地名命名源头无法干预,往往只能被动认可既成事实,这也是形成目前地名混乱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
  记者: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正在进行,地名普查对弘扬地名文化、治理地名乱象、规范地名管理有何作用?
  宫蒲光:2014年7月,我国开始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这次地名普查为期4年。开展地名普查,有利于把握地名文化总体状况,更好地保护地名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优秀地名文化。地名普查工作也为治理地名乱象问题提供了良好机遇。需要强调的是,清理整治地名乱象要注重发挥地名文化的重要引领作用,以此达到标本兼治的目标。
  记者:现行的《地名管理条例》是日颁布施行的,根据地名管理工作的需要,该条例是否需要修订?
  宫蒲光:《地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已实施了近30年,其规定的许多内容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的地名管理工作需要。每年全国两会上都有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呼吁尽快修订《条例》,特别是随着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推进,《条例》的修订更显迫切。
  根据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总体要求,结合地名管理工作的现实需要,我们正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推动《条例》的修订,为地名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制度保障,促进地名工作在法治轨道上健康发展。 (光明日报记者方 莉 殷燕召)
声明: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您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或质疑,请即与东方网联系,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
电话:021-962007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当前位置:
>>>下列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评价正确的有()A.中华民族有悠久而辉煌的..
下列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评价正确的有(&&&&&)A.中华民族有悠久而辉煌的文明史B.中华文明曾经是世界上最强盛、最先进的文明之一C.中华文明独立于世界文明之外D.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题型:不定项选择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AB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特点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故A符合;上下五千的历史曾今是最强大的最先进的文明之一,故B正确;对于中华文明我们要继承发扬中间优秀的部分。故D正确;但中国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独立之外,故C错误。综述选ABD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下列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评价正确的有()A.中华民族有悠久而辉煌的..”主要考查你对&&中华文化&&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才使中华文化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中华文化不仅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族文化的特点、内容、作用:特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容: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学工艺、哲学思想、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中国民族文化的基本内容,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作用: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而且愈益勃发的力量源泉。民族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文化是团结和凝聚各民族的思想纽带。地位: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贡献:①中华文化所凝聚的生活经验,实践智慧,审美的魅力和情趣等,都为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②众多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闪烁着我国各族人民勤劳和智慧的光芒。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在(中华文化的构成) :①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②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③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④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⑤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⑥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认识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发展史不仅是一部民族文明的创造史,也是一部民族精神的生长史,更是一部民族发展的探索史。 ①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②中华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之一;③中华文明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特点;④中国的科技文化曾在世界上长期独领风骚,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文化认同就是对本民族生活习惯的传承,是对民族文化的延续,是对本民族价值的认可,同时也是对本民族未来所持有的坚定信念。 要增强文化认同感: ①认识一个民族,需要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只有文化上认同,才会有情感上的共鸣,才能提高民族的凝聚力,增强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安定。②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情感都与民族文化,祖国命运紧紧相连。③民族,国家的命运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情感;热爱祖国,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责任心,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各民族人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能够产生血浓于水的亲情与亲和力,使海内外华人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这是实现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文化基础。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的具体要求: ①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要积极继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 ②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要勇敢地捍卫民族的尊严和祖国的利益,要情为祖国动,建设祖国,报效祖国; ③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需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要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④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更加灿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如长城,故宫,兵马俑,苏州园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节目,京剧,戏曲,秧歌,剪纸,刺绣,杂技,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中华武术本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如泰山庙,陆公祠,便仓枯枝牡丹园,明末书法家宋曹故居,大丰白驹镇《水浒》作者施耐庵故里,东台的北宋丞相范仲淹“读书堂” 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台发绣,义丰的龙舞,建湖的杂技,淮剧 如何正确对待民族传统的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其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①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注意防止和剔除民族文化中的消极,落后的成分。 ②同时要积极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 ③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建设和发展更加灿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青少年如何传承(如何对待)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中华儿女,祖国命运是我们的情之所系,民族文化是我们的血脉精神。国运兴衰,牵动着中华儿女的情感,我们的命运与祖国息息相关。中华文化的营养流入我们的精神血脉,造就着我们的民族灵魂。民族文化养育了一代代中华儿女,也把我们造就成浸染着华夏气质的中国青年。 珍惜民族文化不等于盲目崇拜,继承文化传统也不是要回到过去。当代中华儿女需要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不断吐故纳新,取传统文化恒久之精华,去旧文化陈腐之糟粕,既坚持自己独特的根基,又博采世界各民族之众长,才能建设起中华民族活力喷薄、丰富多彩、昂扬向上的共有精神家园。 了解和感悟民族文化的方式:课堂学习、课外阅读、艺术欣赏、社会调查、参观古迹、访问民俗等多种多样的。增强民族文化素养要主动学习和自觉汲取。 明确自己承担保护文化遗产的义务和责任:国家角度: ①国家立法部门应完善立法,建立健全保护文化产方面的法律法规; ②国家执法部门应严格执法,坚决打击破坏遗产的违法行为; ③推动科技创新,提高保护能力; ④进一步借鉴、吸收国外的先进保护经验。社会角度: ①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强宣传教育,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 ②鼓励继承,发扬民间艺术,民俗。个人角度: ①认真学习、自觉遵守遗产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树立保护文化产的责任意识; ②向他人、向社会宣传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③运用法律武器同破坏产的行为作斗争; ④为保护文化遗产向有关部门献计献策; ⑤从自身做起,自觉保护文化遗产:如:游览名胜古迹时不乱刻乱画……&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多元化,满足了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人们以宽广的胸襟海纳百川,丰富自己。(民族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①对待外来文化实行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②我们要汲取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对外来文化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③同时,我们必须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割断与传统文化的血脉联系,不能丧失我们的文化之根,不能动摇我们的文化之基。面对外来文化入侵,我们应该: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认同民族文化,不断丰富民族文化,发展先进文化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及作用。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丰富而深刻比较突出的有:第一:尊老爱幼的传统;第二,见义勇为、匡扶正义的传统;第三,诚实守信的传统等。②重义、诚信、勤俭、慎独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传统美德,激励着中国几千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资源,在今天的现代文明建设中,必将发挥着更大的作用。 中华文化起源:中华民族在神农时代以前的政治形态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领袖是“巫”。这种说法与传统的认知差异很大,在历史上人们的认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装神弄鬼没有知识的。实际上在先民的原始时代“巫”是科学家,“巫”代表知识的权威。原荒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对于这些疑惑要想获得答案,只有去向“巫”请教。“巫”对于这种现象,经过观察,思考,分析等过程后做出的结论是风有风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电有电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无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神主宰论,现代人看来太不科学,太迷信了。但谁敢保证当代科学家对宇宙现象所做的解说,等千年以后,不会被推翻而指为迷信,反科学的呢?另外,人类有两件事情无法自己处理,必须求助于他人。一是生理的,人没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须要请医生诊治。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总是患得患失,东想西想,犹豫不决,这时就要请教他人提供意见作参考。心中有犹豫不决的事,要请教至亲好友,或者向专家咨询。在原始时代,这两件事发生了,求助于同一人,就是“巫”。由古“殹”字写作“医”,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证明。(一)先谈一谈“巫”的治病原始时代,先民所害的疾病是很简单的。多数是饮食不适合,所引发的肠胃病“腹泻”之类,和气候不适应所引起的“感冒发烧”等。当先民生病去求助“巫”的时候,“巫”最初也是用祈祷的方式求助于神。但是病是现实的,正在腹泻的病人靠祈祷是止不住的。聪明的“巫”便改换用食疗的方法,顺手采一些植物给病人吃。当然没有经过白老鼠、白兔子、猴子做试验,直接做临床,是非常危险的事。所以病人吃的结果,有的病好了,有的没有影响,有的更严重了。“巫”又把它记录下来,什样的草治什么病,把植物的形状绘出来。到神农时候又把它整理归类汇编成《神农本草经》”,所以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就是指此事,绝对不会是用自己做试验。(二)再关于问事先民所问的事,以气象为主。主要是为了打猎。让我们回想一下,气象台具有最新的科学仪器,尚且无法预测气象的变化,“巫”又有什么本领可以确实预测呢?然后“巫”发现对于事情发展的推断,不如用药治病一样那么直接,那么明显,会产生极大的落差。对于人民的问题,又不能不回答。聪明的“巫”对于人民所提的问题不再予以明确的答案,而改采比喻的方式给对方一个暗示。而其比喻多随兴采用民谣歌词。一直流传到伏羲,把历代的“巫”回答人民的答案加以整理归纳成六十四个个案,这就是《易经》的由来。“医”和“易”是一对双胞胎,是人类文化的两大主轴,有关《易经》的版本流传:在人类没有符号文字之前,是采用结绳记事,《易经》的八卦的“阳爻”,“阴爻”是用一个大结,和二个小结分别做代表。一串一串绳子结挂在墙壁上就是“卦”的由来。而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叠而组合成的,因此每一个六十四卦的卦是由二个三爻卦相联结,所以便称做“连三”。又因为三爻卦中没“三”这一卦,只有“山”“艮为山”。由结绳进步到符号文字以后,把“三”连结起来就像“山”如干卦的排列是「」好像两个山字连结起来的样子,故把“连三”改为“连山”了。由于文明的进步,人类知识渐开,对周遭事务的认知也有改变,故对“连山”易有所修订整理。至黄帝时代,发明了文字,把原先挂在墙壁的“连山”易,修改成平面的符号。发现易的排列,应该由坤干两卦开始。而且人类生活最重要的地方是大地,故把坤、干排在干卦前面,排在第一,为了正名故改为“归藏”。一直延用到殷朝。周文王被纣王政治迫害,被囚在羑里。周文王被囚困在羑里为了避免纣王对他起谋反的疑心,所以对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书籍不敢读。只有弄一本“归藏”易来读,以示胸无大志。即是文王羑里演易故事的由来。“归藏”易经周文王修订整理即改名为《周易》。对《周易》发扬最有力的是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反鲁,六十八岁获得《周易》,发现自己心中一切的疑问,在《周易》中都可以得到满足的答案。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可见其用功夫之勤。并为《周易》写了十篇文章,阐扬《周易》的理论。最后感叹“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自叹读易太晚了,假如在五十岁读到《周易》的话,就不必周游列国,到处问道了。《周易》经过孔子整理后,就定稿了,以后再也不会有人敢更改只字词组。所以《连山》、《归藏》、《周易》实际上是一本书,由于版本不同而书名亦有所异。
发现相似题
与“下列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评价正确的有()A.中华民族有悠久而辉煌的..”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04051825471826506192420591983733中华五千年文明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怎么计算出来的?_百度知道
中华五千年文明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怎么计算出来的?
提问者采纳
也就是公元前700多年,然后通过碳12测年,组织了大量的历史、天文学家进行分析,而且有个记录片,说的也是这个事情。比如平王东迁之前的商周、考古。北京有个中华世纪坛,算前来,弥补了不足,以及比如武王伐纣记载出现的日食现象等等,得出了一些精确的年份,但这些文献不齐全,在原来很难推断确切的时间,通过天文日食出现的规律进行反向推导,并击败蚩尤确立了主导地位,大致上应该是五千六百多年。后来国家组织了一个寻找失落的年表活动,和学科综合,比如先通过文献记载推导出大致事件发生的时间段。通过多学科的合作,由于中间有缺失,同样有大量的甲骨文之类的文献、物理,大致上这个时间开始的,以往史书能明确追溯的纪年只到平王东迁,叫做寻找丢失的年表,到现在不到3000年。至于计算,是从黄帝炎帝建立炎黄联盟,就有这个详细的记录,目前大致是5600年左右,基本也就是五千年文明史的一半而已。但现在根据一些新技术一般说的五千年历史
提问者评价
太感谢了,真心有用
其他类似问题
中华五千年的相关知识
其他4条回答
通常来讲,是从传说中的炎黄二帝时期算起到现在
首先中华没有五千年文明,就按黄帝(前2717-前2599年)算也不到5000年所谓文明,首先有文字和城市,所以国外只承认商朝(甲骨文和城市遗址的发现),不承认夏朝的存在(没有考古发现),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所以再国外学界,只承认中国3600年的历史!
黄帝(公元前2717年),从黄帝到到现在共4700多年的历史,再加上远古的历史和中国的神话传说部分,就是中华上下5000年了,真正的闻名就是从黄帝开始的~~
古时候专门有个太监写这些历史的,这么关心历史的话,不妨找些书来了解地更透彻些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华五千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