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顶风声 铁齿铜牙纪晓岚第三部 启示

服务不可用。铁齿铜牙纪晓岚4 主题曲是_百度知道
铁齿铜牙纪晓岚4 主题曲是
  主题曲有两首,《谁说书生百无一用》和《铁齿铜牙纪晓岚》  1、片头曲《谁说书生百无一用》  作曲:杨立青陈说  作词:陈说  演唱:金学峰  歌词:  谁说书生百无一用  谈笑那风生  只靠那三寸不烂  莫笑文人迂腐寒酸  大肚能容  偏有那义胆忠肝  义胆忠肝  也知道自古漫漫人生路  只不过这人间世道不该贫的贫  不该富的富  也知道难得糊涂才是福  却忍不住要为天下  天下苍生  登高一呼——  一副铁齿  嚼烂那层层叠叠你来我往的人情关系网  一口铜牙  咬断那肮肮脏脏尔虞我诈的权力斗争路  一个烟袋  装满了许许多多嘻笑怒骂的风趣幽默事  一支秃笔  写出那风风雨雨恩恩怨怨千古传奇一部一部一部部  片尾曲《铁齿铜牙纪晓岚》  发行时间:  所属专辑:《锦上添花》  演唱:戴娆  歌词:  秋雁两行江上雨  天南地北的人  讲道理的是知己  殿上君王堂下臣  心存百姓的人  百姓心中自有你  说的都是理  唱的都是曲  铁齿铜牙两片嘴  吃的是下锅的米  说的都是理  唱的都是曲  铁齿铜牙两片嘴  吃的是下锅的米  走的是人间的道  扛的是顶风的旗  铁齿铜牙两片嘴  百姓心中有了你  走的是人间的道  扛的是顶风的旗  铁齿铜牙两片嘴  百姓心中有了你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提问者采纳
  片曲《谁说书百用》----金峰演唱  谁说书百用  谈笑风  靠三寸烂  莫笑文迂腐寒酸  肚能容  偏义胆忠肝  义胆忠肝  知道自古漫漫路  间世道该贫贫  该富富  知道难糊涂才福  却忍住要  苍  登高呼——  副铁齿  嚼烂层层叠叠我往情关系网  口铜牙  咬断肮肮脏脏尔虞我诈权力斗争路  烟袋  装满许许嘻笑怒骂风趣幽默事  支秃笔  写风风雨雨恩恩怨怨千古传奇部部部部  片尾曲《铁齿铜牙纪晓岚》------戴娆演唱  秋雁两行江雨  南北  讲道理知  殿君王堂臣  存百姓  百姓自  说都理  唱都曲  铁齿铜牙两片嘴  吃锅米  说都理  唱都曲  铁齿铜牙两片嘴  吃锅米  走间道  扛顶风旗  铁齿铜牙两片嘴  百姓  走间道  扛顶风旗  铁齿铜牙两片嘴  百姓  两片曲片尾曲~
提问者评价
铁齿铜牙纪晓岚4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纪晓岚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党建网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当前位置:&&>&&>&
纪晓岚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来源:《党建》杂志:
●纪晓岚,清代著名学者,才学绝伦,为总纂《四库全书》奋斗了大半生,对中国文化的重大贡献永载史册。
纪晓岚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纪晓岚的仕宦生涯和学术活动展开的十八世纪中后期,正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一个重要的枢纽时期。
  纪晓岚一直是官方学术工作的领导人,凡有编辑之役、修书之事,他必在其间。他一生中领导和参与了多少重要典籍的编修,不可胜数。
  纪晓岚是在中国文化史上有重大贡献的学者,是一位文化巨人。
  总纂《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这个名字是乾隆皇帝钦定,所谓“四库”,是经、史、子、集的总称。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官修大型丛书的传统。每当国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明之世,必举全国之力纂修规模宏大的丛书、类书。乾隆朝中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具备了编纂“国家大书”的条件。
  《四库全书》的纂修,是一项旷古文化工程,不仅要有周密的组织与筹划,而且要有一批有相当学术水平和眼力的学者参与其事。所以东阁大学士刘统勋两次上奏章,首荐纪晓岚出任总纂官。
  乾隆皇帝奏准。对于修书,纪晓岚称得上学力深湛,经验丰富。让他出任《四库全书》总纂官,是胜任的。
  乾隆三十八年癸巳二月二十八日,四库馆在翰林院开馆。在整个四库馆中,总纂官的职务是最重要的,负责全书的纂修事务,是实际上的主编,也称“总办”。
  修书工作艰苦异常,馆臣几乎无一日之闲。每日清晨,纪晓岚比馆臣更早入院,在院中吃供应的桌饭,然后埋头工作。因阅书工作量过大,两眼充血。他本来就近视,眼睛一疲劳看什么都是云里雾里,为此他多配了两副眼镜。但是纪晓岚却精神亢奋,一种成就感激励着他。他写下《自题校勘四库全书砚》一诗,表达了自己的豪迈之情:
  检校牙签十万余,濡毫滴渴玉蟾蜍。
  汗青头白休相笑,曾读人间未见书。
  《四库全书》的纂修自乾隆三十八年二月开“四库馆”,至乾隆五十二年关闭“四库馆”,共经历了14个年头。纪晓岚始终担任总纂一职。《四库全书》7份存阁后,各阁空函书籍的缮录、补写、复校工作全面铺开,纪晓岚仍然为校书、补录等奔忙劳碌,曾4次去热河校书。实际上到他嘉庆十年去世,《四库全书》的续缮工程刚刚完竣,历时32年。也就是说他为《四库全书》奋斗了大半生。在“四库馆”馆臣中,他是唯一一位从始到终做完了这项工程的人。
  《四库全书》79337卷,6144函,每份为36000册,7份总共252000余册,成为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被称为中国文化的“万里长城”,历来有“典籍总汇,文化渊薮”的美誉。其收录书籍,上自先秦,下至清代,囊括了中国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主要文献典籍,涵盖了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各个学科门类和各个专门领域。集中国古代重要典籍之大成,至今对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仍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同时,纪晓岚又一手勘定,完成了中国文献学史上扛鼎巨著《四库全书总目》的修纂工作。他主持了总目的分类,总结了自汉刘向父子、班固以来历代分类目录的得失利弊,进一步充实了分类体系。其所采用的分类法,实为中国四部分类法之集大成。这样的分类体系严密完善,将上万种书籍组织成一个有机整体,脉络清晰,源流井然,形成了一种既能反映书籍版本、内容、文字、著作事迹,又能表达作者政治理念和学术思想的全新的提要形式,成功开创了目录学的新领域,是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据《冷庐杂识》记载:“全书总目二百卷,亦公所撰。说者谓公才学绝伦,而著书无多,盖其平生精力,已毕萃于此书矣。”
  总纂《四库全书》的艰辛与躬谨印证了纪晓岚惊人的意志力和博大精深的学识。
  撰写《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共24卷,计1196则故事,举凡官场世相、轶事掌故、民俗风情、异地风光、典章事物、乡里见闻、狐鬼神怪、医卜星相,上下古今,包罗万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面十分广阔。隽思妙语,天趣盎然,后人无人能夺其席。
  《阅微草堂笔记》的积极思想意义,首先在于对宋明理学的揭露与讽刺。对于这一点,鲁迅先生十分赞赏,他说:“生在乾隆间法纪最严的时代,竟敢借文章以攻击社会上不通的礼法,荒谬的习俗,以当时的眼光看去,真算得上很有魄力的一个人。”
  其次是对盛世之下黑暗社会的揭露与批判。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真实地写下了当世官场的寙败。他沉浮宦海50多年,在这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光阴中,他是被挟裹浸泡在一个恶浊卑污的政治漩涡中。清代的统治机构,是千余年封建官场的最后延续,也是千余年封建官场恶浊卑污的集大成者。纪晓岚生活的乾嘉时期,表面上看起来,是清朝昌盛强大的一个时期,但从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来看,它已被笼罩在落日的余晖之中。纪晓岚身在其中,虽然他不可能意识到封建社会必然要灭亡的命运,但对它的弊端却洞若观火。因此《阅微草堂笔记》中对于封建官场批判的内容也就格外引人注意。《阅微草堂笔记》中凡是涉及官场的,清官寥寥无几,而赃官、贪官则比比皆是。贪赃枉法者有之,草菅人命者有之,昏庸腐败者有之,卑鄙龌龊者有之。尤其是写到一些冤假错案的处理,就更让人看到这个集团的整体腐败。
  纪晓岚曾借一个小吏之口说出了当世官场的一个大秘密,这个大秘密就是流传在幕僚中的一个顺口溜:“救生不救死,救官不救民,救大不救小,救旧不救新。”即“四救”、“四不救”。由此可以看出当世官场是何等腐败堕落,人情是何等淡薄脆弱。纪晓岚字里行间的愤怒力透纸背。
  纪晓岚还曾记下他的乡邻——北村郑苏仙讲的一个故事。在这则故事中他对所谓“清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做官只想保全自己,拈轻怕重,无所作为,这样形同木偶的庸官对老百姓没有一点用处。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拿了国家俸禄却不做事,有负于百姓、有负于国家,也绝非“清官”——因为他的官俸一样是民脂民膏。
  而对那些害民官吏,纪晓岚主张万勿放过,必除之以绝后患。所谓“一家哭何如一路哭”,意思是说罢免了一个不称职的官吏,不过使他一家人因此而哭泣,这点悲伤怎么能比得上让一个地区的百姓遭受他的涂炭呢。可容忍了这个涂炭百姓的贪官,就会让一个地区的人民哭泣,民不聊生。哪头重?哪头轻?
  纪晓岚在官场贪腐之风日趋严重的政治环境中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操守,他的笔锋,直指腐败的官场,一点也不绕弯子,而且他对官场的抨击既含蓄又大胆。
  在揭露官场的黑暗、官吏的残暴、豪猾的同时,《阅微草堂笔记》还用大量笔墨反映了下层人民群众所遭受的涂炭与压迫,如对奴婢的悲惨命运及灾荒中乡村人吃人现象的揭示,等等。蔡元培先生将其与《红楼梦》、《聊斋志异》并列为“清代三大流行小说”。孙犁先生也曾把它比作与《聊斋志异》“双峰并峙的两大绝调”。
  而我认为,正是在这部《阅微草堂笔记》中,藏着一个真实的纪晓岚。
  读他的诗,你看到的是一个曲高和寡的纪晓岚;读他的文章,你看到的是一个笏袍显宦的纪晓岚;读他的《四库全书总目》,你看到的是一个严谨多识的纪晓岚;听别人讲他的故事,你看到的是一个诙谐谑浪的纪晓岚。
  但这些,都不是真实的纪晓岚。
  纪晓岚以总纂《四库全书》而名满天下,他是有清以来执学术牛耳的一代文宗,后人看他如仰视南天北斗,但是如果没有这一部《阅微草堂笔记》,他将永远是一个寂寞的学问大家,永远是一个谜一样的人物。
  藏在《阅微草堂笔记》中的真实的纪晓岚是个什么样子?
  他是一个在文网紧密、法纪森严的时代,敢于抨击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理学的腐朽的文学斗士;他是一个在对乾嘉之治的一片颂扬声中,从虚假繁荣的幕后看到了那个社会的危机、敢于呐喊出“盛世危言”的清醒的小说家;他是一个在理性主义的时代“持理”而又“反理”的学问宗师;他是一个重性灵、重真情而又有着模糊情爱观的矛盾人物;他是一个借谈狐说鬼烛照人间幽微的幽默文学大匠;他也是一个善于把人生经验化作生存智慧的智者。
  纪晓岚曾为自己写了一副挽联:“沉浮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概括了他一生的行藏,也为后人留下了深长之思。
  张大“经世实学”精神
  作为一个执官方学术牛耳的泰斗级学者,纪晓岚对中国学术思想的贡献在于他立足于古典文化的“穴结”点,借助于浓厚文化积淀所锻铸出来的锐利眼力,回眸追索,将气象万千的学术文化之流条分缕析地加以滤析、评验。
  在学问的“围城”中,纪晓岚不失为一个忠勇的擎灯者。他在中国学术思想上的建树,也正立足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穴结”点,在深沉的反省与宏阔的价值评判中重申儒家的“务实”传统,发扬光大“经世实学”的精神。他倡导“以实心励实行,以实学求实用”,鼓励学人摒弃虚玄学风,主张不读死书,不尚空谈。对道学家坐而论道,纷争门户,则提出尖锐的批评。这种“崇实黜虚”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对今天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纪晓岚又是一个矛盾人物,他的性格中有太多的“两面性”。他是在乾隆时期文化专制最残酷的一片风声鹤唳中入主“四库馆”的,有清以来的文字狱,到乾隆朝达到了最盛,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思想犯罪”引入法律惩治的范围之内,乾隆朝是为发轫。其文字狱的株连,也远远超过了“大清律”的规定。《四库全书》开馆期间,发生了50多起文字狱案,大多是从修书得到眼线。和纪晓岚一起担任总纂、总校的大员,或被吓死、或被罚光了家产,除纪晓岚以外,无一人得到善终。纪晓岚本人也曾几次被牵连进相关的文字狱中,颇有几番险象丛生。他也被多次记过,出资赔写讹错书籍。所以,在这样的政治高压下,知识分子被异化、被扭曲是难免的。
  纪晓岚一生写了那么多“恭和圣制”的诗篇,做了那么多歌功颂德的文章,上了那么多道谢恩折子,这些文字也不全是为了讨皇帝的欢心。他感恩的情感是真实的,因为乾隆皇帝的体恤,他的官职才一再擢升,拥有了一个文臣最高的荣耀。他对乾隆皇帝的钦敬也是发自内心。当然,这其中也有一生挥之不去的恐惧感。乾隆皇帝喜怒无常,赏罚全凭心血来潮。实际上他也没把纪晓岚这样的文臣放在意中。
  另一方面,在官场闪现的刀光剑影中,纪晓岚又不得不时时保持着他处世的警觉。他的砚铭中随处可见“守口如瓶”,在修书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文字狱案,他感同身受。有很多起文字狱,压根就不是因为有什么悖谬文字,而是因为著书者得罪了小人,结果锻炼成大狱。所以纪晓岚的处世之道是不跟小人争一日之短长,不做出头椽子,尽量不以真面目暴露在小人的视野中,并且借狐鬼之事,将小人的伎俩示众。
  对他的生存方式,有人讥之以“世故”。但纪晓岚从未与小人同流合污过,和珅权倾朝野,朝臣无不趋走,连他的老师也颠倒奉迎,反过来成为他的门生。而纪晓岚终不依附,还对其时加嘲弄。
  纪晓岚虽是硕儒显宦,但他个人的生活十分俭朴。朝鲜冬至书状官沈兴永回国后评论说:纪昀文艺超伦,清白节俭,虽宠爱不及和珅,而甚敬重之。还说纪晓岚一件旧棉袍穿了七八年。他的学生汪德钺称:“吾师居台宪之首,据宗伯、司马之尊,登其堂萧然如寒素,察其舆马、衣服、饮食,备数而已,其俭也若此。”
  嘉庆十年二月十四日酉时,纪晓岚溘然长逝,享年82岁。四日十九日,纪晓岚与马氏夫人合葬于河北献县北村新阡。
  按照纪晓岚所立遗嘱,丧事十分节俭。其随葬器物,只有一串朝珠,共有38颗,一顶玉制帽盔以及印盒、玉蝉等少数几件。
  嘉庆皇帝为之撰写的《御赐碑文》,盛赞纪晓岚一生对国家文化建设的贡献,尤其是纂修《四库全书》所建立的历史功勋。
  纪晓岚墓园四围,是一片连一片的枣林。
  枣花一年年兀自灿然地黄着,枣儿一年年兀自热闹地红着。
  枣花黄的时候,一片片散碎落英覆盖在这个巨大的坟顶上,给它镀一层馨香的金子。枣儿红的时候,又有熟透的枣儿被风摇落到坟前,犹如给长眠者捧献的清供。
  枣花黄了200多回,枣儿红了200多番,两个多世纪就这样绵延着似水流年。没有谁去打扰长眠在枣林深处的那个人。●
网站编辑:秦昊宸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本月排行TOP10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纪晓岚如何成为乾隆皇帝的大红人?(图)
洪烛新书《北京:皇城往事》(《北京:城南旧事》姊妹篇)2014年12月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
【纪晓岚(1724年-1805年)名昀,是乾隆皇帝的大红人,社会地位相当于那个时代的文化部长。历朝历代,很少有几个作家能爬得这么高。可纪晓岚并不&犬儒&,在奉命辑录《四库全书》之余,他也常有&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时候,他的创作自由尤其体现在《阅微草堂笔记》里,这是与公文、奏折、演讲稿风格迥异的一部奇书,剔尽了御用文人或宫廷诗人的虚伪与媚俗。】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
  洪烛&  
&&&&&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热播,使这位清代的大学士颇有点&咸鱼翻身&的架势,仿佛又活了过来。虽属&戏说&的风格,却把人物形象塑造得很传神。&再现&也罢,&误导&也罢,总之使老百姓备感亲切。真实的纪晓岚究竟是什么模样&&似乎已不重要了,活跃在荧屏上的是他两百年后的替身,吸引着我们的眼球。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清宫戏&络绎不绝,在热了皇帝、热了格格之后,终于轮到文人了。让大家瞧瞧古代的知识分子是如何风流倜傥。
  于是,纪晓岚给人留下了&嘴快&(伶牙俐齿嘛)的印象。耍贫嘴,是北京人一直很擅长的。纪晓岚虽出生于直隶(今河北省)献县,可长期生活在天子脚下(官至礼部尚书),怎么也算半个北京人,这方面的功夫一定也不弱。其实他的眼与手也是极快的(绝非光说不练之徒):乾隆年间主持编辑蔚为大观的《四库全书》,用13年时间,将3万6千册的《四库全书》浏览了一遍(相当于如今出版社的终审),并且亲自执笔撰写出200卷《四库全书总目》,概括了各书的内容提要及相关材料,比当代创作了《谈艺录》、《管锥篇》等等的钱钟书(有&文化昆仑&之誉)要辛苦多了。他口才究竟如何,我无缘领教过。我只知道他堪称是身体力行的实干家。可电视剧偏偏要把他拍摄成&大专辩论赛&冠军的样子。这简直是北方的唐伯虎了,只不过以一口京腔取代了那江南才子的吴侬软语。
  我最早知道纪晓岚这个人,是因为年少时读的《阅微草堂笔记》(在南京杨公井的古籍书店买的线装本),有六朝笔记小说之风,但似乎更富于人情味一些。作者在我心目中是个怪人。那种在山青水秀、窗明几净间写写画画的隐士生涯,很令我景仰。我盼望日后也能有这样一处可以获得精神上绝对自由的&自己的房子&,起个好听的斋名,每天都在屋顶下做着自己想做、爱做的事情:赏花、饮酒、在烛光下写诗抑或雪夜闭门读禁书呀什么的。
  我居然没有留意阅微草堂究竟在哪里,在我想像中,它带有桃花源或乌托邦的性质。一个人的桃花源,一个人的乌托邦。
  这就是我对纪晓岚其人的原始感觉:一位古老的隐士。这种直觉应该说并没有欺骗我。他确实是个隐士,只不过隐于市、隐于朝罢了,而非隐于乡野。据说只有大隐才能修炼成这番境界。
  纪晓岚(1724年-1805年)名昀,是乾隆皇帝的大红人,社会地位相当于那个时代的文化部长。历朝历代,很少有几个作家能爬得这么高。可纪晓岚并不&犬儒&,在奉命辑录《四库全书》之余,他也常有&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时候,他的创作自由尤其体现在《阅微草堂笔记》里,这是与公文、奏折、演讲稿风格迥异的一部奇书,剔尽了御用文人或宫廷诗人的虚伪与媚俗。
  有一年夏天,诗人野夫作东,请若干朋友聚餐。我按其指示的路线,打一辆黄色面的抵达宣武区珠市口西大街路北的晋阳饭庄。落座后,野夫笑问:&&你们猜这晋阳饭庄是怎样一块宝地?&见无人应答,他又笑了:&这是纪晓岚的阅微草堂呀!&不知别人听了感受如何,我的心是怦然跳动了一下。什么?这就是阅微草堂?阅微草堂原来在这里?
  是我找到了阅微草堂,还是阅微草堂找到了我?
  就像是梦境一般,我居然坐在了纪晓岚的家里。而且有饭吃,有酒喝。有没有搞错呀?
  酒过三巡,我以找厕所&走肾&为由,溜出觥杯交错的包间,在宅院里转了转&&仿佛为了验证虚实。这是一所两进深的四合院,古风犹存,跟一般的餐馆确实大不一样。尤其餐厅所处的位置,据说原是纪晓岚的书房,曾悬有&阅微草堂&匾额,如今已换成启功手书的横匾,上有&阅微草堂旧址&六字。看来确实是真的。纪晓岚的书房可真够大的,足够摆十几桌酒席呢。真正是多功能厅呀。纪晓岚夜读时,是否有红袖添香,我不清楚。但我们聚饮时,确实有穿旗袍的女服务员侍立一旁,殷勤地斟酒。纪晓岚当年是否曾预想到,日后会出现这样的情景&&而且是在他家的屋顶下?这幅画面,简直比他热爱的志怪小说还要&志怪&。风声雨声读书声的阅微草堂,竟然演变成公开营业、迎宾送客的饭馆,回荡着点菜、猜拳、罚酒的喧嚣。有什么办法呢,都是市场经济造成的。
  这座古建筑的历史可追溯到清雍正初年,系奋威将军岳钟琪(岳飞的后裔)之府邸。后来归纪晓岚所有&&不知是单位分配的,还是他用稿费买下的?他将其命名为阅微草堂,意思是可以看到翠树的地方。朱漆大门,至今仍遗留有两棵古槐。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使我下意识地联想到杜甫的草堂。只不过一座在北京,一座在四川。而主人的境遇也大相径庭:一个是皇家的笔杆子,一个是饥饿艺术家。由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我又联想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纪教授,是否能理解为秋风所累的杜诗人?
  在这院子里,原先有间船形的屋子,纪晓岚称之为&岸舟&,并题写了匾额悬挂。纪晓岚本人,也早早就靠岸了:先是中进士,后升任协办大学士&&风调雨顺地走上仕途。但从其对&阅微草堂&的命名来看,内心深处也不无陶渊明式的隐逸思想&&但可能只是想想罢了。在现实中,他终生都把皇帝当作最值得依靠的大码头。
  纪晓岚之后,阅微草堂屡易其主,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先是一个叫黄安涛的人买下这名人住过的二手房,后几经转卖,至民国年间又陆续为姓刘的盐商、京剧名旦筱翠花等人拥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梅兰芳曾重金购置,与余叔岩等同仁在此组办&国剧学会&、&国剧画报社&、&国剧传习所&,院内的空地是搭了戏台的。纪晓岚若地下有灵,可以侧耳倾听梅老板的好唱腔。
  大约在1958年,阅微草堂经翻修后,成为国营的晋阳饭庄,专卖山西菜。
  为赶一场饭局,我与阅微草堂不期而遇。失敬了,失敬了!
  趁别人没注意,我虔诚地斟了一满杯白酒,悄悄泼在地下。这是敬给纪晓岚先生的。
  老舍也这样干过吧?至少,他曾怀有类似的心情。有诗为证:&驼峰熊掌岂堪夸,猫耳拨鱼实且华。四座风香春几许,庭前寸丈紫藤花。&这是老舍坐在前院的那架紫藤前写下的。他多次来晋阳饭庄就餐,总喜欢选择紫藤掩映的那张桌子。我特意打量了一番那个位置:空空的座位,久已不见老舍的身影。他是什么时候离开的?他还会回来吗?
  这架藤萝也是有典故的。它和后院的那株海棠,据传说皆是当年纪晓岚亲手种植的。
  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是值得怀疑的,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相信的。包括这花,包括这树,包括这人。
&&&&&在晋阳饭庄饮酒,我潜意识里总以为是纪晓岚请客。
&洪烛:梦游者的地图&。作家、诗人洪烛访谈视频:。作家网致力于打造中国作家视频资料库。作家网总编:赵智;主持:曹文欣;编导:安琪。
洪烛新书《北京:皇城往事》(《北京:城南旧事》姊妹篇)2014年12月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
《北京:皇城往事》自序:皇城往事里的事(节选)
我1989年大学毕业来北京时,就有一个计划:为这座接纳我的城市写一部书。后来作为中国文联出版社的编辑,策划过一套《外省人在北京》的丛书,反响较大,北京电视台的《荧屏连着你和我》还请去做了一套叫《新北京人》的节目。当时观众们很喜欢这个&新&概念,似乎有一种找到了组织的感觉。我当时就在心里使劲了:一定要把北京写得更有意思点,写出本地作家写不出的那一方面&&希望不仅北京人爱看(能发现一些他们日常忽略的东西),外地人同样爱看,而且在北京创业或计划来北京旅游的外地人也都爱看。其实,我是想写出一个别人没写过或写不出的北京,当然,这种愿望是不可能彻底实现的。这本书是断断续续完成的,但即使是中断的时候,我也没有停止过思考、停止过体验。所以,在我的精神世界里,这本书又可以说从未间断过。可以肯定,这本书是在努力回避平庸,是我跟别人、跟自己较劲的结果。
如今,这本书已摆在您的面前。就是由中国地图出版社推出的《北京:皇城往事》。
2014年5月,中国地图出版社推出我的《北京:城南旧事》。我跟责任编辑王毅提及抽屉里还有一部关于北京的书稿,构思和写作了二十多年,至今尚未完工。他催促我尽快完稿,和《北京:城南旧事》构成&姊妹篇&。甚至,未来若还有北京题材的创作计划,也可与《北京:城南旧事》、《北京:皇城往事》这两本共同组成&北京三部曲&。
洪烛《北京:城南旧事》中国地图出版社2014年5月第1版&:京东价¥ 22.6&
《北京:城南旧事》后记节选:地图上的北京
2003年,北京市规划建设委员会筹建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我受聘为文案顾问,使自己多年来研究北京历史文化所做的知识积累得到发挥,同时又更全面地接触到有关北京的图文资料。位于北京前门东大街(老北京火车站东侧)的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于日正式对外开放。展馆共分4层,分别以展板、灯箱、模型、图片、雕塑、立体电影等形式介绍、展示了北京悠久的历史和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的伟大成就。
我荣幸地参予进这项工程,其原因又很偶然。北京市规划建设委员会的相关工作人员在新华书店见到我的《游牧北京》、《北京的梦影星尘》、《北京的前世今生》等专著,很喜欢我的研究角度和抒情风格,想方设法通过出版社联系上我。一拍即合。那一年里,我不得不暂时中断诗歌创作,参加了一系列专题会议和项目研讨,撰写并不断修改着策划方案和各种文稿,周末经常带着几位助手加班,一直忙碌到第二年春天。虽然辛苦,但也觉得自己在这方面的&武功&大增。我在此基础上酝酿升华,尝试用文化散文的笔法来重新审视、勾勒北京的轮廓及细节,便于当代读者了解北京的古迹与往事。
后来,我还连续几年为《北京规划建设》杂志担任专栏作家,开设个人专栏发表了一系列新作。每一期都有编辑的推荐语,譬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作者的眼中也有一千个北京。不同的是角度各异,互有倚重,相同的是老北京的沧桑厚重辉煌。规划、建筑界人士从专业视角对北京的精读细研,我们早已不再陌生,但作家眼中的北京又是怎样一番景象,我们似乎并未熟稔。为此,我刊特刊登洪烛的系列篇章,以便让我们跟随作家洪烛一道走近北京的前世今生,寻找这座城市古老的灵魂。&
北京旅游一直是世界热点,为展示人文北京,我还与李阳泉合写了畅销书《北京AtoZ》,一部北京文化词典,在当代中国出版社2004年出版后,被新加坡出版公司购买英文版权,翻译成英文于2006年出版,全球发行。我的《北京的金粉遗事》由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推出后,台湾知本家出版公司购买了该书繁体竖排版权,2005年易名为《千年一梦紫禁城》在海外出版发行。
【内容提要】洪烛《名城记忆》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选取中国的十座名城和十座小城,层层铺开,娓娓道来。《名城记忆》旨在为中国的名城画像,为读者铭刻那些值得人回味与存留的诸多名城记忆,继承城市的内在精神,为城市的发展指引美好的方向。作品并不单纯地沉湎于怀念过去的辉煌,而是呈现出这些城市各种交错的画面,来体现在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积累中所蕴藏的一种刻骨铭心的文化力量。在旧与新、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碰撞中,引领读者穿梭于历史与现实之间,其深沉的笔调不仅浸染着这些古老名城历史的沧桑和沉重,而且渗透着作者对现实的思考和追求。
洪烛著《仓央嘉措心史》已由东方出版社出版。东方出版社推荐语:《仓央嘉措心史》作者从仓央嘉措角度出发,写仓央嘉措作为一个精神领袖和作为一个普通人对爱情的执着与向往之间的矛盾。文字优美,感情表达深入。此书深受藏区文化爱好者、旅游爱好者、对仓央嘉措感兴趣的读者喜爱。
:京东价19.40
洪烛新书《仓央嘉措情史》(《仓央嘉措心史》第2部)由东方出版社推出。
洪烛《中国美食:舌尖上的地图》中国地图出版社2014年9月出版。洪烛美食书由日本青土社翻译成日文全球发行。:京东价¥22.60&
《中国美食:舌尖上的地图》自序(节选)
真正的生活肯定和美食有关。经常有朋友在聚餐时想听听我对菜肴的评价,说:&你既是作家,又是美食家,没准能品尝出别样的滋味。&我只承认是饮食文化的票友,写过美食书《》,2003年被日本青土社购买去海外版权,翻译成日文全球发行。《》刊登日本汉学家铃木博的评论:&洪烛从诗人的角度介绍中国饮食,用优美的描述、充沛的情感使中国料理成为&无国籍料理&。他对传统的食物正如对传统的文化一样,有超越时空的激情与想象力&&&2006年,百花文艺出版社又推出我的《》。那时候,出版者还预料不到几年后会有纪录片《》红遍天下,&舌尖&会像灯塔一样吸引眼球。2012年,新华出版社推出我《》续集《》。
现在,又感谢中国地图出版社的王毅先生,策划并约组了我的这部书稿,我们还商量着起了这个色香味俱全的书名:《》。
还记得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节目,连续做几期春节食谱,邀我去主讲。我有言在先:我可不擅长从营养学的角度去剖析,要谈也谈的是这些食物跟传统文化的关系,甚至用文化来&解构&这些食物,说到底就是侃,侃晕了算!不管是把观念侃晕了,还是把自己侃晕了。主持人洪涛很惊喜,说正需要这种新风格。我就逐一评点、演绎了豆腐、竹笋、年糕、饺子、火锅等传统食品,越侃越带劲。洪涛那天没来得及吃早点,听了我的描述,既饿且馋,表情无比生动且灿烂,夸我提供了一顿精神大餐。拍摄的时间太长,过了午饭的时间。收机器的间歇,摄像师议论:听洪老师谈最后一道菜螃蟹炒年糕,正是肚子饿的时候,我的口水都快流出来,馋得差点晕过去。我觉得这是&很高的评价&。2006年春节,还是中央电视台《》,做两期跟韩国电视剧《》相关的美食节目,又是邀我主讲的。
【字体: 】【】【】【】
没有相关内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铁齿铜牙纪晓岚第二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