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星是秧蓝天歌剧院吗

风情山东05
   09:50:22|&&分类:
|举报 |字号&(三)传统戏剧1.柳子戏   柳子戏又名弦子戏,山东古老剧种之一,是以元、明、清以来流传于中原一带的民间俗曲小令为基础,并吸收高腔、青阳、乱弹、昆腔、罗罗、皮簧等声腔的部分剧目及唱腔,逐渐发展演变而成。因曲牌中有一种柳子调,故得名柳子戏。流行于山东、河南、江苏北部、河北南部、安徽北部广大地区。流传于运河以东的曲阜、泰安、临沂、莒县、沂南一带的柳子戏,习惯称为“弦子戏”;黄河以北则称为“北(百)调子”、“糠窝窝”;在临清田庄,称为“吹腔”。柳子在清代中叶盛极一时,曾与昆腔、弋阳腔、梆子腔合称为“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柳子戏主要由俗曲和柳子两部分构成,俗曲部分比重较大,现存曲牌一百余支,曲调一般分为越调、平调、下调、二八调、昆调、转调等。俗曲以三弦、横笛、笙等乐器伴奏,演唱时可用“挂叙”的方法,在长短句中插入大段七字句或十字句的唱词,音乐风格委婉动听,能够表现复杂细腻的心理情感。柳子属板式变化体,用通俗的七字句演唱,伴奏乐器主要有竹笛、笙、三弦。有人用“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形容柳子戏腔调的丰富多彩。柳子戏具有北方粗犷豪放的声腔特点,地域色彩非常明显。柳子戏现存的传统剧目有两百多出,其代表剧目包括《孙安动本》、《张飞闯辕门》、《白兔记》、《金锁记》、《燕青打擂》、《打登州》、《鞭打芦花》、《锯大缸》等。柳子戏传统的脚色行当分为四生、四旦、四花脸,三大门头十二行。柳子戏的形成与发展,容纳了明清以来盛行的各种古老声腔,经过充分吸收融化而成的,保存有曲牌六百多支,在中国北方戏曲及元代散曲的研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相比其他剧种,柳子戏最能代表山东地方戏特点,更具有民间文化代表性。2.柳琴戏柳琴戏是鲁南地区地方剧种,因主奏乐器柳琴形似一片柳叶而得名。因其曲调优美,演唱时尾音翻高或有帮和,故俗称拉魂腔。形成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主要分布在江苏、山东、安徽、河南四省接壤地区。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柳琴戏的唱腔以徵调式与宫调式为主,徵调式温和缠绵,宫调式明快刚劲。在柳琴戏演唱中,这种同主音调式转换的手法无处不在,在中国戏曲演唱中显得异常独特。柳琴戏的唱腔曲调包括起板、导板、拉腔、射腔、叶里藏花、回龙调、四六长腔、男女拉拉腔、叠断桥、打牙牌、千金小姐进花园调等,其板式大致可分为慢板、二行板、数板、紧板和五字紧板等。柳叶琴、笛子、坠琴、二胡、板胡、唢呐、笙及板鼓、大锣等是柳琴戏主要的伴奏乐器。柳琴戏的脚色有自己特殊的名称,在小头、二头、二脚梁子、老头、老拐、大生、勾脚、毛腿子、奸白脸等行当中,小头即闺门旦,二头即青衣,二脚梁子即青衣兼花旦,老头即老旦,老拐即彩旦,大生即老生,勾脚即丑,毛腿子即花脸,奸白脸即白面。柳琴戏的表演粗犷朴实,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厚,演员的身段、步法明显带有民间歌舞的特点。唱腔除有慢板、二行板、紧板等板式变化外,唱段的起、转、收都有一定的程式性板头。柳琴戏传统剧目丰富,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共有本戏、折子戏180个,连台本戏41个,代表性剧目包括《四平山》、《八盘山》、《鲜花记》、《鱼篮记》、《断双钉》、《小鳌山》、《雁门关》、《白罗衫》、《喝面叶》、《小书房》等。3.五音戏五音戏发源于山东章丘、历城一带,约有一百余年历史。以流行地区不同分东、西、北三路,以章丘为中心的称西路(西到济南、东到淄博),临朐、沂源一带为东路,惠发、济阳一带为北路。其发生、发展、定型大致经历了秧歌腔、五人班和五音戏三个时期,是我国北方地区少见的一个剧种。五音戏的剧词,生活气息浓厚,群众词汇丰富,具有民间口头文学的特点。其特点是先吐字,后行腔,咬字清楚,曲调口语化,旋律变化多。演唱时基本用本嗓,女腔尾音旋律延长,后尾用假嗓翻高,极具抒情性。最初,五音戏的表演以二小(小旦、小生)戏、三小(小旦、小生、小丑)戏为主,无文场伴奏,内容多反映民间生活,后经发展增添了文场伴奏,剧目也更为丰富。五音戏的传统剧目据统计有160余出。主要有《王小赶脚》、《王二姐思夫》、《拐磨子》、《彩楼记》、《王定保借当》、《墙头记》、《王林休妻》、《王婆说媒》、《张四姐落凡》、《松林会》、《亲家顶嘴》等。在五音戏的发展历史中,产生了许多著名演员。李德兴(艺名跟柱子)以唱腔出众著称;高桂芳以唱词华丽闻名;王焕奎(艺名自来喜)以表演淋漓享誉;邓洪山以唱做俱佳称雄。李、高、王、邓被称为四大名旦,尤其是邓洪山作为“五音戏”表演的集大成者,唱腔朴实简约、柔和婉转,被百姓形象地比喻为“一嘟噜一穗儿,喜的人掉泪儿”,其“飘眉”、“送目”、“飞老鸹”等技巧堪称戏曲表演一绝。20世纪30年代,邓洪山到上海百代公司灌制唱片,因其唱腔优美动听,唱片公司赠送“五音泰斗”的锦旗,“五音戏”也由此定名。4.茂腔茂腔是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等地的地方戏曲,最初因在演唱中肘悬小鼓,一边击节拍一边演唱,故得名“肘子鼓”;还有一种说法叫“肘股子”,表示演员演唱时边歌边舞、扭动臀部的情态。茂腔大约在清代道光年间已广泛流传于山东半岛一带,流传过程中吸收本地花鼓秧歌等唱腔和形式。因其上下句结尾处的“噢嗬罕”三字耍腔别具特点,所以又称“噢嗬罕”或“老拐调”。1895年左右,苏北人“老满洲”携儿女沿临沂向北演唱,将柳琴戏唱腔融合到“本肘鼓”中,形成了尾音翻高八度的新唱法,当地群众称之为“打冒”或“打鸣”,取其谐音,“本肘鼓”逐步衍变成“茂肘鼓”,20世纪50年代定名茂腔。茂腔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幽怨,通俗易懂,具有典型的北方音乐特点和鲜明的地方风格与乡土气息。茂腔中女腔尤为发达,给人以悲凉哀怨之感。一是它的音乐唱腔,基本上以当地说唱小调(老拐调)为骨干,又广泛吸取了胶州大秧歌、胶州八角鼓、西河大鼓、诸城秧歌调等曲调,形成一种大调式的板腔体系,因而具有乡土特色和群众基础,尤其是“大悠板”(又称悲调)中的哭头声腔,酷似当地妇女哭的腔调,“冒调”一般是在五音上翻高八度,令人心旷神怡,唱词运用方言俚语,浅显易懂,诙谐有趣。二是所演剧目内容,一般取自当地民间生活,尤以“二小戏”、“三小戏”为基本戏。这些戏大都真切反映了农村妇女的生活和愿望,最能引起妇女共鸣,故茂腔俗称为“拴老婆撅子戏”。茂腔的传统剧目,大多反映民间生活,其代表剧目有《东京》、《西京》、《南京》、《北京》“四大京”和《罗衫记》、《玉杯记》、《风筝记》、《蜜蜂记》、《火龙记》、《钥匙记》、《丝兰记》、《绒线记》“八大记”。胶州曾有民谣“茂腔一唱,饼子贴在锅台上,锄头锄到庄稼上,花针扎在指头上”,表现了茂腔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被誉为“胶东之花”。5.山东梆子山东梆子是山东地方戏曲中较古老的剧种之一,是在明代由陕西秦腔逐步演变而来,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主要流行于山东西南部的菏泽、济宁、泰安等地的大部分县市,以及聊城、临沂等地区的广大城镇乡村。因流行区域不同,群众对其称呼亦有别。如以菏泽为中心的,习称“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豫北、冀南的“平调”。山东梆子与平调、莱芜梆子以及苏北、皖北的“沙河调”都有一定的血缘关系,而与豫东的“祥符调”关系则更为密切。山东梆子表演程式和柳子戏等古老剧种近似,身段工架粗犷健壮,音乐高亢激昂,慷慨悲壮,和其他梆子同具“繁音激楚,热耳酸心”的特点。唱腔属于板腔体,板式齐全而有自己的特点和较严的程式规范,常用的有慢板、破字慢板、一句正板、流水板、一鼓二锣、二八板、起板、栽板、飞板、羊黄、倒板等。唢呐和弦乐曲牌亦十分丰富。根据不同的剧情、人物,使用不同的曲牌,如皇帝上朝用“出天子”,百官朝拜用“朝天子”,元帅发兵用“五马”,安营扎寨用“落马会”,反派人物出游用“王八令”等等。过去,红脸、黑脸全用“大本腔”(即本嗓),旦角最初也用大本腔,尾音带“讴”,后来大都改用“二本腔””(即假嗓)演唱。伴奏乐器起初用的是大弦、二弦、三弦,后来换用板胡、二胡作主奏乐器。近些年来,又增添了笙、阮、琵琶等。山东梆子传统剧目很多,汶上县大曹班经常上演的戏就有600出之多。其流行剧目有“四大征”,即《穆桂英征东》、《秦英征西》、《姚刚征南》、《雷振海征北》;还有通称的“老十八本”,即《春秋配》、《梅降雪》、《千里驹》、《全忠孝》、《江东》、《战船》、《宇宙锋》、《玉虎坠》、《百花咏》、《老边庭》、《金台将》、《富贵图》、《龙门阵》、《佛手橘》、《双玉镯》、《虎丘山》、《天赐录》、《马龙记》等。6.“一勾勾”“一勾勾”是由高唐一带的鼓子秧歌衍化而成的地方剧种。高唐鼓子秧歌是一种民间演唱艺术,演唱者腰挎花鼓,自己打鼓演唱伴奏,后来发展成登台演出,并采用四胡为伴奏乐器,发展为戏曲形式,由于其唱腔在每个上、下句结束时,总要以假声颤一下,通常出现七度、八度的大跳,因而被称为“一勾勾”。明末清初开始流行于山东、河北一带,代表了鲁西北及周围区域的说唱风格,曲调质朴、活泼,是当地劳动人民自然流露心声的一种唱腔。在鲁西北曾有“听见一勾勾唱,饼子贴在门框上”之誉,形容它像钩子那样动人心魄。“一勾勾”流传地域很广,随流传地区不同,又有种种不同的名称。惠民一带叫“河西柳”;武城、夏津、高唐、茌平、堂邑、临清一带叫“四音戏”;莘县、郓城及河北馆陶一带叫“北词二夹弦”;巨野、东平则叫“四根弦”;济阳、齐河、禹城、临邑一带,则叫“一勾勾”。唱得入情入神的就有“挖心刀子”、“大白桃”、“三十二坛醋”等代表人物。西南则传入河南安阳,西北则流入河北交河一带,再西至邢台、邯郸、石家庄的“丝弦剧团”。“一勾勾”有传统剧目七十多个,主要有《东秦》、《西秦》、《坐楼杀惜》、《梁山伯与祝英台》、《胡林抢亲》、《三进士》、《女驸马》。新中国成立后,临邑县成立一勾勾剧团。在音乐唱腔和伴奏设计上多方面吸取其他剧种的唱腔、曲牌推陈出新,新创了“流水板”、“散板”、“紧拉慢唱”等板式,同时在整理保留优秀剧目的基础上,又移植和新排演了许多优秀剧目。7.蓝关戏蓝关戏是流传于胶东半岛的莱州及招远等地的一个古老的高腔剧种,也叫“南官戏”和“脸子戏”,是元代就已形成的弋阳腔的一支遗脉。蓝关戏始于明末,兴于清初。蓝关戏唱腔以“错用乡语”的音调特征,沿袭和模仿了中国戏曲弋阳腔的戏剧唱腔,吸收了胶东民间曲调以及其他成分长期演变而成。蓝关戏的“帮、打、唱”三位一体是这个剧种音乐的三大支柱。当地群众素有“蓝关开了台,婆娘跑掉鞋”、“去听蓝关戏,冻死也愿意”之说。蓝关戏上演的剧目有近百出,主要为《东游记》与《西游记》两部大型连台本戏。据不完全统计,蓝关戏剧目有近百出之多,大体分为两类,一部分是根据元末明初古典章回小说《西游记》改编而成的大型连台本戏,另一部分是根据《东游记》又名《上洞八仙传》改编而成的大型连台本戏。蓝关戏诀有“七分帮、三分唱”的说法。在表演上,唱、念、做、打俱全,角色有生、旦、净、末之分。唱腔有蓝关腔、老蓝关腔、高腔、赞片子、小曲等。演唱时,一人演唱众人过来“帮腔”,台上演员唱,台下观众哼,因此被称为“满台响”。在伴唱过程中,时而出现高亢的假声帮腔,时而又用真嗓演唱。伴奏没有管弦乐,只有打击乐器,有“打蓝关,打蓝关,无打不能唱蓝关”的谚语。唱“高腔”时,全套的打击乐器铿锵作响;当唱到“悲调”的时候,减去大锣伴音,衬托出低回缠绵的感情,当地有谚语说“半台锣鼓半台戏,没有锣鼓没有戏”。唱词在“蓝关戏”中,为八句三段的段体,这种传统与“八仙戏”的“耍孩儿”句幅如出一辙,其传统性可见一斑。8.吕剧吕剧是山东代表性的地方剧种,过去曾叫“化妆扬琴”或“扬琴戏”,系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扬琴”演变而来,迄今有100年历史,流行于山东和江苏、安徽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一带。吕剧由曲艺扬琴发展为戏曲。山东扬琴是距今二百余年前在山东西南部农村产生的一种曲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的说唱艺术。1900年,广饶县谭家村扬琴艺人时殿元最先把《王小赶脚》的扬琴脚本改为化妆演出的脚本,演出时虽仍唱着扬琴唱腔,但因载歌载舞、谐噱横生,深受群众欢迎。艺人们为了把这种演出形式和坐唱扬琴相区别,称之为“化妆扬琴”。时殿元首创化装扬琴获得成功后,其他琴书艺人纷纷效仿,在山东各地广泛传播。特别是进入城市之后,化装扬琴在角色、唱腔、服装、道具、舞美等方面更加戏剧化,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剧种,流行地域扩大到惠民、潍坊、烟台地区30多个县区。吕剧名称由来说法有三,一是当地群众根据《王小赶脚》采用驴形道具,给化装扬琴起名为“驴戏”;二是根据坠琴演奏时手指上下不断“捋”的特点,称为“捋戏”;三是由于所演剧目中多有爱情故事,所以人们称之为“侣戏”。另一种说法是,吕字系“驴”、“闾”、“缕”的谐音字,故在用文字标明剧种时,写作吕剧。吕剧《李二嫂改嫁》剧照吕剧角色多是小生、小旦、小丑,唱词和道白取自民间用语,唱词通俗易懂,唱腔朴实无华。伴奏乐器以坠胡、二胡、三弦为主。吕剧传统剧目以生活小戏为主体,计有80余出,多反映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内容表现家庭伦理、风土人情、恋爱婚姻、儿女情长。如经常上演的《王小赶脚》、《小姑贤》、《双换妻》、《王汉喜借年》、《王定保借当》、《兰桥会》、《空槽记》、《站花墙》、《双生赶船》、《小秃闹房》、《拿懒汉》、《王天保下苏州》等。一些优秀剧目如《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西垅地》、《逼婚记》、《小借年》等,相继被搬上银幕,流传塞北江南,享誉海内外。(四)民间舞蹈1.海阳大秧歌海阳大秧歌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流行于山东半岛南翼、黄海之滨海阳市一带,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以豪放、古朴的表演风格、严谨的表演程式、恢宏的表演气势和丰富多样内容形式著称于世。海阳大秧歌的历史,据现有资料记载,实创于明代,兴盛时期大致在清朝中期。当地流传这样一首民谣:“乡下秧歌进了城,先拜娘娘后耍景;海阳大秧歌正月十五不进城,过日来了撵出城。”说明秧歌已成为庆贺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内容。海阳大秧歌表演内容丰富,队伍结构严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出行时排在最前列的是执事部分,由三眼铳、彩旗、香盘(由会首或副会首端捧)、大锣组成;其次是乐队,有大鼓、大锣、大钹、小钹、堂锣等;随后是舞队,一般扮有各类角色几十人,其中又分为指挥者——乐大夫;集体表演者——花鼓、小嫚、霸王鞭;双人表演者——货郎与翠花,箍漏匠与王大娘,丑婆与傻小子,老头与老婆,相公与媳妇等;排在最后的是秧歌剧人物及戏曲杂扮者。秧歌队常用阵式有“二龙吐须”、“八卦斗”、“龙摆尾”、“龙盘尾”、“二龙绞柱”、“三鱼争头”、“众星捧月”等。海阳秧歌舞蹈动作的突出特点是跑扭结合,舞者在奔跑中扭动,女性扭腰挽扇,上步抖肩,活泼大方;男性颤步晃头,挥臂换肩,爽朗风趣。海阳大秧歌的音乐由伴奏和唱腔两部分组成,伴奏以打击乐为主,也插入皮、竹、管、弦等乐器合奏。打击乐伴奏节奏均匀。唱腔主要有《大夫调》、《跑四川调》、《货郎调》、《花鼓调》以及各类民间小调。海阳大秧歌因受不同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影响,逐步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流派风格,即“大架子秧歌”与“小架子秧歌”。“大架子秧歌”受民间武术和戏剧表演影响较大,重整体气氛与人物塑造,有“锣鼓造气势,动作利架势”之说。“小架子秧歌”以打击乐和唢呐、笙、笛等竹管乐器配合伴奏,秧歌舞蹈动作幅度小,力度不大,以走阵式为主,俗有“跑秧歌”之说。近年来,海阳大秧歌进一步得到了继承、发展、改革和繁荣。1983年北京舞蹈学院民间舞系,把海阳大秧歌正式列为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必修教材。1996年,海阳市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2006年,海阳大秧歌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胶州秧歌胶州秧歌又称“地秧歌”,俗称“扭断腰”、“三道弯”,是山东省三大秧歌之一。胶州秧歌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主要流传在山东即墨、黄岛、胶南、高密等地。舞蹈、唱腔、伴奏均有一定程式。演员10人分为鼓子、棒槌、翠花、扇女、小嫚5个行当,表演程式有十字梅、大摆队、正挖心、反挖心、两扇门等,伴奏乐器除唢呐外,还有大锣、堂鼓、铙钹、小镲、手锣等,唱腔曲牌30余个。1860年后,在胶州秧歌基础上,创立了秧歌小戏,有35个剧本。胶州秧歌的演员基本编制为24人,如增加人数必须是双数递增,秧歌队需有一至二人的组织领导者,俗称“秧歌爷”。还有一人由秧歌队的教练或老演员来充任,叫“伞头”。伞头必须眼明手快、头脑灵活、口齿伶俐,在演出前念些顺口溜或吉祥话。除此之外,还要有3至5人的教练,专管训练演员并兼做演员。秧歌的5种角色一般每种2人或者4人,不能单数。翠花为青年妇女和姑娘,表演时动作大方、舒展,表现妇女的泼辣开朗大方、姑娘温柔娴静的性格。小嫚为少女,表演动作天真、活泼、俏丽。鼓子和棒槌均为中年和青年男性,鼓子潇洒诙谐,棒槌英武矫健。胶州秧歌的舞蹈动作,以婀娜多姿、舒展大方的舞姿、“三弯九动十八态”的动律,形成了具有韧性与曲线美的“三道弯”外在形态,动作细腻,柔美流畅,注重形体传情,着重刻画人物内在心态,使得舞姿有着一种浓烈的柔美流畅感。胶州秧歌的音乐伴奏,一般用旋律优美、音调多变、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郁、羽调式的民间吹打乐。1957年,胶州秧歌进京演出,博得好评,嗣后,全国150个文艺团体先后来胶州学习,北京民族舞蹈学院还将胶州秧歌列为必修课程。1992年10月,“中国首届秧歌会”在胶州举行,盛况空前。3.商河鼓子秧歌鼓子秧歌分布在今山东鲁北平原的商河地区,是山东三大秧歌之一,源于北宋,成于明,盛于清。据说北宋年间,商河一带连年受灾,包公从河南到此放粮,赈济灾民,并由属下把鼓子秧歌传授给当地百姓。后来每逢新春佳节人们就跑起秧歌,以示对包公的感激之情,流传至今,相沿成俗。鼓子秧歌队伍庞大,人数众多,角色各异。秧歌队伍中有伞头、鼓子、棒槌、腊花、丑角五种角色,表演风格迥异,韵味独特。现存鼓子秧歌主要分为“行程”和“跑场”两部分,“行程”是舞队在行进或进入场地前的舞蹈;“跑场”是表演的主体,又分不同角色表演的“文场”和“武场”。鼓子秧歌表演所跑的场子队形极为丰富,有“牛鼻钳”、“勾心梅”、“一街二门”、“六六大顺”、“里四外八”、“八条街”、“四门斗”百余种。“伞头”动作圆润,“鼓子”粗犷豪放,“棒槌”轻巧敏捷,“腊花”泼辣大方,而颠颤、划圆、蹲扑、跳窜等动作为各角色所共有。商河鼓子秧歌是北方四大民间舞蹈之一,以铿锵有力的节奏、变化繁多的套路、粗犷豪放的动作和极具表演力的民间艺术手法,被誉为“汉民族民间男性舞蹈的代表”。鼓子秧歌舞者众多,组织严密,形式完整,舞技健美,气势磅礴。鼓子秧歌在商河已成为地地道道的全民性舞蹈,全县近千个自然村,村村跑秧歌,能表演的人有10万之多,八百多个村都能组织秧歌队。鼓子秧歌多次参加全国民间艺术大赛,屡获大奖。1993年,受中国文联和文化部派遣赴西欧德、法两国文化交流,被各大媒体誉为“民族舞蹈之经典”、“迷人的东方芭蕾”。1996年,商河县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称号。2006年商河鼓子秧歌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五)民间曲艺1.山东大鼓山东大鼓是我国北方现存最早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相传形成于明末,已有350多年历史。它发源于鲁西北农村,最初只是敲击犁铧碎片伴奏,采用山东方言来演唱当地民歌小调,后逐渐发展为有板式变化的成套唱腔、敲击矮脚鼓和特制的半月形梨花片并有三弦伴奏的说唱表演形式。一人演唱或二人对唱,二三人伴奏。艺术流派有南口、北口两大派。南口称“梨花调”,曲调刚健明快;北口称“老牛大捽缰调”,因其演唱讲究“一字落地砸个坑”,咬字有力如同老牛捽缰而得名。曲调深厚朴实,唱腔为板腔体,常用板式有慢板、二行板,平句、花腔等。山东大鼓在不同流布地区又分别称山东调、梅花调、鼓碰弦、犁铧片、梨花大鼓、铁片大鼓、怯大鼓等。清末以前,山东大鼓一直活跃于农村,著名艺人有郭老占、何老凤、范其凤、李老凤等,以后白妞(王小玉)、黑妞进入城市演唱,女艺人大量增加。享盛名的有上半截、下半截、盖山东、白菜心、郭大妮等。20世纪30年代以后享名曲坛的是“四大玉”,即谢大玉、李大玉、赵大玉、孙大玉。之后,杜大桂、姬素英、鹿巧玲相继而起。流传地区由山东城乡扩展到徐州、南京、上海、郑州、洛阳、汉口、重庆,北至北京、天津和东北各地。山东大鼓传统节目繁多,已知有中篇《三全镇》、《金锁镇》、《大破孟州》、《大送嫁》、《范孟亭推车》等数十部;短篇段儿书尤为丰富,以《三国》题材的唱段最多,有《东岭关》、《长坂坡》、《河北寻兄》等六十余段;其次是《红楼梦》题材的唱段,有《黛玉葬花》、《宝玉探病》等十余段;《水浒》唱段有《李逵夺鱼》、《燕青打擂》等。另外还有一些根据戏曲故事、民间传说故事编写的唱段,以及由子弟书移植过来的唱段等,共计二百余段。山东大鼓音乐唱腔独特,节目蕴藏丰富,地方色彩浓郁,直接促发了山东快书的形成,并对“乔派”河南坠子和西河大鼓等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2.山东快书山东快书是非常典型的韵诵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因早期主要表演武松故事,故俗称之为“武老二”,艺人被称为“说武老二的”或“唱武老二的”;后来在不同时期这一曲艺形式还曾有过“竹板快书”、“滑稽快书”的名称;1949年6月艺人高元钧在上海大中华唱片厂灌制《鲁达除霸》唱片时,根据快书的源流、语言、代表性书目内容等,正式将其定名为“山东快书”。山东快书主要流行于以山东为中心的华北地区,其起源有多种说法。创立之后经过赵震、魏玉河、吴洪钧、卢同武、卢同文、杜永春、马玉恒、戚永立、范元德、高元钧、李元才、杨立德、刘同武、傅永昌等几代艺人努力,发展成为影响整个华北和华东部分地区的大曲种。特别是20世纪中期,高元钧加入部队曲艺表演团体,在军队系统培养了一批专业山东快书演员,使山东快书影响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其中,高元钧及其传人的表演火爆风趣,人称“高派”,注重人物刻画,表演风趣生动;杨立德及其传人的表演细腻俏皮,人称“杨派”,擅长俏口,语言幽默。山东快书的表演采用山东方音,以韵诵为主,间有说白。唱腔为典型韵诵体,早期偏重“吟诵”,后来趋向“板诵”。唱法上有所谓“平口”、“俏口”、“贯口”和“散口”之别,说白所使用的“白口”又分为穿插说明性的“表白”和打岔议论性的“过口白”。唱词是以七字句为主的韵文,演员吟诵唱词,兼以说白,具有口语化和形象性特点。山东快书的传统看家节目是《武松传》、《十字坡》、《快活林》、《闹公堂》等。20世纪中期以来,山东快书题材不断扩大,新节目不断出现,代表性的有宣传抗日的《智取袁家城子》和《大战岱崮山》,表现抗美援朝的《一车高粱米》、《三只鸡》、《抓俘虏》和《侦察兵》,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和军队生活的《青海好》、《师长帮厨》、《李三宝比武》、《金妈妈看家》等。3.山东琴书山东琴书是山东重要的地方曲艺品种,又称“唱扬琴”或“山东扬琴”,20世纪30年代定名为“山东琴书”。它源于明代中期鲁西南菏泽(古曹州)地区兴起的民间小曲自娱演唱形式“庄稼耍”,至清代中期,原来唱曲使用的伴奏乐器古琴和古筝改为扬琴、四胡、古筝、琵琶、简板和碟子,表演为多人分持不同乐器自行伴奏,分行当围坐表演,以唱为主,间有说白或对白。山东琴书的表演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唱词基本为七字句,演唱者一至五六人,以敲打扬琴者为主,其余数人亦分唱角色兼奏乐器。山东琴书最早为民间小曲联唱体,共有小曲200支。山东琴书的流传发展经历了业余演唱、“撂地”说书、进入城市三个阶段,涌现了南路、东路、北路三大流派。南路为最早的一支,流行于鲁西南地区,以茹兴礼及其创始的“茹派”最具代表性,行腔深沉,咬字真切,节目多为愤世之作;北路以济南为中心,广泛流行于鲁西北地区,以邓九如及其创始的“邓派”最具代表性,表演善用方言俚语,于纯朴中显幽默,平易中求韵味;东路以广饶、博兴为中心,流行于胶东各地,以商业兴、关云霞夫妇及其创始的“商派”最具代表性,唱腔优美动听,富于变化。山东琴书代表性的作品有《白蛇传》、《王定保借当》、《三上寿》、《梁祝姻缘记》、《杨家将》、《包公案》、《大红袍》、《岳飞传》以及现代曲目《大刚与小兰》、《姑娘的心愿》等。4.胶东大鼓胶东大鼓初名“盲人调”,系产生并流行于胶东半岛的一种鼓曲艺术形式。创始人为清嘉庆年间邹县石元朗,有近200年历史。主要流行地区为鲁南邹、滕、峄诸县农村及枣庄市部分地区。早期因流行地域而称作“蓬莱大鼓”、“福山大鼓”、“荣成大鼓”等。20世纪20年代,流行胶东半岛各地的盲人,吸收东路大鼓、莱阳弹词、茂腔等唱腔曲调,得到新的发展。1949年,胶东大鼓梁派艺术创始人梁前光进入青岛演出,始定名“胶东大鼓”。由于各地不同的语言特点和艺人师徒传承体系的不同,胶东大鼓也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分为北路、东路和南路。北路流行于蓬莱、烟台等地,早期名家有丁戊辰、周洁美、杨大田等,后期有周德香、任福庭、吴先达等,曲调明快,婉转起伏,旋律性强,富有浓厚的胶东乡村风味;东路流行于半岛东部沿海的文登、荣成、乳山等地,音调不太华彩,剧腔精悍利落,朴实大方,民间说唱风味比较浓,以号称“彭调”的彭润芝为代表;南路流行于半岛南部沿海的莱阳、即墨、海阳、掖县等地,早期名艺人为莱阳徐尚厚,尔后,栖霞张振宝、冯德香皆有名声,其唱腔大量吸收茂腔、莱阳弹词、东路大鼓音乐滋养,曲牌较多,有浓郁的民间地方戏曲风味和当地民间歌曲的色彩。胶东大鼓主要伴奏乐器为三弦、书鼓、钢板。属板腔结构体,七声宫调式,主要板式有起腔、二板、平腔、落板等。另外有时还穿插[满洲迷][茉莉花][娃娃调]等曲牌演唱,穿插京剧唱腔演唱者亦不少,所以也叫“二黄大鼓”。鼓儿词又名“小鼓”、“木皮子”。传统书目有段儿书《田秀英圆梦》、《刘伶醉酒》等近70段,中长篇书《紫金镯》、《双兰记》等20余部。演唱书目多铁马金戈的历史战争故事,有《吴越春秋》、《东汉》、《隋唐》、《天门阵》等30余部。5.泰山皮影戏皮影戏属于傀儡戏的一种,是中国古老的剧种,源于2000余年前古代长安,盛行于唐、宋,堪称中国民间艺术一绝。“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通用称谓。中国皮影艺术,是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品种。泰山皮影戏又称人子戏、挑影子,因其影人、道具是用驴皮制成,故又通称驴皮影,听其唱,观其形,无一不透着泰山文化的深厚、古朴。据说,皮影戏在泰山已经唱了400多年了。泰山皮影戏的演出方式是立设影幕,俗称影窗,演员在窗内操纵影人做各种形象逼真的表演,同时有配音的演唱以及灯光、布景、音乐等的烘托。在泰山皮影的表演上,自古就以操作者少而著称,流传着“七紧、八松、九消停”的谚语,意思是在表演皮影戏时,通常需要八个人通力合作,如果是七个人的话整个后台就比较紧张了,如果有九个人的话,那就有人闲着。通过改良,泰山皮影的表演方式一般一人伴奏,一人表演就可以把整出戏唱完。在必要的时候,甚至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整场戏的演出,这就需要表演者有相当厚的表演功底。同一时间内一个人既要伴奏,还要操作和演唱,这就是皮影行业内已经失传已久的绝技——“十不闲”。如今,年过花甲的范正安先生是泰山皮影戏的唯一传人。范正安泰安皮影独人表演(六)民间美术1.杨家埠木版年画杨家埠村在潍坊市东北15公里处,由于盛产木版年画而远近闻名。杨家埠木版年画同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并称中国民间3大木版年画。杨家埠木版年画兴起于明代,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清代达到鼎盛期,杨家埠曾一度出现“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的盛景,除满足当地民间需要外,还远销江苏、安徽、山西、河南、河北、东北三省和内蒙等地。进入秋季,各路画商云集,大街两旁张灯结彩,年画挂满街头,每年前来选购画作的商人达5000多人。杨家埠年画——门神杨家埠年画表现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包括6大类,即过新年、结婚、农忙等风俗类,年年发财、金鱼满堂等大吉大利类,门神、财神、寿星、灶王等招福辟邪类,包公上任、三顾茅庐、八仙过海等传说典故类,打拳卖艺、升官图等娱乐讽刺类,三阳开泰、开市大吉、四季花鸟等瑞兽祥禽花卉风景类。喜庆吉祥是杨家埠年画主题,吉祥如意、欢乐新年、恭喜发财、年年有余等,构成了农民新春祥和欢乐、祈盼富贵平安的特点。杨家埠木版年画根植于民间,长期以来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点,在表现手法上,通过概括、象征、寓意和浪漫主义手法来体现主题。构图完整、饱满、匀称,造型夸张、粗犷、朴实,线条简练、挺拔流畅,色彩艳丽、火爆,对比强烈,富有装饰性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充分体现了北方农民粗犷、奔放、豪爽、勤劳、幽默、爱憎分明的性格特点。杨家埠年画制作工艺也别具特色,全以手工操作并用传统方式制作。艺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条、香灰作画,名为“朽稿”,在朽稿基础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线稿,反贴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别雕出线版和色版。再经过调色、夹纸、兑版、处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画印出后,还要再手工补点上各种颜色进行简单描绘。年画生产分绘画、雕刻、印刷、装裱等几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极为精细准确。杨家埠木版年画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淳朴鲜明的艺术风格驰名中外。2002年,76岁的年画民间艺人杨洛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2006年入选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高密扑灰年画扑灰年画是民间年画中一个古老画种,亦称“民间写意画”。始见于明代,盛行于清代,距今已有500年历史。从现有资料看,全国只有高密一地保存有这种年画,主要产地在高密市姜庄、夏庄一带30多个村庄。所谓扑灰,即用柳枝烧灰,描线作底版,一次复印多张。艺人继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脸、手,敷彩,描金,勾线,最后在重点部位涂上明油即成。扑灰年画画面色调明快,构图巧妙大方,全幅多用对比色,主体部分加中间色,既谐调了色彩对比,又加强了人物造型美感。扑灰年画技法独特,以色代墨,线条豪放流畅,写意味浓,格调明快,是刻版印刷前我国古老的一种生产方法。早期的扑灰年画以水墨为主,从清代道光年间逐步发展为以色代墨,并趋向艳丽。起初题材是灶王、财神,后来转到用于布置美化房间的各种年画,内容围绕中国传统习俗,大多是福寿有余、孝道为先之类。表现福禄寿喜的年画,画面上有手拄龙头拐杖、手捧大寿桃、脚踏祥云或骑仙鹿的老寿星,并有古松、仙鹤相衬,两边配以对联;表现孝道的年画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二十四孝图”。扑灰年画内容大都表现喜庆,很适于民户节日张贴。像“姑嫂闲话”、“踢毽子”、“富贵平安”、“八仙庆寿”、“牛郎织女”、“福寿双全”、“双童献寿”、“四季花屏”、“家堂”等是代表作。主要体裁有中堂、条屏、对联、窗旁、灶画、炕头画、供奉画、年历等,按题材分类主要有供奉家堂、文武财神、八仙、吉祥喜庆、故事戏曲、历史典故、风景花卉、历史人物等,堪称农村社会生活的缩影和民俗生活的大观园。3.高密剪纸高密剪纸历史悠久。早在5000多年前氏族社会图腾艺术繁盛时期,图腾艺术中的物象开始以图案的形式显示意的寄寓,出现了简练夸张的锯齿纹、月牙纹、水波纹、弧形线、弦线、圆点等表现手法。汉以后特别是明洪武初年,大批移民从山西、河南、河北、江南等地汇集高密,各地的剪纸艺术逐步渗入到高密剪纸艺术之中,融南糅北,兼收并蓄,形成了高密剪纸的独特艺术风格。高密剪纸,题材广泛,花草虫鱼、飞禽走兽和人物皆可入剪。所剪事物,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生活习俗、神话故事和戏曲故事等。剪纸作者大都是民间妇女,作品不拘成法,粗犷中见清秀,拙朴中藏精巧,反映出独到的民族审美观。在艺术上运用了对立统一的手法,块与线组成黑、白、灰色调,对比强烈,富有韵律感;线条刚劲挺拔,有金石味;造型稚拙粗犷而不呆板,夸张变形而不失真。运用阴剪和阳剪手法,巧用黑块和细线,善使锯齿纹和光滑面,有定规而不拘束,剪出了粗犷而精巧、简约却灵秀、生动又传神的艺术效果。高密剪纸在形象刻画上注重夸张而不失真,善用拟人手法表现心中形象。如“霸王出世”,凶猛的老虎是一个充满母爱的形象,虎仔懂事地躲在母亲胸前,笑吟吟吸吮乳汁。高密剪纸牛风格迥异,巧妙运用砖砌纹装饰牛的嘴巴,再用大小旋涡形风动纹与周身整齐的锯齿毛发形成动与静的强烈对比,正面的牛只有两条腿,像人一样站立着,拟人手法令人叫绝。1993年高密被评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1997年“牛年”全国生肖邮票图案即从高密民间剪纸中所选。4.博山琉璃博山琉璃,齐鲁奇葩。博山历来以盛产琉璃闻名遐迩,被誉为琉璃之乡。博山琉璃业起步于600多年前,元代已有窑址发现;明万历39年博山琉璃业达到空前昌盛,形成了中国第一个琉璃业生产中心。清末到民国时期博山已成为名符其实的琉璃城。1904年,博山建立了中国第一家玻璃厂。博山琉璃色彩斑斓、造型独特、品类众多、工艺精湛,花色品种达16大类3000多个,主要有珠、簪珥、烟嘴、料兽、花球、文具、花瓶、内画鼻烟壶、料丝等。在琉璃产品中,美轮美奂、晶莹剔透的琉璃花球,被誉为“永不败的鲜花”。料兽是用琉璃捏制的小型玩具兽,生动可爱,身体夸张,两眼传神。另有套色美术琉璃浮雕器皿,优美别致,独具一格。尤其是鸡油黄雕刻的花瓶、文具等,有“黄玉”之美称,色彩鲜艳,莹润欲滴,黄中透亮。“鸡肝石”,色似鸡肝,带有云层形自然斑纹,适用于制作花瓶、笔筒、帽筒等物。其它还有手镯、料珠、花插、挂瓶、铺丝等饰品。内画壶是博山美术琉璃风格独特的工艺品,有人以“袖里乾坤真正大,壶中日月尽包罗”的诗句赞誉。1985年,博山美术玻璃厂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美术琉璃生产厂家。1989年,全国首家琉璃博物馆博山琉璃博物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1990年举办首届中国淄博陶瓷琉璃艺术节。(七)杂技与竞技1.蹴鞠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即用脚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古代蹴鞠铜雕进行直接对抗比赛时,设鞠城即球场,周围有短墙。比赛双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门,场上队员各12名,双方进行身体直接接触的对抗,就像打仗一样,踢鞠入对方球门多者胜。进行间接对抗比赛时中间隔着球门,球门中间有两尺多的“风流眼”,双方各在一侧,在球不落地的情况下,能使之穿过风流眼多者胜。白打则主要是比赛花样和技巧,亦称比赛“解数”,每一套解数都有多种踢球动作,如拐、蹑、搭、蹬、捻等,古人还给一些动作取了名字,如转乾坤、燕归巢、斜插花、风摆荷、佛顶珠、旱地拾鱼、金佛推磨、双肩背月、拐子流星等。蹴鞠流传了两千三百多年,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故都临淄,在汉代获得较大发展,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从元明时期开始走向衰弱,清代主要在民间流行。蹴鞠对现代足球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在唐代,中国蹴鞠向东传播到日本和朝鲜,向西传播到欧洲,在英国发展为现代意义上的足球。2004年6月,足球起源专家论证会在淄博市临淄区召开并形成一致结论,中国古代蹴鞠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齐都临淄。2004年7月,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先生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足球博览会上向世界正式宣布“足球起源于中国”,山东淄博被正式确认为世界足球起源地。2006年4月,蹴鞠被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聊城杂技聊城地区是中国杂技发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是东夷人活动的主要区域,东夷人首领蚩尤据说便是一位杂技高手,古代杂技就源于角抵戏即蚩尤戏。聊城杂技现分布于东阿、茌平、阳谷等县及其周边地区。三国时期,杂技马戏在聊城东阿一带已很盛行,成为一种以杂技为主兼有其他技艺的表演形式。著名文学家、诗人曹植曾以“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的诗句来描述这种状况。魏太和三年(229年),曹植被封为东阿王后,昔日结交的俳优术士会集东阿参加百戏会。1951年在曹植墓发掘的132件出土文物中,有蒜头形五花石球1个,据考证即为曹植“跳丸”用的道具。经过魏晋南北朝,杂技艺术已非常成熟。民国初期,仅东阿县就有几十个杂技马戏班。此外,阳谷、茌平、莘县、临清等还有几十个杂技团,有些团体曾到朝鲜、日本、新加坡演出。1955年,东阿县正式组建马戏团8个。1970年,成立了聊城地区杂技团。聊城杂技主要包括马戏、魔术、表演三大种别,重视腰腿顶功,突出新、难、奇、美、险,素有齐鲁英豪之称,并逐渐形成了富有齐鲁特色的杂技行业文化体系。1993年文化部批准在聊城建立中国少儿杂技基地,将其列入国务院蒲公英计划。聊城市政府依托中国少儿杂技基地,建立了聊城蒲公英杂技艺术学校,培养杂技后备人才。3.梁山武术中华武术历史悠远久,梁山武术源远流长。梁山县被称为中华武术四大发祥地之一,与河南少林寺、湖北武当、四川峨嵋齐名。梁山拳种流派有少林拳、梅花拳、佛汉拳、洪拳、二郎拳、螳螂拳、脱铐拳、埋伏拳、查拳、猴拳、醉拳、掌洪拳、太极拳等。境内还有燕青拳,亦称秘踪拳,这种拳术流行全国,根源在梁山。梁山本土功夫是子午门功夫,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至今,已传至第二十一代掌门人。梁山自古习武成风,历史上不少梁山武林高手抗贪官、杀污吏、拒倭寇、保乡邻,较有影响的人物有:隋朝末年斑鸠店人程咬金,宋徽宗年间建福寺和尚圆通,南宋建炎年间梁山泊渔民张荣,明嘉靖年间梁山法兴寺主持西竺禅师,明崇祯年间寿张集人李青山等。民国初年,群众习武活跃,逐渐形成了一些武术村,如以梅花拳为主的梁山镇马振杨村(王清月主持)、梁山镇张坊村(冯天民主持)。同时随着中华武术各级“国术馆”的相继建立,梁山武术也随之进入了一个兴盛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县先后建立武术训练点、场、馆等196处,参加训练的人多达20余万。全县各乡镇都有武术活动点,而以馆里乡、郓陈乡和梁山镇尤为集中。馆里乡李庄村于1984年7月创办了“水泊武馆”,学员来自全国18个省、市、自治区。每年春节,梁山各流派的武术队都要集中表演,形成传统。中国梁山第二届国际水浒文化节中华武术“四大门派”邀请赛,少林、武当、峨嵋、梁山四大发祥地的武术精英,会聚梁山,同场献艺,在中华武术史上也是第一次。六、齐鲁风韵山东素称“礼仪之邦”,文化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山东各个城市大力发展旅游文化,齐鲁大地已经成为拥有一大批独具魅力旅游城市,成为民间文化艺术旅游资源、产业旅游资源、红色旅游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迈进21世纪的历史进程中,齐鲁人民正以更加崭新的精神面貌,重塑厚重齐鲁、风韵齐鲁;正以更加开放的臂膀,打造好客齐鲁、和谐齐鲁。齐鲁人民热忱相拥国内外八方宾客,共同祈福齐鲁大地更加辉煌。1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container: s,
id: 'u1442766',
scale: '20.3',
display: 'inlay-fix'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南山歌剧全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