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有没有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傈僳文圣经,图为《创世纪》部分(图片来源:福音时报)
傈僳族赞美诗,图为《诗篇23篇》(图片来源:福音时报)
傈僳族人过去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相信万物有灵,有巫师,酗酒、赌博和群婚制等现象因着传教士牺牲自己,播撒下福音的种子而消失,传教士们用自身的行动活出了基督之爱,将基督教文明带进了那片蛮荒之地,为当地人创造文字,翻译圣经,给这个民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傈僳文字的创造和修改
据《圣歌弥漫的峡谷》记载,19-20世纪上半叶,美国传教士翰生创造了傈僳文字,傅能仁、孔五和巴托等四人共同做了些修改,之后进行推广和普及。
美国牧师翰生当时在云南腾冲生活了多年,接触了大批傈僳族人,学习并掌握了他们大量的语言和词汇,才创造了傈僳文。
辛亥革命年前后,傅能仁到了云南腾冲,那里有英国驻腾越领事馆。他那时就萌生了想把福音带到中国西南地区的想法,他想让十字架的教堂遍布那里的每个自然村,耶稣是世界上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不分贫富,凡是有人类的地方,都受欢迎的人物。
傅能仁有机会接触到了傈僳族人之后,就按字母顺序记下了四百多个词语,那时他产生了一种为傈僳族人创造一种傈僳文字的念头,想用这种方法传教,把《圣经》翻译成傈僳文的想法也在心里形成了。
傅能仁后来认识了英国传教士杨思惠,他们在传福音的过程中,想要翻译傈僳文圣经的念头越来越强烈,就在翰生创造的原有的傈僳文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另一位牧师,缅甸的巴东也参与了傈僳文最初方案的设计。最后用新创的傈僳文以拉丁文创制,在傈僳人当中进行运用试验,最终于1919年定稿,这套拼音文字,运用原有的26个拉丁字母和14个倒置或翻写的拉丁字母作为拼音基础,具有单音多节、易读、易写、易记的特点,很快就为傈僳人所接受。(1949年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语言学家试图为傈僳族设计新文字,无奈老文字先入为主,新的怎么也推广不开。)
傈僳文《圣经》的翻译
这套文字创制成功后,傅能仁和巴东就开始联合试译《约翰福音》,到1939年在杨思惠手上完成,前后历经十七年,在最后定稿的时候,杨思惠夫妇邀请傅能仁牧师来到里吾底村一起进行审定。
此后不久,摩西(傈僳族助手)和傅能仁牧师先后去世,都没有能等到它最终出版的那一刻,阿子打(杨思惠之妻)在自己的回忆录《傈僳人旺丽和傈僳文圣经》中写道:&我们离开南方福音山,来北方怒江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北方傈僳族地区信教人数逐年增加,他们要求我们传授圣经知识,同时还未入教的人也很多,还需要做宣传布道工作。另一个原因是北方傈僳族聚居区能学到真正的傈僳语,因为那里是地球上傈僳族聚居最多的一个地方,没有住着汉族,他们所说的傈僳语中没有夹杂着汉语,这对我们圣经书的翻译工作来说是很重要的。&
傈僳族圣乐
传教士们都有不凡的音乐修养,每到星期天,阿益打(傈僳族人对杨思惠的尊称)演奏小提琴,阿子打(对杨思惠妻子的尊称)弹奏风琴,另一位叫贾牧师的吹圆号,组成了一个小型乐队,他们既自娱自乐,也给傈僳人带来新鲜和愉悦。
杨思惠夫妇在音乐上都有非凡的造诣,杨思惠熟谙乐理,对圣乐尤其精通。当他们还在木城坡教会时,得知有两位擅长傈僳族调子的老妈妈,便主动上门请教,并一一记录。
在搜集整理傈僳族歌曲过程中,他们发现傈僳族调子中的句式和《旧约全书》里&箴言录&及&大卫诗&的句式很接近,于是他们就按照傈僳人的对偶句式把赞美诗填进去,并创造了与汉文简谱不同的傈僳简谱。经过十多年的积累,终于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编辑出版了傈僳文的混声四部的《颂主歌曲集》。300多首歌曲中,除了杨思惠的创作,还有许多改编自苏格兰民歌、美国民歌和西方圣乐中的经典作品。
杨思惠近乎一个学究,他一向西装革履,严谨有序,在妻子和傈僳族助手摩西等人协助下,将《新约全书》全部翻译成了傈僳文。
傈僳文《新约全书》和《颂主歌曲集》凝聚着杨思惠夫妇共同的心血,而这两本书也是以傈僳文字为载体的巨著,至今仍然被傈僳族人使用。
注:本文参考书籍和资料为《圣歌弥漫的峡谷》与《》
沿着怒江沿岸公路,一路上能见到不少教堂,分布上在山上的寨子里。有些教堂看着很近,但想走过去,实际距离可是相当远。赶上福贡县中心教堂落成典礼,这里像过年一样。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福音时报”的文章版权归福音时报所有。未经福音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电话(010-)或微博(),微信(cngospel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
京ICP备号-1 | 京公网安备31 (C) 福音时报版权所有联系人:左建立 蔡静 韩文孝 蔡启乾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傈僳族分布与介绍
作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 3:11:01
&&&&&&&&&&&&&&&&&&&&&&&& 擅使弩弓的民族――傈僳(lìsù)族【民族概况】&& 傈僳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57万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兰坪等县。其余的散居于云南省中甸、德钦、维西、丽江、永胜、华坪、宁蒗、漾濞、、陇川、、梁河、潞西、临沧、耿马、楚雄、元谋等30余县,以及四川省的西昌、木里、盐源、盐边、米易、会理、会东等地。与汉、彝、白、纳西等民族交错杂居。& & 历史悠久。其先民原来居住在金沙江两岸。16世纪以后开始迁入怒江、德宏等地。族称唐代即已见诸史端。作为民族自称音译的“傈僳”二字,历史上曾有“栗粟”、“力苏”、“傈僳”、“力些”、“力梭”、“黎苏”、“俚苏”等不同写法。&
&& &有自己的语言,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先后使用过三种文字。一种是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拼音文字,一种是维西县农民创造的音节文字,还有一种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新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文化艺术】&&&&
能歌善舞,文化艺术丰富多彩。主要节日有澡塘会、尝新节、阔时节、傈僳年等。信奉原始宗教。20世纪初,一些西方传教士进入怒江、德宏地区,传入基督教。& & 人民勤劳勇敢。历史上,为反抗阶级剥削、民族压迫和英、日等外国侵略者的入侵,曾揭竿而起,进行过多次可歌可泣的斗争,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西南边疆做出了重要贡献。缀满爱的头饰――“俄勒”& 傈僳族主要聚居于滇西、滇西北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两岸的河谷山坡地带。过去因所穿麻布衣服的颜色不同,又分为白傈僳、黑傈僳和花傈僳。聚居在福贡、贡山一带的白、黑,年轻姑娘喜欢用缀有小白贝的红线系辫,已婚妇女则多喜欢头戴珠帽“俄勒”。“俄勒”是用珊瑚、料珠、海贝 、小铜珠编织而成的。制作方法是:先选十几个直径约2厘米的白色海贝片,把它们钻出小孔,用线平穿成一个能套住后脑的圆套。海贝圈上半部分的贝片下面系上一个小铜珠,然后再将小铜珠横穿成串。这样便构成了一个以脑后海贝串、额前铜珠串为上下两边,以红白两色珊瑚、料珠串为中心的帘式、半月形珠帽,戴在头上正好能将头颅和两侧耳鬓罩住。妇女们戴上“俄勒”,头顶上的片片海贝如同银月高悬在上,下面的串珠,宛如众星捧月。最下端的铜珠,嵌在前额,金光闪闪,给人一种华美、尊贵的感觉。& &&& 关于“俄勒”,傈僳族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远古时代,有一年天气大旱,河水干涸,庄稼枯焦,饥饿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有一对傈僳族男女青年受米斯神的指点,在一个山青水秀的地方安了家。男的撵山打猎,女的管理家务,两人逐渐产生了爱慕之情。尽管两人勤劳耕作,但生活仍十分艰苦。男青年所穿简陋的兽皮衣服,已无法蔽体、御寒。姑娘看在眼里,疼在心头。于是决心要给小伙子织做一套舒适合体的衣服。她历尽艰辛,终于找到了荨麻,之后便不停地撕麻、煮麻、漂洗、捻线,不知经过多少日日夜夜,终于织成一件横纹麻布长衫。看到心爱的姑娘为了自己不辞辛劳,而阵阵山风袭来,她被吹散的发丝不时挡住视线,刺得她眼睛常常流下泪水的情景。小伙子暗想,能不能制作一顶帽子,拢住姑娘的乌发呢?一个明月高悬的夜晚,他望着天空,幻想着如果能用月亮一样洁白、光润的东西做成一顶帽子,把姑娘打扮得象月下的青山,该多好啊!于是,他踏遍千山万水,终于如愿以偿地在唐古拉山脚下找到海贝,用姑娘搓出的麻线,把磨好的海贝片和白色、红色的树果子穿成串,做出了一顶美观大方的“俄勒”。一个丰收的中秋之夜,小伙子捧出“俄勒”,伴着月光,戴在姑娘的头上。姑娘取出长衫,披在小伙子的身上。二人情深意绵,终于结成终身伴侣,生儿育女、繁衍子孙。从此,谈情说爱的小伙子就必定要做一顶“俄勒”,送给自己心爱的姑娘,做为定情之物。姑娘也要亲自织做一件长衫,回赠自己的意中人。这种习俗世代相袭,一直流传至今。"酒文化”& 同许多民族一样,傈僳族同胞也喜欢饮酒。他们的酒有水酒和烧酒两种,过去多自行酿制。水酒是一种发酵酒。制作方法,是先将玉米、高梁、荞麦面或稗子等原料捣碎、蒸熟,晾凉后拌上酒药,然后装入大罐中,令其自然发酵七八天。饮用时兑水、过滤即可。这种酒酒汁微浊,呈乳白色,酒精含量不高,醇香微甜,有健脾开胃,提神解乏之功效。一直深受人民的喜爱。烧酒,傈僳语称“力基”,是把发酵后的糟水放入锅中蒸馏而得的蒸馏酒。此酒清澈透明,度数较高,较水酒辛辣爽口。 & & 傈僳人认为,“无酒不成礼”,酒是他们宴宾待客必不可少的饮料。按传统习俗,饮宴伊始,主人要先将自己的竹筒杯斟满,并往地上洒倒少许,表示祭祖先。接着自己先举杯略饮,表示酒是好的,然后才将客人的酒杯一一斟满,双手捧献给客人饮用。& & 在的饮宴习俗中,最有趣的莫过于饮“同心酒”了。“同心酒”,亦称“合杯酒”、“双边酒”等。是指2人同捧一筒或一碗酒,相互搂着对方的脖子和肩膀,一起张嘴,仰面同饮,使酒同时流进主客双方嘴里的饮酒习俗。饮用同心酒,一般不分男女,亲朋挚友或恋人之间均可进行。过去常用于招待贵客、签约盟誓或结拜兄弟等场合。& & 同心酒象征着团结和友谊。酒席宴中,如果同胞邀请你同杯共饮的话,那就意味着他对你充满了信任,把你当成了朋友。【风俗习惯】 &"阔时节与澡塘赛歌会"& &&& 傈僳族节日众多,规模较大的有“阔时节”、“新米节”、“刀杆节”、“火把节”、“收获节”、“澡塘会”、“拉歌节”、“射弩会”等。 “阔时节”,亦作“盍什节”。“阔时”是傈僳语音译,“岁首”、“新年”之意。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因过去多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日期,故各地没有统一、确定的节期。一般多在公历12月下旬至第二年1月举行。1993年12月,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决定,每年12月20至22日为阔时节,以便让各地同胞能同迎新年,共庆佳节。& & 节日期间,一般都要酿制水酒、杀鸡宰猪、舂粑粑,准备各种丰盛的食品。还要采折与全家男人人数相同的松树枝插在门口,寓寄祛疾除病,幸福吉祥。同的习俗一样,除夕之夜要吃团圆饭。即使有人身在他乡,家人也要为他留出席位、摆设碗筷。有的地方,从除夕开始,禁止到别人家里去,即使是分了家的父子兄弟也不能往来。直到初三后才解除限制,多数地方从初一开始,人们便聚集在晒场或开阔地,开展对歌、跳舞、荡秋千、射弩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怒江地区的同胞有的还要前往泸水县登埂澡塘参加“澡塘赛歌会”活动。& &&& 有趣的是,过阔时节时,傈僳族同胞谁家舂出的第一块粑粑都会先拿给狗吃。据说,这是为了感谢狗“给人间带来粮种”。民间流传着不少狗与粮种的传说,如其中一则说,古代人类浪费粮食惊人,天神知道后大怒,下令将所有粮食收回天庭。人类面临灭顶之灾。在此危难时刻,一只狗奋不顾身,顺杆爬上天宫偷来粮种,拯救了人类。& &&& 刀杆节在傈僳族农历二月八日,傈僳族农历二月八日的刀杆节,相传是纪念一位对傈僳族施以重恩的古代英雄。傈僳族人民把这位英雄献身的忌日定为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并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征仪式,表达愿赴汤蹈火相报的感情。刀杆节这天,几名健壮男子先表演“蹈火”仪式。他们赤裸双脚,跳到烧红的火炭堆里,表演各种绝技。第二天,他们把磨快的36把长刀,刀口向上分别用藤条横绑在两根20多米高的木架上,成一刀梯。表演者空手赤足,从快刀刃口攀上顶端,并在杆顶表演各种高难动作。如今,这项惊险的传统祭奠仪式,已演变为好汉表演绝技的体育活动。& &&& “澡塘赛歌会”,又称“春浴节”,也是傈僳族的传统节日盛会。现多于傈僳新年的正月举行。地点在怒江自治州首府六库市以北10余公里处的登埂、马掌河等温泉。届时,邻近各县、区的群众身着盛装。携带干粮、行李,甚至炊具纷至沓来。平时寂静的温泉,此时处处帐篷林立,人头攒动,欢歌笑语,热闹非凡。过去以洗浴治病为中心的春浴节,现在成了人们休闲度假、歌舞狂欢的节日。尤其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几十人一帮、数百人一伙,赛歌、对诗,寻找爱的伴侣,通宵达旦,乐此不疲。& & “江沙埋情人”,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一带青年的传统节日娱乐、求偶活动。每年正月初四、初五左右举行。届时,男女青年们欢聚怒江河畔,歌舞嬉戏。还要在同伴的帮助下,在沙滩上挖出沙坑,将意中人抬入“埋葬”,并装出非常悲伤、痛哭流涕的样子,唱丧歌,跳丧舞。取闹过后,才将意中人拉出。他们认为,通过这一活动,一来表示恋人间感情的真挚与深厚,二来可以将附在意中人身上的“死神”埋掉,使意中人健康长寿。 & & 除此活动外,福贡一带的青年还要举行“头顶射鸡蛋的”射弩比赛。比赛时,男青年身背箭包,手持弩弓,自己的心上人头顶扣一碗,碗底上置鸡蛋一枚(或头顶一木碗,碗中盛米、置鸡蛋)为靶,站于几米之外。比赛开始,男青年不慌不忙,拉弦搭箭,扣机击发,只听“啪”的一声,蛋花飞溅,心上人则安然无恙,顿时,场上爆发出一片热烈的掌声。这是一项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的比赛,是比技术、赛胆量、见真情的活动。当然,技术不精的小伙子,宁可射不中鸡蛋,也不会伤了心上人的。【社会活动】&& &经济以农业为主。主食玉米、荞麦等。喜欢饮茶、喝酒、吃砣砣肉。住房多为干栏式竹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也有平房式的木楞房或木板房。服饰各地不一。男子多穿麻布长衫、及膝黑裤。头戴黑、白或蓝色包头。妇女多上穿右襟衣,下穿百褶裙。头戴用贝片和珊瑚珠等串缀而成的珠帽“俄勒”或各色包头。过去因服饰的颜色不同,曾有“白傈僳”、“黑傈僳”、“花傈僳”之俗称。&弩弓与毒箭& “明《景泰云南图书志》载:“有名栗粟者……常带药箭弓弩,猎取禽兽”。《南诏野史》载:“力些,即栗粟,……尤善弩,每令其妇负小木盾前行,自后射之,中盾而不伤妇”。这是史籍中对精湛弩技的记述和描写。& &&& 傈僳族居住的高山峡谷区,过去漫山遍野都是茫茫的原始森林,各种飞禽猛兽出没林间。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勤劳勇敢的人民发明、创造了各种各样的生产工具,练就了一整套与凶禽猛兽搏斗,及适应环境、改造自然的技能与本领。弩弓与毒箭便是其中的代表。& &&& 弩是一种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的弩由弩身、弩板、箭槽、弩弦、弩牙和弩机组成。弩板用坚硬而又富有弹性的岩桑木或青岗栗木制成,大小不一。弩弦用4股粗细适当的精细麻线扭制而成。弩牙和弩机均用骨头制作。使用时,把坚韧的弩弦拉到弩牙,箭放在弩身之上,瞄准目标后扳动弩机,利用弩板、弩弦的弹力把箭射出。& &&& 弩箭由竹块削制而成,头尖可套铁镞。尾部安有用竹皮折成的、可增加飞行稳定性的三角形尾翼。分无毒的普通箭和毒箭两种。普通箭一般用来射杀飞鸟、松鼠、野鸡、野兔等小动物。对付凶猛体壮的虎、熊、野猪等大动物,就必须使用毒箭了。毒药是用巨毒的野生植物黑草乌的根茎泡制而成的。将其涂于箭头尖端的小沟处便成了毒箭。这种毒箭毒性极强,箭镞射入肌体,一接触到血液,很快就会流遍全身,使动物中毒身亡。& &&& 傈僳族的弩和箭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其形状的确定,材料的选择,箭镞的安装,箭尾尾翼的设计等,都体现了多方面的科学原理,反映了人民的科学才能与智慧。& &&& 的劲弩毒矢,不仅是他们的传统狩猎生产工具,而且还曾作为武器,在反抗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和经济掠夺的斗争中,在反抗外国侵略者、保卫祖国边疆的斗争中,发挥过巨大作用。& & 今天,地区的面貌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作为生产工具,弩的使用已大为减少,但在许多体育竞赛和群众性娱乐活动中,仍然英姿屡现。顶杠与荡秋千& 的传统体育活动多源于生产和生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融娱乐与健身于一体。较为流行的有顶杠、荡秋千、爬刀杆、摔跤、砍竹杆、溜索竞渡、拿石头等。 顶杠是一种非常简单、方便而有趣的体育娱乐活动。无需特殊场地和器材,只需一根木杠和一小块平地即可。茶余饭后,劳动间隙均可进行。具体形式为:用一根长2米左右、碗口粗的木头作顶杠。比赛时,两人各手握木杠的一端,并顶于肚脐稍上处。双脚呈弓步,前脚站稳保持身体平衡,后脚用力向前蹬,身子向前倾、顶,把对方顶出规定界限即为取胜。
&&& 此活动虽然简单,但要想取胜,必须既有力量,又有经验和技巧,只有两方面巧妙结合,才能稳操胜券。如,在双方僵持不下时,可采取突然摆动身体和木杠的方法,导致对方重心失衡,再趁机用力将对方顶出界外。或者采用杠杆原理,前面的手将顶杠稍微向上抬,后边的手往下压 ,可达到四两拨千斤的奇效。& & 荡秋千是傈僳族最普及、参与者最多的体育与娱乐活动。的秋千又分“荡秋”、“车秋”和“磨秋”三种。“荡秋”是以绳子或藤条为荡索,将其悬挂于高大树木的横枝或特设的秋千架上即可。荡法有单人、双人两种。竞赛方法是以咬下规定的树叶或荡得最高者为优胜。& & “车秋”因形似纺车而得名。“车”用两个长方形木框十字交叉而成。交叉处横穿一轴,可横架木桩上转动。与轴平行的四条框架上各绑一吊凳。比赛方法:4人一组,分别坐于4个吊凳上,随“车”绕轴旋转,转到地面一侧时用力蹬地,使“车”不停地转动,以在规定的时间内转圈多者为胜。& & “磨秋”由立柱和一根横木组成。立柱高1.5米左右,其顶端削出一个小磨轴。横木长约五六米,中间打一小洞,套在立柱顶端的磨轴上,即可作旋转运动。因转动时两端如秋千般上下摆动,又如推磨状环周运行,故名。使用时,横木两边人数相等,同时手握横杆,趴于其上。脚着地者使劲蹬地,磨秋便飞转不已,且两端会交替上下,惊险而有趣。既可锻炼身体,又能培养人的勇敢精神。
【的天文历法】& 有许多傈僳族分布的山区,气候异常复杂。例如怒江、碧江、福贡、贡山、泸水地区,尤其是碧罗雪山、高黎贡山,一东一西,雄峙怒江两岸。怒江、澜沧江、独龙河谷到山巅,垂直落差4000多米,形成了热、温、寒三种不同的气候。午时在江边挥汗如雨,可是在山巅上,早晚仍是数九寒天,而山腰却是温和宜人。长期以来,傈僳族人民非常熟悉地根据地形分布的海拔高度的时序,科学地掌握生产节令和安排作物品种。他们根据山花开放、山鸟鸣啭、大雪纷飞的这种自然现象变化规律创造了“自然历法”,并将其作为判断生产节令的物候。多年来,人民已习惯于把一年四季划分为:花开月〈三月〉、鸟叫月〈四月〉、烧火山月〈五月〉、饥饿月〈六月〉、采集月〈七、八月〉、收获月〈九、十月〉、煮酒月〈十一月〉、狩猎月〈十二月〉、过年月〈一月〉、盖房月〈二月〉等十个季节。 & & 据《云南备徵志》载:“耕种皆视花鸟,梅花岁一开,以纪年,竹花六十年一开,以记甲子,杜鹃花雇〈开〉工花,雌花开宜耕种。”《云龙州志》则说:“以冬月初一为元旦,用栗叶为年树。” 他们能从四季循环变化中,掌握了演变过程的本质是地球的运动。并将这种认识推广到对宇宙的认识,得出了星座每十二年变化一次、六十年为一甲子的认识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  |  |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云南中国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云南?昆明市环城南路1118号:昆明国旅大厦 邮编:650011
联系人:左建立
国家旅游局评定:云南中国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为全国百强国际旅行社 云南十强国际旅行社
云南中国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2006年被评为云南省五星级诚信旅行社第一名
||||||||||||
| 许可证号:L--YN--GJ00002 |泸沽湖最浪漫的事 傈僳族野外过夜确定婚姻(图)_新浪旅游_新浪网
泸沽湖最浪漫的事 傈僳族野外过夜确定婚姻(图)
  丽江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各个民族有着奇异的婚俗习惯,为世人瞩目。一对或一群年轻人为了情和爱,以死来达到爱的目的的纳西族情死;男不娶,女不嫁,依靠“走婚”来到达爱情的彼岸的摩梭人;篝火边歌舞打跳,挑选心上人,相约在深山野外过夜来确定婚姻的傈僳族;一支尚未被人太多关注的独身女子群体,终身不嫁,远离红尘的斋姑娘……有热烈烂漫的情恋姻缘,也有淡化个体之“性”的宗教信仰,一齐铺展于丽江多情的大地。
  纳西族“情死”:以死达到爱的目的
  20世纪60年代,丽江一个村放映《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电影,就在放这部电影的当天晚上,有六对青年男女在看完电影后相约一起殉情了。
  “情死”,即纳西族青年男女在爱情受到了干扰后,为了表达坚贞,双双约定一种死亡的方式死去。他们认为,情死是美丽的,是能让他们到达天国的一种方式。他们选择的情死地点,往往是在玉龙山下,美丽的云杉坪。这种情死,有时是一对男女,有时是多对,所以倍受世人关注。
  据原丽江市委宣传部长和家修先生介绍,他的老家是一个金沙江畔的乡村,村子里大多数是纳西族,过去,情死的现象十分突出,他的亲戚中就经常出现情死的情况。有一个殉情故事让人难以相信。说的是丽江早年的一位县级官员,在北京上过大学,新中国成立后,成了丽江的一个领导。当时,他已经结过婚,但在工作中又和一位女同事相爱了。他知道在当时的形势下离婚是不可能的,于是就与女同事相约情死在了玉龙山下。
  大多数学者认为,丽江的情死跟一般的自杀不同,自杀多是走投无路后的行为,但情死不是这样,他们并没有被逼到生活的绝境,虽说可能失去与相爱的人结婚的可能,但这并不致命,而且还可以选择私奔、婚外恋等方式。甚至另外一些殉情的人,爱情根本没有受任何限制,只是因为向往诗歌里描写的境界。所以,有时情死并不全是无奈之举,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追求。
  当然,纳西人情死的根源,也要从纳西族发展的大背景中去分析。历史上,纳西族的婚姻是相当自由的,到了明代,木氏土司为了与明朝政府保持一致,大力提倡汉文化,纳西东巴文化受到了一定限制,纳西青年男女的自由婚姻也受到了限制,这就为情死打下了伏笔。
  摩梭人:依靠“走婚”来到达爱情的彼岸
  据当地摩梭人介绍,在永宁地区的母系家庭中,没有男子娶妻,没有女子出嫁。男子夜晚去女方家屋住宿,清晨回自己母亲家生活,而女子则终身生活在母亲家里。
  母系社会是人类共同经历过的社会形态,而这种社会形态,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只有丽江泸沽湖的摩梭人仍然保持,所以成了世界最为珍贵的文化遗产,被称为母系文化的“活化石”。
  去年,我有幸成为泸沽湖母系文化景观申报世界遗产办公室的一员,多次到泸沽湖地区一些遥远的村庄前去调查。调查表明,目前泸沽湖地区的摩梭人仍有80%的人家保留母系大家庭,家庭成员均由一个或几个始祖母的后裔组成,祖母辈有祖母及其兄弟姐妹,母辈只有母亲、舅舅和姨母,小辈有同母兄弟和姨兄弟妹。每个家庭一般为三代人,多则四代,个别五代成员,人口都较多,少则七八人,多则二十多人,但亲属关系都以母亲血缘为准。由于全是母系成员,也就没有翁婿、婆媳、妯娌、姑嫂等关系,无财产等方面的纠纷,全部家庭成员尊老爱幼。摩梭人很少分家,避免了新建房屋造成的重复建设,所以他们的生活一般比邻近他族高,找不到孤寡老人和流浪儿。
  家庭里的吉庆祭祀,较大的交换或买卖,由舅舅或其他有能力的男性成员做主;家庭的财物保管和使用、生产生活的安排、家务及接待宾客则由母亲或家庭中聪明能干有威望的妇女做主(摩梭人称之为“达布”)。由于舅舅及其他男性成员帮助姐妹抚养儿女,承担重体力农活,并终身生活在母亲家,从而受到特别的敬重和敬畏。
  这些村庄的摩梭人依然实行的是“阿夏婚姻”。“阿夏”,摩梭人语意为情侣。摩梭人在青年时期可以有数个阿夏,到了中年,逐渐减少结交阿夏的范围和数量,并日趋稳定。
  摩梭人的“阿夏婚”有“阿夏同居”和“阿夏异居”两种形式,其中以“阿夏异居”者为多数。“阿夏异居”即男不娶,女不嫁,双方终身都生活在母亲家里。“阿夏同居”是在“阿夏异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双方不再各居住在母亲家里,而是根据双方家庭的需要,共同生活在某一个家庭里。
  “阿夏异居”也称之为“阿夏走婚”,它一般不受经济和等级的约束,离散自由,年轻美貌能干是主要的择偶标准。阿夏在交往时,开始处于秘密状态,过一段时间后才公开与女方家人见面,并要送一定的礼物。
  作为一种特殊的婚姻形态,有人把摩梭人的“阿夏”婚姻误解为“乱伦”、“性开放”,事实上,“阿夏婚”在摩梭人中己形成一种道德规范:“阿夏”在交往中,须以感情为基础,在已有了“阿夏”的同时,不再交往其他“阿夏”;而且,阿夏婚在不同氏族内才能通婚,近亲血缘禁止交往情夏。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您还可以看看
摩洛哥,三毛和荷西成婚的地方,《北非谍影》故事发生...
作为西非富拉尼人的一个分支,尼日尔博罗罗人至今仍过着...
曾经梦绕“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惬意...
海浪声声,椰林婆娑,阳光洒在绵延不尽的海滩上...
热门新闻排行榜
旅游频道业务合作:010-8
客户服务热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公司 Copyright &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热门国家和城市
新浪微博、博客、邮箱请直接登录
下次自动登录
还没有新浪账号?
说说你的问题
此问题会同步到你的新浪微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傈僳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