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告死亡宣告杀意已决后回来妻子代价

27岁上海房产中介白领猝死--“过劳死”背后沉重的代价
27岁上海白领猝死--“过劳死”背后沉重的代价
&&&&&&&&&&&&&&&&&&&&&&&&&&&&&&&&&&&&
[新闻背景]
日晚,微博上一则“普华永道美女硕士过劳死”的帖子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仅一晚上就有近万人转发。帖子中说: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部门一名入职仅半年的员工由于过度劳累引发急性脑膜炎,不治身亡。
这则消息还没淡出人们的视野,又一位27岁男性白领周余于4月13日下午猝死。周余生前是21世纪不动产上海锐丰房地产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金桥区域巨峰路证大分行经理。据同事介绍,周余工作努力,经常加班,每个月业务都是区域的前三名。4月13日,因身体不适回家休息的周余被家人发现情况不佳,送医院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医院初步判定为猝死,家属一致认定其为“过劳死”。
2008年2月,江苏小伙周余带着新婚妻子来到繁华的大上海打拼,梦想赚够钱后回老家创业,买房买车,让妻子和家人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经过3年的艰苦打拼,周余终于从每月只有800元底薪的业务员,晋升成为月收入高达15000元的高级白领。在收入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他也因长期过度劳累导致身体严重透支。
就在周余朝着自己的目标一天天迈近时,意想不到的悲剧发生了!日下午3点,不满27岁的周余因身心不堪重负而猝然离世,抛下身怀7个月身孕的妻子悲痛欲绝。
日,本刊特约记者采访了周余的妻子杨金芳,从她含泪的叙述中,我们解析了一个上海小白领不堪重负的挣扎打拼之路——
怀揣梦想!
新婚小夫妻闯荡大上海
2007年5月的一天,在一家装饰工程公司日照分公司任职的周余应朋友之邀参加一个聚会,在聚会中,周余认识了一个名叫杨金芳的女孩,接触中兴趣爱好相投,彼此互生好感。随后,两个人开始了交往,在频繁的交往中,他们互相了解了对方的经历——
周余1984年6月15日出生在江苏省句容市郭庄镇的一户农家。在他7岁的时候,母亲在刚刚生下妹妹的第5天,因不慎跌倒摔到头部,而匆忙离开人世,撇下周余和刚出生5天的妹妹无人照顾。从此,父亲又当爹又当娘,在周边亲戚及邻居的帮扶下,艰难的把兄妹俩拉扯成人。2004年,周余毕业于句容市一所职业中专营销专业;杨金芳比周余小一岁,是山东枣庄人,2006年从山东日照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毕业后,在一家纳米科技公司担任文职工作。
后来,周余在青岛分公司工作期间眼睛被查出眼内长有,为了不影响以后的视力发展,只好到医院做手术切除,女友主动请假照料他住院期间的生活,在一个月的精心治疗及女友的悉心照顾下,眼睛终于慢慢康复。也随着俩人交往的深入,他们对彼此的好感日渐加深。
2007年10月17日是杨金芳22岁的生日,那天,周余瞒着女友一大早从南京坐长途车到日照来看她,在他出现时已经是晚上7点钟了,买了她最爱吃的小蛋糕和鲜花及一对情侣水晶项链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她,还单膝跪地向女友求婚,看到这些,她激动眼泪夺眶而出,点头应允了,这晚是他们过的最开心的一晚,也是最浪漫的一晚。
2008年1月15日,是周余和杨金芳大婚的日子,虽然没有绚丽的婚纱及高档酒席,没有房子没有车没有婚纱照没有他们向往的一切,婚礼在周余老家依照农村习惯办的简单而又朴素,他们还是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憧憬。结婚后,周余深感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婚后他不但不可能得到家里的经济资助,还要帮着家里还清之前欠下的五万元外债;虽然妻子学历比他高,不但没有嫌弃他穷,还义无反顾的嫁给了他,他发誓一定要努力打拼,让妻子和家人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
蜜月还没过完,周余就和妻子商量,夫妻俩一起到国际大都市上海打拼几年,不但可以多挣些钱,还可以多见些世面,多学些本领,而且,周余的堂哥也在上海工作,可以互相有个照应。
周余的想法得到了妻子的支持。2008年3月,夫妻俩双双辞去了原来的工作,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来到了国际大都市上海。
周余很快在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香港中联物业公司找到了一份业务员的工作,这是一家香港房地产中介公司,业务员的底薪是800元,然后再根据业绩提成。不久,杨金芳也应聘到浦东一家物流公司任物流操作员,月薪1200元。
为了节省开支,他们以500元的月租,在浦东新区成山路租了一个不到9平方米的合租房,这套和别人合租的一套建筑面积不到90平方米的合租房里,一共住了7户人家,每家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7户人家共用厨房和卫生间。卧室里仅能放下一张床和一张桌子,做饭和上厕所都要排很长的队,每晚休息时已是很晚。
上海的消费水平之高让他们瞠目结舌。除了租房之外,吃饭穿衣,交通通讯,煤气水电,桩桩件件都需要花钱,他们的那点收入根本是捉襟见肘。到上海的头半年,他们过得非常艰难,每个月过的都入不敷出。
尽管生活非常艰苦,但夫妻俩的小日子却过得有滋有味,因为他们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现在吃的苦,是为了换来明天的能更好的幸福生活!
爱拼才会赢!
从月薪800的打工仔到月薪15000的高级白领
2008年房产中介行业在上海竞争的异常激烈,房东为了将自己的房子卖出好价钱,经常是在多个房产中介同时登记,哪个房产中介的业务员最先赢得客户,开出更好的价格,哪个房产中介就能赢得订单。房产中介的业务员底薪都不高,要提高收入,就必须靠多签“房屋买卖合同”来拿提成。房产中介公司每做成一笔业务,会向客户收取1%的佣金,业务员可以从这笔佣金中提成8%。
初进中联物业公司时,周余每天四处散发宣传单、派发房产信息报,扫楼,寻找最新的房源信息及有意买房的客户信息,联系客户和房东,带客户看房。他是一个做事极其认真细致的人,不管多晚,不管带客户看多少套房子,他都不厌其烦,很细心的向客户介绍的,交通优势,……尽管他每天忙得团团转,第一个月,却没有签到一个订单。但周余并不气馁,比以前更加用心地工作,更早的出门去联系客户。第二个月月初,功夫不负有心人,周余终于签到了第一个房屋买卖合同,拿到了一千多元的第一笔佣金。拿到这第一笔订单的提成,给了他很大的鼓舞和信心,也为他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为了在这个行业更好的发展,他随后换到了上海瑞伟特房产有限公司任职。
虽然周余只有中专学历,但他是个非常聪明、勤奋的人,待人热情,也很爱学习。周余发现生活在上海浦东的韩国人很多,为了能做韩国人的生意,精通韩语很重要,周余买了韩语书籍和DVD光盘,每天挤时间自学韩语,每天坐公交和地铁时,他都会背诵韩语单词,学习基本对话。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下来,他终于能和韩国人进行基本的日常对话,令韩国客户惊讶不已,也增加了与韩国人的亲切感,同时也令同事们深表钦佩!
2008年8月底,因考虑到妻子从租房处到公司上班要2小时车程,距离太远,周余只好离开上海瑞伟特房产有限公司,应聘进入距离妻子上班近的上海汉宇地产有限公司任业务员,重新从最底层做起。
房产中介从业人员的职务级别从低到高依次为:业务员、高级业务销售、营业主任、客户经理、分行经理、区域经理、区域总监、副总……员工必须至少连续六个月达到公司要求的业绩,还要有优秀的领导才能,才能晋升一级,每晋升一级,底薪也会相应提高。
周余深知要在如此中介行业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胜,必须比别人更加能吃苦,服务意识更强。他非常注重同房东和客户之间的沟通,总是设身处地的要求自己想在房东和客户之前,这就意味着他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房东出售房子的心理价位是多少,客户能接受的价格是多少,周余先在中间与房东谈判,把价格谈到最低,到最后能为客户谈下多少价钱,然后房东客户双方见面,谈妥接下来的事宜;如何向他即时到房东账户。还有很多时候,房东不在现场,要及时把向客户收取的意向金,不管当天多晚,路途多远,都要当天及时的送到房东手中签字确认,以防止第二天再送,房东的价格出现变化。&&&&&&&&&&&&&&&&&&&&&&&&&&&&&&&&&&&为了更多的完成房屋租售任务,他总是忙得饭也顾不上吃,总是急匆匆的先去带房东客户办理各种手续。哪都是他亲力亲为,这些也为他的个人能力迎来了良好的口碑。
天道酬勤!周余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因为工作出色,他的职务一级级攀升:在汉宇工作一年多的时间,便从最底层的业务员升到了客户经理的位置,他的底薪也随着水涨船高,从最初的840元升到了3000元。但他是一个不愿意满足现状的人,总是要求自己比别人高,做任何事都要求做到最好,做到最出色,做事从来都要求自己不找任何借口,凭着这种拼劲,韧力,他才能一步步升到如今的位置。
2010年7月,周余被21世纪区域总监李莉发现从汉宇地产公司挖到二十一世纪不动产上海锐丰房地产投资顾问有限责任公司担任分行经理,三个月试用期满后,正式升任为金桥区域巨峰路证大分行经理,成为一个拥有十几名部下的管理人员。升任分行经理后,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为此更加拼命地要求自己努力工作。
为了提高房屋交易成交量,每天晚上,只要有意向客户想租住房子或是买房子,不管多晚,周余都会当天将意向客户的订金送到房东手中。杨金芳最怕晚上九点的时候接到丈夫的电话,因为九点是丈夫下班的时间,如果不加班,丈夫一般都不会跟杨金芳打电话而直接回家,接到丈夫的电话就意味着他又要加班,又要深更半夜回家。
很多房东住在江苏太仓,上海的偏远城区如金山、奉贤、松江等地,周余经常搭乘晚上的地铁或打车给房东送订金,把订金送到房东手上后,再乘车回到家时,通常已是凌晨两、三点,他常常累得连脚都不洗,话都懒得讲,倒头便睡。
看到丈夫时常疲倦而消瘦的面容,杨金芳心疼不已,她总是劝丈夫不要这么拼命,不要为了工作而牺牲了身体。而周余却总是说,趁自己现在还年轻,身体扛得住,没什么大碍,为了将来的美好生活,现在一定要努力赚钱,以后我们的生活才过得更好。
周余为人真诚,对客户很贴心,不少客户和房东后来都变成了他的朋友,经常给他介绍租售信息,久而久之,他的客户越来越多,朋友也越来越多。有个已经移民美国的60多岁的老太太,回国探亲后,想将自己在上海的房子卖掉。当周余到这位老人的家中看房子时,发现老人患了重感冒,身边没有人照顾,于是主动承担起照顾她的责任,送老人去医院看病。
接下来的两个月,周余只要有空就到老人家里照顾她,令老人非常感动。随后,这位老人拒绝了其他的中介公司,将这套房子的销售全权转交给周余一个人还介绍了以前的老邻居、好朋友给周余认识。卖掉房子后,老人回了美国。到美国后,老人还经常给周余打越洋电话,关切地询问他的工作、家庭状况,他们也成为了不可多得的忘年之交。
周余的辛苦付出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他领导的巨峰路证大分行在2010年11月、12月和2011年1月连续三个月的销售业绩都达到了二十一世纪不动产上海金桥区域的前三名。2011年1月,周余带领的团队业绩做到了金桥区域第一名,他的最高月薪达到了15000元,成为二十一世纪不动产中介知名的分行经理,也成为上海市房地产中介知名的经理人。
2010年3月,原来合租的房子到期,只好再换住的地方,为了能让妻子相对有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不再住在狭小拥挤的合租房里,他们以1400元的月租在浦东新区高行镇租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毛坯房,自己置办简单家具,开始了新的生活。2011年3月底考虑到已经怀孕6个月的妻子还要上班一直无人照顾,他让妹妹辞职在家,照顾嫂子后续几个月的生活。虽然新居仍然很简陋,但想到在上海终于有了自己的独居住所,而且再也不用和别人抢用厨房和厕所了,夫妻俩高兴得手舞足蹈。住进新居的第一天晚上,周余躺在床上搂着妻子说:“芳,等以后我们赚够钱,就回句容市买一套三室两厅的大房子,把我们双方的父母都接到一起,然后买一辆小轿车,周末时,我就开车带你和孩子四处游玩,让孩子过上富足的生活,不用为了钱而四处愁,不要让我从小吃得苦再让孩子体会到,开开心心的过以后的生活,再也不用过像上海这么累这么大压力的工作……”妻子躺在周余温暖的怀中,幸福之情溢于言表,“老公,我相信你,也相信这些愿望我们将来都能实现,我们一起努力!”
这是周余到大上海后最兴奋、最激动的一天,因为通过三年的艰苦打拼,他的职场理想终于初步实现,他在心中暗暗规划着自己的下一个职场目标——再接再厉,争取晋升到区域经理的位置。他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奋斗,让妻子和即将出生的孩子过上有房有车的生活。
震惊上海滩!
27岁白领猝死留给人们的思考
2010年,房产行房大大“”现象,二三……房产中介遇到巨大的挑战,公司总部也通过各种方式将压力层层传递到每位房产经纪人头上。
周余所在的二十一世纪中介公司会每个月定期将整个区域的分行经理的销售业绩进行排名,还通过手机短信群发的方式,即时将区域各门店的房屋成交信息发送给每个店的经理人。每个店的经理人都希望自己店的业绩也能上公司的手机短信快报,这是对他们工作的肯定。
上手机短信快报能激发各门店经理的斗志,但同时也让他们的神经时刻紧绷,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周余每天都能收到区域发来的十几条房屋成交短信。店面为了完成公司下达的指标,给每个销售人员下达销售指标,要求每人必须做到多少万的销售业绩,否则就要面临罚款或降薪。
周余告诫自己,一定要不断努力,完成销售指标,凭自己出色的工作业绩升任到区域经理的位置。为了这个目标,他像一台机器一样每天超负荷地运转着。
他们公司要求所有员工每天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由于一些客户上班时间没空看房,中介工作人员只好等客户下班后才去看房、谈价格、交订金,每天工作长达十几个小时。而每逢节假日,他们不但不能休息,反而比平时更忙碌。周余以前很爱好打桌球和羽毛球,后来因为工作太忙,再也无暇顾及这些运动。
由于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周余感到自己的体质越来越差,经常感到胸闷、心口痛,身体不舒服,还常常失眠,常常因为要提前安排第二天的工作,睡一两个小时就会醒一次。
2011年4月11日,他又感觉到心口痛,胸部发闷,身体极度不适,在同事的要求及陪同下,才去医院看病。医生对他进行了一系列身体检查,没发现有什么大毛病。医生对他说,他虽然只有20多岁,但他的心脏已经像40多岁人的心脏,超负荷运转,再三嘱咐他一定要多休息,放松心情,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否则以后心脏会出问题。
周余开始还以为自己得了什么大病,心里还蛮紧张,见检查后没什么大碍,便很快放松了警惕,又赶紧回公司,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4月12日晚上下班后,他又约了一位客户谈银行贷款的事情,忙完回到家时已是凌晨三点。
回到家后,妻子要起床给他做夜宵,周余说自己不饿。前段时间担心丈夫得了什么大病,妻子也非常紧张,听丈夫说今天去看了医生,检查结果正常,妻子也跟着松了口气,只是嘱咐他多休息。
周余简单地洗漱之后便上了床,杨金芳此时也没有了睡意,于是,夫妻俩依偎在一起聊了起来。杨金芳说:“虽然检查结果正常,但你现在的身体状况比以前差了很多,以后一定要多注意休息,身体比工作要紧,不能为了工作牺牲了自己的身体。”“遵命!我的好老婆。”周余调侃道。接着,他们开始商量孩子的名字,孩子出生后的抚养,以及展望未来的幸福生活。这是他们最开心的话题,也是支撑他们克服一切困难,努力奋斗的力量源泉。带着美好的愿望,夫妻俩相拥着进入了梦乡。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他俩最后一次聊天。
第二天一早,妻子去上班后,周余也起身去上班,虽然感到身体不舒服,却以为是昨天晚上没有休息好造成的,也没有在意,强撑着去公司上班了。公司员工看到他一边处理手头的工作,一边手捂着胸口,脸色苍白,十分难受的样子,都很关心地询问他,让他去医院检查一下。他说前天已经去医院检查过,没什么问题,大家又建议他回家休息,他摇了摇头。后来,他实在坚持不住了,便于上午11点多时离开公司回到家中。回家后看到妹妹在看电视,还让妹妹去买菜做饭,他就回自己房间休息了。
下午1点50分,周余的妹妹买菜回来后,听见哥哥的手机在房间里一直响却无人接听,妹妹担心公司有急事找哥哥,便打开房门进去想叫醒哥哥,可一连叫了几声,哥哥都没有回应,她走到哥哥的床前,想要推醒哥哥,可推了半天,哥哥还是没有任何反应,她吓得大哭起来。惊惶失措的她慌乱中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下午2点25分,120急救车赶到。周余被送进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抢救。随后,周余的妹妹给嫂子打了电话。
接到小姑子的电话,杨金芳感觉到这个电话不亚于晴天霹雳,她连假都来不及请就匆匆赶到了医院。当她赶到急诊室时,丈夫的心电图基本没什么反应了,呼吸也已经停止,她没有见到他最后一面,也没有给她留下一句话。
虽然经医生尽全力抢救,但终究回天乏术,2011年4月13日下午3点30分,周余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医生宣布临床死亡,医生的诊断结果为猝死。这个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再过2个月就满27周岁的小伙子,永远离开了这个美丽的世界,离开了令他日夜牵挂的妻子和亲人。杨金芳扑在丈夫的尸体上哭得昏厥过去。她无法相信丈夫会突然丢下她和2个月后即将出生的孩子,撒手而去。
当天晚上8点,周余的父亲就从江苏老家赶到了上海第七人民医院。这位中年丧妻,晚年丧子的老人,趴在儿子的尸体上恸哭不已,任凭旁人怎么拉都拉不起来。今年年初,在儿子和儿媳妇的帮助下,家里终于还清了欠别人的五万元外债。平时靠儿子寄钱回家维持生活的他,却因为儿子的突然离世,生活顷刻间失去了依靠,失去了主心骨。这个家中的顶梁柱的倒塌,让这个原本幸福的一家,一下子坠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丈夫去世后,杨金芳找到丈夫生前工作的二十一世纪不动产中介公司,希望公司一起配合做工伤认定,以便得到工伤赔偿。可公司不予配合,也不承认他是在工作期间发病。只答应给予一万元抚恤金,再发2个月的工资作为丧葬费。因为双方无法达成一致,截止到今天,周余的尸体还停放在殡仪馆的停尸间,无法入土为安。
已哭干泪水,悲痛欲绝的杨金芳希望通过媒体呼吁政府有关部门重视这种“过劳死”的社会现象,希望更多的公司能够多关注员工的身体,珍惜员工的生命,不要一味地只要求工作业绩,最终酿成悲剧。也希望在媒体和有关政府部门的帮助下,能给他们一家一个公道的说法,让逝者安息,生者珍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宣告死亡后回来妻子代价_百度知道
宣告死亡后回来妻子代价
则不得认定夫妻关系自行恢复,夫妻关系从撤销死亡宣告之日起自行恢复;如果其配偶再婚后又离婚或者再婚后配偶又死亡的,夫妻关系是可以继续的。宣告死亡后。如果两人都愿意继续在一起您好。死亡宣告被人民法院撤销:“被宣告死亡的人与配偶的婚姻关系,自死亡宣告之日起消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若干意见(试行)》第37条规定,双方的夫妻关系就自然解除了,如果其配偶尚未再婚的
其他类似问题
宣告死亡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页面不存在
很抱歉,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温馨提示:
我们改版了!请从首页进入言情123!
请检查您访问的网址是否正确!
如果您不能确认访问的网址,请浏览首页查看更多小说。
最新更新小说
总热门小说
周热门小说男子离家17年后返乡 被妻子申请“宣告死亡”
原标题:温州男子“失踪”17年 法院宣告其死亡 如今他却回来了“亡”者归来56岁的金先生是温州市区人,离家17年,一直没有和家人联系。近日,他回到温州,找到自己的儿子,竟发现自己已经被妻子董女士申请“宣告死亡”。无奈之下,金先生向法院递交了申请书,请求法院撤销死亡宣告,让自己“复活”。丈夫“失踪”多年被判“死亡”金先生和妻子董女士育有一子。1997年金先生离开温州去外地经商。那一年,儿子才13岁。刚开始金先生和家里人还有保持联络,不定期往家里寄生活费,后来就断了联系。“生意做得不好,赚不了钱……”金先生没有多说为什么不和家里人联系的原因。但这让妻子董女士操碎了心。她多方寻找金先生无果,日向派出所报案,等了4年,都没有等到金先生的下落。无奈之下,董女士于2008年向鹿城区人民法院申请宣告金先生死亡。日,鹿城法院在《人民日报》发出寻找金先生的公告,公告登了一年,金先生仍然下落不明,法院认为金先生下落不明满4年,符合《民法通则》第23条第一款的规定,于日判决宣告金先生死亡。“死亡”的丈夫回家要恢复身份今年金先生突然回了温州,找了好几个月,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儿子。得知自己被“死亡”5年了。原来的老房子已经被拆了,虽然找到了儿子,但是妻子董女士不愿意再和金先生联系。据了解,金先生和家里人的关系一直不太好。金先生今年回温州找到儿子后,儿子一开始并不愿意出面证明金先生的身份,而至今未婚的董女士也不愿意和金先生复合。4月15日,金先生向法院递交申请书,请求法院撤销原先的死亡宣告。5月21日,温州市鹿城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开庭当天,法院想方设法做通了金先生儿子的思想工作,出庭作证,确认眼前的人就是失联17年的父亲。金先生离家之前居住的街道居委会也出具了材料,证明该名男子就是金先生。5月22日,鹿城法院根据《民法通则》第24条、《民事诉讼法》第186条的规定,撤销原判决。金先生又“活”过来了。法官说法本案宣判后,承办法官解释:根据《民法通则》第23条规定,宣告死亡的条件是:公民下落不明满4年的或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从事故产生之日起满两年的。宣告死亡的法律后果与自然死亡相同。同时,宣告死亡后,金先生的财产依法由继承人继承,婚姻关系自然终止。但如果像金先生这样,被宣告死亡但没有实际死亡的,一旦被宣告死亡人再次出现,可依法申请撤销死亡宣告。金先生可以要求继承人归还财产,但是婚姻关系是否恢复,由双方协商,女方不同意的,则婚姻关系终止仍有效。据了解,金先生开庭当日并未提出“要求继承人归还财产”的诉求。●各地“复活”事件象山一男子“死亡”后 突然出现 法院判决“复活”2005年7月,陈安(化名)在象山丹城发生车祸,精神受到刺激,当年8月中旬,陈安从家中出走,连日未归。随后,托人寻找、报警、发寻人启事……陈安的姐姐陈莲与其家人用尽各种手段寻找,却依然杳无音讯。2010年,万般无奈的陈莲去象山法院,申请宣告已经失踪5年的陈安死亡。2011年3月,象山法院依法作出了宣告陈安死亡的判决。2013年国庆期间,陈安出现在北仑救助站。原来,这些年里,陈安辗转流浪于天津、上海一带,以乞讨为生。在这些年里,连他自己都不记得为什么原本正常的双腿残疾了,可是,他却记得回家的路。最后,凭着残疾的双腿,他徒步回到了宁波。后象山法院在经过认真核实后,依法作出撤销原宣告死亡的判决,恢复了陈安应该享有的各项人身财产权利,让陈安重新“复活”了。据中国宁波网被法院宣告死亡 两年后女子“复活” 淮北市杜集区宫某原来有个妻子尹某,并育有子女,尹某曾经多次离家出走,每次时间不长都回到家中。可是2000年她再次离家出走。尹某离开后,宫某和子女四处寻找,但是找了好几年没有任何下落。2010年,宫某向法院申请判决宣告妻子尹某死亡,法院出具了证明。2012年初,宫某与刘某结婚。2012年3月,尹某回到家中。后法院按照规定,又对尹某做了DNA鉴定,在确认其身份后,对尹某的身份也予以恢复。2012年12月,在当地司法所的主持下,宫某全家人最终达成了调解协议,尹某由子女照顾,刘某随宫某生活。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责任编辑:xicao]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小题1】选E得3分,选A得2分,选D得1分,选BC不得分。【小题2】①狱中生活锻炼了曼德拉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②牢狱生活磨砺了曼德拉的意志,更坚定了他不屈不挠的精神;③狱中对与各种群体和谐共处的认识(或:思想认识的提高;或:思想逐渐有了深度),使曼德拉当选总统后促成了南非种族和解。(每点2分,意合即可。)【小题3】①邀请当年狱中的看守参加自己的总统就职仪式;②就任总统后,没有增设任何打击报复白人的法令;③带领南非的白人和黑人一起为“羚羊队”加油。(每点2分,意合即可。)【小题4】原因一:具有超凡的人格魅力:①面对艰苦漫长的牢狱之灾,不屈不挠,坚韧不拔;②对待曾经的敌人,宽恕尊重,胸怀博大;③82岁退休后致力于艾滋病防治,仁爱执着(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原因二: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①对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正式终结做出贡献;②消弭了南非白人和黑人之间的仇恨,实现民族和解。(两个方面五个要点,每点2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B“曼德拉正式宣告,在南非实行长达半个世纪的种族隔离制度彻底结束”错。原文中说“曼德拉毫无悬念地成为南非第一位黑人总统,长达半个世纪的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正式宣告终结”。 C“但在他执政满一百天的时候,几乎所有白人对他的政绩都感到满意”错,原文中说“在他执政满100天时,英国《金融时报》甚至找不出一个愿意说他坏话的白人”。D“曼德拉却将它变成了团结黑人与白人的工具”说法不够恰当。应是橄榄球成了黑人与白人团结的工具。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解答本题要从文中第三段寻找答案。主要从三个方面回答:锻炼了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磨练了意志,提高了思想认识。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解答本题要从文中四、五、六三段归纳答案。主要讲了三个方面:邀请当年狱中的看守参加自己的总统就职仪式;就任总统后,没有增设任何打击报复白人的法令;带领南非的白人和黑人一起为“羚羊队”加油。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4】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结合全文内容来回答。文中主要从两个方面写曼德拉,一是曼德拉的人格魅力,二是曼德拉对南非国家的贡献。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有要点有分析。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梁漱溟:胡同里走出的“中国的脊梁”安福胡同,梁漱溟先生的摇篮。一生放言无忌的梁漱溟先生,生长在一个清朝末年的民主家庭。父亲梁济对儿子完全是宽放的,从不干涉他的思想、行为。“父亲对我信任且放任,是由于我少年时一些思想行径很合父意,很邀嘉赏耳。例如我极关心国家大局,爱读《三名臣书牍》《三星使书牍》等书籍,写日记,勉励自己。”在教育孩子这一点上,梁济很有些西方化味道,不让其读四书五经之类的古书,在读过《三字经》后,便让他读传播世界新知识的《地球韵言》。这在当时是一破例的事。彭翼仲先生办报,经营蚀本,债台高筑,几乎自缢。父亲梁济先生慷慨解囊,拯救朋友于危难。儿子梁漱溟年龄虽小,却能见其大者:“见出当时艰难情形和他们做事动机之纯洁伟大。——他们一心要开发民智,改良社会。这是由积年对社会腐败之不满,又加上庚子亲见全国上下愚蠢迷信不知世界大势,几乎招取亡国大祸所激动的”。“大约从十岁开始,父亲和彭公的人格感召,使我幼稚的心灵隐然萌露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而鄙视那般世俗谋衣食求利禄的‘自了汉’生活。”地安门中学,梁漱溟先生的母校。1906年夏天,13岁的梁漱溟考入“顺天中学堂”,地址在地安门外明清两代兵将局旧址。他在这里度过了美妙、充实的5年半的读书时光。韶华壮志,书生意气。梁先生在国文课上,总喜欢做翻案文章,不肯落入俗套。一王姓老师年逾古稀,对其恼恨之余批语道:“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但亦有一范姓老师对他赏识有加,曰:“语不惊人死不休。”关于中学时期的自学,梁先生深有体味:“学问必经自己求得者,方才切实受用。”“到十四岁以后,我胸中渐渐自有思想见解,或发于言论,或见之行事。先父认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他不同意的,让我晓得他不同意而止,却从不干涉。十七八岁时,有些关系颇大之事,他仍然不加干涉,而听我去。就在他不干涉之中,成就了我的自学。”梁漱溟先生认为,“自学的根本,是一片向上心。所谓自学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有智慧识见发出,就是生命向上自强之效验,就是善学。因此,一个人必须力争上游,倾所谓一片向上心,大抵在当时便是如此。向上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二是社会问题(即中国问题)。”也许人们难以预料,为了研究、解答以上这两个问题,梁先生所用的自学资料,不是图书馆诸多名家的皇皇巨著,竟然是社会上热门的维新派报纸。“无论在人生问题上或在中国问题上,我在当时已能取得住在北中国内地的人所能有的最好的自学资料。我拥有梁任公先生主编的《新民丛报》《新小说》《国风报》和《民立报》等。这都是当时内地寻常一个中学生所不能有的丰富资料。”西海西沿2号,梁漱溟先生的老宅。梁漱溟先生的旧居遗址,垂柳、碧波、山石、小桥,叠加成画;一片祥和。秋天的阳光如同那成熟的智慧,并不刺人眼目,和煦、熨帖地照在身上,冷暖适中,不卑不亢。正是在这里,父亲梁济于1918年投湖自尽前几天,曾问过只有25岁的儿子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先生回答父亲:“我信任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父亲梁济在60岁生日前写下《敬告世人书》后投积水潭自尽。遗言:“国性不存,国将不国。必自我一人殉之,而后让国人共知国性乃立国之必要……我之死,非仅眷恋旧也,并将唤起新也。”他更从父亲的言传身教中,懂得了国事大于家事、国家命运重于个人生命的人生道理。人们很难想象,猝然失去挚爱的父亲,梁漱溟先生是怎样平复内心伤痛的。就在父亲沉湖一年之后,他开始写作为其奠定学者地位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如果说今日中国不少学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自信,持有自尊,倡导自强,那一点儿不奇怪。但是,生逢乱世,饱经扰攘,在国家积弱、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况下,却仍然坚信中华文化伟力无穷者,乃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梁漱溟先生是也!【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A.父亲的信任且放任只是建立在梁漱溟少年时的一些思想行径很合父意,很邀嘉赏的基础上,可见这个“民主家庭”奉行的并不是真正的民主。&B.梁漱溟先生的父亲梁济亲历清末、民国时期的动荡,在60岁生日前写下《敬告世人书》后,带着对旧世界的眷恋投积水潭自尽。&C.旧居遗址的描写,在一片祥和的秋日景象中,烘托出梁漱溟先生的成熟智慧和不卑不亢,并引出后文先生对未来人生的思考。&D.在国家积弱、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况下,梁漱溟先生仍然坚信中华文化伟力无穷,认为中国文化较之西方文化更“深厚”。&E.安福胡同、地安门中学、西海西沿2号,这一个个地方勾勒出梁漱溟先生的生命轨迹,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一代大师的成长。【小题2】梁漱溟先生对自学有怎样的认识?请简要概括。(6分)【小题3】在梁漱溟先生的人生里,父亲对他有哪些影响?请简要概括。(6分)【小题4】生逢乱世,父亲梁济带着“这个世界会好吗”的疑问投湖自尽,梁漱溟却坚信世界一天一天往好里去。做法不同,但都称得上“中国的脊梁”。对此,你怎么看?请谈谈你的理解。(8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5分)状元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十九世纪下半叶以,随着欧风美雨浸染,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一部分眼光远大的中国人,开始意识到商品和资本的力量,张謇也自然地随着时代起舞。张謇,江苏南通海门人。他长期在科举和客幕之间流连,科举屡败,这让他“名心益冷”。中法战争后,张謇便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想法,而且认为“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1894年,42岁的张謇才在恩科会试中被点了状元,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任职不久,张謇便陷入党争。1894年6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謇力主抵抗。这时,父亲去世,因回家守制,他匆匆离开了京城。1895年2月,甲午战争以中国战败告终。中日签订的《马关条约》准许日本人在中国内地开设工厂,张謇痛心痰首:“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夏天,他为湖广总督张之洞起草奏章,提出“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的主张。8月,张之洞授意他筹办纱厂,12月,张之洞正式委任张謇“总理通海一带商务”。筹办纱厂期间,1898年闰三月,丁忧期满,张誊回翰林院销假。此时,帝后两党激战方酣。政海翻云覆雨,仕途险恶,张謇只留两月,便匆匆南返,跳出了政治漩涡。张謇为纱厂定名为“大生”。纱厂起初确定为纯粹的商办,拟招商股60万两,但一年只招得三四万两。为了筹款,张謇奔走各地,心力交瘁。无奈之下,将大生纱厂改为官商合办,接受将张之洞用官款购买的美国纱机作价50万两入股,但商人担心官股专权舞弊,不愿参与。后盛宣怀和张謇均分官机,作价25万两,官股只是“按年取息,不问盈亏”,纱厂变为“绅领商办”,商人这才接受。1899年5月,大生纱厂建成纺纱,但经费却依然不足,只能采取“尽花纺纱,卖纱收花”的方法艰难周转。幸运的是当年棉纱市场不错,大生纱厂才柳暗花明,当年便赢利20万两白银。大生纱厂成功后,张謇没有停止脚步。他办厂是“为通州民生计,亦为中国利计”。张謇的长久设想,是以大生纱厂为核心,利用盈利创办新厂,扩大再生产,最后形成多业共行的大生集团,然后,以实业为基础,发展各项事业,建设一个区域的理想社会。张謇为运输物料,设立了大生轮船公司;为建立纱厂原料基地,建立了通海垦牧公司;为了制造纺织机器和农具,开办了资生铁冶厂;为办理浚河、筑路、造桥,建立泽生水利公司。他利用纱厂产生的棉籽,创办了广生油厂;利用油厂的下脚油脂,建了大隆皂厂;利用纱厂产生的“飞花”和当地的稻草、芦苇,办起大昌纸厂。他还利用当地小麦,筹建了大兴机器磨面厂,面粉供食用,淀粉做浆纱原科;依靠当地蚕茧,建立了阜生蚕桑染织公司。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忙于打仗,民族工商业进入黄金时期,张謇的事业也在这时达到了顶峰。1917年,单大生纱厂的盈利就达76万两白银,1919年又赚了263万两白银,张謇先成为了东南实业界的巨人!张誊重实业,更重教育。甲午战后,张謇认定“今求国强,当先教育”,世界的竞争,是教育的竞争。1902年,他自筹资金创办通州师范,作为“兴学之本”。传统办学旨在造就官吏,张謇设学则为培养广大的劳动者。他说:“只须努力于学业,将无论为士为农为工为商,皆为健全之国民。”为塑造健全国民,他设课既重国学,又重自然科学技术。针对旧教育“空言无用”的缺陷,张謇十分注重理论与实际、教育与社会相结合。他为师范、医校、纺校、农校都建立了附属的实习基地。“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是张謇办学的原则。为治南方水患,他创办河海工程学校。为发展当地蚕桑业,他设立蚕桑讲习所。为改良当地棉种,农校应时而立。纱厂需要纺织人才,设立纺校。随着医院的建立,急需新式医生,又设医校。商业管理人才短缺,就设商船学校。为培养铁路管理人才,创建铁路学校。为充实南通市民文化生活,办起伶工学校。张謇又大办慈善和社会事业。他创办济良所,收容不良妇女与娼妓,创建育婴堂,收养弃婴,建造养老院,收容孤寡老人,创办残废院,为残障提供衣食,创办栖流所,收养乞丐,创办贫民工厂,招收贫民为徒工。他还创办更俗剧场,除旧布新,移风易俗;建南通博物苑,供人观习植物与馆藏文物;建南通图书馆,张謇“捐其所有图书五之四”;办六大公园,办医院等等。筹办大生之前,南通城内人口不过4万,没有任何工业,只有零星的手工业,人们按农业社会的节奏过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大生纱厂的出现打破了南通的千年沉寂,新企业、新事业不断出现。南通在张謇手中变成了一个令人向往的桃花。张謇每餐不过一荤一素一汤。他常说:“该用者,为大众用者,虽千万不足惜;自用者,消耗者,一文钱也须考虑,也需节省。”张謇每年的收入,大都用在了不能生利的公共事业上面。张謇一生为事业生,为事业死。他的心中总是充满着爱国情怀与济世情怀。1926年7月,张謇逝世。入殓时,衣服就是用大生纱厂织的布做的。【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张謇主张“实业救国”,说明他看到了清末衰微、落后的现实,但他把“振兴实业”的希望寄托在士大夫身上,这是有局限性的。&B.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过程十分艰辛,不仅没有得到官方的大力支持,就是商人也对他缺乏信任,只是袖手旁观,不愿意参股。&C.张謇设想建立的理想社会,产业经济发达,百姓生活富裕,而且人人都得到良好的教育,社会风气良好,各项事业蓬勃发展。&D.张謇经过多年努力,成功缔造了一个以大生纱厂为核心的产业群。这个产业群的特点是全部利用当地资,产业之间构成循环。&E.张謇一生因创办实业获得了万贯家财,但他对自家的消费非常苛刻,而对大众事业的投入却毫不吝惜,以致耗去了全部收入。【小题2】张謇为什么会放弃仕途走上实业道路?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小题3】张謇办学与传统办学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小题4】为什么说张謇一生充满着爱国情怀与济世情怀?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题。“精神贵族”钱钟书张建术钱钟书文风恣意幽默,充满智慧与哲理以及对世俗的笑骂与揶揄,他以一册仅仅十篇的散文集就位列现代散文大家,而其为数不多的几篇短篇小说更是风格迥异、寓意深刻,令人惊叹叫绝。他去世之后,一个热爱他的读者曾在报纸上撰文纪念,标题是“世界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这句话,可以代表大家共同的心声。钱钟书的性格很独特,有一般才子的恃才傲物,也有一般才子不具备的童心。他潜心读书研究,不好拜客访友。因此,在人们心目中,他的形象扑朔迷离,如云中之龙,见首不见尾,时露一鳞半爪,令人想象、神往。1978年9月至1980年底,是钱钟书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大放异彩的时候。一位叫费景汉的汉学家,这样描述在一次座谈会上的钱钟书:会场上最出风头的要算是钱钟书——他给我的印象是机智,善于征服别人。他在茶话会上提到一位美国诗人,会用优美的英文背诵一段那位诗人的诗作;提起另一位德国诗人,又会用标准的德文背诵他的一篇作品;再提及一位拉丁诗人,他也能用拉丁文来背诵一段。这些诗人未见得是什么大诗人,提及的诗作也未必是他们的重要之作,但钱钟书却能出口成章,流利地背出来,真是把在场的美国人吓坏了。有人这样谈观感:钱钟书似乎不是在发言,而是在“表演”。两个小时“表演”结束后,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其实,这些吓坏了的外国人当时还不知道有一部真正能吓坏他们的书,就是正在由中华书局出版的《管锥编》。姓钱的钱先生,一生似乎没有真穷过,也似乎没有发过财,应该说他是一位精神的贵族。困居上海孤岛写《围城》的时候,他窘迫过一阵。辞退保姆后,由夫人杨绛操持家务,那时他的学术文稿没人买,于是他写小说的动机就多少掺进了挣钱养家的成份。一天500字的精工细作,却又绝对不是商业性的写作速度。恰好这时黄佐临导演上演了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并及时支付了酬金,才使钱家渡过了难关。进入80年代,从天上往钱家掉金子的事接二连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曾竭诚邀请他前往讲学半年,开价16万美金,交通、住宿、餐饮费另行提供,可携夫人同往,只希望由钱钟书每两星期授一次课,每次40分钟,半年讲12次课,实际授课时间只相当于一个工作日。像这样的价码,着实让人咋舌,可钱钟书却拒绝了。他对校方的特使说:“你们的研究生的论文我都看过了,就这种水平,我给他们讲课,他们听得懂吗?”英国一家老牌出版社也不知从什么渠道得知钱钟书有一部写满了批语的英文大辞典,他们专门派出两个人远渡重洋,叩开钱府的门,出重金请求卖给他们。钱钟书说:“不卖。”与钱钟书签署了《围城》版权协约的美国好莱坞片商,多次盛邀钱钟书夫妇时间方便时做客观光,随便吃住,或监督影片制作,他们都摇头婉拒。他说:“我现在是中国式的硬木椅子,搁在那儿挺结实,搬搬就散架了。”更使杨绛好笑的是钱钟书一辈子开不了钱庄。有同事找他借钱,他问:你要借多少?答:一千。钱钟书说:“这样吧,不要提借,我给你五百,不要来还了。”同一个人两次来借,他还是如法炮制,依旧对折送人。他当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期间,给他开车的司机出车撞伤行人,急切中找钱钟书来借医药费。他问:“需要多少?”司机答:“三千。”他说:“这样吧,我给你一千五,不算你借,就不要还了。”凡进过钱钟书家的人,都不禁惊讶于他家陈设的朴素。沙发是用了多年的旧物,多年前的一个所谓书架,竟然是四块木板加一些红砖搭起来的。没有人能弄明白钱钟书究竟看过多少书,但那时他家里却几乎没有书。据说犹太人认为把知识的财富装进脑子里,比置办什么财产都划算、安全,钱公馆主人则有过之而无不及。钱钟书曾指着孔方兄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个东西吗?”&&&&&&&&&&&&&&&&&&&&&&&&&&&&&&&&&&&&(摘自《魔镜里的钱钟书》)【小题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4分)A.“世界上唯一的钱钟书走了”这句话体现了钱钟书性格的独特的一面,以及人们对钱钟书的缅怀与尊敬。 B.钱钟书在人们心目中留下扑朔迷离的形象,如偶露一麟半爪的云中之龙,这是由他的独特的个性所致。 C.钱钟书认为自己是“中国式的硬木椅子,搁在那儿挺结实,搬搬就散架了”,这句话形象地说出他的文化思想根植于中国的土壤,不愿出国的心意。 D.钱钟书在经济陷入困顿的时候,为了养家糊口,也不得不在文稿里掺进一些东西,增强作品的可读性,为此他创作了通俗易懂的《围城》。 E.钱钟书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的发言,充满机智,出口成章,似乎不是在发言,而是在表演,意在说明钱钟书很有演讲才能。【小题2】文中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钟书的?请简要分析。(6分)【小题3】文中是如何表现钱钟书是一位“精神贵族”的?请简要分析。(6分)【小题4】文章结尾,钱钟书曾指着孔方兄说:“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会迷信这个东西吗?”请结合全文,联系现实,探究名家与金钱的关系。(6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飞机的“中国心”&吴大观的“中国情”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空前的灾难。中学时代就对“航空”有着极大兴趣的吴大观在目睹了日本飞机狂轰滥炸的侵略行径后,下定决心走孙中山先生提出的“航空救国”之路,毅然从西南联大机械系转学航空系。毕业后不久因业绩突出,被选赴美国航空发动机厂学习、深造。在美期间亲身感受到的种族歧视,深深地刺痛了他的民族自尊心,激发了他发奋图强的志气和爱国、救国的热情。1947年,他婉言谢绝了友人请他留美继续学习、就业的好意,毅然回到祖国,报效国家和人民。从美国回来,国民党的腐败无能,让吴大观满腔的报国热情得不到施展。1948年冬,在地下党的帮助下,他带着家人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吴大观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到航空发动机事业中。1956年11月,他在沈阳建立了第一个喷气发动机设计室,并亲自领导设计了我国第一台喷气教练机的喷发1A发动机。1959年9月,他负责设计、试制的红旗2号发动机上台试车,向国庆10周年献了一份厚礼。航空发动机是航空工业的核心技术,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装备水平、科技工业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据日本业界的一项分析,在单位重量创造的价值比这一数值上,船舶为1,轿车为9,计算机为300,支线飞机是800,而航空发动机则高达1400,因而它被称为世界工业产品中的皇冠。文革结束后,新中国建设的各项事业百废待兴,航空工业更是如此。 1977年底,吴大观被调到西安发动机制造厂,全面负责英国罗·罗公司斯贝发动机专利技术的引进和试制。1980年5月,引进的第一台斯贝发动机制造成功,这次技术引进对加速我国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具有战略意义。对此,罗·罗公司的一位技术董事胡克先生说:“你们中国人真厉害啊!买我们的苹果,还想要连苹果树都买走。苹果树嘛,那是另一回事儿。”言外之意是核心技术他们是不会卖给我们的。这也让吴大观清醒地认识到航空工业的发展应该走独立自主的研发道路。 1983年,国家在论证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作战飞机时,不少人极力主张引进国外成熟的发动机,只有少数人坚持自行研制。在决定“太行”发动机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吴大观大声疾呼:“我们一定要走出一条中国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道路。否则,我们在这方面就会永远受制于人,战机就会永远没有中国心!”于是他和我国九住专家联名上书邓小平同志,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最后经邓小平批示,“太行”发动机项目才得以立项。十八年后,“太行”终于研制成功,实现了我国从第二代发动机到第三代发动机的跨越。而当年下马的“斯贝”发动机也“变身”为“秦岭”,为我国自主研制的“飞豹”歼击轰炸机装上了一颗“中国心”。吴大观把自己的一切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发动机,献给了他深爱的航空事业,献给了他深爱的祖国和人民。从1963年起,吴大观每月多交100元党费,同事们都不理解,可是他总说:“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省吃俭用,我们国家现在还不富裕,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我作为共产党员,把钱节省下来缴党费,心里踏实,党给我的太多,我为党做的太少。”早在沈阳工作的时候,吴大观已是国家二级工程师,每月273元,在当时普遍实行低工资的年代里,单位数他的工资最高,为此,他总感觉到不安,后来曾经两次打报告要求给自己减工资,都遭到拒绝。1963年吴大观向组织多缴了第一笔党费,把1200元寄到越南驻中国大使馆,支持抗美援越,此后就开始每月多缴100元党费。 1982年,吴大观从西安调到北京,仍然过着简朴的生活,并从1996年起每月多缴200元党费。近些年,他的工资增加了,为了救济农村贫困的失学儿童,他向希望工程捐款6000多元,向西南联大教育基金捐教2万元,临终前又拿出10万积蓄缴纳最后一次党费,走进吴大观的家,我们看到的是80年代的旧家具,斑驳破旧的皮沙发,与时代接不上轨的洋瓷碗,袖口磨起白边的中山装,开口的旧皮鞋……就是这样一位省吃俭用的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捐献巨额党费,一点都没有犹豫。吴大观的外孙女梁焱在接受采访时,有记者问道:“在你眼里,你的外公是个怎样的人?”她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外公是一个中国人。”日,九十三岁的吴大观那颗为中国航空事业热烈跳动的心,停止了跳动。而此时,装着“中国心”的我国第三代战机正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上。(摘自李倩《飞机的“中国心”吴大观的“中国情”》和徐秉君《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吴大观》)【小题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目睹日本飞机狂轰滥炸的侵略行径的吴大观在孙中山先生“航空救国”口号的影响下,毅然决定从西南联大机械系转学航空系。 B.航空发动机是衡量一个国家军事装备水平、科技工业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综合国力较弱,我们尚没能掌握这项核心技术。 C.我国引进的第一台斯贝发动机制造成功意义重大,但罗·罗公司技术董事的一番话也让吴大观认识到航空工业的发展要想不受制于人,就要走自主研发的道路。 D.国家在论证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作战飞机时,大多数人极力主张引进国外成熟的发动机,只有包括吴大观在内的十名专家坚持自行研制。
E.这篇传记述评结合,在记叙吴大观感人事迹的同时,以饱含深情的笔触评价他对中国航空事业的卓越贡献,赞美他克己为国的高尚品格,富有感染力。【小题2】吴大观最终能为中国战机装上“中国心”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小题3】文章最后写到吴大观的外孙女粱焱回答记者的话,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小题4】吴大观一生是怎样诠释他的“中国情”的?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悼夏丏尊先生丰子恺犹忆二十六年秋,“卢沟桥事变”之际,我从南京回杭州,中途在上海下车,到梧州路去看夏先生。先生满面忧愁,说一句话,叹一口气。我因为要乘当天的夜车返杭,匆匆告别。我说:“夏先生再见。”夏先生好像骂我一般愤然地答道:“不晓得能不能再见!”同时又用凝注的眼光,站立在门口目送我。因为夏先生老是善愁,而我总是笑他多忧。岂知这一次正是我们的最后一面,果然这一别“不能再见”了!后来我扶老携幼,仓皇出奔,辗转长沙、桂林、宜山、遵义、重庆各地。夏先生始终住在上海。初年还常通信。自从夏先生被敌人捉去监禁了一回之后,我就不敢写信给他,免得使他受累。胜利一到,我写了一封长信给他。见他回信的笔迹依旧遒劲挺秀,我很高兴。字是精神的象征,足证夏先生精神依旧。当时以为马上可以再见了,岂知交通与生活日益困难,使我不能早归;终于在胜利后八个半月的今日,在这山城客寓中接到他的噩耗,也可说是“抱恨终天”的事!夏先生之死,使“文坛少了一位老将”“青年失了一位导师”,这些话一定有许多人说,用不着我再讲,我现在只就我们的师弟情缘上表示哀悼之情。夏先生与李叔同先生(弘一法师),具有同样的才调,同样的胸怀。不过表面上一位做和尚,一位是居士而已。犹忆三十余年前,我当学生的时候,李先生教我们图画、音乐,夏先生教我们国文。我觉得这三种学科同样严肃而有趣。就为了他们二人同样的深解文艺的真谛,故能引人入胜。夏先生常说:“李先生教图画、音乐,学生对图画、音乐看得比国文、数学等更重。这是有人格作背景的缘故。因为他教图画、音乐,而他所懂得的不仅是图画、音乐;他的诗文比国文先生的更好,他的书法比习字先生的更好,他的英文比英文先生的更好……这好比一尊佛像,有灵光,故能令人敬仰。”这话也可说是“夫子自道”。夏先生初任舍监,后来教国文。但他也是博学多能,只除不弄音乐以外,其他诗文、绘画(鉴赏)、金石、书法、理学、佛典,以至外国文、科学等,他都懂得。因此能和李先生交游,因此能得学生的心悦诚服。他当舍监的时候,学生们私下给他起个诨名,叫夏木瓜。但这并非恶意,却是好心。因为他对学生如对子女,率直开导,不用敷衍、欺蒙、压迫等手段。学生们最初觉得忠言逆耳,看见他的头大而圆,就给他起了这个诨名。但后来大家都知道夏先生是真爱我们,这绰号就变成了爱称而沿用下去。凡学生有所请愿,大家都说:“同夏木瓜讲,这才成功。”他听到请愿,也许喑呜叱咤地骂你一顿;但如果你的请愿合乎情理,他就当作自己的请愿,而替你设法了。他教国文的时候,正是“五四”将近。我们做惯了“太王留别父老书”“黄花主人致无肠公子书”之类的文题之后,他突然叫我们做一篇“自述”。而且说:“不准讲空话,要老实写。”有一位同学,写他父亲客死他乡,他“星夜匍匐奔丧”。夏先生苦笑着问他:“你那天晚上真个是在地上爬去的?”引得大家发笑,那位同学脸孔绯红。又有一位同学发牢骚,赞隐遁,说要“乐琴书以消忧,抚孤松而盘桓”。夏先生厉声问他:“你为什么来考师范学校?”弄得那人无言可对。这样的教法,最初被顽固守旧的青年所反对。他们以为文章不用古典,不发牢骚,就不高雅。竟有人说:“他自己不会做古文(其实做得很好),所以不许学生做。”但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多数学生,对夏先生这种从来未有的、大胆的革命主张,觉得惊奇与折服,好似长梦猛醒,恍悟今是昨非。这正是“五四”运动的初衷。李先生做教师,以身作则,不多讲话,使学生衷心感动,自然诚服。譬如上课,他一定先到教室,黑板上应写的,都先写好(用另一黑板遮住,用到的时候推开来)。然后端坐在讲台上等学生到齐。譬如学生还琴时弹错了,他举目对你一看,但说:“下次再还。”有时他没有说,学生吃了他一眼,自己请求下次再还。他话很少,说时总是和颜悦色的。但学生非常怕他,敬爱他。夏先生则不然,毫无矜持,有话直说。学生便嬉皮笑脸,同他亲近。偶然走过校庭,看见年纪小的学生弄狗,他也要管:“为啥同狗为难!”放假日子,学生出门,夏先生看见了便喊:“早些回来,勿可吃酒啊!”学生笑着连说:“不吃,不吃!”赶快走路。走得远了,夏先生还要大喊:“铜钿少用些!”学生一方面笑他,一方面实在感激他,敬爱他。夏先生与李先生对学生的态度,完全不同。而学生对他们的敬爱,则完全相同。这两位导师,如同父母一样。李先生的是“爸爸的教育”,夏先生的是“妈妈的教育”。夏先生后来翻译的《爱的教育》,风行国内,深入人心,甚至被取作国文教材。这不是偶然的事。我师范毕业后,就赴日本。从日本回来就同夏先生共事,当教师,当编辑。我遭母丧后辞职闲居,直至逃难。但其间与书店关系仍多,常到上海与夏先生相晤。故自我离开夏先生的绛帐,直到抗战前数日的诀别,二十年间,常与夏先生接近,不断地受他的教诲。其时李先生已经做了和尚,芒鞋破钵,云游四方,和夏先生仿佛是两个世界的人。但在我觉得仍是以前的两位导师,不过所导的范围由学校扩大为人世罢了。李先生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的,是为了人生根本问题而做和尚的。他是真正做和尚,他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而“行大丈夫事”的。夏先生虽然没有做和尚,但也是完全理解李先生的胸怀的;他是赞善李先生的行大丈夫事的。只因种种尘缘的牵阻,使夏先生没有勇气行大丈夫事。夏先生一生的忧愁苦闷,由此发生。凡熟识夏先生的人,没有一个不晓得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看见世间的一切不快、不安、不真、不善、不美的状态,都要皱眉,叹气。他不但忧自家,又忧友,忧校,忧店,忧国,忧世。朋友中有人生病了,夏先生就皱着眉头替他担忧;有人失业了,夏先生又皱着眉头替他着急;有人吵架了,有人吃醉了,甚至朋友的太太要生产了,小孩子跌跤了……夏先生都要皱着眉头替他们忧愁。学校的问题,公司的问题,别人都当作例行公事处理的,夏先生却当作自家的问题,真心地担忧。国家的事,世界的事,别人当作历史小说看的,在夏先生都是切身问题,真心地忧愁,皱眉,叹气。故我和他共事的时候,对夏先生凡事都要讲得乐观些,有时竟瞒过他,免得使他增忧。他和李先生一样地痛感众生的疾苦。但他不能和李先生一样行大丈夫事;他只能忧伤终老。在“人世”这个大学校里,这二位导师所施的仍是“爸爸的教育”与“妈妈的教育”。朋友的太太生产,小孩子跌跤等事,都要夏先生担忧。那么,八年来水深火热的上海生活,不知为夏先生增添了几十万斛的忧愁!忧能伤人,夏先生之死,是供给忧愁材料的社会所致使,日本侵略者所促成的!以往我每逢写一篇文章,写完之后总要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因为我的写文,是在夏先生的指导鼓励之下学起来的。今天写完了这篇文章,我又本能地想:“不知这篇东西夏先生看了怎么说。”两行热泪,一齐沉重地落在这原稿纸上。日于重庆客寓【小题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本文主要记述了夏丏尊先生教授作者时的几件往事,语言平实,情感真挚,表达了作者对夏先生的感激和缅怀之情。B.文章开头写夏先生分别时“愤然”的回答和“凝注的目光”,作者却笑他多忧,流露出对夏先生消极、悲观心态的不认同。C.“木瓜”本是因批评学生招致反感而得的外号,但当学生们看到他把学生的请愿全当作自己的请愿时,绰号就变成了爱称。D.文章写李先生并非“走投无路,遁入空门”,而是痛感于众生疾苦,“行大丈夫事”,这彰显了李叔同先生的高尚品质。E.文章名为“悼夏丏尊先生”,却用了大量笔墨来写李叔同先生的行为品性,既有对比,也有类比,突出了夏先生的品格。【小题2】第五段在记述夏先生赞美李叔同先生的话后,作者为什么说“这话也可说是‘夫子自道’”?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3】文中多次提到“夏先生是个多忧善愁的人”,他的“多忧善愁”源于他的爱,他的爱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4】作者把李叔同先生与夏先生的教育方式分别称为“爸爸的教育”和“妈妈的教育”。你喜欢哪位先生的教育方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绕不过的“悠悠长水”谭其骧祖籍嘉兴,嘉兴古称长水,所以他将自己的论文集命名为《长水集》。这一层意思其实很多人并不清楚,于是将“长水”与他所治的中国历史地理联系起来。他的弟子、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告诉记者,先生倒并不反对外人的这种联想。而在葛剑雄心目中,先生给他留下的印象正是“悠悠长水”。“他不是滔滔江河,但始终流淌着,就像那长年的流水,滋润大地。”葛剑雄说,“谭其骧的名字已经与中国历史地理学这门学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想学习或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人,都将离不开他的著作,都将是他的贡献的受益者。”按照葛剑雄的话说,但凡研究中国的历史疆域、政区沿革、人口迁移、民族分布,乃至黄河和长江的历史变迁,等等,谭其骧都是“绕不开”的。1984年,美国总统里根访华,复旦大学是他到上海时的访问单位之一,学校决定将《中国历史地图集》作为礼品。校长向里根赠送礼品时,向他介绍主编这套地图集的就是本校教授谭其骧,里根听后,立刻回过身去与坐在第二排的谭其骧握手。这一场面被摄像机摄下,在美国进行了转播。后来,葛剑雄去美国,在介绍《中国历史地图集》时,不少人都说他们曾在电视上看到过谭其骧与里根握手。有的人并不知道复旦大学,但当葛剑雄提起这件事时,他们就会说:“噢,就是向里根总统送一套地图集的那所中国大学。”当年,学校却给像谭其骧这样的学者们开过一个荒谬的玩笑。1974年,上海学习清华大学经验,对所有正副教授进行“突袭考试”。复旦大学的试卷是本校各科的入学试卷,结果谭其骧对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路线只能举其大意,帝国主义的五大特点只写出了三点,“鞍钢宪法”没有答,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也没有写全,数理化只做了一亩等于几平方丈这一道题。这番考试的结果,被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毫无知识、一窍不通、连大学入学资格都没有的事例而广泛宣传。葛剑雄这样描述他的老师:“他的经历很简单,从6岁到82岁都没有离开学校。他的工作很单纯,从20岁登上讲台,就是上课和做研究。他16岁参加共青团,17岁以后就不想再过问政治,但政治却没有放过他,历史给他留下了风霜的印记。”和这般“平淡”的经历相符,谭其骧性情淡泊,寡于交游,疏于应酬,不大愿为学术以外的事花费时间。他在北平时,胡适是北平学界第一名人,青年人都以名为胡适所闻为荣,谭其骧的导师顾颉刚不止一次向胡适介绍过谭,并在信中对谭大加赞扬,但谭其骧却从未去拜见过胡适。陈寅恪也是泰斗级名教授,不少人攀附惟恐不及。谭的好友俞大纲是陈的表弟,陈曾向他问起过谭的情况,谭其骧知道后,也没有“顺势”去见陈寅恪。不过谭其骧也并非索然无趣之人。友人曾回忆起上世纪30年代初谭其骧刚从燕京大学研究院毕业后的生活,饶有兴味。“我们白天授课上班,晚上用功,有时觉得困累,闲谈一会儿,季龙活泼勇敢,到东安市场九龙斋买几串冰糖葫芦,吃了酸甜凉食以后,精神复振。”谭其骧生前的住房面积不大,他的书房兼卧室只能放下一张小书桌,桌上总是堆得满满的,头绪一多,常常找不到东西。一次去昆明开会,住在圆通饭店,房间里有很大一张办公桌,他于是感叹道:“什么时候我家里能放得下这样一张大书桌,我的东西一定不会找不到了。可惜不在这里做事,这样大一张桌子派不了用场。”谭其骧逝世后一年,子女护送他的骨灰坛登上海轮,到达长江口外的东海,骨灰在夜色中被撒入大海。此情此景,让葛剑雄感慨万千:“这里的水,来自青藏高原、来自长江流域,也来自他的故乡嘉兴和他生活、工作过的杭州、上海。悠悠长水汇入了浩淼大海,他与大自然共存。”在后辈学人看来,这也许是一位将毕生献给中国历史地理学的长者最好的归宿吧。(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谭其骧先生对很多人误解其论文集名字的来历不以为意,因为他认为“长水”二字也正是自己为人的象征。B.当里根总统得知《中国历史地图集》的作者是谭其骧时,立刻与其握手,这使很多美国人知道了本不受重视的谭其骧。C.谭其骧先生学识渊博,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却没有得到知识分子应得的尊重,被视为毫无知识、一窍不通的典型。D.谭其骧不善应酬,更不以攀附名人为荣,越是像胡适、陈寅恪这样的学术泰斗,他越是刻意避而不见。E.谭其骧一生的学术研究和工作生活涉及到中国广阔的地域,所以说汇聚中华大地众多水域的大海是先生最好的归宿。(2)作者将谭其骧先生比作“悠悠长水”有哪些含义?请简要说明。(6分)(3)谭其骧先生的“平淡”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6分)(4)谭其骧先生17岁以后就不想过问政治,但政治却没有放过他。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学者远离政治的理解。(8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一个了不起的怪老头:辜鸿铭①20世纪初,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不看辜鸿铭。②辜鸿铭何许人也?他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是一个标准的东西南北人。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等9种语言,获13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翻译成英文和德文。他凭三寸不烂之舌,向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③辜鸿铭博通西欧诸种语言,言辞敏捷的声名很快在欧美驻华人士中传扬开来。他给祖先叩头,外国人嘲笑说:“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辜鸿铭马上反唇相讥:“你们在先人墓地摆上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香了吗?”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想见辜鸿铭。毛姆的朋友就给辜鸿铭写了一封信,请他来,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其前来。毛姆没办法,自己找到了他的小院。一进屋,辜鸿铭就不客气地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就非来不可。”一句话,让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毛姆立时极为尴尬,不知所措。④同时,作为东方文化的捍卫者,辜鸿铭的声誉也逐渐显赫起来。辜鸿铭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公开对学生们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用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良敦厚的品德,去晓谕那些四夷之邦。”在那个时候,他还称西方为“四夷之邦”。为此,许多人仅仅把他当成一个笑料的制造者,却忽略了他内心的痛苦,忽略了他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忽略了他对这片土地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忽略了他曾做出的坚定而绝望的挣扎。⑤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须付出分外沉痛的代价。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在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⑥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他以狂放来保护强烈自尊的方式。当时西方人见到中国街市当中遍挂“童叟无欺”四字,常对他说:“于此四字,可见中国人心欺诈之一斑。”辜鸿铭顿时语塞,无以自遣。实际上,因为眼界比同时代的人要开阔许多,那种不幸辜鸿铭比任何人都体会得更清楚、更深刻。由此,他不惜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民国建立后,他在北大讲授英国文学,用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穿旧服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辜鸿铭一生主张皇权,可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头。慈禧太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袁世凯死,全国举哀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闹了三天。⑦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哄堂大笑,他却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小题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辜鸿铭既是一个博学多才,言辞敏捷,具有强烈民族自尊的、了不起的人,也是一个顽固守旧、行为狂放的怪老头。 B.文中多处引用辜鸿铭的语言来表现他的性格和思想,第④自然段中他在北京大学的讲话,蕴含着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 C.面对西方人的嘲笑与无礼,辜鸿铭总是针锋相对,坚决反击,毫不留情,这令西方人对辜鸿铭很反感。 D.文章第⑤段承上启下,既揭示了上文人物言行反映的深刻思想,也阐明了下文人物狂放态度的根源,使文章内容收放自如。 E.辜鸿铭努力捍卫着中华民族的尊严,受到世界各国学者文人的尊敬,却在国内屡遭自己同胞和学生的嘲笑和误解。【小题2】从文章后五段看,辜鸿铭的“了不起”“怪”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3】结尾一段中辜鸿铭的话“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有什么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4】结合第⑤段画线句子,试分析辜鸿铭生活的时代对他有什么影响。你认为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带给我们的影响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修谱之风盛 寻根情结浓——《中国家谱总目》主编、上海图书馆研究员王鹤鸣访谈录文汇报:清明节将至,我们这个民族特有的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日子又到了。与其他民族相比,中华民族重温家族历史和记忆的意识是不是特别强烈?王鹤鸣(以下简称王):应该说,中华民族是特别重视家族历史和记忆的民族。从我研究多年的家谱谈起,世界范围内,修家谱的民族并不少,但各国修家谱的发展程度、形式各不相同。我国有长达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一传统发展得最完整、最系统、最成熟。中国人修家谱的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的家谱文化是伴随着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母系氏族社会讲究血缘的纯正,讲究辈分和宗族,因此中国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开始就有了原始形态的家谱。此外,中国人修家谱的传统一直延续到现在,并且修谱的意识始终很强烈。尤其是近五十年来,海峡两岸以及海外人聚居的地方,民间一直非常热衷于在祖先留下的家谱的基础上编修新家谱。中国历史文化有三个传统:一是正史,由国家编撰;二是方志,由地方政府编撰;三是家谱,记载一个家族的脉络。编修新家谱是中国历史上修谱传统的延续与发展,短短几十年内形成的这股热潮,其声势之大,影响之深,远远超过中国历史上编修家谱的任何一个阶段。文汇报:为何是近五十年来形成了这股修家谱的热潮?我国现在修家谱风气较盛的是哪些地区?王:近五十年来的这股修谱热潮,最初是在台湾地区出现的。台湾地区绝大多数人是从大陆迁移过去的,但是他们的根在大陆,与大陆之间有着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一直以来无法割舍深厚的宗亲情感和恋土怀乡的情怀。因为客观因素,台湾与大陆分隔,当地居民逐渐掀起修家谱的热潮,以理清祖上脉络,排遣思乡之情。据统计,台湾家谱约有一万种,其中80%是近五十年编修的。而大陆出现编修新家谱的热潮,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一度受到压抑的谱牒研究在大陆重获关注。民间热衷于修谱之余,还自发组织一些文化活动。现在,大陆修家谱比较多的是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湖南、广东等省。1987年以前,台湾人不能回大陆,修家谱时也只能记录家族中生活在台湾的人口的信息。进入21世纪,两岸民间修谱活动更趋活跃,逐渐出现海峡两岸、海内外宗亲合作编修新家谱的现象。文汇报:有没有一些令您印象深刻的事例能反映出家谱在华人世界的“热度”?王:我曾收到很多信件,提供私藏家谱的相关信息,提醒我们编进目录。我记得,上海音乐学院有一位老教授叶淑莲,退休后定居美国,回国探亲时偶然得知我们的编撰工程,特地来到上海图书馆,把自己的一套家谱送给我们。她对我说:“这部家谱收藏在上海图书馆,出现在家谱总目录中,这是这部家谱最好的归宿。”还有一位侨居美国的山东大学中文系的退休老教授王宜训,好几次写信给我,表示要来上海做一名志愿者:“我不要任何报酬,一切生活费用自理,我期待着《中国家谱总目》这一功垂千古的历史文献,早日问世。”文汇报:由此可见,华人心中的家谱情结的确非常浓重。那么,就增强全球华人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而言,您认为承载着家族记忆的家谱有着怎样的意义呢?王:其实整个编修新家谱的过程,就是海峡两岸人民和海外华人对同宗共祖的血脉的追寻和认同,也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在合作修编新家谱的过程中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进而达到了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效果。这对祖国的和平统一进程也必然有推动作用。在我看来,绵延五千年之久的编修家谱文化习俗,是中华文明发展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值得我们继承、发扬的优良文化传统。(有删改)【小题1】下列对这篇访谈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汇报记者认为清明节是我们民族特有的慎终追远、缅怀先人的日子,王鹤鸣先生认同了记者的观点,并对此进行了阐述。B.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重视家族历史和记忆的民族,世界范围内修家谱的民族并不少,但是只有中华民族最重视修家谱。C.台湾与大陆分隔,当地居民逐渐掀起修家谱的热潮,以理清祖上脉络,排遣思乡之情,这是近五十年修家谱热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D.谱牒研究在大陆一度受到压抑,在台湾修家谱热潮的影响下,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大陆修谱逐渐兴盛起来。E.海峡两岸、海内外宗亲合作编修新家谱,促进了海峡两岸的交流,达到了弘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效果。【小题2】为什么说中华民族是特别重视家族历史和记忆的民族?请简要回答。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3】作者举热衷修谱的典型人物,举了两位身在海外的教授,而没有举生活在大陆的一般中国人,这是为什么?请具体分析原因。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4】这些年来,许多姓氏不管家族大小,都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修家谱,你认为这样做有意义吗?选择一个角度加以阐述。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死亡宣告vs董小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