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血刃刃血是自创词汇吗

Cool:那些黑到翔的自创英文单词
10:53:39&&&&来源:大耳朵英语&&&&编辑:guoyafei&&&&点击:次
     
1. Gaddiction
由gay和addiction合成,指女生总是爱上那些长得帅、有才华、了解女人、会照顾人的男人,结果这些男人都是gay。
2. Askhole
由ask(问)和asshole(蠢蛋)合成,意为总是不停问各种愚蠢问题的蠢蛋。
3. Bedgasm
由bed和orgasm(高潮)合成,意为在劳累了一天之后终于能躺在床上休息所获得的那种快感。
4. Masturdating
由masterbate(自慰)和dating(约会)合成,意为一个人逛街吃饭看电影。
5.C hairdrobe
由chair( 椅子 )和wardrobe( 衣柜 )合成,指把衣服都堆在椅子上。
6.T extpectation
由text message( 短信 )和expectation( 期待 )合成,指发出短消息后期待回复的那种少女情怀。
7. Cellfish
自私( Selfish )一词的谐音,指那种自私地一直打电话根本不管别人的行为。
8. Nonversation
完全没有意义的谈话。
9. Destinesia
由destination(目的地)和amnesia(遗忘)合成,到了一个地方,却忘了自己当初为什么出发。
10. Errorist
总是不停犯错的人。
11. Hiberdating
由hibernation( 冬眠 )和dating( 约会 )合成,指一约会就不理朋友、有异性没人性的状态。
12. Ambitchous
由ambition( 雄心壮志 )和bitch合成,指立志在婊这项事业上出人头地。
13. Youniverse
由you和universe(宇宙)合成,指极端自我中心,觉得全宇宙只有自己最重要。
14. Dudevorce
由dude(伙计)和divorce(离婚)合成,指两个基友关系破裂。
15. Presstitude
由press(新闻媒体)和prostitute(妓女)合成,这个词中文早就有完美对应的词了,就是妓者。
16. Onlineness
由online和loneliness合成,指上网上得太多,随时看手机刷微博刷朋友圈,可是却越来越孤独。
17. Carcolepsy
由car和narcolepsy(嗜睡症)合成,指有的人坐在车上,车一发动就睡着的那种症状。
18. Internest
由Internet和nest合成,指用毯子枕头等堆成一个很舒服的窝,用来窝在里面长时间上网。
19. Unkeyboardinated
指用键盘打字时老是重复输错的一种状态。
20. Beerboarding
由beer和billboard合成,指把同事灌醉然后套取秘密。
21. Unlightening
指学了某样东西让你越来越傻。
22. Doppelbanger
由doppelganger(外貌极度相似的人,二重身)演变过来,指和自己没有血缘关系又长得很像的人发生性关系的人。
23. Cupidity
由Cupid(丘比特)和stupidity(蠢事)合成,指在爱情中做的傻事。
24. Chiptease
由chip和tease(戏弄)合成,指买包薯片以为是满的,结果是空气。
25. Unbarrassed
指假装自己觉得很丢脸,其实心里并不这么认为。
26. Amazome
由amazing和awesome合成,指惊人地赞。
27. Passfusion
由pass和confusion合成,指账号和密码太多,输入密码时不知道该输入哪个的迷惑。
28. Masturwait
由masturbate和wait合成,指看成人动作片时因为视频缓冲而暂停撸。
29. Sloading
由slow和loading合成,指上网时巨缓慢的加载,等待缓冲时都睡着了,而醒来还没有加载完。
30. Worderful
由word和wonderful合成,指一个新词应该存在因为它太赞了。
小编想说亲,这些词在考试的时候就不要拿出来臭显摆了,要是判官大人觉得你用错了,那小编也表示木有办法呀~~~
相关文章:
♥喜欢
24小时48小时周排行月排行
12345678910123456789101234567891012345678910  /v_show/id_XNTkzNDg4ODM2.html  视频开头
楼主发言:13次 发图:0张
  各位怎么看?
  古人云:脑残
无药可医。天意 也
  古人云:脑残 无药可医。天意 也   古人云:脑残 无药可医。天意 也   古人云:脑残 无药可医。天意 也   古人云:脑残 无药可医。天意 也
08:29:00  古人云:脑残 无药可医。天意 也  古人云:脑残 无药可医。天意 也  古人云:脑残 无药可医。天意 也  古人云:脑残 无药可医。天意 也  -----------------------------
  最新一期的晓说,我感到很奇怪。有没有牛人来说下是不是事实,还是高晓松在胡说八道,诋毁我们中国人。
  我从来不看他的东西,他能说出什么东西来,
  诸葛孔明忐忑不安,尴尬不已
  垃圾而已,不出点脑残言论怎么吸引人呢,垃圾节目从类不看
  这货酒喝多啦,脑子里全是酒精
  他已经脑残了。  
  @book-09 08:41:47  他已经脑残了。   -----------------------------  是该服用脑残片了。
  真特么奇怪,高这样的猪头傻逼不就是写了几首酸歌么,放屁也特么有市场!  
  @阿少数地方 5楼
08:32:57  最新一期的晓说,我感到很奇怪。有没有牛人来说下是不是事实,还是高晓松在胡说八道,诋毁我们中国人。  -----------------------------  如果说是文言文的话部分同意!不过毕竟看的东西比较少。。。
  一个艺人,呸,一脸脑残样  
  蠢货说的话,也就蠢货相信了,这东西还需要高人,就算不识字,也应该知道我们过的传统节日叫什么吧
  脑残 傻逼 俩字送给他  
  其实他的视频我觉得也有可取之处的
最起码我看他视频了解了很多世界各地的风俗习惯
还有一些历史知识
我们中国人要求同存异
包容一些嘛
  “人民”出自《史记 货殖列传》  “共和”出自《史记 周本纪》  “经济”出自《晋书》  “文化”出自《说苑 指武》  “政治”出自《尚书 毕命》  “物理”出自《淮南鸿烈 览冥训》  
  /v_show/id_XNTkzNDg4ODM2.html   视频开头  -------------------------  长那猪相,写过两首哥,就敢称文化人。傻逼,脑残,猪头就是他了,都是两字词  
  这个视频底下的评论大多是认同高晓松说的,到底是不是真的阿?
  啥叫双字词  
  随便举几个:  饮食:君子 以 饮食宴乐。——《易·需》   饮酒:饮酒浆饮,俟于东房。——《仪礼·公食礼》  饮水
: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孟子·告子上》
  @开黑车的 21楼
09:01:40  啥叫双字词  -----------------------------  就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  比如,社会,经济,法制,警察。  高晓松说这些词全是我们中国学日本的。  真的还是假的?
  放屁。算不算
  那猪头样,本身就没啥文化。当然请他上电视做节目的更加NC,也有可能是别有用心情。反正这年头越逆向种族主义的在中国媒体上越吃香。
  所谓艺术圈的人大多和文化是不沾边的。
  @hkp90c 22楼
09:02:38  随便举几个:  饮食:君子 以 饮食宴乐。——《易·需》  饮酒:饮酒浆饮,俟于东房。——《仪礼·公食礼》  饮水
: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孟子·告子上》  -----------------------------  不是这种由动词和名词组成的词。
  中国人最喜欢的就是对称感的双字四字词不是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阿少数地方
09:03:07  就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   比如,社会,经济,法制,警察。   高晓松说这些词全是我们中国学日本的。   真的还是假的?  —————————————————  近现代概念词汇的确非常多是直接用日本的汉译,包括你上面说的那些社会范畴的例如「共产主义」,还有很多科学领域的。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是否全部不清楚,肯定是有,我知道的就有干部,整理,整顿,等等。  
  这个无从考证,就算有,好像也不应该由他来传达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吧?
  确实又从日本引进的,特别是近代的很对词汇,但是那姓高的一直都是SB
  回复第2楼(作者:@q7980141 于
08:28)  古人云:脑残
无药可医。天意 也  ==========  
  高晓松信口雌黄,有一期他说美国人有枪,ZF就怕人民,总统不好都可以杀???TMD,美国不是靠民煮吗?肯尼迪是人民杀的?咋不用选票啊?弹劾啊  
  姓高的那SB也是从日本引进的吧!
  上理科学校,玩歌,  当中国人的的时候,媚美  当美国人的时候,啃中国人的祖先  什么玩意  
  猪头郭就是那只海龟,整天说大海好,还在陆地上呆着,也不回去做个普通王八。  
  舞台,剧场,………有很多现代词汇是从日本传来的  
  他还真忽悠一部分人,有一次我在优酷回复骂他就是一带路党,说他信口雌黄,所言不实。立马就有一娘们回复骂我,言必称高老师。乃乃的!  
  这B蛮奇怪的,自从酒驾给进去了几天后,就一直以JY自居了。以前貌似没见这傻缺那么高调的嘛
  学了就学了呗,各国列强身上的长处,我们都要学习,此之谓:山寨也
  《驳所谓“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的谬论 》  关于现代汉语中的日本外来词的话题,原来我并不关注。2007年在网易新闻论坛中日关系版面上,就不断有人提出这个话题,我并没有理睬。中日两国作为一衣 带水的邻邦,历史上两国就有着十分频繁的文化交流,中日之间的词汇交换,本是件十分平常的事情。可是,有些人却将这原本应该是十分正常的事情政治化了,不 顾中国自汉唐以来和西域(或西方)接触,特别是明末清初和晚清时期和西方人士合作,曾经创制了大量的新词汇,为我们今天所使用,并传入日本,成为今天日本 现代日语词汇绝大多数部分的这样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夸大其词,挖空心思地收集整理所谓的“日本外来词”,广为张贴传播,大造声势。妄言之下,似乎中国人 离开了日本就无法生活了。不少中国人也妄言妄听,包括一些学者,不负责任的到处传言,甚至执意挑衅,万般诋毁5000年的中华文明,以证明他们的所谓“只 有西方才能救中国”论点的正确。是可忍,孰不可忍!迫使我不得不撰文予以驳斥。原打算将这帖子的题目拟订为“谈现代汉语中的日本外来词问题”,现在索性将 帖子的题目改成“驳所谓‘离开了日本外来词,中国人无法说话’的谬论”,直截了当,一目了然。
  “给力”也是引进日本的?
  MB监狱里关傻了
  一  现在在网络上常看到这样一段话:  考一考你:下面的中文词语里哪一个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  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后勤、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封建、共和、 美学、美术、抽象、逻辑、证券、总理、储蓄、创作、刺激、代表、动力、对照、发明、法人、概念、规则、反对、会谈、机关、细胞、系统、印象、原则、参观、 劳动、目的、卫生、综合、克服、马铃薯。  答案:统统都是,全部来自日语。没想到吧,其实,来自日语的中文还远远不止这些,数不胜数。虽然日语的文字源于中文,但上面这些词语可都是日本人的创作。  扯淡!我根据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冯天瑜撰写的《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中确认的472个属于日本人利用汉字自行创造的新词排查,只有下面几个词了:  服务、政策、方针、哲学、原则、科学、商业、干部、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美学、美术、抽象、证券、刺激、法人、概念、会谈、细胞、系统、目的、综合、克服、  去掉了一半多。另外,最近暨南大学的曾昭聪教授等发表的《〈新名词训纂〉中的日源外来词研究》一文中认为,“服务”、“方针”这两个词是中国古汉语中词义的引申或有关,不应属于外来词。  是不是日本人的创作汉字新词“远远不止这些,数不胜数”呢?错!这只不过是部分中国人极端媚日的变态心理在作怪。根据《汉语外来语词典》(刘正谈、高名 凯、麦永乾、史有为编纂,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12月出版)统计,现代汉语中日源外来词共772个[1],而决不是什么“数不胜数”。而且,其中的 7个写的是日语假名,如:キニーネ(奎宁)、カタル(粘膜炎)、カナリア(金丝雀)、おばさん(伯母、姨妈)、コーヒー(咖啡)、コカ(古柯)、コカィン (可卡因),应该予以剔除,还有一个“銭”字,意思为日本货币单位,也应该是固有汉字。因此,《汉语外来语词典》中的日源外来词应该为764个。  但是,就这个764个词中,有一些是现代汉语中不使用的词(可能过去曾经使用过),比如:亜铅(锌)、味之素(味精)、意匠(构思)、运転手(司机)、覚 书(备忘录)、可决(通过)、看护妇(护士)、教科书(教材)、训育(道德教育)、论理学(逻辑学)、粁(公里)、公営(国营)、広报(报道)、虎列刺 (霍乱)、窒扶斯(伤寒)、水素(氢)、曹达(纯碱)、炭酸瓦斯(二氧化碳)、窒素(氮)、能率(功率)、物语(故事)、劳働组合(工会)、时计(钟表) 等等,共48个。这样,《汉语外来语词典》中的日源外来词应该为716个。  还有一些词,是日本固有的名词,中国自己是不使用的,如浮世絵、弓道、仮名、歌舞伎、株式会社、茶道、大正琴、たたみ(搨搨米)、能楽、俳句、仮名、平仮 名、美浓纸、和服、和文、浪人、柔道、軍部这18个词是日本的专用名称,就像日本的地名、人名一样,只针对日本使用的。如果一定要算在通用的常用词汇当 中,未免有些牵强。  那么,《汉语外来语词典》中的这716个词是不是全都是日本人创制的外来新词呢?不!有许多是由中国人和西方人士共同创制的新词,后来传到日本并为日本人 所采用的。比如“基督”,首见于卫三畏1844年在中国出版的《英华韵府历阶》;再比如“天主”一词,早在1599年由著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中国明代 学士共同译著的西方伦理箴言集《二十五言》已经采用了[2];还有,“物理”一词始见于明末学士方以智的《物理小识》[3],1872年出版的由美国传教 士卢公明主持编纂的汉英字典《华英萃林韵府》已经将“物理”与英语的“physics”对译[4](日本是1875年出版的小学教材《物理阶梯》首先使用 “物理”一词的)等等。这些无可辩驳的事实明摆在那里,怎么能算是日本人创制的日本外来新词呢?据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教授朱伟京统计,《汉语外来语词 典》中74个词是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及中国学者著译书籍中出现过的,有11个词是晚清来华传教士罗存德编《英华字典》中已有的,还有93个词的古今词义基 本没有变化的,不应视为日本借词(外来词)[5]。  事实上,网络上流传的所谓“中国从日本引进的汉语词汇”绝大部分源自于《汉语外来语词典》,而《汉语外来语词典》中存在的疏误和缪诈是显然已见的。其实, 早在1958年邵荣芬在《中国语文》1958年第7号上就发表了《评〈现代汉语外来词研究〉》的文章,对高名凯、刘正谈先生所著的《现代汉语外来语研 究》(下称《研究》)一书提出质疑,指出《研究》中所称的“日语外来词”,“事实上有好多都是汉语本来就有的”,并列举了服从、希望、记录、命名等,而 《研究》中认为“先由日本人以汉字的配合去意译欧美语言的词,再由汉族人民搬进现代汉语里面来,加改造而成的现代汉语外来词”,很多意义基本没有改变,如 破产、解放、假设、交易、作用、算术、绝对、试验、宿舍、新闻、材料等[6]。《现代汉语外来语研究》和《汉语外来语词典》只注视了清末民国初期中国从日 本返回的词汇,而忽略了中国自汉唐以来,特别是明末清初和晚清时期和西方人士合作,创制了大量的新词汇,并流入日本为日本人所采用这个事实,其中的疏误, 显然是不可避免的了。正如日本目白大学陈力卫教授指出的:“迄今为止好多被认为是从日本进来的词实际上早就存在于英华字典中或西学新书里了。这一事实在中 国国内的汉语研究领域内恐怕一直没有得到重视。……高名凯等所编《汉语外来词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中收录的800余条来自日语的词中,实际 上有很多出现在我们上述英华字典词例中,如果再对西学新书进行全面调查,就会发现有更多的新词实际上已在中文的语料中使用,以此足以修订许多来源于日语词 的看法。”[7]
  @共工推倒不周山 9楼
08:38:29  这货酒喝多啦,脑子里全是酒精  -----------------------------  精虫上脑
  二  其实只要稍微有点正常思维的人想一想,就会发现问题的所在。那些吹嘘所谓“日本外来语”的帖子,都是只谈清末民国初期中国人从日本引入西方思想,翻译西方 著作的例子,只谈留日派和留欧派在音译和意译上的争论,大肆渲染留日派意译的胜利。却刻意回避了中国自古以来学习外来文化,特别是明末清初和西方的交流, 徐光启、李之藻等饱学之士和西方利玛窦、邓玉函[8]等西方俊杰合作,翻译大量的东西方学术著作,传播东西方文化,创制汉字学术新词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事 实。他们完全是在故意回避,是在刻意掩盖!在他们戏法毯子的遮掩下,似乎中国离开了日本,就不知道西方究竟是在何处了!事实上,日本是在中国的带领下才认 识了西方,才看到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是中国人创制的新词汇,为日本译著西方文献奠定了基础和指明了方向[9],这样的事实是不容回避也无法否 定的!日本的明治维新(1868年)并不比中国的现代化运动——洋务运动(1861年)早,只不过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则失败了。 这里的种种原因并不是那些连脑子都没有、闭着眼睛胡诌一气的能够看清楚的。因此,在掩人耳目下的那些所谓“震撼”或“启迪”,只能是梦呓痴语下的自欺欺 人;信口雌黄下的那些所谓“醒悟”或“反思”,只能是竹篮打水、空中楼阁般的梦幻。还是让我们回顾一下汉语外来语发展的过程,还历史的本来。  远在东汉、南北朝至唐代,中国人就和西域僧人合作,翻译了许多佛典,创制了大量的新词,丰富了汉语词库。之后许多汉译佛语,融入了大众俗语,至今仍被使 用。比如“眼光”、“缘起”、“手续”、“刹那”、“现在”、“翻译”、“翻案”、“方便”、“天堂”、“地狱”、“宿命”、“平等”、“悲观”、“觉 悟”、“境界”、“唯心”、“实体”、“实际”、“真实”、“真理”、“真谛”、“信仰”、“因果”、“相对”、“绝对”、“信手拈来”等等[10]。汉 唐时代的汉译佛典不仅创制了大量的汉语词汇,也树立了汉语借词(外来词)基本范式。这些词汇都东渡日本,为日本人所采用,直至今日。以上的词汇,有些竟然 也被收录在所谓的“日语外来语”中了。  当历史将进入17世纪之际,中国再次与西方接触,以利玛窦、邓玉函、罗雅谷、汤若望等大批传教士来到中国,给中国带来了大量的西方图书文献和仪器物品,仅 法国传教士金尼阁就携带7000余册西书至澳门。同时,也向西方传递了中国文化及《四书》、《五经》、《孙子》、《老子》等典籍。其间,中西人士合作,修 编历法,译著了许多东西方文献,创制了大量的汉语科学新词汇。如1607年徐光启和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首先厘定了“几何”这个科学名称,并创制了 诸如“点”、“线”、“直线”、“平面”、“曲线”、“对角线”、“并行线”(平行线)、“直角”、“钝角”、“三角”、“面积”、“体积”、“相似”、 “外似”等等新词汇,引入了西方科学的新概念;1613年利玛窦和李之藻合译的《同文算指》,也创制了诸如“平方”、“立方”、“开方”、“乘方”、“通 分”、“约分”等等新词。这样的事迹我相信大家一定已经是耳熟能详的吧。事实上,那些所谓“日本首先把这些事物的英文名称翻译成汉字(实际上是日文)”的 说法,都是骗人的鬼话!这样的谎言也只有某些毫无常识的文科之士才会胡乱编造得出来,也只能骗骗那些毫无脑髓的弱智们。可这些毫无常识的文科之士竟然还整 天在那里大言不惭的自称什么“有志气”,高谈阔论什么“科学”、“改革”、“反思”、“启迪”,仿佛只有他们才能“救国救世”,实在是令人笑掉大牙啰!  再则,利玛窦于1595年译辑的西方格言集《交友论》出现了“上帝”、“人类”等语,1599年编译的伦理箴言集《二十五言》出现了“上帝”、“天主”、 “生物”等语,1602年利玛窦为李之藻印制的“坤舆万国全图”撰写的总论和各部分说明,厘定了“地球”、“南北二极”、“北极圈”、“南极圈”、“五大 洲”、“赤道”、“经线”、“纬线”等等一批地理术语,利玛窦和李之藻合著的《浑盖通宪图说》中出现了“天体”、“赤道”、“子午规”、“地平规”、“天 地仪”、“地球仪”等天文地理术语。1584年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译述的《天主圣教实录》,意译了“天主”、“宠爱”、“复活”等,音译了“耶稣”等词, 将angel译成“天神”,后改译为“天使”,将soul译成“魂灵”,后改译为“灵魂”,并自创了象形表意词“十字架”。1627年葡萄牙人傅讯际和李 之藻合译的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名理探》就出现了“明确”、“解释”、“剖析”、“推论”等词,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于1623年译著的《西学凡》和 《职方外纪》二书,已经创制了诸如“原罪”、“采取”、“处置”、“救世主”、“造物主”、“公法”、“文科”、“理科”、“法科”、“法学”、“地 球”、“大西洋”、“热带”等词汇,艾儒略在《欧逻巴总说》一文中具体介绍了欧洲的学制:“欧逻巴诸国,皆尚文学,国王广设学校,一国一郡有大学、中学, 一邑一乡有小学。……”已经向中国引入了“大学”、“中学”和“小学”的概念。还有众多例子,限于篇幅,我就不一一罗列了。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学系教 授钱存训论及当时的情景曾说过:“至少有八十名不同国籍的耶稣会士参与翻译西书为中文的工作,先后译书四百多种,所涉及的范围,对中国人而言,都是新的知 识领域。”[11]据他统计,从利玛窦入华,至耶稣会解散(1773年)的一百九十年间,耶稣会士在华著译书437种,其中宗教书251种,占57%;人 文学书(地理地图、语言文字、哲学、教育等)55种,占13%;自然科学书131种,占30%。如此多的译著新书,对于中国又都是新的知识领域,所以,新 创造的汉语词汇、概念,必定是十分巨大的。  有人向我这样提出:“文言文多是单音节词,白话文多是双音节和多音节词。而且现代许多从西方来的概念,靠文言文本身的单音节词很难对应。”其实这样的说法 也是种谬误。我就举个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这样一句话:“中国名曰赤县神州。”[12]这里的“中国”、“赤县”、“神州”都是 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词,如果将它们看作单音节词,司马迁的那句话就无法理解了。该篇中还有:“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 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13]这里的“名山”、“大川”、“物类”、“海外人”等等都应该是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否则也将无法理解的。这就说明了早在汉代 中国的文言文已经不仅是单音节词了。因此,以文言文单音节词为由,来否定明末清初中西方人士对汉语新词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三  1717年康熙下令禁教,至1844年道光解除禁教令,在这“百年禁教”的时期中国和西方文化交流陷入了低潮。而明末清初中西方人士译著的西方文献,非但 传播不广,而且已经被人忘得差不多了,西学在中国几成绝学。但解除禁教令后,特别是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力东侵愈演愈烈,西学东渐及新语创译又达到了新的 高潮。到19世纪末为止,近60年里中国译著的西学新书远远超过明末清初的190年间,内容更为广泛。  在中国人士李善兰、徐寿、华蘅芳等人的配合下,西方人士马礼逊、丁韪良、傅雅兰等译著了诸如《万国公法》、《佐治刍言》、《微积溯源》、《三角数理》、 《电学》、《声学》、《光学》、《以太说》、《地学浅释》、《化学鉴原》、《公法总论》、《几何原本》后九章等等西方书籍文献。也创造了许许多多汉语新词 汇,如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译著,于1864年刊行的《万国公法》,就厘定了遗产、惯行、关涉、管制、限定、权利、交战、固辞、国权、遵守、臣民、专管、宣 战、大局、追求、通知、特派、法院、民主、友谊、维持、异邦、会议、管辖、议定、权威、权利、公法、国政、国法、国民、战时、战争、法院、盟约等新词,并 传入日本,被日本视为国际公法范本。[14]之后日本于1866年出版的《毕洒林氏万国公法》和1868年出版的《泰西国法论》采用中国《万国公法》相同 的法律词汇术语达250余例。傅雅兰等译著,并由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于1885年出版的《佐治刍言》,创制新词涉及面颇广,如数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 等学科名称至今仍被沿用,创作了“执照”、“国债”、“银行”、“资本”、“价值”、“物价”、“公司”、“股份”、“工资”、“巡捕”、“空气”、“机 器”、“铁路”、“汽车”、“纺织机器”、“煤气”、“自来水”、“自来水公司”、“自来火”等等词语;首次提出了“动产”、“不动产”的概念,称“动 产”为“能移动之产业”,“不动产”为“能传授之产业”,并多次采用了“资本”这个词,提出了“资本”的概念:“所谓资本者,不弟钱财已也,凡值钱之物, 如舟车、房屋、铁路及宝石之类,皆可谓之资本。”可当时“资本”一词并未被国人采用,严复、梁启超等均采用“母财”,后来才被传到日本的所谓日源汉字“资 本”所取代。[15]《微积溯源》中厘定了变数、函数、微分、积分、系数、极大值、极小值等术语。《电学》厘定了电极、电线、电钟、摩擦生电等。这些书籍 都传到日本,其中的汉语新词也随之直接被借用到日语中去了。因此,汉文的“西学新书在日本的利用不仅是通过中国渠道吸收西洋知识的一条途径,而且给日语语 汇里灌输了近代概念的新鲜血液。”[16]  外国传教士还在中国开设了出版机构,如1843年英国人在上海创建的墨海书馆,中外人士合作译著刊行了《大美联邦志略》(1851年)、《博物新 编》(1855年)、《续几何原本》(1857年)、《植物学》(1858年)、《代微积拾级》(1859年)、《代数学》(1859年)、《全体新论》 等书籍,厘定了圆锥、曲线、轴线、代数、微分、积分、系数、椭圆、级数、常数、变数、植物学等等一批术语,并传往日本,为日本人所采用。1844年美国人 在澳门开设的花华圣经书房,1845年迁往宁波,1860年迁至上海,改名美华书馆,印刷出版了几十种自然科学书籍,如《万国药方》、《格物质学》、《代 形合参》、《八线备旨》、《心算启蒙》、《五大洲图说》、《地理略说》等。1877年在上海成立的益智书会,为当时诸多大学堂编译教科书,如《圆锥曲 线》、《金石略辨》、《天文揭要》、《光学揭要》、《西学乐法启蒙》、《中西四大致》、《治心免病法》、《化学卫生论》、《热学图说》、《植物学》、《代 数备旨》等。  非但如此,中西人士还编纂中西词典供来华传教士研习汉语。1822年出版的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纂的《华英字典》(共三部分六卷),已经将“使徒”、“铅 笔”、“消化”、“交换”、“审判”、“法律”、“水准”、“医学”、“自然的”、“必要”、“新闻”、“风琴”、“演习”、“半径线”、“精神”、“单 位”、“行为”等词汇与英语进行了对译。之后,1844年美国传教士卫三畏编纂的《英华韵府历阶》将“文法”、“新闻纸”(到现在日本的报纸还称为“新闻 纸”)、“金刚石”、“内阁”、“领事”、“码”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1848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编纂的《英汉字典》将“直径”、“本质”、“知识”、 “机器”、“干事”、“物质”、“平面”、“白金”、“偶然”、“教养”、“交际”、“天主”、“默示”、“同情”、“小说”等等词汇的汉英对 译,1869年间出版的由德国传教士罗存德编纂的《英华字典》将“园艺”、“侵犯”、“蛋白质”、“阳极”、“映像”、“副官”、“银行”、“麦酒”、 “公报”、“想象”、“碳酸”、“阴极”、“克服”、“保险”、“白旗”、“自由”、“文学”、“元帅”、“原罪”、“受难”、“原理”、“特权”、“宣 传”、“右翼”、“法则”、“记号”、“随员”、“寒带”、“热带”、“吨”、“恋爱”、“读者”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1872年美国传教士卢公明编纂 《华英萃林韵府》将“电报”、“电池”、“光线”、“分子”、“民主之国”、“地质论”、“物理”、“光学”、“理论”、“动力”、“国会”、“会议”、 “纳税”、“函数”、“微分学”、“代数曲线”、“沿海”、“罗盘”、“闪电”、“午线”、“抛物线”等等词汇的汉英对译[17]。这些辞典都东传日本, 被日本各种英和、和英辞典的编纂所借鉴,为日本学习西方的思想、科技,创造新词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除此之外,中国人还自己开办翻译机构,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海军衙门、税务总司、京师大学堂编译馆、上海的南洋公学、湖北官书 局、北洋官书局等。据统计,仅江南制造局及翻译馆从1855年(咸丰三年)到1911年(宣统三年)近60年间,共有468部西方科学著作被译成中文出 版。其中总论及杂著44部,天文气象12部,数学164部,理化98部,博物92部,地理58部;所译之书内容广泛,包括算学测量、汽机、化学、地质地 理、天文、航海、博物、医、工艺、造船及水陆兵法等共180种。今天常用的很多科学名词,都是江南制造局及翻译馆最初定下来的。有读者曾留言说:“我们现 在的普遍看法是,很多科技专有名词都是日本从西文中翻译,然后传入。其实最早日本从江南制造局的翻译馆买了很大一批科学书籍回去,存于现在极有名的东洋文 库,之后这些名词又‘出口转内销’回来了。”[18]日本目白大学陈力卫教授也证实:“当时日本外务省官员柳原前光曾将江南制造局所译的书籍十数种购回日 本,用作教科书和同类学科书籍翻译时的参考。”“据调查仅19世纪出版的汉译西书就有155种被日本人翻刻利用,通过加注释、加日文翻译解释等程序后,其 中的‘汉语’词便也随之直接地借用到日语里去了。”[19]事实完全可以证明,许多所谓的“日语外来词”,都是“出口转内销”的“中国产品”。即使没有日 语外来词,中国人照样可以翻译西方科学文献,中国人照样可以进行正常交流,照样可以做实验报告博士论文。  从上述可知,其实在近代,日本从中国输入并被采用的新词汇,是中国从日本引进新词汇的数十倍之多!所谓“现代汉语中的日本外来词”,绝大多数是中国人,或 与西方人士合作创制的!为什么某些中国人,包括某些学者,闭口不谈这一情况呢?造成好像只有中国向日本输入新词汇的假象呢?是何目的?!!是何居心?!!
  四  现在有些人认为,像“革命”、“经济”、“共和”等日本用中国古代已有词汇与西方概念对译,产生新词义的词,都属于日语外来词。这样的说法看似有理,实则 谬误,关键忽略了汉语的词汇是可以多义的(注意:是“一词多义”)这一点,引起了定义上的混乱。从“一词多义”的定义来看,如果某词的意思发生了根本的变 化,属于“旧词新义”的范畴,而并非创造了个新词。事实上,一些被认为是日本利用汉字自创的词汇,输入到中国后,词义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也产生了新的词 义,但却被认为还是日语外来词,这在道理上也就很难说通了。  我随手翻到《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简单”条目,有三个意思:1.结构单纯,头绪少,容易理解、使用或处理;2.平凡;3.草率。显然这三个词义都是没有任 何关联的,你能说它是三个词吗?而且,“简单”这词也归在日语外来词中了。日语“简单”(かんたん)在《日汉辞典》中只有:“简单的工作”、“简而言 之”、“简单扼要的”三个例句(日语我就不打了),都属于中文第一个词义。难道说“简单”这个词是中国从日本引进了一个,又自创了二个吗?那么到底算是外 来词还是自创词呢?!!如果你认为既是外来词又是自创词,那你怎么能够把中国自创的词(而且是两个,比引进的还多)也归在日语外来词中呢?  从上述来看,汉语中许多中日共有的汉字词汇,包括中国引进日本人用汉字自创的词,也有着和日语完全不同的词义,如果按照有些人的观点,都属于日本词汇,也就说不通了,是无法成立的。更没有必要夸张成中国有百分之多少的词是从日本输入的,没有这些词中国人就没法说话写字了。  我在AC(Anti-CNN四月青年社区)曾经作过这样一个通俗的比喻:中国人发明了一把刀是用来切菜的,可日本人拿这把刀去杀人了,扩展了它的用途,你 能说这把刀是日本人发明的吗?不能!有网友反驳我:“你例子不对啊,事实是中国传给日本的是把菜刀,而日本拿回来的却是把武士刀,样式、锻造工艺已经完全 不同了。”当然,如果我们从日本拿回来的确实是把武士刀,样式、制造工艺是完全不同的,那我就无话可说了,那确实是日本人发明的了。但是,事实上日本人利 用中国古代已有词汇对译西方概念,词的形状、笔画、组合、发音都没有一丝一毫的改变,拿回来的并不是“武士刀”,还是那把“菜刀”,样式、制造工艺并没有 丝毫的变化呀!变化的只是用途,你能说这把“菜刀”是日本人发明的吗?  该网友还用古代“枪”和现代“枪”一词的不同词义反驳我:“拥有同样名称但核心意义完全不同的东西能是同一个东西吗?古人说的‘枪’和我们现在说的‘枪’ 字是一样的,但是是一回事吗?”其实这个例子恰恰反驳了他自己的观点。古代“枪”是指冷兵器,和现代火器的“枪”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是完全两样的东 西,没有丝毫的联系。但是,人们还是普遍认为,尽管“枪”这个词的词义扩展了,火器“枪”的词义是新创造的,但“枪”这个词并不是新创造的,决不会认为 “枪”这个词又重新创造了一个一模一样的新词。  当然,我还有例子证明。比如“劳动者”一词,公认是日本创造的新词。可在日语中“劳动者”(ろぅどぅしゃ)的意思为“工人”[20],而汉语的意思为: “参加劳动并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生活资料主要来源的人,有时专指参加体力劳动的人。”[21]显然,汉语中的“劳动者”和日语中的并不是同一个意思,词义 同样也变化了,那么,按照有些人的观点,怎么还认为汉语中的“劳动者”是从日本引进的“外来词”呢?  有学者也持我同样的观点。如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应用语言学系的曾昭聪教授等认为:诸如“选举”、“交通”等词,“是从古汉语中的用法引申而来的,最多只能算 是‘外来词义’。”“所谓‘其词义与古代汉语原有词义不尽相同’的那些词义,实际上就是从古代汉语用法引申而来的词义。引申是词在已有词义的基础上,以人 类的联想为线索而产生新的词义的一种运动方式。日语从汉语中借用古代汉语已经存在的词而在此基础上引申产生新的词义,也完全符合汉语词义的运动规律。所以 这一类词的新词义,对于古汉语中已有的词义来说,只能算是引申义,也可称为‘外来词义’。”[22]  有观点认为,词尾以“主义”、“论”、“化”、“式”、“力”,或词头为“泛”等等构成的新词,如:~主义、~论、~化、~式、~力、泛~等等,全应该属 于日语外来词。我不能同意这样的观点,因为这样的观点有着自身无法解释的矛盾。比如,持这样观点的公认“哲学”一词是日本人利用汉字创作的新词典范,属日 本外来词。但是,该词显然是用有“睿智”之义的汉字“哲”和词尾“学”构成的新词,而“学”这个词尾在中国古代就常常用来与其它的词组合构成学科名称,如 “玄学”、“理学”等等。在明末清初及晚清,中国学者和西方人士合作,也创作了诸如“数学”、“化学”、“植物学”等现代学科名称,并为日本人所采用。如 果按照上述观点,那么日本人用汉字“哲”和词尾“学”构成的新学科名称——“哲学”,应该属于日本引进的汉语词汇,而不是中国引进的日语词汇。非但如此, 凡是日本人以词尾“学”构成的新的学科名称,如美学、经济学等等,也都应该属于日本引进的汉语词汇。可持上述观点的却把“哲学”等又归结为日本外来词,这 就产生了无法解释的矛盾。而且,这样的构词法是中国古代就有的。因此,所谓“词尾以‘主义’、‘论’、‘化’、‘式’、‘力’,或词头为‘泛’等等构成的 新词,均属于日本外来词”的观点,也是根本无法成立的。  还有人认为,诸如“积极的”、“消极的”、“具体的”、“××的”等等,是日本词汇融入到汉语词汇中的用法,也应该属于“日本外来词”。我也不能同意这种 说法,其实中国早就有这样的用法了,比如,作于元末明初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白话文章回小说《水浒传》中就有:“开赌坊的闲柳大郎”、“志诚老实的人”、 “他却是个帮闲破落户,没信的人”等等(第一回 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又如成书于隆庆年间(1567年)的《封神演义》中就有:“娘娘猛头,看见粉壁上诗句,大怒骂曰:‘……若不与他个报应,不见我的灵 感。’”(第一回 纣王女娲宫进香)、“把左哨疾病衰老懦弱不堪的,点三千与他。”(第八回 方弼方相反朝歌)等等,像《西游记》等中肯定还有,我就不再举例了。这里的“志诚老实的”、“没信(用)的”、“疾病(的)衰老(的)懦弱不堪的”和“积 极的”、“消极的”、“具体的”是同种用法。这可能是中国清末民国初期时文言文还是作为书面文体,正规文献还是采用“之乎者也”这样的虚词,可白话文在元 末明初时就已经有“××的”用法,怎么能说“××的”是从日本学来的呢?更不能说“××的”词都是引进日本的外来词。而且,中国的“白话文”可以追溯到唐 代,说不定日本“××の”等的用法,还是从中国学去的呢!  其实,像“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连学术界也争论不清,更何况普通百姓呢?有必要把这样不清楚的事情毫无根据的到处渲染,故意夸大吗?!!况 且,很多问题根本就是无法自圆其说。这样毫无根据的的到处渲染,而且越说越玄乎,只能是某些人的病态,是某些中国人极端媚日的心理变态!甚至是出于某种政 治目的,居心不良。  有人批评我这样的说法是“扣帽子”,是民族主义情绪。那我倒要反问一句:不是这样的极端心理变态,有必要把自己无法自圆其说、根本没弄不清楚的事情,去故 意渲染、无限夸大吗?!!况且,民族主义的情绪各国都有,你就保证日本没有?欧洲没有?美国没有?为什么独责中国呢?我看实藤惠秀先生《中国人留学日本 史》中的民族主义情绪比我的要浓得多!尽管从书中看出他对中国还是很友好的。而且,我并不认为这种情绪就一定是错的。
  高晓松此言与黄秋生关于简化字的表述如出一辙,一知半解,随便说说,非专业人士所发表的言论,也被大加炒作,真够无聊的。
  五  南京大学中文系的王彬彬教授在《上海文学》1998年第8期上发表了题为“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的文章,轻率的断言:“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 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无法说话。就在我写这篇谈论日语‘外来语’的文章时,也必 须大量使用日语‘外来语’,否则就根本无法成文。”[23]我不清楚王彬彬教授所说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是怎么个范围,这个“70%”又 是如何统计出来的。而且,文章中王彬彬教授也承认自己“所能接触的资料十分有限,只能勉强说出一个大概”,并认为“对这类译语进行全面的列举是一件难 事”。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乱下定论,显然王彬彬教授的学术作风确实不够严谨;如此草率的结论,不免有哗众取宠之嫌。可该文章后来被广泛的转载引用,意思也 被无限放大了。王彬彬教授原文中的“我们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被夸大到了“据现代语言学家研究统计,现 代汉语中的科学名词中,有70%来自日本。”[24]从王彬彬教授所说的“社会和人文科学”领域,扩大到了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整个科学领域。还有人夸张到 了“现代汉语70%词汇是从日本输入的,现在中国人说话、写字,用得基本都是日本外来语。”(见网络流传帖子,我无法考证它的真实来源,就不给出注释了) 又扩大到了整个语言领域!这样的胡言乱语,实在令人啼笑皆非!甚至,将王彬彬教授在文章中已经明确说明,连日本人自己也承认是“属日本近代学人对中国已有 译法的袭用”的可怜的那么几个词汇,如“理论”、“银行”、“保险”、“批评”等,也归在“中国从日本引进的汉字词汇”之中,并耸人听闻的扬言:“惠及其 语言文字‘宗主国’中国,其重要性以至到了抽去这些词汇中国现代语言工具将立即崩溃的地步”,那就未免是居心叵测了。  其实,即使按照《汉语外来语词典》收集的词汇,共15000条左右的外来语词目,来自日语的外来语词目仅占6%不到,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的,更没有必要惊恐万状的大呼小叫:“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无法说话”,这只能是杯弓蛇影、杞人忧天罢了。  可能有人会这样反驳我,认为:“那些来自日语的外来语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使用最频繁的词汇,所以离开了它们,我们就无法说话了。”是这样吗?我们不说 《辞海》、《汉语大词典》这样大型的工具书,就说常用的《现代汉语词典》,仅1978年版的就收集了汉语常用的词汇条目共56000余条,而且还有一词多 义。区区数百条的日语外来语词,仅旧版《现代汉语词典》中收集的常用词汇总数的1%多一点,就令你们语无伦次?呵呵!那你们的词汇量也未免太贫乏了,词汇 使用面也未免太狭窄了点了吧!况且,据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的《新词语大词典》统计,1978年~2002年间中国就产生了汉语新词语两万 余条,仅区区数百个日语外来语词,不足中国一年产生的新词语,就令你们捉襟见肘、瞠目结舌,你们未免也太无能点了吧!  作为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王彬彬先生完全应该知道,2000多年前荀子就说过这样一句话:“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 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25]作为南京大学中文系的教授王彬彬先生也完全应该明白,有着5000年灿烂传统文化的中国,曾经创造出无 数个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诗句、词汇,即使没有那数百条的日语外来语词,难道中国人就不能创造出其它的词汇取代?中国人就无法说话了吗?本来就是“名无 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嘛,这个2000多年前中国人就已经懂得的道理,难道今天的大学中文系 教授还不懂吗?!!如此草率的得出“离开了日语‘外来语’,我们今天几乎就无法说话”这样的结论,也未免太言过其实了吧!我觉得,王彬彬教授大可不必这么 一惊一咋的,头皮发麻,毛骨悚然,既吓唬了自己,又去吓唬别人。  反观日本,一本195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日汉辞典》,后面汉字索引就共达317页,有汉字词汇约50000多个。就算除去日本人自行创制的词汇,日本 还有数万个从中国输入的汉字词汇。为什么日本有那么多个中国的汉字词汇,他们并不会觉得离开了汉字就无法说话写字?而中国人面对这区区数百个日语外来词 汇,反而倒无法说话写字了呢?!!令我不能理解的是,这些人却在口口声声主张学习日本。日本人采用了那么多的中国汉语词汇,从来就是无动于衷,并没有感觉 到过毛骨悚然;可我们的这些中国人,既然主张学习日本,又何必为了这区区数百个日语外来词汇,不寒而栗呢?如果某些人仍然坚持左一声“冷汗”右一声“冷 汗”,咱也只能出于对同胞的关心和爱护,由衷地提醒一声:“当心感冒”!!!  我总弄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某些中国人就是不能挺起胸膛,站直腰板,堂堂正正的做人呢?!!整天的弯腰屈膝,累不累呀?!!  在此,我要向冯天瑜教授表示感谢!为本文提供了详实的依据。有网友提出,冯天瑜教授的《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疏于考证。其实我 早就注意到了沈国威和冯天瑜两位的论辩,也特意查阅了《文汇报》的电子版。原来打算再查阅沈国威先生的《近代日中语汇交流史》,可发现没有中文版,而且手 头也没有沈国威先生编著的《六合丛谈》。况且,如果说疏于考证,那么我看实藤惠秀先生的《中国人留学日本史》更疏于考证,没有考虑中国白话文的发展史和近 代中西人士对汉语新词创造的问题,不少观点都采用特例来说明,或将毫不相干的观点凑合在一起推断,沈国威先生等也以此作为引用依据,那我引用冯天瑜教授的 《新语探源》,应该也没有什么问题吧。陈希亮先生对冯天瑜教授的《新语探源》的评价是“实证研究中的白璧微瑕”,肯定了“极具学术价值”,现在许多学术论 文也以冯天瑜教授的《新语探源》为依据,何况我这样的帖子呢?而且,我并不完全采用冯天瑜教授的观点,也参考了日本实藤惠秀先生和日本目白大学陈力卫教授 的观点。今后还可以参考沈国威先生的观点进行修改。当然,我的帖子如有错误,欢迎据理驳斥。  顺便说一下,本文虽然基本采用了论文格式,但决非学术论文,只是为了帖子中的引证可以被网友们自行进一步查证,以消除某些流言的迷惑。帖子中的一些言词, 也并非论文所采用的,千万不要苛求。如果有人被俺踩痛了,或夹着了尾巴什么的,只能说声抱歉了。还是那句话,如果你不是我所说的那样的,请不要多心,更没 有必要心虚。  最后,我也要提醒某些旧传统的卫道士们,鉴于清末民初以不符合中国文体习惯等,否认中国人自己创作新词,被误认为是日语外来词的情况,请千万不要无视和抛 弃今天我们汉族人所创造的文化和文明,比如中山装、旗袍等,也是我们汉族自己的服饰,也是我们汉族5000年文化和文明的延续。否则,也将被他人所霸占 了,就像某些国家的人妄图霸占我们过去所创造的的词汇、文化和文明一样。当代我们汉族人所创造的东西,更能适应我们时代的需要、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 如同中国近代不断涌现的新词汇并为人们所广泛采用的那样,新事物的诞生,取代旧事物,是无法抗拒的必然规律,决不是某些人的意志能够阻挡得了的。
  一当公知,就成百科全书了,啥都敢喷。一入公门深似海,从此节操是路人。搞笑怂,你妈喊你把节操铺平躺下睡觉,别出来给她丢人了…  
  注释:  [1]这个数字是根据曹聪孙先生在日《今晚报》上《中日间外来词的双向交流》一文中的数据。我觉得这个数据更合理,而且现在网络上流传的“日语的外来词”都是采用这772个;  [2]冯天瑜:《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中华书局出版,2004年10月;  [3]同上;  [4]陈力卫:《语词的漂移:近代以来中日之间的知识互动与共有》,学术中国网·学者之苑,学苑2007年5月B,日,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5]朱伟京:《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的辨别和整理》,《日本学研究》,1994年第3期;  [6](日)实藤惠秀著,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三联书店出版,1983年8月;  [7]同[4];  [8]利玛窦(1552年—1610年),意大利传教士,曾为16世纪欧洲卓越的数学家克拉维乌斯的入室弟子,学识广博;邓玉函(1576年—1630 年),瑞士传教士,曾是科学巨匠伽利略的挚友,同为罗马灵采研究院院士,精于医学、博物学、哲学、数学,并通晓德、英、法、葡、拉丁、希腊、希伯来、迦勒 底等多种文字。  [9]同[4];  [10]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俗语佛源》,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3月;  [11]钱存训:《近世译书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香港《明报月刊》第九卷,第八期,1974年;  [12](西汉)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华书局出版,1982年12月;  [13]同上;  [14]同[2];  [15]同[2];  [16]同[4];  [17]同[2],也参考了[4]的内容;  [18]凤凰网·凤凰文化,国学版面:《西学如何渐进?江南制造局翻译馆钩沉》,日,来源:世界博览;  [19]同[4];  [2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商务印书馆出版,2005年6月;  [21]陈涛主编:《日汉辞典》,商务印书馆出版,1959年1月;  [22]曾昭聪、张敬稳、杨雨濛、韩叶:《〈新名词训纂〉中的日源外来词研究——兼谈〈汉语外来词词典〉的疏漏》,《语文建设通讯》第92期,2009年8月;  [23]王彬彬:《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外来语”问题》,《上海文学》1998年第8期;  [24]中国侨网·华文教育,教学园地版面:《借鉴“和制汉语”的文化活态思维》,日,摘自:《日本新华侨报》;  [25]北京大学《荀子》注释组:《荀子新注·正名》,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2月;  参考文献:  1. 冯天瑜:《新语探源——中西日文化互动与近代汉字术语生成》,中华书局出版,2004年10月;  2. 朱伟京:《现代汉语中的日语借词的辨别和整理》,《日本学研究》,1994年第3期;  3. (日)实藤惠秀著,谭汝谦、林启彦译:《中国人留学日本史》,三联书店出版,1983年8月;  4. 陈力卫:《语词的漂移:近代以来中日之间的知识互动与共有》,学术中国网·学者之苑,学苑2007年5月B,日,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5.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俗语佛源》,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3月;  6. 刘正谈、高名凯、麦永乾、史有为:《汉语外来语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84年12月;  7. 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2008年8月;  8.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1999年9月;  9.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商务印书馆出版,2005年6月;  10.徐复等编纂:《古代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2000年1月第1版;  11. 陈涛主编:《日汉辞典》,商务印书馆出版,1959年1月;
  回复第1楼(作者:@阿少数地方 于
08:27)  各位怎么看?  “人民”出自《史记 货殖列传》  “共和”出自《史记 周本纪》  “经济”出自《晋书》  “文化”出自《说苑 指武》  “政治”出自《尚书 毕命》  “物理”出自《淮南鸿烈 览冥训》  ==========  
  没什么好奇怪的。中文从来就是开发的。这里面不存在什么民族主义,也没有政治大家散了吧。
  @奔啵而霸 48楼
09:34:10  一  现在在网络上常看到这样一段话:  考一考你:下面的中文词语里哪一个是来自日语的外来语。  服务、组织、纪律、政治、革命、党、方针、政策、申请、解决、理论、哲学、原则、经济、科学、商业、干部、后勤、健康、社会主义、资本主义、封建、共和、 美学、美术、抽象、逻辑、证券、总理、储蓄、创作、刺激、代表、动力、对照、发明、法人、概念、规则、反对、会谈、机关、细胞、系统、印象、原则、参观、 劳......  -----------------------------  涨知识了,我原来就觉得很多词应该是明清时创造的。
  @阿少数地方   切,不知道高晓松天天吃饱了干什么,估计吃饱就睡的货,长得像猪还就真的成猪了?  都被驳烂的段子,居然还能出自他的口。。。。。。。
  @比尔克林顿 53楼
09:41:29  高晓松此言与黄秋生关于简化字的表述如出一辙,一知半解,随便说说,非专业人士所发表的言论,也被大加炒作,真够无聊的。  -----------------------------  你敢说人家一知半解?小心喷死你
  /v_show/id_XNTkzNDg4ODM2.html  视频开头  -------------------------  @爱喝茶的陆羽 19楼
08:59:07  长那猪相,写过两首哥,就敢称文化人。傻逼,脑残,猪头就是他了,都是两字词  -----------------------------  家里有背景,高考靠照顾,浪费一个清华大学生的名额,在大学里读书读不下去的混子。
  一个唱戏的居然装起文化人来了!一个美国人干嘛来中国捞钱!
  他的歌很难听
我会乱说吗  除了同桌的你
我想不起来还有啥  原谅我的孤陋寡闻吧
  回复第21楼(作者:@开黑车的 于
09:01)  啥叫双字词  [来自Android手机客户端]  ==========  例如:AV,金粒,女优这样的  
  回复第5楼(作者:@阿少数地方 于
08:32)  最新一期的晓说,我感到很奇怪。有没有牛人来说下是不是事实,还是高晓松在胡说八道,诋毁我们中国人。  高晓松这货自从成为“醉驾入刑第一人”后就以推翻政权为最终目的了,他说的话反着听  ==========  
  這貨是。。瘋了嗎?
  中国没有在清华读电子读得去唱歌的傻X  如果有,也是从日本引进的
  @hkp90c
09:02:38  随便举几个:  饮食:君子 以 饮食宴乐。——《易·需》  饮酒:饮酒浆饮,俟于东房。——《仪礼·公食礼》  饮水
: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孟子·告子上》  -----------------------------  @阿少数地方 27楼
09:04:56  不是这种由动词和名词组成的词。  -----------------------------  说吧,你到底要什么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或者单纯词、合成词:偏正式、支配式、陈述式、叠加式、补充式。  分学科也可以,天地数理化生  随便要,老子学理科的,但是闭上眼睛都可以给你列出一堆原产双字词。
  猪头松!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时觉得很贴切.哈哈  
  一个香蕉皮而已。  滾怂。
  这猪头傻逼早就不是中国人了吧,一天到晚还跑到中国来圈钱,怎么他美国爹那不好混还是咋地?关键是还有那么多傻逼国人去捧他的臭脚。。。。操蛋的
  @hkp90c
09:02:38  随便举几个:  饮食:君子 以 饮食宴乐。——《易·需》  饮酒:饮酒浆饮,俟于东房。——《仪礼·公食礼》  饮水
: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孟子·告子上》  -----------------------------  @阿少数地方
09:04:56  不是这种由动词和名词组成的词。  -----------------------------  @hkp90c 70楼
10:01:49  说吧,你到底要什么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或者单纯词、合成词:偏正式、支配式、陈述式、叠加式、补充式。  分学科也可以,天地数理化生  随便要,老子学理科的,但是闭上眼睛都可以给你列出一堆原产双字词。  -----------------------------  我是来求证的,我不是同意他的说法。
  回复第42楼(作者:@蛮小妹的LG 于
09:20)  这B蛮奇怪的,自从酒驾给进去了几天后,就一直以JY自居了。以前貌似没见这傻缺那么高调的嘛  ==========  难道是被轮菊了.  
  高晓松者,今一仱人也。注意,仱人这个双字词。  
  就是一个:魑魅魍魉  
  他说的对,晓松也是从日本引进的
  先研究下日语是怎么来的再大放厥词  
  一个儍13说的话,没必要去理他  
  傻逼  戆大  瘪三  怂包  泼皮  全都送给晓松哥,不用谢
  这让我相起世界上各大文明都是高丽棒子唤醒的
  近代早期多数人都是留学东洋,近代社会科学名词也就很有一部分是从日本学来的,没办法,靠日本近,离欧美远。而且,中日文化相通,利于快速学习,留学选择日本也较理智点
  这傻逼纯属脑里有屎,也不想想日本字是哪来的。  赶紧回去吃翔吧。
  他的话有真有假,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夫子1997 76楼
10:06:13  回复第42楼(作者:
@蛮小妹的LG
09:20)  这B蛮奇怪的,自从酒驾给进去了几天后,就一直以JY自居了。以前貌似没见这傻缺那么高调的嘛  ==========  难道是被轮菊了.  -----------------------------  可以有
  @hkp90c
09:02:38  随便举几个:  饮食:君子 以 饮食宴乐。——《易·需》  饮酒:饮酒浆饮,俟于东房。——《仪礼·公食礼》  饮水
: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孟子·告子上》  -----------------------------  @阿少数地方
09:04:56  不是这种由动词和名词组成的词。  -----------------------------  @hkp90c
10:01:49  说吧,你到底要什么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或者单纯词、合成词:偏正式、支配式、陈述式、叠加式、补充式。  分学科也可以,天地数理化生  随便要,老子学理科的,但是闭上眼睛都可以给你列出一堆原产双字词。  -----------------------------  @阿少数地方 75楼
10:05:12  我是来求证的,我不是同意他的说法。  -----------------------------  三国演义里面随便找一堆,一大堆
08:29:00  古人云:脑残 无药可医。天意 也  古人云:脑残 无药可医。天意 也  古人云:脑残 无药可医。天意 也  古人云:脑残 无药可医。天意 也  -----------------------------  +1
  其实他的视频我觉得也有可取之处的 最起码我看他视频了解了很多世界各地的风俗习惯 还有一些历史知识 我们中国人要求同存异 包容一些嘛  -------------------------  不知道是应该夸你胃口好还是夸你大脑简单,只要是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人格正常有民族气节知荣辱的成年人,最多看十分钟,在看就会吐的,你说高傻逼是长的好形象好还是说话清楚还是逻辑正常还是文化素养高,他占那一样,说话点头晃脑 口齿不清 还上扯天文下扯地理中间扯人文自然在加军事,他以为他是谁啊?净他妈扯犊子,你居然能学到知识,俺真是佩服你……
这货坐牢估计受什么刺激了,言语中对中国人 中国文化调侃羞辱,就他妈的像个怨妇。  
  胡说八道,不值一驳。
  这个视频底下的评论大多是认同高晓松说的,到底是不是真的阿?   -------------------------  那里的评论审查,你说的不合他们胃口,就不会让别人看到,直接给你隐藏了。  
  单字词是原生词,双字词是衍生词和外来词,只有sb才会认为双字词都是从日本引进的。
  日本学中国古代,现代中国学日本,就是这么回事。
  古代书写不易,早期是在甲骨上刻、后来在金属上铸最后在竹简上书写,当然是能省则省。但民间口语一直就有双字词!看看古老的诗经,里面多少双字词?  杨柳依依,窈窕淑女,木兰词.......  高晓淞还真以为自己是知识无比丰富能指教群雄的文化人啊!
  狗都能做节目冒充专家。
还是卖弄你的歌曲吧,虽然不怎么好听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疾风之刃血妖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