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为何点灯,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对比为何点蜡烛

道教为什么比不过佛教?_百度知道
道教为什么比不过佛教?
提问者采纳
..其实“三魂七魄”最早的依据是出自《洛书》的“左三右七”(看过洛书的朋友应该懂得起),其本质理论就是阴阳理论,现在也认为是佛教提出的了,比如《洗髓经》,道教很多东西都是根据《易经》来的。还有就是“三魂七魄”的说法,举例的话就太多了,把里面的东西全部换成佛呀什么的。佛教拿去改了。而佛教唯一和道教相提并论的一个理论就是因果循环的理论.。其实我知道的《洗髓经》最早叫《滴天洗髓真经》,现在去百度查绝对说《洗髓经》是出自于佛教。但是佛教盗窃了道教的好多东西。具体我就不说了说实话 我个人觉得道家的精髓比佛家多,是道教书籍
其他类似问题
道教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道教为什么不如佛教_百度知道
道教为什么不如佛教
提问者采纳
不能说佛道谁高谁低,这样一比就入了下乘了。只能说现在道教衰落了,道教当隐则隐。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身为中国人,理应瞭解中国文化,而中国文化裏面,最重要的就是儒家、道家、与佛家。因为你如果要了解中国的全体哲学的话,你必然免不了要研究佛学; 反之,如果你对佛学不了解,而说你了解中国哲学或中国文化的话,那是有缺陷的,而且是很大的缺陷,虽然佛学原本是外来的,是从印度传来的,但是到後来被我们本土文化吸收消化了,而成为我们整体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儒家」的精神是什么呢?儒家是积极的「人世」;「道家」的精神是什么呢?(这里所讲的「道家」是指老子、庄子、 韩非子等哲学家,而不是「道教」),道家的主旨是积极的「趣世」,我所说的逛世不是指「出世」,因为「出世」是佛法的一个专词。什么叫「出世」呢?「出」是解脱、超出之义,能够超脱三界苦的叫「出世」,如果不能解脱三界之苦,还在三界六道中轮迥的,就不能叫「出世」。至于「趣世」,什么是「逛」呢?就是逃遁、 逃避,所谓「逃避现实」的意思,这个「巡」字,与「遁」字,音义皆同。至于佛法呢,其精神不在「消极地遁世」,也不是所谓「积极的入世」,亦可说是两者皆有,为什么呢?举一个例证便知:佛法中有僧团,从佛世开始就有僧团;僧团是很严谨的修行人的团体。因为有「僧团」,所以,佛教僧团不是逃避人群― 离群索居的,所以佛法主要的精神不是像道家一样提倡一个人躲到深山里面去,而是以僧团为主体,只不过在这主体之下,也容纳少许的特例,所谓的「头陀行者」「头陀行」是什么呢?就是一个人离开僧团去独立修行,佛听许少许特殊的人独立修行,是为了适应个别差异。除此之外,也有大家都知道的「行脚僧」、或是「耐诚水僧」,这些都是容许的(不过「行脚僧」与「云水僧」并不离于人群)这些也都是以个人独立为主的修行。所以在佛法中,除了大众共住一起修行,以此为佛教之主体外,而且并不抹杀个别差异,因此可知佛怯包容性之大,是为其特色。佛教的「僧团」是世界宗教中最早成立的、有严整组织的修行人的团体,据学者研究说,天主教的修道院是模仿佛教僧团而设的,所以佛教不能说纯粹「出世」(遁世)、或纯粹「入世」― 纯粹出世,不行;因为纯粹出世(遁世)就是逃避,便有如道家;纯粹入世,出家人就变成与俗人无异。中道行佛法中,除了僧团的生活以外,还有乞食法,以便与社会大众接触(乞食法在中国便成为「化缘」)。乞食或化缘的目的是什么呢?乞食有很多目的:-、无争,佛为了要一讥佛弟子完全放下俗务,专心一志修行,不与世间人竞争,故行乞食以养色身,而不再作世问的事业或职业,断绝一切驰求名、利、权、 位等的因缘,故与世人无争、与俗人无竞。二、调伏,佛弟子藉乞食来调伏自己的「我执」与「我慢」,俾能达到完全「无我」的境界。因此,乞食是修行「无我法」的一个大方便。因为众生最大的一个缺点就是有「我」,而修行最大的一个障碍就是「面予」(「面子」即我相、我慢的化身),世人对低下的事总摆不下面子去做。你若去行乞食,可以说是去做一般世问人认为最卑下的工作,你若能这样调伏自心的我慢、去除我相,行人所不能行,即是大修行。三、法施,比丘在乞食获得布施时,通常都要为信施说怯,因为信众以食施僧,僧即以「法食」回施给他。「法」也是一种食物,称为法食,可滋养众生本有「法身」:米粮五谷等的食物能令众生的「肉身」得到安乐,而法食则能令精神得到安宁、 使法身慧命得到进益、充满。因为僧众在乞食时,与信众有「食」与「法」的相互施与,所以佛法行人与人群之问便有所沟通或交流,因此,佛教不是倡行绝对的离世、 或绝对的「出世」的,因此,佛教僧团所行是一种很微妙的平衡之中道。佛法很不容易「解」,也不易「行」的原因之一,即在此「中道之行」:不是偏于两个极端的修行。又例如佛法中提倡「过午不食」或「日中一食」,这也是一种中道行,因为这是相对于外道的「断食」。道家就是提倡「断食」的,甚至于印度教、 基督教、 天主教、回教也都有所谓的「斋期」,他们的「斋」是完全不吃东西,亦即是「断食」,因此佛世尊称断食为「外道斋」。佛教是不采取这种极端的手段的。根据最近养生家的研究,每年固定的断食对身体很有益,第一、因为趁着断食的时候,内脏能够休息;第二,在休息的时候顺便把腑脏中所屯积的毒素排出去,因为内脏平常只是忙着处理(消化、吸收、运用)每餐新摄取的食物,所以没有余力排除那些运用之后? 以及过量的食物所产生的毒素,而一般人的身体之所以常有种种病痛,多半是由于那些屯积在体内的毒素毒害身体所造成的。所以,外道的「修身法」也可说是对的,只不过那是很激烈的一种手段。佛法所不同的是,佛法不须特别选择一个时间来断食,因为过午不食等于天天都在做「小规模的断食」或「温和的断食」,你若过午不食,则身体一袅面绝对不会屯积过多食物,因为早上吃‘餐,中午吃一餐,过了中午以后就不吃了,而且早上跟中午很接近,所以,你不可能吃得太多,因此,你的体内的食物不会因为屯积过多,无法适当消化及排除,而产生毒素;而且你也不会有营养过剩的危险,也不用减肥。所以想减肥的人,就可试试过中不食,(不须激烈地断食),中午十二点以后就不要再吃东西,包准你一定瘦下去。因此,这是一个很卫生、 很科学、很健康、很理性的养生之法,身心都能增益,而且不会过激,也不会伤身,有百利而无一害。事实上,过午不食的利益有很多,第一、就是断除自心对饮食的贪爱,断除舌根对味觉的贪爱;还有就是有益于修「禅定」,因为吃得饱饱的、 撑撑的,‘来容易婚忱,一一来不能马上坐禅,饱食而坐,不消食、伤胃、伤血气,造成新陈代谢的问题。接着,回过头来看道家。如前所说道家不是提倡日中一食,他们是提倡断食,他们甚至提倡「不食人间烟火」,称之为「辟谷」。所以我们小时候不想吃饭时,老人家就常会责备说:「怎么了?你想要成仙啊!」。断食,就是完全不进食。(附及,最近有些人在提倡「饿七」,亦即于七天共修法会期中,完全断食,这不是佛法,而是修持外道法。)还有,道家的隐者多半躬耕自食,自己种自己吃,这样就可以完全跟外界隔绝,变成「隐士」。至于佛教并不提倡这样做,佛教僧人一定要出去跟大众接触,但也不可与世俗接触太过频繁,亦不能完全与外界隔绝,并且也不主张出家人住在闹市里面,通常是住在郊区或城外的山里,且以乞食维生,所以是非常理性的;不过这点却反而非常难做到,为什么?因为众生都容易趋于极端。例如以吃来说,一般世俗之人通常处于「贪爱」这一端,他们除了吃正餐以外,还要吃点心、 宵夜,尽情恣意、大吃又大喝。而外道人则趋于另外一端― 外道人主张不吃东西是最高的修行。因此可知,以食而言,凡夫与外道正好各趋一极端:一个拼命多吃,一个提倡不吃。只有中道行者(佛家),不吃过多,也非完全都不吃,但是这样反而最难做;因为「走极端容易,行中道难得」,其道理为:中道之行不偏、不倚,不过激、不极端,须有定力、忍力、 耐力,不冲动、 不任性,这不是依五分钟热度的过激、极端的凡外之人所能行的。佛世尊所教敕的「中道」之理,在饮食及日常生活中,就已经表露无遗,且具体实现了。因此可知,佛的智慧实不可思议,究竟出过一切世间及外道。讲到理性,一般都认为儒家是一种「理性主义」,然而儒家的理性主义却是一种「新古典主义」,也就是很刻板、冷冰冰的教条主义。道家跟它相比就可说是「浪漫主义者」了。儒家非常注重秩序,十分严谨;道家则是返归自然,放任自由;而佛家所行依然是中道,不执两端、涵括一切。以佛法所行的中道不光是秩序严然,而且在秩序严然的同时,还须要「放任自由」― 这就很困难了,而且这一点在表面看起来好像也很难理解;其实并不难解,你只要试着观察两腿双盘时的感受就能体会:腿一盘起来的时候,身体与精神都是集中的:双腿盘在全身中央的部位交叉,双手也在此交叉,因此手脚都在全身的中心点交会,并且都保持不动,看起来十分庄严,而且表面看来好像十分紧张与束缚一样,然而其心中是放松的,一切尘虑都放下,因此行者即在外表看来绷紧与束缚而内心放松与平和之中,去体验「解脱」,体证心灵的解放!这真是非常奥妙,只有自己去做才能体会;「双盘、 手脚交会于身体的中心点,身心保持不动」,这代表着佛家秩序严然的「古典主义」;于双盘中,却能不可思议地冷静思惟而得心灵解脱,得大自在,这代表着佛家的「浪漫主义」。我在此也只能这样大致讲一下,若要深入地发挥,则要另作专题才能详述。然、「有为」与『 无为」其次,儒家是讲有为的政治,主张严格管制的,所以它很有利于集权政治;因此我们中国两千多年来,除了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以及在唐初道家短暂地得势之外,其它时间,儒家一直是政治舞台上身居「显学」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有利于帝王的统制,它讲究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套严谨的政治伦理制度,因而十分受历代帝王的钟爱。相对的,道家就不一样,它是主张「无为而治」的,标榜完全的放任自由(法国人所谓)。而在佛法中,则竟然是「有为」与「无为」(严谨与放任)两者都兼容并蓄,并且很奇妙的,这两种针锋相对的理论,竟然在佛法中也一样可以达到微妙的平衡:两者同时都有,虽然兼容并蓄,并驾其驱,但亦不相妨。关于这一点,你如果深入佛法,就可以深刻地体验到。在这方面最具体的表现就是禅宗:禅门行者,你别看他表面上很潇洒、 很旷达,然而真实的禅宗行人骨子里却是最严谨的(这一点就常被外行人忽略― 因为一般人只看表相),为什么?因为真正的禅者,其起心动念、一举一动都要清清楚楚!连起心动念都不能有差错,何况行为上怎会乱来?因此许多半调子的人不明究里,以为举止「很潇洒」就是在习禅,那就差远了,你潇洒可能会变成随便;然而禅宗行者却是真正的「一丝不苟」― 而且虽然一丝不苟,却不着痕迹― ― 本身自心严谨到了极致,却让凡夫看不出来,但表面上亦不随便,也绝不会毁犯如来戒法;总之,他潇洒自在,同时却不毁、不犯、不污如来禁戒,这一点常为一知半解者误解,而以为「随便」就是「潇洒」,「放逸」就是「自在」,并且以为放逸、懈怠、随便就是在「习禅」,而美其名为「在行住坐卧中修」,又美其名为「平常心」― 其实是随顺愚痴凡夫心的合理化借口,而不自觉知。所以佛法不可思议的地方就在这一畏,佛法能把看起来针锋相对的东西合并在一起,并且能够令之和合、不生冲突。现在我们再来看看道家和儒家,他们两家是完全针锋相对的,几乎所有的主张都是相对立的,而这两家是中国「土产」哲学中的二大主流,因此你若了解这两大学派,则中国哲学九流十家都容易大略了知,因为研究儒道两家之时都会涉 及到其它家,并且其它家也大都与儒? 道二家有所关联与因缘。例如「法家」是从道家脱胎变礼而来的:道家讲究「阴柔」,「以柔克刚」等等;法家之徒,却善法恶用,将此原理稍微扭转一下,就变成谋士、政客与帝王的阴谋诈术,几乎所有的法家之流都搞这一套,然后求为帝王所用,从而得到个人的权利名位与荣华富贵,然而最终都因推行严刑峻法,到头来连自身都难保,没有好下场,如韩非、李斯、 商鞅、 管仲都属这一派。然而法家的木源是什么?法家出于道家,出于主张无为而治的老、庄― 历史是很讽刺的,是不是?- 最讲权谋、干预、控制、「有为」的法家,却出于「无为」的道家!儒家讲有为政治,道家讲无为政治。儒家讲的有为政治就是所谓:「大有为」的政府,比如家教很严谨的家庭。我们常可听到有人很自一最地这样说:「我家『 家教很严』 」,表示是一种称扬。而道家就完全相反,道家主张的是「都不要管」,随他去、可是这样也不行呀!虽然不能什么都管,但也不能什么都不管:全都管的话,台语有句话说:「严官府出刁贼」,所以,几千年来我们中国的百姓会这么厉害,这么会走漏洞,可说都是官府逼出来的。再者,我们自己都晓得中国人有一特性,就是「老奸」,很会走歪路,中国人这部份的「智慧」与人格从那一畏来的呢?从道家的理论与实践中来― 「以退为进」。所以要是了解自己,了解中国人的个性,了解中国哲学与文化,那你就会嫣然一笑。关于政治,佛家不是主张极端的有为,也非极端的无为,仍然是所谓的中道;因为极端的「有为」会造成专制? 极权、霸道;极端的「无为」会造成无政府主义、混乱与虚无。而佛家认为国须有「仁工」(佛经中有一部『 仁王般若波罗蜜多经』 ,简称司仁王经』 ),国家人民才能安乐。儒家强调「大一统」,主张「尊王攘夷」,抵抗外侮,不过却也可以「开疆拓土」、 抚绥蛮夷,即是以「王道」并吞邻国(其实是侵略外邦)。道家就讲小国寡民,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大家相安无事,即所谓「桃花源记」的境界。附及,「桃花源记」是什么?其实以文学批评来讲,那只是陶渊明的理想或幻想,是他所憧憬的境界,将之托言于美文,因为他所处的时代太乱了(晋末,五胡乱华时)。至于佛家所讲的,则是国无大小,大国小国都可以,只要大家都修「道」,王者以道治国,天下即无事,如美口慧大士(傅大士)对梁高祖之进言:「天下非道不安,非理不乐」。再者,儒家是国家主义者,这个词翻成英文是。「国家主义者」这个词在中文一袅并没什么不妥,不过在现代英文中就不太好听,不但不是赞词,而且是个贬词,因为在英文一畏此字的言外之义是集权、专制与军国主义。道家崇尚「无政府主义」。而佛家讲什么呢?佛家不主张「无政府」,佛家赞同一定要有国家、有政府,不能没有国家,没有政府(大众之事不能无人管― 道家的乌托邦式的无政府主义,只是浪慢主义者的幻想。)而且佛家觉得不论大国或小国都好,但总要有一个国家,因为众生之法如是:一群人在一起,须有组织、制度,不能如一盘散沙,各顾各的,互相争夺,而无人仲裁,便成无法无天的蛮荒世界。所以,总而言之,道家就是要唱儒家的反调,可说是「反对党」或是「在野党」,而儒家碰巧在历史上一直都是「执政党」,为当权者所推崇。儒家所教导人的就是「处世」之道,道家所教的则是「离世」之法。何谓处世之道?一言以蔽之,即是才(如何对待他人),甚至更进一步而可说是日让(如何掌握管理他人),大家可回想一下以前所读的四书五经是否即是如此?若再更进一步,则成为方(如何控制他人),所以儒家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其实就是将所谓「伦理」或「礼教」,化为政治之用,以绝对的权威与服从,层层管制,到下面的人就被压得动弹不得了,所以只好想歪点子,「上司管下司,锄头管畚箕」,儒家是主张这样的管制系统。道家就觉得这样很霸道,很「不讲理」所以就反儒家,因为儒家那一套完全是依照所谓的「礼教」。什么叫礼教?我们可以先把那个「教」字去掉,简称之为「礼」,儒家所教的一切都是以这个「礼」字笼统的来表现。所以道家说:「礼」一出现,道就亡。道家是这么主张的,所以他们是儒家的「反对党」。至于佛家所主张的,是「不即不离」也就是说,修行人对于世问人,不能完全「离」开,但也不能完全「和」(尸杳)在一起,所以叫「不即不离」。儒、释、道三家修身论现在讲儒、 释、 道三家的修身论。有一点颇为奇怪的是:佛家、 儒家和道家三者都讲「修身」。我在高中的时候看哲学,那时觉得似乎各家都讲得很有道理,认为皆能自成一家之言,就是不知道哪一家比较好?无法取舍,实在很困惑。看中国哲学是这样,后来看西洋哲学也一样,觉得各家都很好。一直到我学佛以后,才渐渐地能够分辨,因为在我发心学佛时,已经把中国及西洋的哲学大致涉猎了一番;而我研读哲学时,不只是用读的,还真照着「修」呢!例如我在看『 论语』 、『 大学』 时就真的照着孔夫子所说那样去修,等到读『 子皿子』 的时候,就照孟夫子所说的那样去修:「集义养气」,「养天地正气」等。儒家哲学的方法是从「修身」开始,司大学』 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以修身为本」;所以所有的人都应修身。那么大学所说的修身是指什么而言呢?就是以「礼」为主,详言之,即「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等,从这些来修身,身修之后再「齐家」,然后再治国、平天下,所以儒家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是「平天下」,也就是说其最终目的是「政治」,以政治为最终的依归。质而言之,儒家不但最终的「目标」是政治的,连开始时的手段也是「政治」的。你只要看它治家就知道,治家的方法跟操兵一样(家长如带队官,家中成员有如二兵;讲究「一个口令、一个动作」);「留名青史」是儒家认为最高的成就;儒家所谓的成就,其实换一句话讲就是「功名利禄」。儒家不但治家及治国的方法是政治性的,甚至连自我的修行也都是政治性的;因为儒家的修行方法是「礼教」。什么叫「礼教」呢?深入而言,所谓「礼」其实就是「人际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问的行为方式;所以,儒家可说是搞「公关」的。因此儒家所说的修身,主要就是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道家就不赞同,道家的一个大前题,就是老子所说的:「名与身孰亲?」因为儒家都是在追求「名」嘛!以儒所见:因为人之身皆会败坏、死亡,若死后能「留名」,便是「不朽」,所以儒家全心全力追求「不朽之名」,这就是儒家对付「生死」的哲学理念― 「留名千古」以达「不死」道家针对儒家重名的理念,就提川「『 名』 与『 身』 对我们而言,哪一个比较亲近?」这样的质疑。「名」与「身」相较,对一般人的直觉来讲,那当然是「身」比较亲,所以道家就提倡真正「名符其实」的修「身」。以道家来看,儒家讲的修身,实在不是真的修「身」,只是在修「人际关系」而己,所以道家自认他们才是真正的在修「身」。道家如何「修身」呢?道家要修这个「肉身」,要修这具四大、 五蕴和合的肉体之身,要修这个会臭、 会烂、会坏哗穿糕费蕹渡革杀宫辑、会死的色壳子― 道家企图将它修练成不坏、不烂、不臭、不死,而成为长生不老的仙人,欲与大自然作一大搏斗。那么道家如何修这个肉身呢?首先练「气」,从「吐纳」开始修,最后修「龟息」;若龟息成就,即得长寿,乃至长生不老。『 庄子」一书中便有讨论到龟息之事,学国术的人就会知道所谓「龟息」是什么。根据道家观察,动物中乌龟的寿命最长,而龟命之所以长的原因,他们发现是由于其气息深、细、密、 若有若无、绵绵不断,故称之为「龟息」;简言之,乌龟以其「息长」,故「命长」。道家为了养生、 长寿,故重养龟息(注:修龟息,无异取法于畜生,以畜生的业果境界为榜样)。太极拳、内家行气,都源于道家。因此「道人」从吐纳、 静坐、 调息练起,接着练「精、 气、神」,以上称为练「内丹」;光是这样练「内丹」还不够,还要藉重于药物练「外丹」,所以,道人必须采药、炼丹、 服丹。道家最后的目标是求作仙、成长寿仙、 白日飞升、阳神出窍、阴神出窍,到此地步,依道家来说,便是「修成正果」,可于「仙斑排列」了。不过我跟你们说:这是「外道法」,佛弟子不应习学,否则即是违背三归依的「自归依法,永不归依外道邪说」。有人说他可以阳神出窍、阴神出窍,在此顺便提醒您,那不是佛法,因为其法为依于对色体及生命的贪爱,故非佛弟子所应修,别走岔了(小心「出窍」时,以某些因缘,出得去,进不来,就「翘辫子」了;或者出去太久,人家以为你死了,把你抬去出殡、埋了;或者出去后,躯壳被其它魂神、或鬼神占去,而变成游魂、或疯狂、 或「走火入魔」等毛病,不而足)为何道家之徒求作仙呢?道家要成仙的目的,主要也是为了追求「不朽」追求永恒的生命,然而道家的「不朽」与儒家所说的「不朽」不同,道家的不朽是指「肉体不朽」,要把这个四大所成的肉体修成不朽、不坏、不烂,因而变成一个「长寿仙」,这就是道家解决「无常」与「生死」的方法。如此,在这方面,道家与儒家比较起来,就变成很「反讽性」因为本来道家外表看起来很达观、很看得开、很放得下、 很洒脱,可是最终却是很执着这个肉躯;而且道家本来看起来很「形而上」,最后却因执着贪爱这个肉躯,反而变成很「形而下」!反之,儒家本来在方法论上是很「形而下」、 很「世俗」的,但儒家解决无常与生死的方法是求名的不朽,换句话说,也就是追求一种所谓「精神」上的不朽,因而令整个情势逆转过来:本来很「形而下」、 很「世俗」的儒家,变成反而比道家更「形而上」。另外,儒家在解决「无常」与「生死」这个课题上,除了追求名(精神)上的不朽,还有一个形而卜的配套:「传宗接代」,透过「传宗接代」,儒家便认为可以达到生生不息的目的!这是儒家对个人「肉体生死」的解决方案。以佛家来看,是否真有「长寿仙」呢?有的,『 楞严经』 末了几章就谈到有种种仙人:天仙、 地仙、水仙、 山仙、海仙等,且有详细的解释。然而,长寿仙是不是真的能常住、永恒不朽?不会的,佛经上说那只不过是他们能活得久一点,几千年、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然而终究还是有寿终的一天;即使在欲界天的天人,几千万年以后,他天寿享尽,还是要堕下来受生,而天人下生的时候,通常都是堕到三恶道去,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存款)都用光了,天福亨尽了,再也无福作天,甚至无福为人;天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下界(欲界)的「仙」哩!仙寿比天人之寿还要短得多,因此仙寿尽时,便复堕为人,乃至堕于三恶道。现在再对儒、道、释三家的比较来作个总结。以其中心思想来讲,儒家、道家、 佛家的主旨均是在追求「不朽」,甚至可以说,所有人类精神的最高境界都是在追求「不朽」。不朽有几种呢?像儒家所追求的不朽是在人际中求、在功名中求,在繁衍子孙中求,它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传递,一代传一代,而称之为「不朽」,事实上就是个「名」字。道家是在追求什么呢?它不求别人,它所追求的「不朽」完全在自己肉体中求,这也就是为什么道家是那么极端的「个人主义」,但是它没有注意到:这个肉体毕竟只是一个「色壳子」而已;所以,以佛家来讲,这就叫做「错用心」。佛家追求的「不朽」是不生不灭的自心自性,是在自性中求。所以儒释道三家同样追求不朽,其一是在人际关系上求,另一个是在肉体上求,而佛家则在自心自性中求。顺便提到,耶稣教与婆罗门教的主旨也是追求不朽,耶稣教所追求的不朽在于其「上帝」那一畏,他们说只有上帝是不朽的,所以他们最后要回到他们的天父那里,与神结合、与天父结合才能得到不朽。婆罗门教所追求的不朽在于梵天,婆罗门教徒认为他们皆是大梵天王所生,所以他们最后必须要回到大梵天王那一畏,才能得到不朽,这跟基督教很类似― 事实上,应说是基督教跟它很类似,因为印度教比较古老。所以,这两个宗教的根本都很相像,都是追求要到他们的「神」那里去「分亨」其不朽。然而,以佛怯来讲,于「心外」见有「道」可求,名之「外道」:儒家把人际关系中所产生的「令名」或口碑叫做「道」,这样的道其实很不实在,也很不可靠,因为不知那一天由于利害冲突,他便对你的褒贬产生变化。所以在后世,连孔子本人也有比较得势的时候,也有很倒霉的时候,「批孔扬秦」时就是孔子倒霉的时候,在那之前,五四时代的「打倒孔家店」也是孔子衰运的时候。到如今,我们都能够很客观地,没有什么禁忌或恐惧地来谈论孔子的哲学,而不会因此被迫害、或杀害,可见孔予的权威也已不像古代那么不容置疑了。再者,儒家所追求的是人际关系之中的东西,因此就是「外在的不朽」。至于道家呢,他们在这个会坏、会臭、 会烂的肉体上去追求不朽,那不是橡木求鱼吗?白白辛苦一场,倒不如像埃及人那样还干脆一点:做成木乃伊。像现在科学已发明了冷冻怯,这也是现代人追求不朽的方法,但是如此在色身上求,也是于心外求,故也是「外道」,并非究竟。至于耶稣教与婆罗门教,乃至于其它一切宗教,例如拜火教(祆教)也都是在他们的「神」上求,也都是心外觅法,求于外法,依计外法,亦称外道,亦非究竟。佛说:若是心外见法,不见自心,名之为「迷」以上简单介绍佛法以及各家的比较,目的是要烘托、显示出佛法实在殊胜,好教大家知道:佛法稀有难得,切莫失之交臂,空过一生!
道教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百度--您的访问出错了
&您的访问出错了
很抱歉,您要访问的页面不存在。
请检查您输入的网址是否正确。
如果您不能确认您输入的网址,请浏览页面,来查看您所要访问的网址。
直接输入要访问的内容进行搜索:
如还有疑问请访问获得解决方法
&2013 Baidu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儒家道家佛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