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河供电所四川省历届领导班子子

查看: 493|回复: 0
【大兴安岭】林海日报
杰尔格勒是内蒙古大兴安岭林管局首任局长,是开辟和建设大兴安岭林业基地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他曾先后担任内蒙古林务总局局长、内蒙古林业部部长,内蒙古林业管理局局长,中共喜桂图旗、大兴安岭林业委员会书记,大兴安岭林业管理局党委书记等职。1952年至1977年期间,他先后担任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主要领导,在林区奋战17年。1954年2月,杰尔格勒代表大兴安岭林区出席了全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1[size=1em][size=1em]林区开发建设的开拓者
现在确认的内蒙古森林工业管理局建局时间,是日。这个日子,是根据老干部回忆而确定的。但根据库存档案,这一天是内蒙古森林工业管理局局长杰尔格勒被任命的日子,实际内蒙古森林工业管理局是在5月28日被自治区政府确定成立的。把8月25日确定为建局时间并无不当。中国共产党实际成立的日子是在7月1日之后,后来认定为7月1 日,也就约定俗成了。而从这也看出了林区人民对杰尔格勒的深厚感情。
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家经济建设急需大量木材,同时也是依靠资源经济搞原始积累的必然过程,林业是国民经济名副其实的基础产业。这一时期,生产木材是国家建设对林业的主导需求,林业企业的根本任务是保证国家建设需要的木材供应。日,全国第一次林业工作会议召开,会议确定林业工作的方针任务是“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采伐与合理利用”。并决定筹备开发大兴安岭林区。日,自治区政府命令,将内蒙古自治区林务局改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林务总局,由杰尔格勒担任总局长。
日,自治区林业部根据国家安排,决定成立图里河森工局筹备处,进行新林区开发。6月20日,杰尔格勒带领干部来到牙克石,进行组织,拉开了新中国开发建设大兴安岭的序幕。6月24日,他派人回乌兰浩特招募泥瓦工,7月8日,654名工人从乌兰浩特赶到林区。由于工具不足,只能干一些脱大坯的活。正逢7、8月份雨季到来,工人只能在大树下避雨,80多万块大坯大部被雨水冲坏。而且因为当时的铁路只通到144公里(现库都尔林业局爱林经营所),建局所用的物质,也就只能运到这里,再用马车往里运。困难程度可想而知。在这样的条件下,能建一些帐篷、木刻楞房、蒙古包等简易建筑就很不容易了。杰尔格勒带领工人们穿行在茫茫大森林里。爬山涉水,披荆斩棘,饿了,啃口干粮;渴了,喝一口山泉水。许多人的衣服被划破了,皮肉划出了血痕。遇着草塘,行走更加艰难。有的工人脚踩塔头,一不小心,掉进半米多深的泥水里,上下湿个透,冷风一吹,浑身发抖。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圆满完成了任务。10月10日,图里河森工局在牙克石成立,实现当年筹建,当年投产。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杰尔格勒的直接领导下,大兴安岭林区陆续地建立了根河、金河、甘河、吉文、克一河、得耳布尔、库都尔、乌尔旗汉等十几个林业局。
当时,林区的道路很少,运材则多是采取水运和马拉爬犁冰道运材等方式。冰道马拉爬犁运材,一次载量5立方米,相当于马拉四轮车“连楂滚”运材的5倍。在一个滴水成冰的冬天,一条三十多里的冰道修晚了,影响马套子入山运材,杰尔格勒知道后连夜赶到现场,召开建路者大会,向大家讲明国家需要木材的迫切程度,他号召大家:“团结起来,把困难踩在脚底下,早日把冰道修通。”人们情绪高涨起来了,他们说:“杰局长说得对,解放军爬冰卧雪打反动派都不叫苦,难道我们这点困难就克服不了吗?”在杰尔格勒的带领下,工人们迎着凛冽寒风举镐刨土,夜里顶着星星拉水浇道。预计需要7天修通的冰道,结果只用了2天就完成了。
开发建设林区之初,条件是异常艰苦的,人们住的仍是工棚子、地窨子,睡的仍是小杆大通铺。杰尔格勒很少坐在办公室里,经常到下属森林里。每次上山他都到工队蹲点,每道工序他都查看,最关注的安全生产和伐区质量。他和工人们同吃同住,随时了解工作情况。他通过加强企业管理,大幅度提高了林区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林区开发建设之初的木材生产方式,在当时生产技术不发达的年代曾起过一定的作用。但它最大的弊端是受季节限制、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不安全,而且木材损失浪费严重。为了改变这种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杰尔格勒因地制宜,于1952年7月在阿尔山,博克图、图里河林区推广“林永录弯把子锯采伐法”。这种锯,一个人操作,使用灵活、携带方便、效率提高。伐木时人可以坐在地上或是单腿跪在地上,既降低了伐根的高度,节约了资源,又可控制树倒方向,比“二人抬”相对安全。弯把子锯的发明,虽然还未使操作者脱离手工作业,但不亚于当年瓦特发明蒸汽机。
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机械化设备开始在林区出现,杰尔格勒深深认识到技术革命对林区生产的重要性。早在1952年12月,杰尔格勒便在图里河林业局利用12台拖拉机进行了冰道搬运试点。1955年,国家首批调入KT——12型拖拉机24台,哈林电锯10台,K5电锯5台,友谊油锯23台,杰尔格勒把设备调往阿尔山森工局做为实验点。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他领导林管局在林区推行了机械化常年流水作业。山上实行拖拉机集材,取消牛马套子;山中实行森铁运输,停止水运生产;山下实行电锯造材,机械化装车,取消人抬肩扛。这是木材生产的一项重大改革。杰尔格勒一方面向国家申请调拨先进的设备,一方面从各个单位挑选一批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壮,有一定文化基础的职工,学习开汽车、拖拉机、森铁小火车驾驶技术。这些职工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机遇,进了培训班,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上课认真听讲,记好笔记;下课抓紧复习,深钻细研,基本上掌握了各种机械的操作、驾驶和维修技术。他们回到生产岗位后,成为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史上第一代技术工人,在林业生产中发挥了骨干和桥梁作用。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林区的生产条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生产逐步实现了机械化,运输汽车、森林小火车代替了马车,集材用拖拉机代替了马套子兽力集材,贮木场装大火车用绞盘机,代替了工人哈腰挂抬木头装车……。
木材生产推行机械作业,运输是关键环节,1952年以前,林区没有等级运材公路,当时的“路”都是土路或简易路。林场、工段的生活物资及粮食,都是依靠冬季进行储运。杰尔格勒认为首要的任务是加快修筑森林道路和森林铁路。在他的领导下,第一代林业职工自力更生,白手起家。没有汽车,他们就自制“小爬犁”运沙石,搞基建;没有锯,他们就用“小手斧”砍树做枕木;修路无机械,他们就用“小扁担”、“小土篮”挑土运石;盖房子需要红砖,他们就土法上马建“小砖窑”;生活物品运不进去,他们就人抬肩扛。大兴安岭气候寒冷,“滴水成冰,吐痰成钉”,年无霜期仅80至110天,年平均气温在摄氏零下3至5度。林业职工面对严酷的高寒,克服了一无设备、二无经验的困难,修建了一条条运材防火道路。在杰尔格勒的亲自指挥下,1953年,库都尔修筑了一条5.6公里的街内路。同年,在根河林业局又修筑了由根河通往好里堡的5公里公路,结束了林区没有公路的历史。1954年林区修建了115公里长的公路,一条长70公里,从西尼气到南沟林场,另一条长45公里,从图里河到库都尔主沟,这是林区最早的常规公路。日,阿尔山森工局伊大森铁73公里工程竣工。1956年初春,1000多名筑路工人和招收的农工踏着冰雪,靠人拉雪橇,带足一年的粮食,跋涉了几天几夜赶到“根萨线”施工工地,开始了林区首条运材公路的施工。这条公路历时两年多的时间,1958年完工,全长347公里。1957年4月,牙林线铁路铺轨到伊图里河。
杰尔格勒一直关注林产工业的发展。他认为:“枝丫、稍头木、树根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是件可惜的事情,把每棵树都利用起来并利用好,就等于把采伐量提高了一倍,也意味着采伐量相对减少了。”1952年林区刚刚开发建设,就在齐齐哈尔建立了第一制材厂。截止1964年,在杰尔格勒担任林管局主要领导的12年里,乌尔旗汉、西尼气、图里河、阿尔山、甘河等林业局相继建起了制材厂。1958年黑龙江圣朗木材厂职工830人调到牙克石,筹建木材加工厂。1960年,由民主德国援建的牙克石栲胶厂成立,年生产能力5000吨。后来与栲胶厂合并成联合厂,这是当时亚洲第一栲胶厂。
2[size=1em][size=1em]全国第一大的林产工业企业
杰尔格勒十分重视林业科技的重要性,他曾很多次在林区的会议上指出:“为提高产量和质量,各地都应该大搞技术研究工作,确定研究项目,密切结合林区实际,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研究出更多新产品、新技术。为了搞好林业科研所的建设,杰尔格勒积极向自治区政府反映情况,请求拨给经费和土地,解决了林科所土地和房建问题,1958年,林管局成立了林业科研所。
林业生产露天作业,而且点多、面广、线长、分散,加之开发初期党员数量极少,党的领导作用很难得到发挥。杰尔格勒做为林管局党委主要领导,十分重视林区的党建工作,在他的领导下,除各林业局、厂建立健全了党的委员会,各基层生产单位普遍建立了党支部和党小组。党支部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一方面教育现有党员加强学习,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杰尔格勒要求组织部门积极选拔和培养党外积极分子,按照党员标准,有计划、有组织地吸收入党,从而使党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党的核心领导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林区发挥得越来越显著。与此同时,林业职工队伍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建立新的劳动组织,固定工人的基础上,涌现出一大批劳动模范,充实了林业干部队伍。
林区从开发建设起,林管局历届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经常教育各族干部群众维护民族团结,从民族团结的大局出发,妥善处理彼此间发生的问题。杰尔格勒一有机会就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大造民族团结的舆论。在他的带领下,林区广大各族干部群众都能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他根据很多管理人员是从内地、北疆和部队调来不熟悉地情人况,要求大家坚持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风俗习惯,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惜民族团结。杰尔格勒注重培养民族干部,林区的发展建设期间,许多民族干部在林区成长,为林业以后的建设储备了后备干部。1973年,杰尔格勒回到林区担任党委书记,他积极着手对“文革”期间受迫害的民族干部平反工作,使许多民族干部重新恢复工作,为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
引进设备、改革林业生产方式、建设职工住宅、修筑林区道路、改善林区交通、在生产方式上逐步变手工作业为机械化作业、变季节性作业为常年作业,变原木生产为原条生产、变游动式作业为定居作业……正是在林管局首任局长杰尔格勒的指挥下,闭塞落后的大兴安岭林区开始向社会主义新林区发展。
3[size=1em][size=1em]林区生态建设的先行者
日,自治区党委在牙克石召开了第一次林业工作会议。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出席了会议,并作出了“一手栽树,一手砍树,右手栽树,左手砍树”的指示。杰尔格勒在落实乌兰夫指示精神时,是这样解释的:“就一个人来说,通常在生产活动中,右手是占主导地位的,比较左手是有力量的。它意味着,我们各级党委必须把森林更新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上。如果我们把工作做好了,用右手了,就可以永续利用资源。做不好,用左手更新了,就要断断续续。”从这段形象的比喻中,让人们看到了杰尔格勒朴素的保护森林生态的观念。
虽然,“生态建设”这个词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开始逐渐频繁使用的,但杰尔格勒在林区工作时期对森林永续利用的思想非常符合目前生态建设的理念。他对森林永续利用是这样理解的:“加快营林更新速度,提高森林更新质量,是关系到大兴安岭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根本保证。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考虑大兴安岭林区的更新方式、方法和更新树种。千方百计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保护好母树苗,让所有职工群众树立爱护每株树木的高尚品德,从伐区工艺设计到采伐、集材、归楞过程中就要注意保护好母幼树;在加强人工促进更新的同时,必须扩大人工更新的比重,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森林的生长速度。为加快更新速度,必须抓好种苗生产,发动广大职工群众,把林业职工家属培养成育苗专家,”杰尔格勒这些在上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形成的森林抚育工作思想指导着几代林业工作者,许多当时的工作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内蒙古大兴安岭在开发之初,杰尔格勒就十分关注森林的培育。他带领技术人员和林业工人多次到原始森林里,爬过了一山又一山,穿过了一林又一林,研究对老树、幼树的成长和培育情况。为了从实验中探索人工速生丰产林的经验,他们把营林、造林工作中的丰富实践,一点一滴地记载起来。1952年,他组织成立了博克图森林抚育站和白狼森林抚育站。1954年博克图总站开始对天然幼中龄林进行抚育间伐。当时没有明确的技术规程,以手工作业为主。完成0.47万亩。次年,五岔沟、库都尔完成抚育间伐3.8万亩。1959年进行抚育伐的单位达11个。1955年至1957年,在林区相继建立了阿尔山、綽尔、乌尔旗汉、根河、金河等18个森林经营局,下设森林经营所和森林工段,主要职能为采种、育苗、采伐迹地更新、森林抚育采伐、森林资源统计等新技术推广、营林生产质量管理等。
在种苗培育、植树造林方面,杰尔格勒发动在林区内生活工作的所有职工家属参与育苗和造林。每个机关、学校、林场和村屯都负责一定的任务,分片包干进行造林。1952年,杰尔格勒指示博克图苗圃在林区首次进行了大规模裸根育苗,树种为兴安落叶松和樟子松,这两个树种一直是林区主要的育苗树种。1955年,白狼苗圃进行鱼鳞云杉育苗,此树种一度成为仅次于樟子松的育苗树种。水曲柳、白桦、黑桦、东北红松等树种也先后培育成功。1955年先后建立苏格河、潮查、原林苗圃,1959年达13处,达到一场一圃的布局。1958年绰尔林业局选出7540亩母树林,进行多次抚育。
1961年,国家主席刘少奇来到林区视察,杰尔格勒陪同视察并详细汇报了林区在木材生产和营林工作取得的成绩。刘少奇在视察时,提出了“以营林更新为基础,综合利用,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方针。刘少奇主席走后,杰尔格勒立即着手进行筹建营林村的准备工作,制定了营林村的工作方针和主要任务: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开展多种经营。按照企业下达的计划,合理地管理组织生产。经营管护好现有森林,有计划地进行采种、育苗、造林。在他的亲自指导下,当年9月,根河林业局在潮查林场三车间地区创办了全国第一个营林村,把3000公顷的森林划归20户经营。1965年春,根河林业局向刘少奇主席书面报告了营林村的建设和阳坡造林的情况。1965年7月,林业部党组下发了《关于在国有林区建立营林村的决定》全国掀起了大办营林村的热潮。到1965年底,在东北、内蒙古林区共办起89个营林村。
火灾是森林的大敌,杰尔格勒非常重视森林防火工作,从林区开发建设伊始,就把防火设施与林区开发建设结合起来,统一规划,统一施工,同步进行。杰尔格勒多次强调:“各单位必须把防火工作和生产同等看待,大力发动群众,动员一切力量投入防火战斗。要利用一切宣传工具,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护林防火教育。严格控制火源,加强联防工作,健全扑火组织。”在他的指导下,林区护林防火工作取得了成效,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林区配备了防火无线电台,培养训练了报务工作人员。1952年,林区航空护林工作开始,主要任务是巡逻报警、空投火情报告、食品等。1953年起,林区每年春秋两季在铁路沿线烧防火隔离带。1956年,大杨树林业局在古里卓山修建了林区第一座瞭望塔,截止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林区共修建了53座木制瞭望塔。1957年,为了解决偏远林区防扑火交通问题,在杰尔格勒倡导下,林区修筑了免渡河至温库图防火公路137公里。同时,各学校、单位、家属都行动起来宣传护林防火。林区各城镇在出售的书籍、报刊、商品包装纸上都加盖了“护林防火”字样,让广大群众、外来人口随时受到了防火教育。林区还建立了林务大队,专门从事护林防火巡护工作。
4[size=1em][size=1em]职工群众的贴心人
现在,参加过林区开发建设的老干部、老工人,一提起杰尔格勒还直竖大拇指:“杰局长人好呀,没架子,对职工群众那是打心眼里关心!”
杰尔格勒不论身居多么重要的职位,也不论做出多么大贡献,得到了多少荣誉,始终保持着党的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有一次杰尔格勒去林业局,林业局已经给他安排了小灶用餐,可杰尔格勒一下车就进了食堂排队打饭,有一个小伙子没有排队,到前面买了十个馒头,拿着就走了,杰老就问食堂管理员:“他怎么不排队就能买十个馒头,我们后面这么多人排队咋不如他呢?”问的食堂管理员不敢言语。那时候他并不认识杰尔格勒,后来大家都知道杰尔格勒在食堂排队的事,当成美谈传扬开了。还有一次杰尔格勒去图里河林业局的一个林场去,那时候去林场没有汽车,他就骑马。冬天,骑马回来是顶风,他戴的皮帽子是系带的,顶风的时候把下巴都冻了,后来下巴冻的肿的很高,大家都和他开玩笑:“你胖了”。杰尔格勒经常上山上一线工队,和很多普通工人交上了朋友,工人们有家庭生活方面要求,比如谁家房子漏了、谁家缺烧柴了等生活实际问题,只要和他反映,他都想办法给解决。很多林场职工,一听说杰尔格勒要来了,马上奔走相告:“老杰头又来了。”
杰尔格勒为人一向大公无私,严以律己,对亲友和子女也不例外。他对子女要求非常严格,从来都不让他们坐他的汽车,子女的穿着甚至还赶不上当地的普通工人家孩子。当时,杰尔格勒月工资200元,那时候家里有11口人,靠这些收入,生活条件很难改善,他非常好客,还从不接受礼物,一有工人朋友来家就让人家一起吃,所以家境很艰难。为节省花费,他把烟戒了。他对自己的亲属也很严格的。他有一个亲属在綽尔林业局任局长,有一次农民春天打草引起火灾,杰尔格勒当时就把亲属的局长撤了,变成一般干部了。
林区开发建设初期,由于位置偏远,气候寒冷,人员在短时间内大批涌入,内地蔬菜供应不足,每人每月半斤豆油、肉类。林区职工群众生活十分艰苦,人们吃的仍然是窝头,菜汤,白面细粮很少,食堂师傅做菜的方法极为简单,将冻白菜、大头菜就冻切碎放入锅里,添水、放盐,待熬熟后,再在够50个人吃的菜汤里放入一勺豆油俗称“后老婆油”,这还不是人们顿顿都能吃上的,很多人患上了夜盲症。杰尔格勒的心永运是和职工群众的心联在一起的。他不仅和职工群众一样吃窝头、喝菜汤,还从1953年起,他就组织职工群众用镐头在林间空地开荒种植蔬菜,各林业局都成立了农场种粮、种菜。由于措施得力,1957年,林区肉食品敞开供应,人均达到了月13.6公斤,是历史最好水平,由于库存过大,没有储存条件,各单位采取赊购发动职工吃“爱国肉”。这一年,林区自给率达到了52.6%。
1958年,林区开发建设需要大量人员,从关里、东北、内蒙古农村新招收3.2万职工。自办农业虽有增加但缺口较大。紧接着,进入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职工连咸菜,大酱都吃不上,吃饭就盐水。1959年,林区人口达到35万,平均170人占一口猪。1960年,是林区最困难时期,林区非生产人员月供应粮食减少到10.5公斤。杰尔格勒组织职工群众生产自救,各林业局纷纷搞起种植业和养殖业,1960年,林区农业播种面积7.1万亩,产蔬菜6.2万吨。第二年,林区播种面积猛增到11万亩,还产粮670吨,到1964年,林区蔬菜自给率达到80%。从而不同程度的缓解了人们吃粮难、吃菜难的难题。1961年,国家主席刘少奇来到林区,仔细询问了林区人的生活、生产情况,当听杰尔格勒说林区吃蔬菜困难,部分职工患浮肿病时,当即指示供应林区工人和居民每人每月1斤黄豆。“营养豆”一直供应到粮油市场放开、粮食本作废为止。据统计,在最困难的1960年至1961年4月,35万人口的林区有4929人患了浮肿病,但死亡只有5人。把这放在当时全国上千万人死亡的大环境下,简直就是个奇迹,而这与杰尔格勒所做的工作是分不开的。
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人口的不断增加,杰尔格勒把林区职工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看病就医工作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加强了医疗卫生工作。他亲自出面协调,先后从内地和呼和浩特引进一批医科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来到林区,并在各林业局相继成立职工医院,购置了必要的医疗设备。他还积极组织开展计划免疫、预防地方传染病、妇幼保健、宣传卫生常识等工作,有力地保障了各族职工的身体健康。1952年末,林区第一家职工医院——图里河林业局医院诞生,1955年上半年,阿尔山、乌尔旗汉、库都尔、西尼气、博克图都成立了职工医院,同年,林管局卫生所扩建成林管局第二中心医院,林业中心防疫站也在牙克石成立。1966年,林区有林业局、厂医院20所,共设病床780张,有医护职工880人,基本满足了职工群众的需要。
随着林区人口的增多,教育问题也提到了杰尔格勒的议事日程。1951年前,林业职工子女都在地方学校读书。在1951年夏季,杰尔格勒担任内蒙古林务总局局长期间,阿尔山森林工业局就办起林区第一所林业小学。从1952年开始,在杰尔格勒的亲自关心下,林区各企业先后办起了小学和幼儿园。1958年5月,甘河林业局创办了职工子弟学校,内设小学、初中两个部,这是林区办初级教育的开端。同年9月,阿尔山林业局办起了林区第一所初级中学——阿尔山中学。1958年由于林区新建了10个林业局,各学校急缺教师。在此情况下,杰尔格勒向林业部申请办师范教育。1959年9月,经林业部批准,牙克石林业师范学校成立。为了给林区培养出更多的各方面人才,杰尔格勒调整了职业教育布局,1958年8月,根河林业局建成根河林校,这是牙克石林业学校的前身。同年,图里河、西尼气等林业局先后举办了技术工人培训班,开始了林区的技工教育。林区的高等教育也是从杰尔格勒担任林区主要领导时开始的。1960年,林业师范学校设了一个中文大专班。杰尔格勒还要求林区各企业必须改善林区的教学设施教育环境,在林区刚开发时,孩子们在木刻楞、板夹泥房子里读书学习,用铁炉子取暖。到上世纪70年代末他最后离开林区时,林区的学校校舍已为砖房。
为满足林区职工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杰尔格勒担任林管局主要领导期间,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1956年,林区成立森工京剧团,演出的自编自导反映林区人民生活的节目《林海昔泪》、《亲人》等剧目深受林区职工群众欢迎。1955年,阿尔山林业局独幕话剧《刘兰英》获自治区文艺汇演银奖。各林业局、厂相继成立了20多个业余文艺宣传队。这些宣传队到山场,工队巡回演出,还为工人们做理发、缝补、拆洗等服务工作。1955年,《内蒙古第一条森林铁路通车》由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发行,1959年,纪录片《大兴安岭汽车兵》由内蒙古电影制片厂摄制发行。同时,各林业局都建起了俱乐部,秧歌舞、彩灯、冰灯、冰雕等文化活动也在职工群众中广泛开展。
5[size=1em][size=1em]知识分子的知心人
林区建设,不仅需要普通工人,还得有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林区人多了,有了孩子,自然得办教育,于是有了学校;人吃五谷杂粮哪能没有个头疼脑热的,于是又有了医院。在林区开发建设之初,技术员、教师、医生的来源,大多是各大专院校的毕业生。1955年至1968年,林区共接收大中专毕业生5031人,当时这批大学毕业生,绝大部分被分配到基层,分别从事教育、医疗、生产技术、勘探设计等方面的工作。他们无私的把自己的青春甚至热血洒在了林区这片土地上。
杰尔格勒对这些知识分子非常爱护,也非常重视。他经常说:“大学生从南方来到北方的,那真是不简单,我们这地方冷,但人心一定要热呼啊,要让他们感觉到温暖。”
杰尔格勒胸襟开朗,平易近人。许多当年在他领导下工作过的知识分子回忆,他总是面带笑容,从不盛气凌人。他用人才不分门户,老中青亲密无间,关怀备至。一些曾经在杰尔格勒手下工作过的知识分子中的一部分后来成了领导干部,国务院研究室主任魏礼群、原林业部副部长蔡延松、原国家林业局局长王志宝以及林管局、林业局的过去和现在一些主要党政领导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曾担任过林管局局长,林业部副部长的蔡延松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他回忆:“我们五位同学到森林工业管理局后,杰尔格勒局长很重视,和我们促膝谈心,坚定了我们扎根林区的决心。我们主动要求到基层去,这样我们到了阿尔山伊尔施,参加修建内蒙古第一条森林铁路。”
1953年,曹立业等四人从内蒙古医院学习完毕,一次偶然的机会见到了在乌兰浩特开会的杰尔格勒,杰尔格勒诚恳地邀请他们来林区工作,“你们是为开发建设大兴安岭培养的干部,不能留在内蒙古医院,林区的职工正等着你们。”于是,曹立业等四人谢绝自治区医院的挽留,来到伊图里河林业局职工医院工作。
1954年12月上旬,在伊图里河林业局俱乐部周末舞会上。杰尔格勒出现在会场,不断挥手向大家问好,当他得知站在他们附近的陈君舜和杨凤舞是从南方新分配来的大学生时说:“欢迎你们来林区工作,林区刚开发,生活条件较差,但很快就会好起来。现在木材生产工艺改革正在积极进行,要大力推行机械化作业,改木材流送为汽车运材。今年搞KT-12拖拉机集材、油锯山场造材、塔拖拉汽车运材,明年搞油锯采伐、汽车运原条、机械化归楞装车,有你们充分发挥专长与力量的场所。但是必须依靠广大群众,理论与实际结合好,才能有所作为。”杰尔格勒平易近人的态度,对林区发展的远见卓识,给陈君舜和杨凤舞以巨大的鼓舞,同时感到无比的温暖。
陈兆端祖籍是广东,她的父母始终居住在香港,兄弟姐妹分别居住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泰国,只有她一人在国内。1953年,她从上海第一医学院毕业后,来到了伊图里河林业医院,后又在林业中心医院工作直至退休。她医术高超,挽救了很多林业职工群众的生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她申请到香港探望年迈的父母。报告送到自治区有关部门后,有的工作人员担心她不再回来。杰尔格勒此时已经是自治区副主席,他了解到此事后,告诉工作人员:“陈兆端我了解,我相信她心有祖国,对大兴安岭林区有深厚的感情,探亲后一定会回来的,要赶快批。”陈兆端按期返回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杰尔格勒对知识分子是知人知心的。
1981年,杰尔格勒还针对林区知识分子政策落实情况做出了指示,他说:“这些知识分子早在五、六十年代就服从国家分配来到了林区,十年动乱又受了不少委屈,但是他们始终和各族职工团结在一起,踏踏实实地工作,把自己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林区建设事业,他们是林区的宝贵财富,一定要关心他们的思想、工作和生活,使他们安心于边疆工作。”在杰尔格勒的关心指导下,林区各级党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认真落实了党的知识分子工作方针和有关政策,复查和平反知识分子中的冤假错案,提拔了大批有觉悟、有知识、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知识分子担任各级领导职务,大量吸收优秀知识分子入党,调整用非所长人员到能够发挥专长的岗位。由此,知识分子们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以更加良好的心态投身于林区现代化建设。
在知识分子工作的方法上,杰尔格勒注意切实帮助知识分子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他对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生活、学习条件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在提高工资待遇时,对知识分子特别是对一些贡献较大的高级知识分子和长期在边远艰苦地区、在基层及第一线工作的知识分子给予了必要的倾斜。还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等部门解决了一批基本建设设施和仪器设备,较大幅度地改善了知识分子的工作条件。还采取积极的政策和措施,尽可能为知识分子解决住房、子女就业、夫妻分居、医疗保健等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届领导班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