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郭广兵 你到底有没有爱过我相关典故

1. 二三往事费君听
第一次知道李广这个人是从读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
山。”也是有生第一次,老七真正感受到唐诗的魅力。此前当然也学过几首名篇,不过“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洒脱气势,“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平凡中蕴含
至理,都不是小小年纪的我能够体会。只有学到这首《出塞》的时候,那种历史的厚重、苍茫的气势扑面而来,想象飞将军当年的英风傲骨,把我个小屁孩儿佩服得
一塌糊涂,那种边塞之苦似乎不要说也体会得一些。当下老七就拿竹子弯了套弓箭,射伤邻家的小鸡小鸭无数。
历代读史之人在读过广陵悲剧之后
多有所感,写这个帖子前老七也上网check过一下别人的帖子,当然良莠不齐、观点各异。现代人思想活跃,创造性强,果能发古人所未见、开后代之先河,当
然是一件大大的美事。遗憾的是颇有些帖子很严重的功利主义倾向,对史实的阐述断章取义,对自己倒颇不妄自菲薄,动不动就虚拟语气到事件里并产生一系列华丽
璀璨、叹为观止的positive效果。老七不欣赏太过功利的观点,尤其有些人言语还粗鄙不堪,历史毕竟和政治不同,政治是成王败寇只看结果的,而历史是
从前的生活,是一段生动的故事。
李广出生在一个骑射世家,乃是秦朝名将李信之后。这家颇出了几个人才,李信逐燕王喜、太子丹于辽东(《史
记·刺客列传》),已是名载史册的人物,李广却更胜一筹,后来到唐朝,更是有李渊、李白。李白我们以后再谈,先说李广。孝文帝十四年的时候,匈奴大举入侵
萧关,李广当时还可说只是孩子,然而弓马骑射已经非常了得,一仗下来斩将夺旗、活捉俘虏的事情发生了不少,因而被封为中郎。后来孝文帝把他召到身边作侍
从,经常需要他冲锋陷阵、抵挡袭击、格斗猛兽什么的,而李广每不辱命。文帝曾说:“你是生不逢时啊!如果是生在高帝那会儿,凭你的才干封个万户侯那是易如
反掌啊。”(常听人说汉高祖刘邦如何如何,其实刘邦应该是汉高帝)景帝年间,李广以骑郎将的身份随太尉条侯周亚夫平灭吴、楚七国之乱,在昌邑城下又是李广
斩将夺旗立下头功。这一战救了梁王刘武的性命,刘武自然感恩戴德,一打听,才是个骑郎将阿,太屈才了,周亚夫帐下大将就36员,我送你一颗将军印,你回去
跟我哥哥说一声,也做个将军。李广直肠子,也觉着自己这功立得不小,捧着这印就回来了,结果被告知不合规矩,将军必须皇封,先接将印没这个先例,因此这次
的战功就不记了,调任上谷太守。当时匈奴出重兵掠夺上谷地区,李广兵少,但他骁勇异常,常常以少胜多。那时李广已经是天下公认才气无双的名将,典属国公孙
昆邪怕他总是以少当多还身先士卒,终有一天会战死,就劝皇上给他换个地方,结果先后作过边郡、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每到一个地方,李广都不
许匈奴掠夺,不听劝就一通暴扁。久而久之,他在匈奴那边名气越来越大,后来只要是他镇守的地方,匈奴一概不犯,宁可绕远路去掠夺别人。大家都称他为“飞将
军”。王维在《老将行》中写到:“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广从小言辞木讷,不喜欢夸夸其谈,他的娱乐就是射箭。李广的身材高大,臂力过人,在射箭上有极高的天分。他曾将自己射箭的心得写成三篇《李将军射法》
(《汉书·艺文志》),当时流传很广,而指导别人也从不藏私,但无论弟子、子侄,都无法达到他那种高度。他作上郡太守的时候,匈奴曾大举入侵上郡,当时景
帝派了一个很得宠的中贵人,就是宦官,专门来向李广学射箭。有天中贵人带几十个随从在外头操练,遇到三个匈奴兵,中贵人当然也想占个现成便宜,一声令下,
围剿!不料那三个匈奴煞是厉害,竟是箭无虚发,几十个随从转眼全交待了,中贵人总算跟李广学了几天射箭,避过要害,捡了条命回来跟李广告状。李广一听,必
是匈奴的射雕手。须知匈奴一族,由于不事农业,生活来源全赖打猎和掠夺,族中男子最晚到八岁,必须开始学习骑射,这些一辈子靠射箭为生的人中却只有少数几
个才能成为射雕手。(《史记·匈奴列传》、《汉书·匈奴传》)雕是对游牧民族威胁比较大的物种,偏它飞得奇高,俯冲觅食时又速度奇快,因此极不好射,这射
雕手可是匈奴族中最厉害的角色了。李广带了百十来人前去围捕,追上之后他下令两翼展开,截断三人的退路,而自己亲自去挑战,以一敌三,顷刻间杀二擒一。回
营的路上不巧遇到几千匈奴骑兵,这些人一看到李广,立刻跑到山上列开阵势。这边李广的百来号人,看到几千敌军进入临战状态可吓坏了,恨不得立刻逃走。李广
说不行,就这么跑,人家几千骑兵追杀过来,万箭齐发,一定死得很难看。敌人这么紧张,一定认为我们有伏兵、有恃无恐,所以咱们越是大胆,敌人就越不敢动
手!李广下令,全体前进,一直走到离匈奴军队只有半个mile的地方,然后解鞍歇马,席地而坐。手下那个怕呀,这多危险还不做战斗准备,敌人冲过来就完
了。李广说没事,敌人认为咱们应该落荒而逃,咱偏不!这样敌人才更坚信咱在捣鬼。果然匈奴兵开始不战自乱,有个骑白马的将军出来维持秩序,李广飞马而出,
立刻把这位匈奴的白马将军射死了,随后回到原地,依旧解鞍歇马,让大家都躺下来休息。这时正当黄昏时分,匈奴兵越发不敢打李广的主意,一直惴惴然乱到半
夜,有人想出条妙计,说李广那厮肯定把伏兵藏在哪儿要算计咱,何不趁着现在黑灯瞎火的赶快逃,只要别惊动了他总是条活路,到时候他的伏兵冲过来只逮到一堆
马粪,一定气他个半死!于是几千人都悄悄溜走了。
上面所述只是一个例子,类似的场景在李广的身上没少发生。在那个年代,过着游牧生活的匈
奴部落没有文字,耕、织、建筑、手工等行业完全空白,许多生活资料的获得只能依赖杀人和掠夺,因此,族中成年男子全是战士(《史记·匈奴列传》)。每当敌
人大举来犯的时候,李广不得不面对以少对多的不利局面,而很多次都是依靠他的勇敢、他的临危不乱、他的智计百出扭转了形势,终于能够以少胜多。那些功利主
义者喜欢讲,结果说明一切,李广一生没有封侯,就说明他有勇无谋、浪的虚名,只是运气好躲过匈奴才没早早死掉。说这话的人如果不是刻意诋毁,那只能解释为
文言文基础薄弱,《史记》上明码标注:“然匈奴畏李广之略。”注意,是畏其略。我翻遍《史记》、《汉书》与李广同时代的那些列传,以谋略论无人出其右,怎
么能说有勇无谋?当时边庭上李广、程不识均是一代名将,程不识为人谨严,夜间打更,文书军吏处理考绩等公文簿册直至天明,军队得不到休息,但匈奴也没机会
偷袭;李广恰相反,喜欢在靠近水丰草茂的地方驻扎军队,士兵们人人都感到便利,晚上也不打更,幕府简化各种文书簿册,因此士兵们都愿意跟随李广。然而李广
不是个不仔细的人,他总在远远的地方就布置好哨兵,加上匈奴对他怕得要命,因此也没有机会偷袭他。书中的“远斥候”是指远远的布置好哨兵,以使部队发现敌
踪的时候能有充分的准备时间,到某些人帖子里竟然被翻译成远远的躲着匈奴,真是好文采。
士兵们都愿意追随李广,不仅因为跟着他不用那么辛
苦,更是因为他的为人。李广很清廉,立功得来的赏赐全部分给麾下战士,自己和普通士兵吃一样的饭菜。他一生受二千石俸禄长达四十几年,但竟家无余财,一辈
子都没什么积蓄。塞外苦寒之地行军打仗,难免有缺水少粮的时候,到了水源,士兵不全部喝完李广决不走过去,士兵不全部吃饱李广决不张口。遇敌的时候李广身
先士卒,最危险的任务都是自己或交给儿子李敢,因此士兵们都愿意为他效死。以人品论比霍去病强太多了。汉武帝宠霍去病,他打仗的时候专门派人送了几十车美
食,打完仗回来,辎重车上丢弃了许多剩余的米和肉,可是很多士兵却没饭吃。在塞外打仗,有时候缺粮,士兵饿得站不起来,霍去病还叫人划出场地,给他表演踢
球(《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能体恤下属的将军才会赢得长久的尊重,且看高适的《燕歌行》如何结尾:“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2. 功名何薄李将军
代的人们说起李广,总离不开的话题就是他没有封侯,如王勃《滕王阁序》中就有:“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句子。奇怪的是,大多数人惋惜之余,总把原因归之
于一个“命”字。老七是个很信命的人,这件事情上却颇不敢苟同古人先贤,依我看,这不能封侯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汉朝的赏罚制度不合理,二是汉武帝本
身不公正。
说起汉朝的赏罚制度实在有很多可笑的地方,比方说打仗的胜负无视双方的力量对比,也就是说你带一万兵打败敌人一百人,和带一百
人打败敌人一百人,功劳是一样的。这是赏胜,罚负呢,也一样,你带一百人被敌人一万人打败,也是败军羞将,按律当斩。顺便说一下,当时和匈奴作战主要是弓
骑兵,这种战斗对兵力的依赖性很大,双方互射的时候,兵力加倍杀伤力也加倍。这个奇怪的赏罚制度在当时造成了很多冤案。比如元朔六年(前123)大将军卫
青出兵攻击匈奴,他麾下的右将军苏建、前将军赵信军队约三千多骑兵在路上独遇匈奴单于的大部队,血战一天多,伤亡殆尽,赵信于是带着所部剩下的八百骑兵投
降了匈奴,苏建则坚持打到最后一个兵都没有了,奋力突围逃回。这仗苏建打得很英勇,杀伤敌军倍于自己的损失,最后只身一人仍然不背叛汉朝,奋力杀出重围逃
回,但是按照汉律依然要斩首,后来交了赎金削职为民(《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而赵信之所以投降匈奴,也是因为这条不合理的规定。
广一生更是多次受累于这种赏罚制度。元狩二年(前121),李广带四千骑兵奉令出右北平,那位出使西域的博望侯张骞带了一万骑兵前来会合。张骞同学可能走
西域走惯了,家乡的路有点儿不认得了,尽瞎转悠找不到目的地。这边李广已经被匈奴左贤王的四万骑兵团团包围,士兵们都吓坏了,李广于是令儿子李敢去冲敌
阵,李敢带了几十个人冲进去,左左右右杀了个遍才返回来,回报说:“小Case!”军士们才安定下来。李广把部队布成圆阵,向外抵御敌人,当时箭如雨下,
汉军兵少,虽然杀了数千敌人,但自己也损伤过半,最关键的是箭支即将用尽。李广令士卒们把弓拉满不要乱射,自己持大黄硬弓连珠箭发,连杀匈奴几员裨将,终
于把匈奴兵吓退。史书上载:“会日暮,吏士皆无人色,而广意气自如,益治军。”好胆色!第二天又恶战一场,杀了几千敌兵,恰好张骞的部队也到了,击退匈
奴。但是依汉制,李广损兵过半,了无寸功。此前还有一次更为惊险,那是在元光五年(前130),李广带几千人出雁门关,遭遇到数倍敌兵包围,当时李广正在
病中,被匈奴兵抓住了。李广名气多大啊,匈奴单于要手下立即送来。李广病重又负了伤无法行走,匈奴兵没有马车,就拿网兜在两匹马之间,抬了他走。走了十几
里李广诈死,瞅见一个匈奴少年经过的时候李广骤然跃上马背,抢过匈奴少年的弓箭,推他下马,随即打马南奔。几百个匈奴骑兵在后面追击,李广箭不虚发,追兵
纷纷落马,这才跑了回来。归汉,朝庭判他打了败战,当斩,也是交了赎金削职为民。
这个赏罚制度另一个不合理之处在于强调杀伐,依汉制,斩
杀敌首至一定数目则能封侯。戍边将士的职责本应是保护边境安全,李广战功彪炳、用兵莫测,匈奴深为忌惮,都称“汉之飞将军”,尽量避开。右北平本是匈奴主
要掠夺场所,仅李广同时代,驻守右北平被匈奴杀死的将领就有数位。自李广调任右北平之后,匈奴惧其威名,竟然数年不踏进这一区域,所谓“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叫胡马度阴山。”俗话说,杀敌一万、自损八千,不战而屈人之兵本来才是上上,可是在汉朝,这却成了李广不能封侯的直接原因。杜甫在《前出塞》中写道: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不知那以杀伤为本的刘彻同学听到这番话作何感想。元朔六年,李广以后将军身份随大将军卫青出兵,负
责大军的粮草供应,两仗下来共斩杀匈奴两万,多个将领因此封侯,只有李广部没有机会杀敌,因而无功(《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汉朝不合理的赏罚制度下比李广更冤的也不在少数。元光元年(前134),熟知匈奴情形的大行王恢出了个主意,使人诱骗匈奴的十万骑兵进攻马邑,说有内应已
经杀了马邑太守,其实是杀了个死刑犯的头挂在城墙上;在马邑城边的山谷里则埋伏了三十万汉朝精兵,约定敌人到城下的时候各部合击。匈奴在快到的时候打下一
个烽火台,守卒怕死,就泄漏这个情报换命,匈奴单于大惊,带人急退,汉军的埋伏没有成功。事后汉武帝因王恢出的主意没有成功,就杀了他(《史记·韩长孺列
传》)。其实这次行动无功实在说不上是王恢的错。类似的事情不在个别,只不过这些人远没有李广的名气大就是了。这是题外话。
有人会说,大
家都是一个时代的,为什么人家卫青、霍去病就能封侯?这里就要谈到第二个原因,即汉武帝的问题了。汉武帝名叫刘彻,在景帝诸子中排在中间,这皇帝之位本是
轮不到他的。孝景七年(前150)冬,栗太子刘荣被废为临江王,刘彻立为太子(《史记·孝景本纪》)。历史上人们经常把秦皇汉武并称,这汉武帝自己也确实
喜欢向秦始皇叫板。比如秦始皇曾造了一个酒池,可千人同饮,汉武帝就下令造了个更大的,可以数千人同时上阵,每个人捧的杯子大到装满酒之后勉强能举起来,
然后他站在高台之上一声令下:“与朕饮之!”那么大的杯子,别说喝酒,就是灌水下去也把人灌糊涂了,这数千醉鬼当时就在池边丑态百出,大大的满足了一下刘
彻同学的虚荣心。再比如秦始皇迷恋炼丹修仙、长生不老,汉武帝在这上面更是劳民伤财。他曾经封齐人少翁为文成将军,按照他的建议,把宫殿都重新装修,到处
画得花里胡哨,造了很多车子,也都画上云气,每天在宫里跑来跑去还不让拉人,根本不环保嘛!又按文成将军的要求建造了甘泉宫,天天发email跟神仙们联
系,忙活了一年多也没人reply。后来文成将军急了,找块锦帛模仿神仙语气写了几个字,让牛吞下去,然后自己装作漫不经心的说:“这牛有古怪。”牛一
杀,锦帛当然现世,不幸的是有人认得少翁的笔迹,穿帮了。武帝杀了文成将军,还把这事儿瞒了起来。过了几天武帝就后悔了,又找来文成的师弟栾大,栾大吹牛
比他师兄更狠,什么大话说起来都毫不犹豫,颇像现在党内一些寡廉鲜耻的贪官。他跟武帝说,只要你练我这个***功啊,什么得道成仙啦长生不老啦都
easy,黄河也不会再泛滥了,但你不能太急,如果像对我师兄那样暂时无功就杀了他,以后就再也不会有方士帮你。武帝连忙分辩说我没杀他,你师兄是吃马肝
中毒死的,我封你为五利将军。几个月之内,武帝连授栾大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天道将军等六枚印信,加封为乐通侯,赐奴仆千人,还把卫长公主也嫁
给了他,陪嫁万金,自己的御用车马器物把乐通侯府堆满。武帝并且要求左右大臣们也要像自己一样礼遇这位新贵侯爷,自武帝的姑姑大长公主以下文武百官都要宴
请他,要送厚礼。消息传出,天下的巫婆神汉激动地乱抖,要靠人攥紧手腕才说得出完整的句子:“俺也有秘方啊!”这位五利将军后来骗术用尽,就谎称要去东海
找神仙师傅,武帝这人疑心挺重,当年文成的事儿就是他自己先起了疑心,才找人来认笔迹,这次栾大出差,武帝又派人跟踪,发现也是假的,就又杀了栾大。累次
上当之后武帝还不清醒,反而更变本加厉,先后任用了许多方士,闹出成打的笑话,这里就不多说了。只有一次武帝犯了疑,他带兵巡视朔方归来路过黄帝陵,问那
些方士,你们都说黄帝得道升天,这里怎么有他的陵墓?方士们赶忙解释,说他的人当众升天之后,衣服留了下来,这里是他的衣冠冢。神仙当众***奔啊?你说
武帝什么智商吧,他就信了(《史记·封禅书》)。顺便说一句,自武帝开始才有了年号,武帝之前是没有年号的,只说孝文几年,孝景几年,自武帝始才开始采用
年号,什么建元、元光、元朔什么的,这些都是方士们挑唆的。这两点,造酒池和求仙,从爱慕虚荣的角度讲,武帝都如愿超过了秦皇,可人家秦始皇一统六合,你
没得比了吧?他不,他要打匈奴!
战争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是个大课题,已经超出这篇帖子的讨论范围。长期以来,匈奴不事生产而依靠掠夺和杀
伐从汉朝获取生活物资,对汉朝百姓的生活造成了深重灾难,作为汉朝廷当然应该保护自己的人民;而经过文景之治,汉朝当时的国力也足以对匈奴用兵。问题是在
用人方面,武帝可不是任人唯贤,而是唯外戚论,也就是严重向自己大小老婆的亲戚们倾斜。卫青是汉武帝的大舅子,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他们都不是从士兵积功
升上来,而是从一开始就做将军,尤其是霍去病,武帝对他非常宠爱,从他寸功未立时开始,每次出征都下令将最英勇的战士调拨给他。很多史家都注意到一个事
实,就是司马迁在表述霍去病的战功时,完全是引述汉武帝的封昭,这与他论述卫青、李广事时“摹写唯恐不尽”(姜宸英《湛园未定稿·书史记卫霍传》)形成鲜
明对照,也与他著史存说的身份颇不相符,这表明霍去病的所谓战功并不像卫青、李广那样被人所认可,只是皇帝这么说了,没人敢说他撒谎。《史记》成书是在汉
武帝年间,司马迁虽然生性耿直,对这位“今上”却也不得不有所忌讳。爱屋及乌本是人之常情,但武帝实在差别太大。李广就四千兵,在边塞和几万匈奴常年周
旋,后人评说李广总称赞他每每以少胜多,他哪里不想多带点儿兵,朝廷得给呀。那时候汉朝的人不少,但马匹不足,也没有匈奴的好,因此拨给李广的骑兵也有
限,军队的给养也是个问题。李广在这样情况下和匈奴打了四十几年,胜多负少,已是极为难得。我们再看看卫青、霍去病的待遇。元狩四年(前119)春,武帝
令卫青、霍去病各带骑兵五万,步兵几十万,粮草、辎重不计其数,出兵去打匈奴,而所有精锐部队都归属骠骑将军霍去病。原拟叫霍去病军从定襄出发,后来捉住
单于的俘虏,说单于往东去了,武帝遂改令卫青军出定襄,霍去病军出代郡。李广几次请战,武帝才让他以前将军身份随卫青出征,却又交待卫青说不要叫李广去打
匈奴,他这人命不好。恰好卫青的救命恩人公孙敖刚刚因罪失掉了侯爵,卫青想让他赶快立功。出边塞之后,卫青捉到单于的俘虏,得知单于所在,就带精兵去打,
而故意派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路出发。这条东路迂回绕远,水草稀少,队伍不能整队行军。李广当然不愿意,就向大将军卫青请战,说我是前将军,怎么能绕远
路慢慢走,而且我自少年时起和匈奴作战,今天才遇到直接打单于的机会,愿为先锋,和单于决一死战。卫青不许,说这是将令,你必须走东路。李广大怒,不辞行
就和右将军启程了,由于部队没有向导,有时候会迷路,因此落在大军后面。卫青走出一千多里,遇到单于的部队,这单于从来没见过这么多汉军,吓得立刻带了几
百个勇士,乘黄昏的时候突出重围跑了,丢下部众和汉军混战,双方死伤相当。后来捉到一个单于的亲兵,得知单于已逃,卫青立刻下令轻骑追赶,而匈奴部众得知
消息后亦溃散。至天亮,追出两百多里,没有捉到匈奴单于,只好收兵,这一战,斩杀匈奴一万九千人,烧光了匈奴的屯粮(《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回军的
时候遇到李广部队,卫青令人犒劳李广部并责令李广的幕府就迷路一事前来受审。李广说:“将校无罪。是我自己迷路,我自去受审。”到大将军营,李广对麾下
说:“我从少年以来和匈奴打了七十多战,好容易有机会攻打单于,大将军偏让我绕远路,路上还迷路,大概是天意如此。我六十几岁的人了,总不能再受那些刀笔
小吏的气。”于是拔刀自刎了。李广军中所有将士无不痛哭。而消息传出,天下不论认不认得李广的,也无不落泪。司马迁用一句谚语来结束《史记·李将军列
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桃李并不靠自身的夸耀,但由于其硕果累累,很多人来采摘,树下自然就踩出一条路来。这句话后来成了家喻户晓的成语。
清代魏迺勷诗云:“卫青去病何足数,李广不侯已千古。”(《陈将军歌》)
李广死后,他的小儿子李敢不知道是皇帝的意思,怪大将军卫青逼死
了他父亲,就刺伤了他。卫青的本意是拿李广的幕府去顶罪的,不成想李广护手下,自己死了,因而感到很歉意,李敢行刺这件事他就瞒了下来,没给武帝知道。霍
去病的胸襟就小得多,李广死后的第二年,大家随武帝去甘泉宫打猎,霍去病趁大家不注意的时候突然发冷箭把李敢射死了。要知道,在元狩四年平灭匈奴的战役
中,霍去病部击溃了匈奴左贤王,而立下头功的就是李敢,他当时是霍去病手下的主要将领,作战时又身先士卒,亲手夺下左贤王的战鼓和战旗,霍去病的战功有一
半是他给挣来的。但是武帝宠信霍去病,就让人把箭拔掉,谎称李敢是被鹿撞死的。这瞎话编得太假,所以李敢的死因不久就传了出来。
战争说到底,是国力的比拼,武帝以倾国之力显卫青、霍去病之名,何患不成。王维有诗云:“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我认为这个“天”,不如说是天子更为
恰当。翻开史书,完全找不到卫青、霍去病征战时克服什么太多的艰难,兵力、给养都远远多过敌人,所到之处匈奴尽是望风而逃,然后大兵追杀,斩首若干而还,
高兴了还可以在石头上刻字留念。总算卫青、霍去病本身不太窝囊,还扶得起,后世史评家们对武帝重用这两位也甚少非议。武帝重外戚,聪明的妃子就懂得在这上
面做足文章。武帝最宠幸的妃子姓李,是乐师李延年的妹妹。有回李延年给武帝表演新作歌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
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延年同志跳舞放的是这种音乐,可见汉朝的舞蹈也没什么阳刚之气。一曲歌罢,武帝怅然若失:“现在还有这么清纯的美眉吗?”李
延年于是隆重推出他妹妹,好一位绝代佳人!武帝对李夫人宠幸异常,然而这世间的万物,越是倾国倾城的璀璨,越是难以长久;那历百年不坏的,都是些顽石朽
木。这位李夫人年纪轻轻就病死了,病中把被窝蒙着头,始终不见武帝,任武帝怎么哄骗,说你让我看一眼就赏千金、加封你的兄弟,李夫人死活不肯,竟把武帝气
走了。她的姐妹们都劝她,你给万岁看一眼,托他照顾照顾咱家几个兄弟不好吗?李夫人冰雪聪明,她告诉姐妹们我正是为了本家兄弟前途着想,我不给万岁见我憔
悴的病容,他才会只记得我最美的瞬间。只有让他记得我的美,兄弟们以后才有依靠。果然李夫人死后武帝很眷念,以皇后的礼仪给她下葬,让人在甘泉宫画了她的
肖像,还让那些个方士们炼丹之余顺便给她招招魂什么的。武帝并且封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海西侯(《汉书·外戚传》)。可惜不是每个外戚都能像卫
青、霍去病那么给他长脸的。这位贰师将军完全的不学无术,他在太初元年奉令率数万兵卒去贰师城讨马,走到郁成屡攻不下,就转回来。武帝听说几万人花了两年
时间连个小小的郁成都打不下,大怒,叫使者挡住玉门关:“部队有敢入关的,杀无赦!”李广利就躲到敦煌去了。过了一阵儿武帝又派给他六万人,十万头牛,三
万匹马,驴、橐驼各数万,兵器弓弩不计其数,再次去讨马。这次西域各小国害怕汉朝的威名,纷纷给予粮食给养的补充,到宛之后围城四十余天,大宛国的贵族们
害怕,就杀了国王,送了几十匹好马给汉军。这次战争中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战斗,然而将吏贪婪、不体恤士卒,军队回到玉门关的时候只剩了一万多人,一千多匹
马。这样一个无能之辈,武帝依然封他海西侯,给八千户的俸禄,诏书上对他所犯过错也只字不提(《汉书·张骞李广利传》)。由此可见,汉武帝的诏书实在称不
上公允,个人的感情因素占了很大的比例。经过这次举国震动的讨马攻势,汉朝在文景之治中积累起来的家当基本败光,以后再也没能恢复元气。后世史家每每感
慨:汉至中叶,盛极而衰。其实文景年间怎说得上盛极,所谓衰,必是经营不当才会有的气象,文景本已打下极好的基础,武帝只消不肆意挥霍,还可多兴盛一段时
间的,唐代诗人沈彬一针见血的指出:“谁知汉武轻中国,闲夺天山草木荒。”(《塞下(其三)》)
3. 当时情势千古恨
陵是李广长子李当户的遗腹子,字少卿。他的骑射也很好,待人谦和,连汉武帝都觉得他颇有祖父遗风,给了他八百骑兵,去匈奴境内打探地形。出国考察本来也不
能算苦差,问题是没给办护照,而且指明要搜集别人的军事情报,这个就要很冒些风险了。李陵带部队越过居延山深入匈奴境内两千多里,没有见到匈奴,就把沿途
地形画了下来,收兵归汉。武帝于是封他骑都尉,给了五千步兵,让他在酒泉、张掖一带驻扎,训练射箭,防备匈奴。
天汉二年,武帝令贰师将军
李广利带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去打匈奴的右贤王,他把李陵找来,想让他给李广利运送粮草,李陵对皇帝说:“我的手下都是荆楚一带所招募来的勇士,力能搏杀猛
虎,射可百发百中,我愿意自成一队,到兰干山以南去吸引、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要让我们专门运粮吧。”武帝以为他不愿合作,很不高兴,气呼呼地说我可没那么
多马给你。李陵豪言:“没马也不要紧。我愿意带我的五千步兵,以少战多,走到单于家里去向他挑战!”武帝被感动的那个眼泪刷刷地,就答应了,并下旨叫强弩
都尉路博德带兵给他做接应。这个路博德原是伏波将军,资历、军衔都比李陵要高,因此不屑于给李陵殿后,就上了一本,说现在秋天,匈奴的马正养得膘肥体壮,
不宜与之交战,我愿意留李陵在我这儿屯驻到明年春年,那时敌人的马饿了一个冬天,我再把酒泉、张掖的各五千骑兵都让李陵带去,同时攻击东西浚稽,必然大获
成功。接到这份奏表武帝的疑心病又犯了,他认为一定是李陵吹完牛之后又害怕反悔了,因此唆使路博德写了这样一个奏表。当时武帝下诏,要李陵立即出兵,去浚
稽山迎击匈奴单于,然后再从浞野侯赵破奴以前走的那条路去受降城休整,路上情形令骑兵回报。诏书末了武帝还质问李陵,你都跟路博德说什么来着,全部给我从
实写出来。
李陵奉令从居延山出兵,带着五千步兵向北一连走了三十多天,到达目的地浚稽山,将所经过线路的山川地形画成图本,派麾下陈步乐
骑马回奏武帝。在浚稽山,匈奴单于以三万骑兵围住李陵部,李陵则令手下结车为阵,前排战士持戟盾,后面的用弓弩,“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单于欺负李
陵兵少,径直来夺他的大营,被李陵的军队千弩齐射乱了阵脚,随即李陵挥兵掩杀,斩敌数千。单于大惊,立即调集附近八万骑兵前来围攻。李陵兵少,且战且退,
慢慢地往南回撤。连日作战,士兵们都受了不同程度的箭伤,李陵让受伤三次以上的人上车休息,受伤两次的赶车,受伤一次的与敌人作战。一连几天,李陵总觉得
士气不够振奋,怀疑军中藏有女人,一搜之下,果然有几个人在战车里藏着妇女,李陵尽斩之。第二天又斩杀匈奴三千多人,带部队向东南方沿着以前的龙城道走了
四五天,到达水边的芦苇荡里。匈奴从上风头放火烧李陵的部队,李陵则抢先烧尽本队附近的芦苇,因而匈奴无法得逞。由于李陵带的都是步兵,而匈奴都是骑兵,
李陵的部队始终无法摆脱敌人的包围,往南每一步都走得很不容易。走到山下的时候,单于让自己的儿子亲自带骑兵从山上向下冲击,李陵就把部队撤到树林里和敌
人缠斗,又斩杀数千敌军。李陵取弩弓连射单于,吓得单于乱叫:“这个guy忒坏咧!你们给我顶住!”自己逃走了。这天捉到一个单于的亲兵,从他嘴里得知单
于已经有退兵的意思。单于和手下贵族们商量,认为这是汉朝的精兵,我们这么多部队连日突击、损兵折将的都拿不下来,他们反倒慢慢引我们往居延山汉朝要塞方
向去,恐怕是埋伏有陷阱。贵族们也都感叹,说单于亲自带数万骑兵打汉朝几千人都拿不下来,以后估计汉朝会越发瞧不起咱了。
由于匈奴的骑兵
还有近十万人,因此李陵这时行军更加迅速。这一天混战了几十次,又杀了两千多匈奴,匈奴于是准备退兵。关键时刻李陵军中的管敢因为受过校尉韩延年的气,想
借匈奴的手报仇,就逃到匈奴那里,告诉单于汉朝并没有埋伏,李陵的部队伤亡很大,而且已经快没有箭矢了,所剩的精锐部队由李陵和韩延年统帅,各八百人,分
别打着黄色和白色的旗号,你只要集中力量,朝这两个旗号的部队拼命地射,就可以打败他们了。单于大喜,令人前后左右围住李陵部,一时箭如雨下,李陵的部队
没等走到鞮汗山,五十万支箭全部用尽。当时汉军还有三千多士兵,李陵让大家弃车,把车轮砍下来挡箭,队伍慢慢地退到山谷里。单于就令人用石头堵死山道。黄
昏之后,李陵独自出营去刺杀单于,没有成功。有人劝李陵说:“将军威震匈奴,只是运气不好,敌人实在太多了。不妨先降,以后找机会再逃回汉朝。像浞野侯赵
破奴被匈奴捉住后投降,后来逃回汉朝皇帝一样待他不错,何况是将军您这种情况。”李陵摇摇头:“别说了,不死非壮士。再有几十支箭足以脱困。”下令将所有
珍宝全部埋掉,每人发二升干粮一块冰,半夜突围,希望能有些人逃回汉朝禀告皇帝。夜里李陵和韩延年各带十几个人冲杀下去,数千匈奴兵死追不舍,韩延年战
死。李陵感到没脸回报天子,就答应投降。他的手下逃回汉军要塞的约四百多人。李陵战败的地方,离汉军的要塞已经不足百里。李陵带五千步兵,和十一万匈奴骑
兵浴血八天,歼敌万余,转战千里,却倒在不足一日行程的地方。那位手握重兵的贰师将军在哪里?那位奉令做后援的强弩都尉路博德在哪里?
帝失去了李陵的讯息,让人把李陵的母亲、妻子带来,找了个相面的给看看,有没有丧亲人的征兆,相面的说看不出。后来消息传来,说降了匈奴,武帝大怒,责问
陈步乐,陈只得自杀。其实陈步乐有什么错,人家奉令来回报,山川地形图一本不少,那是圆满完成任务。武帝又问司马迁,司马迁回禀说:“李陵对母亲至孝,对
朋友至信,急国家所急常奋不顾身,素有国士风范。现在出了一件不幸的事,那起小人为了保全自己就污蔑他,这很让人痛心。况且李陵带不足五千步兵,深入匈奴
腹地,抵挡数万骑兵,杀得敌人落花流水,竟把族中会射箭的人全调来围攻他。李陵这支孤军转战千里,箭用尽路被堵死,还带着士兵赤手空拳和敌人搏斗,就算古
代的良将们也不过如此吧。虽然身陷胡虏,他威震匈奴的事迹也会传扬天下。他之所以不战死,一定是想找个恰当的机会回报汉朝。”司马迁这番话讲得本来很客
观,可是武帝不高兴了,因为他那位大舅子李广利本来是主将的,结果这次李陵独斗匈奴单于,李广利就没什么功劳了。现在司马迁又这么讲,你是不是嫉妒我大舅
子阿?怀疑人也要有证据吧,武帝不,他立即把司马迁下了狱,并施以腐刑,就是把膝盖骨活活挖掉,古时候没有麻药也没有止疼药,司马迁没当场疼死也算条硬
汉。武帝倒是很器重他的大舅子,可惜李广利不是卫青第二,过了几年带七万精骑战匈奴,败降。
过了一年多,武帝有点儿后悔下令李陵出征的时
候没派救兵,就让因杅将军公孙敖去匈奴境内找李陵回来。这位公孙敖将军用兵打仗和李广利同学算得上一对虾兵蟹将,寿命倒颇不短。这次他无功而返,回报武帝
说李陵在帮匈奴操练军马,准备打汉朝。武帝也不问清楚,就杀了李陵全家。陇西的士大夫们听到皇帝的诏书信以为真,都耻于说自己跟李陵家有过来往。这倒也怨
不得那些同僚、宾客,陇西离事发地万里之遥,匈奴族中发生什么他们原也不知,既然是圣旨所言怎会有假。岂知这位武帝的圣旨颇不堪信。过了些时候,武帝又派
使者与匈奴讲和,李陵就责问汉使:“我带五千步兵和匈奴作战,因为没有救兵才打了败仗,究竟有什么有负汉朝的地方要杀我全家?”使者告知:“汉朝方面打听
到李将军在帮匈奴训练士卒,准备攻汉。”李陵说:“那是李绪,又不是我!”这位李绪同学原是汉朝的塞外都尉,驻守奚侯城,匈奴进攻的时候他一看敌众我寡立
刻就投降了。李陵气李绪为匈奴卖命害得自己家破人亡,就刺杀了李绪。匈奴的母亲大阏氏大怒,非杀李陵不可,单于爱李陵的人才,就把他藏到北方,等大阏氏死
了才接回来。单于知道李陵已经家破人亡,就把女儿嫁给他,封他作右校王。说到对待人才,单于是挑选英雄结为亲戚,武帝是宠哪个妃子就重用她亲戚,孰优孰劣
不言自明。到了这步田地,李陵总不能再去刺杀单于,但他也不帮着单于对付汉朝,平时带了单于公主住在偏僻的地方,有大事不得不列席的时候才来一下。还乡无
路,李陵在漠北起了一座望乡台,经常在台上眺望故国,想起自己身为汉朝名将之后,一腔的报国热情,竟阴差阳错弄成这种结局,心中的苦闷可想而知。他在《答
苏武书》中写道:“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
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視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
诚以虛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會稽之恥,曹沬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之仇,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切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
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苏武和李陵本是旧识,关系非常好,当时苏武流落在塞北,誓死不降匈奴,匈奴很想他投降,将他流放到北海,规定不
许给他食物,李陵就偷偷地送些牛羊。单于知道李陵和苏武关系非比寻常,就让李陵去劝降,李陵和苏武谈过,知其决不肯降,很是钦佩,再想到自己弄假成真,不
得不留在塞外了却一生,更是悲从中来。唐代诗人徐寅曾著诗感叹:“事与时违不自由,如烧如刺寸心头。乌江项籍忍归去,雁塞李陵长系留。燕国习霜将破夏,汉
宫纨扇岂禁秋。须知入骨难消处,莫比人间取次愁。”
昭帝继位以后,汉朝和匈奴重新和亲。于是皇帝派人接苏武回朝,李陵治酒席替苏武庆贺:
“你这次回去才叫扬名于匈奴、显功于汉室。哎,如果朝廷当初能宽恕我的罪过,保全我家室,我虽然没用,也一定卧薪尝胆厚报国恩,这是我以前念念不忘的事
情。现在既然灭了我全族,对天下人都毁损我的名声,我还回去干嘛?算了,你知道我心里怎么想的就行了。”李陵之所以和苏武讲这番话,是由于苏武曾劝李陵一
起回去,并说汉朝一向待功臣不薄等等,李陵当时只是长叹,没有正面作答。酒席宴前,李陵感怀身世,泪下如雨,起舞而歌:“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
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聩。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歌罢与苏武诀别。后作《答苏武书》,详细表述了自己当时的心情想法。
人认为《答苏武书》是后人伪作,这种观点最初来源于唐代刘知己,他在《史通·杂说》中写道:“李陵集有《与苏武书》,词采壮丽,音句流靡,观其文体,不类
西汉人,殆后来所为,假称陵作也。”后人持这一观点者多引自《史通》。其实这个观点很片面,汉武帝时代的著名文人,公孙弘、董仲舒、司马相如,文体都非常
风雅,不知刘知己据何而论?柳宗元《西汉文类序》:“当文帝时,始得贾生明儒术,武帝尤好焉,而公孙弘、董仲舒、司马相如之徒作,风雅益盛,敷施天下,自
天子至公卿大夫士庶人咸通焉。于是宣于诏策,达于奏议,讽于辞赋,传于歌谣,由高帝讫于哀、平,王莽之诛,四方文章盖灿然矣。”《史通》在史学理论研究中
自有它的地位,但刘知己评述历史、文章却常常失之偏颇。据《新唐书·刘子玄传》记载,刘同学从小就只读自己喜欢的书,父亲教他《尚书》,怎么都读不进,但
一听到人讲《左传》,立即津津有味。他在《史通》里把《左传》、《汉书》称为后世不易之二体,而《春秋》、《史记》则可以忽略不计,其观点真的难称公允。
后人据刘说而推断《答苏武书》系出南北朝时,不仅忽略了董仲舒、司马相如等诸位汉儒,也忽略了南朝江淹(千万别跟我说不知道江淹是谁啊!“江郎才尽”总听
说过吧?“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总听说过吧?)在《恨赋》中的一段话:“至如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剑击柱,吊影惭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门。裂帛系
书,誓还汉恩。朝露溘至,握手何言?”这说明李陵作《答苏武书》在南北朝的时候已经成为典故。退一万步说,《答苏武书》就算是后人托李陵名而作,但所述内
容合乎史实,分析境况入情入理,至少也说明别人对这件事的看法。能收入《昭明文选》,《答苏武书》自有它的价值所在。
关于李陵,争议很
多,有些帖子里封他为“历史上第一个汉奸”,遗憾的是那位楼主连《汉书》都没读过,更不要说其他史料了,只是根据《史记·李将军列传》最后一段关于李陵的
简单陈述来定案。须知《史记》成书之时,李陵事件的始末本未分明,而武帝在位,也没人敢说他的诏书有误。老七人微言轻,还是看一看治学严谨的杜甫怎么说
吧:“李陵苏武是吾师”(《解闷》第五首)。
4. 后世评说次第明
后代文人墨客对广陵故事各有各的看法,相关的诗文不可胜数,其中最有名的当然是本帖开头提到的《出塞》,明代诗人李于鳞认为这首诗是唐代七言绝句中压卷之作: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
严武的《军城早秋》也是佳作:
军城早秋 唐·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下面这首在明诗中也算不错,和上两首比气势上稍弱:
塞上曲三首(其二) 明·谢榛
飞将龙沙逐虏还,夜驱驼马入燕关。
城头残月谁横笛,吹落梅花雪满山。
中学课本里另有一首卢伦的《塞下曲》,也是写李广的故事。
塞下曲(其二) 唐·卢伦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个时候,《国家野生动物保护条例》还没出台,猎杀猛虎非但不坐牢,还会被视为英雄人物,有机会赢得女孩子的情书。当时老虎广泛分布在我国境内从北到南的大
部分地区,而且还没搞清楚到底谁才是地球的主人,因此经常出来逞能,对百姓的正常生活很构成了一些威胁(家父因小时候村里有人伤于虎口,迄今极力反对保护
老虎)。李广戍边的时候,一旦听说有虎患就会亲自去射杀,卢伦所写的这个故事发生在他驻守右北平时期。
卢思道的《从军行》和王维的《老将行》都是以李广为蓝本创作的,其中也都提到了射虎的事情。
从军行 隋·卢思道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
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
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
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
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
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
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
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
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归来伤马骨。
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
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
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老将行 唐·王维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崩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旁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天将,耻令越甲名吾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皎然的《从军行》描述的是李广力斗匈奴射雕手:
相和歌辞·从军行(其四) 唐·皎然
飞将下天来,奇谋阃外裁。
水心龙剑动,地肺雁山开。
望气燕师锐,当锋虏阵摧。
从今射雕骑,不敢过云堆。
李广英勇善战、体恤士卒,当然成为边塞诗人心目中的No.1,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为汉代名将的钦佩,且看他的名作《燕歌行》和《送浑将军出塞》:
燕歌行 唐·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筯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风飘飘寻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刃白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争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送浑将军出塞 唐·高适
将军族贵兵且强,汉家已是浑邪王。
子孙相承在朝野,至今部曲燕支下。
控弦尽用阴山儿,登阵常骑大宛马。
银鞍玉勒绣蝥弧,每逐嫖姚破骨都。
李广从来先将士,卫青未肯学孙吴。
传有沙场千万骑,昨日边庭羽书至。
城头画角三四声,匣里宝刀昼夜鸣。
意气能甘万里去,辛勤判作一年行。
黄云白草无前后,朝建旌旄夕刁斗。
塞下应多侠少年,关西不见春杨柳。
从军借问所从谁,击剑酣歌当此时。
远别无轻绕朝策,平戎早寄仲宣诗。
《送浑将军出塞》诗中有一处错误,“卫青未肯学孙吴”,这里未肯学孙吴的应该是霍去病。武帝曾向霍去病请教孙吴兵法,霍回答“战争知道方略就行了,用不着学古人兵法。”有点儿自大。
毫无疑问,“不叫胡马度阴山”的气概曾羡煞多少后人,每每国难当头的时候他们就希望天降李广,从而改变屈辱的命运。
胡笳曲 唐·无名氏
月明星稀霜满野,毡车夜宿阴山下。
汉家自失李将军,单于公然来牧马。
和游景叔月报三捷 宋·黄庭坚
汉家飞将用庙谋,复我匹夫匹妇雠。
真成折箠禽胡月,不是黄榆牧马秋。
幄中已断匈奴臂,军前可饮月氏头。
愿见呼韩朝渭上,诸将不用万户侯。
军中杂歌 宋·陆游
匈奴莫复倚长戈,来款军门早乞和。
铁骑如山尚可避,飞将军来汝奈何!
旅舍书事(其一)明·瞿佑
过却春光独掩门,浇愁谩有酒盈樽。
孤灯听雨心多感,一剑横空气尚存。
射虎何年随李广,闻鸡中夜舞刘琨。
平生家国萦怀抱,湿尽青山总泪痕。
其实大多数写李广的诗作,都是替他鸣不平,或借李广不封的事为自己发发牢骚,这样的作品数量非常庞大,这里仅挑几首比较工整的。
陇头水 梁·刘孝威
从军戍陇头,陇水带沙流。
时观胡骑饮,常为汉国羞。
衅妻成两剑,杀子祀双钩。
顿取楼兰颈,就解郅支裘。
勿令如李广,功多遂不酬。
送冯八将军奏事毕归滑台幕府 唐·崔峒(一作李嘉祐)
王门别后到沧洲,帝里相逢俱白头。
自叹马卿常带疾,还嗟李广不封侯。
棠梨宫里瞻龙衮,细柳营中著虎裘。
想到滑台桑叶落,黄河东注杏园秋。
伤温德彝 唐·温庭筠
昔年戎虏犯榆关,一败龙城匹马还。
侯印不闻封李广,他人丘垄似天山。
塞下(其三) 唐·沈彬
月冷榆关过雁行,将军寒笛老思乡。
贰师骨恨千夫壮,李广魂飞一剑长。
戍角就沙催落日,阴云分碛护飞霜。
谁知汉武轻中国,闲夺天山草木荒。
春思 宋·方回
枯树重看发刺桐,似闻陌上已残红。
多端世故干戈后,大好春光老病中。
万户独难侯李广,两生宁肯圣孙能。
画楼著燕朱帘卷,别有冥冥物外鸿。
送李子方 宋·华岳
乱云推月上层楼,楼上朱帘不下钩。
鸡翅拍开朱户锁,雁声唤上木兰舟。
黄花捻酒留人醉,红叶题诗倩水流。
李广不侯人不笑,笑他人作烂羊头。
杂咏一百首·李广 宋·刘克庄
飞将无时命,庸奴有战勋。
谁怜老卫尉,身属大将军。
李广 宋·张耒
李广才非卫霍俦,孝文能鉴不能收。
君王未是忘征战,何待高皇万户侯。
病酒述怀 宋·陆游
闲处天教著放翁,草庐高卧筰桥东。
数茎白发悲秋後,一醆青灯病酒中。
李广射归关月堕,刘琨啸罢塞云空。
古人意气凭君看,不待功成固已雄。
咏怀六首(其四) 明·梁有誉
汉武伐匈奴,军声蜚八垓。
遂令鸡鹿塞,万里无尘埃。
汉道岂不盛,胡运有兴衰。
当其中叶时,雄略亦摧颓。
李广恒数奇,失落空徘徊。
马邑竟无成,东市弃王恢。
李陵负英风,仗剑单于台。
饮血苦百战,悲风从天来。
志欲吞狼望,轻谋贻祸胎。
一旦陇族沉,徒兴壮士哀。
永平府 清·祸维诰
北平古郡镇幽燕,城外连峰际碧天。
孤竹祠荒云木杳,滦河水驶石染偏。
名高汉代推飞将,人乐清时罢守边。
漫向卢龙歌《出塞》,牛羊满地草芊芊。
最后这首给清朝歌功颂德的诗写的一点儿不含蓄,挺肉麻的,不过“孤竹祠荒云木杳”一句甚佳。
写李陵的诗也说得上汗牛充栋,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应算唐代陈陶的《陇西行》: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老七认为后两句是历代边塞诗中最痛人心的。我们再看几首:
李陵咏 唐·王维
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
结发有奇策,少年成壮士。
长驱塞上儿,深入单于垒。
旌旗列相向,箫鼓悲何已。
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将令骄虏灭,岂独名王侍。
既失大军援,遂婴穹庐耻。
少小蒙汉恩,何堪坐思此。
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
引领望子卿,非君谁相理。
李陵别苏武 唐·刘湾
汉武爱边功,李陵提步卒。
转战单于庭,身随汉军没。
李陵不爱死,心存归汉阙。
誓欲还国恩,不为匈奴屈。
身辱家已无,长居虎狼窟。
胡天无春风,虏地多积雪。
穷阴愁杀人,况与苏武别。
发声天地哀,执手肺肠绝。
白日为我愁,阴云为我结。
生为汉宫臣,死为胡地骨。
万里长相思,终身望南月。
解闷(其五) 唐·杜甫
李陵苏武是吾师,孟子论文更不疑。
一饭未曾留俗客,数篇今见古人诗。
恨 唐·徐寅
事与时违不自由,如烧如刺寸心头。
乌江项籍忍归去,雁塞李陵长系留。
燕国习霜将破夏,汉宫纨扇岂禁秋。
须知入骨难消处,莫比人间取次愁。
灞陵战叟 唐·贯休
剑刓秋水鬓梳霜,回首胡天与恨长。
官竟不封右校尉,斗曾生挟左贤王。
寻班超传空垂泪,读李陵书更断肠。
今日灞陵陵畔见,春风花雾共茫茫。
代的思想比较开明,诗人们在评述李陵事件时能够考虑到当时的情形,很少不问原由先一棍子打死再说。到了宋代,由于程朱理学的推行,很多人不再替李陵着想,
加上岳飞被害的民愤很大,“降”字成了当时文人们最忌讳的一个词,因此李陵的下场开始不妙。且看辛弃疾的《丙寅岁山间竞传诸将有下棘寺者》:
丙寅岁山间竞传诸将有下棘寺者 宋·辛弃疾
去年骑鹤上扬州,意气平吞万户侯。
谁使匈奴来塞上,却从廷尉望山头。
荣华大抵有时歇,祸福无非自己求。
记取山西千古恨,李陵门下至今羞。
类似的作品其实很多,但基本上千篇一律,都是以李陵事自勉,表达自己誓死不降的决心。作品虽然不少,从文学角度讲却没几篇值得一读的,勉强选两首吧:
李陵台 宋·宋无
寒风扬尘走沙石,朔气佃人马辟易。
五千步卒当数万,空眷夺张争无敌。
音于趣降声疾呼,道穷矢尽身为俘。
归无面目见天子,築台何颜怀故郁。
义血不染虞场草,宁甘北首阴山老。
空垂远涕望远天,难洒成陵松柏边。
漳南十咏·陈将军庙 宋·蔡襄
曾凭水栅誓长江,报国全躯事不双。
力屈已嗟关羽死,势孤犹笑李陵降。
宿坟古剑龙腥匣,坏壁灵旗兽缠扛。
神理高高人意近,楮钱祈福暗尘窗。
与宋为元亡相类似,明朝也是被外族灭掉的,可以想象,明末清初的诗人必然和宋朝末年的师兄师姐们颇有共同语言,果然,在对待李陵的态度上他们取得了惊人的一致。那写过“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伟业另一首诗也很有名:
出塞 明末清初·吴伟业
玉关秋尽雁连天,碛里明驼路几千!
夜半李陵台上月,可能还似汉宫圆?
同一时代的陈恭尹也写过一首挺有名的诗,“生死归殊俗,君王命妾来。莫令青冢草,生近李陵台。”褒昭君贬李陵,这首诗的名字老七遍寻不到,希望知道的朋友们回个帖子。这里先谢过。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口诛笔伐来势汹汹,但总的来讲,能考量李陵当时心境的作品已经寥寥,只举其二:
汉地 宋·赵崇嶓
汉地文书密,胡天岁月深。
但高苏武节,不察李陵心。
过雁西风急,荒台朔气沉。
同生不同恨,万里一霑襟。
李陵台 宋·汪元量
伊昔李少卿,筑台望汉月。
月落泪纵横,凄然肠断裂。
当时不受死,心怀归汉阙。
岂谓壮士身,中道有摧折。
我行到寰州,悠然见突兀。
下马登斯台,台荒草如雪。
妖氛霭冥蒙,六合何恍惚。
伤彼古豪雄,清泪泫不歇。
吟君五言诗,朔风共呜咽。
下面最后这首并无褒贬,只是借古讽今,抒发对大宋发动侵略战争的不满。结果宋朝打西夏吃了败仗,诗作者张舜民也遭贬官。
灵武二首(其二) 宋·张舜民
青铜峡里韦州路,十去从军九不回。
白骨似沙沙似雪,将军莫上望乡台。
5. 史海冤沉知多少
广问题反映了汉武帝在对待人才和功臣问题上的不足。其实历史上很多帝王都做过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事情,像李世民那样的帝王毕竟少之又少,不过有些人处理得
比较巧妙些。像宋太祖,可以和汉高帝并称史上两大无赖开国帝王,但宋太祖在处理功臣问题上的做法就很令前辈后生们气短,人家杯酒释兵权,虽然无赖,但权力
顺利收回,避免日后彼此猜忌,大家轻松自在得享天年。而汉朝和明朝则是中国历史上对功臣最不起的,李世民曾说过,他平生素叹汉帝对功臣薄德,常深以为戒。
李陵在《答苏武书》中有这么一段,回复苏武所说的汉朝待功臣不薄:
足下又云:『汉与功臣不薄。』子为汉臣,安得不云尔乎?昔蕭樊囚絷,韩彭葅醢,
晁錯受戮,周魏见辜,其余佐命立功之士,贾谊亚夫之徒,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而受小人之谗,并受祸败之辱,卒使怀才受谤,能不得展。彼二子之遐举,
谁不为之痛心哉!陵先将军,功略盖天地,义勇冠三军,徒失贵臣之意,刭身绝域之表。此功臣义士所以负戟而长叹者也!何谓不薄哉?
这部分简单解释一下文中提到的几件史实,作为本贴的补充。这里“蕭樊囚絷,韩彭葅醢”指的是汉朝开国四位大功臣,萧何樊哙韩信彭越。
何对刘邦夺取天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毫不夸张地说,没有萧何,就没有汉朝四百年的江山。萧何是刘邦的老乡,比刘邦略大几岁。刘邦年轻的时候满乡横行不务
正业,当时多少人要扁他,萧何那会儿是个lawyer,五次三番罩着他;而自刘邦起事之后,萧何始终是刘邦最重要的谋臣。刘邦破秦都咸阳,将士们都冲向国
库抢夺金银财宝,唯有萧何直取图书馆把所有的文书资料都搬走了,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军队之所以能对天下关塞险要、人口分布了如指掌,全从这些档案中来。自
楚汉交兵,刘邦是每战每败,每回都是萧何从汉中招募新兵再送到前线补充给刘邦,粮草军需一直不断。刘邦称帝之后,萧何率先封侯且被推为功臣第一。刘邦自
承:“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史记·高祖本纪》)萧何本是一代贤相的极好人选,奈何刘邦同学猜忌心太强,导致萧何多次有性命之忧。汉三年(前204),刘邦在京县、索城之间与项羽
军队形成对峙,萧何照旧替刘邦经营汉中。刘邦三番五次派使者到后方慰劳丞相,把萧何弄糊涂了:这从来都是后勤派个美女文工团什么的去前线慰问演出,怎么汉
王(那时刘邦还没称帝)反着玩儿啊?得亏门下有个叫鲍生的,明眼人啊,看出来了,说这是大王有猜忌你的意思啦,怕你自己得势啊,我劝你再贡献几个子弟兵过
去。萧何把家里的兄弟子侄全部找来,凡是绰起棍子还能跑的都给运前线当兵去了。刘邦这才happy!汉十一年(前196),钜鹿郡守陈豨造反,刘邦亲征,
这次的主谋其实是韩信,韩信推病不随驾,而准备在京城作内应。萧何果断用计除去韩信。刘邦回来的时候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并以五百士卒、一名都
尉做相国卫队。这回又被一个叫召平的瓜农看出来了,说皇上又有猜忌你的意思了,他在外面风餐露宿的打完仗回来先封赏你,还派那么多卫兵成天围着你转悠,这
摆明了韩信刚反,不相信你啊。你呢,得把家产都捐出来犒劳皇帝。萧何于是对封赏坚辞不受,还把家产都捐给刘邦带的那支军队。刘邦这才happy!汉十二年
(前195)秋,黥布反叛,刘邦亲征,又多次派人来探问萧何在忙啥?萧何采用老办法,把家产都捐出来支援部队,结果刘邦还是不爽。有个门客指点萧何:“您
再这样下去就等着灭族吧!您已经位居相国,功劳第一,还想再上一步啊?自当初您进关中的时候就已经深得民心,这么多年,百姓们对您越来越爱戴,皇上之所以
总打听您,就是不放心您深得民心。您应该往自己头上扣屎盆子。”大家看看,连这个萧何都肯,他低价买进大量的田产,还常赖着不给钱,曰“赊”,在古代这是
很没面子的事情(家产不是都捐了嘛,没现钱)。使者回报刘邦这个消息,他才开怀大笑。萧何这样地委屈求全,依然不能避免囚絷之辱。刘邦回朝之后萧何去拜见
他,刘邦笑嘻嘻的说好多人告你的状啊,你自己去向他们谢罪吧。萧何趁机为民请命,说咱们长安人多地少,而上林苑很多地都空置荒芜,不如让百姓进去耕种,收
割剩下的谷物稻杆也可作为野兽们的食物。上林苑当时是皇帝打猎的地方,位于渭水河边,土地很肥沃。刘邦大怒,说:“你自己低价卖地得了好处,然后让人抢我
的上林苑。”就叫人把老头子重铐下狱。过了些日子,有人实在看不过眼了,劝刘邦放人:“相国如果贪利,这个江山早就不是陛下的了,他哪里会贪图那几个小
钱!”刘邦听了很生气,但无言以对,勉强叫人放了萧何。(《史记·萧相国世家》)
樊哙也是刘邦的老乡,原先的职业是屠夫,大家都听说过
“挂羊头卖狗肉”,这舞阳侯樊哙同学起的就是这单生意。我一直怀疑刘邦封他作的其实是“舞羊侯”,让他挂的这个羊头风光一点儿,呵呵。陈胜起义之后,萧
何、曹参鼓动沛县太守把刘邦接回来举事,派的这个联络员就是樊哙。当时刘邦躲在小山沟里落草为寇,靠萧何的接济过日子,樊哙接他回来之后,大家商量做掉了
太守,因此在刘邦起事这个问题上,萧何、曹参和樊哙都是第一等的功劳。樊哙既没有决胜千里之外的韬略,也不是独当一面的将才,但生命值很高,对贴身肉搏很
有心得,典型的Barbarian。大家知道,野蛮人大多练过跳斩,这位樊哙同志的主要功能就是跳上城头,然后“咔咔咔咔”。《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中记
载他首登之功的地方就有七处,后来爵位高了,不用自己跳来跳去的,但仍极勇猛,跟随刘邦征战时亲手斩杀的就有一百七十六人。这种勇武跟楚霸王比当然还差的
远,但在刘邦阵营里已经算数一数二的高手了。樊哙生平最大的功劳是在鸿门宴的时候,当着项羽的面把整只猪腿吃个精光,连项羽都佩服他的饭量,估摸着刘邦早
晚得被他吃穷,于是放了刘邦。樊哙的功劳虽不能跟萧何、韩信相比,但他娶的是吕后的妹妹吕须,因此刘邦就成了她姐夫,有了这层关系,樊哙和刘邦之间的感情
已非其他人能比。不过这位妹夫舞阳侯也险遭不测。汉十三年(前194),燕王卢绾谋反,刘邦以樊哙为相国出兵攻燕,有人趁机诋毁樊哙,说他与吕后勾结,欲
在皇帝驾崩之后杀戚夫人和赵王如意,刘邦立即令陈平以绛侯周勃代替樊哙,并在军中立刻把樊哙斩首。当时吕后专权,陈平害怕吕后,没敢杀樊哙,而是把他押到
长安给刘邦自己处理,结果到长安的时候刘邦已死,樊哙因此捡回条命。(《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韩信是萧何冒着被刘邦误会的危险找回来
的,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为刘邦事业的转折点。自拜为大将军之后,韩信先后替刘邦平灭了魏国、赵国、齐国,说降了燕国,最后又打败了楚霸王项羽,替刘邦立下了
不世之功。登帝位后除了刘氏以外刘邦另封了七个外姓番王,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韩王韩信、长沙王吴芮、燕王臧荼和赵王张敖,其中以楚王
韩信功劳最大,梁王彭越、淮南王黥布次之,并称三杰。以刘邦猜忌心之强,韩信的处境可想而知。这不,称帝没两年刘邦就开始怀疑韩信谋反,他用陈平计,借口
去云梦泽旅游,其实是要逮捕韩信。韩信打仗倒是很行,搞政治可不是刘邦的对手,他突然听说刘邦到了也曾经怀疑过,但觉得自己又没什么把柄。当时项羽手下的
锺离昧由于和韩信一直交好,项羽败亡后就跑到韩信这儿来,韩信知道刘邦很恨锺离昧,就杀了他来见刘邦。刘邦一见韩信就把他绑起来,韩信叹道:“真是狡兔
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刘邦下令给他带了刑具押回洛阳,废了他的封号,改封淮阴侯。韩信知道皇帝畏忌自己的才能,索性常常托病不
朝,常常感慨埋怨,与和樊哙等人同列为耻,遂生反意。陈豨受任钜鹿郡守时向韩信辞行,韩信就煽动他日后造反,说自己可作内应。陈豨素信韩信的雄才大略,在
汉十年(前197)果然造反,皇帝亲征而韩信托病不出,密谋假传昭书袭击吕后和太子。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韩信,向吕后告密。吕后用萧何计,由萧何出面骗韩
信入宫,韩信因为信任萧何就去了,被杀,诛三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史记·淮阴侯列传》)
彭越是昌邑人,从前
的职业是渔夫,后来就占湖为王。在刘邦还是沛公的时候就曾经帮他打昌邑城,后来在济阴大败楚军萧公角部,汉二年(前205)春率三万多人在外黄归附汉王刘
邦。此后彭越部始终作为汉军一支独立建制驻守在黄河沿岸,经常在楚军的背后打游击,隔断楚军的粮道,多次化解刘邦的险情。汉四年冬,项羽同刘邦在荥阳对
峙,彭越出兵攻下睢阳、外黄等十七座城邑,逼得项羽大怒,派曹咎驻守城皋,亲自带兵打跑了彭越(那个时候打不过项羽不算丢人,刘邦、黥布乃至韩信与项羽作
战都是屡战屡败,霸王之勇实非人力能当)。汉五年(前202)秋,项羽一走,彭越又攻下昌邑等二十余座城池,缴获谷物十多万斛,大大缓解了汉军的粮食危
机。刘邦称帝后以战功卓著封为梁王。汉十年(前197)陈豨在代郡谋反,刘邦亲征,让彭越带兵来助战,彭越因为生病,就让部将领兵去助战,刘邦很生气,后
果很严重。他派使者去责问彭越,彭越惊恐,打算亲自去谢罪。梁王的太仆不知道什么事儿惹彭越生气了,怕彭越杀他,就跑去刘邦那里诬告说彭越造反,刘邦就把
彭越抓起来,押回洛阳。彭越虽然向刘邦哭诉自己没有谋反的意思,刘邦还是把他削职为民,并流放到四川青衣县。在路上彭越刚好碰到吕后,就向她哭诉,亲自分
辩自身的冤屈,希望吕后能帮他说说话,回老家昌邑度过晚年。吕后满口答应,就带他回到洛阳,然后跟皇帝说:“彭越是个人才,不能让他活着,还是杀掉比较安
全。”于是命令彭越的门客诬告他再次阴谋造反,借此杀了他,诛三族,并把他的尸首作成肉酱,分赐给诸侯。(《史记·魏豹彭越列传》)这个事件直接导致了淮
南王黥布、韩王韩信、燕王卢绾等一系列诸侯恐惧并造反。
晁错是汉文帝时候的大臣,颍川人,就是现在的河南颖川,和《三国演义》里的著名谋
臣郭嘉是老乡。在晁错那个年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还没有提出,晁错的思想接近法家,他曾经系统的学习过申不害和商鞅的刑名学说,后来又去济
南,向一位九十多岁的伏先生学习《尚书》。晁错为人严峻刚正、苛刻严酷,因通晓典籍、辩才出众而成为太子的首席智囊。汉初的政治格局非常复杂,战乱不断,
到文帝时实行了一系列休养生息、减轻赋税的政策,国家渐渐富足起来。但与此同时,许多封王的势力越来越大,并逐渐不把朝廷看在眼里,像吴王刘濞,私造货
币、厉兵秣马、收买人心、网罗人才,造反的迹象已经很明显(《史记·吴王濞列传》)。晁错看到这点,建议文帝削减诸侯的封地和势力,但文帝为人过于宽厚,
晁错上了几十次书都不被采纳。景帝即位以后,对晁错言听计从,晁错从中央集权的利益出发,修改了很多法令,得罪了一些人,如袁盎等。袁盎本是文帝时的重
臣,和吴王刘濞一直有互通声气,晁错作御史大夫之后查出袁盎收取刘濞财物的事儿,导致袁盎免官。晁错对法令修改了三十章,削减诸侯们的势力,诸侯们都痛恨
他。晁错的父亲听到消息专门从颖川赶来劝他不要得罪诸侯,晁错反驳说:“我这样做合乎道理,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太平。”他父亲说:“天下是太平了,我们家可
不太平了。”于是就服毒自杀了。十几天之后吴王刘濞举兵造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袁盎向景帝进言,说诸侯叛乱是因为痛恨晁错,只要你杀了
他,战乱自平。于是景帝将晁错在东市腰斩,并派袁盎为太常,将这个消息传给刘濞。刘濞图谋造反长达四十几年,当然不会罢兵,景帝慌了,忙令条侯周亚夫调遣
三十六位将军同去平灭叛乱。李广真正名震天下就是从这场平乱战争开始的。叛乱平息之后,景帝问参战的将军邓公,刘濞听到晁错被诛的消息有没有退兵的意思。
邓公回答他:“吴王蓄意谋反已经几十年了,怎么会是由于晁错?晁错担心诸侯实力太强大了会威胁陛下的社稷,才建议削减他们的封地,这本是泽及万世的好主
张。现在计划刚开始实行,就杀了晁错,还替造反的诸侯出了气,以后忠臣们就不会再给您出主意了。”(《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周魏见辜说
的是绛侯周勃和魏其侯窦婴的故事。周勃也是刘邦的老乡,原先的职业是编织工,主要是拿竹子编那种养蚕宝宝的笸箩,也会吹箫,不过擅长的就是一曲“挽歌”,
所以经常给人家家送葬。他参加革命工作也很早,从刘邦斩蛇起义的时候开始就跟随刘邦南征北战。周勃的嘴巴很笨,也讨厌和读书人啰里啰唆的,每次召见读书人
的时候,面朝东而坐,一句客气话没有,凶巴巴地说:“快给我说!”就这副德行,估计要是上网,肯定给大家扁死。周勃的作战风格和樊哙差不多,《史记·绛侯
周勃世家》中多处记载有周勃抢先冲上城头的事迹,不过宰的人好像比樊哙略少几个。高帝刘邦临死之际交待遗言:“周勃深沉厚道,没啥文化,但是安定刘氏天下
的必是周勃。”周勃一生的最大功绩在于诛灭了吕氏家族。
汉高帝刘邦的结发妻子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吕后,姓吕名雉,为人非常狠毒。前文提
到的杀害梁王彭越只是一例。刘邦死后四天,吕后仍不发丧,他和审食其商量说:“现在的将军大臣们其实以前都和高帝一样是秦朝的百姓,后来才作了臣子,现在
让他们侍奉新皇帝,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服气,不如全部都杀掉再灭了族,这样也许天下就太平了。”审食其以将军郦商教他的话回复吕后,说现在陈平、灌婴率领十
万大军镇守荥阳,樊哙、周勃率领二十万大军平定燕地和代地,如果你这么做的话他们一定会合兵起来反攻,而朝里的将军们都被你杀掉,一定没办法抵挡的。吕后
这才发丧(《史记·高祖本纪》)。消息传出,燕王卢绾立刻逃往匈奴去了。卢绾跟刘邦本是世交,两人同日所生,关系一直非常要好,虽萧何、曹参等重臣也不能
相比。但他对吕后的为人非常清楚,逃亡前他交待手下:“吕后为人狠毒,她既大权独揽,势必杀光所有外姓诸侯王。(《史记·韩信卢绾列传》)”刘邦有一个宠
妃,是定陶人,姓戚,历史上都叫他戚姬,给刘邦生了赵王刘如意。刘邦很喜欢赵王,几次都想改立赵王为太子,这使得吕后非常生气。刘邦一死,吕后立即将戚姬
下狱,召赵王进京,孝惠帝很仁慈,知道吕后要杀弟弟,抢在吕后前亲自到霸上把弟弟接来,在宫中同吃同睡,吕后一直没机会下手。孝惠元年(前194)十二月
某天,孝惠帝一早去打猎,赵王是个小孩子,不能早起,吕后听说赵王独自在宫中,立即命人用毒药毒死了他。杀了赵王之后,吕后将戚姬砍去双手双脚,挖了双
眼,用火烧聋双耳,再给她吞下哑药,令人扔到猪圈里,还专门起个名字“人彘”,让手下都这么喊。“彘”是猪的意思。过了几天,吕后叫人喊孝惠帝来看“人
彘”,孝惠帝大惊,问起来才知道是戚夫人,大哭,重病不起,让人告诉吕后:“这不是人干的事儿!我既然是你的儿子,不配再治理天下。”孝惠二年(前
193)齐王刘肥进京朝见,刘肥是刘邦的长子,是刘邦和以前一个姓曹的情妇生的,因此虽是长子,却不是太子(《史记·齐悼惠王世家》)。在家宴的时候,孝
惠帝因为齐王是哥哥,让他作了上座,吕后大怒,立即让人倒了两杯毒酒放在齐王面前,命齐王向自己祝寿,不成想孝惠帝也端起其中一杯,和齐王一道向吕后祝
寿,吕后急忙把孝惠帝手里的酒打翻了,齐王觉得奇怪,也就没喝。后来听说是毒酒,齐王估计自己不能活着离开,向大臣们求得一计,把自己的部分封地让给吕后
的女儿鲁元公主,终于生还。吕后一直想以自己的吕家来代替刘氏,但刘邦生前曾与众臣歃血为盟:有汉一代,非刘姓子孙不得为王,非有功之臣不得为侯。吕后专
权之后几次提出把自己的兄弟子侄都封王,但不断有大臣跳出来以先帝的血盟为由阻止。孝惠七年(前188)孝惠帝驾崩,吕后干号怎么都哭不出眼泪来,群臣都
不知道她什么意思,留侯张良的儿子张辟强只有十五岁,时任侍中,他看出来了,跟丞相陈平说:“孝惠帝的儿子都还没成年,太后是不放心你们这些老臣。只有用
她自家人她才放心。”陈平进言,吕后很满意,就封吕台、吕产、吕禄为将军,统领两宫卫队南北二军,然后才真的哭了几声儿。自从吕家的人掌了大权,吕后做事
开始一无忌讳,不久就封了吕家几个兄弟都成了王侯,绛侯周勃身为太尉,不能进入大营主持军事,陈平身为宰相,不能处理朝政。少帝其实不是孝惠皇后的亲生儿
子,而是另一个后宫妃生的,他的生母被孝惠皇后杀了。等少帝大点儿有些懂事了,听说这件事儿,就埋怨说怎么能这样,我长大了要报仇。吕后听说之后,就把少
帝关进宫中的监狱,对外宣称他疯了,改立刘弘为皇帝,甚至都不改年号,公然表明其实都是她在作皇帝。少帝当然很快被杀,吕后又把手伸向了几个诸侯王。赵王
刘友的王后是吕家的人,他喜欢其他姬妾,这个王后就诬告说刘友对诸吕封王很有异议。少帝七年(前181)正月,吕后召赵王入京,令卫队包围,防止任何人给
他食物,活活饿死了他。有些曾偷偷给赵王食物的臣子全部治了重罪。吕后把吕产的女儿嫁给梁王刘恢,改封他为赵王,然后把这个梁王的位置空出来给了吕产。刘
恢也不喜欢吕家的女儿,但王府内外都已经换了吕家的人,他喜欢哪个妃子,这个妃子转眼就会身首异处。刘恢很痛苦,就自杀了。吕后废除了他的子孙的王位继承
权,而把吕禄进为赵王。燕灵王刘建死后,吕后又派人杀了他的儿子,因此燕王绝了后,这个燕王的位置也空了出来,吕后把它给了吕通。吕后临死的时候交待她的
兄弟子侄们要牢牢地抓住兵权。这时诸吕们已经重兵在握,很想直接发动政变,但还有些担心那些老将军们。朱虚侯刘章的妻子是吕禄的女儿,因此他打听出了诸吕
的阴谋,他就让人通知了他哥哥齐王刘襄,刘襄于是发兵。诸吕虽然在朝中握有重兵,当真去打仗那是不行的,就派灌婴去抵抗。灌婴到了荥阳,派人与齐王联系,
双方都不打,等待时机铲除诸吕。灌婴这一步棋出乎诸吕意料之外,更令他们不敢妄动。与此同时,太尉绛侯周勃令主管符节的襄平侯纪通拿着符节,假传圣旨让周
勃进入了守卫吕后所居长乐宫的北军。当时北军是诸吕的主力部队,也是活动中心,由吕禄掌管。周勃并派吕禄非常信任的郦寄和刘揭劝说吕禄,说皇帝要他快回封
地去。吕禄很信任郦寄,就离开回赵国去了。周勃掌握北军之后命令曹窋通知未央宫卫尉阻止相国吕产进入殿门,然后派朱虚侯刘章带一千多人进入未央宫攻击吕
产,并杀掉了他。吕产既除,诸吕当然不在话下,随后废刘弘,而到代县迎代王刘恒入京称帝,这就是孝文帝(《史记·吕太后本纪》)。
平吕安刘的大功被司马迁收入世家,下场却很凄凉。周勃一生追随高帝刘邦,但刘邦和吕后都是怀疑一切、打倒一切的主儿,周勃真切的体验到伴君如伴虎和功高位
危的政治风浪,晚年因为过于担心有人加害他,有点儿糊涂了。他的封地在河东郡绛县,每当河东郡守和郡尉巡视路过绛县的时候,周勃都要披挂铠甲,手下也带着
武器去见郡守。这个行为被人告了谋反,于是下了狱,严刑审判,他嘴又笨,不知道怎么解释,受尽了狱卒的侮辱。后来用千金贿赂狱卒,狱卒暗骂真笨,在答题板
上写了答案提示他:“找公主作证。”还好周勃识字,懂了。这个公主指文帝的女儿,嫁了周勃的大儿子为妻,后来通过公主和太后,才洗脱了他的罪名。周勃出狱
后慨然长叹:“我曾贵为百万大军的主帅,没想到原来狱卒才是真正尊贵的人!”(《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窦婴是观津人,父亲是汉文帝窦皇
后的堂兄。窦婴的主要功劳是和周亚夫一道平灭了“吴、楚七国之乱”。景帝三年(前154),七国叛乱,景帝觉得皇室和窦氏诸人中没有才能胜于窦婴的,因而
拜窦婴为将,赏千金。窦婴分文不取,全部放在走廊里,让手下随意去拿。等到七国之乱平定之后,皇上封窦婴为魏其侯。过了一年,景帝立刘荣为太子,以窦婴为
太子太傅。景帝七年(前150)刘荣被废,窦婴多次替太子争辩也没有用。等到武帝登基,当然不会再重用窦婴。武帝喜欢的是武安侯田蚡,这个田蚡是武帝的舅
舅,也是汉朝早期的著名奸臣,他的武安侯身份不是立功得来的,而是因为他是太后的弟弟。田蚡没显贵以前每天到魏其侯府上陪饮陪笑,侍奉跪拜像孙子一样恭
敬。等到得了势之后骄纵无比,再后来由于太后的原因他作了丞相,每天入朝一白活就大半天,想升谁的官儿就升谁的,即使毫无功劳他也可以一下给两千石的俸
禄,皇上常说:“你要封的官儿封完没?我也想封几个自己的官儿。”他还要求皇上把修建官府的地给他扩建住宅用,气得武帝说:“你怎么不连武器库也一并端走
啊?”他的府第规模庞大、美轮美奂,比任何人都要显贵。而魏其侯失势之后,大家都不和他来往,只有灌夫跟他要好。灌夫在跟随周亚夫平灭“七国之乱”中立过
大功,名声传遍全国。他这个人看不起比他显贵的人,经常对这种人冷嘲热讽,偏偏对地位很卑下的人很尊重。他还喜欢打抱不平,而且言出必行,因此在广大下层
人士中的口碑极好。元光四年(前131)夏天,田蚡娶了燕王的女儿,太后下令百官都必须到他的府上去道贺。席间田蚡傲慢无理,灌夫喝醉了,就借口骂人,田
蚡让人把灌夫抓起来下了狱,派人查他的门客们做的坏事。窦婴跑去向武帝解释经过,武帝于是让大家当面对质,很多大臣都说魏其侯有理。晚上这件事被太后知道
了,就大骂武帝,说我还活着你就让人欺负我的弟弟,你自己怎么当皇帝的,还要听别人的意见。武帝道歉说:“主要都是外戚,我才叫他们分辩一下,否则一个狱
卒全部搞定。”这叫什么话呀!于是武帝就教人把灌夫全家灭了族,窦婴听到这个消息气得中了风。然后再查灌夫门客们的所作所为,有些和窦婴陈述的不一样,就
又判窦婴欺君,将其斩首。这件事武帝明知道是田蚡的错,但还是按照太后的意思把两个功臣都杀了。(《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贾谊,洛阳
人,是汉文帝时期杰出的文学家。贾谊少年成名,在二十岁的时候即被河南守吴治平推荐,成为汉文帝博士苑中最年轻的博士。贾谊年纪虽轻,学问可不含糊,每次
皇帝下诏讨论什么问题,老先生们讲不上来的地方,贾谊全部搞定,而且能让人人都觉得他讲出了自己的意思,因此大家都夸赞他学识渊博。文帝很是高兴,破例提
拔他。贾谊给文帝重新设计了一套服饰、礼仪、政法制度,和以前秦朝的旧制很不一样。这些制度在当时并没有立即被采纳,但是后来文帝逐步推行,才有了“文景
之治”的繁盛。文帝想用贾谊作公卿大臣,但是老臣周勃、灌婴、东阳侯张相如以及御史大夫冯敬等都反对,他们诽谤他“年轻识浅,只想大权独揽,把事情弄
糟”。文帝的帝位是周勃一手立起来的,不便驳他的意见,就把贾谊流放到长沙去了。周勃打仗挺厉害,但说到治国才能,其实远逊贾谊。贾谊被贬官心情当然很不
好,而且他一介文弱书生,很不适应长沙的湿热天气,以为命不久长,先后写下了《吊屈原赋》、《鹏鸟赋》等不朽名篇,这些作品后来都被选入《昭明文选》。一
年多以后,文帝召贾谊进京。贾谊到的时候文帝正在祭拜天地,见他来就问他那些鬼神的事情,贾谊一直给他讲到半夜。事后文帝感叹:“好久没见到他了,还以为
我的学问已经赶上他了,没想到还是差一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唐代诗人李商隐对贾谊不受重用颇抱不平,他曾有诗云:“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
问鬼神。”(《七绝·贾生》)这里虚前席指的是听得入迷了,不知不觉就往人家跟前凑合。
条侯周亚夫是绛侯周勃的次子,他哥哥周胜之犯了
错,被削了爵位,这个爵位就落到周亚夫头上。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入侵边境,文帝拜周亚夫为将,驻兵细柳,而让宗正刘礼守霸上、祝兹侯厉守
棘门。文帝曾亲自去前线慰问,到了霸上和棘门都是直接跑马进入,所有的将士往来迎送非常热闹。等到了细柳,所有的士兵都严阵以待,连弓弦都是拉满的,皇帝
的传令官不能进入,就说“天子将到”,士卒们回答说军中只有将军将令,没有天子诏令。等天子到了,令使臣持符节下诏,周亚夫才传令开营门,他的卫士并且告
诉文帝,将军有令:军中不得驱驰,文帝于是按辔缓行,至中军,周亚夫拿着兵器拱手为礼:“盔甲在身不能参拜,给您行军礼。”文帝动容:“真将军也!”后世
诗人常称军营为“细柳营”,就是从这里来的。文帝临终的时候遗命景帝:“如果国家危急,就用周亚夫为将。”孝景三年(前154),吴楚七国叛乱,景帝于是
令周亚夫为太尉,统将军三十六人平乱。当时吴王刘濞颁布紧急兵役法:“我今年六十二岁,亲自出征,我小儿子十四岁,也身先士卒,因此,凡是比我年轻、比我
小儿子年长的,都要出征!”一下子就征了二十万兵,加上其他六国的部队,士气十分旺盛。周亚夫带兵驻守昌邑,坚守不出。这场战争的主战场是在梁王刘武的封
地上打的,当时梁王的战局很不利,几次性命几乎不保,梁王一再向周亚夫求救,周亚夫不为所动,甚至皇帝的诏书命令周亚夫救魏,周亚夫也不予理睬。守了两个
月,吴兵粮尽而退,周亚夫趁势追击,大败吴楚联军。这场来势凶猛的叛乱只两个月时间就彻底平灭。周亚夫这功立得极大,回朝之后没有人敢和周亚夫、窦婴平起
平坐(《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后来,周亚夫因反对废太子而遭景帝弃用。过了不久,他儿子从为宫廷制造用具的地方为父亲买了五百件殉葬用的盔甲盾牌,
搬运工很累,就诬告他儿子谋反,牵连到了周亚夫。景帝叫官吏查问,可是周亚夫硬气得很,一句话都不说,景帝就生气了,骂道:“不用你说了。”就把他交给廷
尉处理。廷尉责问说:“你想造反啊?”周亚夫反问他:“我所买的器物都是殉葬用的,怎么说是要造反呢?”狱吏就说:“你活着就算不造反,死了也是要造反
的。”周亚夫气不过,就绝食,五天后吐血而亡。(《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6. 文盲笔拙非古今
草成数首,以后再慢慢改。
其一·破贼
军前鼓号响如雷,千骑争发势不回。
黄沙过目未及拭,须臾前锋已破贼。
其二·困守
铁索孤悬吊桥收,残阳望断暗城楼。
边事苦寒倍憔悴,儿郎三十半白头。
年来兄弟数拼死,帐下兵卒多未熟。
家国情势非得以,岂贪羌马觅封侯?
其三·伤逝(据史,广长子当户、次子椒,皆以勇称,而先广没)
暮逐单于去雁门,胡沙涤尽公子沉。
梦里音容依旧是,眼前新冢老来身。
曾笑功名欺白发,每伤恨事怯黄昏。
可怜百战千里马,空老槽头寂寞春。
其四·单挑
骄虏边关折贵人,将军一怒下辕门。
的卢马趁飘风过,铁背弓开猿臂伸。
雕翎箭下偿旧恨,上郡山前起新坟。
遂令匈奴射雕手,不敢汉国猎鹌鹑。
其五·射石
横卧此中岁月长,惊君风色非我扬。
林间石子原无罪,如何将奴透骨伤?
其六·汉武
自夸武略羞秦皇,中原既统费思量。
池畔豪情逐酒满,羘中尺素斗智长。
栾大侯门常醉卧,李郎关外空死伤。
未知文景百年治,能值天山马几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有没有听到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