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45年之前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被那个王朝统治着?

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简史
共 2069 浏览 0 回帖&&
积分: 2307
发帖: 1434 篇
在线时长: 634 小时
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简史
&&& 世界最早的文明——苏美尔文明,发源于底格里斯河(Tigris)和幼发拉底河(Euphrates)之间的流域间的新月地带,又称之为Eden(伊甸园),在今伊拉克(Iraq)共和国境内。&
  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2250年是两河文明的鼎盛时期,《旧约全书》称其为&西那国&(Land of Shinar)。两河沿岸因河水泛滥而积淀成肥沃土壤,史称&肥沃的新月地带)。由于两河不象尼罗河一样是定期泛滥的,所以确定时间就必须靠观测天象。住在下游的苏美人发明了太阴历,以月亮的阴晴圆缺作为计时标准,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共354天,并发明闰月,放置与太阳历相差的11天。把一小时分成60分,以7天为一星期。还会分数、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发明了10进位法和16进位法。他们把圆分为360度,并知道π近似于3。甚至会计算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及一些锥体的体积。
  公元前5000,苏美人最早发明了表意和指意符号的象形文字,因为这种文字大多刻在砖、石或黑色的玄武岩。泥板上,&起笔重而印痕较深&,成尖劈形,形似木楔,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
  之后的尼罗河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河文明,中国文明,古希腊文明,玛雅文明都是在苏美尔文明的促进下发展起来的。希腊人从那里学到了数学、物理学和哲学;犹太人从那里学到了神学,并将它传播于世;阿拉伯人从那里学到了建筑学,并以此教化了整个中世纪野蛮的欧洲。&&&(以下资料取自维基整理)
(2)人类文明的开拓者——苏美尔人
人类文明竟然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几乎同时进入历史(有史时期),这的确令人惊异。公元前4500-前3100年,古埃及进入涅伽达时代,另一个伟大的文明在美索不达米亚,即两河流域兴起。在将近3000的年时间里,尽管这两个相互竞争的中心从一开始就互有联系,并且其命运在许多方面都是休戚相关的,它们依然各自保持了自己的特色。迫使两地居民放弃新石器时代村落生活方式的压力很可能是相同的,但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河谷不同于尼罗河河谷,不是两边被沙漠护卫的狭窄沃土,而象是一个宽大的浅槽,且少有天然屏障。两条大河及其支流纵横交错,很容易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侵犯。
在这种地理条件下,很难想象把整个地区统一在一个首领之下。据我们所知,具有这种雄心的统治者直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开始后近一千年才出现。他们只在短期内得到成功,代价则是连绵不断的战争。因此,古美索不达米亚的政治史没有埃及那种基于君权神授的观念。本地竞争、外来掳掠、军事力量的暴起暴落--就是历史的内容。相对于如此动荡不安的背景,文化艺术传统却得以延续就尤其令人瞩目。这一共同遗产大部分是由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先驱创造的,由于他们居住在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交汇的苏美尔地区,就被称为苏美尔人。
&  苏美尔人的祖先来历不详,自称为黑首人,讲着一套类似于汉语的语言。他们不是闪系白种人,也不是欧罗巴人种。在公元前5000年前的某个时期,他们从波斯来到美索不达米亚南部,于后来的1000年间,在那里建立了许多城邦,并在泥板上书写文字(楔形文字),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字形式。这个过渡时期相当于埃及的前王朝时期,被称为&原始文字期&,之后是公元前年的早期王朝时期。
  考古情况 发现在苏美尔的青铜文化的最早证据约在公元前5000年。遗憾的是,苏美尔文明的残迹同古埃及相比极为稀少。由于美索不达米亚没有石料,苏美尔人就只能用泥砖和木料建造房屋,因此除了地基之外,他们的建筑几乎没有遗存。虽然在乌尔出土了早期王朝时期一些陪葬丰富的坟墓--形制为地下拱顶 墓室,但苏美尔人并不象埃及人那样关心来世。因此,对苏美尔人的了解很大程度上要靠偶然出土的文物残片,包括大量刻有文字的泥板。足以凭借现有资料勾勒出这个有生气、有创造力,有纪律的民族所取得的成就。 &宗教 每一个苏美尔城邦都有自己的地方神,他被看作是&城邦之王&和城邦的所有者。城邦还有一位人间的统治者,他是神权主事,率领人们为神祇服务,当地的神要在众神中护佑其属民的事业作为回报。众神主宰风、气候、水、收成和天体等自然力。神的所有权并非虔诚的虚构,他确确实实被认为不仅拥有城邦的土地,而且拥有人们的劳动力和产品。所有一切都听从他的命令,经由人间主事传达到人民,由此产生了一种叫作&神权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这种计划社会的管理中心是神庙,神庙操纵着人力和资源进行诸如修筑堤坝、灌溉沟渠之类的公共劳动。神庙还收取和支配很大一部分农业收成,这都需要作出详细的文字记录,因此,毫不奇怪,虽然文字是神职特权,大部分早期苏美尔文字资料理所当然是关于经济和行政的,而不是关于宗教事务。 &建筑 苏美尔城市的布局突出地表现了神庙作为精神和物质生活中心的统治地位。住房聚集在圣地周围,圣地是一个庞大的综合建筑群,不仅有神龛,还有作坊、储藏库以及书吏室。正中有座高台,上面坐落着供奉当地神祇的殿堂。这种高台很快发展为如山之高,无论是人力物力的耗费程度,还是作为巨大地标耸立于坦荡的原野之上的效果,它们都堪与埃及金字塔相媲美。这些高台被称作吉库拉塔。   其中最著名的是《圣经》上讲到的巴别塔,如今已不复存在。早的多的一座吉库拉塔建于公元前3000年略早,比第一座金字塔还早几百年,它却在苏美尔地区乌鲁克(《圣经》中称之为以力)的瓦尔卡幸存下来。土堆的斜坡通过砌筑砖石得以加固,高达12.19米。其上的台阶与坡道通向平台,平台上座落着被称为&白庙&的圣堂,因其外墙砌以白砖而得名。厚重的墙壁分布着间隔规则的凹凸结构,保存完好,足以大体看清结构的原貌。用来在神祇面前供奉祭品的主室或叫内殿是一个与神庙同长的狭窄厅堂,旁边附以许多小室。但是内殿的主入口不象人们所想的那样面对台阶或位于大殿的短边上,而是在西南面。为了理解这一点,就必须整体地看待吉库拉塔和殿堂:整体建筑群的设计是想让朝拜者从东边最底层台阶开始,绕过尽可能多的拐角才能到达大厅;换句话说,行进的道路就象是带拐角的螺旋阶梯。
这种&徊轴构造&正是美索不达米亚宗教建筑的基本特征,它不同于埃及神庙的单一直线轴。在后来的2500年间,吉库拉塔又发展为更高、更近似于塔的建筑,吉库拉塔增加为多层。乌尔纳姆国王于公元前2500年在乌尔建造的吉库拉塔就有三层平台,上面两层已所剩无几,但最下面15.24米高的一层还保存完好。它的表面又重新修复,覆上了砖面。修造这样的建筑动机何在?当然不是《圣经&旧约》中,巴别塔建造者们欲与上帝比高的狂妄,而是反映了一种广为流传的信念,即山顶是神的居所(回想一下希腊的奥林匹斯山)。在苏美尔平原上,人们认为只有用双手造出一座山来,才是为神提供了适当的住所。
  石雕 &白庙&所供奉的是天之神阿努,神像已不复存在,或许,在乌鲁克(今瓦尔卡)地区发现的与之同期的精美女性头像可能是另一种崇拜雕像。她由白色的大理石制成,眼睛和眉毛原来曾镶嵌着彩色材料,头发上覆盖着金制或铜制的&假发&。人物的其余部分可能接近于真人大小,可能是木制的。从艺术成就上说,这个头像相当于埃及古王国雕刻的最高水平:柔软丰满的面颊,优美的唇部曲线,圆睁凝神的眼睛,这一切构成了女神才有的美感与庄严的统一。   在早期王朝时期的石雕中沿袭下来的不是乌鲁克女性头像的写实主义方面,而恰是几何和表现方面,这一特点见于比该雕像晚500年的‖特拉斯玛群雕‖。最高的石像76.2厘米,代表植物之神阿布,次高的是母神,其余的都是祭司和朝拜者。两位神同其他人的区别在于高大的身材和超大的瞳仁,尽管其他人物的眼睛已经足够大了,他们专注的目光因为彩色镶嵌而得到加强(这些镶嵌至今尚存)。整个群雕一定是立在阿布神庙的内殿里,祭司和朝拜者面神而立,通过眼睛与神交流。 &这些&再现&有着明确的含义:神被认为借人形而到场,朝拜者雕像是真人的替代品,它们代替真人向神祈祷,传达信息。任何一个雕像都没有表现出对写实的追求,不论是面部还是身体都大大简单化、程式化了,这主要是为了避免从&灵魂之窗&--眼睛上分散注意力。如果说埃及雕刻家的形式感始于立方体,那么苏美尔人就是以锥形和圆柱形为造型基础的。雕像的手臂和腿如同圆管,人物穿的裙子平滑得象是用车床加工过的。即使后来美索不达米亚雕刻中的形式已非常丰富时,这种特点还是反复出现。
(3)昙花一现的帝国——阿卡德
&&& 当苏美尔人已经步入文明时代时,他们的邻居阿卡德人才刚开始进入氏族、部落时期,刚开始步入农耕与定居生活。在苏美尔人眼中,他们是不折不扣的“乡下人”。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土老冒、乡下人后来却成了他们的主人。&
&&& 阿卡德人是闪米特人中的一支,阿卡德的名称来源于阿卡德语,阿卡德语是由苏美尔语和闪族语发展而来的。在公元前2800年左右,阿卡德人陆续来到两阿卡德帝国河流域北部定居,居住在苏美尔人以北的平原上,这些“乡下人”和苏美尔人又贸易,又抢劫,持续了好几百年。在定居两河流域北部的时候,这些“乡下人”像海绵一样,贪婪地吸收着苏美尔人的种种知识,他们不仅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学会了使用车轮并开始组建自己的战车方队,这为以后他们夺取苏美尔人的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坚实基础。公元前2371年,一个名叫卢伽尔&扎吉西的温马王第一次统一了苏美尔世界,将疆土“从大海扩张到了大海”,即从波斯湾口扩展到了北叙利亚的地中海沿岸。然而,卢伽尔&扎吉西还没有来得及享受的战斗成果,转眼就被操闪米特语的阿卡德人萨尔贡攫取。3帝国建立“萨尔贡”一词在阿卡德语中意为“真正的王”。萨尔贡是个传奇人物,但他出生卑贱,其母是个低能人,史书记载说其“母卑,父不知所在”,然而萨尔贡却智慧超人,曾做过基什王乌尔扎巴巴的侍卫,大约于公元前2371年,乌玛人入侵基什王国,国王乌尔扎巴巴无法抵抗,萨尔贡利用一次武装起义夺取了政权,将王冠戴在了自己头上,但仍以“基什”为国号,萨尔贡即位之后,贫民贵族多有不服,于是萨尔贡开始招兵买马,准备用长刀短剑捍阿卡德帝国
&&& 卫其王位。在当时优渥的招募条件下,阿卡德人纷纷参加,没几天就招募到了四五千强悍兵丁,并在城里实行严格的“武器管制”,建立起西亚史上第一支常备军。巩固了政权后,萨尔贡以阿卡德城为首都。&&& 当苏美尔地区各城邦混战之时,萨尔贡抓住这天赐的良机,带领着阿卡德人不失时机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创造了两河流域的阿卡德大帝国。阿卡德王萨尔贡出征三十四次,最终击败了卢伽尔&扎吉西,武力征服了苏美尔的主要城邦。一则尼普尔铭文以幸灾乐祸的笔调记述了卢伽尔&扎吉西的命运:“阿卡德的君主、这个国家的君王萨尔贡将乌尔城变成废墟,毁坏了它的城墙。他与乌尔人作战,征服了他们;他与卢伽尔&扎吉西作战,俘虏了他,并给他套上颈枷带往尼普尔。”接着萨尔贡挥兵南下,征伐拉格什,“洗剑于波斯湾”,在苏美尔各地都归入阿卡德的版图之后,萨尔贡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度,即“天下只有一张嘴”,各地皆听命于中央,最终成就了他孙子纳拉姆辛“天下四方之王”的梦想。尽管在军事上萨尔贡取得了胜利,但由于苏美尔文明要远远高于阿卡德文明,阿卡德人几乎全盘接受了苏美尔文化,包括她的文字乃至她的宗教。4混乱衰亡萨尔贡去世后,全国各地的暴乱此起彼伏,他的儿子里姆什继位后,苏美尔等地又多次爆发大规模起义,导致阿卡德王国国势稍稍衰落。不久,玛尼什吐苏(里姆什长兄)对波斯湾沿海国家发动战争,并发展了同梅露哈(古代印度)、马干(阿曼沿海地区)及狄尔蒙(巴林及波斯湾西部沿海)的海运贸易。为了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玛尼什阿卡德帝国吐苏制定了一条文,条文说明各城邦拥有一定的独立性,国王不能随意把各城邦的土地据为己有。玛尼什吐苏之子纳拉姆辛在位26年,在平定了因祖父横征暴敛而引起的一系列暴动之后,他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战:在西方重创埃布拉,在南方波斯湾重征马干,在东北山区与卢卢卑人交战。当时纳拉姆辛威势无双,雄姿英发,自号“天下四方之王”。阿卡德帝国之所以四处征讨,主要是为了控制运输外地产物及珍贵材料的商业大道。在这样一个充满野心的帝国里,于是,一种新的艺术观念——颂扬国王的荣耀与万能——应运而生,这个时期的刻印艺术除了从上个时期传承下来的英雄与动物格斗的传统图案外,还出现了神话的场景。在阿卡德时期汇集而成的众多图像,对后世的印章雕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阿卡德人的辉煌很短暂。纳拉姆辛死后不久,其子沙尔卡利沙利被宫廷政变推翻。约前2230年,阿卡德王国被库提人所灭,《苏美尔王表》曾发出了这样的悲叹:“谁是国王,谁不是国王。”来自东北山区的库提人给其的最后一击,使他们成了苏美尔和阿卡德的临时主人。
&&& 文明发展阿卡德帝国在当时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家。但它的寿命短暂。来自伊朗的新入侵者打败了萨尔贡一世的孙子,毁灭了阿卡德,使其从历史上消失。于是,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又一个个重新出现,并享有一定程度的独立,直到乌尔城邦崛起,建立起一个纯粹的苏美尔人的帝国。这一帝国从公元前年,维持了一个世纪。在这期间,一阿卡德帝国批闪米特游牧民即阿莫里特人侵入两河流域,在他们著名的统治者汉穆拉比(约公元前年)的率领下,经过长期征战,建立起巴比伦帝国。正如后面章节中将要提到的,这种连续入侵的模式一直持续到近代,因为继阿莫里特人之后的入侵者还有赫梯人、亚述人、波斯人、马其顿入、罗马人、阿拉伯人和突厥人。 尽管这些帝国额可夸耀,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实质上还是城市文明和商业文明。城市最基本单位,每个城市都尊奉一位主神,城市被看作是属于主神的一个神圣的存在物。寺院和国王是当时最大的富豪,不过也有许多私人资本被投入土地、手工业、商业冒险和放债。大多数平民是靠当农夫、工匠、商人、渔民和养牛人谋生。每个城市都有一个手艺人阶层,包括石匠、铁匠、木匠、陶工和宝石匠。他们在自由市场上出卖自己的手工艺品,买主支付货币或以实物代货币。货币通常是很快或银环,每次交易后都须称其分量。&& 生活方式城墙外面是农田,城市居民的生活最终取决于农田的收成。大部分土地以大地产的形式被占有,占有者是国王、祭司和一些富人。他们将土地划分成小块份地,连同种籽、农具和耕畜一起,分配给为他们服务的农人。农人则提供劳动、自行经营,然后将生产出来的剩余产品缴纳结寺院、宫廷或地主,作为报答。当时的基本农作物是大麦和小麦。提供乳液的牲畜是山羊和母牛。绵羊提供羊毛,羊毛是美索不达米亚的主要的组织纤维。最普通的蔬菜有蚕豆、豌豆、大蒜、韭葱、洋葱、小罗卜、葛苣和黄瓜。水果包括甜瓜、椰枣、石榴、无花果和苹果。 经营地产时需要记帐,如:从佃耕的农人那里收到的地租,牧群的头数,牲畜所需的饲料的量,下次播种所需的种子的量,以及关于灌溉设施和灌溉计划的一切复杂的细节,都得上帐或记录。管理事项和帐目,是用削成三角尖头的芦苇杆当笔,刻写在泥版上然后将泥版烘干,以便于保存。这种最早的文字形式称为楔形文字,显然不是为了智力活动才发明的;确切地说,这是经营管理时的一种工具。正如一位著名学者所说的,“文字不是一种深思熟虑后的发明物,而是伴随对私有财产的强烈意识而产生的一种副产品。文字始终是苏爱尔古典文明的一个特征。”
&&& 当部落居民从东北方来到美索不达米亚后,阿卡德国王的统治便告结束。这些部落居民占据该地达半个世纪之久。公元前2125年,乌尔国王把他们逐出美索不达米亚,并建立了一个历时百年的统一国家。&   古蒂亚 在外来统治时期,苏美尔的一个小城邦拉加什(今泰洛赫)曾成功地保持了独立地位。这个城邦的领主古蒂亚行事谨慎,把国王的称号留给了城邦神,并通过大规模改建神庙来促进对神的崇拜。这一建筑工程今天已经看不到了,但古蒂亚在神龛中放置了许多自己的雕像,迄今为止,已发现了大约20个,显然都属同一类型。雕像的材料是上埃及雕刻家常用的硬度极高的闪长岩,它们比特拉斯玛的作品更为气派。不论古蒂亚如何忠实于苏美尔城邦的传统形式,他引以为荣的都是同神的亲密关系,而不是世俗的权力。 &同阿卡德统治者比起来,古蒂亚的头像(图96)似乎远乏个性,但其血肉丰满的身体与‖特拉斯玛群雕‖简单的几何造型大不相同,石头的质感得到高度而巧妙的强调,受光之后呈现出奇妙的效果。坐像(图97)也是古蒂亚,他膝上放着一张建筑平面图(象是寺庙的围墙),正将其呈现给神祇以求恩准。六对塔楼形的突出物构成入口,围墙上有在乌鲁克的&白庙&中出现的那种间隔规律的扶壁。人像与图65、67和彩图6中的埃及雕像相比有很大差别--苏美尔雕刻家磨圆了所有的角以突出形体的圆柱性特点。另外,古蒂亚裸露的臂膀和肩部的肌肉富有力度,而埃及雕像则缺乏动感,肢体松弛。&
&(4)文明的延续——巴比伦帝国
公元前两千纪几乎是美索不达米亚持续动乱的年代,民族剧变使喜克索人来到了埃及,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因而更遭到了破坏性打击。仅在公元前年间,当地统治者才掌握着中央集权。那时巴比伦承当了过去阿卡德和乌尔的角色,巴比伦王朝的开创者汉谟拉比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人物:他有过人的军事才能,对苏美尔的传统极其尊重,他视自己为太阳神沙玛什&偏爱的牧羊人&。沙玛什的使命是&让正义普照大地&。在汉谟拉比及其继位者的统治下,巴比伦成了苏美尔的文化中心,即使在其政治权力衰亡千年之后,该城还享有这一威望。   汉谟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最可资纪念的成就是他的法典,这不仅是最早的系统的成文法,而且以其理性和仁慈而闻名于世。汉谟拉比把法典刻在一块高大的闪长岩石碑上,碑顶是他面对太阳神的场景(图98)。统治者的右臂抬起,作出说话的姿势,仿佛他在向神主汇报编篡法典的情况。虽然这个浮雕比古蒂亚雕像晚400年,但从风格和技巧上都与之密切相关。浮雕刻得比较深,与纳拉姆-辛石碑上近似绘画的浅浮雕相比,其上的两个人物似乎是劈为两半的圆雕。雕像的眼睛以圆雕手法处理,从而加强了汉谟拉比和沙玛什对视中的力度与直接性,这是此类作品中绝无仅有的。它使人想到‖特拉斯玛群雕‖,那大睁的眼睛表明了在苏美尔文明初期,人们就试图与神建立同样的联系。
格里斯河上游的亚述城邦在前所未闻的一系列事件中权力趋向鼎盛。公元前两千纪初期,小亚细亚东部受到印欧语系民族的入侵,米坦尼人在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建立了独立王国,其中包括亚述。而赫梯人在更北面的安纳托利亚岩石高原建立了国家,他们的首都靠近现今的土耳其的博阿兹科伊附近,由巨大粗糙的块石筑成的城防工事保护。大门两旁是咆哮的狮子和其它守护神像,它们均由整块巨石雕琢而成,立在门道两侧权作侧柱。
&公元前1360年左右,赫梯人袭击了埃及人的盟友米坦尼人,但埃及正遭受由埃赫那吞宗教改革引起的内部危机,不能给予有效的援助,米坦尼人被击败,亚述重新独立。在几个有魄力的君主统治下,亚述版图不断扩大,最后不仅囊括了美索不达米亚本土,而且还包括了周边地区。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前612年间,亚述帝国达到了权力的鼎盛期,其势力从西奈半岛延伸到亚美尼亚。公元前671年,他们甚至成功地侵占了下埃及。
据信,亚述之于苏美尔如同罗马之于希腊。亚述文明依赖于南方的成就,但又将其重新诠释,以适应自己的特点。亚述神庙和吉库拉塔都以苏美尔的形式为蓝本,但国王的宫殿却前所未有地庞大和富丽堂皇。 &德尔-沙鲁金 萨尔贡二世位于德尔-沙鲁金(今豪尔萨巴德)的宫殿始建于公元前18世纪后半叶,其状况在复原之后得以充分了解。宫殿环以带塔楼的城堡,与城市其它部分相隔绝。虽然亚述人也象苏美尔人那样用砖建造房屋,但他们喜欢用大石板来修建门道和重要内室的低矮围墙(这种大石板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不难获得)。石板或饰以浮雕,或象图中所见的那样雕成守护怪兽,形成浮雕与圆雕的奇怪结合。一定是由于赫梯人博阿兹科伊的狮子的影响,这些怪兽体态庞大,令人望而生畏,让观者体会到国王的权力与威严。   宫殿内部,刻画了国王军队胜利的长条浮雕,加强了同样的感受。每一场战斗都刻画入微,并有文字做进一步说明。亚述军队作战效率极高,似乎永远勇往直前,他们在庞大帝国的各处边疆迎击敌人,挫其锐气并掠夺战利品和俘虏。这些场面既不激动人心又没有英雄精神--因为战斗的胜局从未被怀疑过,场面多有重复,使人厌烦。不过作为艺术史中最早的大型叙述性作品,它们还是非常重要的。在空间和时间上描述特定事件的发展本是埃及和苏美尔艺术不曾涉及的,甚至纳拉姆-辛石碑上的场面也是象征性高于史实性,因此亚述艺术家就得发展一套全新的方法来满足叙事性绘画的要求。   尼尼微 艺术家的努力即使不能用美来形容,至少也达到了他们的主要目的--清晰易读。在尼尼微(今库云吉克)亚述巴尼巴的神殿中发现的浮雕就是如此。其内容主要记录的是洗劫挨拉米特人的哈马努城:亚述士兵手拿镐和撬棍在捣毁城防--注意半空中坠落的木料和瓦砾,在这之前他们刚刚放火烧了城市。其他士兵正列队离开,满载战利品走下树木丛生的小山。这组人在表现上有特别有趣之处,他们走的小路越到前景越宽,似乎艺术家本意是用透视法来画,但这条路似乎又是以队伍为装饰图案的曲带。奇怪的样式混合,但不失为连结前景和后景的有效方法。主画面之下是兵营里的士兵,正在吃喝、休息,还有一个士兵在站岗。   猎狮 军事战役浮雕中大量的细节描绘几乎不为表现国王的个人荣耀留有空间,后者是由另一个常见主题来直接表现的--皇家猎狮。这种画面更象是仪式性的格斗,而不是实际的狩猎:狮子被从笼子里放到由执盾的士兵围成的方形空地上,让国王来猎杀(也许在更早的时候,野外猎狮是美索不达米亚统治者的一项重要职责,因为他们是人们的&守护者&)。(取自尼姆鲁德(今卡拉)亚述纳辛巴二世的宫殿里),亚述的浮雕雕刻家达到了艺术的顶峰。攻击皇家战车的狮子显然是画面的主角,这只受伤的野兽力大无比,勇气非凡,似乎体现了战争叙事画所不具备的全部感人至深的激情,右边垂死狮子的痛苦挣扎也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同样的主题在埃及艺术家手下却表达得极为不同,只需比较一下马的造型即可看出这一点:亚述的马不甚优雅,但它们在躲避狮子时显得更有力、更生动,耳朵因恐惧而向后收拢。尼尼微出土的猎狮浮雕晚尼姆鲁德浮雕200余年,然而却是最精致的。尽管实际雕刻得很浅,但由于表面细致的层次使得形象具有更突出的重量感和体积感。比如‖垂死的母狮‖,以其悲剧性的庄严而使人难忘。
尼尼微在东方的梅德人和斯基泰人的联合进攻下覆灭,从而结束了亚述帝国。此时南部美索不达米亚的军队指挥官自命为巴比伦国王。在他及其后继者的统治之下,这个古城在公元前612-539年经历了最后的短暂盛世,后来就被波斯人征服了。最著名的新巴比伦统治者是尼布甲尼撒--巴别塔的建造者,这一著名的建筑同德尔-沙鲁金的萨尔贡二世城堡一样,只是类似的庞大建筑群的一部分。   亚述人使用雕刻石板,而新巴比伦人(他们离这种石板的产地更远)则代之以烧制的琉璃砖。这一技术也产生于亚述,被新巴比伦人应用在更为广泛的方面,既用于表面装饰也用于建筑浮雕。如果把萨尔贡的城堡同尼布甲尼撒巴比伦圣地的‖伊斯塔尔门‖相比较,后者的特殊效果就显而易见。‖伊斯塔尔门‖是用曾覆在它表面上的成千块琉璃砖复原的,由砖块组合出的公牛、龙和其它动物排列而成庄严的仪仗,构成色彩生动的装饰带结构,它们所具有的优雅与华丽是呆板笨重的亚述守护怪兽难以企及的。这是最后一次感受到古美索不达米亚艺术在动物画像方面的特点,它在早期王朝时期就有所显现。
波斯位于美索不达米亚东面由高山环绕的高原上,以公元前539年占领巴比伦并继承亚述帝国的人种而命名,现在这个国家叫伊朗。这个名字更为恰当,因为把这一地区置于世界版图之中的波斯人并非最早的居民,他们在新纪元大征战开始之前几百年才来到这里。伊朗从史前时期就不断有人居住,这里可能是游牧部落从亚细亚高原向北,从印度向东迁徙的通路。新来的部落暂作停留,对当地居民进行统治或与之杂居,然后又被迫在下一次移民潮时继续迁移--到美索不达米亚、小亚细亚、南俄罗斯。这些活动是历史上比较模糊的部分,一切现有资料都不够明晰和确定。由于游牧部落没有留下永久的纪念物或文字记录,只有通过仔细研究他们墓葬中的随葬品,才能追踪其游荡的足迹。这些用木头、骨头或金属做的器物是被称为游牧民装具的特殊便携艺术品,有武器、马笼头、带扣、别针和其它装饰品、杯子、碗等。这些器物在西伯利亚到中欧,伊朗到斯堪的纳维亚的广阔地域中均有发现,它们的装饰设计不仅象珠宝般地精雕细琢,而且还反复出现被称为&动物风格&的样式。& &动物风格 如名所示,这种风格的主要特点是以抽象的、想象的方式将动物用于装饰,在伊朗西部史前彩绘陶器上能找出它最早的原型。酒杯上,一只弯角山羊(一种野山羊)被简化成几道光滑的曲线,羊的身体反而成了大角的附属物。山羊上方奔跑的猎狗几乎被拉成了水平线,再仔细看一下还会发现杯口的条纹竟是长颈鸟。在苏美尔有史之后的艺术中,这种风格很快就让位于对动物身体有机统一的刻画,而在伊朗这种风格却抵制了美索不达米亚的强烈影响而流传下来。   几千年后,在卢里斯坦地区独特多变的游牧民装具中,这种风格重现于小型青铜像之上。柱顶的装饰是一双对称的、后腿直立的弯角山羊,脖子和角都被拉长了。它们原本可能被一对狮子追逐,但狮子的身体却并入山羊的身体,脖子又被拉得象龙那样细长。卢里斯坦铜器由谁制造、为谁而造仍是个谜,不过毫无疑问,它们与亚细亚高原动物风格的金属器具有某种联系。比如南俄罗斯的斯基泰人的‖金牡鹿‖,只不过后者制于稍晚的年代。鹿的身体在这里没有过多的随意变形,鲜明的棱角将光滑的曲面分割开来,这在卢里斯坦的青铜器中是独一无二的。但是鹿角的抽象透雕装饰法却显露了与卢里斯坦青铜器相同的形式感。   不论这件典型的斯基泰作品是否出自独立于伊朗传统之外的中亚人之手,斯基泰人在滞留伊朗期间显然是从卢里斯坦青铜铸匠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他们同梅德人和波斯人一样,都是印欧游牧部落,这些部落在公元前1000年之后才渗入伊朗。前面曾提到,梅德人和斯基泰人联合,在公元前612年推翻了尼尼微的统治。波斯人那时是梅德人的臣民,但短短60年后,在阿黑门尼德家族显赫的居鲁士的统领之下,波斯人倒转了这一关系。&
公元前539年征服巴比伦之后,居鲁士取得了&巴比伦之王&的称号,同时他还怀有统治整个亚述的野心。在继位者的统治下,他建立的帝国不断扩张,小亚细亚和埃及相继陷落,希腊也险遭厄运。在大流士一世和薛西斯执政时期,波斯帝国到达鼎盛阶段,其疆域远大于埃及和亚述领土的总和。强大的统治持续了二百年,公元前331年被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在绝大部分时期里,君主以仁慈统治臣民,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名不见经传的游牧部落能有如此成就真是个奇迹。在30年中,波斯人不仅掌握了管理帝国的复杂机构,而且孕育出颇具创新意味的纪念性艺术,用以表现政纲的庄严辉煌。&   尽管波斯人适应性极强,但他们保留了从琐罗亚德斯预言中产生的本民族的宗教信仰。这种信仰的基础是以阿乌拉马兹达(光明)和阿瑞曼(黑暗)为化身的善恶二元论。因为对阿乌拉马兹达的崇拜是在露天的火祭坛上进行的,所以波斯人没有宗教性建筑;但另一方面,其宫殿却宏伟壮观。   波斯波利斯最宏伟的宫殿坐落于波斯波利斯,始建于公元前518年大流士时期。整个布局使人想起亚述国王的宫殿,繁多的厅堂院落集中在高台之上。亚述传统作为最强的影响因素贯穿始终,但这种传统决定不了建筑的特点,因为传统本身又受到帝国各地的影响,因而就形成了崭新的、独一无二的波斯风格。波斯波利斯宫殿大规模使用立柱,23.23平方米的大流士朝见大厅就有36根高12.19米的立柱支撑着木质屋顶,其中有些立柱至今尚存。大量使用立柱与埃及建筑有相似之处,而且在柱础和柱顶的装饰细部也能看出埃及的影响,但波斯波利斯带凹槽的立柱则是受小亚细亚爱奥尼亚希腊人的影响,他们曾为波斯宫廷提供过艺术家。早期建筑中前所未有的是支撑房梁的奇怪&支架&,这种支架在波斯波利斯立柱的顶部,饰有二头牛或其它类似的动物。动物形象来自于亚述,其组合方式体现出对卢里斯坦柱头装饰的进一步发展。这可能是仅有的一个波斯建筑家吸收游牧民族自身装具艺术传统的例子。 通往朝见大厅的两道阶梯都饰以长幅庄严的人物行进浮雕,这种人物队列正是波斯建筑典型的装饰形式,甚至在极其重要的场面中也是如此,如‖大流士和薛西斯的会见‖。在这里有意识地放弃了亚述浮雕中的表现力和叙述技巧。   波斯风格 波斯雕刻的风格初看起来似乎只是美索不达米亚传统的更柔和、更细腻的翻版,然而亚述-巴比伦传统在一个重要方面得到了丰富。西亚雕刻中从未出现过重叠的衣褶,而在大流士和薛西斯的浮雕中,却表现了极为细腻的衣服褶皱;另一个令人吃惊的是人物的肩部和手臂在褶皱的衣料下突现出来的效果。这些创新源于爱奥尼亚希腊人,他们在公元前6世纪创造了这些艺术手法。 阿黑门尼德王朝统治下的波斯艺术是多种不同成分的综合,但它缺乏发展的动力。公元前500年在大流士统治时期形成的风格直到帝国结束都没有显著变化,主要原因是波斯人只专注于装饰效果而不注重规模,他们从未放弃过去游牧生活所带来的一切。双头牛柱头、精巧的金器、织锦和其它便携艺术品之间没有根本区别。而金器、织锦的制作方法,毕竟与纪念性建筑不同,它们在希腊和罗马统治波斯的500年间,竟然得以幸存。当波斯从罗马人手中夺取美索不达米亚,重新独立时,传统的金器制造法、织锦法得以重现辉煌。
完成这一业绩的统治者是萨珊家族中最伟大的沙普尔一世,他具有大流士那样的政治、艺术雄心。在离波斯波利斯不远的阿黑门尼德王朝位于纳卡什-伊-鲁斯塔姆的墓地中,沙普尔一世为纪念战胜两位罗马王,在天然崖壁上雕刻了巨幅浮雕。胜利场面的安排源于罗马雕刻中的常见构图(只是这里是罗马皇帝处于受贬斥的野蛮人位置),但扁平的体积感和服装的装饰性处理却体现了波斯风格的复兴。两种风格达成平衡,使得这一浮雕令人过目不忘。巴比伦附近泰西封的沙普尔宫殿及其巨大的砖拱顶朝见大厅也能看出罗马和西亚风格的混合;正立面的假连廊再一次表明波斯人对表面装饰形式的注重。   但是萨珊王朝统治下的建筑艺术同在阿黑门尼德王朝统治下一样,无法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金属器具和纺织品却继续兴盛。萨珊艺术的主要成就(对1000多年前卢里斯坦青铜器的装饰传统的直接反映)是丝织品,正如图115所示的精致制品。这些丝织品被大量出口到君士坦丁堡和西方基督教国家。其丰富的色彩和图案对中世纪艺术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7世纪中期,萨珊王国陷于阿拉伯人统治之下以后,丝织品的制作才得以恢复,因此它们也为伊斯兰艺术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设计母题。
16:29:10 被【 】修改
网易论坛,天天相伴
少康,夏朝中兴之主,古埃及第18王朝的缔造者。收复下埃及,并开拓疆域至美索不达米亚。后派无余到远东长江流域殖民开国。是华夏史上伟大的君主。
boboHtml = '';
html += boboH
NTES(".bobo-list").attr("innerHTML", function() {
return this.innerHTML +
}, "utf-8");
下次自动登录
每30秒自动保存一次内容
中东味十足
24小时热帖榜
下次自动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索不达米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