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简介认为怎样才是真正为祖国为人民服务

第92篇&读《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傅雷及夫人跟两个孩子傅聪、傅敏的通信集。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傅雷家书》2006年1月第1版,共收录傅雷家信305封中的165封,其中傅雷先生132封,傅雷夫人33封。全书共32万字。
读完《傅雷家书》,掩卷长思,感触颇多。多少文字都不足以表达对傅雷先生正直人品的崇敬;多少文字都不足以表达对傅雷先生在文学、音乐、绘画等各方面高深造诣的钦佩;多少文字都不足以表达对傅雷先生深沉的教子之心、真切的教子之情的感慨;多少文字都不足以表达对傅雷先生在那场政治浩劫中与夫人携手愤而离世的痛惜。
一、傅雷先生为人处世的正直坦荡
《傅雷家书》把诞生于1908年的翻译家傅雷先生一生的卓越人品、严谨译德、正直风骨展现在读者面前。他主张先做人,后成“家”,他将做人问题看成一个人首先应该做好的,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
傅雷先生禀性刚毅,为人坦荡。在政治运动中,因他受到错误的批判,出版社让他将翻译的作品易名发表,但他断然拒绝,足见其独特的个性。
《傅雷家书》反映出傅雷先生终身向往自由,不屑地追求真理。他身处小家,心系大家,时刻关注着中华文化、艺术以及整个人类的命运。
光阴荏苒,时代变迁,但傅雷先生超脱自我,有自己独特思想的精神永远不会褪色。
二、傅雷先生追求事业的呕心沥血
傅雷先生以其在文学翻译领域的卓越贡献享誉中国文坛。曾经有人说,翻译是戴着镣铐起舞,傅雷先生的翻译文字流畅传神,可以说,他在翻译领域是一位色彩鲜活灵动的舞者。他对建筑、雕塑、绘画、诗歌、戏剧、书法、音乐等领域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显示出深厚的艺术造诣。
——傅雷先生一生翻译作品共34部,包括罗曼·罗兰的长篇文学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伏尔泰的《老实人》、梅里美的《嘉尔曼》、丹纳的《哲学艺术》、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等。
——傅雷先生的遗著《世界美术作品二十讲》、《傅雷家书》也有广泛的影响。
——傅雷先生还写过不少的社会评论著作和文艺评论著作。在散文方面,他的细腻优美的文笔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三、傅雷先生教育孩子的苦心孤诣
傅雷夫妇对孩子的教育,堪称中国家庭教育的典范,傅雷夫妇煞费苦心培养了两个十分优秀的孩子:
傅聪——享誉世界的著名钢琴大师;
傅敏——英语特级教师。
读过《傅雷家书》,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傅雷先生把自己的孩子当作亲密的朋友,他在用自己的心灵跟孩子沟通。关系决定教育,傅雷先生和孩子们的关系是和谐的,所以傅雷先生的家庭教育是十分成功的。
傅雷先生教育孩子要亲近自然。
——“多亲近大自然倒是维持身心平衡最好的办法……我不断劝你去郊外散步,也是此意。幸而你东西奔走的路上还能常常接触高山峻岭,海洋流水,日出日落,月色星光,无形中更新你的感觉,解除你的疲劳。”(第172页)
——“唯有经常与大自然亲近,放下一切,才能有舒畅的心情,有了这心情,艺术上的舒畅自如可不求而自得。”(第236页)
傅雷先生教育孩子要学会生活。
——“生活要过得体面而省俭;要小心而勿小气;慷慨而勿易于上当;享受生活乐趣,但切勿为满足一时欲望而过分奢侈,即使当时觉得这种欲念不可或缺也罢。”(第151页)
——“我不和人争利,但也绝不肯被人剥削,遇到这种情形不能不争。”(第173页)
傅雷先生教育孩子要注意细节。
——“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第36页)
——“总而言之,你要学习的不仅仅在音乐,还要在举动、态度、礼貌各方面吸收别人的长处。”
(第37页)
傅雷先生教育孩子要理性婚恋。
——“要找永久的伴侣,也得多用理智考虑勿被感情蒙蔽!情人的眼光一结婚就会变,变得你自己都不相信:事先要不想到这一着,必招后来的无穷痛苦。”(第129页)
——“夫妇之间只有彻底谅解,全心包容,经常忍让,并且感情真挚不渝,对生活有一致的看法,有共同的崇高理想与信念,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平安渡过大大小小的风波,成为琴瑟和谐的终身伴侣。”
(第142页)
傅雷先生教育孩子要热爱祖国。
——“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是多方面的,并不限于在国外为祖国争光,也不限于用音乐区安慰人家……一个人空有爱同胞的热情是没用的,必须用事实来使别人受到我的实质的帮助,这才是真正的道德实践。”(第78页)
——“你的中国人的自豪感使我为你自豪,你善于赏识别的名族与广大人民的优点使我感到宽慰。唯有民族自豪与赏识别人两者结合起来,才不致沦为狭窄的沙文主义,在个人也不致限于自大狂自溺狂;而且这是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真正的交融。”
(第234页)
一九六六年的那场浩劫,使傅雷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傅雷先生没能经受住那场暴风骤雨的侵袭,他和夫人一起携手黯然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的两个孩子,离开了爱他的人。
最后,用傅敏在编后记中的一句话结束我的这篇读后感:
——愿傅雷先生永远活在真诚、正直、善良的人们心中!
(2013年03月23日—2013年05月04日读《傅雷家书》。)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第92篇&读《傅雷家书》
请求允许我转载您的这篇文章,以供更多朋友观注傅雷先生和傅雷先生的为事为人。《傅雷家书》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傅雷及夫人跟两个孩子傅聪、傅敏的通信集。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傅雷家书》2006年1月第1版,共收录傅雷家信305封中的165封,其中傅雷先生132封,傅雷夫人33封。全书共32万字。
读完《傅雷家书》,掩卷长思,感触颇多。多少文字都不足以表达对傅雷先生正直人品的崇敬;多少文字都不足以表达对傅雷先生在文学、音乐、绘画等各方面高深造诣的钦佩;多少文字都不足以表达对傅雷先生深沉的教子之心、真切的教子之情的感慨;多少文字都不足以表达对傅雷先生在那场政治浩劫中与夫人携手愤而离世的痛惜。
一、傅雷先生为人处世的正直坦荡
《傅雷家书》把诞生于1908年的翻译家傅雷先生一生的卓越人品、严谨译德、正直风骨展现在读者面前。他主张先做人,后成“家”,他将做人问题看成一个人首先应该做好的,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
傅雷先生禀性刚毅,为人坦荡。在政治运动中,因他受到错误的批判,出版社让他将翻译的作品易名发表,但他断然拒绝,足见其独特的个性。
《傅雷家书》反映出傅雷先生终身向往自由,不屑地追求真理。他身处小家,心系大家,时刻关注着中华文化、艺术以及整个人类的命运。
光阴荏苒,时代变迁,但傅雷先生超脱自我,有自己独特思想的精神永远不会褪色。
二、傅雷先生追求事业的呕心沥血
傅雷先生以其在文学翻译领域的卓越贡献享誉中国文坛。曾经有人说,翻译是戴着镣铐起舞,傅雷先生的翻译文字流畅传神,可以说,他在翻译领域是一位色彩鲜活灵动的舞者。他对建筑、雕塑、绘画、诗歌、戏剧、书法、音乐等领域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显示出深厚的艺术造诣。
——傅雷先生一生翻译作品共34部,包括罗曼·罗兰的长篇文学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伏尔泰的《老实人》、梅里美的《嘉尔曼》、丹纳的《哲学艺术》、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等。
——傅雷先生的遗著《世界美术作品二十讲》、《傅雷家书》也有广泛的影响。
——傅雷先生还写过不少的社会评论著作和文艺评论著作。在散文方面,他的细腻优美的文笔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三、傅雷先生教育孩子的苦心孤诣
傅雷夫妇对孩子的教育,堪称中国家庭教育的典范,傅雷夫妇煞费苦心培养了两个十分优秀的孩子:
傅聪——享誉世界的著名钢琴大师;
傅敏——英语特级教师。
读过《傅雷家书》,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傅雷先生把自己的孩子当作亲密的朋友,他在用自己的心灵跟孩子沟通。关系决定教育,傅雷先生和孩子们的关系是和谐的,所以傅雷先生的家庭教育是十分成功的。
傅雷先生教育孩子要亲近自然。
——“多亲近大自然倒是维持身心平衡最好的办法……我不断劝你去郊外散步,也是此意。幸而你东西奔走的路上还能常常接触高山峻岭,海洋流水,日出日落,月色星光,无形中更新你的感觉,解除你的疲劳。”(第172页)
——“唯有经常与大自然亲近,放下一切,才能有舒畅的心情,有了这心情,艺术上的舒畅自如可不求而自得。”(第236页)
傅雷先生教育孩子要学会生活。
——“生活要过得体面而省俭;要小心而勿小气;慷慨而勿易于上当;享受生活乐趣,但切勿为满足一时欲望而过分奢侈,即使当时觉得这种欲念不可或缺也罢。”(第151页)
——“我不和人争利,但也绝不肯被人剥削,遇到这种情形不能不争。”(第173页)
傅雷先生教育孩子要注意细节。
——“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第36页)
——“总而言之,你要学习的不仅仅在音乐,还要在举动、态度、礼貌各方面吸收别人的长处。”
(第37页)
傅雷先生教育孩子要理性婚恋。
——“要找永久的伴侣,也得多用理智考虑勿被感情蒙蔽!情人的眼光一结婚就会变,变得你自己都不相信:事先要不想到这一着,必招后来的无穷痛苦。”(第129页)
——“夫妇之间只有彻底谅解,全心包容,经常忍让,并且感情真挚不渝,对生活有一致的看法,有共同的崇高理想与信念,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平安渡过大大小小的风波,成为琴瑟和谐的终身伴侣。”
(第142页)
傅雷先生教育孩子要热爱祖国。
——“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是多方面的,并不限于在国外为祖国争光,也不限于用音乐区安慰人家……一个人空有爱同胞的热情是没用的,必须用事实来使别人受到我的实质的帮助,这才是真正的道德实践。”(第78页)
——“你的中国人的自豪感使我为你自豪,你善于赏识别的名族与广大人民的优点使我感到宽慰。唯有民族自豪与赏识别人两者结合起来,才不致沦为狭窄的沙文主义,在个人也不致限于自大狂自溺狂;而且这是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真正的交融。”
(第234页)
一九六六年的那场浩劫,使傅雷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傅雷先生没能经受住那场暴风骤雨的侵袭,他和夫人一起携手黯然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的两个孩子,离开了爱他的人。
最后,用傅敏在编后记中的一句话结束我的这篇读后感:
——愿傅雷先生永远活在真诚、正直、善良的人们心中!
(2013年03月23日—2013年05月04日读《傅雷家书》。)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第92篇&读《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
傅雷及夫人跟两个孩子傅聪、傅敏的通信集。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傅雷家书》2006年1月第1版,共收录傅雷家信305封中的165封,其中傅雷先生132封,傅雷夫人33封。全书共32万字。
读完《傅雷家书》,掩卷长思,感触颇多。多少文字都不足以表达对傅雷先生正直人品的崇敬;多少文字都不足以表达对傅雷先生在文学、音乐、绘画等各方面高深造诣的钦佩;多少文字都不足以表达对傅雷先生深沉的教子之心、真切的教子之情的感慨;多少文字都不足以表达对傅雷先生在那场政治浩劫中与夫人携手愤而离世的痛惜。
一、傅雷先生为人处世的正直坦荡
《傅雷家书》把诞生于1908年的翻译家傅雷先生一生的卓越人品、严谨译德、正直风骨展现在读者面前。他主张先做人,后成“家”,他将做人问题看成一个人首先应该做好的,是所有问题的重中之重。
傅雷先生禀性刚毅,为人坦荡。在政治运动中,因他受到错误的批判,出版社让他将翻译的作品易名发表,但他断然拒绝,足见其独特的个性。
《傅雷家书》反映出傅雷先生终身向往自由,不屑地追求真理。他身处小家,心系大家,时刻关注着中华文化、艺术以及整个人类的命运。
光阴荏苒,时代变迁,但傅雷先生超脱自我,有自己独特思想的精神永远不会褪色。
二、傅雷先生追求事业的呕心沥血
傅雷先生以其在文学翻译领域的卓越贡献享誉中国文坛。曾经有人说,翻译是戴着镣铐起舞,傅雷先生的翻译文字流畅传神,可以说,他在翻译领域是一位色彩鲜活灵动的舞者。他对建筑、雕塑、绘画、诗歌、戏剧、书法、音乐等领域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显示出深厚的艺术造诣。
——傅雷先生一生翻译作品共34部,包括罗曼·罗兰的长篇文学巨著《约翰·克里斯朵夫》、伏尔泰的《老实人》、梅里美的《嘉尔曼》、丹纳的《哲学艺术》、巴尔扎克的《高老头》等。
——傅雷先生的遗著《世界美术作品二十讲》、《傅雷家书》也有广泛的影响。
——傅雷先生还写过不少的社会评论著作和文艺评论著作。在散文方面,他的细腻优美的文笔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三、傅雷先生教育孩子的苦心孤诣
傅雷夫妇对孩子的教育,堪称中国家庭教育的典范,傅雷夫妇煞费苦心培养了两个十分优秀的孩子:
傅聪——享誉世界的著名钢琴大师;
傅敏——英语特级教师。
读过《傅雷家书》,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傅雷先生把自己的孩子当作亲密的朋友,他在用自己的心灵跟孩子沟通。关系决定教育,傅雷先生和孩子们的关系是和谐的,所以傅雷先生的家庭教育是十分成功的。
傅雷先生教育孩子要亲近自然。
——“多亲近大自然倒是维持身心平衡最好的办法……我不断劝你去郊外散步,也是此意。幸而你东西奔走的路上还能常常接触高山峻岭,海洋流水,日出日落,月色星光,无形中更新你的感觉,解除你的疲劳。”(第172页)
——“唯有经常与大自然亲近,放下一切,才能有舒畅的心情,有了这心情,艺术上的舒畅自如可不求而自得。”(第236页)
傅雷先生教育孩子要学会生活。
——“生活要过得体面而省俭;要小心而勿小气;慷慨而勿易于上当;享受生活乐趣,但切勿为满足一时欲望而过分奢侈,即使当时觉得这种欲念不可或缺也罢。”(第151页)
——“我不和人争利,但也绝不肯被人剥削,遇到这种情形不能不争。”(第173页)
傅雷先生教育孩子要注意细节。
——“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忌!”(第36页)
——“总而言之,你要学习的不仅仅在音乐,还要在举动、态度、礼貌各方面吸收别人的长处。”
(第37页)
傅雷先生教育孩子要理性婚恋。
——“要找永久的伴侣,也得多用理智考虑勿被感情蒙蔽!情人的眼光一结婚就会变,变得你自己都不相信:事先要不想到这一着,必招后来的无穷痛苦。”(第129页)
——“夫妇之间只有彻底谅解,全心包容,经常忍让,并且感情真挚不渝,对生活有一致的看法,有共同的崇高理想与信念,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上平安渡过大大小小的风波,成为琴瑟和谐的终身伴侣。”
(第142页)
傅雷先生教育孩子要热爱祖国。
——“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是多方面的,并不限于在国外为祖国争光,也不限于用音乐区安慰人家……一个人空有爱同胞的热情是没用的,必须用事实来使别人受到我的实质的帮助,这才是真正的道德实践。”(第78页)
——“你的中国人的自豪感使我为你自豪,你善于赏识别的名族与广大人民的优点使我感到宽慰。唯有民族自豪与赏识别人两者结合起来,才不致沦为狭窄的沙文主义,在个人也不致限于自大狂自溺狂;而且这是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真正的交融。”
(第234页)
一九六六年的那场浩劫,使傅雷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傅雷先生没能经受住那场暴风骤雨的侵袭,他和夫人一起携手黯然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的两个孩子,离开了爱他的人。
最后,用傅敏在编后记中的一句话结束我的这篇读后感:
——愿傅雷先生永远活在真诚、正直、善良的人们心中!
(2013年03月23日—2013年05月04日读《傅雷家书》。)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傅雷家书:爱国教育的生动教材&&《语文报》2013年第22期
爱国教育的生动教材
特约撰稿/周明全
傅雷为教育傅聪走上音乐之路用尽了心血,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傅雷也没有忘记对孩子们进行政治观的教育。一个艺术家尽管可以不参与政治,但他必须懂得政治,必须能够理解政治形势,也应该有正确的政治观。在傅雷看来,艺术家的“修养是整个的,全面的;不仅在于音乐,特别在于做人——不是狭义的做人,而是包括对世界、对政局的看法和态度。”因此,傅雷在家书中有一部分就涉及对傅聪政治观的教育,有些信甚至用上千字的篇幅,用来谈政治方针、政治观点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终其一生爱国
教育自己的孩子爱国,首先,自己得全心地爱国。在政治上,傅雷一直追求进步。从其早期来看,五四运动时,他作为进步青年,参加过街头的讲演游行,之后,还参加过“五卅”运动。后来,国民党日益腐败,政令也逐渐严厉,很多进步的知识分子都处于逮捕的威胁和恐吓之下,傅雷一度也被寡母强迫避离乡下。抗日战争期间,积极参加各种抗日救亡活动。抗战胜利后,与马叙伦、陈叔通等发表宣言,筹备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并当选为第一届理事。
1949年之际,中国的知识分子大致有三种流向:一部分亲国民党,去了台湾,譬如张道藩等人;一部分去了香港或国外,因为他们对于两边都心存顾虑,譬如张君劢等;一部分留在了大陆,他们反对国民党,拥护共产党。傅雷就是留下人员之一,从他的这次选择中就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倾向和立场。
新中国建立后,国家也一度善待傅雷。作为著名翻译家,傅雷得到了国家的信任,担任上海市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理事,被选为第一、二届全国文代会代表。而且,从内心来讲,傅雷也是坚决拥护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并且他对毛泽东本人也有极高的赞誉。即便最后傅雷含冤自杀前,他仍然相信自己热爱着的国家,相信“伟大的毛主席”。他在遗书中写道,“我们也知道搜出的罪证虽然有口难辩,在英明的共产党和伟大的毛主席领导之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决不至因之而判刑。”
传授祖国文化精华
生怕傅聪在国外生疏了祖国的语言和文字,傅雷不仅鼓励傅聪多用中文写信,还给大洋彼岸的傅聪地寄上画册、字帖、拓片、古书,并备有详细注解,积极地传播中国文化精华,使傅聪能够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不忘记自己祖国的文化,就是一种最实在的爱国行为。
当傅聪处于情绪低谷时,傅雷就提醒他,“你不是抱着一腔热情,想为祖国、为人民服务吗?”在傅雷看来,“关于你我之间的思想交流,精神默契未尝有丝毫间隔,也就象征你这个远方的游子永远和产生你的民族,抚养你的祖国,灌溉你的文化血肉相连,息息相通。”
傅聪也一再提醒儿子,“但愿你不忘祖国对你的培养,首长们的爱护,坚持你的独立斗争,为了民族自尊心,在外面更要出人头地的为国争光,不仅在艺术方面,并且在做人方面。”
傅雷也时常教导儿子说,你如今每次登台都与国家面子有关,个人的荣辱得失事小,国家的荣辱得失事大!你既热爱祖国,这一点尤其不能忘了。
蒙冤受屈仍教导儿子爱国
从《傅雷家书》也可以看出,整个1958年,傅雷与傅聪的通信只有三通。因为,在日,傅雷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后,傅聪出走英国,父子间的通信在那段时间中断了好一阵子。后来在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市长的帮助之下,傅雷和傅聪终于通上了信。傅雷的信,使傅聪这个身处异国的断了线的风筝,又维系在祖国的大地上。虽然傅雷无端受冤,境遇凄冷,却怀着一颗赤诚的心,谆谆教诲儿子毋忘祖国,永远维护祖国的尊严。
在日给傅聪的信上,傅雷就深情地写到:孩子,十个月来我的心绪你该想象得到;我也不想千言万语多说,以免增加你的负担。你既然没有忘怀祖国,祖国也没有忘了你,始终给你留着余地,等你醒悟。我相信:祖国的大门永远向你开着的。
尽管傅聪国内家庭遭遇悲惨并蒙受了恶名,但他始终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在父亲自杀后,当面对有所图谋的外国媒体是,他没说一句有损祖国尊严的话,也没有背弃他的祖国。这些是与他父亲在数万里外给他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分不开的。
傅雷的夫人朱梅馥在给儿子傅聪的信中也说:“从各方面看,你的立身处事都有原则性,可以说完全跟爸爸一模一样……你的民族傲气,爱祖国、爱事业的热忱,态度的严肃,也是你爸爸多少年来从头至尾感染你的。”
傅雷一再教导儿子,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傅聪当时在英国给自己定了“三原则”:一是不入英国籍,二是不去台湾,三是不说不利于祖国的话,不做不利于祖国的事。傅聪能在英国的那种环境下,做出这“三原则”决定,没有对祖国深切的爱是很难做到的。在傅聪的艺术巡礼中,也始终一贯,对与祖国采取敌对态度的国家的邀请,一律拒绝接受。他用自己卓越的艺术才华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为新中国争了口气。这些,完全是受了傅雷的影响和教导。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关于《傅雷家书》
读家书,想傅雷(代序)楼适夷
《傅雷家书》的出版,是一桩值得欣慰的好事。它告诉我们: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受到意想不到的磨难、污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远掩灭,还是要为大家所认识,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它应该得到的尊敬和爱。
读着这部新书,我想起傅雷父子的一些往事。
一九七九年四月下旬,我从北京专程去沪,参加由上海市文联主办为傅雷和他夫人朱梅馥同志平反昭雪的骨灰安葬仪式。当我到达几小时之后,他们的儿子,去国二十余年的傅聪,也从遥远的海外,只身归来,到达生身的父母之乡。五十年代中他去国的时候,还带着满脸天真的稚气,是一个刚过二十岁锦绣年华的小青年,现在却已经到老成持重,身心成熟的壮岁了。握手相见,心头无限激动,一下子想起音容宛在,而此生永远不能再见的亡友傅雷和他的夫人,想起傅聪傅敏兄弟童年调皮淘气玩乐的形象。在我眼前的这位长身玉立、气度昂藏的壮汉,使我好像见到了傅雷;而他的雍容静肃、端庄厚憨的姿影,又像见到了他的母亲梅馥。特别使我高兴的,我没有从他的身上看到常常能看到的,从海外来的那种世纪末的长发蓄须、艳装怪服的颓唐的所谓艺术家的俗不可耐的形象;他的态度非常沉着,服装整齐、朴素,好像二十多年海外岁月,和往来周游大半个地球的行旅生涯,并没有使他在身上受到多少感染。从形象的朴实,见到他精神世界的健壮。时移世迁,过去的岁月是一去而不可复返了,人生的正道,是在于不断地前进,而现实的一切,也确实在大踏步地向前迈进。我们回想过去,也正是要为今天和未来的前进,增添一分力量。
想念他万里归来,已再也见不到生命中最亲爱的父母,迎接他的不是双亲惊喜欢乐的笑容,而是萧然的两撮寒灰。在亲友们热烈的包围中,他心头的热浪奔腾,是可以想象的。直到在龙华革命公墓,举行了隆重的仪式之后,匆匆数日,恰巧同乘一班航机转道去京,途中,我才和他有相对叙旧的机会。他简单地谈了二十多年来在海外个人哀乐的经历,和今天重回祖国心头无限的激荡。他问我:"那样的灾祸,以后是不是还会再来呢?"我不敢对他作任何保证,但我认为我们应该有勇气和信心,相信经过了这一场惨烈的教训,人们一定会有力量阻止它的重来。谈到他的父母,大家都不胜伤感,但逝者已矣,只有他们的精神、遗爱和一生劳作所留下来的业绩,则将是永远不朽的。傅雷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文学翻译家,他的成就不只是留下了大量世界文学名著的译本,我知道他还写过不少文艺和社会的评论著作,以及优美的散文作品,数量可能不多,但在思想、理论、艺术上都是卓有特色,生前从未收集成册,今后不应任其散失,要设法收集、整理、编订起来,印行出版,也是一份献给人民的宝贵的财富。谈话中便谈到了他多少年来,给傅聪所写的万里而且往往是万言的家书。傅聪告诉我,那些信现在都好好地保存在海外的寓居里。
我想起那书信,因为在一九五七年的春末,我得到假期去南方旅行,路经上海,依然同解放前一样,被留宿在傅雷的家里,联床夜话,他给我谈到正在海外学习的儿子傅聪,并找出他寄来的家信给我看,同时也把自己已经写好,还未发出的一封长篇复书,叫我一读。在此不久之前,傅雷刚被邀去过北京,参加了中共中央宣传工作会议。他是第一次听到毛主席亲口所作的讲话,领会到党在当前形势下宣传工作上的全面的政策精神。显然这使他受到很大的激动,他全心倾注在会议的日程中,做了详尽的长篇记录,写下了自己的心得。他这次给傅聪的那封长信,就是传达了这一次会议的精神。傅雷一向不大习惯参加集体活动和政治生活,但近年来目睹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实际,切身体会到党全心全力为人民服务的基本精神,显然已在他思想上引起了重大的变化。
他指着傅聪报告自己艺术活动的来信对我说:"你看,这孩子在艺术修养上确实已经成熟起来了,对这一点我是比较放心的。我担心的是他身居异国,对祖国实况有所隔阂,埋头艺术生活,最容易脱离实际,脱离政治,不要在政治上产生任何失误,受到任何挫折才好。"我所见的只是这两封信,但他给我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这不仅我当时为傅雷爱子教子的精神所感动,特别是在此后不久,全国掀起了狂风大浪的"反右派运动",竟把这位在政治上正在力求上进,在他平素热爱祖国的基础上,对党对社会主义的感情正在日益浓厚的傅雷,大笔一挥,错误地划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接着不久,消息传来,在波兰留学的傅聪,又突然自由出走,去了英国。由于对他父子的为人略有所知,这两件事可把我闹得昏头转向,不知人间何世了。
但应该感谢当时的某位领导同志,在傅雷被划成"右派"之后,仍能得到一些关顾,允许他和身在海外并同样身蒙恶名的儿子,保持经常的通讯关系。悠悠岁月,茫茫大海,这些长时期,在遥遥数万里的两地之间,把父子的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就是现在这部经过整理、编癣辑集起来的《傅雷家书》。
感谢三联书店的范用同志,当他知道傅雷有这样一批宝贵的遗书之后,便一口承诺,负起出版的任务,并一再加以催促,使它经过傅氏兄弟二人慎重编选之后,终于公开问世了。(我相信他们由于多方面慎重的考虑,这选编是非常严格的,它没有收入琐碎的家人生活琐事和当时的一些政治谈论,我上面提到的那封信,就没有收入在内。)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傅雷艺术造诣极为深厚,对无论古今中外的文学、绘画、音乐的各个领域,都有极渊博的知识。他青年时代在法国学习的专科是艺术理论,回国以来曾从事过美术考古和美术教学的工作,但时间都非常短促,总是与流俗的气氛格格不能相入,无法与人共事,每次都在半途中绝裾而去,不能展其所长,于是最后给自己选择了闭门译述的事业。在他的文学翻译工作中,大家虽都能处处见到他的才智与学养的光彩,但他曾经有志于美学及艺术史论的著述,却终于遗憾地不能实现。在他给傅聪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在音乐方面的学养与深入的探索。他自己没有从事过音乐实践,但他对于一位音乐家在艺术生活中所遭到的心灵的历程,是体会得多么细致,多么深刻。儿子在数万里之外,正准备一场重要的演奏,爸爸却好似对即将赴考的身边的孩子一般,殷切地注视着他的每一次心脏的律动,设身处地预想他在要走去的道路上会遇到的各种可能的情景,并替他设计应该如何对待。因此,在这儿所透露的,不仅仅是傅雷的对艺术的高深的造诣,而是一颗更崇高的父亲的心,和一位有所成就的艺术家,在走向成材的道路中,所受过的陶冶与教养,在他才智技艺中所积累的成因。
对于傅雷给孩子的施教,我是有许多记忆可以搜索的。当四十年代初我在上海初识傅雷并很快成为他家常客的时候,他的两个孩子都还幼小,大孩子傅聪刚及学龄。在四周被日本侵略军包围的上海孤岛,连大气中都弥漫着一种罪恶的毒氛。他不让儿子去上外间的小学,甚至也反对孩子去街头游玩。他把孩子关在家里,而且很早发现在幼小的身心中,有培养成为音乐工作者的素质。便首先在家中由父母亲自担当起教育的责任,并在最基础的文化教育中,环绕着音乐教育这个中心。正如他在对己对人、对工作、对生活的各方面都要求认真、严肃、一丝不苟的精神一样,他对待幼小的孩子也是十分严格的。我很少看到他同孩子嬉戏逗乐,也不见他对孩子的调皮淘气行为表示过欣赏。他亲自编制教材,给孩子制定日课,一一以身作则,亲自督促,严格执行。孩子在父亲的面前,总是小心翼翼,不敢有所任性,只有当父亲出门的时候,才敢大声笑闹,恣情玩乐。他规定孩子应该怎样说话,怎样行动,做什么,吃什么,不能有所逾越。比方每天同桌进餐,他就注意孩子坐得是否端正,手肘靠在桌边的姿势,是否妨碍了同席的人,饭菜咀嚼,是否发出丧失礼貌的咀嚼声。甚至因傅聪不爱吃青菜,专拣肉食,又不听父亲的警告,就罚他只吃白饭,不许吃菜。孩子学习语文,父亲却只准他使用铅笔、蘸水钢笔和毛笔,不许用当时在小学生中已经流行的自来水金笔。我不知道傅雷有这样的禁例,有一次带了傅聪到豫园去玩,给他买了一支较好的儿童金笔,不料一回家被父亲发现没收,说小孩子怎么能用那样的好笔,害得孩子伤心地哭了一常我事后才知道这场风波,心里觉得非常抱歉,对傅雷那样管束孩子的方法,却是很不以为然的。
同时傅聪也正是一个有特异气质的孩子,他对爱好的事物常常会把全神都贯注进去,忘却周围的一切。有一次他独自偷偷出门,在马路边蹓跶,观望熙熙攘攘的市景,快乐得忘了神,走着走着,竟和路边的电线杆子撞了一头,额角上鼓起了一个包,闹了一场小小的笑话。他按照父亲的规定,每天上午下午,几小时几小时的练习弹琴,有时弹得十分困倦,手指酸痛,也不敢松弛一下,只好勉勉强强地弹下去。但有时却弹出了神,心头不知到来了什么灵感,忽然离开琴谱,奏出自己的调子来。在楼上工作的父亲,从琴声中觉察异样,从楼梯上轻轻下来。傅聪见父亲来了,吓得什么似的,连忙又回到琴谱上去。但这一次傅雷并不是来制止的,他叫孩子重复弹奏原来的自度曲,听了一遍,又听一遍,并亲自用空白五线谱,把曲调记录下来。说这是一曲很好的创作,还特地给起了一个题目,叫做《春天》。这件事我记得很清楚,一直到那回傅聪首次回国时,还问过他多少年来除了演奏之外,是不是还自己作曲。
傅聪少年时代在国内就闹过一次流浪历险记。一九四九年上海解放后,傅雷全家从昆明迁回上海,把傅聪单独留在昆明继续学习。但傅聪非常想家,一心回沪继续学习音乐,竟然对父亲所委托的朋友不告而别,没有旅费,临行前由一些同学友人主动帮他开了一个演奏会,募了一些钱。这件事使上海家中和昆明两地闹了一场虚惊。傅雷后来告诉我说:"你看,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把帽子脱下翻过来,大家帮帮忙,这孩子就是这样回上海来了。"有的人对幼童的教育,主张任其自然而因势利导,像傅雷那样的严格施教,我总觉得是有些"残酷"。但是大器之成,有待雕琢,在傅聪的长大成材的道路上,我看到作为父亲的傅雷所灌注的心血。在身边的幼稚时代是这样,在身处两地,形同隔世的情势下,也还是这样。在这些书信中,我们不是看到傅雷为儿子呕心沥血所留下的斑斑血痕吗?人的自爱其子,也是一种自然的规律。人的生命总是有局限的,而人的事业却永远无尽,通过亲生的儿女,延续自己的生命,也延续与发展一个人为社会、为祖国、为人类所能尽的力量。因此培育儿女也正是对社会、对祖国、对人类世界所应该尽的一项神圣的义务与责任。我们看傅雷怎样培育他的孩子,也正和傅雷的对待其他一切一般,可看出傅雷是怎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与心力,在对社会、祖国与人类世界尽自己的责任的。傅聪在异国飘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吸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与阻力,踏上自己正当成长的道路。通过这些书信,不仅仅使傅聪与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他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他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甚至在他的艺术巡礼中,也始终一贯,对与祖国采取敌对态度的国家的邀请,一律拒绝接受。直到一九七九年初次回国,到了香港,还有人替他担心可能产生麻烦,劝他暂时不要回来,但他相信祖国,也相信祖国会原谅他青年时代的行动,而给他以信任。这种信赖祖国、热爱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数万里外给他殷切的爱国主义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
再看看这些书信的背景,傅雷是在怎样的政治处境中写出来的,更不能不使人不去想那一次令人痛心的政治运动,二十多年来给数以万计的祖国优秀儿女所造成的惨运,是多么的惊人,而今天终于普遍得到改正、昭雪,又是一个多么得人心的政治措施。有许多人在那场灾祸中被伤残了,但有许多人却由此受到特殊的、像钢铁受到烈火一样的锻炼,而更加显露出他刚毅锐利的英精。在我最熟悉的战友与好友中,有许多人是这样的,在党外的傅雷也是这样,虽然我今天已再也见不到他们了,但在他们的后代中,以及更广大的在十年浩劫中受过锻炼的坚强奋发的青年中,我看见了他们。
我叙述这些回忆和感想,谨郑重地向广大读者推荐这部好书。
一九八一年七月五日北京东郊
关于傅雷家书
本书是我国著名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暨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辑印在这本集子里的,不是普通的家书。傳雷在给傳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
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晚
孩子,你这一次真是“一天到晚堆着笑脸”①!教人怎么舍得!老想到五三年正月的事,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①一九五四年傅聪赴波兰参加第五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并在波兰留学,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六日全家在上海火车站送傅聪去北京准备出国。
一九五四年一月十九日晚
昨夜一上床,又把你的童年温了一遍。可怜的孩子,怎么你的童年会跟我的那么相似呢?我也知道你从小受的挫折对于你今日的成就并非没有帮助;但我做爸爸的总是犯了很多很重大的错误。自问一生对朋友对社会没有做什么对不起的事,就是在家里,对你和你妈妈作了不少有亏良心的事①。——这些都是近一年中常常想到的,不过这几天特别在脑海中盘旋下去,像恶梦一般。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
今儿一天精神仍未恢复。人生的关是过不完的,等到过得差不多的时候,又要离开世界了。分析这两天来精神的波动,大半是因为:我从来没爱你像现在这样爱得深切,而正在这爱得最深切的关头,偏偏来了离别!这一关对我,对你妈妈都是从未有过的考验。别忘了妈妈之于你不仅仅是一般的母爱,而尤其因为她为了你花的心血最多,为你受的委屈——当然是我的过失——最多而且最深最痛苦。园丁以血泪灌溉出来的花果迟早得送到人间去让别人享受,可是在离别的关头怎么免得了割舍不得的情绪呢?
跟着你痛苦的童年一齐过去的,是我不懂做爸爸的艺术的壮年。幸亏你得天独厚,任凭如何打击都摧毁不了你,因而减少了我一部分罪过。可是结果是一回事,当年的事实又是一回事: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
①父亲教子极严,有时近乎不近人情,母亲也因此往往精神上受折磨。
一九五四年一月三十日晚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真的,你这次在家一个半月,是我们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即使我没宗教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谢谢上帝了!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尽管将来你我之间离多别少,但我精神上至少是温暖的,不孤独的。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冬烘,不至于惹你厌烦。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的,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年纪大的人终是往更远的前途看,许多事你们一时觉得我看得不对,日子久了,现实却给你证明我并没大错。
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得了忍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你走后第二天,妈妈哭了,眼睛肿了两天:这叫做悲喜交集的眼泪。我们可以不用怕羞的这样告诉你,也可以不担心你憎厌而这样告诉你。人毕竟是感情的动物。偶然流露也不是可耻的事。何况母亲的眼泪永远是圣洁的,慈爱的!
一九五四年二月二日(除夕)
昨晚七时一刻至八时五十分电台广播你在市三①弹的四曲Chopin[萧邦]②,外加encore③的一支Polonaise[波洛奈兹]④,效果甚好,就是低音部分模糊得很;琴声太扬,像我第一天晚上到小礼堂空屋子里去听的情形。以演奏而论,我觉得大体很好,一气呵成,精神饱满,细腻的地方非常细腻,tonecolour[音色]变化的确很多。我们听了都很高兴,很感动。好孩子,我真该夸奖你几句才好。回想五一年四月刚从昆明回沪的时期,你真是从低洼中到了半山腰了。希望你从此注意整个的修养,将来一定能攀登峰顶。从你的录音中清清楚楚感觉到你一切都成熟多了,尤其是我盼望了多少年的你的意志,终于抬头了。我真高兴,这一点我看得比什么都重。你能掌握整个的乐曲,就是对艺术加增深度,也就是你的艺术灵魂更坚强更广阔,也就是你整个的人格和心胸扩大了。孩于,我要重复Bronstein[勃隆斯丹]①信中的一句话,就是我为了你而感到骄傲!
今天是除夕了,想到你在远方用功,努力,我心里说不尽的欢喜。别了,孩了,我在心中拥抱你!
①傅聪赴京准备出国前,上海音协在上海原市立第三女子中学为他举办了告别音乐会。②萧邦(),波兰作曲家。③原为法语,喝采用语,意为“再来一个”。④波洛奈兹,波兰的一种舞曲,源于十六世纪波兰宫廷礼仪的伴随音乐。①勃隆斯丹,原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苏联籍教师,曾指导傅聪的钢琴。
一九五四年二月十日
……屋内要些图片,只能拣几张印刷品。北京风沙大,没有玻璃框子,好一些的东西不能挂;黄宾翁的作品,小幅的也有,尽可给你;只是不装框不行。好在你此次留京时期并不长,马虎一下再说。Chopin[萧邦]肖像是我二十三岁时在巴黎买的,又是浪漫派大画家Delacroix[德拉克洛瓦]①名作的照相;Mozart[莫扎特]②那幅是Paci[百器]③遗物,也是好镌版,都不忍让它们到北京光秃秃的吃灰土,故均不给你。
读俄文别太快,太快了记不牢,将来又要重头来过,犯不上。一开头必须从容不迫,位与格必须要记忆,像应付考试般临时强记是没用的。现在读俄文只好求一个概念,勿野心太大。主要仍须加功夫在乐理方面。外文总是到国外去念进步更快。目前贪多务得,实际也不会如何得益,切记切记!望主动向老师说明,至少过二三月方可加快速度。……上海这两天忽然奇暖,东南风加沙土,很像昆明的春天。阿敏和恩德一起跟我念“诗”,敏说你常常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二句,现在他也背得了。我正在预备一样小小的礼物,将来给你带出国的,预料你一定很欢喜。再过一星期是你妈妈的生日,再过一个月是你的生日,想到此不由得悲喜交集。Hindmith[亨德密特]④的乐理明日即寄出。……这几日开始看服尔德①的作品,他的故事性不强,全靠文章的若有若无的讽喻。我看了真是栗栗危惧,觉得没能力表达出来。那种风格最好要必姨、钱伯母②那一套。我的文字太死板,太“实”,不够俏皮,不够轻灵。
①德拉克洛瓦(),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浪漫主义画家。想像力丰富,才思敏捷,是印象主义和现代表现主义的先驱。②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③即梅·百器,十九世纪大钢琴家和作曲了李斯待的再传弟子。前上海交响乐团的创办人兼指挥。傅聪九岁半起,在他门下学琴三年。④亨德密特(),德国重要作曲家、理论家。①服尔德(Voltaire,),法国著名作家。②必姨即杨必,英国萨克雷名著《名利撤的译者。钱伯母即钱钟书夫人杨绛女士,杨必之姐。
一九五四年三月五日夜
音乐会成绩未能完全满意,还是因为恨基问题。将来多多修养,把技术克服,再把精神训练得容易集中,一
定可大为改善。钱伯伯前几天来信,因我向他提过,故说“届时当作牛听贤郎妙奏”,其实那时你已弹过了,可见他根本没知道。旦钱伯母最近病了一星期,恐校内消息更隔膜。
我仍照样忙,正课未开场,旧译方在校对;而且打杂的事也多得很。林伯伯③论歌唱的书稿,上半年一定要替他收场,现在每周要为他花四、五小时。柯灵先生写了一个电影剧本又要我提意见。
③指林俊卿,著名内科医生,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声学研究专家,曾任声学研究所所长。
一九五四年三月十三日深夜*
……川剧在沪公演,招待文艺界时送来一张票子,我就去看了,看后很满意。爸爸很想去观摩一下。到上星期公开售票,要排队购票,我赶着去买票,一看一条长蛇阵,只有望洋兴叹,就回家,总算文联帮忙,由唐弢替我们设法弄了二张,又有必姨送来二张,碰巧都是三月十日的,我们就请牛伯母及恩德一起去,他们大为高兴,那天真是你生日,牛伯母特为请我们到新雅吃饭吃面,他们真是周到,饭后就去观剧。一共有五出,《秋江》、《赠绨袍》、《五台会兄》、《归舟投江》、《翠香记》。我们看得很有味,做功非常细腻,就是音乐单调,那是不论京剧昆剧,都是一样的毛病;还有编剧方面,有些地方不够紧凑,大体上讲,这种地方戏是值得保存的。《秋江》里的老头儿,奇妙无比,《五台会兄》里的杨五郎,唱做都很感动人。本来爸爸这几天要写信给你,同你谈谈戏剧问题,尤其看了川剧后,有许多意见。可惜病了,等他好了会跟你谈的。
一九五四年三月十九日
你近来忙得如何?乐理开始没有?希望你把练琴时间抽一部分出来研究理论。琴的问题一时急不来,而且技巧根本要改。乐理却是可以趁早赶一赶,无论如何要有个初步概念。否则到国外去,加上文字的困难,念乐理比较更慢了。此点务要注意。
川戏中的《秋江》,艄公是做得好,可惜戏本身没有把陈妙常急于追赶的心理同时并重。其余则以《五台会兄》中的杨五郎为最妙,有声有色,有感情,唱做俱好。因为川戏中的“生”这次角色都差。唱正派的尤其不行,既无嗓子,又乏训练。倒是反派角色的“生”好些。大抵川戏与中国一切的戏都相同,长处是做工特别细腻,短处是音乐太幼稚,且编剧也不够好;全靠艺人自己凭天才去咂摸出来,没有经作家仔细安排。而且tempo[节奏]松弛,不必要的闲戏总嫌太多。
一九五四年三月二十四日上午
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正常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的去争龋否则出国的准备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别是乐理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从ǐ今以后,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
另外一点我可以告诉你:就是我一生任何时期,闹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却对学问的忠诚。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你的情形与我不同:少年得志,更要想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更要战战兢兢,不负国人对你的期望。你对政府的感激,只有用行动来表现才算是真正的感激!我想你心目中的上帝一定也是Bach[巴哈]①,Beethoven[贝多芬]②,Chopin[萧邦]等等第一,爱人第二。既然如此,你目前所能支配的精力与时间,只能贡献给你第一个偶像,还轮不到第二个神明。你说是不是?可惜你没有早学好写作的技术,否则过剩的感情就可用写作(乐曲)来发泄,一个艺术家必须能把自己的感情“升华”,才能于人有益。我决不是看了来信,夸张你的苦闷,因而着急;但我知道你多少是有苦闷的,我随便和你谈谈,也许能帮助你廓清一些心情。
①巴哈(),德国作曲家。②贝多芬(),德国作曲家。
一九五四车四月七日
记得我从十三岁到十五岁,念过三年法文;老师教的方法既有问题,我也念得很不用功,成绩很糟(十分之九已忘了)。从十六岁到二十岁在大同改念英文,也没念好,只是比法文成绩好一些。二十岁出国时,对法文的知识只会比你的现在的俄文程度差。到了法国,半年之间,请私人教师与房东太太双管齐下补习法文,教师管读本与文法,房东太太管会话与发音,整天的改正,不用上课方式,而是随时在谈话中纠正。半年以后,我在法国的知识分子家庭中过生活,已经一切无问题。十个月以后开始能听几门不太难的功课。可见国外学语文,以随时随地应用的关系,比国内的进度不啻一与五六倍之比。这一点你在莫斯科遇到李德伦时也听他谈过。我特意跟你提,为的是要你别把俄文学习弄成“突击式”。一个半月之间念完文法,这是强记,决不能消化,而且过了一晌大半会忘了的。我认为目前主要是抓住俄文的要点,学得慢一些,但所学的必须牢记,这样才能基础扎实。贪多务得是没用的,反而影响钢琴业务,甚至使你身心困顿,一空下来即昏昏欲睡。——这问题希望你自己细细想一想,想通了,就得下决心更改方法,与俄文老师细细商量。一切学问没有速成的,尤其是语言。倘若你目前停止上新课,把已学的从头温一遍,我敢断言你会发觉有许多已经完全忘了。
你出国去所遭遇的最大困难,大概和我二十六年前的情形差不多,就是对所在国的语言程度太浅。过去我再三再四强调你在京赶学理论,便是为了这个缘故。倘若你对理论有了一个基本概念,那末日后在国外念的时候,不至于语言的困难加上乐理的困难,使你对乐理格外觉得难学。换句话说:理论上先略有门径之后,在国外念起来可以比较方便些。可是你自始至终没有和我提过在京学习理论的情形,连是否已开始亦未提过。我只知道你初到时国罗君①患病而搁置,以后如何,虽经我屡次在信中问你,你也没复过一个字。——现在我再和你说一遍:我的意思最好把俄文学习的时间分出一部分,移作学习乐理之用。
提早出国,我很赞成。你以前觉得俄文程度太差,应多多准备后再走。其实像你这样学俄文,即使用最大的努力,再学一年也未必能说准备充分,——除非你在北京不与中国人来往,而整天生活在俄国人堆里。
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不仅对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说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待朋友不能如此马虎。生性并非“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正如一个并不调皮的人耍调皮而结果反吃亏,一个道理。
一切做人的道理,你心里无不明白,吃亏的是没有事实表现;希望你从今以后,一辈于记住这一点。大小事都要对人家有交代!
其次,你对时间的安排,学业的安排,轻重的看去,缓急的分别,还不能有清楚明确的认识与实践。这是我为你最操心的。因为你的生活将来要和我一样的忙,也许更忙。不能充分掌握时间与区别事情的缓急先后,你的一切都会打折扣。所以有关这些方面的问题,不但希望你多听听我的意见,更要自己多想想,想过以后立刻想办法实行,应改的应调整的都应当立刻改,立刻调整,不以任何理由耽搁。
①罗君即我国著名作曲家罗忠镕同志。
一九五四年四月二十日
孩子:接十六日信,很高兴你又过了一关。人生的苦难,theme[主题]不过是这几个,其余只是variations[变奏曲]而已。爱情的苦汁早尝,壮年中年时代可以比较冷静。古语说得好,塞翁失马,未始非福。你比一般青年经历人事都更早,所以成熟也早。这一回痛苦的经验,大概又使你灵智的长成进了一步。你对艺术的领会又可深入一步。我祝贺你有跟自己斗争的勇气。一个又一个的筋斗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所以孩子,我很高兴你这种蜕变的过程,但愿你将来比我对人生有更深切的了解,对人类有更热烈的爱,对艺术有更诚挚的信心!孩子,我相信你一定不会辜负我的期望。
我对于你的学习(出国以前的)始终主张减少练琴时间,俄文也勿太紧张;倒是乐理要加紧准备。我预言你出国以后两年之内,一定要深感这方面的欠缺。故出去以前要尽量争取基本常识。
三四月在北京是最美的季节(除了秋天之外);丁香想已开罢,接着是牡丹盛放。有空不妨上中山公园玩玩。中国的古代文物当然是迷人的,我也常常缅怀古都,不胜留恋呢。
最近正加工为林伯伯修改讨论歌唱的文字;精神仍未完全复原,自己的工作尚未正式开始。
一九五四年五月五日
看了《夏倍上校》没有?你喜欢哪一篇?对我的译文有意见吗?我自己愈来愈觉得肠子枯索已极;文句都有些公式化,色彩不够变化,用字也不够广。人民文学社要我译服尔德,看来看去,觉得风格难以传达,畏缩得很。
一九五四年六月二十四日下午
亲爱的孩子:终于你的信到了!联络局没早告诉你出国的时期,固然可惜,但你迟早要离开我们,大家感情上也迟早要受一番考验;送君十里终须一别,人生不是都要靠隐忍来撑过去吗?你初到的那天,我心里很想要你二十以后再走,但始终守法和未雨绸缨的脾气把我的念头压下去了,在此等待期间,你应当把所有留京的琴谱整理一个彻底,用英文写两份目录,一份寄家里来存查。这种工作也可以帮助你消磨时间,省却烦恼。孩子,你此去前程远大,这几天更应当仔仔细细把过去种种作一个总结,未来种种作一个安排;在心理上精神上多作准备,多多锻炼意志,预备忍受四五年中的寂寞和感情的波动。这才是你目前应做的事。孩子,别烦恼。我前信把心里的活和你说了,精神上如释重负。一个人发泄是要求心理健康,不是使自己越来越苦闷。多听听贝多芬的第五,多念念克利斯朵夫里几段艰苦的事迹(第一册末了,第四册第九卷末了),可以增加你的勇气,使你更镇静。好孩子,安安静静的准备出国罢。一切零星小事都要想周到,别怕天热,贪懒,一切事情都要做得妥贴。行前必须把带去的衣服汁物记在“小手册”上,把留京及寄沪的东西写一清账。想念我们的时候,看看照相簿。为什么写信如此简单呢?要是我,一定把到京时罗君来接及到团以后的情形描写一番,即使惜此练练文字也是好的。
近来你很多地方像你妈妈,使我很高兴。但是办事认真一点,都望你像我。最要紧,不能怕烦!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傅雷简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