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案第二十五段中韩麦尔先生想说什么?

& 2013 - 2014 作业宝. All Rights Reserved. 沪ICP备号-9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是怎么样的人_百度知道
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是怎么样的人
提问者采纳
在小弗朗士眼中,韩麦尔先生不仅是一位法语老师,更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爱国志士。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6条回答
爱国,不忍看自己的祖国被人夺取
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爱国,爱学生的人
小弗朗士的人物形象
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为一篇有机的作品。 其次,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士,阿尔萨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还将失去自己朝夕使用的母语。这样惨痛的情感该如何表达?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产生出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 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是一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他爱国情感由潜在到成熟的情感升华.文章以他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心理变化深化了文章主题. 韩麦尔和小弗郎士两个人 《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谁?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争论不休。大致上有三种意见,或者韩麦尔,或者小弗郎士,或者韩麦尔和小弗郎士。一般说来,谁最能体现小说的主题思想,谁就是小说的主人公。 先看小弗郎士。他原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很不严格,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他懊悔以前没好好学习而旷了课去找鸟窝、溜冰;他对“刚才”还那么讨厌的课本,一下子“舍不得和它们分手了”。他对老师的感情也迥异于从前。对于韩麦尔老师,他万分依恋,他对老师变得是那样理解。他多么希望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为此宁愿拿出“任何代价”。他充分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老师“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他是多么不希望老师伤心啊,他又多么舍不得老师离去啊。可是老师就要永远离去了。他不仅理解老师为什么穿上那套漂亮的衣服,他也理解老师的谆谆教诲,他更懂老师那神圣的信念和深深的痛苦。他感到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说明小弗郎士不再是那个贪玩、幼稚的孩子,他成熟起来了。 促使他完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但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情的无情伤害促成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醒。 再看韩麦尔。作品中对他的描写是通过“我”小弗郎士的观察来展开的,因而作品中所展现的,基本上是一个由幼稚走向懂事的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但尽管如此,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是一位严师,也是一位有40年教学经验的循循善诱的、受人尊敬的老师。他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怀着巨大悲痛,穿戴那套只在督学视察或发奖日子才穿戴的绿色礼服和绣边丝帽,体现了崇高的爱国感情。在对自己工作的深深自责和对阿尔萨斯人的弱点的直率批评中,他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得到细腻的表现。他的关于牢记祖国语言的精辟见解,表现出他对战胜侵略者的执着信念。“法兰西万岁”这两个饱含激愤的大字,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法国人民必胜的坚强信心。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在表现主题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也可以说,小说的主题是在这两个人物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相浸透的行为、语言中表现出来的,忽略、贬低其中任何一个人物的作用,都会削弱对主题的理解。
一 、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设题意图:通过对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变化情况的把握,理解小说的主体情节内容。小弗郎士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他的心态就是作者所要着力表现的主题。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够比较容易地从整体上把握小说。参考答案: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考问,决定逃学。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待到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这段从“害怕法语”到“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同时,还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二 、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请结合下面几段文字加以思考、体会。1.……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设题意图:作者是从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写韩麦尔先生的。因此,就无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内心活动,只能通过形象、动作、语言等外部特征来间接地描写人物的性格心理。练习中的三个小题,就是分别从服饰、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体会人物的心理。参考答案:参见“整体把握”与“问题研究2”。三、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设题意图:这一题是为了让学生从另一角度对人物进行解读。这种变换视角的练习方式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小说中的情境氛围来体味人物的心理活动,难度较高,需要学生调动更多的积累。由于叙述方式的限制,原文只是通过外在的细节来描写人物。但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还应该根据作品提供的场景展开丰富的想像,补充大量的细节来丰富这一人物形象。这种变化视角的阅读,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便于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所达到的程度。其实,对于来到课堂听课的小镇上的居民们,我们也可以运用变换视角的方式来体会他们的心理。答题提示:要根据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像。想像要符合文中的具体情境和人物身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写:当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到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当他看到小弗郎士迟到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当他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究竟在想些什么?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四、△课文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本题旨在使学生学会把握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认真咀嚼思考,一旦理解了它的内涵,就抓住了小说的主旨。对于母语的作用,教师可以略加点拨解说,而对于母语的态度则必须依赖学生的自我体验,教师千万不要包办代替。参考答案:这段话包含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完全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做“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正因为如此,普鲁士政府在军事占领阿尔萨斯与洛林之后,就马上强迫当地学校取消法语教学而改教德语;同样,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之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他们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说对一个民族的军事占领还不是真正的占领,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占领和征服。但这,往往是最困难的。这就是韩麦尔先生所说的这句话的重要意义。
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优秀的法语老师,更是一个拥有爱国情怀的人
是个爱法国文字,关心学生,爱国,依恋,伤心的人
给个好评,谢谢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急急急!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的人物形象
急急急!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的人物形象
急急急!要的是人物的形象不用太多,也不能太少,适中吧,急急急!
小弗朗士的人物形象

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为一篇有机的作品。 
其次,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士,阿尔萨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还将失去自己朝夕使用的母语。这样惨痛的情感该如何表达?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产生出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 
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是一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他爱国情感由潜在到成熟的情感升华.文章以他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心理变化深化了文章主题.
提问者 的感言:duo xie le 相关知识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外国文学领域专家最后一课 作者主要用哪个角度来描写课上的安静_百度作业帮
最后一课 作者主要用哪个角度来描写课上的安静
最后一课 作者主要用哪个角度来描写课上的安静
  问题探究:  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正因为如此,普鲁士政府在军事占领阿尔萨斯与洛林之后,就马上强迫当地学校取消法语教学而改教德语;同样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之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他们都是出于一个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说,对于一个民族的军事占领还不是真正的占领,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的真正占领和征服.但这,往往是最困难的.  4.怎样理解“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个比喻的深刻含义?  5.小弗朗士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他这样想的本意是什么?  思考讨论  国旗是祖国的象征文字也是民族的标志.此外,字帖挂在铁杆上,上面写的是“法兰西”“阿尔萨斯”,从书写的内容和摆挂的形式看,也很像一面面小国旗.这正是韩麦尔先生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精心设计的.  教
计  教学环节  教
动  学 生 活 动  活动意图  二、学生质疑:  三、布置作业:  明确:一个“也”字,清楚地表叹了小弗朗士对取消法语改学德语是非常反感的.这一方面表达了他对学习祖国语言的留恋之情;另一方面表达了他对普鲁士的文化侵略的极端仇恨之情.总之,他的爱国情感在韩麦尔先全的感染下得到了升华.  同学还有没有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探究.  1.阅读自读课本89页郑振铎的《最后一课》思考此文在主题思想、表现手法、写作技巧上与都德的《最后一课》有什么异同.  2.续写《最后一课》以后.  质疑、答疑  听记作业要求  阅读《最后一课》进行比较阅读  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提高比较分析能力  培养想像能力和写作能力  附参考资料:  “最后一课”应如何理解  《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是法国19世纪著名作家都德1873年写的.这篇小说的题目“最后一课”的含义是教学难点的之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这一难点呢?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应该从师生两方面分别去分析.  一、从韩麦尔先生的角度去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韩麦尔先生无疑是作者着力刻画的重要人物,他的教学活动无疑是我们从教师这一角度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的关键.我们还是从小说的具体描述中来了解一下韩麦尔先生的教学活动吧.“那天早晨上学,我(小弗朗士)去得很晚”,到学校后,看见韩麦尔先生在教室里“踱来踱去”,“我”进了教室后,韩麦尔先生就开始上课了,他依次上了语法课、习字课、历史课,最后“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直到“教堂的钟敲了12下”,他才结束他的教学活动.可见韩麦尔先生是上了从早晨开始到中午结束的一上午课,最少上了四堂课.那么我们从教师韩麦尔先生这个角度如何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呢?很显然,这“最后一课”指的是韩麦尔先生在阿尔萨斯被迫割让给普鲁士后,最后一次给学生们上法语课.小说的第11自然段也明确地提出:“这是我(韩麦尔先生)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  二、从小弗朗士的角度去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小弗朗士也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之一.从他的角度来看,“最后一课”的含义应是怎样的呢?我们再一次从小说的具体描述中来寻找答案吧.小弗朗士进教室后,发现教室“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其中包括郝叟老头儿,这说明教室里的学生不是很多.后来韩麦尔先生“又教初级班拼他们的ba,be,bi,bo,bu”时,郝叟老头“跟他们一起拼这些字母”.这说明了这个教室里有初级班的学生.那么小弗朗士是不是初级班的学生呢?从课文中描述的韩麦尔先生提问小弗朗士分词用法这一情节可以看出,小弗朗士不是初级班的学生.因此,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推断:这个学校规模不大,学生不多,这些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共在一个教室里学习,他们只有一个老师,那就是韩麦尔先生,一旦他“去钓鱼的时候”,没有办法,只有干脆放学生们一天假.据此笔者认为,这个上午对小弗朗士来说,他只能真正地听韩麦尔先生讲一堂法语课.另外,我们从文章中的一些句子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如第11自然段中韩麦尔先生说“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再如第13自然段小弗朗士的抒情“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最后一课”的含义的理解,应从师生两方面去看:从韩麦尔先生的角度看,应理解为韩麦尔先生最后一次上法语课;从小弗朗士的角度看,应理解为小弗朗士上了最后一堂法语课.  《最后一课》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小说家阿尔封斯·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入选于人教社初语第一册.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爱国主义颂歌.然而关于本文的主题历年来却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不外乎三种意见:韩麦尔,小弗朗士,或者韩麦尔和小弗朗士.那么,究竟谁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呢?教参倒是给出了一个标准:“谁最能体现小说的主题思想,谁就是小说的主人公”.据此,教参经过一番分析后得出这样的结论:“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在表现主题中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也可以说,小说的主题是在这两个人物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互相浸透的行为、语言中表现出来的,忽略、贬低其中任何一个人物的作用,都会削弱对主题的理解.”这番话的意思再清楚不过了,那就是《最后一课》的主人公是小弗朗士和韩麦尔两个人.果真是这样吗?笔者不敢苟同.理由如下:  首先从小说的叙述角度来看,无疑是以“我”这个第一人称来写的,也就是说小说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为线索来构成完整的故事情节,“我”紧紧地“参预”到故事当中,并且成为推动整个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不可忽缺的“力量”.一般来说,这样的“我”就是小说的主人公.就本文来说,“我”就是小弗朗士,所以小弗朗士就是小说的主人公.当然,如果“我”仅仅作为叙事线索,而没有参预到故事情节当中,没有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不可忽缺的“力量”,则“我”就不是小说的主人公.如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也是以第一人称来结构全篇的,但“我”并没有参预到故事情节之中,没有成为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的不可忽缺的“力量”,所以“我”就不是小说的主人公,而仅仅是一个头脑清醒的冷眼的“旁观者”.众所周知,《祝福》的主人公是祥林嫂.又如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也是以第一人称“我”来结构全篇的,同样道理,“我”也不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  其次,从小说所写的具体内容来看,自始至终都有“我”的存在.而韩麦尔先生最起码在小说的开端(第一部分)还未出现.而且就小说所写来看,韩麦尔的出场,也是为“我”这个中心人物服务的,因为“我”既然去上课,不可能不提到老师.如果把这篇小说分成三部分的话,那么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是写小说的起因——开端,主要写“我”的所见所闻,如:“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并且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巧妙地交代出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普鲁士军队已经占领了法国的领土.第二部分(从“平常日子”到“我真永远忘不了”)写最后一课的过程,包括“我”出乎意料地看到了哪些人在听课,老师的不平常的穿戴,语言和气氛以及“我”的真切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部分——发展.余下内容为小说的第三部分,写最后一课是如何结束的,这是小说的高潮和结局,仍然是站在“我”的角度来写的.应该说,小说的结构非常清晰,所写内容无不紧紧地围绕着“我”的一举一动而展开.“我”的行动、语言和心理都在小说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并把全文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我”由以前的逃学、讨厌课本、不爱学习到上最后一课时的专心、喜欢上法语课,“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并且韩麦尔先生还叫“我”回答问题.这些无不说明小弗朗士才是小说的主人公.  第三,从教参对主人公的分析过程来看,得出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人都是小说的主人公也是站不住脚的:  先看小弗朗士.他原是个玩皮的孩子,学习上要求自己很不严格,怕老师骂就想逃学.但在“最后一课”上,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他懊悔以前没好好学习而旷了课去找鸟窝、溜冰;他对“刚才”还那么讨厌的课本,一下子“舍不得和它们分手了”.他对老师的感情也迥异于从前.对于韩麦尔老师,他万分依恋,他对老师变得是那样理解.他多么希望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为此宁愿拿出“任何代价”.他充分体会到老师的良苦用心,老师“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他是多么不希望老师伤心啊,他又多么舍不得老师离去啊.可是老师就要永远地离去了.他不仅理解老师为什么穿上那套漂亮的衣服,他也理解老师的谆谆教诲,他更懂得那神圣的信念和深深的痛苦.他感到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说明小弗朗士不再是那个贪玩、幼稚的孩子,他成熟起来了.  促使他完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他原本就不是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己”.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  从教参的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小说中人物的一切活动均紧紧围绕着小弗朗士而展开,即使是韩麦尔老师的“教育作用”也必须通过小弗朗士来体现.而这不正说明了小弗朗士才是小说的主人公吗?  再看韩麦尔.作品中对他的描写是通过“我”——小弗朗士的观察来展开的,因而作品中所展现的,基本上是一个由幼稚走向懂事的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你看,连教参自己都承认作品对韩麦尔的描写是通过“我”——小弗朗士的观察来展开的,而这不也正从“反面”说明了小说的主人公是小弗朗士而非小弗朗士和韩麦尔吗?  综合所述,笔者认为《最后一课》的主题是通过小弗朗士上最后一课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做,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对惨遭民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小说的主人公是小弗朗士.以上系笔者一家之言,不妥之处,愿与同行切磋.  《最后一课》对小弗郎士爱国情感的多侧面描写  湖南永州八中周志恩 郭姣凤  爱国主义是一种圣洁而崇高的情感.平时无心求学,爱开小差、逃学、成绩一团糟(连一个分词用法甚至一个字也说不上来)的小弗郎士在他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中表现出了可贵的爱国情感,而且这种爱国情感表现得异乎寻常的真挚深沉、动人心魂.究其原因,是作者将小弗郎士放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多侧面的细腻刻划所致.  作者描写小弗郎士的爱国情感首先着力于外在因素的揭示.所谓“外在因素”指的是小弗郎士生活的社会环境,即他周围的人们对他施加的诸种影响,这些外部影响因素实际上是小弗郎士爱国情感的触发点与引爆物.小弗郎士在课堂上的所见所闻正是展示一个特定的情境氛围,是对其爱国情感的直接触发与引爆.上课前的反常气氛与教室后面所坐的神情“忧愁”的人们,令小弗郎士难堪得脸红、心慌与“吃惊”;韩麦尔先生庄重的穿戴令小弗郎士“诧异”,韩麦尔先生柔和而严肃地宣布“最后一堂法语课”,令小弗郎士“万分难过”.这时候,也正是这时候,小弗郎士的内心有如翻腾的大海,掀起了层层激越的波澜,此时的他已强烈感受到了镇公所布告牌前围观的人群那愤激的情绪,并为自己未曾“好好学习”而深深懊悔.韩麦尔先生为“纪念这最后一课”而“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令小弗郎士“诧异”进而感动,韩麦尔先生真诚反思学生与家长平时不够重视学习的现象、对自己从前放松学生的学业的做法进行痛切的自责,也引发了小弗郎士的自责与悔恨,韩麦尔先生对法国语言的真诚赞美与对所有在场同胞的沉痛规劝,引发了小弗郎士的深深共鸣.韩麦尔先生给大家上了语法课又上了习字课,小弗郎士“细心听讲”并真切感受到老师要“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的心理,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的神态中感觉到老师“好象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的心理,习字课上韩麦尔先生所下发的新字帖“好象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以及大家“专心”写字的神态、教室里“安静”的气氛,无不令小弗郎士深受感染.教室后排座位上的郝叟老头戴上眼镜、捧着初级读本“激动”得声音发抖,读音古怪,令小弗郎士“又想笑,又难过”.尤其是“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之后,韩麦尔先生与学生告别时的情景令人痛切而心碎,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哽咽得说不出话来,“使出全身的力量”在黑板上写下“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后“头靠着墙”“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一幅令人心碎的告别场面深深定格在小弗郎士的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可以说,正是在这个特定的时刻,在这个特定的情境氛围里,小弗郎士从老师与同学们身上、从镇上所来的人们身上受到了感染,引发了情感共鸣,从而激发出一种强烈的爱国情感.  作者描写小弗郎士的爱国情感还特别注重挖掘其自身的潜在因素.这种潜在因素实际上是小弗郎士内在的思想情感.作者从不同方面对小弗郎士内在的思想情感作了深入挖掘,充分展示了小弗郎士丰富、真实的内心世界.上学路上的优美景致,特别是暖和、晴朗的天气,树林边画眉宛转的歌唱,令小弗郎士感觉到“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他羡慕归羡慕,但终竟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走过镇公所布告牌前、铁匠向他喊话时,他依然没有停下来,“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这说明小弗郎士平时调皮归调皮,但其本质并不坏,这是他在最后一堂法语课能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感的思想基础.当小弗朗士看到镇公所布告牌前围着许多人时,其本能的反应便是“又出什么事啦?”因为在他的意识里,“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当小弗郎士听到韩麦尔先生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他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并且很自然地迸发出“啊,那些坏家伙”的强烈情感.在这里,“坏消息”与“坏家伙”的主观判断正说明小弗郎士的幼小心灵里有着鲜明的爱憎感情,对侵略者是深恶痛绝的.也正为如此,他才能在上学迟到后由“怕”而“慌”,才能在得知事情真相后懊悔、惭愧,才能在回答不出老师的提问时窘态百出,追悔不已,进而产生热爱老师、热爱学习之情,才能在课堂上对韩麦尔先生庄重的穿戴所寄寓的深意有所体会,才能对韩麦尔先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观察得那么仔细,并以自己“挺难受”的心里揣摩到韩麦尔先生的“可怜”与“伤心”,才能将老师所发的字帖想像成“许多面小国旗”,才能由听到屋顶上鸽子的低叫声天真而快意地想到“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语唱歌吧”,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对普鲁士侵略者的鄙夷与调侃,才能对老师与学生作最后告别的形象产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敬佩与爱戴之情.可以说,作者既着力揭示小弗郎士爱国情感的外在因素,又深入挖掘其潜在的思想内因,从外因与内因的有机结合上成功地塑造出了小弗郎士个性鲜明、感情丰富的爱国者形象,使小弗郎士与《最后一课》一同成为永不凋谢的绚丽山花,长久散发着浓郁的芳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后一课续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