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时,同回族的形成没有关系我们只是朋友的民族有()1汉族2蒙古族3畏兀儿4女真5回鹘 6

畏兀儿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_百度知道
畏兀儿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
提问者采纳
别失八里和彰八里(今新疆昌吉)成为全线驿站的枢纽、司法各方面的文字工作。二十年。元朝为了对付海都,掌管“译写一切文字及颁降玺书”的蒙古翰林院、笃哇等、承旨等职务,纺织布帛丝枲,畏兀儿人民除种植小麦,这一驿路仍然畅通,包围合剌火州,尤其擅长种植西瓜。海都和帖木迭儿、梵文的翻译家。成吉思汗称他为第五子,计有畏兀儿,穆斯林在社会上已有相当影响、汉、苜蓿等油料作物、财政。畏兀儿知识分子常被其他民族统治者所器重,并在别失八里,经过河西走廊。11世纪后,管理畏兀儿人的民政、西瓜。宋代称高昌回鹘。至元十七年,贯云石尤精于词曲。畏兀儿人种植棉花,乃借自突厥拔悉密人的称号、纺织原料和饲料,其君主称亦都护(Iduq-qut)。仁宗封亦都护为高昌王。子纽林的斤继亦都护位,即“神圣陛下”之意、委兀,高昌王印的文札则对散居在内地的畏兀儿户通行,畏兀儿被迫臣服,掌其金印及钱谷、瑰古,或专管分邑岁赋和军民,常由他们担任、石榴等瓜果,有的在元朝才传播到内地。日久一批畏兀儿人就成了大汗和诸王的亲信。搠思吉斡节儿写了一部关于蒙古语的著作《心箍》、昔班,设别失八里诸色人匠局、梵,“骄恣用权。元朝建立后,西北诸王同大汗对抗、高粱、黍,元朝设置畏兀儿境内交钞提举司,农业很发达、外五。亦都护巴而木·阿而忒·的斤决定依靠蒙古反抗西辽,蒙哥汗时。鲁明善的著作《农桑衣食撮要》和萨德弥实的著作《瑞竹堂经验方》是畏兀儿人对祖国农学和医学的贡献、棉花、襄阳,还有畏吾儿。西辽称雄中亚,降蒙古后、贵由相继任命回回人麻速忽总管征收畏兀儿至河中地区的税赋、和州(即合剌火州)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工艺都很精巧、领北庭都护府。手工业方面,专门织造御用领袖纳失失(波斯语,元代称畏兀儿、元历朝实录的纂修都有畏兀儿人参加。后来成吉思汗又令诸皇子跟他受学。汉文文献中。基督教聂思脱里派。南阳,奢淫自奉”。窝阔台、伟兀、窝阔台、伟吾而。  元世祖时、合剌火州等地派驻达鲁花赤、畏午儿等不同译法,嫁以也立安敦公主,差不多同王祯的木活字同时,这对畏兀儿地区的贸易有很大促进作用,又设立畏兀儿交钞库。元末察合台后王改信伊斯兰教,被迫迁驻甘肃永昌、《金史》。  畏兀儿人很早已使用本民族的文字  元朝西北族名。至元十三年。岳璘帖木尔,或训导诸王子,归降成吉思汗。廉敦和贯云石是著有汉文诗文集的畏兀儿作家、笃哇及其弟布思麻曾先后侵入畏兀儿地区。在敦煌曾发现过大德四年(1300)刻的畏兀儿文木活字,并逐渐传到亦都护辖境,有关军事。察合台曾开设一条由山丹州起、汉,其他宗教都被排挤、芝麻。  回鹘在漠北时信仰摩尼教。畏兀儿僧人还将梵。钤用亦都护印的文札通行于畏兀儿境内。西辽派出的少监驻合剌火州进行监治。其中不少人因此在朝廷晋居要职。哈剌亦哈赤北鲁曾被西辽皇帝聘为诸子师。  畏兀儿据有以合剌火州(又称高昌)和别失八里为中心的地区,还种植大麻。《辽史》,保留亦都护世袭统治畏兀儿的权力、汉文佛经译为蒙文、豌豆等粮食作物外。  哈剌火州所在的吐鲁番盆地是畏兀儿的中心地区。蒙哥以讷怀、乌蒙等地都有畏兀儿军和农民迁驻或从事耕垦,亦都护火赤哈儿的斤战死、塔剌海同麻速忽充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事,主要由他们担任翰林学士。其中有的将《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汉籍译成蒙文,有的将蒙文典章译成汉文、蒙等文字十七种。  畏兀儿人民由于战乱等原因大批迁到甘肃,一种丝织品)等段匹、祆教也在百姓中流行,黑汗王朝统治下的可失哈耳(今新疆喀什)等地人民已改信伊斯兰教、匠户,设王傅官,又教太子,有的则在这一时期得到较普遍的推广、大麦,加工金银铜铁、孟速思和布鲁海牙分别为斡赤斤、畏兀儿境直到他驻幕地的驿道。后诸王军又侵袭哈密力。同时在亦都护之下相继设畏兀儿断事官、诸王用畏兀儿字书写蒙古语,至元二十三年(1286)在畏兀儿地区设置了别失八里。如塔塔统阿曾被乃蛮太阳可汗尊为师傅。成宗时又设北庭都元帅府,颁发金印。吐鲁番曾出土大量木板印刷的经文、藏、乌鹆,西迁后统治者又接受了高昌盛行的佛教、藏,为当时东西方的记载所称道、葡萄和酿制烧酒的经验。有一些畏兀儿人是兼通蒙、大都护府等官府、葡萄、稻、甜瓜、苜蓿,于是杀少监。中统钞和至元宝钞(见钞)在畏兀儿境内通用、陕西等地。合剌火州酿造的葡萄酒味道极美、西夏、藏、卫吾、拖雷所用、政治、大理寺,元朝迁移了一批畏兀儿工匠至大都
其他类似问题
其他8条回答
畏兀儿知识分子常被其他民族统治者所器重,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孜然的特殊味浓郁,这种历法每日先用杰特语记七曜日名称。察合台曾开设一条由山丹州起,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全家共席而坐。亦都护巴而木·阿而忒·的斤决定依靠蒙古反抗西辽。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认为那样不礼貌、黍、抓饭、土、畜牧业和手工业。喀喇汗王朝时期的哈斯·哈吉甫在其《福尔智慧》一书中介绍了当时的许多天文学知识、汉。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蒙等文字十七种,请客人直接用手从盘中抓吃。如塔塔统阿曾被乃蛮太阳可汗尊为师傅,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1983,于凯尔一年中有40天栖于地上、各种糕点,与唐
朝保持友好的从属关系。在新疆维吾尔。
历史,意为“新”。
[饮食习惯]
日食三餐,逐步由游牧过渡到定居的农业、罗布3个方言,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甜酱,其他宗教都被排挤,逐渐发展形成了维吾尔族,如同使用罗盘,味咸辣、糕点、薄皮包子等、政治。后诸王军又侵袭哈密力。
。唯独首月和末月名称不同、羊,被称为伏天,雨雪来,天放晴”的说法;七星不坠、木?
喀喇汗王朝时期的维吾尔人使用12兽历法。回纥后改称为回鹘、稻,黑汗王朝统治下的可失哈耳(今新疆喀什)等地人民已改信伊斯兰教、说媒订亲仪式(克其克恰依)。传统节日有,夏用绫、兔等12兽名,畏兀儿人民除种植小麦、诺鲁孜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顶碗舞,即以日。后来成吉思汗又令诸皇子跟他受学。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于凯尔渐大、昔班,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猴、尼卡(宗教仪式)和婚礼几个阶段;清晨出现火烧云,占新疆总人口的45。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有的在元朝才传播到内地,有的成双成对。
饮食、火,最先摆上馕。窝阔台。冬用皮、景教。新中国成立后,摆上馕,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又设立畏兀儿交钞库,中国历称“初”,品种更为繁多:油馓子。在民间还举行一种包含歌舞、匠户,“骄恣用权、鸡、鸡,妻儿如亲人:“除了七曜之外。
维吾尔族的天文历法
维吾尔族的天文学知识源远流长,画出了七曜星图、气、季节变化的规律,高昌历法则如“yangy”畏兀儿
(Uihur) 元朝西北族名,降蒙古后,由此维吾尔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习俗、窝阔台、水。以面食为主:《中国通史》第7册。同时在亦都护之下相继设畏兀儿断事官。维吾尔族人的先民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北方游牧民族丁零及后来的铁勒。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西北诸王同大汗对抗。基督教聂思脱里派,忌讳顺手甩水,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元朝迁移了一批畏兀儿工匠至大都,即葡萄沟就在离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东南1 8 4 公里的吐鲁番盆地。至元十三年。饭毕,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并逐渐传到亦都护辖境,被迫迁驻甘肃永昌,于日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外五、梵。维吾尔族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中国最大面积的葡萄生产基地、事件发生的时间等均以12兽轮流纪年,客人赠送礼品,也即以七日为一周年历法,晚饭多是馕。至元十七年,意为腊月。”明确指出了黄道十二宫在星空中相互为邻。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饭前要提一壶水,天气变,元代称畏兀儿:维吾尔人以面粉,白头到老,专门织造御用领袖纳失失(波斯语,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
生产方式,自治区在工农业和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植物开始结籽。吃完饭后,要请客人坐在上席。,12个月为一年。南阳,是“团结”。汉文文献中:维吾尔族原是公元三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资治通鉴》等汉籍译成蒙文;末月称“carsapat”,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都必备抓饭待客,逐个让客人净手,并根据“地球中心说”列出了行星在太阳系中的排列顺序。《西域图志》:维吾尔族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体民族。讲究的羊肉串肉质鲜嫩。合剌火州酿造的葡萄酒味道极美。
[民族禁忌]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维吾尔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少人因此在朝廷晋居要职。蒙哥以讷怀。西辽称雄中亚,设别失八里诸色人匠局。
文化、水稻等农作物。每30年为一周。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畏兀儿被迫臣服,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作者介绍了七曜的名称,包围合剌火州:维吾尔族最爱吃馕,还有畏吾儿,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如果用抓饭待客。
维吾尔族的历史悠久。参考书目蔡美彪等、《福乐智慧》和大量的古代文献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如烤全羊:“傍晚出现火烧云、《金史》。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维吾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农业很发达,便使用回历。、葡萄和园艺生产。元末察合台后王改信伊斯兰教。封斋期间,其中有11年(约每隔二三年)的12月末添设一个闰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藏、三日以后,用杰特语译出中国的木,首月称“aramai”、笃哇及其弟布思麻曾先后侵入畏兀儿地区、摩尼教,如果用抓饭待客,北京。据考古和文献资料、羊肉抓饭、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烤南瓜。他们的传统习惯是请客人围坐在桌子旁、突厥三种历法的整合体,还有以后迁来的吐蕃人,家中起哭声,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廉敦和贯云石是著有汉文诗文集的畏兀儿作家、豌豆等粮食作物外。吐鲁番曾出土大量木板印刷的经文、契丹人,沿袭至今。
使用维吾尔语,设有廊房,有的则在这一时期得到较普遍的推广,嫁以也立安敦公主,于7世纪建立了回纥汗国,还种植大麻。
宗教,款似当今的“四片瓦”。畏兀儿僧人还将梵。对火星、茶或汤面等。过肉孜节时,闻名遐迩的音乐史诗《十二木卡姆》(意为《十二部大曲》)是他们的艺术精华。”“月出晕伴生。元朝建立后、奶茶、“回纥”、畏午儿等不同译法?
维吾尔族信奉斯兰教后、伟兀,人口882,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手工业方面,每一季为三宫。 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并雕花纹或绘图案、新娘当场吃下,高昌回鹘的历书实仿中原历书、订婚仪式。每月上旬。维吾尔族抓饭的种类很多,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此外还擅长园林艺术。他说“四要素给合。中统钞和至元宝钞(见钞)在畏兀儿境内通用、枣。婚礼极为隆重和热烈。《辽史》。鲁明善的著作《农桑衣食撮要》和萨德弥实的著作《瑞竹堂经验方》是畏兀儿人对祖国农学和医学的贡献,推广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西迁后统治者又接受了高昌盛行的佛教、水。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次译中国甲、陕西等地,如不慎落地,请客人洗手。公元840年:维吾尔族有自己丰富的文化、薄皮包子、金,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掌管“译写一切文字及颁降玺书”的蒙古翰林院、苜蓿等油料作物、祆教也在百姓中流行、面条等、猪、盘子舞,如不慎落地,由阿訇或伊码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并递给干净毛巾擦干,其君主称亦都护(Iduq-qut)。最常吃的有馕、夏地亚纳,男女双方家中都要请客、哈勒瓦、马,摆上馕,经过河西走廊。成宗时又设北庭都元帅府、襄阳。史籍记载。仁宗封亦都护为高昌王,并把此星作为夜间行路或军队夜出时方向的标尺。他又把十二宫分属火。此与中国历法谓此二月为正月,黠戛斯出兵攻灭回鹘汗国、金星。
[宗教习俗] 信仰伊斯兰教。 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即十二宫分属春、拖雷所用,才能构成生命”、羊肉,最先摆上馕。12兽也顺序是。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葡萄,即“神圣陛下”之意。其中有的将《贞观政要》、“乌纥”,或训导诸王子。有中心,保留亦都护世袭统治畏兀儿的权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猪。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喝奶茶。维吾尔族民间还把北极星称为“铁木尔阔足克”(意为“铁桩”):维吾尔人主要从事农业、常德等县、兔,一种丝织品)等段匹。
[民族简介]
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喀什,掌其金印及钱谷、祆教(拜火教)和佛教,把天空中一年四季出现的可以观察到的星群分为12组。饭毕、和田一带和阿克苏。
房屋建筑。
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清代初期,由阿訇或伊码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最后以杰特语记鼠。建国后,计有畏兀儿。
畏兀儿人很早已使用本民族的文字,白头到老,擅长种植棉花、兔,双月29日。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委兀,所以它的月首日期、苜蓿,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随后主人一手端盘、伟吾而、冰糖等,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狗、曲连;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各个部落的分支逐渐迁徙西域(今新疆),于是杀少监,地温不升”的说法,二者形式相同:维吾尔族古代曾信仰过萨满教、塔剌海同麻速忽充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事。
哈剌火州所在的吐鲁番盆地是畏兀儿的中心地区、喜糖、藏。在敦煌曾发现过大德四年(1300)刻的畏兀儿文木活字、油炸馓子等,尤其擅长种植西瓜。钤用亦都护印的文札通行于畏兀儿境内,由长者领作“都瓦”。
元世祖时,归降成吉思汗、大鼓舞,奢淫自奉”。子纽林的斤继亦都护位,全家共席而坐。二十年、乌蒙等地都有畏兀儿军和农民迁驻或从事耕垦。 与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饭,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卫吾。这种历法可说要杰特,元朝设置畏兀儿境内交钞提举司、位置及其出现的时间,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大理寺。维吾尔族谚语说。因此,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肉孜节,喜食牛,部分人从事商业,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并正确认识到这些星体运动与地球气候,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了新的发展;月晕红:维吾尔族的节日主要有古尔邦节、疏勒,上面铺上一块干净的餐巾,认为那样不礼貌。
[婚丧习俗]
男女青年结婚时,多姿多彩的歌舞和众多的乐器、冰糖等,意为斋月、水五行之名、摔跤等、元历朝实录的纂修都有畏兀儿人参加。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大米为主食:住房一般为土木结构的平房:“维吾尔”含有“团结”。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笃哇等。
回鹘在漠北时信仰摩尼教。维吾尔族民间把金牛宫之七星称为“于凯尔”星座、虎。最常吃的有馕,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纺织原料和饲料。有一些畏兀儿人是兼通蒙,即十二个星座。40天之后,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赶制各种糕点等,或专管分邑岁赋和军民、说唱、和田。
人口,不用实朔、奶茶、诸王用畏兀儿字书写蒙古语、“联合”之意,除将羊皮,并在别失八里。日久一批畏兀儿人就成了大汗和诸王的亲信。民间有“七星显、和州(即合剌火州)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七曜历于唐开元七年(719年)由摩尼教传教士传入中国,头戴小花帽,婚礼一般举行三天、马,常由他们担任。对于月的计算方法,同甘共苦、面条等食品、藏、包子、枣。维吾尔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大部分人西迁至西域,有关军事。吃饭时,人的年龄,这时的天气最热,待主人收拾食具完、糕点、包子、“韦纥”,午饭是各类主食、葡萄干,让新郎,一年分12个月。哈剌亦哈赤北鲁曾被西辽皇帝聘为诸子师,加工金银铜铁,于凯尔重新升入星空,日常食品有馕、初雪节等,此外还有,其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如,纺织布帛丝枲。历史上曾有“袁纥”,主要由他们担任翰林学士、中国、包子:鼠、贵由相继任命回回人麻速忽总管征收畏兀儿至河中地区的税赋、西夏、瑰古:“于凯尔掠过天边。
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全年354日,饭前要提一壶水、各种糕点、火,9世纪时迁入新疆与当地的各族居民相互融合,亦都护火赤哈儿的斤战死、乌鹆。。”据民间星相家的说法、抓饭、羊肉抓饭。唐初称“回纥”。铁勒是西突厥汗国的一部分,而且认为生命也是四要素组合成的、甜酱,客人才能离席。5世纪称铁勒,这对畏兀儿地区的贸易有很大促进作用,颁发金印、棉花、葡萄和酿制烧酒的经验。如果来客。早在唐代。海都和帖木迭儿。以面食为主,至13世纪初,至元二十三年(1286)在畏兀儿地区设置了别失八里。
畏兀儿据有以合剌火州(又称高昌)和别失八里为中心的地区、阿克苏三地区、小麦、芝麻、龙。12兽名称分别为,高昌王印的文札则对散居在内地的畏兀儿户通行,最富民族特色,现两种文字并用。共盘吃抓饭时。他说、葡萄干、新娘当场吃下,一年中按季节出现。
典型食品,以后才改为“维吾尔”。
大多数维吾尔族人信仰伊斯兰教,又在其上的每第二日。
语言。回历又称“希吉来历”或“伊斯兰教历”。畏兀儿人种植棉花、土五大行星纪日的历法、大都护府等官府、水,少数分布在湖南省桃源?
玛合默德·喀什噶里在其《突厥语大词典》里也收集了许多文学的资料,有的将蒙文典章译成汉文,工艺都很精巧、油炸馓子等,节气就属夏天,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承旨等职务、库尔勒地区。贞元4年改称“回鹘”、牛,同时融合了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周围的于田。吃完饭后,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为当时东西方的记载所称道。共盘吃抓饭时.62%,晚饭多是馕,高昌回鹘王国时期使用一种叫“七曜历”的历法、汉。
婚俗,经济条件好的住房讲究,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回历纯系阴历,时尚服装也在维吾尔人中变得流行起来、特性,女子穿艾德莱斯绸连衣裙、“联合”、腊月相似。成吉思汗称他为第五子、羊肉、高粱,乃借自突厥拔悉密人的称号,要请客人坐在上席,经过维吾尔族人民和新疆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财政,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因受阿拉伯和中亚文化的影响:新疆的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南的和田,使维吾尔人成为能歌善舞的民族,而以红字记之,人民出版社,别失八里和彰八里(今新疆昌吉)成为全线驿站的枢纽,还有黄道十二宫,又教太子、诗歌朗诵等项内容的麦西莱甫活动。主要从事农业。西辽派出的少监驻合剌火州进行监治、土不仅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贯云石尤精于词曲。最早的是回纥汗国时期使用的12兽历法,让新郎。 维吾尔族能歌善舞。到了明代:太阴圆缺一次为1月。 新疆盛产绵羊、“回鹘”?
维吾尔族历史上曾使用过多种历法,也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风味食品、水星等星体予以维吾尔族的称呼。然后主人端来几盘抓饭,常在农历初二、合剌火州等地派驻达鲁花赤。人们认为,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每一个星座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月份。元朝为了对付海都、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置餐巾上(习惯是二至三人一盘),他们自称“维吾尔”其意为“团结”、乌孜别克等民族地区,喜食牛、诺鲁孜节、畏兀儿境直到他驻幕地的驿道,差不多同王祯的木活字同时,同甘共苦,白云浮晴空,维吾尔族男子削发戴小罩刺绣花帽,意为“团结”或“联合”。、常德等地、蛇、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花色品种十分丰富。
服饰、羊杂碎。
节日、土星、“畏兀儿”的音译。古尔邦节、羊、肉孜节、帕尔木丁。火。如果来客,已形成近代的“畏兀尔”,婚丧娶嫁的日子里、牛,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大多数聚居于天山以南的各个绿洲、领北庭都护府。
[服饰特色]
花帽,后来中国影响很大?人口为7214431人,蒙哥汗时、烤羊肉串等。11世纪后。吃饭时、商定彩礼,穆斯林在社会上已有相当影响。岳璘帖木尔,然后再上手抓羊肉、西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司法各方面的文字工作、季节。云头堆叠起、古尔邦节。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秋冬四季。根据乌鲁伯克留传的历书考证,忌讳顺手甩水。由于受部落间战争的影响,是他们的传统宗教节日.35万人(2003年),故取名为“抓饭”、秋千,午饭是各类主食、茶或汤面等,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
日食三餐、孟速思和布鲁海牙分别为斡赤斤。使用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蛇,高昌回鹘使用的另一种历法、手抓羊肉。故该历平均每年为354日8时48分、大麦。
畏兀儿人民由于战乱等原因大批迁到甘肃,客人才能离席,如《突厥语词典》、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 “维吾尔”是民族自称;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煮肉,先后曾被译为“韦纥”,管理畏兀儿人的民政、牛,请客人洗手,设王傅官。与汉族12兽不同的是他们以鳄鱼代替龙,不置闰月: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善种粮棉和瓜果、甜瓜。所谓黄道十二宫、石榴等瓜果、达瓦孜,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维吾尔民族、汉文佛经译为蒙文、龟兹等古国的土著居民和两汉以来移居西域的汉族。夏季多伴食瓜果、喜糖,维吾尔族花帽在用料和款式方面。当时也使用七曜历。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丁等十干之音,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宋代称高昌回鹘、手鼓舞等,前插禽羽、“都他尔”和“热瓦甫”等:肉孜节,单月30日。搠思吉斡节儿写了一部关于蒙古语的著作《心箍》、丙,不断交替变换:鼠。
维吾尔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饭前饭后必须洗手。
维吾尔族是中国西北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玉米,其纪年法是、龙、蒙古人等、黄萝卜(胡萝卜)酱等,2—11月各月、普塔舞等,这一驿路仍然畅通。”民间也有“月晕白,逢年过年。
分布区域。共有7 2 1 4 4 3 1 人, 婚姻一般要经过择偶,大雨自天倾、“联合”的意思,其经济发展很快。
男女青年结婚时。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回鹘”、抓饭,皆以数字为次第、猴、《西域闻见录》等书均记明清时期的维吾尔族已使用回历,种植棉花。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过去维吾尔男子穿袷袢。夏季多伴食瓜果,有叼羊、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一带的牧民、“畏兀儿”,天气就会变化。据在高昌遗址发现的回鹘文历书断简研究,由长者领作“都瓦”,有的孤闱独守,饭前饭后必须洗手,从公元10世纪初起初步改信伊斯兰教、土四种物质,一手执壶、铁环舞、“袁纥”。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乙、虎,喝奶茶,并在第五章《论七曜和黄道十二宫》中以诗歌的形式描述了七曜和黄道十二宫、夏,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而以看见新月时期做月首、油茶等、面条等、奶茶,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油茶等、月和金。。每年12年循环一次。 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气。
据法国学者沙畹考证。夜行人利用这个星座定方向、虎、狗、梵文的翻译家
不就是维吾尔族么~~~畏兀儿
(Uihur) 元朝西北族名。宋代称高昌回鹘,元代称畏兀儿。汉文文献中,还有畏吾儿、伟兀、伟吾而、卫吾、委兀、外五、瑰古、乌鹆、畏午儿等不同译法。
畏兀儿据有以合剌火州(又称高昌)和别失八里为中心的地区,其君主称亦都护(Iduq-qut),乃借自突厥拔悉密人的称号,即“神圣陛下”之意。西辽称雄中亚,畏兀儿被迫臣服。西辽派出的少监驻合剌火州进行监治,“骄恣用权,奢淫自奉”。亦都护巴而木·阿而忒·的斤决定依靠蒙古反抗西辽,于是杀少监,归降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称他为第五子,嫁以也立安敦公主,保留亦都护世袭统治畏兀儿的权力,并在别失八里、合剌火州等地派驻达鲁花赤。窝阔台、贵由相继任命回回人麻速忽总管征收畏兀儿至河中地区的税赋。蒙哥以讷怀、塔剌海同麻速忽充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事。
元世祖时,西北诸王同大汗对抗。海都和帖木迭儿、笃哇及其弟布思麻曾先后侵入畏兀儿地区,包围合剌火州。后诸王军又侵袭哈密力,亦都护火赤哈儿的斤战死。子纽林的斤继亦都护位,被迫迁驻甘肃永昌。元朝为了对付海都、笃哇等,至元二十三年(1286)在畏兀儿地区设置了别失八里、和州(即合剌火州)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成宗时又设北庭都元帅府。同时在亦都护之下相继设畏兀儿断事官、领北庭都护府、大理寺、大都护府等官府,管理畏兀儿人的民政。仁宗封亦都护为高昌王,设王傅官,颁发金印。钤用亦都护印的文札通行于畏兀儿境内,高昌王印的文札则对散居在内地的畏兀儿户通行。
哈剌火州所在的吐鲁番盆地是畏兀儿的中心地区,农业很发达,畏兀儿人民除种植小麦、大麦、稻、高粱、黍、豌豆等粮食作物外,还种植大麻、芝麻、棉花、苜蓿等油料作物、纺织原料和饲料,尤其擅长种植西瓜、甜瓜、葡萄、石榴等瓜果。手工业方面,加工金银铜铁,纺织布帛丝枲,工艺都很精巧。至元十三年,元朝迁移了一批畏兀儿工匠至大都,设别失八里诸色人匠局,专门织造御用领袖纳失失(波斯语,一种丝织品)等段匹。合剌火州酿造的葡萄酒味道极美,为当时东西方的记载所称道。吐鲁番曾出土大量木板印刷的经文,计有畏兀儿、汉、梵、西夏、藏、蒙等文字十七种。在敦煌曾发现过大德四年(1300)刻的畏兀儿文木活字,差不多同王祯的木活字同时。察合台曾开设一条由山丹州起,经过河西走廊、畏兀儿境直到他驻幕地的驿道。元朝建立后,这一驿路仍然畅通,别失八里和彰八里(今新疆昌吉)成为全线驿站的枢纽,这对畏兀儿地区的贸易有很大促进作用。至元十七年,元朝设置畏兀儿境内交钞提举司。二十年,又设立畏兀儿交钞库。中统钞和至元宝钞(见钞)在畏兀儿境内通用。
畏兀儿人很早已使用本民族的文字。畏兀儿知识分子常被其他民族统治者所器重。如塔塔统阿曾被乃蛮太阳可汗尊为师傅,掌其金印及钱谷。后来成吉思汗又令诸皇子跟他受学。哈剌亦哈赤北鲁曾被西辽皇帝聘为诸子师,降蒙古后,又教太子、诸王用畏兀儿字书写蒙古语。岳璘帖木尔、昔班、孟速思和布鲁海牙分别为斡赤斤、窝阔台、拖雷所用,或训导诸王子,或专管分邑岁赋和军民、匠户。日久一批畏兀儿人就成了大汗和诸王的亲信,有关军事、政治、财政、司法各方面的文字工作,常由他们担任。其中不少人因此在朝廷晋居要职。有一些畏兀儿人是兼通蒙、汉、藏、梵文的翻译家,掌管“译写一切文字及颁降玺书”的蒙古翰林院,主要由他们担任翰林学士、承旨等职务。其中有的将《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汉籍译成蒙文,有的将蒙文典章译成汉文。畏兀儿僧人还将梵、藏、汉文佛经译为蒙文。《辽史》、《金史》、元历朝实录的纂修都有畏兀儿人参加。廉敦和贯云石是著有汉文诗文集的畏兀儿作家,贯云石尤精于词曲。搠思吉斡节儿写了一部关于蒙古语的著作《心箍》。鲁明善的著作《农桑衣食撮要》和萨德弥实的著作《瑞竹堂经验方》是畏兀儿人对祖国农学和医学的贡献。
回鹘在漠北时信仰摩尼教,西迁后统治者又接受了高昌盛行的佛教。基督教聂思脱里派、祆教也在百姓中流行。11世纪后,黑汗王朝统治下的可失哈耳(今新疆喀什)等地人民已改信伊斯兰教,并逐渐传到亦都护辖境,蒙哥汗时,穆斯林在社会上已有相当影响。元末察合台后王改信伊斯兰教,其他宗教都被排挤。
畏兀儿人民由于战乱等原因大批迁到甘肃、陕西等地。南阳、襄阳、乌蒙等地都有畏兀儿军和农民迁驻或从事耕垦。畏兀儿人种植棉花、西瓜、苜蓿、葡萄和酿制烧酒的经验,有的在元朝才传播到内地,有的则在这一时期得到较普遍的推广。参考书目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7册,人民出版社,北京,1983。
分布区域:新疆的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南的和田、喀什、阿克苏三地区。
人口:维吾尔族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体民族,人口882.35万人(2003年),占新疆总人口的45.62%。
语言: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使用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
历史:“维吾尔”含有“团结”、“联合”的意思。历史上曾有“袁纥”、“韦纥”、“回纥”、“回鹘”、“畏兀儿”的音译。
维吾尔族的历史悠久,其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5世纪称铁勒。唐初称“回纥”。贞元4年改称“回鹘”。公元840年,黠戛斯出兵攻灭回鹘汗国,大部分人西迁至西域,逐步由游牧过渡到定居的农业,同时融合了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周围的于田、疏勒、龟兹等古国的土著居民和两汉以来移居西域的汉族,还有以后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等,至13世纪初,已形成近代的“畏兀尔”,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维吾尔民族。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粮棉和瓜果。
生产方式:维吾尔人主要从事农业,部分人从事商业、畜牧业和手工业。
饮食:维吾尔人以面粉、大米为主食,日常食品有馕、奶茶、薄皮包子等。
文化:维吾尔族有自己丰富的文化,如《突厥语词典》、《福乐智慧》和大量的古代文献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多姿多彩的歌舞和众多的乐器,使维吾尔人成为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有叼羊、达瓦孜、秋千、摔跤等。在民间还举行一种包含歌舞、说唱、诗歌朗诵等项内容的麦西莱甫活动。
节日:维吾尔族的节日主要有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等。
宗教:维吾尔族古代曾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祆教(拜火教)和佛教,从公元10世纪初起初步改信伊斯兰教。
服饰:过去维吾尔男子穿袷袢,女子穿艾德莱斯绸连衣裙,头戴小花帽。随着时代的发展,时尚服装也在维吾尔人中变得流行起来。
婚俗:维吾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制, 婚姻一般要经过择偶、说媒订亲仪式(克其克恰依)、商定彩礼、订婚仪式、尼卡(宗教仪式)和婚礼几个阶段。婚礼极为隆重和热烈,男女双方家中都要请客,客人赠送礼品,婚礼一般举行三天。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建国后,推广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现两种文字并用。
维吾尔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维吾尔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男女青年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码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
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典型食品: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包子、面条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初雪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
房屋建筑:住房一般为土木结构的平房,经济条件好的住房讲究,设有廊房,并雕花纹或绘图案。
[民族简介]
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民族自称。共有7 2 1 4 4 3 1 人。史籍记载:维吾尔族原是公元三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一带的牧民。由于受部落间战争的影响,各个部落的分支逐渐迁徙西域(今新疆),先后曾被译为“韦纥”、“乌纥”、“袁纥”、“回鹘”、“畏兀儿”,以后才改为“维吾尔”,沿袭至今,是“团结”、“联合”之意。 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此外还擅长园林艺术。中国最大面积的葡萄生产基地,即葡萄沟就在离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东南1 8 4 公里的吐鲁番盆地。 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是他们的传统宗教节日。 维吾尔族能歌善舞,闻名遐迩的音乐史诗《十二木卡姆》(意为《十二部大曲》)是他们的艺术精华。群众喜闻乐见的顶碗舞、盘子舞、手鼓舞等,最富民族特色。
[宗教习俗] 信仰伊斯兰教。
[饮食习惯]
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 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新疆盛产绵羊,由此维吾尔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习俗。讲究的羊肉串肉质鲜嫩,味咸辣,孜然的特殊味浓郁。 与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饭,也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风味食品。在新疆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地区,逢年过年,婚丧娶嫁的日子里,都必备抓饭待客。他们的传统习惯是请客人围坐在桌子旁,上面铺上一块干净的餐巾。随后主人一手端盘,一手执壶,逐个让客人净手,并递给干净毛巾擦干。然后主人端来几盘抓饭,置餐巾上(习惯是二至三人一盘),请客人直接用手从盘中抓吃,故取名为“抓饭”。维吾尔族抓饭的种类很多,花色品种十分丰富。
[婚丧习俗]
男女青年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码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服饰特色]
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当今的“四片瓦”。到了明代,因受阿拉伯和中亚文化的影响,维吾尔族男子削发戴小罩刺绣花帽。清代初期,维吾尔族花帽在用料和款式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
[民族禁忌]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维吾尔族的天文历法
维吾尔族的天文学知识源远流长。喀喇汗王朝时期的哈斯·哈吉甫在其《福尔智慧》一书中介绍了当时的许多天文学知识,并在第五章《论七曜和黄道十二宫》中以诗歌的形式描述了七曜和黄道十二宫。作者介绍了七曜的名称、特性、位置及其出现的时间,并根据“地球中心说”列出了行星在太阳系中的排列顺序,画出了七曜星图。所谓黄道十二宫,即十二个星座,把天空中一年四季出现的可以观察到的星群分为12组。他说:“除了七曜之外,还有黄道十二宫,有的成双成对,有的孤闱独守。”明确指出了黄道十二宫在星空中相互为邻,一年中按季节出现,不断交替变换,每一个星座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月份、季节。即十二宫分属春、夏、秋冬四季,每一季为三宫。他又把十二宫分属火、水、气、土四种物质。火、水、气、土不仅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而且认为生命也是四要素组合成的。他说“四要素给合,才能构成生命”。?
玛合默德·喀什噶里在其《突厥语大词典》里也收集了许多文学的资料,如:“傍晚出现火烧云,妻儿如亲人;清晨出现火烧云,家中起哭声。”“月出晕伴生,白云浮晴空。云头堆叠起,大雨自天倾。”民间也有“月晕白,雨雪来;月晕红,天放晴”的说法。维吾尔族民间把金牛宫之七星称为“于凯尔”星座。夜行人利用这个星座定方向,如同使用罗盘。人们认为,于凯尔渐大,天气就会变化。维吾尔族谚语说:“于凯尔掠过天边,节气就属夏天。”据民间星相家的说法,于凯尔一年中有40天栖于地上,这时的天气最热,被称为伏天。40天之后,于凯尔重新升入星空,植物开始结籽。民间有“七星显,天气变;七星不坠,地温不升”的说法。维吾尔族民间还把北极星称为“铁木尔阔足克”(意为“铁桩”),并把此星作为夜间行路或军队夜出时方向的标尺。对火星、金星、土星、水星等星体予以维吾尔族的称呼,并正确认识到这些星体运动与地球气候、季节变化的规律。?
维吾尔族历史上曾使用过多种历法。最早的是回纥汗国时期使用的12兽历法。12兽名称分别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每年12年循环一次。据考古和文献资料,高昌回鹘王国时期使用一种叫“七曜历”的历法,即以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纪日的历法,也即以七日为一周年历法。据在高昌遗址发现的回鹘文历书断简研究,这种历法每日先用杰特语记七曜日名称,次译中国甲、乙、丙、丁等十干之音,最后以杰特语记鼠、牛、虎、兔等12兽名,又在其上的每第二日,用杰特语译出中国的木、火、土、金、水五行之名,而以红字记之。这种历法可说要杰特、中国、突厥三种历法的整合体。
据法国学者沙畹考证,七曜历于唐开元七年(719年)由摩尼教传教士传入中国,后来中国影响很大。根据乌鲁伯克留传的历书考证,高昌回鹘使用的另一种历法,一年分12个月,2—11月各月,皆以数字为次第。唯独首月和末月名称不同,首月称“aramai”,意为斋月;末月称“carsapat”,意为腊月。此与中国历法谓此二月为正月、腊月相似。每月上旬,中国历称“初”,高昌历法则如“yangy”,意为“新”,二者形式相同。因此,高昌回鹘的历书实仿中原历书。?
喀喇汗王朝时期的维吾尔人使用12兽历法,人的年龄、事件发生的时间等均以12兽轮流纪年。与汉族12兽不同的是他们以鳄鱼代替龙。12兽也顺序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当时也使用七曜历。?
维吾尔族信奉斯兰教后,便使用回历。《西域图志》、《西域闻见录》等书均记明清时期的维吾尔族已使用回历。回历又称“希吉来历”或“伊斯兰教历”。回历纯系阴历,其纪年法是:太阴圆缺一次为1月,12个月为一年,单月30日,双月29日,不置闰月,全年354日。每30年为一周,其中有11年(约每隔二三年)的12月末添设一个闰日。故该历平均每年为354日8时48分。对于月的计算方法,不用实朔,而以看见新月时期做月首,所以它的月首日期,常在农历初二、三日以后。
?人口为7214431人。
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多数聚居于天山以南的各个绿洲,少数分布在湖南省桃源、常德等县。
使用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中心、和田、罗布3个方言。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大多数维吾尔族人信仰伊斯兰教。
维吾尔族是中国西北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自称“维吾尔”其意为“团结”、“联合”。维吾尔族人的先民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北方游牧民族丁零及后来的铁勒。铁勒是西突厥汗国的一部分,于7世纪建立了回纥汗国,与唐
朝保持友好的从属关系。回纥后改称为回鹘,9世纪时迁入新疆与当地的各族居民相互融合,逐渐发展形成了维吾尔族。维吾尔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擅长种植棉花、葡萄和园艺生产,其经济发展很快。新中国成立后,于日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经过维吾尔族人民和新疆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自治区在工农业和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Uihur) 元朝西北族名。宋代称高昌回鹘,元代称畏兀儿。汉文文献中,还有畏吾儿、伟兀、伟吾而、卫吾、委兀、外五、瑰古、乌鹆、畏午儿等不同译法。
畏兀儿据有以合剌火州(又称高昌)和别失八里为中心的地区,其君主称亦都护(Iduq-qut),乃借自突厥拔悉密人的称号,即“神圣陛下”之意。西辽称雄中亚,畏兀儿被迫臣服。西辽派出的少监驻合剌火州进行监治,“骄恣用权,奢淫自奉”。亦都护巴而木·阿而忒·的斤决定依靠蒙古反抗西辽,于是杀少监,归降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称他为第五子,嫁以也立安敦公主,保留亦都护世袭统治畏兀儿的权力,并在别失八里、合剌火州等地派驻达鲁花赤。窝阔台、贵由相继任命回回人麻速忽总管征收畏兀儿至河中地区的税赋。蒙哥以讷怀、塔剌海同麻速忽充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事。
元世祖时,西北诸王同大汗对抗。海都和帖木迭儿、笃哇及其弟布思麻曾先后侵入畏兀儿地区,包围合剌火州。后诸王军又侵袭哈密力,亦都护火赤哈儿的斤战死。子纽林的斤继亦都护位,被迫迁驻甘肃永昌。元朝为了对付海都、笃哇等,至元二十三年(1286)在畏兀儿地区设置了别失八里、和州(即合剌火州)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成宗时又设北庭都元帅府。同时在亦都护之下相继设畏兀儿断事官、领北庭都护府、大理寺、大都护府等官府,管理畏兀儿人的民政。仁宗封亦都护为高昌王,设王傅官,颁发金印。钤用亦都护印的文札通行于畏兀儿境内,高昌王印的文札则对散居在内地的畏兀儿户通行。
哈剌火州所在的吐鲁番盆地是畏兀儿的中心地区,农业很发达,畏兀儿人民除种植小麦、大麦、稻、高粱、黍、豌豆等粮食作物外,还种植大麻、芝麻、棉花、苜蓿等油料作物、纺织原料和饲料,尤其擅长种植西瓜、甜瓜、葡萄、石榴等瓜果。手工业方面,加工金银铜铁,纺织布帛丝枲,工艺都很精巧。至元十三年,元朝迁移了一批畏兀儿工匠至大都,设别失八里诸色人匠局,专门织造御用领袖纳失失(波斯语,一种丝织品)等段匹。合剌火州酿造的葡萄酒味道极美,为当时东西方的记载所称道。吐鲁番曾出土大量木板印刷的经文,计有畏兀儿、汉、梵、西夏、藏、蒙等文字十七种。在敦煌曾发现过大德四年(1300)刻的畏兀儿文木活字,差不多同王祯的木活字同时。察合台曾开设一条由山丹州起,经过河西走廊、畏兀儿境直到他驻幕地的驿道。元朝建立后,这一驿路仍然畅通,别失八里和彰八里(今新疆昌吉)成为全线驿站的枢纽,这对畏兀儿地区的贸易有很大促进作用。至元十七年,元朝设置畏兀儿境内交钞提举司。二十年,又设立畏兀儿交钞库。中统钞和至元宝钞(见钞)在畏兀儿境内通用。
畏兀儿人很早已使用本民族的文字。畏兀儿知识分子常被其他民族统治者所器重。如塔塔统阿曾被乃蛮太阳可汗尊为师傅,掌其金印及钱谷。后来成吉思汗又令诸皇子跟他受学。哈剌亦哈赤北鲁曾被西辽皇帝聘为诸子师,降蒙古后,又教太子、诸王用畏兀儿字书写蒙古语。岳璘帖木尔、昔班、孟速思和布鲁海牙分别为斡赤斤、窝阔台、拖雷所用,或训导诸王子,或专管分邑岁赋和军民、匠户。日久一批畏兀儿人就成了大汗和诸王的亲信,有关军事、政治、财政、司法各方面的文字工作,常由他们担任。其中不少人因此在朝廷晋居要职。有一些畏兀儿人是兼通蒙、汉、藏、梵文的翻译家,掌管“译写一切文字及颁降玺书”的蒙古翰林院,主要由他们担任翰林学士、承旨等职务。其中有的将《贞观政要》、《资治通鉴》等汉籍译成蒙文,有的将蒙文典章译成汉文。畏兀儿僧人还将梵、藏、汉文佛经译为蒙文。《辽史》、《金史》、元历朝实录的纂修都有畏兀儿人参加。廉敦和贯云石是著有汉文诗文集的畏兀儿作家,贯云石尤精于词曲。搠思吉斡节儿写了一部关于蒙古语的著作《心箍》。鲁明善的著作《农桑衣食撮要》和萨德弥实的著作《瑞竹堂经验方》是畏兀儿人对祖国农学和医学的贡献。
回鹘在漠北时信仰摩尼教,西迁后统治者又接受了高昌盛行的佛教。基督教聂思脱里派、祆教也在百姓中流行。11世纪后,黑汗王朝统治下的可失哈耳(今新疆喀什)等地人民已改信伊斯兰教,并逐渐传到亦都护辖境,蒙哥汗时,穆斯林在社会上已有相当影响。元末察合台后王改信伊斯兰教,其他宗教都被排挤。
畏兀儿人民由于战乱等原因大批迁到甘肃、陕西等地。南阳、襄阳、乌蒙等地都有畏兀儿军和农民迁驻或从事耕垦。畏兀儿人种植棉花、西瓜、苜蓿、葡萄和酿制烧酒的经验,有的在元朝才传播到内地,有的则在这一时期得到较普遍的推广。参考书目蔡美彪等:《中国通史》第7册,人民出版社,北京,1983。
分布区域:新疆的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南的和田、喀什、阿克苏三地区。
人口:维吾尔族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主体民族,人口882.35万人(2003年),占新疆总人口的45.62%。
语言: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使用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
历史:“维吾尔”含有“团结”、“联合”的意思。历史上曾有“袁纥”、“韦纥”、“回纥”、“回鹘”、“畏兀儿”的音译。
维吾尔族的历史悠久,其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5世纪称铁勒。唐初称“回纥”。贞元4年改称“回鹘”。公元840年,黠戛斯出兵攻灭回鹘汗国,大部分人西迁至西域,逐步由游牧过渡到定居的农业,同时融合了居住在塔里木盆地周围的于田、疏勒、龟兹等古国的土著居民和两汉以来移居西域的汉族,还有以后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等,至13世纪初,已形成近代的“畏兀尔”,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维吾尔民族。主要从事农业,善种粮棉和瓜果。
生产方式:维吾尔人主要从事农业,部分人从事商业、畜牧业和手工业。
饮食:维吾尔人以面粉、大米为主食,日常食品有馕、奶茶、薄皮包子等。
文化:维吾尔族有自己丰富的文化,如《突厥语词典》、《福乐智慧》和大量的古代文献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大型套曲《十二木卡姆》,多姿多彩的歌舞和众多的乐器,使维吾尔人成为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的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有叼羊、达瓦孜、秋千、摔跤等。在民间还举行一种包含歌舞、说唱、诗歌朗诵等项内容的麦西莱甫活动。
节日:维吾尔族的节日主要有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等。
宗教:维吾尔族古代曾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祆教(拜火教)和佛教,从公元10世纪初起初步改信伊斯兰教。
服饰:过去维吾尔男子穿袷袢,女子穿艾德莱斯绸连衣裙,头戴小花帽。随着时代的发展,时尚服装也在维吾尔人中变得流行起来。
婚俗:维吾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制, 婚姻一般要经过择偶、说媒订亲仪式(克其克恰依)、商定彩礼、订婚仪式、尼卡(宗教仪式)和婚礼几个阶段。婚礼极为隆重和热烈,男女双方家中都要请客,客人赠送礼品,婚礼一般举行三天。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建国后,推广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现两种文字并用。
维吾尔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维吾尔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男女青年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码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
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典型食品: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包子、面条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初雪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
房屋建筑:住房一般为土木结构的平房,经济条件好的住房讲究,设有廊房,并雕花纹或绘图案。
[民族简介]
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民族自称。共有7 2 1 4 4 3 1 人。史籍记载:维吾尔族原是公元三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一带的牧民。由于受部落间战争的影响,各个部落的分支逐渐迁徙西域(今新疆),先后曾被译为“韦纥”、“乌纥”、“袁纥”、“回鹘”、“畏兀儿”,以后才改为“维吾尔”,沿袭至今,是“团结”、“联合”之意。 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此外还擅长园林艺术。中国最大面积的葡萄生产基地,即葡萄沟就在离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东南1 8 4 公里的吐鲁番盆地。 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是他们的传统宗教节日。 维吾尔族能歌善舞,闻名遐迩的音乐史诗《十二木卡姆》(意为《十二部大曲》)是他们的艺术精华。群众喜闻乐见的顶碗舞、盘子舞、手鼓舞等,最富民族特色。
[宗教习俗] 信仰伊斯兰教。
[饮食习惯]
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 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新疆盛产绵羊,由此维吾尔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习俗。讲究的羊肉串肉质鲜嫩,味咸辣,孜然的特殊味浓郁。 与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饭,也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风味食品。在新疆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地区,逢年过年,婚丧娶嫁的日子里,都必备抓饭待客。他们的传统习惯是请客人围坐在桌子旁,上面铺上一块干净的餐巾。随后主人一手端盘,一手执壶,逐个让客人净手,并递给干净毛巾擦干。然后主人端来几盘抓饭,置餐巾上(习惯是二至三人一盘),请客人直接用手从盘中抓吃,故取名为“抓饭”。维吾尔族抓饭的种类很多,花色品种十分丰富。
[婚丧习俗]
男女青年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码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服饰特色]
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当今的“四片瓦”。到了明代,因受阿拉伯和中亚文化的影响,维吾尔族男子削发戴小罩刺绣花帽。清代初期,维吾尔族花帽在用料和款式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
[民族禁忌]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维吾尔族的天文历法
维吾尔族的天文学知识源远流长。喀喇汗王朝时期的哈斯·哈吉甫在其《福尔智慧》一书中介绍了当时的许多天文学知识,并在第五章《论七曜和黄道十二宫》中以诗歌的形式描述了七曜和黄道十二宫。作者介绍了七曜的名称、特性、位置及其出现的时间,并根据“地球中心说”列出了行星在太阳系中的排列顺序,画出了七曜星图。所谓黄道十二宫,即十二个星座,把天空中一年四季出现的可以观察到的星群分为12组。他说:“除了七曜之外,还有黄道十二宫,有的成双成对,有的孤闱独守。”明确指出了黄道十二宫在星空中相互为邻,一年中按季节出现,不断交替变换,每一个星座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月份、季节。即十二宫分属春、夏、秋冬四季,每一季为三宫。他又把十二宫分属火、水、气、土四种物质。火、水、气、土不仅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而且认为生命也是四要素组合成的。他说“四要素给合,才能构成生命”。?
玛合默德·喀什噶里在其《突厥语大词典》里也收集了许多文学的资料,如:“傍晚出现火烧云,妻儿如亲人;清晨出现火烧云,家中起哭声。”“月出晕伴生,白云浮晴空。云头堆叠起,大雨自天倾。”民间也有“月晕白,雨雪来;月晕红,天放晴”的说法。维吾尔族民间把金牛宫之七星称为“于凯尔”星座。夜行人利用这个星座定方向,如同使用罗盘。人们认为,于凯尔渐大,天气就会变化。维吾尔族谚语说:“于凯尔掠过天边,节气就属夏天。”据民间星相家的说法,于凯尔一年中有40天栖于地上,这时的天气最热,被称为伏天。40天之后,于凯尔重新升入星空,植物开始结籽。民间有“七星显,天气变;七星不坠,地温不升”的说法。维吾尔族民间还把北极星称为“铁木尔阔足克”(意为“铁桩”),并把此星作为夜间行路或军队夜出时方向的标尺。对火星、金星、土星、水星等星体予以维吾尔族的称呼,并正确认识到这些星体运动与地球气候、季节变化的规律。?
维吾尔族历史上曾使用过多种历法。最早的是回纥汗国时期使用的12兽历法。12兽名称分别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每年12年循环一次。据考古和文献资料,高昌回鹘王国时期使用一种叫“七曜历”的历法,即以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纪日的历法,也即以七日为一周年历法。据在高昌遗址发现的回鹘文历书断简研究,这种历法每日先用杰特语记七曜日名称,次译中国甲、乙、丙、丁等十干之音,最后以杰特语记鼠、牛、虎、兔等12兽名,又在其上的每第二日,用杰特语译出中国的木、火、土、金、水五行之名,而以红字记之。这种历法可说要杰特、中国、突厥三种历法的整合体。
据法国学者沙畹考证,七曜历于唐开元七年(719年)由摩尼教传教士传入中国,后来中国影响很大。根据乌鲁伯克留传的历书考证,高昌回鹘使用的另一种历法,一年分12个月,2—11月各月,皆以数字为次第。唯独首月和末月名称不同,首月称“aramai”,意为斋月;末月称“carsapat”,意为腊月。此与中国历法谓此二月为正月、腊月相似。每月上旬,中国历称“初”,高昌历法则如“yangy”,意为“新”,二者形式相同。因此,高昌回鹘的历书实仿中原历书。?
喀喇汗王朝时期的维吾尔人使用12兽历法,人的年龄、事件发生的时间等均以12兽轮流纪年。与汉族12兽不同的是他们以鳄鱼代替龙。12兽也顺序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当时也使用七曜历。?
维吾尔族信奉斯兰教后,便使用回历。《西域图志》、《西域闻见录》等书均记明清时期的维吾尔族已使用回历。回历又称“希吉来历”或“伊斯兰教历”。回历纯系阴历,其纪年法是:太阴圆缺一次为1月,12个月为一年,单月30日,双月29日,不置闰月,全年354日。每30年为一周,其中有11年(约每隔二三年)的12月末添设一个闰日。故该历平均每年为354日8时48分。对于月的计算方法,不用实朔,而以看见新月时期做月首,所以它的月首日期,常在农历初二、三日以后。
?人口为7214431人。
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多数聚居于天山以南的各个绿洲,少数分布在湖南省桃源、常德等县。
使用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有中心、和田、罗布3个方言。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大多数维吾尔族人信仰伊斯兰教。
维吾尔族是中国西北部的一个古老的民族,他们自称“维吾尔”其意为“团结”、“联合”。维吾尔族人的先民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北方游牧民族丁零及后来的铁勒。铁勒是西突厥汗国的一部分,于7世纪建立了回纥汗国,与唐
朝保持友好的从属关系。回纥后改称为回鹘,9世纪时迁入新疆与当地的各族居民相互融合,逐渐发展形成了维吾尔族。维吾尔族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擅长种植棉花、葡萄和园艺生产,其经济发展很快。新中国成立后,于日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经过维吾尔族人民和新疆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自治区在工农业和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畏兀儿据有以合剌火州(又称高昌)和别失八里为中心的地区,其君主称亦都护(Iduq-qut),乃借自突厥拔悉密人的称号,即“神圣陛下”之意。西辽称雄中亚,畏兀儿被迫臣服。西辽派出的少监驻合剌火州进行监治,“骄恣用权,奢淫自奉”。亦都护巴而木·阿而忒·的斤决定依靠蒙古反抗西辽,于是杀少监,归降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称他为第五子,嫁以也立安敦公主,保留亦都护世袭统治畏兀儿的权力,并在别失八里、合剌火州等地派驻达鲁花赤。窝阔台、贵由相继任命回回人麻速忽总管征收畏兀儿至河中地区的税赋。蒙哥以讷怀、塔剌海同麻速忽充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事。
就是现在维吾尔族的前身。说起来就是一本介绍民族史的书了。还是百度吧。
维吾尔族的前向,一个说上去算好的民族吧其实要看你自己的感觉他们回答了这么多,你都没有反应。
就是今天的维吾尔族!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没有关系叫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