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文本分析 促使俞敏洪演讲视频渴望远行的原因 有哪些

金色阳光——王朝辉语文工作室
当前位置:&&
实用文阅读考点的归纳和例文
上传: 张洁银 &&&&更新时间: 20:36:10
实用文阅读考点的归纳和例文 & 概论 现代文备考首先应理清楚一组关系:作品&&出题人&&考生&&阅卷人。文本作品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不同的读者对它的解读和评赏自然会各有不同,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悖论就出现了,出题人、考生和阅卷人都是读者,如果各自按照自己的解读,那么,对同样一个问题的回答当然会各种各样,将没有办法确定评分标准。在平常的阅读中,这种现象是准许存在的,但是在考试中,显然行不通。所以,必须在出题人、考生和阅卷人之间形成一种默契。出题人与阅卷人之间的默契很容易形成,阅卷场的规则是,出题人给什么答案,阅卷人都必须严格执行,无权更改;相比较而言,出题人和考生的默契要隐晦得多,需要备考的师生细心地研究《考纲》和考试实例,弄清楚出题者的出题规律和答题规律。 对于出题者而言,他受到的约束更多。一是选文,选文精准,又不易被数万同样聪明的人押到题;二是出题思路不能脱离《考纲》规定的范畴;三是不能脱离选文的文体特征;第四,还要考虑所给的答案是否符合一般规律,能让大部分的考生较为完整准确地解答。此外,出题者不能不畏惧考试过后来自全社会的挑刺和诟詈。 备考者应当紧紧抓住出题者的困境,在考试这场猫与老鼠的游戏中占据主动,化&天敌&为合作伙伴。无论是文学类还是实用类,从原则上来说,出题都会靠近文体特点。以下将从实用文的文体特点出发,探索实用类文本的出题规律。除了每种文体常出的考点外:1.实用文一般都没有景物描写,一旦有,必考;2.具体文本如果与一般文本在文体写法上不同,这里一般都设置题目;3.具体出题方式上,问原因、问划线句子的含义及作用,这是各种阅读中都可能出现的,甚至诗歌鉴赏。 & 一、人物传记 文体特点: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其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又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常出题的点是: 1.考主人公某方面的特点。 &如: ①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 ②④⑤⑥三段文字写出了梁宗岱在文学活动中的哪些性格特点? ③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传主做某件事情的原因 ①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②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③ 谢希德转而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表面物理研究.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 3.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重点是对比反衬、类比映衬、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修辞) && ①本文细节描写十分精彩,请举两例加以评析。 ②请分别指出文中③④段画线部分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述效果。 &&③如何理解第⑦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与&有人&比较的)?请结合全文回答。 ④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玲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 ⑤请概括本文最后一段的主要内容(与老舍比较的),并谈谈该段在塑造赵树理形象上的作用。 实用文阅读练习(人物传记) 【2013湖北】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罗曼&罗兰 徐志摩 ①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 ②他是一个音乐的天才,在幼年音乐便是他的生命。他妈妈教他琴,在谐音的波动中他的童心便发现了不可言喻的快乐。莫扎特与贝多芬是他最早发现的英雄。所以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而产生最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时候,这位年轻的圣人正在&敌人&的作品中尝味最高的艺术。他的自传里写着:&我们家里有好多旧的德国音乐书。德国?我懂得那个词的意义?在我们这一带我相信从没有人见过德国人。我翻着那一堆旧书,爬在琴上拼出一个个的音符,这些流动的乐音灌溉着我的童心。莫扎特与贝多芬的快乐与苦痛,想望的幻梦,渐渐的变成了我的肉的肉,我的骨的骨。我是它们,它们是我。要没有它们我怎过得了我的日子?我小时生病危殆的时候,莫扎特的一个调子就像爱人似的贴近我的枕衾看着我。长大的时候,每回逢着怀疑与懊丧,贝多芬的音乐又在我的心里拨旺了永久生命的火星。每回我精神疲倦了,或是心上有不如意事,我就找我的琴去,在音乐中洗净我的烦愁。& ③要认识罗兰不仅应读他神光焕发的传记,还得读他的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在这书里他描写他的音乐的经验。 ④他在学堂里结识了莎士比亚,发现了诗与戏剧的神奇。他早年的朋友是克洛岱尔等近代法国三大诗人。瓦格纳是压倒一时的天才,也是罗兰与他少年朋友们的英雄。但在他个人,更重要的一个影响是托尔斯泰。他早就读他的著作,十分的爱慕他,后来念了他的《艺术论》,那只俄国的老象,走进了艺术的花园里去,左一脚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莎士比亚,右一脚又踩倒了一盆花,那是贝多芬。这时候少年罗曼&罗兰走到了他的思想的歧路了。莎氏、贝氏、托氏,同是他的英雄,但托氏愤愤地申斥莎氏、贝氏,说他们的艺术都是要不得的,不是真的人道的艺术&&他早年的自己也是要不得的。对罗兰这个热烈的寻求真理者而言,这就好似晴天里的一个霹雳;他再也忍不住他的疑虑。他写了一封信给托尔斯泰,陈述他的冲突的心理。他那年22岁。几个星期后的一天,罗兰接到一封写满38页纸的长信。那六旬老人说:&我接到你的第一封信,我深深的受感在心。我念你的信,泪水在我的眼里。&下面说他艺术的见解:我们投入人生的动机不应是为艺术的爱,而应是为人类的爱。只有经受这样灵感的人才可以希望在他的一生实现一些值得一做的事业。这还是他的老话,但少年的罗兰受深彻感动的地方是在这一时代的圣人竟然这样恳切地同情他,安慰他,指示他,一个无名的异邦人。他那时的感奋我们可以约略想象。因此罗兰这几十年来每逢少年人写信给他,他没有不亲笔作复的,用一样慈爱诚挚的心对待他的后辈。这样一来受他的灵感的少年人更不知多少了。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凡是一件不勉强的善事就如春天的熏风,它一路散布着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 ⑤但罗兰那时离着成名的日子还远,虽则他从幼年起就不懈地努力。他还得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才能实受他的劳力的报酬&&对他天才的认识与接受。他写了12部长篇剧本,3部最著名的传记,10卷本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时代里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但他的名字还是在灰堆里掩着&&直到他将近50岁那年,这世界方才开始惊讶他的异彩。贝多芬有几句话,我想可以一样适用到一生劳悴不怠的罗兰身上:&我没有朋友,我必得单独过活;但是我知道在我心灵的底里上帝是近着我,比别人更近。我走近他我心里不害怕,我一向认识他的。我从不着急我自己的音乐,那不是坏运所能颠扑的,谁要能懂得它,它就有力量使他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17.(4分) ①罗兰痴迷于音乐,音乐是他的生命。德国的音乐充满艺术魅力,滋润了罗兰的心灵。②他开始接触德国音乐的时候,还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德国人,也不了解&德国&一词意味着什么。 18.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简要概括。(4分) 18.(4分) ①音乐的天才,杰出的文学家。②真理的寻求者,时代的圣人,理想人格的化身。 19.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19.(8分) ①一个人应该转益多师。罗兰在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英雄&。莫扎特与贝多芬奠定了罗兰的艺术基础;莎士比亚拓展了罗兰的艺术世界;托尔斯泰为他树立了人生的榜样。②要选择真正的&英雄&。罗兰的&英雄&莫扎特、贝多芬、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都是世界性的先圣与时贤,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丰碑。③在&英雄&的影响下,自身还应不懈地努力。罗兰在坚持不懈并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后,才逐步被世界认识与接受。 联系现实略。 (此题考生作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正常评分) & 【全国新课标】& 下笔不觉师造化 && &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隐居的时期。这并不是纯粹的巧合,无需应酬杂务的宁静生活可以让他深思内省,促使画作和自然风景、隐居生活进一步契合。池阳湖画风之变是一次突变,源自他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也来自他蓄积已久的思考,还来自苦涩现实对他心灵的影响。其弟子王伯敏多年后还难忘他老师的教诲:&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作画,墨是黑的,只要眼明心清,便能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便猛进。& &&& 1929年的一件盛事是教育部在上海举办的第一届全国美术展览,南北国画家都参加。 此时在上海美专任教的黄宾虹参加了展出工作,并发表了评介文章《美展国画谈》。文章提倡士大夫的逸品画格,以为不必求悦于人,人不知而不愠,才是真画者;还以为当时沪上流行的一种是细谨、工于涂泽的媚人习气,另一种是自矜才气、沦于放诞的欺人画风,以浮滑为潇洒、以轻软为秀润,真画者反不合时宜。他希望画者能坚持避俗趋雅的操守,力求华滋浑厚的画风,不要因一时俗世弃取而改变。 &&& 黄宾虹一向以为书画同源,所以称作画为&写画&。他以为上古时代书画不分,如伏羲画八卦,仓颉造字的一种主要方式就是象形,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已有横线、纵线、弧线等线条形式;汉以后虽分书画,但仍是道归于一,三代以上笔法可从甲骨、古玉、铜器中求之。 他在1929年编辑的《滨虹草堂古印谱》里曾谈到古印上的籍篆文字:点画的肥瘦方圆奇正各不同,有助于绘画笔法;而给构的疏密、参差离合、抑杨顿挫、回环社复,更可见章法布置之妙。所以,他作画时要置备金石拓本在案头。他由古玺印这种上古金石实物、临近原始的艺术形式中悟出笔法要旨,认识到书法、文字、金石、绘画都是同一来源,即来源干自然山水,从而找到回归造化之路。 &&& 黄宾虹常提到古代书法家从观察自然中有所领悟,如在雨后看车行泥沼,车轮在泥中 转动犹如笔被纸妥所滞却仍圆转,不疾不徐、不粘不脱,由此笔法大进。他也常以自然山 水之理来诠释自己的笔法,如&平&就是如风吹水动、一波三折;&圆&如行云流水、宛转自如,而石有棱角、树有桠杈,则是圆中有方;&变&则如石有阴阳向背、树有交互冬差,山有起伏显晦、水有缓急动静。1922年他在给友人陈柱尊的信里说到,自己是以山水作字,而以字来作画。 &&& 可见,他已将山水自然之理、《说文》六书之法、书法、画法相互打通。 &&& 现代画家以画为道抑或以画为艺,这种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上的对比,在黄宾虹和张大千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张大千一生充满传奇色彩,黄宾虹一生平静淡泊。张大千1925年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26岁就扬名南北,后又去北平办画展,被称为&南张北溥&,可谓名满天下;而黄宾虹虽较早就有&南黄北齐&之称,但他直至1943年才在上海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这时他已经80岁了。黄宾虹自来沪上就以鉴赏、鉴别真伪著称;而张大千仿作的石涛画,甚至瞒过了当时的大行家罗振玉、黄宾虹及其老师曾髯,可谓出神入化。还有对画与钱的关系,黄宾虹一生力避卖画,多以画赠友人知已,虽有润笔,与他的名气相比也很低,他一直严守传统士大夫不言阿堵的精神,过着清寂的学人生活;而张大千却有着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追求,有过极高的润格,也卖商品画,出手阔绰。不同的人生态度最终体现在他们的画中,黄宾虹的画是典型的恪守传统的雅正的士夫画,张大千的画则有趋向民间、时尚的意趣。两人都是一代宗师,只是在境界上和被认可的领域不同而已。 &&&&&&&&&&&&&&&&&&&&&&&&&&&&&&&&&&&&&&& (摘编自吴晶《画之大者&&黄宾虹传》) & (2)黄宾虹一生绘画艺术的大进展,多发生在他的隐居时期。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减少应酬杂务,生活清净,便于深思内省和作画;②对江湖水光天色的写生使他的画风发生了突变;③安定生活使他眼明心清,能够悟出知白守黑的道理,画艺猛进。 (3)黄宾虹作画时为什么要把金石拓本摆在案头?请简要分析。(6分) 答:①从金石文字的点画结构中,他受到绘画笔法与章法布置方面的启发;②从金石拓本认识到书画同源,悟出画艺回归造化的路径。 &&& &(4)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者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这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观点一:恪守传统,力求雅正,甘于清寂淡泊,追寻艺术真谛 ①于平静淡泊中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②淡泊名利,不言阿堵,保持传统学人本色;③避俗趋雅,不为流俗所动,寻求华滋浑厚的画风。 观点二:创新与模仿并重,理想与时尚兼顾。 ①创造与仿作兼顾;②对金钱的开通看法和潇洒态度;③& 注重民间时尚意趣。 观点三:既恪守传统,又勇于创新,在追求自己理想的过程中享受人生。  ①守正出新,继承与创新兼顾;②怀抱艺术理想,追求名山事业;③脚踏实地,享受人生。 & 二、新闻通讯 分为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以报道人物为主要内容的通讯。其基本特点:要体现当今的时代特征;要写出人物的特点;要用人物的行为表现人物。 事件通讯指的是全面客观地反映事件始末形象、具体的描绘细节集中、深刻地揭示主题。事件通讯特点:有明确的行为主体,发生的时间、地点比较具体集中,有开头、过程、结尾常常带有鲜明的矛盾性和冲突性有具体的原因和结果。所谓&新闻性&是指:时间性(及时性)和真实性。时间性:新闻报道的时间性指的是及时性、时效性、时宜性。所谓&新闻&,不及时就不可谓&新&。新闻报道必须迅速及时,适时适宜。真实性:新闻五要素要明确无误。新闻中引用的数字、引语、用典,以及其他背景材料都必须有根有据。新闻中对事实的解释和说明,必须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不能夸大,扭曲或变形。 &新闻价值&指除了真实性外,还有时效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时间差越短、影响越大、知名度越高、受众越关心、趣味性越强,新闻价值就越大。 新闻标题提挈全篇、浓缩文意,必须简洁、确切、醒目,即要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所报道的主要内容或核心事件,点明其意义并要求富有吸引力。拟写新闻标题,不但要突出主题,内容上也要扣住文段中心,而且还要使标题醒目,引人注意。因此,好的新闻标题,往往用词别具一格、结构工整,善于使用修辞方法等 。 常出题的点是: 1.标题特点及作用. ①试分析这则新闻标题的好处。(5分) ②这篇通讯引用相关人物的话语和民间俗语作为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2.人物通讯:人物传记的三个考点都是出题点。 ①人物通讯常用多种手法表现人物,请具体说说&成名:断臂钢琴师感动观众&这一节是怎样表现刘伟这一人物的。 ②这篇通讯引用相关人物的话语和民间俗语作为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③本文开头引述《三国演义》庞德的故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3..事件通讯:可能在事件的情节上出题。 ①这篇新闻稿是用再现场景的方法写成的,请问它再现了哪些场景? 4.在新闻性或新闻价值上必出题!应特别关注真实性、时代性、新闻的价值导向。 ①试分析这则新闻标题的好处。(5分) ②就这篇新闻稿来说,作者强烈的主观情绪是否影响了新闻传播信息的功能?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好处吗?(5分) ③谈谈你对这篇新闻社会价值的理解(6分) ④新闻语言一般是客观平实的,而这篇报道却有所不同。请对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4) ⑤这篇报道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请结合文本新闻背景谈谈你的理解。(6分) & 【事件通讯例文】& 我们今天都会死去 每当我思绪万千,想起这场龙卷风给我的城市及其居民带来的灾难时,我就会从现在起哭上一百年。 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体会到:现在没有任何东西能证明我的存在,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就是我的生命,我的孩子的生命,我的妻子的生命。 我们今天都会死去,就像许多悲惨的生命一样,但是,我们活下来了,我们会重返家园并且继续活下去,包括我的城市,我们的城市和你们的城市。 这真是一场可怕的景象。将来某个时候,当我们回想起今天的一切,就不寒而栗。 昨天,就在龙卷风刮起之前,我产生了一个奇怪的念头。这一奇怪的念头驱使我打电话给妻子,关照她就在我们唯一能挡风的地方睡觉。我们家就在阿罗里德街,距离沃纳中学只有75码。 就在我挂过电话不到十分钟后,就在电话里听到了行政司法官代表的尖叫:&龙卷风穿过公路,已经到达第42街!&不知什么缘故,我和兰迪、布莱卡比抓起照相机就冲到第42街他的汽车房&&刚才我们还在互相说我们不会这样干。 我们认为龙卷风就在城边,天哪,我们真是大错特错了!在五点交叉道口,我走下汽车,猛然发现几乎直立起来的龙卷风柱就在我的眼前,靠近什布里基德教堂。风柱的四周盘旋着一些死去的飞鸟和乱七八糟的碎片,就像一些被魔鬼弄死并撕碎的东西一样,这个魔鬼是等待了2 000年,为了今天的淫威。 我们赶紧上了汽车,狂风在周围咆哮着。我们设法躲避龙卷风。但想到作为新闻记者,要尽快弄清所发生的一切,想逃又不心甘。 当我们快到辛辛那提大街时,我明白了,我们的家已经毁了,在劫难逃。我们的车在公路上徘徊,想找一条回家的路,但是不可能了。后来遇到一个小男孩,他是我们报社副主编的孩子,他向我们指了一条捷径,就在沃纳中学后面。 汽车拐弯时,我想:&不,上帝,不要再朝前走了,不要看到眼前的一切。& 房子被毁了。只有几堵墙还立在那里,其余的都塌下去了。看来,没有人能够活下来。可是,就像一线阳光突然钻出云层,出现在齐尼亚市的恐怖的上空,我突然听到了妻子的呻吟,她和我的一个半月的儿子,五岁的女儿,居然无恙。我这时才感到我从来没有感到过的&&我是多么深深地爱着他们。 我们家唯一损失的是一条德国种的短毛猎狗,它很温和,名叫巴伦。我想它仅仅是逃走了而已,但愿能活着回来。 我赶忙把妻子和孩子送到威尔明顿我父母那里,又回来同成百上千人一道,通宵达旦地投入到救灾工作中。 以下是一些自我牺牲、动人心弦的实例: &&人们不顾个人安危,竭尽全力将倒塌下来的木头搬开,以便抢救那些压在下边可能还有一口气的人。 &&齐尼亚市市长鲍勃&司徒尔特在全市有一半被毁的情况下,指挥了一次大规模抢救和清理,直到第二天早晨,他还不知道全家的生死如何。 &&吉恩敞开店门向需要的人供应热咖啡和面包。 当太阳升起时,这场龙卷风带来的灾难在人们眼前一一呈现出来。我憎恨这一切,但是我还活着。虽然我们无家可归,但是都想从自家的废墟上挖出一点东西,哪怕是一本相册或纪念品。 我们要挖!我们要活着!该死的龙卷风! 问1:就这篇新闻稿来说,作者强烈的主观情绪是否影响了新闻传播信息的功能?作者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好处吗? 解析:尽量避免主观抒情,是新闻稿的文体特征之一,但是这篇文章很多语言充满了作者的主观情绪。这是由于表情达意的需要。 参考答案:作者之所以这样写,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本人既是龙卷风的亲历者,同进他的亲人和家庭也是龙卷风的受害者,所以其激烈的情绪难以抑制,这是自然情绪的流露,并非有意为之。而作为新闻稿,这样写并没有影响稿件传达信息的作用,反而让新闻充满了生动而深刻的感情,带给读者更多的启示和感受。特别突出了在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珍贵和对生命的珍惜之情。 问2:试分析这则新闻标题的好处。 解析:新闻标题既有服从内容,也要追求文学色彩和轰动效应。 参考答案:这则新闻标题起到了新奇性、轰动性的效果,充分体现出标题引人注目的功能,抓住了读者的阅读欲求。好的标题不只是能引起轰动效应,同时还应该合情合理。这个标题同进还表达出人们在灾难降临时的恐惧和绝望,从反面映衬了强烈的对生的渴望,也含有警示大家重新思考生的意义的作用。 【人物通讯例文】 擦鞋者说 《人民日报》记者 龚永泉   南京有一个&郭师傅擦鞋店&,别人擦鞋1元一双,这里却要2元,可意依然红火。   来到位于莫愁新寓的这家小店,可见门口醒目的牌子上写着五六个服务项目和价格,还有两句话,一句是广告:&足下生辉,走出风采&;一句是店规:&以诚信立基,做良心事业&。店里鞋架上放满了擦过或待擦的皮鞋。   郭师傅名叫郭兆松,41岁,一家三口都在这儿擦鞋,去年毛收入10万元。   他一边擦鞋一边与我交谈:   有人问我,别人擦鞋都只要1块钱,你为什么要两块?我说,这叫优质优价!同是皮鞋,有几十元的,还有上千元的不是?   我是安徽固镇人,1991年举家来南京打工,搬运工、收破烂都干过,活不轻,钱不多。有一天,在闹市区看到一字排开的擦鞋摊,生意还不错,便悄悄在旁边看,一连看了5天,一位好心的师傅收我当了徒弟。我也成了&擦鞋游击队&的一员。   2001年,在一位城管队员的帮助下,我租了间7平方米的门面,月租800元,做起了定点生意。刚开始,擦一双鞋1块钱,没有多少生意,急得直上火。暗下决心:凡事要用心,虽说是擦鞋,也要擦出点名堂来!   以我的经验,鞋油都是一样的,差别就在鞋蜡上。我就琢磨自己配,成份有蛋清、鞋乳、白醋等。那些日子,我是白天试,晚上想,觉睡不实,饭吃不香。经过近百次试验,终于达到了满意的效果。我清楚地记得,那是日,晚上我一人喝了8两白酒,尽兴地醉了一回:咱也有&独门秘方&了!   自从用了自配的鞋蜡,生意一天比一天好。有一天,我在理发店理发,看到染发的要用电吹风吹,灵机一动:擦鞋也可用电吹风呀!现在,我擦鞋都加一道吹干程序。刚擦过的鞋,你端一盆水往上浇,一滴不沾!这样的效果,收2元钱不多吧?   你问我下一步的打算?我这店也算有了点小名气,我想让妻子和儿子留在这里干,我找个地方再开新店。现在城里人有钱没时间,穿皮鞋的越来越多,自己擦鞋的越来越少,市场大得很!   编后:   生意有大小,创新无分别。与多数企业比起来,一家擦鞋店微不足道,更谈不上有什么&国家扶持&。但郭师傅在擦鞋中肯动脑筋,小革新照样出效益。从这个事例中,我们是不是可以悟出一点创新的道理呢?                (选自《人民日报》日 第一版) 1.这篇短短的通讯用了许多数字。请举例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1)本文使用许多数字,如&别人擦鞋1元一双,这里却要2元&&毛收入10万元&&7平方米的门面,月租800元&&经过近百次试验&,(只要举一例即可)使事件表述十分具体,事实显得确凿可信,体现了新闻&真实性&的特点。  (2)用数字表现人物非常形象,如&那是日晚上,我一人喝了8两白酒&,具体的时间、酒量,凸现了郭兆松兴奋的心情,以及研制成功鞋蜡对他的重要意义。(每点2分) 2.文章从第五段开始,就改用第一人称由郭兆松自述。用这种手法来写通讯,有什么好处?(6分) (1)用第一人称自述,人物语言个性化,其口气、用语与人物身份十分吻合,读通讯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生动形象。 (2)第五段开始用第一人称自述,让郭师傅自我表现、现身说法,这种结构安排使通讯更具有现场感、亲切感,显得其内容真实可信,更具有说服力。 (3)用第一人称自述,节省了许多穿插串联的语句,行文更加凝练。(每点2分) 3.《人民日报》发表本文时,加上边框排在第一版,还加上&编后&语;2006年本文又被评为十七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篇短短的通讯得到如此的重视,你认为它具有哪些新闻价值?(5分) 3.答案示例:   (1)郭兆松生意虽小,但是他肯动脑筋,配鞋蜡,用电吹风吹干鞋,通过这些不起眼的小革新出效益,这种创新精神具有新闻宣传价值。   (2)尽管郭兆松不具备高学历,原来也没有什么技艺,但是他自强不息,敢于创业,擦鞋&也要擦出点名堂来&,还要&再开新店&,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十分可贵,具有榜样的作用。   (3)关注民生,扶持弱势群体,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报道郭兆松的小小擦鞋店,鼓励普通劳动民众自力更生,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具有社会教育价值。 (本题要求答&具有哪些新闻价值&。只答1点可得2分,答对2点可得5分。如果答&这篇通讯短小精炼,形式新颖,语言鲜明生动&可得1分。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 华益慰:闪耀在手术刀上的道德光芒 &&&&北京军区总医院9层8号病房,躺着一位憔悴的老人。 &&&&7 3岁的原外一科主任华益慰,晚期胃癌,生命垂危。 &&&&惊雷滚滚,泪飞顿作倾盆雨,人们的心碎了―― &&&&他手术那天,医院野战医疗队正在郊外演习。整整一上午,许多人拿着手机,焦急地等待着病理报告,山谷中一片肃静。 &&&&癌症患者刘菊荣老人,挤了一个多小时的公共汽车,来看望华益慰。她说,就是爬,也要再看给我做手术的华医生一眼。&&& &&&&老红军罗文书来到病床边,华益慰睡着了。老人搬来一把椅子,老泪纵横地守候着他。 &&&&病房门前,从天南海北赶来探望的人们络绎不绝地送来鲜花。百合花、马蹄莲、沾着乡间泥土的野花&&成片地盛开,成片地凋谢。 &&&&一名普通军医的病情,为何让那么多人如此牵肠挂肚? &&&&从医56年来,华益慰用一把寻常的手术刀,划出一条璀璨的人生轨迹。 一名人民军医的道德光芒,在刀笪上熠熠闪狸! & &贪财图利,乘人之危,根本不配当医生& &&&&冉桂芳的丈夫张秋海,给记者讲述了一个关于&红包&的故事:&我老伴9年前得了小肠癌,华主任给她做的手术。我打心眼里感谢他,就包了1000元钱送给他。华主任不要,我撂下红包就跑了。后来,华主任好几次找我退那个红包,我还是老办法,拔腿就跑。& &&&&&后来,我们搬家了。我寻思,这回华主任可找不到我了。万万想不到,华主任的老伴张燕容找到我家,把一个存折交给我。打开存折一看,是存了9年的1000元钱。户主,是我的名字。& &&&&&张燕容说,当时你把钱撂下就走了。总也退不掉,老华就把这个钱以你的名义存起来。现在老华不行了,这个存折成了他的一个心病,他嘱咐我一定要找到你,亲手把存折交给你。& &&&&一个红包,华益慰退了9年,垂危之际依然念念不忘! &贪财图利,乘人之危,根本不配当医生。&这是华益慰常说的一句话。他一辈子不收一个红包,用一生不渝的执着,坚守着道德操守的高地。 & &不光要救病人一条命,也要帮病人一家人& &&&&正是麦收时节。一位朴实的农民,听说华主任快不行了,说:&我要去看他,麦子不收了!& &&&&那年,他只带了3000元钱来北京手术。可是,一个肠吻合器就要四五千元。华益慰说:&算了,我用手来缝。& &&&&手术那天,年逾古稀的华益慰趴在无影灯下,多干了半个小时,缝合的刀口光滑又平整, 一点不比用吻合器差。 &&&&最后算账,还剩180元,这位农民乐滋滋地说:&回家的路费有了!& &&&&他哪里知道,一个复杂的肠道手术,吻合器少则用一个,多则要用三四个。尽管使用吻合器可以节省手术时间,但为了给经济困难的患者省钱,华益慰常常不用一个吻合器,完全靠手工缝合。这样,他就要在手术台上多站一两个小时。 &&&&后来,这位农民来医院复查,和护士一聊天,才知道自己为啥花钱这样少&& 56年从医,华益慰常常见到一些贫困的外地患者,把一张张皱巴巴的人民币数了又数。他常说:&这些病人贫病交加,不是万般无奈不会到北京来住院求医。我们将心比心,为他们精打细算,不光是救患者的一条命,也是帮他们一家人!& & &高超的医术能治病,暖心的笑容也治病& &&&&华益慰的微笑是一个&品牌&,他的同事们称之为&华氏微笑&。在病人床边,经典的&华氏微笑&,常常伴着华益慰一生重复无数遍的嘱咐:&明天我们就要给您手术了,放心,别紧张。手术后伤口有点疼,别怕疼,有痰咳出来,多翻身&&& &&&&微笑的背后,是一种职业的操守。操守的背后,是一颗慈爱的心灵。他常说:&高超的医术能治病,暖心的笑容也治病!& &&&&每次查房,他第一个动作是把门轻轻关上。每次给患者检查,他总是先把听诊器在掌心捂热,再接触病人。冬天,他先把双手搓热,再给患者触诊。给病人体检,不该暴露的地方,他一定给病人遮盖着&&&&& &&&&看似无意却有情。一名人民军医,用毕生不渝的操守和崇高的职业道德,为56年的行医生涯,画了一个光彩的句号! &&&&――(摘自《解放军报》,有删改) 19.&一名人民军医的道德光芒,在刀锋上熠熠闪耀!&这一句高度概括了华益慰的品质。文&中从哪些方面表现现了华益慰这种品质?(4分) 体现在三方面:(1)华益慰廉洁自律,从不收病人红包;(2)华益慰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为他们精打细算节省开支;(3)华益慰随和亲切,视患者如亲人,对其无比关爱。(答对1点,给1分,答对2点,给2分,答对3点,给4分) 20.人物通讯常采用细节描写方法。请从文中找出两处细节描写,并简要分析其作用。(5分) (1)每次查房,他第一个动作是把门轻轻关上;(2)每次给患者检查,他总是先把听诊器在掌心捂热,再接触病人。(3)冬天,他先把双手搓热,再给患者触诊。(4)给病人体检,不该暴露的地方,他一定给病人遮盖着;(5)在为病人摸肚子检查时,总把小手指翘起来,因为&小手指头,末梢循环,这个指头最凉。 这些细节选取典型,真实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对病人无比关爱、一丝不苟的具有高尚医德和人格的军医形象,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处细节2分,分析3分) & 21.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写文章也如此。请结合本篇通讯的开头,说说你对此的看法。&&&&(6分) 赞同。(1)本文开头从华益慰病危切入,通过设置悬念――一名普通军医的病情为何让那么多人如此牵肠挂肚,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2)写出各色各样的患者在华益慰病重时从天南海北赶来看望他,送来鲜花,送来祝福,对他的病情牵肠挂肚,用人们的悲痛从侧面烘托了华益慰高尚的医德、人格的魅力。也写出了人们对他的敬爱之情。 (观点1分,对内容的概括1分,&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1分,&侧面烘托&1分,人物形象1分,&敬爱&1分,) 【新闻评论例文】 让法律来保护阳光 &中国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 日,中国将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 &&摘自国家主席胡锦涛日在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上的致辞 什么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相对于越用越少、不可再生的煤和石油,这些能源可谓循环往复、取之不竭。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专门立法来保护它的开发呢?原来这阳光、这风、这些生物等并不自由。我们歌颂阳光的美丽,羡慕风的来去,欣赏生物的多姿,①其实它们受着许多的束缚,满肚子委屈。阳光不远万里来到地球,不只是为了红几朵花,绿几棵树,它还能发电、供热,能让汽车跑,能让电灯亮。科学家说,晴天太阳照着的每一平方米就蕴藏着1千瓦时左右的能量。风儿在地球上飘荡,也不只是为了来一点凉爽、送几片白帆,它还有更大的力量,却无用武之地,所以就恼怒、狂躁。你看那台风、飓风、龙卷风是怎样地拍胸怒吼。地球上除人类以外还有多种多样的生物,不过它们只是无奈地独处,兰在幽谷无人问,花自飘零水自流,②还有谁知道它们居然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呢? 阳光、风、水、生物、地热、海洋有这么多的本事,为什么不使出来呢?有两个原因:一是人们的认识所限,有眼不识金镶玉,轻慢了它们,它们当然就不出力。这好办,随着科学的进步,观念的转变,会纠正的。二是人们的固执,明知可用就是不用,甚至不许别人用。原来能源一族也和人类社会一样,新旧之间会明争暗斗,抢位置、争高低,先来的见不得后到的,强势者挤兑着弱小的。新能源的开发当然要投资,旧能源说,何苦呢,照旧用我不更省事?新能源的开发要成本投入,旧能源说,你看,得不偿失!房顶上装一个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供热系统,可以供全楼的照明、热水。③建筑商说还得改图纸,施工队说太麻烦,物业说不美观。山坡上竖一个风力发电塔就可送电到万家,但是先要征地,又要修路、进设备、培训技术人员。主持者一想,算了吧,还是到热电厂买电去。玉米的传统用途是食用或者当饲料,现在发现可以造酒精,这酒精还能开汽车,玉米秆可以发电。但是将这些理论变为现实有许多风险,谁第一个吃螃蟹?总之,新事头绪多,旧轨最好循。至于新事物的前景,一般人管不了那么多。一般人管不了,谁来管?国家来管。用什么办法来管?用法律。只有法律才能平等地规范所有人的行为,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于是就有了《可再生能源法》。 1831年,当整个欧洲还在靠油灯、蜡烛照明,煤炭取暖时,法拉第把一块磁铁投入线圈,电流计上的指针轻轻摆动了一下。他给人表演时,有绅士问,&这有什么用?&法拉第说:&先生,不用多久,它就会给您交税的。&现在全世界靠电力生产的财富和税收早已多得难以统计。为推广新能源,各国都制定了相关法律。现在阳光、风、生物等新能源才崭露头角,就像当年法拉第手中的磁铁和线圈,亟盼世人理解,盼社会支持,盼法律保护。打个比方,《可再生能源法》就像《未成年人保护法》一样,它是专门保护弱者、保护未来、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的。 千百年来我们都将阳光当作人类自由的象征,现在突然发现,我们并没有给阳光自由,发现我们亟须用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阳光的自由。当年有人问恩格斯说,你和马克思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恩格斯回答:&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有阶级社会以来,人类就在为自己争自由,为社会秩序立法,现在我们又懂得为自然争自由,为保护利用自然立法。人类的自由发展应该成为自然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反之,自然的自由发展也是人类自由发展的条件。当阳光、风、各种生物、还有地热、海洋都自由地迸发它们所有的能量时,人类自己也就获得了最大的自由。 (选自《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有删改)19.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修辞方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4分)&19.第1句,拟人。(1分)赋予阳光、水等人的委屈情态,生动鲜明的表现了人们对新能源认识的局限。(1分)第2句,反问。(1分)增强语气,再次强调应该正确认识并充分利用好新能源。(1分)第3句,排比。(1分)增强气势,突出新能源发展受限制的现实原因。(1分)20.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20.作用为承上启下。(1分)承上指法拉第刚发现电磁感应时不被人理解,和现在新能源现状接近。(2分)启下则为,电力现在对人类的贡献预示着新能源会带给人类美好的未来。(2分)21.文章标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个方面来论述的?(6分)21.标题含义为,人类通过立法来保护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2分)文章主要从新能源现状即为新能源立法的原因(2分)和立法的意义两大角度论述。其中,现状包括人们对新能源认识有限和新能源开发利用上受限制。(2分) 三、人物访谈 人物访谈属于新闻类,具有新闻的一般特征,所以新闻通讯类的考点都可能出题。 陈以胜:培养创新型人才重在&长板效应& & 陈以胜,1972年出生于重庆,1993年大学毕业后到广州创业。历任广州新太信息产业公司运营总监、滚石移动中国区助理总经理、亿友网副总裁。现任北京上有阳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 前一段时间,所有高校、职校的毕业生都忙于应聘,有些人参加了很多面试,但至今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近日,就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学生应聘时的注意事项等问题,记者走访了北京上有阳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裁陈以胜。 &一、&有些毕业生连父母的工作、生日都说得含含糊糊,这样的孩子有可能不太注重感恩。& &记者:作为企业负责人,您在招聘时最注重的是什么?&& &陈以胜:以我个人而言,招聘时一看品德,二看悟性,三看经验,四看学历。&& 记者:为什么把学历放在最后一位呢?&& &陈以胜:从多年的用人经历来看,正规高校特别是名校对口专业的毕业生聘来就能用,但并不好用。他们在工作中不会出现大的失误,但思考问题往往局限于书本上学的内容,创造性不突出。所以有时候我们宁肯招聘中专生和职高生,只要觉得这个学生有潜力、有悟性,就会培养他。这样由企业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一是实用,二是忠诚度高。&& 记者:品德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在短短的面试中能考查出来吗?&&& 陈以胜:这个确实有一定难度。不过,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品质。比如面试的时候我喜欢和应聘者拉拉家常,问问他父母的情况。有些毕业生连父母的工作、生日都说得含含糊糊,这样的孩子有可能不太注重感恩。&&& 二、&我提倡的是&长板效应&,就是说,一定要找到一个人最突出的优势,然后把他安排到最能发挥优势的岗位上去。& 记者:那些应聘失败的毕业生最大的问题在什么地方?&& & 陈以胜:在面试中被我们淘汰的毕业生,最主要的问题是缺乏个性和特长。我经常问应聘者一个问题:&在你成长的过程中,你身边的人表扬你最多的是哪个方面?&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应聘者答不出。这就说明他在个性上没有突出的特点,我们就很难判断应该安排他到哪个部门工作。 && 有些企业强调&短板效应&,认为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木板。因此,他们很重视发现员工的缺点。而我提倡的是&长板效应&,就是说,一定要找到一个人最突出的优势,然后把他安排到最能发挥优势的岗位上去。至于他所欠缺的素质,可以通过企业培训来弥补。&& &记者:您能举例说明这种&长板效应&吗?&& &陈以胜:有一次在招聘中,一个女孩来应聘客户服务主管。通过交谈,我发现她有很强的洞察力,沟通和应变能力也不错。于是,我建议她担任销售人员。她当时很迷惑地问我:&销售就是卖东西吗?&这说明她对销售部门一点也不了解。但这不重要,洞察、沟通、应变是一个优秀销售人员最可贵的素质,而这些素质她恰恰都具备。只要有了合适的&长板&,专业知识可以在实践中培养。一年以后,这个女孩果然成了我们公司业绩最好的销售人员。 三、 &我个人不太喜欢那种从不犯错误的员工,不犯错误,说明他在稳妥地沿用旧的工作方式。& &&& 记者:您对初踏社会的毕业生有什么建议呢?&&& 陈以胜:您知道在企业里什么样的员工最容易被提拔吗?那就是工作主动性强的员工。这一点听起来简单,可是做起来是很不容易的。近几年我们招聘的毕业生几乎有同样的特点&&大气、看问题有高度,但懒散、不屑做具体事。&&&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员工,在做基层工作的时候就要思考部门经理应该做什么,做到部门经理就该思考总经理应该做什么。一个员工,最可宝贵的素质就是主动去发现企业的问题,思考并提出解决之道。这样的员工一定会得到提拔。我个人不太喜欢那种从不犯错误的员工,不犯错误,说明他在稳妥地沿用旧的工作方式。我倒宁肯看见员工为探索新的工作方式而犯些错误。在我的企业里,从没有员工因为创新中犯错误而被淘汰,相反,被淘汰的倒是那些优柔寡断、因循惯例的员工。 四、 语丝&&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孩子,小时候家境非常贫寒。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跟我一样穷的孩子不要自卑,保持阳光的心态,能够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 我清楚地记得给我机会的每一个人&&为了供我上大学而早早辍学当保姆的姐姐、教我计算机知识的老师、给我第一个工作机会的厂长、把我领进IT大门的总经理&&我永远对他们心存感恩。&& &&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是句很害人的话。很多人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没有学会主动思考。 &&& 一个人是应该有点爱好的。如果生活中没有一件事能点燃你的热情,让你全情投入,那很难想象你会以百分之百的热情投入工作。 19.统观这篇访谈的思路,记者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三个方面?(4分) 答案:①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条件;②应聘者失败的主要原因;③对初入社会的毕业生的建议。(答对一点2分,二点3分,三点4分) 20.从全文看,陈以胜认为一个优秀的员工要具备哪些条件?(5分) 答案:①品德良好(答&懂得感恩&&忠诚企业&等不得分);②优势突出(答&个性突出&不得分);③勇于创新;④工作主动(答&会犯错误&不得分)⑤充满热情(&心态阳光&不得分)。(答对一点1分) 21.这篇访谈的记者主要采用了哪两种提问方式?请举例分析。(6分) 答案:①采用对比式提问,如先问&招聘时最注重的是什么&,再问&应聘失败的最大问题在什么地方&,两相对比,引导对方鲜明地阐述自己的观点。②采用追问,如&为什么把学历放在最后一位&,使访谈得以深入展开。(提问方式各1分,具体举例各1分,效果分析各1分) & 四、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说明文,其特点是具有写实性、针对性、逻辑性。 社会调查报告结尾,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 结尾部分是最容易出题的! 经常出题的点是: 1.写作方法。(特别是列数字、举例子、引用、做比较、打比方) ①调查报告运用材料说明观点,或用典型事例,或用对比方法,或用精确数字。请就本文的特点,选择一种方法加以分析。 ②举例法是调查报告常用方法。本文主要用了哪几个例子?其作用是什么? 2.考查针对性,概括作者的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 &&&&&&&&& ①请结合全文回答,作者对企业管理人利用网络阅读持怎样的观点? &&&&&&&&& ②请你结合实际,给学校图书管理员提提建议。 &&&&&&&&& ③对于&民间组织员工社会保险是否应该由民间组织自己承担&这个问题,袁娟和刘培锋有不同观点。你支持谁的观点?请说明理由。 【例文练习】&&&&&&&&&&&&&&&&&&& 学以致用被过于功利化了 向 楠 学以致用,这个原本在大多数人看来毫无问题的观念,最近遭遇不少人挑战。有人指出,我们当前的学以致用观过于功利化,&有没有用&几乎成了衡量学问好坏的标准,使当前缺少真学问与真学术。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新浪网,对1130人进行的在线调查结果显示,72.5%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学以致用观比较流行;73.5%的人认为学以致用被过于功利化了。受访者中,&80后&占39.3%,&70后&占35.5%。 调查中,受访者对于学以致用观的看法莫衷一是:29.5%的人认为利大于弊,15.5%的人感觉弊大于利,33.7%的人觉得利弊相当,还有21.3%的人觉得&不好说&。 今年4月,由20名大陆大学生组成的&西安世园使者团&前往台北市参加&花博会&交流活动。广州媒体人丁晓洁也随团参加此次活动。在台湾大学访问交流时,丁晓洁发现,台大近50个系中,竟有15个系与农学、动物学有关,比如农艺学系、园艺与景观学系、兽医学系、昆虫学系等等。 &台大生命科学院植物标本馆的一名教师告诉我,与大陆年轻人不同,很多台湾年轻人对动植物研究兴趣浓厚,台大农学、动物学等相关专业报考热度非常高,甚至超过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更好的经济、金融等专业。学生完全是出于兴趣和爱好报考。在他们看来,&学以致趣&比&学以致用&更有价值。&丁晓洁说。 不过,一名民意中国网网友认为,学以致用观流行不但不会带来危害,反而适应当前社会实际需求。现在是知识大爆炸时代,每个人的精力有限,只能去学习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如果不以&用&作为指导,只会浪费时间,无益于自身发展。 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张绪山曾指出,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学以致用观具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从积极方面来讲,它培养国人积极向上的参与观念,赋予国人较多的务实精神;从消极方面来讲,功利性地以&用&为目的,使学术脱离以探求真理为目的的应有轨道。同时,这种观念容易使一切智力活动止步于以实用为特征的技术发明,很少进行形而上的学理探索。近代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只以实用技术为追求目标是短视的,想要在根本层面上经世救国,需要把精神层面的改造也作为追求的目标。 为何学以致用观越来越流行?调查中,68.1%的受访者认为这是社会功利化的必然结果;59.1%的人觉得是由于&社会人心浮躁,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长远思考&。此外,52.4%的人认为原因在于中国人历来重视实用性思维;51.7%的人感觉是由于&学以致用&能给人带来短期、实际的利益;34.1%的人指出,这是受到强调经世致用的传统文化影响。 四川大学符号学与传播学研究中心主任赵毅衡分析,学以致用观流行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儒家文化强调&学而优则仕&与&经世致用&,这是学以致用观的直接源头;其次,近代以来,随着国人逐渐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整个社会将关注焦点放在如何尽快把知识用于发展生产力上,&实用&成了学术发展最主要的目的,兴趣、好奇心等其他学习目的受到压制。 在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研究生谢潇看来,功利化的学以致用观导致当前学术急功近利,很多研究只停留在技术层面,缺少前瞻性思维。即便偶尔有新观点,也经常会被批评为&不切实际&。&历史上许多重大科学突破最开始都源于天马行空的&空想&,&学以致用&不过是附属品,&学以致知&才是学术根本。& &现在应该适时改变过于功利化的学以致用观了。&赵毅衡建议鼓励国人,特别是年轻人以兴趣、好奇心为指导进行学习。在应用性并不强的理论性课题申请中,不要总逼迫研究者写出课题的实际应用价值,&不论是论文数量还是研究者数量,中国学界都非常多。这种状况下,我们应追求学术研究的质量,打造创新型人才。我们应允许甚至鼓励一部分人挣脱学以致用观的束缚,做一些&无用&的思考。& 调查中,55.7%的人表示很支持赵毅衡教授的上述建议。 &&&&&&&&&&&&&&&&&&&&&&&&&&&&&&&&&&&&&&&&&&&&&&&&&&(选自《中国青年报》日,有删改) 19.学以致用观&在大多数人看来毫无问题&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①受到强调经世致用的传统文化的影响(受到传统文化中实用性思维的影响)。 ②受到当今过于功利化的社会风气的影响。 [4分。每点2分。] & 20.为什么受访者对学以致用观的看法会莫衷一是?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因为学以致用观利弊互见。(1分)它既可以培养人的积极向上的参与观念和务实精神,(1分)又能适应当今知识大爆炸时代的社会实际需求。(1分)但它又会导致功利主义,(1分)扼杀了前瞻性思维,止步于对真理的探求。(1分)[5分。大意对即可。] & 21.本新闻调查的写作意图是什么?(6分) 【答案】①反映学以致用观被过于功利化的现状及原因,②表达了作者对这一现状所导致后果的忧虑,③以及适时改变这一现状的希冀(以及对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希冀)。[6分。每点2分。] 超六成网友看好新能源汽车前景 《环球》杂志记者&&王宁&&&实习记者&&汤辉 ①新能源汽车近期的迅猛发展令人瞩目,而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市场的兴趣也让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有专家预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到2015年,可达到同类车型总销量的1%左右,迎来第一波产业化高潮。《环球》杂志联合搜狐网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超六成网友看好新能源汽车前景。但也有专家表示,消费者现阶段对新能源汽车不宜过分乐观,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占领市场尚需时日。 ②在调查中,网友对于&如果有买车计划,你是否会考虑新能源汽车?&这个问题,选择&继续观望,暂时不会购买&的人占38.27%,选择&不会&的人占23.82%,&无所谓&占1%,而选择&会&的人有36.91%。 ③亚太电动车协会执行委员周鹤良告诉《环球》杂志,有接近40%的人选择继续观望,这主要是由于他们认为新能源汽车技术上还不是很成熟,其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他们选择观望符合市场规律,&不可能也不需要所有人都来买新能源汽车&。原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高级技术专家杨嘉林则表示,从他在国外观察的结果来看,国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热情令人惊讶,因为存在电池、充电等各种问题,新能源汽车在其他国家受到的关注依然远不如传统汽车。 ④在调查中,消费者选择新能源汽车的理由,排第一的是&油价太贵&&(48.35%),其次是&环境持续恶化,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30.51%),再次是&政府政策倾向,补贴较高&(18.21%),最后才是&时尚前卫,引领潮流&&(2.93%)。而不选择新能源汽车的理由则包括:配套设施不完善,充电困难等&(35.22%) ,&新能源汽车目前价格相对偏高&(32.02%) ,&担心新能源汽车技术上不过关&(31.08%),以及&其他&(1.67%)。专家认为,这些期盼和顾虑都是有其理由的。 &⑤周鹤良认为,目前,新能源汽车把普通大众挡在门外的主要原因:包括昂贵的价格(一般比普通汽车贵30%),售后服务不到位、可靠性差、事故率比较高、寿命周期短等问题,让很多消费者有后顾之忧。杨嘉林说&新能源汽车目前面临的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是找到可以大规模提供的新能源&。他认为,目前的厂商只是单纯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实现了突破,甚至成功地进行示范运行,但并没有解决能源供应问题。如果新能源汽车产业化计划不建立在清洁新能源大规模供应的基础上,将会把汽车企业置于危险的境地&在新能源汽车技术方面也许会领先,但主流产品没有竞争力,导致相关企业破产。 ⑥但尽管有许多问题,消费者依然对新能源汽车的前景较为乐观,有34.43%的网友表示&非常乐观&,而有26.48%的网友表示&比较乐观&,选择&一般&的网友占到26.27%,而选择&不看好&的网友则只占到12.82%。 &⑦专家表示,从长远发展考虑,电池汽车,包括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是一个可能的方向,虽然不是唯一可能的方向。杨嘉林告诉《环球》杂志,由于清洁新能源大规模供应的前景不明朗,电池汽车不能大规模生产销售。在清洁电力大规模供应前的数十年内,电池汽车对节能减排不能发挥主力作用。所以他认为,谈电动汽车大规模产业化,目前在中国时机还不成熟。 &⑧现阶段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对其发展前景有一定促进作用,周鹤良介绍说,现在国家补贴6万,地方补贴6万,25万的车子需要自己出13万,这个价格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可以承受的。&但现在的问题是优惠政策还没有完全到位。其他配套问题依然需要重视。 他建议,政府在采购公务车时,如果能带头购买电动汽车,将会起到比较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国家公务用车应该鼓励电动车。同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校车也可以考虑电动汽车。此外,国家可以给民营企业一定政策倾斜,强化其对新能源汽车的售后服务和保养修理等。&需要整合政府、社会、百姓等多种因素,给新能源汽车予一系列的保护。& &&&&&&&&&&&&&&&&&&&&&&&&&&&&&&&&&&&&&&&&&(选自《环球》2012年第6期,有改动) 19.概括第①段的内容,并分析其在文本中的作用。(4分) 【答案】①介绍调查的背景:&新能源汽车近期的迅猛发展,可能引发第一波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高潮&。(1分)②指出调查的结果并提出问题:超六成网友看好新能源汽车前景,可专家表示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占领市场尚需时日。(1分)有利于读者了解整体情况(1分),并引起读者对调查课题的关注和思考(1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调查报告的文体基本特征。内容2分,作用2分。 & 20.请分析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5分) 【答案】①用调查统计的百分比数据作对比来表达观点(1分)。如:为了说明&消费者依然对新能源汽车的前景较为乐观&这个观点,作者列举了&非常乐观、比较乐观&与&不看好&的百分比进行对比,让读者一目了然。(1分)(也可以是其它地方的数据,只要引用的数据与观点相合则可。) ②用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高期望值与新能源汽车的相关企业可能破产的严峻现实作对比(2分),说明&清洁新能源的大规模供应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性&这一观点(1分)。 ③新能源汽车与普通汽车在技术及价格上的对比(2分),证明了新能源汽车把普通大众挡在门外的主要原因(1分)。 ④新能源汽车在其他国家受到的冷遇与我国消费者对它的热情形成对比(2分),表明了我国政府、社会、百姓给新能源汽车一系列的保护带来了良好效应(1分)。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与概括能力,要求对比的对象与证明的观点相匹配且语句连贯通畅。第1点2分,第2、3、4点3分。 & 21.要使新能源汽车真正大规模占领市场,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6分) 【答案】①大力改进新能源汽车技术 ②为新能源汽车找到可以大规模提供的新能源&&&③新能源汽车的补贴要切实到位&&&④政府采购的公务车,学校使用的校车都考虑使用电动汽车&&⑤国家给民营企业一定政策倾斜,强化其对新能源汽车的售后服务和保养修理。 【解析】本题的考点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要结合文章内容,鲜明表达自己的观点。答对1点给1分,答对2点给3分,答对3点给4分,答对4点给5分,答对5点给6分。 & & & 五、科普文 有两种:一种是科学小品,另一种是一般科技说明文。科学小品的特点: 科学小品既有别于一般小品文,又和其它科普说明文不同,具有自己的特点。 ⑴亦小亦新。 科学小品不仅篇幅短小,还要内容新鲜独特。能尺幅千里,寸镜万菌。它紧跟科技的发展和时事的变化,及时普及新的知识。 ⑵亦俗亦雅 。科学小品用语通俗,浅显易懂,既能引发众人的兴趣,又能准确地说明科学知识。⑶亦诗亦哲亦知。科学小品融科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于一体。因此凭添的诗、哲、知合一的风味,使人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启发了思想,陶冶了情操。 一般科学说明文的特点:⑴说明性。科普说明文的写作目的在于介绍科学知识。是科普说明文,就要介绍科学知识。⑵单一性。一篇科普说明文,一般只说明一个科学现象,介绍一种科学知识。 ⑶通俗性。 科普说明文介绍的知识多是普及性的,所以要求用通俗有趣的浯言,深入浅出地进行说明。鉴于广东选考题有式微的趋势,出题方向上淡化文体界限,所以,不大可能考一般说明文。要考,可能考的是科学小品文!主要考点:1.语言风格(尤其是文学的表现手法)。2.科技知识原理、程序、理趣。 【2013年广东高考】 山水画中的地质学 赵野木 ①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专门描绘自然山川之美的风景画, 我们习惯叫&山水画&。山水画滥觞于六朝,独立于隋朝,发展于唐代,至五代进入高峰阶段,经两宋至元朝,成为居统治地位的画种。 ②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盛唐画家张垛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师造化&就是向大自然学习,研究表现自然的技法。由于各位画家所居地域不同,山石结构不同,因而创造出不同的山石画法,其中主要是皴法。在我国古代著名的绘画技法书《芥子园画传》中列举前人的皴法就有近二十种:披麻皴、乱麻皴、大斧劈、小斧劈、雨点皴、荷叶皴、解索皴、乱柴皴等等。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 ③相传唐朝的李思训创立了小斧劈皴。宋代李唐&扩思训之皴而尽笔力以驰之, 又变小斧劈为大斧劈&。范宽常用解索皴,他画的是终南山风光。元四大家之一倪云林首创折带皴,这位无锡人画的是太湖边上的石头。他的画横皴如迭糕,和太湖边石头上的层理相符。清代大画家石涛提倡&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出拖泥带水皴,山水画又出现一番新的天地。 ④这种种的山石皴法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是否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呢?我们的地质学家看到古代的山水画和《芥子园画传》中的图,能大致指出画的是哪种岩石:折带皴画的是 水平层理的沉积岩和变质岩中的板岩;大斧劈皴画的山石可能是坚硬的花岗岩;解索皴画的是玄武岩山体;云头皴画的是风化的片岩;鬼皮皴画的是剥蚀特别厉害的沙岩。 & ⑤画家根据不同对象运用不同的画法。对象有变动,画法也会不同。火山的爆发、地震的发生往往会使地壳发生巨大的变动。一般地说,比较韧性的岩石如薄页岩或泥质岩石在受力不大的情况下容易发生弯曲变形,地质学上称为&褶皱&。比较脆性的岩石或厚层块状岩石如花岗岩、石灰岩受力较大时容易断裂变形,倾斜甚至直立,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就会出现杂乱无章的奇形怪状。面对这样的山石再用表现垂直节理的披麻皴和表现水平层理的折带皴就不行了,而运用乱柴皴和乱麻皴等画法就比较合适。那些风化后的砂岩、砾岩、石 灰岩等情况就更复杂些。 & ⑥这些皴法只是表现自然山石手法的一部分。自然界中的山岩,千番模样,万种风姿,光用这二十来种皴法是不能表现完全的,必须不断地丰富、创新。山水画的成熟过程就是画家用笔从简单到复杂的丰富过程。因此可以说,山水画的历史就是皴法不断发展的技法史。历史上凡有成就的画家,必定是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的人。现代画家傅抱石画华山偏不用前人的荷叶皴,而创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抱石皴,把华山的&雄伟&表现得更为理想。另一位画家石鲁在陕北黄土高原上也创出了一种表现黄土高原的新的皴法。 ⑦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法国画家塞尚曾说过:&为了画好一张风景画,应先明了地质学上的地层。&中国古代画家并不一定懂得地质学,但他们凭着自己精确的观察,发现了山石结构、地质构造的不同,探求出新的画法去表现自然。如果今天的山水画家能够多学习一些地质知识,对绘画一定大有裨益。 & &&&& (选自《中国现代科学小品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有删改) 19第②段说&用这些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你如何理解?(4分) 【参考答案】 中国山水画一开始就重视写生,以自然为师。画家作画会根据所居的地域的特点,山石结构的特点,创造出不同的山石画法,其中主要是皴法。因而说&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 & 20简析第③段在全文中的作用。(5分) 【参考答案】第③段的作用是承上启下。(1)承接上文。具体列举了&小斧劈皴&、&大斧劈&的变化过程,&解索皴&与终南风光,&折带皴&&画横&与太湖边上的石头,&拖泥带水皴&与奇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说明&皴法创作的山水画不是自然的简单摹拟,而是山水风貌的再现,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山水&一句。(2)开启下文。引出下文&这种种的山石皴法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是否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呢?&的提问与进一步分析。 & 21古今山水画家为什么要不断发展山水画的皴法?请结合文意分析。(6分) & 【参考答案】(1)古今山水画画家根据不同地质特点已经创造出二十多种不同的皴法,这种种的山石皴法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反映了一些地质规律。 (2)但是已有的皴法只是表现自然山石手法的一部分。自然界中的山岩,千番模样,万种风姿,光用这二十来种皴法是不能表现完全的,必须不断地丰富、创新。 (3)历史上凡有成就的画家,必定是不落前人窠臼,探索新的技法,表现新的山水的人。 因而,不断发展山水画的皴法,还可以帮助画家创造成就。 & 【2013年江门佛山】 信息时代的侠客 王小东 什么是&黑客&?黑客是英文&hacker&的音译。英语字典对于&hacker&的动词原形&hack&是这样解释的:黑客行为指未经授权便进入一个计算机的存储系统,如数据库。对于&hacker&是这样解释的:黑客是嗜好编程或使用计算机的人。就其英文原义来看,是比较中性的,虽然有&未经授权&等不合法的含义。中文译成&黑客&贬义比英文原义似乎略重,但大致恰当,而有些书翻译成&计算机窃贼&就十分不恰当了。 &&&&用什么来比喻黑客最合适呢?我想,在中国文化中有一个极为贴切的概念来比喻黑客,这就是&侠&。黑客就是信息空间中的&侠&,因而不妨译成&信息侠&。在古代社会中&侠以武犯禁&,他们凭自己的武艺自行其是,独来独往,不受体制的束缚。在现代社会中,由于体制的监控能力加强,&侠&似乎消失了,至少是少了。然而,新的信息技术似乎又提供了体制外的活动空间,黑客们凭自己的智慧犯禁,各行其是,独来独往。侠客与罪犯不能完全等同,他们虽然与罪犯同属&犯禁&者,但在侠客中不乏慷慨仗义之士,他们也杀人越货、抢掠钱财,但往往也劫富济贫、仗义疏财。黑客们也是一样。尽管某些黑客也有敲诈勒索等犯罪活动,但这只是黑客活动的一部分。在多数情况下,黑客们并不在意钱财,他们有时破坏权威当局的计算机系统是为了表示对当局一些专制政策的不满或抗议,如对于美国中央情报局、司法部、空军等网页的破坏;有时是开开玩笑,如他们常常诈骗别人提供自己的银行账号,但并不真的窃取钱财。他们有时还帮助堵住一些软件的安全漏洞。1997年初,一群德国汉堡的黑客在国家电视台表演了如何使用&Activex&控制器,在无需提供身份识别号码的情况下,把钱从一个银行账户搬到另一个账户上去。用这种方法当然是可以盗窃钱财的,但这些黑客没有用它干坏事,却是公布了出来,以引起人们的警惕。 &&&&黑客们常常干一些让权威当局哭笑不得的事。1995年4月的俄克拉荷马爆炸案的主要犯罪嫌疑人麦克维在他自己的辩护律师问他为什么不选择晚上干这事,那样可以少死些人的问题时,回答说&那样政府就不会在意,我们必须多杀人,才能使它在意&。消息发表后,引起了全国的愤怒。这个消息是黑客们非法侵入麦克维的辩护律师的计算机得到的。他们共窃取了25000份联邦调查局的文件,以及其他数百份保密的法律文件。在审判之前公布这类消息会严重妨碍司法公正,全国的愤怒情绪会使犯罪嫌疑人得不到公正裁判;另一方面,辩护律师们也可以以此为借口,为犯罪嫌疑人开脱。总之,黑客们就是喜欢把一些正儿八经的事搅黄。 黑客们的行动往往是针对权威当局,或者大组织的。当然,他们有时也很招一般个人计算机用户的讨厌,即使在计算机使用还处于一个相当低水平的中国,每个使用计算机的人差不多都碰上过病毒的侵扰。随着越来越多的个人进入网际网络,他们的个人计算机也会像大型主机一样,越来越有可能被别人远距离侵袭。 1998年8月,美国三所大学的学生先后发现了日发行的微软Windows&98的三处安全漏洞。其中最严重的一处是由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发现的。黑客可以制作这样的网页,当你看它时,仅仅是看它,即使不采取任何行动,即使没用鼠标去点它的任何链路,它也可以在未得到你的允许的情况下,把文件(有可能是病毒)下载到你的硬盘上,建立或删除你硬盘上的目录,启动你机器上的程序。微软公司在得知消息后,紧急提供了修补程序,但修补程序只是在事先提出警告,并不帮助你做出该不该下载文件的判断。因此,你要么许多事都不能干,要么还是要冒风险。据微软公司自己的专家说,黑客们其实尚未充分利用电子邮件这个非法进入其他人的个人电脑的利器。另外,据CNN日报道,网景公司的所有浏览器,包括其最新版的Communicator,也有严重的安全隐患。个人电脑如用网景公司的浏览器观看网页,则其硬盘上储存的所有文件都会暴露给别人。看来,随着个人电脑大量上网,黑客们恣意畅游的空间更大了。既然如此,我们如果学得会的话,也最好学些黑客的本事,从而在信息空间中多几分掌握自己命运的力量。 (选自《信息时代的世界地图》,有删改) 19.结合文中相关内容概括黑客被称为&信息时代的侠客&的原因。(4分) 【答案】① 黑客在信息空间中(1分)凭自己的智慧犯禁,各行其是,独来独往。(1分) ② 在多数情况下,黑客们并不在意钱财,(1分)他们有时破坏权威当局的计算机系统是为了表示对当局一些专制政策的不满或抗议(1分)。(或:有时是开开玩笑,有时还帮助堵住一些软件的安全漏洞。)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20.&科普文的语言有其特色,请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是怎样体现的。(5分) ①黑客们常常干一些让权威当局哭笑不得的事。(2分) ②1998年8月,美国三所大学的学生先后发现了日发行的微软Windows 98的三处安全漏洞。(3分) ①答:&哭笑不得&语言生动形象(1分),既写出黑客行为让当局处理棘手、颇为尴尬,又让读者迫切想了解究竟,产生阅读兴趣(1分)。 ②答:此句两处不同的时间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1分),前者因为有三所大学学生先后发现所以只写出年月,后者点明微软发行具体年月日,(1分)突出黑客发现漏洞速度快,本领高强(1分)。 【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 21.&请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的写作意图。(6分) 答:(1)文章讲了&黑客&虽略带贬义但绝不是&计算机窃贼&,它有侠义的一面,希望人们正确看待黑客的性质,要肯定黑客的社会价值。(2分) (2)文章讲&黑客们&的行动往往是针对权威当局,或者大组织的,有时也很招一般个人计算机用户的讨厌。希望人们认清黑客在网络自由活动的原因是网络本身有隐患。(2分) (3)&黑客&驰骋的空间越来越大了,希望我们也学点黑客的本事来增加掌握自己命运的力量。(2分) 【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的能力。】 & & & &&&&&&&&&&&& & & &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俞敏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