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机耕道设计规范修建过程中损坏不需要损坏的良田怎么办

&当前位置:
合肥发布厅
四川“幸福美丽乡村”建设见闻:业兴 家富 人和 村美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20日
来源:中共合肥市委宣传部
&&& 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致化,新型城镇化也不是要消灭农村,而是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如果没有能带动农民致富的产业,新村终将成为“一次性盆景”,“业兴、家富、人和、村美”成为新思维下的方向所在成都逐渐走出了“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建设模式。
  在建设新村的过程中,成都创新探索出使农民生产生活得到便利、川西田园风貌得到保持、农村和城镇功能性差别不被消除的“小组生”新农村建设模式。
  东晋陶渊明着&《桃花源记》,描述了一幅&“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乡村美景。
  这个流传一千多年的梦想,正在成都逐渐投映进现实:新都区新繁镇高院村,村民们的“小别墅”前果树成荫;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草莓基地已初具规模;蒲江县大兴镇炉坪新村,老人们在广场上健身娱乐,身边响彻孩童们玩耍的欢笑……
  类似这样的幸福美丽新村,成都2014年已建成100个,2015年成都的目标是再建设652个幸福美丽新村。
  诉诸“幸福”和“美丽”,两个简单的字眼,却牵扯出深刻内涵——
  横向来看,新村建设,是农民改善生活条件的&“自然诉求”。破旧的土坯房、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不成规模的产业发展,已不能满足农民对生活的新渴望。农民迫切的改造愿望,是新村建设的最强内生动力。
  纵向把脉,新村建设,更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全面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新村建设,正是通过坚持产业先行和产村相融,成片开发和整村推进,培育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为全面小康打下坚实基础。
  正因为如此,在省委的新思路中,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被看做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引擎。
  然而,从此前的新农村建设实践来看,不乏复制城区模式、政府大包大揽、片面标新立异、缺乏持续动力等困惑,背离了乡村自然、质朴、亲切、清新的内涵。
  直面问题,改革面临再一次攻坚,“业兴、家富、人和、村美”成为新思维下的方向所在。立意“首位城市”的成都,不仅将其作为一种内在的价值追求,更肩负一份使命:在全省树立“标杆”。
  成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特大中心城市,新村建设,难点重重。摸着石头过河,成都认为: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致化;新型城镇化也不是要消灭农村,而是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
  怀揣“让新村在田间自由生长”的秘诀,成都逐渐走出了“农民生产生活得到便利、川西田园风貌得到保持、农村和城镇功能性差别不被消除”的“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建设模式。
  小规模聚居,即合理控制建设规模,防止盲目求大、片面讲集中,住房讲究“紧凑型、低楼层”;组团式布局,即新村由几个大小不等的小组团构成,组团之间留有足够的生态距离和空间;生态化建设,即新村要体现&“背山、面水、进林盘”的乡土味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在全市已启动建设的109个“小组生”新村中,已经建成的54个新村正绽放出桃花源般的迷人魅力。
  然而,有别于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避世归隐,成都的新村,都在积极融入现代化产业版图,踏出产村融合的欢快舞步。
  如果没有能带动农民致富的产业,新村终将成为&“一次性盆景”,新村建设,也会成为一场&“赶农民上楼”的闹剧。因此,培育支柱产业,成为成都新村建设中的“重头戏”。
  成都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导向、农民自主”的原则,通过土地整理,腾挪土地资源,确保“小组生”新村建设与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同步推进;围绕“产村相融”,连片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夯实新村建设的产业基础。
  成效初显:蒲江县西来镇两河新村村民罗建祥,跟着村里的“引导”,将自家的土地全用于栽种杂柑,如今10来亩柑橘已全部挂果,每亩产值2万余元……在这场幸福美丽新村的建设浪潮中,更有不少村子甩掉了原先的“贫困帽子”,跃身成为“排头兵”。
  既有“桃源”般的田园美景,又有现代化的产业根基;既有传统耕作体系下鸡犬相闻的浓厚亲情,又有和谐安定的社区氛围——这是成都即将在全域乡村勾勒出的动人画卷。(黄泽君&张彧希)
“小组生”模式&在新农村建设中留住乡愁
  今年的“五一”小长假里,邛崃夹关镇鱼坝村周河扁安置点居民石月芳家里,接待了几位前来住宿的游客。入住不到一年半,这个只有28户居民集中居住的安置点,已经成为了当地小有名气的休闲旅游度假乡村酒店的景点。
  2012年,成都在先期启动8个试点项目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专门出台建设指导意见和规划技术导则,将“小组生”新村作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作为保持农村特色、传承耕读文明的重要载体全域推进建设。原本规划为整体安置的周河扁安置点,以小组团的方式重生。
  目前,全市已启动建设“小组生”新村109个、建成54个。
  新农村“升级版”
  在过去的新农村建设中,“城乡趋同化”特征明显。“新村建设极易受到城市建设的影响,农村形态更容易逐渐被城市形态取代。”成都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说,“一旦农村形态消失,川西农村文化就将失去载体,传统的耕读文明就失去了根。”
  多年致力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的邛崃市农林局副局长杨建勇,对此表达更为直观:片面模仿城市建设,只会降低农民对新生活的认同感,而过于集中的社区,在管理和服务上也带来了困难。
  为寻求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与城市的功能性差异,2012年,“小规模聚居、组团式布局、生态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在成都应运而生。目的很鲜明:体现田园风貌、体现新村风格、体现现代生活,方便农民生产生活。
  郫县安德镇安龙村是成都最先启动的“小组生”代表之一。2013年初,安龙村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思路,在融合原有田、水、林、路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了大小不等的10个组团,每个组团规模大致控制在20-30户,最多不超过50户。各组团又以院落为中心,周边耕地自然散落,大量生态林木穿梭于组团间。
  组团内部也尽可能保留原生态痕迹。不仅保留了多个历史形成的林盘,聚居点内的公共地面还向群众开放,让大家种植蔬菜瓜果,建自家的“微田园”。
  目前,成都全市共规划保护川西林盘2000个。
  已经入住新村的安龙村村民高修伦,对眼前的新居十分满意。尽管他搞不懂何为“小组生”,但新村由内而外散发的浓浓乡土气息,让他深深感受到了那句即拗口又熟悉的话——“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
  系统校正实践偏差
  对于成都的美丽新村建设实践,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曾概括:“曾经的城乡统筹,一度出现了仅为节约土地、仅为改变农民居住方式的实践偏差,而‘小组生’正是对这些偏差的合理校正。”
  承担着提升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条件、社会管理水平、产业发展方向等使命的“小组生”,做的正是这样一个合理校正的系统工程。
  2013年5月,温江区万春镇幸福村“小组生”项目——幸福田园二期开始动工建设。此前,村里便发动立项范围内有意愿的农户入股,组建幸福田园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建设主体,委托温江区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中心发布土地综合整治和房屋建设项目招商信息,获得了集体建设用地指标流转收益。此后,又通过土地流转中心,将参与农户手中的林权、房屋产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整合为集体大证,向农商银行进行质押。
  加上农户集资、政府配套和招商引资的部分,所得资金,不仅满足了二期安置房建设,还被统筹用于幸福村旅游景区4000平方米集体商业用房和配套建设,让产业与新村同频共振。
  伴随着越来越好的生产生活条件,农户们感受到的还有生活上的便利。据悉,成都在“小组生”实践中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设施标准化建设提出了“1+21”的配套要求。伴随着新型社区或一个综合体的建设,包括文化活动室、卫生服务站、垃圾收集房、幼儿园、综合性便民服务中心、全民健身广场、农贸市场等配套设施将一应俱全。(陈碧红)
第一站:崇州五星村 一场“五颗星”的美丽嬗变
崇州白头镇五星村新貌。
五星村新居。
  对于五星村800多户村民而言,短短两年时间,村上的变化比过去几十年加起来都多——这些变化,源自一场美丽新村的建设行动。
  五星村,位于崇州市白头镇,从直线距离上看,它离崇州城区并不远,但过去因交通极度不便、产业结构单一,一直无法摘掉“贫困村”的帽子。
  转折从2013年开始。五星村被纳入扶贫对象,在成都市、崇州市多个部门全力支持下,开始了一场“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模式下的新村建设。
  两年时间里,五星村把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充分保留村庄风貌的自然之美,建设成了扶贫开发精品村。
  如果要为五星村的改变评星,答案一定会是闪亮的“五颗星”。
  从小平房到小别墅
  今年2月,五星村6组村民伍小青,跟家人一起搬进了梦想已久的新家,“从来没想过,我还能住进这么好的房子,简直是别墅级别。”
  居住条件的改善,是五星村最大的变化之一。
  2013年以前,五星村村民主要以小聚居的方式散居在各处林盘。“那个时候村上唯一通的就是电,天然气、自来水、光纤网络这些是一样都没有。”说起过去的五星村,村主任孙献中连连摇头。
  正因为过去居住条件的艰难,所以新村建设在推进时获得了村民们的大力支持。2013年6月,五星村启动新村建设,新居规划和建设风貌一出来,较短时间内,800余户村民中就有700多户村民参加了新村建设,参与率达到了96%。
  着眼“景农一体村庄、产村相融单元”的规划定位,五星村整合了六七个林盘,规划出3个新居点位,以4A级旅游小村的标准设计房屋布置总平,800多套新房统一采用了川西民居风格。
  通过占补平衡的方式,五星村节约出了400多亩的建设用地指标,获得了1亿多元的资金。这些资金,一部分用来推进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一部分分拨到了村民手中,用作建房资金。而村民们以前的住房面积中,按照每人拿出60平方米支持新村建设计算,超出的面积还将获得一定的补助。
  按照最终的分配方案,每个人获得的建房面积为40平方米。伍小青家的房子是一幢3层楼高的洋房,共200个平方米,5口人住得非常舒适,“上下三层,非常宽敞,一家人住在一起高高兴兴的。”
  目前,五星村新居建设已基本完成。走在如今的五星村里,既能找到传统村落的感觉,又不缺乏现代化的生活气息。
  宽敞大道就从家门口过
  五星村村民龚学贵家,门口不远就是一条笔直的沥青马路,这让他很自豪,“这说明我们村再也不是以前‘晴天一把灰,下雨一身泥’的状态了。”
  过去五星村的落后,交通不便是最重要的原因。2012年前,五星村仅有水泥路、砂石路各3条,共8.3公里。“通往白头镇的路就只有一条两三米宽的机耕道。”伍小青说,一到下雨天根本不愿意出门。
  随着新村建设的推进,方便快捷的道路网也在铺开。2013年6月,随着五星村启动道路建设工程,新规划建设崇王路白头五星村段和稻香旅游环线五星村段两条高等级乡村道路。崇王路白头五星村段由安仁连接线经湿地公园至新村小区到王场,贯穿全村,路面宽18米,砂石路面。稻香旅游环线五星村段由成温邛高速路口经五星村村民委员会至五星循环养殖场到光华大道,贯穿全村,路面宽18米,砂石路面。
  如今,两条道路已全线建成投入使用,极大地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除了道路,还有更多的基础设施正在完善。据了解,五星村正在按照1+23标准配置水电气、光纤、监控、雨(污)水管等基础设施。“以前村民家的生活污水都是自己处理,但新居建成后,为了维护新居的环境,所有的生活污水都要通过污水管道进入污水处理站。”孙献中说,村两委的办公楼正在进行最后的装修,这里今后将配备老年活动室、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等。
  在新居的B区,村上的公建房也正在抓紧建设中。据了解,这里将为今后村民举办红白喜事提供场地。同时,这里也将是全村的监控中心。
  产业蓝图正在展开
  穷,是过去人们对五星村的印象之一。五星村地理位置偏僻,基础设施落后,过去主要以种植传统农业粮油为主。由于全村缺乏主导产业支撑,产值不高,种植模式单一,缺少有力的经济增长点,村民增收难度较大。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4800元。
  新村建好了,产业发展当然也不能落后
  新村建设推进过程中,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提升的五星村,成功引进了“盘古”和“柏萃”两个农业项目,流转了当地上千亩土地发展现代农业。项目的进入,也解决了当地不少农民的家门口就业问题,村民劳务收入大幅提高。
  在传统农业种植方面,五星村成立了“五星土地股份合作社”。如今,土地入社面积七八百亩,入社户数200多户,合作社以优质粮油为主要产业,大力发展认养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创意农业,并成功打造了“五星品牌”这一特色农产品品牌,产业升级,农民增收。
  2014年,五星村人均收入增加到12000多元,首次突破1万元大关。
  今后五星村的产业蓝图还将更美。
  在距离五星村新居聚居点几百米的地方,有一个正在打造的桤木河生态湿地公园。该公园是以2.7公里的河道为中心展开建设的,是崇州因地制宜、建设新村示范点的重要配套举措,60万平方米的总面积中,水面积就占了三分之一。
  背靠这样的优势资源,今后的五星村将围绕“生态湿地、健康食地”理念,大力发展旅游业。目前,已经有投资者看中了五星村的旅游资源,出资在村上建立了乡村客栈。
  今后五星村也将组织村民加入乡村客栈的团队。“我们准备以合作社的名义成立旅游公司,接待游客,这是增加村民们收入的有效途径,只有村民的荷包鼓了,生活才是幸福的。”对于未来,孙献中很有信心。(蒋君芳)
第二站:邛崃 打造幸福美丽新村的实践
航拍周河扁。
天台山镇青杠林安置小区。
  避免城市手法,避免简单套用城区模式——
  56岁的梁在奎,如今和家人住在景区里。透过自家门前的一片小竹林,一家人不仅出门就能看见各种风光,熙来攘往的游客还成为其提高收入的重要来源。
  2014年,邛崃临邛镇文笔山村依托土地综合整治,以产业互动融合发展模式,正式启动了乡村文化旅游景区的建设。按照方案,这个占地面积3500亩、总投资4.95亿元的项目,将以原有林盘、农地、农房为自然本底,通过融入农耕文化、乡土文化、邛酒文化、民俗文化,规划建设8个功能区。
  与此同时,为保留原有的农耕文化,文笔山村对规划区内的45户老旧民居实行了保护、还原、提升,完好地保留了“百年村落”原有建筑形态。其中,就有梁在奎的家。
  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变了,但浓厚的乡村气息并没有变。犹如文笔山村一样,一大片“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新村,在邛崃广袤的土地上自然生长。抢抓灾后重建机遇,邛崃仍在不断加快建设产村相融的幸福美丽新农村。
  背山、面水、进林盘过上“小组生”的幸福日
  光有新房,没有新村,这是过去不少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上存在的一大诟病。然而自“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后重建启动以来,邛崃在幸福美丽新村的打造上,就为新农村建设烙上了”不一样“的标签。
  “以往只注重建新,照搬城市建设,这样只能算是简单的模仿。”在邛崃市农林局党组成员、农技中心主任杨建勇看来,既要使农民生产生活得到便利,又要让川西田园风貌得到保持,更不能让农村和城镇功能性差别被消除,这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2013年底,邛崃启动了夹关镇鱼坝村周河扁聚居点的建设工作。按照“小组生”的理念,这个聚居点在白沫江边的一处林盘内,集中建设了29幢极具川西民居风格的独栋房。
  不挖山、不填塘、不毁林、不改变道路渠系机理,拔地而起的周河扁聚居点与山水风光充分融合,与自然相互映衬为风景。
  “这29幢房子,都是一楼一底或二楼一底,最关键的是每间房都是按标间修建的。”夹关镇党委委员张建介绍,这是为了便于今后各家各户开办农家乐。
  据悉,“小组生”聚居点的设计,兼顾了生态环境和产业承载能力限制,主要解决就近农户的重建需求。周河扁聚居点就是因为地处前往天台山景区的必经路上,才被规划成“深度体验式乡村度假的新农村综合体”,一开始就做好了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准备。
  目前,周河扁通过整合新村富余农房资源,引进了专业旅游公司,并通过企业租赁、农户以房入股、农户加盟自营3种模式,统一打造沫江山居乡村文化主题酒店,发展高品质乡村旅游。下一步,周河扁还将推广乡村酒店联盟模式,同步配套建设四季花语彩叶林基地,拓展水上运动、茶马古道、马帮体验登山步道等项目,让周河扁新村成为成都市乡村旅游目的地。“应该说,邛崃推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杨建勇说,借助灾后重建资金、全域土地整理等多重机遇,邛崃先后共投入新村建设财政资金93亿元,撬动社会资金116亿元。截至目前,该市已实施新村建设点位117个,聚集3.6万户、12.8万人。邛崃农村整体面貌、功能配套、基础设施、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2014年,邛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2444元,同比增长12.1%。
  三提升、三持续农民生活迈上新台阶
  在幸福美丽新村的定义中,“业兴”被放在了首位。发展产业,成为支撑邛崃新村建设实现新突破的重要抓手。
  “农业调优、工业带动、旅游富民。”邛崃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从大的战略布局来看,仅工业方面,已将临邛、羊安两个工业园区建设成为消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载体,有力促进了新村群众就地就近充分转移就业。而在农业和旅游相关产业领域打造的项目,更与群众的全面增收紧密相连。
  自文笔山村启动乡村文化旅游景区建设以来,梁在奎的家就“住进”了其中一个项目——稻草艺术主题乐园“田园迪士尼”景点中。把土地流转出去以后,老梁一家三口都在景区里打工。“这里项目多,我们可以选择的岗位就多了。”老梁掰着手指头细数,他自己在景区当保安,老伴当清洁工人,儿媳妇在景区餐厅内当服务员。加上土地流转的租金,以及在外打工的儿子的务工收入,一年下来全家人收入达10余万元。“尤其是旅游产业,已经将数个新村串联了起来。”邛崃市文旅局副局长周杨介绍说,依托邛崃境内“两山一镇一窑”核心旅游资源,正规划建设西部100公里乡村大旅游环线,将特色旅游小镇、幸福美丽新居、乡村文化旅游主题酒店和农业休闲旅游项目等串联起来,推进西部灾区全域景区化,更大范围内带动农民增收。
  随着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浪潮的不断前进,邛崃城乡形态也开始呈现出更新的面貌。
  据邛崃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邛崃全市已促进1.5万户、5.3万人下山入镇进城集中居住,新型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而在灾后重建完成后,受灾镇乡城镇化率将提高到80%以上,比地震前翻一番。在道路等基础设施方面,已构建邛崃到成都中心城区30分钟交通圈、邛崃城区20分钟交通圈、相邻镇乡10分钟交通圈、乡镇到建制村10分钟交通圈,100%的村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新村整体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全面推进新村建设的进程中,在推动农民生活迈上新台阶方面,所开展的大量创新与探索也得到了成功实践。”该负责人表示,在建房、监督等环节实现群众的事情群众议、群众办、群众定,让社会管理水平实现了持续提升;通过探索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等,实现了农村综合改革持续深化;通过引导群众完善村规民约等,持续丰富了群众精神家园。(陈碧红)
第三站:金堂 产业因子为“幸福美丽”注入动力
依托三溪镇的脐橙产业园,金堂县三溪镇的“幸福美丽新村”被注入经济“活血”。(金堂县委宣传部供图)
金堂县推广羊肚菌种植促农增收,每亩纯利润超过1万元。图为在金堂县赵家镇举办的“羊肚菌采摘节”。吴顺益&摄
  串联环线 连片辐射
  “今年,邛崃市结合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设西部100公里乡村大旅游环线的规划。”5月14日,记者从邛崃市农林局获悉,这条长100公里的乡村大旅游环线,将尽可能地将邛崃市2015年的60个“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目标,与沿线的特色旅游小镇、乡村文化旅游主题酒店和农业休闲旅游项目进行&”串联“。
  根据成都市农委提供的数据,2014年,成都完成了100个“幸福美丽新村”示范村建设,2015年的目标是建设652个幸福美丽新村,其中示范村155个。
  “纵观成都全市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会发现其中一个显着的共同点,‘产业立村’已经成为一种共识。”成都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认为,“要想持续新村的‘幸福美丽’,就必须让‘经济活血’给幸福美丽的状态提供动力。”
  产业注入“活血”动力
  用感应器进行光照、湿度、温度等数据的实时监测;“从田间到餐桌”直供会员实行“私人定制”;每颗蔬菜的下种、生长、施肥、采摘等过程,客户都可以通过手机软件视频查看……“没想到菜还可以这样种、这样卖,而且每斤菜居然可以卖到三四十块钱一斤。”自多利(成都)农业发展公司蔬菜生产基地入驻郫县红光镇白云村以来,村民大大地长了一回见识。
  “长了的不仅仅是见识,还有收入。”据红光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基地计划建中国最大的专业从事有机蔬菜种植和销售的有机农庄之一。“整个项目建成后,将提供490个就业岗位,每年发展1万余人到此旅游,带动农民从多个方面实现增收。”
  展开成都“幸福美丽新村”地图,类似白云村的这种”产业因子“跃动在各个点位上。
  大邑县苏家镇香林村,依托现有的有机蔬菜、花卉苗木等都市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优势,规划建设有机蔬菜种植区、花卉苗木种植区,打造特色景观,实现“宜居宜游”。
  郫县三道堰镇青杠树村,按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进行整体打造,启动建设“天府水乡国际乡村俱乐部”等高端休闲项目、“香草湖生态湿地”以及800亩优质粮油和有机蔬菜基地,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要让‘幸福美丽新村’能够良好保持,而不是沦为一次性的‘盆景’,就要疏通经脉、注入‘活血’。而产业,就是这股‘活血’。”成都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串联辐射形成全域带动
  五星村,是2014年崇州市完成打造的”幸福美丽新村“示范村。在邻近的桤泉镇,一些不在“计划表”内的村落也在去年进行了相关打造。崇州市农发局相关负责人说,这是因为,桤泉镇与五星村所在的白头镇,同为崇州市稻香旅游环线上的节点小镇。
  沿着这条稻香旅游环线,该市正在采取措施盘活沿线村落的农村资源、完善公共设施配套、改善人居环境,“努力打造出一条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旅游产业环线。”
  除了这样的串联效应,还有向外发散的辐射效应。
  “金堂今年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分‘单个建设’、‘示范区打造’、‘示范片打造’三个方面。”金堂县农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金堂2015年要完成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点位分布在全县21个镇乡,2015年,金堂要将其中8个乡镇共19个村(社区)集成打造成“幸福美丽新村示范片”,使片内各乡镇在产业上形成一定的连续性、融合性。“从发展产业的角度看,‘众人拾柴’当然火焰更高。”该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该示范片已经基本形成了花卉、水果、黑山羊或者小龙虾等种养业为主导的产业布局并辐射周边。
  成都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成都全市总体层面上来看,“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已经启动全域推进进程,“不管是串联建设‘目标名单外’的村,还是连片打造以产业辐射带动起周边村的发展,我们都是非常鼓励的。”(冉倩婷)
第四站:大邑美丽新村 让村民生活更幸福
万石村老农王蓝莓基地。
干净整洁美丽的蔡场镇万石村。
大邑苏家镇香林村。
安仁镇裕民村的法治宣传。
蔡场镇万石村文明宣传壁画。
  在大邑县安仁镇裕民村的集中居住小区,一座座小洋楼鳞次栉比,居民们有的在公共书屋内查看最新的书籍,有的在广场练习太极拳,生活悠然而闲适。
  这只是大邑县美丽新村建设的一个缩影。去年,该县在新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2.1亿元,完成新村道路建设132.57公里,新建农田水利渠系&32.95公里……在全县开展农村新型社区环境整治的20个村里,污水处理率和垃圾处理率均达95%以上。
  2014年大邑县39个涉农社区完成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今年另外50个点位也将陆续完成。按照规划,到2020年,全县所有涉农社区都将完成新村打造。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俗特点、乡村情趣,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面貌,正在大邑逐渐展开。
  活用社会组织文化服务丰富精神生活
  在大邑县安仁镇裕民村,下午2点钟,小区的广场响起了音乐,太极队的60余名老年人应声而来,随着音乐打起了太极拳。这是裕民村的社会组织——太极文化队的活动开始了。“搞社会组织,是农民集中居住区的一个必然选择。”在裕民村村支部书记刘建中看来,容纳了4000多人的小区要管理好,只能做到精细化服务,但要实现精细化服务,仅靠4名村干部根本无法完成。“那就发动大家一起来做。”
  目前,裕民村已经成立了运动队、太极队、书画队、文艺演出队等多个社会组织。“场地、设备等都由村上出,活动由他们自己安排。”
  这些村民自发成立的社会组织,成为小区和谐的润滑剂。刘建中表示,集中居住的农民生活与以前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如果不能让他们在精神上有所寄托,他们就很难融入到新的生活中去。“小区里成立的这些组织,就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
  下一步,裕民村还计划扩大社会组织的覆盖面。“我们正在筹备成立院落卫生、手工艺品、430学校等方面的组织,目前场地经费都已经有了初步的打算,在这些社会组织成立之后,将让更多村民参与进来。”刘建中说。
  强化川西民居元素硬件建设有特点
  左边是成片绿油油的苗圃,香樟、天竺葵、银杏、桂花遍植其间;右边是清澈见底的潺潺溪流,岸边绿柳伴着微风轻轻拍打着水面。从大安路边的香林村入口沿着绿道向林盘深处行走几分钟,远远就望见青瓦、青砖、白墙的川西民居掩映在绿树中。“香林村所在的苏家镇原本属于安仁镇,老式的川西民居多少受安仁公馆建筑风格影响。因此,在此次民居规划中,我们融入安仁公馆建筑风格元素,并将本地农耕文化做成了文化墙。”苏家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向我们解释设计理念,她指着每户2楼外墙上小小的灰塑说:“这里也隐藏着公馆建筑元素。”
  融入了安仁公馆建筑风格元素的川西民居,让世代居住在林盘内的居民仿佛找回了旧时光。看着如今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杜大爷笑得合不拢嘴:“既有以前老房子的样子,又是现代化的小楼房,还是按8度抗震标准设计的。”他笑着说,林盘干净,风景也漂亮,就像住在公园里,好处数都数不过来。
  2013年,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和“四态合一”的理念,苏家镇香林村启动了“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目前,一期2个组团已全面建成入住。
  扩大产业发展一三互动促增收
  在大邑县蔡场镇万石村,蓝莓采摘节为这里的居民带来了不少收入。“一到周末,就有几百上千人来这里采摘蓝莓,采摘之后就能来我们这里的农家乐休闲娱乐。”万石村支部书记贾朝炳说。
  随着大邑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的推进,蔡场镇将水果种植作为了自身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从2010年起,先后分别引进了成都市锦德农业有限公司的鲜切花种植基地、成都市老农王农业有限公司等9个农业产业园,共流转土地2000余亩。而村民的50、60岁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都在这里务工,他们能拿到每天50到65元的工钱。
  “村里现在的主要产业是粮油种植,以及农业园区水果、花卉、苗圃种植和食用菌种植。”贾朝炳介绍,农业产业园的发展促进了一三产业互动,对于万石村来讲,年均增加纯收入800余万元,人均增收近1900元。
  “下一步,我们还打算扩大重点产业的规模,进一步提升一三产业互动品质,让村民们从中获得更多的效益。”贾朝炳说。(唐泽文)
第五站:蒲江 幸福美丽新村在田间自由生长
大兴镇炉坪新村。
西来镇两河逸园。
猕猴桃丰收。
有机茶叶基地。
文化惠民进新村。
  5月14日,初夏清晨的阳光覆在蒲江大地上,许多个村庄正在苏醒。大兴镇炉坪村村民熊廷建,拧开水龙头洗漱,吃完早饭,他准备和家人到新村活动广场上,运动健身。西来镇两河新村村民罗建祥则有不一样的打算,为刚买来的新轿车办理手续……
  “现在生活可真好哩!”走访中,村民们由衷的感慨令人欣喜。在建成的新村里,家家户户水电气全通,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又丰富了大家的生活,坚持走产业先行的路子,让村民们逐步走向致富。
  在蒲江看来,新村建设,是农民改善生活的渴望,更是实现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引擎,是扶贫攻坚和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保障。
  把“怎么建”的发言权交给百姓、把新村建设融入田间自然、把探索创新的任务交给每个村……蒲江这么想,蒲江这么干。
  近年来,在“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理念指导下,蒲江不懈探索新村建设的模式,绘就了一幅&“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动人画卷。
  大兴炉坪村:产村融合&村民致富
  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让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而规划好产业发展的路径,引领村民共同致富,才是新村建设最深刻的内涵。
  炉坪村,正是这一深刻内涵的生动体现。“炉坪村曾经是一个贫困村,村民们靠种植玉米、蔬菜等作物为生,新村建立之前,年人均收入仅5000余元。”炉坪村村支书徐大全介绍,新村建设启动后,炉坪村共流转出土地近8500亩,打造茶叶和猕猴桃基地。
  如今,炉坪村的产业发展焕发了新的活力,产业带动村民致富也逐步体现出来。在猕猴桃种植基地,炉坪村探索出“混合所有制”发展模式,引进企业,打理村民流转的土地,每年以保底租金和分红的形式,给予村民土地租金,村集体经济按比例分红,公司、村集体、农户“三赢”模式初见成效。
  2015年3月,炉坪村162户村民就陆续收到了由新炉农业有限公司划来的土地租金,除此之外,每亩土地还有预支的500元分红。
  租地出去的村民,收入有保障,自己种植猕猴桃致富的村民,就更不在少数。“我们跟着村子的引导,把家里的10来亩地都用来种植猕猴桃,目前已经基本挂果,每亩产值能到2万元左右!”村民熊廷建笑着说,新村建设改变了他的生活,原本因为种地无法养家的他,有段时间曾外出务工,新村建立后,居住条件发生了改变,种植猕猴桃带来了想都不曾想到的收益。
  熊廷建的幸福生活,是炉坪村村民的一个缩影。以培育支柱产业为主导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让曾经的“贫困村”跃身成为“排头兵”。“去年统计下来,村民的年收入已经达到了12860多元,3年时间翻了一番!”徐大全说。
  西来两河村:新村建设&村民说了算
  初夏时节,住在西来镇两河村农民新村“两河逸园”的罗建祥,家里20亩地的柑橘已被果商一抢而空,今年又卖了好价钱,老罗赚得盆满钵满,这不,前几天刚买了一辆10来万元的小轿车,坐在宽敞的客厅里,老罗心情很不错。
  与任何一个住进新村的村民一样,罗建祥告别了世世代代居住的农房,住上了“小别墅”,130多平方米的新屋子,装上了空调,水、电、气全通,他还在自家门前的菜园里种上了蔬菜。
  不过,让罗建祥感慨的不仅是新居的条件,更多的是建设新村的过程——西来镇两河村成为全镇试点,以村民自治的方式来建新村,新村何时建,新村怎么建,新村由谁来建,都由两河村全体村民说了算。西来镇尝试改变以往政府大包大揽的管理习惯,放手让群众来做主,一来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建出了他们最满意的新村,二来减少了建设过程中的矛盾。
  这样的理念,让两河逸园的建设实现了双赢。2011年,两河村启动新村建设,与简单召集村民表决不同,两河村村党组织引导村民自治建设。罗建祥至今都还记得两年前的那个晚上,上千名村民聚集在坝子里,一户一票选出了7名村民代表,组成自治小组。这7个人里有德高望重的老年人,有离退休的老干部,还有普通村民……
  随后,新村怎么建、房前屋后栽什么树、房子怎么分,都由自治小组引导村民共商共建。
  或许是建设过程中积累起来的默契,搬进新居后,村民们的生活一直很和谐。“我们小区还成立了物业管理小组,每年每户还要缴纳物管费,引导村民每天定时将垃圾放在门外,由保洁员按时收集,大家都遵守秩序,有乱扔垃圾的,还会被互相监督制止。”两河村村主任倪怀松说。
  如今,两河逸园焕发着动人的活力,青瓦橙墙的新居美丽动人,干净整洁的小区环境折射出村民们对新生活的适应,通过整村开发,两河村已靠种植杂柑、猕猴桃和草莓走向致富……今年,还将建立电商平台,把村里优质的农产品卖到世界各地。
第六站:德阳 幸福新村的美丽之路
绵竹年画村目前已成为4A级旅游景区。(绵竹市委宣传部供图)
沿山新村的乡村旅游成为当地村民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绵竹市委宣传部供图)
  让幸福看得见摸得着
  站在自家新修好的楼房前,旁边就是公共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农家购物中心等配套设施,广汉市西外乡楠林村村民冯明万的幸福溢于言表。
  以往的楠林村可不是这样,冯明万一家7口人一直挤在破旧的小平房里,道路是泥巴路,一下雨根本没法出行。“现在好了,路变畅了、环境变美了,实在是巴适得很。”
  改变楠林村面貌的,是正遍及德阳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工程。德阳谋划以新农村建设示范片为主要平台,通过基础设施、新型村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综合配套,建起一批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
  环境升级&美丽看得见
  带有三国民俗风情的院落错落有致,青石板小路、蜿蜒的巷道、徽派风格的建筑……这是罗江县有名的景点——位于白马关镇的倒湾古镇。
  古镇诞生于灾后重建,原名凤雏村。农家乐老板尹华保记得,家乡的巨变只用了两三年。据了解,倒湾古镇于2009年初动工兴建,2010年3月基本建成,安置农户107户。如今,美丽的古镇吸引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也为当地居民带来致富之路。
  而在广汉市松林镇,德阳首条花果骑游绿道已经正式在沙田村投入使用。目前现建的绿道长1000多米,宽2.5米,绿道两旁不仅栽满波斯菊等植物,还星罗棋布着乡村咖啡馆、农家乐等休闲餐饮设施。
  如今,改善的人居环境,让德阳新村正吸引更多游客停留、休憩。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德阳新村生产生活垃圾收集率和处理率达95%以上,一年间,德阳田坝里更是迅速“长”出10余家乡村咖啡屋,成为德阳新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产村共荣&美丽用得上
  在什邡市湔氐镇龙泉村,刘衍兰看准樱花季的商机,在村里率先开起了农家乐。“樱桃树挂果的时候,还可以自己采摘,安逸得很!”
  龙泉村是灾后重建的新村,沿山而建,一幢幢川西民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青山绿水之间。2013年,原以黄背木耳为主要产业的龙泉村决心打造以”樱花谷“为主题的休闲度假区,实现从传统农业村向一三产互动的新型旅游乡村转型。
  为鼓励龙泉村村民借力”樱花谷“致富,湔氐镇还出台了”开旅店奖励电视机、开茶馆奖励空调“等扶持政策,此外,龙泉村还成功争取到幸福美丽新村项目资金300余万元,用于建设滨河樱花带、樱花谷入口标志建筑等,现已进入实施阶段,计划今年6月全面竣工。
  无独有偶,一场名叫”大园区小业主“的改革也在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悄然上演。猕猴桃基地内百户农民与当地企业签约,成为猕猴桃产业园内的“小业主”,并领取绩效工资。遵道镇党委书记李启东期望,该试验能为棚花村猕猴桃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破除机制障碍,促进农民增收。
  一村一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德阳新村的美丽不仅是可欣赏的风景,更是实实在在的产业与发展可期的未来。
  文明促进&美丽在心中
  绵竹市孝德镇年画村大乘聚居点的文化长廊,一支年画之声管乐团常年活跃于此。据了解,乐团38位成员全部来自本地,而“洋气”的“西洋乐队演出”也为年画村百姓带来了“高大上”的文化享受。
  在绵竹的九龙镇清泉村,村民们有着更流行的活动。每到傍晚,付招丽都会准时来到清泉村文化院坝,和着当下流行的广场舞音乐,与汇聚在清泉村文化院坝的男女老少们一起踩着音乐的节奏起舞。“听说城市里也流行广场舞,如今我们也能享受到与城里人一样的待遇!”
  依托文化院坝,德阳在实现物的新农村同时,正努力实现人的新农村,缩小城乡之间“看不见”的差异。
  更文明,更幸福。2015年,中江县富强村集体制定出13条村规民约,包含安全教育、交通法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村民建房、环境卫生、产业发展等方面。
  如今,富强村已经从山多地少、闭塞落后的小村落,摇身一变成为产村相融、成片推进的致富新村,而村规民约的经验正在向更多新村普及。
  特色:注重“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并举。
  途径:大力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五大行动”。
  目标:打造幸福美丽新村300个、新村聚居点170个,完成农房建设10000户。(王域西)
幸福美丽新村的德阳实践
  春花秋月位于罗江县金山镇大井村,以田园诗风、桃李香径、柴门芳滨、花间草堂、竹里人家为背景,以山水田园诗的人文意趣为源流,融合乡土历史文化,营造自然清新、闲逸静美的体验空间和现代原生态农耕文化氛围。
太阳轮、兽面、眼形器,这些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变成大片的油菜花,出现在广汉市连山镇的麦田之中。
什邡市师古镇红豆村,川西民居元素贯穿其中,成为全省新村建设的典范。
  在2015年初的德阳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德阳各区(市、县)签下“军令状”:今年德阳将“新建、改造、保护”建成幸福美丽新村300个、新村聚居点170个。而展望2020年,德阳提出要基本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200个,力争突破1300个,占到全市行政村的85%以上。
  满满的信心背后是沉甸甸的责任。据了解,幸福美丽新村是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以“业兴、家富、人和、村美”为主要内容,将进一步推进基础设施向新村配套、公共服务向新村延伸,促进特色种植养殖业、乡村旅游业等发展,促进农村实现“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并举。
  事实上,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德阳早已展开实践并初见成效。借力灾后重建和自2009年开始的两轮新农村建设,截至去年底,德阳已通过“新建、改造提升、保护”基本建成幸福美丽新村218个,新村聚居点2101个,极大提升了农村面貌,并使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硬件条件持续改善、农村产业持续发展、农民文化水平持续提高……
  随着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逐渐推进,一条具有德阳特色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之路正呼之欲出。
  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特色新村
  2015年4月,四川省首届钓鱼运动锦标赛首站比赛在广汉市三水镇友谊村易家河坝落下帷幕,三水镇党委书记向传嘉兴奋地表示,易家河坝建设了国家标准的钓鱼比赛基地,今后还要争取承办国家级赛事。
  在友谊村,与“水产”有关的元素是当地最大的特色。通过对村域内的土地进行整体产业布局,友谊村规划了水产、水果、蔬菜、粮食、花卉5大片区,其中以水产面积最大,达到1800亩。在此促进下,友谊村目前旅游和种植养殖业年产值达60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40余万元。
  而在绵竹市年画村,则是完全另一幅景象。这座村中有产、产中有村的4A级景区以年画文化及其相关产业为主导,聚集了100多位专职年画画师,每年创造产值超过1000万元,并带动全村人均年收入从震前的不足4000元增至1万余元,年画产品远销印度、日本、美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两个新村,两张脸谱,幸福和美丽却相同。在德阳创建幸福美丽新村的过程中,德阳市委、市政府和各区县始终坚持统一推进、分类指导的原则,从平原、浅陵和深丘地区实际出发,梳理各点位的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力争建设各具特色的幸福美丽新村,打造“一村一品”的新村格局。
  目前,一系列特色新村已经在德阳遍地开花。什邡师古镇红豆村依托千年红豆古树,在境内打造了印心池、鸳鸯井、情人桥等景点,努力打造成川西地区”婚庆民俗文化第一村“。中江县集凤镇石垭子村依托有百年种植历史的芍药产业做大花卉经济,并成功举办芍药花节抢滩乡村旅游市场,去年芍药花节期间,石垭子村接待游客31.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88万元。旌阳区新中镇龙居村则依托莲藕、蓝莓、葡萄种植发展起观光农业,去年成功申报成为“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村”。
  多管齐下保障新村建设投入力度
  为充分调动社会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积极因素,德阳在建设过程中多管齐下,采用“政府扶持引导、部门支持帮扶、农民自主投入、社会力量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保障新村建设投入力度。
  政府引导有力,从2010年起,德阳市、县(区)两级财政每年都安排近1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并成功撬动社会和其他资本和资源的投入,截至目前,投入新村建设的资金累计已达191.8亿元。此外,各县(市、区)均编制了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县域新村建设总体规划,目前德阳全市已编制新村(聚居点)规划3350个,新村综合体规划37个。
  部门帮扶形成合力,以中江为例,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过程中,农业局负责特色主导产业发展;水务局负责整合小农水建设项目等,国土局整合土地整理和土地挂钩项目等;交通局负责通村道路建设和居民聚居点入户路建设;林业局负责村庄绿化和居民聚居点环境绿化建设,各部门各司其职,在2014年相继启动了44个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全县新农村建设投资则超过2.5亿元。
  为充分发挥农民建设主体作用,德阳还在建设幸福美丽新村过程中采用“一事一议”等筹资投劳方式,引导鼓励群众积极投入。在绵竹市什地镇红社村的小农水项目上,每位村民都掏了10元钱,并主动折资筹劳。“小农水项目建好后,我们就不用经常去清淘沟渠,也不用担心灌田了。”村民张基明表示,当初开会讨论此事,村民们都很支持。
  此外,社会资本也成为德阳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在广汉市高坪镇龙潭村,怀揣着资本的龙潭村老乡舒焕清就用1500万元打造起龙潭湾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在资本的注入下,龙潭湾的村落里亮起了路灯,修起了休闲广场,家家户户的农房也被粉刷一新。“每到晚上,邻村的乡亲们都跑到我们这里来散步休闲。”村民黄正福说。
  改革引领新村发展实现“产村共荣”
  在广汉市和新镇华严村,一场大胆的改革让这个“后进村”一跃成为“幸福美丽新村”。
  2013年底,华严村被正式确定为广汉市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革的先行试点区,将整村2050亩土地对外统一流转给了5个大户,租金按400公斤黄谷的市价执行,确保了农户的收益。“村民在获取土地流转租金收益的同时,还能享受二次分红。”华严村党支部书记林兴伦说,长期处于散种状态的村民对改革非常满意,目前华严村正着力发展乡村旅游,进一步带动华严村群众增收。
  华严村的成功案例表明,幸福美丽新村的发展需要产业作支撑。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德阳正吹起新的改革创新集结号,破除坚冰,为幸福美丽新村的产业可持续发展松绑、加油。
  为产业发展松绑正是从体制机制改革开始,2014年德阳出台了《农业和农村体制改革工作方案》和《创新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机制专项改革方案》,将逐步推动和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积极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以进一步唤醒沉睡土地的价值。此外,德阳还正在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主导产业规模化发展,使农民成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主力军和受益者。
  为产业发展松绑也从基层创新萌芽。在绵竹市清平镇,“微田园”发展模式已经初具规模和成效,成为清平镇的一道独特风景线。截至目前,种养复合、粮经复合、林经复合、旅经复合等多个特色效益农业已经在德阳各地开花,在创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下,德阳已建成16个现代农业万亩亿元示范区、28万亩”千斤粮万元钱“、10万亩”吨粮5千元“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万亩德阳——西宁蔬菜直供基地,成功助推了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王域西)
幸福美丽新村的“旌阳样本”
和新镇的芳香产业园,除了观光旅游,赛事经济也蓬勃起航。
落户孝泉镇涌泉村的东升农场,目前供出口的新鲜蔬菜核心种植面积达1000亩。图为忙碌的分装车间。
  5月15日,德阳市一环路最后一个节点正在进行贯通扫尾工作。“跟着一环路,游旌阳美丽新村”正在成为许多德阳市民的休闲新方式。从南面的小河村出发,一公里不到就是新沟村的樱桃沟,紧接着高槐村的乡村咖啡屋、翻身村的杏子林、圣风村的红提园、红伏村的草莓花卉、新隆村的无花果……40多公里的德阳一环路被旌阳区10余个特色鲜明的幸福美丽新村包围起来。一年四季,惊喜不断。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是近年来四川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要求通过基础设施、新型村庄、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综合配套,实现“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建设目标。作为“工业德阳”的唯一主城区,旌阳区工商资本聚集。近年来,旌阳区委、区政府抓住工商资本拓展投资新领域的契机,确立了”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新思路,引导工商资本参与新村建设。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绿色旌阳”掀起一股抢金旋风。
  据统计,近两年来,旌阳区先后投入9500万元用于新村基础设施建设,共吸引广东、广西、浙江、安徽、成都等地60余家企业投资20多亿元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目前,全区已新建成具有川西民居风格的聚居点308个,带动当地农户就地就近就业创业,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740元。
  用多样化的资本,建设一个美丽旌阳。在美丽新村建设中,旌阳区探索出一条政府“小投入”撬动社会“大资本”的实践路径。
  三片一带筑起一圈生态屏障
  在旌阳区副区长龚军的办公室,有一幅旌阳区”三片一带“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规划图。“你看,‘三片一带’正好为‘工业德阳’筑起了一圈生态屏障。”龚军说,规划遵照全域理念,突出城镇乡村特色,为城市建立绿肺的同时,又能收获乡村旅游等产业机会,产城一体。
  按照规划,“三片”中,旌西特色农业示范片以特色蔬菜种植、瓜果园艺为主导,如孝泉镇涌泉村的东升农场千亩菜园、天元镇王谊村和扬嘉镇扬嘉村的千亩葡萄园等;旌北现代农业示范片则以高标准农田粮油种植为主导,如黄许、柏隆和德新3个乡镇集中连片建立10万亩优质粮油示范片;而旌东休闲农业示范片以干果、水果、辣椒等为主导产业,如新中镇的千亩核桃、和新镇的万亩辣椒产业和全省最大面积芳香产业园等。“一带”指的则是以田园风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为主导产业的德阳一环路沿线新农村示范带。
  浙江服装商严卫东两年前被德中路旁的新中镇“荷韵龙居”吸引,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建起了300亩蓝莓基地。“没有工业,依山傍水的丘区地貌”令他倾心,同时,旌阳区明确规划旌东示范片发展休闲农业,也为他注入了“强心剂”。如今,和他一样投资生态产业的业主,新中镇迎来了近20位。本身从事农业旅游开发的郭正祥去年也签下了茶店村280亩坡地,种植樱花、紫薇红叶等观赏林。新中镇党委书记王道敏表示,发展生态农业,近年来新中镇64.13%的森林覆盖率不降反增,拥有”国家级生态镇“荣誉的生态屏障作用进一步凸显。
  和新镇也同样堪称德阳城郊的“生态宝地”。依托省级森林公园、“长寿之乡”等生态名片,和新镇吸引四川博创农业有限公司投资10亿元,建设起全省最大的芳香产业园。目前,园区已完成薰衣草等芳香植物的种植和配套建设,建设一年就成功吸引周边游客30万人前来赏花。
  农旅融合产业版图“精致”扩张
  与其他地方不同,借助主城区的区位优势,旌阳区幸福美丽新村的产业扩张走的则是“精致”路线。
  “相比超大项目,精品特色项目才是稀缺资源。”什么是精品乡村旅游?东湖乡党委副书记张赟认为,必须是“人无我有,同时是文旅结合、农旅结合”的项目。距德阳城区不到10公里的高槐村,一直保留着丘陵乡村美景。2014年开始,接踵而至的“乡村咖啡馆”为它带来高人气的同时,也为美丽新村增添了几分优雅的文化味。
  看着不远、麦田、遇见等乡村咖啡屋陆续入驻,其余近10位业主租赁了民居,也筹备装修,高槐村没有继续追涨,反而紧急叫停。“要紧抓机会,但也必须整体合理规划,不能盲目扩张。”今年3月,旌阳区委书记罗宗志、区长邓平听闻乡村咖啡店“火爆”的消息后,还先后率队前往高槐村调研。目前,高槐村正在与商家、农户一起探讨规划方案,同时也在加紧路灯、道路改扩建,研究配套建设停车场、污水处理、公共厕所及垃圾收集装置等公共设施。
  “精致”扩张同时体现在高效上。在旌阳区扬嘉镇,去年引进了投资3000余万元的崇州华宇农业,规划建设1000亩葡萄园,目前已完成投资1800余万元,栽种了24个优质葡萄品种,共计800余亩,发展葡萄采摘、休闲观光产业,将带动农户年均增收600元以上。而在新中镇,面积约20平方公里的休闲观光农业核心区,将超过10个精品农业项目收入囊中。借助高效观光农业,连续两年农民年均增收上1000元。5年来,新中镇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和撬动业主持续投资已超过2亿元。
  幸福生活让村民笑容长驻
  美丽幸福新村,村民们幸福生活才是根本。
  5月13日,柏隆镇松柏村12组,谢玉金家的桑果园迎来一批采摘客人。“白桑果,叫白玉妃,抿抿甜,12块钱1斤。黑桑果10元1斤,都没有农药。”谢大爷一边笑着介绍,一边让游客“敞开肚皮吃”。他说,今年“五一”小长假,自家30亩桑园首次大规模开放采摘,“半个月的收益都比以往一年强。”借助美丽幸福新村农旅融合发展之路,受蚕桑不景气影响差点儿被毁的谢家桑园,靠着水果采摘迎来了“黄金时代”。
  乡村咖啡带来人潮,高槐村村民邓凤梅也赢得了商机。“除了乡村咖啡,高槐村还是德阳骑游协会的基地。”今年4月,她花了1万多元钱,买了8辆自行车,提供租赁服务。“周末,基本不够租。”目前,邓凤梅的生意渐渐走上正轨。“我想再弄点其他配套项目。”
  龙居村,今年53岁的杨万碧也过上了她想要的幸福生活。“公交车能坐到家门口,‘文化院坝’里我们也可以像城里人一样唱歌、跳舞、健身、网上冲浪。”她说,村上投资20万元的标准化舞台也正在建设之中,未来“文化院坝”不仅是村民们平日唱歌、跳舞、健身的地方,传统节日、旅游节庆还将举办大型文艺演出。
  如何让村民笑容长驻?建设幸福美丽新村,旌阳区委、区政府一直坚持生态为本、农旅融合发展。2015年,旌阳区委、区政府又对自己提出新要求。按照旌阳区《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全区“三农”工作预期实现农业增加值增长3.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1.8万吨以上,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3.8%,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朱雪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机耕道设计规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