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一个人秦始皇

404 Not Found
The requested URL /332.html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
Apache/2.2.22 (Ubuntu) Server at www.hxory.net Port 80毛泽东究竟怎样评价秦始皇
&&&&&&&&&&&&&&&&&&&&
毛泽东究竟怎样评价秦始皇&
网络文摘  加入时间: 19:01:39  pzgqt  点击:3146
大刃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有些文章和传言称,毛泽东对秦始皇及其“焚书坑儒”、专制政治很是赞赏。这颇使包括历史学家在内的许多人困惑,乃至发生错误的联想。毛泽东究竟怎样评价秦始皇?最近前中共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同志撰写了《一个省委书记回忆毛主席》(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这本著述,书中征引了作者亲聆毛主席教诲的笔录内容,提供了有关毛泽东对秦始皇评价的较完整准确的第一手材料,应当说是真实可信的。这部分材料可以帮助人们澄清这方面的认识。现将有关文字征引如下(书中引语未加引号,今照引):
  谈到秦始皇,毛主席说,人们从书中得知,秦始皇有焚书坑儒的恶行,因此把他看作是大暴君、大坏人。焚书坑儒当然是坏事,它把蓬蓬勃勃发展起来的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给挫折了。但我们对什么事都应当有分析,秦始皇并不是不问什么书都焚,也不是不问什么儒都坑。他焚的是“以古非今”的书,坑的是孟子一派的儒,其实只有460人。孟子主张“法先王”,所以孟子一派人书是“以古非今”的。而荀子一派则相反,主张“法后王”,推行法家一派的学说。秦始皇是主张“法后王”,反对“法先王”的。所以他并不坑荀子一派的儒,也不焚荀子一派的书。秦始皇“以古非今者族”的主张值得赞赏,当然我并不赞成秦始皇的滥杀人。当时,要由奴隶制国家转变为封建制国家,不实行专政是不行的。但对孟子一派采取焚书坑儒的办法,太过火了。政治上要实行专政,文化上要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我们现在就是这样。这一条秦始皇是办不到的。
  说秦始皇没有做过一件好事,太武断了。秦始皇第一个统一了中国,统一了原来的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字,变分封制为郡县制。这些事关中华民族兴盛的大事,能说不是好事吗?秦始皇还在陕西关中开凿了有名的郑国渠,长三百余里,可灌溉农田四万余顷,直接于生产有益,于人民有益。秦国也因此富强起来,终于把六国吞并了。能说这不是好事吗?
  秦始皇是一个大独裁者,有些历史学家这样说不是没有道理的。毛主席认为,对于这一点也应该有分析。秦始皇有独裁的一面,也有高度集中统一领导的一面。二者有区别又有联系。后者在秦始皇吞并六国、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是他取得成功的一个积极因素。秦始皇当全局的情况看准之后,他善于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到主攻方向上来,而且在实行主攻任务的时候,有很大的决心,很大的气魄,很顽强的毅力,敢于力排众议,不听那一套动摇军心的话。在1959年4月上海会议上,毛主席针对当时工作中存在的分散主义、本位主义、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情况,提出:要学习和借鉴秦始皇善于集中力量于主攻方向,同时要学会走群众路线。也就是把集中统一的领导和群众路线统一起来。毛主席说,不利于群众的事情就是不利于国家,没有什么有利于群众而不利于国家的事。秦始皇并不是没有过错,给秦始皇翻案,要看到他还有重大的过错。历史上的秦始皇搞专制独裁,同群众路线是根本对立的。现在我们需要的是走群众路线的秦始皇。一方面领导上不要给人乱戴帽子,允许保留意见,言者无罪,闻者足戒;一方面领导要以身作则,提倡作自我批评。这样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经过不同意见的争论,在这个基础上集中起来,这是革命的秦始皇,集中统一就有了群众基础。
  为什么秦朝在秦始皇死后,不到三年就灭亡了?古来许多政治家、历史家作过多方面的研究。毛主席对汉朝贾谊的《过秦论》最为赞赏。他说,贾谊是政治家、历史家,他写的《过秦论》是以人民力量和人民的向背为基本立足点,来观察国家兴衰、帝王成败的。所以,《过秦论》最后的一句话概括秦朝速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对人民施行暴政,丧失了民心。这是值得后世汲取的深刻教训。
  由上述引文可知,毛泽东对秦始皇功过的评价,并没有一概否定或肯定。评价的立场是十分正确的,观点是辩证的、符合历史实际的,采用的是具体分析的方法。总之,毛泽东的评价是科学的。综合起来看,我以为毛泽东的见解至少有四个要点:
  1、评价秦始皇等历史人物,毛泽东最根本的出发点是:看其作为是否有利于社会发展,即是否有利于生产、有利于人民:“不利于群众的事情就是不利于国家,没有什么有利于群众而不利于国家的事。”这是彻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与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相通的。毛泽东对秦始皇的褒贬,就是按此标准来衡量的。所以,毛泽东赞赏贾谊《过秦论》对秦亡原因的结论:“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就是说秦亡于对人民施行暴政,丧失了民心。这是后世应当汲取的深刻教训。这鲜明地体现了毛泽东历史观上的“人民本位”思想,完全正确,也是他评价历史人物的总原则。
  2、有了总原则,毛泽东又对秦始皇的具体作为加以分析。正面的,如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度量衡,使车同轨,书同文字,变分封制为郡县制,这些事关中华民族的兴盛;又如开郑国渠灌溉农田,有利生产,有益人民;秦始皇促进国家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有利于社会进步。这些都是大功劳,应充分肯定,所以要给秦始皇翻案。反面的,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滥杀人,太过火,破坏了文化,当然是坏事;他又实行专制独裁,“同群众路线是根本对立的”,是“重大的过错”。这些都应否定。
  但是,上述否定并不是一概否定,还要进一步具体分析。如焚书坑儒是坏事,但秦始皇只杀孟子一派“法先王”的460个儒生,不杀荀子一派“法后王”的儒生;只焚“以古非今”的书,不是什么书都焚。因为秦始皇要推进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他“不实行专政是不行的”。可见,秦始皇的这种坏事在当时有其必然性因素,难以避免。再如秦始皇搞独裁,是重大过错,但这是事情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他“善于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到主攻方向上来”,目的是要吞并六国,统一中国。这又有进步性,而且从领导方法上讲,也是可以学习和借鉴的。毛泽东上述分析法,很辩证,是有说服力的。比起某些历史学家评价人物好则皆好、坏则全坏的做法,要高明得多。
  3、毛泽东的评价不仅坚持了辩证分析,而且坚持了历史发展的观点。他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出于转变社会制度的政治需要,在当时不实行专政是不行的。显然,这是一种剥削阶级的历史局限性决定的。对先进的无产阶级来说,要推进社会进步,固然也要实行政治上的专政,但在文化上不可以“滥杀人”,“要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这一条秦始皇是办不到的”。同理,秦始皇为统一中国,必须下决心调动各方面力量集中于主攻方向,但由于阶级的和历史的局限,他只能通过独裁专制手段。而我们共产党人则不然,我们坚持的是集中统一的领导和群众路线的统一,集中统一要有群众基础才行,换言之,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人民民主主专政。因为我们党不是封建政治家集团,而是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政党。显然,这种区别,也是不同历史条件下不同阶级各自的本性和历史使命决定的。可见,毛泽东的见解,既看到了历史的继承性,又准确地把握了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阶段性特征,是一种科学的批判继承论。
  4、毛泽东评价秦始皇不是为历史而历史,而是立足于现实,服务于现实,古为今用,为的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把中国的事办好,也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毛泽东认为焚书坑儒滥杀人是坏事,由此引出教训,即文化上要提倡双百方针,目的在于促进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毛泽东批评秦始皇独裁,要我们坚持群众路线,使之与集中统一的领导相结合,为的是克服分散主义、本位主义和粗暴作风,造成生动活跃的政治局面。这些都是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的,对我们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毛泽东这一评价历史人物注重现实价值取向的观点,是值得历史工作者认真学习的。
  显而易见,上述毛泽东的评价尚不是对秦始皇的全面历史评价。它还没有涉及秦始皇青年时的政治活动,没有涉及秦始皇时修筑长城、对外战争以及修离宫、造陵基等重要事件和暴政。这些事情,大抵为历史家所共知,在评价中似乎已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看法。我们也无须要求毛泽东对此都有评论,但总的看来,毛泽东的上述观点是正确的,对史学研究是很有裨益的。此外,还应看到,毛泽东虽然从评价秦始皇中获得了有益的认识和借鉴,但在指导具体工作的实践中如对坚持双百方针、坚持群众路线方面,也没有能够贯彻始终、贯彻到底,他未能真正纠正“左”的倾向,晚年还犯了严重错误。对此,我们也需要区别是非,具体分析,并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
                  
                    摘自:河北学刊(石家庄)1995.1第73-74页
上一条:下一条:没有相关信息怎样评价秦始皇?
怎样评价秦始皇?
作为千古第一帝的秦始皇嬴政 自然是有功有过 他修建陵墓、修筑长城、建造阿房宫,焚书坑儒,劳民伤财,民不聊生,实为大过。但他设立中央集权制、设置科考制度、统一文字、钱币和度量衡,为后来的封建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我觉得他还是功大于过
其他回答 (7)
·正面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秦王扫六合”,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官逼民反。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桑弘羊的论著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
  嬴嘉丽在题为“二千二百年前的风筝”的一首现代长诗中对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伟大功绩作了全新的正面评价。该诗这样写到:
  放飞某一只风筝
  在二千二百年前
  中国大陆的
  某一个乡村
  太大的风
  如果刮断了
  系住风筝的纤绳
  ——那就会有
  好几个国家的人民
  先后看到这只不幸的风筝
  二千二百年前的中国——
  是七个强国和几十个小国
  组成的诸侯纷争的世界
  各个国家
  都有不同的文字和不同的语言
  也都有不同的文化和不的官阶
  它是这样的一个世界
  乘着飞奔的马车
  从秦国飞跑到齐国的时间
  ——远远超过了今天从东京
  飞到华盛顿的时间
  它是这样的一个世界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
  它的省与省之间或是区与区之间
  也都有高山险隘或者激流险滩
  将它们自然地分割成
  一个个独立的封闭世界
  ——它天然地适合诸侯割据
  ——它比欧洲更适于形成
  许多个独立的国家
  这是一个世界!
  从来没有人能消除
  这个世界里列国纷争的狼烟
  而且也没有人能消除
  列国人民之间文化的差异
  和相互交流的困难
  然而,
  由此上溯到二千五百年前
  圣人孔子却作出了一个伟大的预言
  预言说——
  后世不知何一男子
  自称秦始皇帝……
  于是,
  就有了秦始皇帝横空出世,——
  他驱动万乘战车
  如虎入狼群
  他点燃遍地烽烟
  似烈火焚天
  离弦的铁箭
  射穿了山一样的盾牌
  飞驰的的车轮
  碾平了企图反抗的关隘
  草木与山河
  都要打上秦王嗜血的烙印
  诸侯割据
  十一年间便成了
  无影无踪的旧梦
  ——这是中国大陆上
  第一次真正的统一
  也是世界历史上最最伟大的一次统一
  它不仅仅是地域的统一
  而且是精神的统一
  “书同文、车同轨”
  统一了文字和语言
  便利了交流和交通
  “焚书”——
  焚掉了支撑各国再度独立的
  文化与精神支柱
  “坑儒”——
  坑杀了支持各国再度独立的
  “假儒”——即文化队伍
  为后世汉武帝建立以儒为主的统一文化
  ——扫除了顽固的障碍
  于是,
  统一的语言文字
  和统一的文化底蕴
  将一个天然地
  适于割据分裂的中国大陆
  永远联成了统一的整体
  于是,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
  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
  二千二百年间
  著名的分裂时期
  五代十国不过五十三年
  三国鼎立也仅有六十一年
  ——统一早已是这片大陆上的主调
  而间或的分裂不过是简短的插曲
  放飞于二千二百年前的风筝
  再不会成为断线的孤篷
  飘荡于统一核心之外的游子
  终于会随着统一文化的涡流
  惬意的踏上自己的轨途
  于是,我呷一口
  飘散着茉莉花香的清茶
  品茗着它似浓伙淡的余韵
  把目光引向一碧如洗的天空
  ——努力想发现那一只
  魂牵梦萦的风筝
  但是,那只风筝不在天空
  因为它早已停在了我的心中
  我赞叹着那个
  二千二百年前逮住风筝的人
  ——“虎踞何雄哉”的秦始皇帝
  他是天地间真正的英雄
  他是万世不易的祖龙
  他是唯一可以与
  孔子并列的圣人 
  秦始皇陵工程之浩大为史所罕见
  ·负面
  因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其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如贾谊的《过秦论》等。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学家看作是一个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
  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为史学家对于秦始皇功大还是过大的争论点。

对秦始皇的评价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自秦亡后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李贽《藏书·卷二目录》);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章太炎《秦政记》);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自《秦王扫六合》)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 “以暴虐为天下始”(贾谊《新书·过秦论》);“始皇暴虐,至子而亡”(《贞观政要》卷八);“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引自陈登原《国史旧闻》)。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是暴君。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评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应当历史地看问题,即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而在研究秦始皇所处的历史环境的时候,不仅要注意战国末期历史发展的一般趋势,尤其要注意秦国自建国以来所形成的历史特点,以及它们对秦始皇的影响。这后一点是迄今以来,对秦始皇评价中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问题。当我们系统地研究过秦史以后,再评价秦始皇,则可望避免以往的片面性,得出较为合乎历史实际的结论。 

根据这样的观察,应当说,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煞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秦始皇的最重要历史功绩,在于完成了统一事业,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当然,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客观形势已经为统一造成条件,秦始皇是在统一果实成熟了的时候来到果园中的。但这种历史必然性并非意味个人的作用无足轻重。为什么统一由秦国来实现?完成统一的时间为何在公元前二二一年?在这些方面显示了秦始皇的个人作用。 

除了作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策以外,秦始皇对统一的贡献,在于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有些评论家盛赞秦始皇的“军事指挥才能”,这种评价是没有多少根据的。比起他的先辈,如秦穆公、秦武公等曾多次亲率军队作战的君主,秦始皇几乎可以说没有直接指挥过打仗;但是,秦始皇却取得了比他前辈更辉煌的成就,这除了历史给他造成的机运以外,主要在于他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在统一中国前夕,秦国聚集了几乎是全中国所有的第一流的军事家、政治家。这里有王翦、王贲、尉缭、李斯、姚贾、顿弱等等,他们大都并非秦国人,却在尽心地为秦效力。一切克敌制胜的军事进攻和政治策略计划,都是由他们制定和实现的。秦始皇的作用在于善于发挥他们的作用, 听从他们的劝谏和有错勇于改。如灭楚时,他开始误用李信遭到失败后,马上改过,亲请王翦出征,并倾全国之兵交付与王翦,结果取得胜利。这种情况,若与赵国国君不信李牧,齐国国君轻信谗言,致使国亡的情况相对照,更可看出秦始皇作为一个君主,善于用人和勇于改过,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多么重要的影响。 

秦始皇的贡献还在于奠定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基础。秦统一后实行的各种政策和措施,有的不仅影响至以后二千年的封建社会,而且及于现在,如文字的统一就是一例。秦始皇采取的各种统一措施和制度,对当时的历史发展来说,是一种大胆的革新,他不仅改变割据状态的政治和文化,从而使封建的社会经济顺利地向前发展 。而且在很多方面改变了秦国固有的历史传统,如秦国以前一直被中原诸国视为西方落后地区,秦孝公也曾为此面苦恼,昭王以后虽然秦国势力进入中原,但主要统治地 区、根据地仍不出关中。到秦始皇时期,其国土竟达到空前广大的程度,而临这种局面,秦始皇以秦国制度为基础,创建各种制度,他并未囿于秦国固有的制度和传统,表现其政治眼光较为远大。从秦代制定的一些制度大部分为后来所继承,可以证明:这些制度和措施是适应当时历史形势的。而创建这些制度的秦始皇,其政治视野若不超出地处西陲的秦国的局限,则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
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以上说明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他广建宫殿陵墓,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他还制定残酷的刑法,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秦王政兼并了六国,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统一了中国。他觉得自己的功绩比古代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要大,不能再用“王”的称号,应该用一个更加尊贵的称号才配得上他的功绩,就决定采用了“皇帝”的称号。他是中国第一个皇帝,就自称是始皇帝。他还规定:子孙接替他皇位的按照次序排列,第二代叫二世皇帝,第三代叫三世皇帝,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一直传到千世万世。全国统一了,该怎样来治理这样大的国家呢?在一次朝会上,丞相王绾( 音wān)等对秦始皇说:“现在诸侯刚刚消灭,特别是燕、楚、齐三国离咸阳很远,不在那里封几个王不行,请皇上把几位皇子封到那里去。” 秦始皇要大臣议论一下,许多大臣都赞成王绾的意见,只有李斯反对。他说:“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时候,封了不少诸侯。到后来,像冤家一样互相残杀,周天子也没法禁止。可见分封的办法不好,不如在全国设立郡县。”李斯的意见正合秦始皇的心意。他决定废除分封的办法,改用郡县制,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郡下面再分县。郡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命。国家的政事,不论大小,都由皇帝决定。据说秦始皇每天看下面送来的奏章,要看一百二十一斤(那时的奏章都是刻在竹简上的),不看完不休息。可见他的权力是多么集中了。 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向来是没有统一的制度的,就拿交通来说,各地的车辆大小就不一样,因此车道也有宽有窄。国家统一了,车辆要在不同的车道上行走,多不方便。从那时候起,规定车辆上两个轮子的距离一律改为六尺,使车轮的轨道相同。这样,全国各地车辆往来就方便了。这叫做“车同轨”。在秦始皇统一中原之前,列国的文字也很不统一。就是一样的文字,也有好几种写法。从那时候起,采用了比较方便的书法,规定了统一的文字。这样,各地的文化交流也方便多了。这叫做“书同文”。各地交通便利,商业也发达起来,但是原来列国的尺寸、升斗、斤两的标准全不一样。从那时候起,又规定了全国用统一的度、量、衡制。这样,各地的买卖交换也没有困难了。 秦始皇正在从事国内的改革,没想到北方的匈奴打了进来。匈奴本来是我国北部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战国后期,匈奴贵族趁北方的燕国、赵国衰落,一步步向南侵犯,把黄河河套一带大片土地夺了过去。秦始皇统一中原以后,就派大将蒙恬( 音tián)带领三十万大军去抵抗,把河套一带地区都收了回来,设置了四十四个县。为了防御匈奴的侵犯,秦始皇又征用民夫,把原来燕、赵、秦三国北方的城墙连接起来,又新造了不少城墙。这样从西面的临洮(今甘肃岷县)到东面的辽东(今辽宁辽阳西北),连成一条万里长城。这座举世闻名的古建筑,一直成为我们中华民族古老悠久文明的象征。 后来,秦始皇又派出大军五十万人,平定南方,添设了三个郡;第二年,蒙恬打败了匈奴,又添了一个郡。这样,全国总共有四十个郡。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因为开辟了国土,在咸阳宫里举行了一个庆祝宴会,许多大臣都赞颂秦始皇统一国家的功绩。博士淳于越却重新提出分封制度不能废除,他认为不按照古代的规矩办事是行不通的。这时候,李斯已经做了丞相。秦始皇要听听他的意见。 李斯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法令统一。但是有一批读书人不学现在,却去学古代,对国家大事乱发议论,在百姓中制造混乱。如果不加禁止,会影响朝廷的威信。”秦始皇采用了李斯的主张,立刻下了一道命令:除了医药、种树等书籍以外,凡是有私藏《诗》、《书》、百家言论的书籍,一概交出来烧掉;谁要是再私下谈论这类书,办死罪;谁要是拿古代的制度来批评现在,满门抄斩。第二年,有两个方士(一种用求神仙、炼仙丹骗钱的人)叫做卢生、侯生,在背后议论秦始皇的不是。秦始皇得知这个情况,派人去抓他们,他们早已逃跑了。 秦始皇大为恼火,再一查,又发现咸阳有一些儒生也一起议论过他。秦始皇把那些儒生抓来审问。儒生经不起拷打,又东拉西扯地供出一大批人来。秦始皇下令,把那些犯禁严重的四百六十多个儒生都埋了,其余犯禁的就流放到边境去。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焚书坑儒”事件。秦始皇正在火头上,大臣们谁也不敢劝他。他的大儿子扶苏认为这样处置儒生太严厉,劝谏他不要这样做。这一来,触怒了秦始皇,命令扶苏离开咸阳,到北方去和蒙恬一起守边疆。
秦始皇拿下江山以后,做了很多事情。他首先要做的,就是统一所有乱七八糟的事情。《史记o秦始皇本纪》记载:“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秦始皇把重量单位、体积单位、长度单位、货币、文字全部统一,这是一件非常伟大的事情。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他的诏书到了桂林,桂林的人看不懂,不认识你这字,无法执行,所以他一定要统一文字。不统一文字,中央的精神不能下达,到了下面就变味儿。统一度量衡也很伟大,今天可能觉得不是很重要,其实非常重要,我们生活中很多不方便的地方,都是因为度量衡的不统一。直到今天全世界没有统一的度量衡,导致有时候遇到一些换算上的问题。西方人愿意用“磅”,我们用“斤”,两个词之间没有什么关系,换算起来非常麻烦,成为生活中的一个不便利。


  秦始皇拿下政权的时候,统一文字对他来说有极大的好处。他在统一文字的过程中,让李斯率领一部分人,以秦代的篆书为基础,把战国文字统一成一种容易识别的字,叫小篆。对书法稍微有点儿了解的人都知道,小篆是一个很重要的书体。一般说“真草隶篆”,“篆”就是小篆。大篆非常难认,而稍微有一点儿书法知识,或者让人家教一教,小篆基本就能认,跟现代汉字书写的方法基本一致。电影《英雄》里有这么一段:梁朝伟扮演的残剑,天天在书馆的沙盘上练一个“剑”字,这个字是小篆,可他写在李斯前头了。残剑是赵国人,他“心中有剑”,要拿下天下,可他让我看就是一个残废的剑。他天天在书馆里练李斯后来发明的小篆,还差着好些年呢,这字是后人发明的,所以这是一个常识问题。在看电影当中,如果你不了解这段历史,你觉得很自然;但当你了解这段历史,你会觉得很滑稽。我看这一幕时就觉得特喜剧——他写着不该写的字。


  秦始皇统一文字,对我们民族的好处是后代人不能想象的,是后代人应该感恩的。历史上我们的民族无论怎么分裂,最终要合一,就是因为汉字。如果汉字不统一,我们的国家不可能在长达两千年的时间里没有分裂。欧洲就是一个例子,欧洲的文字非常相近,比如英文、法文、德文中有很多字根非常相近,但文字并不统一。中国的方言很多,我想一个人很难掌握中国所有的方言,比如一个北方人,到了南方基本上就听不懂人家的话了。但是没关系,我们只要写字,大家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以文字为准,聚集在这样一种文化、这样一种文字之下的国家,具有极强的凝聚力。这就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给我们民族带来的最大好处。


统一中国,3分罪过,7分成绩
功过相抵不予表彰
看个人对他的看法
他的功过应是55分吧!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子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