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院的东厢房好还是西厢房好比东院的西厢房高好吗

八宅实例风水评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八宅实例风水评
风​水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期刊精品榜
《教书育人》杂志是由哈尔滨师范大学主管主办的教育类期刊,每月分别出版《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于1984年创刊,黑龙江省教育厅主管,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主办,以质量第一为办刊理念,积极建立骨干作
《法制与社会》杂志社理会不仅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总结行业经验、树立企、事业单位形象的广阔平台,
《中学语文》创刊于1958年,由我国现代文学先驱茅盾题写刊名,是新中国最早出现的综合性语文期刊。在1978年元月复刊号上
《吉林教育》(旬刊)创刊1956年,是省教育厅的平面媒体门户期刊,已有50年的办刊历史。吉林教育是一本以编辑出版各级各类
客服:官方平台值得信赖。
我们具有最专业的团队,最健全的服务措施,以及最优质的服务,采编网成立至今,与各社刊建立了最全面的服务网络,华中期刊采编网致力于行业前沿,是你值得信赖的选择!
孔编辑 QQ(论文发表咨询):
-----联系QQ:
-----联系邮箱:
程编辑 QQ(论文发表咨询):
-----联系QQ:
-----联系邮箱:
张编辑 QQ(论文发表咨询):
-----联系QQ:
-----联系邮箱:
沈编辑 QQ(论文发表咨询):
-----联系QQ:
-----联系邮箱:
孙编辑 QQ(论文发表咨询):
-----联系QQ:
-----联系邮箱:
当前的位置: &&
&& 文化历史&&&
邵普宅客厅院初考
发表日期:&&阅读次数:&221
工作单位:龙文学校&邮编:200086
【摘要】砀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郡,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曾流经于此,但因黄河多次决口泛滥,致使砀山县城屡次被淹,几易其址,至今其境内所存古建筑唯有明代典型建筑----邵普宅客厅院,所以发掘此院文化对于研究砀山甚至黄淮地区的古文明有不可或缺的价值。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去保护它,利用它,既为我砀山古文明记一篇之章,又为我砀山经济发展助一臂之力。
【关键词】邵普宅客厅院;古建筑;价值
邵普宅,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位于砀山县城东南20公里处邵寨村。其宅院东西长约180米,南北宽约100米,占地面积约18000平方米,由住家院、客厅院和家郎院组成。现有物可考的唯有客厅院了。《砀山县志》载:&邵普宅,位于砀城东南20公里邵寨村&&现存房屋为一客厅院,有前厅、中厅和后摆&&基由南向北递步增高。&
客厅院坐北朝南,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30米,分四进。一进由大门楼和二门楼组成,二进由二门楼和过厅组成。三进由南屋和对厅西楼等组成。四进由对厅、东西厢房、客厅及其两侧暗楼等组成。与一般宅院不同的是:大门在客厅西侧,一进、二进总长度与四进长度等同,约31米,呈南北通道;三进在四进南侧,中间天井呈东西狭长形。整个宅院青瓦铺顶,八砖墁地,青砖表墙,主次有序,布局疏朗。现存大门门枕石、江沙石台阶、上马石、太湖石、南屋、客厅及其西暗楼旧址等。
大门门枕石在客厅西暗楼(简称西楼)西侧,临街而立。门枕石上原有东西相对的两只巨型箱形门墩,现西墩已断,侧卧在门枕石北侧。门墩长79厘米,宽53厘米,高65厘米。墩上方中间门框槽孔长21.5厘米,宽6厘米,深5厘米,其南侧门轴海窝直径6厘米,深2厘米。墩西侧面有一狭长矩形闸门孔,长55厘米,宽3.5厘米,深2厘米。两门墩中间门槛上东西各有一矩形门栓孔,长10厘米,宽5厘米,深5厘米,两孔间距70厘米,其中东门栓孔距东门框孔40厘米。
据史料记载,古时门不仅仅用于宅屋的出入,也是主人社会地位、政治身份的象征,特别是明清封建专制加强时期尤为明显。所以大户人家的门很讲究,门墩为箱形的表明其主人身份为文官。由此可知,此院主人邵普为文官。据《砀山狐父城邵氏家族族谱》记载:&邵普,字慕孔,号东山,由监生援例候选州同知,应授儒林郎,生于乾隆四十三年十一月初九日。&那么,邵普为哪州的同知呢?据其后人说,邵普曾任江宁府知府,为官清正廉明,为人谦和真诚,家业盛大,挂双千顷牌,属名门望族。
门枕石北侧为三条江沙石台阶,阶阶相扣,每条长5米,宽0.57米,高0.2米。最上层台阶东头石面上侧卧一上马石,长73.5厘米,高72.5厘米,方形截面,边长24.4厘米,底部后侧雕花依稀可见。
邵普宅客厅院大门门枕石、
箱形门墩、上马石和江沙石台阶
&&&&门墩东0.8米为大门东山,也是客厅西楼西山。山高4.2米,墙厚0.45米,与本院内所有砖墙的厚度等同。东山墙面与门墩正对有一道通上通下宽0.8米的夹心墙痕迹,墙迹处距地面3.1米伸出一厚0.1米的条石,其南侧为一扇表面被雨水冲刷得发黑的木门。门高1米,宽0.9米,经此门可由客厅西楼二层通大门二层。门上枋木尤存,处于基本齐平的山墙顶部。
邵普宅客厅院大门东山及西楼后壁
从西楼内侧仍能看到山顶两头存留的大门垂脊脊尾。南北墀头上均有矩形雕砖。北墀头上三面雕砖,正面及西侧面雕砖已损,东侧面隐约能看到雕砖花卉。整个雕砖外围有云纹八砖相衬;南墀头上正面为一单面雕砖,两侧面各一竹节纹八砖相衬,正下方为e字雕砖,寓意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此雕砖连同其东侧面竹节纹八砖不久前被盗,其西侧面竹节纹八砖北侧有两并列大门木梁砖洞。
据说,大门为屋宇式门楼,双层单开间,水磨青砖表墙,上支五架粗檩,硬山青瓦屋顶。两扇大门为榫卯结构,门后四道门栓纵横交错,数人撞之而不开,为当时北方典型方八尺大门。大门楼二层,为存放杂物之所在,也可经由二层亮窗向大门外嘹望。大门四个墀头上均有雕砖,东山北墀头上正面为一骑马将军,头带雉尾盔,甚为威风,此将军为我狐父城邵氏之先人、明初武将----刚爷。南墀头上正面为一八仙。西山墀头上雕砖无从考。大门平时不开,只有家逢喜事,过官过轿时方开。此门楼因分家拆于上世纪60年代。
大门正南13米处为邵普之六代孙邵延宾宅院,其大门为当时二门楼,是一单层单开间门楼,毁于解放前。院内,距二门正南13米处,过道东西两侧各立一太湖石,坐南朝北,至今没有人移动过。东太湖石高1.4米,上宽0.95米,下宽0.6米,形似一怪兽盘坐于地;西太湖石高2.2米,上宽1.1米,下宽0.5米,壮似一虬龙盘柱。&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太湖石记》中著述道:&如虬如凤,若趋若动,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将攫将斗。&两条太湖石石体线条明晰,纹理纵横贯通,嶙峋绚丽,玲珑剔透。&&&&&&&&&&&&&&&&&&&&&
东太湖石东南3米有一大门朝西庭院,现为邵延宾堂侄邵毛信宅院,其大门底座为原对厅西楼西墙地基,长5.2米。据邵延宾说,对厅西楼,面阔通两间,为一堂楼,坐北朝南,双层起脊,上下两层有木楼板相隔,楼内木梯直达二楼,因分家拆于对厅之后。对厅西楼东与对厅共用一山墙,西与当时三门相连。三门,硬山青瓦顶,面阔通三间,进深比对厅西楼略窄,前后中间留门,实为一过厅,因分家拆于解放前。
邵延宾院内东太湖石&&&&&&&&邵延宾院内西太湖石
由大门至三门,地势逐渐递增,寓意意气顺和,步步高升。
三门正南约3米一片杨树林处为当时三间堂楼,其构造与对厅西楼相似。堂楼东有三间南屋,通面阔10米,通进深5.2米,硬山卷棚顶,前后垂脊上仍留有损于&文革&时期的残缺不全的镂空雕砖走兽。前檐枋有雕象挑檐桁支撑,走兽与象头栩栩如生。南屋现在邵毛信院内南部,只是水泥瓦代替了原来的青合瓦。
邵毛信院内南部南屋
南屋前檐雕象挑檐桁
南屋北约3米一片青砖铺地处为当时对厅,进入对厅就是富丽堂皇的四进院了。虽然年隔日久,年过六旬的邵延宾现仍能清晰记得对厅的形状结构:对厅,即前厅,坐南朝北,与客厅正对,面阔通三间,进深通两间,前后出厦,上为硬山式五脊六兽的屋顶,下为平滑细腻的江沙石台阶&&
何谓五脊六兽呢?原来,在中国古代建筑里,起脊的硬山式、悬山式和庑殿式建筑都有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共五条脊,称为&五脊&;所谓&六兽&,是指安放在房脊上的六种小动物,正脊两端的兽叫&龙吻&,又叫吞兽,也叫&螭吻&,明朝杨慎在著述中有记载:&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上兽头是也。&传说龙生九子,螭吻是其次子,一旦打雷着火可喷水。垂脊上的五只兽分别是:&狻猊、斗牛、獬豸、凤、押鱼&。它们除了起到装饰作用和体现权贵外,&六兽&还有一个特别的用处,就是保护房屋,因为六兽所立之处,是房顶两坡瓦垅交汇点,安装上这样的吞兽,对房顶起到了严密封固的作用,能够防止雨水渗漏。另外,在先民眼中,它们是神兽,用它们镇脊,可以防火消灾,逢凶化吉。在上面说的三种建筑形式中,只有硬山式允许百姓使用。但起脊的建筑一来需要主人的身份和权利,二是造价高,普通百姓家的房屋多为卷棚硬山式,只有两条排山脊,所以,&五脊六兽&式的建筑要么是达官贵人用,要么就是家财万贯的人用。由此可见,此院原主人的身份很不一般。
对厅,坐南朝北,前后正中均有江沙石台阶,厅前三阶与客厅五级台阶正对,厅后二阶与南屋房门正对。此厅前后出厦,前檐有外檐柱支撑,与客厅外檐柱相对;后檐只有挑檐桁托住,和南屋檐廊呼应。前檐廊宽约1.2米,八砖铺地,江沙石压边,与对厅西楼后壁齐,两头各一券门;后檐廊向南伸出其西楼前壁,宽约0.7米。前檐檐枋内侧有精美含纹雕刻,奇花异草,飞鸟走兽,千姿百态,线条流畅,刀法灵活,雕工精致。檐枋上支挑檐桁,下坐外檐柱,其间为斗拱结构。所谓斗拱,在一副梁架上,于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柱头上加上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做&拱&的弓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做&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斗和拱综合构成的单位叫斗拱,一组斗拱又可与另一组斗拱组合,层层迭迭,形成庞大的建筑构架。其功能是可将屋顶的重量平均分散在柱上,也可用来挑出屋顶的屋檐,使屋顶线条成前檐底后檐高的曲线,减轻沉重感,也有利排雨。对厅两外檐柱下各坐一石鼓,鼓面上凸出的指甲大小的圆点,分布均匀,清晰可见。
对厅前壁为朱红色雕花隔扇。隔扇,古代称格扇或格子,可分为隔扇门和隔扇窗。隔扇门为古建筑中的门,由绦环板、格心、裙板、边框等组成。最上面是绦环板,又叫顶板,多为透雕;中部为格心,是隔扇的构图重点,据其构造,可分为菱花式和棂条式两大类,北方古建筑多以菱花式为主;格心下面也是绦环板,因其上下居中,故又称雕花腰板或束腰;最下面是裙板,裙板与束腰多为浮雕。雕花腰板把隔扇门分做两段,上段以格心为主,下段以裙板为主。若下段除去,则上段即为隔扇窗。这样,同一建筑的隔扇门与隔扇窗,往往组合安排在建筑的同一界面上,其格心大多采用基本相同的装饰工艺手法,从而形成统一的装饰风格。
此对厅前壁正中为四扇隔扇门,上有门楣,下有门枕石,两侧各有四扇隔扇窗,窗下槛墙的高度与隔扇门的裙板相齐。其格心为菱花图案,用直棂与斜棂相交后组合成无数的等边三角形,每组三角形内有六瓣菱花,使三角形相交之处成为一朵六瓣菱花状,三角形中间成圆形,且直棂与斜棂相交成大角60&、小角30&之形状,整个形成菱花为实、圆孔为虚的一种棂花锦图。给人以一种既是规整的几何图锦,又是一种规整的象形图案的感觉。几何图案作为静态的表现,象形图案则有动感的内涵。这种结构组合而成的窗称为三交六碗菱花窗。因为菱形图案是中国古代传统吉祥图案之一,在建筑门窗格心棂花上,属一种点缀图案,也是一种有规则的整体图案及几何形的悦目锦图。菱格又称网纹,整体图案就像一张挂着晾晒的渔网,寓意获得财富。古人习惯将门窗格心中圆形图案称为宝镜,寓意宇宙、太阳、月亮犹如宝镜一样,并具有无穷的威力,能使一切妖魔鬼怪现出原形。人们在门窗上选用宝镜,就能使妖魔避之,使主人不受侵害。圆形还内涵着圆满、团圆,又因中国历代所使用的钱币也多为圆形,所以圆形也寓意财源茂盛。菱形与圆形组合寓意全家团圆,四季平安,财源茂盛。
隔扇的绦环板与裙板上分别雕有八仙过海、四季花卉、琴棋书画、博古器皿等纹饰,雕技精细,线条流畅,实为精品。其中一扇隔扇窗上绦环板板面上为两层雕花,里外分明,里层为一牵牛花式花卉,外围为吉祥云纹,里外层为一矩形边框所隔,所有云尖尖心紧扣此边框。&下绦环板为中浅浮雕相结合,三层雕花。里层正中一古琴、一书卷分列左右,均为中浮雕。古琴坐于琴架上,琴弦未定;书卷置于案中,卷纸未开,靠右三分之一处束一丝带。古琴和书卷的周围以花卉相衬,为浅浮雕。外层上下各三条云纹相对,左右各一大小均等、形状相同的花蕾,蕾尖相对,每个花蕾上下各附一小花蕾相衬。隔扇窗安放在木槛上,开启自由,通灵透气。
对厅前壁三交六碗菱花窗&
隔扇门与隔扇窗之间夹有金柱,隔扇窗与隔扇窗之间有抱边框相连,上有整齐排列的雕花横批窗,下有槛墙和枕石。前壁十二扇隔扇对称均匀,雕技精巧,线条明快,灵活多样,堪称艺术精品。
厅内正中为一组四扇黑色大屏门,与其前壁四扇隔扇门相对。屏门正上方悬一通间大匾,上书&桃熟西池&四个金色正楷大字,规整协调,苍劲有力,为时任三江都布政司副使杨茂田题送。那么,三江都明清时期隶属何地域呢?查有关资料得知,三江都,明朝隶属应天府,清朝隶属江宁府,其治所均为南京。三江都布政司副使为此院主人赠送匾额,可见,院主身份之高、官职之大,也反映其与上层交往之密。这也说明邵寨村尤其邵普宅,与南京有着千丝万屡的联系。至今每当提及邵寨村,居住在该村的许多老年人都说,明清时期,邵寨村号称&小南京&。一是因为村内所有建筑布局皆仿效明朝都城南京的建筑格式,共有九十九口楼,楼与楼之间相通,其间有窜楼相连,整体形成一个庞大的宫廷式宅院,堪称&砀山第一大户&。其中,邵普宅尤为突出。二是因为邵寨村自古以来人才辈出,特别是府官,许多达官贵人路经此地,停休夜宿,邵普宅宅门前的大街&衙门街&因此得名。屏门两侧各立一金柱,与前金柱、外檐柱相对。前后四金柱高低、粗细均等,上支抬梁,下坐石盆。抬梁为二梁七架,梁上雕龙刻凤,活灵活现,前后共八道檩。距屏门南约0.8米为对厅后门,双扇,朱红色,榫卯结构,前有菱花双铺首,后有双门栓,与南屋房门正对。
原对厅构件
厅内东西山墙上留有尺寸不一的矩形画塘,塘内隐约能看见画的痕迹。东山与西山不同之处在于东山为双层墙,也叫夹皮墙,中间可以搁些贵重之物。
对厅是整个客厅院内唯一一座保存时间最长最完整的建筑,但也未免于拆。1990年,邵延宾为其子盖屋,将对厅拆建于其村西宅基地,连正门西侧一太湖石也不知去向。现仅存隔扇窗一对,后门一套,石鼓一对,石盆两对,江沙石数条等。
对厅前檐柱石鼓 &&&&&&&&&&&&&&&&&&对厅金柱石盆
现青砖铺地处东为两间厨房,西为石棉瓦厦棚。据邵普六代孙已85岁高龄的邵延东说,对厅两侧原为东西厢房。东厢房,面阔通三间(约8.2米),进深约4.2米,中间留门,两侧各一槛窗,靠南山墙留一单扇门。北山距客厅约1米,南山距对厅约3.2米。前檐北向院内挺约0.7米,南距对厅东山约2.2米。西厢房面阔三间半(约10.2米),进深约5.2米,南二间为一门一窗的小厢房,北一间半为前后留门的过厅,与二进院相通。北山距客厅约1.4米,南山与对厅西楼相距约0.8米。前檐北距客厅西山约0.8米,南距对厅西山约0.9米。东西厢房皆为二梁七架,硬山青瓦顶,南北山墙伸出前檐墙约0.2米,墀头上雕花,不知毁于何时。
青砖铺地处正北四间大平房后0.4米为客厅旧址。1米高的地基上现留有东西山墙,后摆前后壁,其前方中间原八砖铺地的地面上长一窜天梧桐树,树身外围达2.2米。可见,客厅已毁久也。梧桐树正前方有两石鼓,东西各一座,皆有损毁。石鼓从上往下依次为石鼓、八棱柱、八棱形底座以及方形基座。石鼓高14厘米,鼓面直径33厘米,形状与对厅石鼓相似;八棱柱高4.5厘米,每个侧面均为相同的矩形,其八条棱向下顺延为八棱形的八个边,这八个边组成的每个侧面均雕有锦云花纹,似一八棱形石盆倒置于其下厚21.5厘米边长52厘米的方形基座上。
前檐柱石鼓
梧桐树两侧是东西山墙,从砖与砖间抹逢的青灰能看出墙体基本未动。两墙间距10.7米,长度均为9.7米,东墙高2.4米,西墙比东墙低0.4米。东西山墙内侧遗有0.2米宽的通上通下的四条相对的角柱孔道,其中西墙北角柱最高,通高5米。
东西山墙前角柱孔距前檐2.1米,同一墙面南北相对两角柱孔间距5.5米。西山墙两角柱孔间有一高1.9米、宽0.9米的券门,往下五级台阶直通客厅西楼院;东山墙两角柱孔间靠北墙基处有一未透的砖洞,从洞口看,墙内里每层均铺三块并列有序的整砖,与整个院内山墙结构相似。听邵延东说,古时大户人家盖房垒院都有自己的窑厂,砖坯瓦当自己定,自己烧,此院原主人窑厂旧址现在邵寨村西北3公里处彭楼村西南半里许。
从客厅西山外侧能看出客厅与其西楼共用一山墙,顶部依然残留着垂脊脊尾。据说,客厅,即中厅,通面阔11.6米,通进深9.7米,硬山青瓦顶。檐柱两根,金柱和角柱各四根,檐柱、金柱和角柱通高5.6米,抬梁式梁架结构,金柱前后各有一双步抱头梁,檐下有额枋挂落,上面的木雕图案上施以彩绘装饰,廊下通体木隔扇门,两根后金柱之间为固定式木制隔断,厅内可容纳二十四桌客人。整个客厅平面略呈正方形,为北方典型方三丈,为本地区民居所罕见。客厅及其对厅建造华美,构造精巧,雕工细腻,堪称古砀精品。可惜,清末动乱,屋顶为捻军所焚。因前檐下正中五级江沙石台阶,现在许多老年人称其为&客户台子&。
两后角柱孔北1.58米为后摆前壁,前后壁相距2.38米,内侧泥土抹墙,外侧上方为一排六个半圆形石溜子。石溜子长0.5米,里端粗外端细,溜孔直径0.05米。房内一砖墙把后摆分为东西两间,东间通宽3米,西间为东间的两倍多。东间前壁现留一黑色门框,西间留有一门一窗,东为门,西为窗,门只余门框,而窗户完好。此槛窗,黑色,由三根横棂组成一组,共三组,分别与直棂条的上中下三处相交而组成几何图案,该棂花的直棂条、横棂条均细而长,似长箭一样,又因图案形状象箭插在箭囊上,故称一码三箭,它多见于明清时期北方建筑门窗,由于图案规整大方,是力量与安全的象征,用作窗格棂花,给人以安全感。&1964年因住所紧张,后摆前壁被平移到客厅两后角柱位置。后摆东西山墙紧靠客厅东西山墙,西山墙与客厅西山相遇处有一条5毫米的直逢,东山墙比客厅东山外错一砖的宽度,内侧墙面上下能看出东书楼两楼门的痕迹,离地面1米一木条横跨于山墙。《砀山县志》有文载:&后摆内有梯可达房顶,站其上,前、中二厅尽收眼底,四野风光一览无余,使人顿觉心旷神怡。&
由客厅西山券门入其西楼小院。从砖层看,西楼四周整个墙体基本完好。西楼通面阔7米,通进深4.6米,平顶,前壁上有两高0.4米、宽0.6米的透窗,从残留的断条看应为直棂窗;下是一门一窗,东为门,西为窗,形同后摆前壁门窗。槛窗前长一一百多年的老石榴树,上部支繁叶茂,下部树根纵横交错,其西侧紧靠西楼前壁,只留有1米高上窄下宽的楼院残墙,残墙西距西楼西山0.36米,东侧底部有一暗水道经西楼底部通街北池塘。
西楼底部暗水道
客厅西楼及其槛窗前老石榴树
由门进入楼内,长满青草的地面上遗一断梁,房顶已完全塌掉。东山墙顶部紧接客厅后檐,墙面上下有粗铁锭子固定的两平行横梁依然完好。上梁有五站柱,正中最高,高0.5米,与客厅后檐正对,两侧各两个对称分布,高度分别为0.3米、0.15米,其北侧一个已无;下梁上面留有均匀排列的铁钉,与西山下梁相对。两梁间距1.6米,下梁距地面2.6米。
前后两壁呈对称结构,上有八砖压顶,前后五层青砖栏杆,其间为由合瓦组合的方圆合一形三对矩形透墙墙花,五层砖下为两对均匀分布的半圆形石溜子,形同后摆石溜子,但比其略大。前后两壁每两个石溜子两侧及其中间各有9个矩形檩子孔均匀排列,下方正中有一八寸见方的大梁孔,两侧各有一方六寸的小梁孔,比大梁孔略低。前后六梁孔与东墙上梁基本齐平,其下方1.6米各有四个方半尺的梁孔均匀分布于前后两壁,此八梁孔与东山下梁基本齐平。其中,前壁上下梁孔间为前面提及的两透窗,下四梁孔下方是前面提到的门和窗,后壁为封闭式砖墙。西楼和客厅后摆后壁齐平,只不过客厅后摆后壁石溜子比西楼后壁的低0.4米。据已八十多岁高龄的邵则臣夫妇回忆,客厅西楼为一暗楼,除屋顶为平房外,其结构与对厅西楼基本相似,楼内有一仙姐保家。
客厅后摆东山外侧明显能看到白灰抹缝的书楼上下两楼门的痕迹,门高2.5米,宽0.7米。墙面南北两侧遗有书楼前后壁的砖梯,相距3.7米,可知书楼通进深4.6米。据退休村支书邵延刚和退休老教师邵延亭说,书楼面阔一间,上下各留一门,硬山青瓦屋顶,东与住家院大门相接。前壁与客厅东山交接处有一矩形雕砖,上雕一猴子栖伏于树枝之下,双前肢护住脑袋,树上高悬一马蜂窝,为古时朝廷对下层官员的封侯挂印之象征。另据邵延宾说,在此雕砖下方镶一块印有建于明万历三年的阳文正楷雕砖,此楼因分家拆于解放前。
客厅后摆东山外侧及其后壁
行文至此,有一个问题一直困绕着我,此院始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而邵普生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年代相差203年,为什么称邵普宅呢?我从许多老年人那里了解到,从古至今,上辈的家产由下辈继承是千年不变的传统。翻阅《砀山狐父城邵氏家族族谱》,邵普之先人从中唐进士仰古至邵普祖父武略骑尉正兴,其间有贡生、监生,还有州同知,可以说人才辈出。由此可知,此宅应由其先人所建,后来因邵普官职较高,家业盛大,故称邵普宅。邵普有三子,其宅院由其后代继承,现居住在原邵普宅的人家,全是邵普的后代。住家院在东,现为邵普七代孙邵甲兴等所居;客厅院位居宅院中间,现为邵普六代孙邵延宾及其堂侄邵毛信等居住;家郎院在西,邵普五代孙邵则臣及其堂侄邵延刚、邵延雷、邵延华等居住,邵普六代孙邵延东、邵延长等住至宅西。现位于原宅院西北15米处一口老井尤存。
邵普后代(在家部分)
我又查阅了好多有关资料,唯有1986年版《砀山县志》(最新)第二十四章第七节古建筑中记载了邵普宅,其它资料均与其描述内容基本相同。而且在此县志记载的古建筑中唯有两个:一个是燕喜台,只遗一石碑;另一个是邵普宅,仅存其客厅院旧址。砀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郡,为何唯存这两古建筑呢?
翻开《砀山县志》,从粗略记载的文字中可知砀山历经沧桑,多载多难。这主要来自黄河的多次决口泛滥,数次改道,致使砀山县城屡次被淹,几易其址,现存最早的明崇祯十二年《砀山县志》也残缺不全。据《砀山县志》记载:&金世宗大定八年(1168)元月,黄河从李固渡(今河南省滑县西南沙家店集南3华里)决口流经砀山县。&明朝改道于砀城之北。清乾隆三十二年《砀山县志》记载:&黄河原在砀山县南。因明大学士沈鲤奏称黄河水经凤阳恐惊皇陵,且入海迤远,议定将黄河改开新河于砀城之北,两岸筑堤,现有黄河旧形在砀之鼎新集、东智永集、回龙集处可稽也。&而回龙集距邵寨村仅2公里。
传说明大学士沈鲤为方便回永城老家省亲筑了一条西自开封府东抵徐州府的沈堤,至今其遗迹在邵寨村西南1.5公里固口闸两侧高坝处可见。正是这座大堤,截断黄水南流,给其北面的小神湖区带来几百年的灾难。小神湖,据《砀山文史资料》记载,原系古黄河一分洪湖流,位于邵寨村西北4.5公里处利民河畔的陈寨、邵楼一带。许多居住在这一带的老年人说,小神湖万丈深,四两青丝达不到底,星月之下,观之如大海洪涛,波波澎湃。可见,其当年水势之汹涌壮阔。直到公元1855年,即清咸丰五年,黄河再次决堤泛滥而改道于现行河道,现距砀城北20公里处的黄河故道可领略其当年风貌。
砀山城北黄河故道
黄河在砀山行道共687年,期间,发生过多次决口,每次泛滥,其所经地面之物瞬间荡然无存,当然古建筑也难逃一劫,原砀山东北的一经济重镇----蟠龙集就是一个悲惨的历史印证。
传说蟠龙集有七十二道衙门,八十二道街,高楼林立,建造豪华,是数百里内赫赫有名的经济重镇,当时有&南有金陵城,北有蟠龙集&之说。尽管当地官员号召百姓在其上游修筑了两条南北走向的拦河大坝,哪知道这两条大坝怎能经得住来势迅猛的黄水的冲撞和浸泡!蟠龙集,这座极为繁华昌盛的经济重镇,瞬间被无情的黄河扬起的滔天浊浪掩埋在数丈深的泥沙之下。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孕育了华夏文明,但也给人们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灾难。而备受黄河三面威胁、始建于明代的邵普宅,尤其其客厅院历经多次黄水,直至黄河最终改道于现行河道仍基本完好,可想其建造是何等坚固了。
总之,邵普宅客厅院,为我砀山境内唯一的明代典型民宅建筑,也是其境内至今仅存的古宅院旧址。为传承中华文明,又继近些年来宣传文物保护之际,仅以此初考叙之。在初考过程中,我县方志办庞颖娟副局长、我邵氏族人尤其是邵普后代的鼎力相助,为此次初考提供了许多可考的信息,在此特别感谢。因此,我们都应以积极的态度,乐观的思想,明智的思维去保护文物,利用文物,既为我砀山古文明记一篇之章,又为我砀山经济发展助一臂之力,在人们遗忘的角落留下仅存的一点点古砀文明的痕迹。
附:邵普宅客厅院平面图复原图
[收稿日期]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
[2]梁思成.中国雕塑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
[3]王鸿运.魅力砀山.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4]砀山县志.方志出版社,明崇祯十二年.
[5]砀山县志.方志出版社,清乾隆三十二年.
[6]砀山县志.方志出版社,1986年.
[7]砀山文史资料,第七辑.
&&&&&&&&The&Intial&Archaeology&of&the&Parlour&Yard&of&
Shao&Pu&Mansion
&&&&&&&&&&&&&&&&&&&&&&&&&&&&&&&&&&&&&&&&&&&&&&&&&&
&&&&&&&&&&&&&&&&&&&&&&&&&&&&&&&&&&&&&&&&&&&&&&&&By&Shao&Zhukun
Abstract:Dangshan&County&is&an&old&shire&with&a&long&histroy&of&ages&where&the&Yellow&River,the&cradle&of&the&Chinese&nation,has&flowed&through.However,the&river&burst&its&banks&many&times&and&the&county&was&inundated&and&transferred&ti&other&places&to&live&in.So&far&there&has&been&only&one&typital&ancient&construction&of&the&Ming&DynastyDDthe&Parlour&Yard&of&Shao&Pu&Mansion.So&it&is&essential&to&explore&the&culture&of&the&yard&to&study&the&civilization&of&Huang-Huai&Plain.And&it&is&no&excuse&for&us&not&to&preserve&and&utilize&it&so&as&to&note&the&culture&and&develop&the&economy&of&Dangshan.
Keywords:the&Parlour&Yard&of&Shao&Pu&Mansion,ancient&construction,value
该篇文章由华中期刊编辑部推荐发表于期刊,请各位作者监督指导。
审核编辑:邵编辑(责任编辑)
沈编辑工作QQ:;&社内投稿邮箱:
编委办公室查稿电话:400-629-9689
投诉及咨询电话:400-629-9689
华中期刊编辑部官方网站:&&(现已面向全国征集稿件及负责作者文章审理工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厢房家具网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