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使三河募少年三黄蛋一白朝罢须裁五色诏人上人我为之晓指什么生宵

人物编年(1680——1689)
胤祐(),雍正即位后改名允祐,康熙帝玄烨第七子,母成妃戴佳氏。封淳亲王。有残疾,好学习,爱书法。康熙三十五年(1696),奉命统率镶黄旗大营。三十七年(1698)晋封贝勒。四十八年(1709),晋封多罗淳郡王。五十七年(1718),正蓝旗满洲都统延信出征西陲,奉命管理正蓝旗满洲、蒙古、汉军三旗事务。因其受命以来,恪尽其职,诸务毕举,颓风靡习渐至改变。雍正元年(1723)奉命管理左翼镶黄、正白、镶白、正蓝四旗事务,晋封和硕淳亲王。后以疾解旗务。
陈世倌(),字秉之,号莲宇。浙江海宁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升侍读、内阁学士。雍正二年(1724)任山东巡抚。雍正十三年(1735),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累迁工部尚书。乾隆六年(1741),授文渊阁大学士。乾隆十年(1745)加太子太保。乾隆十三年(1748),因拟旨误而被罢职。两年后复官,并兼礼部尚书。乾隆二十二年(1757)以年老乞休。著有《闺范类篇》、《建中录》、《学辩质疑》、《宋十贤传》、《嘉惠堂集》等。
蓝鼎元(),字玉霖,号鹿洲。漳浦县赤岭人。康熙六十年(1721),随堂兄蓝廷珍出师入台,筹划军机,处理政务,被誉为“筹台之宗匠”。雍正元年(1723),以优贡入内廷,分修《大清一统志》。雍正六年(1729),由大学士朱轼举荐,受雍正皇帝召见,条奏经理台湾、河漕、黔蜀疆域等六件时务。不久,授广东普宁知县,又摄潮阳知县。因秉性亢直而违逆上司被革职。两广总督鄂弥达聘入幕府。雍正十一年(1733)署广州知府。著有《鹿洲初集》、《女学》、《东征集》、《平台纪略》、《鹿洲公案》等。
梁魏今(约),字会京。回族。江苏淮安人。回族。清代围棋国手。与程兰如、范西屏、施襄夏并称围棋四大家。自幼学棋,年青时曾与徐星友比试多局,互有胜负,不相上下。程兰如击败徐星友驰名棋坛后,梁魏今和他也有过较量。中年以後,曾教授过范西屏,施襄夏。棋风以奇巧多变为最大特点。意态闲雅,类其棋风。其对局精品收揖于《四大家棋谱》及《弈妙》、《受子谱》等书。
李渔(),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汉族,浙江金华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戏曲家。18岁补博士弟子员,在明代中过秀才,入清后无意仕进,从事著述和指导戏剧演出。后居于南京,把居所命名为“芥子园”,并开设书铺,编刻图籍,广交达官贵人、文坛名流。著有《凰求凤》、《玉搔头》等戏剧,《肉蒲团》、《觉世名言十二楼》、《无声戏》、《连城壁》等小说,与《闲情偶寄》等书。
魏禧(),字冰叔,一字叔子,号裕斋。江西宁都人,明末清初散文家,与汪琬、侯方域并称清初散文三大家,与兄际瑞、弟礼合称宁都三魏,三魏兄弟与彭士望、林时益、李腾蛟、岳维屏、彭任等合称易堂九子。明末诸生,明亡隐居翠微峰勺庭,人称勺庭先生。后出游江南,以文会友,传播其明道理、识时务、重廉耻、畏名义的学说,结纳贤豪,以图恢复。他的文章多颂扬民族气节人事,表现出浓烈的民族意识。还善于评论古人的业迹,对古人的是非曲直、成败得失都有一定的见解,著有《魏叔子文集》。
薛凤祚(),字仪甫,号寄斋,山东益都(今淄博市)人。少攻儒学,中秀才。明熹宗天启年间,从鹿继善和孙奇逢学“陆王”之学。后跟魏文魁学习中国历算,继而又就教于意大利传教士罗雅各;复去南京投师泰西天文学名士波兰人穆尼阁和德人汤若望。他集众师之长,尽得西方历学之精要,终于成为学贯中西,以历算知名海内的天文学家。曾任清朝钦天监正,不久辞职回家,隐居著述。薛凤祚学识渊博,涉猎广泛,天文、数学、地理、水利、兵法、医药、乐律无不通晓。著有《天步真源》、《天学会通》等。
巢鸣盛(),字端明,一字五峰,号崆峒、止园。浙江嘉兴人。年轻时在石佛寺读书,博览群书,尽通其义,崇祯九年(1636)举人,参加过复社。明亡后履迹不入城市,与长洲徐枋、桐乡张履祥、海盐陈恂等友善,彼此以气节相勉。隐居于巢家弄三十七年,与妻钱氏以耕织自活。他在居所四周种葫芦十余品种,并用刻有花纹或文字的模子合在匏上,长成樽、彝等形状,制成极精美的各色器皿,世称“檇李匏尊”。著有《永思堂集》、《洙泗问津》、《老圃良言》等。
黄周星(),字九烟,又字景明,号圃庵、而庵,别署笑仓道人等。湖南湘潭人。明末清初戏曲家、诗文家。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授户部主事。入清后不仕,往来吴越间,以授徒为生。工诗文,通音律,擅作戏曲,好结社与文人游,以诗酒廋词相娱。康熙十九年(1680),以博学鸿儒荐,避不赴;迫之,乃效屈原投江,遇救后绝食而死。著有《九烟先生遗集》、《夏为堂别集》等。
李邺嗣(),原名文胤,也作文允,字邺嗣,又字淼亭,以字行,号杲堂,自号东洲遗老。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明末诸生。以诗文而著称,为清代月湖诸诗社中成就最为卓越的诗人,其诗工力颇深,刊落凡庸,破除前后七子窠臼,卓然成家。诗文多记沧桑间事,每寓故国之思。著有《诗钞》、《西京节义传》、《汉语》、《南朝语》、《续世说》等。
尚之信(),祖居辽东,尚可喜长子。少时入侍。康熙十年(1671)赴广东随父佐理军事,赐公爵,后加封镇南王。三藩之乱起,发兵围困其父府邸,响应吴三桂、耿精忠。不久悔罪自归,袭封平南亲王,镇守广东。十七年(1678),诏命出兵,皆托词不赴,对清廷和吴三桂均持观望态势。十九年(1680)下旨逮问,缚送北京,随即赐死。
江永(),字慎修,又字慎斋。婺源县(今属江西)人。清代著名经学家、音韵学家,皖派经学创始人。21岁考取秀才后便无心博取功名,以教书为业,先后在婺源、休宁、歙县等地开馆授徒。博通古今,尤长于考据之学,深究《三礼》。于音韵、乐律、天文、地理均有研究。戴震、程瑶田等皆其弟子。著有《周易疑义举要》、《礼书纲目》、《春秋地理考实》、《古韵标准》、《近思路集解》、《乡党图考》、《律吕阐微》、《深衣考误》等。
胤禩(),雍正即位后改名允禩。清康熙帝玄烨第八子,母良妃卫氏。康熙三十七年(1698),封贝勒。康熙四十七年(1708),署内务府总管事。太子胤礽被废,胤禩部署夺嫡,颇得朝野支持,人称“八贤王”。康熙帝深恶胤禩争储位,夺其贝勒,并拘禁之。后复为贝勒。雍正即位,进封廉亲王,授理藩院尚书,命总理事务。雍正四年(1726),雍正以其结党妄行等罪削其王爵,圈禁,并削宗籍,改名为“阿其那”。
梅瑴成(),字玉汝,号循斋,又号柳下居士。宣城(今属安徽)人。清代数学家。康熙五十四年(1715)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雍正七年(1729)任江南道御史。累官工科给事中、光禄寺少卿、通政司参议、顺天府丞、都察院副都御史、刑部右侍郎。官至左都御史。后告老归乡。一生精研天文、数学,曾预修《明史·天文志》、《律历渊源》,增删校订程大位的《算法统余》,主编《数理精蕴》。著有《增删算法统宗》、《赤水遗珍》、《操缦卮言》等。
郑经(),字贤之、元之,号式天,昵称“锦舍”,郑成功长子。郑成功攻台时,郑经留守厦门。郑成功病逝后,与叔父郑袭内斗,导致清朝与荷兰联手攻陷金门与厦门,郑经撤退台湾。在陈永华的辅政下,抚土民,通商贩,岛内大治。三藩之乱起,与耿精忠联盟,占据漳州、泉州、潮州、惠州等城。后两军反目,耿精忠降清,郑经只得放弃东南沿海的所有据点,于永历三十四年(1680)退回台湾。一年后去世。
柯夏卿(),号玉砚,黄岩县人。崇祯十年(1637)进士,任刑部主事,兵部职方郎中,天津兵备道参政。崇祯十六年,以母老辞官归家。明亡后与张煌言等在台州奉表请鲁王朱以海监国,任佥都御史。出使福建,联络唐王朱聿键,修好两王关系,唐王授柯为兵部尚书。浙闽联合抗清失败后,柯回乡隐居,自号“循庵”,改书屋为“忍冬轩”,种忍冬蔓。晚年以诗酒自娱,工于书画,求索者盈门。曾主持息林诗社。著有《忍冬轩集》、《娱老詹言》、《涉古日钞》、《自得轩格言》等。
毕振姬(),字亮四,一作亮泗,号王孙,又号颉云。山西高平人。顺治三年(1646)进士,历任平阳府教授、国子监助教、刑部主事、山东济南道参议、金衢道左参政、广东兵备道。顺治十六年(1659),任广西按察使。升湖广布政使,不久辞官回乡。康熙十七年(1678),举为博学鸿儒科,三年后以老病辞。承陆九渊、王守仁之学,主张“心学”和“天人合一”,赞同伦理纲常。著有《尚书注》、《西河遗教》、《四州文献》、《三川别志》等。
史贻直(),字儆弦,号铁崖。江苏溧阳县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授检讨。历充云南主考、广东督学、赞善、侍讲、庶子、讲读学士。雍正元年(1723)任内阁学士,次年升吏部侍郎。雍正八年(1730)任两江总督。授左都御史,仍留两江。后任陕西巡抚。乾隆初年历任湖广总督。历任工、刑、户、兵、吏诸部尚书。乾隆七年(1742)署直隶总督。乾隆九年(1744)授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历官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人称“三朝元老、六部尚书、九州总督”。
华岩(),一作华嵒,字德嵩,更字秋岳,号新罗山人、东园生、布衣生、白沙道人、离垢居士等,老年自喻“飘篷者”。福建上杭人,后寓杭州。雍正十年(1732),定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与金农、李鳝、员炖、郑燮、丁皋、程兆熊等有往来。工画人物、山水、花鸟,草虫,脱去时习,力追古法,写动物尤佳。善书,能诗,时称“三绝”,为清代杰出绘画大家,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著有《新罗山人画集》、《离垢集》等。
樊守义(),山西平阳绛州(今新绛县)人。清康熙帝使臣。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帝为澄清中国礼仪之争,命樊守义随同法国传教士艾若瑟出使罗马教廷。康熙四十八年(1709)到达意大利罗马,晋见罗马教皇克勉十一世。艾若瑟和樊守义将康熙皇帝关于多罗来华、中国礼节问题和西洋教务问题的旨意,详细向教皇呈述。居意大利9年,先后在都灵、罗马学习,并遍游意大利名城。康熙五十七年(1718)回国。著有《身见录》。
顾炎武(),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俑。江苏昆山人。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著有《日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陈维崧(),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祖父陈于廷是明末东林党的中坚人物,父亲陈贞慧是当时著名的“四公子”之一。清初诸生,因早有文名,一时名流如朱彝尊、吴伟业、冒襄、龚鼎孳、姜宸英、王士禛、邵长蘅、彭孙遹等,都与他有交往。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翰林院检讨,曾参与修纂《明史》。创作的词总数超过一千八百首,为历代之首。他的词模仿苏轼和辛弃疾,风格尤其近于辛弃疾,高语豪歌,雄浑苍凉。著有《湖海楼全集》、《湖海楼诗集》等。
朱之瑜(),字楚屿,又作鲁屿,号舜水。浙江余姚人。明清之际的学者和教育家。明末贡生。因在明末和南明曾二次奉诏特征,未就,人称征君。清兵入关后,流亡在外参加抗清复明活动。南明亡后,东渡定居日本,在长崎、江户(今)授徒讲学,传播儒家思想,很受日本朝野人士推重。其学特点是提倡“实理实学、学以致用”,认为“学问之道,贵在实行,圣贤之学,俱在践履”,他的思想在日本有一定影响。朱之瑜和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一起被称为明末清初中国五大学者。著有《朱舜水集》、《安南供役纪事》、《阳久述略》、《释奠仪注》等。
王锡阐(),字寅旭,又字昭冥,号晓庵,又号余不、天同一生。江苏吴江人。天文历算学家,与当时北方的历算名家薛凤祚被并称为“南王北薛”。明亡后投河自尽而遇救,又曾绝食七日。从此放弃科举,隐居乡间,以教书为业。与顾炎武、潘柽章、吴炎等同为惊隐诗社成员。中年起,先后与张履祥、吕留良、钱澄之等一起在江苏讲授“濂洛之学”,并进行天文历算的研究著述。著有《晓庵新法》、《圆解》、《五星行度解》等。
&& 来集之(),初名伟才,又名镕,字元成,号倘湖、元成子。浙江萧山人。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授安庆府推宫,迁兵部主事。南明福王时官至太常寺少卿。明亡后隐居萧山倘湖之滨,课耕读以自给。精于《易》,尤工曲。著有杂剧《秋风三叠》、《两纱剧》及《倘湖遗稿》、《樵书》、《读易偶通》、《春秋志在》等。
孙嘉淦(),字锡公,又字懿斋,号静轩。山西兴县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升国子监司业。雍正四年(1726),迁国子监祭酒,命在南书房行走。六年,署顺天府府尹。进工部侍郎。历任学政、盐务、河工等要差。乾隆即位,升左都御史兼吏部侍郎。官至湖广总督、工、刑、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因伪奏稿案惊惧而终。著有《春秋义》、《南华通》、《诗义折中》、《周易述义》等。
高凤翰(),又名翰,字西园,号南村,又号南阜、云阜、尚左生。山东胶县人。清代画家、书法家、篆刻家。雍正初,以诸生荐得官,为歙县县丞,署绩溪知县,罢归。性豪迈不羁,善山水,纵逸不拘于法,纯以气胜,兼北宋之雄浑,元人之静逸。花卉亦奇逸得天趣。嗜砚,收藏至千馀,皆自铭,大半手琢。究心缪篆,印宗秦、汉,苍古朴茂。著有《砚史》,《南阜集》。
安岐(?),字仪周,号麓村、松泉老人。天津人,一说朝鲜人。清代书画鉴藏家。先世为盐商,家资巨富。自幼读书,喜爱法书名画。当时几位著名鉴藏家先期相继谢世,所藏精品,大多为安岐收藏。所居沽水草堂,在天津城东南。又有古香书屋,为其所藏书画名迹处所。所藏名迹包括展子虔、范宽、董源、王献之、欧阳询、米芾、黄庭坚、蔡襄、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名家之作,不愧为中国书画鉴藏大家。著有《墨缘汇观》。
吕留良(),又名光轮,一作光纶,字庄生,一字用晦,号晚村,别号耻翁、南阳布衣、吕医山人等,暮年为僧,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浙江崇德(今桐乡市)人。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思想家、诗人。明亡不仕,曾参加抗清义军。兵败后走匿行医。评选时文,一向反对满清。康熙间拒应满清的鸿博之征,后削发为僧,讲学以终。其弟子及曾静等人崇奉留良其说、为传广播,后曾静策动岳钟琪反叛,被告发下狱。吕亦被剖棺戮尸,著作则被焚毁。子孙及门人等或戮尸,或斩首,或流徙为奴,罹难之酷烈,为清代文字狱之首。吕留良著述多毁,现存《吕晚村先生文集》、《东庄诗存》。
施闰章(),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媲萝居士、蠖斋,晚号矩斋。宣城(今属安徽)人。清初著名诗人。顺治六年(1649)进士,授刑部主事。十八年举博学鸿儒,授侍讲,预修《明史》,进侍读。文章醇雅,尤工于诗,与同邑高咏等唱和,时号“宣城体”,与宋琬、严沆、丁澎、张谯明、赵锦帆、周茂元等并称
“燕台七子”,与宋琬、王士祯、朱彝尊、赵执信、查慎行,合称为“清初六家”。主张学术与文学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以“醇厚”为则,追求“清深”诗境和“朴秀”风貌,在清初文学史上享有盛名。著有《学馀堂文集》、《试院冰渊》等。
姚启圣(),字熙止,号忧庵。浙江会稽人。康熙二年(1663)举人,授广东香山知县。不久以“擅开海禁”被罢官。三藩之乱起,捐资募兵,投康亲王杰书麾下,署浙江诸暨知县,擢浙江温处道佥事,至康熙十五年(1676)耿精忠降,升福建布政使。两年后晋为福建总督,专责平台事宜。康熙十九年(1680)率兵克海澄,收金厦,迫使郑经退至澎湖,因功加封兵部尚书。康熙二十一年(1682),促水师提督施琅进攻台湾,年底病逝于福州。著有《忧畏轩奏疏》、《忧畏轩文告》等。
朱鹤龄(),字长孺,江苏吴江人。明诸生。颖敏嗜学,尝笺注杜甫、李商隐诗,盛行于世。与顾炎武同为惊隐诗社成员,与钱谦益、吴伟业、万斯同、徐乾学等有往来。明亡后隐居家乡,专心著述。晨夕一编,行不识途路,坐不知寒暑。人或谓之愚,遂自号愚菴。著《易广义略》、《尚书埤传》、《诗经通义》、《春秋集说》、《读左日钞》、《禹贡长笺》、《愚庵诗文集》等。
郝惟讷(),字敏公,一字端甫,直隶霸州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刑部郎中、通政司右参议、大理寺卿、户部侍郎、吏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刑部尚书、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尚书等职。为官器量宽和,操守端洁。后人谓其受知两朝,仕宦几四十载,六部历其五,九卿历其八。著有《郝恭定集》、《永言录》等。
彭士望(),本姓危,字躬庵,又字达生。江西南昌人。十六岁补县学生,与同乡新建欧阳斌元研究经世之学。从父命师事黄道周。黄以党祸下狱,四处奔走,竭力营救。南明弘光时,史可法督师扬州,召之往,进策以左良玉、高杰军清君侧,未见用,辞归。居宁都翠微峰,讲学易堂,与魏禧兄弟等号“易堂九子”。其学宗王守仁、罗洪先,晚讲求实用,反对空谈。著有《手评通鉴》、《春秋五传》、《耻躬堂诗文集》等。
边寿民(),初名维祺,字颐公,又字渐僧、墨仙,号苇间居士,晚年又号苇间老民、绰翁、绰绰老人。江苏淮安人。清代著名花鸟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善画花鸟、蔬果和山水,尤以画芦雁驰名江淮,人称“边雁”。其泼墨芦雁,苍浑生动,朴古奇逸,极尽飞鸣、食宿、游泳之态。泼墨中微带淡赭,大笔挥洒,浑厚中饶有风骨。又善以淡墨干皴擦小品,更为佳妙。所居称
“苇间书屋”。他又工诗词、精中国书法。著有《苇间书屋词稿》、《苇间老人题画集》。
傅山(),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真山、浊翁、石人等别名。山西阳曲(今太原市)人。明清之际思想家、医学家。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颙、颜元一起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明诸生。明亡为道士,道号“真山”,以避剃发令。隐居土室养母,外出时,他总是身穿朱红色的外衣,以示不忘“朱”明之意,人称“朱衣道人”。康熙中举鸿博,屡辞不得免,至京七日不食,称病卧床,不试而归。于学无所不通,经史之外,兼通先秦诸子,又长于书画医学。著有《霜红龛集》、《傅青主女科》、《傅青主男科》等。
吴兆骞(),字汉槎,号季子。吴江(今属江苏苏州)人。清初诗人。少有才名,与华亭彭师度、宜兴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号。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累,遣戍宁古塔二十三年。友人顾贞观恳求于纳兰性德。康熙二十年(1681),经性德父纳兰明珠、徐乾学、徐元文等朝廷重臣相救,纳资赎归还。归后三年而卒。诗作慷慨悲凉,独奏边音,因有“边塞诗人”之誉。著有《秋笳集》。
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山西永宁人。崇祯十二年(1639)举副员,顺治十八年(1661)出仕,历任罗城知县、合州知州、黄州知府、湖广下江陆道道员、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等职。在20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举“卓异”,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和康熙帝赞誉,以“天下廉吏第一”蜚声朝野。
李霨(),字景霱,号坦园。直隶高阳(今属河北)人。幼成孤儿,立志读书。顺治三年(1646)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检讨、编修、侍讲学士。顺治十五年(1658),升秘书院大学士,改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官至户部尚书兼保和殿大学士。尝辟寄园于舍北,自称据梧居士,吟咏其中。有问业者,讲论不辍,旁及天文、地理、百家之言,无不精究。其在相位二十八年,老成持重,风度端凝,内介外和,朝野倚以为重。有《闽役纪行略》、《伴星草》、《心远堂诗集》等。
沈荃(),字贞蕤,号绎堂,别号充斋。华亭(今上海松江)人。顺治九年(1652)进士。授编修,累官詹事府詹事、翰林院侍读学士、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为人经述深湛,喜奖拔后进,颇为时重。学行醇洁,书法尤有名,宗法米芾、董其昌,书风雍容闲雅,深得康熙帝赏识,尝召至内廷论书,是康熙年间最重要的书法家之一。著有《充斋集》。传世书迹有《临怀素自叙帖》、《节临&天马赋&》等。
吴嘉纪(),字宾贤,号野人。江苏泰州人。出生盐民,少时多病,明末诸生,入清不仕,隐居泰州安丰盐场。每岁水至,常及半扉,井灶尽塌,苦吟不辍。工于诗,其诗法孟郊﹑贾岛,语言简朴通俗,内容多反映百姓贫苦,以“盐场今乐府”诗闻名于世,得周亮工、王士禛赏识。著有《陋轩诗集》。
沈起元(),小名传时,字子大,号敬亭。江南太仓人。清代诗人、学者。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选庶吉士,改吏部主事。擢员外郎。出任福州府知府。历兴化知府、台湾知府、河南按察使、直隶布政使、光禄寺卿。乾隆十三年(1748),因病离任回籍。为官期间,注重教育和理学的传播,先后执掌钟山、济南、扬州、太仓诸书院,尤以在娄东书院的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敬亭文稿》、《诗草》、《桂轩诗草》、《周易礼义集说》、《周易洗心》等。
纳兰性德(),原名纳兰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清代最为著名的词人之一。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被康熙留在身边,授予三等侍卫的官职,后晋升为一等侍卫,多次随康熙出巡。一生淡泊名利、善骑射、好读书、擅长于词。他的诗词不但在清代词坛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也以“纳兰词”在词坛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之地。与朱彝尊、陈维嵩并称“清词三大家”。著有词集《侧帽集》、《饮水词》等以及《通志堂集》、《渌水亭杂识》等。
曹溶(),字洁躬,又字秋岳,号倦圃,晚号金陀老人,浙江嘉兴人。清初藏书家。崇祯十年(1637)进士,官御史。顺治初,归清,授原官。累迁河南道御史、顺天学政、太仆寺少卿、左副都御史、户部右侍郎、广东右布政使。康熙三年(1664)裁缺归里。筑书楼于嘉兴南湖之滨的倦圃别业,称“静惕堂”,藏书极富。提出古书流通法,向藏书家们指出其藏书职责是在于流通,不仅仅是保藏,务必使作者的思想和劳动,不以珍藏秘藏而与世隔绝。著有《崇祯五十宰相传》、《倦圃莳植记》、《静惕堂诗集》、《德藻堂诗集》等。
函罡(),俗姓曾,名起莘,字丽中,又字天然。广东番禺人。明末清初诗僧。崇祯六年(1633)举人。崇祯十二年(1639)会试,公车北行,舟次南康,诣归宗寺,谒道独和尚,落发为曹洞宗第三十四传。历主长庆、归宗、海幢、丹霞、芥庵、华首诸刹。其弟子全为今字排行,有遗民诗人今吼(王邦畿)、今种(屈大均)、今释(金堡)、今竟(陆圻)等。虽处方外,不忘国事。工诗,入清后每以诗吊死节之士。著有《瞎堂诗集》。
胤祥(),雍正即位后改名允祥。清康熙帝玄烨第十三子,满洲正蓝旗人,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封怡亲王。自幼跟随胤禛(雍正帝),曾出任军职,掌管驻京禁军。雍正继位,封为和硕怡亲王,掌管户部,总理朝政,又出任议政大臣,处理重大政务。雍正七年(1729),准噶尔部策妄阿刺布坦父子叛清,朝廷决定对西北两路用兵,奉命筹划建立军机处,出任首席军机大臣。因胤祥对雍正朝的治绩助力甚大,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为铁帽子王。
岳钟琪(),字东美,号容斋。四川成都人。为岳飞第21世嫡孙、岳飞三子岳霖系后裔。清朝名将。康熙五十年(1711)由捐纳同知改武职,任松潘镇中军游击、副将。康熙六十年(1722),以平定西藏乱事,擢四川提督。雍正三年(1725),兼甘肃巡抚、署川陕总督,拜宁远大将军。雍正十年(1732)因刚愎自用,坐失战机,致使准噶尔入犯哈密,被夺官下狱。后获释家居。乾隆十一年(1746),以总兵衔启用,为四川提督,平大金川有功,封公爵。乾隆十九年(1754),于镇压陈琨起义时,病死于四川。著有《姜园集》、《蛩吟集》等。
李鳝(),字宗扬,号复堂,又号懊道人。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之一。康熙五十年举人,后被召为宫廷画师。乾隆三年(1738)出任山东滕县知县。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被排挤罢官。后到扬州以卖画为生。与郑板桥的关系最为密切。早年师从魏凌苍,后来拜从高其佩,在扬州时从石涛的笔法中得到启发,遂以破笔泼墨作画,形成
“水墨融成奇趣”的独特风格。传世作品有《五松图》、《芭蕉萱石图》、《墨荷图》、《浴凫图》等。
汪士慎(),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等。安徽休宁人,寓居扬州。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以卖画为生。擅画花卉,随意勾点,清妙多姿。尤擅画梅,神腴气清,墨淡趣足。暮年一目失明,仍能为人作书画。后来,双目俱瞽,但仍挥写,署款“心观”二字。代表作有《潇湘灵芳图》、《绿萼梅开图》、《洒香梅影图》、《月佩风襟图》、《灵根出谷图》、《苍松偃蹇图》等。著有《巢林集》。
邹一桂(),字原褒,号小山,晚号二知老人。江苏无锡人。清代画家。雍正五年(1727)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云南道监察御史、贵州学政、太常寺少卿、大理寺卿、礼部侍郎,官至内阁学士。恽寿平之婿,得其真传,擅画花卉,风格清秀。诗画作品有《小山诗钞》、《大雅堂续稿》、《百花诗卷》、《小山画谱》、《春华秋实图》、《五君子图》、《秋出萧寺图》、《芙蓉蓉图》、《蔷薇朱藤图》、《红桃白梨图》、《太古云岗图》等。
塞楞额(),又作色楞额、色楞阁,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安亲王岳乐子。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授内阁中书。累官翰林院侍讲、国子监祭酒、内阁学士、礼、兵、工部侍郎、山东巡抚、镶蓝旗汉军副都统、直隶提督、陕西巡抚、江西巡抚。乾隆十一年(1746),擢升湖广总督。乾隆十三年(1748),孝贤皇后去世,因违规剃发,被乾隆帝赐自尽。
实贤(),清代净土宗僧,莲宗第九祖。江苏常熟人。俗姓时,字思齐,号省庵。世代习儒,夙有出尘之志。十五岁出家,经典过目不忘。二十四岁受具足戒,严持戒律,不离衣钵,日仅一食,恒不倒单。后谒礼绍昙,听讲唯识、楞严、摩诃止观,通达天台、法相等学说,传为灵峰派四世天台正宗。后应诸方丛林之请,讲经十余载,江浙道俗皈依者甚众。晚年,绝诸外缘,结集莲社,专修净业,人皆称为永明再来。著有《净土诗》、《西方发愿文注》、《续往生传》、《涅槃忏》、《劝发菩提心文》等。
董说(),字若雨,号西庵,又号鹧鸪生、漏霜。明亡后,隐居丰草庵,改姓林,名蹇,字远游,号南村,又名林胡子,并自称槁木林。中年出家苏州灵岩寺为僧,法名南潜,字月涵,一作月岩。乌程(今浙江吴兴)人。明末小说家。幼年曾受业于张溥之门,后加入复社,无意功名。好记梦,曾成立梦社,并作《梦社约》,还有专写梦的《昭阳梦史》、《梦乡志》等书。母亡后寓居夕香庵。出家30年,足不至城市,惟跟黄道周深谈经学。著有小说《西游补》以及《丰草集》、《丰草庵杂著》、《七国考》、、《楝花矶随笔》等。
魏裔介(),字石生,号贞庵,又号昆林。直隶柏乡(今属河北)人。清代官员、经学家。师从张从野、陈孔昭等人。顺治三年(1646)进士,选庶吉士,历任工科给事中、吏科给事中、兵科都给事中、太常寺少卿、左副都御史、左都御史、太子太保、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太子太傅等职。为学极力提倡程朱理学,以明孔孟之道而“不惑异端”。著有《圣学知统录》、《知统翼录》、《致知格物解》、《屿舫集》、《昆林小品》、《兼济堂集》。
丁澎(),字飞涛,号药园。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回族。清代诗人。早岁工诗,与同乡吴百朋、陆圻等合称“西泠十子”。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授刑部主事,调礼部主客司。十四年(1657)典试河南副考官。科场案起,被劾谪戍奉天5年。塞上苦寒,而吟啸自若。康熙九年(1670)升礼部仪制司员外郎。暇日与宋琬、施闰章等唱酬日下,因又称“燕台七子”。著有《天方圣教序》、《真教寺碑记》、《扶荔堂集》等。
黄宗炎(),字晦木,一字立溪,学者称鹧鸪先生。浙江余姚人。与兄黄宗羲、弟黄宗会号称“浙东三黄”。明季贡生。兄弟三人均为刘宗周弟子,学术大略与宗羲等。南明弘光朝亡后,徒步迎鲁王,兄弟毁家纾难,起义兵,时称“世忠营”。败后,奔走四明诸山寨间,被清吏所捕,几死。后卖艺文自给,潜心学《易》。著有《周易象辞》、《寻门余论》、《六书会通》、《二晦集》、《山栖集》。
李卫(),字又玠。江南铜山(今江苏徐州)人。清代大臣。出身富户,康熙五十六年(1717)捐赀为员外郎,补兵部,迁户部郎中。雍正三年(1725)擢升浙江巡抚兼理两浙盐政。推行“滩丁入亩”政策。雍正五年,授浙江总督,管巡抚事。雍正七年,加封兵部尚书、太子太傅。雍正十年署理刑部尚书,寻授直隶总督。深受雍正赏识,同鄂尔泰、张廷玉、田文镜均系雍正心腹。乾隆元年(1736),兼管直隶河道总督。虽识字不多,但操守廉洁,任事敢为。
黄慎(),字恭懋,后已改字恭寿、菊庄,号瘿瓢,又称东海布衣。福建宁化人,寓居扬州。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卖画为生。初师上官周,学工细人物山水。后变化为粗笔挥写,以简驭繁,气势雄伟,形神兼备。写山水、花鸟、虫鱼等,也无不工妙。工草书,师法二王,出神入化。其诗亦佳,故有“诗、书、画”三绝之称。代表作有《八仙星聚图》、《啮榴戏婴图》、《商山四皓图》、《关山风雪图》、《沧波钓叟图》、《东山觞咏图》、《山谷听琴图》等。著有《蛟湖诗草》。
金农(),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布衣终身。好游历,无所遇而归。晚寓扬州,卖书画自给。工于诗文书法,并精于鉴别。书法创扁笔书体,兼有楷、隶体势,时称“漆书”。其画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笔作花卉小品,尤工画梅。代表作有《东萼吐华图》、《空捍如洒图》、《腊梅初绽图》、《玉蝶清标图》、《铁轩疏花图》、《菩萨妙相图》、《琼姿俟赏图》等。著有《冬心诗集》、《冬心随笔》、《冬心杂著》等。
马曰琯(),字秋玉,号嶰谷。安徽祁门人,迁江苏扬州。清代著名盐商、藏书家。世代经营盐业。曾以附贡生援例候选主事,授道台衔。乾隆初举博学鸿词,不就。一生喜爱写诗、藏书和结交文人雅士,雍正年间,在扬州建造小玲珑山馆,广交天下名流。著名学者全祖望、厉鹗、金农、郑板桥、陈章等常相往来。曾自为盟主,同厉鹗等人结“邗江吟社”,吟诗作赋、游历山水。小玲珑山馆藏书甚富,为全国之冠著有《沙河逸老集》、《嶰谷词》等。
魏象枢(),字环溪,号庸斋,晚称寒松老人。蔚州(今河省蔚县)人。清代理学家。顺治三年(1646)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刑科给事中、工科右给事中、刑科左给事中、吏科都给事中、都察院左佥都御史、顺天府尹、大理寺卿、户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等职。三藩之乱时对清廷后勤补给多所建树。工书法,尤长于行书。治学主张经世致用,强调要重视王制、人事、百姓,提出“循理守法安命”。著有《寒松堂集》。
汤斌(),字孔伯,号荆岘,晚号潜庵。河南睢州人。清初理学汉臣。顺治九年(1652)进士,选宏文院庶吉士,授国史院检讨。顺治十二年(1655),出任陕西潼关道员。康熙五年(1666)拜孙奇逢为师。康熙十八年应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侍讲。康熙二十一年充《明史》总裁。历官内阁学士、江宁巡抚、礼部尚书管詹事府事、工部尚书。一生以学问治天下、以学问辨是非、以学问教后辈,既是理学的创新者,也是理学的实践者。著有《汤子遗书》、《潜庵语录》、《潜庵文钞》、《春秋增注》等。
顾景星(),字赤方。号黄公。蕲州(今湖北蕲春)人。清代文学家。明末贡生,南明弘光朝时考授推官。入清后屡征不仕。康熙己未(1679)荐举博学鸿词,称病不就。家有藏书,其“白茅堂”藏书充栋,但不善著录,信手取之。记诵淹博,词作及诗文皆名于当时。在京师时和方孝标、邵长蘅、周亮工、施闰章等交游,颇受器重。诗文颇多故国幽思之论。著有《白茅堂集》、《读史集论》、《贉池录》、《顾氏列传》、《南渡来耕集》、《阮籍咏怀诗注》、《李贺诗注》等。
杜濬(),原名绍先,字于皇,号茶村。湖北黄冈人。明末清初诗人。明崇祯十二年(1639)副贡生。不得志,乃刻意为诗。入清不仕,寓居于江宁四十余年,一生穷困潦倒,家贫至不能举火。性廉介,自甘贫困,不轻受人之惠。诗学杜甫,苍朴沉郁,遒宕清逸中时有气势,五言律诗尤佳。著有《变雅堂集》。
王文清(),字廷鉴,号九溪。湖南宁乡人。雍正二年(1724)进士,历任九溪卫学正、中书舍人、宗人府主事等职,官至岳州府教授。以丁忧归。乾隆二年(1737),参与修撰《三礼》、《律吕正义》,校勘《五代史》。乾隆十一年、乾隆二十九年前后两次出任岳麓书院山长,手定《岳麓书院学规》,多所建树。与王夫之、王闿运、王先谦等合称“湖南四王”。参加修纂乾隆《湖南通志》、《长沙府志》,主纂乾隆《宁乡县志》。著有《考古源流》、《锄经馀草》等。
高翔(),字凤岗,号西唐,又号樨堂。江苏扬州人。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终身布衣,性情高傲。少年时期崇尚石涛,与石涛结识为友,情谊深长,受益颇深。石涛死后,每年扫墓,至死弗辍。亦与金农、汪士慎友善。擅画山水花卉,间作佛像人物。山石常以“披麻皴“画出,笔法简练,墨色淡雅,有空灵之感。晚年由于右手残废,常以左手作画。作品有《弹指阁图》等。著有《西唐诗钞》。
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意大利人,生于米兰。康熙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曾参加圆明园西洋楼的设计工作。人物、肖像、走兽、花鸟、山水无所不涉、无所不精,在绘画创作中,融中西技法于一体,形成精细逼真的效果,创造出新的画风,纪录了清朝初期的中国宫廷人物与景色,深受康熙、雍正、乾隆器重。代表作品有《聚瑞图》、《嵩献英芝图》、《百骏图》、《弘历及后妃像》、《平定西域战图》等。
张鹏翀(),字天飞,又字天扉,一字抑斋,号南华散仙。嘉定(今属上海市)人。雍正五年(1727)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检讨,官至詹事府詹事。遍读经史,精通诗文书画。书法师法苏轼。山水师法元四家,笔墨清润,设色轻淡,为“四王”画派嫡传。论画力主追摹古法。嘉定六君子之一。传世作品有《松竹溪亭图》等。著有《进呈集》、《赓韵集》、《传宣集》、《双清阁集》、《南华诗钞》、《南华文钞》等。
胤禵(),原名胤祯,雍正即位后改名允禵。康熙帝玄烨第十四子,母德妃(孝恭仁皇后)乌雅氏。康熙四十八年(1709)封贝子。从五十年起,凡幸塞外皆随从。五十七年授抚远大将军,征策旺阿喇布坦,驻师西宁。统帅驻防新疆、甘肃和青海等省的八旗、绿营部队十多万人,人称“大将军王”。与雍正帝本为同母兄弟,在康熙末年宫中争夺皇位的斗争中却势如水火。雍正登基后被削爵,幽禁于寿皇殿,直至乾隆登极后才释放。
德沛(),字济斋,费扬武曾孙,第八代郑亲王。雍正十三年(1735),封镇国将军,授兵部侍郎。乾隆二年(1737),授甘肃巡抚。乾隆四年(1739),调闽浙总督。乾隆六年(1741),兼署浙江巡抚。乾隆七年(1742),调任两江总督。乾隆八年(1743),任吏部侍郎。乾隆十二年(1747)署理山西巡抚,擢升吏部尚书。乾隆十三年(1748)因病解任。
杨廷璋(),字奉峨,汉军镶黄旗人。世袭佐领。雍正七年(1729),自笔帖式授工部主事。累迁郎中、广西桂林知府、按察使等。乾隆二十年(1755),迁湖南布政使。二十一年,授浙江巡抚。二十四年,授闽浙总督。二十九年,因事夺官,以其平时尚能任事,授散秩大臣。复授正红旗汉军都统、工部尚书。三十年,署两广总督。三十二年,授刑部尚书。三十三年,授直隶总督。
南怀仁(),字敦伯,又字勋卿。比利时人,耶稣会传教士,康熙皇帝的科学启蒙老师,精通天文历法、擅长铸炮,是清初最有影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1658年随同卫匡国来华,先在山西传教,顺治十七年(1660)受召前往北京协助汤若望修历法。康熙三年(1664)与汤若望等同被杨光先参劾下狱。次年获释。康熙八年(1669),接替汤若望授以钦天监监副,主持编制《时宪书》。十三年,升任钦天监监正。著有《康熙永年历法》、《坤舆图说》、《西方要记》等。
沈光文(),字文开,号斯庵,浙江鄞县人。参加明经科而进太学。福王时授太常博士,升工部郎。福王政权灭亡后,投奔桂王政权,累迁为太仆寺少卿。顺治六年(1649),前往金门,后来计划经海路迁居泉州,却在途中遭遇台风,漂流到台湾。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率军收复台湾,得知沈光文也在台湾后,曾加以接见,并赐予田宅。郑成功死后,继位的郑经若干施政令沈光文不满,曾为文讥讽,几遭迫害,乃落发出家、避祸“罗汉门”。晚年组织“东吟诗社”,并定居于目加溜湾社(今台南市善化区)。著有《文开文集》、《流寓考》、《台湾赋》、《草木杂记》、《台湾舆图考》等。
倪灿(),字闇公,号雁园。江苏上元人。清初学者、史志目录学家。康熙十六年(1667)中举,十八年召试博学鸿儒,官授翰林院检讨。受荐修《明史》,作《明史艺文志·序》,与姜宸英《刑法志·序》并称杰作。鉴于辽金元三史原先都没有纂修艺文志,又编纂《补辽金元艺文志》,开启了清代学者补修史志的工作。工于诗文,书法亦秀绝一时。著有《雁园集》。
陈潢(),字天一,号省斋。浙江钱塘人,一说浙江嘉兴人。自幼聪颖,博学多才,精通地理之学。但不喜八股,屡试不第。曾到宁夏、河套等地实地考察,精研治理黄河之学。为靳辅所重用,凡治河之事,无不向其请教。在治理方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明代著名治水专家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理论,主张把“分流”和“合流”结合起来。康熙二十六年(1687)经靳辅保奏,授佥事道衔。二十七年,被人以“屯田扰民”的罪名参劾,遭撤职,不久逝。
汪懋麟(),字季角,号蛟门。江苏江都人。康熙六年(1667)进士,授内阁中书。因徐乾学荐,以刑部主事入史馆充纂修官,与修明史,撰述最富。吏才尤通敏。旋罢归,杜门谢宾客,昼治经,夜读史,日事研究,锐意成一家言。方三年,遽得疾卒。懋麟与汪楫同里同有诗名,时称“二汪”。著有《百尺梧桐阁集》等。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次女。天命十年(1625)嫁皇太极,崇德元年(1636)皇太极称帝后受封为庄妃。崇德三年生皇九子福临(顺治帝),顺治帝即位后与其姑孝端文皇后并尊为皇太后,其孙康熙帝继位后尊为太皇太后,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育、辅佐顺治、康熙两代君主,是清初杰出的女政治家。
谢济世(),字石霖,号梅庄。广西全州县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雍正四年(1726),授浙江道监察御史,因参劾河南巡抚田文镜被下狱充军。雍正七年(1729)因注疏《大学》、《中庸》毁谤程朱获罪。乾隆即位,任江南道御史,迁湖南粮道。乾隆八年(1743)被湖南巡抚许容诬告降职。乾隆九年(1744),巡抚蒋溥密奏其谬附舆论,以老病致仕。著有《梅庄杂著》、《大学注》、《经义评》、《西北域记》等。
岳乐(),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泰之子,是顺治、康熙两朝功勋卓著的亲王,清初改革派的代表。初封镇国公。顺治三年(1646),随肃亲王豪格征四川,击斩大西王张献忠,晋升为贝勒。八年(1651),晋封多罗安郡王,掌理工部事务,入议政王大臣会议。十年(1653),授宣威大将军,驻军归化城,进讨喀尔喀部土谢图汗、车臣汗。十二年(1655)授宗人府左宗正,掌宗人府事。十四年(1657)晋封和硕安亲王。三藩之乱爆发,于康熙十三年(1674)挂定远平寇大将军印,率军收复江西、湖南。二十七年(1688)偕同简亲王雅布前往苏尼特统筹防御噶尔丹,卒于军。
龚贤(),又名岂贤,字半千、半亩,号野遗,又号柴丈人、钟山野老。江苏昆山人,迁居金陵(今南京)。明末清初著名画家。早年曾参加复社活动,明末战乱时外出漂泊流离,入清隐居不出,他与同时活跃于金陵地区的画家樊圻、高岑、邹喆、吴宏、叶欣、胡慥、谢荪等并称“金陵八家”。工诗文,善行草,源自米芾,又不拘古法,自成一体。传世画作有《深山飞瀑图》、《急峡风帆图》、《木叶丹黄图》、《重山烟树图》、《溪山人家图》、《云林西园图》等,另著有《香草堂集》、《画诀》、《柴丈人画稿》、《诗遇》、《半亩园诗草》、《半亩园尺牍》、《中晚唐诗纪》等。
&&&&汪楫(),字次舟,一作舟次,号悔斋。安徽休宁人,寄籍江苏江都。性伉直,意气伟然。力学不倦,日索奇文秘籍读之。初署赣榆训导。康熙十八年(1679)应“博学鸿儒”,授翰林院检讨,纂修明史。充册封琉球正使,不受馈赠。出知河南府,治绩称最。历迁福建布政使。工诗,所作以古为宗,以清冷峭蒨为致。亦工书,笔法奇逸,浑脱淋漓,如舞剑器。著有《崇祯长编》、《悔庵集》、《使琉球杂录》、《补天石传奇》、《观海集》等。
&&&&孙在丰(),字屺瞻。浙江德清人,世居归安(今湖州)菱湖。清朝治河名臣。康熙九年(1670)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充日讲官。二十年,任《明史》总裁。二十二年,擢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调任掌院学士,累迁工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康熙二十五年(1686),出使淮、扬一带治河,与河道总督靳辅意见不同,上疏互劾。康熙二十六年,河工停顿。康熙二十八年,升为内阁学士。著有《扈从笔记》、《东巡日记》、《下河集思录》、《尊道堂诗文》等。
邓汉仪(),字孝威,号旧山,别号旧山梅农、钵叟。江苏泰州人。早年从查继佐习举业,负诗名。明末加入复社,曾与吴伟业、龚鼎孳游。顺治元年(1644)为避身远祸,迁居泰州,从此绝意仕进。康熙十八年(1679),召试博学鸿儒,不第,以年老授中书舍人。所为诗,近体雅近钱、刘,七绝态秾意远,《息夫人庙》一首,为时传诵。著有《淮阴集》、《官梅集》、《过岭集》、《诗观》等。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黄对点 相位疯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