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溪江永嘉书院书院 杨大力文集

精彩文章推荐把 东嘉诗话 分享到:
刚表态过的朋友 ()把 小说:我爱我恨(1) 分享到:
我爱我恨&&
作者/杨大力 来源/永嘉网 已阅读/ 953 人次 2003年10月8日&&
  我认识卢丫的地点很特别,是在杭州大学的车棚。上个月我的自行车被人偷了,这给我造成了极大的不便。我的自行车是一辆六成新的小飞达,值一百块钱,价钱不贵,但是它在我的学习、访友、逃学等方面提供的帮助,是无从替代的。尤其是在我忍受不了教授无聊饶舌的施教过程时,我会象逃命似的骑上我的小飞达,跑到植物园的草坪上晒太阳,吞咽自由的空气。上个月,它在车棚里被偷了,我恨人及棚,每回路过车棚,都要盯着铝皮的棚背,用温州方言痛骂几声,出出恶气。星期一上午我路过车棚时,又狠狠地骂了几声,并且朝棚背上扔了一块石头,接着目光就被车棚里一辆七成新的小凤凰粘住了。这辆红色的小凤凰比我的蓝色的小飞达新了一成,皮水好多了。另外,要命的是,它车座后的刹车已经取掉,用于补偿的刹车工具——一条绿色塑料皮包封的链条锁,却被粗心的主人搁在了车头的铁篮子里。我咽了一口唾沫,朝它走了几走。当然我朝四周张望了一会,没什么人。我又咽了一口唾沫,告诫自己,千万不能不停地东张西望,这容易引发别人的注意力和警惕性。我迈着漫不经心的脚步,走到小凤凰面前,看也不看它一眼,就把它推出了车棚。
  我没有象那些幼稚而胆怯的小贼一样,飞快地跨上赃车绝尘而去,那样做在我看来是太愚蠢了。我推着车慢慢地走,不知内情的人可能会认为我并不想上街办事,而是要推着自己用了几年的,毛病百出的车子到修车摊去做一番修理呢。其实我早已瞄准了宿舍楼左边的一排绿化树,我盘算着,一转过这片绿荫匝地的屏蔽地带,立即上车,使车速达到每小时三十公里,快快离开这个是非之地,结束这五分钟提心吊胆的时刻。这五分钟内,由于恐惧,我估计体内的细胞已经死去百分之十五之上。就在小凤凰的前轮要辗上绿化树落下的树影时,我感到车子被什么东西从后边挂住了。我回头一看,眼睛立刻发亮了,一位身量高挑的,有着运动员般壮硕体格的女孩子正站在我身后,乍一看有点眼熟。她笑起来时,神情有些象我多年前的某位老朋友。我注意到她的右手正勾着我的那辆小凤凰的后座。说她勾着,是因为她只用了两个手指,十分优雅地插在后座的弹簧钢栅之间,就使车子停止前行了。女孩子见我转过身体,很客气地问我:“你想骑到哪里去?”她的话使我产生了幻想,我心里飞快地思忖着:她莫不是想要我带一程,这可得小心了,如果我脱口而出,说自己想骑车到植物园,而她却要到武林门办事,那我岂不是白白地跟一场艳遇擦肩而过了吗?我反守为攻,热情地,带着试探性的口气问她:“你准备到哪个方向去啊?”出乎我的意料,女孩子的嘴脸说变就变,一抹轻蔑的冷笑从她娇嫩的脸皮后绽露出来,令我吃了一惊。接下去从她口里吐出的一句话,给我带来的就不仅仅是吃惊了。她说:
  “这是我的车。”
  我攥着车把的双手剧烈地颤抖了一下,手心的汗水将车把沾得湿漉漉的,看女孩子脸色决绝,语气是斩钉截铁一样地果断,我在慌乱之中立刻转板,很抱歉地冲她挤出一个微笑,用忏悔式的口气对她说:“刚才我手忙脚乱,错把你的车子推出来了。”我把车头倒过来,朝她一送,女孩子非常老练地点点头,宽容地接过车把,一面还不忘教训我,她说:“你承认推错了就好。”说心里话,我虽然感激她的宽容,却又不能不对她说话的语气耿耿于怀。
  在杭州大学,有这么一副说话的口气的人,除了卢丫,还有谁?
  车棚事件过后的几天内,我的心境特别奇怪。按常理揣测,我有过偷盗卢丫自行车的企图,并且把这个企图在行动中贯彻落实到一半,应该怕见车主。可我是怎样害怕卢丫的呢?我怕见她的面容,不敢与她双目对视,但我渴望见到她的侧影,或者背影,也就是说,我渴望着窥伺她。我办到了。我日复一日,夜复一夜地在渴望与害怕两种心理的交迫之下经受煎熬,生活在自寻烦恼之中,一度产生了自恋倾向。应该说,在我这个年龄,爱情再也不是一句自欺欺人的鬼话。爱不是名词,而是动词,它不应该表现为一种思想或情绪,而应当是一种带有暴力倾向的行为。我爱上卢丫了吗?我自嘲地问自己。晚饭之后我到洗澡间冲凉冲到一半的时候,开始抚摸起自己的身体,从下巴到胸脯,直到肚皮,我的手在肥皂泡沫的掩护下自由穿梭,保养欠佳的手皮与滑溜溜的娇嫩的肚皮在磨合中产生了龃。突然我发觉自己的指尖触及了脐下三寸。我提心吊胆地留意着隔壁洗衣房的响动,害怕被人发觉,同时我的脑海里浮现了卢丫的形象,那是一个肥硕的梦幻般的躯体。我在艰难而幸福的想象中,把自己的身影与卢丫的进行了对比。在飞腾的体气中,我鼓励自己向她的身体靠近,进入,被她包裹,挟持, 虐待,直到体力不支。在此期间,我没有向她脸部看上一眼。实际上,到此刻为止,卢丫的面容在我记忆中仍是模糊不清的,七窍还不能组合成一个整体。我的全副精力都集中在自己急切的行动上。
  意料不到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我的幻觉不久就变成了事实。这个变化的直接原因是杭大新开设的一门选修课。进入大三之后,功课少了,比较悠闲。我选择了几门选修课。先是到物理系一位教授门下听艾.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与狭义相对论》,听到一半,转而去听地球物理系一位俄籍天文学家的《阿赫玛托娃抒情诗欣赏》,接着去听了三个月的《甲骨文选读》,然后心血来潮,跑去听一门刚开设的《中医推拿课》。在这门课的课堂上我看见了卢丫。我首先发现的是她的背影。时当初春,她穿了一件鹅黄色的碎花棉袄,坐在我前排,浑圆的肩背,两支肩胛骨在布面下缓慢转动,剪短了的头发下露出一截白花花的颈项,看得我头晕眼花。我感到害怕,卢丫会不会蓦然回过头来?我开始手忙脚乱,为了掩饰内心的慌张,我不停地用双手在桌格中掏摸,摸来摸去,只摸出几张揉成一团的碎纸。我把其中一个纸团摊开,抹平,又揉成一团,再摊开,抹平,再揉成一团。重复着毫无意义的工作。我的两颊开始紧张得渗出细汗。接着我发现了桌面上的几行歪歪扭扭的诗句,墨色尚新,这是那些无心听课的同学无聊时的杰作:“
  在家没意思,
  出门找miss,
  miss, miss, please,
  shut your eyes,
  open your mouth,
  I will give you a kiss.
&&&&&&&&&&&&&&&&&&&&&&&&&&&&&&&&&&&&&&&&&&&&&&&&&&&&&&&&&&&&&&&&&&&&&&&&&&&&&&&&&&&&&&&&&&&&&&&&&&&&&&&&&&&&&&&&&&&&&&&&&&&&&&&&&&&&&&&&&&&& (待续)
刚表态过的朋友 ()您当前位置: & 再识楠溪江名家作品——《印象永嘉》
再识楠溪江名家作品——《印象永嘉》
发布单位:永嘉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发布时间: 16:24:42
来  源:永嘉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作  者:郭梅
&&& 第一次听说永嘉,似乎还是在学龄前吧。那个时候,父亲经常出差,于是,小小的我听熟了上海、宁波、丽水等省内外地名,其中就有永嘉。只是,已经想不起来当年父亲从永嘉回杭,给我和弟弟带了什么好吃的。
&&& 一直很喜欢这个清远宁谧仿佛带着六朝烟水迷离之气但又丝毫不颓唐萎靡的地名,心里总是没来由地认定了,那个地方,一定是真正得一&嘉&字的&&不仅仅因为那里是南戏的发祥地,有我熟悉和喜欢的永昆,还有不少让我心向往之的古戏台&&虽然,身为浙江人,我却一直到从教多年以后,才第一次有机会踏上永嘉的土地,而且来去匆匆。三天的逗留,除了完成一门课程的教学以外,印象最深的,是永嘉的人情之美。
&&&&&&&&& 一
&&& 永嘉忆,最忆是碇步。
&&& 我第二次到永嘉,才真正有了与永嘉山水的亲密接触。
&&& 每天清晨,和新朋旧雨一起从梦江大酒店出发,惬意地任楠溪江的山水和村庄将我柔柔地拥入怀中。
&&& 新秋。
&&& 山清,水秀。
&&& 鸟语,花艳。
&&& 风朗,气清。
&&& 天淡,云闲。
&&& 不必想身在何处,亦不必问今夕何夕,呼吸着仿佛染有青草味的空气,惟觉在在熨帖、在在宁馨,连随手套上的一角红裙也无比地自在妥帖着,便放松了身体,放纵了灵魂,兀自沉湎于与这山这水这泉这溪的缠绵之中。
&&& 不知不觉间,同行的文友都看不见了,想必他们也都乐与山风碧泉共舞吧,那溪涧清流也似乎格外地潺潺起来,周遭静谧得可以听见微风轻吻我散落的发梢的声音。不禁闲闲地想,怪不得当年康乐公会在此成为这山这水的素心之人,也成就了他自己山水诗鼻祖的地位。
&&& 独自漫步小道,时不时地还停下来仔细看路边的游览说明。虽然,我对地质等方面的专有名词颇为陌生,看了也记不住,但可以肯定的是文从字顺,至少我这个中文系的老教书匠没能发现错别字,感觉端的好到十分&&国内景区的介绍文字错讹百出似已成惯例,而永嘉的景区基本未染此通病,足见其底蕴之深文风之盛,惠及当下。
山重水复,兜兜转转间,一条较宽的溪流蓦地横在眼前,抬眼望去,只见同行人大都已在对岸三三两两地闲散着。怎么过去呢?只见水流中间整齐地排列着一个个长方形的小小石墩,组成一座美丽的&断桥&,联通此岸和彼岸。溪水清澈,冲过石墩处激起一线雪白的小浪花,伴着小溪的欢唱,煞是可爱。我略略提起裙摆,跨上石墩,可步至中流便踌躇起来&&水流有点儿大,不惯乡居的我竟然有些儿怯意。
&&& &别怕,来,我拉着你。&一只温软的手及时伸了过来,带我安全抵达对岸。抬眼一看,笑意温婉,是永嘉电视台的晓青,我刚刚认下的永嘉妹妹&&众人都道我和她有七分相像,私心里真是欢喜得紧。这之后,每逢&断桥&,晓青都紧紧护着我,我俩手拉手渡河过溪。不知怎的,我突然回想起第一次到永嘉的时候,闲聊中我随便提了下平时好饮茶,回程时便获赠了一盒此地特产乌牛早&&永嘉人情之厚民风之淳,深铭心版。
一路上,晓青和我絮絮叨叨的,相谈甚欢。她告诉我,我眼中的&断桥&原来应该呼之为&碇步&,她还专门做过一期关于碇步的专题节目呢&&
&&& 碇步,又称石碇步或水碇步,俗称碇步桥,是一种坚固实用、省时省力的简易桥梁,学术上称之为堤梁桥,是桥梁的原始形态。浙南山区雨水丰沛溪流众多,但往往水面较宽而水流并不深也不算湍急,汛期亦短,为其建造正式的桥梁费用太高亦无必要,或者也缺乏造桥的资金,于是人们便因地制宜,将蛮石一块块均匀地间隔着从此岸铺排到彼岸,成为堤梁式的&碇步&,冬天出门就不必脱鞋蹚过冰冷的溪水了,非常实用,既富地域特色,又足显聪明智慧。旧时,砍柴挑货、赶集进城、访亲问友、娶妻嫁女、新媳妇回娘家、读书郎上学堂,甚至举子赶考官员赴任,山村里大大小小与外界的任何一丝联系,无不依赖于这普普通通貌不惊人的碇步。据说,当年大导演谢晋先生到浙南取外景的时候,对碇步赞不绝口,又见它很像钢琴上的一个个音符,便随口呼之曰&琴桥&,从此,碇步便多了一个美丽雅致的别称。
&&& 和一般的桥梁相比,碇步很低,低得不会崩塌,石材一般也不会朽蚀,若非被洪水冲毁,它将永存世间;碇步的材料很简单,简单得只有一种,那就是溪滩上的蛮石;石齿之间的间隔尺度也只有一种,那就是那来往行人的脚步间距。据说,最早的碇步出现于唐代,可以说,千余年来,碇步就这样默默静卧在浙南清澈的溪流之中,任流水轻轻漫过宋元明清,任顶上云卷云舒,看惯了兴废更替,也经惯了风云变幻,更印下了无数行旅的匆匆步履。碇步,是沧桑的书卷、历史的见证,更是平常烟火人家不可或缺的老友故人。
&&& 只要亲自走一走,就会知道雅称琴桥的碇步,其实有些类似于独木桥。换言之,过碇步和过独木桥相仿,不仅胆小如我的女子难免心生惊怕,而且只容单向通行,很难在中间交汇。不过,这难不倒淳朴聪明的古人,晓青告诉我,我走过的碇步都是现在景区新建的,主要用于旅游,并非山民实用的碇步,所以很少设置供来往行人交会避让的子碇。其实,一般人流量较大的碇步都会隔一段就设置子碇,创造出在中流回旋交会的空间。而且,为了易于辨认,子碇的石材颜色有时候还往往故意选择得和主碇不同。在更为繁华的地段,则干脆就设置两排碇步,正如同我们现在熟悉的双向车道。更值得强调的是,过碇步也有约定俗成的&交通规则&,那就是少让老、男让女、空手的让负重的,体现了永嘉淳朴的民风和文明程度。&是啊,是啊,还说明永嘉不仅古风犹存,永嘉的男人还很有绅士风度哦。&我打断晓青,戏谑道。于是,我俩相视而笑。
&&& 晓青还告诉我,在楠溪江,凡有溪水处必有碇步&&各式各样的碇步。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大大小小的碇步桥约有200多条,短的10多齿,长的200多齿,其中最早的是清道光年间修建的巽宅镇小溪村的小溪碇步,至今仍在正常使用。而永嘉最负盛名的东皋碇步则位于,它始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曾被又这条碇步乃共齿齿齿均齿就在边碇。最值得注意的是,其南侧开有一个约2米宽的缺口,上铺可活动的木板,行人可在木板上通行,而翻起木板,则可让船只通过,设计十分巧妙,这就是永嘉人口中的&船额&。年届耄耋齿加旁边的5齿,共齿是有&&211数字相加是双圆,而旁边的5齿则代表金木水火土,反映了朴素的五行理念和祈望吉利平安的思想一年后竣工,于是就逐渐被冷落了不过,去
&&& 另外,原花坦乡东村的村头村尾也均有一条长达100多米的碇步,前些年富裕起来的东村人在原址各建造了一座大桥,东村碇步就和东皋碇步一样自然而然地越来越荒凉了。。传说冲碇步的石碇步被洪水冲毁只有挂过太保石的三、四完好无损当地村民金建东说,好在后来有太保石的庇护,重修的碇步才一直保存完好,到现在还忠心耿耿地为大家服务。只不过,现在正式的桥梁多了,开机动车的人也越来越多了,简单原始的碇步终究逃不脱逐渐被废弃的命运。
&&& 毋庸讳言,在楠溪江,这样的碇步,还有很多、很多&&
&&& &不过,我们刚才走过的石桅岩的碇步,不是富有青春活力么?!&听晓青说得感伤,我微笑着替她排解低落的心绪&&其实,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从来都需要付出失去优雅的代价,更准确地说,是一种优雅被另一种优雅所替代。比如,毛笔和纸张的发明使竹简刻刀成为历史,而电脑的普及则令作家们的手稿越来越珍贵,读书人也难免在纸质书的优雅手感和电子稿的种种便捷之间艰难摇摆,最后,往往是缺乏书香不够优雅的电子书胜出&&不必说一个U盘就装下了大半个图书馆,就连十余年前我当宝贝似的下决心收入囊中的四库全书光盘,都已被当成&藏品&闲置在阁楼许久了。留下的,大概只有每天阅读的习惯,和对枕边书在内容之外品相的刻意追求。交通方面自然亦不例外。不必说淳朴优雅的碇步渐渐成为历史的陈迹,便是正式的古代桥梁也早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君不见,许多造型优美依然坚固且不曾失去实用性的石拱桥也被更为适合现当代交通要求的现代化桥梁所取代了么?!比如,湖州双林古镇镇北有三座始建于元明的古桥万元桥、化成桥和万魁桥,均为三孔薄墩薄拱实腹石拱桥,虽然现在仍可使用,但为了保护它们,政府专门另辟河道通航,以避免越来越高的来往船只对古桥的破坏。在它们身旁,还建了水泥的平桥供机动车通行。三桥体量相当,造型基本一致,左右相邻,协调美观,具有独特的景观艺术价值,是浙北水乡重要的古代石拱桥。时代的车轮飞转,三桥美丽的身影在老人们的喟叹声里渐渐淡出交通界,但却似乎于不经意间开始在旅游界唱起了主角,每年都不乏慕名而往的游客,百度一下,也很容易找到双林三桥自助、自驾游的攻略。而具备浓郁浙南风情的碇步,也自然而然地不再是人们出行的必经之路,但也同样在旅游区找到了新的用武之地&&不少有识之士充分认识到碇步的审美价值,有意在景区设计了各式各样的碇步。比如,晓青带我走过的那条70多米长的石桅岩碇步便深受游客的喜爱,不仅纷纷从各种角度与之合影,自然也少不了在那上面快乐地走上一回两回。还有,在尚未完全建成的永嘉书院里,也有碇步的优雅身姿&&
&&& 而且,值得强调的是,其实古人早就充分认识到了碇步独特的审美价值,在园林的设计建造中巧妙地将其结合进去。在苏杭的著名园林里,随处可见碇步,只不过游客往往并不知其&碇步&之名而已。记得多年以前有部以杭州为故事背景由笑星韩非主演的电视剧,其中一个情节就是韩非饰演的人物根据印着公园里的碇步照片的明信片破解了女主角设的谜局&&约会地点:&断桥&!也许,儿时的记忆特别深刻吧,这部电视剧其实也许乏善可陈,如今的我在电视剧史的专著里不曾找到对它的评述,连剧名也没有记录,但这个细节却端的印象深刻清晰,故而在永嘉第一次见到碇步时我竟不假思索地呼之曰&断桥&。
&&& 回杭后,将晓青所赠的节目碟片塞进光驱,屏幕上显现出她撰写的片头字幕:&而我们的后代子孙们,也只能从一些老照片上认识碇步了&&&,还有,旋律轻快流畅的永嘉民歌《过碇步》:
&&& 一步步慢慢走,跋过船额喜洋洋。
&&& 哎来喳&&
&&& 于是,虽然明知碇步兀自在园林里无言地散淡着优雅着诗意着低调着,但依然不免颇有些怅然,也更懂得了土生土长的永嘉人如晓青,他们对碇步那欲说还休的沧桑情怀。
永嘉忆,再忆&&
&&& 是当年担盐客必经的岩头村丽水湖畔丽水街上的青色蛮石?是肉质坚实鲜香可口的炊虾皮?是树色苍苍的苍坡古村?是古朴实用的古戏台,还是香火甚旺的大若岩陶公洞,抑或规模宏大的人工洞穴景区龙瀑仙洞?!还有,内容丰富、十分专业的红蜻蜓鞋文化博物馆?&&
&&& 回杭后不久,菲特访浙,温州顿成重灾区。我一边牵记着永嘉的嘉山秀水,一边仔细翻阅获赠的几套永嘉文化丛书。翻得最勤的,是《景点民间故事卷》和《山水田园诗卷》。和许多人文荟萃的地方一样,永嘉民间故事的主角,除了帝王将相神仙鬼怪,还有当地的文化名人,如宋代著名政治家、诗人王十朋是永嘉邻县乐清人,他就不仅是东瓯名剧《荆钗记》里忠于爱情的好男人,也成为了民间口耳相传的传奇人物,忠贞、智慧、刚正不阿、无往不胜,而又不乏幽默,甚至有些慧黠不羁,既可敬,更可爱,让以戏曲为业的笔者不由得嘴角挂上了会心的微笑。
&&& 历史上的王十朋少有文名,十九岁就写出了&北斗城池增王气,东瓯山水发清辉&的名句。他喜欢题咏陶渊明、雁荡山和天下名刹,笔端常带禅意,在以理趣见胜的宋代诗坛他虽非苏轼、陆游这样的重量级诗翁,但亦独树一帜。王十朋素有忧世拯民的远大志向,但朝廷腐败,科场黑暗,直到奸相秦桧死后才有机会考中进士,而且是那一科的状元公!不过,那一年他已经四十有六,快到知天命之年,早就可以自称老夫了,哪里是《荆钗记》里那位新婚不久便高中状元的少年郎君呢!戏里的王十朋,不仅忠君爱国,才华横溢,对爱妻钱玉莲更是始终如一,情深惓惓,玉莲&死&后多年都不曾续弦,难怪剧作家也要敬他情深意重怜他鳏居寂寞,最终安排他和玉莲重逢了&&其实,在生活中,像剧中的王十朋和钱玉莲这样互相以为对方已不在人世的夫妻,能重新聚首白头到老的几率,是无限接近于零的。于是,当红氍毹上一对历尽生死磨难的好夫妻重圆的那一刻,台下的观众无不热泪盈眶,舒心舒意。尤其是女观众,难免对玉莲是既怜又羡&&怜的是她红颜薄命婚姻多舛,羡的是她意定情坚终有报偿,等待她的,是夫婿王十朋一模一样的意定情坚!如此德才兼备誓不负盟的好丈夫着实难得,宋代少见,如今更是稀有。
&&& 作为才子,王十朋给人印象最深的事迹,可能就是他题温州江心屿江心寺的那副对联了:
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
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此联采用叠字、谐音、顶真等修辞手法,充分利用汉字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特点,用&朝&和&长&这两个多音多义字的巧妙组合,形象生动地描绘出瓯江的雄浑气象和江心屿的孤屿竦峙。天上的云彩时集时散,浩荡的瓯江潮常涨常消,这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自然现象通过字、音的巧妙组合被简明扼要地点厾出来,端的别有意蕴,堪可玩味,亦与江心屿的其他楹联相辅相成。比如,同治年间举人陈寿宸撰写的一联形象地表现了江心屿的风景特征和人文古迹:
四面烟波,几疑蓬岛移来,飞到;
一龛香火,剩有蜀僧胜迹,宋跸遗踪。
&&& 王十朋的诗词作品如今罕有人知。在永嘉杨大力先生编选的《山水田园诗卷》里,我读到了一首他的七绝《舟中作》,淳厚隽永,素朴清嘉:
竟日舟行无一家,无边眼界只芦花。
花中知有雁多少?为我传书到永嘉。
&&& 这首绝句应该写于王十朋坐船回家乡的路上。水路荒僻,只听得橹声欸乃,却看不见一户人家,触目所及,是无边无际的芦花。诗人不禁猜想,芦花丛中应该有很多大雁吧,能不能先为我送个信儿去永嘉老家呀?旅途孤寂,两岸萧瑟,勾起诗人无端的愁绪和对旅行目的地的越来越急切的向往&&那里,是永嘉,那里,有美食、有美酒、有繁华人烟,更有与至爱亲朋执手相看的泪眼婆娑、会心微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 秋夜,一灯荧然,斜倚床头,静静品读《山水田园诗卷》,更让我会心而惊喜的,是永嘉的才女。
&桕叶初红野色荒,天边归雁两三行。一声唤起愁人梦,镜里秋风鬓有霜。&这首《秋闺》出自明代永嘉女子刘氏之手,其笔下寥落的秋景色泽鲜丽色调苍凉,雁声嘹厉雁影苍茫,秋风起处青鬓染霜,思妇心头的秋意一阵紧似一阵,让数百年后的笔者于秋夜读之,亦不由得顿觉秋风秋雨愁煞人,兀的不痛杀人也么哥!&&思妇悲秋是习见的文学母题,从《诗经》开始便历见题咏,女子自握彤管抒写独守空闺的寂寞孤凄也是女性文学史一脉相承的传统。这首七言绝句写的应是作者刘氏本人的真情实感,意象安排疏密有致,如一幅写意小品,雅淡而沉郁,更兼声色相辅、动静结合,宜于吟咏,如放在唐宋闺秀的集子之中,亦当无愧色矣。
有悲秋,便有惜春。明代永嘉人胡岱的妻子徐氏有一首五绝,题为《春夜》:
凉月转楼西,空庭景自凄。
不成蝴蝶梦,厌煞子规啼。
也是独守空闺,也是思妇不寐,眼睁睁只见月儿西沉东方渐白,春宵寂寞有谁知?一个&空&字,写尽了女主人公心头的无比凄惶。即便是想做个团圆梦稍稍安慰下自己也不容易,那子规的鸣叫声生生将人惊醒!显然,徐氏的结穴是檃栝了唐人金昌绪那首著名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叫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韵脚和立意均差相仿佛,但徐氏是思妇自写闺怨,比男性诗人的&代言&,则自有更胜一筹之处。
&&& 《山水田园诗卷》收录的最后一位永嘉女诗人是清代潘福纶的妻子张凤慧,她有《七夕》、《寄外子》二首传世。其中,《七夕》是借牛郎织女的故事表达自己的爱情观,立意虽无甚新奇,但构思尖新,颇具慧思:
万古良缘岂偶然,偏教别恨到神仙。
阿侬若也生天上,定与黄姑让聘钱。
诗中的黄姑就是牵牛星。女诗人竟然表示,假如她生在天上为天孙,也要和牛郎结成夫妇,你侬我侬双宿双飞!读来令人莞尔。
&&& 和女性文学史上的绝大多数扫眉才子一样,永嘉才女的资料也往往只有片言只语,甚至连完整的姓名也无可考证。比如刘氏和徐氏均有姓无名,刘氏连夫姓都已无考。而清代的张凤慧留下的资料也只是聊胜于无罢了。她们仨和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史上的所有才女一样,在那个女性的天空低低的,低得很难自由呼吸更难自在歌唱的年代里,挣扎着用文字记录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用诗歌描摹她们眼中的那个时代那个世界、叙述她们内心真实的欢乐与悲愁、失意与得意、理想与希冀。虽然,她们的世界相对于男性文人显得过于狭窄,她们的文字展示的厚度与广度有限,她们的艺术手法也往往偏于纤巧单薄,但重要的是她们不曾放弃,她们,始终在努力!就是她们,和蔡文姬、鱼玄机、李清照、管道昇、黄峨、吴藻、秋瑾等著名才女一起,构成了我国古代女性文学的灿烂星空。虽然,那片星空常常是出奇寂寞的,但是,无论是名满天下的易安夫人,还是孤守秋闺默默无闻的永嘉刘氏,都以文学为知己,呕心沥血煮字疗饥,在成就了自己的同时,也于无言中润泽了后世文艺女性的心田和笔尖。
&&& 值得庆幸的是,如今的永嘉女人更加美且慧,不仅坐拥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事业有成内心充实,还拥有最俗常也最难得的幸福家庭。比如,娇小的晓青妹妹融美丽温婉和果决干练于一身,笔耕不辍美文不断,她做的&楠溪风&节目更是深受专家好评和观众喜爱。我们在永嘉的那几天,她不顾脚踝受伤必须静养,全程陪同,坚持到底。在她身上,看不到一般美人的娇气和肤浅,眉宇间倒是有股子让人感佩的韧劲和坚忍。还有女画家刘志,清俊典丽,温雅知性,我与她亦是一见如故&&知识女性,人到中年,四目相对,不须相交一言,便可互许知音。休息时,刘志拿出手机给我们看她画展的众多作品,山岚迷离、烟云满纸,在那份清隽大气的背后,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她的成功,更是几十载的寂寞坚守&&我始终认为,一个女人,无论天赋怎样的才华,在成就自己的路上,都比男人更需要坚持、坚守和坚韧。可以说,在永嘉才女刘志身上,我又一次为自己的这个观点找到了最好的注脚。
&&& 离开永嘉前,主人要求我们每个人都给永嘉写一句话。笨拙如我,马上想到的是王十朋面对雁荡山的那份惶恐&&他对雁荡山言道:&愧无文字助庄严&,而小女子则实实在在愧无文字绘永嘉,私心里,还是认定了这个地方是真正得一&嘉&字的&&嘉,美也,善也。永嘉山美水美人美,清嘉涵永,嘉祉永永。
永嘉,自古嘉永。
&&& 作者简介:郭梅,从教多年,写作亦多年,出版有散文集《我心如舟》、小说集《奇炫碎碎冰》和《像周杰伦一样酷》、专著《浙江女曲家研究》等40余种。
永嘉县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永嘉县政府电子政务中心承办
联系地址:浙江省永嘉县上塘中心城区繁华路1号
邮政编码:325100
建议将您的浏览器调整到(或以上)浏览本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杨大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