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上恩仇文章的顺序有哪些些

《我学会了......》作文指导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我学会了......》作文指导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1.42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1&首先将十四部天书的顺序罗列如下: - lanbingmoon588的主页
首先将十四部天书的顺序罗列如下:&
    ①《书剑恩仇录》(1955)&
    ②《碧血剑》(1956)&
    ③《雪山飞狐》(1957)&
    ④《射雕英雄传》(1957)&
    ⑤《神雕侠侣》(1959)&
    ⑥《飞狐外传》(1959)&
    ⑦《白马啸西风》(1961)&
    ⑧《鸳鸯刀》&
    ⑨《连城诀》&
    ⑩《倚天屠龙记》(1961)&
    ⑾《天龙八部》(1963)&
    ⑿《侠客行》&
    ⒀《笑傲江湖》(1967)&
    ⒁《鹿鼎记》(1969)&
    我总是在猜想,三十一岁的金庸和四十五岁金庸会有如何的不同。虽然我也从来不知道自己在31岁和45岁的时候会有多大不同。也许每个人在这一段从青春到中年的时间里大约都应该有一些从尊崇到破灭的思想吧。也许金老先生也不例外。从书剑里的儒雅书生到射雕里的憨厚汉子,再到鹿鼎记中的市井顽童。这其中也许蕴含着金老对于侠的思想从尊崇到破灭的思考的轨迹。&
    这十四部书里唯一称得上书生的侠客主角大约也只有陈家洛了。也许这时的31岁的金老正是在激昂文字,挥斥方遒的时候。塑造一个任侠的书生也正是最好的宣泄之道。冒昧的揣测一下,也许这时金老对于侠的思想是以一种尊崇的态度去描摹的。而且书剑里有太多的古典侠客小说的痕迹,足可见此时的古典的侠客观念仍然在主导着金老的创作。他似乎在试图创造一个文武双全的而且符合现代人感情观念的侠客形象。(其实我认为这样的形象在武侠小说里有一个顶峰,但不是天书中的人物,而是《萍踪侠影》里的张丹枫)&
    从后来的一年创作的碧血剑里也可以看出金老的这种思想,被袁崇焕的部将抚养大的袁承志其实不过是粗通文墨,而金老依然要设计一个一边书写奏章一边折辱洪胜海的情节,足可见这种“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情结之浓厚。也正是因为这种传统的书生任侠式的观念限制了陈家洛和袁承志的形象的塑造,使他们看起来并不太具有现实感,也缺乏特别鲜明的性格魅力。相对于以后的血肉丰满的众多侠客形象来说,此二人总是显得有些苍白。&
    其后的雪山飞狐得着力点似乎并不在于侠客形象的塑造,而是在于一种对于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的一种颇有趣味仿造。胡斐或是胡一刀的形象是在飞狐外传才逐渐丰满起来的。而金老同年开始连载的射雕英雄传则真正的开始了一个侠客形象嬗变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郭靖其实是一种对于古典侠客形象的修正。我同意将郭靖、陈家洛和袁承志列为儒侠的提法其实也正是郭靖这个人物真正的让金老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观念取得了广泛的认同以至于其成为了整个武侠小说界中的一个标志性的人物。相较于陈袁二人,郭靖的形象更符合儒家的诸多关于德行的箴言;同时他也没有了陈袁二人的书生似的酸腐气,而更像是一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融会了儒家众多美德的侠客甚至是英雄。郭靖本身也具有更为现实的鲜明的性格,一个坚强厚重木讷的人物成长为一个英雄的故事显然要比一个翩翩书生公子的行侠事迹更能激起人们对现实的认同感。对于从陈袁二人到郭靖的变化,我更倾向于这是一种金老试图将侠客文化通俗化、现代化的一种变化。也许此时的金庸仍然还在试图从古典的侠客和现代的观念之间找到一个契合点,以创造一个更能够被现代人接受的完美的侠的形象吧。&
    对于神雕侠侣和雪山飞狐是同一年的作品,我曾经有些困惑,我并不认为杨过和胡斐是同一类的所谓“墨侠”。看看史记的游侠列传你就会明白什么是才是墨侠,身为游侠的郭解一样会结交官府,一样会睚眦必报。在我的眼里,墨家的学说其实是被人们曲解才成为所谓的侠客,兼爱非攻的思想和许多朴素的自然思想更像是中国传统文化里的一种思想启蒙,它实际上是一种超越了时代的现代意识。所以当杨过和胡斐的身上具有了此类的现代人的性格特征的时候才会被很多人误认为是墨侠。其实杨过和郭靖仅仅是一种叛逆与皈依相互融合的两个方面。郭靖对于儒家思想的认同并不纯粹,它实际上是包含了很多疑惑的,洪七公的大义凛然之辞以我辈看来实在是漏洞百出的,很多东西并不是郭靖不明白,只是他很难想到,即使想到也会被洪师傅或是蓉儿的“花言巧语”所迷惑。而杨过则要清醒的多,杨过的皈依实际上更能说明金庸此时的对于传统的侠客文化和现代人的意识之间的把握。现代人的强烈的自我意识在郭靖这样一个道德高标般的完美人物的感召下,顺利的完成了对于儒学的思想意识的皈依的过程,尽管其已经还包容了诸如“师生恋”之类的现代性很强的新的情感意识。&
    所以说,杨过实际上仅仅是一个天才版的郭靖,一个更具有现代的思想特征的郭靖。&
    再来分析一下胡斐,其实胡斐的父亲胡一刀才是真正的“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式的侠客。胡斐的路见不平更多的像是年轻人的血性和现代人的良知使然,而且胡也一样的有着相当的政治追求和思考,对于官府举办的掌门人大会的破坏实际上已经体现了胡斐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对于胡斐来说,江湖的安定也就是他的一个政治理想。所以说胡斐的形象仅仅是儒家之侠的一个弱化版和更接近其他的武侠小说中的形象的版本。我更愿意理解成是金庸在描摹杨过之余为了自己的前一个版本的雪山飞狐加上的一个前传似的人物设定而已。&
    真正的侠客形象的转变也许应该从张无忌开始,倚天屠龙记里的张无忌已经开始超脱出了郭靖所标志的儒家之侠的范畴。虽然倚天剑和屠龙刀相格出了武穆遗书,但是张无忌却没有了郭靖的以天下为己任或是保江湖平安的理想,没有了那种积极的入世的精神状态。对于他来说,能够与所爱的人执手偕老,泛舟于江湖就已经知足了。似乎也可以猜想他决不介意朱元璋的篡权或者是以后的明太祖的酷政。而且张无忌还有着更为平凡的优柔的性格,除了一身非凡的武功以外,他的很多决断或是情感都很像是一个在身边的平凡的俗人。据资料来看,也正是写作倚天屠龙记的前一年,金庸用八万元的资本创办了明报。自古以来,成大事者往往心胸开阔,境界高宏,而从张无忌身上体现出来的变化也许说明金庸在完成一个对于儒家之侠的承继与延展之后的思考。金庸已经不再仅仅的拘泥于传统文化里的匡扶正义,除邪去恶之类的侠客形象,他在试图把侠客的心性与普通人的情感生活贴近,以创造一种武侠化的通俗现代小说。我更为大胆一点的揣测一下,其实倚天屠龙记更像是一个平台,是金庸在对传统的侠客文化极大发扬和通俗化了之后的一个平台。从这个平台以后,要么就是重复以前的老路象古龙或者是梁羽生一样创造一个又一个雷同的人物,在自己搭造的窠臼里自得其乐,要么就是修正以前的创作理念,在不断的创新中到达新的顶峰。金庸显然是选择了后者,在我所谓的“平台”之后,金庸开始了对于以往的侠客形象的颠覆和解构。&
    天龙八部可以说是金庸的又一个顶峰式作品,我不知道诸位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天龙八部有一种类似于古今中外名著的一种苍凉悲壮的磅礴气势。江湖人的悲欢离合、恩怨情仇以及宋辽的纷离战乱被纠合在一起形成了武侠史诗一般气魄。像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一般,天龙八部更像是一部史诗,而不是一部小说。从乔峰的角度来看,不论是武功还是胆识都足以使他成为另一个不逊于郭靖的高标——当然前提是他的身世永远不被揭破;可是金庸利用巧妙的情节设计一下子就颠覆了乔峰从前的所有的价值观,从前的所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从基点处被连根拔起。也就是说金庸颠覆了乔峰作为一个侠的形象的正义的判断标准和理想。也正因为如此乔峰的形象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对于战争、民族融合的态度甚至是正义的判定标准都已经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而整部天龙八部里的民族纷争和战乱的背景又使这些方面极为突出,尤其是最后的雁门关折箭自尽的情节使乔峰的形象升华到了一个顶峰的高度。冒昧的下一个结论,此时的金庸似乎已经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的人文意识中萃取出了一个完美的英雄人物。这时的乔峰似乎已经应该是整个武侠小说界塑造的英雄人物中最为夺目的一个了。而从天龙的另外两个主人公身上也可以看出金庸对于颠覆传统侠客形象的另一方面的尝试——在试图颠覆武侠主人公的绝世武功。段誉和虚竹都没有了武之侠的对于武功技术的痴迷特性,对于此二人来说武功更像是一种道具,他们身负的绝世武功更像是一种经历的象征。所以说天龙八部里金庸的创新已经使他的小说达到了一个武侠小说中的新的高度。而且天龙八部中苍生与命运间的苍凉厚重感比起许多名著来已经不遑多让。所以说我个人认为天龙八部是金庸创作的一个顶峰,象评唐诗的人评价杜甫的诗一样是一部“拔山扛鼎之作”。&
    笑傲江湖诞生的时候正是我们“祖国山河一片红”的时候,看过《五亿探长雷洛传》的人大约都会对香港67年的暴动有很深刻的印象吧。笑傲江湖的风格更像是一部政治寓言,此时的金庸大约对于大陆的状况颇有微词,而且笑傲里的权谋机变与影射的人物似乎是确有所指的。也许正是这个创作侧重点的变化,使得金老在笑傲江湖的创新性上以及在这部书里表现出来的对于侠客人物塑造的思考上就没有了更多的变化。令狐冲得形象用六个字可以概括的——假浪子,真道学。令狐冲的浮浪无行更像是一层保护色,就连风清扬也被这层保护色蒙蔽了,令狐冲对于儒家道学的奉行不悖简直深入了骨髓,从不肯入魔教到对岳不群始终难下杀手,都可以看出所谓的令狐公子的浮浪仅仅是一种表象,在这个表象下是一个始终对儒家理念忠心耿耿的侠客。这也许都与令狐冲自小受到的教育有关,也许正是岳不群这样一个伪君子的谆谆教诲成就了令狐冲这样的一个真君子、真道学。所以说令狐冲依然是一个儒家之侠,只不过在他的身上披了一层叛逆的外衣。和郭靖的道德高标、杨过的最终皈依相比,令狐冲具有一个外圆内方似的特征。有的时候我甚至在猜想这是不是金老的一种自喻,一种对于一个表面上趋于西化而骨子里依然是尊崇儒学、理学文化的中国文人一种自我譬喻和暗示。&
    鹿鼎记的出现使得笑傲江湖更像是又一个等待创新与突破的平台。记得小的时候初读鹿鼎记的时候实在是了无趣味,不知道拉拉杂杂叙述的这几个老朽文人与武侠有何关系。但是金庸在鹿鼎记上的突破却几乎是武侠小说里的一个前所未有创举。我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鹿鼎记就像是一部武侠世界里的哈克贝里历险记,一部武侠世界里的阿甘正传。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读了鹿鼎记之后会意犹未尽的说:原来武侠还可以这样写。金庸从韦小宝的身上析构了最后一点的武侠要素,韦小宝自始至终都没有身负绝世武功,这个武侠世界的阿甘却经历甚至是完成了大清朝康乾盛世的整个构建过程。武学上的白痴,被韦小宝的无赖、机灵甚至是圆滑世故所弥补。市井小儿的无赖和蝇营狗苟的官场、尔虞我诈的宫廷相得益彰,其中的灵犀相通之处简直是珠联璧合,让人叹为观止。韦小宝的身上几乎一切的侠之要素都被统统颠覆,而代之以无赖、狡诈、贪婪、好色等等特征,却依然写的此书侠气凛然,也真难为金老的奇思了。从参禅的境界说来讲,这似乎已经到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境界级别了。反正从我辈的俗人脑筋来看,这是无法超越的一个顶峰了。从韦小宝以后,如果金老再写武侠,创新大约是不大可能了,而韦小宝的形象又根本不具备可重复性。所以知难而退的封笔也许才是最好的选择。(不过窃以为以参禅的境界似乎还应该有一个见山仍是山的更高级别,而对应的侠客形象该是什么样恐怕拿我的俗人脑筋想破脑壳也不得而知,愿有识之人教我)&
  这样的说了一大通,分析来分析去也不过仅仅是我个人的揣摸,没有佐证也没有考据,实在是惭愧得紧。如果诸位认为是废话连篇尽可略过,如果有高人还有高见,亟盼赐教。&
登录&·&·&·&·&·&·Email:&&
密&&码:&&忘记密码了&
&在这台电脑上记住我&
&还没有注册...&&&&&
&&&13:57:08&煮蘑菇汤映&  乱世之奸雄——和不败说说慕容氏的复国构想&
    不败兄对于慕容氏的复国构想的疑问,我曾经在前面和老烦兄谈过;如果不嫌麻烦,大家可以找来看看。慕容氏父子绝对不是志大才疏——至少慕容博不是志大才疏,从机谋权变来看,他远胜萧氏父子,颇具一流的政治眼光。而且慕容复仅仅只是其父计划中的一个辅助手段。慕容博的才略完全可以套用许子将评价曹操的话: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
    搅乱太平而成乱世的战略,不败兄没有意见,关键是搅乱太平的策略。看看当时的情势,大宋喑弱但物产繁盛,人民富饶,环邻的西夏和大辽都是游牧文化的掠夺式军事国家,战力颇强也早已虎视眈眈于大宋。此等情势,迟早一战。而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利益相争为主,想在其中挑起战争,一定得事先制造导火线,然后再煽风点火。慕容博起初故意误导群雄袭击萧远山,我想应该是存在制造事端的想法,可是后来也许是因为对大辽的影响力不够,才没有了下文;也许正是这件事使慕容博意识到自身的势单力薄,煽风点火的游说一定得基于自身的实力,然后看准利益争夺的切合点下手。看看战国的成功说客,都是依托了一定的势力,苏秦张仪莫不如此。此时的慕容家虽然在江湖上颇有盛名,但没有这样的实力资本来做这样的事情,慕容博也许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才假死以作他图,留下慕容复作为明棋,自己则在暗地里活动。而慕容博似乎从来也没有将丐帮之类的江湖势力作为自己起事举义的本钱,对于江湖势力,仅仅是伏冷线,埋闲子以作将来的奥援而已。&
    不败兄说的接近辽国的策略也是正确的,但是却不能说是慕容博没有做;可是以一个江湖上颇有名声的破落皇室,是没有可能有条件去接近整个大辽的权力机构的,在乔峰进入大辽的核心权力层之前是没有江湖人物出现的,慕容博根本就无从下手。对于慕容博来说,可资利用的资源只有江湖上的名声和燕国的皇室血统;这两点对于打入大辽的上层权力机构都没有任何帮助,而且慕容氏此时已经是汉化的家族了,以此类身份根本无法实现不败兄的战略。所以我推测慕容博的策略是在利用自己的江湖上的资源,结交吐蕃国师鸠摩智,同时期待其他的机会来联络西夏和大辽。可以看出慕容博实际上是在一种无米之炊的处境下试图复国,此种情况实际上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就算是成功也只能是数辈的努力。基于不败兄这种想法延伸出来的策略是比较典型的纸上谈兵的战略,即没有机变,也没有弹性。&
    再说慕容博后来在少林寺中的那一段当机立断的权谋之变,实在是令人拍案;此等谋略的高人,几乎已经将自己所有可资利用的资源用得淋漓尽致,连对自己的仇恨都可以拿来利用作为复国的资本,简直是具有了一个最优秀的战略政治家的头脑。慕容博的政治头脑和才智实在是整部天龙里的翘楚。不得不承认,这样的战略对于萧氏父子来说也是双赢的,如果不是乔峰的认识已经升华到了一个超越于民族利益的义的层次,此计成功的可能性很大。慕容博舍弃的是自己的臭皮囊,赢得的却可能是整个家族复国的希望。这也许是慕容氏最有可能复国的一次机会了。而这也许正是慕容博苦心经营的结果。&
    再看看慕容复,此小子虽然在具体的复国战术操作的层面属于典型的臭棋篓子——走一步错一步,再加上运气也不太好。但是战略层面却绝对没有任何参差。不管是应征西夏的驸马还是认段延庆为父,从慕容氏复国的战略来看,都是非常正确的。而且慕容复从厚黑学的角度来看,足够的皮厚心黑,对王语嫣的儿女之情,对包不同的君臣之义都可弃之不顾,实在是非常之人啊。如果不是在金庸的小说里,我倒是非常看好慕容复的前景,要知道皮厚心黑可是政治人物成功的不二法门。&
    所以说,慕容氏的复国从形势和实力上看是基本无望的,但不管是父还是子的努力从战略上看都是相当正确的。不同的只是,慕容博是枭雄级行事的政治家,慕容复则仅仅是很有潜力的政客。&
&&&13:57:24&煮蘑菇汤映&  梦中风雪在江南——天书论情之阿朱&
    最早的时候对于阿朱的印象完全是因了对乔峰的喜爱,如此这般的一条汉子理当会由女子的青睐与珍重的。完全没有推敲一下阿朱的心境,只是觉得她与乔峰是如此的珠联璧合。可是后来仔细的想一想再把她与同样地位的蓉儿比较了一下,发现原来阿朱远不是那么简单的人物,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
    阿朱最初在听香水榭不过是慕容世家的一个丫头,和阿碧相若的是也对慕容公子芳心可可(至少在我推测是这样)。在巧遇乔峰之前,阿朱的形象是一个典型的顽皮少女,除了本心善良以外倒与阿紫的性格颇为类似,但是在与乔峰相识相伴倒立誓长相厮守的过程中,她性格中的顽皮与乔峰的粗豪性格倒是绝无冲突甚至是相得益彰的。二人之间仿佛就象是一种奇妙的化学反应一般,乔峰的粗豪在阿朱那里显得是如此的温柔,阿朱习惯性的顽皮在乔峰的心底怕也只会留下一丝丝的甜蜜。而且乔峰在性格方面似乎被阿朱改变了不少,从疯虎式的聚贤庄英雄会,到少室山英雄会,乔峰的性格也变得不那么偏激了。而且进一步来看,在起初乔峰为阿朱作的一切都是基于一个江湖好汉的道义或者惜弱怜贫的豪气,再乔峰看来,最初的时候不过是与他所作过的豪侠之事并无二致的行侠仗义而已,远不象靖蓉相遇来得那么做作。
    所以说以阿朱的性格很像现在许多的喜欢小鸟依人,却又不乏在逆境之中承受苦难的东方女子的形象。没有黄蓉的那股刁蛮之气也不象蓉儿对于靖哥哥那么盲目的爱慕,也并没有双儿的奴仆般的逼人贱气。她对于乔峰的感情是一种典型的具有东方特点的倾慕和理解,一种对于呵护自己的爱人的一种寄托。有的时候我也常常这样像,也许对于中国人来说,典型的美人英雄似的爱情也就是如此了吧,相互的理解和爱护才是这种情感的极致;而绝对不是像西方的骑士精神的勉强做作。就像石光荣和褚琴一样,当你在逝者如斯的时间里体会到了对方的理解与关爱时候,你就会明白,中国人的情感并不是西方的浪漫故事所能描述的来的&
    在小镜湖畔命运给阿朱出的那道两难的选择题根本就无法选择,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亲情与爱情发生冲突的时候是最难处理的。一边是相约塞上风雪的恋人,一边是温和的慈父。蓉儿碰到这样的事情不过是纵身一跃,避入湖中远去;阿朱却决心用一己之力来面对这一切,尽管最后是免不了的悲剧……&
    不知道这算不算造物忌巧?也许真的象有些故作高深的人们说的那样: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愿每一个像阿朱一样的坚毅而又温柔的女孩都可以真正的在江南找到自己的塞上风雪,而不是在梦中(我一直认为我所爱的那个女孩就是这样的性格,这也就算是对我所爱的人的一个祝福吧,诸位见笑了)。&
    天书诸女子中,独喜阿朱。不是自诩为乔峰,只是喜欢一个努力用自己的力量&
&&&13:57:36&煮蘑菇汤映&  梦里不知身是客——也说梦姑&
    梦姑的称谓本身就是一个略带酸辛的说法,试想一下,像撞大运一样的来决定自己的终身命运,恐怕也只有在获得美满的结局之后才会有浪漫的感觉。密室之内,暗黑之中;一番意乱,几度情迷,这一切如果只是命运的邂逅也还罢了,如果是以此来求得真爱,恐怕也是浪漫中的一个无法回避的噩梦。之所以说,虚竹与梦姑之间的爱情是一个悲剧似的浪漫寓言,也正是基于此的,或许说得更彻底一点,是浪漫的童话。&
    爱情本身并不是具体的什么真爱不渝的象征,而是一种如佛性一般,可能存在于每个人之间感情。是一种万法其宗的感情的归宿。诸多表象都可以是他的表现形式,不管是意乱情迷,还是心心相印;也不管是长相厮守,还是惊鸿一瞥,都可以是真爱的体现。我也承认梦郎与梦姑之间的真爱可我所要强调的是这个令人难以认同的方式,就像是一个绮丽的春梦一样,梦醒的时候了无痕迹,梦里的缠绵如胶似漆。像我以前曾经打过的一个比喻,梦也许是人间最残酷的东西,他可以在一瞬间让你拥有一切,又可以在一瞬间让你失去这一切。姑且不论这样的过程结果如何,仅仅是这样的一场梦就可以让无数有情人黯然神伤。&
    梦姑可以说是获得了同样的幸福与浪漫,可是在庆幸自己浪漫与幸福的时候是否意识到其中的命运的悲怆呢。记得先失国,后亡身的一代词人李后主的那段名句——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如果没有后来与虚竹的相认,恐怕梦姑也应该是有类似的感受的。所以说。我所谓的人生如梦,并不是苏轼在水调歌头对明月醉酒长吟时的豪情,而是一种真真实实失落,一种面对着芸芸众生,滚滚红尘的自然的落寞。&
    &一部天龙八部,像是一部浮沉于情欲之间浮世生相,倪匡在评论时曾以说不出来的苦来概括了这其中的一切。尽管梦姑与虚竹最终终成眷属,可是谁又知道再二人相认之前又有多少次春梦恨短,一晌贪欢啊。&
&&&13:58:02&煮蘑菇汤映&  梦里落花飞——天书论情之游坦之&
    曾经做过这样的一个臆断,世界上得人无非两种怀旧的和不怀旧的。然而一涉及到情字,哪怕是表面上看起来再玩世不恭的人恐怕心底也都会有一番旧梦的。而真正怀旧的人甚至可以把一个少年的旧梦长作下去,至死方休。也许游坦之就是这样的人。&
    阿紫清秀的面容在游坦之的梦里是显得那样的动人,哪怕是毒蛇吐信也让游公子久久无法释怀。我不知道在浪漫的小资们眼里这样是不是一个浪漫开始的样板,在千万年的时间与空间的旷野里见到了自己的爱人。仅仅是这样的描述就似乎值得去作一下年少轻狂的梦。以游公子这样的颇有贵族气质的世家公子自然是应当义无反顾的开始这段浪漫的梦了。&
    如果说是琼瑶阿姨,那么下面的情节根本就无须去详述,应用浪漫调和的眼泪和争吵就足以概括一切。可是阿紫似乎并不是一个浪漫故事的合适人选,游坦之的梦在阿紫的作弄里显得无助而可笑。梦里落花有意,眼前流水无情;一场春梦做罢,才发现原来所有的亮丽铅华都不过只是梦里飞起的落花。&
    其实我相信以游坦之的智力不会不明白自己的梦有多么的虚幻,可是他却没有办法让自己相信这一切。他后来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这个飞满落花的美丽的梦。从游坦之一生的经历来看,灭门,复仇,奇遇已经是无数武侠小说套路的集成了,换个作者的话恐怕游公子也可以过一把大侠的瘾了。但是在天龙八部里,在这个炼狱般的世界里,游坦之的梦就像是飞蛾面前那一束明亮而光艳的火苗,注定了飞蛾的快乐的结局。&
    我常常怀疑是不是天龙八部是金庸在情感失落之后的一种宣泄,如果是这样的话,游坦之就更像是一个被冥冥中的造物者所抛弃的一个玩具。象无数在失恋之后决绝然而苦闷的倾诉一般,让人可以细细的品味情感的残酷。其实情感也像弱肉强食的世界一样,风靡在人们嘴上的那首《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也是对此类想法的一个写照,其实那段长长的歌词完全可以整理成一句话:在爱自己人面前有多高傲,在自己爱的人面前就有多卑贱。也许人的感情就是如此的吧。&
    很多人在看游坦之的时候是一种幸灾乐祸式的欣赏堕落的过程,哪怕是同情也仅仅是象王子对乞儿的高高在上的充满优越感的怜悯。其实在我看来,这不过是浑噩的旅人在嘲笑身边的疲倦的过客一般。正所谓:“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13:58:12&煮蘑菇汤映&  不思量,自难忘——天书论情之杨过&
    如果说夏雪宜与温仪之间是一种电光火石般的爱情的话,杨过与小龙女之间的爱情就类似于日久天长似的平凡而幸福的爱情。打一个也许是更为形象地比喻温仪与夏雪宜就像是两只扑火的飞蛾,尽管在爱情的火焰里极尽旖旎,却难以摆脱最终的宿命。而杨过与小龙女则像是一对比翼双飞的彩蝶,在渡尽劫波之后可以施施然的飞翔穿梭。当然,得到这样的幸福的前提是“渡尽劫波”。&
    其实渡尽劫波的故事在中国的传统故事里几乎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套路,这其中也许凝结了无数的在劫波中归于宿命的人们的理想和期望。但是人们还是忍不住要为一个个美丽的苦尽甜来的故事所感动,去憧憬那一个个美好的故事的未来像是无数在葡萄架下流出口水的狐狸。可是我们是否可以换一个角度,看一看在劫波中风雨飘摇的情字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杨过生性聪颖,可是在情字上却有着丝毫不逊于郭靖对于道义的痴迷和执著尽管说在十六年的劫波苦等开始之前,杨过还表现的颇为花心。可一旦他意识到自己的感情正在接受着时间锤炼的时候,便体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韧性与坚毅。&
    我个人认为,黄蓉杜撰的这个十六年,实际上是杨过感情上的成熟的过程。在漫长的五千多个日夜里你需要用一丝丝的理想去战胜时间的销蚀与琢磨,你要有无数次的回忆来坚定自己的意志。有道是,长相思,摧心肝。所以说等待实际上是一个最好的感情的试金石,尽管他是以一种破坏的方式去试验浪漫。&
    金庸的书里并没有正面的描写具体的十六年,真的像弹指一挥一样,你唯一可以感受到的,只有这前后的杨过的变化。抛开人的心理成长,这十六年对于杨过来说也许只有苏轼怀念亡妻的江城子里体现的心境可以差可近之。当真是:十六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一个人总有自己的初恋或者是最可珍爱的人可是能做到在时间的飞逝下,不思量而自难忘的人又有几个。有的时候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真的觉得自己像是在喝那种名叫醉生梦死的酒。只有偶或到了短松岗,明月夜的时候才会在尘封的记忆里体味出几许感动。杨过的可贵与痴迷,也许尽在与此吧。&
    可是这样的等待对于杨过也是一种无奈的自残,不要说是么黯然销魂掌,当一个人已经在离别中黯然销魂的时候,也许死才是一种最好的解脱。我想,杨过在跳崖的时候也许不仅仅是殉情而是超脱。那是一种爱情的宿命。&
    也许可以这样说,一次又一次重复着宿命的人们却总是无法接受宿命的事实不管是忘却,还是解脱,都要粉饰上一个美丽的结局。哪怕是不思量,自难忘,到头来却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13:58:22&煮蘑菇汤映&  青梅竹马转头空——俗眼看华筝&
    写了几篇俗眼看人的东东,总是觉得自己窥看武侠小说的眼光太理智了,少了许多感情也少了许多血气,就像是庖丁解牛一样,目无全牛,这样的结果只会使自己的越来越无趣,不知诸位以为然否。&
    在束缚兄列举的四人里,华筝也许是最没有贵族气的一个,蒙古人在攻入中原之前还没有中原儒学的那套繁文缛节和壁垒森严的等级观念,铁木真称汗之前也还没有如汉人皇家般的那般威势,所以说华筝基本上就没有什么贵族的观念。也许正是基于如此,我认为,华筝与郭靖的感情应该是比较真挚的,这里面并不包括当时的豹口夺人救命的恩情在内,四岁的孩子是难以体会救命之恩的。但是这其间的感情又实在是太模糊太模糊。“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诗仙的长干行刻意地把此类的感情写的是如此动人如此美丽,如此浪漫;也许很多人的体会也是如此,想一想自己儿时的玩伴,想一想少年时过家家的情景,很多人都难以心如止水的。可对于我们这样的俗人来说,动心也罢,罗曼也罢,这都如同一个绮丽而虚幻的梦,镜花水月般的在你眼前一掠而过。也许这就是人生的铅华吧。华筝也如是,人的一生,不时地在被环境改变,就是如郭靖般朴拙的人也不例外,时过境迁,大抵如是。&
    不知为什么,总是在阿甘正传的时候想起来大漠里的郭靖与华筝,还记得在加州空旷的玉米地里,珍妮拉着阿甘的手一起祈祷的情景吗,在这一点上,中西方的情感也许是相通的,不过,智商只有85的阿甘却远比郭靖要执著的多也要浪漫的多,但愿这一点不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许有人会说郭靖更本就没有将华筝当作妹妹以外的人来看,可是这一点是很容易被那段暧昧的青梅竹马所否定的,儿时的情感谁又能说得那么详悉,谁又能明了的那么透彻。若是郭靖并未在南下的路上遇到黄蓉,这段青梅竹马又将做何演化?就像是天下大势一样,是非成败转头空,青梅竹马何尝不是转头成空啊。&
    也许是神经错乱,我想到了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的开头那段话:&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变成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沾子,红得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真不知道,我们的侠之大者的郭大侠是否也会在襄阳城中偶尔想起那远远遁去了大漠深处的青梅与竹马......&
&&&13:58:55&煮蘑菇汤映&  美人童话——俗眼看黄蓉&
    写完了天书里的女强人,觉得意犹未尽,又赶上有人在争论谁来演黄蓉,我这等俗人不论则已,一论就难免要露出自己的本来的俗人面目,但仍忍不住要说一说,望诸位蓉儿的拥趸海涵。&
    射雕三部曲里,刻画的最深入的人物恐怕不是郭靖,而是黄蓉,很多读者都是喜欢射雕里的黄蓉,而有些厌恶神雕里的黄蓉,这其中的缘由很多人都归结为是从少女到少妇一直为中年妇女的改变所致,这可能是一部分原因但却绝对不是全部,也绝对不是主要的原因,众所周知,在欣赏文学作品的时候,人们经常会产生一种代入式的错觉至少也是一种对主人公的强烈认同感,看武侠小说的时候尤其如此,而如果你从射雕的角度带入自己的角色,那你会发现蓉儿是如此之可&爱,当然这是要对与郭靖来说的啦,不仅两情相悦,而且是一往情深的处处为靖哥哥着想,如此之蓉儿实在是可爱,可是如果你从神雕的角度来看,杀父之仇暂且不论,就仅从对一个弱小的孤儿所施的心计也难免让人心寒,更何况这个孤儿还是自己丈夫结义兄弟之子,如果你是杨过,恐怕也难忍此等恶气。&
    由此可见,黄蓉的形象并不是像很多人所说的那样可爱,至少在我的俗人眼里是如此得平常,唯一值得我等俗人所钦佩的也仅仅是对傻头傻脑的郭靖的一往情深,在射雕里的靖蓉之恋,就像是许多的言情小说里的富豪之女爱上了一个一文不名的傻男人一样,是一种刻意营造的浪漫。使尽浑身解数为了使他跻身于“上流社会”,更是一种无数如我这样的俗世丑男所作的美梦一样的幻想。曾经有人说金庸的武侠是成年人的童话,也许就是基于此吧,虽然很多的金迷早已超&越了这种境界,但是至少是迷恋蓉儿的人们还是在这样的童话里幻想。&
    到了神雕里,曾经的幻想变成了一种对现实的失落感,其实金老写的人物还是很传神的,从青春可爱的少女,到需要顾家护子的主妇,这种改变是自然的也是必需的,只是到了这时,那曾经是无数痴迷者倾心的机智与精灵就变得是如此的可憎,如此的市侩。也就是说,对于曾经的痴迷者来说,蓉儿从清纯走向了庸俗,从童话走向了现实。&
    其实,用更世俗一点的眼光来看,黄蓉的存在实际上是一种象征,对于金庸来说这也许正是他的小说有别于很多的言情武侠小说的地方,不管是神雕还是射雕,黄蓉都是作为一种郭靖的辅助出现的,分析得更明白一点就是黄蓉是作为侠之大者的补充出现的,郭靖是一种正面的象征,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的精华所在思想的体现,而黄蓉则是这种思想的补充,就像是不论看起来有多么辉煌的事物总会有他的阴暗面一样,对与郭靖来说,道义就是一个样,无法变通,更无法&迂回,而即使是再伟大的道义在实行起来的时候也需要灵活与变通,有的时候甚至是妥协,而这些变通迂回就需要黄蓉来实现。黄蓉的行事并不那么磊落,也绝对不像郭靖那么有侠气,可确实是郭靖的行为的有效的补充。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黄蓉的存在是一种象征,抛开靖蓉恋之间的感情成分,你会发现,郭靖与黄蓉和在一起才是一个据有完整的现实意义人格的侠客,黄蓉本身并无正邪的明确观念,也没有所谓的侠之大者的思想境界,就是在后来与郭靖死守襄阳的时候,&也仅仅是出于以死相殉的心态,她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个字“情”。可以假想一下如果她爱上了欧阳克,或者是杨康的话,那么她的破坏性也是同样不可低估的。而金庸所想要塑造的一个完美的侠之大者又绝对需要一个可以有各种手段来辅助的人物存在,仅凭着一味的正气侠气是无法取得像郭靖那样的成功的。也许这才是黄蓉存在的真实意义。&
    对于我们来说,郭靖就像是一个道德的高标,而黄蓉就是真实的存在,说句不大好听的话,对与黄蓉的痴迷,实际上也就是对自身的痴迷,而这种痴迷。对于我这样的俗人来说,也确确实实的就是一个美丽的美人童话。&
&&&13:59:23&煮蘑菇汤映&  画眉深浅入时无——俗眼看赵敏&
    有人说赵敏并不幸福,因为张无忌并不是真正的爱她,这就像是大话西游里菩提老祖追问悟空的:爱一个人需要理由吗?,此类的问题是难以用旁观者的身份来妄自揣测的,姑且不论张无忌是不是爱赵敏,就仅仅以真情而论,爱一个人也要有一点“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的阿Q&式的幸福感的。否则的话,根本就是利益驱使下的相互利用,而不是什么爱情。至少后来的临窗画眉就很有幸福的意味。&
    在我看来,赵敏的性情里皇室贵胄的成分也并不多,大约也只有在她撒娇邀宠的事后可以看到一点,更多的时候她都是以一种颇有现代感的冰雪聪明形象出现的。和黄蓉比起来,她显得更为真实,她的情感也更自然一些。和美人童话一般的蓉儿比起来,她就像是我们曾经见过的现代的女孩,除了不平凡的身份以外其余的一切都已经平民化现代化了。赵敏与张无忌的爱情,就像是现在的生活里常见的情侣一样,有些优柔的男孩和冰雪聪明的女孩之间的喜怒哀乐,平凡但是&美丽,曲折但是幸福。&
    把射雕的三部曲联合起来看,你就会发现其中的一个渐进的过程,一个中庸过程,郭靖与黄蓉,是以侠之大者为主的一种雄浑的风格,不管黄蓉再冰雪聪明还是要以一种辅助郭靖的方式来体现情爱,一旦遇到国仇家恨,那点温情便显得那么不胜风雨,那么脆弱。后来的杨过与小龙女,则是以情之大者为主的悲怆的风格。十六年弹指一挥间,任凭岁月流转,年华老去,红颜暗淡,可此情不变。&
    然而,当这样的真情临驾于民族利益之上的时候,也总会让人觉得心下难安。在这两种情形之间,赵敏与张无忌就像是一个奇妙的平衡点一样,同样的乱世,同样的国仇家恨,民族兴亡,同样的两个曾经站在风口浪尖上的人物,却最终的得到了一个让无数有情人羡慕的“画眉深浅入时无”的美丽的结局。这里,也许正是金老先生在无意之间流露出的中庸之道。张无忌宅心仁厚,身负血海深仇却并为因仇恨而改变,你说他优柔也好,懦弱也罢,却无法否认他的理念,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是如此的平和,宽广。赵敏冰雪聪明,但却并无黄蓉的机心和小龙女的迂腐。所以说,最后的提笔画眉是显得那么平凡,却又那么幸福。&
    还是用那个迂腐秀才朱庆馀的全诗来做结吧,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如此好韶光,岂云不幸福。&
&&&13:59:42&煮蘑菇汤映&  此情说便说不了——俗眼看芷若&
    记得我写金庸小说里的女强人的时候曾经打算将周芷若与赵敏分出来另写,趁着大讨论写了一下赵敏,最近又看到几位在茶社里论周芷若,几位网友的高论在下着实佩服,可是我也总是想用俗眼去揣度一下其中的因缘。&
    不管张无忌是喜欢赵敏也好喜欢周芷若也好,归根结底,就是一个情字。有人说周芷若太过狠毒,赵敏太过机心,其实这其中的缘由也不外乎是一个情字。&
    我曾经说过赵敏的身上体现的是一种极具现代感的聪明,就像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冰雪聪明的女孩子,而周芷若则是另一种类型,她的情感历程远比赵敏来的复杂的多。实际上把两个人对比来看是很有趣的,赵敏的情感历程是一个由喧嚣归于平凡的过程,周芷若则是一个喧嚣与平凡交错的过程。&
    从周芷若的情感流露来看,她对张无忌无疑是有真情的。但是情之所在,也仅仅限于偶尔流露出的一丝温情,在周芷若的思想里并不仅仅是情字,这一点和赵敏不同。赵敏的机心与真情并不矛盾,从最初的前呼后拥到后来与张无忌的耳鬓厮磨,情字起到了一个催化的作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才是最终的目标。而在周芷若的情感历程里,情字实际上是以一种反作用的方式出现的,周芷若有她自己对于名利的追求和渴望,而在很多情况下,对张无忌的情感又只会对自己的前途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说,周芷若实际上经常处在一个情感与理想的两难境地。不管是接任峨嵋掌门还是在光明顶上剑刺张无忌,都是处在两难境地的体现所以说,周芷若的这个情字,是一个说不了的情字,她一方面为情所困,期望可以与心上人双宿双飞,一方面又对于自己的事业上的功利进行着一种不懈的追求,当二者产生矛盾的时候,她的情感就会显得复杂多变,处于随时准备爆发的歇斯底里的精神状态。&
    张无忌本身的性格也有一定的影响,宅心仁厚的性格使得周芷若的功利与之格格不入。而且,周芷若自身的性格很有一些孤芳自赏的高傲气质,让人难以接近。让人奇怪的是,这种很有些类似于传统的贵族的气质却没有在赵敏的身上体现出来。从最后的暧昧的结局来看,周芷若似乎仍在情感的困扰中犹豫,仍然还是“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说便说不了,说不了,一声唤起,又将春晓”。&
&&&13:59:56&煮蘑菇汤映&  人生自是有情痴--俗眼看金庸之爱情守望者&
    守望,守望,守而望之,望而盼之,盼而等之。看着天上的云舒云卷,对着地上的花落花开,在滚滚红尘中为爱情而守候。当真是浪漫至极,可是卷一卷天书,细品起来又似乎并不是那般滋味。金庸不是琼瑶,也不是张爱玲,更不是林清玄。天书里的守望并不仅仅是浪漫。&
    好吧,言归正传,还是十四部书,待我慢慢讲来:&
    飞狐外传:苗人凤,号称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金面佛却在感情上一败涂地。娇妻舍女而去,商家堡一幕可谓绝情之至,怨不得小胡斐要出头痛斥,此情此景确是令人心寒。虽然爱女尤可慰藉,但是对于苗人凤来说,他守望着的爱情无异于守望着死亡。&
    连城诀:狄云,不要说丁典在守望爱情,他不过是在守望机会,在等候一个可以与心爱之人双宿双飞的机会。而我们可怜的空心菜大虾,在守望了无数次的生死轮回之后,仍然不得不接受命运的安排,在雪山之颠顺承了由上天注定的另一个守望。&
    天龙八部:此一部书,正所谓无情不怨,有情皆孽。其中情孽的纠杂牵缠不逊与琼瑶刻意设计出的爱情剧本。小子不才,斗胆一说:&
    段誉守望的是石雕的神仙姊姊,不仅仅是王语嫣。&
    虚竹守望的是一个情欲的梦,很难说是不是西夏公主。&
    乔峰守望的是约许塞上牛羊的誓言,哪怕是在地下......&
    阿紫守望的是一个无法实现的幻想,但愿她不是因此而狠毒。&
    游坦之守望的是一个被守望折磨成了施虐狂的人,可是他很幸福。&
    玄慈守望的是自己的一个永远无法宽宥的错误。&
    射雕英雄传:瑛姑,我总是搞不清楚她是在守望爱人还是在守望孩子,不过整整守望了一部天书之后,恐怕就连老顽童这样超脱情欲的人也不得不束手相从,当真是鸳鸯织就欲双飞。&
    白马啸西风:计老人,沧桑的外表掩盖着似有还无的情意。这样的守望就象是我们的生活一般,在面具的掩饰下,默默的忍受着涌动的情绪,像死火山底的熔岩一般无助的流淌。&
    鹿鼎记:胡逸之,吴梅村的那句“英雄无奈是多情”恐怕也只有他当的起了吴李之流只是好色之辈,英雄到是英雄,多情恐怕未必。不过如此守望爱情,倒有些象是原始的偶像崇拜,也难怪世人在唏嘘之余还不忘加上一个痴字。&
    笑傲江湖:不戒和尚,就为了小小的看一眼美女,被迫守望了大半辈子,还得痛哭流涕的自称天下第一负情薄幸之人。这其中的滋味绝不仅仅是一句:爱之深而责之切可以包容的。&
    书剑恩仇录:陈家洛,守望霍青桐的时候自信心不足,守望香香公主的时候又被造化捉弄,堂堂红花会总舵主,尚且守望的如此失败,可叹也夫,可悲也夫&
    神雕侠侣:李莫愁,套用鲁迅先生的话,不在守望中死亡,就在守望中变态能够唱着“问世间情为何物”杀人的赤连仙子守望的爱情就像是情花一样,一旦中毒就只能断肠了。&
    侠客行:叮当,痴情的守望一个浪子的爱情就像是抽刀断水一般,难道真的是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吗?我又想起了一句更为经典的话:求你骗骗我。&
    倚天屠龙记:殷梨亭,居然守望出了爱情的仿制品,我不知道如果是我会不会精神错乱,也更不知道这守望来的究竟是不是他向往的那份爱情。反正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碧血剑:何红药,如果有一天你在深情的守望中幡然悔悟,发现自己仅仅是一个被利用的道具。但愿你不要像她一样,再去守望仇恨。&
    卷罢天书,细细想来,爱情守望者可不比麦田守望者,输赢的不是一时的成败,而是长长短短,酸酸甜甜,如戏如梦的一生啊。&
&&&14:00:12&煮蘑菇汤映&  姊姊妹妹站起来-俗眼看金庸之女强人&
    金庸的小说不像梁羽生的作品,可以以一个女子作为武功的最高峰,总的来说,十四部天书还是以以男人为主,其实本来在中国古代的传统的剑侠小说里。也还是有女侠出现的,像唐传奇里的聂隐娘,所以,我辈俗人又忍不住重翻了一遍天书,列一列诸位女强人,其实现实社会里的女强人也很多,在下尘世中一俗男子,难免唐突,多有海涵。&
    飞狐外传:胡一刀的夫人,我看飞狐外传时从来都很遗憾,就是因为金庸连名字都没有给这个十四部天书里最有豪气的女子,只能从简单的情节里推断得出她大约是姓杜,可是这丝毫不能影响她那豪气干云的性格,从驱赶宵小到最后托孤自尽,颇有燕赵豪侠之气,实在是让我等须眉惭愧。&
    雪山飞狐:&田青文,雪山飞狐里正面描写的女子不多,可是田青文给我的印象实在是深刻,倒不是因为她的智计与机谋。而是她对待倾心于她的男人的那种奇异的态度,说白了就是那一股狠劲。这样的女强人,在我辈俗人眼里总有些不寒而栗的感觉。&
    连城诀:水笙,可能会有人会认为她不过是一个柔弱的女子,可是在我看来,从雪山重返尘世,能够承受举世之误解,甚至是心爱之人的误解,实在是不易,我辈俗人是万万难有此等心胸的。&
    天龙八部:此部书里,女侠众多,可是莫不是情孽牵缠不能自拔。唯一可以说是视我辈俗男如无物的女子也只有那位毒如蛇蝎狠如狼的康敏了,连乔峰这样一代大豪都被她玩弄与股掌之间,实在算得上是女中强者。&
    射雕英雄传:李萍,千万不要说黄蓉是女强人,黄的本质只是一个被无数男人所羡慕的娇妻良助。其实看郭靖也是这样,一代侠之大者,决不是蓉儿的古怪精灵所致,而是得自于其母李萍的刚强性格,设想一下,茫茫大漠,浩浩草原,一个弱女子携一遗腹子茹苦含辛。中华民族的女性之刚强由此可见。&
    笑傲江湖:宁中则,连狷狂如风清扬,桀骜如任我行的武林大豪都承认宁女侠的名号,由此可以推断她的江湖声名,从她劝诫岳不群的言语里也可以看出豪侠之气十足。&
    书剑恩仇录:骆冰,红花会的英雄座次数下来,陈家洛都难得算得上是个男人,赵半山是太极推手似的侠客,无尘道长说好听了是个武痴,说不好听了是个变态,只有算到了文泰来与骆冰,才算是有了些江湖豪侠气,骆冰最为豪气的地方却是在飞狐外传中白马赠胡斐,确实是宝剑赠烈士,很有侠客风致。&
    神雕侠侣:郭襄,虽然被人称为是“小东邪”,可我却在郭襄身上丝毫看不出黄药师般的邪气,倒是与洪七公似的正气与风骨颇为相似,真不知道后来的灭绝老尼是从哪里学来的那套正邪理论,辱没了峨嵋一派的名声。&
    侠客行:史小翠,这是一个典型的有着现代思想的女强人,不管是从精神上,还是从实力上都要与男人一较高下,不巧的是他又偏偏碰上一个自大成狂的白自在,于是女权独立从雪山派一直闹到了江湖有个性!&
    碧血剑:焦宛儿,江湖险恶,儿女情长,以一区区弱女子身份统领金龙帮,报父仇,实在是一位奇女子。胜温青青多矣!&
    小子勉为其难,还有白马啸西风,鹿鼎记,倚天屠龙记未提,白马啸西风里言情的成分为主,武侠为辅,难以置评,鹿鼎记里诸女嫁与小宝,难称强人,不说也罢,倚天屠龙记里周芷若与赵敏不相上下需得另文讨论,望诸位高手补齐。&
&&&14:00:27&煮蘑菇汤映&  天书与性格&
    好像曾经也确实有人问过我天书里喜欢哪一部的问题,记不清我当时地回答了。到现在也很难说得清自己喜欢哪一部,也许都说不上喜欢吧,可由我的接触和臆测却发现了一些天书与性格的关系,不一定准确,仅供参考,聊博一笑吧。&
    飞狐外传:飞狐外传的特征性格并不明显。而且我也很少接触到喜欢此书的朋友,所以只好臆测。飞狐外传是符合标准的武侠小说结构的,喜欢此书的人大多是因为喜欢此书中的人物,所以喜欢飞狐外传的人大约也是和我一样很普通的喜欢武侠的平凡人,一不留神就会在人群中消失的市井百姓。&
    雪山飞狐:喜欢此书的人大多会喜欢侦探小说,也许金老更想把它写成《罗生门》似的不朽名作吧。喜欢此书的人都更多的习惯于关注人们的心理,从别人的每一句话里分析出他的情绪或者是心理上的变化。开个玩笑,也许是佛洛伊德的信徒吧。&
    连城诀:看这部书的时候,我总是想起一部与此全不相干的书《沅陵的人》也许喜欢此书的人大多都有一个古老的故乡,而故乡里又有许多久远且阴郁的传说。不管是在湘西那悠悠的沅水还是江南那郁郁的古镇,当远方的游子用平静语言描述那一个个凄楚的故事的时候,都会有无数怀旧的心灵在隐隐的悸动。很奇怪,我从连城诀里看到的为什么会是乡情。&
    天龙八部:说句老实话,我曾经很喜欢过这部书,除了段誉和虚竹,此书中的人物有一种天然宿命和悲凉的感觉。我想喜欢这部书的人应该也会喜欢红楼梦的,看着一个个或善或恶的江湖人物在命运的巨涛里翻滚沉浮,很容易让人升起好便是了,了便是好的虚无感。我猜想喜欢此书的人大抵应该与佛有缘吧。&
    射雕三部曲:成名的作家大多都有自己的三部曲,所以我也把天书的这三部合在一起说。其实分别喜欢这三部书的朋友代表了三种极为常见的特征性格,喜欢射雕的朋友大多性格传统,对中国的传统观念有着很强的认同感;喜欢神雕的朋友大多比较叛逆,用时兴的话说就是比较愤青;而喜欢倚天屠龙记的人则像我一样没有什么太大的理想,较为中庸。有意思的是这三种性格如果体现在一个人的身上就更像是一个成熟的过程——从年少时的传统方正的性格,到遭遇了一段挫折之后的愤青似的叛逆,叛逆的久了会逐渐地被社会融合之后的中庸。简直像是一个人心灵的进化标尺。&
    白马啸西风:这也许是金老的不逊于琼瑶阿姨的写情名作。喜欢此书的人大约应该是感情细腻柔婉的敏感派人物。此类人中似乎应该女性居多,小女儿的细腻心情可以和此书的风格密切的契合,尤其是马家俊对李文秀的关心与照顾,其中的朦胧含蓄的情愫,也许会使不少看惯了琼氏风格的小女子潸然泪下或是黯然伤神吧。&
    鹿鼎记:在分析射雕三部曲的时候我似乎还没有把话说完,其实当一个人中庸了太久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的玩世不恭起来。喜欢鹿鼎记的人大抵都有些与生俱来的幽默感,可以在生活的重压下学会自得其乐游戏人间。多来些“镜里自看成大笑,一番傀儡下场人”的自嘲,笑一笑世人的鬼蜮伎俩或是狗苟蝇营,这样的人生也许就会是另外的一个境界了。&
    笑傲江湖:像很多钟爱于权谋机变的人爱看二月河的皇帝系列一样,喜爱笑傲江湖的人似乎总会有些对于权谋的鄙视。金庸笔下的弄权者像极了现实社会里钟情于个人崇拜的人物,可却多了些嘲弄的气息。像是三十年代时流行的以童话来抨击现实的作品。也许领悟了这一点的人会对那个始终向着权势横眉冷对的鲁讯充满敬意吧。&
    书剑恩仇录:我看得最粗疏的一部,个人觉得书剑的旧小说气息很浓,很有些王度庐或是朱贞木的意味。喜爱此书的朋友大约也应该不会讨厌明清时的古典小说吧。而此类朋友的性格似乎应该是传统却不失浪漫,柔曼却不乏性情。
    侠客行:描述了一个傻子的传奇一生,比起射雕来,它似乎更接近阿甘正传的原味吧。也许喜欢阿甘的朋友绝对不会讨厌侠客行吧。习惯于在生活的漩涡里打转的人也许都会向往这样的一生吧。不过,我大学时的一个同学喜欢这部侠客行的理由简单的让我心酸,父母双亡的他从小跟爷爷一起长大,他说他就喜欢石清和闵柔对石破天的那一点点温情……&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章顺序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