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款样中间填一个字字的动词

诗眼与古诗词中的动词效应
“诗眼”与古诗词中的“动词效应”
作者: 段军
内容提要:在古诗词中充当“诗眼”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动词。由于动词的作用,使某些诗句成为名句,这便叫“动词效应”。“动词效应”:具体表现为“描摹效应”、“使动效应”、“点睛效应”、“虚实效应”、“传情效应”等多种形式,它对增强诗词的气脉流畅和流动美,具有重要的作用。
诗句中,某字因用得贴切、精采而使全句生辉者,谓之“诗眼”。如果我们稍加留意的话,不难发现,在古诗词中充当诗眼的,有相当一部分是动词。由于动词的作用,使某些诗句因之而成为名句,我们谓之“动词效应”。古人是深谙个中三昧的,从“苦吟诗人”贾岛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及关于“推”和“敲”的传说中,足见古人在诗句动词上的“炼字”功夫。
那么,为什么动词在诗句中有这般作用呢?我认为这除了动词本身在语法上的重要作用外,它对于形成古诗词的“流动美”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古诗词是非常讲究“气脉”的。气脉是诗词的神,它是诗词创作和鉴赏的一种至高境界。王夫之《jiāng@⑴斋诗话》说:“谓之脉者,如人身之有十二脉,发于指端,达于颠顶,藏于肌肉之中;督任冲带,互相为宅,萦绕周回,微动而流转不穷,合为一人之生理。”王夫之这里不仅对诗词的气脉作了生动形象的说明,而且还提出了气脉“流转”的问题,也就是所谓诗词的“流动美”。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构成诗词气脉的流动呢?回答这个问题的确是困难的。诗歌的流动之美,往往是作者感情的充沛和联贯,思路的畅达和流转,语言的自然和委婉,音节的悠扬和回环等等因素的综合表现。司空图在他的《诗品》中反对从局部、表面去解释流动之美,他用哲学方法强调了气脉的整体意义,重申了一切都要合乎自然的美学原则,这的确是他的贡献。但司空图认为,流动之美是难以用文字描述的,它是道的自然表现,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他并不曾,而且也不可能给流动美的含义以科学的具体说明。
然而文学毕竟不是玄学,即使是至高的艺术境界,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也总有其存在的形式。阿·托尔斯泰说:“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这不用多说。因为全部生活就是运动。”(《语言即思维》)诗词的气脉流转,作为一种动态美,它与动词在诗词中的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那么动词通常如何在诗句中发挥它特殊的作用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动词效应的具体表现。
一、动词在诗句中的“描摹效应”
诗的艺术生命在于形象。诗词的语言不是思辨的语言,而是可感的语言;不是抽象的论理,而是形象的陶冶。而动词正是塑造生动形象的重要手段。动词能使某些形象由“无生体”变为“有生体”,由“无情物”变为“有情物”,甚至赋予形象以人的特征。动词在诗句中的这种功能,我们称之为动词的“描摹效应”。
动词的“描摹效应”首先表现在它具有描摹动作,把不动之物写动的作用。如“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⑵《村行》)中的“立”字,便把本来处于静止状态中的山峰写活了。山峰本不能言,偏以“无语”称之,已有一层意味在里边了,而一个“立”字则把晚山由“无生体”描摹成“有生体”,从而使之神态毕现。
动词在诗句中的“描摹效应”不仅表现在能描摹动作,把不动之物写动,还表现在能描摹情态,使形象带上人的感情。如“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曹植《七哀》)一句,动词“徘徊”不仅使月光有了生命,还给月光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感情色彩,把月光由“无情物”描摹成“有情物”,那种孤du、寂寞、惆怅的情态具体可感。这里若换用形容词的话,或许也能够使语意通顺,但却绝对不会象现在这么生动。因为这里动词把“自然的和感性的东西用精神现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高尚化了”(黑格尔《美学》),所以它能渲染诗的情绪和气氛,加深诗的意境,能更具体可感、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形象中某种潜在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其实是作者感情的外化,是作者借助外部形象寄托内心情绪的结果。
如果说“流光正徘徊”句仅仅使形象蕴含了人的情感的话,那么“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这样的诗句,更是通过情态动词直接赋予物以人的感情,从而使形象鲜明而生动。
动词在诗句中的描摹作用,更突出地表现在物的人格化中。如陆游《村居书喜》“花气袭人知骤暖”句中的“袭”字,因为使用了人格化动词,从而使“花气”有了鲜明的形象性和可感性。又如王安石的诗句“月移花影上栏干”(《夜直》)和“日催红影上帘钩”(《午枕》),两句用了同样的构思和句式,而其中的动词“移”和“催”,都在物的人格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人格化的手法所形成的,是一个超乎现实的艺术世界,所以我们感到新奇;但这个艺术世界又有着人的生命和感情,所以我们感到亲切,这是人格化动词之所以能使诗句富于感染力的关键所在。杜甫《宿江边阁》中“薄云岩际宿”一句,是根据何逊《入西塞示南府同僚》中“薄云岩际出”句“点化”而成的,杜甫把动词“出”改为“宿”,立刻使诗句变得形象生动、立意新奇,足见“描摹效应”的作用。
动词具有把静物写动,使物含情,使物人格化等功能,这种功能在塑造生动形象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诗的艺术生命正是在于形象,因此“描摹效应”在诗句中的作用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活用动词及其“使动效应”
在诗词中,有许多形容词被活用为动词。而因为这些活用动词往往在诗句中构成一个“使动结构”,所以我们称这种现象为“使动效应”。活用动词因为兼有动词和形容词的两重词意,因而它能起到一词两用的作用,从而使诗句的含义显得更丰富,更能达到动感和质感相结合的目的。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一句,为什么诗人先后选用的“到”、“入”、“满”等字都不如活用动词“绿”呢?原因就在于:诗人既想表现一种动态,又想表现一种状态,而单纯的动词无法表现状态,单纯的形容词无法表现动态。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活用动词才能满足诗人的要求。这正是活用动词“绿”之所以成为该句警策的重要原因。
如果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在表现一种动态的同时,还表现了一种鲜明的色彩的话,那么“云日明松雪”(陈师道《雪后黄鹤楼寄负山居士》)中的“明”则在表现一种动态的同时,还展现了一种空明澄净的景象。可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时,因其兼有表动作和表修饰的作用,因而往往能收到形象动感和质感相结合的效果。
活用动词不仅能丰富诗句的含义,还能使诗句显得活泼而洒脱,这是动词“使动效应”的又一特点。如“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悦”和“空”,都是使动用法。作者在这里要表现的,是一种忘情尘俗的抽象意境。如何在这十个字中生动而不枯燥地表现出这种深妙的禅悟呢?作者把“悦”和“空”活用为使动词是很有道理的。若将句子改为“山光鸟性悦,潭影人心空”似也能通,但这里“悦”和“空”只充当一般的形容词,诗句显得平淡。把“悦”和“空”活用为使动词,诗句就显得轻松而洒脱。
三、动词在诗句中的“点睛效应”
诗人在观照自然中,往往有许多难状之象和难言之妙,这是因为诗人透过物境的“象”体悟到了“神”。而作为具体的“象”是容易描绘的,难状的正是这抽象乃至虚玄的“神”。它们出现在诗句中,往往是诗人“炼字”的焦点。有时一个字能状出难状之象,点出难言之妙,形象因之而点睛欲飞,从而使诗句语出惊人。而充当这些“点睛”者的,很多情况下是动词,故我们称动词的这种效应为“点睛效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中的“闹”字,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里,作者意不在写“形”,而在写“神”。但那浓集在红杏枝头的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作为一种非具象的景象,该如何表现?这里,恐怕任何形容词都会黯然失色的。一个动词“闹”,出人意料地把红杏枝头的一片春色描写得活灵活现,不仅使全句生色,而且连全篇都因之增辉。
动词在诗句中的这种效应,看来不少古人是谙熟的。有些似乎只能神会的妙境,往往被诗人借助动词,轻轻一点,即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如王维在《鸟鸣涧》中是这样描写月出时那一刹间的妙境的:“月出惊山鸟。”一个惊字,简直把月出的景象描写得出神入化了。
同样写月出胜景的,还有如李白的“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如果说句中的动词“引”已用得很别致的话,那么这一“衔”字则用得诡谲纵逸,诙谐生动,使诗句情趣盎然,境界全出。
动词在诗句中的这种“点睛效应”,与诗人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分不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曾公亮《宿甘露僧舍》)中的“放”,可谓设想新奇,构思du特。如果说大江的拍天大浪是一种实境的话,那么大江的磅礴气势则是一种虚境,它神会则可,言传实难。诗人借助想象,从自己的感觉落笔,一个“放”字,点出了大江风水相激,波澜翻卷的气势。
摹形状物,难在写出神态。而恰当地选用动词,往往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难题,这是动词之所以往往能在诗句中起到“传神”作用的重要原因。周邦彦《苏幕遮》中是这样描写荷花的神态的:“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一个“举”字,把荷花亭亭玉立的神态描写得自然生动而富有质感,难怪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赞之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又如杨万里《舟过谢潭》中描写夕阳下起伏的山峦时,用了这样的句子:“好山万皱无人见,都被斜阳拈出来。”一个“拈”字,把一种难以言状的奇妙景象点活了。再如“细雨湿流光”(冯延巳《南乡子》)中的“湿”字,也是点睛之笔,王国维《人间词话》说它“能摄春草之魂”,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四、动词在诗句中的“虚实效应”
古人要求“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那么何以使诗句隽永有味呢?“虚实”的搭配不失为一种方法。也就是将具象与抽象的概念直接结合,变不可能为可能,从中酿出诗味来。而完成这种虚实间的联接,往往需要借助于动词。例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乌夜啼》)一句中,“清秋”是虚的,没有十分明确的形象性和具体的质感,但它一经与动词“锁”搭配,就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艺术效果,诗味顿出。“清秋”当然是“锁”不住的,但作者“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寂寞凄清、离愁万绪,种种意象,都从这“锁”字流出。又如“丁香空结雨中愁”(李jǐng@⑶《摊破浣溪沙》)之句中,“愁”是虚的,它与动词“结”联接后,便产生了一种诗味浓郁的意象,从中透出无限的惆怅,无限的怜惜,从而使本词的主题进一步具体化、形象化了。动词和某种抽象的概念搭配构成“虚实句”使诗句散发出浓郁诗味的现象,我们谓之“虚实效应”。虚实结构在诗词中是不少见的,如“竹露滴清响”(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句,意境清幽,有声有色。又如“南风吹归心”(李白《寄东鲁二稚子》)句,浪漫主义诗味和怀乡思子之情颇为浓厚。诗人在这些诗句中,打破现实逻辑,重新组合成一个源于现实而又有别于现实的艺术世界。这样的诗句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成份,富于想象,因而表现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正因为如此,虚实结构诗句中的动词大都能成为“诗眼”。如“孤灯然客梦,寒杵捣乡愁”(岑参《宿关西客舍》)中的“然”和“捣”;“冷露滴梦破,峭风梳骨寒”(孟郊《秋怀》)中的“滴”和“梳”,等等,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历来为诗所家称道。
还有一种结构,它并不是动词与抽象概念的结合,但却有违现实逻辑,是一种虚的意象,我们也将之归入“虚实结构”。因为诗人追求的正是这种意象,而不在于它是否合乎现实逻辑。如陆游《泊公安县》中的“不断海风吹月来”句,便很典型。月亮当然不是海风吹来的,但因为这样的诗句是以艺术的真实为基础的,符合超脱于现实逻辑的“想象逻辑”,读者完全能够接受。又如“瘦蝉有得许多气,吟落斜阳未肯休”(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五首》),也显得风趣幽默,生动而du特。这种虚实结合的表现方法,使诗的意蕴大为丰富,很值得我们注意。
五、动词及其“传情效应”
诗词是要讲究“意境”的,而所谓意境,其实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和生动的客观形象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出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而在这种情与景的契合中,动词的恰当选用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有时,动词能够起到传递诗人某种心情的作用,使动词成为窥视诗人心境的窗口。动词在诗句中的这种效应,我们称之为“传情效应”。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潜《饮酒其五》)中的“见”,表现了诗人一种漫不经心的发现。而这种漫不经心,正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诗人“采菊之际,无意于山,而景与意合”(蔡梦弼《草堂诗话》)那种精神世界与自然景物浑然契合而悠然自适的神态和纯任自然的恬淡心境。
和上一句中的“见”一样,“听”、“看”、“说”等动词,在特定的场合下都能表现作者某种特定的心境。因为这些动词的施动者都是作者,而且都是作者在观照自然的同时发生的,因而这些动词往往成为作者心境与自然景物相契合的媒介。正因为如此,透过这些动词,我们就可以窥见作者寄寓在自然景物中的主观心境。如“留得枯荷听雨声”(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句,透过动词“听”字,我们不仅可以窥见诗人寂寞、空虚、凄凉的心境,也可以看出诗人因聆听枯荷秋雨的音韵而略慰相思、稍解寂寥的那种淡淡的喜悦。
又如“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闲居夏午睡起二绝句》)中的“看”,也是一个例子。诗人午睡初醒,闲适懒散,站在窗前看儿童捉柳花。一个“看”字,把诗人百无聊赖的空虚心境表现得非常真切。
以上“见”、“听”、“看”等动词的施动者因为都是诗人本身,所以主体通过动词媒介寓情于客体中的意象还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还有一种情况,动词的施动者并不是作者本身,却也能反映作者一定的心境。如“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中的“横”字,描绘出了一幅悠闲落寞的景象,而透过“横”字,可以感受到其中蕴含着的诗人无奈而忧伤的情怀。因为诗人是在一定心境下观照景物的,状物移情,景物难免融入作者的感情色彩。
与之相比较,有些动词能更直接地反映出诗人的心境。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句,“穿”、“下”、“向”等连用,迅急有如闪电,把诗人“欲狂”的喜悦和似箭的归心展现得淋漓尽致。
可见,动词在传递诗人心境方面,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六、“动词暗用效应”
古诗人在动词上所做的文章是多方面的。有时,诗人故意将诗句中的动词隐去,使诗句完全由名词并列组成,从而造成一种意象上的跳跃。这种跳跃不仅使诗句变得精练隽永,而且更加含蓄有味,我们谓之为“动词暗用效应”。使用动词暗用的句式,其艺术意义主要有三点:
首先,这种句式因为纯用名词组成,因而非常有利于展现画面。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句,一个个名词,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图画。第二,这种句式虽然隐去了动词,但在名词和名词之间,我们仍然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动词效果的存在。因为这种句式采用了“动词暗用”法,在这里,诗人仅仅是将动词隐去,而不是简单的舍去。之所以要采用动词暗用的句式,是因为这种句式可以形成一种诗意的跳跃。这种跳跃,不仅省去了读者凭经验、直觉和想象就可以得到的内容,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和进行形象再创造的余地。因而它不仅使诗句显得精练,而且显得含蓄有味。如“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梅尧臣《梦后寄欧阳永叔》)两句中,各有三个诗意的跳跃:“五更/千里/梦,残月/一城/鸡。”在这种诗意的跳跃中,其实包含着作者一种由物及人、缘境生情的感情跳跃,它使诗句的意象更丰满。无怪一些文学史往往以它作为梅尧臣“状难写之景,含不尽之意”的范例。第三,由于意象的跳跃,扩大了诗句的容量,因而在这种句式中往往蕴藏着诗人深沉的情感。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两句,包含着诗人多么愤激的情感,多么悲壮的情怀,以及对战斗生活深深的怀恋。又如“落叶他乡树,寒灯du夜人”(马戴《灞上秋居》)两句,字面虽无愁苦之言,但从中却深深透露出天涯孤客的孤du和凄苦。
总之,动词在诗句中的诸种效应,值得我们作深入的研究,这对我们的诗词创作和鉴 赏是有好处的。
【责任编辑】寇养厚
【外 字】字库未存字注释:
 @⑴原字为草上部下加疆的右部
 @⑵原字为仆左部右加称的繁体字的右部
 @⑶原字为王右加景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形容词大全网-好的形容词
&12-4&6-6&6-5&6-2&4-8&2-15&2-11&8-29&7-18
&4-19&4-19&4-19&4-19&4-19&4-18&4-18&4-17&4-17&4-17&4-17&4-17&4-16&4-16&4-15&4-15
形容女人的词
&3-11&2-27&2-7&2-5&1-21
形容女孩的词
&6-13&7-6&6-21&5-29&5-18
形容女生的词
&1-23&1-13&5-23&2-12&6-19
形容人物的词语
&4-14&4-13&3-31&3-27&3-23
&4-17&4-14&4-13&3-31&3-27
&4-18&4-17&4-17&4-15&4-15
&4-19&4-2&3-23&1-4&12-31
&2-4&12-29&4-11&3-14&2-21
&3-9&11-19&11-17&11-13&7-22
&4-16&3-30&3-19&12-30&12-30
&2-4&2-20&6-19&6-9&5-26
&3-26&2-6&12-25&12-25&12-25
&4-18&4-17&4-17&4-15&4-15&3-30&3-27&3-25&3-14&3-14
&4-19&4-19&4-19&4-19&4-16
&&|&&&&|&&&&|&&&&|&&&&|&&&&|&&&&|&&&&|&&联绵词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联绵词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在汉语中,有一种词叫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联绵词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上到,下到现当代作品,联绵词都很活跃。而又常在联绵词上犯一些错误,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就很有必要帮助学生拓宽绵词的再认识。
联绵词包括(1)的,两个的相同。(2)的,两个音节的相同。(3)双声,叠韵的。在对联中,联绵词必须对应联绵词,不能与其它词性的词相对。古代严式对更主张在联绵词中必须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它有两个字,只有一个。这两个字有的是声母相同,如“慷慨”;有的是相同,如“窈窕”;有的是同音重复,如“孜孜”;还有的两个音节没有什么关系,如“嘀咕”。前三种连绵词的存在加强了汉语的音乐性。连绵词不能拆开使用,很少的因需要而分开(如“天翻地覆慨而慷”)也不能拆开来解释。联绵词不能就字面来进行解释,如“仿佛”不能解释为“模仿佛爷”。[1]
独抱琵琶寻旧曲;
数教鹦鹉念新词。
联中“琵琶”对“鹦鹉”,此联属联绵对。
入室饮茶,直步可登麒麟阁;
临池染翰,何年得到。
联中以“麒麟”对“”,视为联绵对。
福州春意亭联:
蝶影蜂声浪漫诗。
江西蓝桥公园佳婚事联:
有情终配鸳鸯侣;
相爱总结连理枝。
再有杭州梅竹亭联:
雪里梅花红烂漫;
霜间竹叶碧玲珑。
先引一例:比如。如果学生不理解“望洋”是一个联绵词,就很有可能把“望洋”错误的解释为“望着海洋”。“望洋兴叹”最早见于《》,曰:“,始旋其面目,望洋。”《释文》曰:“望洋犹,仰视貌”,望洋还可写作“望佯”“茫洋”,故此,望洋兴叹就是仰视而叹。形容因大开眼界而惊叹,或因做事力量不够,无从着手,而感到无可奈何。“望洋”是联绵词,不能拆开来解释,是“”而不是“词”。例如,“望洋”不能拆开来解释为望着海洋。明确地讲,联绵词词意与字形无关,字形只是作为单纯音符而存在,文字本身的意义在它充当联绵词的书写符号时被舍弃了。关于这一点,先生很明确地告诉我们:“联绵词中的两个字仅仅代表的两个音节,古代注释家有时把这种联绵词拆成两个词,当做词组加以解释,那是绝大的错误。”一个联绵词往往有多种书写形式。比如“徘徊”可写作“俳佪”。如“蹒跚”可写作“”、“ 跚”都是“跛行貌”,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参见《辞通卷六·十四寒》又如“彷徨”可写作“徬徨”、“”、“彷皇”。都表示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这个意思。《》曰:“犹豫徊也”,再如“踌躇”也可写作“ 踯躅”、“”等。这一点很重要,最不易引起人的注意,往往被疏忽,造成望文生义,曲解的错误,尤其是差别细微,容易被忽略的联绵词。比如“缥缈”,《》曰“远视之貌”。这就要求在理解上要因文定义,仔细辨析。如中:“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一句缥缈要解为“虚幻渺茫,不可捉摸,”正是“玄远貌”,再如《》:“这样,大自然把紫红的峰,雪浪云的海,的雾......”却是轻举而不实在的样子。1、构成联绵词的两个汉字拆开后都不能单独表达意义。如“蝙蝠”、“唏嘘”、“朦胧”、“囫囵”等,这些联绵词都不能拆开,拆开后都不表示任何意义,它们只是一些语言的书面符号而已。由于它们本身不具有任何意义,所以,这些字都不能与其它任何字构成另外的词。
2、构成联绵词的两个汉字拆开后,其中有一个字能单独表达意义,另一个字则不能单独表达意义。又分两种情况:
能表达意义的一个字就是这个联绵词本身的意义:蝴蝶的“蝴”不能单独表达意义;“蝶”可单独表示意义,指蝴蝶。
可以表达意义的一个字与该联绵词本身的意义无关:玫瑰的“玫”不能单独表达意义;“瑰”拆开后,读音由“gui”变为“guī”,读音变了,含有珍奇的意思,与“玫瑰”无关。伶俐“伶”可单独表达意义,旧时指戏曲演员,不能表示“伶俐”的意思;“俐”不能单独表达意义。
3、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拆开后,都单独有意义,且能与别的字构成另外的词。但拆开后的字义与该联绵词本身的意思没有联系,它们也不可能用双音的任何一种构词方式组合成该词的意思。比如,“仓促”这一联绵词,拆成“仓”、“促”两字,它们的意思分别为:
仓(1)仓房,仓库(2)姓。
促(1)时间短:短促、急促。(2)催,推动:督促。(3)靠近:。
但是,“仓”的两个与“促”的三个义项无论用双音合成词的哪种构词方式组合,都不能表示“仓促”所含有的“匆忙”的意思。“仓”、“促”这两个字,只是该联绵词的书面语言符号罢了。再如“马”单独有意义,“虎”单独也有意义,但它们各自的意义同样与联绵词“马虎”的意义无关。认识了联绵词的特点,即不能拆开来解释联绵词,是一个凝固的结构,是一个而不是一个词;联绵词又形式多样,往往一词多形;有一部分联绵词又有多种意项,在理解上要仔细辨别,体察细微之别。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犁梦——凌云语文工作室
当前位置:&&&
古典诗歌的炼字(教案)
上传: 钟驰 &&&&更新时间: 10:48:55
第二节&&&&&&&鉴赏诗歌的语言 & &&&&&&&&&&&&&&&&&&&&&&&第二课时&&&&& 炼字(教案) & 一、教学目标: &&&&&&&&&& 1、让学生了解古典诗歌语言中的炼字手法。 &&&&&&&&&& 2、让学生明确高考诗歌鉴赏中对于&炼字&的考查方式。 &&&&&&&&&& 3、让学生学会鉴赏古典诗歌语言中的&炼字&。 &&&&&&&&&& 4、让学生学会作答高考中诗歌鉴赏的&炼字&题型。 二、重点难点: &&&&&&&&& 1、怎样鉴赏&炼字&。 &&&&&&&&&&2、怎样作答高考中的&炼字&题。 三、导课: &&&& 有一天黄庭坚在苏小妹家与苏轼闲谈,苏小妹出了一道题目,要求在&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两句中各加一字,成为两句五言诗。请同学们替苏小妹&炼字&,看谁填的好,是否能超过苏轼、黄庭坚和苏小妹。 &&&&&&&&&&&&&&&&& &&&&&&&&&&&&&&&&&&&&&&&& &&轻风____细柳,淡月____梅花&(板书) & 四、理解炼字 &&&&& &古人很讲究炼字,杜甫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 &推敲&的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唐朝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那么古人经常在那些字上下功夫呢,一般在&五言诗的第三个字,七言诗的第五个字,这个位置一般是动词,当然也有炼形容词,虚词,名词,数词的。炼动词,形容词,虚词,数词,名词的,这样看整首诗的内容意趣和作者的感情。 &&&& 1、动词。(板书) &&&& 一个动词尤其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词往往能够使全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它常常是一首诗歌的诗眼。如杜甫《春望》第三、四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和&惊&是炼字,是使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天来了,鸟语花香本应欢笑愉快,但现在国家遭受丧乱,一家流离分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罢了。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中的&悦&字和&空&字,是非动词活用为动词的典型,一词活而全句活,全句活而全诗活。另外还有大家很熟悉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字。&绿&字是形容词活用,&闹&和&弄&是拟人的手法。无论动词活用,还是拟人,都起到了生动形象,化美为媚的效果。 &&& 2、形容词。(板书) &&&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主观化的表现,少不了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历其境。这种任务,相当一部分是由形 容词来承担的。我国古典诗词中炼形容词,有两种情况值得特别注意,一种是形容词的重叠运用,一种是表颜色的形容词于句首与句末的。《诗经》和《乐府诗》喜 欢用叠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唐诗宋词也不乏叠词,&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叠词不仅描摹出了事物的形象性,而且使诗句音韵和谐,舒缓连绵。另一种情况,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中&直&和&圆&字,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又如&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一句中的&重&和&迟&字,用意精深:细雨湿帆,帆湿而重;飞鸟入雨,振翅不速,含蓄而深沉地写出了离愁别绪。 &&&& 3、名词。(板书) &&&& 名词在古代诗歌中主要表现为一些典型的意象。在抓名词的时候,尤其要注意那些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因为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今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中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在这里就代表了思乡。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前三句用九个名词(意象)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句中(温庭筠《商山早行》)共写了六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亮、脚印、小桥、霜,本联纯用名词组成诗句,将六种景物作意象的叠加,如一个特写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 4、数量词。(板书) &&&& 数量词不只可以写出事物的数量,它在诗歌中的巧妙使用常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中的&一&字的使用即为传神之笔。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将&数枝&改为&一枝&,齐己便称郑谷为&一字师&。&一&是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得此梅不同寻常,紧紧地扣住了题目&早梅&。再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千万百&的夸张,描绘出了辽阔无边的画面,极力抒发了诗人的感情。再如乾隆皇的《飞雪》: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宋人邵雍的《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支花。元代无名氏的《雁儿落带过得胜令》:一年老一年,一日没一日,一秋又一秋,一辈催一辈。一聚一离别,一喜一伤悲。一榻一身卧,一生一梦里。寻一伙相识,他一会咱一会,都一般相知,吹一会唱一会。 &&&& 5、虚词(板书) 虚词包括副词、连词、介词、叹词、语气词。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再如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尽&字,写出了戍边将士一无例外的思乡之情。又如&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杜荀鹤《山中寡妇》)一句中的&犹&和&尚&字,深刻地揭示了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林伐尽,田园荒芜,而官府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照旧逼税和&征苗&的严酷的社会现实。 &五、感受高考: &1、高考考查炼字的题型: 1)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个字,请简要赏析。 2)某字历来被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这首诗中的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4)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5)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吗?为什么? &&2、具体实践 (2010年湖南卷) 11.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 好事近①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①本词写于作者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1)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4分) &答:&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涧泽,形象生动,&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苹红蓼相互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是以愉悦人心。 &(2010年四川卷)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4分)&&&&&&&&&&&&&&&&&&&&&&&&&&&&&&&&&&&&&&&&&&&&&&&&&&&&&&&&&&&&&&&&&& && &&&&&&&&&&&&&&&&&&&&&&&&&&&&&&&&&&&&&&&&&&&&&&&&&&&&&& & 答案:(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炼字,要求分子字的意思、修辞、表现手法、结构作用、表现主题情感意境的作用。故答案总结为:&红&&翠&点明了花叶 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六、鉴赏思路 && 步骤一:释词义& 明手法(板书)&& (先看练得的字是什么词性,结合词性,解释词的含义、明确词的手法。) && 步骤二:描景象、摹情态(板书)& (结合炼字所在具体诗句分析,写出什么景物特点或者在描摹情景情态时何效果) && 步骤三:点作用、表感情(板书)(在诗歌情感角度起到什么作用,并且是什么情感) &&& 例如:&映&是动词,映衬的意思,在这里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苹红蓼新绿相互映衬构成一幅色彩对比鲜亮丰富,沉潜不一,冷暖交融的美景。衬托出作者愉快自由的心境。 &&& 例如:&蓑&是蓑衣,草或稻草做的披在身上雨具,长短不齐,名词,在这里用作了量词,写出了两岸绿草的长短参差,绵延润泽。 &&& 例如:&红&和&翠&是表色彩的形容词,在诗句中用作了名词,指红花和绿叶。用色彩代替花和叶,就很鲜明形象地写出春天花红柳绿的生机。 &&& 例如:&斜&和&叠&用作形容词,斜写出了花的姿态摇曳多姿,叠写出了叶的形态茂盛繁密。 七、课堂练习 &&& 1 .(甘肃省2009年高三第二次高考诊断&语文&)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 (1)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 答:&&&&&&&&&&&&&&&&&&&&&&&&&&&&&&&&&&&&&&&&&&&&&&&&&&&&&&&&&&&&&&&&&&&&&&&&&&&&&&&&&&&&&&&& &&& 答案  && (1)&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抒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能将两个字结合诗歌准确分析即可得分) &&& 2(甘肃省兰州市2009年高三年级诊断考试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 &&&&&&&&&&&&&&&&&&&&&&&&&&&&&&&&&&&&&&&&&&&&&&&&&&&&&&& 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 【注】 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 (1)请对首句中的&老&字进行赏析。 &&&&&&& 答:&&&&&&&&&&&&&&&&&&&&&&&&&&&&&&&&&& &&&&&&&&&&&&&&&&&&&&&&&&&&&&&&&&&&&&&&&&&&&&&&&&&&&&& &&&&&&&&&&&&&&&&&&&&&&&&&&&&&&&&&&&&&&&&&&&&&&&&&&&&&&&&&&&&&&&&&&&&&&&&&&&&&&&&&&&&&&&&&&&&&&&&&& &&& 答案 (1)运用拟人的手法,融情于境,生动传神。不仅是洞庭湖被西风吹老,诗人自己也被无情的时光吹老,一夜发白,写出了诗人因秋风而生发的悲秋之意,迟暮之感。 &&& 3(重庆市一中201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新晴山月 (宋)文同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及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 【注】络纬:昆虫名,即纺织娘,善鸣。 (1)颈联&病雨山果坠&一句中&病&字,也有选本写作&疾&字。请你谈谈&病&字用得更佳的理由。 & & 答案& (1)拟人。山果以雨为病,形象地写出山中雨久,山果因遭雨害而自落的情景,表达出山林的幽静。而&疾&字则仅能传达雨大雨急的特点。 &&&&&&&&&&&&&&&&&&& &&&&&&&&&&&&&&&&&& &板书设计 &&&&&&&&&&&&&&&&&&&&& 炼字 &&& 古人炼字:& &轻风____细柳,淡月____梅花 &&&& &&& &常炼词性:&& 动词&&&&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 &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形容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数量词&&&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虚词&&&&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 &&& &&&&& &答题思路:&&&& 释词义&&&&明手法 &&&&&&&&&&&&&&&&&&& 描景象&&&&摹情态 &&&&&&&&&&&&&&&&&&&&点作用&&&&表感情
评论:(未激活和未注册用户评论需审核后才能显示!如需回复,请留下联系方式!)
文明上网,理智发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用一个字概括中国文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