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口村古槐树品种不知和人所种

未找到您要的页面 - 书包网 - TXT全本小说/电子书分享网
书包网错误提示:该页面不存在,或已被删除!
↓热门小说推荐下载↓查看: 11159|回复: 25
章丘之最,一个都不知道别说是章丘人!
1:章丘第一个皇帝——王莽。
2:章丘第一个宰相——房玄龄。
3:章丘第一次定名——隋开皇16年(公元596年 )。
4:章丘最有名的文化遗址——龙山文化(1928年,吴金鼎发现并以龙山命名)。
5:章丘境内最早的城市——乐盘故城。(原枣园镇季官庄村旧址)。
6:章丘最长的长城——齐长城。
7:章丘迄今发掘的最高规格墓葬——洛庄汉王陵。
8:章丘第一支抗日根据地——石峪寺(普集镇三山峪村北)。
9:章丘第一个贫民会会址——三官庙(埠村镇埠西村)。
10:章丘第一任中共党委书记——郭恒祥(埠村埠西人)。
11:章丘迄今级别最高的官员——陈煐中将,赵太忠中将。
12:章丘人破过当时世界纪录——郑风荣(女)1.76米跳高。
13:章丘第一届中小学运动会——1931年(民国20年于焦家林举行)。
14:章丘第一个体育场——民众体育场(1930年旧章丘城)。
15:章丘第一个体育中心——县体育中心(1983年)。
16:章丘第一个道观——三清观(埠村镇埠东村1165年,宋乾道元年)。
17:章丘最大的佛像——兴国寺石雕像(曹范亭山,高6米)。
18:章丘第一个皇后(唯一)——王凤(平陵人)。
19:章丘年龄最小的博士——终军(龙山人)。
20:章丘最有名的男作家——李开先。(埠村镇东鹅庄人)。
21:章丘最有名的女作家——李清照。
22:章丘最大的藏书家——马国翰。
23:章丘最大的商人——孟洛川。
24:章丘最大的商号——祥子号。
25:章丘最早的药店——三和堂药店(旧章丘城)。
26:章丘最早的放映公司——县商会放映队。(1921年,民国10年)。
27:章丘第一届美术展览——1963年(文化馆)。
28:章丘最早的广播——日(章丘县人民广播站)。
29:章丘第一家书店——正泰永书庄(1907年,光绪33年)。
30:章丘最早的照相馆——旧章丘城(1935年)。
31:章丘最早出现的龙灯——文祖镇西王黑村(1843年,清道光23年)
32:章丘最早的诗歌——《大东》。
33:章丘最早的农民起义歌谣——长白山歌谣。
34:章丘最有地方特色的戏剧——周姑子(五音戏)。
35:章丘最早的博物馆——1958年。
36:章丘最早的剧场——1954年(焦家祠堂旧址)。
37:章丘最早的师范学校——师范传习所(1906年,光绪32年)。
38:章丘最早的学校——1903年,光绪29年。
39:章丘最大的一次战役——清捻军攻占章丘,双方共投入兵力20万。(1861年)。
40:章丘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年(明洪武2年——永乐元年)。
41:章丘境内最早建立的国家——博姑国。(龙山城子崖)
42:章丘最早修建的公路——周道。(周公旦修建,洛邑-齐国)
43:章丘最大的农民起义——长白山农民起义。(王薄、辅公石)
44:章丘最早出现明水一词——944年。(五代齐-开运元年)
45:章丘第一个同榜三进士——刘禄、杨达、康迪吉。(1544年,明嘉靖23年)
46:章丘第一个武状元(唯一)——郭仲衡。(1646年,清顺治3年)
47:章丘唯一同榜兄弟进士——刘家龙、刘家鳞。(浅井,1823年,清道光3年)
48:章丘第一条铁路——胶济铁路。(1904年,清光绪30年)
49:章丘最大的地方武装——翟毓蔚部。
50:章丘最大的军事演习——日。官庄乡闫满村)
51:章丘第一个封邑——宁戚城。(公元前680年,鲁庄公14年)
52:章丘第一个标准田径场——1986年。(县体育场)
53:章丘最高的山峰——鸡爪山。(麦腰村南)
54:章丘最长的山脉——胡山山脉。(北、中、南三麓,连接泰岱山脉)
55:章丘最大的洞——垛庄镇军事山洞。(现已废弃)
56:章丘最大的湖泊——白云湖。
57:章丘最长的河流——西巴漏河。(68.8公里,垛庄七星台—绣惠金盘村汇入绣江河)
58:章丘最大的岭——长城岭。(章丘境内:文祖瓦岗寨——曹范——垛庄)
59:章丘最大的丘陵——长城岭-长白山域内。
60:章丘最大的平原——山后寨、埠村、明水以北的广大地区,面积736平方公里。
61:章丘最大的乡镇——官庄乡。(原官庄、闫家峪合并)
62:章丘最小的乡镇——埠村办事处。原来是旭升乡,已划并入双山办事处)
63:章丘最宽阔的公路——经十东路。(济王路,309省道)
64:章丘平均海拔最高的乡镇——闫家峪。
65:章丘极端最高气温——41.1C。()
66:章丘极端最低气温—— -26.8C。()
67:章丘雨量最多的年份——1964年。(1121.6毫米)
68:章丘雨量最少的年份——1965年。(313.4毫米)
69:章丘境内最大的河——黄河。(过境27公里)
70:章丘段黄河最湍急的地方——胡家岸。(号称山东第一险)
71:章丘最大的洪灾——。(被淹143个村,受灾面积37.8万亩)
72:章丘最大的暴雨——。(受灾32万亩)
73:章丘最大的土地改革——1951年。(整改4.73万亩)
74:章丘最大的雹灾——1982.6。(受灾318个村,44万亩)
75:章丘最早出现的水库——龙华水库。(普集,1957年)
76:章丘最大的水库——垛庄水库。
77:章丘最大的变电站——明水变电站。(1959年)
78:章丘最高的大楼——千禧龙大酒店。(1999年)
79:章丘最大的军事演习——。(代号710军事演习,地点官庄乡闫满村)
80:章丘最大的风——1746.3(乾隆11年)
81:章丘最大的龙卷风——1969年秋天。(普集于家村,杏林水库东)
82:章丘最大的雷击——1968.7。(闫家峪石匣村,死羊204只)
83:章丘储量最大的矿产——煤。(3.1亿吨)
84:章丘最大的林场——黄河林场。
85:章丘最大的寺庙——危山寺庙。(已部分重建)
86:章丘最大的庙会——危山庙会。(1937年停止)
87:章丘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回民。
88:章丘最具特色的物产——章丘大葱。
89:章丘最珍贵的树种——银杏树。
90:章丘最大的流苏——甘泉。(文祖,300年)
91:章丘最古老的槐树——辉柳村。(原党家,唐植树)
92:章丘最古老的赤松——石匣兴隆寺。(闫家峪乡,植于1891年,清光绪17年)
93:章丘最大的村——三德范村。文祖镇)
94:章丘最大的店——养军店。(官庄乡)
95:章丘最大的口——道口村。
96:章丘最大的园林——神州生态乐园。埠村办事处)
97:章丘最大的陨石——大星陨石。(埠村杨家巷清真寺)
98:章丘保存最完好的古村落——朱家峪。(官庄乡)
99:章丘最富盛名的泉水——百脉泉。
有好多不知道的。
最古老的城--平陵城(曹操在此做过济南王)
楼主从哪里找来的这些知识啊?但要郑重地说一下,你公布的这些知识可有一些是错的,不要误人子弟啊!举个例子,章丘最大的水库不是垛庄水库,而是大站水库,进一步说,2014年以后是东湖水库
墨泉寄语 发表于
楼主从哪里找来的这些知识啊?但要郑重地说一下,你公布的这些知识可有一些是错的,不要误人子弟啊!举个例 ...
章丘市政府权威数据,如有不对请致电12345纠错,谢谢
以下为百度联盟随机广告,非章丘人论坛合作客户商广告,以下并不代表论坛推荐和推广,网络有风险,请谨慎判断安全!
|||||||||||
微信号wwwzqrcm济南桑梓店结婚前风俗-55BBS 我爱购物网
&&济南桑梓店结婚前风俗
济南桑梓店结婚前风俗
蒲松龄简介蒲松龄,汉族,(1640年―1715年,明崇祯十三年―清康熙五十四年) 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清代杰出文学家,小说家,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补博士弟子员。以后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近42年,直至6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享年76岁。关于蒲松龄先世的族属有四种说法:即回族说、蒙古族说、汉族说、女真族说。。其中回族、蒙古族二说均已被学术界排除。汉族这一说法为多数研究者所信从,其主要根据是蒲松龄在《族谱序》中自云“吾族为般阳土著”。显然,他本人是自认般阳土著的,其后裔也认可这一点。蒲松龄纪念馆《蒲松龄不是少数民族》一文颇具代表性,该文认为蒲氏祖先包括蒲鲁浑和蒲居仁都是般阳(淄川)土著,判定蒲松龄的民族成分当以《蒲氏世谱》为据,而依据目前可资考证的材料看,还无法得出蒲松龄就是少数民族的结论。根据蒲松龄《述刘氏行实》上的记载来看(刘氏乃蒲松龄之妻),蒲松龄全家信佛重僧且圈养家猪,不符合山东地区回族人及其后裔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另外蒲松龄的先祖在元代担任过般阳路总管,当时朝廷对路总管人选的任用有明确的规定――《元史?世祖纪三》载:“世祖二年春,二月甲子。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由汉人担当各路总管是元朝定制。蒲松龄在自撰《族谱序》也提到“吾族为般阳土著,祖墓在邑西招村之北,内有谕葬二:一讳鲁浑,一讳居仁,并为元总管,盖元代受职不引桑梓嫌也”,所谓“元代受职不引桑梓嫌”是忽必烈“罢世侯、置牧守”以前的大蒙古国时期。因为在此时期,蒙廷对汉地进行间接统治,委付汉人世侯直接统治,汉人总管的任用才可能“不避桑梓嫌”,才可父子相继或祖孙相传。由此补证了蒲松龄先祖为元代汉人的说法。蒲松龄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他毕生精力完成《聊斋志异》8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作品继承和发展了我国文学中志怪传奇文学的优秀传统和表现手法,情节幻异曲折,跌宕多变,文笔简练,叙次井然,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聊斋志异》书成后,蒲松龄因家贫无力印行,直至1766年(清乾隆三十一年)方刊刻行世。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为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除《聊斋志异》外,蒲松龄还有大量诗文、戏剧、俚曲以及有关农业、医药方面的著述存世。计有文集13卷,400余篇;诗集6卷,1000余首;词1卷,100余阕;戏本3出(考词九转货郎儿、钟妹庆寿、闹馆);俚曲14种(墙头记、姑妇曲、慈悲曲、寒森曲、翻魇殃、琴瑟乐、蓬莱宴、俊夜叉、穷汉词、丑俊巴、快曲、禳妒咒、富贵神仙复变磨难曲、增补幸云曲),以及《农桑经》、《日用俗字》、《省身语录》、《药崇书》、《伤寒药性赋》、《草木传》等多种杂著,总近200万言。还有初中课本中的《狼三则》、《口技》、《山市》。蒲松龄的座右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编辑本段]族属关于蒲松龄先世的族属有四种说法:即回族说、蒙古族说、汉族说、女真族说。日,《人民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爱国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提及蒲松龄为少数民族,引起蒲 松龄纪念馆对蒲氏世谱详加考证撰文《蒲松龄不是少数民族》再 次说明蒲氏族谱第一篇序言是蒲松龄在康熙27年写,已说清蒲氏 祖先是般阳(淄川)土著,连蒲鲁浑和蒲居仁也是当地人,因此才说 “元代受秩不引桑梓嫌也。”而且写此《族谱序》时是经过“珂也有 心,搜故抄而询黄发,趾也助以笔札,校窜年余,略能成册,松得受 而考核传志之,”这说明修谱十分慎重,是经过文献故抄和口头调 查,反复核实之后并得族人之助才定稿的。因此断定蒲松龄的民族 成分还是以这部族谱为据。至于因蒲鲁浑象个少数民族的译名或 因蒲居仁在福建任过都转运盐使而说他是少数民族都是不足为证 的。如说蒲氏是回族,无论在蒲氏家族或蒲氏作品中都没有反映出 来。所以就目前可资考证的资料看,不能得出蒲松龄是少数民族的 结论。如此关于蒲松龄的民族成分问题的讨论,告一段落,学术界 多从蒲氏自述,归其汉族本源说。一是汉族说。这一说法为多数研究者所信从,其主要根据是蒲松龄在《族谱序》中自云“吾族为般阳土著”。显然,他本人是自认般阳土著的,其后裔也认可这一点。蒲松龄纪念馆《蒲松龄不是少数民族》一文颇具代表性,该文认为蒲氏祖先包括蒲鲁浑和蒲居仁都是般阳(淄川)土著,判定蒲松龄的民族成分当以《蒲氏世谱》为据,而依据目前可资考证的材料看,还无法得出蒲松龄就是少数民族的结论。 一是回族说。其主要根据是蒲松龄自言其先世出自蒲鲁浑和蒲居仁,而蒲鲁浑姓名不像汉人,当是回回;其次,蒲鲁浑、蒲居仁曾任总管,元代任总管者多为色目人,而色目人中以回回居多。所以“蒲松龄先世确为回回人无疑”。还有研究者指出,蒲姓属阿拉伯移民常用姓氏,蒲鲁浑为阿拉伯语的汉译,系阿拉伯人名。再次,蒲居仁曾任福建等地都转运盐使,当时担任此职者多为回族人。对此,持反对意见者认为,蒲鲁浑、蒲居仁究竟是不是蒲松龄先世,这是“一个未经证实的极不可靠的命题”,即使二人确是蒲松龄先世,也“不见得就能作出他们即是回回,因而蒲松龄的先世为回回的确切结论”。再者,据相关史料,宋代之前蒲姓之人并不少见,未必就一定是阿拉伯移民姓氏,蒲鲁浑姓名亦是如此,以元代担任总管者多色目人作证据也存在着逻辑上的漏洞。一是女真族说。其主要依据是“蒲鲁浑”在女真语中为“布囊”之意,它是女真人习用的名字。元朝总管由汉人、女真人和契丹人担任,“永为定制”。这里的汉人包括当时北方的汉族人、女真人和契丹人。由此可以推知蒲祖蒲鲁浑可能原为女真人。一是蒙古族说。其主要依据是,蒲鲁浑是蒙古人的名字,蒲鲁浑和蒲居仁都曾任元朝总管,在民间有着蒲氏为蒙古族的传说。路大荒1957年在其《蒲松龄》一文中曾提及,他访问过许多蒲姓人,有他们是蒙古族的传说。1977年出版的《蒙古族简史》一书则明确将蒲松龄列为蒙古族文学家。南开大学中文系所著《中国小说史简编》亦采此说,云蒲松龄“祖先是蒙古人”。秋欣《蒙古族文学家蒲松龄和〈聊斋志异〉》一文亦认定蒲松龄是蒙古族后裔。后蒲喜章则更进一步撰文提出,“蒲松龄的远祖不仅是蒙古族,而且还是蒙古族中的皇族”。盛伟亦赞成蒙古族之说,但同时又说:“淄川蒲氏先祖为蒙古族,至于到了蒲松龄及其后世,是否要言其为蒙古族,就未必了。”明崇祯十三年( 1640年)农历四月,蒲松龄生。 明崇祯十七年( 1644年)清顺治元年蒲松龄 5岁。李自成军陷北京,崇祯帝自缢。清兵入关;李自成军败走。清定都北京。 顺治 14年(1657年)蒲松龄 18岁。与刘氏成婚。 顺治 15年(1658年)蒲松龄 19岁。初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第一进学,受知山东学政施闺章。 顺治 16年(1659年)蒲松龄 20岁。与张笃庆、李尧臣结郢中诗社。 顺治十七年( 1660年)蒲松龄 21岁。应乡试未中。 康熙元年( 1662年)蒲松龄 23岁。长子蒲箬生。 康熙二年( 1663年)蒲松龄 24岁。应乡试未中。 康熙四年( 1665年)蒲松龄 26岁。在本邑王村王永印家坐馆。 康熙九年( 1665年)蒲松龄 30岁。八月,应江苏宝应知县、同邑友人孙蕙之聘,南游做幕。 康熙十年( 1671年)蒲松龄 31岁。春、夏在宝应、高邮。秋辞幕返里。三子蒲笏生。 康熙十一年( 1672年)蒲松龄 32岁。四月,随本邑缙绅高珩、唐梦赉游崂山。秋应乡试未中。 康熙十二年( 1673年)蒲松龄 33岁。在本县丰泉乡王观正家坐馆。 康熙十四年( 1675年)蒲松龄 35岁。应乡试未中。四子蒲筠生。 康熙十八年( 1679年)蒲松龄 40岁。开始在本县西蒲村毕际有家坐馆。三月,已作成之狐鬼小说初步结集,定名《聊斋志异》。高珩为之作序。 康熙二十二年( 1683年)蒲松龄 44岁。作《婚嫁全书》。长孙蒲立德生。 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蒲松龄 45岁。作《省身语录》。 康熙二十六年( 1687年)蒲松龄 48岁。春,结识大诗人王士祯。夏,王士祯来信索阅《聊斋志异》。秋,蒲松龄应乡试,因“越幅”被黜。 康熙二十九年( 1690年)蒲松林 51岁。秋应乡试,再次犯规被黜。 康熙三十二年( 1693年)蒲松龄54岁。春,山东按察使喻成龙慕名邀请,到济南作客数日。馆东毕际有病逝,蒲松龄作《哭毕刺史》八首。 康熙三十六年( 1697年)蒲松龄58岁。选《庄列选略》。朱缃寄诗、札,续借《聊斋志异》未读到的稿本。 康熙四十一年( 1702年)蒲松龄63岁。暮春赴济南,滞留数月,应乡试未中。王观正病卒。 康熙四十五年( 1706年)蒲松龄67岁。作《药祟书》。朱缃抄录《聊斋志异》全书毕,题诗三首。 康熙四十八年( 1709年)蒲松龄70岁。岁暮,撤帐归家,结束在毕家三十年的西宾生涯。 康熙四十九年( 1710年)蒲松龄71岁。十月,与张笃庆、李尧臣同举乡饮介宾。 康熙五十年( 1711年)蒲松龄72岁。五月,王士稹病逝,蒲松龄有《五月晦日夜梦渔洋先生枉过,不知尔时已捐客数日矣》四首挽之。十月,赴青州考贡,为岁贡生,受知山东学政黄书琳。作俚曲《墙头记》。 康熙五十二年( 1713年)蒲松龄74岁。八月,刘氏病卒。 康熙五十四年( 1715年)蒲松龄76岁。正月,病逝。 早年经历蒲松龄的一生到外地旅游较少,家境贫寒,生活清苦,但他却常到济南居留。在济南期间,留下了不少文字,其中有一首题为《客邸晨炊》的诗:大明湖上就烟霞,茆屋三椽赁作家。粟米汲水炊白粥,园蔬登俎带黄花。短短数语,道明了蒲氏旅居大明湖畔,晨曦早炊的生动情景。特别是后面两句,说了取泉水熬煮粟米粥,以及在案板上切配素食蔬菜包括黄花菜,用于佐食小吃的情景。可以想见当时蒲松龄自炊自啖、津津有味的早餐状况。蒲松龄所记述的炊煮小米白粥,佐以菜蔬的早餐饮食,也正是山东大部分地区的日常饮食习俗,山东民间早晨多喜食粥,粥的品种甚多,有小米粥、大米粥、小米绿豆粥、江米粥、豆汁粥、红豆粥、荷叶粥等等。蒲松龄生平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室名聊斋,淄川蒲家庄人。生于明末,卒于清初,终生科举不第,以教书为业,晚年成岁贡生。旧志称其“性厚朴,笃交游,重名义,而孤介峭直,尤不能与时相俯仰。”所著有诗词、文赋、杂著、俚曲、戏等,其文言小说《聊斋志异》脍炙人口,广为流传,饮誉海内外。书香世家淄川蒲氏,自元代迁来,原籍何处,文献无征。其远祖蒲鲁浑、蒲居仁曾并任般阳府路总管,名载邑乘,但无任职年代。墓在城西北店子村附近,旧有华表翁仲,俗称“石人坡”。故其民族成分引发学术界争议,“蒙古、女真、回族、汉人”多说并存,至今尚未定论。《蒲氏族谱》记载,相传蒲姓为元世勋,宁、顺间曾遭“夷族之祸”。邢戮之余,只遗“藐孤”,时方六七岁,匿于外祖杨家,改随母姓,元亡后,始复姓蒲,名璋(即其始祖)。其后子孙日繁,所居满井庄因而易名蒲家庄。至明万历间,全县诸生八名补廪者中,其族竟占六人。嗣后科甲相继,称为望族。自蒲璋至蒲松龄历十一世,其世系为:璋―子忠―整―海―臻―永祥―世广―继芳―生I―盘―松龄蒲松龄的高祖世广,是族中第一位廪生,才冠当时,所生四子中一人为训导,三人为庠生,而后世子孙中在明清两代出了(三名)县令以及教谕,训导等职的进士、举人、贡生、廪生与庠生数十人;其曾祖继芳(行二),庠生,所生五子均为入泮;其祖生I,所生五子无一采芹者;其父盘,字敏吾,配孙氏、董氏、李氏,少力学而家苦贫,遂弃学经商,数年称素封。业余不忘经史,博恰淹贯,宿儒所不能及。但长子早丧,四十余仍无子(曾过继嗣子),散金行善,救济乡里,后连生四子(三人进学)。生平“主忠厚”,值战乱,策划守村,出资助修城垣,故而名载县志“隐逸”中。励志向学明崇祯十三年庚辰四月十六日夜戌刻,蒲松龄诞生于蒲家庄内故宅北房中。此时,其父正梦见一位偏袒上衣、乳际粘有一贴圆如铜钱药膏的病瘦和尚进屋。而蒲松龄身上也“果符墨志”,故其以“病瘠瞿昙”降生自况。蒲松龄在兄弟四人(兆箕少亡,过嗣者兆兴回归)中排行第三(董氏次子),上有兆专(李氏所生)、柏龄两兄,下有一弟鹤龄。因家境渐落,不能延师,兄弟四人皆从父读。蒲松龄天性聪慧,经史过目能了,尤得其父钟爱。清顺治十四年,18岁的蒲松龄与本县丰泉乡大刘(今罗村镇道口村)“文战有声”的庠生刘国鼎次女成亲。次日,新婚后的蒲松龄初应童试,即以县、府、道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文名藉藉诸生间。其制艺《早起》、《一勺之多》,大为山东学使施闰章称赏。其批语:“首艺空中闻异香,下笔如有神,将一时富贵丑态,毕露于二字之上,直足以维风移俗。次,观书如月,运笔如风,又掉臂游行之乐。”越岁,踌躇满志的蒲松龄与同窗挚友张笃庆(历友)、李尧臣(希梅)、王鹿瞻等结为“郢中社”。每聚首则放怀吟咏,寄兴唱和,诗成共载一卷。旨在长学问,消躁志,相互切磋,以补文业。其后,蒲松龄岁岁游学在外。先去城西沈家与宁绍道参议沈润之子沈天祥(燕及)“共灯火”;又应李尧臣之邀,于康熙三年春到城东李家与之“共笔砚”。此间,虽经兄弟析箸之变,然而蒲松龄却未改求学之念。为惜时笃学,他曾接受同在李家假馆的外甥赵金人(晋右)的建议,作《醒轩日课序》以励志。再后来,面对分家后“居惟农场老屋三间,旷无四壁,小树丛丛,蓬蒿满之”的现状,尤其是弱妻幼子及窘困的家境,迫使蒲松龄不得不违心的终止了在李家的借读。自康熙五年前后,他便到城西王村课蒙,开始了他的熟师生涯。这是他的初馆阶段。 游幕宝应康熙九年秋,蒲松龄为了全家五口人(已有二子一女)的生计,也为了开阔眼界,应聘于同邑进士、江苏宝应县令孙蕙(树百),南下宝应县署作幕宾,帮办文牍。他骑马南行,从益都县颜神镇(今博山区)西南青石关入莱芜县境,经沂州进苏北,渡黄河(清初由苏北入海),最后到达宝应。宝应乃苏北古邑,隶扬州府辖,由于地处淮河下游并临大运河,当水路之冲,因而迎送官员驿站供应繁重;且遇连年水灾,土地村舍俱淹,百姓号寒啼饥,流离失所。孙蕙自康熙八年任此灾邑,处境困难,蒲松龄的到来确实帮了他的大忙。次年春,孙蕙被调兼署高邮州署。蒲松领代孙蕙共拟书启、文告等稿90余篇,大都体现了州县官吏的艰辛、难以强项的处境与灾区的惨状、百姓的困苦,为孙蕙赢得了一定的政声。南游期间沿途登眺以及苏北水乡的秀丽风光,激发了蒲松龄的文学创作热情。而他亲眼目睹了仕途险恶与社会的黑暗以及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灾民惨状,都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更深广的生活感受。然而,这种代人歌哭的差事,终究难圆自己的科举梦。他决意辞幕,并于康熙十年初秋北归。八年窘困南游归来的七八年间,是蒲松龄人生道路上最艰难的阶段。他满以为凭自己的才智,会顺利通过科举考试而一展鸿图,但却事与愿违,使其感慨万千。其诗句“世上何人解怜才”,“痛哭遥追阮嗣宗”,“独向陇头悲燕雀,凭谁为解子云嘲?”抒发了他壮志难酬且不为世人理解的苦衷,表露了他蔑视世俗庸人并以怀才不遇的杨雄自比的清高情怀。这期间,他曾随淄川文人领袖高珩、唐梦赉等游览齐鲁山水,东去劳山,南登泰岱。但仍靠辗转设帐于丰泉乡王家等缙绅之家维生。科举无望,难达青云之志,而灾年频仍,缺乏充饥之粮。中年的蒲松龄身负重担,在人生道路陡坡上艰难挣扎。设帐西铺康熙十八年,已届“不惑”的蒲松龄应同邑毕家聘请,设帐城西西铺庄。毕氏乃淄川四世一品的“名门望族”。馆东毕际有(载积)之父毕自严(白阳)是明崇祯间户部尚书。毕际有原任江南通州知州,康熙二年罢归,优游林下,诗酒自娱。他与王士祯、高珩等诸多名门多有交往联姻,就连任淄官吏亦多与攀结。毕家财力富足,居第宏大。除尚书府外,有绰然堂、振衣阁、效樊堂、万卷楼等,第后石隐园方广十亩,厅台廊榭,竹石花树,景色怡人。蒲松龄为毕家教授八个弟子,还兼职大量应酬文字,并参陪迎送接待,因而博得了信赖。他与老少东家相处融洽30年,同时也为自己营造了一个读书、应试、著书的安定的生活环境。 科场偃蹇 由于毕家的优越条件和厚待,蒲松龄能在教书并处理杂物之余,得以安心预习举业,以图博得一第。但其命运不济终身未能如愿。他参加乡试的确切次数与不中的原因难以说清,仅就有记载的二次都是因为犯规而被黜。第一次在康熙二十六年秋其48岁时,因“闱中越幅(在考场书卷时,误隔一幅,不相接连)而被黜。其词《大圣乐?闱中越幅被黜,蒙毕八兄关情慰藉,感而有作》称:“得意疾书,回头大错,此况何如!觉千飘冷汗沾衣,一缕魂飞出舍,痛痒全无”。将其在考场发现自己“越幅”后的震惊状态及颓丧心情表露无遗。第二次在康熙二十九年秋其51岁时,因故未获终试而被黜。其词《醉太平? 庚午秋闱,二场再黜》称:“风粘寒灯,谯楼短更。呻吟直到天明,伴倔强老兵。萧条无成,熬场半生。回头自笑艨腾,将孩儿倒绷。” 这两次失败,对他及家庭打击太大了。尽管其不死心,然而妻子却出面干预了,劝其说:“君勿须夏尔!尚命应通显,今已台阁矣。山林自有乐地,何必以肉鼓吹为快哉!”他认为妻子说的对,可每见儿孙赴试,自己便心生欲念,往往情见乎词,而刘氏总漠置之。屡试不第,使他抱恨终生。其诗词及《聊斋志异》的《叶生》、《王子安》、《贾奉雉》等诸多篇章中对此都有深刻的感受与逼真的描写。 志异著述 蒲松龄的科举梦想破灭了,而其著述之心却始终未泯。他从年轻时即着手创作的《聊斋志异 》 ,一直断断续续未能结集。来到毕家后条件好了,有石隐园的美景,有万卷楼的藏书,再加馆东的支持,他决心续写完成这部巨著。从此他便集中业余的精力投入到搜集素材与构思创作中。“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寒来暑往,日复一日,“集腋成裘”,“浮白载笔”,终于完成了他的“孤愤之书”。后来,他还以淄川方言撰写了《墙头记》、《慈悲曲》、《姑妇曲》、《磨难曲》等十四种通俗俚曲及《闹馆》等戏三出。其救世婆心显而易见。他在创作小说、诗文、俚曲、戏的同时还编撰了《日用俗字》、《农桑经》、《药祟书》等多种科普资料工具书。充分体现了他的为民思想。 笃重交游 蒲松龄在西铺期间,由于馆东的乡宦地位条件,更因其诗文尤其《聊斋志异》的广泛传播,使其声望与交游日渐扩大。他不仅与本邑友人、省内资深的名士交好,而且还受到邑侯、宪台的青睐。其中的李尧臣、张笃庆、赵金人、高珩、王敏入、王观正、王永印、沈天祥、邱希潜、安于拙、袁藩、毕盛钰、毕盛统、华世持、韩逢、谭再生、张元、杨万春、唐梦赉、钟辕、朱缃、吴木欣、张贞、李之藻、汪如龙、张嵋、时惟豫、喻成龙、黄叔琳 、王士祯等,他们同孙蕙与毕际有父子一样,都曾对蒲松龄的生活、举业、思想乃至写作产生过不同程度的影响及作用。因而蒲松领与他们的交情深厚,其著作中多有记载。岁贡暮年 至康熙四十八年,70岁的蒲松龄结束了在毕家的塾师生涯,撒帐归里。自此能心境闲暇,安居斗室,日以抱卷自适,或东阡课农,或时邀五老斗酒相会。先是,他几个可爱的稚孙皆以痘殇,令他伤心不已,后来,与他共患难的妻子又不幸病逝,更让他痛不欲生。它饱含深情撰写了《述刘氏行实》缅叙妻子美德,还满怀悲伤作《悼内》等诗八首以挽悼。当江南画家朱湘鳞为其画像时,他亲笔题跋两则。妻子去世使他失去精神支柱,年后他去看望刘氏坟墓,又写诗《过墓作》怀念亡妻,读来催人泪下。康熙五十四年春节,邃于易理的蒲松龄自卜不吉。正月初五,他率儿孙为父盘上祭日坟,似冒风寒,医投理气之剂,自是食量尽减。至二十二日竟倚窗危坐而逝。 家徒四壁妇愁贫 蒲松龄一生,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他为了温饱挖空心思;他一辈子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参加科举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非常痛苦;他为了写《聊斋志异》,受了很多的苦。 《聊斋志异》是一部很神奇的小说,而《聊斋志异》作者本身的出生就带有几分神奇的色彩。明代崇祯十三年,公元一六四零年,农历四月十六日夜间,山东淄川蒲家庄的商人蒲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他看到一个披着袈裟的和尚,瘦骨嶙峋的,病病歪歪的,走进了他妻子的内室,和尚裸露的胸前有一块铜钱大的膏药,蒲惊醒了。他听到婴儿在啼哭,原来是他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抱儿洗榻上,月斜过南厢”。在月光的照耀下,蒲惊奇地发现,新生的三儿子胸前有一块清痣,这块痣的大小、位置,和他梦中所见那个病病歪歪的和尚的膏药完全相符。病和尚入室,这是蒲松龄四十岁的时候对自己出生的描写。我国古代作家很喜欢把自己的出生说得很神秘,大诗人李白说他是母亲梦到太白金星入怀而生。而蒲松龄是他的父亲梦到病和尚入室而生,他还解释,我一辈子这么不得志,这么穷困,很可能就是因为我是苦行僧转世。苦行僧转世,是蒲松龄在《聊斋自志》当中杜撰的故事,但是我们看蒲松龄的一生,确实很苦。他生活很贫苦,他始终在贫困线上挣扎,他为了温饱挖空心思;他一辈子用了几十年的时间参加科举考试,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非常痛苦;他为了写《聊斋志异》,受了很多的苦。所以我们说蒲松龄三苦并存―――生活苦,考试考得苦,写书写得苦。 我们先看他的生活怎么苦。蒲松龄年轻的时候,生活不是很苦,因为他的父亲弃儒经商,家里是小康之家。在父亲的保护下,年轻的蒲松龄可以安心读书,跟朋友们搞诗社。但是好日子没过多久,因为他分家了。为什么分家?因为家庭矛盾。蒲松龄的两个哥哥都是秀才,但是两个嫂子都是泼妇。蒲松龄曾经在他的书里面说过这样的话:“家家床头,有个夜叉在。”他这两个嫂子真是典型的夜叉,为了一点儿鸡毛蒜皮的小事,经常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蒲松龄的父亲只好给儿子分家。分家又分得很不公平,因为这两个嫂嫂又能打又能叫又能抢,而蒲松龄的妻子刘氏非常贤惠,沉默寡言躲在一边。分家的结果是蒲松龄分到农场老屋三间,破得连门都没有,蒲松龄只好借了门板安上。他分到了二十亩薄田,二百四十斤粮食,只够吃三个月。这样一来,蒲松龄就要自谋生路了,他于是开始了长达45年之久的私塾教师生涯。 私塾教师就是乡村小学教师,而且是到私人家里教书,待遇非常低微。算算具体的账,做私塾老师每年可以拿多少工资?最多八两。八两银子是什么概念?在当时农村一个四口之家维持一年的生活要二十两,这个账是《红楼梦》里刘姥姥算大观园的螃蟹宴时算出来的。所以说,咱们的大作家蒲松龄辛辛苦苦教一年书,挣的钱不够大观园半顿螃蟹宴。到了30岁以后因为父亲去世了,蒲松龄还要赡养他的老母,他穷到什么程度呢?“家徒四壁妇愁贫”。他有一首诗,叫《日中饭》,写到快收麦子的时候,家里没有粮食,只好煮了一锅稀饭,他那时候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大儿子一看煮好了稀饭,抢先把勺子抢到手里面,到锅底下找最稠的往自己的碗里边放,二儿子不干了,上去跟哥哥抢。蒲松龄的女儿就很可怜地、远远地站在那儿看着自己的父亲。蒲松龄非常心疼,我怎么样养活我这些可怜的孩子啊!蒲松龄还写了一篇文章叫《祭穷神文》。他说:“穷神穷神,我和你有什么亲,你怎么整天寸步不离地跟着我,我就是你一个护院的家丁,我就是你护驾的将军,你也得放我几天假呀,但是你一步不放松,好像是两个缠热了的情人?”这就是蒲松龄的生活之苦
9条其他回答
蔡琰《胡笳十八拍》赏析 我生之初尚无为①,我生之后汉祚衰②。天不仁兮降乱离③,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干戈日寻兮道路危④,民卒流亡兮共哀悲⑤。烟尘蔽野兮胡虏盛⑥,志意乖兮节义亏⑦。对殊俗兮非我宜⑧,遭恶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⑨,心愤怨兮无人知。 【注释】①无为:无事,指社会安定。 ②汉祚衰:汉朝的国运衰落,指桓帝灵帝时的宦官专权,宦官外戚之争等。祚(Zuò作),福,引申为运命。《诗经?兔爱》:“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逢此百罹(灾祸)”,这里是化用其句。 ③乱离:指从张让董卓之乱开始的汉朝政权崩溃、军阀混战,以及由此造成的人民流离等事。可与曹操的《薤露行》、《蒿里行》、蔡琰的《悲愤诗》互相参看。 ④寻:延续、接连不断。 ⑤卒:同猝,仓促、慌乱。以上二句是说,每天都在打仗,道路极其危险,百姓逃难,慌乱悲伤。 ⑥胡虏:指匈奴人。 ⑦志意乖:指与自己的意志相违背。乖,违背。节义亏:指自己被匈奴人所虏娶而言。 ⑧殊俗:不同的风俗习惯。 ⑨一会:一翻、一段。一拍:犹言一会。这句是说,一段琴曲正好是相应的一段胡笳曲,指蔡琰用琴来演奏胡笳曲而言。 戎羯逼我兮为室家①,将我行兮向天涯。云山万重兮归路遐②,疾风千里兮杨尘沙。人多暴猛兮如虺蛇③,控弦被甲兮为骄奢④。两拍张弦兮弦欲绝⑤,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注释】①戎羯:当时游牧于西北边地的少数民族名,这里用以代指匈奴人。室家:古代用以指妻妾。将:挟持。以上二句是说,匈奴人逼我做他的妻室,把我远远地带到了天边。 ②遐:遥远。 ③虺(huǐ 灰)蛇:一种毒蛇。 ④控弦:拉弓。控,拉。骄奢:骄傲蛮横。以上二句是说,这些匈奴人都很暴猛,每天以披甲射箭互相争能。 ⑤张弦:上弦,这里即指弹奏。 越汉国兮入胡城①,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②,羯膻为味兮枉遏我情③。鼙鼓喧兮从夜达明④,胡风浩浩兮暗塞营⑤。伤今感昔兮三拍成,衔悲畜恨兮何时平。 【注释】①越:这里指离开。 ②骨肉震惊:指对异族的衣饰感到厌恶可怕。 ③羯膻:指带有膻气的羊肉羊奶之类。揭(jié节),羊之阉者。枉遏:委屈,不顺。以上二句是说,面对异族的服装,内心感到厌恶;面对异族的食物,也感到与自己的习性相违。 ④@鼓:古代军中所敲的一种小鼓。 ⑤暗:迷漫、笼罩。塞营:边塞上的营垒,这里即指匈奴人所住的篷帐。 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①。天灾国乱兮人无主②,唯我薄命兮没戎虏。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寻思涉历兮多艰阻③,四拍成兮益凄楚。 【注释】①禀气含生:泛指人类,古人认为人都是禀天地之气而生。《论衡?骨相篇》:“禀气于天,立形于地。”含生,指具有生命者。 ②无主:无聊赖,无依靠。 ③涉历:经历。这句是说,追想自己的经历,那是多么艰难啊。 雁南征兮欲寄边心①,雁北归兮为得汉音②。雁飞高兮邈难寻,空断肠兮思症邸T苊枷蛟沦飧а徘佗埽迮你鲢鲑庖饷稚睥荨 【注释】①边心:边人怀乡之心。 ②汉音:来自汉朝(故国家乡)的音讯。 ③(yīn音):静默深沉的样子。以上四句是说,看到雁往南飞,就想拜托雁行把自己的怀乡之情带给故乡;看到雁行南来,就想得到故乡的消息,可是,雁行高渺,难以追寻,空使自己伤心肠断。 ④攒眉:皱眉。 ⑤泠泠(líng伶):凄凉而清脆的声音。 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①。夜闻陇水兮声呜咽②,朝见长城兮路杳漫③。追思往日兮行李难④,六拍悲来兮欲罢弹。 【注释】①酪(là0烙):乳类制品。 ②陇水:陇山上下来的流水。北朝乐府《陇头歌辞》有云:“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这里是化用其句。陇山在今陕西省陇县西北。 ③杳(miǎo秒)漫:荒远的样子。以上二句是说,夜间听着汩汩的陇水,犹如呜咽;白天望着迤逦的长城,归路遥远。 ④往日行李:指当初被掠来时沿途经受的苦楚。行李,行程。 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①,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原野萧条兮烽戍万里②,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③。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④,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徒,七拍流恨兮恶居于此⑤。 【注释】①边声:通常指边境上的战马与号角之声,也包括边野上的风声。 ②烽戍:烽火台与戍卒的营垒。 ③俗贱句:《史记?匈奴列传》:“自君王以下皆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毡裘,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按:历史上历来轻视少数民族,有不少带有侮辱性的不实的记载,我们应有所分析。 ④逐有水草句:《史记?匈奴列传》:“逐水草迁徒,无城郭常处耕桑之业。”逐,随着。葺垒,搭帐篷,修营垒。 ⑤流恨:指抒发怨恨之情。恶居于此:为何让我生活在这样的地方?恶(wū呜):为何。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①?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②?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③?我不负神匹神何殛我越荒州④?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心转愁。 【注释】①为:同谓。 ②何事:为何。 ③负:亏欠,对不起。殊匹:不同类。 ④殛(jī急):诛杀。这里是惩罚的意思。越:流离、流落。 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①,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缘②。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与传? 【注释】①倏(shù竖)忽:一闪即逝的样子。白驹过隙:《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白驹指日光。隙,指墙缝。这句的意思是极言人生之短暂。 ②上无缘:无法得上。缘,因,办法。 城头烽火不曾灭①,疆场征战何时歇?杀气朝朝冲塞门②,胡风夜夜吹边月。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一生辛苦兮缘别离③,十拍悲深兮泪成血。 【注释】①城:指长城。 ②塞门:边塞上的城关,这里指长城的关口。郭沫若认为“塞门”可能本来作“塞阙”,以合本诗句句押韵之通例。 ③辛苦:辛酸痛苦。 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①。生仍冀得兮归桑梓②,死当埋骨兮长已矣③。日居月诸兮在戎垒④,胡人宠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耻⑤,愍之念之兮生长边鄙⑥。十有一拍兮因兹起,哀响缠绵兮彻心髓⑦。 【注释】①捐身:指自杀。有以:有原因。 ②冀:希望。桑梓:指乡里家园。《诗经?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朱熹集传:“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后用以称乡里家园。这句的意思是,我之所以这样地苟且求活,是希望着有个返回故乡之日。 ③死当埋骨句:这句是“翼归桑梓”句的陪衬,“翼归桑梓”是“不能捐身”的原因。 ④日居月诸:《诗经?日月》:“日居月诸,照临下土。”朱熹集传曰:“日居月诸,呼而诉之也。”犹言日啊月啊!这里稍变其意,是日日月月、常年如此的意思。戎垒:犹言胡营。 ⑤鞠育:养育。《诗经?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毛传:“鞠,养”;郑笺:“育,覆育。” ⑥愍(mǐn敏):可怜,怜悯。边鄙:泛指边远之地。鄙,边邑。以上二句是说,我不顾羞耻地抚养我这两个孩子,我可怜他们生长在这遥远的边地。 ⑦心髓:即指心脏。 东风应律兮暖气多①,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②。羌胡蹈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③。忽遇汉使兮称近诏④,遗千金兮赎妾身⑤。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⑥,去住两情兮难具陈。 【注释】①应律:古代把黄锺、太簇、姑洗。邰蓿莰宾、夷则、无射六个定音管称作阳律,把林锺、南吕、应锺、大吕、夹锺、中吕六个定音管称作阴吕,合称为十二律。古人又总爱神秘化地把音律和岁时节气联系起来,说什么十二律和一年十二个月的节候相应,说是如把十二律管中都装上葭灰,那么,到哪个月时,那个相应律管内的葭灰就会自行飞出。古人认为正月律中大簇,那么春天的节候一到,其相应的律管大簇就要飞灰,这就是所谓“应律”。可参看《史记?律书》、《汉书?律历志》,其实是瞎说。 ②阳和:春日的温暖之气,这里比喻皇帝的恩泽。 ③两国交欢句:据历史记载,当时汉与南匈奴并未发生战争,因此也就无所谓“罢兵戈”。郭沫若认为是指汉与乌桓的战事而言,曹操平定乌桓是在建安十二年,详见《观沧海》诗注,而且此役也难得说是“两国交欢”,郭说不可从。《胡筋十八拍》中这种矛盾尚多,都是人们怀疑非蔡琰自作的证据。 ④近诏:皇帝新近下达的诏令。 ⑤遣千金句:《后汉书?列女传》:“(蔡琰)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索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壁赎之,而重嫁董祀”。 ⑥哀乐均:别子之哀与归国之乐相等。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①,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颌冢刨馑弥坑胛疑蕾夥甏耸雹郏钗淤馊瘴薰饣寓埽傻糜鹨碣饨旯棰荨R徊揭辉顿庾隳岩疲晗熬舛靼泞蕖J腥馁庀壹钡鞅纬链藤馊四抑摺
义举(的恩惠)遍及家乡 ◎ 谊 谊 yì
〈名〉 (1) (会意兼形声。从言,从宜,宜亦声。宜,表示合宜。本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2) 同本义 [just]。古“谊”与“义”同 舍生取谊。――班固《幽通赋》 素闻先生高谊。――《公孙龙子?迹府》 武王行大谊。――《汉书?董仲舒传》 (3) 又如:谊士(义士);谊主(指明礼义的国君) (4) 意义,意思 [meaning] 会意者,比类合谊。――《说文解字叙》 儒者竞复比谊会意。――《风俗通义?序》 (5) 友情,友好关系 [friendship]。如:深情厚谊 ● 义 (义) yì ㄧA ◎ 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正~。~不容辞。~无反顾。仗~直言。 ◎ 合乎正义或公益的:~举。~务。~愤。~演。见~勇为。 ◎ 情谊:~气。恩~。~重如山。 ◎ 意思,人对事物认识到的内容:意~。含~。释~。微言大~。 ◎ 指认为亲属的:~父。 ◎ 人工制造的(人体的部分):~齿。~肢。 ◎ 姓。 sāng zǐ ㄙㄤ ㄗㄧˇ
◎ 桑梓 sāngzǐ [one’s native place] 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诗?小雅?小弁》 桑梓之地,父母之邦 造福桑梓 世先生同在乡桑梓。――《儒林外史》
sāng zǐ ㄙㄤ ㄗㄧˇ
《诗?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朱熹 集传:“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 东汉 以来一直以“桑梓”借指故乡或乡亲父老。 汉 张衡 《南都赋》:“永世克孝,怀桑梓焉;真人南巡,G旧里焉。” 晋 袁宏 《后汉纪?明帝纪上》:“中国者,先王之桑梓也。” 唐 柳宗元 《闻黄鹂》诗:“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元 刘埙 《隐居通议?文章四》:“某不材,见弃于时,桑梓羞之。” 沉从文 《王谢子弟》:“ 七爷 回信表示农会当然愿意服务,因为一面是为桑梓服务,一面且与素志相合。”
相关词语: 桑间之咏 桑落 桑末 桑蚕 桑荫不徙 桑柘 桑杨 桑虞 桑蠖 桑叉 桑条韦 桑荫未移 桑园 桑上寄生 桑弧矢志 桑螵蛸 桑基鱼塘 桑苏西宫
柴桑令 稚桑 沧桑 搏桑 柴桑翁 柴桑 海水桑田 暮景桑榆 浮桑 维桑 陌上桑间 祥桑 b桑 柴桑伦 红桑 指桑树骂槐树 瓮牖桑枢 陌
潮州春节风俗 潮州春节习俗,说起来还真不少。最有特色的当首推新年送大桔了。在潮州 有“新年赠桔 大吉大利”的讲究。在民间,在我国的广东地区,人们习惯上把橘字写成桔字,而桔字和吉字又很相近,所以,新春时节民间用橘子相互馈赠以求吉利,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在潮州地区就流行着新春佳节互赠橘子的风俗。   送桔表吉祥 在潮州,人们把柑橘叫大桔,它的谐音又是“大吉”,因而,到亲戚家贺年都要带柑橘,主人就拿自家的大桔和贺客带来的互换,以便互尽好意,各得吉祥。通常的,女人到亲戚朋友家里拜年的时候都要准备一些红橘,用篮子提上作为新春的礼物,而所得的回赠礼物也都是这些东西。换大桔  送桔送红包 在潮州,与中国各地的风俗一样,小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自然要犒赏小辈。至于用什么食物赠给小辈,自然是要选择孩子爱吃并且有吉利意义的物品,于是,橘子便被选为这种有特殊意义的食品了。至于赏赐红包,则是让孩子们自己去买些他们爱吃,爱玩的东西,这是后来为简化手续而变化的,虽然意思相同,但还是不如传统的送个橘子更有意义。    送桔赔礼 假如新春佳节期间甲家的孩子打了或骂了乙家的孩子,甲家必须送一对大桔去赔礼,而甲家的爸妈也不责备自己的儿童;乙家的人接受了大桔,也就原谅了甲家的孩子。这说明乙家遭受了不吉祥的打架,甲家赔礼以吉祥献给乙家,就可以使乙家和乙家的孩子今年没有不吉利的事情发生了。    带桔走亲戚 潮州揭西县客家地区每年从正月初一到元宵节,是走亲戚最热闹的时节,路上人来人往,称为“游正”。所带的礼物必要有生柑一对,蒜子二条,表示新正大吉,主人不能收受客人的柑和蒜,必留着与回礼一起带回。  有了大桔,潮州人的新年多了几分吉祥,多了几分春节的特色。   潮州春节拜年也有自己特色的习惯。农历正月初一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也称春节。清早,家家燃放鞭炮、俗称“开门炮”,辞去旧岁迎来新年。春节一清早各家各户备齐菜到祠堂祭拜祖先。各个宗祠都要挂灯笼,写明姓氏,显示其先人的官职或贤哲家风。 潮州市民选购吉祥饰品  正月初一至初三,小辈应向长辈拜年,亲朋则互相祝贺,名为拜年或拜正。当小孩一清早捧槟榔(或以橄榄代槟榔),向长辈请安拜年时,长者则赏些钱给他买糖果,俗称为赏面钱。这一天外出,遇见熟人,应互相道贺,共祝新正万事如意。交情较深的,则互相登门拜正。 财神爷  潮州过年对吃也有自己的讲究。正月初一全家吃素。初二各家才祭祖吃荤,俗称“开臊”。意思是对祖先的尊重。   除夕夜,家家户户关门“围炉”,菜肴丰盛。桌中央,摆着“火炉”俗称“宾炉”。远离桑梓诸亲人,都赶在除夕来家围炉团聚。妙趣横生的是:吃完年饭,家长要拿出事先制好的“龟@”,让每人尝一点,以祝贺健康,来年顺遂。  过年了,潮州人说话也有了特别的讲究。 大年初一,人人都要说吉利话,不准恶口骂人,不准扫地、倒脏水,不准动刀、剪,不得向人家讨债务,遇上小孩打破碗碟,马上说“无禁忌、勿过是”,或“缶开嘴、大富贵”“碗开花”或“缶开嘴大富贵”的吉利话。如不慎点火烧了灯笼,则说是“灯火旺”。亲朋熟识者路上见面互道“新正如意、大吉利市”。 这一天不能扫地,应把扫帚藏起来,让垃圾积下,说是“堆金积玉”。中国龙  春节,潮州人也有自己特色的娱乐方式。潮汕春节文娱活动最活跃。有赛锣鼓班的,有舞龙、舞蜈蚣、舞狮、扣鹦哥等。有些乡村还要通过舞狮队拜年,联络乡情友谊。敲大鼓  正月初一至初三,一连拜祭祖先三天。祭拜时有鼓乐助祭的习俗,所以一些弦间乐社和皮影戏班,便在这时组成小乐队,到各地宗祠巡回弹唱助祭,参贺新喜。主人对这些乐队,分别给以红包,由小孩以槟榔盘奉送乐队。 舞狮  潮州人过年的确很丰富,吃的有滋有味,玩得酣畅淋漓……赠大桔的习俗更是增添了潮州人过年的喜庆和活气
游神赛会揭阳地区游神,以游城隍神和关帝神最为隆重。旧俗均在每年正月间,时城中绅士和各馆头先择定吉日游神。游神方式多种多样,大型的配有高灯彩旗、花灯、扮景、醒狮队、大朋标、大锣鼓、笛套音乐、英歌舞等。乡间游神,各村时间不同,方式大同小异。  游神时,必伴演大戏,称为“神戏”,据说专为神演出,故戏台均搭在神庙正面。  旧俗赛会多在每年九月进行,但也有于本村社庆日进行的。赛会时,各村供奉村信仰之神,备齐“三牲”、“五牲”、“发@”及用食品精制成的各种艺术品,如用糯米粉制成各种飞禽走兽、奇花异卉等,摆列于神座前,既是拜神,又是比赛看谁手艺高。  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破除迷信,赛会中一些内容健康的传统文化活动,如游标旗、游大锣鼓、扮景演戏等,一直在民间流行,并被注入了新的内容。如标旗两边写上“爱国爱乡”,“情系桑梓”,“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新祝词。烧龙揭阳烧龙,始于明代磐溪都之古乔,即今磐东之乔西,乔东,乔南。现已沿革为揭阳最隆重的一种民间艺术活动。按其传统习俗,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起,开始游龙迎春,至初十晚烧龙。彩龙身上装满烟火,由一群青壮男子托举,点火烧龙时,伴随锣鼓声,爆竹声,彩龙腾跃飞舞,口吐火球,身喷烟火,五彩夺目,极为壮观。另外,烧龙时天气尚寒,而舞龙者仅身着短裤,身涂植物油(火星掉在身上易滑落),烟火映照之下,全身红光发亮,成烧龙时又一奇景。  相传烧龙活动是祈祷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行彩桥  行彩桥是揭阳民间一种祈福民俗,历史悠久,流行于今揭阳市区和揭东县一带。活动时间一般均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六日之间。在十一日之前是筹备阶段,好各处桥梁由附近群众用榕叶、彩带、彩灯装扮。十一日称为“行头桥”,十五日正日称为“行二桥”,场面比行头桥较为隆重,十六日称为“行尾桥”,是这个系列活动中的最高潮。旧俗称:凡参加行彩桥的人,都暗祈神赐福,并各作四句:“摘榕叶,日日有钱揸(拿)”,“行侨肚,明年娶雅么”等。  “行彩桥”习俗历代相传,至“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当为“四旧”一度中断,近年,城乡之间又兴起。观花灯  观花灯是揭阳民间一种游艺风俗,时间一般都在每年元宵节前后。元宵节也称上元节,是中国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观灯其历史渊源也早。据清《揭阳县志?岁时》载:“上元张树灯,放烟花,扮人景,舞狮子,猜灯谜;妇女渡桥,谓渡厄,或采青拾瓶嘴回归,取义生男;乡村架秋千为戏,斗畲歌,唱得佳音获胜。是晚欢饮彻夜”。  元宵观花灯,揭阳城乡甚为盛行。节日前后,花灯鼓乐,满城如醉。各式各样花灯,比比皆是,有屏灯、纱灯、花灯等
在潮阳,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过新年,分为辞年(辞旧岁)、新年(过新年)、年过(年径开)三段。(一)辞年--除夕围炉合家团聚辞年,潮阳人也称过年。腊月廿三日,作为起点,开始置办节品,清扫卫生,祭拜神明。到廿四日,说是“老爷上天”,就得准备“纸马”。“纸马”,其寄意是让各路神仙骑马上天去“述职”,祈望它“上天说好话,下界保平安”。廿四日,还是祭灶日子。廿五日到除夕,家家更是忙碌欢乐。到阴历年最后一天,人们就称“除夕”,因为多是月小,故称“廿九夜”,也称“大年夜”。大年除夕那天,家家户户在门口贴上新春联,家内摆满食品,有鸡鹅鸭、猪肉、猪蹄、香菇、针菜、木耳、腐枝和鲜蔬佳果。下午,必须祭拜祖宗神位,然后,老少都要洗澡。洗澡前必须摘下十二样花叶放在洗澡水中,叫“花水”。洗澡叫“新年浴”,意在洗去旧的污秽,干干净净迎新春。华灯初上,家家户户关门“围炉”,“围炉”何必关门?这与传说古代人们于年底驱除怪兽“年”有关。因而,也叫“过年”。围炉桌上,菜肴丰盛。桌中央,摆着“火炉”俗称“宾炉”。“宾炉”是用铜、锡或铝铸打而成的一种器皿,这种器皿,在中间的火炉中盛炭火,四周热汤中放置肉丸、鱼丸,取其“丸”与“圆”谐音,寄寓合家除夕团圆。远离桑梓诸亲人,都赶在除夕来家围炉团聚。“宾炉”四周,摆满“白切鸡”、“红卤鹅”、“红蚊猪蹄”、“生炒韭菜”、“活灼鲜蚶”、U蚊姜薯等等,这些都包含着“食鸡起家”、“食猪蹄年年有奔头”、“食韭菜长命富贵”、“食鲜蚶,钱银多多赚”等寓意。更妙趣横生的是:吃完年饭,家长要拿出事先制好的“龟@”,让每人尝一点,以祝贺健康,来年顺遂。紧接着,家长向小孩发压岁钱,后生向长辈敬奉“压岁钱”。然后,合家便团聚在一起,开始“守岁”,共叙天伦之乐。潮阳有句俗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二)新年--欢度新春展望未耒除夕夜零时起至正月初四日,就叫新年。新年期间,人们都穿新衣,家家煮吃甜羌薯汤,不过媳妇要敬公婆,儿女要敬父母亲先吃甜羌薯汤。然后,祭拜天地、祖先后放鞭炮。早饭后,人们就带着潮州蜜柑互相上门拜年,大家相遇说“新年康健如意”、“新年发财”等吉利话。共庆新春,展望未来。潮州柑,潮阳人称“大吉”。“大吉”的来历是颇有情趣的。据说:古时,有一年将过新春,可是,潮州某村,全村人都突患口干渴症,此时,有一仙人托梦于村里一位聪明美丽的少女,说:“吃了甘(古称柑桔为‘甘’),保大吉。”少女意会,立即让她妈妈先吃柑,再自己吃,母女俩奇迹般立即病就好了。四邻闻讯,互相传柑,吃了柑病愈。从此,潮州蜜柑成了带来吉利的象征。新年期间,大街上热闹非凡,传统游艺节目“打(唱)英歌”“舞虎狮”“舞金龙”“擎标旗”“笛套锣鼓队”等,给节日添姿加彩。到初四日,家庭中老妇,神庙中庙祝,就准备祭品、纸礼,迎接年底上天的各路神仙归人间。那就是潮俗的“廿四老爷上天,初四老爷落地”。(三)年过--养好吃好年后余庆年过,也称“年径开”,从初五日开始。棉城人有段俚歌,是这样唱的:初五“年径开”初六食“大锤”(一种油炸食物)初七人食“七样鲞羹”初八人“食斋”(吃素)初九“天公生”初十媳妇敬“大家”(婆婆)正月初五日,称“年径开”,意即年假到一段落。从这一天起,可以撤去除夕、新年以来的祭品、供品。如存放在饭钵、米桶中的“留年龟”、摆在神案上的供品。从年前休业的商店开张了。正月初六日,旧时家家户户都要吃“大锤”, “大锤”与“大堆”谐音,吃后表示新年财源广进。正月初七日,俗称“人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七样蔬菜同煮的“七样羹”,这七样蔬菜是芹菜、菠菜、青葱、大蒜、韭菜、芥菜。俗说:“吃了七样羹,食老变后生。”正月初八日,据说是天上“众星君聚会之期”,在这一天,人间为表示虔诚,必须食斋(吃素)。另一说法是明天是“天公生”,前一天要沐浴斋戒。正月初九日,据说是玉皇上帝诞辰。玉皇上帝,潮人称“天公”,故称“天公生”。可也有另一记载:明嘉靖四十三年 (1564)的大年三十夜,数干名倭寇入侵闽粤等东南沿海一带,正在“围炉”的老百姓立即逃上山,那率兵南来的戚继光,早有防备,立即发起进攻,用火箭射烧贼船,用土炮封住江口,更凑巧的是风吼雷击,大雨倾盆,路滑难走,倭寇被重重包围,群众认为这是“天公派天兵神将扶助”。人民与戚家军同心协力经八天八夜浴血奋战,全歼入侵之敌,凯旋而归。初九一早,人们回家园,纷纷煮甜丸庆团圆,也祭奠阵亡战士。正月初十日是“媳妇敬‘大家’(婆婆)”。这一天,婆媳聚在一起,要互敬互让。古时,当媳妇的一定要敬公婆吃食,可公婆一定要推让,因而,有喜剧性的情节,因而潮人戏称“初十媳妇打‘大家”云云。初十日以后,人们就准备着过元宵节了。南澳人过年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清早,家家燃放鞭炮、俗称“开门炮”,辞去旧岁迎来新年。早餐用斋菜礼佛、拜神,合家人吃素。平日常吃粥习惯,此日要吃干饭,含意在出远门不遇雨之兆。这一天,人人都要说吉利话,不准恶口骂人,不准扫地、倒脏水,不准动刀、剪,不得向人家讨债务,遇上小孩打破碗碟,马上说“无禁忌、勿过是”,或“缶开嘴、大富贵”的吉利话。初二各家才祭祖吃荤,俗称“开臊”。亲朋熟识者路上见面互道“新正如意、大吉利市”。还有“初一早,初二晏,初三睡到日半挂”的俗语。初四“神落天”家家接神,午夜鞭炮连续不断,神庙香火更加旺盛,直至初五日止,俗称“初五过,各人觅工课”,人们才开始进行正常工作和生产劳动。 回答者: 华人高美 | 十四级
18 | 检举潮阳春节习俗作文450字的有没有啊悬赏分 | 离问题结束还有 14 天 5 小时 | 提问者:匿名您不登录也可以回答问题 输入内容已经达到长度限制还能输入 9999 字插入图片删除图片插入地图删除地图插入视频视频地图回答即可得2分经验值,回答被采纳可同步增加经验值和财富值参考资料:提交回答 回答 共1条在潮阳,农历正月初一为新年。过新年,分为辞年(辞旧岁)、新年(过新年)、年过(年径开)三段。(一)辞年--除夕围炉合家团聚辞年,潮阳人也称过年。腊月廿三日,作为起点,开始置办节品,清扫卫生,祭拜神明。到廿四日,说是“老爷上天”,就得准备“纸马”。“纸马”,其寄意是让各路神仙骑马上天去“述职”,祈望它“上天说好话,下界保平安”。廿四日,还是祭灶日子。廿五日到除夕,家家更是忙碌欢乐。到阴历年最后一天,人们就称“除夕”,因为多是月小,故称“廿九夜”,也称“大年夜”。大年除夕那天,家家户户在门口贴上新春联,家内摆满食品,有鸡鹅鸭、猪肉、猪蹄、香菇、针菜、木耳、腐枝和鲜蔬佳果。下午,必须祭拜祖宗神位,然后,老少都要洗澡。洗澡前必须摘下十二样花叶放在洗澡水中,叫“花水”。洗澡叫“新年浴”,意在洗去旧的污秽,干干净净迎新春。华灯初上,家家户户关门“围炉”,“围炉”何必关门?这与传说古代人们于年底驱除怪兽“年”有关。因而,也叫“过年”。围炉桌上,菜肴丰盛。桌中央,摆着“火炉”俗称“宾炉”。“宾炉”是用铜、锡或铝铸打而成的一种器皿,这种器皿,在中间的火炉中盛炭火,四周热汤中放置肉丸、鱼丸,取其“丸”与“圆”谐音,寄寓合家除夕团圆。远离桑梓诸亲人,都赶在除夕来家围炉团聚。“宾炉”四周,摆满“白切鸡”、“红卤鹅”、“红蚊猪蹄”、“生炒韭菜”、“活灼鲜蚶”、U蚊姜薯等等,这些都包含着“食鸡起家”、“食猪蹄年年有奔头”、“食韭菜长命富贵”、“食鲜蚶,钱银多多赚”等寓意。更妙趣横生的是:吃完年饭,家长要拿出事先制好的“龟@”,让每人尝一点,以祝贺健康,来年顺遂。紧接着,家长向小孩发压岁钱,后生向长辈敬奉“压岁钱”。然后,合家便团聚在一起,开始“守岁”,共叙天伦之乐。潮阳有句俗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二)新年--欢度新春展望未耒除夕夜零时起至正月初四日,就叫新年。新年期间,人们都穿新衣,家家煮吃甜羌薯汤,不过媳妇要敬公婆,儿女要敬父母亲先吃甜羌薯汤。然后,祭拜天地、祖先后放鞭炮。早饭后,人们就带着潮州蜜柑互相上门拜年,大家相遇说“新年康健如意”、“新年发财”等吉利话。共庆新春,展望未来。潮州柑,潮阳人称“大吉”。“大吉”的来历是颇有情趣的。据说:古时,有一年将过新春,可是,潮州某村,全村人都突患口干渴症,此时,有一仙人托梦于村里一位聪明美丽的少女,说:“吃了甘(古称柑桔为‘甘’),保大吉。”少女意会,立即让她妈妈先吃柑,再自己吃,母女俩奇迹般立即病就好了。四邻闻讯,互相传柑,吃了柑病愈。从此,潮州蜜柑成了带来吉利的象征。新年期间,大街上热闹非凡,传统游艺节目“打(唱)英歌”“舞虎狮”“舞金龙”“擎标旗”“笛套锣鼓队”等,给节日添姿加彩。到初四日,家庭中老妇,神庙中庙祝,就准备祭品、纸礼,迎接年底上天的各路神仙归人间。那就是潮俗的“廿四老爷上天,初四老爷落地”。(三)年过--养好吃好年后余庆年过,也称“年径开”,从初五日开始。棉城人有段俚歌,是这样唱的:初五“年径开”初六食“大锤”(一种油炸食物)初七人食“七样鲞羹”初八人“食斋”(吃素)初九“天公生”初十媳妇敬“大家”(婆婆)正月初五日,称“年径开”,意即年假到一段落。从这一天起,可以撤去除夕、新年以来的祭品、供品。如存放在饭钵、米桶中的“留年龟”、摆在神案上的供品。从年前休业的商店开张了。正月初六日,旧时家家户户都要吃“大锤”, “大锤”与“大堆”谐音,吃后表示新年财源广进。正月初七日,俗称“人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七样蔬菜同煮的“七样羹”,这七样蔬菜是芹菜、菠菜、青葱、大蒜、韭菜、芥菜。俗说:“吃了七样羹,食老变后生。”正月初八日,据说是天上“众星君聚会之期”,在这一天,人间为表示虔诚,必须食斋(吃素)。另一说法是明天是“天公生”,前一天要沐浴斋戒。正月初九日,据说是玉皇上帝诞辰。玉皇上帝,潮人称“天公”,故称“天公生”。可也有另一记载:明嘉靖四十三年 (1564)的大年三十夜,数干名倭寇入侵闽粤等东南沿海一带,正在“围炉”的老百姓立即逃上山,那率兵南来的戚继光,早有防备,立即发起进攻,用火箭射烧贼船,用土炮封住江口,更凑巧的是风吼雷击,大雨倾盆,路滑难走,倭寇被重重包围,群众认为这是“天公派天兵神将扶助”。人民与戚家军同心协力经八天八夜浴血奋战,全歼入侵之敌,凯旋而归。初九一早,人们回家园,纷纷煮甜丸庆团圆,也祭奠阵亡战士。正月初十日是“媳妇敬‘大家’(婆婆)”。这一天,婆媳聚在一起,要互敬互让。古时,当媳妇的一定要敬公婆吃食,可公婆一定要推让,因而,有喜剧性的情节,因而潮人戏称“初十媳妇打‘大家”云云。初十日以后,人们就准备着过元宵节了。南澳人过年正月初一,俗称“过年”。清早,家家燃放鞭炮、俗称“开门炮”,辞去旧岁迎来新年。早餐用斋菜礼佛、拜神,合家人吃素。平日常吃粥习惯,此日要吃干饭,含意在出远门不遇雨之兆。这一天,人人都要说吉利话,不准恶口骂人,不准扫地、倒脏水,不准动刀、剪,不得向人家讨债务,遇上小孩打破碗碟,马上说“无禁忌、勿过是”,或“缶开嘴、大富贵”的吉利话。初二各家才祭祖吃荤,俗称“开臊”。亲朋熟识者路上见面互道“新正如意、大吉利市”。还有“初一早,初二晏,初三睡到日半挂”的俗语。初四“神落天”家家接神,午夜鞭炮连续不断,神庙香火更加旺盛,直至初五日止,俗称“初五过,各人觅工课”,人们才开始进行正常工作和生产劳动
山 东 各 地 名 胜 介 绍山东素称齐鲁文化之邦,是灿烂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发祥地。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名胜古迹、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吸引了很多中外游客,并因此而闻名遐迩。 独具特色的山东旅游――山东把美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历史文化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旅游风格。目前,全省共有旅游景点360多处,基本形成了济南、泰安、曲阜延伸到邹城的“山水圣人”旅游区;以青岛、烟台、威海为一体的海滨旅游区;以潍坊市区为中心,以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风俗民情为主体的民俗旅游区;以淄博齐国故城、殉马坑、蒲松龄故居为主体的齐文化旅游区;以黄河入海奇观和原始自然风貌为特征的东营黄河口旅游区;以水浒故事为主线,以梁山、阳谷为重点的“水浒”旅游线。济南是山东省省会,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它北临黄河,南依泰山,自古以来就是游览胜地,以“泉城”闻名于世。“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是它独有的风貌。趵突泉、千佛山、大明湖号称济南三大名胜。济南素有七十二泉之说,趵突泉为各泉之冠,被誉为“天下第一泉”,有三股大如车轮的泉水平地涌出,如滚如沸,“声若殷雷”。趵突泉周围还有金线泉、漱玉泉、柳絮泉、皇华泉、卧牛泉等泉池。我国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纪念堂座落于漱玉泉北面。此外,著名的泉水还有珍珠泉、黑虎泉、五龙潭等。千佛山古称历山,因传说虞舜为民时,曾在山下耕种,故又有舜耕山之称,悬崖峭壁上遍布隋代以后镌刻的石刻造像。登上一览亭,可观济南全景。大明湖系众泉水汇集而成,早在宋代就是游览胜地。环湖亭台楼阁,曲槛画廊,湖中碧波浩渺,点点绿州。四门塔位于济南南郊、琨瑞山麓,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单层石塔。灵岩寺在长清县境内,古迹荟萃,景色幽美。著名的千佛殿、辟支塔、大雄宝殿、墓塔林等,均为人们必游的地方。青岛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宜人,为避暑疗养游览胜地。前海栈桥、小青岛、鲁迅公园和第一海水浴场连成高雅别致的山光水色。海产博物馆是一座古典城堡式建筑,展出上千件海洋生物标本。水族馆养殖着各种鱼、虾、贝类。崂山为中国古代道教圣地之一,主峰崂顶,海拔1133米,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山间奇花异草,古木参天。下清宫、上清宫、北九水、潮音瀑、太平宫等,均为著名的游览场所。淄博地处山东中部。齐国故城临淄在该市临淄区,是2800多年前规模最大的古城。现城内外保留有浩繁的文物古迹,如齐国古城墙、桓公台、晏婴墓、管仲墓、桓公墓及150多座封土高大的古冢,藏有大量文物,考古学家称之为“规模最大的地下博物馆”。蒲松龄故居,座落在淄川区蒲家庄,由聊斋正房、东西厢房、南平房组成。蒲松龄是中国清代著名文学家,他的不朽名著《聊斋志异》脍炙人口,蜚声中外。淄博溶洞位于淄博南部山中,现已开发1500米,洞内遍布钟乳、石笋、石柱、石花、石幔错落变化,似人似物,景致无穷。烟台位于胶东半岛北端,山青水秀,果香鱼肥,历来有“黄海明珠”之称,烟台的风景游览区和名胜古迹很多,主要有芝罘岛、毓璜顶、烟台市博物馆、烟台山、西炮台、南山公园等。蓬莱阁海滨夏秋时有“海市蜃楼”奇景出现。阁下有水城,明朝英雄戚继光曾在此镇守海防。威海市是一座小巧玲珑、美丽如画的海湾小城。刘公岛位于威海港出口中央,形势险要。岛上现有北洋水师提督署、炮台、制造局、弹药库、水师学堂、铁码头、靶场、船坞等遗迹。环翠楼建于威海市内,登楼鸟瞰,小城姿色尽收眼底。济宁市曲阜是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桑梓之邦,素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而蜚声中外,著称于世。城东近郊有“五帝”之一的少昊陵;城东南的尼山夫子洞传为孔子出生地。邹县是孟子的故乡,现尚存孟庙、孟府、孟林。潍坊市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主要有临朐山旺古生物化石自然保护区。青州驼山、云门山石窟造像、北宋范公亭等名胜古迹尚存。济宁市太白楼,传为唐代诗人李白游任城时饮酒处。聊城光岳楼建于1374年,又叫东昌楼,建筑风格表现出宋元向明清过渡时期的形式。德州市苏禄东王墓在市北部,为中菲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象征。泰山处于山东中部,泰安市城区北侧,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23米,以“五岳独尊”的盛名称誉于今。伟大诗人杜甫赞美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玉溪北城镇之高古楼,滇中之名楼也。迄今数百年间,屡毁屡建,文脉相传,史迹昭然。昔普舍初兴(1),聚奎(2)启乡里之文运;北城鼎盛,扶元(3)育经世之鸿儒。草池有铁面御史之美誉(4),声震四海;希洛有助学兴文之义举(5),名动乡关。地虽僻而望远,邑虽小而多才;此非堪舆(6)之灵应,乃政化贵文之征也。方今神州夷泰,区宇熙宁,民丰物阜,古镇中兴。富甲三迤,承正德厚生之古训;泽被桑梓,播华夏文明之新声。是以古阁重光,依旧制而倍增光彩;魁星再现,蕴文华而焕发新姿。一登斯楼,恍如平步青云,极目云天,襟怀广宇,神驰域表,气象万千。置身于天人之际,游心乎八极外,飘飘乎已物我两忘矣。飞阁凌霄,展南天之胜概;铁马流韵(7),发怀古之幽思。抱常守真,涵天地之正气;开物成务,存太极(8)之箐华。蔽日浮云散尽,流金玉宇澄清;望银河兮渺渺,思碧落兮茫茫。九天揽月,不负凌云之志;霄汉浮槎,恒存摘桂之心。临风长啸,万里风云霭霭;屏息澄怀,千秋岁月悠悠。卧牛腾骧(9),潜龙舞凤(10),山川毓秀,理地钟灵。承千载之古韵,启百代之新风。熙熙庶物,工商荟萃;郁郁人文,俊才云蒸。复以小康之世,人人心乐而声泰;大化之时,户户结彩而张灯。百里平畴,共享丰收之乐;舞榭歌坛,不绝弦歌之声。阳春白雪,已进平民里巷;下里巴人,可登大雅之堂。是以大江南北,传唱义勇之曲(11);华堂内外,常闻花灯之音。观夫一阁之兴废,系乎世运之盛衰,岂偶然哉?世积乱离则生灵涂炭,鸿均治世则礼乐大兴(12)。治世修文,古已如之,今亦宜然。然则,新建高古楼之时义大矣哉!鉴古观今,此诚乃盛世之表征也。甲申上元,序属孟春,元宵盛会,群贤雅集。华灯初上,星月皎洁;登楼观赏,宛若瑶台。余喟然叹曰:海内名楼,誉满四海者多矣!唯斯楼地处边陲,鲜为人知,岂不惜哉!友人唯唯,嘱为之赋以昭世人。余不才,岂敢当此重任,然块垒于胸,不吐不快,故聊撰小文以述其大略。如今,高古楼之令名,已隐隐(13)起于南天矣。 简注 (1)元设普舍县,明洪武年间撤消。 (2)高古楼最早称聚奎楼。 (3)高古楼又名扶元阁。 (4)陈表,号草池,明嘉靖二年进士,任浙江道监察御史,有“铁面御史”之称。 (5)管灏,字希洛,清康熙三十四年进士,任翰林院检讨,在家乡捐资助学。 (6)堪舆:凤水择地之术。 (7)凤铃,又称铁马,亦称檐马。《西厢记》:“莫不是铁马儿檐前骤风?” (8)高古楼天花板上有太极图。 (9)卧牛山和龙马山。 (10)青龙山和凤凰山。 (11)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12)鸿均:风俗淳美,天下太平。王褒《四子讲德论》:“夫鸿均之世,何物不乐?” (13)隐隐:盛貌。司马相如《上林赋》云:“沈沈隐隐。”班固《西都赋》云:“粲乎隐隐,各得其所。”
清明扫墓,是中华民族崇本尊亲、“慎终追远”之孝道的具体表现,已成了相沿悠久的习俗。然各地清明也有不同之处。老北京人特别重视清明节。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记胜》云:“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效,担酌挚盒,轮轱相望。”扫墓时,除了坟前陈列酒食叩头祭扫外,还需树纸幡、培新土,烧纸钱。清明这天还要摘采新柳,制成柳圈,戴在头上。民谚云:“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其实,清明戴柳的风俗,缘起很早,正如清人富察敦荣的《燕京岁时记》所云:“至清明戴柳者,乃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于渭阳,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今盖师其遗意也。”杭州的清明,据明田汝成《西湖游览(讠志)馀》载:“是日,倾城上(土冢),南北两山之间,车马云集,樽酒担食,山家村店,享均(jun)遨游,或张幕藉草,并舫随波,日暮忘返。”这是既去上坟,又作春游。浙南有一地方,清明那天,亲朋毕集,家家户户,都备办撰肴酒饭,供客人饮食。不论识与不识,也不问哪一家的,可随意入席,一律受到主人的款待。   到了奉化则又不一样,把清明上坟当作一年一度的大事。节日将到,家家户户除了买鱼肉等馔肴外,还要做一种上坟必不可缺的食物,俗称“麻粢”;早在清明之前,各家妇女就到四处田野去采青艾嫩苗,采归蒸熟,经过石臼捣匀、棍压、刀切而成,约三四分厚、四五寸方。相传,还有一个无从查考的来历:上古的人,有十节尾巴,随着年事增长,尾巴逐节变黄,到十节黄了,寿命也就告终。于是,在所谓“十节尾巴九节黄”时,做麻粢为干粮,大块的兼做盖被,预先进入坟穴,吃以待死。后来,子孙就做此,切成小块,作为祭祀和分赠之物。   还有,上坟的纸幡,也比较讲究。凡是辈数高远的祖坟,插的纸幡也更为长大美观,有龙、凤、鲤鱼、如意等多种花样,素色为主,加以彩纸。因为剪制颇费工夫,每年清明之前,许多妇女,特别是剪纸巧手,为了剪幡,往往忙到深更半夜。   上坟的日子,即使遇到天雨,也从不推迟。在祭扫时,刈除荆芜,整刷碑刻,添加封土,插上纸幡,供奉馔肴,炷香奠酒……然后从长辈到晚辈的按次谒拜,确有“祭如在”的虔诚。归来时,各人还分到麻粢。至于最为隆重热闹的,要算去上祖坟的那天,沿途男女老少,络绛不绝。在外从事各项事业的族人,大多赶到,祭扫既毕,一同聚餐,互述景况,共话桑梓,意兴盎然。
上坟旧俗 “上坟”就是“扫墓”,子孙们为了纪念祖先,趁这春光明媚的清明节,老老少少都到墓地去拜谒,而且顺便地也打扫一下坟墓。 上坟的人,一到墓地,必先祀后土神。据说这坟墓的护卫,全靠那后土神的力量。 后土神的位置在坟的左旁,有一块刻着“祀神所”三字的碑竖在那里。祭后土神的人,只有一个主祭者。祭的物品是五牲中之一件(多用鹅)和豆腐盐盘等。祀毕,烧去祝文、大锭,而那五牲之一件,仍用作祭祖。 祀后土神后,再正式地来祭祖。祖坟前陈列着规定的案菜和一切,行一个祭祖的仪式――读祭文,挨次地拜祭(先男后女)――行完以后,焚化银锭和祭文,这祭扫便算完毕。 上坟时,有几件特别的食品,如清明果、小馒头、小烧饼等,这些东西,都叫做“上坟果”。农家的孩子们,看到有人来上坟,便也赶来,祭祀完后,主人便把“上坟果”给他们,因为常常丢在地上,让孩子们自己去抢夺,所以叫做“抢上坟果”。但有时主人们看他们抢得太可怜,所以也分给他们。 去上坟的人,值祭的人有点心分给他们。点心的分配,男人和女人,主人和佣人――仆人、吹手等都不同。它的种类有薄脆、麻饼、香糕、腐干、烧饼、馒头等。有时也有分给钱和肉的。 祭扫完毕,值祭的人请上坟的人吃酒饭――这事和分点心的事,在现在已成为要聚集上坟人的香饵――所吃的蔬菜,多半是祭祖时用的,有时是已经被太阳晒得发干,所以“散胙”又有人叫做“吃晒干鹅肉”的。 富人的坟,尤其是在山上的坟,都有一个管坟人,这管坟人,是住在坟地的附近的。坟上的环境、花木都由他管理,并且由他随时打扫,在上坟时,案菜等物件,都由他挑到坟地。所以上坟时候.便要给他一些报酬。这报酬大该是酒饭、蔬菜和钱。这种管坟人,因为每年相会一次,所以有“坟亲眷”的名称。 上坟时,一定有吹手跟去,在路上、坟地、拜祭、焚化时,他们便吹打乐器。 以上所说的,都是富家大规模上坟的情形,至于小规模的和穷苦人家,那要简单得多,而且穷苦人家上坟的日期,都在“上王日”前后,因为在清明节边时,要帮人家去上坟
西禅寺的对联很多,不知道具体你想知道的是哪个,这里给你个资料,希望里面有你想要的对联,但愿能帮助你。作为福州的五大禅寺之一,西禅寺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涌泉寺位于鼓山上,攀登颇感劳顿;林阳寺和崇福寺远在福州北郊,路途遥远;雪峰寺更是远在闽侯县大湖乡境地,交通不便。惟有西禅寺在市区西部怡山之畔,交通便利,闹中取静,成为福州市内的一大旅游景点。 西禅寺古老朴素,寺中的佳联妙对也不少。有的与西禅寺悠久的历史及独特的风俗相联系,反映了它的文化品位。现采撷几副以资赏析。 隋替唐兴,一脉泉源通海外;梁莳宋盛,千年荔子矗庭前。 这副对联是玉佛阁的门联。上联的“隋替唐兴”是说西禅寺的历史,而“一脉泉源通海外”,是说海外新加坡双林寺、马来西亚槟城双庆寺、越南南普陀寺等都是西禅寺的下院,至今仍然由西禅寺派出僧人担任住持进行管理。而下联“梁莳宋盛”说的是西禅寺的荔枝产生的年代。这副对联所在的玉佛阁专为供奉海外侨胞捐赠的两尊玉雕佛像而建,佛像一为坐佛,一为卧佛。卧佛身长4米,重达10吨,为全国最大的玉佛之一。 法界喜重新,荔子双株,香火难忘桑梓地; 慈航神普渡,槟榔一水,诗禅闲证木樨天。 这是西禅寺法堂的一副对联。上联描写了历史上寺院重建的风貌,下联则讲到西禅寺的下院马来西亚槟城双庆寺。 宝刹镇怡山,溯当年初辟荆榛,七井泉源通斗极; 法轮转瀛海,喜此日重装龙象,上方钟磬应迦陵。 这副对联在大雄宝殿内。西禅寺位于福州西郊的怡山,故称为“宝刹镇怡山”,而“七井泉源通斗极”指的便是寺中的唐朝古井七星井。 山色湖光,荔子萌中开法席;松涛竹籁,昙花香里普慈云。 此联为寺院拜亭柱联,描写了西禅寺周围的风光,以及寺中荔枝会的传统。 前三三、后三三,问几生果果因因,实非实,花非花,有如此山中荔子; 昼七七、夜七七,看今世来来去去,闻所闻,见所见,各无隐天上木樨。 这是西禅寺经坛的对联,将佛教语汇与寺院荔枝会相结合,倒也文采飞扬,情趣盎然。 东渡结万缘,长护仁频大树;西来成一笑,正开荔子群花。 这副对联上联也写到了西禅寺在东南亚各地的下院盛况,而下联则再次提起寺院内荔枝树茂果甜的独特景象,而且遣词对仗颇有情趣,令人莞尔。 大雄宝殿的另一副对联也极有欣赏价值: 宝刹历五朝,忆当年迹著灵龟,初辟灵泉通七井; 法门超四大,看此日经驮白马,重修梵宇礼三摩。 上联写了寺院的一宝――唐代七星井,下联则一语双关地提到寺院的大门。 大雄宝殿还有一联也值得关注: 福地振禅宗,喜万卷金经,初翻竺国; 怡山开法界,与千年石鼓,共护榕城。 下联指明了西禅寺与鼓山涌泉寺一样,是榕城的名寺。 云环半岭间,飞凤落坡游禅寺;果茂一垣外,怡山啖荔入风骚。 这是寺院内的又一副妙联。上联描写了西禅寺附近的风光,下联则指出了西禅寺荔枝会诗词书画唱和成册的千古文雅兴致。 而在那座全国寺院中最大门亭的石柱上也有一副对联颇为耐人寻味: 荔树四朝传宋代;钟声千古响唐音。 此联道出了西禅寺的悠久历史。寺院自唐开光设立,而寺中的荔枝树则是宋代开始种植。这副对联字数不多,言简意赅。更为特殊的是,这副对联的创作者为清代名人周莲,撰写者是当代我省著名书法家沈觐寿先生。沈老书写此联时已是83岁高龄了。古人名句加上书法大家执笔,可谓珠联璧合、锦上添花
扫描下载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槐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