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彭城堂历史上的刘姓名人,只记得几个辈分排行,请问哪里能找到我们族谱。‘裕德世昌,家兴振启’

姓氏一样可以结婚吗族谱字辈的-55BBS 我爱购物网
&&姓氏一样可以结婚吗族谱字辈的
姓氏一样可以结婚吗族谱字辈的
缎焓献迤住沸蜃迤准窃亓艘桓鲂帐系睦罚沂玖诵帐系钠粼矗鞘隽诵帐系姆⒄梗毖芎捅淝ǎ└枇诵帐侠迦耍死嗌缁崴鞯墓毕祝4媪诵帐纤贫ǖ募曳纭⒓夜婧图已怠T毯岣唬丛读鞒ぁK乔笆酪蚬时换傥蘅煽迹霰A艉笫酪源两瘛1嘧胱迤祝庠谛帐献铀锊煌尽<坛写常锍け芏獭7芊⒂形匮镒宸纾僬窦疑砸婀颐褡逯送⒋铩=裼心诮厍手邢匾秸蜓盍缧焓献铀锿蛄几缸颖A羟骞庑鞴镂淳拍辏ü
7条其他回答
1. 浙江义乌市倍磊  贤.良.雕(音).逢.景.运.兴.献.文.章(结束)  2.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白马镇清塘村  如、继、元、善、家、国  3. 浙江鄞县茅山走马塘  开天文荣 祖烈愈隆 贤宗跃人  4. 江西上饶  (1)旨方温润,光大正辉,文行忠信,礼义贤良,恭庆嘉祥,恒丰履泰,豫顺谦和,孝友树帮,学道同芳,长绍万世,炳承家有,源远永思,崇祖继宗,培元植德,天锡其美,善寿汝康。  (2)上饶县石人乡青山村青山头  河清征圣瑞 海晏兆升平 国泰祯祥献 邦兴选举明 启佑文福德 吉建禄长生 士进经纶志 登朝入相卿。  4. 江苏江都  恩、锡、万、福、世、寿、方、桂  5. 湖北汉阳  永国良振,必育英华, 荣昌祖顺,志礼益芳, 诗书佩泽,锡福增强, 遵仁安义,事业维长  6. 山东省陵县陈辇庄  德、文、兴、相、世、少、传、卿  7. 汉阳  克永光明,荣华迪吉,和平治世,忠厚传家  8. 重庆永川  天星经纶,人利礼至,文章报国,私(或诗、思)书传家,永远少树,世代光华.  9. 山东省莘县张寨乡土陈村  王广西兴玉,计风连清怀,韶生时恒良,道远在明德  10.江苏盐城郊区伍佑镇  采、如、锦、宏、国  11.四川省永川县  天星经纶,人利茂知,文章报国,私书传家,永远绍树,世代光华。  12.海南省琼海市  运、会、永、绍、辉  13.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龙子口  秉懋邦家善庆长,翼为明听焕文章。 虞夏殷周汉唐宋,六经世受绍其芳。  从来作述敦仁礼,万代声名启俊良。志据依游克念力,丕承祖德永光扬。  14.湖北黄洲府麻城县孝感乡落叶沙子场郭家狮子岩几子湾  国、正、碧、加、大、元、庭、永、远、兴、文、天、耀、祖、德、官、清、民、自、安  15.江苏东海   景 方 贵 秀 步 兴  16.湖北省竹山县东川  之元国治兴隆长 祖德宗功世代扬 尊守延绵恢先绪 诗书彦秀起贤良。  17.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港边村  仁。义。长。发。祥。忠。和。永。垂。芳  18.河南郑州  宗,邦,万,选,天  19.徐州北郊  龙.兴.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20.四川达州市  先维加大启,正应于朝学,其昌永曰继,思尚信义卓,家长宗可传,荣锡用安乐,富贵万年兴,甲弟连登科  21.四川广安岳池玉皇庙  一启思良上,尧舜禹汤周,文武忠天世,万代显鸿 猷  22.湖北省石首市  世宗有大训,孝义惟先,永正一家典则  23.湖南长沙  仲思旺兴国,善德嘉立朝。学开文仕启,永远定祥曜。  24.湖南绥宁  远.历.代.善.名.扬  25.陕西汉中  春、启、文、明、正、乾、坤  26.湖北孝感市  永崇亭尚立,天述四登齐。文学开创景, 中云自定基  27.柳州融安  以兴光登文,世国良相正,君德岳山重,贻谋燕翼长,培植基业永,克昌后裔祥  28.四川  春先思龙来 明道西光富  29.河南省濮阳市孟轲乡  贵鸣冠书林 建广瑞祥云 文豪佐志仕 英武正乾坤  30.山东潍坊诸城――山东诸城市马庄镇鞠家庄子村(本村二百多年无鞠姓),现叫贾悦镇鞠家庄子村。本次续谱人是陈明忠,字志乾(同音)和我村陈会堂的爷爷(清末武生)共同走访山东各地续谱,有潍坊大花岭陈姓名人支持,陈明忠于1958年去世,终年83岁左右无后人,和我明字辈爷爷是叔伯兄弟,目前我是仁字辈男性老大,族谱于建国后破四旧时全部焚毁。  字辈:世玉德廷景,文明会家安; 仁海永昌泰,忠元光济远  31.湖南省衡州府衡阳县金兰乡  公良明有道定国显朝廷德兆鸿隆运  32.安徽灵璧  明 昌 兴 龙 忠 厚 传 家 远 诗 书 继 世 长  33.湖北麻城孝感乡  天正世代昌,朝廷兴万邦;高明悠久顺,永远照真祥。  34. 湖南省临武县  光龙公焕世 宗允上元如 良甫叟伯楚 舜侣寿存思 志士大夫卿 文才俊秀英 贤能应选举 道学崇高明  35江苏高邮一沟镇河南陈家庄  统、绍、学、林、鹤、凤、启、智、海、龙、飞、生  36 四川营山县  崇贞宗千祖,国子名文胜,朝邦万代永,其昌兴隆善,嘉志立刚常,仁义得富贵  37. 湖北省钟祥市  正编:  大元祖德,宏启宗道。仕本文学,显怡门庭。  正裕家生永克昌,  天开文运吉照祥。  光宗耀祖世为美,  安邦定国华锦长。  38. 广西龙州  德、崇、厚、福、天、宝、盛、人  39. 潮州  仕 应 天 选.大 班 良 秦.经 国 帝 地.由 义 举 仁明正科开选 精忠上致君 泽化传永远 本端定家兴  孝友绍克绪 经书启嗣贤  40. 江苏徐州铜山县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41. 湖南衡阳  孔、武、大、君、圣、高、瞻、远、见、佑  42. 湖北荆州市荆州区弥市镇陈家湾村  明正科开选 精忠上致君 泽化传永远 本端定家兴 孝友绍克绪 经书启嗣贤  43. 湖北石首  诗书光乾业;忠孝启后坤......  44.安徽当涂县  福禄寿永 肇祚延长 祖源省上 行表言坊 克遵懿范  能叙纲常 修齐有本 相得益彰 典谟训诰 先后辉煌  经纶化育 迪吉尔康 孝友为政 郅治祯祥 匡 辅翼  安定明良  45. 四川大竹  真天存得玉,大金嘉时祚.曰应楚之才,华国文章绪  朝廷用贤良,立学明庠序.诗礼传家珍,世代受恩遇  46. 湖南省临澧县四新岗镇马家村  心、书、礼、光、家、祖、忠、义、耀、朝、廷  47. 江西九江瑞昌县  添文福守、亮席成宗、其应以余、家之道通、学茂德立、洪新世绪、敬狄全()、华国文章  48. 江苏淮泗  象、翠、豫、临、丰、履、同、升、复、泰、孚、观、咸、谦、有、宜  49. 南京  修?仕?国?家?宝?鸿?儒?道?德?芳  50. 福建汀州彭屋碑村安名排辈   茂良秉文世,凝依安(作、理)胜昌,   敬(志、英)德修原美,名才继愈长,   庆余恒积善,业大永遗芳,   兴盛家声显,荣华国瑞光,   立泰泽新远,昆强伟福庄,   尚士宏开建,宗辉耀祖邦。  51.贵州 辈份是:  锡、大、天、先(薪)、应;   文、光、学(华)、世(永)、鸿;   思、余、平、安、义;   镇、国、定、庭、忠。  52. 广东揭阳  君、臣、佑、益、禾责(责)、厚、能、发、光、大、统、有……  53. 武汉市黄陂区长岭街  辈分排序是:春焕耀家庭,君臣道义,永振大明。  54. 四川省平昌县  九、位(卫)、运、奉、云、文、明、光、大、正、贤、仕、登、朝、庭(廷)、焕、直、兆(朝)、灯、  55. 安徽怀宁三桥陈氏。堂号“树德堂”  辈份是:陈栾日仕普 友延金木水 尚九毓永昌 王廷光国祚 传家惟一经 中存务广厚   56. 四川省遂宁胖土入陕之巩昌府阶州陈家山公妣讳氏皆无考有墓有碑惟字刑剥蚀莫辨公生子五长绍纲次号纲三福纲四联纲五桂纲   宗谱取名定派歌:继自其汝之 九邦第宏基 培应醇厚广 裕启显扬时 勤慎佐国宜 绵长锺嗣烈 世泽万年思  57. 四川巴中恩阳义阳山陈氏湖广填川的第六代开始的宗谱: 鸿,绍,启,中,永,定,顺,安  58. 清康熙年间,陈之贵迁入贵州都匀骆家田  二十个流水字辈:荣、学、际、国、治、延、v、宏、世、德、孝、友、惟、敬、修、光、显、永、尔、锡。  59. 湖南双峰荷叶镇陈氏排辈表 :  大朝必兴宗祖庆   世祚公卿焕一门   习礼敦诗垂荫远   服畴绍德迪光蕃   英才荟蔚占星聚   丹诏荣颁表义尊   欲识泽长绵楚派   颜川正可诉渊源  60. 安徽省肥西县  文学光宗、贤能辅国、明理安常、宏昭世泽  61. 辽宁省庄河县大陈庄和小陈庄  二十字家谱如下:   元学春广兆,仁复日焕祥,连仲丕继本,玉树振永昌。  62福建南安市丰州镇铺顶村  永彰范仕,秉政德资,  孔广世体,伯宏叔甫,  尔念及祖,志学溥章,  诒宗奕茂,华国扬廷  静重明敏,雍穆皇庆,  嘉谦昭硕,睿哲典永,  绪纲景蔚,猷谟超  熙隆承祜,海峤攸敬  63贵州威宁县 江南原序"乐安"排行  廷凤安光祖 仲贤文芳殿  铃裴纶世汝 嘉国圣言元  仁道之良 卫大永昌  64湖南省澧县王家厂镇  字辈中有: 登 大 培 元  65资阳乐至县迁至广元剑阁(绵阳梓潼)  光先启列 士志达登  66重庆市江津区长冲  朝文世纯阳 万德永清光 宗正上天泽 世代大吉昌  67河南省禹州市刘楼村  九三世德 学传起山清 礼乐从仙进 诗书振家邦  68重庆奉节县草堂、巫山县龙溪、官阳、大昌等地陈姓  一文一伏一,道君启朝一,文载天庭章,玉裔绍祖芳,安邦定国泰,继述齐家昌,圣代崇经学,升平展大襄,嗣源千岁荣,世泽万年光  69 安徽池州陈姓辈字:国正天心顺,时和圣德昌,传家敦孝友,治世肃纲常。  70.四川合江陈姓字辈:其文思光大,天元少世兴。基开宗本正,汝学庆荣登。洪希启玉金,志德超邦国。明良家善继,永远在朝廷。  71 湖北宜昌枝江陈姓辈字有:功 德 贻 燕 长  72、河南信阳市陈姓辈子有:  友方明世、德茂永丰、天冉奇秀、家学严宏  73山东定陶县陈姓辈字有:先言尔成红 希常保元庆 下面尚有十六个辈分待续  74湖北省郧县城关陈姓字辈有:世大金太国 生天星都进 中山道路平  75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河边镇桂阳村陈姓辈字有:良友天心顺、长同国泰春  76、安徽蚌埠五河陈台村字辈  开业寿昌、广大美德  77、河南省新乡市凤泉区大块西庄村、获嘉县张巨乡陈姓:福禄尚清,连步承修  78~江西吉安永新县高市乡汉中村。堂号-树德堂。辈份是;廷仕光祖德,文章振家邦,高富世源远,钱塘庆泽长,汉树忠 义在,乔溪定汪洋,梅花修知道,心田完书香。  79,湖北宜昌枝江陈家港村陈姓祖先陈觉兴,源自山东济南小北门孝悌坊。曾跟随成祖朱棣征战有功封王,后辅襄王迁至湖北荆州,住大北门外。传至祖字辈分为三支,老大祖英在荆州大北门;老二祖雄在当阳;老四祖杰在湖北枝江陈家港(老三名祖豪夭折)。  辈字:国大祖仕,忠志全廷,家运宏远,正大光明,万代昌。  80,山东泰安肥城市王庄镇北尚任村,陈氏家谱在世,最近几代辈分为:清明文西胜  81,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远襄镇陈老三寨村,陈氏祖谱在世,上面记载为明朝前期从山西洪桐县迁此,为世有25世,周围村庄及附件乡县有十几万人均为陈姓。与开封的杞县陈姓均为一家。辈份为:立宪政体,兴杰发胜。  82,四川资阳市乐至陈姓:永 远 朝 廷 富 贵 兴 国 泰 是 安 庆(清)  83,广东汕头澄海溪南镇十三乡陈,恪斋公后裔:昭兹来许,绳其祖武,亿万斯年,受天之祜  84,四川绵阳三台,陈姓:国 正 天 星 顺
官 清 民 自 安
王姓家谱介绍
南北朝时就兴起了谱牒之学,但大量的古代姓氏族谱已经亡佚。今天藏于全国各地图书馆以及个人手中的王姓家谱族谱,绝大部分为近代以后重修和续修的,因此,这些家谱族谱应归于近现代文献中。
家谱的内容 现存的王姓家谱、族谱中,基本上都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属于私修谱牒。私修谱牒盛行于宋代。至清代以后的家谱族谱中,基本都是私家修撰的天下。 王姓家谱文献目录 《东沙王氏支谱?家规》 《三槐堂王氏族谱》
《绮山东沙王氏支谱》
《义乌南陵王氏宗谱》 《润州王氏族谱》 《凤林王氏宗谱》 《赣榆王氏家谱》 江苏赣榆县金山乡保存 《王氏族谱》 四川珙县下罗乡五星村保存 清王廷麟等主修 光绪四年刊印 《王氏家谱》 河北青县陈嘴乡吴辛庄保存 写本。 《王谢世家》 明天启二年刊刻的30卷现 美国 《王氏通谱》 清光绪二十年槐政堂 活字本 日本
-------------------------------------------------------
《义乌南陵王氏宗谱》规定的字辈: 十六世到三十五世:宣振常充,仁义礼让,文行忠信,善积庆远,学勤业隆。 三十六世到七十六世:晋萃理贯通,乾坤道圆净。爱竹风节高,植槐枝秀挺。芝兰生庭阶,裘图争辉映。地久并天长,似续斯与并。
《润州王氏族谱》中议定的族人必须遵守的排行字为: 洪勋振立,世德克昌,绍承先志,永锡嘉祥。
《凤林王氏宗谱》咸丰年间定的排行字是: 创业凤林,勋绩立敬,存诚著贤声。 同治年间修的宗谱排行字为: 文章华国妥先灵,忠孝世家启后人。 光绪年间修的宗谱排行为: 乌邑发祥绵世泽,凤林创业振家声。
王 128【全国】太原王氏会通世谱十三卷首一卷(明)王友u等纂明弘治十四年(1501)刻本北图 129 【全国】王谢世家三十卷(明)韩昌箕撰明天启天年(1622)刻本中央民院 华东师大 美国 130 【全国】太原王氏会通宗谱八卷首一卷明刻本安徽徵州地区博(存二卷) 131【全国】郎琊三槐王氏宗谱(清)王梁修清道光间槐清堂刻本一册北图132【全国】陇南王氏族谱钞本 一册北图注:卷首有王育德清咸丰癸丑年修谱凡例。该族散居陕西、甘肃等地。 133 【全国】王氏族谱不分卷(清)王廷诗等总领 王廷麟等主修清光绪四年(1878)刊本四川珙县下罗乡五星村 134 【全国】王氏通谱(清)王庸敬辑清光绪二十年(1894)槐政堂活字本北图 历史所 中央民院 上海图 吉林大学 美国 日本 135 【全国】王氏宗谱(清)王国栋修清抄本、北图注:本书包括《太原王氏宗谱》二十卷首一卷,存十二卷;《郎琊王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缺家乘十卷;《本槐王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136【全国】王谢世表(民国)黄大华编民国二十三年(1934)铅印本 一册江苏苏州市图 河南图 江西图 陕西图 美国 137 【全国】锹溪王氏宗谱十八卷首一卷(清)王氏槐泉局重修清宣统二年(1910)听笙堂木刻本湖北黄罔县档(缺卷1)注:该族散居江西、湖北等地。 138 【全国】郎琊王氏宗谱七十卷首一卷(民国)王志周 王彩国等续修民国元年(1912)木刻本湖北黄罔县档(缺卷首、卷4、6、11、13-16、19-24、26、27、29-31、33、34、36-39、43-46、48、49、60)注:该族散居江西、湖北等地。 139 【全国】锹溪王氏宗谱不分卷(民国)三槐局重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听笙堂木刻本 四十册 湖北黄罔县档注:该族散居江西、湖北等地。 140 【北京】宛平王氏宗谱不分卷(清)王惺 王元凤纂修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王氏青箱堂刻本北图 人民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 美国 日本 141 【北京通县】中华民国河北省通县宋家庄王氏族谱一卷(民国)王 舫 王凤苞撰民国三十七年(1948)钞本北京市通县档 142 【天津】王氏宗谱不分卷(清)王振钧 王守恂等辑清光绪二十年(1894)槐荫堂刻本 四册南开大学 143 【河北保定】清苑王氏家谱九卷(明)王开纂修明万历十一年(1583)钞本 四册北图 144 【河北滦县】郎琊王氏宗谱八卷(民国)王启森修民国八年(1919)铅印本北图 科图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145 【河北】滦县王氏续修宗谱不分卷(民国)王向荣续修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河北唐山市档 河北滦南县文管 河北滦南县档 146 【河北】新城王氏谱八卷(清)王兆弘等纂修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刻本山东图 147 【河北】新城王氏世谱不分卷(清)王祖修清嘉庆十三年(1808)刻本 一册山东济南市博 148 【河北抚宁】王氏家谱一卷清雍正六年(1728)稿本河宁抚宁县贲坨乡 县村(二部) 149 【河北抚宁】王氏谱图一幅写本河北抚宁县西张庄乡约和庄村 150 【河北沧县】王氏家谱写本 三册河北青县陈嘴乡吴辛庄 151 【河北临漳】王氏家谱五卷(清)王辛祚等修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刻本 五册人民大学 152 【河北宁晋】王氏族谱十卷(清)王明经修清咸丰五年(1856)刊本 十册科图 153 【河北宁晋】王氏族谱十卷(清)王淑修清交绪十三年(1887)债德堂刻本 十册历史所 154 【河北宁晋】王氏族谱十卷(民国)王凤鸣 王树海等续修民国六年(1917)天津华新印刷局铅印本 十册科图 河北大学 155 【河北阳原】西宁王氏家乘不分卷(民国)王仅纂修民国三十四年(1945)钞本 十册历史所 156 【河北】文安王氏宗谱不分卷(民国)王祖绎 王祖彝同修民国二十五年(1936)铅印本 一册北图(二部) 首都图 天津图 浙江图 湖北图 157 【河北枣强】王氏家谱不分卷(清)王锡麟续修清道光十二年(1832)追达堂刊本 四册日本 美国 158 【河北沧州】王氏族谱不分卷(清)王国均述清道光二十年(1840)刊本,一册科图 159 【山西灵石】王氏族谱二十卷(清)王中辉 王中极纂清乾隆三十九年(1744)纂 乾隆五十五年(1790)存厚堂刻本辽宁图 山西大学 日本 美国注:王攸宁首修于清康熙二十七年。 160 【山西】临晋王氏族谱二卷(清)王士焱等重修清咸丰元年(1851)刊本 八册科图 上海图 161 【山西洪洞】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董薄里薄村十甲王氏族谱二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清)王楷苏 王楷欧编次清嘉庆二年(1797)刊订刻本 十册历史所 山西洪洞县档 162 【山西洪洞】王氏家谱四卷(清)梁卓午撰清光绪十三年(1887)怀德堂钞本历博 163 【山西洪洞】王氏族谱崇祀乡贤录不分卷(清)王锡国 王得时等七修清光绪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 二册美国 164 【辽宁本溪】王氏宗谱书一卷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纂 复印本辽宁本溪山城子乡朱石峪 165 【辽宁本溪】王氏宗族谱书一卷 (民国)王振昌纂民国间铜刻本辽宁本溪连山关镇石哈村 166 【上海】王氏郎琊世谱不分卷 (清)王镐主编 陆於d编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修 钞本 一册浙江图 167 【上海】王氏家谱六卷(清)王寿康纂清咸丰十一年(1861)奉思堂重刻本北图 日本 美国 168 【上海】王氏世谱四卷(民国)王坤增重修民国八年(1919)蓝格钞本 一册上海图(缺卷4) 169 上海王氏家谱六卷首一卷(民国)王师曾等续修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河北大学 上海市文管 日本 美国 170 【上海】嘉定王氏续修支谱二卷(民国)王钧善 王为丰等续修民国三十七年(1948)油印本 一册河北大学 171 【上海】南汇王氏宗谱不分卷(民国)王庆圻编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一册北图 科图 辽宁图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注:一名《翼经堂家谱》 172 【上海松江】云间王氏族谱二十二卷(清)王兴尧等三修清嘉庆六年(1801)遂高图刊本 十二册美国 173 【江苏】王氏三沙全谱三卷首一卷(清)王大增等重修(1809)颐和堂刊本 八册美国 174 【江苏】王氏三沙全谱不分卷(清)王钟 王锡骥等编清光绪二年(1876)三槐堂活字本北图 历史所 上海图 哈雨滨师大 日本 美国注:又名《王氏三沙统谱》。 175 【江苏】王氏三沙统谱不分卷(清)王慰祖总辑 王同播协修清宣统三年(1911)三槐堂刊本 六册科图 176 【江苏南京】王氏族谱八卷(清)王明松 王有焕等续修清嘉庆四年(1803)木活字本辽宁图注:王松、王廷谦首修於明永乐八年。 177 【江苏江宁】上元苏庄王氏宗谱八卷(清)王宗庸等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孝思堂木活字本 八册美国 178 【江苏江宁王李郁】三宗同家谱不分卷(民国)王厚泉创修民国十一年(1922)春森堂石印本 一册日本 美国 179 【江苏江宁】阐头王氏家乘十四卷(民国)王锡宏 王彬彦等主修民国二十四年(1935)燕翼堂活字本 十四册历史所注:王梦森始修於清乾隆五十八年。 180 【江苏溧水】江左王氏宗谱十六卷(民国)王瀣纂民国三十四年(1945)鹅书堂木活字本江苏溧水县群力乡东岗村 181 【江苏睢宁】王氏三修族谱十二卷(民国)王存质总理民国十七年(1928)石印本江苏睢宁县党史办注:王良辅等始於清雍正六年。 182 【江苏丰县】王氏族谱一卷清光绪四年(1878)钞本江苏丰县套娄乡小王庄 183 【江苏丰县】王氏族谱二卷(民国)王开璋重修民国六年(1917)写本江苏丰县孙娄乡张庄村 184 【江苏丰县】王氏家谱三卷(民国)王军伯纂民国二十一年(1932)钞本江苏丰县顺河乡 185 【江苏东海】王氏宗谱二卷(民国)王发英纂民国十三年(1924)钞本江苏东海县档 186 【江苏东海】王氏家谱一卷(清)王元璋 王善夫纂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纂 钞本江苏东海县档 187 【江苏赣榆】朱柳村王氏宗谱一卷洪锡纂钞本江苏赣榆县档 188 【江苏赣榆】王氏家谱江苏赣榆县金山乡 189 【江苏淮阴】清河王氏族谱不分卷(清)王琛编辑清同治七年(1868)介福堂刻本 一册江苏淮安县图 190 【江苏阜宁】王氏宗谱三卷(民国)王凤诰等修 191 【江苏泰州】王氏宗谱六卷(民国)王国麟等修民国十三年(1924)三槐堂木活字本 六册南京图 192 【江苏江都】王氏族谱四卷(清)王建文等重修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三槐堂活字本吉林大学 193 【江苏】江都王氏族谱六卷(民国)王穆文等修民国七年(1918)木活字本 八册美国注:一名《王氏家乘》。 194 【江苏】江都王氏族谱四卷(民国)王传政总纂民国二十三年(1934)活字本 四册历史所注:王士发始修於清道光五年。 195 【江苏泰兴】王氏族谱十八卷(清)王屏之等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活字本,十八册北图 196 【江苏如皋】东院王氏家谱十二卷附补遗(清)王兆荃等重修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敦睦堂刻本。北图 辽宁图注:王郜等首修於明万历四十一年。 197 【江苏】海安王氏族谱八卷(清)王业衢等重修清同治二年(1863)王氏家祠刊本 八册美国 198 【江苏镇江】润东王氏宗谱不分卷(清)王文英等纂修清嘉庆三年(1798)刊本 八册科图 199 【江苏镇江】润州开沙王氏重修族谱十卷(清)王元禄 王砚农等重修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木活字本历博 日本 美国注:一名《开沙王氏重修甲分谱系》。 200 【江苏镇江】京江开沙王氏族谱十卷 (清)王厚存 王桂冬重修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木活字本 十册科图 日本 美国 201 【江苏镇江】京江开沙王氏族谱十卷 (民国)王昌言纂修民国二十三年(1934)活字本 十册北图 202【江苏镇江】沙州王氏宗谱六卷 (清)王言矩等修清同治十三年(1874)崇贤里木活字本 十册美国 203 【江苏镇江】润东顺江洲王氏十二修族谱十五卷 (清)王如f 王崇广等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崇贤里分祠活字本 十六册北图 历史所注:封签题《润东王氏族谱》,雇页题《王氏家谱》,版心题《崇贤里王氏族谱》。 204 【江苏镇江】京口顺江王氏家乘二十四卷(清)王秋农等重修清光绪十九年(1893)双柏堂木活字本 二十四册美国注:一名《京口王氏家谱》 205 【江苏镇江】京口顺江洲王氏第十三次增修家乘三十卷(民国)王汝诫等纂修民国十年(1921)双柏堂活字本 三十册北图 206 【江苏镇江】金沙王氏大成宗谱四卷(清)王家羲等重修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三槐堂木活字本 四册美国 207 苦竹王氏宗谱三十二卷(民国)王振泽修民国二年(1913)宗德堂活字本 三十二册历史所注:始修于明嘉靖四十三年【安徽太湖】王诚意修民国二年(1913)
1 、系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国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中国姓氏起源》及《广韵》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建立了周朝,封其三弟叔鲜,史称管叔鲜在管(今河南省郑州市),建立了管国,让他与蔡叔度一起管理商朝遗民。武王死后,由年幼的周成王即位,因为成王年纪太小,就由周公旦主持朝政。管叔和蔡叔认为周公旦的统治不利于周王朝,于是联合武庚起兵发动了叛乱,很快就被周公旦平息。管叔于是被杀,管叔死后,他的后代就用以前他的封地名“管”作为姓氏,称管姓。 2、系自姬姓,为周穆王之后,以邑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及《风俗通》所载,周穆王时,将其庶子分封于管邑,至管仲始显于齐,其后世子孙以邑为氏。周穆王之后管仲是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后来在齐国作了宰相,帮助齐桓公治理国家。管仲的后代也姓管,称为管氏。 3、出自他族改姓。锡伯族瓜尔佳氏,汉姓为管。 得姓始祖:管仲。名夷吾,卒谥敬,亦名敬仲。颍上(今属安徽省)人,春秋时齐国著名政治家,乃周穆王之后。管仲原辅佐公子纠,并用箭射杀公子小白,公子小白通过装死才逃过一劫,后公子小白回国即位,即齐桓公。他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为相,管仲感恩戴德,辅佐齐桓公实施改革,他通过通货积财,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管叔因叛乱被杀,身败名裂,而管仲声名显赫,德才兼备,又使穆王支庶之管姓扬名天下,故管姓子孙尊管仲为管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由上可知,管姓主源两支,抑或文王之后 ,抑或穆王之后,两支均自姬姓,有共同的血缘关系。在西周众多诸侯国中,管国立国早,消亡亦早,管叔鲜被诛,其子孙风流云散,到异地去栖生,时齐鲁富庶,多数子孙播迁山东,亦有南徙安徽、江苏北部和河南东部一带者。春秋时,管姓名人除管仲外,亦有同时代的管至父,亦为齐国人。可见此际管姓仍主要繁衍于山东。西汉时见于史册之管姓有高祖妃管夫人,李陵军侯管敢,燕令管少卿,管姓郡望平原应在秦汉之际形成。东汉时农民军首领管亥,亦为齐人,中常侍管霸,顿丘(今河南省清丰)人管伯,可见此际已有管姓在河南落籍。另东汉初年,有曾任山东副都军务的管思藏自豫章之带源徙居闽地宁阳招贤里羊岗坝(今宁化水茜张坊村)。三国时,北海郡朱虚(今山东省临朐)人管宁,避居辽东三十多年,有子孙留居当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因社会动荡,管姓避乱有西去秦陇,南及潇湘者。据《管氏宗谱》载:“齐鲁有管仲后裔,秦陇有管纯后裔,湖湘有管修后裔,辽东有管宁后裔。”南北朝时亦有管姓避居江南,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管崇即为晋陵郡(今江苏省常州)人。唐宋之际,管姓在江南繁衍日盛。五代后唐年间,管思藏有后裔真郎,返徙江西带源居住,后其子孙播衍闽、粤、赣各地。宋代词人管鉴,随父仕宦,由龙泉徙居临川(今属江西省)。元时,翰林学士管t开基河南光山。明初,有光山一支迁往新蔡。同时,管姓作为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天津、江苏、安徽等地。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所载,明清之际管姓进士及第者有五十五人,有三十五名为江苏、江西、浙江人,排除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外,说明管姓在此三地分布甚广,另南方还有湖北两名,云南一名。北方则以山东之莒州(五名)、高密(二名),陕西之咸宁(二名)为众。管姓此期的分布由此可见一斑。此际之管姓有渡海赴台,侨居海外者。另有山东之管姓闯关东谋生。如今,管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江苏、山东等省多此姓,二省管姓约占全国汉族管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管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 三、历史名人 管仲:名夷吾。春秋时期齐国人,和鲍叔牙是好朋友,他把鲍叔牙认为是自己的知音。后来经过鲍叔牙的推荐到了齐国任宰相,帮助齐桓公建立霸业,他执政四十余年,实行了改革,使齐国不断富强,使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著有《管子》86篇。 管宁:三国时学者,北海郡朱虚人,游学天下,学问很高。东汉末,黄巾起义,他逃避到辽东,聚众讲《诗》、《书》三十年之久。后归故里,魏文帝想让他为太中大夫,他没有答应。魏明帝让他出来做光禄勋,他又没有同意。著作有《姓氏论》。 管及:宋代官吏,全州人。崇宁间,黄庭坚被贬到宜州,当时管及在宜州任职。他不避权势,与黄庭坚交往甚密。黄庭坚于是写了“折桂亭”的牌匾送给他,并且对他说:“你的儿子肯定有登进士科的。”后来果然灵验。 管湛:宋代官吏,字定夫,龙泉人。侨居临川。三迁至大理少卿,政绩显赫。著作有《定斋类稿》甲、乙集。 管络:三国时魏国平原(今属山东省)人,精通周易,善于占卜,相传所占无不灵验。 管崇:晋陵郡(今江苏省常州)人,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大业九年(613年)率众起义,并推刘元进为主,任尚书仆射,后战死军中。 管鉴:龙泉(今属浙江省)人,宋代官吏、词人。官至广东提刑,权知广州经略安抚使。有《养拙堂词》。 管珍:江苏省武进人,清代画家,字阳复,号松崖。乾隆年间翰林,官至漕运总督。工花鸟,得恽寿平真髓,尤善设色牡丹。有《松崖集》。 管声:浙江省瑞安人,清代书法家。工书,以风韵胜,学欧、赵,有名于当时。管廷祚:上海嘉定人,清代学者。同治元年举人,工诗,豪饮,善书法,曾任泰州学正。 管公明:三国时期魏国学者。 管师复:宋朝诗人,龙泉(今属浙江省)人。为人讲义气、勇敢,擅长于写诗。宋神宗想要授给他官 职他没有接受。称为卧云先生。著作有《白云集》。 管道升:元代著名女画家。吴兴人。被封为魏国夫人,也叫做管夫人。善于画梅兰竹,山水也画得很好。她在书法上也很有成就,擅长于书写行楷。 管师仁:宋代官吏,龙泉(今属浙江)人,熙宁进士。知建昌军,有善政,擢右正言。后累迁工部侍郎、吏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 管时敏:松江华亭(今属上海市)人,明代官吏。出使楚府长史四十余年,忠诚谨然,处理大小事务,一丝不苟,勤政廉洁,受到百姓爱戴。 管松涛:山东省巨野人,生于1902年,卒于1966年,1955年被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 管谟业:山东省高密人,当代著名作家,笔名莫言。一九八二年开始小说创作,作品有《透明的红萝卜》、《红高梁》、《秋千架》、《球状闪电》、《高梁酒》、《狗道》等。开创了一个高密东北乡的艺术世界。莫言小说创作往往借助于象征与写意,表现对世界人生的理知、感觉、理想和愿望。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平原郡:西汉初期设置平原郡。相当于今天的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晋阳郡:本来是春秋时期晋国的都城,后来改为赵国的晋阳邑。汉代的时候在此置县,作为太平郡的治所。在今天的山西省太原市。 2、堂号 匡世堂:春秋时期,管仲为齐桓公的宰相,他帮助齐桓公平定、治理天下。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宰相之一。孔子称赞他“一匡天下”,意思是救了整个天下。 此外,管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平原堂”、“白云堂”、“过一堂”等。 ==================================================================== 【管姓宗祠通用对联】 〖管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竹苞松茂; 官廉民安。 ――此联为鹤顶格嵌管姓“管”字的析字联 幼安高节; 仲父霸功。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北海朱虚人管宁,字幼安,年轻时曾与平原人华歆同坐一张席上读书。有高官乘华丽的马车从门前经过,华歆放下书本去观看,他便把席子割开,与华歆分坐,并说:“你不是我的朋友!”后避战乱去辽东,魏文帝征他任太中大夫,明帝又征他任光禄勋,他都辞去不做。著有《氏姓论》。下联殿指春秋初期政治家管仲,名夷吾,字仲,颍上人,由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命为卿,并尊称为“仲父”。在齐国进行改革,确立选拔人才的制度,按土地好坏分等级征税,用官府力量发展盐铁业,又铸造并管理货币,调剂物价,从此国力强盛。帮助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口号,使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幼安高节; 仲姬清才。 上联典指三国?管宁,字幼安,专意攻读,后以高节终。下联典指元?管道升,字仲姬,工书画,笔意清绝。 公明神卜; 仲父霸功。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管络,字公明,善卜易。下联典指春秋?管仲,佐桓公成霸业,尊为“仲父”。 平原世泽; 相国家声。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管氏的望族平原郡。下联典指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 ----------------------------------------------------------------- 〖管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割席传美谈; 减租建奇勋。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魏国学者管宁,字幼安,朱虚人。与平原华歆、同县邴原相交,游学异国,交敬善陈实,尝与歆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歆废书观之,宁与他割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下联典指宋代吏部尚书管师仁义,字元善,龙泉人。熙宁进士,知建昌军,有善政,擢右正言,请蠲减河北租赋,以缓流民,一方赖其赐。累迁工部侍郎。官至吏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 仁义存白云; 瑞应折桂亭。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诗人管师复,龙泉人。为人仁勇好义,工诗,神宗欲官之,不受。学者称卧云先生,有《白云集》。下联典指宋代官吏管及,全州人。崇宁间,黄庭坚谪居宜州,时及为宜州理曹,不避权势,与黄庭坚交游甚密。庭坚书“折桂亭”三大字贻之,且谓之曰:“君家积庆,后必有登进士科者。”其后言果验。 ----------------------------------------------------------------- 〖管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九合诸侯匡天下; 三迁少卿宁国邦。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初年政治家管仲,一名管夷吾,字敬仲。颖上(今安徽省境)人。先助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争位,失败后,经鲍叔牙推荐,被齐桓公任为上卿。他执政四十余年,因势制宜,实行改革,使齐国不断富强。对外致力于“尊王攘夷”、“九合诸侯”的活动,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人霸主。有《管子》七十六篇。下联典指宋代官吏管湛,字定夫,龙泉人,侨居临川。累官广西提刑,三迁至大理少卿,政绩显著。有《定斋类稿》甲、乙集。 魏国管宁真名士; 元代道升女画家。 ――佚名撰管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管宁。东汉末,黄巾军起义,他避居辽东,召众讲习《诗》、《书》历三十余年方归故里。魏文普召为太中大夫,辞不受。明帝征为光禄勋,亦固辞不就。有《姓氏论》,今佚。下联典指元代女画家管道升,字佧姬,吴兴人。一字瑶姬,赵孟?#92;之妻。封魏国夫人,也称管夫人。画墨竹兰梅,笔意清绝,亦工山水佛像,善翰墨词章。书牍行楷,殆与其夫不辨。卫夫人之后,无与俦者。 尊王攘夷成霸业; 通易精术积天文
邹文轩:用彩画雕饰栏杆和门窗的走廊。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文选?曹植<七启>》:“尔乃御文轩,临洞庭。”李善注:“文,画饰也;轩,殿槛也。” 另外,再为你介绍一种方法--纳疑起名,把名字设计成一个问题,此法能使名字发人深思,意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该法的必要条件是姓名之中出现一个疑问代词。这些疑问代词可以是姓氏,出现在姓名的开头,也可以不是姓氏字但出现在姓名中间,或是用在姓名末尾。如方奚为、陈胡理、林何美、王安石等
王姓家谱 王姓家谱介绍 修谱 南北朝时就兴起了谱牒之学,但大量的古代姓氏族谱已经亡佚。今天藏于全国各地图书馆以及个人手中的王姓家谱族谱,绝大部分为近代以后重修和续修的,因此,这些家谱族谱应归于近现代文献中。 家谱的内容 现存的王姓家谱、族谱中,基本上都是一宗一族、一房一支所修的,属于私修谱牒。私修谱牒盛行于宋代。至清代以后的家谱族谱中,基本都是私家修撰的天下。 王姓家谱文献目录 《东沙王氏支谱?家规》 《三槐堂王氏族谱》 《绮山东沙王氏支谱》 《义乌南陵王氏宗谱》 《润州王氏族谱》 《凤林王氏宗谱》 《赣榆王氏家谱》 江苏赣榆县金山乡保存 《王氏族谱》 四川珙县下罗乡五星村保存 清王廷麟等主修 光绪四年刊印 《王氏家谱》 河北青县陈嘴乡吴辛庄保存 写本。 《王谢世家》 明天启二年刊刻的30卷现 美国 《王氏通谱》 清光绪二十年槐政堂 活字本 日本 ------------------------------------------------------- 王姓字辈 《义乌南陵王氏宗谱》规定的字辈: 十六世到三十五世:宣振常充,仁义礼让,文行忠信,善积庆远,学勤业隆。 三十六世到七十六世:晋萃理贯通,乾坤道圆净。爱竹风节高,植槐枝秀挺。芝兰生庭阶,裘图争辉映。地久并天长,似续斯与并。 《润州王氏族谱》中议定的族人必须遵守的排行字为: 洪勋振立,世德克昌,绍承先志,永锡嘉祥。 《凤林王氏宗谱》咸丰年间定的排行字是: 创业凤林,勋绩立敬,存诚著贤声。 同治年间修的宗谱排行字为: 文章华国妥先灵,忠孝世家启后人。 光绪年间修的宗谱排行为: 乌邑发祥绵世泽,凤林创业振家声
安徽宿松吴氏原派:金木水火土,国士日方永。续派:怀诚秉信,国学笃行,诗书世第,长振家声,东山衍庆,德泽维新。  湖南益阳吴氏豫章老谱派语:绍世承添共景木,学启齐家助国兴。邵阳旧谱派语:□□通必政,福受忠廷永,喜嘉友庆新,世朝能大立,光显应名成。八修新辑派语:荣章开泰运,嗣续茂芳春,仰源思祖泽,敦本耀先声,治际昌隆会,恩敷亿兆宁,清芬怀礼让,南楚育奇英。  湖南资阳吴氏老派:祖德继文,志凌道一,大贤忠良,辉映家邦,声名肇启,元恺齐芳,永新世泽,锡祚其昌。二修派语:祖德继文,志凌道一,大贤忠良,辉映家邦,声名克振,品尚端方,敦厚孚信,守正安常。三修派语:祖德继文,志凌道一,大贤忠良,辉映家邦,承平世运,治化光昌,茂才必选,以衍其祥。四、五修派语:祖德继文,志凌道一,大贤忠良,辉映家邦,声名肇启,衍庆最长。永新世泽,锡祚其昌。六修起字改启。新派语:梅里遗徽远,延州令望扬,相传惟礼让,定许迪前光。  湖南湘潭吴氏派语:启自大朝堂,传家世德光,书林文国美,才学永隆昌。  湖南望城吴氏派语:继嘉道开,世泽中和,盛朝荣锡,佐定宏勋,光增诒翼,蔚启人文。  湖南芷江吴氏派语:揖让开周祚,功勋定汉基,前贤垂美荫,英哲继光仪,骏烈贻诗礼,鸿模教孝慈,家声南楚盛,万世庆咸宜。  湖南浏阳文家市吴氏老派:凤麟仕祺文学绍,训子千端孝为先,新明德厚常发达,智守义方启万年,荣华富贵咸光显,世代隆昌福自全。  思源堂吴氏旧派:国士登来世,文章启今时,德原泽宜远,材高功应奇,英伦光前列,叙余炳忠夷。新派:家庭修法则,为政树鸿猷,一本乐昌顺,封赐记岐周。  三让堂吴氏派语:忠厚传家远,行亲继泽长,衣冠登相位,黼黻发荣光。  湘乡延陵堂吴氏派语:姬周丰镐盛,贤圣地灵钟,泰伯龙三让,偕行有仲雍,君吴传廿世,季札绍遗风。  至德堂吴氏派语:元运初开,英勇方隆,仁慈泽惠,谦让温恭,锡福迪吉,敦本睦宗,富强显达,孝友高风。永兴老派:著作高风远,永兴世泽长,诗书承祖训,礼让绍家光,唐宋文章盛,元明继述昌,孝思维类,兰桂庆腾芳。通山新派:先宗功茂永,礼义道之常,秀士开文运,鸿儒绍祖光。姓氏:吴 祖籍: 吴郡   祖宗:泰伯 郡望:延陵郡   分类:以国为氏   姓氏渊源  吴姓源于姬姓,肇端于吴国,形成战国初期,始祖是周朝的太伯和仲雍。  据《史记?周本纪》和《吴太伯世家》记载,姬姓周部落的首领古公(dǎn)父(即周大王)有三子:长太伯、次仲雍,三季历。季历贤而有才干,娶贤惠的太任为妻,生子姬昌,深受古公宠爱。他把周部落的兴旺发达寄托在姬昌身上,因此想传位给季历,以便将来再传给姬昌。太伯和仲雍明白父亲的心思,于是便自动让贤。他们趁古公生病的时候,以给父亲采药为借口,远奔到东南沿海的吴、越地区。为了融入当地民族,他们从当地之俗,文身断发。因当时江南一带还相对落后于中原,故太伯和仲雍带去中原的先进文化和技术,颇受当地土著人的敬重,“归之者千余家”,被拥立为领袖,建立起姬姓吴国,称为句吴(也作勾吴)。太伯无嗣,死后由弟弟仲雍继位,世代相传。武王灭商后,封仲雍的曾孙周章为吴子,追封太伯为吴伯,吴成为正式的侯国。  吴国建都于吴(今江苏省苏州),拥有今江苏、上海大部分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地域。公元前585年,仲雍十九世寿梦正式称王,到春秋后期吴国开始强盛。传到吴王阖闾(hé lǘ)时,曾一度攻破楚国;到吴王夫差时,又战胜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迫使他屈服求和。后由于夫差骄傲自大,不听伍子胥的劝谏,沉迷酒色,贻误战机,吴国终被越国打败,吴王夫差自杀。吴国于公元前473年灭亡,其王族子孙虽四散避难,却不忘故国,便以国为氏。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吴氏不始于太伯。清人张澍在《姓氏寻源》以及《姓氏考略》中都说:据《山海经》记载,颛顼之时就有吴权;《史记索引》中舜后也有吴氏;《帝王世纪》中少康之时有吴贺。按这种说法,则最早的吴氏当是古帝颛顼时人吴权的后代。因颛顼建都王帝丘(今河南濮阳),所以这支吴姓的祖根在濮阳。不过多数姓氏典籍都把出自姬姓太伯、仲雍之后以国为氏的吴姓作为吴姓的主要来源;各地吴氏族谱也都把太伯作为他们的远世始祖。  在吴氏发展、播迁史上,季札是一个主要人物。季札是吴王寿梦的四子,以贤德著称。寿梦欲立他继承王位,他坚辞不受,逃到延陵(今属江苏常州),隐居于乡下种田。后来他的3个哥哥临死前又要传位给他,但他仍然不受。他的封邑在延陵,世称“延陵季子”。季札的孙子启蕃曾任鲁国相国,在山东曲阜繁衍,其后代又支发山西、江西等地。  吴国灭亡后,吴王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婺(wù)源(古属安徽,今属江西),后繁衍成鄱阳、浮梁、余干、乐平、进贤、安仁等多个吴氏支系。至隋唐时期,吴氏已有濮阳、渤海、陈留、吴兴、汝南、长沙、武昌等郡望,以后又有延陵郡。永安吴姓郡望延陵。  1、以吴国号为姓,出自姬姓,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朝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  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札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姓,称吴姓。   2、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3、出自古帝颛顼时期吴权之后裔。据有关资料所载,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  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  5、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产生吴姓。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赫哲族等均有为吴姓者
刘姓的来源一 姓氏来源刘氏的来源主要有三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2 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3 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二 迁徙分布刘氏最早发源于河北唐县,而始姓刘氏却在今天的陕西省境内。公元前300多年前开始向河南及江苏传播。战国时晋大夫会有子留居秦国,称刘氏,其十世孙在魏国任职,魏灭后迁至大梁,生子刘清辗转到今江苏等地。后来刘氏建立东、西汉两朝,统治天下,于是其子孙分布于天水、中山、南阳、彭城、东平等十四处之多。汉末三国之际,中原的刘氏为避“董卓之乱”不断向四方迁徙,主要是向东南投奔孙吴和向西南进入四川投奔蜀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刘氏大举南迁,在江南影响很大。唐代和宋代,刘姓已遍布大江南北,盛于全中国,直至今日。三 郡望堂号郡望:据有关史料记载,刘姓郡望达25个,其中有名的有18个。1 彭城郡:西汉的时候设立,当时将楚国改为彭城郡,后又改为彭城国,治所在彭城。此支刘氏 是汉高祖的后代。2 沛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相县。相当于今安徽、河南等地。3弘农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弘农。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时刘贾。4 河间郡:汉初置郡,治所在乐城。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之子河间王刘开。5 中山郡:汉时置郡,治所在卢奴。此支刘姓多出自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6 梁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咀阳。此支刘姓为汉文帝之子刘文所开基。7 顿丘郡:西汉、西晋两次置郡。此支刘氏多出自匈奴刘氏。8 南阳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宛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 西汉长沙定王刘发。9 东平郡:汉晋置郡,治所在无盐。南朝宋改称东平郡。此支刘氏,其开山基始祖为汉宣帝第四子东平王刘宇。10 高密国:西汉置国,治所在高密。此支刘氏为广陵王之子刘宏所开基。11 竟陵郡:西晋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刘氏为后汉刘焉所开基。12 河南郡:汉置郡,治所在洛阳市东北。此支刘氏出自匈奴族刘氏。13 尉氏县:春秋时郑国尉氏邑,秦时置县。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十一世孙刘通。14广平郡:汉置郡,治所在广平。此支刘氏出自西汉景帝之孙刘苍之后。15 丹阳郡:西汉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刘氏为临怀刘氏分支,起开山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7世孙刘会。16 广陵郡:西汉改江都国置广陵国,治所在广陵。东汉改为郡。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宣帝广陵王刘胥。17 长沙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临湘。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长沙定王刘发。18 临淮郡:汉武帝时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刘姓,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光武帝刘秀六世孙晋永城令刘建。堂号 彭城堂:这是刘氏使用最普遍的堂号,因为彭城刘氏其源出西汉皇族,时间较早,人口、支脉较多,影响较大,因此被刘氏看作是郡望堂号的正宗。2 豢龙堂:夏相刘累,相传他善于养龙,被封为豢龙氏。3 藜照堂: 汉代的刘向,元帝的时候校书天禄阁,有一天,一个老翁穿着黄衣,拿者藜杖,吹着拐杖上的火焰,拿出天文、地理的书给刘向。刘向问:“你是谁?”他回答说是太乙之精,听说他好学,特来看他。刘向一生著述很多,见了老翁后,才思更加敏捷了。四 家乘谱牒河北:沧州刘氏家谱三卷首一卷、南皮刘氏家谱、上元刘氏家谱六卷山西:洪洞刘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洪洞刘氏族谱五卷、洪沿刘氏宗谱六卷、洪洞刘氏族谱、洪洞刘氏族谱不分卷、洪洞刘氏族谱十七卷首一卷、平定刘氏族谱不分卷辽宁:沈阳刘氏家族谱不分卷、沈阳刘氏家谱、辽阳刘氏宗谱一卷、凌源刘氏宗谱十卷江苏:南京刘氏家谱、沛县彭城堂刘氏族谱、丰县刘氏宗谱十卷、丰县刘氏宗谱十三卷、泗阳像树刘氏宗谱四卷、宝应刘氏家谱六卷首一卷、宝应刘氏家谱卷五 历史名人1 刘墉:今山东诸城人,清代书法家,官至东阁大学士,与当时的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齐名。2 刘过:太和人,南朝著名词人、诗人。3 刘松年:钱塘人,画家,善于作山水画,与李唐、马远、夏圭合称“南宋四家”。4 刘禹锡:中山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他在哲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提出了“天人交相胜”的学说。著作有《天论》等。5 刘渊:匈奴人,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西晋末年起兵反晋,称大单于,后改称汉王。永嘉二年称汉帝,建都平阳。6 刘伶:沛郡人,西晋时号称“竹林七贤”之一,曾官至建威将军。7 刘备:中山人,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汉中靖王刘胜的裔孙。东汉末年曾投靠曹操、袁绍、刘表等人。后得诸葛亮辅佐,采用联吴抗曹策略。于建安十三年大败曹操于赤壁,节节胜利。公元21年称帝,建都成都,国号汉,与曹魏、孙吴呈鼎足之势。其父子两代称王达43年。8 刘秀:南阳蔡阳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公元22年在春陵起兵,加入绿林军,以恢复汉时制度为号召,联合贵族势力,打败赤眉起义军。建武元年称帝,定都洛阳。后消灭了各地割据势力统一了全国。9 刘邦:即汉高祖,沛县人。秦末时陈胜起义,他在沛县聚众三千人响应。后受楚怀王之命与项羽分兵入关,公元前206年攻占咸阳,被项羽封为汉王,与项羽展开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之后得胜,建国称帝,国号汉,定都洛阳,后迁都长安,史称西汉
扫描下载客户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姓的来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