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沛先生指出,"诗的意象派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最能见出诗人的风格.诗人有没有”这句话出自哪本书

浅析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诗歌的艺术特征
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在当代国际诗坛占有重要地位。2011年10月6,“因为他那简练、透通的意象,让我们得以用崭新的方式来体验现实世界”,特朗斯特罗姆因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诗人必须敢于放弃用过的风格,敢于割爱、消减。如果必要,可放弃雄辩,做一个诗的禁欲主义者”。[1]然而这并不是说托马斯诗歌并无普遍意义上的章法。二元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诗歌意象具有十足的力度和广度;结构上,留白和快跳的设置,使得诗歌画中有画,梦中有梦,余味无穷语言上的“点金”之词并上出色的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语言凝练冷峻,富有哲理,令人警示。
一、独特的意象及构建
“一个诗人有没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即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2]这句话不仅仅强调了诗歌当中意象群建立的重要性,而且还突出了个人风格的关键作用。托马斯被称作“隐喻大师”,他最独特的才能是对意象——诗的最大奥秘的处理。托马斯曾说:“我常常从一个物体或状态着手,为诗建立一个‘基础’。这基础有时是一个地点。诗从一个意象中渐渐诞生……我用清晰的方法描述我感受到的神秘的现实世界”。[3]北岛高度评价认为其意象“诡异而辉煌”,甚至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布罗茨基也曾老老实实承认:“我偷过他的意象”。
///////诗是某种来自内心的东西,和梦是手足。很难把内心不可分的东西分成哪些是智性哪些不是。它们是诗歌试图表达的一个整体,而不是非此即彼。我的作品一般回避寻常的理性分析,我想给读者更大的感受自由。”[4]这首是正是打破了寻常的理性分析。通过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意象——树,将天地人紧密地联系起来。在一系列诸如“狂欢——干瘪”、“挤入交错——飞出旋转”、“灰色——血液”冷暖词汇的对比下,最终在体内凝结成一股自由的力量。在这股力量的影响下,每一个意象和读者的想象空间被彻底激活,汪洋恣肆,奔腾飞越。
那么这些意象群是如何构建起来的呢?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诗歌意象中强烈的二元对比。
第一,明与暗的对比。托马斯诗歌的色调既不是一种光线昏暗,色彩晦涩的冷色调,也不是光线明媚,色彩艳丽的暖色调,而是黑暗中始终闪耀着光芒。黑暗与光明共存,互相映衬。“天空变黑,一架飞机到来/乘客将看到脚下的城市如哥特人的黄金闪耀”。 (《儿歌》)正是因为这种强烈的,甚至是让人难以理解的明暗对比,使得意象呈现出深层和浅层的立体感,同时也暗示着诗人交缠纠结的情感。
在《旅行的城市·五》中,托马斯正是通过明暗两种色彩的相互对比烘托将自己的情绪相互柔和,使得诗歌获得极大的想象空间和震撼人心的感染力。“在漫长黑暗的途中。手表/跟着时间捕获的虫子在固执地闪烁/坐满的车厢汇聚着宁静/黑暗里原野奔流而过/但作者已在自身世界的半途中/鼹鼠和老鹰同时在行进”。开篇之初,诗人从广度入手,粗描旅途的漫长和黑暗。紧接着,诗人抓住一个细节:一只虫子刚好停飞在手表上,闪烁。这也许是诗人的想象,或者是诗人将手表的指针比喻为虫子。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广到细,由黑暗到光明,极具张力;中间一节,描写车厢中的宁静,“汇聚”“奔流”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动感,以动衬静;最后一节,诗人将笔锋落在自己生活体验上。实际上,这里的“自己”也是他人,是作为人类的代表。“鼹鼠”和“老鹰”将一体验以具体化。鼹鼠,阴性词,对应着开头的黑暗;老鹰,阳性词,对应开头的光芒,前后呼应。
第二,关闭与开放的对比。托马斯的诗歌常常处在关闭与开放的边缘,通过从关闭走向开放的过程而揭示彼此的联系。这种“关闭”的状态往往是通过塑造一种昏暗,封闭,紧张的意境或者直接强调环境的封闭,如《缓慢的音乐托》中,开头就强调“房屋是关闭着”;而“开放”是指人内心的如释重负的解放感。由此托马斯的诗歌在结尾时往往出现例如“打开、探出、走出、冲出、前进、闪烁、闪耀”等视野开阔明亮的词汇。
《罗曼式穹顶》将诗人这一手法展现得炉火纯青。“雄伟的罗曼式教堂里游客在昏暗中拥挤/穹顶层叠,无法尽望/几只蜡烛在晃闪/一个没有面孔的天使抱住我/用低语穿透我的身体:/‘自豪些,不要因为你是人而感到羞耻!’/你体内的穹顶正在层层打开/你不会完善,一切都已注定/我热泪盈眶/和尤纳斯夫妇、特纳嘉先生以及莎
白蒂妮小姐/被推入阳光喧嚣的广场/穹顶在他们的体内层层地打开”。这首诗正是从“教堂”开始。前三句依旧使用明暗对比的手法,昏暗中蜡烛在晃闪,以明衬暗,突出一种拥挤、紧张,令人窒息封闭的气氛。全诗由教堂的穹顶联系到体内的穹顶。天使那句话,虽是低语却极具穿透力,令读者警醒。由此,穹顶在体内层层打开,仿佛被推入阳光喧嚣的广场,明亮开阔而充满生命力,给读者带来了如释重负的解放感。正是这一张一弛,使诗歌无论是画面还是情感上形成一种强烈的张力,让读者不得不惊叹诗人神奇的想象力。
明与暗、冷与暖和关闭与开放各自的对比,是托马斯诗中二元对比手法的突出表现,除此之外还表现在动与静、近与远、历史与现在等方面。这种对立物的结合,生动形象地将被常规语言分隔的现实的不同领域之间建立一种突然的联系,使得现实事物无不在激烈的冲突中爆发为激情,既为诗歌创造无限想象空间,更重要的是暗示着诗人对世界,对自我,对人生的“二元对立”式的哲学思考。
如果说这种昏暗、凄冷、封闭、紧张的意境隐喻的是正如德裔美国人苏珊·朗格所说:“所有这样一些交融为一体而不可分割的主观现实就组成了我们称之为‘内在生活’的东西,也就是艺术符号中蕴含的情感”。[5]
托马斯正是通过这种二元对比的手法,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将读者带入各自内心真实的世界。
二、诡奇的艺术结构
诗是对事物的感受,不是再认识,而是幻想。一首诗是我让它醒着的梦。”[6]“感受”是包括感觉、记忆、直觉等一切非理性元素;“认识”指的是雄辩、分析、夸夸其谈等。而“梦”并不指一种纯粹的睡梦或者胡思乱想的状态,而是一种介于睡与醒、潜意识与意识这两者之间,使人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能力并且通过想象来揭示现实生活中被掩盖起来的某些东西。托马斯正式借助“梦”,并在“真实性”的语言和“创造性”的语言之间保持着巧妙的双关行,创造了诗歌的空白美,从而唤起的读者的联想,促使读者思考,使读者和作者一起想象,一起创造。
第一,空白结构的设置。诗歌空白结构是指诗歌中所存在的语言空缺、叙述中断或叙事要素的缺席等,需要读者想象、联想、体味才能领会到的内容及思想。空白与实境,隐显之间,相互诱发,形成巨大的审美张力,拓宽了诗歌的审美想象空间。而这一技法在托马斯的诗歌里始终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春色荒凉/绒黑的沟/在我身边爬行/没有镜影/唯一闪耀的/是黄色花朵/我被我的影子拎着/像一把/黑盒里的提琴/我唯一想说的/在无法触及的地方闪烁/如当铺店里的银子”。(《四月与沉寂》):写诗时,我感受自己是一件幸运或受难的乐器,不是我在找诗,而是诗在找我,逼我展现它。”[7]因此,诗中有形的“我”在无形的“沟、影”面前总是被动的,这种打破常理的写法就自然而然赋予“沟、影”以暗示意义。究竟暗示什么?不同的读者自有不同的感受。最后一节所要变现的是诗歌的主旨,可诗人却欲言又止。“我唯一想说的/在无法触及的地方闪烁”,诗人想说什么?为什么不直接说?是不敢说还是说不清楚?总之为读者设置了巨大的空白。然而诗人这种有意的省略并非是让读者去任意地、绝对开放地想象联想。诗的最后紧接一句“如当铺店里的银子”。
这一设计将读者的游移视点组织为一个参照域,既将前文绘制的视野与主题形成一个结构,又不显得干瘪,生涩。
托马斯曾说:“我的诗是聚点,它试图在被常规语言分隔的现实的不同领域之间建立一种突然的联系:风景中的大小细节汇集,不同的人文相遇,自然和工业交错等等,就像对立物揭示彼此的联系一样”。[8]
按照这一结构逻辑,我们就不难明白《随///////////////V
凝练冷峻、蕴藉哲理的语言
凝练冷峻。《午睡》将托马斯二元对比的创作手法和凝练冷峻的语言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中诸如“降临”、“蹬腿”、“失重”、“埋葬”、“压倒”、“困锁”、“暴君”、“白色”、“死亡”、“棺材”等意象无不渲染出一种压抑、压迫、封闭、焦急、黑暗、腐朽,令人窒息的色彩。显然,这隐喻的是诗人对社会环境和人的内心领域冷峻的揭露和思考。“鹰”“超越”“驱赶”“挥舞”“拳头”等意象象征着一股积极的正义的力量,这正是诗人内心深处对黑暗强烈的反抗甚至是对命运不屈的抗争。诗中三次出现“被困锁的永恒那挥舞的拳头”,这并不与诗人凝练的风格相冲突。第一节的出现突出的是对整个城市外在环境的荒诞及其抗争;第二节则转移到人类自身,即人类被外在黑暗环境异化后的盲目和焦虑以及诗人对此的揭露和抗争;第三节则进一步上升到社会政治层面,批判统治者对人民的愚弄和残暴。情感层层递进,强烈地表现了托马斯对社会重压所造成的异化现象强烈的憎恶和冷峻的批判,以及内心不屈的抗争。
第二,蕴藉哲理。诗是形象思维的花朵;哲学是抽象思维的结晶。诗与哲理结合,是人类两种思维相互渗透升华所获得的高级产品,也是诗歌艺术的高境界。在托马斯看来,“诗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精神生活,揭示神秘”。[10]因此,在托马斯的诗歌当中我们能常常在其荒诞神秘的外衣下拾得一些“点金”性的哲理警句。所谓哲理性警句,就是凝缩着生活和斗争的哲理,洋溢着智慧和激发人想象,闪耀在诗篇中的光灿夺目的语言结晶体。
托马斯常通过诗歌来表现大自然和宇宙人生中阴阳相生的规律。诸如“天空浓云密布,但太阳破云而出”(《金翅目》)、“我们并非没有希望。那些最棘手的案子虽然经过许多警察的努力,仍悬而未了。我们生活的某一角落也有一个悬而未了的爱。我继承了一座黑色森林,但今天我走入了另一座:明亮的森林。”(《牧歌》)“我们在阳光下显得十分快活,而血正从隐秘的伤口流血不止”(《上海的街》)从这些警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既希望人们能在黑暗中保有希望,同时也呼唤人们在安逸中保持警醒。除此之外,托马斯一方面揭露批判在异化的社会影响下人类逐渐贪婪而抛弃真理知识,诸如:“树影是贪婪的静里/那黑色的数字/真理就在地上/没人敢去捡取/真理就在街头/无人化为己有”(《航空信》);另一方面提倡人们去追求真理,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家里的书架上站着一米长全知的百科/我学会了读它/但每个人都应该写自己的百科,它/在所有灵魂里生长”。(《管风琴音乐会上的休息》)
这些警句无不是诗人对自然界或社会生活凝视思索而获得的真理性感受,无不是对生活的新发现,无不是是一种属于创见性的思想。而托马斯又将这种创见性融进全诗艺术形象肌体中,展现出耐人寻味的独特魅力。
[1][3][4][6][7][8][9][10]李笠.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5.5.4.2.4.5
[2]袁行沛.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J].北京:文学遗产,1983.4
[5](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21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峻洁映千秋,诗文显后世――论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02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峻洁映千秋,诗文显后世――论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02
叁壑壁塑竺望兰二竺―盈;峻沽,口映千秋;诗文显后世;――论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杨岳华;(浙江贸易经济学校,浙江台州;317000);摘要: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最有成就的诗人,也是中;真率的个性及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使他的田园诗显于;关键词:陶渊明生活态度人生追求文学成就;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最有成就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一、猛志逸四海;――积极进取的
叁壑壁塑竺望兰二竺―盈峻沽,口映千秋诗文显后世――论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杨岳华(浙江贸易经济学校,浙江台州317000)摘要: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最有成就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伟大诗人之一。他的峻洁悟淡、质朴真率的个性及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使他的田园诗显于后世。真正确立了他在中国文学吏上的地位。文章从他的济世之志、困厄矛盾的人生际遇、峻洁性格、文学成就来论述陶渊明独特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关键词:陶渊明生活态度人生追求文学成就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时最有成就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伟大诗人之一。他年轻时曾怀抱壮志,积极人世。但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使得诗人在困厄、矛盾中告别官场.走向归隐.陶然于田园山水的清静,固守于粗茶淡饭的清贫,悠游于精神世界的自逸。正是诗人峻洁的人格理想,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隐居的生存方式.使他的田园诗显于后世,真正确立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一、猛志逸四海。囊翮思远翥――积极进取的济世之志陶渊明出生在一个仕宦家庭里。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名将,建有奇功,做过八州都督,封长沙郡公。陶渊明对他十分推崇,“桓桓长沙,伊勋尹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功遂辞旧,临宠不忒。孰谓斯心。而近可得?”外祖父孟嘉是陶侃的女婿,曾被庚亮举为劝学从事,还做过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陶渊明对他非常景仰:“君清蹈衡门。则令闻孔昭。振缨公朝,则德音允集。”“先师有遗训,余岂云坠?”有如此的仕宦家庭,他何尝不想光大祖业,青史留名?他从小就受到很好的儒家思想教育。“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径”(《饮酒》十六),少年的陶渊明已经阅读了《老子》、《庄子》及《诗》、《书》、《礼》、《易》、《乐》等儒家经典著作。儒家以济世弘道为原则.贞刚弘毅为人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对古代知识分子来说:“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最大的梦想,在“学而优则仁”的时代,谁能超越历史的局限而对功业荣名不屑一顾?因此少年时的陶渊明就有着强烈的政治抱负。“猛志逸四海,赛翮思远翥”(《杂诗》),“猛志”就是“大济苍生”,“建功立业”。“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咏荆轲》),“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拟古》),他要像荆轲一样报效国家,与敌人决一死战。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代,东晋是偏安一隅的王朝,强大的北方之敌始终构成对朝廷的威胁.为了收复失地.统一国家.不少仁人志士不惜牺牲生命.效命疆场。陶渊明作为一个读书人,虽然不可能投笔从戎。但其报国之志,昭然可见。同时“进德修业,将一及时,如彼稷契,孰不愿之。”他以稷、契、屈贾为榜样,希望辅佐君王。进德修业成就一番伟业。“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他最终的目标使百姓安居乐业。“翩翩飞鸟,息我庭故,敛翮闲止,好声相和。”陶渊明正如这翩翩飞鸟,经过发奋苦修,萤雪苦读,他意气奋发,开始实行“大济苍生”的宏愿。国事家事的不幸.天灾人灾的不断,东晋名流血统的自万方数据豪感,年轻时淝水之战的胜利,正激励着他勇往直前,开辟自己的一片蓝天。陶渊明就这样义无返顾地踏上了茫茫仕途。陶渊明曾多次入仕。第一次为江州祭酒,第二次为桓玄幕僚,第三次作镇军参军,以后为健威参军,一年后为彭泽令。多次入仕.可见陶渊明为实现拯世救民而入仕的愿望曾多么执著。然而在“高品无寒门,低品无士族”,“浮华奔竞,廉耻扫地”的社会风气及社会动荡下,陶渊明这样一介寒士,在仕途中难以如愿.同时,也逐渐感到入仕与他的大志是水火不相容的.多次人仕使他彻底清醒:在当时社会情况下,他的入仕救世的愿望是行不通的。无奈.最终他只有走向“归隐”。二、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困厄矛盾的人生际遇29岁时.因为要养活家庭、摆脱饥寒的纠缠,他离开了田园,做了有一定职权的江州祭酒。因“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饮酒》其十九),不久即辞职。随后,州里招他做主簿,他未就任。36岁时.因为家贫,也因为救世之志并未完全消失,在晋安帝隆安三年(398年),陶渊明到江陵.做了荆州和江州刺吏桓玄的幕佐。“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人生有限,比起故园和亲情,仕途实在是算不了什么。他刚一出仕,便又想回家。又加上此时的桓玄野心勃勃。图谋夺取东晋的政权,陶渊明对此非常反感,于是他归隐的念头更强烈了。在隆安五年(401年)所写的《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中说:“诗书敦素好,林园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这年冬,又因遭母丧,陶渊明便辞职回家了。晋安帝元兴二年(403),桓玄率军东下,攻下建康。元兴三年(404),刘裕起兵征讨桓玄,入建康任镇西将军,掌握国家大权,给晋王朝带来一丝希望,于是40岁的陶渊明第三次出仕,做刘裕镇军参军,写有《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一诗。他的心情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来了,希望有所作为:“时来苟冥会,婉辔憩通衢”。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生活:“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况且此次出仕“似为饥所驱。”(《饮酒》其十)诗人想稍一挣够口粮,就即刻回归田园。所以出仕不久,诗人就又辞职回家了。第二年(405),建威将军刘敬宜做了江州刺史,镇守浔阳,陶渊明因离家不远,便转入刘敬宜府,做了建威参军,这是诗人第四次出仕。在义熙元年(405),诗人奉命赴建康,写有《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将军使都经钱溪》一诗:“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我的身体似受限制,但我的本-tk,却是不可改变的。田园生活才是我真正的梦想,怎么可以长久地远离呢?陶渊明这次奉命赴建康的当年,刘敬宜白表解职,陶渊明也罢归。这一年(405)八月,4l岁的陶渊明做了彭泽令。这是他第五次出仕,也是最后一次出仕。陶渊明自己说:“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故便求之”(《归去来■圈竺竺!二竺叁整篁叠兮辞并序》),十一月,“郡遣督邮至,县吏日:‘应束带见之。’潜叹日:‘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宋书?隐逸传》)。后晋朝末年曾征他为著作佐郎,他拒绝了。晚年贫病交加。江州刺史檀道济看望他劝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互.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陶回答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陶渊明在出仕之初就充满了犹豫。诗人生活困难:“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数”(《归去来兮辞并序》),“每以家弊,东西游走”(《与子俨等疏》),“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咏贫士》其二),“弊襟不掩肘,藜羹常乏斟。”(《咏贫士》其三)他做官除了“大济苍生”外,也迫于生计“为贫而仕”。要求自由的个性,又每每唤起他摆脱仕宦牢笼的强烈愿望。归隐后心情仍不平静,“雄发拔危冠,猛气冲长缨”(《咏荆轲》),追慕英雄,不甘寂寞的激烈情怀跃然纸上.仍心寄功名。陶公一生就是在种种矛盾交织纠缠中度过的。他最大的人生矛盾是隐与仕的矛盾。感概最深的在于人生道路的选择,“逸想不可淹,猖狂独长悲”。当“余尝学仕,缠绵人事”时怅然慷概深愧平生之志,为官时想到隐,在“采菊东篱下”时才能感到“此中有真意”;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南岭”时就“一心处两端”,又不愿远离人生:一旦达上仕途便“惧负素志”,“心为形设”而失却了“真想”,失却了“真想”便失却了“真我”。这种胶着纠缠正是他矛盾人生的写照。三、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特出的峻洁性格对美好人格的追求。陶渊明在《感士不遇赋》中说:“宁固 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要像颜回、黔娄、袁安等人那样,保持品德的纯洁,决不为追求高官厚禄而玷污自己。他不鄙视出仕,而是不肯同流合污,希望建功立业,又能功成身退。陶渊明和中国古代文人一样最理想的人生是内心世界、人格精神能与社会现实的客观环境达到和谐,也就是其自身的政治理想、道德理想和人格理想同时实现。然而在古代封建社会,这是不可能的.知识分子所珍视的独立高洁的人格与那个黑暗污浊的社会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这种矛盾面前,他被迫作出了选择: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归隐自然山水田园,以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而且摆脱现实的物质诱惑,走向山水田园,洒然出世,就更是高洁的人格之美。陶渊明《饮酒》诗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的心灵早已远离了世俗的名利,超越了物质追求.因而才能保持宁静的心态,达到超然的人生境界显现出人格的光辉。对真意人生的追求。“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他崇尚自然,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的状态和变化,抱朴而含真,保持自己本来、天真的“真我”。在《形影神》里,他让“神”辨自然以释“形”、“影”之苦。要“任真自得”(萧统《陶渊明集序》),对人和事能顺应自然,真心、真情、真意相待,悠然自得,一片天真。《五柳先生传》中揭示了陶渊明的真实性格: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嗜酒,造饮必醉,不吝情去留。他出仕既是“大济苍生”所为,也是“为贫而仕”,“为饥所驱”。他“自免去职”之后,归居田园,他不像一般隐士那样,沽名钓誉,也不像阮籍等魏晋名士那样,佯狂放诞,而是“结庐在人境”,躬耕田亩。自辞去彭泽令后,一直到老,他都是以种田为业。当难以维持生计时,他便乞食于邻,而且毫不讳言,他并不因为乞食而感到局促不安,而是心安理得,谈谐终日,倾杯尽饮,言咏赋诗,非常坦率天真。他对饥者不受“嗟来之食”以至饿死的做法,他觉得不可思议:“常善粥者心,深恨蒙袂非。嗟来何足吝,徒没空自遗。”他认为施舍既然是一种美德.接受施舍也不是丢人的事,如果无人接受施舍,那么施舍也就落空了。陶渊明读书的态度.也是不同于腐儒的执着于字句.而是重在“得意万方数据忘言”,寻求书中的“真意”。“好读书,不求甚解”就是说读书重在意会.而不是过分寻章摘句,穿凿附会,以致于失其本旨,这是陶渊明对待儒家经典的率真态度。陶渊明饮酒的态度,也是非常率真的。他一生与酒相伴,“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饮酒》其十四),他喝酒也和抚弄无弦琴重在意而不在琴一样.而在于酒中之味.也即自然之趣和人生真意。他用头巾滤酒的故事也是他重在酒趣而不是沉湎于酒的任真自得风度的例证。陶渊明也是人生的热爱者。他非常重视操守,但不像一般隐士那样矫情立异,标榜清高。他始终以一颗平常心待人接物,始终保持一个平常人的风格。他内心热情诚恳,表面上却很平和自然。他一生交过许多朋友,不管是达官显贵,中层知识分子,还是低层农民,都能以诚相待,对不同思想观点的人,也不影响友情,而是赋诗赠别,依依不舍,殷殷嘱望,一片忠厚笃实之情溢于言表。对家庭更是一片眷心,父亲早死有《命子》之叹。家有老母,常常探看,“一欣待温颜”,情深挚笃。《祭妹文》、《祭弟文》中,对弟妹手足之情,皆发自肺腑。同时还有丰富深沉的男女之情,自白大胆,出人意表,他的天真坦率的品格确实无人可比。他大济苍生,无功归隐,需要的不仅仅是自然田园优美宁静的景色,还需要真诚深挚的亲情友情去温暖抚慰他的心灵。能够在山水田园的清美景色中“悦亲戚之情活.乐琴书以销忧”.享受温馨的人间真情.是诗人追求真意人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艺术人生的追求。他的诗文就是艺术化人生的写照。诗人远市朝、消尘累.避开了仕途官场中的各种身心束缚,内心的矛盾痛苦也在山水田园清美的景色、真朴淳厚的人情以及诗人人格力量的作用下趋于和谐。这时。他的理想人生很自然就不是惊涛骇浪的壮烈,而是那种逐水看花的闲适。摆脱种种有形无形的束缚。回归自然,回归自己的内心,回归真朴闲淡、适心适意的艺术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农民的日常生活在田园诗人心境的映照下,也呈现出极其清静优美的风采。“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民。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移居二首》之二),诗酒唱和,欢聚谈笑,经纪衣食,不忘力耕,平淡枯燥的耕读生活,在诗人笔下显得如此充实美好,诗情画意,风神摇曳。他辞去彭泽令的过程,对江洲刺史王弘的态度,扶弄无弦琴的故事,取头上葛巾漉酒的趣闻也是艺术化人生的表现。四、“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杰出的文学成就陶渊明的诗文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的诗是诗人的生活及真情实感的抒发,纯是自然流露。因他人格任真自得。生活体念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写出来就有感染力。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乏田园风光的描写.并且从人们习见的田园题材中巧运匠心,通过具体的意象(如鸟、菊、酒),采取象征、隐喻写作手法。创造出深远的意境.使其光明峻洁的人格在这隽永的意境中得到最完美的凸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问。榆榆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归园田居五首》之一),读这首诗,仿佛看一幅生动逼真而富有立体感的田园风光图.昕到了一支悠然古朴而充满诗意的乡村牧歌,给人一种格外和谐的自然美的享受,也从中透现出闲散恬适的心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主观之意和客观景物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表面看来没有出奇之处,细读起来却诗意盎然。鸟在陶诗中象征自由。表达了对精神家园的呼唤。菊则是高情远致意象的象征。陶渊明常用白描的手法、通俗的语言、常见的景物来抒情言志,平淡中有趣味。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归园田居五首》之三),没有任何细腻冗长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诗人:叁壑童塑竺竺兰二竺!―国圜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在女性形象中的隐现苏屹峰(湖北师范学院公共外语课部,湖北黄石435002)摘要: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巨人莎士比亚,其作为情婚姻自由,宣扬个性解放,同时他反映了新旧势力作斗争的人文主义的先锋,他的思想无不渗透在他一生的作品之中。以人文主义思想。这一时期,莎士比亚的主要历史剧《亨利六世》时间为经.以创作思想的变化为纬,按照莎士比亚创作的三个《理查三世》《约翰王》等,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阶段,分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女性形象,可以找出隐现其间的《温莎的风流娘们》《第十二夜》等,悲剧则有《罗蜜欧与朱丽人文主义思想。叶》。在这一时期中,莎士比亚的创作逐渐娴熟,其剧作的思想关键词:莎士比亚人文主义女性主义也更加丰富,人文主义倾向愈演愈烈,丕但垄二室猩廛土塑璧了资本主义初期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且也为我们莎士比亚可称得上是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伟大展示一位位健康向上’由真善美及坚韧意志所构成的女性人物作家。他的一生共创作37部剧本,2首长诗和150首十四行诗。形象.其反封建的人文主义思想倾向更是隐现其间。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他的人文主义思想无《威尼斯商人》中的女主人公鲍西娅,她不但拥有女性独不渗透在作品之中。莎士比亚在他一生37部剧作中,成功地对有的尊贵和谐与温婉之美。更富有敏捷的思维力、判断力及超128位女性形象进行塑造,作为一个男性他无论从哪个角度,人才气。她博学多才,她傲视于那些向她求婚的王公贵胄,则倾都能将他的妇女观,及一个人文主义者理想与现实矛盾的冲情于像安东尼奥这样的人文主义者。她热情大方,果敢无畏,敢突隐藏在这些妇女的命运之中。对他笔下女性的分析,也是我于女扮男装在一群男人中也显得出类拔萃。对于主张个性解们对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最好的诠释。放的人文主义者来说,妇女敢于从封建思想的桎梏中解放出在14至17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对内剥削建立了大量的来。形成自己的鲜明个性,显示出新的精神面貌,表现出可以跟工厂。使农民丧失土地。对外掠夺,在经济上他们进行一系列的男子们争一日之长的才华和机智,这才是最值得赞美的。个性原始积累:此时在政治上进行资产阶级改良,平民、农民革命解放在莎士比亚笔下,首先便是从受压抑最深的妇女开始的,相继爆发。这些经济和政治上的因素导致了人文主义文学的 而且在她们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最富有光彩。第一时期的悲诞生。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主张人权,反对神权、神剧《罗蜜欧与朱丽叶》更是莎士比亚反封建的人文主义思想深信。宣传人权、人信,反对禁欲主义,追求科学,反对蒙昧主义,深烙人其中。爱一旦与死结成联盟,便无畏一切,死亡也将所有崇尚科学知识,反对思想压抑,提倡言论自由;反对封建割据,的罪恶统统埋掉,留给世人以无限思考。剧中从一见钟情、秘主张国家统一.反对神秘梦幻。直面现实人生。密婚约、放逐逼婚到喜事丧办、同寝墓穴这五幕充分展现了女一、乐观激越与理想信念主人公朱丽叶为了追求爱的自由,她机智勇敢坚持向封建礼在1590--1600这十年间.是莎士比亚历史剧、喜剧及诗歌教、传统道德观乃至整个社会挑战的信念与决心,最后不惜以的创作时期。当时英国是伊丽莎白统治时期。在国家民族统一、死明志。在16世纪的思想解放运动中,她可称得上是时代的女封建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及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原始积累后充分斗士。莎士比亚注意到妇女是封建专制下最大的牺牲者,他同发展的社会大前提下.人文主义思想及文艺复兴运动席卷了整情她们。在作品中哀叹她们不幸的同时更揭露了封建主义的个岛国。此时的封建王权为巩固自身统治,纷纷采取如宗教改罪恶。歌颂了自由、平等的人文主义情怀。革、镇压农民起义等一些措施,这样有利于资产阶级的发展。于二、悲天悯人与质疑社会是王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之间暂时妥协,社会比较安定,经济1601--1607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二时期,悲剧、悲喜剧走向繁荣。进入90年代的伊丽莎白统治鼎盛时期后,人们更是孕育而生.这一时期也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高峰期。此时正值王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作为人文主义者的莎士比亚在这样一个位交替阶段,盛世已过,社会各种矛盾异常尖锐。在这种社会罪时代氛围中写作,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都是积极向上,其基调亦恶的阴影下。莎士比亚面对现实,他感受到了人文主义理想与黑是乐观,充满着理想信念的。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他多是通过暗现实之间的反差。他以悲怆的笔调,以悲剧或悲喜剧的形式喜剧和诗歌形式,讴歌男女青年敢于向封建势力挑战,争取爱揭露黑暗现实,其作品带有强烈的批判色彩。四大悲剧便在此的描写,只用寥寥数笔,就把一个热爱生活、躬耕陇亩的隐士自然平淡风格的一个重要特色。兼农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绘在读者眼前。“采菊东篱下,悠陶渊明的文章和他的诗歌一样著名,洒脱的《五柳先生然见南山。”虽语句明白如话,却融情于景,情韵悠长。诗人从传》,宣言式的《归去来兮辞》,美好的《桃花源记》等等,是留给不雕词琢句.镂月裁云。而是用朴素的口语化的句子如实写后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来.看起来古朴无华,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悦耳,节奏感很综上所述,陶渊明他的峻洁恬淡、质朴真率的个性及对人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癸生的思考和追求。使得他的文学创作散发出永恒的魅力。经过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之二),用朴素精炼的语言逼真地描萧统的推崇,到宋朝,特别是经过苏轼、朱熹的弘扬,以及汤汉绘了自然景物.抒发了自身劳动伊始的新鲜感受。对其作品的诠释,真正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朱光对陶诗的平淡自然.元好问认为它“一语天然万古新,豪潜说:“陶渊明在中国诗人中地位是很崇高的。可以和他相比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此评颇为确切。诗人以一颗真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陶渊明》),这地位一直保持诚、睿智之心,去体悟自然之道,故诗中有啸傲自乐之心,无造到今天.并获得了世界的声誉。作媚世之意,多归真反璞之趣,少拘礼守俗之态,别开生面,自备一体,保持着民间语言质朴平淡、清新活泼的本来面目,给参考文献:我们吹来了一股温润清逸的自然风、田野风,这对于冲洗当时[1]龚斌.陶渊明集校笺[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62.鄙夷口语而崇尚文饰的文风起了积极作用,也构成了陶诗的[2]袁行沛.中国文学史[C].高等教育出出版社,1999.万方数据峻洁映千秋诗文显后世――论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杨岳华浙江贸易经济学校,浙江,台州,317000文教资料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2006,(27)0次 参考文献(2条) 1.龚斌 陶渊明集校笺 19992.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1999 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 汪玉川 药酒之外第三条路--从陶渊明的躬耕诗透析其精神归宿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4(4)陶渊明是一个在文学史上,特别是诗歌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诗人.作为一个无法实现政治抱负的文人,陶渊明没有像他同时代的文人那样放浪形骸,沉浸于酒的麻醉中,也没有盲目地抓住一个时尚,如服药,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而是找到了田园这个理想实现地,踏踏实实地躬耕于之,审美化地生活于之,从而为诸多文人树立了一个&诗意生活&的榜样.2.学位论文 吕菊 陶渊明文化形象研究 2007本文主要分了五个部分来展开论述,分别是陶渊明形象的建构基础、建构过程、建构层面、建构力量及其留下的文化印迹。第一部分陶渊明形象的建构基础,主要是陶渊明的基本真实和自我神化。前者从形貌、居所与社交三方面的情况来进行考察。从最直观的美术作品中看到的陶渊明形象,就已经经过了民族心理、文化理想的包装和美化。背、侧画法表明对陶渊明精神气质的更深入关注和面容五官在此情况下的悄然退避。陶渊明与玫瑰花的另类搭配则表明其形象在流传过程中渗入的其它文化因素和固有形象的变形。陶渊明的居所是自然化的形态,他充满爱意的语气和诗意化的描绘以及方位词语在环境描绘中的普遍使用表明“吾庐”是他对自我和人生进行透彻的思考和再三确认之后自觉选择的象征物,陶渊明是个自我的诗人。他对居所的称呼则体现了中国人的家园与农耕文明和自然的关系。社交关系方面从赠答诗切入,从他的赠答诗的数量比例和创作时间、答诗与赠诗的比例、称呼的方式说明陶渊明归隐后仍被认为是文人群体中的成员,而他也没有拒绝参与这种社交活动,但处于被动地位,他希望通过正式的职务称呼拉开与赠答者的距离,同时不显眼地强调自身的隐士身份。赠答诗也是他塑造自我形象、渴望知音、寻求理解的途径。陶渊明在诗文作品中进行自我神化,以《五柳先生传》和《拟古九首》其五展示完美的自我形象,并通过对上古之民心境的美化和达到了自我神化、通过尚友古贤来加强自我形象的塑造。第二部分对陶渊明文化形象的建构过程作出历时性的描绘,构成陶渊明文化形象的各种生平事迹的不断添加并最终固定,陶渊明声名的上升过程也是其文化形象的变化过程。陶渊明的形象经历高士―→名士+文士―→圣贤+顶尖诗人―→高尚的凡人和中国文化的代表这一变化过程。对陶渊明的神化和圣化从宋代开始,对他的拔高和人性化挖掘两条路子齐头并进,可见宋人对陶渊明有意识的偶像化。第三部分从横向把握陶渊明文化形象构成的层面,主要从他的性格、他的身份和思想的多重性、他的人生态度来考察。陶渊明的形象基本上是内敛的,这来自中国人“温良”的典型性格。他的无所于忤的总体形象的形成,与他的“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在中国文化的传统中的正面意义密切相关,也与“忤”的限度和魏晋时代对个性化行为容忍度密切相关。他的多重身份和思想的多重性使他成为一个开放的解释体,可以多方位地代表中国文化。而他的人生态度是在常年的疾病和亲人的死亡中挣扎和领悟的结果,使他在俗世的空气中作着天人的呼吸,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完美融合,我们可以在他所表露出来的对“新”和“夕”这两个相悖的词语的喜爱中体察出来。他的性格、他的身份和思想、他的人生态度所体现出来的多义与兼容性及正面性,使他充分具备了成为一个文化偶像的条件。第四部分的内容则是陶渊明文化形象的建构力量:中国文化的偶像崇拜特点、读者的接受和塑造、相关的争论和异域的视野。从战国、汉朝到六朝的墓葬绘画的考察发现,中国人的偶像崇拜的对象在六朝时期由神灵向人间的文化英雄转化。陶渊明继嵇康之后被塑造为另一个文化英雄。读者对于经典的形成和偶像的树立显然是不可忽视的作用力,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视点影响他们对陶渊明形象的建构。争论的产生说明形象把握的分歧之存在,静穆之争、“忠愤”说来展开。静穆之争导致陶渊明形象的研究中观念的革新和对陶渊明形象的平面性和至高性的质疑、对全面性和凡俗性的深入。对“忠愤”说的质疑显示了陶渊明忠臣义士形象的动摇,而至今不衰的支持则表明政治因素在陶渊明形象中的作用。第五部分是陶渊明在中国人的文化生活中留下的印迹。菊、酒、桃花源、舟船与渔夫、北窗高卧的闲适姿态,是其诗酒风流的风雅士、怀抱深忧的隐君子、浊世中的梦想家等诸多不同的形象所留下的文化印迹。菊是陶渊明的身份证。嗜酒是陶渊明作为风流雅士的面目之一,饮酒与高雅、风流、深沉的痛苦、自我的掩藏以及极致的哲理追求联系在一起。通过和李白、白居易喝酒方式的比较,说明渊明喝酒的瘾头比较大,而且并不计较酒的种类与喝酒的方式、花样和时间,只凭兴之所至,反而更能品出“酒中深味”。舟船意象在文学史上全面建立是陶渊明的功绩,这显示了长江流域的现实生活在陶渊明的文学创作中的深刻影响,他对舟船意象进行的哲学层面和诗意层面的申发(虚舟、壑舟是哲学层面的,诗意层面的月之船应该还没有论者述及)表明他对此意象的深刻把握。北窗高卧则是以闲适的姿态在中国文人的休闲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北”的方向和“窗”的物理属性为之提供了特殊的文化意义。3.期刊论文 吕菊.LV Jiu 人间情怀与天人呼吸――论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陶渊明的人生态度是在常年的疾病和亲人的死亡挣扎和领悟中的结果,他对生命热爱而又超脱、看似离世却又总依于人间的情怀,使他在俗世的空气中作着天人的呼吸,体悟着生命的真谛,这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完美融合,我们可以在他所表露出来的对&新&和&夕&这两个相悖的词语的喜爱中体察出来.4.期刊论文 沈洪良 陶渊明对中唐文人的影响及成因 -青年文学家2009(14)陶渊明对中唐文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及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其对中唐文人影响深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与当时的时代环境、人的心理结构、生活态度及审美趣味等因素是分不开的.5.期刊论文 童炎 白诗中的陶渊明形象的阐释 -科教文汇2008(21)晋代陶渊明是白居易极其推崇和景仰的诗人,无论是诗歌创作还是生活态度都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自称为&异世陶元亮&,对陶渊明的安贫乐道、高风亮节、返归自然的恬淡情怀十分向往,曾模仿陶渊明的风格和笔法写过&效陶体诗十六首&,同时在他的诗中多次出现陶渊明形象,本文笔者选择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以此探寻白居易所受影响和陶渊明的风采.6.学位论文 孙晶鹤 梭罗和陶渊明的自然观比较研究――心灵与自然的融合 2008本文试图从哲学和自然观的角度来比较美国作家梭罗与中国诗人陶渊明。这两位作家虽然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处于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都同时具有道学和儒学的特点,其自然观也有很多相近之处,即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回归自然。这些特点也反映在他们各自的文学作品当中。而我们可以从这种思想得到启迪,找到一个新的角度,一种新的方法,沿着前人探究人与自然的道路走得更远一些、更深入一点。本文从哲学角度出发,通过对比二人的自然观理论基础和各自的文学作品,对二人的自然观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探讨,深入挖掘了其中所包含的精神底蕴。同时也为中美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一种可能。
全文共分三部分:导论,正文,结论。导论概述了选题的目的。陶渊明和梭罗虽然时代文化背景不同,但是其自然观却有其相同之处。同时探讨了国内外关于陶渊明和梭罗的研究以及他们之间的比较研究,指出了本文写作的目的。正文分三章。第一章简述了陶渊明和梭罗各自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陶渊明生于一个被称为六朝的混乱时代。这一时期道家思想盛行,并对陶渊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梭罗出生于19世纪的美国,这一时期充满着各种不安的因素,黑人奴隶开始寻求解放。美国在这一时期经济蓬勃发展,但是美国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普遍的拜金主义思潮,刺激了人们追求财富的欲望。在这一时期超验主义最为引人注目并对梭罗产生了影响。第二章从哲学角度分析陶渊明和梭罗的自然观的思想理论基础。第二章分为两个小节,第一小节阐述了陶渊明的自然观的思想理论基础: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魏晋时期的玄学。道学和儒学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哲学流派。这两种哲学同时存在于陶渊明的作品当中。魏晋时期的玄学也对陶渊明有着深远的影响。第二小节阐述了梭罗的自然观的思想理论基础:19世纪美国超验主义。梭罗的热爱自然和回归自然的思想与超验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第三小节对比分析了陶渊明和梭罗的思想理论基础的相近之处。首先,超验主义和儒家思想有着相近之处,都体现了人的天性和自我完善。其次,超验主义和道家思想也有着相近之处。他们对同时代大多数人的生活态度抱有怀疑和否定的态度。他们都有一种浪漫主义的精神并强调精神的重要性。他们共有的特征包括:热爱自然;崇尚简朴的生活;向往自由;“无为”的政治主张。第三章从自然观的角度,通过对比陶渊明和梭罗的主要作品,从三个方面分析二者自然观的相同之处。第一小节阐述了二者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并最终回归自然的思想。分析二者回归自然的原因并阐述了二者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享受简朴自由生活的思想。第二小节阐述了二者在自然中追求质朴生活,反对奢华的思想。陶渊明和梭罗都倡导人们放弃或减少对于物质生活的追求,重视精神生活的追求。他们都希望得到精神的力量以防止人的异化。他们相信在这样的社会中人的天性会更加纯朴,简单,纯净。文章还阐述了二者回归自然,追求真实的思想。第三小节阐述了二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以及二者对于人类死亡的态度。他们都想要寻找一个理想的社会,在这种过程中他们深刻的理解了人生的轮回。他们崇尚自然的思想是他们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有一种非同寻常的豁然。结论部分阐述了陶渊明与梭罗的自然观的重要意义。陶渊明和梭罗虽然处于不同时代,但二者的自然观却有很多相同之处。他们都坚持追求理想生活,回归自然并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在他们的生活中物质并不重要,高贵而富足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陶渊明和梭罗对外在生活俭朴,内在生活丰富的自觉追求也将促使现代人返璞归真,重获心灵的自由。重读他们的作品,研习他们的自然观,我们将受益匪浅。7.期刊论文 刘中文.LIU Zhong-wen 论隋唐士人对陶渊明的拒斥 -求是学刊)伴随着士人对陶渊明人生模式和诗歌艺术的认同接受,批评陶渊明的声音也一直未断.这些批评涉及了除陶渊明的人品和道德以外的所有方面,包括陶渊明的思想信仰、人生观、价值观、生存方式、生活态度、社会理想,以及陶渊明的&酒&.&拒陶&现象从侧面反映了唐代文化的发展与变化.8.期刊论文 许晓云.XU Xiao-yun 论林大钦对陶渊明的接受 -中国文学研究2009(1)明代潮州状元林大钦对陶渊明的接受是全方位的,由仕而隐的生活经历,使林大钦自觉地接受了陶渊明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态度;长期的隐居生活,又使他全面地接受了陶渊明诗歌的创作目的、题材、态度和风格.9.期刊论文 李武平 抓陶渊明的诗文风格开展审美教育 -素质教育论坛2008(8)著名诗人陶渊明的诗文既有美丽和谐的自然风光又有朴实真率的社会生活风光,无处不体现着诗人真率坦诚的生活态度,热爱大自然和田园生活的高尚情操.文章阐述了陶渊明的诗文风格对开展审美教育的作用.10.期刊论文 周俊玲 顺自然?求自由?乐自得――从鸟意象看陶渊明的自然思想 -湖北社会科学2009(9)陶渊明钟情于乌,不厌其烦地多次以鸟自况,特别是日夕归鸟,频繁出现在他的笔下,这其实与陶渊明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有关.陶渊明自然思想的内涵除了外在意义上的自然界外,集中体现了三方面内容:顺应自然而然的规律、本性;追求精神的自由;乐在境界的自得.鸟是自然的化身,自由的象征,鸟承栽了诗人重在内心品味的生活态度,诗人将人生诗意化、审美化了. 本文链接:http://d..cn/Periodical_wjzl.aspx下载时间:日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各类资格考试、专业论文、生活休闲娱乐、应用写作文书、文学作品欣赏、幼儿教育、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峻洁映千秋,诗文显后世――论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追求02等内容。
 峻洁映千秋,诗文显后世――... 5页 免费搜...丰富了我的思想以及扩展了我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使我...一个比较好的例 子:陶渊明先生 林语堂先生曾评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意象油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