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本好看的网游小说小说

推荐一本书,400字_百度作业帮
推荐一本书,400字
“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书”,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训.是啊,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离开了书,人们的生活将是一片空白.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荐一本书,书名叫《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的确是一本好书,自从我读了这本书以后,才真正明白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含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在她生命的88个春秋里,只拥有19个月的光明与声音,但她的精神却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无穷的光明与希望.她接受了命运对她的挑战,以惊人的毅力面对困难,用爱心去拥抱世界,终于在黑暗中找到了人生的光明.这本书写了海伦对光明的热切的渴望、写了她对人生的感慨,让读过这本书的人和她一起分享人生中的酸甜苦辣.字里行间,无不洋溢海伦对人生的热爱,她用热情的态度劝诫世人应该珍惜拥有的一切.海伦非常想要看她生活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她在书中写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第一天,我要看人,看他们的温厚与善良……第二天,我要去看黎明,看曙光……第三天,要看我生活的世界,那是多么美好!”三天的时间,这对海伦来说多么珍贵啊!然而,这只不过是她的一个愿望而已.三天光明,对有些人来说微不足道,像我们学生中就有一些这样的人,拥有舒适的生活环境、优越的学习条件,但是,他们却不知道珍惜拥有的一切,白学习当做一大苦差,遇到一点点困难就退缩不前,给自己找这样那样的借口.我非常喜欢《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我从这本书中找到了自信、坚强与乐观,现在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它真的是一本很好的书,相信大家看过以后,一定会终生受益.
孩子.....你见过一张纸能当做书卖的???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三联出版,印数6000册
180千字, 2006年6月第一版    
吴士宏翻译    
〈穷人的银行家〉 作者:穆罕默德*尤努斯(孟加拉)    
1940年出生,美国范德比特大学经济学博士,孟加拉吉大港大学经济系主任,格莱珉银行创始人。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格莱珉银行简介:     1,为穷人所拥有    
1976年项目创建于孟加拉农村,1983年正式成为银行,并特别通过一项法律,借贷穷苦人,大多数为妇女,贷款者拥有94%股权,政府占6%。      
2,无担保抵押、法律文件、团体担保或连带责任    
该银行不要求任何担保抵押、也不打算将任何未能还清贷款者送上法庭。    
贷款者5人一组,,互相关注,但不湖性承担偿付责任。       3,
贷款者380万人,其中96%是妇女。    4,
现有1277个分行,遍布世界46620个村庄,有12546个员工。     5,贷款偿付额超过40.46亿美元。     6,
还贷率为98.89%.    7, 贷款100%为银行内部资源提供    
全部由自有资金与存款储蓄提供.      8,无捐款、无贷款    98年后不再接受捐款、也不接受对外贷款。以自有的存款储蓄来运做并扩展其信贷项目、清偿现有贷款绰绰有余。      9,
1998年洪灾后的贷款已全部还清。  
   10,2003年盈利550万美元。     12,创收项目贷款利率20%、学生贷款利率5%、艰难成员(乞丐)贷款免息、零利率。    
13,存款利率最低8.5%、 最高12%。    
14,2003年已有17647个乞丐向银行借贷,所有贷款免息,并可享受免费的生命保险和贷款保险,鼓励他们做产生收入的活动。      
15,为穷人提供住房贷款    
1984年开始推行,建立了60万所房子。使许多穷人有安居之所。    
16,设立微小企业、奖学金、教育贷款等项目,依据非常人性化的亡故后贷款清偿办法、设立贷款这的养老基金,在格莱珉的帮助下,59%的家庭跨越了贫困线。    
17,格莱珉模式在马来西亚、美国、波兰、欧洲等国家地区,推行获得了成功。    
   书中摘录:    
孟加拉农业银行董事经理阿尼苏扎曼的话:     “你们这些学究令我们失望,你们没有尽到你们的社会责任。这个国家的隐含体系糟透了,全是腐化、贪污和肮脏。每年,成百上千万的塔卡悄无声息地被人从农业隐含偷走,没有一个人为任何事向任何人负责。你们这些有这白如百合的双手的学究们,有你们舒适的工作和出国旅行,您们肯定不负责。你们都全无用处。完全没有用!在这个社会所看到的东西让我厌恶之极。没有人想到穷人。我告诉你,这个国家让人感到耻辱,它就活该有这么多问题。”  
——P77    
作者的话:     “商业银行家宁愿将大笔的钱借给很少数的客户,而我们以拥有众多的贷款者而骄傲。”  
————P100    
我怀疑,各国政府与一些国际开发机构是成心要把人们吓得慌张盲动,借以转移人们对他们自身无能的关注,他们不该去限制人口的增长,而是应该将精力集中在提高人民总体的经济状况、尤其是处于底层的人们的经济状况。各国政府与人口机构在改变穷人生活质量方面的努力,远不如其用于实施恐吓策略方面的投入,如压制文盲的男人女人们,及至剥夺其剩余能力。  ——————P117    
“我发现,多边捐助者的扶贫方式非常令人不知所措。…………    
专家审查花费了近五年时间并浪费了许多宝贵的资源,而岛上那些贫苦居民未能得到任何一笔由这个机构所援助的小额贷款。……如果那个项目能够得到联合国使团所花费的款项的话,就够援助还几百个贫困家庭。……咨询业的星期严重地舞蹈了国际捐助机构。……”    
”多边援助机构有大把可发放的钱,在各个国家的发放数额都由官员们来决定,官员们发放出去的钱越多,他们作为贷款官员得到的评级就越高。因此,捐助机构里年轻而有野心的官员们会选择一些价钱最大的项目。随着巨额款项的移动,他们的名字也在升迁的阶梯上向上移动。    
我经常目睹捐助机构的官员在孟加拉不顾一切地将大笔大笔的钱发放出去,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几乎会不惜一切,包括直接间接地贿赂官员,租他们昂贵的房子、打着官方研讨班和会议的幌子参加诱惑的海外之旅。    ————————P127
援助的项目制造出大量的官僚机构,他们很快就变得腐败、低效、亏损累累。    ——————P128     政策的制定者总是有将‘增加就业’等同于‘减少贫困’的倾向,而经济学家们则倾向于只承认一种就业-----有薪水的就业。而且经济学家大都将殖民大国的财富起源作为其研究与理论的基础,而不是基于第三世界国家的穷人们卑微的现实之上。      
最糟糕的是,经济学家们未能理解贷款所具有的社会能量。在经济理论中,贷款只被看作一种用来润滑贸易、商业和工业之轮的工具。…………无论在富国还是贫国,贷款机构都只惠顾有钱人,这样做无异于宣判了穷人的死刑。    
当银行将被认为是没有信贷价值的穷人拒之门外时,经济学家为什么保持沉默呢?……正是这种缄默与漠然,银行得以在实施金融隔离政策的同时逃脱处罚。但凡经济学家们能认识到贷款所具有的强大社会经济能量,他们或许也能认识到,(贷款应作为一种人权加以促进。)    
  莱珉及其创始人所以面临过的困难及发展经过:      
要向世人展示:这些所谓“金融界不可接触者”实际上是可以接触的,甚至是可以拥抱的。……事实证明,没有抵押担保的借款人比有抵押担保的借款人的还款情况还好。的确,我们贷款的还款率超过了98%。穷人深知,这一贷款是他们拜托贫苦的唯一机会。如果他们不按时偿付贷款的话,他们将失去唯一的机会,重陷贫苦的旧辙。  ——————P51      
人们感到惊奇的是,我们象贫困地区最穷的穷人服务时,能够获得高还款率的成功。他们设想,忠实地偿付贷款一定是孟加拉“文化”的一部分。其实这推测远离实情。在孟加拉,最富有的人习惯于不偿还贷款。这中以银行名义进行的滑稽剧使我大为惊异。公共存款通过银行体系,通过国有银行,通过私人银行,源源送到那些根本不还钱的人们手中。    
相对而言,格莱珉的基本假设,每个贷款者都是诚实的。在贷出者与借贷者之间没有司法工具。我们确信建立一行的基础应该是对人类的信任。    
也许会骂我们天真,但我们的坏债率低于1%。     当有人违期还贷时,我们不设想他是恶意的,相反,我们设想,是他的境况使得无力按时偿还,坏债不断提醒我们,需要做更多的事情,去帮助我们的客户取得成功。    
我们努力确保妇女从这一计划受益。     在孟加拉,妇女你男人面临更严重的饥饿与贫困。如果家里非得有人被饿死的话,必定会是母亲。……贫苦的妇女在孟加拉的社会地位是没有保障的。    
当一个赤贫的妇女开始挣到钱的时候,她对成功的梦想总是首先围绕着孩子的。而男人更多是关注他自己。     曾经有个中央银行董事经理反对给格莱珉银行工作人员配备受电以便夜间在乡间行走。认为乡村生活不应被手电的输入而毁坏。作者说:“与那些不断指责格莱珉改变了孟加拉乡村的社会根源的社会人类学家一样,这位银行家不远允许引入任何听上去非传统的东西。  富足总是带来变化,这又能算得了什么障碍呢?我能为带来变化不遗余力,如果那个经理生活在最穷的村子里,他也会全力这样做的。”  ————P87       
“我们首次遭到了保守宗教人士的大规模反对…………宣扬说妇女接受格莱珉贷款就是进入邪恶之地……死后不得以伊斯兰葬礼安葬。…………和格莱珉接触会变成天主教徒…………格莱珉会把她卖到中东奴隶市场…………从海上扔到海底…………,这些对于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贫苦的妇女来说很恐怖。”        
再听见有人说“格莱珉的成是由于一些无法复制的地域文化方面的因素,真令人愤怒。”为了在孟加拉取得成功,我们不得不在许多方面与我们的文化做斗争。…………不得不建立一种反传统的文化,珍视妇女的经济贡献、奖励苦干和惩罚贪污。“    
如果想找一个最难推行格莱珉银行规划的国家,孟加拉肯定排第一位,棉队缺乏活力的经济、保守的精英阶层、频仍的自然灾害,我们不得不去克服了多少巨大的障碍啊!”  ————P99     “年轻时,我认为自己左倾。……受到马克思经济学的影响……我从来就不是一个伊斯兰主义者,但也不能摈弃我的文化。我从来不详过分激进到那种无法做我的祈祷,或是无法向先知表示敬意的程度。”    
“左派说,我们是美国认得一个阴谋,要早穷人中散播资本主义的种子…………”     “你真正在做的,是给穷人一点鸦片,他们就不会投入任何大一些的政府问题中去了,因此,格莱珉是革命的敌人。”一个共、产、党教授说。       右翼保守穆斯林教士说,格莱珉是要摧毁我们的文化与我们的宗教。     “贫困并不是穷人创造出来的,它是由社会的结构与社会采用的政策创造出来的。”       我总是避免长篇大论的哲学、理论与主义,我采取一种基于社会的思考,努力实际地做所有的事情。     格莱珉20对年的经验显示,社会性的目标可以取代贪婪,成为一种强有力的动力,为社会良知驱动的企业,可以成为基于贪婪的企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
在美国的成功:      从全程基金的实例中,我见证了美国福利法是如何抑制甚至是阻碍领取福利救济者去就业工作的。…………(当时政策不许领取救济者参加小额贷款项目)为了争取得到州政府的批准,使全程基金得到三年实验期的法律豁免,我去州立福利机构作证,说明贷款确实可以帮助穷人摆脱救济。………………多亏全程基金的成功,伊利诺伊州修订了法律,现在已经允许领取救济者们借钱了。    
三联出版,印数15000册 295千字, 2003年1月第一版
定价34RMB               《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 作者:洛桑珍珠(邢肃芝)    
作者口述  
张健飞、杨念群
笔录       *************      书中大量历史人物风情照片。    洛桑珍珠(邢肃芝)1916年出生于南京,九岁皈依佛门,16岁入四川重庆汉藏教理院学习,成为太虚法师的秘书。1937年只身赴藏求法,书中着种讲了入藏途中经历、求法过程。曾在德格学习萨迦密法300多种,1938年,入藏途中得到戴季陶、刘文辉、阿沛-阿旺晋美的支持赞助。在哲蚌寺学习,1945年通过辩经考试成为第一个获得“拉然巴格西”学位的汉人。      
1944年朝拜藏南咱日山莲师道场,成为进入此山唯一得以生还的汉人。    
1946年春天,奉蒋介石之命担任国立拉萨小学校长。驱汉事件之后离开西藏,翻越喜马拉雅山由印度返中国。1950年移居香港并在香港弘法。1959年到美国旧金山。    
书中记载求法的艰辛,藏地风情、拉萨汉商和官员的生活,藏族贵族阶级的生活和心态,英国势力、复杂的政治环境、历史的变迁,可以从中了解近代藏传佛教的状况,国民党政府对西藏的影响,是一份很好的历史的记录。           
  这是天兄的老本行么?    我好久没看这类书了。
   在网上的资料:      
在山柔水温的江南,他叫邢肃芝;在太虚大师身边,他叫碧松法师;在荒寒的雪域寺院,他叫洛桑珍珠。他是第一个获得西藏三大寺拉然巴格西学位的汉人,他是蒋介石亲自任命的国立拉萨小学校长……      --------------------------------------------------------------------------------    前言:       一九九八年八月的一天,我们来到美国洛杉矶郊外一所宅子,拜访隐居在此的邢肃芝老人。在此之前,我们早就听说这位老人精完翰?佛教,是一位修道有成的高人,一生充满了神奇不凡的经历。这便是此书的缘起。      邢肃芝老人虽年过八旬,但身体康健,思维敏捷,记忆十分惊人。我们初次的交谈从邢老在西藏的经历开始。讲到半个多世纪前的往事,老人家取出了一本厚厚的照相册,他告诉我们,这里面的照片全部是他自己所拍摄的,记录着自一九三七年从他进入西藏开始,入藏沿途的所见所闻,以及在西藏十三年的求法和探险中所遭遇的各种人物。相册的封面已然退色,翻开它,一帧帧微微发黄的黑白照片按照年代的顺序排列着。从这些照片,邢老向我们展开了他多姿多彩的一生,道出一段段传奇的经历。      以后的三年,在整理这部口述自传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为能有这样的一次难逢的机缘而庆幸。在近现代史上,邢肃芝老人虽不是一位著名的大人物,但他的一生始终处在历史的风口浪尖上,是一位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大动荡年代中亲身参与了汉藏两地错综复杂的历史演变的枢纽式人物。他出生于一九一六年,九岁皈依佛门,少年时便接受了严格正规的佛学教育,十六岁时进入四川重庆汉藏教理院学习西藏语文,同时成为中国佛学会会长、近代佛教界的泰斗大虚大师的秘书,负责整理大虚大师的演讲。一九三七年他只身赴西藏,访求藏传佛教密法,决心将西藏密法取回汉地,做一名现代的唐玄奘。入藏途中,他遍访康藏地区的高僧大德,在四川甘孜自治州之德格县学习藏传密教萨迦派密法三百余种;一九三八年,他渡过金沙江进入西藏,沿途得到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四川军阀刘文辉、昌都藏军司令索康扎萨和军粮官阿沛.阿旺晋美的赞助和支持。抵达拉萨后,进入哲蚌寺学习藏传佛教五部大论,曾拜多位著名活佛为师,包括达赖喇嘛的教经师领苍活佛。经过七年的刻苦学习及辩经,于一九四五年通过在西藏摄政王面前举行的辩经考试,成为第一个获得藏传佛教最高学位——拉然巴格西——的汉人,历史上获得这一学位的汉人仅有两位。其间他四处参访高僧大德,先后从师于一百多位藏传佛教各派的活佛,接受密法灌顶六百多个。一九四四年藏历铁猴年的二月,他前往藏南咱日山藏传佛教祖师莲花生大师的道场朝拜考察,其经历惊心动魄,成为进入此山而得以生还的惟一汉人。一九四五年,他携带着大量藏传佛教密典满载而归,回到了重庆,此外,他随身还携带着一封促成他一生重大转折的文件——西藏摄政王达龙扎活佛委托他带给蒋介石的一封亲笔信。      --------------------------------------------------------------------------------    内容简介:       邢老的经历所涵盖的时空广阔,人物众多,尤其是涉及到佛学及藏传密教的部分,需要参证大量的文献,才能达到真实的复原当时佛教活动的历史面貌的目的。往往为了一项细节的查证,要经过洛杉矾-北京之间横跨太平洋的数次联络,三年内点点滴滴的工作持续不断,直至各项因缘具足,方才功德圆满,使这部口述自传得以问世。我们希望这本书能为近代政治史、社会史、宗教史、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一份真实可靠的历史记录。这也是邢肃兰老人的心愿。      --------------------------------------------------------------------------------    请读片段    乱世记忆      我于一九一六年十一月十九日出生于南京,在家中排行第三,上有两位兄长,下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我的父亲是个商人,在南京和宝应县城经商,母亲在家中操持家务。我的全家祖辈虔信佛教,父母亲常年拜佛,叔父也是出家人,在扬州平山堂大明寺担任方丈。小的时候母亲带了我去看望外祖父,外祖父见我聪明伶俐,十分喜爱,于是将我带在他的身边,就这样我跟随外祖父度过了自己的大部分童年。       外祖父的家离我们住的地方不远,只相隔几条街。外祖父姓沈,在宝应县城开了一间衣店,买卖旧衣服。那时这是一门不错的生意,大部分的衣服来源于县里的当铺,当铺给顾客三个月的时间赎回所当的衣物,如果三个月过后顾客不来赎取,当铺还可以再延期三个月,到了六个月时还没有人来赎,当铺就可把衣服自行处理,卖给衣店,衣店把这些衣服转手零卖。因此每当宝应县城的当铺中的衣服到期没有人赎回时,当铺就将这些衣服交给外祖父的衣店。这些衣服有不少是质地上等的货色,因为不好的和不值钱的衣服当铺是不会随便接受的。       在我的记忆中,外祖父是个十分守旧的人,他思想非常保守,而且为人很固执。外祖母则为人和蔼,勤劳贤惠,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妇女。外祖父有两个儿子。长子,也就是我大舅,从小在家受尽了外祖父严厉的家教,终于有一天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离家出走逃到了上海,从此不再回家。次子,即我的小舅舅,不是我外祖母所生养,而是外祖父早年在外面有外遇时的结果。他长得很英俊,但喜欢成日在外面游荡,或许是受不了外祖父的管教。大舅出走后,外祖父为了防止小儿子步老大的后尘,将一条铁链子挂在他的脚上,只让他在屋子里活动,不准出屋半步。       我那时只有四至五岁,不明白为什么小舅舅脚上要戴锁链。去间母亲,母亲告诉我小舅舅因为不听话到处跑,所以外公要把他锁起来。那时候还是军阀割据的旧时代,父母可以随便管教子女,没有任何法律的限制。到了小舅舅该结婚的年龄,外祖父为他迎娶了一位苏州姑娘。新娘子容貌漂亮,也十分贤慧。但尽管成了家,小舅舅却依然被外祖父强制锁在家里,没有活动的自由,只能与妻子相伴,终日生活在自己的小房间内。眼看着小舅舅被关在家中无所事事,外祖父便要他练习裁缝手艺,白天给人家缝制衣服,到了晚上就和妻子睡在同一个房间里。我这位小舅母为小舅生了一个女儿,可是产后没有多久,她便一病不起,离开了人间,就死在和小舅舅朝夕相处的房间里。那时我年纪还很小,记得小舅母去世的时候,我坐在小板凳上,好奇地向小舅舅住的屋里张望,只见小舅母很安详地躺在床上,邻居们来来往往,为她换上寿衣,准备装入棺材。发丧时小舅母的娘家没有任何人来,大概她是个穷困家庭的女子。小舅母去世以后,外祖父心里明白他再也拴不住小儿子的心了,于是主动去掉了小舅舅脚上的锁链。       --------------------------------------------------------------------------------    背景:       他的人生横跨汉藏两地,他的身份涵盖僧俗两界。当年的游记、日记、藏品和照片与他一起走过了二十世纪。世纪末的口述自传,记录了他见证的历史、宗教、民俗、政治、社会、文化……一个大时代的风云变幻与一个人的传奇故事。      --------------------------------------------------------------------------------    目录:     前言 张健飞 杨念群  第一章童年记趣  第二章入藏缘起  第三章步入西康  第四章藏地风情  第五章走近拉萨  第六章喇嘛生活  第七章汉藏关系  第八章咱日山朝圣  第九章后藏考察  第十章西藏办学  后记 曲终人散以后    
       作者:samwang996 回复日期: 21:25:21 
    这是天兄的老本行么?        我好久没看这类书了。    *********************     我本行是跟种植业农民打交道比较多,我根本看不下文艺的书去啊,脑壳疼。    
什么胡兰成、博尔豪斯的,都没看过。俺没文化。      
  我不知道,当年近九十高龄的邢肃芝老人,在他的洛杉矶寓所禅室面对录音机和张健飞、杨念群两位记录者,追忆半个世纪前的个人游历和时代风云时,这位13岁就身入佛门的20世纪同龄人的内心是否波澜起伏。读这本口述史时,我感受到的是出奇的平静。近30万字的陈年往事前尘旧梦犹如流动不居而又澄澈明净的河流:是名不见经传的他在20世纪上半叶的生命历程和心路之旅,却又映照出民国社会与政治、宗教、民俗等宏大主题的天光云影。这使得这部口述史超越了个人传记的意义,而具备了如胡适、张学良等近现代名人的口述史那样的价值。    从富庶的江南到荒寒的西藏,从汉地的佛门弟子到雪域三大寺的拉然巴格西,从入世参政到化外为僧。似乎不可能的矛盾人生,却如此真实地发生在他一个人身上,如同看到他时而西装革履、时而全副喇嘛装所带给我们的迷惑不解一样。整理其口述史的两位学者因此把他的传奇经历和特殊身份概括为“横跨汉藏两地,出入僧俗之间”。这使得近现代史上籍籍无名的他,成为穿针引线式的关键人物:欧阳竟无、太虚大师、戴季陶、西藏摄政王、阿沛·阿旺晋美……这些现代名人都在书中有着生动记录,据此说他见证并参与了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也并不为过甚其辞。    它所展示的历史宏大事件和时代风云固然值得重视,但本书更为珍贵的乃是口述者目睹的感性事件和身历的日常生活描述,比如西藏贵族听留声机、打麻将的风尚,招待客人的菜单,藏地的邮差和贩卖陶器的商人,寺庙僧侣的衣食住行,糌粑和酥油的价格……这类随处可见的细节,犹如历史枝干上摇曳的琐碎而繁复的花花叶叶,使我们这些对此有兴趣而又知之甚少的局外人,好像看到了历史的细微表情和时代的真切面容,而这样的表情和面容正是我们阅读各种历史教材所无法看到的。    与这样的细密而琐碎的有趣文字一样有助于我们感受那个时代的面容和表情的,还有上百张口述者自己拍摄、收藏至今的图片。藏汉藏双方为解决历史争端而举行谈判会议的场景,这是惟一存世的图像记录;当年西藏的邮票、纸币和委任状,赴尼泊尔、印度的签证,贡嘎、根桑等大活佛的修法和贵族庄园的温泉,布达拉宫的跳神表演和三大寺习武喇嘛训练……不敢说这是全景式的西藏,但无疑会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遥远的空间和同样遥远的时间阻隔的西藏。    
  上面这段话来源:    选稿:黄河 来源:大洋网 3月31日      ************************************      
  作者:天TIM 回复日期: 21:27:56 
             作者:samwang996 回复日期: 21:25:21        这是天兄的老本行么?            我好久没看这类书了。        *********************         我本行是跟种植业农民打交道比较多,我根本看不下文艺的书去啊,脑壳疼。         什么胡兰成、博尔豪斯的,都没看过。俺没文化。  ————————————————————————————  哈哈,我正好属于种植业农民。
  〈穷人的银行家〉内容提要:   
1983年,穆罕默德·尤努斯创立了格莱珉银行,专注于向最穷苦的孟加拉人提供小额贷款。他的目标是:帮助穷人实现个体创业,从而使他们永远地摆脱贫困生活。  这个理想诞生于1976年,那天,他自己拿出27美元借给村子里42个制作竹凳子的农妇。只需要这一点点钱,她们就能够买原材料,从而做起生意。尤努斯的小额贷款帮助她们永远摆脱了贫困。  尤怒斯坚信,借货是一项基本的人权,他提出了简单而充满智慧的解决贫困的方案:为穷人提供适合他们的贷款,教给他们几个有效的财务原则,然后,他们就可以自己帮助自己。  尤努斯的理论被实践证实了,格莱珉银行已经向240万个孟加拉农村家庭提供了38亿美元的贷款。今天,有250多个机构在将近100个国家里基于格莱珉模式运作着,而格莱珉银行领导着这个以小额贷款消除贫困的席卷全球的运动。   
     作者简介:   
穆罕默德·尤努斯,1940年6月28日生于孟加拉国吉大港的一个宝石加工场主的家庭。少年时代的他并没有因为家境殷实而沾沾自喜,相反,他目睹着本国的愚昧和贫穷,幼小的心灵就埋下了为可怜的同胞们做事的理想——做一名优秀的老师。 曾任吉大港大学经济系主任。是格莱珉银行的创始人。   
     目录:   赤贫沙漠上的清泉——译序  序言  第一章 吉大港,博克瑟哈特大街20号  第二章 一个孟加拉人在美国  第三章 回到吉大港  第四章 乔布拉村做竹凳的匠人  第五章 试验项目的诞生  第六章 从乔布拉扩展到坦盖尔  第七章 一家为穷人服务的银行诞生了  第八章 为穷人服务的银行——成长与挑战,  第九章 应用于其他贫穷国家  第十章 应用于美国与其他富有国家  第十一章 格莱眠在90年代  第十二章 超越小额贷款:格莱眠众企业的新世界  第十三章 第二代格莱珉银行  第十四章 未来  附录一 格莱珉简况  附录二 联系方式   
  不给乞丐一分钱 专帮妇女搞贷款   从不捐款的孟加拉慈善家(附图片1张)(他乡故事)    [韩国]金泰勋 杨弗/编译      他拿的是美国名牌大学西方经济学博士学位,却痛恨西方经济学理论。    他反对慈善捐款,从不给乞丐一分钱,却自筹资金向1/5的孟加拉人提供  了贷款。他的银行发放贷款不要求担保,资金回收率却高达99%,成为世界上  经营最好的银行之一。这个很有传奇色彩的人就是孟加拉格莱明银行总裁穆罕  默德·尤努斯。    慈善不是简单的施舍    记者穿过孟加拉首都达卡的街道,走在去采访尤努斯总裁的路上,眼前所  看到的一切令人很痛心。一离开达卡的富人区,就看到街上人力车和汽车挤做  一团。40多摄氏度的高温热得人头昏脑胀,一群躲在树荫下的孩子看到外国人  就条件反射一样一拥而上,嘴里喊着“Money!Money!(钱!钱!)”一个脚  踝受伤的少年踯躅而过。一个怀孕的女人一手抱着一丝不挂的孩子,一手拍打  着一辆汽车的玻璃乞讨。记者不忍心再看这凄惨的情景,就打开手里的报纸,  可是新闻标题却是《丈夫嫌陪嫁少,烧死妻子》。达卡,这是一个在贫困线上  挣扎的城市。    终于,我来到尤努斯总裁的办公室。在这样酷热的天气里,办公室里居然  没有开空调。一看记者的脸色,他立刻就明白了。“记者先生一路上一定看到  不少可怜的人吧?您是不是很想给他们钱?可是,您要知道,慈善不是简单的  施舍,那对被施舍的人没什么好处,它会使那些可怜的人彻底丧失自立的可能。  ”他这样说。    把27美元借给42名村民    今年63岁的尤努斯出生在孟加拉南部沿海城市吉大港一个宝石加工工场主  家庭,曾留学美国,在那里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留学期间,他邂逅了一位  俄罗斯姑娘并喜结良缘。1972年,尤努斯回到孟加拉,在吉大港大学教授经济  学。    两年后,孟加拉不幸遭受了一场大饥荒。眼睁睁看着无数同胞,特别是妇  女、儿童悲惨地饿死,尤努斯对自己教授的经济学产生了怀疑,开始投身扶贫  运动。他想努力解决当时在孟加拉农村十分猖獗的高利贷问题,试着说服银行  向穷人提供贷款,但所有的银行都拒绝了他的建议。银行家们理直气壮地说,  贷款给没有能力提供担保的人是不符合经济学规律的。他开始痛恨没有人情味  的西方经济学。他认为“信用”是最基本的人权之一,不管一个人是穷是富,  他都有权利被人相信。可西方经济学却无视穷人的自尊心和迫切希望脱贫的心  情,偏偏认为不该贷款给他们。    多次碰壁后,尤努斯终于认识到,不能把希望寄托在那些信奉西方经济学  的职业银行家身上。他决定另辟蹊径。1976年,他第一次试着把自己口袋里的  27美元借给乔布拉村的42名村民。当然他完全可以以慈善的形式,直接把这些  钱捐给村民们,可是他没有这么做,而是用了“借”的形式。他认为施舍行为  只会培养人的惰性,不利于“真扶贫”。    然而真正的扶贫需要大量资金。怎么办呢?尤努斯急中生智,到学校附近  的银行以自己的名义申请了1万塔卡(约合174美元)的贷款,然后把这些钱以  小额贷款的形式贷给需要的人。他给这个带有摸索和实验性质的扶贫工程起名  为“格莱明”(孟加拉语“村子”的意思)。    结果这项工程取得了很大成功,很多人在它帮助下摆脱了赤贫状态。一位  叫阿玛占的妇女,贫困先后夺去了她的丈夫和9个孩子。尤努斯贷款给她,帮  她搞手工编织,她自己动手编竹篮出售。    攒了一些钱以后,她又买了一头母牛饲养,现在她卖牛犊和牛奶,不但还  清了贷款,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隔着厚厚的墙,向从未谋面的妇女们大声介绍扶贫贷款    格莱明银行95%的贷款都是向妇女提供的。尤努斯同情妇女,认为妇女在  贫困面前比男子更软弱无助,同时妇女在贫困中保护儿女的决心和意志要比男  子大得多。但是孟加拉还是一个保守的农业国,男尊女卑思想和大男子主义仍  然很严重,绝大部分妇女一年到头除了干农活便足不出户,更不要说和陌生男  子接触、交谈了。在这样一个国度里主动向妇女贷款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  努斯无数次不得不隔着一堵厚厚的墙,向从未谋面的妇女们大声介绍他的扶贫  贷款,几乎叫嚷似地建议她们“贷点款吧!”很多时候,嗓子都喊哑了,对方  却毫无反应,甚至拒绝。然而,更令他难堪和伤心的是,有人说他贷款给妇女  是别有用心,威胁要杀死他。    尤努斯贷款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不要求担保,但是要贷款人参加以村为  单位组织的文化学习,从学写自己的名字起步。这样规定主要是为了在贫困人  口中“扫盲”。他说,可不要小看写自己名字的能力,它不光是一项扶贫运动,  也是妇女解放运动。    贷款惠及孟加拉1/5人口    初步获得成功后,尤努斯产生了把“格莱明工程”推广到孟加拉全国的想  法。不过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筹集更多资金,尤努斯广泛接触银行界头  面人物。但是银行家们仍然坚持不能向连面也没见过的人提供无担保贷款。不  过,他们也松了口,说如果“格莱明模式”能在更多地区取得成功的话,他们  将考虑提供贷款。就为了这一句话,尤努斯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战乱频发、  动荡不安的汤吉尔地区,开设了19家“格莱明工程”分支机构。为此,他付出  了巨大代价。在这期间他失去了大学教授的职位,妻子带着女儿回到了美国,  并与他离了婚。但他说,自己不能扔下千千万万被贫困折磨的同胞。“格莱明  工程”在汤吉尔一带的资金回收率达到90%以上,1983年,孟加拉政府认可了  该项目,并批准成立格莱明银行。    格莱明银行成立后,先后向240多万孟加拉人提供了约30亿美元无担保贷  款,接受贷款的人数占孟加拉全国人口的1/5。它主要是向贫苦农民提供小额  贷款,每笔仅合150美元。截至2003年3月,银行资金回收率竟高达98.9%。尤  努斯说,与那些贪污巨额银行贷款的上流社会腐败分子不同的是,穷人诚实地  还贷。    格莱明银行的业务报告很特别,不像其他银行那样记录贷款给什么人,回  收率多少,利润多少,而是记录贷款人用贷款做了什么,如何成功脱贫等等。  尤努斯还给记者看了银行2001年经营报告的头一页。上面有一张照片,照片上  人们正向一个和自行车连在一起的移动式面粉机里放粮食,加工面粉。尤努斯  说:“使人们找回自信不需要很多钱,只要借给他们一点钱,让他们自制移动  式磨面机,就能帮他们找到一条生路。每个人来还钱的时候,脸上都洋溢着自  豪的笑容。他们心里在说:‘我也能活出个人样儿!’”    谈到未来,尤努斯雄心勃勃,“‘格莱明工程’不仅要在孟加拉,而且要  在全世界范围内消灭绝对贫困”。现在,“格莱明工程”已经扩展到世界六大  洲60多个国家,他的梦想正在实现。(摘自5月9日韩国《朝鲜日报》)  图片:    孟加拉格莱明银行总裁穆罕默德·尤努斯。          ***********************    尤努斯教授与格莱明银行联系方式:    
传真:  
E-MAIL:  
网站:     美国联系方式:     电话: 202-628-3560  传真: 202-628-3880    E-mail:info@grameenfoundation.org   网站:
WWW.gfusa.org        
    作者:samwang996 回复日期: 21:35:09 
          哈哈,我正好属于种植业农民。      ******************     又来骗,伸出手心来看看?    
  在天涯看了楼主此帖知道了这本书,买来看了。最近尤努斯博士和他的穷人银行获得本年度诺贝尔和平奖。提一下,也算是谢谢楼主。
  Headcoach兄,我的这本书已经送给了我一个分管农村工作的朋友,以后希望大家都介绍好书,互通有无。        
   灌水,灌到我不愿意灌了为止。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主宰 天蚕土豆 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