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球为题目的意识流短篇小说小说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历年真题题库
本试题来自:(2009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历年真题,)课程代码:00540
一、单理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1分,共2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的作者是(
)A.乔伊斯 B.福克纳C.沃尔夫 D.普鲁斯特正确答案:有, 或者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单项选择题:()下列戏剧作品中,控诉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公平的社会制度的是(
A.《压迫》B.《南归》C.《日出》D.《白毛女》答案:有,单项选择题:()戏剧《升官图》是一部(
A.三幕讽刺喜剧B.独幕喜剧C.独幕悲剧 D.多幕悲剧答案:有,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历年真题最新试卷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历年真题热门试卷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3408|回复: 0
  [摘 要] 西方意识流文学是20世纪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它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许多作家运用意识流手法进行了小说创作,其中王蒙是新时期中国意识流小说的首倡者与重要的实践者。
  [关键词] 意识流;新时期;文学创作手法
   Abstract:The stream-of-consciousness literature is a very important literary school which appeared in the western literary world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It greatly influenced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In the late 1970s and the early 1980s Chinese novelists applied the stream-of-consciousness techniques to create novels, among whom WANG Meng is the first practitioner and advocator of Chinese stream-of-consciousness novels.
   Key words: stream-of- literary techniques
  意识流是继象征主义之后出现在西方文坛上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意识流文学自20世纪初形成以来,它就波及世界上各主要国家,如意大利、德国、日本、印度及拉美国家等,无论是对西方文学还是东方文学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中国自然也不例外。意识流文学给中国文坛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震撼,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的文学观念和小说创作模式。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使国门重新打开,各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论、思潮流派和创作手法再次涌入我国,王蒙首先对意识流进行了有意识的运用。
  一、王蒙进行意识流小说创作的背景
  我国在建国后,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政治上极左、经济上落后、文化上封闭,文艺上“左”的倾向十分严重,造成在那几十年中,中国文学排斥了西方现代文艺理论与创作实践的借鉴与吸取。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国门重新被打开,西方的各种文艺理论、思潮流派以及各种现代派文艺作品再度大量涌入中国,形成“五四”之后的第二次中西文化双向交流的高峰,中国文学与文化再一次汇入世界文学与文化的潮流之中,使得西方的各种现代派理论和创作技巧再度在中国文坛上风靡起来。与20世纪20~40年代我国学者对现代文学作品及其理论的介绍相比,新时期对西方现代主义的介绍更加全面系统。在新时期,大量的弗洛伊德、柏格森、詹姆斯以及西方现代派作家的作品相继翻译介绍过来,随着这些译介活动的深入展开,在中国文坛上,诗歌、小说、戏剧等文体的创作中出现了一系列的作品,这些作品不同程度地体现了现代主义的特征,尤其是在小说领域,一批活跃的中青年作家开始积极借鉴、运用各种西方现代派理论和创作技巧进行文学创作,在这些理论和技巧中首先被借鉴、运用的就是意识流。
  “意识流文学主要描写人物的意识流动的真实,突出人物的内心矛盾,在描绘当代人的复杂灵魂方面,意识流确实比传统手法优越。”[1]360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正是中国在经历了多年的禁锢之后迎来的开放时期,不论是普通的人民群众,还是文学艺术家,他们的心理活动日趋丰富,人们的心灵世界空前活跃,被压抑多年的思想和情感的洪流都强烈地需要宣泄出来。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作家越来越重视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他们尽情地描述人物的内心思想和意识的自由活动,于是借鉴西方意识流文学的创作手法,以人物的意识流动来结构小说,使人物灵魂深处的矛盾状况自然流露的意识流小说便顺理成章地出现了。1979年王蒙率先在其作品中使用意识流的手法,由此引发了一场对意识流的大讨论和其他一些作家对意识流的兴趣。1981年9月,高行健的《现代小说技巧初探》引起了许多作家的强烈兴趣,随后出现了一大批具有意识流特征的小说。
  新时期中国意识流小说的重新崛起与王蒙的艺术探索和创新是分不开的,他是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的首倡者与重要的实践者。20世纪70年代末,王蒙非常清楚地看到了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现实生活使人们心灵思想的跳跃呈现着复杂化、快节奏的特点,并且清醒地认识到要反映这样的生活现实就必须对文学创作进行革新。王蒙认为,西方意识流文学在表现人的心理方面有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意识流能够逼真地“写人的感觉”;他还认为,意识流小说以心理时间来结构作品,能增大跨度和容量,可以使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的事情能让人感到更广阔、更长远、更纷繁的生活。于是王蒙开始使用意识流的手法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内心思想,使用放射性结构和跳跃的节奏来缩短人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描写人物复杂细微的意识流动。
  二、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及其特色
  在1979年至1980年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王蒙相继发表了《布礼》、《夜的眼》、《风筝飘带》、《蝴蝶》、《春之声》、《海的梦》这一组被称为“集束手榴弹”的六篇中短篇小说,对西方意识流手法进行了尝试与创新。“王蒙的这六篇小说连同他以后创作的意识流小说重新开始并加速了已中断多年的意识流文学东方化的过程,使之以全新的面貌与格调出现在古老的东方大地。” [2]
  王蒙这六篇小说突破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结构模式与时空观念,不再以外部故事的进程为结构线索,而是以人物的内心活动、意识跳跃、情绪变化、心理背景为结构纽带,采用内心独白与内部分析、自由联想、时空交错及象征等艺术手法,开辟了当代小说走向人性与心灵世界的方向,使小说创作获得了空前未有的叙述自由与广阔领域,首开了新时期小说文体变革的先河。
  首先,这些作品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情节。在《海的梦》、《春之声》、《夜的眼》等篇小说中,王蒙没有停留在故事的情节上,不注重对客观事物的细致描写,而是深入人物及社会生活的深层,通过主人公意识活动来反映生活的光彩与真谛,在描述人物的意识流动中,情节已淡化成若有若无,它只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媒介。在《布礼》、《蝴蝶》以及《风筝飘带》中确实有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发展,它们在小说的许多小节中或明或暗或强或弱地存在着,但这些情节却大多是在人物的意识流动中展开的,并且没有多大的波折。这种在人物的意识中展开情节是西方意识流文学东方化的标志之一。
  其次,王蒙在这些作品中运用了典型的意识流手法,如时空蒙太奇、内心独白、内部分析、感官印象、象征等。《布礼》和《蝴蝶》两篇小说中时空交错最为明显,这两篇小说所描述的时间都跨越了30年。作者采用心理时间的结构,通过主人公内心思想意识的流动将过去、现在相互交叉、渗透,只不过《布礼》主要是时间交错,《布礼》中以钟亦成的心理矛盾为中心线索,打破自然时间,按照心理时间构思全篇小说。《蝴蝶》则时空交叉都有,小说呈现着空间发射性的结构,描写了张思远离开山村回到部长官邸两天的心理活动,通过这些心理意识的流动如内心独白、幻觉、闪念等展现了他大半生的经历。在其他几篇作品中,同样有着时空的跳跃,只是幅度小一点而已。
  王蒙在这些小说中感官印象的运用同样是得心应手。《夜的眼》主要就是描写一个长期生活在边陲小镇的人——陈杲,在一个晚上到大城市找一位领导,结果无功而返的经过。作品描述了陈杲对大城市的夜的主观感觉。如:
  黑洞洞的楼道。陈杲像喝醉了一样地连跑带跳地冲了下来。咚咚咚咚,不知道是他的脚步声还是他的心声更像一面鼓;一出楼门,抬头,天啊,那个小小的问号或者惊叹号一样的暗淡的灯泡忽然变红了,好像是魔鬼的眼睛。
  多么可怕的眼睛,它能使鸟变成鼠,马变成虫[3]360。
  《海的梦》描述了缪可言——一个坎坷一生、向往大海的知识分子在海滨度过的五天。小说描写了他第一次见到大海景象时的情绪、心境和他的独特感觉印象以及他在离开海边的前夜所欣赏到的景色带给他的感官印象。如:
  [HTK][HK22]就站在海边,向往这铺天接海的云霞吧。大面积的,扇面形的云霞,从白棉花球的堆积,变成了金色的菠萝了。然后出现了一抹玫瑰红,一抹暗紫,像是远方的花圃,雪青色,灰黑色、褐色和淡黄色时隐时现,掺和在一起。整个的天空和海洋也随着这云霞的色彩而渐渐暗下来了,陡地一亮,落日终于从云霞的怀抱里落到了海上[3]386-384。
  “记录感官印象这种方法的用意就是要再现纯属个人性质的印象。为了接近感觉,语言必须依靠从未有过的词句和用法表现出来。” [4]366王蒙的小说中就运用了一些非常特别的词句来表达人物的感官印象。如“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小黑点,一个白点,一挂船上的白帆和一条挂着白帆的船。”[3]382将船与帆拆开来描述,给人更深的印象,精确传达出人物视线的转移和意识的流动,同时具有诗的韵味。王蒙还特别注重使人物的特定心态与对外界的感觉印象统一起来,如“车轮的滚动发出了愤怒而又威严的、矜持而又满不在乎的轰轰声。”[3]2这里我们可以感到车轮声音实际上表达的是张思远本人的心理。王蒙这种驾驭新颖、精妙的语言的能力常令人想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新感觉派作家在他们意识流小说中表现出的语言驾驭能力。
  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大量采用了内部分析的手法。《风筝飘带》里女主人公素素是一个内心世界非常丰富、经历又很曲折的姑娘。作品的前半部分描述的是素素在等待与佳原约会时思绪和意识的流动,包括素素的梦也是在流动的回忆中闪现出来的,作者在描述她的思绪时使用了内部分析手法,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素素的内心世界:
  [HK22][HTK]她把关于红彤彤的世界的梦丢在绿色的、黄色的和黑色的迭替里。从此她食欲不振,胃功能紊乱,面容消瘦。除了红的梦,她还丢失了、抛弃了、被大喊大叫地抢去了或者悄没声息地窃走了许多别的颜色的梦。白色的梦,是水兵服和浪花;是医学博士和装配工;是白雪公主。为什么每一颗雪花都是六角形而又变化无穷呢?大自然不也是具有艺术家的性格吗?蓝色的梦,关于天空,关于海底,关于星光,关于钢,关于击剑冠军和定点跳伞,关于化学实验室、烧瓶和酒精灯。还有橙色的梦,对了,爱情。他在哪儿呢?高大、英俊、智慧、善良,他总是憨笑着……我在这儿呢![3]363
  素素的思绪并没有脱离理性的控制,作者用自己的语言将人物的印象、意识活动表达出来。王蒙在运用内部分析时,常常将外部描写或感觉印象与之结合起来,这在《蝴蝶》、《海的梦》、《春之声》等中都可见到。王蒙还将内心独白与内部分析融合在一起,他的意识流小说大多是第三人称,他使用内心独白时,有时加引号,大多数情况下不加引号,使内心独白与内部分析浑然成一体。
  意识流小说在内部分析、内心独白和感官印象中包含着自由联想的使用。王蒙写的自由联想既是跳跃着的,又是自然、合理的。人物的意识由所见、所闻、所听、所感触发,不断跳跃向前流动。《春之声》写到在岳之峰的意识流动中录音机声音的侵入引导着他的意识流动的方向,德语使他想起到德国的考察,童声合唱使他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春天,想起春天的力量,最后引出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点题。王蒙的自由联想,不是下意识的胡思乱想,而是乱中有序,有明显的主航道,经常迸发出理性的光辉与力量。
  意识流小说大量采用象征手法,王蒙同样看重象征,他说过:“象征不是譬喻,象征是说生活本身往往提供出大有深意的形象,这种深意却是相当含蓄而且因人而有不同的解释的,具有某种多义性的。”[2]这恰恰与意识流小说主题的多义性相吻合。《风筝飘带》中的风筝飘带象征一种向上奋进的力量和执著追求的精神,还是素素美好童心的象征,也是她和佳原爱情的象征;《海的梦》中,主人公梦恋多年的大海是自由气息、青春活力和未来的象征;《蝴蝶》中“被碾碎的小白花”象征了海云的一生,而韭菜则象征着春天和人生的转机。《布礼》——布尔什维克的敬礼——题目本身就象征着对共产主义的信念。
  三、结语
  王蒙在“集束手榴弹”之后,继续进行探索,在吸收现代派尤其是意识流的技巧、手法的基础上,把情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有机结合,形成多层次的立体特征,他创作的意识流小说既面向主观世界,又面向客观世界;既探究人的内心世界的奥秘,也描绘现实生活的广阔。王蒙的探索之作给新时期的文坛带来了新鲜的气息,他运用意识流手法突破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引领当代小说进入了现代性变革的历程之中。王蒙的意识流小说创作无疑给当代小说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他是新时期意识流小说的首倡者与实践者。继王蒙之后不少作家都将创作视角转向人的主观内心世界,运用意识流的手法来描写人物的精神活动。王蒙等作家的小说通过意识流的手法突破了传统小说的叙述模式,把当代小说推向了现代主义变革的历程之中,带动更多的作家研究运用各种西方文艺理论进行创作。
  [参考文献]
  [1]赵俊贤.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综史(下)[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李春林.东方意识流文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99.
  [3]王 蒙.夜的眼[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4]梅尔文·弗里德曼.“意识流”概述[M]//文艺理论译丛,第1辑.北京: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3. 
Powered by Discuz!
& Comsenz Inc.从《追忆似水年华》和《尤利西斯》看意识流小说的实质_休闲阅读-牛bb文章网您的位置:&>&&>&从《追忆似水年华》和《尤利西斯》看意识流小说的实质从《追忆似水年华》和《尤利西斯》看意识流小说的实质(原作者:李会琴)关键词:意识流 《追忆似水年华》 《尤利西斯》 实质摘 要: “意识流”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西方的一股文学思潮,它注重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内心感受,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是“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而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则将“意识流”小说各种特有的风格、技巧运用得最为娴熟。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信仰危机的出现,人们渴望表达个人的内心感受,探寻个人内心深层意识的轨迹,获取一种心理安慰,“意识流”小说便应运而生了。相对于传统小说对客观外在真实的刻意追求,“意识流”小说则转向了对主观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示。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的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当之无愧地被看作是“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普鲁斯特本人思想的进步性使他认识到腐朽、庸俗的资产阶级的没落是历史的必然,因而对这个阶级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与讽刺。而另一方面,由于他自己的身份也是这样,又使他沾染了这种颓废、沮丧的情绪。因此,作品的基调并不高。不过,作品本身基调的高低,并不是评价作品好坏的唯一标准,《追忆似水年华》正是如此。普鲁斯特并不青睐于写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典型情节,他所关注的是人物的内心感受,是一个个回忆的片段。马赛尔既是作者,又是小说的主人公,从而将作家的命运与主人公的命运融为一体,二者的内心感受合二为一。可贵的是,作家普鲁斯特虽然有意识地淡化情节,但作品读来,却并没有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而是一条完整而严密的意识流动线。作家通过一个个回忆的片段,将自己的主观感受熔铸其中,并让这种意识的流动随着他的回忆缓缓道来,从中,读者同样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童年和少年,感受到他通过与上层贵族社会广泛接触而了解到的这些人的存在价值,感受到他在爱情中所经历的痛苦、失望,他的孑然独立、为艺术献身的决心……“母亲叫人端上一块圆鼓鼓的名叫玛德兰的小点心,是用带凹槽的海贝当模子制作的。我刚度过阴郁的一天,即将来临的又是令人丧气的明天,不免心绪烦乱,便马上机械地把一匙茶送到嘴边,茶里泡了一小块点心。进到嘴里的茶和点心刚接触上颚,我的整个身体突然震动了一下,我愣住了,体会着已经发生的异乎寻常的变化,一种奇妙的感觉渗透了我,但它是孤立的,说不清它的起因……可是,突然间,记忆回来了,我刚才尝到的那股味道,正是我以前在贡布雷的时候,每个星期天早上,我到莱奥妮姑妈的卧室请安时,姑妈叫我吃的那种泡在茶里或药茶里的一小块玛德兰点心的味道。”小玛德兰点心唤醒的记忆,就是普鲁斯特所独创的“无意的记忆”。当主人公马塞尔意识到这块蛋糕有着似曾相识的美感时,他便绞尽脑汁去回忆,但那种稍纵即逝的快感一去不复返了。当他决定放弃并专注于吃蛋糕时,突然间,奇迹发生了。他不仅回忆起了姑妈家的蛋糕,还包括周围的房屋、街道以及那个城市的情景。无意识的回忆打开了他记忆的闸门,重现了曾经的情景,而这一切,都是那块小小的玛德兰蛋糕所引起的。没有人会在回忆时特意提醒自己:我要开始回忆了。因此,正因为其无意识,才越显真实;正因为其无意识,才越发显示出作品本身意识流动的流畅。《追忆似水年华》能够真实地表现人物的心灵,不仅在于它独特的表现内容,还在于它对于“时间”这一永恒概念的执著追求与真实而反传统的表达。小说题目“追忆似水年华”,直译出来便是“寻找失去的时间”,主人公马塞尔的回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在“寻找失去的时间”。他用回忆这一母题,建构了一个有悖于常理的“心理时间”。但是,“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逝去的时间是无法找回的,而普鲁斯特却让主人公执著于回忆,以为自己找回了回忆,找回了时间,其实这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心理幻象。主人公越投入,越津津乐道,就越让我们感到现实的无奈,越发看到了我们自己的影子:总是试图抓住实际上根本抓不住的东西。谈到“意识流”小说的实质,就不能不提到“意识流”小说的又一大巨匠――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及其他的著作《尤利西斯》。如果说普鲁斯特开创了“意识流”小说的先河,那么乔伊斯则是将“意识流”小说各种特有的风格、技巧运用得最为娴熟的第一人。作为西方“意识流”小说的里程碑,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成功地协调了理性与非理性、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矛盾。他不仅运用了一些高超的合乎理性的技巧,去表现人物非理性的内心感受。同时,通过自由联想、内心独白等“意识流”小说惯用的艺术技巧,表现出人物混乱的意识流动,从而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建立了一道桥梁,真实再现了人物的心灵。在情节构造上,乔伊斯一反“意识流”小说淡化情节的传统模式,而是对情节进行了重新的构造。小说中的一切细节都发生在都柏林,一切细节和意识都从三个主人公的角度出发,故事发生的时间严格限制在24小时内,甚至不到24小时,在情节的构造上完全遵循了西方古典戏剧的“三一律”原则。他采用这一传统形式的目的就在于:在这样一条无限流淌的意识的河流中,如果不加限制,就会显得混乱,用传统的结构形式对这条意识的河流加以限制,使这样一部鸿篇巨制能够有一条主线,显得井井有条,一方面便于读者去把握这条主线,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同时也通过这种传统的结构形式,对比出意识的流动性和无形性,寓无形于有形,让读者更真实地感受到人物的心理活动。如果说采用“三一律”的传统结构形式是乔伊斯采用合乎理性的艺术技巧来表现非理性的精神活动,那么他对内心独白的使用则是他采用独特的语言手段来反映人物各个层次的心理活动的大胆尝试了。他将自己的主观感受与主人公的内心独白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改变了“意识流”小说中作者退出作品的传统模式,而是更深入地干预了作品,从而将反映客观现实与反映主观真实融为一体,实现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跨越与融合。……轰隆隆火车在远处鸣汽笛这些机车力量真大像巨人水蒸气向四周乱喷就像那首古老的情歌的结尾可怜的男人们不得不离开妻子和家庭在发烫的机车里通宵上班今天真闷热我很高兴我已将那些过期的《自由人》杂志和照片烧掉了一半将东西像那样到处乱放他变得越来越粗心了将剩下的扔进了换洗室……这一段没有任何标点的内心独白,看似无意识,实则有迹可循,语义看似模糊不清,但正是这种朦胧、混沌的形式反映了莫莉的朦胧意识、潜意识。她的思维表面上看起来很混乱,但在这种混乱外表下的,却是她意识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由流淌。她能从火车“鸣汽笛”联想到了“那首古老的情歌”,她由“发烫的机车”感到“今天真闷热”。这些朦胧的意识又是合情合理的,是正常人的正常思维,将形式上的无意识与内容上的有意识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人物的内心活动呼之欲出。再如,小说的结尾这样写道:……好吧当我像安达西姑娘那样把玫瑰插在头发上要我戴一朵红的好吧他是怎样地吻我啊我想好吧别人行他也行随后我用眼睛问他再一次好吧然后他问我好吧要我说好吧我的山之花然后他先用双手搂住我好吧将他朝我身上拉让他碰我的乳房一身香味他简直疯了我说好吧我会的好吧。乔伊斯用“好吧”一词贯穿了莫莉这段两万余字的内心独白,表面看起来只是意识的疯狂驰骋,作者也没有发表任何的个人观点,但正是由这一个个“好吧”连缀起来的意识的河流,让读者看到了莫莉的水性杨花,看到了她对情欲的渴望和及时行乐的价值观念。“意识流”小说是独特的,反传统的,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征,运用无意识的回忆和独特的内心独白的艺术手法,关注人类心灵,关注人的内心世界,还原给了我们一部人类真实的心灵史。意识流小说的伟大就在于它还原给了我们一个真实的心灵史,这就是“意识流”小说的实质,也是它带给我们的震撼。作者简介:李会琴,英语语言文学硕士,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副教授,西南大学高级访问学者;研究方向:英汉修辞对比研究、语篇分析、英语教学。参考文献:[1] [法]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M].徐继曾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4.[2] [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M].萧乾,文洁若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4.[3] 涂卫群.从普鲁斯特出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4] 柳鸣九.西方文艺思潮论丛:意识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5] 廖星桥.外国现代派文学导论[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实习编辑:魏思思)E-mail:欢迎您转载分享:热门休闲阅读好评休闲阅读答案:1.DE;2.D;解析:(1)
D.“潜意识活动”的说法错误,应为“感觉和思想”;E.“人物……扑朔迷离,深远莫测”的说法错误,应为“离我们越来越近”。
这是解读者解读意识流小说的方法,而不是意识流小说的文体特征。
(1)“意识流”这一概念采用了比喻的手法,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2)“意识流”这一思想为小说家运用意识流手法叙事提供了理论依据。
  (1)直接展示意识
  (2)展示未及于言表的素材
  (3)描述人物的全部意识
  (4)有假想观众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草木有本心
读唐诗,读到这一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突然想:世上什么东西最惨?是次品。我怎么会从这一句唐诗想到次品呢?不知道,反正我就是想到次品了。&
说次品是婉转的说法,其实就是废品。废品与无用之物是不同的概念。无用之物就是无用,没有什么过错,也许是人们没有想出它的用处,也许是它并不想为人所用就装出一副全不起眼的样子,总之,无用不是褒义,也并不是贬义。但是废品就不一样了,它已经被按照某种希望、某种模式改造,加工(扭曲或者提炼),已经弄得面目全非了,却没有达到被改造的彼岸,没有达到改造者所希望的那种被用的要求,因此被扔到一边,不再被“用”。
我看不起废品,觉得它很可悲。&
而无用之物有趣啊,它自然&&&& 春来草自青;它放任&&&& 纷纷开且落。保留了许多可能却引而不发,终于任其凋零如陨叶落花,以一无所有保全了天然。
竹子是最中国化的草木,很有用。古时用来做简,用来刻字,一烤会出汗的,所以史书又叫“汗青”。可以建竹楼,可以扎筏,还可以制家具、桌椅、屏风,还有床。&
许多熟悉的带“竹字头”的汉字:竿、竽、篱、笼……都在告诉我们竹子的用处。&
雅一点的则是笠和笔,文人出门和在家随时相伴的。&
最风雅的自然是箫、笛,还有笙。&
人喜欢这些竹制的器物,是从人的立场出发的,若是从竹子的立场出发,被人如此看重是荣宠还是不幸则很难说。&
要被砍下来,接受挑选,然后或劈或凿,又削又磨,甚至千揉百烤,真是苦心志,伤筋骨,可伤可叹。何况还有那些被砍了下来,又因为形状不合要求,或者后来爆裂,或者凿错削坏了……弃而不用的,何等可悲!一旦次了,便什么都做不成了,它永远不能回到山间坡上,做自由自在沐雨栉风的竹子,而且连露水都不来打湿它,它连哭泣都不能够了。它不再是竹子,而且什么都不是。它既不是竹,也不是竹制品,它没有姓氏,只有一个统称,叫做“次品”。&
人总是这样,看到竹子就想到要做成什么,而且相信,经历的所有折腾劳苦都必然会有报偿,要奋斗就要牺牲,而牺牲了就会成功,至少有意义。似乎没有人肯正视一个真相,或者说因为对成功不可抑制的欲望而假装忽略了它:成功都是用牺牲换来的,而牺牲不一定与成功有联系。
何况世界上并没有绝对的成功?现在所谓的成功,不过是按照大多数人的标准衡量的,而按照他人的意志塑造自己,一出发就是错的。
一违本性就是错了,再努力就是错上加错;再不走运成为次品,那真是万劫不复。但是一竿竹子要有用,就是要冒这样的风险的。一个人要成功,是不是也一样?&
所以我喜欢这句诗: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不论是次品还是成品,都不是它的本心。它的本心是做一竿不被理会的竹子,钻出土,解开带绒毛的笋衣,拔节,抽枝,在风里婆娑,在雨中瑟瑟,如果没有葬身熊猫之腹,那等待着它最后结局的是开花,死去……远离欣赏和利用,也远离扭曲的企图,这样自然就避免了厄运。&
无用的竹子应该是快乐的。
作为竹子,没有比这更好的命运了。不想有用,就不被扭曲,更永远避免了沦为次品的悲惨。&
在无用中保全了自己,这样就不用为了实现一种可能而舍弃生命内在的九百九十九种可能。不是不能,是不忍,不愿,不甘。&
生命是一朵千瓣莲花,如果我的“本心”拒绝盛放,那么也就拒绝了枯萎和零落。
14.文中“废品”和“无用之物”的含义是什么?&
废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用之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作者为什么说“无用的竹子应该是快乐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解释“不是不能,是不忍,不愿,不甘”这句话的含意。
答:&&&&&&&&&&&&&&&&&&&&&&&&&&&&&&&&&&&&&&&&&&&&&&&&&&&&&&
17.“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这句话的背后,隐含着作者怎样的价值观?你怎样评价作者在文中对成功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汽车等着的时候
夜幕初降,这位穿灰色衣服的女子来到小公园里那个宁静的角落,坐在长椅上看书。她的衣服灰色朴素,她的脸蛋非常漂亮。前一天和再前一天,她都在同一时间来到这里,有一个年轻人知道这件事。
这个年轻人走近前来。就在这一刹那间,她的书滑出了她的手指,落在地上。那年轻人捡起来,有礼貌地将书还给那女孩子,说了几句关于天气的话,然后就站在那里等着。
那女孩子看看他朴素的衣服和平凡的脸。
“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坐下,”她用女低音说,“光线太差了,不宜看书。我倒愿意谈谈。”
“你知不知道,”他说,“你是我见到过的最漂亮的女孩子。我昨天就看见你了。”
“不管你是谁,”那女孩子用一种冷冰冰的语气说,“你必须记住我是一个有身份的女人。”
“请原谅,”这个年轻人说,“这是我的不是,你知道——在公园里有些女孩子——当然你不会知道,但是……”
“好啦,别说啦,我当然明白。现在谈谈这条路上的人吧。他们去向何方?他们为什么如此匆忙?”年轻人没有回答,他捉摸不透他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
(法)莫泊桑
自从随军入侵法国以来,瓦尔特·施那夫斯觉得自己处处背时不顺。他身体肥胖,走起路来很费劲,老是喘气,他那双又肥又厚的平脚板,痛得他苦不堪言。
每当夜幕降临,他裹着大衣躺在地上睡觉,这时,他总要久久地思念着留在家乡的妻子儿女。碰到好吃的东西,他总是细嚼慢咽,仔细品尝。他常这样想,人一死,世上一切良辰美景、欢快幸福岂不立即就化为乌有。
他所属的那个兵团向诺曼底进发。有一天,他奉命跟一支小分队外出侦察。田野里一切似乎都毫无动静,这些普鲁士人放心大胆走进一个沟壑纵横的小山谷。突然,枪声大作,猛烈的火力阻挡了他们的去路,他们队伍中立即有二十来人被撂倒。一支游击队从一个巴掌大的小林子里直扑而来。
瓦尔特·施那夫斯起初愣在那里没动,他一时不知所措,竟忘了赶快逃命。随后他才拔腿就逃,但立即又意识到自己慢得像一只乌龟。这时,他看见,在他前方六步开外有一道宽宽的地沟,上面长满荆棘并有枝叶掩盖,他猛然双脚一并,纵身往沟里一跳,正如从桥上往河里一跳那样。
他像一枝箭,穿过一层厚厚的藤叶与尖利的荆棘,沉沉地跌坐在一堆石子上,脸与双手都被荆棘划破了。靠头顶上缠绕的藤枝当掩护,他尽可能地快爬,想离开战场远一些。
有一段时间,枪声、叫喊声与呻吟声仍清晰可闻。后来,一切归于平静,寂寥无声。
这个普鲁士大兵开始盘算起来:我该怎么办呢?如果回部队的话,那又要去过开战以来那种苦不堪言的生活,每天忧心忡忡,惊恐不安,疲劳难耐!
可是,到底怎么办呢?总不能老待在这条沟里,一直到战争结束。一个人每天都需要吃东西呀!
他突发奇想:“如果我当上俘虏就好了。”此一奇想既出,他的心就兴奋地跳动起来。关在看管严密的牢狱里,有吃有住,枪弹打不着,刺刀碰不上,什么都不用害怕了。
夜幕突然降临,一片晦暗,万籁无声。他待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夜色中只要有一点轻微的陌生的声响,他都要吓得打哆嗦。正好有只兔子屁股擦到窝边发出了响声,险些吓得瓦尔特·施那夫斯拔腿就逃。猫头鹰的叫声,更是把他的心撕碎了,使他感到一阵阵突如其来的恐惧。
这时,瓦尔特·施那夫斯突然发现自己已经饥肠辘辘,寒冷难熬。接着迷迷糊糊,噩梦不断。
晨光又重新照临他头上。他又开始进行守望。
一直又到了夜幕降临大地的时候,他不失时机悄悄地爬出地沟,猫着腰,胆战心惊地朝远处的城堡走去。
城堡底层的窗户都透出灯光,其中有一扇窗还大大地敞开着;一阵浓浓的烧肉香从里面冲出来,钻进了他的五脏六腑,使得他呼吸急促,勇气骤增。
于是,他不假思索,戴着尖顶盔就冒冒失失出现在那个窗口。
屋里有八个仆人,正围着一张大桌子吃晚饭。突然,有个女仆吓得张大了嘴,两眼直瞪,一动不动,手里的杯子砰然掉在地上。其余的人,都跟着她的目光看过去!
他们瞧见了敌人!老天爷啊!普鲁士大兵攻进城堡了!
开始,就这么一声惊呼,由八个不同的嗓音同时发出的惊呼,骇得人心惊胆战,毛骨悚然;紧接着,在场的人争先恐后站起来,一阵混乱。转眼间,人就跑空了,只剩下那张堆满了食物的桌子。瓦尔特·施那夫斯则对眼前的这一幕感到莫名其妙。
他迟疑了一会儿,就爬过窗台,朝那一桌食物走去。
这是黎明前寒冷的时刻。矮树丛中,有许多人影在悄无声息地偷偷移动,黑暗里,不时有一两把铜铁利器的尖梢,被缕缕月光照得闪闪发亮。
突然,一群武装到头发的士兵迅速抢占了整幢房子。瓦尔特·施那夫斯正在那里呼呼大睡。五十枝上膛待发的枪一齐对准了他的胸,接着,把他从头到脚捆个结结实实。一位军服上镶着金线的胖军官,大喝一声:“你被俘虏了!投降吧!”
瓦尔特·施那夫斯脸上露出了微笑,他,现在的确是面带微笑,因为他确认自己终于当上了俘虏!
(选自《莫泊桑作品选》,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写法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是一篇以一名普鲁士士兵为主人公的短篇小说。作者以普鲁士侵略法国为创作背景。
B.作者从普遍人性的角度去塑造人物,使施那夫斯的形象真实鲜明。
C.小说通过施那夫斯的奇遇故事,表现了他贪恋安逸,胸无大志的性格品质,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D.作品表达了作为侵略者的普鲁士士兵对战争也很厌恶的主题。发动战争只是统治者的政治手段,人民爱好的是和平。
E.小说结尾施那夫斯面带微笑,但内心却十分痛苦忧伤,他只是不想让法国军看出。
(2)小说取名为“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请你简述作品中瓦尔特·施那夫斯经历了怎样的奇遇。
(3)这篇小说的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都很精妙,请说明这些描写的内容和作用。
(4)有人认为主人公施那夫斯的人物形象是可悲的,有人认为施那夫斯是可爱的,请探究文本,概括分析。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处在全球化这一大的历史背景下,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十字形的交叉点上:它一方面要实现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的综合,一方面则要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的综合。这一情况发生的物质层面的根源在于,当代中国要跻身现代化、全球化的潮流,要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必须完成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转型。这对中国发展进程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特殊的发展机遇。从文化层面看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有很大的互补性。汤因比认为,稳定与活力是人类安居乐业所不可缺少的要素,而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恰恰分别蕴含了这两种东西。因此,他满怀希冀,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两极——中西文化的接触,极有可能融会出一种既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性又体现西方现代文化活力的、适用于全人类的理想文化模式或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不仅使人类得以生存,而且还能保证人类的幸福安宁。不仅如此,汤因比还坚信,能够实现这种综合与统一的将不会是任何西方力量,而只有可能是中国。这是因为,中国有政治统一和思维统一的悠久和深厚的历史传统,而且正在开辟和尝试走出把前工业社会的传统生活方式和西方工业社会的现代生活方式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同时又避免二者的缺点这样一条道路。
从全球化的角度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赶超西方发达国家、从前现代化向现代化乃至后现代化,从农业经济社会向工业经济社会乃至知识经济社会跳跃式发展的必然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形式。华夏文化它将有可能做到:既享有科学理性所带来的现代高科技的成果,又高扬和弘大民族的人文精神;既获得经济和财富的巨大增长,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即拥有经济效率,又具有社会公平。总之,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
(节选自侯才《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文化》)
6、下列表述不属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发展的特征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化的发展面临实现本土文化与域外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综合的问题。
B.中国文化发展的严峻挑战在于,当代中国必须完成由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转型。
C.中国文化发展的机遇在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在互补中共同发展,融合出适用于全人类的理想文化模式或生活方式。
D.中国文化有可能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发展。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传统文化的稳定和西方现代文化体现的活力是人类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要素。
B.中西文化的综合与统一应该由中国来实现。
C.政治统一和思维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稳定性的表现,它不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
D.科学精神可以带来高科技成果,促进经济和财富的增长,并提高经济效率;人文精神可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促进社会公平。
8、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定能把前工业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西方工业社会的现代生活方式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
B.中国传统文化使人类面临生存困境,而西方现代文化又无法保证人类的幸福安宁,所以中西文化的融合才有必要。
C.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必须经历的社会形式。
D.现代化从程度上可分为前现代化、现代化、后现代化三种,中国目前处于前现代化阶段,西方发达国家处于后现代化阶段。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最后一位戴罪的功臣 梁衡
既然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禁烟英雄林则徐就是近代史上第一人。
可惜这个第一英雄刚在南海点燃销烟的烈火,就被发往新疆接受朝廷给他的处罚。怎么摆脱这种状况?最常规的办法是得过且过,忍气苟安,争取朝廷早点召回。特别不能再惹是非,自加其罪。一般还要想设法讨好皇帝,贿赂官员。这时内地的家人和朋友正在筹措银两,准备按清朝法律为他赎罪。林则徐却断然拒绝:我没有任何错,这样假罪真赎,是自认其咎,何以面对历史?他选择了上对苍天,下对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为国尽力。
林则徐看到这里荒地遍野,便向伊犁将军建议屯田固边,先协助将军开垦城边的20万亩荒地。垦荒必先兴水利,但这里向无治水习惯与经验,他带头规范,捐出私银,承修了一段河渠。这被后人称为“林公渠”的工程,一直使用了123年,直到1967年新渠建成才得以退役。就像当年韩愈发配南海之滨带去中原先进耕作技术一样,林则徐也将内地的水利、种值技术推广到清王朝最西北的边陲。他还发现并研究了当地人创造的特殊水利工程“坎儿井”,并大力推广。皇帝本是要用边地的恶劣环境折磨他,用寂寞和孤闷郁杀他,他却在这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
林则徐在伊犁修渠垦荒卓有成效,但就像当年治好黄河一样,皇帝仍不饶他,又派他到南疆去勘察荒地。南疆沙海无垠,天气燥热,人烟稀少,语言不通。对皇帝而言,这是对他的进一步惩罚,而在他,则是在暮年为国为民再尽一点力气。日,林则徐在三儿聪彝的陪伴下,由伊犁出发,在以后一年内,他南到喀什,东到哈密,勘遍东、南疆。他经历了踏冰而行的寒冬和烈日如火的酷暑,走过“车箱颠簸箕中粟”的戈壁,住过茅屋、毡房、地穴,风起时“彻夕怒号”、“毡庐欲拨”、“殊难成眠”,甚至可以吹走人马车辆。林则徐每到一地,三儿与随从搭棚造饭,他则立刻伏案办公,“理公牍至四鼓”,只能靠第二天在车上假寐一会儿,其工作紧张、艰辛如同行军作战。对垦荒修渠工程他必得亲验土方,察看质量,要求属下必须“上可对朝廷,下可对百姓,中可对僚友”。别人十分不理解,他是一戍边的罪臣啊,何必这样认真,又哪来的这种精神?说来可怜,这次受旨勘地,是皇帝给的苦役,活得干,名分全无。他的一切功劳只能记在当地官员的名下,甚至连向皇帝写奏折、汇报工作、反映问题的权利也没有,只能拟好文稿,以别人的名义上奏。这是何等的难堪,又是何等的心灵折磨啊。但是他忍了,他不计较,能为国出力就行。整整一年,他为清政府新增69万亩耕地,极大地丰盈了府库,巩固了边防。林则徐真是干了一场“非份”之事,他以罪臣之名,而行忠臣之事。
林则徐还有一件更加“非份”的事,就是大胆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当勘地工作将结束,返回哈密时,路遇百余官绅商民跪地不起,拦轿告状。原来这里山高皇帝远,哈密王将辖区所有土地及煤矿、山林、瓜园、菜圃等皆霸为已有。数十年间竟无人敢管。林则徐接状后勃然大怒,立判将土王占一万多亩耕地分给当地汉维农民耕种,并张出布告:“新疆与内地均在皇舆一统之内,无寸土可以自私。民人与维吾尔人均在皇恩并育之中,无一处可以异视。”各族人民奔走相告,生计无忧,民族和睦,边防巩固。他这是以罪臣之身又多管了一件“闲事”啊!
林则徐是皇家钦定的、中国古代最后一位罪臣,又是人民托举出来的、近代史开篇的第一位功臣。
16.本文主要是从哪两个角度来选材组材的?(除标点不超过10个字)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章第二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充军伊犁期间,林则徐“在这亘古荒原上爆出一声惊雷”,“惊雷”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意分条概括。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本文抓住传主的业绩和品格,选择丰富典型的史料,通过叙述、描写、评议揭示其特有的精神风貌。
B.文章第四自然段详细描写环境的恶劣和林则徐的艰苦行程,目的之一是反衬出林则徐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得失的高贵品质和创建的丰功伟绩。
C.林则徐在勘地工作将结束返回哈密时,曾在当地进行了一次土地改革,将土王占一万多亩耕地分给当地汉维农民。
D.文章第三段说:“就像当年韩愈发配南海之滨带去中原先进耕作技术一样,林则徐也将内地的水利、种值技术推广到清王朝最西北的边陲。”这是运用对比的手法,目的是突出林则徐的这一功绩巨大。
E.本文在客观公正评价的同时,融入作者浓郁的情感,使传主的精神更好地感染读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意识流小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