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偏义复词连文

训诂学6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1.00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课​件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97.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训诂术语“对散”“对言散言”“浑析” ——兼谈综合分析
下载积分:500
内容提示:训诂术语“对散”“对言散言”“浑析” ——兼谈综合分析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4:51:2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训诂术语“对散”“对言散言”“浑析” ——兼谈综合分析.DOC
官方公共微信您的位置: >
来源:  作者:文非顾跃;
“牛马(嘶)”是偏义复词还是连及辞格?——与顾贵仁先生商榷兼及“鲧禹决渎”等语言现象  高中(语文》第五册(孔雀东南飞)“其日牛马嘶”一句,教材注云:“(结婚)这一天牛马乱叫的时候。嘶,马叫。”顾忠贵仁先生在《语文知识》1999年第5期上撰文提出异议(参见该期《牛马同叫?》一文): 既然“嘶”为“马叫”,怎么可以将“牛马晰”释为“牛马乱叫”?马叫曰嘶,牛叫曰阵。诗句中仅提“嘶”字,只提马叫,可见,“牛马”为偏义复词,“牛”,仅作陪衬,无义。对此观点,我们不敢苟同。兹略陈陋见,就教于顾先生和广大同仁。 首先,从民俗角度看,“牛”当时是结婚时聘嫁之礼不可少的。原诗是两句为一个较完整的意义单位,与我们讨论的问题有关的两句是:“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课本注:“青庐,用青布搭成的帐篷,行婚礼的地方,东汉至唐有这种风俗。”其实,民间嫁娶,用牛车运嫁妆、用马车接新娘也是(包括东汉时期在内的)古代风俗之一。(后汉书·志·礼仪》云:“乡俗婚取(通娶),以牛(即牛车)输嫁,以马迎妇。”唐人段成式(酉阳杂姐》也说:“北朝婚礼,青布慢为屋,在门内外,谓之青庐,于此交拜。……输嫁以牛车。迎妇,夫家领百余人或十数人,随其奢俭挟车……”。北朝去东汉未远,其俗当是沿袭汉人。这里正是“青庐”与“牛车”(本文共计2页)          
相关文章推荐
看看这些杂志对你有没有帮助...
单期定价:4.80元/期全年定价:3.52元/期 共42.20元
      93训诂术语“对散”“对言散言”“浑析” ――兼谈综合分析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93训诂术语“对散”“对言散言”“浑析” ――兼谈综合分析
章黄季刊第二期;训诂术语“对/散”“对言/散言”“浑/析”;――兼谈综合分析同义词之术语的演变;作者:钟明立;(摘自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唐人经传注疏中的术语“对文”和“散文”(下或省作;一、《五经正义》的“对/散”;《五经正义》是孔颖达等人奉唐太宗之命而编纂的一部;(一)《五经正义》“对/散”的含义及其联系;《五经正义》的训诂术语“对文”有两
章黄季刊 第二期训诂术语“对/散”“对言/散言”“浑/析”――兼谈综合分析同义词之术语的演变作者:钟明立(摘自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第1期) 唐人经传注疏中的术语“对文”和“散文”(下或省作“对/散”),发展到清代,一方面,在清儒的经传注疏中继续使用并得以完善(如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另一方面,在清儒的字、辞书注解中,或创造性地使用,或在此基础上发展为新的术语。本文讨论的是后者,即试对《五经正义》①中的 “对文”、“散文”和《尔雅正义》②中的“对文言之”“散文言之”(下或省作“对言/散言”)、《说文段注》③中的“浑言”“析言”(下或者作“浑/析”)三者的含义、得失及其关系作一探讨。 一、《五经正义》的“对/散”《五经正义》是孔颖达等人奉唐太宗之命而编纂的一部唐代官方的五经义疏,同时也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训诂著作。就训诂而言,《正义》发明甚多,其一便是它创造性地运用“对文”“散文”等一 类术语来分析经传中同义词之间的同与异、通与别,开启了对同义词进行综合训诂的先河。(一)《五经正义》“对/散”的含义及其联系《五经正义》的训诂术语“对文”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意义相反或相关的词语处于经文的相对应位置上。孔氏据以分析词语意义和考订文字。例如::《毛诗?小雅?斯干》:“兄及弟矣,式相好矣,无相犹矣。”笺云:“犹当作病也。言时人骨肉用是相爱好,无相诟病也。”正义:“笺以相犹与相好对文,言无相犹矣当谓无相恶之事?? 《角弓》曰:‘不令兄弟,交相为。’则相病是兄弟之恶事。犹、声相近,故知字误也。言诟骂相病害也。”诗文“相对”“相犹”处于相对应位置上,为对文。孔氏用“对文”指出了二词语在句子结构上的特点,这就为郑笺考订出“犹”当是“ ”(义为“恶”)之误提供了根据。第一种含义的“对文”单独运用,不与“散文”配合使用,故不是本文讨论的对象。本文讨论的是第二种含义的“对文”,即与“散文”配合使用的“对文”,它的含义是:一组意义相同(含相近)的词语在经注中相对举、相对比、相对待地成文。孔氏据以辨析它们在词义上的同中之异。“散文”是与 第二种含义的“对文”配合使用的,它的含义是:一组同义词中的一个在经文中单独成文,上下文中没有与之相对举、相对比、相对待的词语。孔氏据以确定该词与它的同义词之间的章黄季刊 第二期共同意义,而这往 往是它们的类义。“对文”又称作“相对(而言)”、或省作“对”;“散文”或省作“散”。一组同义词如果用作“对文”,其意义往往有差异;如果用作“散文”,其意义往往相同或相通。这就是所谓的 “对文则别”、“散文则通”。“对文则别”、“散文则通”是训诂学的重要条例。例如::步、行
《尚书?武成》:“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孔传:“步,行也。”正义: “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彼相对为名耳。散则可以通,故步为行也。”声、音
《诗?大序》:“声成文谓之音。”正义:“此言‘声成文谓之音’,则‘声’与‘音’别。 《乐记》注:‘杂比曰音,单出曰声’??对文则别,散文则可以通。”以上二例,“对文”“散文”配合使用,以比较各组同义词之间的异同。例一中,《尚书》文“步” 字单独行文,为“散文”,孔传以同义词“行”训之。孔氏则援引《尔雅?释宫》中的对比释义句“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来说明“步”在对文中有别,而在散文中则相通。《尚书》文中“步”是散文,故孔传以“行”释之。例二中,序文“声”、“音”对待着行文,为对文。孔氏据以言其有别,并以 《乐记》注文证明之。最后以“对文”“散文”进行总结。《正义》配合运用“对文”“散文”分析词义,当是在第一种含义的“对文”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也就是在原来“对文”释义的基础上,又增加一个“散文”的语境。这样便由原来的单一分析变成了 两方面的综合分析。这一方法的运用,当是《正义》的贡献。《正义》还用“对文”、“散文”来分析一个词的特指义和泛指义。例如:: 狩、猎
《毛诗?魏风?伐檀》:“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豸亘兮。”笺云:“冬猎曰狩,宵田曰猎。” 孔疏:“经云不狩不猎,则狩与猎别,故以猎为宵田。此对文耳,散即猎通于昼夜,狩兼于四时。若 《周礼》云:大田猎。《王制》云:佐车止则百姓田猎。不必皆宵田也。《中候》云:秦伯出狩。《驷 》云:从公于狩。未必皆冬猎也。《释天》又云:火田为狩。孙炎曰:放火烧草,守其下风。是狩非 独冬猎之名也。” 此例是分析“狩”、“猎二字的特指义和泛指义。对文时,冬猎曰狩,宵田曰猎;散文时,狩兼于四时,猎通于昼夜。对文是特指,散文是泛指。(二)《五经正义》“对/散”的得失主要有::1、《五经正义》是今日所见文献中最早重视词义尤其是同义词之间的同中有异现象的训诂著作,即在义疏中,常能对同义词进行既辨其异、又求其同的综合训诂,其贡献是不言而喻的。章黄季刊 第二期2、创造性地配合使用术语“对/散”来分析同义词之间的同与异、通与别。3、《五经正义》“对/散”的标准不统一,常常把“连文”或视作“对文”,或视作散文。“连文”是 指同义词(近义词)的并列连用。“连文”自有其规律和特点,比如有“偏义连文”,这是对“对文” “散文”所不相同的。如《毛诗?小雅?车攻》“会同有绎”,“会同”当是“偏义连文”,意义偏在 “会”,而“同”属连类而及,不表义。而孔氏却用“散文”以释之,就显得很牵强。4、使用的术语太乱。《五经正义》中,“对文”或作“对”、“相对”、“对例”、“对立”、“别而言 之”、“分而言之”、“相对而语”等;“散文”或作“散”、“通言”、“通而言之”、“偬而言之”、“通而为 之”、“散而言之”等。 二、《尔雅正义》的“对言/散言”《尔雅正义》是清人邵晋涵对《尔雅》及郭璞注作的义疏。早在宋代,邢曰丙曾对《尔雅》作过义疏。 但邵氏对邢疏不满意,认为邢疏“掇拾《毛诗正义》,掩为己说”,虽间采《尚书正义》、《礼记正义》, 但“复多阙略”,所以他另行撰写。邵氏《正义》于1785年告成。《尔雅正义》在训诂学上的贡献很大,其一便是创造性地沿用了唐人注疏中的训诂术语“对文言之”“散文言之”来综合训释《尔雅》中的同义词。1.《尔雅正义》“对文/散言”的含义《尔雅》是一部经诂汇纂,而不是经,故邵氏运用“对文/散言”来综合分析同义词,是从训释词义的角度,分析同义词在故训中的同与异。这与《五经正义》的角度是不相同的。“对文言之”的含义 是指“在对文中说的意思”,或为“相对比地训释”;“散文言之”的含义是指“在散文中说的意思”,或为“笼统地训释”。“对文言之”强调的是一组词各自的特点,“散文言之”强调的是一组词的共同点 “对文言之”或作“分言之”,“散文言之”或作“通言之”。两术语一般配合使用,有时或省去其一。例如::《释宫》:“室中谓之时,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注:“此皆人行步趋走之处,因以名云。”正义:“人举足而行有步趋奔走之异。此因其在之处以为名也。旧疏引《白虎通》云:人践三尺,法天地人。《说文》云:行,人之步趋也。步,行也。趋,走也。走, 趋也。奔,走也。此散文言之,其义相通也。《释名》云:两脚进曰行。行,抗也;抗,足而前也。徐行曰步;步,捕也。如有所伺捕,务安详也。疾行曰趋;趋,赴也,赴所至也。疾趋曰走,走,奏也。促有所奏至也。奔,变也,有急变奔赴之也。此对文言之各有其义也。章黄季刊 第二期《释乐》:“宫谓之重,商谓之敏,角谓之经,徵谓之迭,羽谓之柳。”注:“皆五音之别名,其义未详。”正义:“《春官?大师》云:文之以五声:宫商角徵羽;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术匏竹。是声与音有别也?? 《尚书?大传》云:五声,天音也。是散文言之声音相通。故郭氏以为五音。”以上举了两例。例一为“对言/散言”配合使用,例二是单用“散言”。例一是分析“行、步、趋、 走、奔”五字的同与异。在《说文》中,该五字相互为训,意义相通,故邵氏称其为“散而言之”;在 《释名》中,该五字是对比着训释,意义有别,故邵氏称其为“对文言之”。例二是分析“声”、“音”的 异同。在《春官?大师》文中,“五声”是指宫商角徵羽五音,“八音”是指八种由不同质材制作的乐 器,故“声”“音”有别。而在《尚书?大传》中,以“(天)音”来解释“(五)声”,二者相通,故邵氏称其“散文言之”。2.《尔雅正义》“对言/散言”的得失(1)“对文”“散文”本是唐人注疏中用来分析同义词由于使用不同而带来的意义上的同与异、通 与别,它是就语言使用状况而言的;《尔雅正义》将其改造为“对文言之”、“散文言之”,并用来分析同义词在故训中的同与异、通与别,它是从训释词义的角度而言的。可见邵氏是创造性地沿用这一对术语。(2)《尔雅正义》的“对文言之”常以《释名》中的训释而言。我们知道,《释名》的词义训释,多是声训;而声训并不是理性意义。因此“对文言之”的训释往往不能适合比较广阔的语言环境。另外, 因“对言/散言”是沿用唐人注疏的术语,故间或受其影响,偶尔用来分析同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情况。 三、《段注》的“浑/析”“浑言”、“析言”是段氏在《说文解字注》中创用的术语。《段注》成书于1807年,比《尔雅正 义》晚出二十余年。④我们认为:“浑/析”是在唐人注疏术语“对/散”和《尔雅正义》中的术语“对言 /散言”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浑/析”训诂是精审之作。(一)《段注》“浑/析”的含义《段注》创用了术语“浑言”和“析言”。这是一组用来说明古汉语词义(主要是同义词)异同的术语。“浑言”就是笼统地说、概括地说;“析言”就是分析地说、分别地说。“浑言”是只就两词的共 同点而言;析言是就两词各自的特点而言。“浑言”又称作“统言”,“析言”又称作“别言”“分别言”、“分析言”等。在古汉语字书训释、古书注解中,一组同义词(近义词)如果笼统地训释,那么它们的意义相同;如果细加分析地训释,那么它们的意义有差异。这就是所谓的“浑言则通”、“析言则别”。“浑言则通”“析言则别”概括了古汉语同义词训释中的同章黄季刊 第二期与异、通与别现象。例如::嫁、适
《说文?女部》:“嫁,女适人也。”段注:“《白虎通》曰:“嫁者,家也。妇人外成以出适人为家。’按自家而出谓之嫁,至夫之家曰归。《丧服经》谓嫁于大夫曰嫁,适士庶人曰适,此析言之也。浑言之皆可曰适,皆可曰嫁。”茅、菅
《说文?艹部》:“茅,菅也。”段注:“按统言则茅菅是一,析言则菅与茅殊。许菅茅互训,此从统言也。陆玑曰:‘菅似茅而滑泽,无毛,根上五寸中有白粉者,柔韧宜为索沤乃尤善矣。’此 析言也。”宾、客
《说文?宀部》:“客,寄也。”段注:“《司仪》曰:‘诸公、诸侯、诸伯、诸子、诸男相为宾,诸公之臣,侯伯子男之臣相为客’是也。统言则不别耳。”以上举了三例。例一是“浑/析”配合使用例,例二是“统/析”配合使用例,例三是省略了术语 “析言”,只用“统言”例。《段注》“浑/析”还用来比较一个词的泛指义和特指义。如::响
《说文?音部》:“响,声也。”段注:“浑言之也。《天文志》曰:‘乡之应声。’析言之也。乡者假借字。按《玉篇》曰:‘响,应声也。’”该例是比较“响”之二义:浑言指声音,是泛指;析言指应声,是特指。(二)《段注》“对/散”是其“浑/析”中某些类别的异称《段注》中,亦沿用了唐人注疏术语“对/散”,但使用频率不高,总共出现15次。审视这些“对 /散”训诂,可见“对/散”是“浑/析”中某些类别的异称。 当《段注》的“析言”是指一组同义词相对比地训释时,亦或沿用唐人注疏术语“对文”以概括; 换言之,《段注》“对文”仅可指一组同义词相对比地训释,范围比较窄⑤。它强调的是这组同义词的某 一区别性特征。与其配合使用的“散文”是指对某个同义词作的单字训释,或者是对一组同义词作的纯理性的简单概括。如:皿、器
《说文?部》:“器,皿也。”段注:“皿专谓食器,器乃凡器统称。器下云皿也者,散 文则不别也。”黍、糜
《说文?禾部》:“黍,禾属而粘者也。”段注:“《九谷考》曰:‘??禾属而粘者黍,禾属而不粘者糜。对文异,散文则通称黍。”以上举了二例。其中例一为省略术语“对文”例。例中,对文为段氏所作的纯理性归纳,且采用 对比着训释的形式,即“皿专谓食器,器乃凡器统称”中的“皿”和“器”,它们为下位义和上位义的 关系;散文为《说文》训释“器,皿也”⑥,散文不别。例二对文为“禾属而粘者黍,禾属而不粘者 ”之“黍”和“糜”,它们有粘和不粘之别;散文亦为段氏概括的“散文则通称黍”。(三)《段注》“浑/析”的贡献1.“浑/析”是《段注》创用的术语,它用来分析一组同义词在词义训释中的包含各类专业文献、生活休闲娱乐、外语学习资料、应用写作文书、中学教育、93训诂术语“对散”“对言散言”“浑析” ――兼谈综合分析等内容。 
 章黄季刊 第二期 训诂术语“对/散” “对言/散言” “浑/析” ――兼谈综合分析同义词之术语的演变作者:钟明立 (摘自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9 年第 1 期) ...79【0819】训诂学概论复习(打印版)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79【0819】训诂学概论复习(打印版)
【0819】训诂学概论复习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d.除了实词外,《尔雅》也收录了一些虚词;e.《尔雅》汇集解释了不少有关宫室器物、天文地理;“多引今语”是郭氏《尔雅注》的一大特色;4、《广雅》:是《尔雅》之后集先秦两汉训诂资料之;10、段玉裁代表作《说文解字注》;12、日本空海撰于唐太和年间的《纂隶万象名义》三;13、唐代颜元孙代表作为《干禄字书》,宋代玉洙
【0819】训诂学概论复习 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d.除了实词外,《尔雅》也收录了一些虚词。e.《尔雅》汇集解释了不少有关宫室器物、天文地理、动植物等方面的词条,有助于我们了解先民们在自然百科及生产劳作方面所创造的各类事物名称以及用以表现它们的丰富多彩的词条。(P85) 3、郭璞《尔雅注》“多引今语”是郭氏《尔雅注》的一大特色。除《尔雅注》外,郭璞著有《穆天子注》《方言注》等。(P87)4、《广雅》:是《尔雅》之后集先秦两汉训诂资料之大成的重要雅系著作。(P92) 5、《广雅》著者:曹宪《博雅音》、钱大昭《广雅疏义》、王念孙《广雅疏证》(P94) 6、《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撰。全书十五卷卷,其中正文十四卷,叙目一卷。首次根据六书理论,把九千多个汉字用540个部首统一起来,始一终亥,分部归属,不相亲,创造了按部首统领汉字的方法,为后代所沿用。(P101) 7、《说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许慎是汉语言文学的开创者。(单选)(P102) 8、《说文》的意义:一是对“六书”理论作了阐述,并据此“说文解字”。二是首创以部首的字典编纂法,为后代字典辞书树立了榜样。(多选或解答)(P102) 9、《说文》的体例是:每说一字,先列小纂字头,再一次解释字义,分析字形,有时进一步说明读音,如果该字有不同于小纂的古文、溜文以及或体、俗体的话,附列于后,统称为重文。(p102)10、段玉裁代表作《说文解字注》。(单选) (p106) 11、《玉篇》南朝顾野王撰写。(单选)(p111)12、日本空海撰于唐太和年间的《纂隶万象名义》三十卷,是模拟《玉篇》之作。(单选)(p114)13、唐代颜元孙代表作为《干禄字书》,宋代玉洙代表作为《类篇》,辽释行均代表作为《龙龛手鉴》,元朝戴侗代表作为《六书故》,明朝张自烈代表作为《正字通》,清代张玉书代表作为《康熙字典》。(单选)(p114)14、《方言》是扬雄在语言学方面的代表作。本书所解释的包含包括两个方面,即:和今语相对的绝代语,和通语相对的别国语言。(p115) 15、注意116页的那些例子,知道例子出于哪本书。16、第一个给《方言》作注的是东晋的郭璞。(P118)(单选) 17、戴震代表作为《方言疏证》,钱绎代表作《方言笺疏》。(P121) 18、《释名》是东汉刘熙撰写的,它是汉语词源学研究的开山之作。(P123) 19、《释名》共八卷,凡27篇,它的释义方式基本上采用声训。《释名》的声训有同音声训和音近声训两类。(P124)20、《释名》试图完全采用声训的办法来揭示声音和意义之间的联系,探讨事物得名之由。(P124)21、《释名》的意义:首先,《释名》的声讯理论有其合理的成分。其次,《释名》保存了丰富而有价值的古代语音资料。第三,《释名》在解说词义时使用了大量的第四章 训诂著作(中)?语文辞书1、《尔雅》《尔雅》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语文词典。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辞书编撰史的开始。(P83)2、《尔雅》的特点a.它是我国训诂史上第一部词典,有十分清楚的分类篇目和完整的编纂体系,采用了直训、义界、辩析同义词等多种释词方法。b.汇集了先秦典籍中大量的古词古意,是研究先秦以来古籍的重要参考书。 c.比较注意辨析同义词,开汉代经师辨析词义的先河。东汉词语,可借以了解汉代词语的基本面貌及发展演变。第四,书中收释了许多名物词,对了解汉代社会风情,解读古籍颇有助益。(P127―128)(简答题) 22、《释名》通常的训释方式是:先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去解释词义,然后再做具体的阐释说明,这后一句的阐释说明中就保存了大量的双音节词,其中不乏新词。(P127)23、到了清代,就出现了对《释名》的系统研究著作,其中以毕沅的《释名疏证》和王先谦的《释名疏证a》为代表。(P130)(多选)第五章
训诂著作(下) 其他训诂专书1、陆德明代表作《经典释文》(P133)1、《说文?言部》:“训,说教也。”本意是劝导、教诲,引申出训释、解说义。(P1) 2、“训诂”当属同义连文,指对古语作解释。(P1)3、训诂、训故、诂训、训古意思相同,兼有动词和名词的两重性:作动词时,指对古语作解释;作名词时,指对古语所做的解释。(P2)4、训诂的内容大致分为三类:A、传文对经文的解释B、引前代典籍而释义C、解释本书词语(P4)5、训诂学:训诂学是研究训诂实践和理论的一门学科,是对训诂知识的理性认识和系统把握,用以指导训诂实践、使之规范化、条理化、科学化。(P7)6、训诂学的任务:训诂学是汉语言文学的一个分支,任务是对零散的、感性的训诂现象做理论上的归纳和总结,揭示规律、阐述义例、总结方法手段,用以指导训诂实践。(P8)7、互文:一种修辞现象,它是指上下相对的两句或同一句的前后两部分参忽见义,以使行文简洁而富有变化。也称互言、互辞、互文见义。(P17)第三章 训诂著作(上)?古书注解1、现存最早的古书注解著作是撰于西汉的《毛诗故训传》(P53) 2、两汉时期是古书注解的创始阶段,作注的主要对象是经书。(P54)3、东汉是古书注解史上非常重要的阶段,出现很多经学大师和注解古书的巨匠,代表人物有贾逵、马融、服虔、许慎等。 (P55)4、郑玄:汉末著名学者,世称“后郑”注解有《京氏易》、《公羊传》等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句》;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P57)5、章句:是通过分章析句来注解古书的一种著作体。除了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6、我国现存最早的自成系统的注疏著作是《毛诗故训传》,简称《毛传》。(P58) 7、传文是《毛传》的主体部分,包括一下内容:a、解释字词b、串讲句意c、说明语法修辞d、引浔Α#P58)8、经书注释方面,魏晋时期主要有魏王弼、韩康伯《周易注》;何晏《论语集解》;郭璞《尔雅注》。史部方面,刘宋裴松《三国志注》。子部方面,有魏曹操《孙子注》、王弼《老子注张湛《列子注》、梁刘孝标《世说新语注》。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与同时期经书注解不同,比较注重字词训诂。(P66)9、唐代的古书注解工作十分兴盛,经书方面有孔颖达的《五经正义》、贾公彦《周礼疏》、徐彦《春秋公羊传疏》。史部有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P68)10、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和南朝宋裴S《史记集解》合称“《史记》三家注”。(P68)2\玄应代表作《一切经音义》,也称《众经音义》、《大唐众经音义》、《玄应音义》。“一切经”也称“大藏经”是佛教全部经典的总称。此书成于贞观末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佛经音义。(P134)3、慧琳代表作《一切经音义》,又称《大音义》、《慧琳音义》。(P135) 4、服虔代表作《通俗文》,何承天代表作《纂文》,陈士元代表作《俚言解》,翟灏代表作《通俗编》,钱大昕代表作《恒言录》,郝懿行代表作《证俗文》、《晋宋书故》(P137―P142)5、我国诞生系统的语法研究著作的时间相当晚,一般以马建忠的《马氏文通》为近代语法学建立的标志。(P143)6、卢以纬代表作《助学辞》,《助学辞》初称《语助》,它是我国第一部研究虚词的著作。也是虚词研究的开山之作,从此改变了古籍注释中零散训释的传统,标志着语法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P144)7、刘淇代表作《助字辨略》,《助字辨略》是我国虚词研究史上一部重要而独具特色的著作。(P145)9、王引之主要著作有《经义述闻》、《经传释词》。(P146) 10、裴学海代表作《古书虚字集释》。(P149)11、根据笔记内容,可以将笔记分为小说故事型、历史琐闲型和考据辩证性型三类。(P151)12、唐代是考据型笔记开始兴盛的时期,如:颜师古《匡谬正俗》、封演《封氏闻见记》、李匡义《资暇集》、苏鹗《苏氏演义》。宋代也涌现大批考据笔记,如:沈括《梦溪笔谈》、王观国《学林》、吴曾《能改斋漫h》、洪迈《容斋随笔》、程大昌《考古编》、陆游《老学庵笔记》、王兑翱痛允椤贰⑼跤搿独аЪ拖小罚P151―152)13、颜之推代表作《颜氏家训》,颜师古代表作《匡谬正俗》,王观国代表作《学林》,李治代表作《敬斋古今注》、焦f代表作《焦氏笔乘》,黄生《字诂》、《义府》,王念孙代表作《读书杂志》,王引之代表作《经义述闻》(王念孙是王引之的父亲),俞樾代表作《古书疑义举例》(P152―P166)第六章
训诂的条例和术语(考试重点)1、训诂的常用术语有两类:一类是抽象术语,指形训、音训、和义训。另一类属于具体术语。(P169)2、形训的概念:通过分析汉字字形的方法来解释字义,就称为形训。(名词解释)(P170)3、形训的方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产生。(注意后面的例子)(P170)4、现今运用形训来释义,必须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分析字形,应该依据文字的早期写法,以现今而言,首先应该依据甲骨文、金文,再参照《说文》。二是分析形体要注意区别字义和词义。(P170―P171)5、声训的概念:从语词的声音方面推求次的来源,就是声训。也称音训。(P172) 6、历代注释者使用声训,除了兼带着释义外,最主要的作用就是探求词源。(P172) 7、声训到魏晋以后,又有了新的变化。从晋人开始,学者已经注意到了形声字声旁的作用。(注意在此段中列举的杨泉说的话)(P173) 8、宋代王圣美更进一步提出了“右文说”(P173)9、声训的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声训作为一种方法,是有严重缺陷的。其次,使用声训来训释词义,必须依据古音,切忌以今度古,根据今音想当然的侈谈阴转、通假,这是不严肃,不科学的。(论述题,在记的时候需结合175页最后一段来理解)(P175―P176)10、义训的概念:除了形训、声训以外,其他直接训释字词的方式都属于义训。(P176)11、从释义的类型看,义训可分为:同义相训,也有相反为义的,通称“反训”。(P176―P177)12、同义相训又可分为:用同义词来解释同义词的,用同义词互相训释的,称为“互训”,用几个同义词层层转训的,也称“递训”。(P176)(注意176页的那几个例子,结合记忆,方便理解)13\、反训的概念:所谓“反训”,就是一个词同时兼有正反两个义项。最早注意到这一现象并加以揭示的,是晋代的郭璞。(名词解释、单选)(P177)14、从释义的方式看,义训可分为以下三种:1.有用辨析或比较的方式来训释词义的;2.有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训释的,也称“义界”;3.有描述事物的形状或指明类属的。(注意179页的例子,理解记忆)(P179)15、“某,某也”这是古书注解和训诂专书中最为常见的训诂术语。它的特点就是直接用一个词来解释另一个词。(P180)16、“曰、为、谓之、之谓”使用这几个术语时,被解释的词都是放在术语的后面。他们的基本用法都是解释词义。(P180)17、“谓、言”这两个术语的适用范围较为广泛,既可以解释字词,也可以解释句子;其基本用法也相似,都是把被诗词放在术语的前面。(P181)18、“q、亦”使用这两个术语时,被释词都处于术语的前面,释词和被释词之间有着同义、近义或某种对应的关系。(P183)19、“之言、之为言”使用这两个术语时,采取的是声训的方法,也就是说,被释词和释词之间,必然具有音近或音同的关系。(P184)20、“貌”这个术语通常放在形容词、动词等之后,用来说明人或事物一定性质或状态。被释词处于术语的后面。(P184)21、“属、别”是两个说明事物种类的术语。(P185)22、“辞、词、语助”汉代训诂学家把虚词叫做“辞”或“词”(P185)23、“读曰、读为、读如、读若”这几个术语,或者用来训释假借字,或者用来标明字读。(P186)24、“破、破字、破读、读破、如字”前四个术语有用本字来说明假借的作用。“破读、读破”还有另一个作用,就是改变字的原来读音,以表示词性和意义的转变。(P187―P188)25、“当做、当为”这两个术语一般认为是用来纠正文字错误的,指出、纠正文字错误,这是它们得得主要用法。(P188)26、“或曰、或说;一曰、一说、一云”这是一组列举不同说法的术语。训诂学家在解释字词或文句的含义时,再做出一种解释后,有时还会举出另外的一种解释,以给读者提供参考。(P189)27、“浑言(统言、通言)、析言(别词)、散言、对言、散文、对文”这些术语是用来说明近义词之间的通别的。所谓“浑言”是指笼统地说,着眼于近义词之间的共同性,忽略其不同点;所谓“析言”则是分开来说,是指近义词同中有异,着重强调其异的一面。(P190)28、“析言”又称“别词”,“浑言”又称“散言”、“散文”,(P191)29、衍文的概念:衍文,是指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多出来的文字,也叫羡文。(P191) 30、脱文的概念:脱文,是指古籍在传抄坎坷过程中丢失的文字,也叫夺文、阙文。(P192)31、倒文的概念:倒文,是指古籍在传抄刊刻过程中词语的次序颠倒了,也说转写误导等(P192)32、错简的概念:错简,本指竹简前后次序错乱。后来泛指古籍中文字颠倒错乱。(P192)33、形讹的概念:形讹,也叫字误、形误、形近而误,指两个字因形体相近而误。(P193) 34、“一作、或作、又作、一本作、本亦作、本或作”这些术语的后面,用来说明另外版本文字的不同。(P194)第七章
考释词义的方法1、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在“四书”理论指导下构建起来的汉子系统的独特性,决定了对字形的审核、考辨是考试词义的一条重要途径。(P196)2、以形索义的概念:以形索义,通常指根据古文字的形体来考索上古字义。(P196) 3、“以形索义”时,必须注意所依据的“形”是早期的、未经讹变的文字写法,并且与文献典籍的用例相参证。(P196)4、以形索义的另一方面,则是根据俗文字字型的写法,辨识、考索中古以后方俗口语词的含义。(P197)5、所谓“因声求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明辨假借;二是根据声近义通的原则,从一个词族中认识词义,探求词源。(P199)6、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破除假借,应该审慎从事,切忌想当然。必须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要明古音,声母和韵母都要兼顾;二是除了语音上的证明外,还要有足够的文献例证。(P202)7、古训的概念:所谓古训,是指古代的注释和字典辞书。(P202)8、排比用例的概念:所谓排比用例,也就是把出现同样用法的词语例证收集起来,排比、归纳出其意思和用法。(注意205页的例子,也许根据此例子,考关于排比用例的论述题)(P205)9、具体来说,在训释词义方面比较重要的问理由如下几种:连文例、对文例、异文例、用词惯例、行文通例。(P207―P210)10、“连文”也称“复文”,有两种情况:一种就是通常所说的“同意连文”。另一种是偏义连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偏义复词”。这类复音词通常用反义或近义的两个词素组成,但其中只有一个词素表义,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如:“好歹”偏“歹”。(P207―P208)11、异文例的概念:所谓异文,是指同一书的不同版本,或同一件事的不同记载,文字上有差异。根据异文来确定词义,是训诂学家常用的一个办法。(P209)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应用写作文书、生活休闲娱乐、高等教育、专业论文、行业资料、各类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外语学习资料、79【0819】训诂学概论复习(打印版)等内容。
 【0819】训诂学概论复习资料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兰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自学考试训诂学概论复习资料更多资料请到贵州考试网下载: 更多资料请到贵州考试网下载:http...  Dxdqjq训诂学复习资料 33页 20财富值 【0819】训诂学概论复习资... 3页 免费 Fdtntvd训诂学复习资料 33页 20财富值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 12...  【0819】训诂学概论复习资... 3页 免费 Fdtntvd训诂学复习资料 33页 20财富...贰 练习题 姓名 一、填空 学号 成绩 1、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之学被叫做小学,又...  【0819】训诂学概论复习资... 3页 免费 Fdtntvd训诂学复习资料 33页 20财富值 Ztqdyw训诂学复习资料 33页 免费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训诂学复习资料很全 27页 ...  【0819】训诂学概论复习资... 3页 免费 Fdtntvd训诂学复习资料 33页 20财富...训诂者,用语言解释 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  东北师大附中理科学霸高...1/2 相关文档推荐 【0819】训诂学概论复习... 3...训诂的本义 P5 训诂学的任务 P6 训诂学的主要功用 P7 《察变》 : “槛...  训诂学概论(方一新主编)笔记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贵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考生...【0819】训诂学概论复习... 3页 免费 自考训诂学复习资料 35页 免费 训诂学...  齐佩训诂学概论_文学研究_人文社科_专业资料。读书笔记齐佩《训诂学概论》一...2014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2014年幼儿园教师资格考... 2014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标准偏差的意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