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鬼才郭嘉为我王的69区首充送郭嘉怎么没了

放开那三国新手前期成长攻略 新手必看首抽首充技巧_爱游戏
放开那三国新手前期成长攻略 新手必看首抽首充技巧
放开那三国受到很多玩家的喜爱,是一款十分火热的手游,很多新手玩家进入游戏后不知道该如何合理使用游戏资源,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下首抽与首充技巧,并为大家规划下前期的成长攻略。
${game.game_icon} [on line 116, column 43 in web/v01/main/news_detail.html]
----------
Java backtrace for programmers:
----------
freemarker.core.InvalidReferenceException: Expression game.game_icon is undefined on line 116, column 45 in web/v01/main/news_detail.html.
at freemarker.core.TemplateObject.assertNonNull(TemplateObject.java:125)
at freemarker.core.Expression.getStringValue(Expression.java:118)
at freemarker.core.Expression.getStringValue(Expression.java:93)
at freemarker.core.DollarVariable.accept(DollarVariable.java:76)
at freemarker.core.Environment.visit(Environment.java:221)
at freemarker.core.MixedContent.accept(MixedContent.java:92)
at freemarker.core.Environment.visit(Environment.java:221)
at freemarker.core.IteratorBlock$Context.runLoop(IteratorBlock.java:179)
at freemarker.core.Environment.visit(Environment.java:428)
at freemarker.core.IteratorBlock.accept(IteratorBlock.java:102)
at freemarker.core.Environment.visit(Environment.java:221)
at freemarker.core.ConditionalBlock.accept(ConditionalBlock.java:79)
at freemarker.core.Environment.visit(Environment.java:221)
at freemarker.core.MixedContent.accept(MixedContent.java:92)
at freemarker.core.Environment.visit(Environment.java:221)
at freemarker.core.Environment.process(Environment.java:199)
at freemarker.template.Template.process(Template.java:259)
at com.egame.front.freemarker.SimpleFreeMarkerView.renderMergedTemplateModel(SimpleFreeMarkerView.java:114)
at 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view.AbstractTemplateView.renderMergedOutputModel(AbstractTemplateView.java:167)
at 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view.AbstractView.render(AbstractView.java:263)
at 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DispatcherServlet.render(DispatcherServlet.java:1208)
at 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DispatcherServlet.processDispatchResult(DispatcherServlet.java:992)
at 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DispatcherServlet.doDispatch(DispatcherServlet.java:939)
at 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DispatcherServlet.doService(DispatcherServlet.java:856)
at 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FrameworkServlet.processRequest(FrameworkServlet.java:936)
at 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FrameworkServlet.doGet(FrameworkServlet.java:827)
a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service(HttpServlet.java:621)
at org.springframework.web.servlet.FrameworkServlet.service(FrameworkServlet.java:812)
at javax.servlet.http.HttpServlet.service(HttpServlet.java:728)
at org.apache.catalina.core.ApplicationFilterChain.internalDoFilter(ApplicationFilterChain.java:305)
at org.apache.catalina.core.ApplicationFilterChain.doFilter(ApplicationFilterChain.java:210)
at org.springframework.web.filter.CharacterEncodingFilter.doFilterInternal(CharacterEncodingFilter.java:88)
at org.springframework.web.filter.OncePerRequestFilter.doFilter(OncePerRequestFilter.java:107)
at org.apache.catalina.core.ApplicationFilterChain.internalDoFilter(ApplicationFilterChain.java:243)
at org.apache.catalina.core.ApplicationFilterChain.doFilter(ApplicationFilterChain.java:210)
at org.apache.catalina.core.StandardWrapperValve.invoke(StandardWrapperValve.java:222)
at org.apache.catalina.core.StandardContextValve.invoke(StandardContextValve.java:123)
at org.apache.catalina.authenticator.AuthenticatorBase.invoke(AuthenticatorBase.java:502)
at org.apache.catalina.core.StandardHostValve.invoke(StandardHostValve.java:171)
at org.apache.catalina.valves.ErrorReportValve.invoke(ErrorReportValve.java:100)
at org.apache.catalina.valves.AccessLogValve.invoke(AccessLogValve.java:953)
at org.apache.catalina.core.StandardEngineValve.invoke(StandardEngineValve.java:118)
at org.apache.catalina.connector.CoyoteAdapter.service(CoyoteAdapter.java:408)
at org.apache.coyote.http11.AbstractHttp11Processor.process(AbstractHttp11Processor.java:1041)
at org.apache.coyote.AbstractProtocol$AbstractConnectionHandler.process(AbstractProtocol.java:603)
at org.apache.tomcat.util.net.JIoEndpoint$SocketProcessor.run(JIoEndpoint.java:310)
at java.util.concurrent.ThreadPoolExecutor.runWorker(ThreadPoolExecutor.java:1110)
at java.util.concurrent.ThreadPoolExecutor$Worker.run(ThreadPoolExecutor.java:603)
at java.lang.Thread.run(Thread.java:679)为什么三国人物中戏份不多的郭嘉却有很多粉丝?
跟朋友聊起三国,说喜欢郭嘉的人还真不少!佩服他的智谋,又为他英年早逝而惋惜。
按投票排序
115 个回答
谢邀。恕我直言,在网络上,郭嘉和赵云,有一点是类似的:大家一开始喜欢他们,绝大多数是出于《三国演义》和其他周边小说及游戏等等;先入为主之后,就爱屋及乌的喜欢正史上的他们。至于之后的优点,都是喜欢上之后,从史传细节里发掘出来的。喜欢一个人之后,什么都是优点;连正史里荀彧清雅、荀攸忠厚,都不如郭嘉的不拘小节显得有魅力。所以大多数赵云迷很重视《云别传》,一定要把这玩意推到正史高度。所以大多数郭嘉迷非常重视赤壁之后,曹操“惜哉奉孝,痛哉奉孝”的念叨,却通常不喜欢毛宗岗那句“曹操前哭典韦,而后哭郭嘉;哭虽同,而所以哭则异——哭典韦之哭,所以感众将士也;哭郭嘉之哭,所以愧众谋士也!”《三国演义》里,郭嘉戏份一点都不少,实际上是曹营谋士最多。《三国演义》里,赵云更是智勇双全的万能将领。虽然《三国志》里,曹操谋士前三位是二荀和贾诩,而且谋主说明是荀攸。虽然《三国志》里,赵云的许多演义战绩都是子虚乌有,甚至《演义》里的关张赵马黄在《三国志》里也是关张马黄赵。但是:一小撮人,是先看《三国演义》后看《三国志》的。更大多数人,只看《三国演义》,根本不看《三国志》。更绝大多数人,根本连《三国演义》都没看过,只是道听途说、看看电视剧、打打游戏看看电影逛逛贴吧,而已。我对曹营诸谋士的看法,荀彧不算,因为他基本是曹操的第二中央,经常当家,不跟曹操出门了。正史里,荀攸是曹操的首席临场智谋机。南打张绣、东征吕布、破文丑、烧韩猛,离间袁家兄弟,都是荀攸的计策。尤其是官渡,前线基本是荀攸为主军师。曹操都承认“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传说荀攸一共画秘策十二道,只有钟繇知道个中真相了。贾诩就更可怕了。开始帮着李傕郭汜,破了吕布;帮着张绣屡破曹操,到关键时刻又让张绣站对了边,在合适的时间降了曹,所谓“使吾信重于天下者,子也。”官渡,他和荀攸一起画谋;取了荆州,他劝曹操不要伐吴;对付马超,是他提出的离间计;而且乱世里活了七十七岁,身居高位,聪明得过了头。陈寿原话:“荀攸、贾诩,庶乎算无遗策,经达权变,其良、平之亚欤!”郭嘉跟这两位比,更偏判断型。比如劝曹操打袁绍、打吕布、料中孙策之死,后来对袁谭兄弟的间隙、奔袭乌丸等事,郭嘉都是劝曹操“要不要这么打,要不要撤兵”的那一位。仅论判断的表现,郭嘉不在荀攸贾诩之下。但在“出策”方面,比那二位秘策不断的,明显少了一点。打个比方,李世民说“房谋杜断”,荀攸贾诩好比房玄龄,有谋;郭嘉就倾向杜如晦,善断。郭嘉是个非常有个性魅力、非常有判断力的谋士,但再往上抬,陈寿都要哭了。但是呢,如上所述,这些细节只对正史党有意义。郭嘉在《演义》里,戏份极多,如上述。和曹操有诸多交流,是为其他谋士所缺乏——这点非常合于正史。最重要的是:他英年早逝,于是有悲剧英雄和少年谋士光环,还让大家想象他特别帅;于是有了诸多可能。比如“郭嘉如果不死,如何如何如何”。顺便:如果罗贯中把荀彧正史里的俊秀伟美、身配香囊多写几笔,再配上司马懿那句著名的“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把程昱的阴鹜冷酷、高大俊美(八尺三寸身高,美须髯)多写几笔,如果游戏公司把他俩的头像画美一点的话……现在网上布满的就是“荀彧好帅好儒雅”、“程昱酷大叔有木有”了。
因为鲜明,因为透彻,因为锋锐。郭嘉的形象在整个三国的谋臣群体中,都是最鲜明的。鲜明,说白了就是简单纯粹地突出。对郭嘉来说,就是精准的决断力,这一点站在整个三国的最顶尖,就够了。“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也好,“公有十胜,绍有十败”也好,“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也好,都突出体现这一个方面的特质,以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说,力量是朝着一个方向使的。如诸葛亮,如果只有隆中定策、舌战群儒、气死周郎、骂死王朗、七擒孟获和摆空城计,而没有秋风五丈原这样的忧国,或许会在鲜明一项上胜出,然而他终究不止是一个极锐利的“智者”,更把整个蜀国担在肩上。这样诸葛亮的标签除了“多智而近妖”的智者之外,实际上还有“鞠躬尽瘁”的多劳者。一个人身上的标签多了,就会不那么鲜明。因为鲜明,所以能更简单直接地被记住。“郭嘉是个什么样的人啊?”“有精准的好似预见未来一样的判断力的神人呐!”看多清楚。然后你不管向提问者举什么样的例子,都直接指向这一答案。做个比较的例子:“荀彧是个什么样的人啊?”你是先答知人善举呢,还是居中持重呢,还是谋能应机呢,还是君子守志呢?一个问题就看出差距了吧?透彻锋锐,则满足了偏向少年人的浪漫主义的审美。郭嘉很浪,不管男女关系上是不是真有其事,至少不守礼法是肯定的。放浪形骸四个字放他身上,就别有一种魅力。试想一下,竹林之中,是不是“俯仰自得”“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嵇康就比“吾家已有阿咸”的阮籍更容易招粉丝?并且郭嘉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和这样做的后果,和颍川集团内部的隔阂,甚至于自身的体弱早死,和这点都不无关系,但他依旧故我。这是很有魏晋风骨的性格,疾如明日便死,也当先满饮此杯。把自我放得很小,于是就很“自然”,他始终和所处的世界有着微妙的隔阂,也因此愈加清醒。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拥有那种超然的洞察力吧,因为不滞于物,自然不涉其中,从旁观之,自然条理清晰。这就是透彻。荀彧心中的“汉”,诸葛亮心中的“蜀”,司马懿心中的“天下权柄”,都让他们不可能成为这样透彻的人,就像比较翱翔天空的能力,那些鸟儿脚上都绑了绳子,于是都飞不高。唯有郭嘉,有种超脱的轻灵,他的放浪他的早死,都无损于个人魅力,反而增添了病弱的美感。顺便说,郭嘉死得早,从“拥有粉丝”的角度说,这点上也很占便宜的。长寿善终如贾文和,一提起脑子里很自动就会蹦出“老奸巨猾”四个字对吧?纵然审时度势算无遗策,终究是暮气太重。所以郭奉孝,真是塑造出来就是给人喜欢的角色形象啊。
老郭嘉粉来答一记。我不能否认,奉孝的人气有相当部分缘自“场外因素”。从演义中把他当成曹家谋主重加渲染,到光荣三国志游戏中的突出,再到三国杀、火凤,甚至是亲王小说的一再厚爱,都重重抬高了郭嘉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所以,这也成为某些“正史控”们重点攻讦的地方,他们的口头禅是:“一个军师祭酒因为三国杀被捧到这么高,真是太搞笑了。”“郭嘉算什么啊,历史上给曹操出谋划策的是二荀、贾诩,郭嘉的地位还不如程昱这些人好不好。”应该怎么看这种论调呢?打个比方,就像科比的球迷说:“一个没带队突破首轮的人因为35秒13分被捧到这么高,真是太搞笑了。””艾弗森算什么啊,那些年统治联盟的是奥胖、邓肯,艾弗森的历史地位还不如帕克这些人好不好。”这些话说的对不对呢?也许对。但它能不能说服别人呢?显然不能。因为,如题主问的一样,一个人戏份多不多,这是当时的地位。而这些和他今天的地位,就像题目说的,有多少粉丝,真的是两码事。不要忘了,张良最后在功臣排名中也只排六十二。大家可以想一下,到底是郭嘉凭空被历史之外的东西捧上了天,还是因为郭嘉具备某些令人激赏的特点,才被演义、游戏一再铺陈渲染这些特点?恐怕很难说全部是前者的原因吧。所以,下面只说历史上的郭嘉,不牵涉任何其他因素。历史上的郭嘉,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纯粹。做一个纯粹的人,这谁都会说,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简单。尤其对于曹操麾下的谋士团,终身做到这一点的,也就只有郭嘉一人而已。和二荀一样,郭嘉是颍川人,他从袁绍那里跑回来后,就是被荀彧引荐给曹操的。在三国时期,颍川是个冠带林立之地,除了荀家,还有陈家,钟家……在曹操帐下,颍川的策士们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集团,家族利益错综复杂,但是,这一切好像都和郭嘉无关,我们从未看到他牵扯到政事之中。荀令君堪称谦谦君子,把一生奉献在政治之中,却为高门利益与汉室去留终于与曹操交恶,仰药而终,晚节不保。荀公达号为曹魏谋主,却过于玲珑剔透,面目模糊了,没有人说他半句坏话,但除了同出颍川的钟繇之外,也没人能进入他的封闭的内心。他的叔叔荀彧在政治上遭到打击时,史册中也没有记载他的只言片语。和二荀比起来,郭嘉的地位没有那么崇高,但作为一个人,他足够简单。这也许有点矛盾,谋士怎么可能简单?郭嘉的计谋的确精巧百出,但是,从史册上的记载来看,他设计好像仅仅是为了计谋本身,而不掺杂政治、家门这些杂事。在为人处事上,和八面玲珑的二荀相比,郭嘉实在算不得成功。同出颍川的陈群都看他不惯,总是廷争他生活不检点,要知道,陈家是多么深厚的一个家族啊。有人猜测郭嘉的“不治行检”包括男女作风方面的问题。这无法考证,但饮酒作乐,放浪形骸之类的,应该是题中应有之义。这可能过早地消耗了他的身体,对于此,他自己也有清醒的认识,生前,他常常把这样一句话挂在嘴边:“吾往南方,则不生还。”可是,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想起了另一个人,比他多活一年,终年四十岁的魏文帝曹丕曹子桓。建安二十二年,邺下大疫,建安七子中,尚存的六子有五人在这次席卷北方的大瘟疫中去世。与他们在东宫饮酒、浪游的曹丕一个个送走他们。事后,他在给王朗的信里写道:“疫疠数起,士人彫落,余独何人,能全其寿?”这看上去不像是魏国的储君这么尊贵的人发出的喟叹,但它确实出现在曹丕的信里。这就是建安,人们朝生而暮死,无法掌握自己的生命,这是血色浪漫。仅凭这十六个字,曹丕就无愧于和父亲、弟弟一起作为建安风骨的代言人。不只是曹丕意识到了这一点,郭嘉也意识到了。甚至,不仅是他们,荀彧、荀攸、贾诩,还有很多人,全部都意识到了。但是,只有郭嘉选择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来面对它。在残酷的时代面前,大多数人选择的道路是节制。荀彧在节制之外还抱着回到旧时代的梦,于是他被时代碾过。贾诩彻底和这个时代妥协,“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于是以高龄寿终。董昭、陈群们则足够聪明地顺着时代的潮流走,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至于后来的华歆、王朗们,都只是这个时代的附属品罢了。而郭嘉,与他们都不相同。他选择了在这个时代里真正燃烧自己,于是到了最后,他真正地躺在时代的洪流中,休息了。我们从来没有看到郭嘉在政治上向曹操提建议的记载,他的每条计谋,都完全出自纯军事方面的考虑。在这些人中间,他的智慧最为纯净,有的人说,做谋士要既谋国又谋身,二荀显然践行了此道。而郭嘉,谋身肯定是没有的,就连谋国,也很难说有。有人说郭嘉不长于战略,其实不是,他的长期预测都非常准确,只是他好像对长期的战略规划没什么兴趣,仅仅像学霸做数学题一样,拆解具体战场上的一个个难题。最了解郭嘉的,毕竟是曹操。回忆他的时候,曹操描述他,“见世事无所凝滞”。“无所凝滞”,就像山间流下的水一样,该是多么清澈的人,才当得起曹操这样的评价啊。清澈而有能力的人常常被人欣赏,因为他们能建立不朽的功业,又不会在这一过程中沾染污浊的东西。从单纯的楚霸王,到《心灵捕手》的男主角,一以贯之。郭嘉,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于是,我们看到这个清澈的人在前三国的浪潮里一次次燃烧着自己的智慧。征吕布时,曹操粮尽欲还,“嘉说太祖急攻之”,于是抓住了天下第一猛将。孙策欲袭许,郭嘉说,“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小霸王死在了刺客手中。官渡之前,十胜十败之论振聋发聩,“袁曹虎争,势倾山海”,北方的两大巨人的正面碰撞在郭嘉看来只不过是走向胜利的必经过程。曹操想出击在后方的刘备,又惧怕袁绍的反攻,郭嘉判断道,“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备新起,众心未附,急击之必败”。一代枭雄望风而逃。袁绍死,诸将请求急攻袁谭、袁尚,郭嘉说,“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最后,两个人的首级摆在了曹操的案头,盛极一时的袁家绝后。最后,便是兵贵神速,千里袭破辽东。而自己,也燃烧殆尽了。简直如历史老人的隐喻一般,郭嘉的死,紧随着曹操的南征,正标志着前三国的终结。那个充斥着飞扬的梦想,却又填满了鲜血与白骨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大家的家业做的越来越大,可是,他们却变得越来越无趣。汉中王大人不会再和关羽、张飞睡一张床了,而郭奉孝的主公,魏王大人,则再也写不出下一首《蒿里行》了。下一拨能充分燃烧自己的人,是阮籍嵇康们,只不过,除了刑场与竹林,他们已没有燃烧自己的舞台了。不知道他们是否会想起,曾有一个军师祭酒,以天下为舞台,燃烧着自己的智慧与生命。故军祭酒郭嘉,忠良渊淑,体通性达。每有大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自在军旅,十有余年,行同骑乘,坐共幄席,东禽吕布,西取眭固,斩袁谭之首,平朔土之众,踰越险塞,荡定乌丸,震威辽东,以枭袁尚。虽假天威,易为指麾,至于临敌,发扬誓命,凶逆克殄,勋实由嘉。再见,奉孝。
李世民是房谋杜断,放在曹孟德身上,就是荀谋郭断。谋士分两种,一种出主意,一种帮忙拿主意。从史书记载来看,曹操够不够聪明?绝对够,但曹操是不是一个能拿主意的人?似乎不像。早期不得不自己拿主意的时候,曹操一般都是拿的馊主意,比如棒杀蹇硕的叔叔,比如追击徐荣,比如杀了那谁谁谁一家子。曹操前期五大谋士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五个人里面四个人是善于出主意的,只有郭嘉是善于帮着拿主意的。所以曹营的军事会议大概是这么个模式:孟德:诸位看这个事儿该怎么办呢?文若:兹事体大,此事需从长计议,牵一发而动全身,容易牵动这里、这里、还有这里的局势,主公谨慎啊。公达:这事儿的关键点在这……如果主公你这么这么办,能够剩四百文钱;如果主公你这么这么办,能够省半天时间;如果主公你这么这么办,能够少走二里地……文和:主公您应该知道这事儿该怎么办,您看前院老袁家是怎么办的?仲德:主公你放心办,我全力支持你!孟德:妈蛋,搞半天到底怎么办啊?奉孝:主公,以臣愚见,当前最要紧的是抓紧时间,所以这事儿公达说的最省时间的办法最靠谱,您赶紧下决定,再迟疑就又耽误两分钟!嗯,大概应该就是这么个意思。你说郭嘉聪明吗?他没出过什么主意,但他对事情的判断绝对准确,牛掰吧?这也是天赋技能。所以,为什么很多人喜欢郭嘉这个问题,其实很好理解——你是喜欢一个有很多主意,但是没有准主意的人?还是喜欢一个能支持你,帮你坚定信心的人?
感谢第一名 的答案,让作为伪郭嘉粉的我感动了一下,又去翻了一遍三国志。给点自己的想法吧。首先帅不帅,这个……额(维基的图)深得曹操喜欢我想是因为他的作风。因为并不是嫡系,处处受制,往往不主动献策,有问才作答,得了个谦虚的名头,不能说因为常念叨『吾往南方,则不生还』就看成不要命的。他的能力。聪明在那个时代已经被滥用了,但郭嘉深知谋士就是谋士,永远是献策而不是决策,聪明不聪明是看成绩。才比不比贾诩我不知道,但近妖的猜测推理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第一,这点在于对对手人性弱点的把握,对曹操的了解,其实就是识人,必然深谙弗爷《梦的解析》,看人看得准看得狠,也许说话深情并茂有说服力表情丰富,难怪太祖会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曹操给此人如此高的评价,这个人一定很牛逼,但如此牛逼一个人还没牛逼够就死了,自然招人同情,当这种同情没地释放,自然就变成了喜欢。而太祖也爱郭嘉到了极致。整个三国史,写曹操温柔的没有几处,但却在曹郭之间演了一出出催人泪下的君臣戏(相关不啰嗦了)。我想曹操应该很喜欢郭嘉计里的风险,让这个赌徒有了赌一把欲望。正邪。善良总是让大部分人喜欢,小邪只能面向妹子(对不起我吐槽了……)。当时如日中天的毒士贾诩(给陈某『黑暗兵法』的命名赞一个~)出名的心狠手辣,再看小受郭嘉,听名字看身材就能想到文弱书生轻扶小猫的温柔,这种温柔,像是给腥风血雨尔虞我诈三国史吹了一阵轻风,任何deep heart还有着柔弱的人,都有成为郭嘉粉的可能。 PS:郭嘉还是当毒则毒的,谋士当为主公考虑不顾人命比如郭嘉曾说刘备“一日纵敌,数世为患,宜早为之所”。再然后我觉得是名字好听。不知道从哪里找郭嘉的童年史料,但我想他身体应该从小就不好,嘉应该是取蒙获嘉瑞,赐兹祉福。——《·宣帝纪》里的吉祥之意。相比荀彧司马懿,我等文盲就不爱这种名字里还带生字的人(曹操:作为名字里带屏蔽字的人……)(抱歉我又吐槽了)最后就是郭嘉的潇洒(在当时当然让人欣赏不能),陈群说他“不治行检”作风不正,他回以“意自若”管你屁事。谋士谋事外,还有自己向往和追求的,这是一种纯粹。在那个时代,相比于其他人,郭嘉更像个人,更符合我们的价值观。你好,奉孝
郭嘉说:干!曹操二话不说就干。郭嘉出策千里奇袭,这事给谁谁都不敢干,但郭嘉敢出策,曹操敢干,就是这么简单。最主要的是郭嘉断定孙策会被暗杀,叫曹操放心大胆干,不用担心被抄老家,结果孙策被刺了....多么神奇的人物啊。而且他在人生巅峰的时候去世了,就像一条没有下落抛物线。看战绩就知道:有郭嘉的曹操所向披靡。当然有些片面但却是事实。历史中诸葛亮就一谈判家,我感觉他跟郭嘉没发比了。小说中更是搞笑了,动不动掏出个锦囊说:哥们儿出事了咱再看。这要是郭嘉他一定会纯粹的说:见面就干,没事儿他老大死了。
刨除《三国演义》中额外增添给郭嘉的戏份,仅仅考察三国志中记载的关于的那些事迹:决泗水擒吕布、说死孙策以及对刘表和袁氏兄弟的论断,这些都堪称算漏无疑。试想一下,这些算漏无疑的计策都是来自一个30来岁(当时其他谋士大都40-50岁了)的年轻人,怎能不让人激动,怎能不让人喜欢?而史书中对郭嘉好饮酒,且放浪形骸的作风的评述,则让人容易联想到他身后的阮籍、嵇康这些风流俊逸的形象,也使得他更容易被当今社会所接受。很多人以郭嘉最后仅仅是一个军师祭酒这样的小官来否定郭嘉是有欠妥当的。郭嘉的官职相对较小有以下一些原因:年轻——跟二荀、程昱、贾诩中最年轻的荀彧相比郭嘉年轻7岁,跟最年长的程昱相比郭嘉年轻29岁,所以跟他们相比完全不是同龄人。起点低——前面几位谋臣加入曹操阵营之前都是有官爵或担任过官职之人,而郭嘉是以一介布衣身份进入曹营,所以官位升迁速度上自然要略逊一筹。背景弱——曹营的主要谋士中荀彧与郭嘉年龄相近,但是荀彧的背景是十分硬的,其祖父,荀淑号神君,八个儿子号称八龙,都是当时的名流,而荀彧自己也曾经娶了中常侍唐衡的女儿,所以在一个以门第轮高下的年代,荀彧的升迁自然要更为顺利。自身性格——事实上出谋划策是一方面,当官自然要有当官的规矩和任务,事实上汉朝的文官官职大都是为了处理政务而设(什么三公,九卿啊,都是有自己明确的行政工作包括审犯人啊,修桥补路什么的),而政务的处理能力与我们所理解的足智多谋是有区别(就像三国志这个游戏里始终将智力和政治两个属性分开给出的)正像陈寿《三国志》中的评语: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而且曹操最终给他的实际待遇其实并不低,郭嘉死后曹操为他请表“可增邑八百户,并前千户”在纯粹的文官里算是最高的了,特别是跟其他谋臣相比,可见曹操对郭嘉的器重与赏识,而拥立有功的贾太尉死后魏文帝也就给了他八百户候的待遇。
若是当年存奉孝,难容西蜀与东吴。不记得谁说过郭嘉一生处处让人意外,该退兵时奇袭,该奇袭时退兵,该奇袭或退兵时翘辫子。最后,临死还不忘剑指辽东。想想都感动的想哭~
因为掉血可以拿牌。
长得帅,技能吊,死的早,话说王勃就是这个类型的。
长得帅,女人喜欢
技能吊,男人喜欢
死的早,更是喜欢加惋惜啊
既装得了酷,(感谢的指正:【即】应为【既】。)(感谢 的指正:“的”还应该是“得”呢。。这关乎“的”“得”“地”的用法问题。。她的包、秋天的落叶,跑得快、干得好,愉快地评论、迅速地翻书。。)又卖得了萌。(感谢 的指正: “的”还应该是“得”呢。。这关乎“的”“得”“地”的用法问题。。她的包、秋天的落叶,跑得快、干得好,愉快地评论、迅速地翻书。。)
有潘凤的粉丝多吗
对三国了解不多,但是看三国杀里这个牛逼的技能和小受的画风……想来一定是个厉害角色
2006年写的老文一篇,作为一个郭嘉粉的答案。-他有一双清澈如水的眼睛。这水帮助他洞悉一切的善与恶,良与莠。当人们索骥曹操帐下第一谋臣的时候,郭奉孝的名字总是跃然入目。二十七岁随军行征,十一年的艰难历程。这十一年,是曹操事业真正腾飞的十一年,自拥有郭嘉以来,征吕布,讨袁术,剿灭袁绍,平定辽东,那是一场纵横北方苍原的孤高之旅。而以郭嘉逝世为分界线,曹操的征程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滑坡。然而即便是这辉煌的十一年所沉淀下的基业,就足以实现曹魏江山的百年宏图。这当然是一个传奇。英年早逝是郭嘉之殇,更是曹操之殇,在弥留的塌前,他一封小书遍可决计于辽东千里疆土的平定大业,而用此若能换回郭嘉的一条性命,曹操定会义无反顾。将一生的才情浓缩在十一年中迸发,这是郭嘉选择的道路,自古以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年轻,留给人们的是无限遐想的空间,后人总会假设郭嘉存在的可能性,于是哪有什么赤壁,哪有什么汉水,天下归一的大业,根本就不需要数十年漫长的等待。一则连环计,一则苦肉计,平平无奇,徐庶尚且一眼辨之,二荀、程、贾等一干庸碌之士竟然无人能识。兵败赤壁后的南郡城中,曹操惊魂稍定,眼前却早已是一片疮痍,落魄的霸王终于发出了那句传世的悲鸣: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此时倘若郭嘉在世,年不过四十。郭嘉的权谋,以善断为根本,曹操手下谋士众多,往往会出现意见左右的权度,而此时此刻,惟有郭嘉,能够帮助曹操下定决心。一个战略实施之时,总会顾及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出征徐州时担心张绣、袁绍,官渡之时担心刘备、孙策,大军北伐之时又担心刘表,几个后顾之忧的处理方式,郭嘉选择得准确无误,一举奠定了自己的地位。曹操说:“唯奉孝为能知孤意。”不外如此。有人会以那段“十胜十败”之说断言郭嘉的落俗,也几近到了谄媚的程度。姑且不去考究那番话究竟出于郭嘉还是荀彧之口,即便惯于一针见血的郭嘉难得拖沓了一回,无疑也是在为之后的道路做下厚重的铺垫。当北方大势明了到袁曹对立的层面时,扫清诸边的小股干扰,也是需要决心和勇气的。“十胜十败”之后,袁绍灭了公孙瓒,曹操灭了吕布,前者是必然,后者在此前多少有些犹豫不决。此番论述更多地是在表明一种态度,对立的态度,治国安邦的态度,只是历史,没有将它提升到足够的高度。北方的天空是暮色的,这个时代最出色的谋臣一生都没有踏上南征的路途。郭嘉死后同年,卧龙、凤雏相继出现,世人给予“得一可安天下”的美誉,而他们自己,已经错失了和真正对手一较高下的机会。刘备同时拥有了龙凤,极尽辉煌不过荆益两州,有人说这是时势,英雄本就是时势造就的。卧龙出山时二十七岁,与当年的郭嘉相同,两人十一岁的差别却又正是萦绕郭嘉一生的奇妙数字。历史惯于铸造惊人的巧合,却在冥冥之中将两代冠绝天下的智者错位,留下一种深深的遗憾。-
都长成这样了还叫人如何不喜欢
要是和大家一样喜欢孔日月,怎能体现我的存在感。
的答案再说几句吧~他指出了最直接的原因。郭嘉在《演义》里,戏份极多,如上述。和曹操有诸多交流,是为其他谋士所缺乏——这点非常合于正史。最重要的是:他英年早逝,于是有悲剧英雄和少年谋士光环,还让大家想象他特别帅;于是有了诸多可能。比如“郭嘉如果不死,如何如何如何”。但细想起来呢,似乎也不止于此。荀彧贾诩的形象有很多也很帅啊,比如三国杀里的卡牌我就超喜欢。可是他们或诡谲或清俊或儒雅,都给不了郭嘉的感觉。形象点说,就好像你放舟于峡谷之间,两侧的岩壁上刻满了人物,他们在你面前慢慢掠过,可是都是石头的颜色,面目模糊。在这中间,忽有一人衣色鲜丽,眉目清晰,表情生动,毫发毕现——他就是郭嘉。说起郭嘉这个人,我与
的想法是大抵相似的。我们从来没有看到郭嘉在政治上向曹操提建议的记载,他的每条计谋,都完全出自纯军事方面的考虑。在这些人中间,他的智慧最为纯净……他的长期预测都非常准确,只是他好像对长期的战略规划没什么兴趣,仅仅像学霸做数学题一样,拆解具体战场上的一个个难题。郭嘉是一个纯粹的人没错,尤其是他在政治上几乎无所求。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欲望。实际上,郭嘉的“纯粹”就是他的欲望。换言之,他为这个时代出谋划策、展示才华的欲望,其实比谁都强烈。他只要自己的才华燃烧一次就好,当然无所谓名利,甚至也无惧于生死。正因无所求,才能无所恃。所以他不理会陈群的非议,他的知己自会在王座上向他微笑。也正是因为他的无所求,曹操才能将他引为知己,推心置腹。乱世如此,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若非一无所求,岂敢倾心而授?而这样的纯粹,放在悲剧的背景下去理解,就又有了别样的意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成土灰。郭嘉知道,自己很快就会死去。曹操荀彧荀攸贾诩张辽陈群都会死去,而他们倾尽一生创造的曹魏也终将走过盛极而衰的历程,像一场天明时就要醒来的美梦。然而在这样注定徒劳的虚无里,他和他们依然义无反顾地前进着,这才是最为悲壮,也最令人动容的选择。
为了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了光,也得到了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阳谷。
为了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贵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做一阵烟,一撮灰。这也就是
所说的【英年早逝,悲剧英雄】的本质。因为英年早逝,所以悲剧英雄。而英雄与悲剧又相辅相成,英雄因为悲剧而分外伟大,而悲剧也因为英雄而更有感染力。这是尼采的酒神精神——人类审美的珍珠,诞生于苦难的光彩。我们喜欢流星,喜欢昙花,喜欢蜉蝣,喜欢一切即生而即死的刹那美。很多英年早逝的历史人物被塑造成苍白而英俊的病态形象,像是冲田总司和竹中半兵卫。好像病骨支离还要殚精竭虑,就能让很多人产生一种又虐又爽的快感。这是我们潜意识里对酒神精神的追求。唯有承认生之苦难,这注定徒劳的努力才分外明亮。我们歆羡他们的竭尽全力,而自己却只能妥协,只能求生,为着不热爱的事物奋斗终生,对着不爱的人接吻缠绵,最后把自己活成一潭平心静气的死水,对着无可追忆的青春泪流满面。青春或是回忆,都是时间的挽歌,是对一切逝去不可追回的美的留恋。所以我想,如果有机会活成郭嘉,生命短暂而灿烂,当是生而为人,最幸运的一件事吧。
正经的,因为年轻有为而死的早。年轻有为就不说了(虽然其实也不年轻了),死的早这一点可能是较为主要的因素。喜欢他可能各有各的因素,但是最初有好感肯定是因为英年早逝。这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且不说同为三国的周瑜、法正、吕蒙都因为死在了最辉煌最成就的时候而给人们留下了大量的想象空间,就说漫画吧,你觉得戛然而止的灌篮高手和一拖再拖不肯结局的龙珠,哪个的结局方式比较容易让人有好感?你更喜欢西雅图不眠夜里男女主角相遇电影结束还是韩剧式的死去活来?哦对了,还有因为他没有从前人那里得到你认为他应得的肯定,于是你到处向别人宣扬他是值得肯定的,这个过程加剧了粉丝心理。还有一种粉丝心态叫脑补,比如说喜欢郭嘉是因为郭嘉很帅很风流这种认知,就是一种脑补出的粉丝心理。再比如说把军师祭酒当作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军师。其中以对历史的脑补为甚,谁叫历史给人留下了太多脑补空间呢。比如说“绝北道”,粉丝认为是关羽散佚于史书之外的伟大战绩,黑喷肯定认为是脑补,郭嘉肯定能拯救赤壁之战么,这也同样是永远没人知道正确答案的问题了。喜欢是无可非议的。但是非要给喜欢的人找场子以至于贬低其他人比如说近年真是捧谁都要打压下诸葛亮这一点真的很过分,招致了也有很多黑子。虽然和题目无关,但是愿大家客观公正不吹捧,让每个人都从历史中找到自己欣赏的。不在爱好者面前贬低一个人是我的原则,所以我也简单来说下一个非粉眼中,郭嘉的优点吧。首先,确实智力卓绝,在大形势的判断上,未有过大失误,十胜十负论和讨伐吕布等,可知其谋划天下的能力(征乌丸存在争议不表)。其次,对人的判断精准到假的程度,比如说官渡之战时,孙策要偷袭许都,正常的谋士肯定是要加强防务,郭嘉却说服曹操孙策仇敌众多,为人无备,“以吾观之,必死於匹夫之手”,这番料断是没错的,问题是不足以支撑起孙策在偷袭许都前被刺杀这个论断,让人怀疑。马亲王认为郭嘉本身是掌管曹操手下特务机构,刺杀孙策也常被怀疑是郭嘉勾结孙权所为(大雾!)。最后,和领导关系好,深受主公喜爱。赤壁之战后曹操哭郭嘉可能是权术,可问题是其他谋士并非没有劝说过曹操,可见并非郭嘉的存在能明晰更多细节使曹操不败,而更可能是郭嘉的意见曹操更能听进去吧,就像夷陵之战后孔明怀念法正是一个意思。
「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 !」
易中天深情地演绎了郭奉孝去世时,曹操的悲情,并把郭嘉提到了和诸葛亮一样的高度,并断言如果郭嘉没有英年早逝,就不会有三国鼎力的格局,而是曹帮一统天下。这样一个青年才俊,要人品有人品,要格调有格调,比起诸葛亮让人疲劳已经妖魔化的形象,真实的更容易让人接受。如果没有易中天,捧郭嘉的人未必有这么多易中天品三国里一集专门讲郭嘉, 名字就叫《天生奇才》。顾名思义这 是对郭嘉极高的评价: “是的,郭嘉对于曹操来说极为重要。我们 看一看曹操的生平,他的事迹是一个什么 样的情况呢?是郭嘉来到他身边以后,到 去世,曹操基本上是一路凯歌,成功地平 定和统一了中国的北部,一直到郭嘉参与 的最后一次战争,就是曹操征乌丸,大获 全胜,彻底消灭了袁绍家族的力量。那么 这个时候曹操志得意满,率兵南下,打荆 州,打刘表,也很顺利。一直最后曹操打 到江陵,又接管了刘表在江陵的舰船顺江 而东来到赤壁,结果怎么样?遭到迎头痛 击,曹操是碰了钉子了,船烧了,人撤了 ,这个时候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是因为郭嘉这个谋士很特别,郭嘉特别在 什么地方呢?特别在他是一个军事天才, 郭嘉的特点是神机妙算、当机立断、出奇 制胜、随机应变、料事如神、敢出险招。 这个我们可以举郭嘉参与的最后一次战争 为例,郭嘉参与的最后一次战争就是征乌 丸。” “那么我们现在就知道郭嘉是一个什么样的 人了,他是什么呢?他是看透了人。他最 早看透了袁绍,他知道袁绍成不了大气候 ,他投奔曹操;他后来看透了吕布,曹操 征吕布的时候,眼看就要胜利的时候曹操 准备撤兵,郭嘉要他打下去,把吕布灭掉 了;他看透了孙策,这个故事以后我们再 讲;他看透了刘表,他几乎把曹操所有的 敌人都看透了,而且他也看清了自己的主 人。郭嘉去世以后,曹操上表朝廷要表彰 郭嘉、奖励郭嘉,曹操说了这样的话,他 说每次重大行动之前,我曹操往往决定不 下来,都是郭嘉当机立断,所以平定天下 郭嘉的功劳是最大的。也就是说在每次重 大的军事政治行动之前都是郭嘉替曹操出 谋划策,而且做出决定,那么郭嘉能够这 样做,是因为他把曹操看得很清楚,他知 道曹操是一个能够接受、采纳正确意见的 人,如果是像袁绍那样刚愎自用、像袁绍 那样嫉贤妒能、像袁绍那样犹豫不决、像 袁绍那样自以为是,郭嘉的智慧又有什么 用呢?你要知道郭嘉出的是险招啊。曹操 和袁绍在官渡打仗的时候,孙策准备从南 面袭击曹操,也是到许昌去抢皇帝,也是 郭嘉断定他不会来。” “所以郭嘉的去世对于曹操来说真是重大损 失,由于他的提前去世,我们看不到曹操 把后事托付给郭嘉的那一天;也由于他的 提前去世,我们没能看到这两个天才的斗 智,如果郭嘉还在,他和诸葛亮肯定有一 场智斗的戏好看。这个我们没看上” 看此集之前 还真不知道郭嘉如此重要
搬运工------------天生郭奉孝 | 发布: | 文/思墨这个人有一双望穿秋水的眼睛。这个人有一道洞穿人心的目光。世上自古就有这样一种特殊的天才,他们的功业,即使不是高入云霄,改天换地,却至少是不可理喻的,他们以自己拗转正常生命成长链的成就,使我们的日常生活常识猛不丁受到沉重打击。读过俄国诗人莱蒙托夫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的人,肯定会被诗人画影图形,直指心源的惊世笔墨弄得目瞪口呆。凭区区二十二岁的经历,他哪来如此深刻练达的人世见解呢?他对毕巧林多重性格的准确把握,曾使得俄国公认的小说大家契诃夫叹气不已。韩国神童李昌镐的成就同样令人不可思议:他的天才最神奇之处在于他在棋盘上完全无意卖弄天才。如此纯青的炉火,如此宠辱不惊,渊停岳峙的棋枰风格,究竟是如何与少年心性结合在一起的呢?在他那老僧入定般的镇定从容之下,我们发现擅长在棋盘上下出最为灵动不羁的着手的中国天才棋士马晓春,竟常常显得不知所措。我们能理解法国诗人兰波十九岁前已完成全部的杰作,也能理解吴清源当年以神乎其技的天才把整个日本棋界打趴在地,但莱蒙托夫和李昌镐,他们的成就却分明逸出常理,使我们赞叹之余只能再忙着感叹:世界的确是诡谲多变的,难道李昌镐像传说中的老子那样生来就长有一头白发?难道莱蒙托夫未出娘胎已经历过惨痛的失恋?回到本篇的主人公,我想知道那位曹操手下最年轻,最诡奇的谋士郭嘉,究竟是如何炼就那一双惊世的目光,能够一瞥之下就看出他人的肺腑?在郭嘉追随曹操十一年的戎马生涯中,他为曹操东征西讨贡献了相当多的谋略,通过这些谋略我们无法肯定他是否饱读兵书,他似乎也很少将自己的计谋归纳成一句现成的兵法术语,不像荀彧时而玩一招"二虎竞食",时而又一招"驱虎吞狼"。我们能肯定的只是,他所贡献的计策,每一条都出人意外,每一条都有可能带来巨大的危险,每一条都取决于敌手的心理状态是否严格遵循他的调度。我们且看下面几个典型的郭嘉式谋略:曹操大军正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敌强我弱,形势堪虞。与此同时,曹操又颇为担心身后那个不安分的枭雄刘备,怕他突然发难,在背后捅上一刀。但正面的强敌已不克应付,曹军又怎能分出兵马,实施两面作战呢?郭嘉说"可以",而且事不宜迟,必须趁刘备目前根基未稳,民心未附之机,急出重拳,把刘备一举打败。至于袁绍,郭嘉料定他不会有何动作。"绍性迟而多疑,来必不速,"这段时间差,正可用来消灭刘备。 —— 这难道不是一个规模更大的"空城计"吗?使这项大胆计划得以成立的唯一条件,就是袁绍在该出手时不出手,不然,曹操将遭灭顶之灾。也是曹操与袁绍相持在官渡之时,又一个不安的消息传遍曹营:江东豪杰孙策,准备尽起大军,偷袭曹操位于许都的根据地。孙策骁勇的名声当时正在中原大地上铛铛作响,这位艺高人胆大的将门虎子完全继承了其父孙坚的好斗气质,此前曾以所向披靡之势,在富饶的江东四面作战,并一举奠定了相当雄厚的基业。孙策是令人恐怖的,曹营中人人胆寒,就像他的父亲当年也是关东诸豪中唯一令董卓感到胆怯的一样。曹操的智囊团知道,与袁绍相持中已经明显处于劣势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卫许都。而一旦许都失守,曹操阵营将立刻分崩瓦解。值此人人自危,曹营中不少人已经开始暗中向袁绍献媚,准备为自己留条后路的时候,体弱多病的郭嘉居然提出这样一个云开日出的见解:主公根本没必要抽出兵力去保卫许都,因为孙策来不了。根据他对孙策的透彻了解,郭嘉断言孙策必定会在半路上死于刺客之手。 —— 与其说这条计谋大胆,不如说它荒诞,难道能将曹操大军的命运,能将曹操"天下归心"的雄心寄托在那几个天知道会是谁的刺客身上吗?难道能保证这些刺客不仅能够得手,而且一定会在孙策赶到许都前得手吗?当年为陈寿《三国志》添注的裴松之先生,读到上述记载显然也被弄傻了,他的大脑想必只能理解所谓"上智",对于郭嘉在这里体现出的"神智",则无能为力,因此,他断言孙策后来死于许贡家族的刺客之手,只是一个巧合而已。真是巧合吗?官渡之战后,袁绍大败,不久咯血而死,兵权落入两个儿子袁谭,袁尚之手。曹操很想乘胜追击,安定北方,但有一点又不能不防。刘备自上次失败后,经过数年的休养生息,在荆州牧刘表身边又积聚了相当的实力。根据曹操此时对刘备志向的了解,他有理由担心自己孤军远征之际,刘备会在背后发难。这时,郭嘉明月清风般的笑声再次在曹操军机会议堂上回响起来:主公你尽管放心地去远征,留下一个空空荡荡的许都也不妨,我料定刘备无法给你添麻烦。不是刘备不想添,而是有人会代替主公加以阻止。谁?荆州牧刘表。郭嘉的原话是这样的:"(刘)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刘)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刘)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何其言简意赅,又何其潇洒从容。 —— 问题是,曹操再次采纳了郭嘉的建议,事实也再次证明了郭嘉的预见。曹操一支大军,完全以一派无后顾之忧的态势,远离都城,"孤军远征"去了。曹操在对袁绍两个宝贝儿子的战争中取得了巨大的战果,但要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恐怕还要费点周折,士卒也将伤亡不小。郭嘉再次以自己玩人心于股掌之间的洞察力,劝曹操暂且收兵,先看一场兄弟阋墙的好戏,待两兄弟两败俱伤之后,再坐收渔利不迟。郭嘉凭什么认为这两个刚才还一致对敌的兄弟,只要曹操一退兵,便立刻会自相煎食起来呢?不知道,我们知道的只是,郭嘉预料的丝毫不差。这种独一无二的谋略术,在郭嘉死后,也被善于学习的曹操玩了一手。后来当袁尚,袁熙二人投奔辽东时,曹操再次勒兵不前,停止追击,静候辽东太守公孙康将二人的首级送来。 —— 也许罗贯中不相信曹操也会有这种谋略,也许他出于对郭嘉的敬意,结果在小说中,罗氏仍然以一回"郭嘉遗计定辽东",将这个计谋算到了郭嘉头上。有一段话经常被人提到,并以此作为郭嘉才智的明证。当曹操正为自己是否具备与袁绍对抗的能力而委决不下时,郭嘉口若悬河,滔滔汩汩地一连举出十条理由,以证明"公有十胜,绍有十败"。我曾多次对郭嘉这番陈辞犯过疑,我觉得正如孟子,贾谊的雄辩中往往藏着某种大而无当的内容一样,郭嘉的这段分析似乎也搀杂着不少水份,其中重复冗沓之处正亦不少。"度胜","谋胜"无甚区别,"德胜","仁胜","明胜","文胜"等,分类亦不甚科学,有凑数之嫌。按此段大话陈寿不载,见裴松之注引的《传子》一书。我的观点是:郭嘉没有说过这样的话,若去除话中对袁绍的藐视,则其余种种均可见出传统儒士的迂阔诞夸习气,与郭嘉擅长的一针见血风格完全背道而驰。郭嘉并非不具备口若悬河之才,否则曹操也不会作出"每有大议,发言盈庭,执中处理,动无遗策"的评价,但郭嘉的发言应该更具针对性才是,应该更为简洁,干练才是,他感兴趣的首先在于可操作性,在于其中智慧的含量,而不是侈言行动的理论依据。我们知道曹操之所以与郭嘉最谈得来(所谓"惟奉孝最能知孤意"),正在于两人有着相近的务实风格,试着感受一下曹操诗文的实在风格,亦可知大言炎炎的风格(即使其中颇含哲理)不太可能得到曹操的激赏。将曹操与他对手的关系看成战国时代秦与六国的格局,也许会有助于我们认清当时的形势。由于其余诸侯大多仅为割据之雄,他们习惯于偏安一隅,并无鲸吞四海之志。他们的用兵行动往往更像一种不够光明磊落的冷拳,只在有利可图之时实施偷袭,本身并没有明确的战略意图。这样,独以"六王毕,四海一"为己任的曹操,便正可效"连横"之法,利用别路军事集团的弱视短见,予以各个击破。事实上曹操曾大打"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张王牌,交错使用恐吓和安抚之法(如遣钟繇安抚西北,不断地给暂时无力顾及的人物封官许愿等),以便在中原集中优势兵力,对强敌逐一击溃。这与当年出函谷关的秦军,利用六国间的利害关系最终一统天下的做法,确也不无相似之处。这里,郭嘉对一个个敌手心理状态的准确判断,便常常成了曹操获胜的关键。这个弱不禁风的青年,有着惊人的胆略。他的作战计划总是最大程度地追求效率,为此不惜将风险系数每次都置于高危点上,他对对手心理的揣摩已经到了神而化之的程度,以致我们难免会想:总不见得郭嘉正好算度到袁绍的爱子会在曹操进攻刘备时生出一屁股的疥疮,导致袁绍方寸大乱,从而放弃了一举击败曹操的绝佳时机?中外战争史上,恕我孤陋寡闻,我的确没有看到这种先例,而郭嘉竟屡试不爽,曹操竟言听计从。郭嘉的谋略当然也非全然寄托在对对手心理的把握上,但却无一不是寄托在甘冒奇险的胆量上。他说服曹操放弃辎重,突袭乌丸的那一仗,不仅打得极为漂亮,在曹操军旅生涯中也最为凶险。建安十一年夏天,北方多雨,道路难通,曹操在设置了一些撤军假象之后,暗中率领一支轻装精兵,在向导田畴的带领下,"堑山堙谷五百余里,"来到早已废弃的西汉右北平郡治的废墟,经过被乌丸毁坏得破败不堪的辽西大道,突然出现在蹋顿王的背后。乌丸军措手不及,首领蹋顿也被张辽击杀,同年秋天,袁尚终于被彻底消灭。这次行军由于路况极端恶劣,沿途有长达二百里的地段干旱无水,须掘地三十多丈才能见水。当粮食吃光以后,曹军将士又不得不先后杀了几千匹战马充饥,才艰难抵达目的地,并一举救出不少沦陷敌手的汉人。且不去争论这一仗是否属于反侵略的正义之战,仅从兵家权谋的角度看,它也是很值得玩味的。郭嘉虽然没有参加这次行军,但他年轻的生命正是在曹操统一北方的征途上,不支倒下的。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将曹操的戎马生涯按郭嘉之死分为前后两部分,也许更能看出一些问题。郭嘉帮助曹操统一了北方:在曹操先后剿灭吕布,袁绍和袁绍余部的战斗中,郭嘉居功至伟。用曹操自己的话说则是:"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郭嘉死后,曹操除在西北面与马腾,韩遂等草寇型军阀的战争中取得一些战绩外,基本上处于停滞不前的境地,赤壁之战后,更留下一个天下三分的无奈结局。对此曹操本人亦深有体会,不然他不会选择"毒恨"这个强烈的字眼来概括失去郭嘉的心情,不然他不会在赤壁战败后的退却路上,发出这样一声孤猿泣血般的哀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虽然中国史籍在刻画人物细微举止方面常显得粗率和语焉不详,但我们仍能从中捕捉出曹操在郭嘉临死前那副失魂落魄的样子。这是一代雄主曹阿瞒最为无助,最为软弱的时刻,他像一个慈祥的外婆,不断地去郭嘉病榻前探视,刚刚摸了摸他发烫的额头,刚刚出得院子,突然又神智昏昏地折返回来,看看为郭嘉配的汤药,熬好了没有,结果,惊慌失措中,反而不小心把汤药泼了一地。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反正郭嘉死了,曹操坚强的神经暂时有点失常。一连几天他都给荀彧写信,里面充斥着绵绵无尽的哀痛之情:"追思奉孝,不能去心。此人见时事兵事,过绝于人……何得使人忘之!"在"时事兵事"上被曹操称许为"过绝于人",正好像在智谋上得到诸葛亮的嘉许,都可说是最高的褒奖。有曹操为郭嘉流的大把大把眼泪作证,我们也可相信曹操说此话时的绝对真诚。根据零碎不全的资料,我且结合自己的想象,试着对郭嘉再做一番还原性的努力。没人知道他长什么样,但我们可依据对所谓魏晋风度的一般理解,想象他有一种风神俊朗的气度,一条清瘦的身影,和一双波光粼粼的眼睛。如果他也有抟丹服药的习性,我们也可假设他穿着一件非常宽敞的大袍,假设他经常衣冠不整,服装像孔乙己那样可以连穿一季而不换,虽然,据鲁迅先生的意见,魏晋人的服药习惯(一种名叫"五石散"的丹药),始于稍后何晏先生的提倡。郭嘉的出生地颍川(今河南登封,宝丰一带),虽然战乱频仍,但同时也是三国时期最大的人才库,当时为各路英豪出谋划策的谋士,十之六七倒出于此地。躬逢其盛,浸染其中,我们自可想象他那逸兴遄飞的求学环境。然而弱冠之年,郭嘉即已养成"不与俗接"的清高脾性,和后来的诸葛亮一样,他好像也更热衷于当一个向社会大翻白眼的隐士,除了二三知己或个别慧眼独具的高明人物(如曹操手下最具总理之才的谋士荀彧),人们对他的了解非常有限,他当隐士的年龄看来比诸葛亮还要年轻些。在他二十一岁左右的时候,也许拗不过几位游学同年的坚邀,郭嘉一度也曾在袁绍的宫墙里出入过几天,仅仅几天的时间,他便对袁绍(包括他那几个不成器的儿子)看得一清二楚。他离开得非常坚决,顺便扔下这样几句把袁绍看到骨子里的判语,供袁绍手下那两个著名谋士辛评,郭图参考:"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如此时光荏苒,又过了四五年,在高贵,儒雅的荀彧的推荐下,郭嘉来到了曹操面前。两人立刻一见如故地攀谈起来。在这位小自己十六岁的天才青年面前,曹操与后来刘备在小自己二十岁的诸葛亮面前一样,顿生一股如鱼得水的欣悦感。曹操性格中最为人称道的通脱和不拘成见,眼前这位小老弟竟也表现得那么充分。他的思维里有一种1000年后才为中国士大夫中的精英逐渐把握的禅宗式的能力,能够在纷扰繁冗的万机中一举把握要害。曹操与郭嘉初次接谈的内容已全然无考,但我相信其中有某种"隆中对"般的智慧,郭嘉肯定以自己明晰的直觉和一语道破天机的颖悟力,让曹操一下看到了未来,就像诸葛亮为刘备画的那张三分图一样。不然,我们将无法理解曹操那一声由衷的感叹:"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事实上也正是这一次谈话,使郭嘉坚定了辅佐曹操的意念,这以后曹操的仗便越打越漂亮,甚至从每一次失败中,他都能立刻找到反败为胜的契机,结果,失败倒成了某种战术上的抛砖引玉,或两将相斗时的所谓"拖刀计"。"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义而陋于见人心"(季札),这句曾得到鲁迅先生肯定的判断,不知是否也能反之成理,即中国之君子,若明于见人心,通常便会陋于知礼义。至少,郭嘉属于这种人,在严于治军的曹操营帐里,他也许有着最为落拓不羁的步态,最为不拘常理的行为,虽然在偏爱他的曹操眼里,郭嘉仍然有着种种嘉言懿行。他的死因显然与水土不服有关,但他会不会是曹营中的阮籍,平素手上总也离不开杯中物呢?曹操手下的纪律检查官员陈群,曾因郭嘉行为上的不够检点打过他的小报告。曹操一面表扬陈群检举有功,一面却对郭嘉不闻不问,全然忘记了自己当年设五色棒时的严刑峻法精神。不仅如此,他暗地里还为郭嘉一仍其旧的生活作风喝彩呢。曹操多半是这样譬解的: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我们所看到的郭嘉,是一个不拘成见,思路诡奇大胆的天才谋士,这一点他和后来蜀国的治国大师诸葛亮构成了鲜明的区别。拨开后人在诸葛亮头上人为添加的神奇光环,今人已越来越能认可陈寿当年对诸葛亮的这句评价:"应变将略,非其所长。"一生谨慎,严于律己的诸葛孔明先生,事实上从来不曾打过一个值得被人写入教科书的经典战例,虽然他宏观把握时势的能力,可说并世无俦。在长年带兵在外的军旅生涯中,曹操习惯于将管理后方的重任,托付给尚书令荀彧,而总是把郭嘉带在身边,以便随时切磋,见机行事,因此,郭嘉并没有多少机会体现自己的治国才能。然而,曹操无疑认为郭嘉是具备治国才能的,他曾不止一次地说过:自己百年之后,愿意将天下事托付给郭嘉,就像刘备后来在白帝城里把天下事托付给了诸葛亮一样。总体上看来,对谋士的建议极为重视,较少独断专行的曹操,偶尔的力排众议,往往也因为这样一个前提:"此郭奉孝与我有同见也。"如曹操坚持不杀刘备的主张,就只有郭嘉附议。遗憾的是,曹操对郭嘉意见的领会不深,致使后来放虎归山,铸成大错。郭嘉的本意是对刘备实施软禁,虽不必杀,但绝不可纵,"一日之纵,数世之患。"后来曹操让刘备带兵打袁术时,郭嘉恰巧不在,这便留下了无穷后患。这大概也是曹操唯一一次没有听从郭嘉的意见,竟从此种下了不可弥补的后果,难怪他要感叹"恨不用嘉之言"了。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三十八岁的郭嘉病亡。同年,刘备从卧龙岗里请出了诸葛亮。没能看到这两个不世出的天才彼此斗智,作为历史的看客,我深感遗憾。某晚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专题片《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意外地听说,在1958年大跃进失败的时候,这位世纪巨人曾在好几个场合提到郭嘉,还向自己的下属郑重讲述郭嘉的"多谋善断"。原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杀郭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