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二年 太宗谓房玄龄等曰为人大须学问从文中看出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件时怎样的君主

帮翻译“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甚平直···可不企慕及之.” 急用_百度作业帮
帮翻译“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甚平直···可不企慕及之.” 急用
  原文: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於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翻译:贞观二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大臣说:“三国时期,诸葛亮为蜀汉的丞相,治国也是坦荡无私,公正无偏.他曾经上表皇帝,把廖立、李严两位大臣贬到南中做普通老百姓.廖立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哭着说道‘我要一辈子呆在南中边地了.’李严听到诸葛亮死的消息,居然发病死了.因此史官陈寿说,‘诸葛亮治理国家,诚心而公正,对国家忠心并有贡献的,就是仇人也奖赏,对触犯国法,不好好工作的,就是亲人也要处罚’.爱卿,你们怎么可以不钦慕并赶上他呢?  注:南中是少数民族地区,廖立认为自己不会再被启用了,左衽是少数民族的服装.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朕每慕前代帝王之善者,卿等亦可慕宰相之贤者。”————《贞观政要》卷5...
贞观二年,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自汉魏以来,诸葛亮当丞相,非常公平正直,曾经在南中上表废除廖立李严,廖立听说诸葛亮的死讯,流泪说:“诸葛亮一死,我永远回不了朝堂了”。李严更是病发而逝。所以陈寿说,诸葛亮当政之时,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对尽忠报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即使是自己的仇敌,也一定要给予奖赏;对违犯法律玩忽职守的人,就算是自己的至亲也一定要惩罚。你们怎么可以不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呢...
贞观二年.唐太宗李世民对房玄龄等人说,从汉魏朝至今,诸葛亮当丞相时清廉正直,我们怎么能不想要像他那样呢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臣说:“人们说作为天子应该尊崇自身,没有什么害怕的。朕则认为正确的是合乎我遵守谦恭的道理,经常心怀畏惧。以前舜告诫禹说:“你只有不骄矜,天下没有与你争能的人;你只有不征伐别人,天下没有与你争功的人。”又有《易经》上面说:“人性的道理是厌恶自满而喜好谦虚。”凡是作为天子,如果只是推崇自己,不遵守谦逊恭敬的道理,在自身上倘若有不对的地方,谁愿意冒犯他的颜面劝谏上奏?我每当想着说一句...文言文唐太宗与房玄龄LXXXII
文言文唐太宗与房玄龄LXXXII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为人大须学问原文:
(唐)太宗谓房玄龄曰:“为人大须学问。朕往为群凶未定,东西征讨,躬亲戎事,不暇读书。比来四海安静,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君臣父子,政教之道,共在书内。古人云:‘不学,墙面,莅事惟烦。’不徒言也。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
唐太宗对房玄龄说:“做人非常需要学习与求问。我过去因为许多凶敌没有平定,东征西讨,亲自参与军事,没有空暇读书。近来,到处安静(没有纷乱),人在殿堂,不能亲自拿着书卷,(就)命令别人读给我听。做国君,做臣子及做父,做子的道理,政令教化的道理,都在书里。古人说:‘不学习,一无所知,处理事情只有烦恼。’不只是说说,回想年轻时的处事行为,很是觉得不对。”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学习帮助领域专家
当前分类官方群专业解答学科习题,随时随地的答疑辅导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朕比见隋代遗老,咸称高..._豆搜网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朕比见隋代遗老,咸称高...
文档格式:DOC&&
更新时间:&&
下载次数:0&&
点击次数:4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朕比见隋代遗老,咸称高馍莆嗾.遂观其本传,可谓公平正直,尤识治体,隋室安危,系其存没.炀帝无道,枉见诛夷……」
原文大意:贞观二年,唐太宗对房玄龄说:「我近来见到隋朝遗老,他们都称赞高馐歉龊迷紫.我於是读他的本传,他真可说是公平正直,尤其是懂得治理国家的根本,隋朝的安与危,决定於他的生与死.炀帝残暴无道,他无辜而被诛杀……」 参考吴兢著,许道熳⒁:《新译贞观政要》(台北:三民书局,1995年),页301-303. 贞观十六年,太宗命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上绘画二十四位功臣图像,这二十四位功臣的名字与出身如下: 封号 姓名 出身/与太宗关系 封号 姓名 出身/与太宗关系 赵国公 长孙无忌 太宗的妻兄 谯国公 柴绍 太宗的妹夫 河间王 李孝恭 唐朝宗室 邳国公 长孙顺德 太宗长孙皇后的族叔 莱国公 杜如晦 太宗旧部属 r国公 张亮 李密的部属 郑国公 魏徵 太子建成的部属 陈国公 侯君集 太宗的部属 梁国公 房玄龄 隋的官吏 郯国公 张公瑾 王世充的部属 鄂国公 尉迟敬德 宋金刚的部将 卢国公 程知节 李密的部将 卫国公 李靖 唐高祖的仇人 永兴公 虞世南 隋的官吏 宋国公 萧r 隋炀帝的妻舅 渝国公 刘政 高祖旧部属 褒国公 段志玄 太宗的旧部属 莒国公 唐俭 高祖旧部属 夔国公 刘弘基 高祖旧部属 英国公 李积 李密的部将 蒋国公 屈突通 隋的将领 胡国公 秦叔宝 李密的部将 勋国公 殷开山 高祖旧部属 义兴郡公 高士廉 长孙无忌的妻舅 参考王寿南:《隋唐史》(台北:三民书局,1994年),页115-116. 《贞观政要?任贤》篇记载了太宗朝贤臣的事迹: 姓名 事及评价 房玄龄 任为宰相,总管百官,不使一人一事处置失当.他明达吏事,审定法令,做到宽缓公平,舆论称他是良相.
杜如晦 凡军国大事,如晦剖析断决,畅利如流.时中央政府机构的规模、典章文物制度,都由他与房玄龄商定,人们称之为良相「房、杜」.
魏徵 太宗对侍臣说:「以铜为镜,可以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道王朝的兴衰更替;以别人为镜,可以明白自己的言行得失.我时常保有这三面镜子,用来防止自己的过错.如今魏徵逝世,就丧失了一面镜子.」
王 与房玄龄、杜如晦、魏徵、温彦博共同主持政务,太宗赞他精於识别评监.
李靖 讨突厥和吐谷浑有功.
虞世南 与唐太宗谈论学问,研读经典史书,太宗曾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词藻、书翰.
李积 每次率军征战,用兵策画,遇敌时随机应变,行动都合乎事机.自贞观以来,一连讨击突厥、颉利可汗以及薛延陀、高丽等,都大败敌人.
马周 善於陈情奏事,能够深刻地洞识事情的原由,每一动议没有不切中要旨.
辑自吴兢著,许道熳⒁:《新译贞观政要》(台北:三民书局,1995年),页45-74. 唐玄宗即位之初,宰相姚崇曾上书言事: 政治的原则必须本仁恕的精神,就是中国儒家政治的本体. 国家可以维持一个强大的军事国防,但是不要侥幸的贪图边功,就是不要毫无目的向外夷挑战,构成穷兵黩武. 要厉行法治,而且法治是由近而远,由上而下,在上者要以身作则. 千万不许宦官干预政事. 尽量减少人民的租税负担. 凡是皇帝的本家、亲戚,不要他们专权当政,居於高位. 皇帝必须经常接近臣子,而且跟臣子接近的时候,要保持君臣之礼. 允许一般臣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让他们能够批逆鳞,直言亟谏,无所顾忌. 应当禁止佛教、道教过份铺张和建造庙宇,这对民生没有什麽裨益. 监於前代外戚之乱,防未然.
引自陈致平:《中国通史一百讲》(台北:嘉年出版社,1995年),页389. 宪宗时宰相崔群向宪宗检讨安史之乱的原因: 「安危在出令,存亡系所在,玄宗用姚崇、宋Z、张九龄、韩休、李元、杜暹则理,用李林甫、杨国忠则乱,人皆以天宝十五年禄山自范阳起兵是理乱分时,臣以为开元二十四年罢贤相张九龄,专任奸臣李林甫,理乱自此已分矣,用人得失,所系非小.」
引自王寿南:《隋唐史》(台北:三民书局,1994年),页166. 建议讨论问题: 根陨系淖柿,你认为用人与开皇、贞观、开元三朝治世的出现有什麽关系? 隋文帝把素有清名的公孙景茂任命为汝南太守,后又转息州刺史.公孙景茂在职期间法令清静,德化大行.后又被转任道州刺使,也使社捕,生产发展.隋文帝将公孙茂景的事颁告天下,以资奖励. 他经常派人了解京师内外百官的表现.如他的儿子亲王杨俊,因生活奢侈,滥造宫室,便被勒令禁闭.他曾使人给官吏送贿赂,一经受贿,立即处死. 隋文帝褒扬岐州刺史梁彦光、相州刺史樊叔略、新丰县令房恭懿.开皇十一年临颖县令刘旷考绩全第一,擢升为莒州刺史,开皇十六年汴州刺史令孤熙考绩全国第一,赐帛三百匹,布告天下.
资料来源:张玉法总校订:《名君评传》(4)隋唐五代(台北:万象,1993年),页5;王寿南:《隋唐史》(台北:三民书局,1994年),页15. 「太宗曾命房玄龄省并冗官,中央政府文武官员的名额仅留六百四十三员(隋朝时朝廷官员有二千五百多人).他命五品以上的京官,轮流值宿中书省,以便随时延见,垂询民间疾苦.他亲自简选都督、刺史,他们在官时的善恶行迹,都有详细记录,以备黜陟.经常遣使巡察四方,以黜陟官吏,省民疾苦.」
引自傅乐成:《中国通史》(台北:大中国图书公司,1972年),上册,页382. 开元时期在革新吏治方面的措施: 制定内外官互调制度,凡中央官有才识者,便派到地方去任都督、刺史,而都督、刺史在地方上有政绩表现者,也调升到中央为侍郎和列卿. 大规模裁汰冗官,使官员精简却能负责任事. 举行甄别考试,开元四年集新任县令於宣政殿,举行策试,成绩优良者予以擢升,不及格者予以解职.
参考王寿南:《隋唐史》(台北:三民书局,1994年),页165. 建议讨论问题: 你认为这些澄清吏治的措施对治世的出现有什麽作用? 结合附录一的讨论资料,你认为中央大臣还是地方官员,对治世出现有较大的影响力?为什麽? 类别 开皇年间 贞观年间 开元年间 土地 制度 行均田制o男年十八以上,授田一百亩,内八十亩为口分田,年满六十六归还政府,二十亩为永业田,永远持有.妇人则授田四十亩. 丁男十八以上,给田一顷;笃疾废疾,给田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若为当户者加二十亩.皆以二十亩为永业,其余为口分田.
赋税 制度 租:丁男一床(一夫一妇)每年缴纳租粟三石,单丁减半. 庸:成丁(二十一岁)每岁为政府服役二十日. 调:丁男一床纳绢J二丈,加绵三两. 租:每丁岁纳粟二石. 庸:二十日,不役者,每日纳绢三尺. 调: 随乡之所产,岁纳绫绢J二丈,布加五分之一. 如果政府有事要增加力役,加役十五日免调,三十日租调均免. 另有灾害时,损失十分之四可减免租;损失十分之六,免租和调;损失十分之七以上,租庸调全免.
中央 政制 设尚书、门下、内史省,不过三省职权如何划分,并不清晰. 设中书、门下、尚书省.举凡国家军政,均由中书舍人草拟,由中书令及侍郎审订,送至门下省.若门下省不同意中书省拟议,可以封驳,如同意,即送尚书省.按门下咨送诏敕之性质,分别由六部尚书主理.后唐太宗为沟通两省意见设立政事堂,初设於门下省,后迁至中书省,称中书门下.
选士 制度 隋文帝建秀才科,令诸州每年选送三人至京师考试,为后来科举制奠定基础. 唐代取士类别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由天子自诏者曰制举.乡贡每年举行一次,任何人均可投牒自进,设立科目有八十六科之多.各科之中,应考进士、明经者最多.进士科每年应考多者二千人,成进士者不过一二十人.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共录取进士二百零五人.
兵制 行府兵制,兵农合一.隋十八岁服役,六十岁免役,唐则改为二十岁入选.隋府兵分统於十二卫,唐府兵平时种田,冬季由折冲都尉教习阵战,所有武器用具粮食均由府兵自备,身为府兵者,租庸调全免除.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兵,事解辄罢,兵散於府,将归於朝,故士不失业,将帅无握兵之重. 开元十三年,招募骑十二万人,成为护卫京师的中央军.
资料来源:李定一:《中华史纲》(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6年),页289-292;王寿南:《隋唐史》(台北:三民书局,1994年),页439-653. 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请并省州郡县,文帝采纳意见,行州县二级制: 「自秦并天下,罢侯置守.汉、魏及晋,邦邑屡改.窃见当今郡县,倍多於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僚(按编制配备的官员)以众,资费日多;吏卒人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一.动须数万,如何可觅?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保留必要的官职,去掉不必要的闲职),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
原文大意:从秦朝起统一天下,废封诸侯设置郡守,由汉、魏至於晋朝,国家郡邑屡经变更.私下见当今郡县,比古时成倍增多,有的地不满百里,同时设置数县,有的民户不满千数,分别由二郡管.备员充数的僚佐太滥,资财耗费日见增多,下吏走卒人数倍加,租税调赋逐年减少.清廉能干的优秀人才,百中无一,动辄需要数万,到何处寻觅?正是所谓民少官多,十头羊九人牧……如果现在祗存要郡去除虚设,合并小郡成为大洲,国家就不用虚耗仓粮官帛,而推选举荐则容易觅得贤才. 引自魏徵、令狐德钡:《隋书?杨尚希传》(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册5,卷46,页1253. 北齐至唐开元年间州、郡、县数目的变化: 时期 州数目 郡数目 县数目 北齐 97 160 365 北周 211 508 1124 隋大业年间 / 190 1225 唐贞观年间 358 / 1408 唐开元年间 315 / 1573 参考王寿南:《隋唐史》(台北:三民书局,1994年),页17、41、517及522. 建议讨论问题: 开皇、贞观及开元三朝的制度,有什麽优点和缺点? 2. 你认为这些制度是导致隋唐治世出现的重要因素吗? 自隋以后,中国的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军事政治的重心,由於地理与国防的关系,却仍旧留在北方.在北方较偏於西的长安,处於陕北高原与秦岭山脉之间的渭河盆地,地势险要,一方面便於向西北拓展,他方面可以控制全国,故成为隋唐大一统帝国的首都.因此,新的问题是如何把已经南移的经济重心和尚留在北方的军事政治重心连系起来,以便这个伟大的政治机构能运用灵活,尽量发挥淖饔. 中国不是没有可航行的天然河道,但这些河道大都循著东西方向来走,并不能把北方的军事政治重心和南方的经济重心连系起来.至於连系南北的陆路交通Q,当配备好驿马的时候,甚至比在运河航行为快,但陆路运费远较水路为贵,而运输量又远较水路为小.
参考全汉N:《中国经济史研究》(上)〈唐宋帝国与运河〉(台北:稻乡出版社,1991年),页265-284. 年份 建置 作用 开皇三年 在卫州设黎阳仓,在陕州置常平仓,在华州置广通仓. 将关东粮食分储在官仓中,然后用接力方式,一段段将粮食运到京都.
开皇四年 命宇文恺督工,利用汉代漕渠故道,从大兴城引渭水东流至潼关,长三百余里,名广通渠. 使东方物资经潼关达京师.
大业元年 开通济渠. 接驳洛阳与淮河.
大业元年 凿山阳渎. 接驳淮河与长江.
大业六年 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 接驳长江与杭州.
开元二十二年 裴耀卿在河阴置河阴仓,三门东置集津仓、三门西置盐仓,两仓之间开山路十八里. 南船至河阴仓,即输粟於仓,官雇船驶至洛阳,置於集津仓,接著用陆运运粟至盐仓,避过三门的水险.三年运米七百万石,省脚钱三十万缗.
资料来源:傅乐成:《隋唐五代史》(台北:众文图书,1990年),页17-23;萨孟武:《中国社问贰(3)(台北:三民书局,1986年),页6-7. 三朝君主移至洛阳办公的次数与年数 君主 隋文帝 唐太宗 唐玄宗 次数与年数 2 3次,共两年两个月 5次,共九年十个月 参考萨孟武:《中国社问贰(3)(台北:三民书局,1986年),页6、101-103. 建议讨论问题: 史学家全汉N在资料十二提到,中国自隋代开始,政治军事重心便与经济重心分离,你认为隋、唐两代政府在资料十三的解决办法恰当吗?为什麽? 原因 学者的观点 治国 理想 一个国家的政治成败,第一看政治上的原则,是不是讲人道,所谓「得人者昌,失人者亡」,第二是不是得到人才,第三是不是有一套合理的、好的制度.(陈致平,1995,页373) 至於三朝的治国理想,由於贞观一朝有《贞观政要》的详细记述,因此资料较为丰富.岑仲勉认为「有人以为太宗系用相对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的方法,以求巩固统治权;简言之,就是『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立论固无不合」.(岑仲勉,页108-109)
人才 隋文帝事必躬亲,因此学者对文帝朝的贤臣讨论不多.若从太宗的言论分析,高馐滴实南拖,他建议的输籍法对隋代的经济发展贡献尤大.至於贞观一朝,学者多认为唐太宗善於用人和纳谏,是他在政治上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他在贞观二十一年在翠微殿的谈话,一共总结了五条经验(不疾胜己之善,弃短取长,敬贤而怜不肖,不恶正直之士,爱外国人如本国人),其中前四条都是关於怎样看待人和怎样用人的问题,足见他把善於用人放在政治活动的关键位置上来对待.贞观年间,人才济济,绝非偶然.而唐玄宗前期用贤相姚崇、宋Z、张说、张九龄而开创开元盛世,后期用李林甫、杨国忠则招致安史之乱,更突出人才的重要性.(张玉法,1993,页68;岑仲勉,页109)
制度 历代的政治,如一个庞大的交响乐,有三大要素:乐章、指挥者、伴奏者.唐初四大制度,是乐章,唐太宗是挥舞指挥棒的人,房玄龄、杜如晦、李积等是演奏不同乐器的乐师.他们根篮玫睦终,奏出了千古赞赏的绝妙佳曲――贞观之治.唐太宗逝世后,承继他的指挥人虽远不如他,但只要能按著旋律演奏,一样清音悦耳,嘹亮不绝.指挥与伴奏均在迭更,只要乐章不变,整个唐代仍然循康庄富强之道前进.一到乐章改变,才出现鼓嘈杂乱的音响,令人掩耳.乐章的变动,是逐渐的,唐代由隆盛而走向衰败的历程,也是很缓慢的.(李定一,1986,页297) 唐承大乱之后,何以不及数年,就能够威服四夷.府兵之制寓兵於农,兵农合一,闲岁则补,有事则释耒荷戈,其纪律比佣兵良,其战斗力比佣兵强,而唐对於农民又能利用各种方法,鼓励他们从军,鼓励他们作战.(萨孟武,1986,页144) 唐之开国,其兵力本兼府兵蕃将两类,世人习见唐承西魏、北周、隋代之后,太宗之武功又照耀千古,遂误认太宗之用兵其主力所在,实为府兵,此大谬不然者也.贞观四年以前,太宗对内对外诸战争,究用何种兵力,以补救其不堪攻战之府兵耶?寅恪尝拟此问题之答案,即太宗未大用蕃将以前,其主要兵力实寄托於所谓山东豪杰集团.……太宗既任部落之酋长为将帅,则此部落之酋长必率领其部下之胡人,同为太宗效力.功业成后,则此酋长及其部落亦造成一种特殊势力,如唐代中世以后藩镇之比.玄宗以之为殷监,重用安禄山,其主因实以其为杂种贱胡,已不统领部落,失其酋长之资格,不虑其变叛.由是言之,太宗之用蕃将,乃用此蕃将及其所统之同一部落.玄宗之用蕃将,乃用此蕃将及其统领之诸种不同之部落也.(陈寅恪,1982,页264-268)
基建 隋文帝对修筑运河虽有贡献,但炀帝的功劳才是最大的.唐太宗只是坐享其成,玄宗则针对当时面对的问题加以改革.秦筑驰道,造成了两汉统一的基础,隋开运河,又造成了大唐统一的根基.(萨孟武) 在唐高祖、太宗时,中央政府的组织较简单,驻在那里的府兵又都自备粮饷,每年只由江淮经过运河输入一二十万石的米已足用,但在玄宗时,一方面由於政府组织的扩大(由太宗朝的六百多人扩至一万多人),他方面由於府兵制变为募兵制,政府经费的开支大增,政府遂把江淮物资到达较易的洛阳建为东都,以便遇必要时上自皇帝下至各级公务员都由长安迁至洛阳办公.(全汉N,页265-284)
外族势力消长 我们研究唐代历史,知道外患虽殷,而异族亦灭亡.考其致亡之故,虽有三种,一是天灾,二是内乱,三是别一个民族兴起於其近邻.而户口太寡,不能与中国作长期战争,实为最大原因.(萨孟武,1986,页232)
活动1:引入活动 在课堂前预先派发附录一讨论资料,让学生阅读,以便进行人物竞猜活动. 选取15位同学,让学生就资料1-5提供的内容或自行L集资料,用30秒时间讲述历史人物最具代表性的事(不可以直接说出或写出历史人物的名字),让同学竞猜. (1号)高 (2号)长孙无忌 (3号)杜如晦 (4号)魏徵 (5号)房玄龄 (6号)李靖 (7号)尉迟敬德 (8号)虞世南 (9号)王 (10号)李积 (11号)马周 (12号)秦叔宝 (13号)姚崇 (14号)宋Z (15号)张九龄 15位同学轮流介绍历史人物,其他同学进行竞猜. 小结:老师以提问形式,协助同学归纳要点. 以上介绍的15位历史人物有什麽共同特徵? 唐太宗一朝功臣的出身有什麽特色? 活动2:课题内容学习:人才 人才与开皇、贞观、开元三朝治世的出现有什麽关系? 派发讨论资料6-8,著学生先按第1至3题的指示,间划并整理资料. 著学生结合学习资料1-5,讨论第4及5题,从而探讨人才与治世的关系. 指引: 1. 把资料六至八中提及裁减冗员的资料用红笔间划. 2. 把资料六至八中重视官员选拔的资料用黑笔间划. 3. 把资料六至八中重视官员考绩的资料用蓝笔间划. 活动3:课题内容学习:制度 制度与开皇、贞观、开元三朝治世的出现有什麽关系? 把学生分组,分别就土地、赋税、中央、选士、兵、地方六项制度进行讨论. 派发讨论资料9-11,著学生按建议问题进行讨论. 各组汇报. 活动4:课题内容学习:基建 基建与开皇、贞观、开元三朝治世的出现有什麽关系? 派发讨论资料12-14,让学生先行阅读. 老师展示中国地图,图上显示黄河、淮河、长江的位置.老师讲解将提出一些连接隋唐江南经济区与西北政治军事重心的各种方案,同学的责任是指出各种方案不可行的地方或龅降睦. 老师提出以下方案:(宜因应学生提出的难题,再提出其他解决方案) 我打算把首都搬到江南. 我打算用天然河道把江南的物资运送到西北. 我打算用陆路把物资运送到西北. 我打算开凿运河,连接长江、淮河与黄河水系. 我打算用陆路避过三门的水险. 我打算把首都搬到洛阳. 小结:让学生评论完善的运河系统是否隋唐治世出现的重要因素. 活动5:综合及总结 老师以提问形式引导学生讨论:你认为人才、制度与基建三项因素,哪一项才是导致隋唐治世产生的主因呢? 课后习作: 资料L集:著学生L集隋唐其他基建的资料,如驰道、驿站. 参考书目 高明士总校订:《剑桥中国史》(3)隋唐篇(上)(台北:南天书局,1987年) 王寿南:《隋唐史》(台北:三民书局,1994年) 张玉法总校订:《名君评传》(4) 隋唐五代(台北:万象,1993年) 吴兢著,许道熳⒁:《新译贞观政要》(台北:三民书局,1995年) 陈致平:《中国通史一百讲》(台北:嘉年出版社,1995年) 傅乐成:《隋唐五代史》(台北:众文图书,1990年) 傅乐成:《中国通史》(台北:大中国图书公司,1972年) 钱穆:《国史大纲》(台北:国立编译馆,1982年)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香港:中华书局,1980年) 岑仲勉:《隋唐史》(上)(香港:文昌书局,1982年) 李定一:《中华史纲》(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6年) 全汉N:《中国经济史研究》(上)?〈唐宋帝国与运河〉(台北:稻乡出版社,1991年)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论唐代之蕃将与府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萨孟武:《中国社问贰(3)(台北:三民书局,1986年)
点击查看更多关于的相关文档人教版-九年级下-2014铜川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二)[原创]-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中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font color=#cc铜川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二)[原创]
版本:人教版 && 年级:九年级下&& 作者:chengang1978 &&日期:
2014铜川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二)一、积累和运用(共6小题.计l8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A.狡黠(xiá)&&&&&剽悍(piāo)&&&&&&&&暂时(zhàn)&&&&&戛然而止(jiá)&&&&B.提防(dī)&&&&&&星宿(xiù)&&&&&&&&&&胆怯(qiè)&&&&&&牵强附会(qiǎn)&&&&C.纤细(qiān)&&&&殷&红(yān)&&&&&&&闷热(mèn)&&&&&&茅塞顿开(sè)D.龟裂(&jūn)&&&&&称职(chèn)&&&&&&&应酬(yìn)&&&&&屡见不鲜(xiān)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喧闹&&&&&寒暄&&&&&&获益匪浅&&&&&&轻飞慢舞B.要诀&&&&&决择&&&&&&出奇治胜&&&&&&融会贯通C.蓬篙&&&&&竹蒿&&&&&&相濡以沫&&&&&&戛然而止D.斑斓&&&&&谰言&&&&&&好高骛远&&&&&&苦心孤诣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①为了迅速提高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学校决定_________精通业务、有决策能力的退休科教人员。②这家商场的购物环境不错,广告宣传也做了不少,但营业额一直很低。____________商场得做做市场调查,找找原因。③这里出产的绿茶久负盛名,要仔细_________才能领略到它的妙处。A.起用&&&看来&&&品尝&&&&&&&&&&&&&&&&&B.启用&&&看来&&&品评C.起用&&&可见&&&品尝&&&&&&&&&&&&&&&&&D.启用&&&可见&&&品评4.经典诗文默写&(6分)(1)&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我爱这土地》)(2)_____________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3)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4)___________________,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5)只恐双溪舴艋舟,_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武陵春》)(6)___________________,猿则百叫无绝。(吴均《与朱元思书》)(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5.下面语段中有一处标点使用错误和一处语病,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4分)①3月21日下午,由省委宣传部、铜川市委、《当代陕西》杂志社共同主办的《陕西好人》现象研讨会在铜川新区举行。&②《陕西好人》体现了陕西人忠厚质朴的传统美德,也展现了陕西人豪放宽厚的时代特征。③要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识陕西好人现象,深入研究陕西好人的示范、塑造、培养,做好“陕西好人”的品牌效应,为“三个陕西”建设提供坚强的精神动力。&&&&&&&&&&&&&&&&&&&&&&&&&&&&&&&&&&&&&&&&&&&&&&&&&&&&&&&&&&&&&&&&&&&&&&&&&&&&&&&&&&&&&&&&&&&&&&&&&&&&&&&&&&&&&&&&&&&&&&&&&&&&&&&&&&&&&&&&&&&&&&&&&&&&&&&&&&6.仔细观察下图,概括图片中的情节,不超过10个字。(2分)&&&&&&&&&&&&&&&&&&&&&&&&&&A&&&&&&&&&&&&&&&&&&&&&&&&&&&&&&&&&&&&&B&&&&&&&&&&&&&&&二、综合性学习(6分)7.在&“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综合性学习中,班上将开展一次对本村(居)老年人的调查活动。根据这次活动的内容,请你完成下列问题。(1)仿照下面的示例,请你为本次活动确定一个主题。(2分)示例:调查主题: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调查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你拟出四种调查方式。(2分)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材料一:新区、耀州区的孤寡、特困老人,都可以报名申请享受居家养老“康乐行”项目的服务。近日,由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的社会服务示范项目―“康乐行”铜川市尚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服务示范项目在耀州区全面启动。该项目以新区、耀州区为中心,通过公开征集,遴选等方式确定服务对象,孤寡、特困、失能及重点优抚对象等老人都可向所在区民政部门报名申请来源:学科网]&&&&&&&&&&材料二:宽敞明亮的休息室、棋牌设施齐全的娱乐室、温馨清雅的阅览室、干净整洁的餐厅、四季长青的小花园、漂亮舒适的洗澡间……这不是风景区的疗养院,而是铜川市耀州区董家河镇王家砭村幸福院的真实写照。像这样功能齐全、温馨如家的乡村幸福院在铜川已建成66个,到今年年底还将有56个这样的乡村幸福院陆续建成。届时,铜川市将实现农村幸福院重点村全覆盖。&&&&&&请从以上材料提炼出铜川市为解决养老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共15小题,计45分)【现代文阅读】(共9小题,计29分)(一)阅读下面新闻和文章,完成8――11题。(12分)对惯性思维说“不”①思维是什么?思维是精神世界中最瑰丽的花朵。专家研究表明,左右一个人成功的最关键因素不是智商,而是思维模式,思维和观念才是控制成功的核心密码。为了告诫世人,著名哲学家康德生前给自己写下这样一句碑文:“重要的不是给予思想,而是给予思维。”②惯性思维是指人习惯性地因循以前的思维思考问题,仿佛物体运动的惯性。由于这种惯性,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容易产生“盲点”。比如说,一张0.1毫米的纸对折51次会有多高?一张板凳高,一栋大楼高,还是珠穆朗玛峰高?答案是比太阳与地球的最远距离还要多1亿公里。答案令人诧异,但更令人诧异的是,面对正确答案有的人竟然百思不得其解!这就是惯性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的可怕力量。③惯性思维力量的强大有时简直令人不可思议: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铁路运输系统的设计,竟然取决于两千年前两匹战马屁股的宽度。美国铁路两条铁轨之间的标准距离是4.85英尺。为什么是这个奇特的标准呢?原来美国最早的铁路是由英国人设计建造的,而英国的铁路是由建电车的人设计的,可最先造电车的人以前是造马车的,他们习惯性地把马车的轮宽搬到了电车上。据查,英国老路的辙迹是罗马战车形成的,而罗马战车的轮宽恰恰是两匹拉战车的马屁股的宽度。④台湾作家吴若权有一句话很耐人寻味:“穷人戴钻石,人家以为是玻璃;富人戴玻璃,人家以为是钻石。”正因为受惯性思维影响,认识不到事情也有变异的时候,于是便有了发生在莫泊桑小说《项链》主人公玛蒂尔德身上的悲剧。经验主义是惯性思维的显现定式,是禁锢创新的镣铐锁链。行为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一天的行为大约只有5是非习惯性的。如果我们奉行所谓“经验主义”,结果必然是“穿着新鞋走老路,违背科学走弯路”!⑤惯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天敌”,但并不是不可破除的“魔咒”。牛顿是物理学的鼻祖,牛顿定律一向被认为是物理学中不可更改的真理,也从未有人怀疑过,但是华裔科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却大胆扬弃,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定律”,从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们敢于向权威挑战,勇于对惯性思维说“不”,因此取得常人无法企及的成功。⑥“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爱因斯坦这句名言表明,创新思维的实质就是突破自我、打破常规,毅然决然对惯性思维说“不”。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9.第②~⑤段围绕中心论点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请依照例子的表述,用简洁的语言依次概括。(3分)(1)惯性思维使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容易产生“盲点”;(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第⑥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11.阅读下面一则材料,联系本文的论述,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3分)纵观人类科学发展史,一些半路出家的冒险者常会闯入一个个科学新领域,带来意想不到的突破。房地产经纪人恩德斯发现了在试管中培养小儿麻痹症病毒的简便方法,画家莫尔斯发明了电报,伽利略发现钟摆原理时还是个医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文,完成12~16题。(17分)行为艺术春暖花开,柳绿桃红。江边上的行人三五成群,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有人坐在堤坝上钓鱼,观风景。一个着古装的九零后男青年面无表情地坐在堤坝边的柳树旁,从他手里垂下长长的麻绳,直指江面。人们观察着他,私底下也悄悄地七嘴八舌地议论着:&&&&&&&&&&&&&&&&&&&&&&&&&&&&&&男青年还是面无表情一句话不说。良久,旁边一个钓鱼的老大爷忍不住说道:“小伙子,学姜太公直钩钓鱼啊?还是……”“一会儿,会有人从这里坠江,我这根绳子是用来救她的!”终于,小伙子仍然无表情,淡定地说了一句。这一句话,像老人一惊之下抖动的渔线扰出的涟漪,一圈圈地在水面扩散开去,像长了腿儿生了翅膀一样,在人群中传开了,越传越远。“难不成你是先知?能掐会算?”老人疑惑地问道,甚至忘了有鱼正在吃他的饵!青年注视着江面,不再理会旁边的人。人越聚越多,仅仅一句话的故事也越传越神,真的有人开始拍照了。突然,从山上快速奔下一个年青女子,大喊着,径直冲着江堤而来,人们怕被她的惯性冲落江中,本能地你推我搡着,在第一时间闪开了,只有男青年还面无表情地坐在那里,握紧了他手中的麻绳。女青年在冲到江边时扶了一下他身边的柳树,还是没有站住,直落下去,一把抓住那根麻绳儿,男青年则抱紧了柳树……人们很快醒悟过来,上得前来,七手八脚的一起帮忙把浑身湿透的女青年拉上岸来,还有好心人递过手帕、衣服……人们围住这两个人说什么的都有了,热烈的场面甚至超过了春节晚会……当然有人已经在第一时间离开了,他们赶着去传播这一奇闻:什么女青年意外坠湖,路人齐心搭救;什么青年古装穿越,江边钓美人;……各种版本的新闻很快地散播开去,不可遏制地蔓延到网络的各个角落。晚上,男青年更新了自已的博客:我们是搞行为艺术的,这穿越救人是我俩事先设计好的,在此特别感谢那些热心帮助我们的路人,他们让这世间变得无比的温暖。&&&&&(选自网络)&&12.用自己的话概括这篇小小说的中心事件。(3分)&&&&&&&&&&&&&&&&&&&&&&&&&&&&&&&&&&&&&&&&&&&&&&&&&&&&&&&&&&&&&&&&&&&&&&&&&&&13.联系上下文,试在第二小节空白处写出周围人们两种不同的“议论”。(4分) &&&&&&&&&&&&&&&&&&&&&&&&&&&&&&&&&&&&&&&&&&&&&&&&&&&&&&&&&&&&&&&&&&&&&&&&&&&14.结合语境,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4分)&&&&&&&&&&&&&&&&&&&&&&&&&&&&&&&&&&&&&&&&&&&&&&&&&&&&&&&&&&&&&&&&&&&&&&&&&&15.本文是一篇讽刺类的小小说,请仔细研读,思考文中男女青年和周围人们各自的“行为”艺术,探究小说的讽刺意义。(4分) &&&&&&&&&&&&&&&&&&&&&&&&&&&&&&&&&&&&&&&&&&&&&&&&&&&&&&&&&&&&&&&&&&&&&&&&&&&& &&&&&&&&&&&&&&&&&&&&&&&&&&&&&&&&&&&&&&&&&&&&&&&&&&&&&&&&&&&&&&&&&&&&&&&&&&&&16.选出下面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正确的一项(&&&&)(3分)A.&从叙述的角度看,选文主要采用了倒叙的方式,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B.&小说十分注意前后照应,例如“男青年面无表情地坐在堤坝边的柳树旁”与“男青年则抱紧了柳树”就是一组典型的例子。C.&选文多次写到男青年的“面无表情”,表明他本来就是一个无动于衷与冷酷无情的人。D.&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表明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与环境,暗示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气氛。【古诗文阅读】(共6小题,计l6分)&&&&(三)&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12分)【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t、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选自《出师表》)【乙】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①废廖立、李严②於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③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⑤等岂可不企慕及之?【注释】①表:指上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亡国。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17.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或短语的意思。(2分)①以遗陛下(&&&&&&&&&&&)&&&&②必能裨补阙漏(&&&&&&&&&&&&&&&&)&&&&&&&&③严闻亮卒&&(&&&&&&&&&&&)&&④虽亲必罚18.用现代汉语写出文段中两个画线句的意思。(4分)(1)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3分)&&&&&&&&&&&&&&&&&&&&&&&&&&&&&&&&&&&&&&&&&&&&&&&&&&&&&&&&&&&&&&&&&&&&&&&&&&&&&&(2)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1分)&&&&&&&&&&&&&&&&&&&&&&&&&&&&&&&&&&&&&&&&&&&&&&&&&&&&&&&&&&&&&&&&&&&&&&&&&&&&&&&&&&&&19、【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请用原文回答)(3分)&&&&&&&&&&&&&&&&&&&&&&&&&&&&&&&&&&&&&&&&&&&&&&&&&&&&&&&&&&&&&&&&&&&&&&&&&&&&&&&&&&&&&&&&&&&&&&&&&&&&&&&&&&&&&&&&&&&&&&&&&&&&&&&&&&&&&&&&&&&&&&&&&&&&&&&&&&&&&&&&&&&&&&&&&&&&&&&&&&&&&&&&&&&&&&&&&&&&&&&&&&&&&&&&&&&&&&&&&&&&&&&&&&&&&&&&&&&&&&20、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甲文中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后主广开言路。B.甲文&“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可断句为“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C.&乙文中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廖立、李严的反应从侧面体现诸葛亮一心为国的人格魅力。D.甲文中诸葛亮是用讽谏的方式向陛下提出建议。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l―22题。(&4分)秋夜曲&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注释:①丁丁:计时的漏壶发出的声音。&21.诗歌写出了秋夜怎样的特点?(2分)&&&&&&&&&&&&&&&&&&&&&&&&&&&&&&&&&&&&&&&&&&&&&&&&&&&&&&&&&&&&&&&&&&&&&&&&&&&&&&&&&&&&&&&&&&&&&&&&&&&&&&&&&&&&&&&&&&&&&&&&&&&&&&&&&&&&&&&&&&&&&&&&&&&&&&&&&&&&&&&&&&&&&&&&&&&&&&&&&&&22.请说出“秋逼暗虫通夕响”中“逼”的妙处。(2分)&&&&&&&&&&&&&&&&&&&&&&&&&&&&&&&&&&&&&&&&&&&&&&&&&&&&&&&&&&&&&&&&&&&&&&&&&&&&&&&&&&&&&&&&&&&&&&&&&&&&&&&&&&&&&&&&&&&&&&&&&&&&&&&&&&&&&&&&&&&&&&&&&&&&&&&&&&&&&&&&&&&&&&&&&&&&&&&&&&&&&四、作文(50分)23.以下两题,请任选一题作文。(1)我以为自己能读懂春天M原来,我只知道春天过了是夏天&我以为自己能读懂青春M原来,我只把青春当成了一段时间&我以为自己懂得了母爱M原来,我把母爱当成了早餐&我以为自己懂得了友情M原来,我把朋友当成了玩伴&请以“原来我没懂”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结合个人生活经历,选取真实的生活片段,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②文章要叙事清楚,结构完整,内容充实;③恰当运用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真情实感。(2)有一天,毛毛虫问蝴蝶:“我要怎样才能变成一只蝴碟?”“要成为蝴碟,首先要有飞行的渴望,其次要有勇气冲出束缚你安全、温暖的茧。”“那不就是死亡吗?”“表面看是死亡,实际上是新生。在现实生活中,这就是差别,有的成为蝴蝶,有的因逃避而死亡。”某些时候,不是因为难我们才不敢去做,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去做,事情才变得困难。关键是要有勇气冲出去!冲出去,才有希望。&&&&&&根据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作文一篇,600字左右。&&&&&&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积累和运用(共6小题.计l8分)1、B&(2分)&&&&&&2、D&(2分)&3.选A。“起用”指重新任用已退职或免职的官员。“启用”指开始使用。“可见”承接上文,表示可以作出判断或结论,用在这里不妥。“品尝”指仔细地辨别;尝试(滋味)。“品评”指评论高下。这里写绿茶,应选“品尝”。&(2分)4.经典诗文默写。(6分)(1)&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2)不畏浮云遮望眼&&(3)风正一帆悬(4)我寄愁心与明月&&(5)载不动许多愁&&(6)蝉则千转不穷&&(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5.文段中“《陕西好人》”,书名号改为引号;第③句中“示范、塑造、培养”改为“塑造、培养、示范”&(4分)6.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B.武松斗杀西门庆(2分)二、综合性学习(6分)7.(1)示例:老年人的健康状况&&&老年人的感情生活&&&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情况(2分)(2)示例:①走访&&②电话调查&&③填写调查问卷&&④开座谈会(2分)(3)&①推行居家养老“康乐行”项目的服务②实现农村幸福院重点村全覆盖。(2分)三、阅读(共15小题,计45分)【现代文阅读】(29分)(一)&(12分)8.对惯性思维说“不”&(2分)9.&(2)惯性思维力量非常强大&&&(3)经验主义是惯性思维的显现定式,是禁锢创新的镣铐锁链&&&(4)惯性思维并不是不可破除的“魔咒”&(3分)10.道理论证(引证)&&&论述创新思维的实质就是突破自我,打破常规,毅然决然地对惯性思维说“不”&(3分)11.示例:之所以能“歪打正着”,在不是自己专长的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受惯性思维的影响较小。(4分)(二)&(18分)12.男女青年设计并实施穿越救人,(2分)引发周围人们热议。(1分)(共3分。意对即可)13.参考:“这个人有病吧?”“失恋了?”“要不然也受什么刺激了!”“看他穿着干净利落,也不像疯傻之类啊?”。(4分)14.“各种版本”说明这则奇闻的内容与形式花样百出,“不可遏制”说明这一奇闻传播的速度与热度无法控制,表现人们对奇闻的热衷程度。(4分)15.一方面:讽刺一些另类年轻人乱模仿、瞎穿越,拿无聊当有趣,拿爱心当消遣。另一方面:讽刺那些热衷看热闹,爱添油加醋地传播各类所谓的“奇闻”的人们。(共4分。两方面各2分,意对即可。若有其它合理见解酌情给分)16.B.(3分)【古诗文阅读】(l6分)&(三)&(12分)17、①给予&&&&②缺点和疏漏&&&&&&③去世&&④即使(2分)&&&&&&&&&&&&&&&&18、如果有做奸邪事情、触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3分)&&&诸葛亮做丞相,非常公平正直。(1分)19、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3分)20、C(3分)A希望后主赏罚分明、推荐了忠诚的文官。B“作奸犯科”中不需要停顿。D是直谏。(译文:贞观二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大臣说:“三国时期,诸葛亮为蜀汉的丞相,治国也是坦荡无私,公正无偏。他曾经上表皇帝,把廖立、李严两位大臣贬到南中做普通老百姓。廖立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哭着说道‘我要一辈子呆在南中边地了。’李严听到诸葛亮死的消息,居然发病死了。因此史官陈寿说,‘诸葛亮治理国家,诚心而公正,对国家忠心有益于时局的,就是仇人也奖赏,对触犯国法,不好好工作的,就是亲人也要处罚’。爱卿,你们怎么可以不钦慕并赶上他呢?)(四)(&4分)21、漫长、寂静、清冷。(2分)22.&“逼”不仅透露了节气正在变化,深秋即将来临,对秋虫带来了威胁,冷得它们&&&&&通宵哀鸣;同时也为末句的“莫飞霜”作了铺垫,暗示主人公对征人的关切和思念。(2分)四、作文(50分)
chengang1978
文件大小:
下载地址:
&&&&&&&&&&&&&&
下载说明:
* 本站所有的资料都是免费的本地下载!
* 本站使用了防盗链处理,请直接点击下载地址或者目标另存为下载!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浙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太宗贞观之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