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是德国的思想家当代思想家吗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从德国浪漫主义到德国的当代绘画——柏林国家画廊的脉络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柏林国家博物馆:《马斯登·哈特利:德国绘画》
11:11:22 来源:99艺术网成都站 朱明逸编译 
《印第安幻想》(Indian Fantasy) 马斯登&哈特利 1914年 图片来源:smb.museum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马斯登&哈特利(1877年至1943年)1913年至1915年在欧洲生活。在巴黎和慕尼黑逗留之后,他搬到了柏林,在那里他创作了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哈特利与赫沃斯&瓦尔登(Herwarth Walden)的斯特姆(Sturm)画廊合作,并参加了1913年的&第一届德国秋季沙龙&(First German Autumn Salon),其中精选了众多国际艺术家的作品。
在哈特利柏林岁月的前后,他孕育了他中庸的形象画风,但是1913年至1915年这个阶段却标志了他生涯中抽象画的巅峰。在这些年中,他发展出了一套完全独立的艺术语言,将他推到了当时先锋艺术的最前沿。他这一时期的绘画仿佛像是在画布上爆开一样,它们是由明亮的、赤裸裸的、彼此相邻的对比色构成。这些作品的主题都是围绕第一次世界大战而作,军旗、军事标志和徽章,如铁十字勋章,成为了绘画反复出现的图案。
《柏林系列第二号》(Berlin Series No. 2) 图片来源:smb.museum &查看更多图片,。
哈特利与普鲁士军官卡尔&冯&弗雷布尔格(Karl von Freybourg)的感情激发哈特利创作了《一个德国军官的画像》(Portrait of a German Officer, 1914)等大师级杰作,而弗雷布尔格在战争爆发仅仅几个月后就去世了。在这幅画中,抽象形式和军事器具如此密集地交织在一起,以至于最后呈现出的肖像纯粹是由符号组成。
哈特利在德国完全不知名,是尚未被发现的大胆的现代艺术代表。这个关于哈特利在柏林创作的作品展览姗姗来迟,它将呈现一个可供艺术研究的丰沃领域。的主办方计划去识别、找到和拍摄艺术家在柏林的所有作品,并将他们包括在展览目录中。选自这些作品的展品是本次展览的焦点,它们将和他的早期和晚期的作品一起展出,力图把他柏林期间的创作置于他整个作品集的上下文中去研究,并描绘出它们所代表的巨大飞跃。
查看展览详情,。
版权声明:该文为99艺术网编译文章,未经同意请勿转载或用于任何商业用途,违者99艺术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如需使用请拨打合作电话:010-。
【相关阅读】
【编辑:朱明逸】
编辑:朱明逸
声明:该文章为99艺术网原创文章,未经同意请勿转载或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如需使用请拨打合作电话:010-
我来说几句~
新闻热线:010-/818/808  主编信箱 Email:
编 辑QQ: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2号798艺术区01商务楼401室 邮编:艺术网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号:文网文[号 京ICP备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北京久久弋曙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常年法律顾问: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东亚部主任考恩来我所访问
设为主页 | 加入收藏 |
您现在的位置: >>
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东亚部主任考恩来我所访问
  2014年1月15日下午,根据李捷副院长、所长的批示意见,我所科研办公室于俊霄、张蒙、狄飞、孙辉等同志,在所里接待了来访的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东亚部主任考恩(Matthias Kaun)。陪同考恩来访的还有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彤等同志。
  首先,于俊霄代表我所对考恩主任的来访表示欢迎,并简要介绍了我所的基本情况和在国史研究方面取得的一些重要成果,代表我所向他赠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等图书和《当代中国史研究》杂志。
  考恩主任对我所安排人员与他交流表示感谢,并简要介绍了柏林国家图书馆东亚部的基本情况。他说,由于历史原因,德国有多家国立图书馆,分别承担不同学科类型或文献类型的收藏和服务工作。柏林国家图书馆的全称是德国柏林国立普鲁士文化遗产图书馆,承担德国人文科学的文献服务工作,至今已有352年的历史。其东亚文献包括中、日、韩等语种,中文图书比重最大。该馆在成立之初就有中国文献的收藏,包括中国中医书籍、明清古籍、手稿、地图等,馆藏和价值居全德国首位,也是整个欧洲拥有最多、最好中文图书的图书馆。当前,该馆尤其关注现当代中国文献的收藏,包括大陆和其他地区出版的图书,涉及文史哲、少数民族研究、边疆研究等。该馆还收集大陆和台湾出版的全部数据库,并将其与馆内纸质本或其他资源整合成一站式的检索平台,所有注册用户都可以进入查找。他介绍到,德国的公共图书馆系统非常发达,用户可以通过&蓝色通道&实现馆际互借。该馆为欧洲很多研究东亚问题的机构和个人提供文献保障。
  交流过程中,考恩特别关注五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他说,如大家所知,在中国出版了很多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书,他的图书馆也已大多收藏,这套国史书与此前出版的国史书有什么不同、最大的特色是什么、是否是官修历史?于俊霄回答说,当代所作为中央批准成立的专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编纂和出版的机构,其历经20个春秋编写完成的《国史稿》是第一部经中央审定、批准出版的国史著作。这部书稿最主要的特色就是,对于重大历史问题的梳理和评价,严格遵循《关于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有关文献。其次,《国史稿》在撰写过程中坚持突出主题、围绕主线、把握主流。突出主题,就是突出中国人民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围绕主线,就是围绕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探索和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把握主流,就是集中反映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历史。第三,正确处理国史与党史的联系和区别,突出国史特点。第四,坚持据史立论、论从史出,以翔实准确的档案资料为依据,通过客观的分析、科学的总结,努力达到&国家水平,权威版本&的要求,写出一部传之于世的国家信史。
  交流过程中,于俊霄、张蒙、孙辉等还就考恩提出的当代所是否重视并开展口述史项目、如何看待社科院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开放存取等问题分别作了回答。
  于俊霄请考恩介绍了德国的当代中国研究情况。考恩介绍,德国有30多家中国学研究机构,分为两类,一是国家资助的,主要分布在大学,比较有名的有海德堡大学、慕尼黑大学、特里尔大学、威尔斯堡大学、德国GIGA研究院亚洲研究所、法兰克福大学。二是近年来兴起的私人基金会支持的研究机构,如当前比较知名的由墨卡托基金会(Mercator)资助成立的墨卡托中国研究所,该研究所的宗旨是成为世界知名的中国问题研究中心,并且在解释中国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探讨中国发展对德国乃至欧洲的机遇和挑战。该研究所主任为德国特里尔大学中国问题专家海尔曼教授担任。他讲到,德国的中国学研究分为两部分,一是传统的汉学研究,这在欧洲比较发达;二是民国以来的现当代研究。学者的研究背景也分为能阅读中文文献的学者和不懂中文的学者,涉及学科也从传统的文史哲到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总的来说,这两方面背景的学者在不断融合。
  最后,考恩主任再次对我所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希望有机会再到我所做进一步交流,同时欢迎我所学者访问柏林国家图书馆。
相关链接 -
当代中国研究所 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号
地址:北京西城区地安门西大街旌勇里8号
邮编:100009 电话: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admin1@&&&&&&&&&&&&&&&&  来源: 新华网
&&& 【历史名人】
&&& ◆ (1724-1804):生于1724年4月22日,1740年入哥尼斯贝格大学。从1746年起任家庭教师4年。1755年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15年。在此期间康德作为教师和著作家,声望日隆。除讲授物理学和数学外,还讲授逻辑学、形而上学、道德哲学、火器和筑城学、自然地理等。18世纪60年代,这一时期的主要著作有:《关于自然神学和道德的原则的明确性研究》(1764)、《把负数概念引进于哲学中的尝试》(1763)、《上帝存在的论证的唯一可能的根源》(1763)。所著《视灵者的幻梦》(1766)检验了有关精神世界的全部观点。1770年被任命为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同年发表《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从1781年开始,9年内出版了一系列涉及广阔领域的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短期内带来了一场哲学思想上的革命。如《纯粹理性批判》(1781)、《实践理性批判》(1788)、《判断力批判》(1790)。1793年《在理性范围内的宗教》出版后被指控为滥用哲学,歪曲并蔑视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于是政府要求康德不得在讲课和著述中再谈论宗教问题。但1797年国王死后,他又在最后一篇重要论文《学院之争》(1798)中重新论及这一问题。《从自然科学最高原理到物理学的过渡》本来可能成为康德哲学的重要补充,但此书未能完成。1804年2月12日病逝。
&&&&◆ (1749-1832):德国诗人。生于莱茵河畔法兰克福一个富裕市民家庭。1765年入莱比锡大学学法律,但更醉心于艺术和自然科学,1770年转入斯特拉斯堡大学,深受卢梭等先进思想影响。次年结束学业,回到故乡当律师,但主要精力却在文学创作。从1775年,他在魏玛公国从政十年,任魏玛公国枢密院顾问,主张改革,但未实现。歌德一生勤勉写作,确立了他作为世界大作家的地位。其作品数量之大达到惊人地步,《歌德全集最后手定本》达40册,他逝世后的补充本《歌德遗著》达20册。写有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代表作诗剧《浮士德》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著作。
&&&&◆ 贝多芬(1770—1827年):德国作曲家。生于波恩城,自幼随父学钢琴。1787年曾经到维也纳向海顿学习作曲,并结识莫扎特。1792年定居维也纳,从事教学、演出和创作。贝多芬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和维也纳体系的反动时代,欧洲的民主和民族意识此时正日益兴起。他的作品正反映了这些时代的特征,或歌颂英雄,或反对封建,争取民主自由和美好未来。其主要作品有《第三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合唱》),以及《悲怆》奏鸣曲、《月光》奏鸣曲等。
&&&&◆ (1770-1831年):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生于德国南部斯图加特的一个绅士家庭。1788—1793年在图宾根神学院学习,毕业后当过六年家庭教师,后在纽伦堡中学当校长。1816年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1830年任柏林大学校长,1831年死于霍乱。主要著作有:《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原理》》、《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和《美学)等。
&&&&◆ 海涅(1797-1856年):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童年和少年时期经历了拿破仑战争。1815年拿破仑兵败后,曾在银行工作。1819年后,曾在波恩大学、格廷根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在柏林时结识法恩哈根·封·恩泽夫妇以及作家沙米索、富凯等。恩泽夫妇家的文学沙龙是柏林的文学中心。在它的影响下,海涅的第一部《诗集》于1821年在柏林出版。1823年发表《悲剧——抒情插曲》。1824年1月重返格廷根大学学习法律,并继续写诗,完成了《还乡集》。1825年获法学博士学位。《还乡集》增订后与《哈尔茨山游记》和《北海纪游》中的第一部分组诗,于1826年汇编为《旅行记》发表,引起强烈的反响。1827年《旅行记》第2卷出版。从英国旅行回到汉堡后,他的《歌集》出版,收入在此之前发表的大部诗歌,奠定了海涅作为杰出的抒情诗人的地位。1829年《旅行记》第3卷出版。以后海涅陆续发表了《法兰西现状》、《论法国的画家》、《德国近代文学史略》、《路德维希·伯尔纳,亨利希·海涅的备亡录》、《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等文章和诗歌。1848年5月完全瘫痪,他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写作,口授完成诗集《罗曼采罗》,于1851年出版。后还写了一些散文作品。1856年2月17日,海涅在巴黎逝世。
&&&&◆ 门德尔松(Mendelssohn,1809-1847):1809年2月3日生于德国汉堡,父母均为犹太人。12岁开始创作,17岁即完成《仲夏夜之梦序曲》,21岁起研究和整理巴赫的作品,为这位音乐之父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27岁在莱比锡任指挥,1843年创办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38岁时即病故。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作品风格温柔舒适、优美恬静、完整严谨、极少矛盾冲突、富于诗意幻想,反映出他生活上的安定富足。他的交响曲《苏格兰》、《意大利》,序曲《芬格尔山洞》,《平静的海与幸福的航行》,《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等都是著名作品。《仲夏夜之梦序曲》是音乐作品中最早描写神仙境界的。他还独创了“无词歌”的钢琴曲体裁,共八册四十八首,形象生动多姿,是早期标题音乐的代表。以他为中心的莱比锡乐派对十九世纪德国音乐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年):1813年5月22日生于莱比锡。自幼喜爱贝多芬、莫扎特和韦伯的音乐,自学钢琴和作曲。同时,也受莎士比亚、歌德、席勒的戏剧影响,15岁时就写了一出5幕的诗悲剧,晚年又受叔本华、尼采甚至弗洛伊德等哲学家的影响。1833年夏天在维尔茨堡担任歌剧指挥,并开始歌剧创作。1840年写成《黎恩济》,1841年创作了他的第一部歌剧代表作《漂泊的荷兰人》。1843年被任命为德累斯顿宫廷歌剧院指挥。1845年演出他根据德国传说所作的《汤豪塞》。1849年后,在国外流亡15年。1875年完成了《指环》的全部写作,并于1876年8月在新落成的拜罗伊特剧院上演,获极大成功。其著名的作品尚有《罗亨格林》、《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纽伦堡的名歌手》等。其著作有《论德国音乐》、《艺术与革命》、《未来的艺术作品》以及《歌剧与戏剧》等。1883年2月13日逝世。他的音乐戏剧的舞台作品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特点是都是由自己创作的(包括情节、人物、剧词、表现方法和音乐)。他对音乐形式本身从不感兴趣,只把它作为情感的和心理的表现手段而已。他彻底改革了作曲的技术,从而对音乐作为一种艺术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并导致表现主义音乐的形成。&&&&
(1818-1883年):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普鲁士莱茵省特利尔城一个犹太人律师家庭。1835—1841年,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法学,得哲学博士学位。1842年任莱茵报主编,1843年和燕妮结婚并迁居巴黎。1844年和恩格斯会见,合著《神圣家族》(1844年)、《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1847年11月出席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1848年2月发表与恩格斯合写的《共产党宣言》;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后回到德国,创办《新莱茵报》;1840年被驱逐出普鲁士,先到巴黎,后定居伦敦;1864年在伦敦创立“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领导国际工人运动,开展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1883年3月14日与世长辞,和先他两年逝世的夫人燕妮一起,安葬在伦敦的海格特公墓。 &
&&&&◆ 恩格斯(1820—1895年):1820年11月28日出生于德国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市一个纺织工厂主家庭。1837年中学还未毕业,就到不来梅一家大贸易公司经商,1841年在步兵炮团服兵役,同时在柏林大学听哲学课,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小组。1842年9月到英国曼彻斯特其父与人合营的企业工作。1844年在巴黎与马克思相见,并于当年合著《神圣家族》。1845年出版《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同年春迁居布鲁塞尔,与马克思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1848年2月又共同发表《共产党宣言》。1848年德国革命爆发,曾亲自参加武装起义。1850年11月重返英国经商,在经济上支持和帮助马克思。参加创建和领导第一国际的工作。1877-1878年写成《反杜林论》;1885年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1894年出版了第三卷。1889年领导建立第二国际。1895年8月5日在伦敦病逝。 &
&&&&◆ (Otto Von Bismarck,1815-1898):德国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作为普鲁士德国容克资产阶级的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是“从上至下”统一德国的代表人物。俾斯麦于1815年4月1日出生于普鲁士勃兰登堡阿尔特马克雪恩豪森庄园一家大容克贵族世家。幼时受过良好教育,曾经在哥廷根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历史和外语。大学期间,他曾与同学作过27次决斗。毕业后服兵役。俾斯麦体格强壮、个性粗野,为了追求目标可以不择手段,持现实主义态度。1839年以后,他回到自己的领地,经营庄园经济,采用新的耕作方法,改进农具,作物轮种,进行商品生产。1847年,俾斯麦成为普鲁士议会议员;1851—1858年被任命为普鲁士邦驻德意志联邦代表会的代表,1859年任驻俄公使,1861年改任驻法公使。1862年任普鲁士宰相兼外交大臣,极力推行“铁血政策”,主张通过战争,由普鲁士统一德国。他相继发动了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战争,逐步实现了德国统一。1871年俾斯麦出任新成立后的德意志帝国宰相,并受封为公爵。此后的20年间,他权倾朝野。对内加强普鲁士和帝国政府的权力,促进容克和资产阶级的联盟和经济收益,镇压工人运动;对外采取现实主义态度,争霸欧洲,并向海外积极扩张,他本人成为19世纪下半期欧洲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1890年,他被新皇威廉二世命令辞职,回到庄园。1898年去世。
&&&&◆ 贝尔托·布莱希特:1898年2月10日生于德国巴伐利亚省奥格斯堡镇。年轻时任剧院编剧和导演。曾投身工人运动。1933年后流亡欧洲大陆。1941年经苏联去美国,但战后遭迫害,1947年返回欧洲。1948年起定居东柏林。1951年因对戏剧的贡献而获国家奖金。1955年获列宁和平奖金。他一直从倡导歌剧改革入手,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史诗剧实验,特别吸收中国戏剧艺术经验,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表演方法。他的主要戏剧理论著作有:《梅辛考夫》等。代表性剧作有:《母亲》、《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伽利略传》等等。
&&& ◆ 海德格尔 当代德国哲学界最有创见的思想家、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
&&&&海德格尔在《形而上学导言》中,将对人类生存的研究看作现实的根本原则。他是当代哲学家中最有影响的本体论学者。其重要著作还有《存在与时间》《什么是形而上学》等。1976年5月26日海德格尔逝世,享年87岁。这是海德格尔的画像。 新华社发
(责任编辑:刘淑萍/杨立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德国思想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