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中的韵是什么韵的意思是什么,还有听过什么三平韵又是什么?

汉语古典诗词格律的构律要素包含哪几个?
汉语古典诗词格律的构律要素包含哪几个? 5
他们各指什么内容?
作绝句与律诗应讲究 字句有定 平仄协调 押韵 还有对仗作词要符合词牌规定 给你我开讲座的讲义吧 里面详细得很 ------------如何写作格律诗-------------------- 亻壬 发表于日 19:51 阅读(140) 评论(4) 分类: 课堂讲义 举报 一、关于诗词格律的一些概念 诗词格律诗词指绝句、律诗和词、曲。诗词格律是诗词的表现形式之一。最先出现的形式、最基础的形式,是近体诗(也就是绝句和律诗)。 近体诗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萌芽于南朝齐、梁时期,形成于唐朝初年,它的突出特点是具有严谨的格律。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包括了以下四项内容:(1)字句有定:绝句为四句,每句5字的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7字一句的是“七言绝句”,简称“七绝”。律诗为八句,每句5字的称“五律”,7字一句的是“七律”。超过八句的是排律,同样有“五言排律”、“七言排律”。每两句诗为一联,每联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对句”。五律和七律各四联,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2)用韵极严:押韵是诗歌的要素,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3)平仄协调:平仄是近体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平仄的交错使用能令诗歌读起来有一种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美感。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4)讲求对仗:关于什么是韵,后面会展开叙述。 韵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词中所谓的韵,大致等同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如“功”的拼音是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东”的拼音是dōng,其中d是声母,ōng是韵母。那么“功”和“东”的韵母就相同,他们属于同韵字。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几个字放在同一个位置上。格律诗中,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韵又称“韵脚”,如:《山居秋暝》(唐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ou)四声古代汉语有四种声调,和今天的普通话的声调不完全一样。 A平声。这个声调后来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可以理解为-/)。例:山、林等。 B上声。这个声调后来有一部分变成去声(可以大略理解为ˇ)。例:柳、雨等。 C去声。这个声调到后来仍是去声(即\)。例:浪、月等。 D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有力的调子,今天的普通话没有这个音,但潮汕话中仍有保留,如白、独、蝶等。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 平仄平仄是诗词格律的术语,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的意思,是不平。平仄交错是写格律诗的基础。平仄如何交错呢?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A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B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如: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唐王维 《辛夷坞》)其平仄的安排为: | | | ―― ――― |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宋 苏轼 《定风波》)其平仄的安排为: | | ―――| | ― | ――― | |―― 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元 关汉卿 《【南吕】四块玉 别情》) ―|― ―|― ―| | 对仗诗词中的对偶叫作对仗。何为对偶呢?对偶就是将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并列起来。一般规则是:名次对名次、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唐王维)诗人用“竹”对“莲”,用“喧”对“动,”“归”对“下”,用“浣女”对“渔舟”,这就是对仗。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它的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 二、律诗的写法本讲座主要讲五言律诗的写法,因为五言律诗是最基本的形式,五言律诗会写了,绝句和七言律诗的写法就能推出来。 1、律诗的特点 A每句限定八句,五言律诗共40字,七言律诗共56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有规定。 D每篇必须对仗,对仗的位置有规定(一般是中间两联)。 2、五言律诗的写法 A平仄的安排平仄的安排在一首诗中有三个要求: ①一句诗中平仄必须交替。这样,就产生出四种基本句式: ――||- ||――| ―――|| |||―― 注意:不能是|―||―,这种排法被称为“孤平”,是诗家第一大忌。也不能是||―――,这种排法被称为“三平韵”,是诗家第二大忌。 ②一联之内平仄必须对立。如,出句的平仄安排如果是――||-,那对句的安排就必须与之相反,那安排的结果就是:||――| ③联与联之间必须相粘。如,假使第一联的平仄安排是――||-,||――| 。那第二联的第一、二个字的平仄安排就必须和第一联的出句的第一、二个字相同,那就是说,第二联的第一句的平仄安排应该是:|||――。 [练习]如果我要作一首五言律诗,选―――||形式为第一句,那往下应该怎么排?大家一起来排。第一句: ――― | | 第二句: | | | ―― 第三句: | | ― ―| 第四句:― ― | | -第五句:― ― ―| | 第六句:| | | ―― 第七句:| | ― ― | 第八句:― ― | | -由于律诗的特点之一是“押平声韵”,所以五言律诗的平仄安排形式只有两种。即第一句: ――― | | (首句入韵为――||-) | | ― ― | (首句入韵为|||――)第二句: | | | ―― ― ―| | -第三句: || ― ―| ― ― ―| | 第四句:― ― | | - | | | ―― 第五句:― ― ―| | | | ― ― | 第六句:| | | ―― ― ― | | -第七句:| | ― ― | ― ― ―| | 第八句:― ― | | - | | | ―― 首句有时也入韵,那如果上面的诗首句也想入韵,那第一句的安排应变化。那其实五言律诗的平仄安排形式有四种。到这里同学们可能觉得这种规定太死,其实可以灵活变化。上面的安排中加圈的,就是可以灵活安排的。 B内容的安排按律诗的章法,一般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议论抒情。也就是说,如果写律诗,可以这样写第一联:写景――起第二联:继续写景――承第三联:发表议论(或继续写景)――转第四联:得出结论―-结(注意:别忘了律诗中间两联要对仗。)如:《山居秋暝》(唐 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3、七言律诗的写法 A平仄的安排和五言律诗的安排同理,只要在每一句的前面依照交替的要求再多加两个字就可以。如第一句: ――― | | -------& | | ――― | | 第二句: | | | ―― -------& ―― | | | ―― 第三句: | | ― ―| -------& ―― | | ― ―| 第四句:― ― | | - -------& | | ― ― | | -第五句:― ― ―| | -------& | | ――― | | 第六句:| | | ―― -------& ―― | | | ―― 第七句:| | ― ― | -------& ―― | | ― ―| 第八句:― ― | | - -------& | | ― ― | | -七律的每一句的第一个字的平仄安排都是灵活的。 B内容的安排如上 4、绝句的写法 A平仄的安排只需截取五言律诗或七言律诗平仄安排的上四句或下四句就可以得出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平仄安排。 五言绝句 | | ― ― | (首句入韵为|||――) ――― | | (首句入韵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七言绝句 | |― ―| | -(首句不入韵为| |― ――| |) ― ―| | | ――(首句不入韵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绝句可以押仄声韵(押仄声韵的绝句称为古绝,押平声韵的绝句称为律绝),因此绝句的平仄安排其实很灵活,其实不止有以上8种形式。 B内容的安排按绝句的章法,一般前两句写景记事,后四句议论抒情。也就是说,如果写绝句,可以这样写第一句:写景或事――起第二句:继续写景或事――承第三句:发表议论或抒情――转第四句:得出结论或抒情―-结(注意:绝句可以不用对仗。) 5、藏头诗如果写诗写出心得,可以填入一些有趣的元素(《唐伯虎点秋香》电影中,周星驰写的诗藏头“我为秋香”。 魏晋诸朝虽渺渺,俊才辈出世铭牢。潇疏个性高超志,人格诗文两是骚。 陈家大院风光好,羡日葵花朵朵开。莲笑兰柔薇乐语,玉蜂翠蝶竞相来。 陈绍飘香肴果秀,殿中舞妙乐萦梁。藩篱不挡新春色,翠柳红花挤如堂。 林立高楼争结彩,承传古统着新裳。霓虹闪耀歌飞舞,佳节应当赋丽章, 蔡庭舞蝶飘陈绍,少俊齐歌乐越墙。彦慧皆拥姿秀美,即成画作一张张。 贺新岁 愉容满面身强健,快意盈心体乐康。幸降千家诸事吉,福临万户各人祥。 三、词的写法 A平仄的安排不像近体诗那么灵活,你选了哪个词牌,平仄的安排就完全被规定死。给出几个常见词牌的词谱: 1、忆江南(共27字,押平声韵,也叫望江南、江南好,梦江南) ――|, | | | ――。 | |― ――| |, ― ―| || ――。 | || ――。如:忆江南 咏金凤花 红似火,笑绽绿丛中。更胜月端仙女舞,翩翩飞起转玄空。皆爱和春风。 2、浪淘沙(共54字,押平声韵) | || ――, | |――。 ― ―| ||――。 | |―――||, | |――。(上下片同) 如:浪淘沙 往事久留怀,辗转生哀。披衣移步上楼台。欲借凉风除苦绪,观静抒排。 谁料百花衰,夜色阴霾。纠缠心结更难开。愿得劲风吹黑幕,月破云来。 3、菩萨蛮(共44字,共押四个韵) ― ―| ||―|, ― ―| ||―|。 | || ――, | ――|―。 ― ―― ||, | | ―― |。 | || ――, | ――|―。如:菩萨蛮 清晨四处飘轻雾,相思比翼啼高处。举步上青阶,露沾金缕鞋。 紫花丛里现,彩蝶相依恋。观景更行前,郎将必我怜。 4、蝶恋花(又叫鹊踏枝,共60字,押仄声韵) | || ――||, ||――, ||――|。 | |― ――||, ― ―| |――|。(上下片同)如:蝶恋花 圆月悬空何皎皎,耀耀繁星,暗夜辉非少。阵阵凉风拂颊角,沙沙作动园中筱。 蟋蟀墙头欢快叫,草里群花,香气幽幽袅。愿伴君边直至老,平凡景色皆成好。 如欲知道更多词牌的词谱,可以用名家大作去推。 B内容的安排按词的章法,双调的词(双调为词的主要形式,单调、三叠、四叠的较少),一般上半片写景记事,下半篇议论抒情。 四、曲的写法 元曲包括两类:一是包括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 “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一般单独写来抒情的,就是散曲。不过在语言上,词要典雅含蓄,而散曲要通俗活泼;在格律上,词要求得严格,而散曲就更自由些。散曲有所谓的宫调和曲牌(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散曲的写作就是根据宫调、曲牌来填,在押韵、平仄方面很讲究,比词严格,还讲究用“衬字”( 所谓“衬字”指的是在曲律规定必须的字数之外所增加的字,它不受音韵、平仄、句式等曲律的限制,衬字一般用于句首)和对仗,写法较复杂,在这里不具体展开。
回答者: paphiopedium - 部门总监 十级
21:52 我来评论&& 相关内容
关于诗词格律的问题.
关于诗词格律的两个问题?
诗词格律问题 请教高手~
求教高手,关于诗词格律
请问:初学诗词格律从何着手?
查看同主题问题: 诗词格律 其他回答
共 2 条 一楼好厉害.先做个记号,以后慢慢学.
回答者: 走火入石 - 助理 四级
22:46 对于初学者不用说得这么复杂吧,格律要求只有两个半。 首先要压韵,就是在每隔一行的最后一个字要用韵母相同的字来结尾.这是为了让诗读起来更顺口些.韵分有新韵和旧韵,新韵又叫《新华字典》韵,指的是汉语拼音里韵母相同的字。而古韵在古代也是韵母相同的,但由于读音的变迁,有些读音已经改变,比如“声”和“明”在古韵里是同韵字。前人有专门的书籍,把同韵母的字编在一起,作诗的时候可以查询,这里推荐《平水韵》。 其次平仄要区分,什么是平仄呢?比如拼音里的第一声和第二声叫平声,第三声和第四声叫仄声,诗里边每隔两个字必须是不同的平仄.比如一首7个字的诗,那它的第2,4,6个字应该是平,仄,平,或者仄,平,仄.原因是,按这样的平仄排序,才能让诗念起来更抑扬顿挫一些。 剩下半个要求是律诗的中间两联要对仗工整,就像写对联一样。拿首我昨天刚写的诗做例子 零九年清明过高棠老宅(新韵) 细雨绵绵烟杳冥方塘波映旧时庭风霜几度识苔迹斑驳何堪说往龄雕阁燕回蛛网断空廊人去遗尘轻蘼芜惯看繁华转依旧春来叶青青 其中“风霜几度识苔迹,斑驳何堪说往龄”和“雕阁燕回蛛网断,空廊人去遗尘轻”就是对仗的。 新手可以用以下网站核对格律及查找同韵字,相当好用
其他回答 (2)
说明下,转:不知道你说的是广义的古诗,还是狭义的古体诗。不过我都大概说一下:广义的古诗(包括古体诗、近体诗、宋词、元曲)一般统称“古典诗”。就是诗句的句法使用文言文,相对于散文来说,结构比较整齐、简练的一种体裁。区别于新诗。狭义的古体诗指的是唐以前的诗。唐人为区别于近体诗,称其为“古体诗”。近体诗、宋词、元曲的格律是古典诗里最严格的,也是最复杂的。词、曲的格律建立在近体诗之上,它们的格律都包括声、韵、律3方面。词、曲的格律比较好说,根据词牌、曲牌的不同而不同,每个词牌、曲牌中的每句的字数、每个字的平仄、是否韵脚都有规定。作词、作曲要符合该词牌、曲牌的格律。所以作词又叫“填词”。下面大概说一下近体诗和古体诗格律上的不同: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格律介于古体、近体之间,即不够成熟的近体诗),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关于近体诗详细的格律,感觉楼主是入门者,可能比较难懂。如果需要的话,我再给你发到这里。
古典诗词,按其起源、体式、语言、结构等的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诗、词、曲三大类。
  从格律上,诗又可划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泛指唐代以前出现的各种诗体。唐及之后的人们模仿这类诗体所写的诗,也称之为古体诗。
  需要指出的是:唐代及以后有一些人写了一些入律的古风,虽然这些作品平仄大致符合近体诗的规定,但由于或用韵或粘对或对仗等方面并不符合近体诗要求,因此也只当是古体诗看待。
  近体诗是在唐代完成的一种讲究音律、平仄、粘对、对仗的严谨格律的新式诗体,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它以五、七言律诗为代表,此外还包括律绝和排律。所谓近体诗或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其实就现在来说已经既不“今”也不“近”了,只是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继续沿用这个名称而已。唐之后模仿这种近体诗体式所写的诗,也称为近体诗。
  近体诗从句子的字数上来说,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无论什么形式的近体诗,都有偶数的句子构成。
  四句构成的近体诗也称绝句。为了与古绝有所区分,人们又习惯称它为律绝。律绝,对于每句用字的平仄有相对严格的规定,用韵也比之古绝严谨。由于近体绝句类似于截取了律诗的其中四句而成,所以有的人也把它称之为截句。绝句分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又简称为五绝,四句二十字;七言绝句又简称为七绝,四句二十八字。
  每首由八句构成的近体诗称为律诗。五言律诗简称五律,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十六字。五律和七律,不仅每句有严格的平仄、用韵要求,而且还对句子的对仗有一定要求。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长律,也叫排律。排律与五、七言律诗一样,不仅有平仄、用韵等严格要求,而且对粘对、对仗等也有严格规定。排律的句数也只能是偶数。
  还有一种六句的律诗,古人称为小律。由于作品比较少,就不多说了。现在,对于小律的诗,一般情况下被划归入律的古风了。
  律诗每两句(一韵,首句入韵时不算)称为一联。五律和七律的第一联(一、二两句)称为首联;第二联(三、四两句)叫做颔联;第三联(五、六两句)叫做颈联,也称腹联;第四联(七、八两句)叫做尾联。
  律诗,除了声韵、字数等方面以外,一般还要求必须有对仗。五律和七律的对仗,一般都是用在颔联和颈联。首联也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首联用了对仗,一般情况下并不因此减少中两联的对仗。凡是首联用对仗的律诗,实际上常常是用了总共三联的对仗。若颔联不对而只是首、颈两联对仗的,有一个雅号叫做“偷春格”。律诗的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因为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宜于作结束语的,但尾联用对仗的例子也是有的。
  格律严谨的律诗,通常对仗一般不会少于两联,但也有些古人的作品只有一联对仗,这种情况大多都是把对仗用在颈联。
  排律,除了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要求对仗。
  绝句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即既可以首联对尾联不对,也可以尾联对而首联不对,还可以两联都对或都不对,总之没有严格的限定。
  古体诗对于对仗也没有严格的限定,对仗的形式也比近体诗自由,可以不用考虑平仄相对。
  词、曲中有时也用对仗,但词曲就对仗一般没有严格规定。然而因为某些词牌的有些句子(如《满江红》上下片的各两个七字句)很容易形成对仗,词人们就在这些地方使用对仗以提高作品的整齐和美感,久之便形成了一种习惯、惯例。习惯归习惯,惯例归惯例,总之不是硬性规定,所以在这些地方用不用对仗完全看写词人的喜好和安排了。个人看法:虽然是惯例,但若能对仗还是尽量使用对仗,以增加整齐的美感。
  词,一般认为是起源于隋唐时期的燕乐,是从乐词演变、发展而来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特殊诗歌形式,又有诗余、长短句、乐府(注意与汉乐府的区别)、曲子、曲子词、雅词等多种称呼。词是一种合乐的文学,它与一般意义上的诗又有所不同。由于这种体裁在形式上“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是倚谱填词,因此写词一般不称为“作词”而是说“填词”或“倚声”。尽管最早的诗也是合乐的,但那是先有诗而后配乐,情况还是有所不同的。另外,每首词一般都有一个固定的曲调名称,以相互区别,这种以示区分的曲调名称人们就叫它为“词牌”。每个词牌代表着不同的曲调,不同曲调的词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方面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也就有了各自的体式要求。同一词牌的词可能有另外不同的名称,同一名称也可能不是同一个词牌,同一词牌也可能会有不同的别体。词由于是配合音乐的,所以有些词是分段落的,一个段落即是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人们给词的这种“段落”也起了个名字,叫“叠”或“片”。只有一段的词,叫“单调”。两段构成的词,称“双调”,其上下段落称为上片与下片,也叫上阕和下阕。由三个段落或四个段落构成的词,就叫三叠或四叠。此外,词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有人规定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但这种分法的科学性还有可商榷的地方。
  词发展到后来,随着乐谱的逐渐佚失,渐渐地也就脱离了音乐。后人填词多是依照前人遗留的文字作品来揣度、确定原来的词每个地方的用字声调、韵律等确定出来的文字词谱,最终词也就着着实实地成为了一种讲究声韵、格律的独特的诗。从广义上说,词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格律诗。
  曲,是元时兴起的一种合乐文学。从曲的乐词结构形式来看,比较接近于词,但它与词又有很多的不同。曲有散曲与套曲之分,有北曲与南曲之别。这里主要是介绍诗词的格律,关于曲就不多说了。
  第二天 知“用韵”
  人们喜欢旧体诗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短小精悍、顺口易记。为什么顺口易记?道理很简单:旧体诗词都是押韵的。有韵自然顺口,顺口便容易记忆。
  那么什么是韵呢?诗词格律中所谓的韵,简单说来就是字的尾声,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比如,“长”和“方”的尾声,按普通话它们的韵母都是“ang”,这个韵母就是这两个字的“韵”,且它们属于同一个韵部。那什么又是韵部呢?韵母相同或接近的字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一个个的韵部。
  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这种同韵部字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可以构成了声音的回环,使作品声韵谐和,也方便记忆。押韵所押的“韵字”通常都是放在句子的尾端,所以又称韵脚。比如: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诗中韵脚“枝”、“思”两字便属同韵字押韵,它们隔句在同位置上重复出现从而造成一种和谐和回环的音韵之美,使得作品读来朗朗上口。
  关于押韵,现在有很多观点,但主要的是押韵从宽从严、用旧韵还是用新韵的问题。新韵的韵书有很多版本,但若你普通话说得很好,这些韵书也就没什么必要,顶多备本新华字典什么的就可以了。现在写旧体诗词,大多数人还是采用旧韵。旧韵的韵书也不少,但基本都是从《切韵》承继而来的。目前使用的旧韵韵书,被普遍认同的是:写诗用《平水韵》,填词依据《词林正韵》。个人看法,对于初学者最好不要贪图便捷,还是从旧韵入手比较好。因为写格律诗词,有个继承问题。学习旧韵,对更好地理解、把握前人的作品及其作品的音律、节奏等变化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不至于闹出说“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不押韵”的笑话来。
  最早的《平水韵》韵书,现在已经难见到了。清代以后人们写诗时所用的韵书主要是依据《佩文诗韵》、《诗韵集成》、《诗韵合壁》等,这些韵书都是在《平水韵》基础上重新编纂颁布的,都属于“平水韵”类,因此人们习惯上依旧把它们称作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106个韵部,其中: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韵书中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这只是因为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两卷,等于说平声上卷,平声下卷,与现代汉语里的阴平声、阳平声不是一个概念,这点应该注意。
  在今天看来是同韵的一些字,在旧韵中可能属于不同的韵部。比如“东”、“冬”二字,在旧韵中就分属两个韵部,前者属于“上平一东”,后者属于“上平二冬”。再比如“因”、“音”二字,前者属“上平十一真”,后者属于“下平十二侵”。至于这些字在旧韵中其读音上有何分别,我们现在不需要过多的去追究它。只须知道:它们在最初的时候读音是有区别的,只是后来随着语言的变化混而为一而已。
  韵有宽有窄,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窄韵。宽韵字多,写诗挑选韵字就比较容易些;窄韵字少,选字就比较困难,窄韵的律诗也就比宽韵的律诗少见。
  近体诗的押韵规则是:
  1)除首句有时需要押韵外,其它都是逢偶相押,隔句相押,即在偶数句子的末尾字押韵,奇数位子上的句子不用韵。
  2)一般只押平声韵,且要求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也不允许通韵,当然也就不允许出韵了。
  3)韵不能重出,即不许“重韵”。也就是说只能用同韵部的不同韵字,不能重复用同一个韵字。
  此外,每首诗的首句尾字作平声时,首句也须押韵。但由于首句本可不入韵(仄声字收尾时),所以首句的押韵比其它位置的押韵,其要求相对宽松些,既可以使用本韵,也可以用邻韵。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律以首句入韵为常见。
  至于什么是平声字、什么是仄声字,放在下一日再谈。这里先说说邻韵。
  所谓邻韵,不是说韵书上邻近的韵部就是邻韵,而是指读音上比较相近的那些韵部的字。“相近”不以上平声、下平声的界限而有所间隔。
  邻韵,若按中古音划分,大致情况是:
  a)东冬两韵为一类;
  b)江阳两韵为一类(注意在古音中江阳不邻近,江更接近于东冬,是为特例);
  c)支微齐三韵为一类;
  d)鱼虞两韵为一类;
  e)佳灰两韵为一类;
  f)佳麻两韵为一类(特例);
  g)真文与元(部分)三韵为一类;
  h)寒删先三韵为一类;
  i)删先与元(部分)三韵为一类;
  j)萧肴豪三韵部为一类;
  k)庚青蒸三韵为一类;
  l)蒸侵两韵为一类(特例);
  m)覃盐咸三韵为一类。
  关于近体诗的用韵,前面说了“不允许通韵”,但情况往往也有例外。古人写诗也有通韵的,并且还找了些理由冠以漂亮的名字,什么“孤雁出群”、“只鸟单飞”、“辘轳体”、“葫芦体”、“进退格”等等,这些都是格律粗通之后的事,这里就先不说了。
  古体诗的用韵比近体诗要宽松,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既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中间换韵,有时也允许通韵和重韵,但每次换韵前不得少于两韵。
  词的用韵比诗更为宽松,不仅平水韵中的邻韵可以通押,上去声也可以通押,而且古人的作品中还有不少是以方音押韵的,这主要是唐宋人填词多倚口语押韵的缘故。清代时戈氏根据唐宋人词作品的大多数情况,在平水韵基础上编纂了一部《词林正韵》。由于这部韵书是以“平水韵”作为基础的,只是把其中一些读音比较邻近的韵部进行了归并、拆解或重新组合,符合诗人们的用韵习惯,所以逐渐为词人们所接受,词人们填词也就渐渐依据这部韵书押韵。《词林正韵》共分十九个韵部,除了十五到十九五个入声韵部单列外,其他十四个韵部都平仄另列。
  词的用韵比较复杂,不同的词调对韵有不同的规定,有押平韵的,也有押仄韵的,还有平仄互押的;有一韵到底的,也有中间换韵的。总之,词是倚照词谱来填,哪里需要押韵,哪里不需要,是用仄韵还是用平韵,是一韵到底还是中间换韵,词谱中都有规定,只需依照词谱安排押韵就可以了。
  诗有韵,就如同屋有柱子;柱不稳,则屋必倾。韵不稳,则诗必劣。所以押韵方面有些情况当有所戒,尤其对初学者来说不可不知:
  1)凑韵:俗称也叫挂韵,就是说所押韵字,与全句意思不相贯串,而勉强凑合上一个韵字。
  2)落韵:也就是俗称的出韵。
  3)重韵: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中重复出现,哪怕是一字两义而并押之,也算重韵。重韵在近体诗中是不允许的,但在古体诗中允许重韵。
  4)倒韵:也就是说将二字颠倒以就合韵脚而押韵。这种情况在某些词语颠倒后对于词的理解无多大影响情况下也可以。
  5)哑韵:作诗当选择声音响亮的韵押之,自然音调高超。若用哑韵则非但诗句不挺,也会使全诗因之萎弱。
  6)僻韵:又名险韵,指那些僻字或单字只义的字。
  7)同义韵:用同义字重复押韵,如花葩、芳香、忧愁等,分别意义相同,一诗并押未免重复可厌。
  8)同字义异韵:同一个字,往往有多义,不可勉强借义凑押。如属于“四支韵”的思字,不可作情思之思押,这方面初学最宜审慎。
  无论是写诗还是填词,“唱和”是经常遇到的情况。唱和不一定要和韵,但有人喜欢显示自己的才能,唱和时不仅和意,而且还“和韵”。和韵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1)次韵:又称步韵,即用原诗相同的韵字,且前后次序都必须相同,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方式。
  2)用韵:即使用原诗中的韵字,但不必依照其原来的次序。
  3)依韵:即用与原诗同一韵部的字,但不必用其原字。
  第三天 辨“四声”,调“平仄”
  汉语语音通常都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方面构成,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其中以高低、升降为主要的因素。汉语有声调,是其一大显著特点。比如同一个音qing,按现代普通话,就可以读出“清、晴、请、箐”四个声调来。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与现代汉语的四个声调有所不同。格律诗词正是利用了汉语的这个四声特点,让不同声调的文字搭配,从而构筑生出一种音乐般的美感。
  四声,就是汉语的四个声调。但需要指出的是,古典诗词中的四声,并不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的四声,而是指古代汉语的四声(关于按即现代普通话写格律诗词是否恰当,仍处争论中,这里不想多谈)。
  汉语在其历史发展与沿革过程中,音、声都是不断变化着的。音韵学家们把汉语的读音分为四个时期:上古音(涵盖范围为周秦及两汉)、中古音(自魏晋南北朝,以迄于唐宋)、近古音(元明至清末甚至包括民国初)、现代音(民国至现在)。
  我们现在所说的依据古代汉语区分四声,主要指的是中古音系统的四声(北曲除外,北曲按近古音)。
  中古音系统以《切韵》为代表,我们现在使用的“平水韵”就属于《切韵》体系的。这方面在第二天谈韵时已经做了一些说明。《切韵》系统的中古音,把汉语的声调分为四个,即:
  (1)平声:到后代逐渐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两个声调。
  (2)上声: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了去声。
  (3)去声:到后代仍作去声。
  (4)入声:这是一个短促的调子,在现代汉语中已派入了平、上、去三个声调中。
  入声在目前普通话中已经消失了,派入了其它几个声调之中。在有些地方,比如在广东、四川、江浙等地的方音中,部分入声读音依旧存在。
  关于古代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到底是怎样的,现在已不能详细知道了。依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关于四声,古人有一首歌诀,可以大致说明其高低升降的状况。这个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也是学习诗词格律的难点。不能很好的辨别四声,对于写出符合格律的诗词来说是难以想象的。现在许多人学诗词格律觉得困难,原因之一就是与入声的掌握上比较困难有关。呵呵,那既然要学习,还是多下点工夫吧(关于入声有一些规律可循,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多说了)。
  知道了四声,平仄就很容易懂了。平仄只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仄。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
  至于为何这样划分,古人就是这么定的,我们现在写诗填词可以不去管它,知道哪是平声、哪是仄声,知道平仄如何搭配使用就足够了。如果非要知道为什么,按王力《诗词格律》里讲,是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它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如此便形成了两大类型。
  在诗词中,不同平仄声调(有些词还要区分四声)的文字交错配置,那就能使句子的声调丰富起来和多样化,不至显得单调,构成一种错落的节奏与平仄谐和,形成一种音乐般的美质。
  平仄在诗词中交错搭配,可以概括为如下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错落规则在格律诗中表现尤为明显。比如杨万里《霰》中的两句:
  寒声带雨山难白,
  冷气侵人火失红。
  其平仄错落搭配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本句中双音平仄交错,对句中平仄对立。
  最后需要提请注意的是:对于诗:平、上、去、入是互不通押的;对于词:上去声可以通押,但与入声一般情况下(某些特殊规定的词谱除外)是不能混押的。有些词规定必须押入声韵,还有些词对于某些地方的用字不仅要区分平仄而且要区分上、去声,因此学习古典旧体诗词不仅仅是能够辨别平仄就可以的,对于四声的辨别也应该明晰。
  第四天 能“粘对”
  四声、平仄都学过了,韵也学了,现在就可以开始学习如何安排近体诗的声韵了。“粘对”,是近体诗格律的一项基本原则,古体诗是不讲粘对的,甚至有些诗人还故意安排避免出现粘对。另外,古体诗对于平仄的安排,除了韵脚要一致外,并无其他必须遵守的规定,是相对自由的。即使有某些说法,比如平头、上尾、蜂腰、鹤膝什么的,也只是供安排声韵作参考,不是必须遵守的。所以下面谈的格律格式,主要是针对近体诗的。
  也许有人会说:一首诗,这里平平仄仄,那里仄仄平平的,格式太过复杂,看得脑袋都大了也没弄明白,好难懂,真难学。其实,这是因为没掌握其中的诀窍,没能避繁就简。知道了什么是平仄和该怎样押韵后,其实学近体诗格律格式,学平仄搭配,只要弄懂两个字——粘、对,和一个句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一切都变得非常简单。
  什么?不相信?不信咱们就试试!
  在试试之前,先介绍两个概念——对和粘。
  先说““对”。所谓对,就是对立。诗词格式中所说的“对”,就是使一联(格律诗每两句构成一联)的上下句平仄相互对立。对,实际上也是平仄交错的原则(平仄交错主要是体现在一个句子内的平仄隔双交错对立搭配)。
  再说“粘”。粘,也就是贴上去。诗词中就是平粘平,仄粘仄,下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跟上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再细点说,就是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类推。
  明白了什么是对粘,再记住“平平仄仄平平仄”这个句式,那么近体诗的格律格式就可以推导出来了。
  第一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我们把这个句式不妨给它个代号叫做①句式。根据“对”原则,那么下句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②句式。第三句呢?粘!即粘住第二句,它仄开头,我也仄开头,但又不能违反遇单句尾仄,所以把粘仄的倒数第三字与粘平的尾字调换位置,由此构成:仄仄平平平仄仄(③句式)。第四句再“对”,成:平平仄仄仄平平(④句式)。如此,平起(以第二字论)仄收(以尾字论)不入韵的七绝标准格式就有了:
  平起仄收式七绝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①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②句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③句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④句式)
  七绝有了,七律和七排只要照方拈药,粘对下去就可以了。
  以上只是介绍了“平起仄收”这一种格式,那么其他格式呢?好办,只要取上面推导出来的四个句式中任何一个作为首句,然后按“对粘”原则对粘下去就都有了。不过,在粘对时,还应把握住如下两点:
  1)若非在首句,奇数句尾字必仄。粘对中遇到奇数句尾字平时,将尾字与倒数第三字平仄调换。
  2)因为需要押韵,所以逢偶句尾字必平。粘对过程中遇到偶句仄时,将尾字与倒数第三字平仄调换。也正因为如此,故取②、④两种句式作首句时,对句的尾字要与倒数第三字调换,对句分别应为:④句式和②句式。
  如此,七绝和七律的标准格式便为:
  七绝:
  a)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①②③④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b)平起平收,首句入韵:④②③④(只是把a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④句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c)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③④①②(相当于把a格式的前两句与后两句调换位置)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d)仄起平收,首句入韵:②④①②(只是把c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②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
  a)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①②③④①②③④(相当于两首a格式七绝的叠加)
  b)平起平收,首句入韵:④②③④①②③④(只是把a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④句式)
  c)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③④①②③④①②(相当于两首c格式七绝的叠加)
  d)仄起平收,首句入韵:②④①②③④①②(只是把c格式的首句换成了②句式)
  七言格律诗的格式有了,要知道五言格律诗的格式就很简单了,只须把七言格律诗各个格式中每个句子的首二字去掉,就是五绝、五律和五排的格式了。五言格律诗的格式,就不在此罗列了。
  除了上面介绍的四种句式以外,还有一种特殊句式:五言为“平平仄平仄”,七言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句式实际上是一种后面要说的拗句,但诗人们用的比较多,也就成为固定的一种形式了。这个句式主要是偶尔作为③句式的替代品。
  以上是格律诗的标准格式,实际上古人的作品中完全吻合这些格式的并不多,那又是为什么呢?这就牵扯到声韵位置的重要性问题了(与拗救也有关,后面单独说)。一般来说,在声律表现上,后面比前面重要,前松后紧,前轻后重,具体来说就是:
  1)同一联中后句比前句重要,后句比前句要求严格。
  2)一个句子以连续两音为一节,尾字单独为一节,则同一个句子中后面的字节比前面的重要,每句的最后一字最重要,要求也最严格,平仄不可更换。然后是倒数第二音节(五言第3、4字,七言第5、6字),偶尔可以变化,若特拗句式“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等。依次类推。
  3)一个句子中,除句子的尾字因为单独构成一个音阶外,其他的字,偶位上的字比奇位上的字重要、严格。除尾字外,偶位上的字是构成节奏的关键。
  4)同一个双字构成的音节中,后一个字比前一个字重要,要求严格。因为双音字节,重音主要落在后一个字上。
  鉴于以上3、4两条,前人总结出一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这个口诀,也就是说五言句子逢一、三位置上,七言句子逢一、三、五位置上的字(五言的“五”位置上的字是不能更换的)平仄可以不论,而五言二、四位置上、七言二、四、六位置上的字,其平仄必须明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中国文学领域专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风韵犹存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