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资料100字的记事102个字

老烟记事(24)&&抗美援朝
老烟参军以后,一直当着“少爷兵”,既没上过战场,也没干过苦力,摸笔杆的时间远远超过摸枪杆的时间。朝鲜战争打得如火如荼,他却在古庙里教大兵识字。虽然老烟十分关心战事,但那个血流成河、尸堆如山的国度,对他而言就像月球一样遥远。不过当兵的命运总是难以预料。惨烈的第五次战役结束以后,一线作战的志愿军消耗极大,需回国休整,老烟这支部队终于派上了用场。
那个时候,朝鲜战场的形势十分紧张。志愿军发动第五次战役的初衷是突破三八线,反守为攻。没想到麦克阿瑟被撤之后,新帅李奇微统领的“联合国军”变得异常难打。彭德怀在其自述中写道:
“第五次战役规模是很大的,敌我双方兵力都在百万。没有消灭美军一个团的建制,只消灭一个营的建制有六七处;消灭伪军一个师,其余消灭的都是不成建制的。一般包围美军一个团,全部歼灭要两天时间,原因是我军技术装备太落后,他的空军和地面机械化部队拼命救援。全歼美军一个整团,一人也未跑掉,只在第二次战役中有过一次,其余都是消灭营的建制多。一般夜晚包围不能歼灭时,第二天白天他就有办法救援出去。”
志愿军是优秀的军队,他们的革命牺牲精神令每一个对手敬畏。但是志愿军的补给线过长,又没有制空权,无法长时间保持攻击势头。李奇微看准这一点,命令联军组织有效抵御,虽“节节败退”,但阵线不乱,每晚后撤不超过三十公里,以最大限度消耗志愿军的攻击力,白天则利用空军和装甲优势打反击。与此同时,守卫汉城的英军29旅则表现得异常顽强,虽死伤惨重,始终保住阵地不失,从而使中朝军队无法将联军聚歼于汉城以北。
眼看战役目标落空,彭德怀不得不命令志愿军“胜利回师”。但李奇微已经察觉我方意图,果断杀出“回马枪”,调集机械化部队迅速追击,对志愿军展开分割包围。我第三兵团180师由于指挥失当,全军覆没,7000余人被俘。如此规模的成建制损失,在我军战史上是非常少见的。时任第三兵团司令的王近山中将,被广泛认为是李云龙的原型。随着《亮剑》的热播,其知名度迅速提高,拥有了一大批粉丝。但关公也有走麦城的时候,180师就是王近山的麦城。
第五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退守三八线,实行坑道战,顽强阻击敌军。王近山又打了“上甘岭战役”这样的漂亮仗,让李奇微也无可奈何。双方重新回到桌前谈判,但是战场上仍然剑拔弩张,大仗一触即发。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老烟的部队结束了悠然自得的江南生活,开往战区。
【1952年冬,军委令我军赴朝轮战。当时的任务是在咸兴地区构筑两个师的以坑道为骨干的防御阵地,扩修妙香山至昌城、长甸河口约180公里的两条公路,防止敌人再次在咸兴地区登陆。
自从我军接受赴朝的命令后,各师团立即投入紧张的准备之中。1953年2月初,速成学校停办,学员归队,教职员跟随师部移防,到宁波附近的海港搭乘运载坦克的登陆艇。海军士兵把我们带进底舱,要求我们像木偶那样端坐,不准四处乱跑,以免船只发生倾斜。可这些都不是普通士兵,哪能老实听话?虽然屁股不离背包,手上已经抓起了扑克牌,嘴里也叼起了香烟。
等了一刻钟,终于起锚行驶,船身随着波浪颠簸起伏。底舱原本是用来装运坦克的,换气窗口小而少。一群烟鬼在里面喷云吐雾,没过多久,舱内空气就浑浊得让人受不了。我想跑到甲板上透透气,顺便眺望蔚蓝色的大海。离开的办法是请假上厕所,不过要换班,不能一窝蜂地拥去。我们是教职员,管得较松,打个招呼就可以走人。可惜甲板上的景色并不怎么样,天空阴沉,海水黄浊,四下里空荡荡地,连片帆都看不到。
其间不时有值勤人员来撵我们下去,说是天色已晚,海面风大,呆在甲板上有危险。我也不愿久留,就下到第二层去找厕所。这一层是海军士兵的宿舍和活动室,打扫得非常干净。走廊里不时看到身穿蓝色呢制军服的战士,相比之下,我们陆军穿得就太寒碜了。我在厕所里小便,门口过来两名海军聊天,对我们这些“乘客”牢骚满腹,说我们小便不入池,在洗脸的台盆内洗脚,随地吐痰,乱扔烟头等等,臊得我把小便改成了大便,许久不敢出来。
返回底舱熬到天亮,终于抵达吴淞口,一共走了136海里。我们离开登陆艇,在码头上岸,临时驻地设在南翔、罗店、宝山一带。没料到这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二月的天气已使棉衣成了累赘。队伍行进在大场区车水马龙的公路上,出发前接来的江西新兵,没顾得集训就编进连队。他们怕苦怕累,纪律松弛,大出部队的洋相。沿途不时能见到掉队的战士,步履蹒跚,还东张西望地向穿梭的车辆和熙攘的人群行注目礼,这样一来,跟自己的连队就越拉越远了。
后来,有几名新兵干脆喊了一辆三轮车,把各人的背包全扔上去,然后跟在车后踱着方步,把行军改成了逛街,老百姓见了都投来鄙夷的目光。走了一段路,班长迎面过来,见状大声喝斥,命令他们把背包卸下,挥手让车夫赶快离开。几个战士没精打采地跟着班长前进,其中有个小子走了没两步,硬说自己不舒服,要在路边歇会儿。班长没办法,只好领着其他人先走。
不多久,排长闻讯赶来,口气强硬地让那名战士立即跟上队伍。可他不肯起身,反倒倚靠着背包半躺在地上,摆出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式。排长二话不说,把枪栓“哗啦”一拽,瞄着他吼道:“你再耍死狗,当心老子崩了你!”这小子害怕了,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排长随手拎起他的背包,押着他去撵队伍。后来我又碰到这位排长,提起此事,排长对我说:“这帮小兔崽子非到前线打几回仗才能有点出息。我最喜欢湖南和四川来的新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上阵就能派上用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精品】抗美援朝诗集
下载积分:720
内容提示: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
上传日期: 00:52:33|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精品】抗美援朝诗集.DOC
官方公共微信&&社区主版&&拍客&&军事&&社会&&财经&&娱乐&&文化&&文学&&生活&&城市&&汽车&&大杂烩&&站务
阅读:3495 参与:0 回复:0到
& 中华网‘中华史林’栏目里我们所发表的一系列披露历史真相的文章,由于不对本栏目某个别斑竹的口味,而给予有意识的压制,反而不让读者们有充分的时间阅读,直接造成广大群众缺乏对这段被掩盖的历史真相的知晓和了解! & (诸如有: & & &1、上甘岭作战的历史真相问题、 & & &2、180师为何会在五次战役转移阶段失败的历史真正原因、 & & &3、我志愿军第9兵团为什么会在第五次战役转移阶段陷入敌人的大包围圈的历史真相问题、 & & &4、在我军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如同许多大量的弄虚作假文章里所编篡的什么‘彭德怀指着地图对十五军军长秦基伟说:“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失掉五圣山,我们将后退200公里无险可守。你要记住,谁丢了五圣山,谁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 这类莫须有的事情?!……等等。) & & & 甚至滥用手中‘权’威,恶意封闭我们回帖的正当权利!!! & 而纵容标题党肆意横行!!!故而,造成严重歪曲,扭曲,甚至是臆造,编造,伪造、杜撰历史的各种乱象肆意横行!!! &
& &如‘标题党’造假的典型例子: & 中美上甘岭炮战:志愿军全面压制美军炮火 ! & 请问:上甘岭战役中,我军什么时候达到过‘全面压制美军炮火’的水准的?!纯属标题党的造谣、造假!!! & &不妨,我们在此,提供一组历史真实的数据,共各位读者参考: & & & 1、在上甘岭作战的第一阶段(日至10月20日止),根据我军战史记载(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第240页),以及志愿军第三兵团,第12军、第15军的军史历史记载:我军当时仅有山炮、野炮、榴弹炮以上各种大口径火炮46门(不含迫击炮)!!!!
& &而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则是各种大口径火炮为200余门(志愿军第3兵团,及第12军、第15军军史记载)!!! & & 2、 &上甘岭战役第二阶段(日至10月30日至,既‘坑道坚守’阶段),根据我军战史记载,此阶段参战炮兵共有19个连,各种山、野、榴炮等大口径火炮,仅有44门火炮(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第242页)!!! &
& & 3、上甘岭战役第三阶段,(10月30日晚至日止),根据我军战史记载(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第247页),我军陆续增调到五圣山前沿上甘岭地区的大口径火炮共有榴弹炮兵第2、第7师部分炮兵营,火箭炮兵第209团、第60军炮兵团。共为山、野、榴炮各种大口径火炮114门,火箭炮24门。共为大口径火炮140门左右!!! & &
& & &根据志愿军陆军第12军军史记载:“参加上甘岭我之炮兵共为;火箭炮第209团;炮9团第3营;炮11团第1、2营;炮20团第2、3营;炮28团第1营;炮29团第1营;炮30团第2营60军野炮团;82迫击炮52门;” 。在我军反击和巩固597.9高地和537.7北山高地的整个作战期间,在这个阶段,我军既是达到了(不含迫击炮)的各种山、野、榴、火箭炮等大口径火炮140门左右!!!
& 在上甘岭战役整个过程,我军共发射大口径火炮炮弹40余万发!!!其中,
& & & a、在第15军作战期间,我军共发射大口径火炮12余万发。(共作战19天,滥竽充数为‘23天’)
& & & & b、 在第12军全面接防15军防务之后(既是15军全部撤出五圣山前沿上甘岭这2个高地的防务)的作战期间,我军共发射大口径火炮炮弹28余万发。(共作战45天)。 & & & &配属志愿军第12军作战的炮兵有:火箭炮209团、炮9团3营、炮11团1、2营、炮20团2、3营、炮28团1营、炮29团1营、炮30团2营、60军野炮团、82炮52门,高炮610团、20营、35营、15军29师、45师之炮兵。 & & &【 有关细节内容,请详见我们在《12军鏖战上甘岭,粉碎敌金化攻势(上部)上集、下集》这篇文章里, 所发出的《第12军参战上甘岭战役作战经过要图(192年11月1日至日)》这份作战军事地图所显示。 】 & & & & &上甘岭作战,谁是主角?!非常清楚! & & &c、在日晚22时,15军开始对上甘岭的597.9高地费时长达2天3夜(10月30日晚22时至11月2日凌晨4时50分结束)的反击作战中, 增调到五圣山前沿上甘岭地区的火炮,仅含有迫击炮以上火炮97门,火箭炮1个营(12门)。(资料来自:空降兵第15军原军史记载) & & & &d、在日下午第12军收复被15军丢失的537.7北山高地全部阵地时,共使用了大口径火炮(各种山、野、榴弹炮)70门,火箭炮2个营(24门)。分3次进行火力急袭。发射大口径炮弹1万多发。(资料来自:第12军军史记载)
& & & &而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先后投入并陆续增加的炮兵共有18个炮兵营,105毫米口径以上中、大口径火炮320余门;坦克火炮170余辆!!!在整个作战期间(截至日),共发射各种中、大口径火炮炮弹190万发!!! &
& & & 根据志愿军第3兵团历史文件《第3兵团王近山代司令员对五圣山作战战术运用指示》这份历史真实文件记载: 自1952年10月14日开战至‘11月28日’止,上甘岭“我两高地落弹202万1千600发,最多一天20多万发,其余10余万发。飞机共3040架次。战车共用5个连,最多者一天使用70辆。” & & &各位读者,即可进行对比,概略计算: 敌我在上甘岭作战期间的各种大口径火炮的数量之‘比’和弹药使用量之‘比’! 所谓‘志愿军全面压制美军炮火’的大谎言,不攻自破!!! & & 历史的史实真相是: 充其量,我志愿军是在打反击作战时,在充分集中炮兵火力的情况下,对上甘岭地区的敌人炮兵火力进行了‘局部火力压制’而已!!! & ‘真’与‘假’,人民大众,广大读者们,只要分别看过各自发表的文章,任何人都能有一个明确的判断、判定!!而彻底明白到底是谁在弄虚作假的对历史真相,在恶意的持续不断的继续造假!!!
《 &抗美援朝整个战争中,中美双方,各有什么型号的火炮?! 》 分为自行火炮(各又分为轮式和履带2类)和牵引火炮(骡马牵引或轮式、履带车辆牵引)两种。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我志愿军原在国内作战中所缴获日寇、国民党军的各种‘万国牌’品种的低性能火炮,在不断更新换代,逐步换成了主要以苏制武器为主的火炮。 &刚入朝开始,中美火炮数量比较:美军地面作战部队的武器装备非常现代化,步兵每个师配备各种坦克149辆、装甲车35辆,各种火炮959门(榴弹炮72门,山炮、野炮、无坐力炮等直射炮120门,迫击炮160门,高射炮64门,火箭筒543具),其中70毫米以上口径火炮(含坦克炮)330余门。美军7个师和第8集团军总部,共配有各种火炮共6049门,其火炮口径大、射程远,具有强大的火力优势。步兵每个师还配备联络飞机22架,各种汽车3800余辆(其中物资运输车1300余辆),部队全部实现机械化和摩托化,作战行动机动快速;配置各型无线电机1688部、密码机145部,基本每个排都拥有无线电话和有线电话各1部,具有先进的通信设备和战场侦察手段,指挥联络通畅、方便、快捷。 志愿军作战部队武器装备十分落后,入朝初期,既没有空军参战,也没有海军参战,亦没有坦克、摩托化装备,仅有少部分防空和反坦克武器。四野每个军配有各种中小型(含火箭筒)火炮520余门(各种小型直射炮108门,各种小型迫击炮333门,火箭筒81具),没有榴弹炮、高射炮,其中70毫米以上口径火炮190余门。但第50军和第66军火炮配备的更少。志愿军一个军的火炮仅相当于美军一个师火炮装备的一半多一点(54%)。志愿军首批入朝6个军,加上志愿军炮兵部队(炮1师、炮2师、炮8师)的火炮在内,共有各种火炮不足2500门(其中榴弹炮320门,高射炮36门)。志愿军装备的火炮绝大部分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缴获的日本军队和国民党军队的装备,火炮陈旧、型号杂、口径小、射程近、弹药又不足,多由骡马牵引驮载或由人员肩扛,火炮威力小,机动性能差。志愿军一个军配置无线通信机只有69部,有线电话375部,仅相当于美军一个师同类装备的4.5%和34%。各军入朝时只临时配备100辆左右的运输汽车。步兵装备的枪支更杂,有美国、苏联、德国、日本和旧中国制造的,可称为“万国”牌武器,只有一半左右是自动枪支。志愿军运输能力弱(当时由东北军区后勤部前方指挥所负责入朝部队的运输),在美国空军的轰炸封锁下,运输更加困难重重,尤其是跟进保障能力低,团以下部队的作战、生活物资均靠步兵携带。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当时条件下的现代局部战争,面对高度现代化的强敌,我军集中使用了大量的炮兵参战。装备明显处于劣势的我军炮兵,在与强敌较量中,不仅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而且摸索创造了一套颇具特色的作战方法,为我军炮兵现代作战理论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志愿军炮兵在入朝作战初期,不仅数量少,而且火炮大多是在解放战争中缴获的,炮旧,型号多,射程近,威力小。在前三次战役中大都是骡马炮兵,没有高射火器掩护,受到敌机限制,白天行动困难,多在夜间开进。虽然完成了任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往往跟不紧、打不上,不能发挥更大的威力,直到第4次战役开始时,炮兵用的也不多。以后转到汉江北岸进行机动防御时,参加战斗的炮兵增加到17个营,担负170公里正面的炮火保障任务,此后炮兵才开始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到第5次战役,由于大量的摩托化新式装备的炮兵源源入朝,初步掌握了新的技术,密切了步炮协同,有力地支援了步兵的战斗,歼灭大量的敌人,起到了重大的作用。从第1次战役到第5次战役,志愿军预备炮兵由9个团增加到19个团,其中榴炮团13个、火箭炮团2个、防坦克歼击炮团4个。在第1次战役中,炮兵虽有91门火炮参战,但仅有5个营的火炮起到了作用;在第3次战役中,炮兵则有106门火炮参战;到第5次战役,参战的野、榴炮则达到500余门。第1、第3、第5次战役参战火炮之比为1:2:9,消耗弹药之比为1:8:16。  在阵地战时期,志愿军增加了大量具有新式装备的摩托化炮兵,但从敌我炮兵数量对比上来看,我军的炮兵数量仍然是不够的,尤其是在队属炮兵尚未健全起来,原有的火炮老旧,装备不齐,技术不高的情况下,在阵地战中主要的火力任务,大部由预备炮兵来担任,因而任务正面过宽。志愿军炮兵随着数量的逐渐增加,武器装备的逐步更新,对敌人的打击也就逐步加大。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我军炮兵从开始配合步兵进攻敌一个排,一、二个连的阵地,进而向较大的整营整团的敌防守地段运用火力.到1953年的夏季反击战役,对敌正面22公里、纵深7~9公里的4个师的防御正面同时发起进攻时,炮兵已经能够以强大的火力密度及时有力的支援步兵作战。经过运动战时期的锻炼,志愿军炮兵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变得更加成熟起来,在战争中发挥了愈来愈大的突击威力。炮兵以自已强大的火力,给敌人造成的巨大杀伤和由此产生的对作战全局的重大影响,对于我军粉碎敌人的夏、秋季攻势,取得1952年春、夏季巩固阵地斗争,秋季战术性反击作战和上甘岭防御战役的胜利,以及获得1953年夏季反击战役的成功,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在两年零九个月的艰苦作战中,数量不断增大。从运动战初期的3个炮兵师(炮兵第1、第2、第8师)到阵地战初期的11个炮兵师(炮兵第1、第2、第7、第8,战防炮第31、第32师,火箭炮第21师,高射炮第61、第62、第63、第64师),到停战前,炮兵已经发展到14个师(包括炮兵第1、第2、第3、第7、第8师,战防炮第31、第32师,火箭炮第21师,高射炮第61、第62、第63、第64、第65、第102师)。各种火炮有4千多门。金城第三次反击作战,我军在一个军防御正面,集中了1360多门火炮,在主要进攻地段上形成了100至120门火炮密度,对敌军阵地和敌炮兵进行了强有力的火力突击,有效支援了步兵实施突破作战;在整个战争中,炮兵取得巨大战果,据不完全统计,共毙伤敌15万余人,毁伤敌人炮570余门,汽车730余辆,坦克950余辆。其主要经验是:  1、集中使用兵力和运用火力,在主要地段(目标)形成火力拳头。  2、按照火器分散、火力集中的要求,正确确定炮兵的战斗队形配置。  3、总结火力运用的经验,提出了“迅速、准确、突然、猛烈”地运用火力的原则。  4、实施广泛的兵力和火力机动,弥补炮兵装备质量差、数量少的不足。  5、加强打坦克的研究,首次提出了反坦克预备队的炮兵战斗编组,取得了炮兵打坦克的成功经验。 &志愿军配备火炮品种:非机动火炮(非自行火炮) 步兵支援火力: 60迫击炮,81迫击炮,82迫击炮,100迫击炮,105迫击炮,缴获美制107化学迫击炮,120迫击炮,125迫击炮,缴获美制&巴祖卡&60火箭筒,国产51式90火箭筒(仿制美‘巴祖卡’。),缴获美制57无后座力炮,75无后座力炮。 野战炮(战防炮):苏制37战防炮,苏制57战防炮,缴获美制37战防炮,日制37战防炮,苏制M-32/45战防炮。 高射炮: 苏制85高炮,98式高射机关炮,日式75高炮,苏制37高炮,苏制20高射机关炮、苏罗通高射机关炮,美制‘厄利孔’40高炮。山炮(步炮): 92式步兵炮,缴获国民党军美制75山炮,13式山炮,晋造36式山炮,日制41式山炮,日制94式山炮。远程火力支援: 日制38式野炮、日制91式109榴炮,日制90式野炮、日制38式野炮,日制4式150榴炮;苏制M-30型122毫米榴弹炮,苏制76.2mm野炮,缴获美制105榴炮,美制155榴炮; 机动火炮(自行火炮): 引进少量苏制 SU76自行火炮,SU122自行火炮,SU152自行火炮,以及БМ-13型&喀秋莎&火箭炮 。 &美军配备火炮品种 : &除了以上被我军缴获并利用使用的之外,还包括有步兵支援火力:107重型迫击炮,75无后坐力炮,M1型76mm轻型榴炮(主要用于支援步兵)高射炮:M16自行高炮 野战炮(战防炮):M1/57反坦克炮, 远程火力支援: M-2/M-101型105mm榴弹炮,M114型155mm&远程汤姆&加农炮,M43型203mm榴炮。远程自行火炮:M40-155mm自行榴炮,T92、T93型-240mm自行榴炮,&卡里欧波&115毫米自行火箭炮等等。 其中,美制M114型155毫米远程汤姆式榴弹炮:编制14人,重量30600磅,宽8英尺,高10英尺,长45英尺,射速2发/分钟,最大射程22000米。射击精度很高。如在二战期间帛琉群岛战斗中,很多被用来直接摧毁日军洞穴。美制M1 155毫米重型榴弹炮,操作人员 : 14人, 重量 (展开配置): 13880 千克,弹药重量: 43.09 千克,最大射程: 23220 米,射速2发/每分钟。 & & 美制M1型203毫米榴弹炮:口径: 203mm(8英寸),长度: 10.40米,M1身管重: 14419kg,M1牵引炮架重: 17041kg,M1牵引炮总重: 31500kg,射速1-2发/分,最大射程40千米;牵引速度为50千米/小时。美制T型240毫米重型榴弹炮:身管长 8530毫米,最大射程23000米,射速 1发/1-2分钟,战斗全重 29300千克,编制人数 12人。 美制T93型240毫米自行榴弹炮: 总重: 66.3吨,弹重(HE榴弹): 109.1kg,发射药(全装): 49kg,最大射程(HE榴弹): 32570米。爆炸威力: 80至120米直径范围,最大射速:2分1发,持续射速: 4分1发,编制:乘员 8人, 120毫米、122毫米炮弹的冲击波杀伤多在30米以内;152毫米、155毫米炮弹的冲击波杀伤距离多在50米以内。至于203毫米口径大型炮弹,冲击波杀伤多在100米以内,如果你与203毫米榴弹的爆炸点相距30米之内的话,基本上会&粉身碎骨&。203毫米的炮弹在10米的距离内落一发炮弹,爆炸气浪足以抛翻重达67吨的现代美制M1型主战坦克;要是被直接击中的话,就有可能被打回到零件状态。 二战期间,美国&汽笛风琴&自行火箭炮 : &也称为T34火箭发射车。“汽笛风琴”的英文名为Calliope,故也有人音译为&卡里欧波&自行火箭炮。Calliope是美国人制造的以蒸汽汽笛发出刺耳声音的器具,吹响时几英里外都能听见,用于马戏团打场子时招揽观众。用这个名字来命名自行火箭炮倒挺形象。 & &&汽笛风琴&自行火箭炮以M4&谢尔曼&中型坦克为底盘,有趣的是,它不是将M4坦克的炮塔去掉,而是在炮塔顶部再加上4排60个火箭发射管,这样一来,整车显得特别高大,不过在战时不用大的改装便能制成,再说在二战时主要用于二线作为火力支援武器,目标高大些问题也不太突出。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权宜之计。火箭炮的口径为114.3毫米,发射筒长度为2286毫米,发射总成的重量为834.6千克。发射M8型火箭弹时的最大射程为3840米,到了大战后期改用旋转稳定式的M16火箭弹,最大射程达到4800米。在诺曼底登陆战役后,这种自行火箭炮广泛用于战场,取得相当大的战果。朝战时既是使用的这种改良后的改装自行火箭炮。
二战期间,苏军BM—13‘喀秋莎’火箭炮:1942年初,一种速射的自行火炮,在苏联乌拉尔的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里以惊人的速度被大批量地生产出来,并很快装备到红军部队。这种火箭炮的正式型号是BM-13,是一种多轨道的自行火箭炮。共有8条发射滑轨,一次齐射可发射口径为132毫米的火箭弹16发,最大射程8.5千米,既可单射,也可部分连射,或者一次齐射,装填一次齐射的弹药约需5~10分钟,一次齐射仅需7~10秒。运载车时速90千米。该炮射击火力凶猛,杀伤范围大,是一种适合打击暴露的密集敌有生力量集结地,大面积消灭敌人密集部队、压制敌火力配系的有效武器。这种火箭炮的发射架上标着字母“K”,这是共产国际兵工厂出厂时的标记,K是俄文共产国际单词的第一个字母。操纵火炮的红军战士就根据这个字母“K”,把大炮命名为“喀秋莎”,这个别名迅速在苏军里传播开来。后来士兵们把他们的82毫米BM-8型火箭炮也称为“喀秋莎”。 & 缺点: 不能精确实施‘点’打击,是火力强大的‘面’杀伤武器。主要缺点就是发射时尘土飞扬,尤其是夜晚发射火光很大,容易暴露发射场地,遭到火力报复。所以发射完后要迅速转移发射阵地。 &其次,由于精确度差,造成弹着点分布面积分布很大,大约在2公里范围都能落弹,有可能不死即伤。该范围内不能有我方人员。 &
二战期间,苏制M-30122毫米榴弹炮:是一种生产的121.92毫米榴弹炮,采用骡马或牵引车辆牵引。这种中型口径的主力火炮,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由F.F.彼得罗夫所领导的团队设计的,其生产期从一直持续到,之后被D1型152毫米榴弹炮、取代。中,这种火炮是师级作战单位的主力支援火炮,和军队也装备了一些缴获来的M30型火炮。苏军共生产了这种火炮19226门。 二战结束后,许多从苏联的‘军事援助’中,接收了大量的该型火炮。另一个大量使用M-30型122毫米榴弹炮的国家就是中国。新中国在建国后为抗美援朝和军队正规化建设,大量购买过苏制武器装备,这是我军抗美援朝战争中大量装备的主力苏式火炮。并对进行了仿制,M-30榴弹炮的中国仿制型号是54式122毫米榴弹炮。1966年,中国对M-30榴弹炮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进,于1981年开始生产54-1式122毫米榴弹炮。 & 战斗全重2.5吨,行军重量3.1吨,全长5.9米、炮管长2.8米,发射速率每分钟5~6发,最大射程11800米。
&各位读者,我们把上述敌军、我军的美式、苏式用于朝鲜战争期间的主要火炮,进行了介绍。由此可见,当时装备我志愿军的主要上述2种苏式火炮,最大射程,都是在美军大口径榴弹火炮的有效射程之内!!!当时志愿军最远射程的苏式中型122毫米榴弹炮,射程仅为11.8公里。这与美军的105毫米榴弹炮最大射程,基本相仿佛。而美军当时所制造的无论任何155毫米以上大口径火炮,最大射程都在20公里以上,甚至达到30至40公里。我志愿军当时,最先进的苏式122榴弹炮这种火炮最远射程,还不及美军各种类型的大口径火炮的一半!!!———— &这从何而来的‘志愿军全面压制美军炮火’!!!
很显然: 我军火炮,是打不到敌人的大口径火炮阵地的所在的距离,而敌人在我志愿军火炮阵地的最远射程以外,完全可以很轻易的打到我志愿军火炮阵地!!!
& 况且,敌人火炮,是我志愿军数量的数倍之多(至少是1倍以上),这到底谁能‘压制’谁?!不是明摆着的吗!!!
& &凡嗜好弄虚作假的造假者们,都是很喜欢编篡出一些根本不切合历史实际真实情况的瞎吹自擂文章,虚伪的玩弄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精神胜利’法则,再标榜并挂上一个很虚无的‘革命英雄主义’头衔招牌;来大肆忽悠、蛊惑和麻痹人民群众!!!借机诋毁‘中华民族复兴’的大业!!! ~~~~~~~~~~ 另外,提供给各位读者,参考以下内容: 一、 & & &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我志愿军唯一的一个火箭炮师在朝鲜作战的基本历史情况。参见这篇文章:《抗美援朝时中国喀秋莎火箭炮兵师 》 来源:‘纵横杂志’。 网址:/07/4C5UP00011MSF_2.html 此篇文章,仅述说了209火箭炮团24门‘喀秋莎’,在上甘岭作战的日之后,专门配属给志愿军第12军作战的真实历史情况!但却一个字也没有提到‘15军使用火箭炮消灭上甘岭敌军’历史情况!———— 这也能从另外一个侧面来证明: &那些吹嘘‘15军秦基伟在上甘岭指挥使用火箭炮’的情况,都是后来被弄虚作假者们给予编篡的造假伪历史!!!而在《秦基伟回忆录》里,自吹‘指挥火箭炮部队作战’的公然造假的这段情况,其虚构这段弄虚作假的历史,也被昭然将其造假事实给予曝光!!! &二、 360百科《火箭炮》介绍。网址:/doc/1843301.html &这就能使得广大读者,基本了解火箭炮的发展,性能和作战的主要特点。
很显然,火箭炮它的基本特点,是仅适用于对敌集结地、屯兵处的‘面’打击,而不适用于对敌精确目标的‘点’打击!其次,在该型苏式M—13‘喀秋莎火箭炮’的最大射程之内,仅能对敌人的中小型火炮(含曲射炮)阵地,和近抵直瞄类步兵肩扛的小型火炮,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火力压制。由于‘喀秋莎’最大射程仅为8公里多一点,对美军那些射程很远的各类中型、重型榴弹炮阵地,基本上是毫无任何压制作用。 & & & &所谓‘苏式喀秋莎火箭炮对敌人炮兵阵地’能进行‘火力压制’的说法,完全是不懂军事的大外行话!!!由此被那些根本不懂炮兵火炮特点的外行人士,所闭门遐思而编出的谎言,都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 我们在《12军鏖战上甘岭,粉碎敌金化攻势(上部)上、下篇》这篇文章的帖子里,曾对公众披露了一个历史真相! 这既是:原志愿军15军45师师长,和支援五圣山前沿上甘岭地区作战的火箭炮第21师辖属的209团团长,关于火箭炮的使用方面发生严重争执,而被火箭炮209团团长,直接告状到志愿军司令部,从而45师被在全志愿军通报批评!这样一件历史真实史实。 & &仅就这个‘45师被志愿军总部在全志愿军通报’的这个历史事实,就以历史的真实史实证据,严正的驳斥了那些弄虚作假的文章里,大肆吹嘘‘第15军秦基伟是怎么指挥火箭炮部队作战’的这一个严重篡改历史真相的情况!! & 这就充分的说明: 15军和45师的少数几个主要军、师中级指挥员,还根本不懂现代火炮的基本特点和性能,在搞瞎指挥!而遭到火箭炮部队的强烈反对!一状告准!!! 典型举例:当在上甘岭开战之后的第7天,既是10月20日,才首次赴45师师部的15军副军长周发田,军参谋长张蕴玉(开战后7天,竟然没有一个15军的军领导到45师指挥部队!),准备直接指挥45师,再次打反击作战时;却发现45师竟然整个师被打光了,迅速查明了45师在7天内竟然擅自隐瞒不报敌情和我情真实情况的严重问题。迅速查明了45师的实际还剩下的战斗兵员。结果是伤亡严重!引起张蕴玉、周发田的极大惊愕!由于无兵打仗,而不得不做出一个痛苦决定,五圣山前沿上甘岭地区的作战,全部转入‘坑道坚守,等待援军’!—— & 当15军参谋长张蕴玉,将45师的实际伤亡情况和战况,在当日晚紧急上报志愿军第3兵团时,也引起3兵团王近山等首长的极大震惊!!! 随后,于20日当晚,王近山开始下令增调部队。包括调15军87团,由44师防区内的391高地方向,星夜赶赴上甘岭! 另开始抽调第12军部队参战。并同时向志司总部申请,增调炮兵部队参战。这其中包括火箭炮209团。该火箭炮209团其中一个营(12们火箭炮),先到达上甘岭地区。在对上甘岭597.9高地的一次反击作战中,15军和45师崔建功,强令这个火箭炮营,对597.9高地敌军阵地打齐射,配合部队反击。但造成结果是:由于597.9高地山势峻峭坡陡,绝大多数火箭弹,落到山谷里,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45师的崔建功,还怪罪209火箭炮团这个营:‘射击技术差,打的不准’!该火箭炮209团,是执行3兵团王近山的命令,奉命支援第12军打‘上甘岭战役’决战的! 也是志司直属指挥的唯一的一个火箭炮兵师,其任务就是指定为专门用于‘战役规模’作战的!当然对15军和45师的瞎指挥而浪费火箭炮弹做法严重不满!———— 因此,才会发生45师和209火箭炮团争执的这个历史情况! 最终结果是:45师被全志愿军严厉通报批评!!!
& 从上述这个例子,就能说明: 15军和45师的几个主官,并不懂现代火炮作战的规律,更不懂新式武器装备火箭炮,应该怎么配合步兵作战的性能特点和使用特点。 & 很显然: 火箭炮由于其射击精度不准,只能用于对敌进行‘面’打击!而是不能用于对敌‘点’目标打击的!15军秦基伟和45师崔建功对火箭炮209团瞎指挥,而遭致志司通报批评454师的严重错误,就在这个不懂火箭炮使用技术特点的原则上!!! & & 该火箭炮209团的另外一个营,于11月3日才到达上甘岭地区,被3兵团指定在黄龙洞阵地,支援12军部队作战。
& 纵观秦基伟9纵,在解放战争时期就基本没打过什么像样的大仗和攻城攻坚战斗,基本没怎么使用过炮兵和火炮。唯一能自吹的‘郑州战役’,由于实际是和平解放,敌人狼狈溃逃,由陈赓将军送给9纵的大红包,所以还一个字没能写入我军的正规军史。
【 附录 】(原文) : 《 抗美援朝时中国喀秋莎火箭炮兵师 》 & & & &
14:04:45 来源: 纵横杂志
此帖被天马踏飞燕于 13:37:30编辑过 文明上网 文明发言 快速回复:删除发表回复 我知道了,下次不用再提醒
给本贴内容评分:12345678910&平均得分:0.0分, 共0人评分
回复置顶区
对本帖发表观点:
中华站内短信
(中华网社区)
系统提示:请勿轻信中奖、汇款信息
中华站内短信
对&&添加关注
系统提示:请勿轻信中奖、汇款信息
&图片加水印
仅支持JPG、GIF、PNG图片文件
&图片加水印
仅支持JPG、GIF、PNG图片文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抗美援朝资料200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