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理好国家是政治决策问题曹刿论战教案告诉我们要做到什么才能深得民心

曹刿论战问答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曹刿论战问答题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九年级下册
当前位置:>>>>>>>>>>
21 曹刿论战
一、整体把握
公元前684年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是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全文的关眼是“远谋”一语,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都得到了鲜明的再现。
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他和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可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篇就指出战争发生的时间,作战对象,战争的性质和鲁庄公决定应战。文中只说“公将战”而不提其他事情,实际上是说庄公处于被动地位,不得已而应战,是为下文“曹刿请见”作铺垫。接着写曹刿和乡人对话。乡人的劝阻未必有深意,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人民对统治者的态度;而曹刿的回答则说明他对这次战争已有深远的考虑,对统治者的鄙陋也有认识,肯定了“请见”的必要。曹刿的答语正是全文的纲领,下文便一面写曹刿的“远谋”,一面写庄公之“鄙”。
第二层(“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和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对话一开始曹刿就提出了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何以战”,显示了锐利的眼光。庄公前两次的回答是“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说明他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表现了十足的鄙陋。曹刿对这两次答复都予以否定,指出庄公所说的不过是“小惠”“小信”,并强调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在他的启发下,庄公终于认识到作战要依靠人民,决心为人民作一点好事,于是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从这番对话可以看出,曹刿求见庄公,目的就是要使庄公认识到人心在战争中的作用,努力争取人民的支持,为胜利奠定可靠的基础,这就初步显示了他的“远谋”。
第二段,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文章把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作了对比描述:写庄公,以“将鼓”“将逐”跟上文“将战”相应,表现他在作战中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写曹刿,则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这实际上是又一次把曹刿的“远谋”和庄公之“鄙”作了对比。但作者又有意设伏;对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都先不作交代。把这两个问题留到下面去解答,才能更好突出“论战”的主旨。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先用“既克,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庄公完全不懂军事,这既印证了开头说的“肉食者鄙”,又自然引出曹刿的论述。这段论述用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第一层以“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进攻的观点,回答了作战时为什么在“齐人三鼓”之后他才认为“可”“鼓”的问题;第二层以“大国难测”,以谨防埋伏为根据,提出判断敌方真实动态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驰”的原因。这就进一步说明曹刿的确是一位有“远谋”的军事家。
二、问题研究
1.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这篇文章形式上是记载史实,围绕着齐鲁长勺之战记述鲁庄公和曹刿的对话,但实质上是议论性的,主要写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着眼于表现他的“远谋”。全文的详略安排即由此决定。第一段在略叙背景后就引出实质性的对话,由曹刿提出“何以战”开始,步步紧逼,直到庄公说出对“小大之狱”的态度后,曹刿才作了“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结论,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思想。第二段着重写曹刿在战场上的决断能力,两次以“未可”和“可矣”来表现他善于掌握战机,以“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来证明他决断的正确。第三段再通过论述取胜原因,把他以小敌大必须抓准战机、详察敌情的战略战术思想表现出来。以上是详写的内容,其余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起因,双方参战人数,战争的激烈程度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战”“从战”“克敌”等也只是一笔带过。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
本文语言十分精练,这跟所谓“史家笔法”有密切的关系。例如对鲁庄公,文中没有直接用贬语;但从他前两次对曹刿的回答可以看出他政治上的无能,从“将战”“将鼓”“将驰”可以看出他军事上无知妄动,这就叫做“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写齐军,仅用“三鼓”一语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上的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2.怎样评价鲁庄公?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政治上无能;他急切求战,又说明他军事上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在作战中听从曹刿正确指挥,说明他跟一般的昏君还是有区别的。
一、适当讲讲时代背景。不仅要讲战争的背景(见“有关资料”),还要讲讲有关的文化常识。例如当时没有常备军,有了战争,由国君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而士兵则临时从奴隶中征集。曹刿说的“民弗从也”就是指这种征集工作来说的。又如当时的作战方式是车战,所以文中又有“公与之乘”“登轼而望之”“视其辙乱”等语,这种战争一般持续的时间不长。讲背景的时间不宜过长,有些内容可以结合字词来讲。
二、重点是词语解释。建议教师在疏通文义过程中采取边讲解边整理的教学方式,可以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例如“间”“牺牲”“加”“狱”“情”“鼓”等用的都是古义,可归为一类;“鼓”“败绩”“驰”“辙”“轼”等都与战争(车战)有关,也可归为一类。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做这件事。
三、诵读是关键。可在课堂上练习背诵,讲一段,背一段,课后再加以巩固。诵读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加以解决。
一、理清课文思路,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并背诵全文。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2.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3.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4.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此题意在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理清课文的思路、层次,以利背诵。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3.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4.分两层。第一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二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却写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课文剪裁详略得当的特点。
本文以曹刿为中心,详细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对于战争双方的对峙、交锋等则略写。这样安排,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注意它们意思的差异。
此题意在让学生整理过去接触过的文言词的义项,积累文言词。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进攻)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夸)&&&&&&&&&&&&&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戴。加冠,束发戴帽的仪式,表示成年。)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 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哪)
四、课外收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了解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与同学交流。
此题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本文的基础上,联系古今类似战例,融汇贯通,从而悟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战例如中国古代的淝水之战、赤壁之战,中国近代的抗日战争。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才是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枯竭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击他们。”
二、《左传》简介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54年)。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三、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
春秋时期齐与鲁是邻国,都在今山东境内,齐在东北部,鲁在西南部。齐是一等国,在春秋时期并国三十五(一说三十);鲁是二等国,曾并九国。齐鲁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国的内乱。《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鲁庄公十年”一栏云:“齐伐我,为纠故。”这件事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有详细记载:
“初,襄公之醉杀鲁桓公,通其夫人,杀诛数不当,淫于妇人,数欺大臣。群弟恐祸及,故次弟纠奔鲁。其母鲁女也,管仲、召忽傅之。次弟小白奔莒,鲍叔傅之。小白母,卫女也,有宠于公。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及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于莒。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详(佯)死,管仲使人驰报鲁。鲁送纠者行益迟。六日至齐,则小白已入,高立之,是为桓公。
桓公之中钩,详死以误管仲,已而载温车中驰行,亦有高、国内应,故得先入立,发兵距(拒)鲁。秋,与鲁战于乾时,鲁兵败走,齐兵掩绝鲁归道。齐遗鲁书曰:“子纠兄弟,弗忍诛,请鲁自杀之。召忽、管仲仇也,请得而甘心醢之。不然,将围鲁。”鲁人患之,遂杀子纠于笙渎。召忽自杀,管仲请囚。
无知弑齐襄公发生在鲁庄公八年(前686年),雍林人杀无知则发生在次年春天,大约此后不久小白就做了齐国国君,乾时之战就发生在这一年的秋天。接着子纠被杀,召忽自杀,管仲请囚。长勺之战则是半年以后的事。
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有一段记宋楚泓之战的文字(今选本皆作《子鱼论战》),写法跟《曹刿论战》大体相似,可作比较。摘录如下: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今河南柘城西)。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阵)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可也。”
五、《曹刿论战》赏析(孙绿怡)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684),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这是一篇文字简短明快、内蕴丰富的记事散文。全文大致可分为三个段落。
第一段写战前,写曹刿请见庄公并与之讨论进行的政治准备和用兵作战的条件。面对齐国的进犯,曹刿是主动请求晋见庄公的,作者记述了他与“乡人”的一番对话。乡人善意地劝说他不要去参与“肉食者”的事,曹刿却坦直地回答:“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肉食者”是相对于“素食者”而言的,显然,这是以饭食精粗对执政贵族和平民所作的简单划分。与乡人所表现出来的对“肉食者”和国事的冷漠态度相反,曹刿表示出对“肉食者”的不信任并积极要求参与国家的决策。“肉食者鄙”已为乾时之战所证明,那一次“公丧戎路,传乘而归。秦子、梁子以公旗辟于下道,是以皆止”(《左传》庄公九年)。如今齐军压境,岂可再让国家败在他们手中?接下去,曹刿与鲁庄公围绕“何以战”的论题进行了严肃的对话。鲁庄公心无成算,对曹刿郑重的询问作不出爽快切要的回答。他先提出“衣食”的分配,“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又说到神灵的祭祀,“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前者不是普遍施予民众的实惠,无关战事全局;后者是例行的宗教性礼节,并非对民众的真诚许诺,因此二者都为曹刿所否定。唯有最后在庄公提出治理讼狱“必以情”的一点,曹刿认为“忠之属也”还算是尽心务实的一项,认定“可以一战”,并随即提出直接参战的要求。
第二段写两军交战的实况。这一部分作者笔墨不多,但是鲁军如何进攻、追击,齐军如何败绩、溃逃的情形历历在目。曹刿适时选择出击、追击的时机,他采取了后发制敌、以智取胜的战术。当齐军未动鲁庄公急于抢先攻击时,曹刿制止道:“未可。”直至齐军三鼓之后,军士勇气衰竭,他才表示:“可矣。”鲁军一鼓作气挫败了齐军。在追击的问题上,曹刿确察虚实而后动,制止了庄公的鲁莽,待下车察看齐军车辙的轨迹、登轼望齐军麾帜旌旗之后,才果断地表示:“可矣。”此战鲁军大获全胜。
第三段,用补叙笔法写战役之后由曹刿论证战术的选择和克敌制胜的原因。这部分实际是全文的重点,它展示了曹刿作战指挥智勇双全的特点。“夫战,勇气也。”在此,曹刿所说“勇气”,是战时士气的集中表现,是军士临战时的激情和果敢拼杀的昂扬斗志。齐军三鼓,鲁军并不应鼓而动,齐军激发起来的勇气没有得到相对的呼应,反而很快由亢奋转为衰惫。曹刿抓住了这种士气和心理变化的有利时机号令鲁军,一举得胜。此外警惕“大国难测”,不忘实地侦察,确证齐军是败溃而非诈退,也是扩大战果、稳操胜券的重要原因。这段文字是从道理上对第二段战事实况的分析和论述。
从军事角度说,长勺之战所包含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它着重说明了战略防御的基本原则,正确掌握这些原则即可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这一战例历来受到军事家的重视,毛泽东也曾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作了军事学的评论。
从文学角度看,这又是一篇记述战争的佳作。作者取材精到,构思落笔立意高远,既于叙事中撮取历史经验,又于行文中生动刻画人物形象。曹刿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能在瞬息万变的战争中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曹刿就是长勺胜战的权威和统帅。作者对他的称美赞扬,含蓄于精心的描写之中。文中多记曹刿简短、果敢的言行:“请见”、“问战”、“请从”、于战斗中两置可否……这一系列活动表现出一名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的精明干练。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照映衬的修辞技法。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鲁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如果说,作者有意无意使鲁庄公出丑,证明了“肉食者鄙”的断言,那么也正是借此才使曹刿的聪明才智得到更理想的表现。
本文的语言,无论是叙述还是人物对话,都极为简洁精练,表意说理,通达晓畅。行文中散句、排比、偶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叙事写人的生动效果。其中曹刿的语言尤为精彩,如战场上的指挥用语,简短明确,这不仅衬托出战事紧迫无暇论析战争策略,也表现出曹刿思维敏捷和临战时坚定而自信的心态。
(选自《中国文学鉴赏宝库》,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曹刿论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摘要:长勺之战,强大的齐国败给了处于劣势的鲁国,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一次以弱胜强的奇迹,军事统帅的曹刿备受人们的称道,而"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曹刿论战》教学释疑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长勺之战,强大的齐国败给了处于劣势的鲁国,创造了中国战争史上一次以弱胜强的奇迹,军事统帅的曹刿备受人们的称道,而鲁国的国君则成为反面人物被定格在了“鄙夫”的行列,这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他在军事上虽然“平庸”,但政治上绝不“昏庸”。 中国论文网 /9/view-5226264.htm  关键词:曹刿;鲁庄公;政治上的明君   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孟子曾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来论述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历史中许多经典战役如“城濮之战”“牧野之战”“官渡之战”都再一次证明了战争中人心向背的重要性。   齐国是个东方大国,兵多将广,鲁国不过是个二三流的小国家,国弱兵少。公元前684年春,齐桓公在巩固了君位之后,自恃实力强大,不顾管仲的谏阻,决定兴师伐鲁,以报鲁国一年以前支持公子纠复国的宿怨,企图一举征服鲁国,向外扩张齐国的势力。于是齐国和鲁国在长勺展开了一次激战,结果军事大国齐却败给了处于劣势的鲁,课文《曹刿论战》对此作了详细的描述和总结。鲁之所以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我认为取决于三个方面:(1)战前做好了充分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战中把握有利的进攻时机――“彼竭我盈”之时;(3)战中把握住有利的追歼时机――“辙乱旗靡”之时。作为领导这场战役取得胜利的卓越的军事家曹刿更是光耀千古,为人所称道,相比之下鲁国国君庄公却暗淡无光,为人所不齿,虽贵为国君,却只能是一个“肉食者”,只能以“鄙”来定论。教学之余,静心细想,决定这场战争胜负的关键人物――曹刿,他的军事思想;他的深谋远虑;他的善观察、善分析能力固然不可否认,但鲁庄公在这场战争中所起的潜在的作用也决不能抹杀,其形象也绝不能以“昏庸无能”来概括。   一、开张圣听,从善如流   贵为国君的庄公在国家大事的决策权上拥有绝对的权威。可是在战前和战中都能耐心听取臣子的进谏,从善如流,形成正确的决策,不能不说其圣明。试想曹刿在战前以“民弗从也”“神弗福也”和战中两次“未可”果断来否定庄公的作战依据和计划时,国君颜面何在?国君权威何在?可是庄公不但没有恼羞成怒,反而以虚怀若谷的心胸坦然处之,试问这是一个“鄙”的国君能做出的吗?当曹刿问及“何以战?”时,庄公依次以“必以分人”“必以信”“必以情”来回答,试问这是一个“自私自利”“糊涂透顶”的国君吗?由此可见,他懂得为君之道,懂得驾驭之术,利用“平衡”原理以此来笼络人心达到稳固自己统治的目的。况且政治上取信于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单凭一个正当的理由就可以达到的,古人言“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战争的结果来看,庄公“仁政”早已深得民心,从此点出发我认为他应该是一个头脑清醒、具有政治才能的圣明的君主。   二、国难当头,奋不顾身,御驾亲征   首先,在国事危急的时刻,庄公做出了“公与之乘,战于长勺”的重要举动,这不能不说是一次壮举,置个人生死安危于不顾,披挂上阵,亲自督战。试问古代有几个国君能如此做,他的信心和决心本身就显示了战争的胜负。其次,君主能亲临战场,其最大作用就是稳定了军心,鼓舞了士气。鲁国上下一心,团结一致,这次战争怎能不胜。战后曹刿总结说:“夫战,勇气也”,那么,毋庸置疑,这个“气”的根源应当在于庄公的亲临督战,如果说这次战争的一半功劳归于曹刿的指挥得当的活,那么另一半的功劳应当归于庄公的亲临督战,只不过一个的作用明显,一个的作用不明显罢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鲁庄公这样一个身体力行,与国家同生共死,共患难的国君绝不是一个“莽夫”,一个“鄙夫”。   三、谦虚好学,不懂就问   在战中,庄公的确表现的有点急躁,但他能认真听取曹刿的建议,积极改正错误,作为国君的确难能可贵。当战争取得胜利后,庄公以虚心的态度向曹刿请教,表现了其在军事上的好学精神,我想“公问其故”的背后一则表明庄公承认自己在军事方面的确技不如人,二则说明他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以备后用。   四、坚决果敢,重用人才   国家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无数朝代兴亡的历史都已经昭示了“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的道理。国难当头,一个乡野村夫曹刿请见,庄公“抽空”接见并与之论战,发现曹刿是一个人才,于是他抛弃了偏见,破格提拔了曹刿,并委以军事统帅的重任,把国家的兴亡系于一人之身,这需要多么大的决心,他的果敢也让上层的不同声音得到了很快的统一,正是因为他的坚决果敢、重用人才的思想,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国家。这样一个慧眼识才、果敢无畏的国君岂是一个“鄙夫”。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上课过程中简单地把曹刿的深谋远虑和庄公的“鄙”对立起来分析人物形象,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齐鲁长勺之战,鲁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作为主帅的曹刿固然功不可没,但也不能忽略庄公潜在的决定作用,“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果让庄公带兵作战,他可能不是一个称职的主帅。但就统治国家而言,他绝对是一个称职的君主,他的大智若愚,他的果敢,他的牺牲精神恐怕曹刿也未必能及,所以我认为把庄公这一人物形象简单地定格于“肉食者”和“鄙”是不公正的。   (作者单位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党寨镇中心学校)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请问《曹刿论战》怎样才能在短时间内会背?为什么?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请问《曹刿论战》怎样才能在短时间内会背?为什么?
请问《曹刿论战》怎样才能在短时间内会背?为什么?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大官们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宫廷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庄公说:“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说:“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点诚意难以使人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说:“这是(对人民)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您去.”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前横木了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鲁刿答道:“打仗,要靠勇气.头通鼓能振作士兵们勇气,二通鼓时勇气减弱,到三通鼓时勇气已经消失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盛,所以打败了他们.(齐是)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的是有埋伏,我发现他们的车印混乱,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全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至“战则请从”):写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  这一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开头先点明事态发生的时间,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攻鲁国而引起的,鲁庄公准备抵抗.以上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大军压境,曹刿准备参战,作者通过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一方面揭示了鲁国当权者鄙陋寡见、尸位素餐的情况,为后文鲁庄公在战斗中瞎指挥作了铺垫;另方面显示了曹刿关心国事,同时也暗示了他是一个有远谋的人.第二层记述曹刿要庄公作好战前的政治准备,这是本段的重点.曹刿谒见鲁庄公,劈头就问“何以战”,抓住了作好战前政治准备这一决定胜败的关键问题.鲁庄公在曹刿的一再启发下,依次提出了贵族支持、鬼神保佑和察狱以情三个条件,曹刿否定了前两条,肯定了后一条.在曹刿看来,战争的胜负既不取决于贵族的支持,也不取决于神明的保佑,而是决定于“取信于民”.他认为察狱以情是“忠之属也”,“忠”是尽职于民,于是肯定“可以一战”.曹刿重视民心得失与战争胜负关系的思想,确实比“肉食者”高明.但和我们今天依靠人民的力量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二段(从“公与之乘”至“遂逐齐师”):写曹刿指挥鲁军战胜齐军的经过.  曹刿“取信于民”的见解,得到了庄公的赞同,“公与之乘”,说明了庄公对曹刿的信任与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鲁国反攻的阵地,长勺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来说,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资供给,在士气上也利于鲁国向有利方面转化.接着是对这次战役经过的具体记叙,重点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写曹刿指挥鲁军在“齐人三鼓”之后才开始反攻,写曹刿在观察了齐军败逃的情况之后才决定追击,都记叙得非常简略.这样写,一则符合实情(酣战中鲁庄公无暇问及,曹刿了不可能多发议论),一则此中道理正是曹刿论战的中心,留待后文集中阐述,更见突出.“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说明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曹刿的两个“未可”、两个“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思断,善于捕捉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  第三段(从“既克”至结尾):写曹刿论述赢得战役胜利的原因.是本文的中心.  “既克”二字,意味着战役的高潮已经过去,气氛顿时缓和下来,该是莫名其妙的鲁庄公问一个究竟的时候了.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面.一是论述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鲁军按兵不动,养精蓄锐.齐军第一次击鼓进军,士气正旺;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低落;第三次击鼓,士气已经完全衰竭.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反映了曹刿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兵不厌诈,不可不提高警惕.曹刿亲自察看敌情,发现敌军“辙乱”、“旗靡”,确认了齐军是狼狈逃窜,溃不成军,才乘胜追击,终于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全文只用二百二十二字,就把战争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记述得清清楚楚.第一段写战前准备,第二段写战时经过,第三段写战后总结,事态发展清晰,文章脉络分明.
背诵之前先把文章读通,然后按照事情发展的脉络一段段往下续,背起来就容易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