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制度是为了刀妹削弱史诸侯而设定的

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削弱诸侯王封国势力_百度知道
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削弱诸侯王封国势力
汉武帝采取什么措施削弱诸侯王封国势力
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不得参与政事,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诸侯王只能衣食租税推恩令和附益之法,列侯桂归郡统辖,限制诸侯王的活动。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附益之法,嫡长子继承王位。结果王国越分越小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诸侯王的相关知识
其他7条回答
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曾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这一建议,但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汉景帝即位后,采纳晁错的建议削藩,结果吴楚七国以武装叛乱相对抗(见西汉七国之乱)。景帝迅速平定了叛乱,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措施,使诸侯王的势力受到很大的削弱。
但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地方千里,骄奢淫逸 ,阻众抗命 ,威胁着中央集权的巩固 。因此 ,元朔二年( 前127),主父偃上书武帝,建议令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为列侯。这样,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
“推恩令”,就是说一个王国的王爷死了,不仅他的长子可以继承王位,他的其他儿子也可以封为王侯,从而把一个王国分为几块,越分越小,这样他们就没有力量同中央对抗了!
“推恩令”,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主父“偃说上(武帝——引者)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序》载:武帝“制诏御史:‘诸侯王或欲推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名号。’”《汉书·武帝纪》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
推恩令就是变相的讲诸侯的实力削弱啊。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A 建立中朝,加强皇权,消弱相权B 设置刺史与司隶校尉,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 颁布了《推恩令》和《附益法》,消弱诸侯王势力D 确立了察举制度,注重选择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A 建立中朝,加强皇权,消弱相权B 设置刺史与司隶校尉,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 颁布了《推恩令》和《附益法》,消弱诸侯王势力D 确立了察举制度,注重选择
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A 建立中朝,加强皇权,消弱相权B 设置刺史与司隶校尉,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 颁布了《推恩令》和《附益法》,消弱诸侯王势力D 确立了察举制度,注重选择治国人才
选C,推恩令规定,诸侯王可以将自己的封地分封给自己的子孙.表面上看,对诸侯王有好处,实际上汉武帝是将诸侯王的地盘进一步缩小再缩小,以致再也没有出现像景帝在位时,像吴王那么大的足以和中央抗衡的诸侯国.武帝实际上吸取了景帝在位时的教训.
选c汉武帝为了解决王权威胁中央的问题,颁布了推恩令以使更多的皇族子孙领受皇帝的恩泽为理由,要求诸侯王再把封地分给各位子弟,再建立诸侯国.用这种层层分封的方法来削弱诸侯国的力量,使他们难以同中央对抗.
A 建立中朝,加强皇权,消弱相权
CA主要指君主专制。一般的中央集权应理解为中央政府集权,而不只是理解为君主集权。B虽然是汉武帝首创,而且也的确加强了中央集权,但相比C来说,C更有特色,而且效果更大更明显。D是加强统治基础,巩固统治。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历史挑刺题目
制度的演变是围绕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进行的.汉初,实行分封制,由于诸侯国势力的发展威胁了中央集权,从汉景帝到汉武帝逐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西汉初期,以道为监察区,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由文臣做地方官,地方军政`财政`司法等权被分散.元朝通过理藩院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找出三处表述错误)
地区的与县平行的地方行政区划。
二、元朝通过理藩院加强对地方的有效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这里有两个错误
1,理藩院是清朝设置,管理蒙古、回、藏等少数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
2,元朝管理地方的是行中书省。
不知道这样算不算三个错误?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第一处是"精湛的舞台灯光与背景音乐" 改为"绚丽的舞台灯光与美妙的背景音乐"
第二处是"绘声绘色的表演" 改为"精妙绝伦的表演"
成功如黄河般雄壮
...
大家还关注
李密的中的"祖母无臣,无以终余...3407――11年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高考题-第4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3407――11年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高考题-4
外部原因;(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6分);(4)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79.(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37题)阅读材;材料一;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摘编自陈茂同《中国
外部原因。(11分)(3)有评论认为辛亥革命在耸立起彪炳千秋的丰碑的同时,也留下了启迪后人的明鉴。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的不足及其原因(6分)(4)指出材料五“一边倒”方针的具体体现和中国共产党作出这一决策的国内外环境。结合所学知识,论述毛泽东提出三条外交方针的重大意义。(12分)79.(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Ⅰ卷37题)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 ――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材料二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18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工业革命催生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6分)(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10分)(3)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6分)(4)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10分)
07-11年高考真题汇编:必修一专题1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解析:关键是理解材料的意思并且能了解时代背景,唐朝高宗时期门阀和士族都已经遭到沉重的打击,不再是政府的主要问题,所以可以排除BD。至于C项与题干无关,故而选A。2.C解析:科举制最早是在隋朝设立的,八股取士是明朝才开始的,所以材料中关于科举制的史实有问题。另外,材料中对科举制的评价也有问题,只看到了它的消极方面,没有看到它在历史上的积极方面。答案选C项。3.A解析: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削弱地方的实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4.D解析:本题以唐朝科举制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分析理解能力,难度中等。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规律①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②选拔方式从推荐到考试,渐趋严密科学;③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④历代选官制度在执行初期都主要起到巩固统治的积极作用,后期逐渐影响和阻碍社会的发展。在本题中从题干中的信息可知,隋唐以前官府用人须查考谱籍,看祖上有何官爵,这种制度实际上是在九品中正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的是门第观念逐渐淡化,这明显与科举考试注重才能密切相关。隋唐以前的选人制度主要考察的是门第高低,即九品中正制。隋唐以后开始推行了科举制度,,不再以出身选官,使得人们可以科举,即政府以所谓“才能”做为标准选拔人才,官府的谱局等逐渐消失。因此导致门弟出身逐渐被淡化。A项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崩溃,但其影响深远,故排除;B项察举制主要在汉朝实施,时间不符;C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与官爵、门第没有必然联系,故选D项。5.B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汉朝由于刘邦采用郡国并行制度,结果引发后来的七国之乱,这都是因为封国制激化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项。6.C解析:属于容易题。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通过文物“看”历史,材料获取信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推行郡县制。A项与统一不符;B项造纸术最早出现于西汉;D项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发明了。此题考查的是考生的再认、再现历史事实和知识迁移、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通过出土秦朝文物,提炼信息:“秦朝”,“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回忆课本相关知识,即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不难得出正确选项C。7.C解析:依据材料中有效信息“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朱棣起兵,占南京,夺帝位”可以判断。8.C解析:此题考查西周分封制的主要诸侯国:鲁、齐、燕、卫、宋、晋。此题也是对西周分封形势图的释读。西周时,周武王首封辅佐有功的姜太公于齐;武王的弟弟周公则封于鲁,齐鲁文明源于此。周朝时,山西是唐国的领地。后来唐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唐国临晋水,改国号为晋。春秋时,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晋国。 测量目标:历史知识/知道重要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评价。考试内容:分封制。分析:知道各省简称,熟悉西周封国,即可解答。选项中各省的简称依次是:(豫、冀)(湘、鄂)(鲁、晋)(粤、桂)。9.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宋代的地方行政机构设置为路、州、县三级,与题干图片相符合。另外,由图片中的“知州”、“通判”也可得出正确答案。10.A解析:“封建社会”的概念既然是自近代引入中国的,那么柳宗元所说的“封建制”,显然不是后来的社会形态概念,原意应该是“封邦建国”的意思。11.C解析:从名称“一统河山”“四方平定”“六合一统”中即可得出结论。12.C解析:抓住时间信息“唐朝”和关键信息“科举制”。“其形式都是以官举士”指的是九品中正制,人才由有名望的推荐官荐举,排除A项。采用八股考试方式是在明清时期,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四书为儒家经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大学》、《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和《论语》、《孟子》合为四书,故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与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唐朝科举制的含义就是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故正确答案为C项。13.A解析:题干中唐太宗的话的意思是发挥宰相和诸位大臣的聪明才智,全盘考虑,以防止决策的失误。因此应选A项。14.B解析:设置内阁制的是明成祖朱棣,A项错误。内阁设立之初以官位较低的官员入午门内的文渊阁当值,后来入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B项说法正确。内阁不能统率六部百司,C项错误。明代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取代之说不符合史实。15.C解析:示意图内容信息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隋唐建立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故选C。16.C解析:由于科举制使封建社会普通下层的老百姓也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考试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所以“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科举制通过选拔人才,出任各级各地官员,效忠皇帝,从而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所以“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所以C符合题意。A项“郡县制”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A。察举制主要按门第和出身选拔人才,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排除B。行省制虽然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但与“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的信息无关,排除D。故选C。17.A解析:建立西汉的是汉高祖刘邦,为避讳刘邦名字中的“邦”而改“相邦”为“相国”。唐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其职权范围;北宋改“昌南镇”为“景德镇”是表示在景德年间当地瓷器制造的发展;明初改“大都”为“北平”,是因为明政府面对蒙古族的威胁,希望北方平安的意思。18.D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的知识点。隋朝隋文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取代了原先的九品中正制,自创立后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结合本题图示可了理解到,进士的出身分布广泛,但主要是士族子弟,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了多个阶层但存在一定局限,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要入仕人数有限。本题选D项,ABC三项说法与所学不符。《唐书》所载的830名进士出身于士族、寒族以及小姓,说明唐代科举制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科举制选拔的不仅仅是士族子弟;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标准,不是九品中正制的翻版;人才选拔的范围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扩大。A、B、C表述错误。19.C解析:明初废丞相制度以后权分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军国大事全由皇帝一人裁决,为了解决政事繁多的问题而设置内阁,作为皇帝的秘书班子,职责与功能就是辅政的;清初军机处初名军需房,是雍正年间为了方便对西北用兵而设置的,地点在隆宗门内,成员都是皇帝亲信的臣子,或手握重权的人,军机大臣只对皇帝一人负责,皇权大大的得到加强。20.D解析:军功爵制盛行于战国秦朝,察举制盛行于两汉;九品中正制盛行于魏晋南北朝;隋唐到明清盛行科举制。21.A解析:题眼:“家国一体”考点:中国古代宗法制解析: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22.C解析:宋朝实行的是二府三司制。“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中书门下掌管行政权,枢密院掌管军事,而三司使掌管财权。通过这项制度,将相权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A项宰相的权力是缩小了,一分为三;B项是指清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D项材料不涉及地方。这是宋代分割相权采取的措施,为了集中皇权,分割相权,宋代设立中书省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兵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权,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从而达到集中皇权的目的。故本题答案为C。23.D解析:考查基本的史实,秦朝是诸侯秦国发展而来,隋朝是北周贵族杨坚所建立,宋朝是后周大将军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只有明朝是在元末农民起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4.C解析:题目给了三句话,最后得出“秦制之得亦明矣”,这里的秦制指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制有利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因此选C;A,B都是材料中的一部分,不够全面。材料无法体现郡县取代分封的历史必然,重在秦制中央集权之得,因此排除D.25.A解析:“土番”即吐蕃,也就是西藏地区。元朝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此题考查的是对元朝中央机关的理解。根据材料中的提示土番,时间是元朝,而且跟佛教有关,应该理解为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宣政院,所以此题应该选择A。26.D解析:从秦朝初创皇帝制度,到汉代实行内外朝制度,再到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和宋代形成二府三司制,以至于明代取消丞相,古代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强化,但是这一过程并非一条直线,如清初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军国大事,就严重威胁了皇权,属于特殊情况。27.D解析:选项A,节度使是唐朝后期的地方武将,而非明朝官职,可排除A项;选项B,枢密使是北宋时期掌握兵权的官职,也非明朝官职,可排除B项;选项C,三司使是北宋时期掌握中央财政权的官职,也非明朝官职,可排除C项,故本题选D28.B解析:考查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寻找历史政治制度的可借鉴之处。赋予历史以现实意义。唐朝中央官制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隶属于尚书省。三省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29.A解析:从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内部相权在不断削弱,皇权在不断加强,以军机处的设立为标志,皇权专制发展到顶峰。30.B解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掌握,宋代的中书门下是最高的行政机构,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31.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解读文字信息的能力,以材料提供的新角度解读秦始皇时期的郡县制,也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考查。材料主要意思为唐朝的柳宗元肯定郡县制“公天下”,郡县制官吏由皇帝任免比分封制下分封贵族爵位更利于国家政局的安定。测量目标:材料处理/提取图片、表格、文字等材料中提取的信息。考试内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分析:首先要清楚材料中的“封建”实指西周“分封制”。分封制下,诸侯到卿、士,其权力、地位和财产一切世袭,一般平民被排除在政治权利之外。秦始皇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有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官吏任免的标准是才干政绩。故地方政治权利向一般平民开放,此即材料中所谓“公天下”。32.A解析:“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这说的是两层意思:一是限定只有刘姓(当然主要指刘邦的后代)才能当诸侯王,二是没有刘姓皇帝的批准,非刘姓的人没有大功是不能被封侯的。这个白马之盟把宗室和外姓所能得到的利益作了限定,非刘姓的人就只存在于列侯这个系统。很显然刘邦此举之目的在于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33.C解析:考查我国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武王克殷反商”、“ 封黄帝之后于蓟”等有效信息限定词。这些信息告诉考生西周时期周武王攻克商朝都城殷,建立诸侯国蓟,分封黄帝为国君。分封制开始于西周。A项所述符合原始社会史实,排除。B项是西周的经济制度,排除。D项开始于秦朝,排除。故正确选择C项。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分封对象为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从题干中的“封黄帝之后于蓟”可以判断是分封制。34.C解析: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分封了齐国、楚国、鲁国等。但是到秦始皇灭六国完成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分封制被彻底打破,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应选C项。35.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再现和迁移能力,考查的知识点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秦朝实行文化专制,严禁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愚民政策。故错误的是D.36.B解析:此题考查三省六部制概念的掌握,显然根据材料和概念的理解,ABD均是正确的。B选项转换换了概念,它不属于监察范畴。新课程一标多本,但历史基本概念是不变的。对历史基本概念的把握一定要到位,也是今后高考必然会考到的。37.C解析:A项创自商鞅变法,B项起自春秋战国,完善于秦,D项是秦始皇开创的,只有刺史制度是西汉武帝是开始实行的地方监察制度。38.C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西汉的地方行政制度。汉武帝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各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监督地方。所以州作为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应该是在汉朝,所以此题应该选择C。39.C解析:本题考查历代君主专制加强的措施和学生分析能力。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西汉时期通过建立中朝,以削弱和对抗以丞相为首的外钞的权力。北魏实行三长制是为了削弱地方势力。从明朝废除丞相制度,故清朝没有丞相与皇权的斗争。A项西汉通过削弱诸侯王势力打击的地方势力,而非相权;B项北魏实行的三长制也是地方管理制度,与相权无关;D项消除了皇权与相权矛盾的应是明太祖废除丞相,而不是清设军机处。题目要求回答的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A、B项的措施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不符合要求。清朝已无宰相,故D项错误。本题考查。40.D解析:题眼:古代唐宋代谏官的职能变化。考点:古代皇权加强解析:唐代谏官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到宋代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即从某个侧面说明了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A君权“不受制约”提法错误;宋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B排除;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向皇帝负责,C项也不对。41.C解析:此题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唐朝时期的中书省负责定旨出命,门下省掌封驳审议,中书、门下通过的诏敕,经皇帝裁定交尚书省贯彻执行,三省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故C项正确。42.B解析:契丹,是活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辽阳行省辖地包括今库页岛,外东北,西伯利亚东部,中国的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据此可以判断契丹省应为辽阳行省,故选B项。岭北行省为蒙古和回纥族聚居地,甘肃原是西夏族聚居地。排除A、C。43.C解析:“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指的是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只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很显然造成这一状况的制度原因是九品中正制。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是注重门第高低,而不看中才能,所以应排除A 、 B和D。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各类资格考试、应用写作文书、文学作品欣赏、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生活休闲娱乐、3407――11年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高考题等内容。 
 07――11年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高考题_韩语学习_外语学习_教育专区。07――11年专题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高考题本资料由 591up 系统自动组卷生成: 07-11 年高考...  (07至11年江苏历史小高考试题分解)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政史地_高中教育_教育专区。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 1. (2008?...  2012最新题库大全高考历史试题分项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政史地_高中...:B (2011 年上海市文综 9)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该...  07- 年全国各地会考试题汇编(必修一) 07-10 年全国各地会考试题汇编(必修一)专题一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小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56 小题,共 0 ...  2012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 4页 1下载券 (07至11年江苏历史小高考... 3页...2012 年历史高考题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汇编 历史专题 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4页 1下载券 (07至11年江苏历史小高考... 3页 免费2012...历史专题 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教版版) 一.选择题 (2012 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  2012 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专题汇编:必修一 专题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选择题 1. (2011 年江苏高考 4 题)据《南台备要》记载: “江浙省??调兵剿捕...  2011年高考试题解析历史分项版之专题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_专业资料。古代中国的...(07至11年江苏历史小高考... 3页 免费 【历史】2009年高考试题... 4页 免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09――11年高考真题集合_政史地_高中...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题号...年高考真题精析... 29页 2下载券喜欢...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A.
元代实行的行省制度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加强皇权;C. 秦并兼四海,分天下为郡县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加强皇权;B. 明太祖时期废丞相、设内阁,这一选项说法错误,因为设内阁是在明成祖时期。故此题应选D项
考点:宋代加强专制主义的措施
点评:要注意区分开加强专制与加强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应当分成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两个概念来理解,同时又要注意两者之间的联系。①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②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③两者之间的联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主义皇权加强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时,专制主义皇权削弱时,往往也是中央集权不力时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学年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带解析)
题型:单选题
削弱相权,使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下列历史事件与之相关的是A.元代实行的行省制度B.明太祖时期废丞相、设内阁C.秦并兼四海,分天下为郡县D.宋设参知政事,掌副宰相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2010年江西省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题型:选择题
阅读近代英法美德四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相关知识,完成序号处内容:(&&)
国家元首名称
国家元首产生方式
国家元首任期
国家元首有无实权
政府首脑名称
A.①总统②世袭制③世袭制④有⑤首相
B.①国王②任期制③世袭制④无⑤内阁
C.①总统②世袭制③任期制④有⑤首相
D.①首相②任期制③任期制④无⑤内阁
【解析】略
【题型】选择题
【适用】较易
【标题】2010年江西省新余九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关键字标签】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
4【题文】乾隆皇帝时,英国使者来华,送给中国的是航海望远镜、战舰模型、地球仪、铜炮、火枪等,而乾隆帝回赠的却是丝绸、宣纸等。这反映出&(&&)
A.英国向中国夸耀军事力量  
B.中英科技已有相当的差距
C.英国已有联合中国之意 
D.英国与中国互通有无
【解析】略
【题型】选择题
【适用】较易
【标题】2010年江西省新余九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关键字标签】乾隆皇帝
5【题文】《南京条约》对中国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 (&&)
A.外国列强从此相继入侵
B.中国开始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
C.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析
D.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权
【解析】略
【题型】选择题
【适用】较易
【标题】2010年江西省新余九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关键字标签】《南京条约》
6【题文】下面有三处是错误的,请指出并给予更正:(9分)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是围绕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的。汉初,实行分封制,由于诸侯国势力的发展威胁了中央集权,从汉景帝到汉武帝逐步削弱诸侯国的势力,解除诸侯王军政大权。西汉后期,以道作为监察区,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由文臣做地方官,地方军政、财政、司法、市场等权被分散。元朝通过宣政院加强对地方尤其是边疆的有效管辖,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①&&&&&&&&&&&
②&&&&&&&&&&&
③&&&&&&&&&&&&
【答案】①“汉初,实行分封制,”改为“实行郡国并行制”&&&&&&&&&&&&&&&&&&&&
②“西汉后期,以道作为监察区”改为“以州为监察区”&&&&&&&&&&&&&&&
③“元朝通过宣政院加强”改为“元朝通行省制度加强”
【解析】略
【题型】综合题
【适用】较易
【标题】2010年江西省新余九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关键字标签】古代政治制度
7【题文】阅读下列材料:(共16分)
材料一: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进行的基本规律。
材料二:明代废除丞相以前历代著名丞相及其命运&
秦王以“仲父”相称,掌握国家大权,后被流放
挟天子以令诸侯,掌握国家大权,其子篡夺皇位
(1)请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西汉、宋代、唐朝丞相权力先后有何变化?(9分)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3分)明代废除丞相制度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1)汉朝:汉武帝起用布衣为相,并任用身边侍从等为尚书令、侍中,形成“中朝”决策机构,限制三公权力,丞相成为执行机构(3分)
宋代:中书门下行使宰相权力,设置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政权。3分
唐朝:三省长官均为丞相,相权一分为三。(3分)
(2)说明问题:丞相位高权重。(3分)
根本原因:丞相制度已经成为加强皇权的阻碍(4分)
【解析】略
【题型】综合题
【适用】较易
【标题】2010年江西省新余九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关键字标签】丞相制度
科目:高中历史
题型:单选题
削弱相权,使君主专制不断强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下列历史事件与之相关的是A.元代实行的行省制度B.明太祖时期废丞相、设内阁C.秦并兼四海,分天下为郡县D.宋设参知政事,掌副宰相
科目:高中历史
来源:湖北省学年高三历史复习测试:中国古代史(8)
题型:选择题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加强。根据所学历史常识,回答:
1.我国古代自秦汉以来中央和地方官制演变的基本趋势是:( )
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③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治理日趋严密 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北宋“积贫积弱”的主要含义是:&&&&&&&&&&&&&&&&&&&&
( )
A.军队战斗力低下,国家财政入不敷出
B.政府“不抑兼并”,阶级矛盾尖锐
C.社会危机严重民族战争不断D.民族战争失败,由进攻转为防御
3.下列属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权力的措施的是( )
①实行禁军制度 ②设枢密使 ③设知州和通判 ④设转运使
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北宋赵匡胤和明太祖的中央集权措施最相似之处在于: ( )
A.废除丞相&&& B.改变、分散地方机构和权力
C.废除原全国行政区划&&& D.文化专制
5.宋、明两朝,明确地把兵权一分为二,有兵无权(调兵权),有权无兵。下列表述不准确的是:&&&&&&&&&&&&&&&&&&&&&
( )
A.宋代兵部有权无兵,都督府有兵无权
B.北宋枢密院有权无兵,统兵将帅有兵无权,互相制约
C.北宋实施更戌法,将领不随军调动,达到“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D.明朝兵部奉旨调兵,皇帝临时任命将领统兵
6.北宋后中国古代军阀割据局面不复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 )
A.生产力的发展        B.民族大融合
C.政治制度的改革       D.商品经济的发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削弱的近义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