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和道学探探究与研究的区别别

当前位置:
>>>把下面的长句改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
把下面的长句改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融会了传统文化中的易学、儒学、道学和佛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锐意进取、建功立业的范仲淹的忧患意识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难度:中档来源:不详
范仲淹的忧患意识融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易学、儒学、道学和佛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在今天它仍然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或:范仲淹的忧患意识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突出的现实意义,它融会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易学、儒学、道学和佛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激励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锐意进取、建功立业)试题分析:首先应根据题意分解原句的要点,然后将每个要点整合成分句,最后将几个分句合理排序,组成复句,以确保语意连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把下面的长句改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主要考查你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1、选用句式,指的是根据表意的需要(如强调重点的不同,语意深浅的不同等)或题目规定,选择恰当的句式。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句式的基本知识,以便恰当地选择句式。(1)句式的选用是为了使表达更加规范、准确或生动,因此,就必须结合具体的语义环境,并尽力使选用的句式与原句保持一致。从汉语的表达上来说,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相同的内容,但不同的句式之间往往又会有一些细微的区别,如上下文的连贯,内容的准确性,文章的感染力,表达的清晰性等。句式的选用往往就是针对这些细微区别的。  高考句式的选用题,通常是与句子的衔接、连贯结合在一起考查的。(2)选用句式的基本要求。这类试题,要求考生在基本保持给定语句原意的基础上,重新组合材料,以新的句式体现命题者的要求。这里所说的“新的句式”,是由考生自己设计、选定的,“选用句式”是为达到某种表达效果服务的,要注意四点: ①要围绕“中心点”展开。 ②根据语意的侧重点选择句式。 ③调整句式,使之明晰。要使语句不明晰的句子变明晰。 ④组合词语或句子要根据语义要求。(3)选用句式题的解答步骤。 ①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是保持上下文的连贯,还是突出强调某个意思,增强思考时的针对性。 ②根据题目要求,分析所供语言材料,确定答题切入点。 ③选择适合要求的选项或组织恰当的词语组合成句。2、仿用:是指按照题目已经给出的语句,再另外写出与之相仿的句子。仿写句子,高考试题一般除在内容上有要求之外,在形式上也有比较具体的要求,例如,仿写句子与被仿写句句式要相同,修辞要相同等。做仿写试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顺应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做到仿写句与被仿写句内容贯通,感情一致,风格类似。 ②要先分析被仿写句的结构。注意是单句还是复句?关联词语也要相同或类同。 ③主要被仿写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④仿写句和被仿写句在字数上要相等或大致相等3、变换句式:(1)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 (2)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变换 (3)长句与短句的变换 (4)散句、整句互换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一组句子叫整句(包括对比、排比或二者之外结构相近的句子)。结构不整齐,长、短句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叫散句。 (5)常式句和变式句的变换常式句是正常语停的句子,变式句是句子成分倒装的句子,常见的有:主谓倒装、状语后置、状语前置、定语后置等。常式句和变式句常常可以互相换转。例:你进来吧。(常式句)  进来吧,你。(主谓倒置) (6)语气的变换根据语气的不同,句子可分作陈述句、疑问句(设问句、反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不用语气的句子可以表达大致相同的意思,但表达效果截然不同。根据表达的需要,不同语气的句式可以变换。 (7)次序稍变,意义不同。例: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做题。百货大楼于元月10日上午10时举行开奖仪式。这次开奖仪式在百货大楼举行,开出的是金奖。在不改变原意、不增减内容的前提下把上面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单句,并分别强调开奖重要和开奖时间。①强调开奖重要:②强调开奖时间:答案:①月10日上午10时将在百货大楼举行的开奖仪式开出的是金奖。②这次将在百货大楼举行的开奖仪式的时间是元月10日上午10时。(8)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变换  相对来说,经常出现在口语中的句式,叫口语句式,它的特点是:比较短小,结构简单,少用关联词,它的修辞作用中活泼、自然。经常出现在书面语里的句式,叫书面句式,它的特点是:多用长句,结构较复杂,关联词语用得较多,它的修辞作用主要是严谨、周密。  此外,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在所运用的词语方面,也有明显的风格色彩上的区别:口语句式大都由通俗的口语组成,书面句式大都由文雅的书面词语组成。口语句式与书面语句式也可以进行变换,例如:把新闻稿改写为广播稿。& 考点分解:变换句式是一种很重要的技能。进行句式变换,有时是为了增加文采,例如排比;有时是为了强调,例如句子成分的移位;有时是为了连贯,例如为了话题的衔接而进行的主语、宾语的调整;有时是为了增强言语的清晰度。
1.肯定句和否定句的变换:
选择要注意的是,不句的句式,表达语气轻重是有差别的,一般说来,要表达同一意思,双重否定&肯定&否定。例1:把下面句子画横线的部分改为由三个分句组成的双重否定式排比句。阅读教学需要朗读。朗读,方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情感之切,意蕴之深,风格之新,手法之巧。朗读时,要调动目、口、耳、心,也就是目观其文,口诵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意,形成目观、口诵、耳闻、心通的综合效应。
答案: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情感之切,意蕴之深;不朗读,不足以体会文章的风格之新,手法之巧。
2.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变换:
选择选用不同的句式,表达效果是不相同的。选用主动句,强调的是主动者。强调他(它)做了什么;选用被动句:①强调的是被动者,强调他(它)怎么了,而主动者往往不需要或不愿或无从说出;②为了使句式整齐;③往往还可表示特定情感。
例2:用“儒、道、佛”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可改变原意。苏轼的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因为他曾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儒、道、佛。
解析:原句是一个因果关系复句,先果后因,主语是苏轼,结果是他的生活与创作充满矛盾,造成的原因是他思想比较复杂,造成的原因又是因为他受儒、道、佛影响。本题要求变换句式,由原来的苏轼为主语变成以“儒、道、佛”为主语,将果因关系变为因果关系,要求三个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正确,语句通顺,又不能改变原意。
答案:儒、道、佛各方面对苏轼都有影响,使得他思想比较复杂,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
例3:把下面句子的画线的部分,以“前两次测试”作开头进行重组,不得改变原意。曹限东和杨朝辉没有参加昨日的甲B首次体能测试,也不打算参加27日的第二次测试,而等待着3月5日的最后一次测试。曹限东对记者说,他的体能基础不太好,年前又因父亲去世,自己的训练耽误了一周多的时间,上高原后感到训练状态不太好,所以放弃了前两次测试。
答案:被放弃,是由于他的体能基础不太好,又因为年前父亲去世,耽误了自己一周多的训练时间,上高原后感到训练状态不太好。
3.长句与短句的变换:
选择长、短句只是就单句说的。单句结构复杂,字数多,容易大,那就是长句,否则是短句。至于说到复句,不管它分句多少,字数多少,容易多少,只要是构成这个复句的某些单句长,那么这个复句就可以说用了长句;如果构成复句的单句都短,那么这个复句就可以说用了短句。要在长短句中选择、变换,首先要知道长、短句在表达的效果上的差异一般说来,短句短少精悍,干脆利落,生动地表现人物,反映事物的迅速变化,表达了作者紧张、激越的情绪或、坚强肯定的语气。长句能使表达严密、精确、细致,能使条理贯通,气势磅礴。政治论文和科学论文,文学作品中描写自然景色或人的心理状态,思想变化的句子多用长句。长句变短句或短句变长句时,内容不能省略,但可以调整语行,可增删某些词语,注意不能有语病。
例4:把下面的长句改成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不得改变原意,可以添加必要的词语)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的机器人。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为了增强言语的清晰度变换句式中长短句互换的技能。让长句变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对长定语进行处理。处理长定语,可以把它分离出来,独立成句;也可以利用复指的方法,使句子主干突出,条理清楚;还可以重新组句,重新排序。所以,评分标准里说:“断句可以是单句也可以是复句;句子数量不限。”
答案一: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这样的机器人:它们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答案二:有的机器人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这样的机器人。仿用要求:
1.句式一致试题往往给出了范例句式,或要求与某一画线语句句式相同。这样,就使所造语句是否符合要求句式一致成了关键。有时候要仿写的是一个短语,那就要首先考虑到短语结构,如例句是主谓结构,仿写语句也应如此。
2.内容统一仿造语句在内容上要与上下文衔接自然,连贯统一,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有机叙述层次或论述结构,它往往要求仿句与所给语境思想一致,内容贯通,往往还涉及到感情一致、风格一致等问题,如所给语句文采飞扬,充满褒奖之情,那么所仿写语句也应与之一致,否则就会显得很不协调,不统一。
3.修辞恰当高考往往把句式考测与修辞考测结合起来。从考题来讲,比喻、排比、对偶、反问等修辞手法出现的机率较高。修辞恰当这一要求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当然,“句式一致”“内容统一…‘修辞恰当”三个方面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往往结合在一起,要求综合运用有关技巧和方法。
主要题型:“仿写句式”就是根据给定的句式,再写几个句式相同的句子或组成与之前后呼应的排比句。这种题型既能留给考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自由发挥的余地,又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深受命题者的青睐,所以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从修辞角度看,主要有比喻句、排比句、对比句、对偶句等形式;从句式角度看有假设句、因果句、条件句、转折句等形式,主要就是侧重于整句。1.嵌入式。所写句子夹在已供材料中间,一般限定了句子表达的思维空间,要求与前后语句搭配得当,句式或前或后要相同。2.续写式。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或多个句子,使之与上文构成一段语意完整的文字。3.命题式设定一个语言材料,再另外命题确定内容,按照例句式仿写。
解题和方法:1.认真审题,弄清题目要求。①题型要求。明确是嵌入式仿写还是续写式仿写,或命题式、开放式仿写。②修辞要求。明确是用比喻还是排比,或对比、类比、反问等辞格,还是几种辞格同时使用。③其他要求。如音韵、照应等。
2.认真分析提供的语言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及思路语脉。
3.认真分析例句,弄清例句以下几方面的特点:①理解例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证仿写的旬义与原旬的一致。②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特别是分句间的关系,甚至关联词也要一一对应。③注意例句的修辞方法,仿句要与之保持一致。④注意例句的用词特点,如词语的褒贬雅俗色彩等,仿句用词要与之相似。⑤注意例旬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仿句要与之一致。
4.组织语言进行仿写。
5.把仿句与例句对照、与要求对照,看是否完全符合要求。
发现相似题
与“把下面的长句改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59184137809222742243130136922157953---深圳商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平台
第C02版:文化广场 场论
标 题 导 航
第S01 : 导读
第S02 : 要闻
第A01 : 要
第A02 : 第一现场
第A03 : “龙岗制造”亮相“西洽会”
第A04 : 珠三角各市现场会
第A05 : 珠三角各市现场会
第A06 : 商报眼
第A07 : 深圳经济
第A08 : 深圳经济
第A09 : 证券新闻
第A10 : 证券新闻
第A11 : 证券新闻
第A12 : 重点关注
第A13 : 国内经济
第A14 : 新医改方案解读
第B01 : 都市新闻
第B02 : 都市新闻·关注
第B03 : 都市新闻·社会
第B04 : 都市新闻·民生
第B05 : 都市新闻·24小时热线
第B06 : 都市新闻·数码现场
第B07 : 时事新闻
第B08 : 时事新闻·世界
第B09 : 时事新闻·世界
第B10 : 体育新闻
第B11 : 体育新闻
第B12 : 车城网事
第C01 : 文化广场
第C02 : 文化广场 场论
第C03 : 文化广场
第C04 : 文化广场 焦点
第C05 : 文化广场 天下
第C06 : 文化广场 万象
第C07 : 汽车周刊·车专题
第C08 : 汽车周刊·车鹏城
第D01 : 汽车周刊
第D02 : 汽车周刊·车新闻
第D03 : 汽车周刊·车解读
第D04 : 汽车周刊·车焦点
道学和佛学中的唯物论与辩证法
黄扬略 梁瑛记录并整理
  黄扬略社长在做讲座。
  李林临 摄
&&编者按:&&进入21世纪,文化界国学热风生水起,引发的各种讨论也方兴未艾。本报曾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遍访海内外名家,畅谈国学的复兴,就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进行深入探讨。但谈到国学热,大部分人的目标都集中在对儒学的讨论上,而忽视了作为传统学术重要组成部分的道学和佛学。3月27日,深圳报业集团社长黄扬略做客深圳党校,主讲《道德经》中的唯物和辩证思想。本报记者辑录演讲内容,以飨读者,为国学爱好者提供一种体察传统道家思想的新视角。&&《道德经》里的唯物观&&辩证的方法论&&近几年国内掀起了一股“国学热”,很多人在讨论国学,其中不少人把国学等同于儒学。儒学其实只是国学的一个部分而已,国学是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积累形成的有民族特色的学说、学问、学术,农工科技、天文地理、文学、史学、哲学、兵学等,都是国学。&&一讲到国学,总离不开儒释道三家,其中儒学不属于哲学的范畴,它和法学一样,是秩序学,是从人性入手,为建立一种社会秩序而产生的应用之学。而佛学和道学,则包含了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道学的思想贯穿了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学、医学、史学、兵学等各个领域。道学中的哲学思想非常完整,它以阴阳五行为基本元素,以天人合一为基本轮廓,是客观的、辩证的,同时也是相对模糊的哲学。讲到道学,就必讲《道德经》,《道德经》是道学的“资本论”,就像《金刚经》是佛学的“资本论”一样。研究道学一定要首先研究《道德经》,因为从庄子的《南华经》,尤其是关尹子的《文始经》开始,再加上道教成立之后,后世对道学的解释越来越偏离《道德经》的原旨,所以我们要用《道德经》来正本清源。&&《道德经》里的唯物观&&我们今天要探讨《道德经》的三个方面,一个是本体论,也就是它对宇宙的看法,到底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第二是它的方法论,第三是它对社会人生的理想、追求和法则。&&首先讲本体论,以前很多人都误认为《道德经》是唯心的。事实上,《道德经》认为世界是客观的,所谓规律,不过是人们有限的主观意识对无限的客观世界肤浅的、片面的、不精确的认识。这一点只要我们把《道德经》的第一章和第四十二章结合起来分析一下就清楚了。&&《道德经》第一、二、三章分别围绕三个方面,第一章讲本体论,第二章讲方法论,第三章讲社会理想。《道德经》第一章开篇就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告诉我们:客观规律的“道”本来是不可“道”的,因为对于无限的客观规律来说,人的主观意识只能得其皮毛 ,所以我们主观意识去了解、认知、表达的客观世界,已经不是本来意义的“常道”了。但是人要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就必须对它进行努力的表述(“道”),所以创造出许多概念(“名”)来表达。但这些概念和我们真正想表达的思想又不能完全一致。这样,用我们无法表达完全主观意识的词汇去勉强分析判断我们无法完全掌握的客观规律,中间已经隔了两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是坚持客观第一性,主观第二性的。&&老子用“无”这个概念来描述天地开始的状态,用“有”字来描述万物即将生发的状态。这里的“无”,不是完全没有,是孕育着生命力但是还没有生出来的状态;结合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就是“道”的状态,“道”是运行的规律,“无”能生出“妙”,“妙”就是少女,就是“一”,之后在运动的过程中产生出“徼”,“徼”就是阴阳的交配,从而产生“有”,这个“有”不是有万物,而是即将生育的状态。实际上,说了半天,“无”和“有”是一个状态,“无”就是有生发的能力但是还没有生发,“有”是准备生发但是还处于“无”的状态,无中有有,有中有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从一到三,其实是一个状态。这种表述有没有依据呢?西方哲学家康德的“星云说”里面,就有类似的表述:宇宙形成之前很多粒子不断按照自身的规律运行着,这就是“道生一”,粒子之间有吸纳和排斥的力量相互作用,这就是阴阳的作用,不断的运动的过程中,产生土、水、空气以及蛋白等物质,从而生成万物。康德的“星云说”其实就是表述了一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老子认为通过阴阳不断的交配产生众生,这里涉及到道家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就是“阴阳”。道家描述一切事物都用阴阳,比如说,手背是阳,手心就是阴,一拳打出去是阳,收回来就是阴,中医脉象中的浮与沉,迟与数,细与大,长与短,都是阴与阳的对子。阴阳是大概念,后来阴阳五行变成道家思想的一个基本元素。&&这些似乎很玄的表述,不是老子想故弄玄虚,他是想突出物质的客观性是第一位的,强调我们有限的主观意识不能完整地、彻底地去了解客观世界。但后来到了关尹子《文始经》的时候,就把《道德经》虚化、玄化了,它说“非有道不可言,不可言即道;非有道不可思,不可思即道”,认为道是不可言、不可思的,又说“天、命、神、玄合曰道”。从那以后道家思想就逐步离《道德经》的原旨越来越远了。&&辩证的方法论&&《道德经》中关于方法论又是如何表述的呢?老子认为事物都是辩证的,一切事物都是与它的对应面互相联系、互相矛盾、互相依存而存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其对应面转化。这点和我们从小到大学习的辩证法并无二致。《道德经》第二章写道:“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我们都说梅花傲雪绽放,开得最早,但宋代大词人辛弃疾是怎么写的呢?他说“总是一年花事了,缘太早,却成迟”,因为一年四季前后相随,所以开得“太早”的花,从另一个角度看反而“成迟”了。所以前后往往是相对的。&&我们在现实中看很多东西,往往“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是《道德经》第四十五章的内容。第二十四章老子告诫我们,不认识事物的辩证关系,太极端地做一件事情,往往会走到它的反面,比如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那么人应该怎样做人做事呢,老子在第二十八章中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通俗点说,就是本来可以做一只雄赳赳的大公鸡的时候,宁可做一只温顺柔小的小母鸡;可以表现得很明白的时候,宁可表现得糊涂一点;可以得到很多荣耀的时候,宁可退一步,受点委屈。这种姿态做事情,就是不争,所以他说:“夫唯不争,天下莫与争。”辩证思想在道家思想中非常丰富,但到了庄子的《南华经》,太强调个性的张扬,并逐渐把辩证搞得不可知了,变成了诡辩。&&读《道德经》,我们还会发现,它总是喜欢用“溪”、“谷”、“水”、“柔”这样的字眼,这是因为老子觉得“道”就像水一样,好像很柔弱,但无孔不入;像山谷一样,空荡荡的,但可以催生万物;像溪流一样在地下流淌,但可以吸纳百川;舌头很柔软,可以存在百年,牙齿很坚硬,却会很快掉光。这种借助形象进行不精确表述,也造成了西方哲学界的口实。因为他没有清晰地、准确地描述,他总是在用比喻,他描绘的“道”很模糊。但不可否认里面的思想是很值得学习的。&&无为而治的社会理想&&第三方面,《道德经》体现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是什么呢?很简单,它认为事物发展的最高法则是自然,最高社会理想和人生追求是返朴归真,而实现这种返朴归真的路径就是无为而治。这也是很多人批判它最厉害的地方。其实,无为而治,落脚在“治”,无为不是真的无所作为,而是貌似无为;所谓“顺其自然”,就是顺势而为。一首歌词和曲融合了,“词中有曲,曲中无词”,这就是顺其自然。鱼在水中游,人在空气中呼吸,而不感到水、空气,就是顺其自然。任何东西强拧着都是不行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不是我们通常说的“自然”,而是“本来这样”,“自”是指本来,“然”是指如此,“本来如此”的就叫自然。&&管理者怎么治理国家呢?老子的描述是:“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治理社会的最高境界是百姓不知道有管理者的存在,第二层次是受到百姓的赞誉,再次是敬畏,最差的是辱骂。“不知有之”是什么概念呢?同样在《道德经》第十七章里,老子是这样表述的:“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就是说,事情成功了,百姓认为,本来就是这样的。大家很熟悉的《击壤歌》里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就是一种自然的境界。怎样达到这种境界呢?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又给管理者开出药方,他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有人认为这是一种愚民政策,这种说法不免断章取义。这里的“知”,指的不是智慧,而是奸巧狡诈,“无知无欲”是要人们欲望不要太强烈,不要做偷奸耍滑的事。民风淳朴了,才能使得奸诈之徒不敢作为。&&对于老子提出的社会理想和治国方法,后世有很多争议。现在看来这些思想也有他的局限性,老子是针对当时社会的状况提出的,比如“不尚贤,使民不争”针对的是当时诸侯争斗,“贤能之士”到处搬弄是非、卖弄辩才的社会现象。这些说法有历史的局限性,今天当然不能全盘照搬。同时,老子在书中不少形象而模糊的表述,也使后人对《道德经》颇多误解。正确地理解它,我们才能在现实生活中正确地汲取精华,为世所用。&&佛经里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东方的空无哲学常常被人误会,有待正本清源。事实上,以《道德经》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讲求事物的客观性、辩证性,他对社会、人生的追求,与佛学的很多东西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以《金刚经》和《心经》为代表的佛学经典体现的也是物质第一性的思想。&&《金刚经》是佛学经典,弄清楚《金刚经》,佛学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就基本清楚了。《金刚经》要记清楚三句话,这也是经常被批判、被误解的三句话,“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是佛学对事物的认识,因此“佛曰如来,即非如来,是名如来”,最后一句是结论:“过去之心不可得,现在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不可得”。这些话看起来虚无缥缈,且似乎是主观唯心的,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第一句话里的“相”指的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形象。所谓“无”,就是一切客观事物都在飞速地变化发展中。因为一切东西都在飞快的发展中,现在的东西马上就变化了,所以“无我相”,以至无一切“寿者相”(凡一切有生有灭的事物,从金刚石到鼻涕)。这是非常之彻底的辩证观,就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的:“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中”,因为人在变化,水也在变化。于是有了第二句话,“所谓如来,即非如来,是名如来。”叫如来的,是现在的如来,还是过去的如来?是前一刻的如来,还是后一刻的如来呢?所以,如来也非一成不变的。但为了与别人区别,我们只好姑且把他叫做“如来”。所以佛家认为一切如电光火石。“过去之心不可得”,得就是保有,过去的事情如果一直背在身上,压在心头,就容易执着。现在之心为什么不可得呢?现在的事情马上就会过去,如果老是想着现在,就会产生贪嗔之念。未来之心为什么不能保有,因为这样会产生虚妄。&&《心经》是观音大士体会释迦牟尼理论的时候产生的感受,它也客观地看问题,描述的是人认识反映客观事物的途径和过程。所谓六根,就是六个途径:“眼、耳、鼻、舌、体、心”,通过身体的六个器官来感悟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怎么感知呢?通过四个层次来感觉:“受、想、形、识”,接受客观东西,经过行为和思考形成概念。通过六个途径和四个层次来感知客观世界。这是对释迦牟尼思想的具体分析。&&我们研究道学可以结合佛学。东方的道学、佛学都包含着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一个学说,一种思想,如果不与社会接触、不与人接触,就不能影响社会。如果变成一种神秘的东西,对社会反而是有害的。看了佛经以后就会发现当今很多佛教的东西是违反佛学的理论的。研究道学和佛学的经典可以让我们正本清源,知道道学和佛学本来的面目是怎样的让其为时代和社会所用。(本报记者梁瑛记录并整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吴道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