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我应该做什么工作作?

如何评价王天旭博士事件和南京《东升工作室》栏目的报导,真相如何?
按投票排序
这个视频看得我很苦涩,老师说「我们只是从科研中侥幸存活下来而已」,而我很想说「我是没有幸存下来的人」。这几年,国内稍微好一点的高校,普遍实行大范围的博士后人事制度,即以前,招一个博士生来工作,是给一个「讲师」的身份,而现在则是给一个「临时工」的身份——博士后(或称为「师资博后」),再考察你两年,看你的科研产出是否足够,经过再次PK后,才决定是否让你真的留下来。由于博士毕业生与教学科研岗位的供求关系完全失衡,僧多粥少(新博士产出的速度远远大于老教授退休让出新坑的速度),所以即便能有机会获得博士后身份已经非常不易,但对于其中一些人来说,也只是判了延期失业的两年缓刑而已。这个视频看得苦涩,不仅是因为电视台的嚣张跋扈和王天旭人生的穷途末路,更是因为这样一种事实,长期的科研工作似乎使他对科研以外的世界茫然无知,完全无法用普通人的思维去思考自己的生活,更使他除了科研以外没有任何的求生能力。他很可怜,很可悲,是一个孜孜以求地追逐科学却又被科学抛弃的人,是一个被官商学三位一体的完全功利化的中国高校欺骗和玩弄的人。人类需要科学的进步,中国需要科学的进步。但是,这项事业一定是属于能真正胜任它的人来推进。当一个年轻人准备把科研作为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这条道路的坎坷和风险。「绝顶聪明、极端勤奋、衣食无忧」肯定不是一组正确的自评法则,但肯定是会拯救很多人的人生、让他们免于王天旭式结局的一组法则。
我们只是从科研中侥幸存活下来而已这个视频在微博上经过传播之后,受到了大量的研究人员的关注,特别是硕博士们。我看完这个视频后,也有很多话想说,但是可能需要打破我不评价人,也不评价热门事件的习惯。但是为了这件事,我觉得打破下这个习惯,有一定必要性。我单刀直入。一.记者和编辑单位一方1.记者和编辑单位没有一点对科研体制的常识00:31中提到的“读书读到博士后,那可就是高级知识分子了”,这是一个典型的错误。博士后并不是学位体系中的一部分,事实上博士教育并且获得博士头衔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终结。根据网站上的介绍,“ 1985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关于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报告》,博士后制度在我国确立,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一条脱颖而出的成长途径。博士后研究人员是国家正式职工,但不占用设站单位人事编制,完成博士后研究出站后,通过双向选择落实工作单位。国家和设站单位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生活和科研经费,国家给予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所以说博士后就已经是工作了。(07:41 主持人再次“读书读到博士后”)并且直接将博士(他们称为博士后学历)就该一定要如何如何的论调,实在太业余。法律本来就是一个专业领域,对于任何普通人来说,对于法律的掌握程度都很有限。并不是说一个任何专业的博士,就一定会了解所有知识。事实上在进入现代后,在某个专业领域中的博士研究都是高度细分化的。一个专业但是不同方向就完全不能理解对方要做的东西,也是经常出现的。也就是说,博士四年或者外加博后几年,都在日积月累的读材料,做实验,在他日能够获得一个突破,但是仍然只是在一个很精细化的领域内得到了突破。事实上博士生们压根没有时间在长年累月的高度工作和竞争之后,还能有精力来了解其他领域的东西(当然像王博士这样没有法律常识的也是少见的。),甚至有很多研究人员对于社会动态也不了解是很正常的。制作单位对于博士过程如果仍然毫无所知的话,应该好好阅读一下这份2.制作单位一点都没有尊重被访者的个人隐私视频开头王博士就要求制作单位能够打上马赛克。人民网署名陈迎的作者在 中是这么说的。新闻自由权是通过新闻媒体行使的表达自由的权利,因此它不是一般的表达自由,而是一种群体性的权利,现在各国都通过立法给予媒体及其从业人员较之普通公民较大的采访自由和传播自由,加之经济利益的驱动,不能不说,各种媒体具有的能量是巨大的。作为普通公民,在面对媒体的主动和积极的采访时,则处于明显的弱势。公民在隐私权受到侵犯时,保护的方法也是比较单一的,一般只能通过诉讼解决,但是诉讼对于普通公民来说,实际上也是两难的选择,除此以外,也只有忍耐或者逃避了。那些戴着大墨镜、用围巾遮住脸的明星就是很好的例证,即使是这样,他们的形象和行踪还是不断地出现在各种媒体的报道中,这些情形至少说明,他们不想让人认出来,但还是没有逃过媒体的眼睛。所有这样的事情都去诉讼是不现实的。因此,有必要在法律中明确优先保护隐私权的原则,以加大隐私权的保护力度,实现权利之间的真正平衡。我建议王博士如果可以的话,最好找一下专业的律师,咨询下是否可以获得相关隐私的赔偿。二.王博士不懂法王博士不懂法,一个表现在如02:10 中所说,已经和学校在法院达成了外迁协议,但是却想当然的以为不会被执行。所以说他的确犯法了。第二个表现在工作确定方面。视频中04:41 “李老师说可以,完了就延。。。。他老是叫我在外面找工作。”05:06“盐城工学院面试,常老师电话来了,问有没有签字什么的。我说没有,他说我已经给你找了(留校的事宜),还是有名额的。。。等我待好了又叫我去找工作。我又没理解到底是找啥。。。。但是他学校暗示很多次。这些钱将来都是要补发的。就好像说,这边已经有坑给你了。。” “有书面承诺吗?”“没有。”这基本上是法盲的行为,没有任何文字的承诺,的确不应该就信以为真。(但是他的确在这方面是情有可原的)。三.王博士值得同情1.王博士博后单位态度的暧昧不清在视频中,王博士的以上自述。如果属实的话,也就是说,他在作博士后的学校对于他到外校找工作的态度一直是暧昧不清的。这一点非常可能是引起广大硕博士生以及研究人员内心共鸣的点。中国大学招聘的那点事,在科研领域内的朋友们都心知肚明。这个画饼功夫恐怕不是少数科研人员品尝过个中的滋味。2.实验科学研究的确是需要设备仪器,经费,以及好的科研氛围的。如王博士在谈为什么不去对他有意向的工作单位时所说,07:17 “这边(南航)科研氛围好一些,那边教学任务有些重。”说明这位王博士也清楚,如果去了他所说的那几个以授课为主的学校的话,那么基本上就要放弃了其博士和博士后的研究方向(这些时间成本,他不舍得扔掉)。在中国,一个好的大学是申请研究经费的重要平台。而有了经费才有可能有维持仪器设备,继续招揽研究生来进行科学研究的可能。这一点可能是真正纠结王博士和吸引王博士的地方。四.我们社会对待科研人员态度的极为矛盾1.这个其实也是王博士以及众多中国的普通科研人员值得同情的地方。我们的社会一方面强调“钱学森之问”,希望科研人员能够扎实安下心来搞科学研究,能够使得我们这个国家走上创新型国家的道路。一方面又如这个视频中的媒体一般(看视频16:00 之后讨论“吃饭”和“科研”的评论,比如19:51 “你同样可以像东升老师一样,在南京台一样,做的很牛。”),又充满了极为的实用主义观点。于是我很好奇,去 上面去看应该是世界级的科学家们是怎么谈论他们做科学研究的动机的,读了一晚上,我没有看见任何一个顶级科学家说,他们是为了吃口饭或者赚钱而作科研的。如果硬要作一个大致的概述的话,往往是“我先学了什么学科,然后觉得很有兴趣,然后再学到了什么又觉得很有趣,然后我尝试。。。然后不断尝试。。。我再尝试了一辈子。。。突然有一天接到电话说今年是我因为多少年前的一个研究,被今年提名了。”而视频制作单位对于科研究竟和人类生活关系的讨论,更让我无法认同。必须要用大体字来表达“TOTALLY WRONG”.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个时代,业余外行的媒体掌握了比任何时代都可怕的武器能来拨动人类对于世界真相的看法。用自己业余和外行的解读来向公众灌输几乎完全错误的信息。而受众却有可能因为反对此观念者不拥有相对应的舆论能力,而只能读到错误的信息。——笔者。我强烈建议,对科学研究和社会的关系要有基本认识的朋友,阅读下Berkely(算世界知名大学了吧?)上的这篇短文: (简短清晰,不需要我累赘得来叙述科学和社会的关系。也能简短我的篇幅。)简而言之,并不是我们每个科研工作者的工作都在改变世界,但是每个改变世界的东西都是由大量普通科研工作者的思想积累起来的。请社会让科研领域内“成功”两字的定义纯一些再纯一些。2. 另外一个矛盾却是,在我们这个国家媒体赞颂伟大的科研工作者,却没有能够给予明星科研工作者的土壤,即年轻科研工作者(以及普通科研工作者)足够的关注。 纽约时报对于全球教职人员购买力的统计,看看中国倒数第三的那个位置。这才是中国普通科研工作者的购买力水平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完全不吻合吗?那么既然普通科研人员的薪资水平和机会都不是很好,而同时按照经济学人 中披露的中国学术经费地位和论文之间的关系。难怪王博士会在法院工作人员说他是“好高骛远”时,回复“科研你们不懂,那都是小利益,科研人员要想得远一些”。五.笔者最后想说,09:10 王博士再次强调希望记者能够打上马赛克,因为怕“那些想读博士,或者作博士后的都伤心。我走到这步,我都伤心,我都恼火。”是让笔者自己非常痛心的。不但是因为,笔者自己在高中后一直到现在也因为读着读着就没钱了,几次离开或者险些离开学术视野,虽然重新回来了,但是深知研究的艰辛和不易。另外一点是,我看到了这个视频之后,立刻条件反射式的想起了过去看过的一个ABC的一个节目。地址是: (video from ABC News. 不知道墙内能否收看。感谢 找到的墙内链接:Helping the homeless流畅版 )大致是找演员化妆成无家可归者,由另外一名演员带他进入餐馆,为他支付20美元,让其在Bar上自行挑选食物,服务生也是一名安排好的演员,不断嫌弃这位无家可归者,然后观察餐馆中其他顾客的反应。有的人愿意为这位无家可归者仗义执言,也有人觉得他不该在餐馆中吃饭,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后那位老人。他在服务生嫌弃那位无家可归者后,一边老泪纵横一边是这么说的If you have never been there, you don't know what it's like.Waiter"Yeah, I work"."Yeah, we all work. But all of us have bad times.".....You've never been in bad shape?You've never needed help?You had anything happen to you that you wish didn't...We don't know what the hell happened to this poor guy.最后他接受节目导演采访的时候说,"Have you been through the hard times? ""Yes, we, all have.. Everybody has been through kinda of this. And we survived in someways..."同样我们也只是在研究领域中幸存下来而已。。。日
转载科学网上余洪波老师的观点《王天旭不过是近年高校大跃进的祭品》看了这么多关于王天旭事件的博文,或说他偏激,或说他没能力,或说年龄太大,或说学校太狠,或说媒体无良,或说社会不重视知识分子,这通通没说到点子上!这一事件反映的不过是近年来教育部评估运动、研究生扩招和高校人事制度突变下,一类悲剧群体中某一极端个体的遭遇而已!网上很容易查到,王天旭2005年博士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但凡年毕业的土鳖们,都会感受到那几年间高校进人政策翻天覆地的变化,人间冷暖。2005年前,高校教职从来不是什么香馍馍,在教育部轰轰烈烈评估的大背景下,各校都忙着提高博士比例。有本事的海龟们看不上国内的这点饭碗,国内的博士只有不够的,哪有过剩之说,各高校都在抢人,留校基本上是老板同意了即可。至于博士后,那可是比毕业直接进学校做讲师更好的出路,博后期间没有授课压力,可以专心科研,钱比讲师拿得多,还有免费的住房解决孩子户口,而且,按照不成文规定,博后出站后也就留在本校了,出站时直接评副高。记得05年留校的一师兄,就后悔应该做一站博后再留校的。那时,985学校博一学生在实验室常讨论的是:某师兄的20万安家费是否低了,某学校那么挫竟然还有人去,隔壁老板说服某师姐留校未果,某师姐引进某省直接给了副处,某师兄去了上海某企业是几十万年薪啊......。就连出去开会时,碰到一般学校的老师,直接就伸出橄榄枝,说毕业后到我那去啊。毕业也不难啊,尤其王博士这样的工科,哪需要什么SCI,国内EI即可,还不是抢着要。那时候的孩子们绝对不存在是否读博的纠结,一个个都被学长们博士毕业后的好前景晃花了眼,真是博士的好时光啊!然后,悲剧的2006年到了,教育部评估结束,各校已经人满为患,政府引博工程结束,企业界不死不活,海龟逐渐回流,最关键的,扩招导致博士毕业人数的剧增,一年内突增约30%,博士突然就剩了。偏偏这时,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也拉开序幕。还记得那时候上上下下一片混乱的情境,很多同学求职时,学院面试都搞完了,体检也做了,按以往的情况,也就是上报学校走程序,结果卡了壳。要求突然提高,年龄、第一学历各种要求突然上马。怎么办?师资博后那阵子相当流行啊。给一个博后结束留校的许偌,没人会觉得这不可能实现,即使许诺者本人,那些各院的导师、领导们,也预料不到未来形势的发展。经济危机,海龟回流,创世界一流高校,后来哪还有他们位置。那几年,进高校标准一年一变,博士、博士后、第一学历、1篇SCI、3篇SCI、3篇一区、10分、青基、海外学位,最后发展到现在,985只要青年千人。于是,上了套的,一年复一年的抱着希望,形势却一年不如一年,标准一年高过一年,自己的努力总是跟不上指标的大跃进。我身边就有不少这种,三五年等待期望后彻底绝望,最后等来的也不过是导师无可奈何的歉意。如我师姐,几年后去了某民办学校做辅导员,可怜她本硕博一路保送,落得这个下场。我也是这群体中的一员,算是幸运,解了套。可那些没有解套的呢?有些人醒悟的早,或还好,有些如王博士这种,年龄本身就偏大,再浪费几年,生生给毁了啊!而且,王天旭比其他人更惨!他是2005年毕业的,那可是博士就业的最后美好时光。遗憾的是他错过了。他按过往经验做出了自认为正确的选择,却不料走错了路,于是一步错步步错。他在节目中说:我那些同学哪有像我这样?是啊,05年那会,华南理工的博士,如果不是南航说博后毕业后可以留校,他脑子有病去做博后?那会上哪找不到好工作?安家费、职称都不会差!谁会料到之后的巨变?结果在等待中把一切都耗费了。他能怎么办?05年毕业37岁直接一二流的都有可能,08年40岁博后出站,南不留,在那个形势下他只能去三四流学校,如此反差,他怎么可能死心?一点点希望都会被他放大。再过两年,他已经没了出路了,节目里他说某某学校要他,怎么可能?不过是躲在虚幻的希望中罢了!王天旭的遭遇,说实在的,怪不了学校,但更不是他自己的错,无非是时代变革下的个体悲剧,被逼疯了。如九十年代的下岗工人一样。但那个节目把这却片面归咎于他本人,简直是垃圾!其实悲剧的不仅仅是王天旭,那几年熬过来的,哪个不优秀了?如果当初选择出国、进企业政府,哪个又会差了?不过时代变迁,走错了路,再也赶不上趟!现在苦逼的土鳖青椒们,都是如此。一群优秀的人,抱着希望上路,路却越走越窄,隔壁路上风光的家伙们还冷嘲热讽!他们按旧标准规划人生,却不得不被社会按新标准要求。明明是时代变革的结果,自己打落牙齿往肚里吞,没人关心,忍了也就罢了,偏偏还被社会斥之为能力低下!王天旭的遭遇,是个例且极端,但背后那些同样悲催了还在滚滚红尘中挣扎的人,那些承担社会变革结果的所谓失败者,谁去关心?
王博士就像现代的孔乙己,而东升工作室就是“咸亨酒店”里冷漠无情的顾客。南航大学就是“丁举人”。科举制度还是不变的科举制度。《孔乙己》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小说,也是该篇小说的主人公。这篇小说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这篇小说描写孔乙己作为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读书人,缺乏实际技能,只会诸如“‘茴香豆’的‘茴’字有几种写法”这样的迂腐“知识”。他丧失了做人的尊严,沦落为小酒馆“咸亨酒店”里人们嘲笑的对象,后来因为偷书而被打断了腿。根据小说的内容,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大人》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小说暴露了当时的一些社会问题──科举制度制造了大量只懂钻故纸堆,没有实际营生技能的读书人。小说塑造了孔乙己这样一个可笑又可悲的底层人物形象,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你也能像东升老师一样成功”一句话暴露了整个电视台的智商
本人刚要开始攻读博士,看完之后感觉很心酸很难受。从小开始在家人的目光中一步步读书成长,读到大学读到硕士现在开始读博士。现在最怕的就是等到毕业之后没好工作没钱没房子没车衣衫落魄最后渐渐锐气消磨别人指着自己议论说:诺,那个还是个博士呢!社会就是这么现实,这么物质。这对于当今这个高物价高房价低工资低福利的中国社会来说也无可厚非,毕竟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我想说的是:每一个人都不相同,基础不同,爱好不同,信仰不同,决定的人生道路也不同,自己的生命只能自己负责。任何对他人的评价都是片面的,肤浅的。你不是我,你不知道我的苦衷我的难处,你不是我,你不知道我的追求我的人生路。王天旭博士是违法的,这毫无置疑。45岁的年纪还在这样啃老当然也很令人不齿。但是电视节目的每一句话都谈不上基本的尊重,就如同是抓住了王天旭博士的小辫子,站在制高点上居高临下指指点点。(诺,还是个博士后呢!博士后也不外如是嘛,还不如我呢!)加上王天旭口讷难言不善言辞更是戴正了高分低能的高帽子。那个记者从来不想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只是说你应该怎么怎么样,居然还在节目里辩论”是不是钻牛角尖“!你们是来拍摄节目还是当人生导师来了呢?最后,你在评价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在评价你。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大字报式的批判可以休矣。
我是来附资料的,目测能搜到的论文就这些,其他多是同名而已。不评价这个博士,只是附一些资料而已,别人生活怎样,不应该被我们评价,尤其是在公共平台大肆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理由,无可厚非。PS:那个主持人和那个记者是真心恶心到我了,预设立场,还一副说教的样子,你麻&痹就不用采访,直接上稿子不算了。
视频还没看,简单的说一点,这个事件深刻的体现了这个社会的本质:麻木,愚昧,吃人不吐骨头。所以,鲁迅仍然有在中学教科书里存在的现实意义。聒噪将先生请出课本,并附和的人们,是不会有后悔的机会的。=======================================11月26日更新:看完整个视频后,我之前提出的那个观点仍然没有变。但是,对于王天旭这个人,真的有很多话可以说。他好高骛远,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原因是什么?最初,在他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发展自己的时候,是南航的老师的话骗住了他,因为他是太典型的理想型人格,为了一个崇高但是虚无缥缈的说法就能献身。后来,当他明白这一切只是骗局时,却因为自身的骄傲,以及南航暧昧的说法,自己深深的欺骗起了自己,包括自己的家人孩子也跟着自己的欺骗而受罪。归根结底,他眼里真的只有自己。自己的前途,理想和骄傲高于一切。本来我想说他“傲娇毁一生”,但是明显不是这样。他的人生,毁于骄傲,七宗罪之首。在他的骄傲之上,别人才可以把他渐渐吃掉,用掉,扔掉;而他,不知反省,毫无反抗。说到理想,这个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被灌输理念,真的也长久的占据了我心里很重要的地方。上了研究生之后,科学,或者科研的光环曾经让自己迷恋,看不清自己究竟身处何方,将往何所。科研本身就是一个有理想才能有动力坚持下去的行业,同时也更是一个赤裸裸的金钱游戏。能够把相距如此巨大的两者紧密结合起来的行业真的凤毛麟角,科研就是如此吊厄。
毫不值得同情。首先他违法了,而且拒不履行判决已经属于犯罪。基本的法律意识缺乏的人不值得同情。其次,科研领域同样无所建树;南航为什么留不下?为什么拿不到课题?这些都属于科研能力的一部分。即使是美国,也要拿到tenure,争取funding,这就是科研的一部分。现代没有科研是可以冥思苦想,闭门造车的。成功的博士后大有人在,45岁做到教授的同样大有人在。一行有一行的规则。希望十五天拘留能让他有所思考吧。
作为典型弱势群体,选择不匿了。最近王天旭的新闻出来之后,先在小木虫上有一番大讨论,基本都看了,没想到知乎也讨论了,也想说说自己的看法。1.王天旭的结果,不得不承认,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自己,对自己的学术生涯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被温水煮青蛙,被学校备胎,没有保护好自己的权利,没有照顾好自己的父母和妻儿,有很多人给出的答案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一点我也持赞同的意见。2.但反过来看,一个巴掌拍不响,另一部分原因呢,我觉得是科研和博士培养制度,高校和导师的强势姿态,在王博士的事件上得到了一个爆发。推荐一个帖子,可以概括中国的基层科研状况了博士,从目前看来,是一个弱势群体,不排除有走上政途的,有明星学者,有创业老板,但真的是太少太少了。以自己为例吧,农学博士毕业,工资只有5000(基本工资+津贴,年终奖看个人了),在中学同学中只能算中下了,起步低是正常的,也没什么抱怨的,但买房什么的,只有和王博士一样要啃老了。和同学交流,基本一大半的博士同学都在后悔读博,而王博士在视频中说的“那些想读博士,或者作博士后的都伤心。我走到这步,我都伤心,我都恼火。”,我想,给那些为体面读博的人(本人也是),彻底一盆冷水吧。大部分博士,如果从事一线科研任务,工资都是相对较低了(听说南大的青椒工资一个月6000,南大边上的幼儿园一个月3800),导致的结果不是青椒罢课,而是一种暗示:在中国,最聪明的人都不从事科研工作,比如本科厉害的,直接工作了,留下的读硕士,硕士厉害的也工作了,留下的读博士,博士厉害的终于工作了,留下的继续做博后。如东升工作室所说,吃饭是第一位的问题,因此,愿意深造的人越来越少,读书也看专业,热门的如金融类,管理类挤破头,基础科学和农学每年都招不满,但中国需要那么多金融家么,都来管理谁来干事呢?所以中国难出诺奖,因为天才为了更好地吃饭跑了。再说说高校和导师的强势,社会上博士是弱势群体,面对高校和导师,博士就更弱势了,如王博士被导师和学校的假许诺给坑了(不排除是王博士自己的臆想,但导师和学校没有,也不用站出来对峙,学校直接把王博士给告了,直接执行了,孰强孰弱高下立判)。我很幸运,导师没有卡我毕业,是自己的文章问题导致了延期半年,但不得不说,导师的权利很大,导师想留的人没有SCI也行,导师不想留的人,海外经历+顶级牛文也白搭。以王博士的科研实力,留南航确实够呛,但我相信大部分博士都被老师各种许诺过,不会延期,就业好,待遇高,但一旦入组了,SCI的压力,出差杂事的压力,不干活就以毕业不签字,不发补贴威胁,博士是没有话语权的。而学校就更厉害了,现在要入高校,做两年师资博士后,试用一年,5年评不上副研就滚蛋,没有编制,房价暴涨安家费逐年下降甚至没有,合同3年甚至1年一签,申不到项目就扣绩效,而曾经,大学教师是多么体面的一个职业啊。当然,这个时候会有人说,博士弱势就别读啊,高校待遇不好就别进啊,但真正发生在自己头上的时候,就不会这么想了。博一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前途是光明的,博二的时候认为自己努力和奋斗还来得及,博三的时候发现不行了,不能毕业找不到工作,有魄力退学的有多少?只有咬牙硬挺了,我们组里毕业的博士,基本身体都有问题,我和一个师弟是掉头发,两个师姐腰椎间盘突出,一个师兄在调整肾功能,一个师兄甚至和王博士一样,有轻微的臆想症。博士毕业的人,多数都是掉了一层皮的,嘲笑博士跳楼,自杀的,请自己读一个试试,反正我在延期的那段时间,天天失眠,胃痛,不敢靠近窗户。而熬过博士的阶段,基本都多少与社会脱节了,多数博士的研究范围窄,没有实际的生产用途,除了高校和少部分事业单位,能去公司,去了还能适应公司的博士,是非常有限的(农学尤为如此)。因此高校每年提高博士要求,降低博士待遇,结果还是要挤破头才能进入高校,没有体面的生活,体面的单位是最后一块遮羞布了。3.除开事件,我个人对王博士也是同情的态度,因为从他身上,我看到了我自己,我的师兄师姐师弟师妹的影子,我们或许没有老一辈科学家那么崇高的思想觉悟,但我们也想为社会为国家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没有人读书是为了坑学校一处不大的房子住,是为了占用年迈的父母微薄的收入,是为了让自己的爱人和孩子受苦的。作为一个普通公民,被指着鼻子说是“老赖”,希望打马萨克都不行,而电视台做广告,为什么雇几个演员打着X科院专家,XX大学教授的旗号来坑消费者,举报了就说是别人造假与自己无关,谁是“老赖”??
说几句题外话《东升工作室》这个节目在南京本地还是满有名气的,不过我个人不是很喜欢东升和这个节目,东升大部分的观点都比较民粹而且不少节目经过剪辑后观点和对话都十分尖锐(为了节目收视率可以理解,但是不喜欢),而且不少期节目有很强政治性(季建业双规消息正式传出来前一周左右《东升工作室》猛批了一周雨污分流)。这一期节目之所以闹得沸沸扬扬也和节目组故意突出“博士后”“老赖”还有“高级知识分子”这些关键词有关,先后两次播放当事人说要求打马赛克但是成片仍然没有对于当事人面部做任何处理颇有挑衅意味,但是我觉得节目组确实没有违反法律。当事人确实挺可怜老大不小了还要靠母亲的资助生活,听他和妻子对话感觉在家中也没什么地位,穿着和家里的陈设也挺寒酸,但是这一切不能作为他可以违反法律的借口,“我没想到法院会来真的”这种话从一个读了这么多年书的人口中说出不仅可笑而且可悲。希望以后我们的教育可以先培育一个有独立健全人格的人再开发他的才能,这样才是真正的人才。最后我觉得节目中对当事人生活方式进行说教的记者和社会上很多人一样搞错了一件事,法律用来约束所有人道德用来约束你自己,不要用自己的道德标准和认知水平去对别人说三道四,只要不违法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是每个人自己的事。
看完了,视频制作放非常恶心,尤其那个主持人,一口一个“博士后”、“高学历人才”,完全是市井式流氓风。话语也都是导向式,blamingn the victim,恶心。读书和知识对于该节目导演、主持等人来说只是吃饭的工具,他们根本不配来讨论这一话题;最后还努力嘲讽当事人,真是展现了媒体可以做到最糟糕的的level王博士是个理想主义的悲剧典型,在这样的土地上理想太沉重了不是他这样人能带起的。他是有缺陷的人,缺乏人事处理的关系能力,融入俗务的能力;这是他的错。不知道他的科研能力,不过学校这样一直留他,也有过offer,想来应该也不会太差,在这样处境下还能想着科研,我等都要流泪啊… 还有更多的博士们深陷同样类似的处境。另外,这个视频应该在本土科研人员中开始流传了,我想大家会从中知道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待基础科教人员的态度,祝该校前途光明。conflict interest:一个靠补助依然无法活下去的在读博士
自己也是苦逼土博一枚,所以就匿了,觉得此博士确实是情商一般,优柔寡断的厉害,但是他一把年纪有妻有子,来一个说去就去的工作还是有难度的。总的来说就是南航的科研环境不错的这张饼实在太诱人,王博后被它吸引的其他都看不清了。
作为一个研究者,无法分清自己和社会的区别,可悲。你一句话都不说,那傻x记者还会有兴趣吗?还会怕打码吗?
这次的报导对于王天旭来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同意科学网上赵明老师的回答。虽然王博后无法和佩雷尔曼相提并论,但是也不应该打击一个人对自己梦的追逐,尤其是不尊重别人的隐私。让人看得寒心
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的内容如下。好些年前,刚有东升工作室的时候,老爹单位和我市某实权单位因为家属院的某样设备起了冲突,电话叫了东升。那时候东升还没这么火,还自己跑一跑。东升来了后,下车什么都没干,先点一根烟……然后问了问两边什么单位,一打听,对方单位是一土豪垂直系统;我爹单位也是直通北京……用我爹单位司机的话说:他屁都没敢放一个就走了,说你们自己解决。------------------------------所以赞同某一个评论说的,东升就是个混子。以上都是做梦,非传谣,谢绝跨省。
首先,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大部分关注这个话题的都是王博后的战友,挺多拍少也是必然。媒体的不打码,还有讥讽的语气虽然不合适,可我在看完视频之后居然也有种解气的感觉,这个博后实在看的人憋屈。法盲?四十多岁依然待业,身无分文?有老婆孩子却靠独母资助?采访中和老婆的电话,难道还不能揭露了他满嘴跑火车,推卸责任的嘴脸?不得不说这个报道很成功,几个点勾画出一个十分鲜活并猥琐的博士后形象。博士后我们都知道不是学位,是工作。大家也都知道博士后说白了就是科研打工仔。一般博士毕业小三十,心向科研的话干个三四年博士后也就该有所改变了,还不出头就想想自己到底适不适合科研吧。这位王博后四十大几的人了,不顾一家老小的生计,霸占着学校的资源,居然还能博得一众的同期,我解又不解。我解的是对弱势群体自然而然的同情,以及同行同僚的切身感。但我不解的是,就这件事来说,这王博后有一丝道理可讲么?你们说科研高于一切,没有理想人和咸鱼有什么分别。妈蛋,一个搞了二十年科研还没搞出名堂的人恬不知耻地说那边教学任务重所以不想去,让人看着就想过去打嘴巴,眼高手低还不典型么?人当然该有梦想,但我更看重的是为了梦想努力的双手而不是舌头。张益堂在美国几十年也就是个小教职,年过五十一鸣惊人终成大器,这才是真正的科研人。真正有梦想的人用自己的努力去保护灌溉自己的梦想,而不是赖在地上要别人来保护。故有陶渊明清高,不为五斗米折腰,我看王博后更在意的不是科研氛围,而是学校的待遇。一个尼玛这么大岁数还能安心啃老的人,一个把不搬家全推到老婆身上并被揭穿的人连谈责任感都不配,你跟我说他能成科学家?你当科学家光会看书做题就可以了么?民科也有梦想,有一颗科研的心,你们没高高在上的嘲笑过他们么?我们国家确实对科研行业得很多问题还没有提高重视,但王博后一事的根源并不在此。相反如果这样的人都能在学校混得风生水起,科研行业也就太让人失望了。我发自内心的敬佩科研人,也经常被付出一切保护自己梦想的人感动地稀里哗啦,所以我愈发鄙视打着科研梦想旗号的老赖。
作为媒体,本来就是具有导向性的。在中国这样一个这么多人的国家,看电视的人的未必都能完全理性而辩证地看待事情,这时候这个电视台做出这样一边倒的评价和暗示,不仅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甚至会侵犯主人公的权利,误导观众的常识(博士后根本就不是学历,以及是博士后就必须要在方方面面都做得最好这种傻逼逻辑),对社会上一些负面的价值观推波助澜。自古有云,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电视台的这些人又不是做科研的不了解别人的生活正常,但是凭什么那样羞辱别人。别人有别人的生活方式,媒体可以批评他不遵守法律,但又何必提及别人的人格并且拿博士后这种头衔来说人家呢。真真显得可笑而无知且刻薄。
完整看下来之后,我觉得这个媒体的出发点是好的,尽管可能存在一些方法上的过失。社会培养一个人,不是为了让他白白浪费资源,混吃等死!梦想是自由,是权力;义务却是紧贴着现实的东西,这两个东西哪个优先?我觉得应该是义务。人是承受了别人的恩惠才能活下来的,因此,只有在履行了对亲人,对社会的义务之后,他才有资格谈梦想,谈权利。国家陷于危难的时候,个人是可以毁家纾难的,因为这是尽了对全社会的义务。但是,在我们目前所处的环境下,对家人的义务,永远应该是摆在第一位的。就算你想搞科研造福人类,能不能先造福了你身边最亲近的人?毫无责任感的人谈梦想,只不过是自己麻醉自己的虚幻罢了。这种梦想就算不是他的挡箭牌,也是令他祸害别人的鸦片。================================先亮明观点。从视频里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不孝,无信。这个人,年近半百,不憨不傻,四肢俱全,都有脸皮问母亲要钱,怎么就没脸,当个反面教材,让大家看看,读了多少书,跟道德品质没什么关系。对,这个人陷入困境的最大原因,不是什么能力不足,学校欺骗,或者对梦想的坚持,而是,他这个人,就是个毫无廉耻的家伙。能读博士后,最最起码知识还是有一些的,能力起码够去当个家教。学校那样一学期一学期敷衍你也就算了,人家都让法院赶你走,你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对梦想的坚持,别扯了,就算傻子都知道,你这样下去只会离梦想越来越远,你要是真的想搞科研,怎么会因为人家那些学校授课内容多一些,就在那里挑肥拣瘦。就算那些学院再怎么差,你在那里搞科研,总比你现在只是每天看看文献强多了。所以,我觉得东升工作室说得也没错,但是他们抓住这个人是博士后这一点,确实让很多科研工作者,包括将来准备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我,觉得不爽。他们应该指出,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博士后里面也是有人渣的。这可跟这人什么学历没一点关系。把个别垃圾跟总体是好的的硕博士人群分开,少扯什么读书读傻了,高分低能之类的招人烦的话。乱开地图炮,当然人神共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知道做什么工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