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县教育局粮食局杨文琴,女,沈巷人

0人觉得该公司很赞
0人觉得该公司一般
你是该公司的(前/现)雇员吗?
与广大网友分享关于该公司的照片吧,带领求职者走近企业。
在这里建立你良好职场素养的开始
在这里你可以匿名上传工作环境照片
在这里不需要告诉你的地址
你觉得“和县沈巷镇淮南粮食加工厂”怎么样?
告诉我的朋友
淮南最佳人气招聘企业
我的电子邮件地址
填写常用邮箱,用于接收该公司的最新动态
亲,请填写正确的电子邮件地址
帮助大家了解该公司,
使用以下帐号登录可以保存关注记录,更方便
微信公众号和县义成精米厂
扫一扫,查看企业网页
和县义成精米厂
和县义成精米厂主要经营:粮食加工等产品。作为经营粮食加工的企业,我们始终坚持诚信和让利于客户,坚持用自己的服务去打动客户。&&我们公司是在巢湖市,如果有巢湖市的朋友欢迎来我公司参观指导工作,具体的地址是:沈巷村委会。&&您如果对我们的产品感兴趣的话,也可以直接在线提交采购信息我们会及时跟您联系。
关注公共号流程
1.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悉知。
2.选择下面菜单中的工商查询。
3.选择省份输入企业名称即可得到最新、最准备的企业信息。
热门推荐:
产品推荐:
免责声明:此信息非世界工厂网注册会员发布,世界工厂网不保证其准确性和真实性,请您慎重选择。
友情提醒:本网站仅作为用户寻找交易对象,就货物和服务的交易进行协商,以及获取各类与贸易相关的服务信息的平台。为避免产生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相关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
联系方式:是处理侵权投诉的专用邮箱,在您的合法权益收到侵害时,欢迎您向该邮箱发送邮件,我们会在3个工作日内给您答复,感谢您对世界工厂网的关注与支持!
*请选择您要修改的企业信息(可多选)
法定代表人
*请将正确信息告诉我们:
移动电话:
企业类型: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股份合作企业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合资经营企业(港或澳,台资)
合作经营企业(港或澳,台资)
港,澳,台商独资企业
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外商投资企业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
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经营模式:
主营产品:
注册时间:
法定代表人:
注册资本:
人民币[RMB]
德国马克[DEM]
澳大利亚元[AUD]
瑞士法郎[CHF]
加拿大元[CAD]
丹麦克朗[DKK]
新加坡元[SGD]
新台币[TWD]
员工人数:
501-1000人
1000人以上
年营业额:
低于10万人民币
10万-50万人民币
50万-100万人民币
100万-500万人民币
500万-1000万人民币
1000万-5000万人民币
5000万-1亿人民币
超过1亿人民币
*请提供修改或报错所需要的凭证
支持jpg,jpeg,gif,png格式,最大2M
注:企业营业执照原件 或 加盖公章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或 加盖公司公章的授权委托书
*请选择您要删除的企业信息(可多选)
法定代表人
*请提供删除所需要的凭证
支持jpg,jpeg,gif,png格式,最大2M
注:企业营业执照原件 或 加盖公章的营业执照复印件 或 加盖公司公章的授权委托书 或 工商局注销凭证
注:提供身份证原件或复印件(正反面)或手机号码为自己使用的证明(如交话费凭证)
*请填写删除理由- 国内新闻
安徽省市农业部门负责人来和县调研水稻产业提升行动项目实施情况
8:25:00 来源:和县农业推广中心&&作者:-
&&&&和县是安徽省水稻产业提升行动重点县,在今年水稻即将收获的季节,省农委农业局、巢湖市农委等负责人及有关专家一行5人与9月10日下午来到和县姥桥镇、沈巷镇调研水稻产业提升行动项目实施情况。 &&&&在听取县农委分管负责同志汇报与现场调研以后,省农委农业局长刘运生同志在充分肯定和县在抓水稻产业提升行动项目中取得了显著成绩的同时,希望县农业部门要向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多请示、多汇报,经常与县财政、科技等部门协调,争取他们更多的支持,把项目工作进一步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市农委主任孙基本同志要求县农业部门下一步在抓好项目检查验收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把项目工作总结好汇报好,尤其是对关键性增产技术、高产典型户要大力宣传,对一线工作的农技人员要召开表彰会进行奖励,以此激励更多的农业科技人员深入一线,为确保国家粮食数量安全与农民增收多做贡献。
上一条:下一条:
声明:1、凡本网注明来源:第一食品网的所有稿件,版权均属于第一食品网,在使用本网所属内容时必须注明“来源: 第一食品网”及原创作者姓名。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第一食品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联系电话:0-521。和县地处,长三角地区的边缘,皖江开发的最前沿,向为江淮水陆之要冲。左挟长江,右控昭关,天门峙其南,濠滁环于北,依十朝古都南京,濒米市,举目可眺钢城马鞍山。总面积1412平方公里,人口65万人,辖10镇,107个村委会、32个居委会。城区面积18平方公里。县城常住人口10万人。
  和县区位优势独特。穿境或沿边缘而过的合巢芜、合宁、宁马芜三条高速公路构成金三角框架。乘车自县城至合肥骆岗机场、南京禄口机场、芜湖湾里机场均不到90分钟。“黄金水道”——长江流经和县境内65公里,有三处18公里长江深水岸线资源。已经建成的公铁两用桥——芜湖长江大桥引桥即落脚在和县南端。南京长江大桥至和县北端也只有40公里,南京长江三桥至和县北端只有5公里。已规划的马鞍山大桥将于2006年建设,其引桥在和县东端。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交通网已形成,投资、旅游,方便快捷。[2]
和县霸王祠
  和县古老而又神奇。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滋养了这片土地,三四十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一具完整头盖骨化石的发掘,刷新了长江文明的历史,“”的命名,将和县推向了世界。和县山川毓秀、名胜棋布,拔剑自刎的乌江、李白驻足吟唱的、贬谪的居所“陋室”,南梁昭明太子沐浴疗疾的香泉、登临点兵的等自然和人文景观达20余处。杰地灵、人文荟萃,唐朝著名诗人、宋朝歌豪、爱国诗人、清朝文学家、当代草圣、中国奥运史上第一枚金牌获得者、中国科学研究院学部委员著名生态学家等均是和县之骄傲。
  和县年轻而又富饶。这里蕴藏着丰富的煤、磷、白云石、石灰石、黄沙等,是一块亟待开发的处女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改革春风吹进了这片热土,和县从此焕发青春;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大棚蔬菜名震大江南北,成为“长江中下游最大的菜篮子”;工业发展初具规模,开辟了乌江、历阳、沈巷三个工业园,构筑起造纸、机械、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为支柱的工业体系;旅游产业蓬勃兴起,规划建设了中国国际香泉湖、天门山、等重点旅游景区。县域经济综合考评动态位次列全省第8位。一批有识之士纷至沓来,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和县历阳公园
  如今,随着“东向战略”的实施,和县已成为“长三角”地区梯度转移的现代工业制造基地、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和旅游观光休闲基地,区位独特,环境优越,劳力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廉,发展前景广阔。
[]自然地理
  和县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西北岸,地处东经118°04`—118°29`,北纬31°22`-32°03`,东与南京、马鞍山、芜湖三大城市隔江相望、东北与浦口区一桥相隔、南临、西与接壤、西北与全椒县毗邻,全县南北长约75公里,东西宽约36.4公里(窄处约17.5公里)
,总面积为1412平方公里,总人口为65万,下辖10个乡镇。和县南北长,东西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南部及沿江一带地势较为平坦,为长江冲积平原,沟河港汊纵横交错,水库、坑塘星罗棋布。沿江平原圩区土地面积占全县57.7%,圩田最低海拔7.3米。西北部多为波状起伏的丘陵、岗地,土地面积占全县42.3%,最高山地海拔315米(如方山)。境内有牛屯河、姥下河、太阳河、、等五条河流,另有、运漕河、、为南北各两条县界河。
和县鸡笼山
  和县属北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雨量适中、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的特点,气候条件优越,气候资源丰富,适宜农作物生长。
  和县年平均气温15.8℃。最热月为7月,月平均28.1℃;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温度2.6℃。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3.2℃,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0℃,南北各地温度差异不大,但春秋两季温度升降快,冬夏温度变化小。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以上农作物生长期为230天、活动积温;、全年无霜期259天、全年日照时数2126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49%、太阳辐射总量为119千卡/平方厘米。
  常年平均降水量为1067mm,南部多于北部,年无雨日250天左右,雨日多集中在6-7两月,初夏有梅雨,七、八两月多暴雨,夏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44%。降水年际变化大,据统计:大涝年(1991)年雨量达1990mm,枯水年(1978)年雨量只有406mm。年蒸发量1488mm,7月份最大,达204元月份最小,仅52mm。年平均相对湿度78%,各月相对湿度差异不大,且有自南向北减小的特点。
  和县素有“鱼米之乡”。全县耕地面积100.38万亩,宜林面积为19.38万亩。该县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目前发现的主要矿藏有煤、铁、磷、白云石、石灰石、建筑沙、地热、矿泉等十多个矿种。其中煤预计储量100万吨,磷矿为预计储量50万多吨,白云石预计储量为3亿多吨,石灰石预计储量10亿多吨。尤以建筑石料、水泥用灰最为丰富。
[]历史概况
  和县古名历阳,因“县南有历水”而得名。属之邑,属。二十四年,置,属。属,属扬州。为和州,辖历阳、乌江、含山三县,其中历阳县辖39个乡和镇,宋沿唐制。明直属南京。清属江南左右布政使司。[2]
和县和州牌坊
  辛亥革命后,改和州为和县,直属省都督。1948年,成立和含爱国民主县政府,11月,和、含分开。1949年1月成立和县民主政府,后改为和县人民政府,属巢湖地区。12月,划归南京市管辖。1950年春,仍归巢湖地区。1952年,属芜湖地区。1958年,和县与含山县合并成立和含县,划归。1959年4月仍归芜湖地区,5月,和含县划开。1965年,隶属巢湖专区管辖。现和县属安徽省,辖10个镇,107个村委会、32个社区居委会。[2]
和县英雄纪念碑
中共组织在和县的建立
  中国共产党组织在和县建立较早,1927年4月,中共和县第一个党支部成立。同年5月,由于反革命逆流波及至县,境内一些共产党员仍然以各种形式,坚持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斗争。抗日战争时期,和县党组织逐步恢复建立起来。自1938年9月开始,先后建立和含临时前委、和含全县委、和江中心县委、和含工委、江和全工委、和含中心县委。1942年,在和含境内,建立拥有1000人枪的含和独立团,1943年,扩建为3000人武装的含和支队,七师参谋长孙仲德兼任支队人和政委,马长炎任副支队长。同时,在和含中心县委的基础上,相继建立了和含地委、和含专员公署。从而使这块根据地逐渐巩固、发展,成为集聚革命力量的一块基地,又是沟通新四军第二师和第七师的重要通道。1945年9月,和含根据地党政干部遵照中共中央的决定,在含和支队的掩护下,安全撤离和县抵达苏北。1946年7月,在芜湖成立中共和含工委,由王训友任书记,联系和含地区没有北撤的党员和干部,恢复革命力量。1947年10月,彭醒梦任中共和含工委书记,并组建和含支队,积极配合华东野战军南下先遣支队,进入和含地区。1948年6月,南下先遣支队在和县南乡司常庄附近,全歼国民党安徽省保安第六团,打开了和含地区的斗争局面。1949年2月,人民解放军抵达长江北岸,约计35000人,分驻在乌江至裕溪口长达60公里的沿江地区。同年4月上旬,为扫清渡江战役的障碍,三野三十军九十师二七〇团,参加进攻西梁山敌军阵地。团长亲自指挥主攻,光荣牺牲。日,和县全境解放。中共和县县委下辖7个区委、42个支部。7月,属江全县、临江县管辖的原和县地域全部划归和县。全县共建7个区,1个直属镇,75个乡镇。
[]行政人口
  和县现辖10个镇,107个村委会、32个社区居委会,县政府驻历阳镇历阳东路87号。其中历阳镇辖17个村委会、8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历阳镇陋室西街;辖18个村委会、6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沈家巷;辖9个村委会、3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白桥;辖8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姥桥;辖9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功剩桥;辖11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西埠;辖8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香泉;辖11个村委会、4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乌江;辖7个村委会、1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善厚集;辖9个村委会、2个社区居委会,镇政府驻石杨。
和县行政区划图
  和县辖10个镇:历阳镇、沈巷镇、白桥镇、姥桥镇、功桥镇、西埠镇、香泉镇、乌江镇、善厚镇、石杨镇。
  2006年末全县总人口为649727人,总户数为201499户,户平均3.22人。总人口中男性为341607人,女性为308120人。
少数民族和宗教概述
  和县是一个少数民族大县,现有回、苗、壮、藏、蒙古、维吾尔等25个少数民族,人口1万余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0%,其中回族占绝大多数,约8500人。全县有2个回族行政村,1个回族社区居委会,16个回族自然村,2所民族小学,1个民族饭店,2座清真寺。
  和县境内宗教有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四大宗教,宗教团体有三个,有“和县佛教协会”、“和县伊斯兰教协会”、“和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全县批准登记的合法宗教活动场所139处,其中基督教堂点118处,佛教寺庙19座,清真寺1座,天主教堂1处,信教群众8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八分之一,其中基督教信徒5万余人、佛教徒2万余人、伊斯兰教徒8千余人,天主教徒100余人。
[]人文艺术
戏剧历史与现状
  和县是全国文化先进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我们的祖先就有了文化生活的需求。诸如:秧田里唱秧歌;山沟里唱山歌;闲歇时玩龙灯、打莲枪。应有尽有,五花八门。每逢过年过节、庙会、宗祠祭祖都要请比较正规的“倒七戏”前来助兴。这就是“倒七戏”商业化的开端。据实物考证,早在清朝末年,就有相当数量的“倒七戏”班社活跃在江淮之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由于受到封建思想的约束和一些权贵、族群的歧视,“倒七戏”只能局限在“三小戏”(即三个演员一台小戏)的范围之内。但她仍以顽强的生命力和独特的魅力赢得人民的喜爱。 
  解放后,文艺复兴,1955年7月,县文化科根据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将“得胜”、“人民”两民间剧团改编成和县庐剧团。从此,庐剧在和县这块肥沃而秀丽的大地上深深地扎下了根。与此同时,和县先后还成立了京剧团、杂技团、文工团。为了有效地办好剧团,根据全国的经验,确定了一县一团方针,京剧团、杂剧团被划入芜湖地区。文工团的骨干充实到庐剧团。这样,和县庐剧团就成了唯一的地方剧团。经不断的改革创新,五八年后,庐剧团拥有了专业编剧、导演、作曲、舞美、灯光,整团演职员七十多人。能够独立地排演大型古装戏,现代戏。
  一九六四年后,大演革命现代剧浪潮席卷全国,该县专业、业余剧团全面禁演古装戏。全县各业余剧团改成宣传队,以自己的方式表演身边的事。县剧团除了正常演出外,还创作了小戏《救牛》参加省文艺调演,得到好评。省文化厅还组织抽调省内最优秀的专家进行加工修改,计划参加华东地区文艺调演,后因故未能成行,但和县庐剧团在省内艺术界的地位从此确立。
  在大演革命样板戏的年代里,该县专业、业余文艺团体排演了《红灯记》、《沙家浜》、《平原作战》、《海港》等。和县庐剧团还创作了小戏《春满伙房》、《山村新风》、《牛栏春暖》、《差在哪里》,参加了省文艺调演,得到了省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当时的《新安徽报》都作了全面报道。
  一九七七年后,古装戏重新开放,和县庐剧团立即排演《十五贯》、《梁山伯与祝英台》、《济公传》等几十出大型古装戏走遍了大江南北。农村的业余剧团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曾由县庐剧团培养成长起来的演员武道芳,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当选为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录制的庐剧磁带远销港台、东南亚。
获奖及评价
  和县庐剧团是我县戏剧工作的主力军,创作的戏剧、小品曾多次在省、华东及全国获奖。近年来为配合县各项中心工作,编排了大量的文艺节目进行宣传演出,并长期深入农户、村头。每到一处都深受欢迎。2005年在沈巷镇丰圩行政村演出后,一位农民激动地说:“没想到有这么好的戏送到我们村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他们还分别为南京雨花节、芜湖卷烟厂、巢湖大市场、和县华星公司、县供电局、县财政局等企事业单位作大型专场演出。据统计1997年以来和县庐剧团平均每年演出场次达160场,在全省剧团也属领先。和县庐剧团1991年、2000年两次被省政府授予“全省文化工作先进集体”,1997年省委宣传部还授予“三反对、三下乡、一提倡活动”先进集体。
  和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和县文化底蕴丰厚,戏剧人才辈出。在新的征途上必将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经济发展
  和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是国家商品粮、商品油基地县,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2001年被国家农业部、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联合认定为“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2002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先进县”,多次被省级评为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农机十强县。到2005年底,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50.4万亩,粮食种植面积68.0万亩,比上年增长2.6%;油料作物种植面积40.6万亩,比上年下降3.1%;棉花种植面积4.2万亩,比上年下降2.3%;蔬菜种植面积28.0万亩,与上年相比持平。粮经作物播种面积比由上年的43.7:56.3调整为今年的45.2:54.8,粮食播种面积比重上升了1.5个百分点。粮食产量继续保持增长。全年粮食总产量30.0万吨,比上年增长7.7%,其中:夏粮总产量2.0万吨,增长48.7%;秋粮总产量28.0万吨,增长5.5%。
  农业经济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县农、林、牧、渔总产值(现价)分别为:15.2亿元、0.2亿元、4.1亿元、2.7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6%、3.8%、-0.1%、6.6%。种植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为70.8%,与上年相比基本持平,单位耕地面积创造的种植业增加值1159元/亩,比上年增长2.0%。退耕还林工作进展有序,退耕还林面积53公顷。养殖业克服“禽流感”疫情的不利影响,家禽饲养量、出栏量均保持增长。全年肉类总产量比上年增长2.0%;水产养殖结构调优,特种水产养殖比重上升。
  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38.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0%;收割机械283台,同比增长97.9%;排灌动力机械52793台,比上年增长2.1%;全年化肥施用量(实物量)148896吨;农业用电量6164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0.0%。
  “三棚加一塘,致富奔小康”──大棚蔬菜、大棚养鸭、大棚养鸡和精养鱼塘,是和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方向,是农民致富的源泉。
  大棚蔬菜:和县从1985年开始示范种植大棚蔬菜以来,因其经济效益显著,蔬菜种植面积得到迅速发展。到1990年前后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菜园子”,到2002年蔬菜瓜果种植面积达26.7万亩,年产量50.9万吨,成为仅次于山东寿光之后的全国第二大蔬菜生产基地。“五个能人带全乡,万吨蔬菜过大江”曾传为佳话,是和县蔬菜发展的缩影。
  大棚养鸭:2002年,全县大棚养鸭920户,出栏850万只,比上年分别增长了51%和25%。其中素有鸭子之乡的香泉镇大棚养鸭户高达600户,出栏肉鸭500万只,分别比上年增加了50%和43%,其效益年均只纯利用1.34元,增长25%。2002年,该镇高架大棚发展150座,共饲养230万只肉鸭,只均获得纯利1.5元左右。
  大棚养鸡:发展以沈巷、乌江为中心的土肉鸡生产,2002年,全县有养鸡大户150户,出栏土肉鸡230万只,与2001年基本持平。其中,沈巷镇养鸡大户30余户,出栏良种土鸡60万只,乌江镇养鸡大户70余户,出栏土肉鸡80万只。
  精养鱼塘:2002年,我县水产养殖14.5万亩,水产品产量2.43万吨,渔业产值1.34亿元(90年不变价),特种水产养殖面积7.9万亩,以上各项指标分别比1998年增长22.9%、24.0%、10.7%、54.9%。五年来,我县在全省渔业致富工程评比中,先后1次被评为渔业致富先进县,2次被评为省渔政管理先进县。
和县城区图
和县经济开发区简介
  和县经济开发区是省级开发区,位于县城北郊1.5公里处,距县行政中心仅500米。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起步区5平方公里,规划了四园一区,重点发展轻纺、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项目以及为开发区配套的服务业、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项目。目前开发区已建成面积2.4平方公里,全面实现了道路、供电、供水、排水、通讯、宽带、有线电视及土地平整“七通一平”。已引进千万元规模的国内外工业项目数十家。
  和县经济开发区有精干高效的管理服务队伍,对入园项目实行全程代理服务,积极为投资者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同时,开发区还制定了包括税收、规费等方面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和县:香酥麻雀 炸牛肉
  ·善厚乡:红辣椒
  ·螺百乡:皮蛋
  ·乌江镇:羽毛画,霸王酥
  ·和城特产:卤鸭,甜叶菊 ,姥半夏
  ·白桥:茶干
  ·姥桥:花生酥
  ·绰庙:绰庙酥
  和县小吃更是遍布全国,像灌汤包,各色大饼馅饼,馄饨,蛋糕点心以及豆制品等等。在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和县人的身影。
[]和县名人
唐朝著名诗人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原籍苏州(今属江苏苏州),迁居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贞元初,与王建同在魏州学诗,后回和州。贞元十二年(796),孟郊至和州,访张籍。十四年,张籍北游,经孟郊介绍,在汴州认识韩愈。韩愈为汴州进士考官,张籍被荐,次年在长安进士及第。元和元年(806)调补太常寺太祝,与白居易相识,互相切磋,对各自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张籍为太祝10年,因患目疾,几乎失明,明人称为“穷瞎张太祝”。元和十一年,转国子监助教,目疾初愈。15年后,迁秘书郎。长庆元年(821),受韩愈荐为国子博士,迁水部员外郎,又迁主客郎中。大和二年(828),迁国子司业。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南唐末年张洎收集张籍诗400多首,钱公辅名为《木铎集》12卷。南宋末年汤中以家藏元丰八年写本为主,兼以各本校定,编为《张司业集》8卷,附录1卷,魏峻刊刻于平江。今传宋蜀刻本唐人集中的《张文昌文集》
4卷,共收诗317首。明嘉靖万历间刻本《唐张司业诗集》8卷,共收诗450多首,《四部丛刊》曾据以影印。1958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以它为底本,并参照现存各本进行校勘删补,编成《张籍诗集》8卷,共收诗480多首。另据《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张籍有《论语注辨》2卷。
宋朝歌豪杜默
  杜默(1019-约1085),字师雄,和县南义乡丰山杜村人,著名歌豪。他幼读经史,爱写诗文,20岁游学开封。当时,任陕西经略副使,爱慕杜默的才华,请其任幕府书记官,杜默推辞未赴。同年六月,自谋任武成军节度判官,后应如进任秘阁校勘。与诗人、相处甚密。其师石介作诗曰:“曼卿豪于诗,永叔豪于词,师雄歌变豪,三人宜同称。”故有“三豪”之称。杜默为诗多不合律,后人因言事不合格者为杜撰。杜默不愿追逐名利,于北宋康定元年(1040),辞官还乡,特意购六株玉蝶梅植于住宅边旁,平日邀宴宾朋,饮酒赋诗,赏梅遣兴。著有《诗豪集》一卷。后,以特奏名仕,任新淦县尉,终年68岁。
爱国诗人张孝祥
  张孝祥(1132~1169)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和县东北)人。绍兴二十四年甲戌(公元1154年)进士第一名(状元)。因廷试第一,居孙秦埙之上,登第后即上书为叫屈,秦桧指使党羽诬告张孝祥谋反,将其父子投入监狱,秦桧死后获释。历任校书郎兼国史实录院校勘、起居舍人、权中书舍人、都督府参赞军事、抚州知州、建康留守等职。其词风格豪迈。在建康留守任上所作《》,表现出要求恢复国家统一的激情,对南宋政权的苟且偷安予以强烈谴责,力主抗金的大臣为之感动罢席。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辑录其223首词。其中尤以表现爱国思想、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成就最为突出。如《浣溪沙·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写“万里中原烽火北”,表达了对在人统治下的北的怀念;《水调歌头·和庞佑父》以“剪烛看吴钩”,“击楫誓中流”,表达北伐抗敌的热情。他的代表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概括了自、隆兴元年符离兵败后20余年间的社会状况,对于南宋王朝不修边备、不用贤才、实行屈辱求和的政策,表示了极大的愤慨。词中写道:“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据说当时他在建康留守席上赋此词,张浚读了之后深为感动,为之罢席而去(《》引《朝野遗记》)。清代《》也说这首词“淋漓痛快,笔饱墨酣,读之令人起舞”,可见其影响之大。张孝祥词中较多的是写景寄情、因事立意之作,如《念奴娇·离思》《》,通过对江上“处处风波恶”的描绘和对屈原的吊念,表达了自己“天涯漂泊”和无辜被黜的感慨。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放旷、豁达的人生态度,显然是受到很深的影响。如《西江月·洞庭》的“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浣溪沙》的“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等,在清疏淡远的韵调中隐含着作者在饱受打击之后的牢骚不平。又如《》是乾道二年(1166)因受谗毁罢官后自北归的途中所作。上阕描写“表里俱澄澈”的景色,下阕抒发“肝肺皆冰雪”的高洁胸怀,被前人推为其词作中最杰出的一首。这类词作境界清疏空阔,情调凄凉萧飒,虽然没有直接写社会现实,但却呈现出了那个时代的特殊色彩。
  据说张孝祥“平昔为词,未尝著稿,笔酣兴健,顷刻即成,初若不经意,反复究观,未有一字无来处……,所谓骏发踔厉,寓以诗人句法者也。”(《张紫微雅词序》)因为是凭借激情进行创作,所以情感连贯,热情澎湃,语言流畅自然,又能融汇前人诗句而不见雕琢痕迹。说:“于湖词声律宏迈,音节振拔,气雄而调雅,意缓而语峭”(《铜鼓书堂遗稿》),正概括了张孝祥词的基本特点。他写词也是有意地学习苏轼,评论者也多以为二人极其相似,如汤衡说:“自仇池(苏轼)仙去,能继其轨者,非公其谁与哉?”(《张紫微雅词序》)张孝祥词上承苏轼,下开辛弃疾爱国词派的先河,在词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清朝文学家陈廷桂
  陈廷桂()清朝文学家。别名梦湖,今安徽和县人。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举,乾隆六十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刑部主事,律例馆纂修,员外郎,云南及江西副考官,湖北安襄道按察使,陕西按察使,太仆寺少卿,奉天府丞兼提督学政等职。著有《历阳典录》、《滇程日记》、《豫章行记》、《沈阳于役记》、《江汉行程录》、《秦三绝录》等。晚年回归故里著有《笋根杂录》、《历阳诗囿》、《年谱稿》,并重修《和州志》。
当代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名霖,又名以霖,字散之,号三痴、左耳、江上老人等。安徽和县乌江镇人,生于江苏江浦。建国初,林散之当选安徽省第一届人民大会代表,曾任江浦县(时属安徽,现改名为)农田委员会副主任、江浦县副。六十年代初入江苏省国画院任专职画师。曾为江苏省国画院一级美术师、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1972年中日书法交流选拔时一举成名,、等称之诗、书、画“当代三绝”。日因病辞世,终年90岁。
中国奥运史上第一枚金牌获得者许海峰
  许海峰,日生于福建省龙海县,安徽和县人,我国著名的。在第23届奥运会上,获男子手枪60发慢射冠军,成为本届奥运会首枚金牌得主,同时也是中国奥运会历史上的首位冠军得主,打破了中国奥运史上金牌“零”的纪录。从教后,他带选手获得了两枚奥运会金牌。许海峰是名副其实的金牌运动员和金牌教练。
中国科学研究院学部委员著名生态学家
  侯学煜(1912——1991),和县历阳镇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45年留学美国,1947年获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硕士学位,1949年获博士学位。1950年回国在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工作,成为我国植物学奠基人之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职教授。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士),全国人大、政协常委。1991年4月16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9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和县房管局 的文章

 

随机推荐